区域学习能力

2024-08-24

区域学习能力(精选十篇)

区域学习能力 篇1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含义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理论, 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 包括开发一种新的产品, 运用一种新的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获得或控制原料或未成品一种新的来源以及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后来的专家学者也为创新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2001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认为, 创新是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 该报告指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 它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

二、评价浙江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近年来众多的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其中包括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 、世界经济论坛 (WEF)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美国兰德公司 (RAND) 等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各国都希望能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来评价本国的区域创新现状, 提高本国的区域创新能力。中国政府和学者也是如此。然而, 由于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在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来评价中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时, 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 主要是评价指标的适用性问题。

相比较而言,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创新体系的一致性要高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创新体系。鉴于此, 从2001年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每年采用最新的统计数据,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名, 这就是每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与前述国际组织和机构采取的指标体系相比,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所采取的指标更完善和细致, 更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因此, 本文在评价浙江区域创新能力时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的指标体系。

三、关于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为了对浙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本文运用2003-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 从以下5个方面对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一) 知识创造能力分析

就知识创造能力而言, 浙江近年来有较大提高, 从2003年和2004年的全国第10名上升到2005年和2006年的全国第7名, 但仍落后于广东、江苏等地。这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 浙江的研究开发人员数量较少。近年来,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 浙江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数量有所下降, 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也随之下降。2003年, 浙江研究与开发机构职工人员数量有7305人,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4056人;到了2006年, 浙江研究与开发机构职工人员数量下降到6178人,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4917人。然而, 同样是在2006年, 江苏省有研究与开发机构有144个, 职工人员14610人, 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占7457人;广东省研究与开发机构则达到186个, 职工人员14329人, 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占6904人。

第二, 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较低。据统计数据显示, 2003年浙江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投入为11.50亿元, 其中政府投入为6.58亿元, 到2006年浙江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投入增长为17.66亿元, 而政府投入大幅增长到12.83亿元。相比较而言, 上海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投入达到惊人的258.84亿元, 其中政府投入94.89亿元;而北京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经费投入则达到更为惊人的324.09亿元, 其中政府投入275.26亿元。

第三, 就专利方面看, 尽管浙江4年来都排在全国前10名以内, 但主要得益于3种专利中的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则较少。据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浙江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了8328件和1428件, 但和其他几个发达省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第四, 就投入产出比方面而言, 浙江表现一般, 2003-2006年都排在全国10名以后。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浙江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 使得浙江省的研发能够很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促进了浙江技术研发效率的提高。

(二) 知识获取能力分析

知识获取能力主要包括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等3项综合指标。

首先, 浙江的科技合作水平很高, 有着长期的产学研合作的传统。近年来, 浙江致力于区域创新要素的培育和流动, 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 网上与网下, 无形与有形、技术资本商品人才有机结合的技术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同时, 浙江全面启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联合共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 对加强知识流动和获取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次, 就技术转移情况来看, 近年来浙江的技术交易市场比较活跃, 但表现不是很稳定。2003年技术市场成交额530353万元, 2006年却下降到399618万元。但是, 浙江十分注重技术引进, 近年来更是把引进技术作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产业层次的重要手段, 不断加大对先进技术尤其是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

再次, 浙江是典型的经济外向型省份, 但长期以来来, 外资对浙江的投资兴趣并不高。近年来,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浙江逐步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 取得了良好效果。2003年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为54.49亿, 到2006年激增到约88.89亿美元。但其他发达省市也在努力完善投资环境, 浙江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 浙江的创新优势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 创新环境好。浙江企业创新能力从2003-2006年一直排名全国前列, 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 企业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企业研发投入较低, 曾是阻碍浙江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 随着国内外竞争的不断加剧, 浙江企业逐渐认识到增加内部研发投入对于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作用。2006年, 浙江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了0.63%, 高于全国0.6%的平均水平, 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其次, 浙江企业的设计能力不可低估, 主要表现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个方面。2006年, 浙江实用新型的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15940件和10503件, 均排在全国第2位;外观设计的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28707件和19041件, 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再次, 就制造和生产能力而言, 浙江处于全国上游水平, 尽管设备水平相对落后, 但是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比较大。近年来, 浙江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注重人才、技术、管理等知识型要素投入, 注重原始创新、引进技术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四) 区域创新环境分析

2003-2006年, 浙江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综合指标排名都在全国前5位, 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 浙江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探索出了模式多样化、产权明晰化、股东多元化、股权集中化、要素股份化、身份社会化等经验, 民营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制度创新成为浙江由资源小省变为经济大省的重要因素。同时, 浙江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改制与转制相结合的科研院所改革。

其次, 浙江金融规模增长快、金融资产质量好, 是全国金融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截至2007年10月末, 浙江省主要商业银行5级分类不良贷款率仅为1.1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39个百分点, 一部分支行不良贷款率甚至为“0”。

再次, 就创业水平看, 浙江表现一般。但是, 近年来浙江不断加快推进创业投资, 创投企业运作良好。而且,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创业投资的重点领域, 占创业投资的80%左右, 成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但是, 浙江在劳动者素质水平和教育投资综合指数排名不佳。从每百万人研发人员数量看, 浙江分别是广东的78%、江苏的58%;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 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只占人才总量的3.9%, 低于5.6%的全国平均水平;从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看, 浙江为6.96年/人, 位居全国第15位。

(五) 区域创新绩效分析

浙江创新绩效水平较高, 从2003-2006年一直排在全国第5或第6位。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 浙江的宏观经济比较理想, 2003年浙江GDP为9705.02亿元, 居全国第4位, 人均GDP为20147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542元。到2006年时, 浙江GDP仍居全国第4位, 但GDP实际数额已经激增到15742.51亿元, 人均GDP为31874元,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084元。

其次, 就产业结构而言, 浙江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6年, 浙江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1%, 同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发展, 增强了浙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006年浙江出口额约为1076亿美元, 2007年则达到了1283亿美元。

再次, 从就业水平看, 蓬勃发展的浙江民营经济不仅为省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 而且还促使许多浙江人到省外甚至国外去创业。目前, 在世界各地经商的浙江人有100多万人, 在全国有440多万人, 在全国各地投资7000多亿元, 创办企业10万余家, 年销售产值1万多亿元。

但是, 浙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2006年, 浙江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工业增加值的8.31%, 4年来仅提高了0.53个百分点。浙江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仅居全国第7位。

综上, 尽管浙江在某些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 但浙江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其他省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整体而言, 近年来浙江区域创新能力一直呈上升趋势, 区域创新能力位于全国上游水平, 属于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 这为浙江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奇, 孟刚等.对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初步分析和评价[EB/OL].http://www.Zj.xinhuanet.com/website/2008-07/08/con-tent-13754846-1.htm, 2008-07-08.

[2]、石春甫.“浙江金融现象”透析[J].今日财富 (金融版) , 2008 (6) .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1) [R].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6-2007) [R].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5]、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 (2004)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6]、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 (2005)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7]、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 (2006)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高中区域地理如何学习 篇2

论文题目:高中区域地理如何来学习

—以河流的综合开发学习为例

作者:王玲

单位:安徽固镇二中 邮编:233700 电话: ***

高中区域地理如何学习—以河流的综合开发学习为例

高中区域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看似简单,但做起题目来却总是失分。区域地理学习到底如何把握和学习?怎样面对现在的高考中涉及的区域地理的考查等问题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区域地理是自然、人文和区域的融合,要学好它首先要把握好案例的学习。知道每个案例的课标,以课标为前提,将必修一和必修二以及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必修三的基本案例,摸索出线索和方法,找出地理知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能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

比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的学习。首先找出流域综合开发的课程标准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把握住这个前提以田纳西河流域为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其次理清学习的思路。任何区域的学习只要思路清晰就能找到学习的知识点落在何处。如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学习思路应该是:分析开发的地理背景-——找到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分析区域开发地理背景就是要我们学生知道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认识任何流域的开发都要在了解河流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到流域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最后认识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叙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湖、资源、植被、土壤等等的特征类型分布等。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它由上中下游不同地理单元构成,流域也是一个经济区域,上中下游不同的区位优势及其资源廪赋决定着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流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流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位置、流域范围、支流分布状况、大坝和船闸及码头的分布 这些基本知识主要要学生读图学习把握。

自然背景(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水能丰富但交通不便,交通依赖水运。

(2)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所以河流水量大但水位季节变化大。

(3)水系及水文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决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的多样化布局。

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地表植被、地质特征决定着该流域的水系、水文、资源等特征和流域的综合开发核心和开发方向。

从该案例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任何河流所在流域的综合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的基本规律决定流域开发的核心和河流利用的方向。

其次还要认识流域人文地理背景。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叙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有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贸易、旅游等等,大家主要是掌握人口问题、农业发展条件分析(注意优缺点)、农业分布、主要农作物等;工业发展的条件(优缺点),分布、主要工业区工业城市等;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城市化及其问题等;交通运输线和点建设的区位条件及主要的交通线和点;商业发展的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大家学习时主要关注条件并且紧密结合自然地理学习,要注意地理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论就如数学的公式,大家应该明白,有的理论知识是可以套用的。如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人类对流域的治理主要有:供水: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从流量大小、季节分配状况、水质等方面分析。航运:主要看流量、流速、流域内经济状况。发电:水量、落差状况。水产养殖:水域面积和水质状况。旅游:河流和周边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搭配状况。工业生产及布局等。修建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效益,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河流含沙量,提高防洪能力。流域内污染治理工作:保护水质,安全供水。如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存在的问题有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占全美国平均水平的45%,许多地方没有电)②交通困难,航运条件差(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水运是独木小舟)③生态破坏,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土地贫瘠。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必须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实现综合开发利用。了解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是该河流域,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举一反三,把其应用到其他河流的流域开发。

其次区域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区域地理体现的就是一个区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大家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我们自己身边的现象。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如乡土地理的感官学习如我们淮北平原的农业、某首歌曲的歌词如《长江之歌》中“巨浪荡涤着尘埃”“巨浪”说明河流落差大速度快带来丰富的水能资源;“荡涤着尘埃”说明所带来的水土流失现象。某句诗词如“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地理的现象,只要心细多思,区域地理就是身边的地理。

最后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读出书中有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田纳西河流域地理区域时,我们读书要读文字和图找出(1)位置位于美国东南部(2)流域范围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全长1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3)支流分布状况(4)大坝和船闸及码头的分布、地形、气候、资源、植被、人类活动等等。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同时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总之,区域地理的学习无非就是把握好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 区域中去学习,在把握课标基础上,用案例探究的方法学习,并做到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各区域的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并找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提高区域“整体进步”能力 篇3

自本世纪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塌陷”的局面逐渐得到扭转,反映在经济数据上,就是各项经济指标占比全面回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持续加速

在未来十年里,中部地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希望很大,难度也很大。

首先,中部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面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停滞的困境,使得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这给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进行打压;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变得相当敏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挑战给中部地区也带来了扩大内需、提升产品质量的发展机遇。

其次,中部崛起势头良好。以外贸为例,10年来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182.2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628.2亿美元,年均增长27.7%;从经济增速来看,2010年和2011年,中部六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2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增长25.8%,高于西部地区的24.1%,更高于东部地区的18.4%。这些数据表明,打造“新引擎”,中部地区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人口等条件,而且发展的势头良好。

第三,城乡统筹取得了重大进展。“三农”问题长期困扰中部地区,但随着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取消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农合制度等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农田水利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近十年来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开始超过了城市居民,“二元”结构正在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创新合作机制

如何成为“中国新引擎”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创新合作机制。

造成“中部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是缺乏凝聚力、经济上不合作。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和联系不断深化,由此不仅带来了分工效益,而且形成了区域品牌效应,做大了整体经济规模。从目前的中国经济版图上看,中部六省的GDP除河南省位列全国第五外,其余多居中游,而河南的GDP总量也只有广东省的一半。

要实现从“中部塌陷”到“中国新引擎”的转变,中部地区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共同的区域理念,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在未来十年里,贯彻执行有关中部崛起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不断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增强整体实力

其次是增强整体实力。未来十年,中部地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化为龙头,稳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在全国的经济比重。

通过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巩固中部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通过建设煤炭生产基地和储备中心、大型发电站,加强水电和新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水平;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培养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长江航运等为核心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降低区域内部的运行成本,提升在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丝毫不能放松。通过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表明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决心;通过建设乡村公路、安全饮水、互联网等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办学条件、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缩小城乡硬件条件的差距;通过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农民工进城等措施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区域学习能力 篇4

关键词:区域物流,物流能力,区域经济,协同

近年来, 区域合作互动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实现规模扩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地处中原, 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誉, 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重要枢纽, 在全国经济布局和物流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 大力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但在整合过程中, 如何使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河南省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关系分析

区域物流能力是指区域范围内的物流部门为本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物流支撑和服务的能力。从系统的观点来看, 区域物流能力既包括区域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 也包括区域物流的需求能力。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关系主要表现在:

1、河南省区域经济状况是区域物流能力提升的基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在推动区域物流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 必须通过大量的物资流通加以实现。河南省区域经济的总体规模为区域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十一五”时期, 河南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生产总值由1万亿元到突破2万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由不足1400美元到突破3000美元。

2、河南省区域物流能力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河南省现已形成以食品、化工、纺织、能源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物流业发展迅速。2009年河南省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为685.73亿元, 年均增长8.9%;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39843.43亿元, 年均增长18.1%, 河南省物流能力的提升将带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仓储、信息、通信等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进而拉动煤炭业、钢铁、制造业、金融业等相关的产业或行业的发展, 并对区域内的商业、供销、城建、教育等产生影响, 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 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河南省区域物流能力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区域性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它对产业资源、金融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等各种经济资源有集聚作用, 对区域经济产生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等将带动区域内供应链上产业及供应链网上相关联产业的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影响河南省区域物流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使河南省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物流业近年来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我省区域物流能力还相对较弱,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基础设施、设备支撑能力。

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铁路等, 2010年, 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十一五”期间, 河南继续巩固全国交通区位优势,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稳居全国第一, 整个交通事业都得到了高速发展。

2、信息平台服务能力。

区域物流能力的提升需要区域内物流各要素的协同, 需要区域内各相关主体的密切配合, 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需要各物流节点的有效衔接,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必须有强有力的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支撑。近年来, 河南省通信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 河南省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01.3亿元, 同比增长16%;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669.3万户, 电话普及率达到56.9部/百人。这些为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但我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还相对落后, 尤其是已有平台和不同主体信息系统之间的对接不够, 造成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 阻碍了我省区域物流能力的快速提升。

3、物流经营运作能力。

区域物流经营运作能力是物流服务提供者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优化配置物流资源, 为区域物流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的能力, 因此区域内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经营运作能力的高低对区域物流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4、环境支撑能力。

现代物流业是涉及多产业的复合型产业, 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很多行业和部门密切相关。因此, 政府的引导与扶持、物流发展政策与物流法律制度环境的构建对区域物流能力的提升都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离开政府的协调和支持, 区域物流就难以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河南省区域物流信息协同平台的构建

河南省区域物流能力的提升需要基础设施、政府扶持等多种因素的支持, 此处主要分析河南省区域物流信息协同平台的构建, 它在区域物流能力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物流信息协同平台不同于企业或行业物流信息系统, 它着眼于一个区域的整体物流系统, 在构建我省区域物流信息协同平台时, 要考虑以下功能需求 (如图1所示) 。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区域物流信息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区域内物流企业、工商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等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对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 通过系统规划, 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 充分考虑与金融、保险、海关等其它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协同与共享, 以及与周边其它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协同效应, 达到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 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建立一站式、一体化的高效物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崔晓迪.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9) .

[2]徐文彦.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J].物流科技, 2009, (10) .

[3]郭红霞.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8, (7) .

[4]赵爽.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建设研究[J].情报探索, 2010, (8) .

[5]仲岩.河南省区域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 2010, (3) .

区域学习活动(童话世界主题) 篇5

设计意图:

童话总是让人百听不厌,在童话的世界中,充斥着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卡通人物,幼儿对于各个卡通人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会聚在一起讲述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像男孩子喜欢的奥特曼,女孩子喜欢的白雪公主、巴拉拉小魔仙等,在这一主题中,幼儿尽情感受着童话故事的精彩。

本次活动是《童话世界》这一主题下的第三周,考虑到延续性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等因素,我在设计游戏时注意在前一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增加难度,从而激发幼儿继续探究制作的乐趣,也注重发挥大班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能有所发展。

其中美工区“我喜欢的卡通人物面具”是今天的重点区,根据幼儿有了画喜欢的卡通人物的经验,结合幼儿不可能凭空想象卡通人物头像的特点,设置了卡通形象展示在墙壁上,从而起到暗示的作用,在矮柜上也提供了没有涂色的卡通形象,方便幼儿看图作画,在作画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涂色,通过剪、挖空和穿线的方式来制作面具,从而体验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我还提供了操作材料“白雪公主面具”和上一次活动遗留下的“孙悟空面具”,让有些幼儿有所选择。在数学区中,结合最近所学的内容,设置了“幼儿园的一天”的操作墙和“我们去购物”的富含生活体验的活动,希望幼儿能在生活经验的带领下巩固所学知识。在科学区中,结合上两次幼儿对这一游戏的喜爱程度继续保留,只是提供的材料比上两次有难度,还增设了记录表,让幼儿不是单纯地找一找,有一种竞赛的性质。在语言区中,创设宽松的环境,力求让幼儿能大胆地与同伴讲述自己知道的童话故事。而建构区在规定主题的要求下,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建构。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作画、涂色及挖空的方式制作喜欢的卡通人物面具。

2、具有良好的操作习惯。活动准备:

教具:电脑、区域PPT、机器猫面具

学具:

1、美工区:白雪公主面具操作材料,硬纸板、牛皮筋、颜料、毛笔、打孔器、卡通人物图片;

2、数学区:幼儿园的一天的操作墙(活动图片、自制钟及记录卡),物品价格图、玩具纸币,水彩笔,湿抹布;

3、科学区:谁是火眼金睛记录表,找不同

操作材料,水彩笔、湿抹布;

4、建构区:花片积木、一次性杯子、麻将;

6、语言区:童话故事书。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教师:又到开心的区域游戏时间啦,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游戏。

二、介绍重点区:我喜欢的卡通人物面具

1.教师:美工区是什么游戏啊?(出示机器猫面具)瞧,这是什么?是老师喜欢的卡通人物。今天美工区就是做你喜欢的卡通人物面具。

2.教师:想一想,可以怎么做呢?(幼儿自由讲述操作步骤)

3.教师出示步骤图:我们来看看,怎么制作。第一步:先画头像,可以照着画,要注意些什么?可以怎么解决?让幼儿知道可以先拿铅笔画,再用记号笔描。第二步:涂颜色,这里要注意什么?幼儿讲述后教师简单小结。第三步:洗毛笔:不要混色,在瓶口刷刷干。第四步:剪。第五步:晒。第六步:挖空。第七步:穿牛皮筋。

三、介绍其他活动内容

(一)美工区:白雪公主面具

教师:美工区还有一个游戏是白雪公主面具,在挖空时自己想一想怎么做。

(二)数学区:

1.幼儿园的一天:请小朋友想一想在幼儿园什么时间干什么事,然后在钟面上拨拨,在记录卡上记记。

2.我们去购物:这一次请小朋友拿人命币去购物,看看怎么付账,还要用算式表示出来,也要请一个老板,玩的小朋友自己商量好。

(三)科学区:火眼金睛找不同

根据操作图的提示找出几处不同,然后去做记录。

(四)建构区:童话世界的城堡

可以用花片积木,也可以用一次性杯子及麻将去搭建。

(五)语言区:童话故事大PK

请你和小朋友讲一讲你知道的童话故事,看看谁讲得最好听。

四、提出操作要求

1.在操作中能认真完成,不大声吵闹,保持安静.2.在游戏时操作材料要收拾好,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一些操作工具要及时归放好。

五、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适当指导幼儿。

六、活动评价。

1.欣赏幼儿制作的卡通人物面具,请幼儿说一说制作过程及感受,老师针对观察到的问题给出建议。

2.针对其他区的问题和操作习惯进行讲评。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对应的区域展开活动,表现出了比较好的自主性,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有些幼儿总是频繁穿梭于各个活动区之间,没有耐心完成一个游戏,在活动中,老师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使得这部分人干扰到了有些 幼儿的正常活动。在美工区中,幼儿能自己选择一个游戏展开,一些能力强的幼儿能自己通过画画、涂色等方式制作面具,表现出了很浓的兴趣,但在画得大些,涂色均匀等方面有个别幼儿没有掌握好,这一活动时间也比较长,没有幼儿最终完成面具的制作,但幼儿的制作热情是很高的。在白雪公主面具的制作中,幼儿能自己探索挖空的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数学区的游戏幼儿不是很热衷,但也有幼儿去玩,但是不知道图片上内容的具体时间,需要老师提醒,在下一次活动时可以带领幼儿回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时间。另一个游戏,我们去购物,换成用图片的形式进行买卖后,幼儿的兴趣度不高了,需要进行调整。在科学区中,考虑到幼儿的年龄采取了看看找找的方式,但是显然幼儿不能完成,及时提供了水彩笔,方便幼儿记录找出的不同,也缓解了通过看看找找快速完成后去记录的拥挤情况。建构区的幼儿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拼插搭建城堡,针对这一情况,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如何引导幼儿按规定内容来玩是需要思考的。在评价阶段,不管是引导幼儿欣赏还是评价操作习惯上,老师都讲得太多了,应该让幼儿多参与,并且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比较兴奋,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游戏的投入程度不够,在操作习惯上也没有养成好,桌面很不整洁,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浅谈区域地理学习策略 篇6

关键词:地理 学习 策略

高考是“区域地理搭台,系统地理唱戏”,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察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过程。是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考察,渗透地理能力的考察。但区域地理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常识性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扩大视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学习全凭兴趣。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地理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教学差异很大,学生区域地理学习效果差异也很大。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学习就要集新课学习、复习、能力提升于一体,要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提高区域地理的教学效果。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首先要构建区域地理学习的模式。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不扎实,需要补充记忆的事物和现象很多,普遍感觉没有逻辑性,事物杂乱,难分主次,难以记住、难以记准。通过模式化学习,能掌握区域重点,把繁杂的知识简化成网络。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增加了逻辑性,减轻了记忆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区域地理学习把握三个问题: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对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从经纬度、海陆、板块解决在哪里;从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土壤植被的分布、特点解决自然地理的有什么;从人口、资源、工业活动、农业活动解决人文地理的有什么;把自然地理的理论和人文地理的趣味分析用于为什么。

区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综合作用形成本区地理特征。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自然地理特征的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的工农业活动是重点。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关注区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高中学习不能简单重复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而要用地理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要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理论相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高中区域地理中常识性内容所占比例小了,但知识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论要求更高,理解难度增大。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渗透高考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通过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知识点的因果关系,能从本质上掌握地理现象,增加了逻辑性,减少了机械记忆的难度。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提升了区域地理的理论深度;可以克服学习中的一翻书就了然,一闭书就茫然的状态。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中难度最的的部分,区域地理结合自然地理,可以通过自然地理的高频次出现,来深化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对自然地理知识的认识,甚至由此推动对自然地理的消化。区域地理的学习,在突出基础性和常识性的同时,更要为系统地理复习打下基础。只有高中系统地理的参与和渗透,高考地理这台戏才唱得起来。最终,这台戏唱得怎么样就要看二者结合的情况了。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读图、变图、用图的地图运用能力。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高中区域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判读是重点也是难点。定位错误,区域地理特点也错误,地理理论的应用更会风马牛不相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只突出半球位置、相对位置,对经纬度认识和定位比较简略。高中区域地理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需要能比较详细而准确的定位。区域地理学习中,强化定位训练,构建主要经纬度“脑图”,把常用的地理点、地理事物建立在脑图中。学习过程中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填图、绘图训练。要掌握定位的常见依据和方法。如可以根据经纬度及经纬网,也可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根据区域地理景观特征,根据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定位。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重视过程,包括地理思维过程、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要反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反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拓展、延伸知识;要总结、归纳方法和技巧,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如从印度半岛德干高原起伏和缓的地形特征,延伸到东非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乌拉尔山脉、巴西高原等地起伏和缓的地形特点,再从他们起伏和缓的形态总结出形成原因,再进一步深化为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过程,形成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后碰到其他的类似问题,就可能借助这样的过程,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达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要渗透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事物的因果联系,加强区域的对比研究。通过对照、比较和分析,探究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种地理现象为什么出现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区域的同种现象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有这些差异。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

中国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测度 篇7

Drucker提出知识将代替设备、资本、材料和劳动力,成为生产活动中的第一要素。Drucker[1]指出未来的竞争将是知识资源的竞争。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创新,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共享来自于产生知识的组织内与接受知识的组织外,这样,组织外吸收与获取知识的能力越强,自身的竞争力也越强[2]。组织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称之为知识吸收能力,最早由Cohen和Levinthal[3]从企业层面提出,将其定义为企业获取吸收知识,并将其转化利用的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的识别能力,同化能力与商业的应用能力,并指出吸收能力对创新活动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作用。

国际上,学者一直致力于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进行划分,Nieto和Quevedo[4]将西班牙406家制造业公司作为实证对象,从与外界交流能力、组织内知识运用能力、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与公司知识战略定位,来衡量知识吸收能力,并得出知识吸收能力在技术机遇与创新中的调节作用,并探讨了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的相互作用关系。J Yang和M Rui[5]认为知识获取与创造是知识吸收能力的最主要的部分。Zahra和George[6]将知识吸收能力划分为潜在吸收能力与具体的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消化能力,实际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开发能力。

M C J Caniels[7],Andrens[8]和Klaus[9]知识溢出模型中都引入了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参数,知识存量积累越多,吸收能力越强。在Caniels溢出蜂巢模型中,知识吸收能力越强,知识溢出效应越明显,且创新能力也越强,知识存量增长的更快,可见知识吸收能力在溢出中的重要性。

目前,研究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较多,并多数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数据的可靠性与问卷问题的设置依据性很难保证,对区域层面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较少。其中,Yogue and Rabetino[10]提出了较详细的知识能力的测度方法,提出知识吸收能力指标,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人力资本、知识传播、交通、信息等指标,将吸收能力分为吸收能力量的指标、吸收能力质的指标和吸收能力质量的指标,并对各指标权重进行分配。

2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完备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原则,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知识运用、知识获取与所处知识环境的区域经济指标,本文选择各地区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人数(x1),各地区FDI(x2),各地区每万人科研人员全时当量(x3),各地区科研投入强度(x4),各地区每万人互联网上网人数(x5),各地区每万人拥有图书馆馆藏书量(x6),各地区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x7),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8),各地区每万人局用交换机容量(x9),各地区每万人长途光缆线路长度(x10),共十个指标,其中科研投入强度等于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数据选自《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8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利用SPSS17.0,标准化后进行因子分析并输出结果(见表1,表2)。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列,提取前四个公因子,特征值为6.003,1.320,0.928和0.795,累计贡献率达90.471%,符合累计贡献率85%~95%原则。

由表2标准化变量成份矩阵得,第一个因子拥有60%的说明量,并与除x10外的所有变量正相关,且系数均较大,系数较大的变量分别是x7,x8,x3以及x4。大部分的指标都是与产值、效益创新产出与投入有关,所以,可以解释为知识应用能力。

第二个因子中,系数较高的变量为x10,x5与x9。以上三个指标都与知识的交流与获得有关,可以解释为知识获取能力。

第三个因子中,系数较高的变量为FDI。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将外国资金用于自身研究开发,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转移和寻求外国知识,可以理解为知识转移能力。

第四个因子中,变量的系数都不是很高,其中x1和x6系数在0.5以上,主要反映了受教育程度。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消化吸收知识,可以理解为知识消化能力。

上述分析可见,筛选出来的主成分与Zahra和George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分类相似,Zahra和George的知识开发能力此处用知识应用能力代替,第一个因子中变量除了包括与开发有关的专利数,科研投入等,还有高科技产业产值这样的效益指标,故解释为知识应用能力。

设主成分分别为F1,F2,F3和F4,根据因子负荷矩阵写出变量系数方程,

F1=0.2105Zx1+0.2578Zx2+0.3528Zx3+0.3394Zx4+0.2170Zx5+0.2235Zx6+0.3900Zx7+0.3622Zx8+0.1714Zx9-0.1256Zx10;

F2=-0.4350Zx1-0.2697Zx2+0.0844Zx3-0.0670Zx4+0.6769Zx5+0.1966Zx6+0.0705Zx7-0.1218Zx8+0.4133Zx9+0.6873Zx10;

F3=-0.3206Zx1+0.7086Zx2-0.3040Zx3-0.3206Zx4+0.0166Zx5-0.1795Zx6+0.0021Zx7+0.3725Zx8+0.0934Zx9+0.1390Zx10;

F4=0.5877Zx1-0.0415Zx2-0.3959Zx3-0.4060Zx4+0.0191Zx5+0.5675Zx6-0.0045Zx7+0.0785Zx8+0.000Zx9+0.2254Zx10;

依据上述的指标选取与成分分析结果,F1,F2,F3,F4可分别代表知识应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移能力与知识消化能力,建立区域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3输出结果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主成分F1-F4,分别计算各地区的知识应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移能力与知识消化能力,并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写出KAC公式并求得知识吸收能力KAC,如表4所示。

KAC=0.60034F1+0.13238F2+0.09283F3+

0.07950F4

注:()内表示排名。

计算东中西部的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见表5)。

4凯尼尔斯蜂巢模型吸收能力测度

凯尼尔斯的知识溢出蜂巢模型将阿罗的“干中学”模型[11]引入到区域知识的生产与创新中,提出知识生产或者知识存量的增长来自于三个方面,“干中学”、知识溢出、外生增长率,并认为外生增长率主要指知识本身增长。

n个地区总产出为Qi,知识存量为Ki,地区知识存量的增长来自于三个方面,本地区Verdoorn效应Qi´Qi,外地区知识溢出Si和外生增长率ρi

Κi´Κi=α(λQi´Qi+Si+ρi)(1)

溢出量主要与本地区吸收能力,两地区的知识存量差距,两地区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公式2、3)

Si=j=1,jinSij(2)

Sij=δiγije-(Gijδi-μi)2(3)

其中,Si是不同地区总溢出量之和,Sij表示地区i和地区j的溢出量。

变量解释及其选取:

λ:Verdoorn效应对知识增长的贡献率;

α:溢出对知识增长的贡献率;

δij:地区i对地区j的溢出吸收能力;

γij:地区i和地区j的距离因素;

Gij:地区i和地区j的知识存量差距,Gij=ln(ΚjΚi);

μi:追赶系数。

为了测度知识溢出吸收能力δij及计算的简便性与针对性,对模型进行一定的假设与限定:①设λ=0.1;α=0.05;μ=1。②知识增量用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来衡量,采用索罗余值法进行测度。③ρi表示外生的知识增长率,本文用各省人均R&D支出衡量。很多学者在衡量外生增长率ρi时,往往用人均GDP或人均FDI值进行计算,这种代替是建立在GDP与FDI等在新知识产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基础上的,而人均R&D支出更能直接的反映对知识的投入,并将知识特性与经济指标进行了区分。④Gij反映了地区间的知识存量差距或者是知识能力差距,衡量知识存量的方法有分类法、永续盘存法、投入代产出法、统计指数法、熵权法等,各有利弊,且一直未找到完备的方法进行测度,故本文考虑直接测度知识存量差距,由公式(1),令β=1,用人均GDP差距近似代替知识存量差距,即Gij=ln(ΚjΚi)=ln(perGDΡjperGDΡi)。⑤对溢出距离γij的研究通常用地理距离与地理临近等方法忽视了经济活动在溢出中的作用,本文改进Daniel Kirchert[12]的经济距离公式为(见公式4)

γij=lnΤijAWijA+lnΤijBWijB+ΤijcWijc(4)

Tij:两地间的平均到达时间;Wij:两地间的每天班次;A、B、C分别表示区域间的铁路、公路、航空。考虑到科技人员的流动对知识溢出作用,而中国的公路主要以货运为主,本文只考虑铁路与航空运输,采用各省省会城市的铁路与航空运输时间与班次衡量两地之间的人员流动情况来反映地区间经济活动情况。

选取2001—2010年的数据,联立公式(1)~(4),求得各省吸收能力δi(见表6)。

5相关性分析

设主成分得到的吸收能力为KAC。

对KAC与δi原始结果进行散点图和相关性分析,见图1和表7。X1表示KAC,Y1表示δi,除个别点外,散点大致呈一条直线,且回归结果(见表7)t统计量较大,P值为0,DW统计量为1.7798,接近于2,结果显著且无自相关性。

注:***定义了 1%上显著水平

6结果分析

① 指标体系计算出来的吸收能力值与凯尼尔斯蜂巢模型下的吸收能力值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02,表明指标体系的建立较科学,切合实际,能较真实的反映区域的吸收能力水平。

② 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基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一致。总体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知识吸收能力KAC值与δi值较高,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相互促进;而东北三省位居中游水平,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知识吸收能力得分较低,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与科技投入与生产情况,其中陕西的知识吸收能力KAC值较高,主要因为陕西高校较多,从事科研的人员较多,δi在全国排名前列,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易于吸收溢出效应。青海省的KAC值较高,因消化能力和转移能力排名较靠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吸引外商投资从无到有,并不断做大,通过引进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发展外向型经济,转变思想观念等推动了青海的科技发展,但是知识应用能力排名比较落后,青海等西部各省、自治区需要尽快的将投入转化成科技成果与效益。青海的δi值也高于西部大部分省份,说明对知识的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高。广东省的δi值较KAC值低,这与广东省经济发展模式有关,其主要以来料加工的外向型经济为主,对知识和科技的含量要求不高,虽近些年来有向重工业化和高科技化转变的倾向,但由于资源约束,发展成本较高,经济增长率也呈现了逐年下降趋势。

③ 从东中西部的吸收能力KAC值和δi值得到,吸收能力的不平衡性严重,东部均值最高,主要得益于贡献率最高的知识应用能力普遍较高,但标准差也最高,主要因为海南的KAC和δi与其他各省差距较大;中部发展最平均;西部除陕西、青海外,KAC值和δi值普遍较低,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摘要: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经济指标进行筛选分类,建立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指标体系,并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四个维度,且知识应用能力贡献率最大,根据中国省域数据求得区域吸收能力,并与凯尼尔斯模型溢出吸收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指标建立较科学完备;两吸收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吸收能力不平衡性严重,中西部有待提高,东部吸收能力较高主要来自其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知识吸收能力,凯尼尔斯模型,不平衡性

参考文献

[1]Drucker P,Ferdinand P.Post-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OxfordPress,1993.

[2]Kim L.Crisi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8(9):506-521.

[3]Cohen W,Levinthal D.Absorptive capability:a new perspective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1):128-152.

[4]Nieto M,Quevedo P.Absorptive capacity,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knowledge spillovers,and innovative effort[J].Technova-tion,2005(25):1141-1157.

[5]Yang J,Rui M,Wang J.Enhancing the firm’s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A study of high technologyfirm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36):305-317.

[6]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bil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185-203.

[7]M C J Caniels.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growth differentials across Europe[D].2000.

[8]Uwe Cantner,Andrens Pyka.Absorbing Technology Spillovers:Simulations in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Industry and Corpo-rate Change[J].Oxford University,1998:369-397.

[9]Klaus Wersching,Agglomeration in an Innovative and DierentiatedIndustry with Heterogeneous Knowledge Spillovers[D].2005.

[10]Yoguel G,Novick M y Martin A.Production network linkages,in-novation processes and social management technologies.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applied to the Volkswagen case in Argentina[R].Danish Research Unit Industrial Dynamics(DRUID):E-lectronic papers,2001.

[11]Arrow,Kenneth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155-17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篇8

“创新”的概念出自1912 年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熊彼特著作中提出: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 引入一种新产品; 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按照这一观点,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所以,创新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经济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其报告《1976 年: 科学指示器》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这个定义和熊彼特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也强调了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以生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为主的高科技不断兴起,使得科学与技术发展日益融合,两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

结合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创新的历史沿革,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作为其判别标准,只要发现或发明的成果还没有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它就不属于创新的范畴。没有实现市场价值或者不强调市场价值实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只能称之为科技进步,而不是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鉴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包括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且科技创新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本文将从理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环境三个方面衡量科技创新能力。因此,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理论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环境3 个子系统,通过在子系统内设计若干比较能力强、灵敏度高的指标因子,来探求区域科技创新的差异。考虑到绝对值有时不能准确地反映问题,本文尽量选取相对指标或转换为相对量指标。通过对我国31 个省区市2013 年科技创新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确定科技创新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地区间的平衡提供参考。本文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1. KMO and Bartlett’s检验

由表2 可知,科技创新KMO = 0. 764,大于0. 5,所选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科技创新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开方的平方= 382. 789,对应的显著水平Sig. = 0. 000 <0. 05,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有效。

2. 各变量的共同度情况

由表3 可知,科技创新指标变量提取的共同度均大于0. 716,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的7 个变量提取的共同度都较大,表明所提取的公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原始变量。

3. 总体方差解释

由表4 可知,科技创新Initial Eigenvalue部分显示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按照默认的选项提取它们作为公因子,能解释总体方差90% 左右的变动,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以后,每个公因子对总体方差的解释程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动: 第一个公因子对总体方差的解释程度从原先的74. 168% 下降到72. 249% ,第二个公因子对总体方差的解释程度从原先的16. 041% 上升到17. 960% ,与没有进行方差正交最大化旋转相比,每个公因子对总体方差的解释程度变化不大。

4. 碎石图

由图1 可知,科技创新在第2 个主成分之后折线变得非常平稳,因此我们可以提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公因子进行因子分析。

5. 因子载荷阵

由表5 可知,科技创新的因子载荷阵显示在第一个公因子上,X1 高等院校本科及专科授予学位数、X2 发明专利授权量、X3 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数、X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X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和X6 R&D经费/GDP的系数( 载荷) 都比较大; 第2个公因子上,X7 人均公共藏书拥有量有较大的载荷。

6. 旋转因子载荷阵

由表6 可知,对科技创新公因子进行旋转后,显示在第一个公因子上,X1 高等院校本科及专科授予学位数、X2 发明专利授权量、X3 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数、X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X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和X6 R&D经费/ GDP的系数( 载荷) 都比较大,第2 个公因子上,X7 人均公共藏书拥有量有较大的载荷,与旋转前变化不大。

7. 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由表7 可知,科技创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显示: X1高等院校本科及专科授予学位数、X2 发明专利授权量、X3 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数、X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X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X6R&D经费/ GDP的因子得分系数在第一个公因子中比较大,X7 人均公共藏书拥有量在第二个公因子中较大。

根据表7 数据可以得出科技创新( KJ) 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表达式:

8. 因子分析结果比较分析

一般我们使用旋转后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因此可以得到科技创新因子综合得分FKJ:

计算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转型的因子综合得分并进行比较分析( 见表8) 。

由表8 可知,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上的非均衡性。从31 个省区市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转型的因子综合得分来看,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天津、安徽、北京、湖北和河南的科技创新因子综合得分居于前十位; 西部地区的广西、内蒙古、甘肃、宁夏、云南、贵州、新疆、青海、海南和西藏因子得分居于最后十位,反映出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四、结论与建议

库兹涅茨认为,“现代经济转型发展是以技术的推动力为核心,为特征的。”本文的研究结论: 科技创新能力表现出东、中、西部的显著差异,我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显示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所以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发展也有赖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鉴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实际,可从以下几方面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1. 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一方面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掀起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高潮。另一方面要建立公众的产权保护意识,通过立法使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的行为,为科技创新营造强有力的法律保护环境。

2. 突出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

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需求者,也是科技创新的创造者,在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中均居于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科技资源的筹措、投入和配置由政府主导变为企业主导,使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凸显,产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科研机构的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研究成果能为企业生产带来便利,同时要鼓励大学师生的科研行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 建立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系统

逐步增加R&D研发经费、教育经费及科普经费等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在保证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通过税收减免、激励性的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另外,可以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分享创新成果带来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要探索科技创新资金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分散风险和控制风险来降低科技创新的资金风险。

4.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科技成果如果不能实现有效转化,前期所有的人力和财力投入都得不到回报,也无法实现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作用。科研机构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部门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创新活动和现实生产活动紧密结合,使创新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根据科技创新的内涵选取相应的统计指标,对2013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依次降低,显示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一致性。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要重视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突出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建立资金支持系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使创新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差异,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洪银兴.科技创新中的企业家及其创新行为——兼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12(6):83-93.

[2]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1-5.

[3]周柯,时艳强,曾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6):69-77.

[4]樊华,周德群.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2(1):10-18,26.

[5]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J].管理世界,2011(7):1-8.

[6]刘伟.中国技术创新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7]尤丹君.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8]谭恒.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0.

借区域活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篇9

一、目前幼儿交往的现状

在对幼儿交往能力和交往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很多幼儿缺乏科学的交往目标和有效的交往方法,交往效果低下,甚至有少数幼儿不愿与人交往,综合诸多数据,我们总结导致幼儿交往障碍的原因主要有:①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在调查中发现,有30%的幼儿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这些孩子普遍表现出自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从不关注别人的意见,对同伴也不会主动伸手帮助。②以好胜为目的,频频动手。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还表现出一点,就是情绪容易激动而自控能力又较差,部分幼儿容易因为自己的目的没有达成而与同伴发生冲突,甚至挥拳动手。③以胆怯为缘由,独立性差。在幼儿群体中,还有部分幼儿表现出不合群,他们不敢与人交流,也不愿与人合作,遇事害羞退缩,不愿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造成这些幼儿上述特征的原因很多,除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外,更多的则是家庭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方式不当,过度溺爱和过分严厉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与人交往的障碍,影响他们的交往效果。

二、提升幼儿交往能力的思考

要帮助幼儿提升交往能力,则需要帮助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传授交往的方法,及时评估幼儿的交往行为,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提升。而幼儿交往环境的构建,我们可以着重利用好幼儿爱游戏的天性,借助区域活动形式进行关注与培养。

区域活动是在幼儿活动空间内,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范围, 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己寻找活动伙伴,在这样的空间内游戏, 充分体现了自由、自主的特性,也才能让幼儿真正放松自我,全身心投入,利于发展其真实的人格与能力。

(1)创设合乎幼儿年龄特征的活动区域。不同年龄的幼儿对于活动的场地选择有着自己的考虑和喜好,教师要针对不同孩子的年龄规划合理的区域空间。通常会设立角色体验区域,互助交流区域和合作探索区域。

(2)设立区域体现开放原则。无论是何种活动区域,都应该遵循开放原则,也就是要面向全体幼儿,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加入其中。这些活动区域不仅是环境上的开放,同时也要保证心理上的开放,在区域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和谐的,都要乐于接受新加入的同伴,并与之共同开展游戏活动。

(3)区域内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幼儿交往的载体是活动材料,只有让幼儿在活动中带有既定的目的,他们的交往才能有话可说。这些活动材料的选择要力求能激起每个幼儿的玩耍需求,让他们在玩一玩的过程中进行主动交往。基于这样的思考,活动材料的选择要注重趣味性,要尽量选择那些功能多样、可爱有趣、孩子喜爱的玩具等材料。要注重多样性,这些活动材料的安排要保证幼儿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可发生因为争抢玩具而造成冲突,影响交往的过程,同时这些活动材料也要体现使用的难易程度,要能够调动起幼儿与同伴进行询问、讨论、合作等行为,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教师制定区域活动的行为标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同样幼儿之间的交往也应当要遵循一定的准则, 而这些交往活动的行为准则能够规范幼儿的交往行为,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和能力。在制定这些行为标准时, 主要内容在于如何分享、轮流使用活动材料;如何进行整理、使用活动材料以及使用时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要求等。这些规范标准会随着幼儿活动的深入进行有目的地修改和完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

摆放物品要有序。幼儿在进入活动区域后,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将每一件活动材料按序摆放,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及时拿到自己喜欢的材料,也可以培养学生牢固的规则意识,懂得凡事要遵守规矩,不可随意而为。

使用完毕要清理。活动材料的使用是给予学生交往的物质准备,而用好这些材料,收拾好这些材料,让学生在收拾的过程中与人合作、学会交往,这是给予学生交往能力的精神准备。

(5)教师及时评价幼儿的交往行为。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走近他们身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在与幼儿平等交流的同时帮助和引导幼儿进行合理交往,让幼儿自己说一说活动中的情况,如“我喜欢玩什么?”“我和谁一起玩?”对合作交往好的幼儿要多加鼓励,及时表扬,而对幼儿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则进行及时指导与矫正。这种淡化师生关系的指导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相反他们更愿意身边有这样的一个大朋友,也愿意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教师。如此,不但可以提升幼儿交往的能力,也提升了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促进了幼儿自主、独立能力的发展。

利用区域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篇10

一、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班级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紧密相关的。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学习活动,让幼儿在独立、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

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限,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有了良好的环境(如墙饰的创设),幼儿每天都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且我们每一次主题的环境创设都是和每个幼儿共同完成,他们也可以和父母沟通或查资料,在完成这个结果的过程当中,他们本身就是在学习。在完成这饶有兴趣的过程后,加上区域中自制玩具的操作,幼儿对探索充满了兴趣。有时为了幼儿能更进一步探索,在教学还未完成或还未开始时,就先在区域中投放一些材料。如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中,可让幼儿收集各种类别的动物图片和相关的故事拼图。将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去,让幼儿操作。等幼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正式组织活动。由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效果不错。这样统一、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加了幼儿的专心,也有利于互助、互动的同伴关系,同时也增加了幼儿的信心,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投放材料,促进幼儿学习兴趣

“儿童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的,兴趣能驱动幼儿的活动欲望。因此,投放到区域里的材料,要考虑到幼儿的好奇、好动的特点,材料要鲜活,色彩要艳丽、奇特,而且带有未知、新异的特征。要能激发幼儿兴趣,使他们能拿起自己想玩的材料,不断地摆弄、操作,保持住孩子们的新鲜感,同时也要和教学内容相协调。因此,区域活动时,哪怕学习内容再枯燥,但我们通过设置区域,也可以让活动变得精彩、活灵活现。如利用输液管和输液瓶制作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幼儿在一挤一捏中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又如利用人体的消化系统制作了棋盘。幼儿对这类游戏百玩不厌、兴趣盎然,真正体现了“乐中学、动中学、玩中学”这一观点。

三、教师有效指导,保持幼儿良好学习情绪

由于幼儿心智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的喜好往往受教师和大人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果教师对游戏不了解,那幼儿的兴趣会渐渐减退。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管制要把握好度:管得太紧、太松都不好。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指导呢?

(1)做好观察,适时介入,引发幼儿兴趣。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好奇引发兴趣,而兴趣是幼儿探索的动机。教师适当引导,让幼儿探索奥秘。例如,有一次N来到小小实验室中,突然对K说:“知道吗?鸡蛋在醋里会变软的。”K想了一下说:“不可能,鸡蛋壳很硬的。”“真的,我没骗你,是我爸爸告诉我的。”K继续坚持他的观点。这时,N有些着急了。我想再这样下去的话,他们对“鸡蛋在醋里是否会变软”的学习可能就中断。因此,我立刻介入其中,提议他们亲自做一下实验,看看“鸡蛋在醋里面是不是会变软?”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对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最为感兴趣,因此,他们学习的兴趣点一下子被激发了。

(2)交流提升经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区角活动以个体研究为主,每位幼儿都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教师在区角活动接近尾声时,组织幼儿相互交流切磋,让孩子们把自己探究的事物、发现的秘密以及解决问题表达出来,使孩子们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孩子们在交流体验与收获的过程中分享了他人的快乐与成功。例如:“鸡蛋在醋里面是否会变软”的例子中,由于时间关系,K发现鸡蛋并没有变软,他很失望,并指责N是骗人的。而N则委屈地说是爸爸告诉他的。那么到底怎么回事呢?我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这是怎么回事,而是让孩子们一起思考讨论这个现象。在交流中,孩子们提出了“是不是时间不够长”的疑惑。于是,在他们的心中又一次激起探究欲望,保持了这种学习兴趣。

(3)悬念设置,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区域活动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教师要保护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将幼儿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出来,鼓励幼儿继续探究,直到发现它的秘密为止。这样,为下次的区角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老师下一次的区角活动的精心准备提供了目标要求。例如上例:鸡蛋在醋里是否会变软?由于做了实验,许多幼儿都对这个实验感兴趣,结束时可设置悬念:“鸡蛋在醋里会变软,那么在水里或其他东西里会不会变软呢?”教师的问题,又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的变化”这个问题,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深入下去,从而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造林整地技术方法综述下一篇: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