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意义

2024-08-18

预习意义(精选三篇)

预习意义 篇1

一、编写数学预习案的意义

1.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案中了解到的内容,而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重点关注的部分,听课时就会引起重视,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做大量的无用功,从而提高听课的有效性。

2. 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谓数学题目千千万,真正考查的还是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3. 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也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从而逐渐失去信心。而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做数学预习案对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了初步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讨论与提问。

二、数学预习案编写的策略

1. 准确规范,注重基础性。

在编写中要考虑到既然是预习案,那么在编写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基础,考虑大多数同学的学情,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

2. 精练简明,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每一预习案的编写,不要把大量的知识简单罗列,而是精练简明直达目的、突出重点。泛泛而谈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预习案的编写要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教师就一定要注意编写语言的精练简明,准确表达证明的思路,这样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

3. 富有启发性,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题目,要设计成一题多问的形式。

4. 可参与性。

教师在编写预习案时要设计好问答的形式,难易结合,既要有学生课前完成的内容,又要有当堂思考的内容。不可设计得太易,以致课堂上无事可干;也不可以设计得太难,学生都不会,又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要让学生动起来,变“观众”为“演员”。

5. 具有创新性。

数学传统的解题方式一般是拿到题后判断该题的知识点考查方向,然后利用公式、定理或通过式子变形等手段进行解答。然而新课改后,这种广为应用的解题方法渐渐不能适应课改的新要求了。

6. 注重情感教育。

预习案的编写不只是知识点的罗列,还包括“以情感人”。预习案如果没有满怀激情,编写的内容必然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启发学生。因此,在预习案的编写中要体现真挚和谐的气氛,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目前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措施

为适应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提倡教师写预学案,把过去的备课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学生学习的学案,一个是教师施行教学的教案,并且明确提出,学案落实“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案落实“过程与方法”,以此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思想与方法。事实上这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最大误解。为了改变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操作不当现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 预设问题。

学生学案中的问题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但更多的应是学生自学文本后生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研讨文本,吃透文本所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自学预习之后的学习状态。教师预设的问题要有普遍性,同时也要有共性,它要符合一般的对文本的认识。教师要能够抓住文本的重点、难点,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训练基点,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对文本的一些疑惑。但是,学生认读文本又是最具个性的,或许教师预设的问题并不是某个体学生认读文本的疑惑点,学生的疑惑可能是别的问题,而这不是教师能事先预设到的,这就要求教师提倡与鼓励学生提出疑惑,并且选择一些有价值的疑惑与学生一道参与讨论,进行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预设的问题与临时生成的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

2. 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得出问题的结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到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讨论的必要,问题的设置一定是开放的、有价值的,同时,要求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地说出结论。这势必会让学生认真认读文本,并将得出结论的过程展现在教师与同学面前。

最后是关于修订预学案的几点想法:

1.“课标要求”与“三维目标”要求可合二为一;

2.可将“学生寻疑”与“教学后记”合二为一;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篇2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所以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一、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着,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求知欲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曾经有人在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上做过调查:全班45人中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两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8人,仅占全班人数的17。8%。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4.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硬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具体来说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预习的教学设计及其意义追问 篇3

一、当前基于预习的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

不管要求如何、形式怎样,布置预习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之前重要的规定动作。孩子们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去完成相关的预习任务,这从孩子们语文书的圈圈画画、抄抄写写等等就可见一斑。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下语文课堂基于预习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两种值得警惕的现象:

其一,课堂的学习完全漠视预习。预习的成效与课堂的学习完全是两轨车道,并驾齐驱、没有交集,课堂的教与学完全漠视了孩子们预习的成效。不管孩子们预习中是否了解、是否已知、是否已会、是否掌握,教师上课的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进程与展开、教学重点与难点完完全全是涛声依旧,从最基础的读音、字形、朗读、内容、言语等等环节依次展开。这样的语文学习自然索然无味、百无聊赖,既没有考虑到预习中的疑惑,更没有关注到语文学习的规律,又没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还没有新颖、好奇的言语实践来激发与唤醒。这样的语文学习,何乐之有!貌似基础扎扎实实,看似过程清清楚楚,实则语文学习原地徘徊,能力与素养无从谈起,因为这样的语文教学永远是零起点。长此以往,孩子们预习的热情必会大大消退,预习的习惯自然无从形成,预习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其二,课堂的学习过度依赖预习。既然孩子们已经充分地、整体地预习了课文,那么词语应该会书写、课文应该会朗读、重点应该会理解,甚至是背诵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既然如此,那么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自然是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滚滚向前、呼啸而过。至于是不是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做到掌握内容、形成能力、锻铸素养,这已不是课堂最需要考虑和兼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语文课堂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因此有许许多多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已经远远脱离了文本;这样的语文课堂热热闹闹,因为这里是班级语文学习最棒的孩子们的大舞台,这里是语文思维活跃的孩子们的赛马场。而大部分孩子慢慢地成了语文课堂学习的听众、观众,滑落到学习的边缘地带。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大型的公开教学中尤为严重。这样的语文学习,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课前的预习是怎样,经历课堂、走出课堂之后依然是怎样。从本质上而言,这是另一种对预习的漠视。

面对预习过程与课堂学习之间的断层,我们该如何建构、如何铺设、如何衔接?自然成为共同追问的话题,而“基于预习的教学设计”也应当成为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基于预习的教学实践

最近,为了准备一节鼓楼区教学展评活动的公开课,笔者在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朱廷梅老师和力学小学党总支李琳书记的共同帮助下,进行了四年级《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实践。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在全区进行展示,但在磨课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发挥预习的功能、打通孩子预习与课堂教学的壁垒,成为多次教学起始阶段的重要落脚点和出发点。

第一次试教,从了解黄河开始。

“孩子们,通过预习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伴随笔者的提问,孩子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有很多孩子讲述了关于黄河的相关资料,从全长约5464千米到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从流经九个省份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从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等等。还有孩子为我们吟诵了关于黄河的诗句,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再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当我们再次细细回味这一环节的时候,清醒地意识到: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的确确基于了孩子们的预习,尤其是对黄河的资料积累这一方面,起到了检查预习、切入文本的效果。但与语文本身、与学习本身似乎有点距离。换言之,凡是关于黄河的内容学习,均可以使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另辟蹊径。

第二次试教,从听写词语开始。

“孩子们,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生字都会写了吗?”“会。”声音在教室上空回荡。“好!我们请两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好!”“浊浪排空、整个儿吞没、黄河滚滚、强磁力、体积、竹篙、凭着”。笔者一共报了七个,上黑板默写的两位同学写得工整、正确,下面的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地书写,其中有五人分别在“浊、磁、篙”等处有错误,进行了当堂的订正。接着进行了整体的朗读,提醒孩子读出不同词语的不同意思、不同味道。

看看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有了对孩子们课前进行生字词语预习情况的充分了解,有了实实在在的听写安排,有了孩子们对听写结果的自我反馈与自主更正。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缺少了真正的语文学习,缺少了孩子们真正的提升。可能对那五个孩子而言是有价值的,但对于班级绝大部分孩子而言,这个环节仅仅是词语的巩固而已。预习掌握得如何,现在依然是这样,没有量的增加,更没有质的提升,我们还需要改变。

第三次试教,从四字词语开始。

“同学们,在课前的预习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特别多?我们来看。”

出示:

黄河滚滚 波浪滔滔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谈笑风生 指指点点

羊皮筏子 鼓浪前进 专心致志 如履平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预习意义】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预习资料和预习方法05-12

预习的分类,预习有哪几种?04-15

17课少年闰土预习方法以及预习单07-21

高一预习05-24

预习题07-22

预习活动05-21

预习笔记06-02

预习方案07-16

预习步骤08-12

预习任务08-21

上一篇:医药工业下一篇:山西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