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点

2024-07-14

时代特点(精选十篇)

时代特点 篇1

《元明清三代禁毁戏曲小说史料》引《榕村语录》载:“明太祖于街中立高楼,令卒侦望其上,闻有弦管引博者,即缚至倒悬楼上,饮水三日而死。”可见,明代歌舞艺术地位所在。笔者认为明代歌舞具有以下特点。

一、礼仪乐舞种类较少,只有郊庙、宴享礼仪乐舞仍处在至尊地位,并完全为维护封建礼教服务

明朝时代开国之初的宴享礼仪乐舞有“以《飞龙引》奏《起临壕》,以《风云会》奏《开天平》,以《庆皇都》奏《安建业》,以《喜升平》奏《抚四夷》,以《九重欢》奏《定封贵》,以《凤凰吟》奏《大一统》,以《万年春》奏《守承平》。”(1)

永乐年间的宴享礼仪乐舞有《表正万邦之舞》《天命有德之舞》;万寿圣节(皇帝生日)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百花朝圣队舞》,(2)等等。

这些宴享礼仪乐舞都一致反映“开太平、安建业、抚四夷”的政治内容,为统治者服务,艺术价值不高。

二、戏曲舞蹈动作多来自现实生活,并大量吸收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明朝时代盛行的戏曲是传奇,明传奇的舞蹈是紧密配合词曲来进行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戏曲舞蹈。其舞蹈动作均来自现实生活,来自民间舞蹈。如“《十认错》即《春灯谜》之龙灯之紫姑,《摩尼珠》之走解之猴戏,《燕子笺》之飞燕之舞。”(3)这里的龙灯舞、猴戏、飞燕之舞均为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又如明代汤显祖著《牡丹亭》,其中的《游园惊梦》有一小段小姐与丫鬟相互配合的舞蹈队形采用了民间舞中常用的队形,花神推花的群舞场面采用了灯舞的舞蹈动作元素;再如阮大铖《双金榜》之《灯游》一出有“闹滚灯”、“跳竹马”、“舞梨花枪”;《牟尼合》之《竞会》一出有“跳狮子”、“盘杠子”、“走马卖解”等,都采用了宋以后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

三、传承发展传统舞蹈,舞蹈依然讲究“长袖善舞”的特点

长袖善舞为传统舞蹈之一,“长袖细腰,扬袖踏鼓”是盛行于汉代的舞蹈风格,长袖舞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在汉画像石中有着丰富的形象造型。明传奇也给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温润土壤,使明代舞蹈依然沿袭发展“长袖善舞”的特点,如明传奇《浣溪沙》中西施的舞蹈:“西施歌舞,对舞者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弱女秋药,内宫内侍,执扇葆璇,盖金莲、宝炬、纨扇、宫灯二十余人。光焰荧煌,锦绣纷迭,见者错愕……”西施歌舞是将汉代流传下来的长袖舞融进了明传奇戏曲舞蹈之中;又如京剧《霸王别姬》中的虞美人剑舞,虞姬的悲痛舞剑,此剑法就是汉代执兵器舞蹈中的剑舞动作元素沿袭发展,而非一日舞功所能;再如昆剧《夜奔》中林冲雪夜奔梁山,整整一折戏中的舞蹈动作都是传统舞蹈动作元素的发展变化。

明代时期的舞蹈虽然没有汉唐时期舞蹈独领风骚的辉煌地位,但作为中国传统乐舞文化的结晶体,却在我国戏曲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长袖善舞的动势也以更为完美的形象凝固在戏曲艺术之中,尤其为国粹京剧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完善作用。

隋唐的时代特点 篇2

经济: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交通发达,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内外互通有无,经济空前繁荣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

文化:兼收并蓄,多民族色彩,博大精深,全面繁荣,世界领先

对外交往: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政府采取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民族关系:统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放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的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隋唐的突出特点是: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亚洲,尤其是东亚的许多国家,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乾隆宝玺及其时代特点 篇3

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积累和发展,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达到了空前繁荣。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的手工艺制造水平亦发展到了极致,许多方面都显示出太平盛世的雍容气象。就皇帝宝玺而言,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量巨大,用料多样。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实物粗略估计,乾隆一生共刻制宝玺达1800余方,这个数字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在惊叹之余,也不能不对他的制作之盛深深折服。在质地上,乾隆宝玺也是多种多样,包括中国制印的传统材料铜、玉、石、水晶、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等,可以看出乾隆宝玺用材的丰富,大大超过以往。当然还是以常用的印童石和玉石占绝大多数。其中玉质宝玺的制作比例明显增大,这与乾隆时期清廷对玉源的有效控制有密切关系。乾隆中期以后,随着西北边疆的稳定,大量优质玉材充贡内廷,宫廷御用玉器的制作量大增,玉器雕刻工艺迅猛发展,为玉质宝玺的大量制作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乾隆帝的宝玺相当大的部分是用玉雕制的,玉石品种包括碧玉、青白玉、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总量达600余方。

其次,择取玺文的渠道广泛多样。清代皇帝们深知要统治人数比本民族多得多,文化积淀更为深厚,社会发展又处于先进地位的汉民族,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有极为透彻的了解,知彼知己,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定。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对汉文化的学习,自觉地利用儒家礼制塑造自己。到乾隆时期,汉文化已经侵润到了满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满族文化渐趋被同化,

“国语骑射”甚至到了需要皇帝通谕全国加以扶持的地步。乾隆帝自己也是一样,他的深厚的汉文化素养在其宝玺中亦有充分体现,他的许多印文就直接或间接出自经史典籍。当然,被视为儒家天律的“四书”“五经”,如《论语》《诗经》《尚书》《周易》《礼记》等书中的句子往往成为首选,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儒家经典是相当熟悉的。还有一些玺文择取古代著名诗文中的名篇佳句,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许浑、于良史的诗句,如果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恐怕是不会产生这一现象的。此外,还有许多玺文选自乾隆自己的御制诗,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这些文字都充满诗情画意,寓意较好,确为乾隆诗作中的佳句。乾隆之所以选这些诗句入印,大概也有自我宣扬的意思。

再次,记事纪盛功能明显。乾隆时期每遇重要的国事家事,都要刻制宝玺以为纪念。如乾隆四十五年,他圣寿七十,于是便据杜甫诗句镌“古稀天子之宝”以为纪念。至乾隆五十五年八十圣寿时,又仿照此例刻“八徵耄念之宝”,并择取含有“福”“寿”字样的诗文用寿山石、青田石、铜分别制成组玺总量达660方,纪盛之意更为明显。乾隆六十年,禅位于皇十五子顒琰,成为清代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于是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太上皇帝之宝”用以彰显熙朝盛瑞,

“太上皇帝之宝”成为他太上皇身份的标志性物件。又如为纪念其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的重大胜利,特镌“十全老人之宝”等。这些宝玺在他去世之前不断地被复制,数量很多。如果把它们按年代先后排列起来,乾隆一朝重大的国事家事便可一目了然。

此外,重复品较多,同一内容的玺文有时刻制几十方,成为乾隆宝玺的又一大特点。据《乾隆宝薮》所载大略统计,

“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共刻过42方,“犹日孜孜”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微耄念之宝”63方,“自强不息”45方,

“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宝”13方,

“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宝”20方,“乾隆宸翰”22方,“飨用五福”15方,“三希堂”13方,

“奉三无私”11方,

“惟精惟一”11方。在乾隆帝看来,恐怕惟其如此才能与其太平盛世的气象相匹配。

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特点与方法 篇4

一、数据对人力资源的作用

随着人类进入数据时代, 数据就渗透到了每一个行业, 每一个业务职能, 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盈利。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数据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 可以帮助企业招聘。在这个数据爆炸的信息时代, 互联网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 重新审视自身, 并且进行定位, 从而将数据资源作为自己的核心战略, 在各类招聘网站中结合数据技术的有利条件, 为企业招聘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其次, 数据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人才测评。人才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专门技术, 但是据有关调查显示, 现在国内企业的人才测评多处是由专业的专家进行测评, 但是明显带有主观情感, 从而失去了公正性。[2]为此, 数据信息可以对人才测评中的一些诸如人才绩效考核、人才选拔等进行分心研究, 改进以前测评的缺陷, 帮助决策人员找到数据间的潜在联系, 从而可以进行有效决策和人才测评。

二、数据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 人才流动和竞争加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才的竞争成为各个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谁掌握了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谁在市场竞争当中就能占据有利地位。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应用, 它可以使企业通过招聘获得优异人才之外, 也可以让企业轻易地失去一个人才。因为在信息数据发达的今天, 不管是招聘方还是应聘方, 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信息, 并寻找符合他们的人才和岗位, 从而使得人才流动的范围更广, 使得企业之间对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

(二) 应用领域更为广泛

上个世纪, 在计算机刚生产出来的时候, 很多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就将它作为自动计算薪资的有效工具。之后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 计算机不但应用于薪资计算, 也开始用于报表和数据分析。[3]到了20世纪末, 因为计算机的普及,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从原来简单的薪资和福利计算, 到现在的招聘、培训以及考勤, 它都已经开发出了相应的数据分析和系统程序, 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和工作效率。并且, 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 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领域中将会更为广泛。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转变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广泛应用, 数据分析越来越成为企业运行不可缺失的手段, 也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有效方式,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建立全新的观念来适应市场的信息发展。比如信息观念、员工发展观念等。同时, 还要根据企业的目标来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 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核心, 有效收集和统计数据, 并将数据作为规划和策划的依据, 从而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信息数据的重要性。

(二) 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法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管理者对员工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属于制约性、控制性, 但在信息化的时代, 一切以数据为依据。所以管理者要摒弃那些不适应数据时代的人事政策, 采用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 重视员工, 珍惜人才, 激发他们的潜能以及劳动的积极性, 使人力管理充满人性。同时, 还要重视员工个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以及实现理想的平台, 从而让员工对该企业充满信任和温暖, 使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才的重视与激励也有利于避免人才的流失,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实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数据时代, 也是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 为了能在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企业中以知识工作者及企业领导者为代表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 他们通过建立企业的数据库和信息库, 统计各方数据, 为自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同时要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适时改变人力的管理措施, 紧跟时代的步伐, 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满人性和科学, 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 人力资源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主要因素, 同时, 像云计算等新型数据处理技术也悄然兴起, 对企业的数据筛选以及总结等等变得更为方便, 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企业员工的招聘以及分类等都提供了诸多的方便。本文, 笔者欲从人力资源管理中数据的作用, 并找出在数据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以及管理的方法, 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数据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望军, 彭剑锋.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J].中国人才, 2011, 23 (7) :125-128.

[2]陈志福.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5 (4) :165-167.

时代特点 篇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或现象涉及到全球所有国家,这些问题和以往安全问题又有些不同,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是当前全球化时代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问题 全球化 特点

正文:

从国家产生以来直至冷战结束,传统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军事和政治领域)吸引着各国政府的主要精力。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就是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传统安全依然突出并有新表现的同时,非传统安全日益凸现成为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通过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兴起原因的分析,说明一个严峻的现实:在中国深入研究、切实重视并且认真处理非传统安全问题有着其现实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非传统安全是指“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的安全威胁”。东南亚金融危机、“9·11”事件、“非典”、印度洋海啸及禽流感等一系列事件,使得金融危机、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过去各自相对封闭独立的生存环境中,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当代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是诸多因素相互推进与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之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一种安全形态,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是全球化的一个产物。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是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影响扩大并引起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原因。“全球化是政治的、技术的、文化的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涉当代国际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结构变革和剧烈动荡。”全球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诸多方面。全球化的风险主要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快速性和严重性。“全球化的意义尤其在于,它是对传统的国际关系、对国家主权及其他权利、对以国界标示人群活动区别的规则的一种深入持久的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全球化使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非传统安全对国家安全影响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加深的结果。在

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许多涉及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得以充分暴露。全球化使国际安全的性质和国家安全的内容发生变化,安全的内涵扩大了。“总的趋势是,全球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即军事安全的地位下降,而经济安全(尤其是金融安全)的地位上升,生态安全变得更加严峻”。全球化使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相对下降,一些高度军事化的问题(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也只有通过非军事化的途径才能寻找到新的解决途径(如非扩散条约的谈判和签署)。全球化使国家经济安全日益突出,信息和金融安全成为当务之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损俱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越来越难以避免。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之二:冷战的终结束。

非传统安全的凸显是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变化的结果。1991年7月,“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

首先,冷战的结束,使国家安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凸现出来。亨廷顿指出,冲突的根源将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全球政治的基本冲突将出现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导全球政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正让位于文明之间的冲突。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关注热点开始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而且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环境各领域之间相互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并且对安全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其次,冷战的结束,使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国家间战争不再是安全威胁的惟一根源,发达国家之间将不再发生战争,大国间的武装冲突被世界主要经济中心之间的贸易战所取代。[12]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冲突、宗教问题、分离主义和部族内乱等问题爆发出来,构成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生态环境、难民、贫困化、非法移民、走私、毒品、艾滋病、人口、资源短缺、粮食、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引起社会的不安全和不稳定,也对国际双边安全关系、区域安全关系甚至全球安全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再次,冷战的结束,使各主要国家的安全战略重心发生转移。美苏军事对抗、世界大战与核战争的阴云消散,冷战后突显的“旧问题”和新出现的“新问题”都使得国家重新协调自己的战略目标。大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再以军事安全为重心,更多的国家乃至民众不再视他国为自身的威胁,一些非军事的威胁越来越多地危及国家及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因而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为各国所重视。

最后,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中的广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增大,冷战

时期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冲突”的影响降低。冷战后和平与缓和的大背景下,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渐发”性的影响可能会增大。国际安全关系中不仅继续存在“硬国力”的较量,而且“软国力”之间的竞争更可能呈上升趋势。

三、非传统安全凸显的现实依据之一:全球性问题的日趋严重

罗马俱乐部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困扰人类的“总问题”、“世界性问题。”美国未来学家T·戈登提出全球性问题具备“跨国界的、长期制约的、一国无力解决的特点”。中国学者徐崇温把全球问题视作“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涉及全人类利益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密切关注,通过协同一致的国际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罗马俱乐部的著名学者佩奇指出:“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命运都取决于如何解决整个世界总问题。”20世纪后半期,全球问题就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全球性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全球性问题的进一步增多,不仅传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毒品和艾滋病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出现了像信息传媒、网络犯罪新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如地区与国内冲突、疾病传播、难民问题、恐怖袭击等。

四、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现实依据之二: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

经济因素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升降。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成为衡量世界各国实力的标准,其中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各国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经济成分在国际安全领域中的比重增大。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发动攻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一国经济安全问题很快传递到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产生同样严重的后果和效应。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东亚国家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严重问题,而且使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如何确保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体系的稳定成为各国和地区关注的焦点。经济安全的地位日益突出。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的空前增强及在相互依存态势中,西方的绝对经济强势及其在新经济领域占据的绝对领先地位决定了经济安全问题出现并日渐突出。经济安全问题“在当代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居于核心地位,并将主导下一个世纪(指21世纪———引者注)国际安全的走势和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经济安全涉及主权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问题.冷战后各国重视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开始将有关非军事领域出现的问题与国家自身稳定与内部安全联系起来。许多国家还逐步将这些问题提升到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加

以认识和重视,视为对国家安全的“新威胁”,并重新调整和制定本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战略,注重提高本国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系数,提高国家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物质基础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发展史上出现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而高科技的发展也相应地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挑战与困惑。首先,安全挑战是指高科技时代突出的安全的多样性和非军事性。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环境污染、全球升温、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安全挑战是指高科技使安全冲突升级。高科技在其被盲目使用时,不仅会导致资金、资源的更多耗损,而且会产生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的对抗。核技术和空间技术使核冲突和太空竞赛不断升级,生物技术存在生物武器失控的隐患,信息技术引起新一轮的军事竞争。再次,安全挑战是指高科技给全球安全带来的脆弱性。由于高科技把当代人类联成一个整体,而且许多关键环节都依赖于高科技的准确无误,这就使得一个地区、国家出现的安全问题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危机、艾滋病扩散、“非典”的传播都是例证。最后,安全挑战是指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他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影响,给国际关系中增添新的安全防范问题。

此外,安全挑战是指科学技术本身还有个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的方向性问题。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及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全球问题,如核武器的威胁、全球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厄尔尼诺现象、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利益。

六、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物质基础之二:信息网络的形成在信息时代

网络的便捷使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然而“当社会过于依赖信息高速公路时,可能导致它很容易就陷入困境。”人们可以透过网际网络或其他传递讯息的工具,立即了解远方世界所发生的事件,明了远方世界人们所受到的安全威胁。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得安全威胁的内涵与来源发生巨大变化。信息安全是国家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民族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最新型、并且飞速发展、旨在改变世界的安全领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国安全防范与斗争的另一主战场。网络犯罪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网络技术的普及又使网络犯罪呈现国际化 的趋势。

网络安全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如何有效地保护信息安全,防范黑客袭击,已成为各国安全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信息全球化打破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界限”的定义,使得国家安全的概念与内涵正在发生种种变化。络正在并会成为展示世界主要国家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及价值观念宣传、交流、碰撞的“主要平台”,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各种国际主流和非主流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渗透,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及其内外政策的制定,也使各国现有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与观念产生冲突。

七、非传统安全凸显的推动力:“9·11”事件

“9·11”事件的发生标志着21世纪国际安全问题正趋于多元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危害不断上升。“9·11”事件对国际安全环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凸显了国际关系中恐怖主义、环保、贩毒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9·11”事件的发生,明显地使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迫在眉睫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加剧。国际恐怖主义的凸现,是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为代表的21世纪人类社会急剧变迁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之一。

“9·11”事件揭示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所谓“失败国家”、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国家和弱势群体,是各种不安全的温床。正是几十年的战争造成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兴起的原因初探满目创痍和极端贫困,才使塔利班组织在阿富汗大有市场。“9·11”事件的发生明显使影响安全问题的非国家主体凸显。长期以来,安全的主体是国家,“9·11”事件的发生使人们第一次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国家主体已经成为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进入21世纪,由于“9·11”事件的突发和“非典”疫情的传播,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对中国来说,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参考文献:

国企党建要主动把握时代特点 篇6

在今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党成立88年、執政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本经验,科学判断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客观分析了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状况,根据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在此之前的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联合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和决定,以及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不仅对国企党建“取消论”、“淡化论”和“怀旧论”是一种更具说服力的澄清与批判,而且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做好国企党建工作的信心。

应该看到,除别有用心者外,上述“取消论”、“淡化论”和“怀旧论”的思想和倾向,其认识根源在于未能准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即: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由领导计划经济的党,转变为领导市场经济的党;由以政治为中心任务的党,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党;由在封闭条件下搞建设的党,转变为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开放条件下搞建设的党;由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单一公有制的企业体制中发挥一元化领导作用的党,转变为在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多种所有制的企业体制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党;等等。这种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既不能“取消”、“淡化”,也不能“怀旧”,而是必须在加强中改进、在坚持中创新。

因此,主动把握和深刻理解党的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必须抓住重点、破解难点、解析热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开展国企党建工作。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科学发展优势,并使企业因有这些优势的发挥而显著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要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要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用机制,提高企业领导人员能力素质,加强管理监督,保证廉洁从业;要把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与董事会依法决策结合起来,健全党组织有效参与决策的体制、机制;并使企业因有党组织参与而明显提高经营管理的勤廉程度和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要做到经济中心与政治核心的有机统一。要把党组织的设置、职责、任务纳入企业管理体制,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并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有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而更具生机、更富活力。

要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择优选用人才的机制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组织在企业选人用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并使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资源因党管干部原则的贯彻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开发、更加茁壮地成长、更加优化地配置、更加充分地利用。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篇7

数字时代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电子信息归根结底是指用数字代表的机械语言,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的脚步逐渐迈进,数字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播产物,其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新闻编辑主要包括开发和修改由前方记者收集的新闻素材和新闻资料,挖掘新闻素材内存在的有用信息,根据这些成型的素材对新闻进行编辑,适时引导新闻传播方向,继而引起社会话题大范围内的讨论,并依据所处的社会及所处条件环境,为未来的新闻报道内容提供准备思路。

2新闻编辑对新闻素材的价值提升

新闻编辑过程是对提升新闻素材潜在价值提升的过程,记者将实际考察地收集的新闻素材传递给新闻编辑工作者,这些素材中不仅涵盖前方记者想要报道的即时新闻,还包括存在其他具有价值的内容,新闻编辑工作者对这些内容加以修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最大程度上,对这些素材进行开发挖掘,使其具有传播普及的价值。记者收集素材时可能会由于外界因素而存在个人非客观的看法,在素材中略微的加入了个人偏见,对新闻素材的客观实际性稍有些扭曲,这时就需要新闻编辑者凭借客观公正的态度,及时纠正这些主观看法,不断地提升新闻素材的存在价值,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是其具有普及的价值。

3新闻编辑对新闻的编辑塑造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新闻编辑在塑造成型新闻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闻编辑不仅决定了新闻排版、布局、内容格式,还对新闻的制作起着向导作用。从新闻的素材采集开始,到新闻内容的编排与布局,直至一篇成型的新闻稿的诞生,新闻编辑都起着塑造者这个角色。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新闻编辑更加应该秉持公平客观的态度,将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文化及时加入到新闻编辑中,不断丰富新闻编辑的内涵,让大众媒体真切的体会到数字时代中阅读了解即时新闻的重要性。此外,新闻编辑更应该适应数字时代的潮流,不断在新闻编辑中加入创新元素,使塑造的新闻更加具有现实新颖性,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者,并呼吁更多的读者来了解和学习新闻。

4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的把关作用

数字时代的媒体,要想能够崭露头角,就必须彻头彻尾地对内部制度和管理框架进行革新,做到新颖有内涵;同时,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在新闻编辑对素材进行挑选、修改和完善时,新闻编辑工作者不仅挖掘了记者收集提供的新闻素材,还确定了新闻的内容,新闻的大致走向已经确定了,新闻一旦成型,其针对对象和想要揭露的事实也就因此会浮出水面,此时,新闻传播方向也大致确定了,新闻传播所需要使用的媒介可以根据新闻传播方向和传播方式而确定,在新闻编辑工作者对前方实地考察记者收集提供的新闻素材进行挑选、修饰、完善的过程正是确定新闻传播方向的过程,新闻编辑对稿件的选择和创新,通过对新闻内容和布局的不同编排、包装设计,正是为了改善新闻的传播效果。

5新闻编辑对社会话题的引导作用

数字时代的传播媒介种类繁多,传播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新闻编辑依据所处的社会及所处条件环境,为未来的新闻报道内容提供准备思路。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交流平台,对实时新闻所传递的社会话题进行讨论,在这些交流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可以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人们通过选择内容不同的新闻进行讨论,正是因为不同内容的新闻其涵盖的社会话题有所不同,而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编辑过程中决定了社会话题的导向,涵盖广泛的社会话题可以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理解能力的关注者,吸引更多的读者对新闻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自发地了解和学习新闻。

6结语

数字时代的到来不断为人们提供新闻信息,在新闻编辑中,新闻编辑者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通过对前方记者所收集的新闻素材挑选和修改,不断提高新闻本身存在的价值,从新闻的素材采集开始,到新闻内容的编排与布局、内容格式,直至一篇成型的新闻稿的诞生,新闻编辑都起着塑造者这个角色。在新闻的传播中,新闻编辑更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由于新闻编辑能够秉持新鲜、创新和新颖的理念,新闻的编辑总是能够以时尚的元素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对社会话题不断的起着引导的作用,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者,并呼吁更多的读者来了解和学习新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新闻编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以介绍数字时代及新闻编辑的相关概念为出发点,从新闻编辑作为新闻素材的价值提升者、新闻的塑造者、新闻传播的指南针、社会话题的引导者这四个方面对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研究意义进行浅要分析,以完成对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主要特点的研究。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闻编辑,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周艺霖.浅谈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J].新闻传播,2014(6).

[2]贾国湘.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特点和变革 篇8

1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新特点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新闻编辑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并赋予了其新的特点,探析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特点,对于明确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工作重点和责任至关重要。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特点表现如下。

1.1 数字时代下的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数字时代,无论是对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能力要求还是对新闻编辑的工作范围的要求都较高。新闻编辑不仅是新闻活动的设计者,制定新闻报道的编辑策划者、活动组织者、方针政策的制定者,还是新闻素材的提炼者,新闻编辑对记者采集到的素材进行分类、认识和提炼,更是新闻话题的引导者,对于公众的新闻动态和舆论导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1.2 数字时代下新闻编辑内容更为丰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编辑内容即新闻素材来源更为广泛,不仅有记者采集的素材,还有普通民众拍摄的素材。新闻素材的来源虽然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但是具有不可预知性。另外,对新闻素材和稿件的选择、加工、集合和发布的工作内容也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具有新的内容和特点。

1.3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形式更为多样

随着各种网络及移动多媒体的发展,新闻推送和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新闻媒体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形式,出现了新闻门户网站、电子报纸、新闻客户端及视频网站等多种形式。新闻媒体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必然造成新闻编辑的工具多样化、排版方式的新颖化、新闻报道发布的渠道多样化等新闻编辑形式的多样性。

2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变革

数字时代的到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编辑的效率,降低了编辑难度,并使新闻以更为新颖的编排方式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但是数字技术同样也为新闻编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繁多的新闻素材加重了新闻编辑的工作量,导致新闻质量不高,很多媒体和编辑为了迎合大众需求而制作虚假新闻。再如,自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有可能进行新闻的编辑和发布,造成了新闻编辑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针对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对新闻编辑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

2.1 要求新闻编辑技术信息化、思维新颖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及新闻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新闻编辑的思维要活跃新颖,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思维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符合大众的新闻需求。另外,新闻编辑工具和方式由于受到软件和网络新技术的冲击发生了根本变化,如视频素材编辑的Premiere和AE软件,排版软件Adobe Page Maker等都是对新闻编辑软件能力要求的体现。

2.2 新闻编辑的内容创新、形式新颖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时代新闻题材和新闻报道对象作为新闻编辑的内容,给公众所传递的信息、知识等更为注重时效性、准确性和简洁性。新闻编辑的场所不再局限于编辑部、演播室而是要延伸到整个网络乃至任何地方。如现在的网络直播、手机直播等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形式,将新闻编辑推向了新闻第一线。另外,网络的实时互动改变了传统被动式的新闻报道,让群众参与到新闻报道和编辑过程中是新闻编辑形式的最大变革。

2.3 加强新闻编辑的监管,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

数字时代随着网络新闻媒体和平台的增多、新闻编辑从业者专业素质的下降及自媒体等大众新闻媒体的出现,致使虚假新闻泛滥,因此加强新闻质量把控和法律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新闻编辑的监管一方面要从媒体内部严格把控新闻稿件的编辑环节,做到对每一篇稿件的审核和甄别,提高稿件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法律上明确对于虚假新闻的媒体和新闻编辑者的法律责任,做到防微杜渐,以免损害媒体形象,丧失公信力。

3 结语

数字时代为新闻编辑造成新困难的同时,也为新闻编辑工作打开了新的一扇窗。新闻编辑者唯有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强化自身能力才能紧跟媒体数字化的发展步伐,出色地完成对于信息的筛选、修改、编排和布局等工作,保证生产出更多优秀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多媒体时代的广播受众特点研究 篇9

从最初的报纸问世, 到后来电台的发明, 再到电视与电台、报纸三足鼎立发展, 直到互联网的出现, 媒体市场这块大蛋糕被一再重新分割, 每次的重新分割都是受众市场的一次重新洗牌。从目前媒体市场格局看, 我国媒体市场正在走向多元化, 除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媒体外, 网络、手机、数字媒体、户外媒体、车载媒体等新媒体纷纷加入竞争, 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一些新的渠道具备了传统渠道所没有的特点, 对受众的分流能力日益增强。与传统单一媒体时代相比, 多媒体时代, 广播受众有了很多新的特点。

一、广播媒体受众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学者一般认为受众收听广播有以下的动机:1.了解新闻和信息;2.掌握知识;3.提供服务;4.娱乐消遣;5.交流感情。在只有广播、电视和报纸的时代, 信息相对不够丰富, 了解新闻和掌握知识是广播受众的首选, 这也是当时的广播媒体发展水平决定的。近年来, 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社会进入信息爆发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各种信息, 这时人们对广播的需求已经不再单单是了解新闻和信息以及掌握知识了, 受众收听广播更多的是出于后三种动机, 即提供服务、娱乐消遣以及交流感情。例如, 各地交通台的适时路况报道节目非常受欢迎, 其原因便是司机受众群通过交通广播节目即时了解当前城市路况, 便于出行;而年轻人通过音乐节目点歌送祝福便是娱乐消遣需求;电台的很多亲情节目如吉林台的《晓声长谈》便是满足了受众与节目主持人互动交流的心理需求等等。这个时候, 了解新闻信息获得知识已经不是第一位的需求了。

二、广播媒体的目标受众定位与受众实际情况存在差别。

由于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 广播媒体争夺受众之战愈演愈烈, 然而, 目前我国广播媒体的目标受众定位存在过于集中的现象:首先是集中在移动人群, 即车主及其家庭成员、搭乘者, 他们成为广播节目的必争群体;其次是中高端人群, 很多电台都将文化层次高、收入水平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人群视为目标受众。而实际上从调查结果来看, 经常收听广播的却往往是处在客观条件方面的低端人群, 或者说购买力较低的人群, 如学生、老人、公司职员、个体经营者、商业服务人员等, 特别是居家老人和在校学生, 听广播的时间相对较多。

三、受众收听广播的媒介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 由于条件限制, 人们一般只能利用收音机收听广播, 收听方式较为单一。而在多媒体时代, 广播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各种媒介收听到广播节目, 手机、MP3、MP4、互联网、车辆等等, 均可以成为收听媒介。而且由于广播技术的发展, 人们可以收听节目的地点不断扩大, 不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说, 虽然目前广播受众在不断被分流, 但是由于媒介的不断丰富, 广播受众群体在不断扩大。

四、广播市场的回升与广播受众的总体规模、受众的广播接触率并不协调。

据统计, 近年来, 广播广告收入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广电总局计财司统计年报显示, 2006年全国广播影视总收入达1099亿元, 其中广告收入527亿元, 增长12.49%。广播59亿元, 电视453亿元, 分别增长16.67%和11.51%。而广播受众的比例随着互联网、播客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却明显呈下降趋势。这对于希望通过新兴媒体技术获取一部分新的受众份额的广播媒体而言, 前景并不明晰。

从上文分析的广播受众的特点可以看出, 多媒体时代, 广播受众需求多元化, 而且与新兴媒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各种新兴媒体发达的今天, 广播媒体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最大限度地培养更多的受众。数字新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传播权力的分散化。广播媒体在这方面应该大有文章可做, 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开展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开发播客式的受众互动传播平台等。

新媒体技术在给广播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为广播提供了拓展的机会, 广播媒体可以在数字化的传播环境下不断培养新的受众群体。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使得媒体传播方式的区别不再那么明显, 各种媒介的传播形态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特别是广播与互联网的结合衍生出网络广播、播客等新的广播形式已经吸引不少年轻受众, 可以预见, 未来将能够吸引更多的新新人类的青睐。

广播媒体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类型化、产业化与数字化背景下的多媒体化, 即媒介融合。类型化的实质是广播节目内容一定程度上的专业化和运作上的格式化, 其好处是以特定内容、特定类型的节目形成广播的特色, 抓住特定的目标受众。由栏目化向类型化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投入产出、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广播的运营, 这是受众需求多样化和广告市场细分化的产物, 也是与产业化运营相配套的。■

参考文献

[1]侯迎忠.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受众接触行为的实证分析[J].传媒, 2008 (4) 42-43

[2]孙弘.新世纪广播受众的特点研究[J].新闻采编, 2006 (5) 18-19

浅谈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主要特点 篇10

进入新的世纪, 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 数字时代已经到来。面对这样的形势, 对于新闻编辑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能够获得一席之地,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新闻编辑的模式, 找到适应数据时代新闻编辑的途径。新闻摄影面临数字化的全面改革, 提高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感染力、冲击力, 增强新闻编辑的时效性, 是数字时代的必然要求, 是新闻媒体竞争的必要手段。怎样积极应对数字时代新形势下的新闻编辑?数字时代对新闻编辑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是比较辛苦的工作, 需要大量的知识, 尤其是在数据信息时代, 对于新闻编辑工作的要求也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环节。数字新闻产生于信息和数字时代。数学新闻是指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 以数字或图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体现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信息报道。数字新闻作为新闻转播中的一种特殊报道体例, 是伴随数字社会幸运而生的, 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 不仅丰富了新闻传播实践, 而且对新闻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1]

二、传统新闻编辑与数字时代新闻编辑比较

(一) 强化新闻编辑的时效性

数字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的程度上强化了新闻编辑对时效性的要求, 传统新闻的时间概念都比较模糊。例如, 在一些新闻里, 时常可以看到“前不久”时间概念模糊的稿件。因此, 在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应该加强新闻编辑的时效性, 能够真实地反应新闻的时效性。在数字时代新闻的编辑可以完全地做到随时拍摄、随时上传以及随时的编辑, 强化新闻编辑的时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新闻的时效性的确定时至关重要的, 这样的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工作的方便和快捷让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是无比的兴奋。[2]

(二) 简化新闻编辑难度, 方便后期处理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相对传统的新闻编辑难度有所简化,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重心已经有所转移,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主要的注意力都在相关图片、数据的处理上。数字时代新闻编辑的特点与作用是不一样的, 新闻编辑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 是一种视觉新闻。在数据时代新闻中, 新闻图片的比重在日益提高。因此,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难度有所简化, 后期的加工与处理也是相对传统的编辑方式要简单一些。[3]

三、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特点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应该改变传统的编辑模式, 应该广泛地吸收知识和有办法适应大量新的信息以及知识的需求, 能够及时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和知识, 并结合多种的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来适应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4]

(一) 广泛的知识面和获取新信息的多种渠道

在数字时代作为新闻的编辑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及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新世纪, 知识就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作为新闻的编辑应该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在进行新闻编辑和整理时才不会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知识面是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面临的最大挑战。当今21世纪, 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 社会变动速度加快, 新事物不断涌现, 新观念层出不穷, 社会信息量骤增, 人类已进入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化时代, 大量无规律的复杂信息给大众分析判断、做出正确选择带来巨大的不便。而作为信息传播的中心环节, 新闻媒体和新闻制作者的角色相当重要。只有熟练掌握各种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渠道, 随时随地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调用自己表述和论证所需要的优质信息, 才能立足于时代的前端, 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新闻需要, 体现媒体价值。[5]

在数字时代, 应该能够有多种的渠道去获得信息, 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新闻的编辑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多渠道地吸收信息, 及时地掌握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 确保能够做到新闻编辑的真实性。在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是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及时多渠道获得信息的,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的知识量应该是很大、很全面的, 对于新闻信息获得的渠道也应该是很多的, 只用这样在进行新闻编辑的时候, 才能够更好地编辑, 保证新闻编辑的准确性和时效性。[6]

(二) 拥有多种先进学科的工作方法

从“数字时代”新闻图片的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 在网络化, 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新闻编辑要具备多种先进学科的工作方法来应对现代媒体的需要。

首先, 新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20世纪末, 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的诞生与广泛应用给新闻摄影带来一场革命。这些新的设备的使用作为新闻编辑人员应该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都需要摄影记者对现代摄影器材, 传输设备的熟练运用, 才能及时地迅速地给受众传达好的新闻图片。学会迅速判断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及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学会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在同一事物诸多事件中鉴别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并能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7]

其次, 新闻编辑拥有的知识与信息量只是衡量其职业素质的一个方面, 如何将这些知识与信息用科学的手法加以整合, 使其体现一定得艺术性和便利性, 同样是新闻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将计算机、统计学等实用工具融为一体的工作方法, 是数字化时代新闻编辑必备的操作技能, 这将大大丰富编辑人员的作品类型与表现形式, 有利于为新闻受众创造更加喜闻乐见的新闻佳作。计算机已经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当中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计算机运用的能力几乎成为现代化办公的符号。编辑工作烦琐而严谨, 正是计算机可以发挥其特长的领域。应用计算机来处理文档、编辑材料、传输稿件、编排版面、校对已成为新闻人不可少的条件。[8]

四、结论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在进行新闻编辑时应该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获取新信息的多种渠道, 在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还需要多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能够积极地学习新鲜的事物和知识,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 应用计算机来处理文档、编辑材料、传输稿件、编排版面、校对资料, 这就要求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知识面不仅要广, 还要能够学会数字时代需要的知识, 对于先进的设备的使用也应该熟练地掌握,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是需要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并存的工作, 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新闻信息获取的渠道, 数字时代的新闻编辑是知识与信息的较量。[9]

参考文献

[1]戴路.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四种能力[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11.

[2]唐世华.论新闻编辑的基本素质[J].创造, 2011 (03) .

[3]曲艺.新闻编辑的职业素质与构建和谐社会[N].中华新闻报, 2012.

[4]薛红玉.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0.

[5]陈强.新闻编辑的“放”与“收”[J].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 2012 (06) .

[6]孙真真.浅谈电视编辑的素养[J].魅力中国, 2012 (33) .

[7]鲁晓霞.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新闻前哨, 2012 (08) .

[8]高磊.谈广播新闻编辑的素质和基本功[J].科技信息, 2012 (25) .

上一篇:IP交换下一篇:“去小学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