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变革

2024-07-31

英语课程变革(精选七篇)

英语课程变革 篇1

新时期的高职课程需要以内化课程观替代知识课程观。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5年10月28日,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将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00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许多工业化国家在经济腾飞阶段为适应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 都适时、适宜地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 我国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法规, 使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尽管各种各样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层出不穷,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 高职课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有些高职院校虽然试行了“能力本位教育”、“就业导向教育”等课程改革, 但从众多学校的实施成效看, “能力本位教育”并没有使学生获得多少能力, “就业导向教育”也无法真正使学生成功就业。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认为:“当前的教育科学, 有点像医学。医学治病救人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但因为对某些疾病还缺乏认识, 对人的生长、衰老的机制还弄不清楚, 因此有些病就治不好。教育也有类似的情况, 对受教育者成长的机制还弄不太清楚, 所以教育总是不尽如人意。”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将现行的课程观改变为以促进内化为目标的内化课程观, 在这样的平台上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的改革乃至整个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才有意义。

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与以内化为中心的课程观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之一并得到高职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无法完全实现于教学全过程的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观念。“所谓‘课程结构’, 就是通过定义、原理、法则的形式, 重新组织教材, 使各门学科的知识归结为基本概念, 即通常所说的基本结构”。布鲁纳的定义表明课程不外乎结构化的知识, 从课程设计到实施、评价, 课程都是全然依赖于知识的。在人们的观念里, 课程就是知识。由于受知识课程观的影响, 高职课程改革也是在知识的“指挥棒”下行动的, 没有彻底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 高职教育的许多教材还是普通本科教育内容压缩的产物, 致使改革无法触动真正核心的部分, 因此收效甚微。

在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中, 唯有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 高职教育也是以此为目标。高职课程中人的培养虽然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 但课程的施力点还是明显放在了物质 (知识) 的积累上。

目前的高职课程观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图1。因为人们认为知识可以直接用于培养人, 所以便将课程的施力点放在了知识上。实际上高职课程改革屡屡遭遇尴尬的原因也在于此——忽视了人是如何发展的。对于人的发展, 心理学家们普遍提出了内化说。在皮亚杰看来, 人的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适应过程, 这一适应是依赖于有机体本身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机能——同化与顺应加以实现的, 即人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同化与顺应, 旧的机能不断地从低级的不完善的平衡发展到高级的完善的平衡的过程, 因而是一种主动适应的过程。杜威 (J.Dewey) 主张心理学要研究整个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列昂杰夫 (A.H.Леонтьeв) 提出了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相互联系与转化的思想, 他指出, 内部活动起源于外部活动, 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而内部活动又通过外部活动而外化。知识本身并不会促进人的发展, 只有通过内化, 知识才可能作用于人 (如图2所示) 。所以, 必须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 树立内化课程观, 真正将课程的施力点放置于促进知识内化的环节上, 才能真正摆脱高职能力本位教育的困境。

内化课程观与高职课程改造

高职课程理所当然地应促进人的发展, 而不是使人成为知识的容器。因此, 知识是课程的内容, 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内化。

对高职课程目标主体的改造高职课程的目标主体应该是学生。一个教学计划或课程目标要行之有效, 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平台上。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动机了然于心, 在高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具体课程目标的形成应该是高职学生直接参与的结果, 是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所应达到的结果的设计, 以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最终形成的素质状态与水平为目的。如果教育者为课程所设定的目标没有或不能成为学生的意识, 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职课程目标。因此, 明确学生在高职课程目标中的主体性, 是合理制定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对高职课程目标的改造高职课程目标应该从外部转到内部。素质的发展是学生在外界的指导下心理逐步接受内化的过程, 而不是外部强加的, 这意味着高职课程目标的设计应与高职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方向相协调。学生的素质是内在的, 高职课程目标也必然具有内在性。高职课程目标所关注的应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认知结构与行为模式, 而不是靠记忆“背下来”的外在的知识体系。“作为素质的东西, 实质上就是去掉了一切外在东西之后所潜在于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质因素”, 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 所剩下来的东西”。文辅相教授将这种“忘不掉的东西”形象地比喻为“固化”在学生的“内部”, 就像“素质”概念的本来含义所指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征”是“长”在人的生理结构中一样。因此, 适宜的高职课程目标应该是扎根于学生的心理结构“长”出来的东西, 不仅要注重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更要注重形成这些知识的认知图式。这样, 学生才会从课程中获得“忘不掉的东西”。相反, 如果只注重学生掌握某些知识, 那只是“记住”了, 随时会“忘掉”, 而注重形成这些知识的认知图式, 才能真正使学生体内“长”出教育工作者希望其具有的行为模式与应用能力。

使高职课程目标具备有效性高职课程目标必须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形成并可以形成的目标, 这是高职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导向性的课程目标如果不具备有效性, 也不能称之为课程目标。对课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指标必须包含素质的各个层面, 如动手能力方面、解决问题方面、基本技能方面等等。这些方面并不需要太具体, 也不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数字加以量化, 被人们称为“行为目标之父”的美国课程学家泰勒在20世纪70年代就说过, 课程的“目标应该是清楚的, 但不一定是具体的”。

因此, 高职教育只有转变课程观念, 变知识课程观为内化课程观, 真正将课程重心放在促进知识的内化上, 才能真正实现高职课程的本来目的, 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金土.课程类型是教育类型的本质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3].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3]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

[4]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5]文辅相.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3].

学校课程变革经验总结 篇2

**小学自建校以来,尤为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目标追求。在我校大体育体系中,把体育素质的训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把握住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校把体育课程划分为四大专业体系的训练:形体礼仪课程、网球课程、足球课程、以及常规体育课程,形体礼仪课程的设立:突出以生为本,学科整合,以勤引导、妙安排、建课模、创平台为原则,从“美”的角度发展南湖学生的健康体魄,塑造健美匀称的体形,发挥思维创造力、提高肢体表现力、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与优良品格等综合素养,结合三维一体的课堂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行为兴趣,起到心智传达的作用,使每一个南湖少年内涵与外在气质得到同步发展。为体育增加审美的力量。多元化、专业的教学有效的吸引学生,进一步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扩大优质体育活动项目教育总量,达到一种资源交流、共享。

现阶段我校常态化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跆拳道、啦啦操、田径等项目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为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一个全新的素质教育,我校创立了体育特色项目的五大品牌,网球”网球””冰球””击剑””游泳””足球

”既锻炼孩子的身体,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训练孩子的持久力,韧性和坚持的意志品质,赋予孩子创造力.从多角度去认识世界,得到全面发展.从传统的体育课程,到现阶段大体育体系的完善,从单一小集体的活动,到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从单一体育项目的训练,到现阶段,几十余种体育社团的设立,我校秉承思路研究模式,把破解影响当前学校课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制约课程发展的重大问题贯穿于调研过程的始终,以增强课程发展情境研究的宏观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准确合理的目标体系引导学校课程变革。努力做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既重视课程政策研究,也重视学校情境分析,特别是关注趋势预测、项目策划、特色导向等内容,切实做到清晰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基底”。

变革课堂,实施新课程 篇3

一、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做到:第一,结合新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鼓励学生在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办法。第三,结合新课程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例如:在讲授“国家宏观调控”一框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我从互联网上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制作了2002年到2007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变化情况的动画及网页,不仅形象直观的反映了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甚至可以在网页上自主操作、亲自体会) 第四,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课堂效率。例如:笔者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这一内容的导入部分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生长在这一年龄段的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然而每个人交朋友又会有自己的标准,那么你的标准有哪些呢?这一问题贴近于学生的切身实际,因而一下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大家所共同认可的,如性格、脾气、素质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这个问题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由此可见,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互动的目标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互动的主题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互动是有计划、相对“有序”的。其次,师生间的互动,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而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建“意义”的过程。再次,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你——我”关系。在“你——我”的平等交往中,使教育、知识、学习真正地与学生的精神发展相关联,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让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有效教学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的解释框架中,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一、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研究表明,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探究学习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

四、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教学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篇5

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火星小学

张兴安

新课程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实施,都需要课堂产生应有的变革。当今的课堂教学变革需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在两个世界之间搭起互通的桥梁。教师要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热情地牵着孩子们的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信息。正如吴宗宪老师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知识,并从中收到情感的熏陶。

二、学生学习主动化。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师要改变课堂原有的学生静听的状态,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学习潜能逐步得到发掘和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交往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变态度。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主动化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以更饱满的激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要倾斜,降低要求降低难度,使他们有机会获得成功,增强他们参与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动态化。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后续的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进程,以便更优的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合作愈来愈注重凸显教学效率,愈来愈呈现出多维、积极等一系列特点。那种为互动而互动,或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互动效果的现象将日益得到消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新型教学理念,彼此形成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共同体”。

四、教学资源最优化。教学资源最优化,要求教师逐步树立起资源开发、运用的意识和观念,不再将自己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将课堂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都提升到显现的层面上,围绕教学要求加以挖掘、利用和整合,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对于教材的使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教材的本身价值不会改变。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达到目标的彼岸。因此,教材资源开发不能过度,更不能完全脱离。完全忽略了教材本身的存在价值,其教学必然经不住推敲;反之,完全呆板、孤立的固封于教材之中,则又只是形式上的表现,教学将得不到灵性的飞扬。

五、教学对象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课堂教学中就要尊重和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正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才要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立场出发,把每个学生当作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个体来看待,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及学习内容的不同,区分学生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使

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评价是联系师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实施评价主体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还有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老师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学生,发展上有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形式,体现了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同时也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有所获、有所得。

课程基地助推地理教学变革 篇6

【关键词】高中课程基地;地理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67-02

【作者简介】于蓉,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地理教研员,博士在读。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的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深入变革,学科教学改革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推动之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我省建设的高中课程基地以地理或者以地理相关主题命名的有30余个。这些课程基地中,有些是完全基于地理学科的,如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高中地理课程基地,南京市第一中学的高中地理实践课程基地;有些是以地理学科为主,同时还涉及其他学科,例如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的海洋文化课程基地,常州市北郊中学的高中环境教育课程基地,就是以地理学科为主,还涉及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这些地理相关课程基地在建设与实施中对地理教学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课程基地为地理教学营造出真实而丰富的教学环境

一直以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同一教学环境,即教室中开展的。这样单一的教学环境很难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质,也无法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古以来,地理专家就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地理研究的一种境界,同样地理学习不仅限于学习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走向真实而丰富的地理世界中去观察、体验和探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分布,并尝试解释其背后所隐藏的地理规律。

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而以地理学科为主题的高中课程基地在建设中提供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环境。很多高中地理课程基地都建设了有别于普通教室、凸显地理学科特征的室内教学环境——地理教室;还有一些课程基地根据精心设计的主题创设了别具一格的校内教学环境,如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的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在校内建设了减灾教育体验馆,馆内包括地质灾害探究厅、环境灾害探究厅、海洋灾害探究厅、火灾探究厅以及核生化探究区等,这些探究区域采用多媒体及声光电等多种技术手段,模拟灾害场景,让灾害的展现更加直观,学生对灾害的体验也更加深刻,学生在馆内通过亲身的体验更好地学习到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风防雷、地质灾害防御、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知识和防御应对的技能。

此外,还有一些地理相关课程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自然环境,将地理课“搬到”了真实的自然界中。例如,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坐落于一片自然的湿地中,西靠金鸡湖、北靠东沙湖、南依吴淞江,东面还有未开垦的次生湿地。学校将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进行了充分挖掘,将湿地文化和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成功申报和建设了江苏省湿地文化高中课程基地。学校在原有自然湿地上开辟出西马斜塘湿地生态园,为学生进行野外生态观察和研究提供了场所。

二、 课程基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更多平台

新课程积极倡导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强调多元的课程架构,课程基地中的课程设置不仅有必修课程还有选修课程,不仅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丰富的校本课程。多样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些课程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也为他们未来专业方向的确定和职业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素材。例如江苏省震泽中学的“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就开设了围绕天文的系列校本课程,包括天文与数学、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中的生命探究以及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开启了学生对天文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天文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只有学好各门学科才能更好地学习天文知识,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得到激发。

此外,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强调创建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的建设不仅要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同时可以通过增强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互动性功能,来促进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很多课程基地在创建互动平台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多样化且特色鲜明的教学互动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连云港高级中学的基于3S技术的地理创新课程基地在建设实施中创建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互动平台,该互动平台借助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软件,将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使地理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工具。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三、 课程基地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明确提出要让课程基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基地学校一般都设有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领衔的教师研究团队,教师团队在名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和项目学习,不仅推动了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提升。

此外,高中课程基地在筹划与建设过程中都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专家甚至会直接走上讲台为师生讲授专业知识或亲自指导基地的项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获益的不仅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很多教师在专家亲自指导下积极进行项目研究,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经堂教育课程设置的变革与发展 篇7

一、经堂教育内涵及目标

在明朝末年时期,陕西人胡登洲(1522年—1597年)在家中开学教授《古兰经》,招收经生培养经师。由于穆斯林学子前来求学者较多,后来演变成了在清真寺内进行教学,符合我国穆斯林实际需求的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也叫寺院教育,是指穆斯林在清真寺里办学,招收穆斯林子弟,延聘阿訇(经堂教育的教师)讲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普及宗教知识和培养教职人员的一种教育制度①。

伊斯兰教教“育以宙为书本,以社会为学校,以综合教育为内容②”,以培养“代治者”(代治者是指培养代替安拉统治现实生活的使者)为目标。经堂教育不仅要向经生传授宗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伊斯兰文化培养出来的理想角色是“白天的斗士,夜间的修士”,其人生目标是:“成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奉真主的旨意,管理好这个世界,建设好这个世界”③。所以伊斯兰教教育的目标,概言之就是培养代安拉管理和建设这个世界的人才。

明末清初时期,张中、马注、刘智、马联元等大批汉文译著大师,以促进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为宗旨而开展的“用儒文传西学”、“以儒诠经”④的翻译、诠释活动,促进伊斯兰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传播,使经堂教育逐渐走向成熟。经堂教育使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穆斯林发展实际相结合,经堂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制度,经堂教育在促进伊斯兰教文化在我国的传承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经堂教育课程设置及其现存问题

(一)经堂教育课程设置

翟葆奎把课程定义为:“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不仅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进程变成整个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人的一个蓝图,所以课程设置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⑤。”经堂教育的课程因阶段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经堂教育分为经文小学、经文中学和经文大学⑥,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教育特点。

经文小学是经堂教育的初级教育形式,这是穆斯林儿童接受初级宗教知识的主要教育场所,是穆斯林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经文小学专为年约6-7岁儿童所设,多设在清真寺内,课程内容从熟识、诵读、书写阿拉伯字母开始。经文小学招生没有明确规定,没有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也不需要通过考试,辍学比较自由。而且没有班级排列顺序,学童们教育的进度层次不齐,因此普遍采取复式教学法。另外还设有伊斯兰教常识课程,每日放假前集体朗诵。

经文中学是经堂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中间过渡环节,清真寺中专设经堂中学的相对于小学和大学还不普遍,一般只设有经文小学和经文大学。

经文大学要比小学要求严格,经生们要继续接受高一级的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才能成为“满拉”(满拉是指学习古兰经达到一定程度获得称号)。经文大学的主要课程有阿拉伯和波斯两种语言文化的经典,开设课程分为基础课与专业课两大类,基础课有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语法、修辞学(是学习教法学、教义学、经注学的入门课程)⑦、逻辑学三门,基本上没有宗教内容。专业课包括《古兰经》及经注学、圣训及圣训学、教法学、教义学(即伊斯兰教哲学,是讨论阐述基本信仰理论的学科)、苏菲哲学和古典宗教训谕性文学等课程,为各地经堂教育的必修课。

(二)经堂教育课程设置现存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教育理论

自古以来,经堂教育都是穆斯林学习宗教文化和科学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经堂教育不仅从宗教角度来传授宗教知识而且也从科学角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比如它在经堂大学阶段开始教授法学、苏菲哲学等课程。经堂教育本身兼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从经文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设置来看,只有简单的宗教性学科的设置,并没有涉及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内容,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另外,现在的经堂教育是在穆斯林势力日渐衰微和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由穆斯林群众自发地兴办的一种民间教育形式,也是挽救伊斯兰文化的一种民间应急措施。因而在实际中没有也不可能全面贯彻实施伊斯兰教育思想、科学教育理论,在课程方面以文法居多,义理典籍较少。

2、课程设置脱离现代社会实际及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堂教育仍然担负着培养伊斯兰教经师以及培养代替安拉统治现实生活使者的重任,经堂教育在整个伊斯兰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经堂教育几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以及单纯靠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当初以促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传授伊斯兰文化的《圣训》学说、推进伊斯兰教教育与当代社会教育相适应、促进伊斯兰教文化健康发展为宗旨的经堂教育的成份愈来愈少。与之相反,严重脱离现代社会实际、脱离穆斯林大众实际需求的缺陷愈加显现出来,使经堂教育逐渐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对造就真主安拉的“代治者”缺乏积极性。

3、课程设置内容具有随意性

自古以来,经堂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管理制度来科学安排经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在经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没有严格的身心发展阶段和学力水平的区分,不分年龄、性别、学历的差异,统统接受并传授伊斯兰文化。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受年龄阶段不同以及学历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讲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内容随意改动。教师根据自身所掌握的内容教授经生,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内容上的随意变动因违背课程设置的有序性而不利于设置合理科学化的课程。

三、经堂教育课程设置变革

现今,由经堂教育发展而来的新式经堂教育(中阿学校)的课程设置,正在试图向科学合理化课程设置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

(一)德智体美并重发展

新式经堂教育课程设置与传统经堂教育有较大不同,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德、智、体、美并重发展,文化科学知识分量明显加大。课程设置涉及信仰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几乎涵盖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各个层面。新式经堂教育是对传统经堂教育的一种发展,它使得经堂教育发展得更完善,课程设置也更加科学全面。

现今在教学内容方面,经堂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简称为“五育”,“德育”是伊斯兰教的价值文化和道德规范的传递过程。“智育”是认知文化的传递过程,是培养技能,传授知识的活动。“体育”是通过运动锻炼而强健体魄的过程。“美育”是培养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过程。“劳育”是培养劳动能力及劳动习惯的过程,也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落脚点”⑧。一个人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方面的熏陶和培养,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具备较高的素质以后,就要在伊斯兰文化价值观和伦理观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智力、体力方面的能量释放出来,贡献给安拉,贡献给社会,造福于人类。

(二)学科设置科学化、综合化

近几年来,新式经堂教育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在课程设置上为要求经生掌握认知文化,提高智力水平,培养人文素质、宗教素质、科学素质而开设了许多课程,主要有:语文、哲学、逻辑、历史、政治、数学、生物、化学、体育……。新式经堂教育课程设置不仅有工具学科,还有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技艺学科。在课程设置不断综合化的基础上我们要使得课程设置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根据经生的实际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改变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趋向科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这有助于促进经堂教育的不断科学发展以及经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结合实际面向社会

自古以来,经堂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尤其是在现实意义方面。现今经堂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不断与实际相结合,在教材选择、学科设置及教师选取上较多的考虑到现实因素的影响。在教材选择方面,选择具有现实意义以及对经生了解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新教材,使之能够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现代化社会。在学科设置上,结合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学科设置的科学化水平,并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做相应的调整。在教师选择方面,大量选取有较高教学水平、接受先进教育思想以及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教师。

无论是传统经堂教育还是新式经堂教育,它们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其教育目标仍然是培养真主安拉的使者。但是,新式经堂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科学而且有向新课程设置靠拢的趋势,这将使经堂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新式经堂教育课程设置除德育外,兼顾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涉及信仰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从而改善了以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的局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

经堂教育课程设置向科学合理化方向发展是促进经堂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经堂教育课程设置只有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并不断满足广大穆斯林同胞的需求,提高他们对经堂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经堂教育的科学发展。经堂教育课程设置要与它的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课程设置应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转变课程设置理念,使其与现代教育需求相适应,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经生。

伊斯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经堂教育的健康发展。经堂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现代教育课程设置在根本上相一致,才能使得经堂教育向科学合理化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安拉使者。这需要我们广大的穆斯林和伊斯兰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积极探寻伊斯兰教育事业课程设置的根本出路。这条出路在于积极探索和寻求经堂教育课程设置与现代教育课程设置的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促进二者的并轨,才能更好地促进经堂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历史上文化自觉的产物,也是伊斯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办好经堂教育,促进伊斯兰文化的发展繁荣,才能培养更多有德有能的安拉使者。伊斯兰文化要在传承中发挥经堂教育的传统优势,不断完善和发展经堂教育并使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经堂教育课程设置要向合理科学化方向发展,经堂教育的教材要涵盖社会知识的各个方面,既要包括古兰学、圣训学等体现经堂教育传统特色的伊斯兰知识,又要包括体现现代教育特色的科学文化知识。教材要做到传统经堂教育与现代教育全面系统的结合。

经堂教育课程未来之路须与科学化发展挂钩,将其不断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培养穆斯林学徒的宗教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合格的安拉使者。培养有才干的阿訇(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阿訇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传授者,提高阿訇的专业水平,这也是发展经堂教育的重要举措。

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教义务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它强化了穆斯林同胞接受义务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所以经堂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伊斯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的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经堂教育,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5).

②西安市文化研究会编.伊斯兰文化论丛[M].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8).

③勉维霖主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④西安市文化研究会编.伊斯兰文化论丛[M].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8).

⑤瞿葆奎.课程与教材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⑥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⑦西安市文化研究会编.伊斯兰文化论丛[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8).

⑧王平.对中国经堂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思考和展望(J).世界宗教研究,2007,(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英语课程变革】相关文章:

英语培训课程,课程总结05-10

英语课程免修05-23

外教英语课程05-23

会计英语课程05-13

经贸英语课程05-14

会展英语课程06-03

英语课程教学08-06

英语实践课程08-10

英语隐性课程08-16

英语课程设计09-12

上一篇:桩基础加固施工工程下一篇:高效课堂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