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师表》

2024-08-31

《前出师表》(精选四篇)

《前出师表》 篇1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 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比分析《前出师表》的两篇英译文本, 以探讨关联理论对散文翻译的解释力。

二、关联理论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

1、关联的定义

Sperber和Wilson把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 即会话过程中的后一话语与前一话语, 以及会话赖以存在的语境在语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联系。

2、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Sperber和Wilson将“信息意图”定义为交际者意欲“使听话人对一组假设集合I明白或更明白”。“交际意图”是指交际者意欲使交际双方对交际者的某一信息意图达成互明。二者有根本区别, 因为交际意图能帮助落实信息意图, 交际意图的实现可以改变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 信息意图只能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环境, 交际意图服务于信息意图, 交际意图的实施在于交际社会性, 以及进一步交际的需要。

3、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 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确立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2) 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根据, 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联是个相对概念,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话语的关联性受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信息处理所需的心理努力的共同制约。最大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语境效果;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越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处理话语的心理努力越小, 关联性越强, 语境效果越大。

(3) 关联理论认为, 语境是“听话人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它不仅包括交际双方即时的周围情景因素、前面紧邻的语段所表达和隐含的信息, 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 科学假说, 宗教信仰, 对趣闻逸事的记忆, 对文化的各种假定, 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人们在理解话语时, 总是从可及的设想中选择语境, 根据省力原则去寻求最佳关联, 也就是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4) 最佳关联的建立,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 值得受众去处理该明示刺激;b.该明示刺激是与交际者的努力与偏好相一致的, 最具关联性的明示刺激。事实上, 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 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话语是否具有足够的关联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如话语的表达方式, 听话人的认知环境, 智力程度和敏感程度等。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1、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1)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 是个推理过程, 不仅涉及语码, 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2)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 译者要依据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 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提取各种有效信息的推理过程。

(3) Gutt认为, 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原语和译语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

2、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与翻译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 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翻译交际包括两个明示-推理交际活动。忠实原交际就是不但要做到忠实明示的方式, 还要做到忠实原交际的推理方式。忠实性翻译必须遵循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即能够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作出的设想, 让译语读者能够与原语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空间。

3、翻译中的关联性缺失与关联重构

(1) 翻译中的关联性缺失的成因

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分离:源语中足够明示的信息意图可能在译语文化中变得模糊不清或不完整, 译语读者无法据此推导出其交际意图, 最终导致译文的晦涩难懂, 从而失去关联;原语中明示的信息在译语中虽具有明示信息的功能, 但译语读者根据此明示信息推导出的交际意图与原语的交际意图背道而驰, 致使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语境假设的损耗与取消。语境含意的流失。

(2) 翻译中的关联重构策略

当译文出现关联性缺失时, 为了重建译文的关联, 译者必须采取一定的关联重构策略: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重新匹配;语境假设的充实;语境含意的呈现。

关联重构的文化翻译手段有:重现, 即直译法, 用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替代, 用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 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转换, 用于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

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异化、归化等翻译策略, 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 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四、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前出师表》英译文本对比分析

《前出师表》写作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议论、叙述和抒情三结合的写法。全篇文字从作者周密的思虑中酿成, 从忠贞的肺腑中流出, 析理透辟, 叙述生动, 真情充溢, 显示的是贤臣遇明君的际遇和士为知已者死的决心, 读者因其理而晓, 因其情而动。二是质朴无华、言词恳切的语言风格。因此历来为后世所传颂。译文1为谢百魁译, 译文2为罗经国译。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 (1) 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3) ,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谘臣以当世之事 (4) 。由是感激 (5) , 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1:I was originally a commoner, tilling my land in Nanyang, trying merely to survive (1) in the troublous times, not seeking to be known to the nobility (2) .The late Emperor, disregarding my humble birth and low position (3) , …consulting me on contemporary issues (4) .I was therefore very grateful (5) to him and promised him my whole-hearted service.

译文2:…I merely managed to survive (1) in times of turbulence and had no intention of seeking fame and position from princes (2) With an utter disregard of my low social status and meager fund o knowledge (3) , the late king condescended to visit me at my thatched cottage three times to consult me about the current events of the country (4) .I felt so grateful (5) that I promised to serve him.

(1) 苟全性命:勉强保住性命。译文1:trying to survive, 试图保全性命。译文2:managed to survive, 勉强保住性命。依据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 另外根据关联理论, 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 所以译文2更接近原语的信息意图。译文1的明示信息与原语的信息意图不相一致。

(2) 闻:有名望;达:显达, 做官。不想在诸侯中间追求名誉和地位。译文1:not seeking to be known to the nobility, 与原文信息意图不符。译文2适当增加语境假设, 使用直译法, 达到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

(3) 古代的“卑鄙”是联合词组, “卑”指地位低下, “鄙”指见识短浅。译文1漏译了“鄙”, 缩小了译文读者的推理空间, 译文2使用直译法, 达到与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

(4) 当世之事, 依据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 是指当时国家局势, 译文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一史实, 而译文2将其补充, 使译文读者获得接近于原文读者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实现译文最佳关联;另外, 译文2忠实于原文, 更接近原语的信息意图, 遵循了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5) 感激:现代汉语中“感激”和“感谢”是同义词, 但本文“感激”是感动、激动的意思, 无“谢”的意思。译文1和2都译为grateful (感谢, 感激) , 根据原文语言提供的词汇信息, 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 grateful与原文信息意图不符, 译语读者会受到误导, 导致译文失去关联。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6)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 (7) 寄臣以大事 (8) 也。

译文1:…I was appointed as envoy to Wu at the time of the debacle, and was installed in office at a moment of great peril and tribulation (6) .…the late Emperor entrusted me with that task of great consequence (8) upon his demise (7) .

译文2:…Twenty one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I received my assignment at the time of the setback and was dispatched as an envoy at the moment of crisis (6) .The late king knew of my prudence, and entrusted me on his death bed (7) with the duty of assisting Your Majesty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8) .

(6) “受任”一句, 指刘备当阳兵败后, 退至夏口, 派诸葛亮出使东吴, 缔结孙刘联盟以抗曹。但是译文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一史实, 译文1:“appointed as envoy to Wu”和译文2:“dispatched as an envoy”将这一史实补充, 符合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期盼, 即究竟是奉命什么任务。而且, 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空间。

(7) 临崩, 译文1:upon his demise, 译文2:on his death bed, 译文1更委婉, 使译文读者获得更近似原文读者的语境效果。

(8) 大事, 依据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 指刘备托付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而译文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一史实, 两个译文都充实了语境假设, 提供给译文读者足够的明示信息。译文2补充史实, 使译文读者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就能获得接近于原文读者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重建译文最佳关联。

五、结语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 本文对汉语散文《前出师表》的两个英译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 散文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首先要根据散文原文的明示, 推断出散文暗含的交际意图, 再根据语境假设, 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提供足够的语境效果, 让译文读者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理解散文。总之, 散文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核心, 同时遵循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由于不同认知环境的文化差异, 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认知环境, 以及如何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摘要: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的主要概念、观点以及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旨在揭示翻译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交际过程, 译者必须从原语及其语境假设中进行推理, 获得最佳关联, 并在译文中明示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同时, 必须遵守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了汉语散文《前出师表》的两个英译文本, 以验证关联理论对散文翻译的解释力。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语境效果,明示推理过程,最佳关联原则,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 . 新编语用学概要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0.

[2] Sperber, D. & Deirdre Wilson. 关联性 : 交际与认知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1.

[3] 王建国 .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2009.

[4] Gutt, E.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 冉永平 , 张新红 . 语用学纵横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

[6] 戴抗选 , 谢百魁 . 中国历代散文一百篇汉英对照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995.

[7] 罗经国 . 古文观止精选 ( 汉英对照 ) [M].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5.

[8] 唐 文 . 中学古文赏析 ( 上册 )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9.

前出师表原文 篇2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

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意外的收获——《出师表》教学后记 篇3

师:同学们, 诸葛亮的《出师表》能传唱千古, 成为“表”中之“至文”, 被陆游称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你们认为关键是靠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 但大多数都认为是“真情”。

师:许多同学都说是“真情”, 我也赞同。那“真情”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分别说了“耿耿忠心”、“赤胆忠心”、“鞠躬尽瘁”、“任劳任怨”、“赤诚之心”、“殚精竭虑”、“千方百计”、“知遇之恩”、“知恩图报”、“涌泉相报”、“诉说衷肠”、“恸哭万分”、“哭诉衷肠”等词语, 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我把这些词语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请学生把这些词语分为了四类:第一类:耿耿忠心、赤胆忠心、鞠躬尽瘁、任劳任怨、赤诚之心;第二类:殚精竭虑、千方百计;第三类:知遇之恩、知恩图报、涌泉相报;第四类:诉说衷肠、恸哭万分、哭诉衷肠。

师:恐怕同学们都看出来了, 每一类的几个词语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能不能每类只留下一个词语呢?

生 (齐) :能!

师:那好, 第一类选哪一个词语呢?

学生讨论后, 大多数倾向于在“耿耿忠心”和“赤胆忠心”中选一个, 但争论较大。这时, 我这个裁判说话了。

师:这两个词语的意义相同, 选哪一个都是可以的。

生:老师, 不行。比如在“周恩来总理对中国共产党的赤胆忠心使我感动万分”一句中, 你能把“赤胆忠心”换为“耿耿忠心”吗?

是啊, 经学生这么一说, 这两个词语确实有区别。可我在备课时翻了词典, 两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 未想到学生这样来将我一军。

师:哎呀, 你真聪明, 老师都没想到啊!那你认为保留哪一个好呢?

生:赤胆忠心。

为了证实学生的说法, 我请学生举手表决。绝大多数都赞同用“赤胆忠心”。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的?

学生分别回答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想“率三军定中原, 复汉室还旧都”等, 并作了分析。

师:这些地方确实能够看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那为什么读了这些就觉得非常感人呢?

生:把这些内容与整篇文章结合起来看, 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诸葛亮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刘禅和天下所有的人看, 以此来表白自己敞亮而高尚的内心世界。如果我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赤胆忠心到了只差掏出心肝”。

我的心为之一颤, 学生概括的这一句话我闻所未闻, 系言人之未言之语。我带头向该生长时间地鼓掌, 并把这句非常漂亮的话写到了黑板上。想到学生的这一绝妙的表达, 我临时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请学生把后三组词语每组筛选一个, 结合课文, 像刚才这位学生一样, 用“……到了只差……”来表述诸葛亮所抒发的“至情”。约五分钟后, 大部分学生都同意留下“殚精竭虑”、“知恩图报”、“哭诉衷肠”三个词语。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选留词语的理由?

生:诸葛亮“联吴抗曹”、“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次北伐”, 不是为蜀国、刘备和刘禅而“殚精竭虑”吗?

生:还有他在北伐前向刘禅提出“三大”建议, 陈述治国之理, 并明确各方面的责任, 不是“殚精竭虑”的表现吗?

师:两位同学晓得那么多, 真了不起。后两个词语呢?

生:“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临崩寄臣以大事”, “由是感激”;“陛下”如能“自谋”, “以咨取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 “由是感激”;如果刘禅“亲贤臣, 远小人”, “由是感激”。不用“知恩图报”用什么?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这位同学的排比句太漂亮了!哪位同学也用排比句来说说“哭诉衷肠”呢?

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能不“哭诉衷肠”吗?担心“陛下”“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内外异法”, “亲小远贤”, 能不“哭诉衷肠”吗?为“报先帝而忠陛下”北伐, 可又对国内之事忧心忡忡, 能不“哭诉衷肠”吗?文中13次说到“先帝”, 且又深忧“陛下”, 能不“哭诉衷肠”吗?

师:太美了!我没想到同学们对本文的理解是如此透彻。请同学们把仿写的句子说出来大家共享吧!

生:殚精竭虑到了只差粉身碎骨。

生:殚精竭虑到了只差分身无术。

师:该选那一句呢?

生:选第二句好一些。因为诸葛亮后来已经“粉身碎骨”了。

师:好, 接着说。

生:“知恩图报到了只差做牛做马”。

生:“知恩图报到了只差肝脑涂地”。

师:选那一句呢?

生:选第一句, 诸葛亮为刘氏父子已经“肝脑涂地”了, 只差做牛做马。

生:我说第四个词语, “哭诉衷肠到了只差震天动地”。

师:那么大声音呀!

生:应该说成“哭诉衷肠到了只差肝肠欲断”。

师:第一句为什么不好呢?

生:男子汉更多的是内心的哭, 声音不大, 但内心的痛苦却大, 所以用“肝肠欲断”最恰当。

最后黑板上留下了四句话:

赤胆忠心到了只差掏出心肝,

殚精竭虑到了只差分身无术,

知恩图报到了只差做牛做马,

哭诉衷肠到了只差肝肠欲断。

《前出师表》 篇4

《长江日报》消息,“曾踌躇满志,以为吾乃涅槃之凤雏,可以上击九千里,绝云霄,负苍天,翱翔于杳溟之上……”你能想到这行云流水的文言文出自一位理科男生之手吗?前不久,武汉纺织大学数计学院迎新点前,计算机专业新生丁沐坤同学亮出的《入学表》引起不小轰动。“我从初中开始爱上古文,业余时间喜欢看《三国志》等书籍,偶尔用古文表达感触。这次,我仿照诸葛亮的《出师表》,作了一篇《入学表》。”丁沐坤同学花了三四天时间,用毛笔写就此文,正文840余字。开学报到,丁沐坤不仅带了《入学表》,还备了一本厚厚的《二十四史》到校,准备好好研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前出师表》】相关文章:

出师表 / 前出师表06-23

前出师表习题04-10

前出师表原文,翻译,赏析04-09

《出师表》08-29

后出师表04-11

出师表答案05-06

出师表重点复习04-29

出师表原文翻译05-15

出师表大题06-05

出师表提纲答案06-23

上一篇:疾病影响下一篇:加拿大人的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