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4-08-12

课程改革与实践(精选十篇)

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整合,构想,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新课程的亮点。“校本课程” ( 选修Ⅱ) 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设是高中新课程的难点,但是它的开发和有效实施,对于培育学校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然而,高考是现实的,课时是既定的,师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学校的条件也是有差异的。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要求,福州七中提出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的初步构想。

一、课程整合的建构依据

1. 课程依据

尽管从表面上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属于不同的课程分类系列,是独立关系。但是, 独立不是对立,它们存在着交叉、包孕的关系。如果根据“课程形态”划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学习领域分为两大类系: 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果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角度划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属于国家课程,但它可以校本开发。反过来,从课程实践模式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科开发出学科性校本课程,也可以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技术和形式,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校本课程。因此,从课程特点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存在整合的空间。

2. 理论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 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提出: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该坚持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二者的课时可以整合使用。

二、课程整合的构想和实践

1. 理论构想

( 1)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设。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扮演着主角,而且由于实行校本管理,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在课时、教师、内容的安排上,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起来,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设。

( 2) 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强调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自主性,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结合在一起,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将师生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整个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活动结束时,教师通过对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整理,就可以初步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了。

2. 实践操作

福州七中系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花园式单位、福州市晋安区环保教育特色校,因此,学校领导在集思广益、分析对比、实践论证的基础上,达成了“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共识,并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以认真落实。我们凭借学校优势,立足校本资源,开发了《与绿色同行》系列校本课程教材,把绿色教育渗透于学校各项活动中,引导师生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教育师生“关爱生命、健全体魄、崇尚科学、追求和谐”,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福州七中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的原则: 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课内策划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方法指导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根据目前高中教学实际需求,学校每周安排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按校本选修课程要求,每学段不少于18课时。在这18个课时里,可以开展以下教学模式: 专题讲座、知识拓展、方法辅导、主题筛选、中期反馈、总结交流等。而学生的调查、实验、采访、制作、参观、访问、考察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社区服务等具体 实践活动放到课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开展。这样,学生认真参与了不少于18个课时的课堂集中学习,便获得1个校本课程选修学分。当他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活动,便获得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学分以及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学分。

当然,我们还立足校本资源,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社会热点等, 对福州七中历年各个年段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项目进行了分析、对比,保留或增加了一些与我们课题研究联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例如: 3月份的“我和绿色有个约会”活动、4月份的“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9月份的“感恩九月我行动”主题活动……这样,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获得学分的同时,也凸显了福州七中的课程特色, 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三、课程构想的成果意义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整个课程是随着活动逐步展开的,但是校本课程的预设性相对更强些。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或者借助已有的校本课程文本载体,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实施, 将二者的生成性和预设性加以协调统一,使之相互补充和完善。

一些开展得比较成功、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逐步系统化,从而转化为学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积累的资料,经过加工整理,还可以逐步形成校本教材,供新一轮学生学习和使用,同时还可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成与拓展,由此发散开来,衍生出其他相关联的校本课程系列。例如,福州七中就在《与绿色同行》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开发形成了《校园植物志》《浮仓山上的南宋丝绸宝库》《校园武术》 《信手拈来的美: 废物不废》《和谐校园阳光心灵》等系列子课程。

《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2

《工程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

张向阳 蒋慧琼 崔慧敏 赵北龙

摘要:《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由于内容庞杂且理论实践性较强,学生普遍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影响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在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对该课程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工程材料》是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电子等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但多数学生反映该门课程比较难学,究其原因主要与这门课程的特点有关:

首先,该课程知识内容广泛,介绍的工程材料种类繁多,每种材料均涉及大量的术语和概念,给初学者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该课程理论性强,相关理论自成系统,体系缜密;再者,该课程实践性强,许多材料工艺直接与生产实践挂钩,有的甚至就是实际经验的总结,这对实践经验和系统理论都欠缺的学生而言,进一步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再加之有些微观结构看不见摸不到,学生感到该课程太抽象、枯燥乏味,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败,影响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人在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对该课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归纳类比、启发教学、课堂讨论、实际案例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一)归纳类比法

由于《工程材料》课程的基本理论较深奥,学生之前的知识建构中没有相应的认知同化点,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定义很多,为了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些艰深的内容,进行“有意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归纳类比法将教材中分散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比较和总结,便于学生学习理解。譬如在学习铁碳相图,讲解铁碳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时,为使学生在“成分一组织―性能”之间建立起联系,画出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一性能的对应关系图表,通过图表的介绍与讲解,逐步归纳出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二)启发教学法

为启发学生思考,使教与学同步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启发式教学。金属的塑性变形是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采用了问答式启发教学法。首先根据单晶体变形过程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大纲要求将单晶体变形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内容化成几个递进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推进到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同步,进而对该部分内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三)课堂讨论式教学法

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讨论方式完成学生自学、自讲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围绕一些具有启发性或争论性的问题来进行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会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评价,引导讨论不断深入,在倾听完学生的讨论后会及时进行总结点评。这样的“教与学”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进学习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也在此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四)实际案例教学法

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实际案例,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以机械课程设计中比较典型的减速器为例,针对减速器中箱体、轴、齿轮、滚动轴承、键、螺栓、销等不同零件的不同工况条件和使用性能要求,逐一分析其失效形式,并进行合理的选材,正确安排其热处理工艺等,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方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学需求,通过引进多媒体和建立QQ交流群等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引进多媒体教学

对于材料的微观结构及一些动态演变过程,用传统的板书很难直观表述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则能把一些利用陈述性表达无法取得满意效果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节省了教师的书写时间。另外,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学起来会感到比较吃力。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狭小的教室空间得到广阔的延伸,使学生不出教室便可置身于实验室和工厂车间中,所学的知识更贴近生产实践,易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建立《工程材料》QQ群

在信息时代,QQ聊天已成为人们交流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我利用QQ组建了《工程材料》群。建立《工程材料》QQ群既可以解疑答惑,加强师生间交流,利于加深师生情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这里交流学习心得,或是对某一知识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提出的一些材料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会引发大家的积极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也是培养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课堂。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实验教学长期处于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为此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精选实验内容。在实验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本人依据“实验个数不在多而在精”及“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的原则精心设计编排实验内容。除了选择一些最基本的实验,还把一些相关的实验进行组合,如将硬度、碳钢的基本热处理操作及热处理后显微组织观察三个实验有机组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了解碳钢的基本热处理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又能进一步加深对热处理工艺、组织、性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开拓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利用视频进行实验演示。对于学时数有限的《工程材料》课程来讲,利用视频做好演示实验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举措。在做实验之前让学生观看演示实验,节省了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时间,使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更加充裕:而且还克服了教师演示实验时部分学生看不好听不清的缺点:另外,还可以了解一些教学环节没有安排的实验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由于学生较多且考核时间有限,实验的考核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通过操作来进行,故一般都是以实验报告来考核。为了真正考核每个学生对实验的的掌握程度,我们采取的笔答或口述形式将实验操作过程详细陈述出来,然后根据学生作答情况来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法,既鼓励了学生平时做实验的热隋,又能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结论

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3

关键词:数学与管理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0 引言

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学生实习时间加长,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减少公共课的教学时间,数学教学时间也必然相应减少,甚至由于对应用数学课程的认识不足,加上应用数学教学方面目前存在的与专业学科教学相脱节的缺陷,有些专业认为应用数学没有用,取消了应用数学课程,从而导致:一方面,数学教师认为课时太少,无法进行教学,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而不是从数学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对应用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遇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时,因学生数学知识贫乏甚至没有学习过,而感觉难以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则由于数学基础知识不足而对新学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片茫然。我学院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以及我院自身的办学特点,编写了《数学与管理》教材。该教材汇集了管理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介绍数学知识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2008年下半年起我院开始开设《数学与管理》课程作为学院的公共必修课,总共48课时,其中有8个课时为数学实验课。这一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主要归功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新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例蕴涵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相应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也应该改变旧有的模式,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1 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高等数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多数高等数学教材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追求数学理论逻辑推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这些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抽象、难度较大,也难以看到高等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我院以《数学与管理》课程代替《高等数学》课程后,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体现新课程的实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感兴趣、听得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单一、呆板,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形式。《数学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问题引入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针对《数学与管理》课程的不同内容,可以使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数学素质的差异较大,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还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部分。基本要求是对所有学生都要求掌握的,而提高要求则是针对数学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听课,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 数学实验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1 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开设数学实验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定义、定理的证明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独立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多的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数学知识本身,主要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使用Excel制作统计图表、计算数据的集中指标、变异指标,和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求解线性规划模型、极限、导数、定积分列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使得学生从繁琐的数学计算中解脱出来,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3.2 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遵循量力性、实用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就是要适合大学新生的原有数学知识水平,在进行数学实验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就可入手。例如学习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只需要介绍一些简单的函数命令格式和运行操作方法,学生就可以入门了;实用性原则就是所处理的问题都具有实际生产、生活的背景和较好的应用价值。选取具有“可移植性”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数学建模和求解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数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还能从结果的实际意义中看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要解决大量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开放性原则就是在进行数学实验时,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在讨论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趣味性原则就是在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求解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钻研,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语

《数学与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数学改革的新课程,是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次新的尝试,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我们也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更多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使高职数学更好地为专业课程及后续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12.

[2]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1,2.

[3]朱家生,施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谢云荪,张志让等.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4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工程制图》课程既有理论又重实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实践环节不可或缺。如何能够既保证有效的实践环节,又不会占用太多课时,两者兼顾呢?为此,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期望与同行交流。

根据图纸制作模型

在土建制图课程中,当学习完画图、读图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提供几套房屋建筑施工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图纸制作房屋模型,而且这几套图纸都有相应的实物,如我校的收发室、实验室等,可以实地考察。到课程结束前完成,并安排一次课堂答辩。

学生对依照图纸制作模型并不陌生,学生也有兴趣,这也是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次手工制作特点是所用到的图纸是学生正在学习绘制和阅读的图纸,而且没有现成的材料,没有制作步骤,一切需要靠自己。

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结构都要参看图纸,图纸中的线型、符号、尺寸等的重要性这时就突现了出来,不仅使学生学会读图,更让他们明白了一张简洁、清晰、表达正确的图纸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在以后的画图过程中就会重视每一条图线、每一个符号,这不仅使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而且培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等工程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素质。此外,由于是四五名学生一起分组制作,制作过程需要分工、协调、配合,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一次锻炼和培养。房屋的某些构造在制作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开动脑筋,钻研思索,最后攻下难关,这不仅对他们的意志是一次考验,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图1所示是其中一组学生制作的我校实验七号楼的模型。

学生的感悟:“我们可能不是做得最好的一组,但在我看来,我们却是最棒的一组。”“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协作。”“这次活动让我们加深了对于专业和课程的理解,用上了平常学到的知识。”“只要我们有目标有梦想,成功就离我们不远。”

看到学生制作的精美模型,看着他们从内心发出的感悟,作为教师也觉得有成就感。教学实践环节不仅仅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和加强,更是提升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所必需的。

尽管制作模型给单一的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且学生收益颇丰,但还是占用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有些材料、工具还需要一定的资金花费。所以,目前这种活动只在个别班级进行试点,如果能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模式,则可在各个班级推广。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设计竞赛

目前,全国及各院校都会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为配合全国大赛,一般各院校首先在校内举行一次选拔赛,比较好的学生再参加北京市赛和全国赛的选拔。2010年,我校的机09-3班汽车专业有9名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了北京市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分别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并且在随后的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有一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他们设计的是高处逃生的安全装置等几个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除考虑这个装置的优异功能外,还要考虑图形如何表达,在现有加工条件下怎样获得零件,如何既能保证功能,又能使成本低廉,这是一个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所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参加这样的竞赛,一般都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在这方面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而言,是带着问题学习,学到的东西自然扎实,并能够深刻理解。

当然,这是一个高端的实践活动,虽说不能普及到每名学生,但参加这项活动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除了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这些学生对周围同学的正面影响,对改善学习风气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校机2009级共4个班,机09-3班上学期的考试及格率是最高的,考试平均分也是最高的,这当然与参加竞赛的这几名学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对制图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汇集前沿的技术和最新的设计理念,这些都会给教学活动一个方向性的引导。

学生在课外参加设计类竞赛活动,不仅不影响课堂教学,还给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由于实际操作中需要理论指导,因而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形成了优良的学习风气。

尝试工程制图教学从实践开始

从众多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因此,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工程制图课程来说,可以尝试从完成某一实际工作出发,学习工程制图各部分内容。

以机械制图为例,可以从一个学生较常见的,而且包含的零件种类比较全面的部件开始,如一个简单的一级减速器。减速器中有普通零件、标准件(螺纹紧固件、键、销、轴承)、齿轮,零件类型比较全面,有箱体类、轴类、盘盖类零件等。

在讲课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减速器的模型,说明其工作原理;再拆下每个零件,介绍各零件的作用,分析其构型。然后,交代这一学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作业与授课内容相配合,几次大作业可以是减速器中的螺栓连接;测绘零件可以选择主轴、箱盖或端盖等,根据专业或课时的不同,选择时应有所区别;画装配图自然就是减速器了,为避免学生在测绘时抄袭后面组画装配图中的零件图,组画装配图的减速器可与测绘用的减速器在型号或构型上有所区别。

这是教师授课的一种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方向比较明确。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工程理念,这对工科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实践出真知,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工程制图课程来说,实践环节更是不可或缺。在授课时间与授课内容有矛盾时,实践环节也不能缺少,只是需要我们变通一下思路,改变一下方式,目标同样能够实现,甚至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朱建国.论工程图学教育中几个突出的问题[A].图学教育研究[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袁世先.机械制图[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5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维训练;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曹曼(1981-),女,河北深泽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赵锦成(1962-),男,陕西西安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48-02

“电路”是军械工程学院(我院)四年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又与工程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对培养学员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受专业课程知识拓宽的需要,如何教授好电路课,如何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等一直是授课教员关心和探讨的热点。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教学重点

为了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对电路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改进。根据培养需要从“广而博”的知识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2]这就要求授课教员正确把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量与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精选出基本、实用与后续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删减陈旧、繁琐、实用性不强的内容。为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把该课程基本内容体系概括为:一个假设(集总电路假设),两类约束(电路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关系),三种电路(直流电阻电路、直流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四套方法(基本分析法、独立变量法、分割等效法和暂态分析法)。集总假设是电路分析的前提,两类约束是电路分析的依据,三种电路是电路分析的对象,四套方法是电路分析的手段。即对实际电路在集总假设的前提下,得到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通过两类约束,由数学模型加以描述和转化,进而得到电路分析的三大部分电路:直流电阻电路、直流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其中直流电阻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分析方法类似,主要有基本分析法、独立变量法和分割等效法,只是直流电阻电路是用实代数方程来描述,而正弦稳态电路是用复代数方程来描述;直流动态电路的主要分析方法是暂态分析法。经过对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和疏理,使主要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知识体系变得清晰明确。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在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强电、弱电专业和后续课程的连续性,简单介绍网络图中的“图”、“树”、“树支”等概念,使学员对图论有初步的认识,适当增加“谐振电路”、“双口网络”、“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非线性电路”等内容,作为电路分析的深化和提高,必要时还要对“磁路和铁芯线圈电路”部分加以补充。为配合教学内容的改变,采用邱关源主编的《电路》(第5版)作为课程的主讲教材,并选择多种教材作为参考补充。这样,采用课程内容模块化,各知识点以树型结构来构建整个课程体系,突出重点的分析方法一目了然,使学员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不同专业需求的学员采用不同的组合,既保证了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选择的灵活性。

二、注重学员思维训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学生学”。科学的方法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使学生善于学习”是当今国际教学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员的永恒追求,大学教给学生的有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方法,必须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不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同时,努力学习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设法突破固有观念。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把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确立一种全新的探索式思维训练方法。

为此,在整个电路教学中,我们重点采用了引导思维法,注重学员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不断激活他们自身的创造潜能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介绍线性电路的“叠加定理”时,采用类比的方式引导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把线性电路“叠加定理”中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激励”和它们所产生的总“响应”看成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分解”与“合成”的过程,“分解”是为了看清事物中每个单元的特点和作用,而“合成”是为了表示每个单元共同作用后的总体特性。这种有限中包含无限的哲学逻辑思想具有普遍的意义。如数学中我们学过的泰勒级数、傅里叶级数等,其过程都是先“分解”后“合成”,然后启发学员,能否举出“电路”课程中“分解”与“合成”的其它例子?通过引导思维,不仅强化了学员对电路的基本理论“叠加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启了心智,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50-02

对于从事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等的人来说,掌握工程测量技术是他们的一项基本技术[1]。但是,在当前工程测量实践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经常会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水平等原因,出现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例如,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教学方式比较呆板等,导致了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所以工程测量实践课程的改革显得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该课程中的一些问题,对工程测量课程进行了粗浅的实践研究。

1.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重点不突出

土木和建筑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工程测量课程,而其中又以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由于课程体系的调整等原因,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就减少了。例如,理论知识点有:测量误差基本知识、桥梁隧道工程测量等;而实践项目则有:罗盘仪测量磁方位角、实地进行道路纵横断面测量、光电测距仪的练习使用等内容[2]。这些教学内容都忽视了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没有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得制定的教学大纲得不到实现,教学方法变得呆板,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

1.2 实践设备不健全,理论与实际脱轨

工程测量课程对于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较高,但是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基本的概念、原理、方法、步骤或仪器介绍等,而缺少了让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3]。有些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仪器,有的仪器已经相对落后,导致学生对操作仪器更加缺少了解。还有的学校缺少实践基体,或者有实践基体的也大多在校内或者周围,实习内容简单,实践场所不规范。这样,学生所学的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践联系起来,达不到实践的目的。

1.3 考核形式过于单调,缺乏科学性

有些高校的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内容较为传统,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较为单一,缺少科学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弱,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这样不良的教学环境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就显得不够科学。虽然在理论和实践考核时结合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卷面成绩、实习报告等,但是平时学生的课后作业、实习报告等都是相互抄袭,考核效果显得过于形式化,对学生没有实际作用。

2.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和措施

2.1 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新模式

按照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目标,设置简单、实用的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重点、一般和自学三个层次。在理论教学时结合仪器操作,让学生对知识时形成具体的印象。过去,教师经常对着教材或者PPT课件为学生讲解,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点。所以要调整教学的内容,对于一些测量知识的重难点,可以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帮助学生了更加直观地解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2.2 更新实践教学设备,跟上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很多测绘仪器跟不上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更新步伐。而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仪器更新速度慢,较为落后,使得学生的实践效果不佳,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土木和建筑工程专业,学校应当多留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先进的、精度较高的教学仪器。如电子水准仪、GPS RTK、全站仪等仪器,提供给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与企业展开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实际有效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基体。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建立模拟的工程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实际的工作氛围和操作流程。所以学校应当多和企业合作,建立一些实际的实践基体,或者直接在一线生产岗位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只有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后,才能更加加深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结束语

总体来说,面对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土木、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改革也应当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只有以社会实际为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多种软硬件设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而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在后续的道路上逐渐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永,宋云连,胡兵.工程测量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06:124-128.

[2]潘朝晖.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03:54-55.

[3]黄良珂.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6:133-134.

作者簡介:

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篇7

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历程, 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推进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 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一、课程改革是艰巨的, 任重道远的

课程改革远不像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 “一年一个样, 三年大变样。”它缓慢地启动, 步履蹒跚地前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点滴成效, 有时让我们难以接受。人们总是觉得这种改革可以快些, 再快些。但是,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改革的硬骨头, 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是受强大的惯性支配和制约的, 是与考试制度的沉疴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看改的是课程, 其背后动摇的是整个传统教育的根基。要实施这样的改革, 谈何容易?

二、课程改革是累积的, 不是突变的

改革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渐进式的, 一种是革命式的。对教育领域诸活动的变革, 如课程改革而言, 较为适宜的是前者。改革的用意是好的, 改革的前景是令人神往的, 但也要考虑到改革的进度和力度必须要与教育部可接受的程度相结合。如此一来, 课程的改革就只能循序渐进, 认清目标, 一步步前行, 不能指望我们的学校明天就能旧貌换新颜, 我们的课程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 我们的学生顷刻之间就能创造力如泉涌。

三、课程改革要以变革教师为依托, 以变革课堂为重点, 以学生发展为指向

课程改革远不是改写课程标准, 修订几本教材, 加强课程管理那么简单。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教材的使用, 离开了教师的支持几乎寸步难行。再好的理念, 再好的教材, 如果教师不去掌握和运用, 也就无济于事。反过来, 一个转变了理念和角色的教师, 即使教材不改, 课程不动, 也完全有可能用新的理念去使用教材, 使老教材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动力。课程改革主要改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材料及其呈现方式, 但不能忽视了材料的使用者———教师。教师掌握了还要践行在课堂上。课堂是课程的载体, 也可以说是课程的表现形式。内容改了, 形式未变, 这种形式完全可以遮蔽内容的光彩。内容和形式的相得益彰, 才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变革课堂是教材编写之后的重中之重, 要借助新课堂的构建, 将课程理念转变为现实的教师行为, 进而形成为教师的新教学品质和教学智慧。做到这一步, 学生的发展才有保证, 课程改革才算是落到了实处。

四、课程改革越深入, 越需要把注意力转向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上

课程标准的编写、教材的修订, 更多集中的是专业工作者的智慧, 体现的是各方面专家把握新课程脉搏后作出的诊断。一旦各式各样课程改革举措出台, 接下去考验的就是实践工作者的执行能力和实践智慧。广大教师需要学习新课程政策, 认同新课程理念, 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这些政策、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实际行为。在这种转化中, 由于教育情景复杂多样, 教师个体、学生状态千差万别, 每个教师都会感受到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新的困境。而这些挑战与困境由于其个别化色彩与情景化特征, 极少可以复制, 专家的建议也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处在此情形, 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积小智成大智, 就成了关乎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每个教师都需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践中, 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 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 实施新课程, 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自觉、勤奋、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教师能够做到专业发展, 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 课程改革必将稳中有升。

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8

1 调整教学内容, 适应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饲料分析与检测》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主干课程, 其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课程组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满足职业需要为原则, 以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线, 加上多年的教学实践, 调整大学生培养方案中有关《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的内容, 使之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尽量一致。具体做法是合并重组教学内容, 保留部分经典的实验, 淘汰一些陈旧、过偏、过深的内容, 新开发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饲料添加剂的检验和预混料混合均匀度测定是高级饲料检验化验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之一。因此, 在实验课程内容中增加了部分添加剂产品的检验, 例如饲料添加剂硫酸铁、硫酸铜、蛋氨酸、赖氨酸等的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实验。在饲料中含氮有机物的分析测定实验中, 一般以粗蛋白质测定为主, 并且一直应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 随着三聚氰胺问题的出现, 增设了真蛋白质的测定, 并且随着定氮仪的国产化, 仪器价格降低, 很多饲料厂检测粗蛋白含量均使用仪器分析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 购进半自动定氮仪, 使学生掌握2种测定氮的方法。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 随时根据生产和学生的要求, 开设一些自选性实验项目, 如饲料能量、饲料中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项目的检测等。

2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技能训练

2.1 对照鉴定大纲, 加强课前预习,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认知新事物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兴趣, 课前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目的、内容及大纲介绍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照鉴定大纲进行课前预习, 并通过课堂提问、提交预习报告、将预习情况记入平时实验成绩等方法进行督促检查。使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了解本次授课目的、意义和内容, 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在生产中是有用的, 并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到课堂, 明白自己哪里不清楚, 使课堂上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认知新事物的能力。

2.2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饲料样品的制备与预处理, 实验所需试剂的特性、配制和标准溶液标定是高级饲料检验化验员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内容。而由于学时数的限制, 在以往《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课前依据实验内容, 准备好仪器设备、试剂和药品, 学生实验过程中直接“照方抓药”,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兴趣不浓;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不能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使教学内容和方法与职业技能鉴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脱节。

为了使《饲料分析与检测》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职业技能鉴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 保证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饲料分析与检测》教学过程中,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将以前由教师准备的部分内容全部向学生开放,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愿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材料与实验用具的准备, 并进行预实验, 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践证明, 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时数以外的开放式实验教学,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饲料分析与检测》是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以往的培养方案中是理论讲授32学时, 实验32学时。授课的方式是先讲理论, 然后实验, 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验内容与对应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对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 以前的实验教学中, 由于学时数的限制主要是教会学生实验方法, 而对于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不高或根本不要求。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饲料分析与检测》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适应职业技能鉴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 本课程组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进行了《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 修订了培养计划, 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将理论和实验合并为64学时实验课, 并将上课地点全部放到实验室, 采用边讲授边实验的教学方式, 结合具体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这样缩短了的理论讲授的时间, 使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对延长, 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并且很快能够对相应的理论进行验证, 取得相应的实验结果, 使操作熟练到技能鉴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学生按照技能鉴定的要求, 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计算。通过改革后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达到自我体会、自我领悟,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方面通过反复操作练习, 提高了操作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使教学活动与技能鉴定有机的结合起来, 认识到学习饲料分析的真正价值。

3 改进考核方式, 督促技能训练

如何考核和评定成绩, 是学生非常关心的事情。由于条件所限, 以往《饲料分析与检测》教学活动中, 考核采用的是不论理论和实验均以“以期末理论卷面成绩为主, 附加实验报告和平时成绩”。而实验报告是对每次实验报告评分, 最后累加平均。这种方法弊端较多, 由于对操作不进行考核, 学生自然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 也就不能发挥学生主动练习的积极性, 达不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使学生在技能方面不适应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

为了督促学生的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题组改进了考核方法, 理论和实验都注重于平时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考核包括预习、课堂提问、课堂出勤、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及实验理论考查等相关内容。具体做法是:采取期末理论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和平时成绩三部分进行。考核命题的范围和内容不超出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技能鉴定考核的方法, 其中理论考核占50%, 主要考查学生对《饲料分析与检测》中有关原理、试剂、仪器设备、测量方法以及结果处理、注意事项等理论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考核占40%, 主要考查学生对饲料分析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实践考核中, 由学生对标准样品进行实际测定, 抽签决定自己的考核内容, 确保实验考核的公正性。考核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实验, 并且参照技能鉴定的程序和方法, 对实验操作及结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平时成绩占10%, 由预习、课堂提问、课堂出勤、实验报告等方面组成, 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上。即每个实验根据学生的预习、实验时的工作态度、仪器使用的正确程度、实验报告对实验数据的记载、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综合评分, 给出实验平时成绩。

4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过程中, 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技术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占课程总量比重较高, 这就要求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即所谓“双师型”教师。从2001年起《饲料分析与检测》教研组的教师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 通过进修、培训提高教学和技能鉴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取得考评员资格证书; (2) 与学生一起下工厂实习, 在熟练的工人师傅指导下顶岗实践, 掌握工作要领, 积累技能经验; (3) 积极承担科研课题以促进提高教研组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 为了更好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围绕职业技能鉴定, 进行《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改革, 2010年教研室成功申请了校级重点教研项目“《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5 结语

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9

1以企业岗位资质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职业岗位指向主要为网页设计师、网站管理员和网页编辑员。针对三类岗位的资质分析后明确了从业人员涉及7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1)能熟练使用一种以上的网页制作工具;(2)能独立进行网站规划和网页结构设计;(3)能利用HTML语言、Java Script语言进行网页的制作;(4)能独立完成网页的布局和内容的编排;(5)能进行简单的图像设计与制作;(6)能进行网站的管理、修改、更新等操作;(7)能独立完成网站的测试与发布。

根据上面的工作岗位要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培养目标是:(1)能正确的对文本、图像、超链接、表格、表单、模板等网页元素进行应用;(2)能利用表格、DIV进行网页布局;(3)能利用CSS进行网页的修饰;(4)能独立完成企业级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2 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内容

按照4节课连续的上课模式,针对课程培养目标,将文字、图像、超级链接、CSS样式、表格、表单、DIV、网站发布作为教学内容,依据知识点前后顺序的关系,归纳重构到共计16个项目中,总计64课时。这些教学内容能够完全涵盖网站制作的各个知识点,具有较好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3 以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确定教学模式

从学生个体和工作岗位要求出发,本课程在实施中设计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设计了五种学习情景:(1)虚拟性情景;(2)问题性情景;(3)合作性情景;(4)互动性情景;(5)真实性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研究,通过实践练习,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身份,以问题的出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多方面,多手段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 以企业绩效考核模式确定课程考核标准

以企业日常考核制度和项目绩效考核制度为参照,取消课程期末考试,将课程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60%)和课程项目设计考核(40%)两个部分,采用小组形式参加考核,注重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考核通过项目任务制作完成情况、学生学习行为表现、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根据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严格执行课程项目考核方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自评,通过团队项目组长内部评分进行;学生互评,通过不同项目团队之间互相评分进行,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和项目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教师评价,通过对各个项目组作品、项目协同合作、学习行为等方面综合考核,充分体现学生的劳动成果。

5 以企业真实项目的参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自信心

围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想,积极开拓社会服务的途径。先后带领学生团队在严格按照网页制作流程和岗位要求下,完成了株洲天意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株洲益农生态有限公司、佳佳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和学院系部网站的开发与管理。通过参与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团队协助意识,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实施《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使学习过程成为了创造实践性的活动过程,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人人参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积累了实际工作任务和作品成果,较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总结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级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

摘要:网页设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实践性,本文以企业为中心,围绕企业岗位资质与课程目标相结合、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企业员工素质要求与教学模式相结合、企业绩效考核模式与课程考核标准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构建了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网页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亚桂,竺辉.“任务引领型”专业课教学的实践与启示——以《建筑组合体的投影》一节课为例[J].职业,2011(11).

[2]韦昌有.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模式探析——“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应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李爱武.“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2(5).

[4]陈小燕,谢强,丁秋林.浅谈项目式教学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J].电脑学习,2010(1).

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10

1、健康长寿既是宝贵财富也是每个人的愿望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自身的身心健康也越来越重视,社会高度竞争,想要在这种环境下取得成功,首先要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去迎接各种挑战。所以每个人应当重视健康,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中职院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和栋梁,因此他们的身心健康非常的重要,也影响着未来国家的发展,健康是创造一切财富的资本,没有健康将一事无成。

2、现代身心健康的理念

现代身心健康的理念首先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身心健康不仅仅只是定义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或者身体不虚弱,而是身体健康与心里健康相结合,使得人们有着更好的精神面貌,更加能够适应社会,这才叫做现代身心健康理念。

3、现代身心健康的标志

所谓的身心健康就是指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健康研究学者,对于身心健康有着一个标准,最基本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且身体也不虚弱;心理健康,没有心理障碍,精神面貌良好,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此外心情愉悦,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面对问题应变能力强。还有就是牙齿干净、头发光泽以及走路轻松自信。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一个严格的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智力正常;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意志坚强;有自己的人格;正视自我;与人相处友善;适应能力强;心理特征符合中职院校学生年龄段的特征。

4、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健康是每个人的资本,如果一个人身心不健康,那么这个人身体素质差,精神面貌差,无法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每个人的健康情况和生命水平有着直接联系,因此需要重视身心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但是另外的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因素出现了,人们为了在这个高度竞争环境下生存,其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新的疾病出现,目前因为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已经成为健康研究的第一大问题,也是目前人们最重视的问题。

二、中职教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的思路和途径

1、以健康为理念,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首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体育课程内容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内容,增添体育项目,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健康而且娱乐的体育项目吸引学生,使得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从而参与各项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健康和体育相结合,在课程开设之初要以健康为课程的核心,任何体育项目都融合健康,使得健康与体育相融合,相辅相成,此外课程建设也打破传统的模式,传统体育课程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新的课程要打破这种固定模式,对于体育课程的设置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进行开设。有体育特长的集中在一起,开设体育特长班,对于伤残病弱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因此体育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

亚健康在中职院校学生当中是常态,许多学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中,许多学生经常在宿舍打游戏,爱学习的天天在图书馆。比如某高职院校,在体育和健康课程改革以前,很多男生宿舍都是通宵打游戏,生活极度不规律,白天上课没有精神状态,上课趴在课桌上,有得甚至直接不去上课,白天和黑夜颠倒;那些爱学习的学生,不爱运动经常在自习室,自习室集体感冒的事情经常见,身体素质差。体育和健康教学课程实施以后该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好了许多,而且男生宿舍打游戏人也较少许多,而操场上的学生增加了许多,课堂上趴下的学生只是极个别的,学校自习室很少出现集体感冒的了,学生心理素质也显著提高。因此将健康和体育相结合,不仅仅是对身体和心理有影响,对各个方面都存在好的影响。

2、体育与健康相结合,优化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强身健体,也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磨练,通过体育课程,学生既可以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和锻炼身体,也能够在体育课程上磨炼自己,使得学生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体育课程也存在竞争,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各项体育项目也有比赛,因此学生也会面临成功与失败,因此体育课程能够对学生的心智进行磨砺,使得学生意志更加坚定,能够面对挫折和失败,能够化失败为动力。因此体育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使得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是身体和心里同时健康发展。

3、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方案和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案和组织形式的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没有充分锻炼和无法锻炼的情况,课程设置要保障每个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想要实现体育课程的改革和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从管理入手,将体育课程分层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专项技术水平,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较差和一般以及良好,体育课程的设置将这些学生进行归类,针对这三类的学生,设置比较适合的教学计划,使得对学生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高,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此外课程的设置,还应当有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和经验,还刺激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体育课程,为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情况最好的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非常的重要,其内容要包含身体和心里两方面的内容,学生只有达到身心健康,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才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实际体现为两方面:首先显性指标包含运动的参与和运动的技能,也就是出勤情况和运动参与情况,运动技能是指学生体育技能水平和运动能力;隐性指标是指学生身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以及进步的幅度等等。因此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实施,能够实时动态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设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5、中职院校试点,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高

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案和体育改革,开始在某些中职院校试点,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对某校进行调研,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数据显示,许多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提升,合格率达到100%。这表明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着良好的效果。全国许多高职院校也开始实施体育课程改革,将健康融合到体育课程当中,因此体育与健康是未来中职院校体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结语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中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面临工作,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非常的重要,体育和健康相结合,能够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全方面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坦然面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

摘要: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中职院校体育改革的核心,也是目前体育的发展方向,各个中职院校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也是未来祖国一线技术人员,因此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健康,尤其重要。而将健康融入到体育改革当中,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中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情况和身心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根据问题建立新的体育教育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9-6-1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N].教育部,2002-08-06.

上一篇:现代工程管理下一篇:报表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