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武术

2024-08-17

健身武术(精选十篇)

健身武术 篇1

关键词:武术散打,价值,发展,探讨

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体育锻炼形式,是中国的民族瑰宝,它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战火的淬炼,历经千载仍然历久弥新。中国武术历史源远流长,其价值也得到了时间的考验,其社会价值也在不断攀升之中,且从古至今都是保健养生的不二之选。尽管经过三十多个寒暑的发展, 我国武术散打运动也成为了国人锻炼身体的较优选择,但是武术散打的现状仍然令人乐观不起来,而一部分问题或隐疾也不得不重视。竞技运动的影响以及散打职业化的进程加快,使散打在推广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试图从武术散打的健身价值的视角对武术的发展进行研究和证实, 明显具有较显著的功效。其研讨的历程中能够找出隐疾并解决隐疾,并且明确了武术散打今后的发展方向。

1、武术散打简述

武术散打是一类体育活动,历经快四十年的发展,其传统文化的烙印较重,并在近几年持续革新,构成了中国武术散打的独有韵味和活动方式。散打不仅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又具备了当代竞赛性运动的特性, 对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其技术含金量比较高,并且受到各国武术界人士和普通民众的欢迎。

武术散打是我国武术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育活动, 它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前提, 利用当代竞赛性体育的运作模式来呈现武术散打的实效性。散打是武术活动的精粹,是武术运动的最佳呈现方式。

武术散打利用各类武功心法进行智力和体力的角逐, 并展示武术散打的感染力。武术散打不单单具备抗衡性,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武术散打是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前提的,其健身价值也是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2、当代武术散打的推介和发展 ———从健身价值的角度出发

2.1、当代武术散打的再定位

我国的散打还承载着国外经济体育的特征, 其竞技方式有拳击、腿功和摔打等等,而中华民族流传已久的武术功法并未完全体现出来。

而从武术自身的价值功能来说,它具备修身、养性,并集娱乐、竞赛等功效于一身。当前的散打锻炼主要以强身健体为目标,追寻体力上的极致,而忽略了修养身心的功能。中国武术散打必须有我国本身的特征,才能走向世界;也就是说,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应在秉承国外先进武术理念的前提下,呈现出中国的文化底蕴;中国武术散打的感染力要以民族化特色为依托,才能持续发展,而且应使散打成为展现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

2.2、以健身价值的视角比对解析中国武术散打的发展问题

就武术散打的大众化和推介以及群众的武术散打意识来说,武术散打的牵涉范畴还远远比不上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体育竞技科目。该类竞技性体育的代表是我国武术技能发展的结果,之中跆拳道、柔道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两者在发展的历程中都受到了我国武术思想的左右,与中国武术可谓是一脉相承。

但是从其大众化以及发展来看, 当代武术散打的推介并不到位,远没有跆拳道、柔道等的影响大。本文以健身价值为研讨的切入口,希望通过对武术散打的健身价值的探讨,使我国武术散打走向世界。

2.3、健身价值 ———当代武术散打发展的新视角

(1)我国武术文化对当代武术散打的左右———以健身价值为例。

武术散打文化, 是传统文化体系中利用肢体呈现出武术动作的一类子体系,从每一个文化迹象都可以看到大体系对其的渗入滋润以及约束。

我国历史悠久的武术文化被当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我国传统民族运动的精粹, 它诞生于生产活动与部落战斗中,该类肢体运动最开始并没有健身与塑形的功能,而是实效性很强的活动,并且受到宗教的影响。

因为祭奠以及仪典的需要, 武术散打活动逐渐向健身模式进化。在其转变的历程中,获得了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约束,渐渐构成了以提升本身某类技能和保养身心的肢体运动, 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社会中,始终沿袭“防护”以及“养护”的特征。

而在预防疾病以及延年益寿方面, 在体现其健身价值的理念的驱使下, 逐渐构成了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特征的中国武术散打。武术散打寻求的一系列理念与当代社会在生态层面上的健康理念相吻合。因此,武术散打也将秉承上述理念发展的愿景,而且武术散打的健身价值对新时代的群众的健康程度的提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当代社会需要对武术散打发展的左右———以健身价值为例。

在科技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 群众的生存环境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其物质文化需求也在迈向更高的层次。社会的井然有序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使我国生产力获得了发展的黄金机会,也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但是,群众的身体素质却并未像以往预料的那样得到全方位提升,反而出现了“文化断层”、“现代文明病”、“花房效益”、能源枯竭等现象。

群众的身躯过于臃肿,器官正在衰败;清爽的空气变得乌烟瘴气,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不堪。人民的生存和生产活动受到了致命的影响,而为了使群众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正在推行。在传统武术散打的民族化、科学化、多元化、趣味化以及竞争性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以来,武术散打的健身价值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当代竞争性体育的商业化、行政化以及小众化正在蚕食着人们的健康,而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过快,使得人们没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而以武术散打的健身价值为切入口,可以帮助中国武术界找寻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征的群众健身之路,能较为彻底的履行我国订立的各种人民健身策略;与此同时,也为武术散打的推介和发展提供了媒介或平台。

(3)社会健康意识———连接武术散打与社会的纽带。

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 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反思自身的举止和习惯。在武术散打发展的历程中, 唯有从健身价值着手,转变老旧的理念,并突破思维的桎梏,武术散打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此外, 武术散打的健身功能并不像竞争性体育活动那样只重视培育竞争思想以及比赛技能,因为那样会使人们迷失,甚至扭曲一个人的思想。重视强身健体,运用武术散打的各类肢体动作,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可以预防病痛的侵袭,并能使人心平气和、修身养性。上述各点正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所要传达的精神和观念,也是对我国传统武术散打文化的传承或沿袭。唯有在“天地合一”的理念中滋润以及发展起来的健身性武术散打运动才能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并且找到融合点,得到业界和世界的认同。

2.4、武术散打发展了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

武术散打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武术, 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一员。尽管传统武术形成的初衷并非为了强健体魄,但是武术散打在其发展历程中,受到中国传统理念的陶冶,武术散打的目标也转向健身方面。

武术散打承袭了传统武术对健身功效的诉求, 并将这类诉求融于武术散打的锻炼中。武术散打锻炼可以改善身体机能,透过长时间的锻炼来提升身体素质、平衡能力以及其它的各种能力,具备优良的健身价值。

3、结束语

武术健身操比赛方案 篇2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我校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质量,本着“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增强班级荣誉感和凝聚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体育精神”的原则,经学校研究决定,举办全校广播操比赛,现制订比赛方案如下:

一、参加对象: 全校全体学生

二、比赛时间:2016年10月22日下午(暂定,如有特殊情况再另行通知)

三、比赛地点:学校操场。

四、比赛内容:小学生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

五、比赛方法:3—6年级,每年级4各班进行比赛取前两名成绩,各班按抽签顺序来进行出场顺序。具体比赛标准见评分表。(各班自行组织训练)

六、参赛要求及标准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每班参赛人数以本班实际学生数为准(如有身体行动不便、生病等特殊情况的要如实报告。),学生服装基本统一、整洁。(总计10分)

2、设立一人为领操员。进入场地时需呼喊本班口号。比赛的入场、退场均由领操员负责指挥。进场整理好队形后,由领操员向评委汇报“x x 班应到人数、实到人数、报告完毕,请求表演。”主持人回答“开始表演”后即播放音乐开始做操。(20分)

3、学生精神饱满、队列整齐、节奏感强。(20分)

4、动作规范准确、有力、到位,整体效果好基本能完成整套广播操。(总计40分。)

5、进出场整体快、静、齐,秩序井然。(10分)

七、计分及奖励办法:

1、评分办法:由各评委分别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后算均分。

2、奖励办法:

(1)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精神文明奖两名。

八、活动工作安排:

1、主持人:xxx

2、放音乐:xxx

3、摄 像:xxx

4、各班班主任负责班级的纪律,教育学生听从指挥,保持安静;组织本班同学认真参赛,保证比赛有序、顺利进行。

九、活动程序:

1、宣布比赛办法

2、介绍评委、计分工作人员

3、宣布比赛开始

4、广播操比赛

5、评委负责人宣布比赛成绩

6、颁奖

7、由校长作活动总结

武术健身一点通 篇3

2.新陈代谢需要氧气的参与,有氧运动由于氧气充足,可使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彻底,即达到最终代谢——营养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体外,水则“进一出四”:从口中进入,通过呼吸、汗液、小便、大便四条途径排出。无氧运动由于氧气不足,体内物质在代谢过程中不能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乙醇、乙酸及乳酸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酸类物质。人们上楼梯或走路时感到两腿发酸,正是身体处于无氧状态,乳酸过多造成的。

3.健康人的体液pH值呈弱碱性,为7.4。大量的乙醇、乙酸及乳酸可使体液变酸,从而使身体出现酸中毒,严重的还可致死。无氧运动在危害心脏的同时,也会使全身代谢出现故障。强烈运动中出现的突然死亡,其原因之一正是无氧运动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此外,发生在职场中的“过劳死”、用脑过度、疲劳综合征等现象,都与身体的供氧不足有关。

4.常说“运动要适量”正是基于上述道理,而适量运动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一般人而言,究竟如何把握这个度呢?运动时保持“有氧”的状态即微汗即止,不可大汗淋漓。此外,运动产生的疲劳是否能在第二天消除,也是衡量是不是有氧运动的一个标准。运动后都会疲劳,但如果第二天即能恢复,则属于正常现象;如果疲劳在第二天不能消除,则说明运动过量了,已超出有氧运动的范围。

5.糖是人体能量主要来源之一。吃糖的最佳时间是在运动前。洗澡前和疲劳饥饿头晕恶心时,吃点糖果甜食,可以很快提高血糖水平,稳定情绪,减少饥饿感。吃水果的最佳时间是在饭前一小时,饭后食水果日久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6.古人讲究“闻鸡起舞”,健身一般选择在早晨。至于说早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污染严重,其实白天汽车尾气等的污染也很严重,还会放出铅、重金属和一些化学废物,如苯等。

7.对于所有运动,一般持续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但最大强度要看心率,心率以(220-年龄)×75%为宜,体质稍弱的人乘以50%即可,体质好的人可乘以80%。在健身房里锻炼的朋友,可以通过心率表控制自己的运动量;自行锻炼的朋友如果感到呼吸急促、大量出汗、头晕,就表示快要达到运动的最大强度了,此时应该放慢速度,或是稍微休息一下。此外,每周运动3~4次即可,这样的运动量不会造成身体损伤。

8.对于喜欢走路和跑步的人来说,如果运动量过大,膝关节最易受损。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老人在锻炼时喜欢穿鞋底很薄的布鞋,这样对身体是有害的。布鞋没有减震效果,运动过猛时不能有效缓冲过度的动作,很容易损伤到脊椎和脑。因此,最好换掉自以为很舒适的布鞋,挑选一双减震效果好的运动鞋后再来运动。

9.习惯做蹲起练习的人,每次锻炼不要超过5组,每组不超过12次,并且蹲、起衔接时,要放慢速度,不能过快过猛,否则在刹那间血糖急速降低,易导致两眼发黑和头晕。另外,还要注意膝关节要和脚尖对齐向前,不能超过脚尖,也就是说下蹲的时候眼睛要能看到脚尖,否则容易拉伤腰部和臀部肌肉。

浅谈武术与全民健身运动 篇4

1、武术引进全民健身运动的优势

1.1、武术的强身健体、祛病养生功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但由于缺乏锻炼, 普遍出现了“文明病”, 也称生活方式病, 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所以, 体育锻炼是消除这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武术作为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既能强身健体, 又能祛病养生, 这些都源于武术的特殊锻炼方法。武术练习讲究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 对外使人的肌肉、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运动;对内疏通经络、调养气血、改善人体的内环境。因此, 在进行武术锻炼时, 要注意调节气息、内外合一。经常练习能起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再者, 武术运动较少, 不受时间、季节、场地器材的限制, 能更好的为全民体育健身服务。

1.2、武术运动的修身养性功能

(1) 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古今中外, 凡成大事者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 习武需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意志上的考验, 一般认为习武者意志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核心内容。习武者在练功时讲究练“内”与练“外”相结合, 练外就是使人的肌肉、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运动, 练内就是改善习武者的意念、脏腑、经络、肌肉、血脉、皮肤等部位的机能。俗话说“一日练, 一月功, 一日不练十日空”, 要练就强壮的身体, 除了内外合一, 相辅相成, 还需要做到锲而不舍、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所以, 武术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2) 道德情操。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随着历史的发展, 武术汲取与融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 形成了一套自身的道德体系, 即“武德”。武德的内涵就是:树立理想, 为国增光。爱国爱民, 见义勇为;尊师爱生, 团结互助;修身养性, 遵纪守法;文明礼貌, 举止端庄。所以, 尚武崇德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行为规范的控制。“武以观德”, 武术不但追求身体素质的提高, 而且追求在习武过程对习武者进行道德教化, 不仅可以培养练武者见义勇为、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 还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全民健身中引进武术, 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陶冶道德情操有重大意义。

1.3、武术的观赏和审美功能

武术内容丰富, 表现为: (1) 形式多样, 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集体等; (2) 风格流派多种多样, 可以按地域、传承与起源、技巧 (套路 ) 特点等方式进行分类与命名。早期多把武术分为南、北两派, 或者分为内、外两家, 内家以太极、形意、八卦三门为代表, 外家统称少林, 分南北两大流派, 自成体系的拳种共有131种。武术拥有技击美和技术美, 在锻炼时, 人们可以感受到“打”的气氛和“演”的韵味, 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这种美感既能陶冶情操, 又能给人们带来视觉震撼和精神冲击。武术竞技性、观赏性强, 具有愉悦身心的娱乐表演功能, 广泛得到人们的喜爱。有调查表明, 习武者认为感觉愉悦的约占22.2%。

2、武术引进全民健身的策略

2.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无视健身意识

一方面, 通过广播、网络、电视、报刊等途径对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进行大力宣传, 并在宣传过程中言传身教, 让人们亲自去体验武术的好处;另一方面, 通过举办武术健身与表演活动是人们能够直观地欣赏武术所带来的视觉美感, 激发其健身的兴趣, 进而调动人们积极参与到武术健身活动中来。

2.2、创编大众化的武术套路

全民健身就是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积极参与其中。武术作为传统运动项目,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因此可以通过创编简单、合理、有效的大众武术来满足全民健身的意愿。鉴于此, 有关部门应加快科研步伐, 深入发掘武术的价值, 创编出一系列既能健身, 又能竞技, 还能娱乐观赏的大众化武术套路。我们熟悉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就是一个成功的经验, 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编, 一直普及运用到现在, 是武术大众化的典范。另外, 2011年新编的武术操在学校中也较为普遍, 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全民健身的内容丰富多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 因此需要更多的武术被大众化。

2.3、加强对武术社会指导员的培养

当前, 我国武术社会指导员在数量和质量上极度缺乏, 导致武术健身运动缺乏专业的指导, 处于乱练, 盲目状态, 错误的动作不仅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 严重时还会影响健康, 出现损伤。为进一步使武术科学、系统的引进全民健身, 必须依托运动队、高校等相关单位对武术社会指导员进行严格培训。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对武术的优势进行归纳, 阐明武术引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必要性, 并为此提出一些策略, 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能更好的得到落实。

关键词:武术,全民健身,意志品质,套路,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Z].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995.

[2]周玉芳, 王长琦等.武术大众化与全民健身的推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 .

武术健身操教学反思 篇5

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决定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九年级教学来说,这套操动作不是很难,难的是每个动作很难到位,这套操比一般的广播体操节奏都要快,武术在于精、气、神,每个动作都要浑厚有力,如果自身武术基础不牢固,基本功不扎实,动作不到位,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这套操的风格。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做出新成绩。不断满足新形势下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增强职业责任感,绝不能墨守成规,闭门造车,一劳永逸的用陈旧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特别是学第三节开合运动的时,因为要配合出拳要发声,这一节是最能体现出这套操的精气神所在,学生们也能很认真的打出这节操。

课后我对教这套操有几点反思,在教这套操时动作专业术语记忆不牢固,口令节奏掌握不好,教操时关注全局不是很到位,学完总会有队伍靠后的几名同学不会做。

全民健身视域中的武术普及问题研究 篇6

摘 要 通过对前人理论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国家意识、理论研究、普及方式、宣传力度和师资力量五个方面透彻分析,武术的发展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重视武术文化内涵,紧抓武术技术内容,不断地协调发展,才能使武术真正的发展起来。

关键词 武术 普及 全民健身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发展,而全民健身更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国务院在2011年2月25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从《计划》的发布可以看出,关注全民健身的已不仅仅是体育人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2009年起,国务院就已经批准了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所以全民健身应该是一项国家高度重视发展,人民高度自觉参与的任务计划。《计划》中也指出:“要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毽、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作为武术的内容,又写入了《计划》中,说明武术具有全面普及的可行性。全民健身,就是要到群众中去,群众就是指“人民大众”[1],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健身的目标是需要通过普及武术来实现的。所以如何在全民健身中普及武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主要用身体活动来传承文化和展现文化,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在群众中进行传承的特征,这是民族文化遗产历代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2]。”然而,从当今的形势来看,全球化势不可挡,一些外国的国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入国内并迅速蔓延,如跆拳道、空手道、瑜伽等等,这些正在影响着全民生活。而当下的武术面临着尴尬的境遇,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人群,没有自己的地位,已经走向了边缘地步,使武术的发展严重滞后。同时,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不断上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为我们保护与发展武术敲响了警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武术的普及空间尚不清晰,所以本文的研究可以使目前的研究明朗化,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奠定武术普及的基础。

二、武术普及的面临问题

(一)国家意识薄弱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自然经济为基础,政治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武术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如果没有国家的重视,武术的普及将是步履蹒跚。从目前来看,国家上为重视起来,无论是书法进校园,还是古代难登大雅之堂的戏剧发展,都要胜过如今的武术发展。这便引起了学者的呐喊,“国家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落到实处,有步骤计划的推广。现有的体育制度,需要国家主管武术部门的行政和学术的领导,在评价和整合的前提下,大力的有步骤的推广传统武术,可以将现在较为成熟的拳种,逐步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武术活动,推广传统武术的发展[3]。”因此,若想武术走出来,我们每一个研究者首当其冲的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地落实武术内涵,向有关部门积极进谏,为了使武术不断传承,为了使人民体质加强,为了中国更具特色,为了丰富世界文化,国家已不可避免地要为武术发展指明方向,架设道路。

(二)理论研究缺乏

武术如果想要发展的越来越好,那么建设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民族传统体育又产生于古老原始的历史年代,因此,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看,其基础理论中掺杂着太多的原始巫术、迷信、自然崇拜以及宗教成分[4]。”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武术,必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如何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理论的研究,我们既要让大众接受,又能够不失武学真义,这是每一个研究者的责任。近年来,武术理论的研究可谓是不温不火。大多数研究着眼于武术文化、太极、养生等等,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却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没有及时“落地”,接上“地气”,使我们的武术有“底气”。我们要让武术理论的研究变为一种抓得着的,而不是空空而谈。在技术的基础上,让理论变得不再空洞,不再变得乏味,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走一条武术的创新之路。

(三)普及方式不当

如今,武术凭借健身、娱乐、养生、技击等诸多功能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武术的真正核心文化价值,却遭到了边缘化。因此,片面的强调武术的健身、娱乐等功能,始终将技术层面的武术作为普及的重点,很难有所突破,甚至将会导致真正的武术消亡。“传统武术发展至今,由于受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形式上以竞技武术方法进行训练,忽视社会群体进行健身、防身和了解武术技击方法和武术文化的简单需求,从而使传统武术正走向一个怪圈,即我们越来越着力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学习武术的人群越来越少。这在于武术教育系统是否能将传统武术与社会群体的需求要结合,创造出既能够表现传统武术文化和技术内涵,又能够满足社会群体需要的教材及训练体系[5]。”

(四)宣传力度不够

在对武术宣传的方面看,各大媒体、报刊、会议等,武术基本毫无位置。无论是党政的《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专业的《体育报》,还是体育局局长刘鹏,文化部部长蔡武,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会议讲话,从来难觅武术的身影,可见武术的位置如此尴尬。针对宣传方面的研究,有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城镇居民中知道并了解武术健身的人为15.4%,知道但不了解其内容的为54.3%,不了解的为17.2%,从未听说过的为13.1%。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城镇居民从事武术健身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说明宣传力度不够,有些人对国家大事和自身的健康程度漠不关心。要把武术健身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尚有很长的路程要走,宣传力度的加强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6]。”

(五)师资力量匮乏

“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武术是投入最低也最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但是,武术的群体工作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表现为:1.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水平普遍较低。他们绝大多数人是业余武术爱好者,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培训,因此动作不规范、不标准,演练水平普遍较低。2.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教学方法陈旧。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还停留在师徒相传的传统模式上,教学效果不能保证。3.武术活动点机构不健全。其组织松散,人员不固定,在业务上也很少能得到体育部门的指导,因此武术活动点的工作还有待完善。4.义务提供指导影响积极性。现在绝大多数的社会武术指导员,都是无偿进行指导的,没有报酬,长此以往会影响工作积极性[7]。”师资力量的匮乏正严重阻碍着武术的普及。

三、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色彩的缩影,在这种积淀上形成的独特技击术。然而今天武术发展的尴尬境遇,以及不断被各学科,各文化领域的边缘化,使得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意识,还是武术体系本身,必须要本着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协调才能可持续发展。如今,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面对着这样一个机遇,武术要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要乘上文化新风的快船,使武术走得更好,走入人民大众,走向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00:275.

[2] 刘富顺.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0):30-33.

[3] 武冬.传统武术评价、整合和推广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

[4] 朱佳斌,李建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4).

[5] 向玮.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5.2(12).

[6] 经建坤.21世纪武术在城镇居民全民健身运动中发展前景之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

高校武术健身推广策略的研究 篇7

首先, 政府部门需要与武术专业人士配合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大学生的健身理念和健身方法, 并选择部分高校试运营, 不断修改完善, 并使该健身理念和健身方法形成一套政策法规, 下发到各个高校, 进行总体的宣传带动。其次, 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后勤”工作, 与校园内的武术社团或者大学生武术协会等进行沟通、 协商, 积极消除大学生在进行武术健身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因素, 为大学生武术健身营造一个宽松的、无门槛的武术健身环境。最后, 政府部门应适时的在高校中举行武术比赛或活动, 以这样集体活动的方式来宣传武术健身的魅力及作用。通过比赛来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 扩大武术健身的影响力;通过各种活动, 来吸引更多的喜爱武术运动的大学生加入进来, 使得采用武术进行健身运动的大学生人数以“滚雪球”的形式进行增长。

2高校武术社团活动

高校武术社团作为在高校推广武术健身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理应被重视和积极利用起来。

2.1相关政策扶持高校武术社团的积极良性发展

在将武术健身运动推广到高校校园中去的过程中, 必修改善高校武术社团的现状, 使其朝着良性运作的方向发展。各个武术社团完善内部结构, 让真正懂武术健身和爱好武术健身的人员来组成领导小组, 从自我的兴趣点出发才能真正推动武术健身的发展。

2.2高校武术社团分层教学制

高校武术社团在起到带头和推动武术健身运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就因为其重要的地位, 决定了它在整个推广模式中所起到的作用。要想真正发挥高校武术社团在推动武术健身过程中的作用, 应积极改善目前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采用适宜于“因材施教” 的分层教学。

3武术健身课程进校园

武术健身课程进校园行动深化了武术校园的推广和传播。这一阶段是把武术业余爱好者与武术专业练习者真正相结合, 使武术的推广在校园里面真正得到落实。这一阶段也是整个高校武术健身推广模式的核心, 它不同于上一环节中社团教学的原因在于, 武术健身课的开设将武术健身课落实到“班级授课”当中来。如果社团教学把学生领进门的作用, 那么武术健身课的开展就是帮助学生深入“修行”的过程。

3.1技术学习与内涵学习相结合

传统的武术课只出现在体育课上, 并且大部分课程都是围绕着套路、技法等展开, 没有让学生真正从文化层面了解武术的博大精深,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提到武术大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武侠片”中的“飞檐走壁”, 这种武术断层现象不仅不利于武术健身的普及, 更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所以, 武术要真正做到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进而推广到社会中去, 就必须将武术的内涵学习与技法学习相结合, 使两者相辅相成, 这样才能做到武术的真正传承。

武术的内涵学习是从武术的文化底蕴入手,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学习的自豪感以及使命感, 从而能从内心真正喜爱武术健身这项运动。内涵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比如, 观看纪录片的形式配合理论的学习、请武学泰斗做讲座的形式等。

3.2多种课程体系配套开设

这一措施是为了终止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始到课堂结束终止” 的武术练习模式, 杜绝由“外行”教“外行”的现象出现。传统的大学武术课堂教学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对武术的了解只是短暂的一个学期, 学期结束, 课程结束, 接触武术的机会也跟着结束, 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只停留在武术课上。

4武术知名人士交流

武术知名人士进校园为校园武术健身活动增添新的活力, 丰富了学生武术活动内容。这一环节出现在整个推广环节的中后部分, 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避免倦怠以及半途而废的现象发生。通过与武术专业人士的交流, 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 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出去, 有利于武术健身思想的进一步扩散, 对于武术健身运动在高校中的推广能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武术知名人士进校园与大学生交流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和高校武术社团联合组成一个全校的宣讲会, 与全校热爱武术和正在练习武术的大学生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理论的探讨也可以有技法的切磋。从学生主观认识方面增加对武术这项运动的喜爱程度,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5武术段位制高校考核

大学生对文化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他们思想活跃, 能够很好的将武术文化进行传承。高校本身武术相关课程的开设为武术段位制进入高校提供了条件。

各个地区大学城的出现便于武术段位制的开展, 由于其地里位置较近, 各个学校之间可以通过武术段位制比赛进行武术各个方面的交流, 积极为高校武术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以上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得武术段位制进入高校成为可能。 引入武术段位制一方面是为了检测武术练习者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加强不同学校或者不同地区之间武术文化的交流。通过这种规范化的考核制度, 可以使武术健身运动变得有章可循, 从而建立科学的武术健身体系。

武术段位制考核作为在高校武术健身推广策略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大学生武术练习的一个总结, 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发现不足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多样的、多层级的考核方式, 可以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数据, 把握好高校武术健身的大方向; 还可以指导社团的标准化发展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制定;有了考核的促动, 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 更可以加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武术团体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6高校武术代表队联动

高校武术代表队作为高校中一只高水平的武术队伍, 既代表了本校的武术项目的最高水平, 也为外界展示了本校的武术风采。 武术代表队的存在对于高校当中的武术发展来说起到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视。伴随着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开设, 相当数量的国内优秀武术教练、学生被输送到国外。利用这种便利条件, 相关人员在当地既传播了中华武术, 又能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科技和知识。此外, 历届国家政府领导人出访进行国事访问的行程中, 会安排中国武术的表演。此时的武术则是作为代表中华文化的特殊形式, 用在两国文化上的交流。

该高校武术健身推广策略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带动下, 与高校里的武术社团相结合, 积极推动武术健身运动进入大学, 让大学生了解武术健身运动在保持身体健康与减压等方面的优势, 并在高校武术健身选修课上进一步扩大武术健身的影响力, 培养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和专业人才。在整个过程中, 不定时组织武术届知名人士进入高校与爱好武术的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高校组建武术代表队吸收学校当中优秀的武术人才加入到队伍里来, 代表学校参加校与校、校内、国际间的武术交流活动。为更进一步提高大家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将武术段位制引入到高校武术考核当中去, 进一步指导宣传、课程行动与交流工作, 积极反馈和调节, 形成一个真正良性发展的推广氛围。

参考文献

[1]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赵金娜.武术健身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4.

[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健身武术 篇8

一、武术操的推广, 即可提高民族思想觉悟, 端正学习态度, 又是时代之需、当务之急

1. 武术操的推广, 首先在思想意识上, 不仅提高民族思想觉悟, 端正学习学习态度。

而且能还原民族武术的原貌和基础, 为民族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 在思想意识上, 中华民族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它即包含着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又渗透着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的色彩, 甚至伪科学的理论。它即包含佛、道宗教信仰、修身养性, 万物生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包含儒家的经典, 杂家的理论。这一切即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增加了难度, 又给武术的融合和渗透带来了潜机。

2. 其次, 在思想认识中。

针对当前民族武术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 清醒地认识到武术操的推广是时代负于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当务之急, 刻不容缓。

二、武术操的推广, 在德育方面, 崇礼尚德, 即可继承民族礼仪、提高民族思想素质, 又可修身养性、强健民族体魄。弘扬民族精神。

1. 武术操在德育方面, 即承习了民族武术崇礼尚德、尊师重道的思想, 又继承了民族武术修身养性、德艺双修的内容。

2. 武术操的推广, 在思想内容上, 即承习了民族武术传统思想, 又弘扬了民族武术的时代精神。

从而了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起到了增强民族体魄、弘扬民族精神的效果。

在思想内容上, 这套武术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府组织创编的第一套民族形式的健身操, 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附于其不同的精神内涵。

三、武术操的推广, 即可初步了解民族武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又可继承、挖掘民族武术的文化内容, 从而继承中求发展、为武术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武术操的推广, 即可初步了解民族武术的演变过程和发展历史, 又可了解传统民族武术教材教学的基本现状, 从而在教改中求创新、开创了武术操走进校园的先河。教学中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 为学校传统体育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首先, 武术在发展进程中, 它起源于远古, 产生于民间, 兴起于战国, 盛于唐宋, 强极于民清。武术在发展内容上, 它内容丰富, 门派众多。是教材教学内容取之不绝的知识宝库。宏观通常分为南北两派, 内外两家。北派以武当为代表, 派生太极、形意和八卦, 属于内家拳种。南派以少林为代表, 派系繁多, 数不胜数。属于外家拳种。而我们中小学课堂所教学的拳种, 也只属于此各派系中的一些小小分支。但因其时代的变革、教学的更迭, 不能适应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和推广。针对此种情况, 国家两部委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 及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在教学教改中, 以中国武术为主要内容, 它在形式上, 以徒手操为基本表现形式, 开创以武术的形式走进课间操的先河。充分利用中小学天天做广播操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对推广和普及武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上又极大丰富了教材内容, 为体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武术操的推广即可初步了解民族武术的基础内容, 又可了解武术操的编排原则和特点。从而为武术操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训练内容。也为武术操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首先, 武术操在编排内容上分为两段四操, 即有低段小学版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和《雏鹰展翅》。又有高段中学版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和《功夫青春》。这两段四操内容相似, 每操又各分九节。除了在武术操的开始、结束, 起势、收势所叙的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思想外, 其余, 各节操编排上都遵从广播操中的从上到下、从易到难的原则, 在内容上以长拳为基础, 博取各家之所长。在形法上, 上盘以拳、掌、勾、爪等手型为基础, 即有冲、砸、劈、鞭拳等手法, 又有盘肘、项肘的技术。下盘以弓、马、仆、虚、丁步的步型为基础, 即有串步、跟步、撤步、开步的步伐, 又有弹踢、蹬脚、侧踹、项膝的腿法和膝法。在形法上, 取其龙、虎、鹰、马、蛇等形体特征和威力。在思想上, 取其意念和精神。本套武术操“精、气、神”贯穿始终, 即可通过武术体现其“神”, 又通过广播操展现其“形”。从而达到神形兼备, 身心兼修的目的。起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强身健体的功效。充分展现了青少年蓬勃的朝气,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所以武术操内容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是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教材, 也是继承民族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和保证。

健身武术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濮阳市10个武术活动场所武术健身爱好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健身活动方面的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河南省濮阳市10个武术活动场所的200名武术爱好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8份,删除无效问卷2份,实际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8%。

1.2.3 访谈调查法

走访了濮阳市10个主要武术活动场所,重点访问了60位长期坚持武术活动的练习者。

1.2.4 统计法

对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健身活动者的动机

通过对10个活动站点的调查,几乎所有的被访问和被调查者感到,吸引他们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武术健身的效果。其中有97.5%的人认为通过武术锻炼对人的运动系统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有86.3%的人体会到练习武术对人的呼吸系统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有78.6%的人体会到练习武术对人的循环系统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有98.9%的人表示练习武术对心情愉快、社交活动方面有很大的益处,这一结果证实了武术运动的多功能性。

2.2 武术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调查

从10个武术健身活动场所的200名武术练习者的调查来看,濮阳市开展群众武术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自发组织,由主要活动人牵头,挂靠单位或居委会这种组织方法较为普遍。武术活动的场所主要选择在公园、广场、体育场、绿化带、生活小区等,而每个活动点人数一般在20~40人左右,有时人数更多一些。在锻炼内容上,由武术活动场所负责人根据练习者的情况不断学习新内容,复习老内容。表现出自我管理、灵活松散、互相约束而又井然有序的组织管理特点。

2.3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参与武术活动的情况

通过调查,在武术健身活动中女性明显比男性的人数多,男性占总调查人数的25.4%,女性占总调查人数的74.6%;从年龄分布来看:40岁以下占8.2%,41-59岁占53.1%,60岁以上占38.7%;从武术练习者的职业看,主要有干部、教师、工人、医生、商人、农民等,其中工人占44.3%,教师占21.3%,干部占28.8%,医生、商人、农民占5.6%。

从调查结果看,太极拳是一个适合中老年朋友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项目。男性比女性参与武术健身活动较少的原因是我们今后所要探究的课题。

2.4 练习频次、时间与练习方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每周锻炼3次以下占总人数的9.2%,每周锻炼4次占15.8%,每周锻炼5次以上占75%。调查结果还显示:早晨活动的人占总活动人数的93.8%;采取集体练习方式的占94.5%;每次都能坚持1~2小时活动时间。从参加的频次与时间看,大多数人能够经常参加活动并以早晨活动为主。

2.5 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学习途径

从调查情况看,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有: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剑、太极扇。居民喜欢练习的内容有:24式太极拳占调查人数的71.6%,42式太极拳、剑占调查人数的56.2%,陈式太极拳占45.3%,太极扇占28.4%;从居民的学习途径看,有92.8%的练习者跟老师学习,然后借助CD光盘进一步练习与提高。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创编主要是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经络学说,并不断吸取其他各家学说精华而成,从而使太极拳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太极拳能够有效调节人们身心“和谐”,提高人们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具有祛病治病,健身防病的作用。因此,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疗病治病的有效手段。

2.6 活动年限与参与比赛情况

调查显示参加武术健身1年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7.6%,参加武术活动2年的占20.2%,参加武术健身活动3~4年的占25%,参加武术健身活动5年以上的占23.4%。从调查看武术活动在濮阳城市居民心目中已成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极好内容,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有更多的人选择武术来作为健身、养生的体育健身项目。通过对城市居民参与省、市组织的武术竞赛活动调查看:有22%的人参加过比赛,有78%的人未参加过比赛。

2.7 武术健身活动者月薪与消费水平的调查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体育消费水平。人们要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就需要配备必要的器材和服装,这两部分物质的消费构成了体育消费的主体。体育消费水平受消费者收入水平制约,而收入水平则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体育消费水平。通过调查,练习者月薪收入集中在500~2000元,其中500元以下(不含500元)收入占53.6%,500~1000元(不含1000元)占26.4%,1000元以上占20%;从年消费水平上看:有54.6%的人在10元以下,有41%的人在10元以上。从调查结果看,参加武术健身活动者的月薪和消费水平很低。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濮阳城市居民武术健身活动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有组织的武术健身活动和武术竞赛较少,男性明显比女性参与武术健身活动的少;活动场地无法满足武术健身活动的需要;缺少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骨干队伍小。

3.2 建议

(1)濮阳城市居民武术健身活动的兴趣比较高涨,建议濮阳市有关部门根据各活动点就近组合为社区俱乐部,将为推动武术健身活动社会化奠定基础。

(2)各活动站点应有计划地开展武术表演活动,增进人们的互相交流,增强他们的活动乐趣,调节精神,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3)政府要积极关注武术健身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投入,也可尝试政府与社会联合投入的办法解决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4)加强活动点的管理,使之尽快步入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轨道。

(5)提高组织者和裁判队伍人员素质,以便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

(6)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武术健身在社会群众中的影响,真正把太极拳健身活动当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加以重视和促进。

摘要:文章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濮阳市10个武术健身活动场所的200名从事武术健身活动的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为政府部门和社区更好地服务于武术健身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武术健身,城市居民,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西平.西安教师参加健身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2]杨东东.北京市65所高校学生群众性体育团体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

[3]汪明旗.我国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刘静.长期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肺机能影响的跟踪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3).

武术健身与养生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武术运动,健身,养生,发展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变革,脑力迅速在生产活动中跃居主导地位,体力不再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要素,“休闲时代”已快步向我们走来。中国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几经兴衰,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新的功能和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改良的新进化论带来的文化生态学的启示直接推动武术在休闲浪潮中占有越来越大的分量。武术进入休闲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小康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从物质生产所需要的“强身健体”转化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武术对个体的功能从强身转变为健身并走向养生,武术的社会功能从促进生产劳动转变为提高生活质量正走向休闲。本文针对学术界和武术界对这一事实存在较大争议和较不接受的情况,旨在从健身与养生层面通过对当代对武术的需要与武术发展趋势的探讨,深入认识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在当代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时代特点和新的趋势,提出新时期武术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 武术运动的现状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以其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而且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在世代相传和广泛普及过程中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非常迅速,并被作为“强身健体”的主要方式。1957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组织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一大批长拳类拳、械套路等适宜于全民健身的武术套路。这些套路成为在群众和学校中普及武术的基本教材,大大促进了武术在全民中的发展,为全民健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79年,原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随后几年对武术的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中,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个。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武术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其后,各种武术组织蓬勃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社、校就有一万多个,各种形式的辅导站、教拳点数以万计,全国参加武校活动的群众约6000万人。原国家体委还于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评选“武术之乡”的活动,进一步推动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武术运动进入大、中、小学课堂,走进军营、农村的武术活动也日益活跃。不少地方甚至“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积极开发武术资源,如1988年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国际武术节,就是融体育、文化、贸易、旅游于一体的国际盛会,成为武术“现代化”的重要发展趋向。为了适应“全民健身”的需求,1994年,原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出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并于1998年正式全面启动。

同时,早在1961年分布的《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就已被引入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并随着武术在学校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富有鲜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校园体育文化。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绝大部分各类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将武术列入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一定的教学时数,且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和标准。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自己常年的武术运动队,参加省内和全国的各类武术比赛,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促进武术的推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武术的需要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武术教学沿袭着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教法,且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已经固定化和模式化,以至于学校武术教学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此,健身武术在休闲时代如何适应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比赛、训练模式和教学观念,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3 武术健身思想的变迁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武术的发达程度和独特面貌与我国战乱频繁、多灾多难的特殊历史有关,武术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健身”层面说,我们一般的说法是,“武术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表演、修身养性和防病治病的功能”,是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古代人最讲究“文武双全”,所指的就是通过练武增进人的体格,提高人的基本身体素质。但,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实为“击技”,古人练武的目的是为了“技击”。古人通过练武来“健身”,以强健“体格”,增强击打和抗击打能力,意在“攻防”。练武的目的是使身体健壮,是为了健“身”,这是练武“健身”的最直接的涵义。在近代动荡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健身”主要是为了塑造出勇敢刚强的品格,保家卫国,行侠仗义,除暴安良,走镖护院等。此时,练武已不仅仅是为了健“身”,而且逐渐认识到练武对“心”的作用,并逐渐在实践中予以重视。当然,这种认识仅仅是练武能培养“顽强意志”,还停留在练武作用于“心”的最初层次。近代社会发展使武术的方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武术的种类丰富和门派众多。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像。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并在各体育学院、体育系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这一时期武术“健身”的目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练武除了传承民族文化之外,主要是保养身体,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变革,武术的技击功能越来越少的发挥作用。而关于武术的作用,武术界还以研究武术与战争和械斗的关系为主,一部分学者认为武术起源于冷兵器时期的战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战争是群体对抗,武术是一对一捉对厮打不大适应于战争。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武术的技击作用及武术是否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武术是攻击、防卫的技术,有武术基础的战士肯定有利于战斗,但是,会武术的会发生械斗,不会武术的也会发生械斗,这就不能将武术与械斗直接联系起来。反过来说,无论是为了保卫国家而练武,还是为了一般对抗而练武,武术都是首先直接作用于人体,其根本是直接与人的身体素质有关,直接与人的强健体格、体能、勇敢品格有关,而不是直接与械斗有关,与战争有关。同理,我们常说武术具有“健体防身”的作用,这实际上不准确。武术确实具有“健体”的作用,但是,“防身”是武术“健体”后的作用,或者说武术“健体”的目的,而并非武术练习的直接作用或称为功能。“防病治病的功能”也一样,它并非是练武的直接作用,而是通过练武作用于机体,增强体质所达到的效果。因此,可以说,武术的作用自始至终都是“健身”,只是不同时期的人练武“健身”的目的不同。

可以简单的这样总结,在古代,练武“健身”是为了使身体健壮,增强击打和抗击打能力;在近代,练武“健身”是为了强健体格,增强体质;在当代,练武“健身”是为了增进健康,达到身心和谐;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所引领的武术发展走势看,练武逐渐由“健身”走向“养生”,通过练武对“身”、“心”的共同作用来养生,主要是使机体放松和调养心性,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以练武休闲娱乐,达到现代意义上的四维“健康”。

4 武术养生的发展策略

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余暇时间和精神产品需求不断的增加,人们参与武术活动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还在于休闲、娱乐、养心。当代武术发展呈现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鲜明时代特点,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各领域竞争非常激烈的现代社会,练武主要是为了调养心性。和平年代需要武术养生,休闲时代需要养生武术,武术的发展必然是与时代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对武术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性策略:

第一,转变武术发展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武术价值,充分认识到武术的养生价值。武术价值是指武术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那种属性,包括武术对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具有积极意义的一切属性,即武术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武术价值是表示武术属性于主体(人)需要的关系,是表示武术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即表示武术能否满足、在什么意义上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进入21世纪,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改良的新进化论带来的文化生态学的启示直接推动“武术休闲”成分在休闲浪潮中占有越来越大的分量。武术进入休闲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小康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休闲娱乐展现着武术的趣味和新的魅力,成为人们参与武术运动的激素。休闲需求导致武术的娱乐化,其重要原因是武术与休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满足人们的当代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术价值既不限于经济价值,也不限于伦理价值或审美价值,它包括武术的一切对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价值。因此,武术价值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与武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人与武术之间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离开了主体人和客体武术的需要,武术不能确定或确证自身的价值,离开了人与武术的关系,或者说武术只有同主体的需要发生关系时才能形成或表现为价值,但单纯的主体需要本身也并不是价值,需要本身并不能形成或产生价值,无论任何需要,都必须有需要的对象。因而,“武术价值”就是武术的属性与人的需要的有机统一体,武术价值的产生或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武术属性的人化和人的需要的物化的统一的过程。武术走向休闲就是武术对于健身、养生具有积极作用的结果。

第二,武术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训练、比赛为主的方式,适当采用休闲娱乐的形式。长期以来,由于怀着“强国强种”的民族情结,学校里执行的是“体质教育”。认为增强体质可以直接为社会经济作贡献,体育教师也以自己能铸造促进生产的工具而深感自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完全突破了原先的思维模式,对健康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使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生物学的范畴,而且扩大到心理和社会学的领域。突出休闲娱乐性质,把武术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是现代武术健身、养生价值的具体体现。正是这种价值表现,使人们在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标前提下逐渐认识到,过去对武术课程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的过于偏重,违背了武术教学的本质属性。这既要求学校武术教学目标的重新确立,又要求武术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武术教学应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为目的,兼有“健身”和“育心”的双重任务。学校武术要更新观念与认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武术的价值与功能。武术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休闲娱乐的方法实施武术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行躯体上的自我保健、情绪上的自我调节、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唤起学生对健康的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三,结合时代需要,开发休闲养生武术。时代不同,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观念也不尽相同。现代的健康观认为,健康不再仅局限于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乃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个定义从三个维度衡量健康的水平,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中的具体体现,促进了健康运动的迅速发展。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了四维健康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新的健康概念的内涵为在时间、空间、身体、精神、行为上尽可能达到的良好状态。面对休闲时代,人们参与武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特点。具体体现为个性化的(下转第42页)(上接第36页)多样选择,展示出人们的各种趣味。休闲个性化选择的基本条件是具备强烈的趣味性,充分满足个体多样选择的身心享受需求,因此要求无论是观赏或是亲身参与的武术活动都具有越来越多的休闲养生功能。面向休闲时代,人们开始对武术有了更高的、精神的、心理的、文化的需求,从而使开发休闲养生武术成为可能和必要。

5 结语

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学术界的一些武术专家和知名权威人士认为,如果武术没有技击性就失去了灵魂,那样和体操、杂技之类的体育运动就等同了。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就如体操就是体操,杂技就是杂技一样,他们各自有自身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价值,不能因为武术向前发展了,或者根据需要引入了一些其他内容,就说武术“等同于”其他项目。武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武术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其存在的价值在于适应或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非在历史长河中一成不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树立新的武术发展观。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在当代发展中不应回避也不能回避武术运动中出现的时代成分,相反,应该结合时代需要,积极创造,主动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使武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贡献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光玖.构建武术价值系统的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3):51-55.

[2]陈光玖.武术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实现[J].搏击·武术科学,2007(2):19-21.

[3]龚茂富.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8):25-28.

[4]陈光玖.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武术价值[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3):77-79.

上一篇:数字互动下一篇: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