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检验

2024-07-16

进出口检验(精选十篇)

进出口检验 篇1

1 进出口西服检验

1.1 成衣品质和规格检验

成衣质量的特征由成衣的品质直接反映,是商品交易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不同的成衣商品有不同品质的含义和要求,所以在贸易合同中,所有的品质条款一定要订得明确合理。不同的成衣西服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其进出口外观的质量检查主要是查有无破洞、断经断纬、抽纱、色差、染色不匀和条纹条格不对齐的产品。产品的规格是与品质密切联系的一个质量特征指标。它包括有面积、容积、体积、粗细、宽度、厚度和长度等,与产品的品质优劣无关。品质规格代表产品的质量特性,清晰、准确和方便,在国际贸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旦确定了成衣的规格或品质规格,也就同时确定了产品的品质特征要求。等级不同,价格也不同,所以购买者可以按等级论价,进行公平交易。

1.2 成衣数量、重量与包装检验

数量是商检机构对进出口产品进行检验的一个内容,也是贸易合同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成衣数量的检验中,要注意数量单位。品种不同,所采用的数量单位也是不同的,服装的采用单位是件数或套数。成衣的重量表现形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有净重、公定重量和毛重。由于各国的度量衡制度不同,所以同一计量单位所代表的数量也各不相同。国际贸易中常采用的度量衡制度有英制、美制和公制3种。我国商检机构对成衣的运输包装检验,除了检查外包装上所印刷或铸压的唛头、批号、规格、产地、毛净重和装卸运输标志外,还对其进行外观质量的检验和简单的模拟试验,以检查该商品的包装是否经得起正常装卸和运输的挤压、堆积、摔跌和碰撞等。

1.3 成衣的安全性能检验

成衣西服的卫生安全性能不但涉及到贸易双方的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到国家、社会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在进出口成衣西服的卫生安全性能检验中,不论是管理要求还是检验的标准都要比其他的品质检验严格得多。进出口成衣西服的安全卫生性能检验项目主要包含有:成品的阻燃性、成品的防过敏性、以及重金属含量和禁用偶氮燃料等有害物质的检验。现在有很多国家都通过各种行政立法手段对成衣的安全性能特征加以保护,我国的《商检法》也明确规定了成衣卫生安全性能的检验是各大部门商检机构对进出口的成衣进行检验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也是强制性的检验项目[2]。表1为进出口西服检验标准。

2 企业西服检验

在企业生产中,成衣西服的质量检验至关重要,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产质量。对于生产出来的西服,其外观质量要求必须要挺括和立体效果突出,因此在生产检验时通常要将成品西服穿在模型或挂在衣架上来检查衣身的外观质量,以确保衣服外观质量的完美性。在操作外观质量检验时,一等品的西服面料多以毛织物和混纺织物为主,外观效果强调平挺和严谨,很多西服更注重柔顺与平服,所以批量检验主要检验衣身的色差度,西服的袖缝、摆缝色差在允许范围不能高于其他表面的色差允许范围,件与件之间不能有过大的色差[3]。表2为企业西服检验标准。

2.1 衣身

衣身面料不允许有明显疵点,每个部位一般只允许有一个疵点,其中优等品前领面及驳头不允许有任何疵点[4]。各部位整烫平服不能有倒绒面、表面不能有烫黄、极光、水渍和变色等,采用的粘合衬不能有渗胶和气泡等现象。门襟平顺,左右两边下摆圆形外观要一致,无反翘现象。手巾袋平服封口清晰牢固,经纱条格必须与大身一致。大兜袋平服,兜盖与袋口大小一致,封口方正牢固,高低及斜度要一致。两袖垂直,前后位置准确一致,长短相等。纱向纹路必须一致,袖口大小、袖气高低一致。背部平服无褶皱和挺直,左右条及格要对称,两侧吃势要顺。

2.2 领子

领子平顺、不反翘、两领端不能有领底绒外漏、领面与领底松度相宜。包领结实,花绷线整齐。止口平薄顺直、无起皱反吐和宽窄不相等,圆的应圆,方的应方,尖的应尖,保持造型一致。驳口顺直,省线顺直和高低一致,省尖平滑,省缝与兜、位置左右相等。

2.3 袖子

袖子辅料在外观上看不见,能看到的就只是里子绸,钮扣,拉锁,袖子绸。需要注意的是袖子里面的绸应该和身上的有所区别,一般用白色的,很多成衣包括欧洲的一些真牌子都不注意这点,显得不够专业和讲究[5]。

2.4 其他部位

一件完美的西服成衣,衣身、袖子、领子赋予其完美的外观,其他部位的质量也不容忽视。然而常常也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商标、成分标志、号型标志和洗涤标志的位置不端正、不准确、不清晰。钉商标线与商标的底色不适宜。在许多缝合处有跳针,甚至连续跳针。手巾袋压明线时,明线宽窄明显不一致。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生产工人在操作过程中要加以细心,商标、洗水唛的位置,一定要参考工艺书上的标准进行缝制,在钉扣商标线时,注意观察线的颜色与生产要求是否符合标准,否则不予以进行下一步工作[6]。

3 对比分析

从进出口西服与企业西服检验标准对比分析得出,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进出口西服检验的重点是检验成品的外观质量、规格、质量、数量、重量及安全性能卫生等;企业西服检验的重点是检验成衣的外观质量和内部质量,是具体到某个部位某个细节的检验。无论是进出口西服检验,还是企业生产的西服检验,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检验的过程都有西服外观质量的检验,还有成品规格的检验,但检验的内容完全不同。海关检验是遵循国际贸易准则进行,而厂家检验则是侧重点为产品质量的检验,只有将出厂前西服的质量提高了,才能促使海关西服检验的顺利完成,所以,企业里的检验是海关检验的基础。进出口西服检验与企业生产的西服检验异同点如下。

相同点:都涉及外观质量检验,并且通过抽样检查来确定检验达标率。

不同点:进出口西服检验是标的检验,企业西服检验是质的检验。

二者要相互促进,相互铺垫,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方针,提高成交率。相信西服事业会越来越得到消费者及世界人士的认可。

4 结语

将进出口西服与企业西服质量标准对比分析,得出成衣质量检验的规范标准,通过建立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使企业降低返工率,提高成交率。

参考文献

[1]孔庆.样板制作与推板[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翟亚丽.纺织品检验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8.

[3]姜旺生.服装生产现场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4]过念新.织疵分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5]林高鹏等.美国对进口成衣标签的规定[J].中国商检,1996,(12).

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 篇2

行政事项类别:行政许可

法律依据:

一、《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管理办法》(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58号))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申请条件:

一、申请设立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外方投资者应当是在本国独立注册从事 检验鉴定业务3年以上的合法机构;

(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中方投资者或投资一方应当是以第三方身份,在国内专门从事检验鉴定业务3年以上的独立机构;

(三)注册资本不少于35万美元;

(四)具有与从事检验鉴定业务相适应的检测条件和技术资源;具有固定的住所办公地点、检测场所和跨国经营能力;

(五)具有符合相关通用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

(六)从事检验鉴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定取得从业资格,且取得从业资格的人数不少于机构总人数的2/3;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鉴定材料《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

二、中方投资者为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大型企业的,经其主管部门同意的;

三、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中方投资者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和商务主管部门提出设立申请,经初审合格的,报送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

四、申请设立外商独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已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和商务主管部门提出设立申请,经初审合格的。

申请材料:

一、国家质检总局对设立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许可文件;

二、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申请文件;

三、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大型企业的国务院主管部门同意申请设立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意见;

四、董事会成员名单及任命书;

五、申请设立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项目建议书;

六、投资各方的资信证明、注册登记证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七、投资各方签署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和章程;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审批程序:

设立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申请人凭国家质检总局的许可文件,向商务部提出设立申请。商务部对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于90个工作日内做出同意或者不予同意的决定,同意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同意的应当说明理由。

告知方式:商务部批件

承诺时间: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内容,逾期不告知,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审批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9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

审批主办单位及办公电话:外资司 ***

进出口检验 篇3

【摘 要】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法检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结果应用不够合理、不合格处置执行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需加快建立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机制,从层级抽查、问题导向、结果运用和后续监管等方面对现行的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关键词】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

《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自2003年2月1日施行以来,对强化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管、促进外贸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及信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法检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在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日渐凸显,其中部分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急需进行修改完善。

一、《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修改的必要性

1.深化法检制度改革的需要

质检总局深入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简政放权、促进贸易便利化的要求,在2013年、2014年两次大幅减少法检商品种类,对一般工业品出口不再实行法定检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中实施出口商品检验的HS编码由2002年的2110个减少为2015年的384个,减少了81.80%。作为检验检疫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的重要规章,《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的立法背景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在监督进出口商品质量、维护国家利益和信誉方面的地位更为显著。但由于《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在抽查计划制定、结果公布、不合格处置等方面尚不完善,检验检疫部门在实际履职时执行力度不足,不能适应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2.推进“管检分离”的需要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质检总局逐步实施“管检分离”,采信符合资质条件的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检验鉴定结果,将其作为商品质量合格评定的依据。从“管检一体”逐步转变为“管检分离”,是在新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法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广泛涉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明晰检验检疫机构与第三方检测机构之间的关系,规定权责界限、业务模式、运作机制和经费预算等,从而保证抽查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修订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制度对检验检疫机构转变职能、提高监管效能、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3.外贸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货物总值大幅增长,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200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208亿美元,2014年达到了4303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664.06%。在贸易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边贸互市等新型贸易方式不断涌现,《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外贸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进行相应修订。

二、《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体现进出口商品的地域差异

根据《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第八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年度抽查检验计划的制定实行“全国一盘棋”,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差别和区域特征。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商品贸易状况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同一个省的不同地市、同一个市的不同县区,其主要进出口商品情况往往大相径庭。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用一个统一的抽查检验计划是不科学的,一方面会造成部分辖区年度抽查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对本辖区的重点商品实施针对性、系统性的抽查检验,检验检疫机构不能准确掌握辖区商品的整体质量状况。

2.抽查检验结果的应用不够合理

根据《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抽查检验结果由国家质检总局进行公布,其他机构不得擅自披露抽查检验结果,并且抽查检验结果的通报对象仅限于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单位。在现行的质量抽查信息披露机制下,普通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不合格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都未能充分体现,既难以调动起广大消费者参与质量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也难以体现检验检疫部门在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上的执法成效。

3.不合格结果处置难执行

根据《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经检验检疫机构抽查不合格的进口商品,签发抽查不合格通知单,对外索赔或换货、退货或者销毁处理;经检验检疫机构抽查不合格的,签发抽查不合格通知单,经技术处理重新检测合格后方准出口,不能进行技术处理或者经技术处理后,重新检测仍不合格的,不准出口。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目录外出口产品属于非法检,检验检疫部门难以对不合格品的流向进行控制,后续监管缺少相应的手段,处置措施执行困难。

三、解决思路和建议

1.实施层级抽查,监督抽查分为全国性抽查检验和地方性抽查检验

为切实履行进出口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全面掌握辖区进出口商品质量信息,建议将监督抽查分为全国性抽查检验和地方性抽查检验两大类。质检总局每年制定1-2次全国性的抽查检验,同时给予直属局和分支局一定的自主权限,增加地方性抽查检验。直属局或分支局可根据辖区实际设定不定期抽查的类别和频次。这样,就将原来的定向定量抽查转变为基于地区实际的动态管理,增强了基层部门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加符合各辖区的实际情况。

2.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进口消费品

实施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是为了按照动态评估的原则,将监测的重点放在高风险质量安全对象(产品和项目)上,进而提高监管有效性,促进进出口商品质量水平总体提升。因此,在抽查检验的重点商品选取上,应以问题为导向,出口多抽查国外通报、下架退货等多发的商品,进口多抽查消费者投诉多、“C-RAPEX系统”上出现频次高的进口商品。随着法检目录的调整,检验检疫监管的重点向进口转移,作为目录外商品的抽查监督工作的重心也应向进口目录外商品转移,重点关注与大众关系密切的进口消费品。

3.强化后续监管,明确不诚信企业的处置措施

近年来,国外质量通报居高不下,进口商品质量问题与日俱增。2014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截获进口不合格货物11.60万批,出口不合格货物12.02万批,涉及玩具、服装、食品、化工品、动植物产品等多种商品。由于利益的原因,一些生产企业往往会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为自身的质量行为留下较多的投机空间,造成政府部门质量监管失灵。因此,建议在《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管理办法》中单独设立“法律责任”部分,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对擅自销售、使用或出口经抽查检验不合格的进出口商品进行处罚的条款,并按照部门规章的权限对不配合抽查检验、对经抽查检验不合格的进出口商品不整改等情况设立处罚条款。

4.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定期发布机制,提高抽查监管的威慑力

进出口商品抽查检验的结果只有对外公布,才能有效震慑不法进出口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因此,建议建立科学有效的结果反馈和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目录外进口商品抽查检验工作的结果,发布质量预警信息;及时向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通报进出口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及时将检验信息反馈给进出口商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对不合格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约谈制度;利用检验检疫部门的信息、检测技术优势指导帮助出口企业解决质量问题,积极应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声誉。

参考文献:

[1]苗延忠.进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管新模式初探[J].中国检验检疫,2014(1).

[2]李金甫.完善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机制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2013(7).

[3]刘淑敏.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3(4).

[4]马素香.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J].中国经贸,2012(4).

进出口检验 篇4

一、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随着我国食品进出口量的大量增加以及品种不断丰富, 检验检疫工作量增加很大, 这对我国出入境部门预防进出口食品安全的能力是个极大的挑战, 目前我国出入境部门在应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时, 经验还是有所欠缺。另外, 我国出口食品中受到农兽药残留, 微生物以及添加剂等的影响, 也是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重大诱因。

我国出入境部门在此之中起到的是一个监控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监督把关的任务完成并完成到位。其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明确责任机制, 严格实施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制度, 对于不符合条件和未通过审查的一律不允许其生产;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的巡查, 加大对出口动植物源性食品有害物质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等重要方面的监控力度并不定期的进行抽样检查, 对获得生产资格的企业进行回访督促其保持生产质量;同时强化风险评估, 定期对进出口食品监控数据进行分析, 时刻观察国际国内动态, 重点检测和监控近期安全高危食品的进出口项目;把好最后一道关, 强化检验检疫口岸的查验工作, 对离岸货物清单, 提单等检查无误, 确保每个离岸的货物都是通过了相关部门检验检疫的。通过这些措施, 将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 以提高我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声誉。

二、在源头管理上效果有待加强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的发展, 而我国要成为食品工业的大国, 强国就必要大力发展进出口业务, 增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因此, 确保出口产品质量安全, 扩大产品出口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 出入境部门如何去提高管理的效果将成为部门工作计划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生产基地是保障出口食品安全的主体, 可以说只有把这个源头抓好了, 出入境部门在检验检疫时的工作强度就不会这么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深入进出口食品原料基地, 对其生产出来的原料进行备案, 建立一个从采摘, 收购, 运输, 加工, 储存一直到出口各个环节的检验监管体系链条, 完善和充实一个“溯源管理制度”, 提高出口食品准入门槛, 收集国外食品安全法规, 标准并推广到各个企业和基地里去, 并有效的对企业生产进行动态的跟踪和验证, 掌握食品安全保障的实施情况, 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督促其改正过来。当然, 改变企业和基地人员的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知识, 才能让产品达到标准和要求。

三、监管体系上的不完善

从以上2个方面,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体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监管部门没有对监管给予足够的重视, 还是把重心更多的放在了检验上面。监管做为检验检疫的前序工作, 他开展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后的检验工作, 不可谓不重要。现今, 监管部门内部之间的协调程度还很低, 没有能形成很好的合力, 措施也不够科学有效, 缺乏针对性。设备和检验覆盖面的不足, 检测手段的单一等都是需要检验检疫部门认真对待的问题。

如何加强进出口食品监管, 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理清各相关部门关系, 建立一个地方政府负责统一管理, 监管部门各负其责, 检验检疫机构负责进出口环节监管, 行业协会负责整个行业自律管理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加强进出口食品检测能力并提高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人员的能力来全面提升检验检疫部门的效率, 达到有效预防进出口食品安全, 强化监控进出口食品安全以及突出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快速反应能力的效果, 从而建立起一个“重在预防, 有效监控, 快速反应”的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各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2001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第5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 全球100余个会员国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达成了一项《食品安全》决议。将食品安全列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领域, 并要求成员国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最大程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管部门秉承着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对自身的业务仔细专研, 彼此积极沟通, 构建起一个科学有效的进出后食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事故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引起国际上众多食品进出口大国的广泛关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如何保障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是我国能否成为食品工业大国和强国必不可少的前提, 为达到这个前提, 国家质检总局按照从源头抓起的工作思路, 实施以“一个模式, 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虽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随着食品安全层出不穷的问题, 还应做出相应的完善和改动。

关键词: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http://www.cfda.com.cn/jckspaq.aspx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网

[2]陆永昌:《入世与我国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的几点思考》,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0年5期。

进出口玩具检验管理规定 篇5

1996-05-2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进出口玩具检验管理工作,保证进出口玩具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由商检机构组织实施的进出口布绒玩具、机械玩具、电动玩具、塑料玩具、充气玩具、木制玩具、童车以及列入《种类表》内的其他进出口玩具的检验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规定第二条所列的进出口玩具,必须逐批实施检验。出口玩具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准出口。进口玩具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准销售、使用。

第二章 检验依据

第四条 商检机构按照下列标准对进出口玩具实施检验:

(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强制性标准或者其他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检验标准检验;

(二)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有强制性标准或者其他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的,按照对外贸易合同约定的检验标准检验;凭样成交的,应当按照样品检验;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强制性标准或者其他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低于对外贸易合同约定的检验标准的,按照对外贸易合同约定的检验标准检验;凭样成交的,并应当按照样品检验;

(四)法律、行政法规未规定有强制性标准或者其他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对外贸易合同又未约定检验标准或者约定检验标准不明确的,按照生产国标准、有关国际标准或者国家商检局指定的标准检验。

第三章 报 验

第五条 出口玩具的发货人应在货物装运十天前向商检机构报验。

进口玩具的收货人应在货物卸货口岸或到达站且不少于三分之一索赔有效期的时间内,向商检机构报验。

第六条 被列入《实施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产品目录》的出口玩具,凭质量许可证报验。

第四章 检验方式

第七条 进出口玩具的检验方式可采取商检机构自验、组织有关单位共同检验、认可检验员检验的方式。

进出口玩具涉及安全卫生项目的由商检机构检验为主。

第八条 商检机构对于具备良好检验条件的生产企业,可由商检机构组织共同检验;商检机构对生产企业质量体系完善,产品质量稳定,工厂检验员素质高的企业实行认可检验员检验,商检机构应定期进行抽查;对尚达不到上述条件的一般出口玩具生产企业,商检机构实行自验。

第九条 出口玩具需要出具商检证书的,由商检机构自验。

进口玩具由商检机构自验。

第五章 抽样方案

第十条 出口玩具检验抽样按GB2828-87,采取一次抽样方案。安全项目检验采用特别检查水平S-2。对于机械、电动、电子玩具的其他项目检验采用一般水平Ⅱ,其他玩具采用一般水平Ⅰ。开箱检验数的确定:布绒玩具从整批总箱数中按特殊水平S-4确定,其他玩具按S-2确定。第十一条 出口玩具合格质量水平AQL值确定如下:

1.检验项目中A类不合格:AQL值为0.065;

2.检验项目中B类不合格:AQL值为2.5;

3.检验项目中C类不合格:AQL值为4.0。

第十二条 进口玩具根据批量大小,每批或每批每货号抽样1至4只进行安全卫生检测。

第六章 检 验

第十三条 出口玩具的品质、外观、机械物理安全性能的检验按合同要求及相关检验操作规程检验。对阻燃性、化学、安全、卫生项目的检验,进口玩具应逐批检验;出口玩具可采取周期性抽样测试,可按相关检验标准GB6675-86、EN71、ASTN-F963、CPSC等进行检测。第十四条 商检机构应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生产出口玩具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安全、卫生项目的测试。每次抽取二个货号(款式),每货号抽取样品4只(童车3辆)。

第十五条 出口玩具检验不合格缺陷分类为A、B、C三类。机械、电动玩具、充气玩具、木制玩具的不合格分类按附件一确定。

第十六条 出口玩具一次检验不合格者,商检机构签发不合格通知单。工厂经返工整理后,可允许重新报验一次。

出口玩具经检验合格者,根据需要可出具商检证书、换证凭单或盖章放行。

进口玩具经检验合格的,商检机构出具检验情况通知单;经检验不合格的,商检机构应出具检验索赔证书。

进口玩具安全卫生项目经检验不符合我国强制性规定的,并且不能进行技术处理或经技术处理后重新检验仍不合格的,商检机构责令收货人或销售人退货或者销毁。

第十七条 商检机构出具的检验单证,应按合同、信用证或检验操作规程要求的项目,填写检验结果;需出具CE检验报告的,应在国家商检局认可的玩具检验中心进行检测,CE检验报告应按其统一格式出具。

第十八条 出口玩具检验证书有效期为一年。

第十九条 进出口玩具的检验工作周期为:

(一)出口玩具检验换证放行:4个工作日;

(二)出口玩具检验出证:7个工作日;

(三)进口玩具检验出证:15个工作日。

第七章 批次管理

第廿条 出口玩具商检批次,以同一款式、同一货号或同一合同、同一生产周期生产的玩具确定为一个商检批次。

商检批次编号:OOOOWXXX5001OOOO-商检机构编号,由四位数字组成,前二位OO代表各直属商检局名称(见附件二),后二位OO代表各地区商检局名称(由各直属商检局编号)。例“16OO”,代表江西商检局。

W-玩具代号

XXX-工厂编号,由数字或字母组合成。例“A01”

5-年份,以年份末位数表示,例“5即95年”

001-年内批次顺序号,由三位至四位序数组成。

第廿一条 出口玩具生产企业应在商品外包装上清晰地印上商检批次编号。

第廿二条 发货人对出口玩具应按批次分别堆放,不得混批,保证货证相符。

第八章 产地检验和口岸查验

第廿三条 出口玩具实行产地检验,口岸查验原则。经产地商检机构检验合格,出具“换证凭单”。“换证凭单”上应注明批次编号、货号、品名、合同号、报验人、生产企业及质量许可证编号、检验结果、数(重)量(其中每个货号的数量应分别列明)及换证凭单的有效期。

第廿四条 口岸商检机构根据“换证凭单”对出口玩具进行口岸查验,检查包装情况、唛头、批次编号,经查验合格后予以放行。

对于批次混乱、包装破损、标记唛头不清的,不予换证放行,并及时通知产地商检局。

第九章 样品管理

第廿五条 进出口玩具样品管理按《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样品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章 商品技术档案、统计和质量分析

进出口检验 篇6

关键词: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

F745-4;G642

一、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以进出口报检工作为背景,以培养能够正确执行我国对外经贸方针与政策、精通报检业务工作的外贸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是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性和操作性都特别强。但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不够,该课程教学中出现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目标设定难“两全”

从教学目标来讲,由于报检工作具有专业性、政策性、涉外性的特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能够掌握检验检疫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报检单的填制规范;掌握报检流程知识;顺利地完成报检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因此,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训,需要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多媒体软件模拟报检等手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开拓,使高职毕业学生时能够掌握报检这一特定岗位具备的操作能力,独立、高质量地完成企业报检工作。

从就业目标来讲,虽然自2013年起取消了报检员资格考试,替而代之为报检员水平测试,但获得该合格证书仍是企业招聘报检人才的一大标准。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责无旁贷地应该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取得报检员水平合格证书。

(二)讲授与实训难协调

进出境商品检验检疫课程内容多而细,再加上报检操作中的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讲授课时量是很难将重点交代清楚的。2014 年报检水平测试涉及基础知识、国际贸易、基础英语、法律法规等四个方面内容,因此本课程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其重点难点,再加上考试内容的分析以及辅以一定量的习题,可见教学任务十分艰巨。

另一方面,这一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辅以一定实训教学。特别是在企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传统的实训方式很难达到工作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的条件下,教师必须通过多媒体软件模拟报检流程,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多种现代高效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置学生于真实报检环境中,增加对报检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对报检工作的认识。

因此,理论讲授部分与实训操作部分各占多少比例,内容如何衔接,以及对课程的考核体制上如何侧重,就是亟待解决的矛盾。

(三)教学资源建设不合理

目前,教授本课程的教师由国际贸易老师承担。不可避免的是,其本人在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正规报检课程的教育,工作后没有机会接触报检工作,容易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水平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具有丰富报检一线工作经验,熟悉报检实务操作的人员不能将专业经验充实到报检教学中来,社会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教材选择上,高职教材重视实践,能够直观地展示出报检每一个步骤,包括细节处理的先后次序和规范。现实中,校内实训室建设不完善,所以即使有实训,学生也是走马观花地练习,很难深入业务,企业与院校没有达到深層次的实训交流。

二、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理念是: 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与重庆当地的外贸公司、外贸型生产公司、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合作开发、项目设计,将报检的知识内容整合融入项目之中,构建以项目为载体,以实际任务操作为中心,融报检理论知识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是根据报检工作的实际需要,依据一笔货物进出口报检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内容。将报检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项目,在项目工作任务的引领下,分解为不同的子项目逐步训练。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货物,虚拟当地或口岸企业的买家、卖家、货代公司、代理报检公司、重庆商检局、口岸商检局、商检公司等进行货物进出口的模拟报检操作,以满足不同类型货物的特殊报检要求,提高学生的报检实践操作能力。

本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课程由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体系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项目课程转变。项目课程结构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项目 1、项目 2 重视学生的流程操作,到了项目 3 就开始在流程中增加突发事件,如货物报检后,买方要求增加数量,以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面前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项目化任务的设计。项目化工作任务是教师教学、学生实践操作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对项目任务的操作,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而在操作完成多个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整个的工作内容,并具备从事该职业的专业能力。

(三)课程特色

1.课程设置基于报检业务的专精化,课程内容基于检验检疫部门对货物管理的专项化,学习任务基于业务流程的专程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习内容、实训项目和考核项目适时更新与调整。

2.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单一课堂讲授的模式,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手段。确保学生掌握真正技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素质的报检人才。

3、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我们一直秉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宗旨,面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应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QQ群、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学习任务并分享行业热点;运用翻转课堂,录制微视频,学生线下自主学习,线上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成果,提升课堂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梁丹丹.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课程的教学问题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4(06).

[2]王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中的运用[J].商界论坛,2013(22).

[3]王莉、高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商业现代化,2008(06).

进出口检验 篇7

一、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不规范

由于我国进出口检验机构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有机构变更原因, 加上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不统一及部门利益垄断保护等原因, 导致检验机构不规范, 存在管理体制松散及服务定价无序问题。

(二) 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不健全

1.进出口商检技术法规体系缺失。

在缺乏国际和国家统一技术规范的状况下, 一些地方商检部门往往只能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和本地区情况, 制定各自的商检操作规程。这就导致各地商检标准、程序不一致, 技术规范制度不完整, 规范性和可行性较差等现状。如近几年提出的“全链条管理”、“进口全检验、出口全申报”等, 由于缺乏相应的各种资源与制度条件相配套, 几乎没有可操作性。再比如, 目前对出口商品要求按进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实施检验, 而全球进出口商品种类更是不计其数, 检验人员难以掌握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商品的检验标准。

2.检验量激增影响商检质量。

近年来, 我国进出口商品数量激增, 而各检验部门在编人员却几乎没有增加, 即使聘用大量的编外人员, 仍然不能满足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检验频次, 致使检验质量难以保证。

3.成本增加, 通关效率下降。

传统的逐批逐项检验把关方式和不分重要商品及项目、重点企业及不同贸易需求区别监控的管理方式, 导致检验检疫机构及其检验监管人员存在执行难且效果不佳、工作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检验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存在不同程度隐患, 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进出口成本, 影响通关效率。

4.现行法规与现实需求脱节。

如果简单、机械地规定出口商品必须达到一些技术法规和标准来作为检验合格依据, 势必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成阻力和障碍。事实上我国企业向南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一些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时, 出口产品虽然符合国外使用标准要求, 但质量不一定能达到我国检验检疫部门标准要求, 报关时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部门不会给企业出具商检报告放行单。一边是检验不合格的商品, 一边是急于出口的企业, 放行就违反规定, 不放行造成签约企业违约, 同时影响和阻碍地方经济发展, 检验检疫部门经常处在这种两难的境地。

(三) 检验信息利用率低, 监管设备和方式落后

目前, 检验检疫部门信息服务于经贸活动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检验信息利用效率较低。同时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 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仅仅依靠检验检疫机构现有的设备和监管方式, 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商品检验需求。

二、完善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对策

(一) 规范检验机构

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体制改革。要加强环境建设, 治理整顿市场秩序。首先, 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各检验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引导其规范运作。其次, 政府要加强监管, 规范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为,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进出口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第三, 统一商品检验标准, 引进国际先进检测仪器和检验方法, 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 进一步完善商检制度

首先, 建立健全一套商检技术法规体系。完善现有的商检法规内容, 使检验工作有法可依。制定统一的商检操作规范, 完善操作流程。其次, 要注重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强检验队伍的素质建设。第三, 采用合格保证模式, 落实对进出口货物的全面监管。合格保证模式是以监督管理为基础, 根据对进出口企业审核的符合性声明和必要的抽批检验, 确定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主要包括: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风险分析和监督管理等。如尝试运用风险分析理论, 从风险信息收集、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消除四个环节对进出口商品质量进行全程动态化管理。逐步对大宗和重点进出口商品建立风险分析模式, 对收集到的进出口商品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安全隐患监测和重大安全事故分析, 在进出口商品 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施产品风险分级, 以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能等为重点监控内容, 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 对高风险商品制定实施重点监控。

(三) 提高商品检验信息利用效率

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 提高进出口商品检验信息利用效率。一是创建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管理, 利用计算机网络设立信息库, 及时收集检验人员所需的和掌握的各种信息。二是重视与口岸信息的交流, 利用商检与海关联网的有利条件, 及时查阅口岸进出口商品信息, 以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进出口货物的完整信息。

在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今天, 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担任“国门卫士”的职能, 对外增加了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信誉, 对内维护了本国消费者的利益。只有不断坚持改革创新,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保证了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促进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与对外经贸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杨岚.完善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对策思考[J].中国商贸, 2011 (8) :31-33.

[2]张明.创新检验检疫模式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 2008 (4) .

[3]莫于川.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 (第四卷)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张莉.行政法教程[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进出口检验 篇8

后金融危机时代, 随着国际贸易业务量的持续增长, 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员需求也越来越大, 并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对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运用也成为必需。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对买卖双方成交的商品由商品检验检疫机构对商品的质量、数量、重量、包装、安全卫生, 以及装运条件等进行检验并对涉及人、动物、植物的传染病、病虫害、疫情等进行检疫的工作,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简称为商检工作。而法定检验检疫的进出口货物的货主或其代理人应当在检验检疫机构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向报关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并接受商检机构的检验检疫, 检验检疫合格的货物才准进出口、销售、使用。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之一,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 旨在对解决现存问题及如何改进提出一些看法。

二、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教材存在困难

本课程作为普通的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与其他层次的院校有所区别, 而要结合学校、专业的定位及课程的特点去选择合适的教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1) 教材版本较少, 选择范围较小。

有关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方面的教材版本不多, 其内容和结构体系侧重点不同, 故不能全面地包含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的具体内容。此外本科院校在课程教材选择上规定必须选择相应的针对本科院校的规划教材, 不允许选择相关报检员资格考试教材, 更不允许选择高职高专的教材。而本课程教材针对普通本科的版本又比较少, 且理论有余而实际操作应用不足, 内容枯燥,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 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

由于检验检疫的形势及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较快, 新政策和新法规出台后, 不能很快地作为教学内容吸纳入教材, 导致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实践。又受到学校选用教材出版时间在三年内的限制, 这就给选用合适的教材带来了的更大困难。

2.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联系实践

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课程, 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为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 培养动手能力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使其掌握商品检验的理论和实际操作, 从而能够自主应对国际贸易工作中的商品检验检疫工作。

(1) 重理论, 轻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 基本上按照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 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范围和课程重点, 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 实践环节很少甚至缺乏, 是一种过于强调教师按部就班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 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造成师生互动性差, 往往导致学生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而对实际业务不甚了解, 实践能力较差。

(2) 缺少实习的机会。

在许多普通本科院校, 由于学校很少与企业建立如高职院校与企业那样紧密的合作关系, 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课程教学实训中的实习不能在企业里完成, 最终完全依赖于实验室的软件模拟。由于学校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 导致实验室模拟被迫改为理论、文字案例材料的纸上谈兵, 实训仅仅体现于教学方案和大纲之中。

3.教学内容繁杂, 课时有限

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 范围比较广泛, 规定和要求比较具体繁琐, 主要包括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制度、体制、依据、法律地位及作用概述、报检单位和报检员管理制度、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报检、不同进出境检验与检疫对象的检验检疫 (如货物、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进出境运输工具、人员、携带物、邮寄物、伴侣动物等) 、检验鉴定业务、原产地业务、检验检疫的监督管理制度、电子检验检疫等。受课时规定的限制, 学校本课程一周4课时, 一学期72课时, 由于课时有限, 有时就造成课程重点和难点无法突出、展开和深入, 常常有些知识点一带而过, 并且有些内容就删减了。

4.专业教师缺乏相关实践经验, 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往往都比较年轻, 大部分具有研究生学历, 但基本上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成为专业教师, 其理论知识掌握较好, 缺乏外贸企业和检验检疫机构学习, 以及工作的实践经验, 与实际的检验检疫业务操作脱节, 难以掌握并及时更新外贸行业的发展动态与检验检疫新知识, 甚至没有见过检验检疫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 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 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 便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操有机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则不利于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也不利于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 所以必须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三、对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教学问题解决办法的探索

1.教材的选择

在教材方面, 应该结合学生实际, 以任课的专业教师为主, 本着负责的态度, 去选择权威的教材, 教材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实务实践方面也不能缺少。另外, 学校可多聘请一些检验检疫方面的专家, 对所选教材进行评估, 指出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 并且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改。再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组织本校的相关专业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吸纳众家所长, 自成体系, 成为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教材。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 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 所有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 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找各种真实发生的案例, 并精选案例, 根据内容的需要, 以案例引入知识的讲授, 或讲授理论后利用案例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情景设置、角色分配、分组讨论等形式, 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2) 双语教学模式的采用。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 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应会使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洽谈, 还要看得懂相关的检验检疫证单。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 就难以胜任工作。而双语教学则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提高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规则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 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和具备国际竞争的能力。

(3) 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

改变以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 对学生进行考核时, 可考虑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对具体的模拟业务的现场操作及业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同时还可考虑聘请报检单位报检员通过面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一专多能等素质。如由报检员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从业所需相关的沟通、外语、道德规范等相关能力。最后, 该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考试 (如占60%) 实际操作 (如占30%) +素质评定 (如占10%) ”这种形式确定。

(4) 不定期举办检验检疫专题讲座和报告。

作为地方高校, 专题讲座较少, 尤其是外部请来的专业人员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之中, 在有条件的前提下, 可以邀请在检验检疫领域的比较出色企业、人员甚至是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 来给学生介绍经验、教训及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以提高学生本课程的积极性, 并结合现实, 灵活运用。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重点是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1) 校内模拟实验室。

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应包括的硬件如实验台、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电脑、业务流程展示板及全套检验检疫的空白单证等, 还应购买专业的检验检疫软件, 主要是通过在网上模拟报检、受理、检验检疫、签单、放行等流程, 对检验检疫业务中的证单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 让学生扮演收货人、发货人、报检员、商检、海关等角色, 熟练掌握进出口的商品检验与检疫的具体过程及要求, 体会检验检疫过程中中不同当事人的地位、具体工作和不同部门间的联系, 为将来的实际业务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校内模拟实训是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 便于学生熟悉检验与检疫的具体操作程序, 以增强感性认识, 了解、巩固和深化和吸收已学过的理论、方法, 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得到一定的提高。

(2) 校外实习基地。

对于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而言, 单靠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 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毕竟软件的仿真仍然会与实际的现场操作相脱节。而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展现职业情景, 锻炼和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的能力。因此, 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 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而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 除定期向基地派遣学生进行实习外, 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 协助完成学生的实习工作。校外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场所, 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学校也可在条件成熟时创办经营实体, 可以创建代理报检单位, 借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模式”, 与有实力的企业及个人合作或独立创办经营实体, 尝试“公司化运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由教师和学生直接管理和参与公司运作, 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轮岗, 通过参与每一项实际业务来获得实际操作的技能。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建设教师队伍。“请进来”就是请在报检单位及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走进教室, 向学生传授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的实际经验;“走出去”就是专业教师走进实际工作现场, 增加感性认识, 加强理论向实际的转化。

(1)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 就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 专业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将尽可能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专业教师可以参加报检员资格考试, 以便系统的学习检验检疫的相关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与时俱进。如果有条件, 经常和外贸公司、商检、报检单位、海关等部门联系, 获取最新信息和交流经验。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 为教师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 并让其“走出去”, 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 积累相关的检验检疫的实践经验, 培养“双师型”素质, 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2) 外聘专业人员。

高校除了培养自由的教师, 亦有必要引入商检、报检单位的检验检疫的专家成为该课程的兼职教师, 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更可以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宝贵知识和经验。通过外聘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教学, 提高自有师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以上是对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的简单阐述,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修正,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主要反映必须接受商检机构强制性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的具体流程及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存在诸如教材选择困难、教学内容脱离实践、课时分配有限、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方面问题, 致使教学效果欠佳。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从教材的确定、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应用、校内外实验和实习基地建立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以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检验检疫,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实验

参考文献

[1]刘耀威.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 (第三版) [M].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7.

[2]郑展鹏.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经贸, 2011, (5) .

[3]王莉, 马三生.关于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24) .

进出口检验 篇9

1.1 进口食品的安全现状

我国的进口食品来自于全球多个国家,不合格食品涵盖了多种类型的食品,这些食品的不合格原因大多是微生物含量超标或食品不符合我国进口食品标签管理制度,重金属残留等问题。我国对于进口食品实行全面的检验检疫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进口食品的安全质量检测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没有出现轰动性、行业性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食品贸易不断壮大,进口食品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势必会给进口食品的检验与检疫工作造成极大压力,面对挑战,我国需要不断完善食品监管制度,不断革新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为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负责,也为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负责。

1.2 出口食品的安全现状

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等。为了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我国做出了很大努力,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并形成以“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下,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性总体为良好,但是在未来,我国在出口食品的安全管控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进口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际食品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我国的进口食品主要面临着以下安全问题:一是我国对主要的贸易国存在持续贸易顺差,导致外国对我国的食品输出量日益增加;二是国内市场中存在非法进口食品的现象,给我国的食品安全埋下很大隐患。

2.2 出口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保证出口食品安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存在逃检、漏检的非法出口食品,这些出口食品往往以次充好,存在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等多种问题。二是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比较单一,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抵御能力比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对我国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为了更好的保障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我国需要借鉴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经验,建立起一个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这个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预警通报、信息通报以及风险分析三个方面,当国内市场或者国外市场出现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时,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要及时采取行动,发出预警通报,使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机构得到消息,从而在食品检查时留意是否有类似的问题食品。对于确认存在安全问题并且已经被我国拒绝入境的食品要进行信息通报,使消费者可以及时获得问题食品的处理信息,消除恐慌情绪。我国还要建立起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风险评估制度等,注重多管齐下,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标准,对食品中的添加剂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对于高风险的食品要制定必要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机制,以保证我国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3.2 完善过程控制,在生产源头上加强控制

完善过程控制需要从源头抓起,在生产源头上加强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的风险,因此,食品种植和养殖要尽量采取安全、天然的种植和养殖方式,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食品生产基地必须要符合标准,并推行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全过程控制要求对生产加工企业、种养殖基地、进出口商进行备案管理,构建全程监管追溯体系,此外还要加强对进出口食品的包装、运输等控制,避免监管过程出现纰漏。

3.3 构建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检疫体系,创新监管模式

食品安全检疫部门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对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构建食品安全检疫体系。在体系的试运行阶段,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食品安全检疫体系进行充实与完善。为了降低进出口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工作的风险,我国需要打造进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区,并加强示范区的宣传与建设,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进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区实现敏感食品的稳定供应。我国还应加快进出口食品安全模式改革,不断落实卫生注册制度、检疫审批制度、口岸检验检疫制度、境外出口商备案制度等,变严出宽进为严进严出,不断推动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改革。

4 结语

进出口检验 篇10

食品是我国传统的进出口产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据CIQ2000统计,2015年全国进出口食品404.2万批,7 023.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5.8%、11.4%,连续第11年高速增长。检出不合格食品1.8万批,检出率为1.19%,其中销毁或退货3001批、0.81万吨;境外通报不符合的1 386批,查实通报485批。同时当前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与监管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势、新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其次是国际贸易技术壁垒问题日益突出,再者全球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情况下如何促进外贸发展成为重点议题,最后日益增加的贸易量与现有监管人力之间的矛盾凸显[1]。2015年10月1日起号称“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该法对进出口食品的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对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加强监管,将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关把好,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检验检疫由于进出口食品卫生安全因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确保我国在外贸技术性贸易壁垒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摆在检验检疫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我国进出口食品监管工作现状

进出口食品检验流程包括进出口商的备案、报检、检验检疫以及出证放行。具体如下。①进出口商备案。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发布(进口食品进出口商备案管理规定)及(食品进口记录和销售记录管理规定)的公告》(2012年第55号)的规定,入境食品的国外发货商和国内进口商在产品入境前,必须向国家质检总局进行备案申请,并按要求提供资料,在审核通过后,获得对应的备案号,之后可以正式开展进口食品贸易。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中规定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若未依法履行备案法定义务或者经备案审查不符合要求,其产品不得出口。②报检。在货物到达口岸前或到达口岸时,入境食品的收货人或者代理商应向入境口岸的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提供相关材料。出境食品的企业或者代理商应向离境口岸的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提供相关材料。③检验检疫。在报检完成后,相应的检查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对入境食品进行各项符合性检查,项目包括现场检查、标签检测、感官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等。④出证放行。根据现场检查、标签检测、感官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检验检疫部门对食品进行综合判定其合格或者不合格。判定合格的产品,检验检疫机构签发该批货物对应的《卫生证书》并予以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而目前的进口食品监管中仅对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燕窝、保健品和水产品共5类风险相对较高的食品实施进口注册制度,其他食品实施的均为进口商备案制度。法规还规定了对进出口食品的出口商、进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需要进行信用管理,并建立信用管理记录,依法向社会公布记录内容。出口商、进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若有不良记录,必须在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方面进行加强。通过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查和评估,并根据审查和评估结果确定具体的检验检疫要求。而目前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出口食品监管工作在信用管理和进口食品安全评估两个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可以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出口食品的现状,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对采信第三方认证结果进行了规定,经进出口检验检疫机构确认,可以采用有效的第三方认证评定结果,但实际认证中,认证项目中是否涵盖国外标准以及目前国内认证市场不够规范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国外进出口食品先进监管经验

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基于科学管理、风险管理和全程管理。“基于科学管理”是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基本原则之一。美国每年都在食品安全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经费。有关食品安全的所有法律、法规、标准都必须最大程度地以科学为依据而制定,为了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即使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产生某些问题,也要尽可能地征求专家的意见。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最为有效的方法常被认为是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3个因素。通过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对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风险评估比较所有风险的大小,从而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将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风险交流是指通过将风险信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机构及人员或者其他国际组织分享,尽早告知公众风险来临时做好防范工作。

日本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是在1951年建立的,1994年该制度得到了完善。该制度制定的法律依据是《食品卫生法》。其抽检比例的制定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食品抽检方法,该方法也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日本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依据食品抽检方法而形成。在进出口方面日本对食品的检验检疫形式主要分为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在命令检查之后还有全面禁止进口措施。日本这一制度具有一定法律依据,监控检查措施和命令检查措施严密,处罚措施和解除措施严格,可根据市场需求趋严趋紧,显现了很强的可操作性,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企业深受该制度的约束,这一制度为日本调控进口食品贸易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出口食品监管困难及原因研究

法律法规需要完善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空间。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我国有关进口食品与出口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整和系统;需要完善的有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公众维权知识的宣传、执法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预防性监督的建立等。当这类环节上的问题通过不断改善得以解决,就有望从根本上封堵漏洞,为国民造福。

职能定位需要转变

社会中有实力的检验检测资源可以被利用,检验检疫需要有效管理与使用这些资源。实际上,企业的生产过程决定产品质量的高低,而非由检验检疫机构在检验过程中决定。但是,目前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保障进出口产品质量中所起的作用被一定程度上放大,从而转移了进出口产品质量的保证责任,本来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应该由生产企业承担,但是已经在无形中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承担。此外,由于海关对进出口商品实施逐批报关并放行以及目前我国实施的出口货物应先申请检验获得合格证书后方能申请报关出口的通关机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将货物的批次管理作为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的重点,而这一对所有进出口货物需要大批量实施检验的工作是否必要值得商榷。

标准体系需要改进

对于进出口食品安全来说,标准体系是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衡量准则,当前我国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未完全和国际接轨,标准总体水平偏低,这就导致了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标准的交叉和矛盾。由于我国对进出口食品标准的前期研究比较薄弱,从而缺少部分重要标准,此外现行的部分标准实施情况与预期有一定差距,例如我国强制性标准未得到很好的管理与实施。同时对进口最重要的各类限量标准缺乏“否定功能”,所以,目前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漏洞,对国民利益保护力不足,因此亟需完善。

进出口食品监管对策研究

加强标准体系管理

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做法,以健全我国进出口食品标准体系使其与世界接轨。例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导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中加强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参与度,从而真正实现标准化在企业中实施。同时利用大数据等有效手段宏观管理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打破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设立的针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此同时根据我国进出口食品企业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研究采信管理模式

在许多发达国家,社会力量已经取代政府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采信第三方管理模式也成为了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虽然目前第三方认证在目的国法律法规收集与不当竞争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漏洞,还需要检验检疫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其监管模式,但是,多次实战中总结和归纳了许多经验和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采信第三方认证将是我国出口食品企业备案的最终审核程序。出口食品企业可以运用备案采信第三方认证模式,从而改进传统的备案管理部门对出口食品企业“手把手”的监督形式,出口食品企业备案管理的需求通过第三方认证来实现,采信同时还要辅助企业建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机制(HACCP)或者食品安全管理机制(FSMS),从而能够借助成熟的第三方力量进行出口食品安全的质量管理。

研究风险管理模式

风险管理中的分类管理思想可用于进口食品检验,通过这种思想能够使人们在食品检验监督的日常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有意识地对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检查和监督工作,进而提高了检验检疫工作的效率。此外,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日益增长的检验业务量同检验检疫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有必要在进口食品各个环节中提高风险监管能力,通过科学地运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置等手段,有效分析进口食品检验管理风险中的各种构成因素,从而科学地配置监管力量,使进出口食品风险监管的重点突出,从而更加有效地对进出口食品的风险管理进行管理。

结语

上一篇:把关作用下一篇:高校体育选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