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稳定因素

2024-06-26

高校政治稳定因素(精选六篇)

高校政治稳定因素 篇1

一、高校安全稳定的含义

1. 高校安全稳定的定义。

高校安全稳定可以让高校师生自觉认同并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 这种安全稳定的状态使高校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保持平衡和协调发展。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不受威胁、不出事故、高校校园秩序良性且有序的持续发展。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涉及校内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 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建立并维护的系统工程。

2. 高校安全稳定的内涵。

一是高校政治稳定。高校政治稳定是指校内政治局面稳定, 全校上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统一办学指导思想。高校教师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大学生服从纪律、听从指挥。高校政治稳定既是高校保持健康发展的思想保障, 也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本质要求。二是校园秩序安全稳定。校园秩序安全稳定是指高校师生思想情绪稳定、生活安乐和学习安心、教学和科研工作井然有序。思想情绪稳定能够使广大师生对社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产生认同感, 并能够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消除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保证师生安心本职工作、潜心研究;大学生积极努力生活和学习。三是校园环境安全稳定。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包括校园内自身环境和校园外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 校园环境的安全是高校稳定的关键保障。

二、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

1. 复杂的政治形势。

近年来, 国内外政治形势错综复杂, 动荡因素明显上升, 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构成干扰。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国内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矛盾煽动大学生。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愿望迫切, 他们虽然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 但缺乏经验, 不能够深刻分析问题。一旦对形势把握不全面, 就有可能会被敌对份子利用并引发集群行为。如果控制不当行为失控, 就会爆发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 危害高校及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转型期社会表现出的贫富差距、社会群体间矛盾、社会成员行为失范以及社会主导价值观缺失等问题牵扯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并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2. 大学生的素质差异。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由最初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大学生变得大众化和普遍化, 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也更加复杂, 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差异和心理隔膜。素质的差异化会给大学生在学习与就业问题、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当大学生们感到彷徨、无助、愤怒时, 他们有可能会把矛头指向学校, 对高校安全稳定造成恶劣的影响。

3. 大学生缺少安全教育以及思想的有效引领。

有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的工作重心, 而忽视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和教育。即便进行安全教育也是一种形式化,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教育。这些不负责任的观念和做法将对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养成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 既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也影响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建设。一旦遭遇重大安全事件或者突发性事件, 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此外, 高校安全保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专业语言表达和问题处理能力上有差异, 如果与外来人员或师生沟通不畅, 则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4. 多元化的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不断拓宽, 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信息不断交换的网络社会中, 互联网在大学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占越来越大。互联网让大学生更加快速便捷地学习到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但是垃圾网页和黄赌毒网站又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侵害。通过网络散布谣言、鼓吹反动思想挑拨煽动制造事端、网络诈骗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 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对策

1. 健全高校安全法制建设。

有针对性的制定有关高校安全的法律法规, 明确高校安保队伍责权利, 按照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款开展安保工作。高校安全管理应以法律为依据, 依法治校、依法管校,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事故纠纷, 打造良好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法治环境。建立校园安全稳定管理监督和考评制度, 结合各高校的自身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特殊情况的工作制度。建立科学的高校突发事件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按照严格的管理制度执行应急处理程序, 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 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

重视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的影响力, 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和约束高校师生的精神思想、提高其凝聚力。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主流文化, 最大程度地消减不良因素造成的负面思想影响。通过开展积极正向的政治宣传活动, 提高高校师生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遇到突发政治事件时, 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自觉维护政治稳定。

3. 加强高校安全稳定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高校管理者的安全意识。高校管理者不但要从全局考虑安全稳定工作, 还要将具体工作有效地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落实高校安全责任制, 在校内成立安全应急管理小组, 高校的主要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党政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党政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逐条细化分解安全责任并落实到高校日常教育和管理中。一旦突发性安全事件发生, 统一指挥及时处理, 尽最大努力消除安全监管盲区和漏洞, 对高校校园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二是提升高校安保人员素质和能力培训。高素质、全方位的安全保卫队伍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针对高校安保人员学历偏低、技术职务少、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有必要对安保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 严把招聘关, 尽可能的招募具有良好素质基础的高校安保人员;另一方面, 定期对安保人员进行防火防盗防爆等安全常识、体能训练、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及时进行考核, 确保安保队伍的质量。三是完善高校安全稳定教育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完善高校安全稳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是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政治觉悟高、素质过硬、能力出众的专职辅导员, 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教育。

4. 开展校园安全稳定教育活动。

高校政治稳定因素 篇2

摘要:高校辅导员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是一个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且这一问题在民办高校表现的尤为突出。为此,文章结合当前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和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剖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为切实解决问题提供前提条件。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不稳定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鼓励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各地民办高校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在民办高校,由于其学生教育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就业指导、校园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因此,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率高的状况引起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民办高校的重视。鉴于此,文章就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诸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之学校因素分析

1.对辅导员工作的考评制度不够合理

众所周知,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具有重要的激励和保障作用,反之,考评制度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当前,许多民办高校还存在着对辅导员工作考评不够合理的问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而其工作“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但“部分以鼓励学生参加自考或社会其他类型资格考试而闻名的学校以

[2]考试通过率为考核辅导员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一些以辅导员的招生业绩作为衡量其奖励的重

要指标;还有的以学生是否出现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等为准绳来考核辅导员的工作,甚者某些民办高校还因学生出现人身安全事故进行一票否决甚至辞退。可见,民办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考评不合理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辅导员在其工作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必将给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2.对辅导员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3]可见,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民办高校当然也包括一些公办高校对辅导员及其作用的认识远远不够甚至存在着误解。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不仅包括民办高校的一些领导和教职员工还包括公办高校的一些领导和教职员工,都存在这样一种误解: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都是那些不能胜任教师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并且还认为只要有热情,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干。

因此,在许多民办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口号喊得震天响,可是很少有学校真正落实到行动

[4]上”。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仅仅是跑腿办事、信息传达和进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正因如此,学校一些管理人员常常对辅导员吆三喝四。此外,还有不少民办高校的领导者片面认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作为辅导员只要管好、组织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事务,管好学生不出事就行。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这样,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何以得到落实和加强?在如此情况之下,辅导员又何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前途?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忍受那种精神和工作上的歧视,因此不得不选择了离开。

3.辅导员的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确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也做了明确规定,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化解学生中的矛盾以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落实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以及培养学生骨干等。

但在许多民办高校中,辅导员不仅要担负起上述职责,还经常出现“越俎代庖”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需要全面负责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几乎要做到无所不管。如,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工作,还要负责诸如学生考勤、宿舍管理、军训等其它事务性管理工作,甚至还需要帮助解决学生的恋爱、感情等方面的事情;二是在某些民办高校,由于种种原因辅导员还需要处理诸如院系搬迁、教学安排以及活动日程安排等琐碎事务。此外,在某些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民办高校,本应对学生生活、活动场所等负有管理责任的部门但由于没能充分履行其职责,这时辅导员又不得不代位行使管理职能。可见,在许多民办高校,由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准、职责不明确而使其经常处于难以忍受的超负荷工作状态。

4.辅导员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

辅导员的物质待遇低,一方面表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学生管理工作量大而琐碎,再加上沉重的非本职工作,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量不亚于专职教师。但在许多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资及物质奖励等与同等条件专职教师相比普遍较低,甚至在某些民办高校还存在着拖欠工资、滥用试用期、不缴纳保险等情况。住宿方面,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学校条件限制,辅导员只能几个人挤在一个集体宿舍或者是学生公寓。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晚上加点、双休日加班成了平常事,这不仅牺牲了他们的休息时间而且往往还没有加班费。此外,当遇到诸如学生生病及一些其它事情时,辅导员不可避免地还要支付一定的车费等隐形成本,但其电话费、交通费补贴等很少甚至没有。

不仅辅导员的物质待遇较低,而且在一些民办高校其办公条件也较差。如,有的学校由于条件限制,许多辅导员只能挤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而且办公室除了所必需的办公用品外,诸如报刊、电脑等根本没有。可见其办公环境之简陋。

5.民办高校的发展及其人事制度方面的相对劣势

当前,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困难和经营风险。由于民办高校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办学者的投资、社会捐资和政府补贴等,而在现实中,又由于学费收入有限,办学者的投资和社会捐资极少以及政府补贴难以获得等原因,在经营资金方面,民办高校与在政府“襁褓”中生存和发展的公办高校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再加之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短暂,诸方面基础还比较薄弱以及经营方式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这将会使那些追求稳定工作的辅导员重新做出选择。

此外,在人事制度方面,民办高校采用的聘用合同制与公办高校及其它事业单位采用的事业编制相比而言,亦是其一个明显的劣势。在我国,由于“铁饭碗”传统观念的影响,民办高校的聘用合同制一般不为大家所看好,况且在某些民办高校还存在着不与辅导员订立正式劳动合同和聘用合同短期化的现象,这就更加凸显了民办高校人事制度方面的劣势。因此,民办高校的许多辅导员当然也包括其它教职员工将会尽力通过各种途径如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而转移,这就必然带来了辅导员的流失。

6.对辅导员的某些要求苛刻

现在很多民办高校都位于较为偏僻的郊区,这极大地限制了辅导员的社交活动。不仅如此,辅导员的工作时间还比较长,并且还有许多民办高校要求他们与学生同住学生公寓且工作周内不得离开学校,这就更加限制了他们的社交面,特别是对于还未解决婚姻问题的年轻辅导员来说更是不利,而辅导员个人问题解决不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工作情绪和工作的稳定性。

二、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之个人因素分析

1.辅导员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低

近几年来,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及一部分研究生加入了民办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但这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因为有一部分辅导员是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即他们并不喜欢也不认同这种职业,原因在于:一方面,“困扰多年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大部分人聘期相对较短、地位不稳固、发展方向不明确,辅导员工作在许多人眼中仅仅是‘简单的谋生手段’”。[5]因此,许多辅导员感觉到“没有地位”、“不受重视”。另一方面,一部分辅导员认为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和前途,与自己上大学的理想相差甚远。可见,他们当前是骑马找马,即他们把自己的辅导员工作仅仅当作没有找到满意工作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他们这种有机会就转、有条件就“跳”的心态决定了辅导员的流失在所难免。

2.年轻辅导员工作经验欠缺、压力大

高校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的且其工作对象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具有不同教育背景、思想活跃、个性十足的大学生群体,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还要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再者,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相对而言,他们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社会阅历浅,工作经验不足,而且许多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不够重视,这就致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他们会感到工作难度过大而选择转行或辞职。

三、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之学生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民办高校教育的多层次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特点,其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应往届高中生,还有部分来自于初中生和中专生。可见,民办高校学生是一个教育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思想活跃和个性突出的群体。由此,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如下特点:首先,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道德素质较高、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由于诸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其道德行为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其次,他们虽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也比较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能较自觉地遵守,但由于其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再加之他们以前养成的某些坏习惯和对自己认为的“个性”、“潮流”的追求,在其入学一段时间后就放松了自我约束,一些坏习惯和毛病就暴露了出来。此外,他们还可能出现逃课、酗酒、打架斗殴等一些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这就给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再加之上述的关于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一些实际情况使一些辅导员不堪忍受压力而被迫放弃。

总之,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为解决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这一较普遍的问题提供前提条件,从而也为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志坚.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71—72

[2]周坤,沈萍霞.陕西民办高校辅导员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新西部.2009,(18):114,119

[3]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DB/OL] .

http:///edoas/website18/54/info21054.htm

[4]贾静.影响高校辅导员稳定工作的现实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2):47—48

[5]金劲彪.《劳动合同法》视野下民办高校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高校政治稳定因素 篇3

袁贵仁指出,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做好高校和谐稳定工作。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要求我们要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最近,中央召开了全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做好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维护高校和谐稳定,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

袁贵仁强调,要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着手,做好高校和谐稳定工作。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以科学发展奠基和谐稳定。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才能维护稳定,深化改革才能科学发展。要把改革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综合改革,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关注民意发扬民主,以民生改善维护和谐稳定。要带着深厚感情,充分听取意见,采取切实措施,尽心竭力解决好学生食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青年教师收入、住房问题和离退休教职工养老待遇问题。三是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以优良作风保证和谐稳定。要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规范高校经费管理,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四是加强学习调研宣传,以正确舆论促进和谐稳定。加强正面宣传,回应社会关切,全方位、立体化、纵深化地反映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优秀师生典型以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举措。五是做好识人选人用人工作,以队伍建设支撑和谐稳定。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统筹领导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六是加强决策执行监督,以工作实效落实和谐稳定。完善决策程序,建立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理顺体制、优化管理、完善评价,增强执行实效。建立重点督办工作通报制度、公告制度,强化问责制度,确保监管到位。

袁贵仁要求,要抓部署、抓督查、抓落实,做好高校和谐稳定工作。切实做好开学工作,精心安排好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精心做好入学“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开展安全稳定工作检查,治理清除校内治安、交通、消防、饮食卫生等方面风险隐患。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为学生安全和学校稳定创造良好环境。开学前后,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负责同志都要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师生,抓调研,抓督查,抓协调,确保开学和十八大前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部党组成员,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教育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教育部直属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有关部门和地方所属部分高校主要负责人,教育部有关司局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高校政治稳定因素 篇4

一、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因素分析

( 一) 工作任务繁重, 职责不明确

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非常繁杂, 涵盖面广, 主要包括:

1. 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编制的学期教学执行计划, 复核本系承担的教学任务。

2. 根据教学管理部门要求, 组织本系教师填写《师资配备表》、《开课计划表》和《教学日历》, 开展题库建设, 并按规定时间汇总和报送。

3. 配合教学管理部门办理每学期课表编排工作, 及时反馈任课教师意见和建议, 负责核对和复制课表并及时发给任课教师。

4. 配合教学管理部门和系领导承办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和课堂质量考核, 按学院规定妥善处理教师日常调课、停课等教学事务。

5. 负责组织安排本部门教师参加各种考试工作, 落实监考人员、统计发放监考费和阅卷费, 报送和保管各科考核成绩单。

6. 配合系领导办理本部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订、修订工作。

7. 配合系领导承办教师考核工作, 负责统计、核对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 领取发放酬金, 统计上报各种教学科研工作报表。

8. 负责本部门教学工作文件材料的起草及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和保管工作。

9. 完成系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此外, 有些高校并不配备行政秘书, 教学秘书还需要承担起行政秘书的职责。最后, 由于高校教师实行走班制, 上完课就可以离开, 而教学秘书是需要坐班的, 自然而然的, 教学秘书就需要承担起工会工作、党务工作。工作职责的不明确, 造成教学秘书工作更加繁杂, 压力倍增。身体劳累的同时也极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和职业倦怠。

( 二) 工作不受重视, 工资待遇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为教学管理队伍重要成员的教学秘书, 其工作量不断增大的同时, 重要性也日益突显。但是人们对教学秘书工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教学秘书的工作一直不受重视, 大家的普遍想法是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就是上传下达, 文件整理, 非常的简单轻松, 不需要很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长期的勤苦工作却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同事的尊重极易导致心理落差, 职业认同感也会大大降低。

教学秘书的工资待遇一直不高。专任教师不用坐班, 上课有讲课费, 科研有科研经费。而教学秘书每天八小时, 不能迟到, 不能早退, 却只得岗位津贴, 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 三) 职业晋升难度大, 发展前景不乐观

高校工作人员在进行职称评定时, 要么走行政系列, 要么走技术系列。教学秘书无论是走哪个系列, 晋升空间都不大, 发展前景很不乐观。按行政系列, 教学系部的主任、副主任从来都是由教师提拔上来的, 需要有很高的专业造诣, 是整个系部的学术标杆。按技术系列, 教学秘书整日忙于日常事务, 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在进行职称评定时极容易出现无成果、无业绩的情况, 这使得教学秘书深感前途渺茫。

( 四) 考核机制不完善, 干好干坏一个样

同样是教学秘书, 由于系部不同, 教师数量不同, 学生数量不同, 工作量也不可同日而语。好的教学秘书工作兢兢业业, 事无巨细; 不好的教学秘书做事拖拉, 错误百出。但由于教学秘书的考核机制极不完善, 对于工作量的多寡、工作质量的好坏却无法进行准确的考核。日积月累, 就会造成整个教学秘书群体工作积极性不高, 遇事推诿, 做事拖拉。

二、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对策研究

( 一) 完善岗位职责, 明确责任范围

首先, 高校应该完善编制, 给系部配齐行政秘书和教学秘书。其次, 由于党务工作和工会工作较少, 可通过选举, 选举出党支部委员和工会委员。最后, 制定岗位职责, 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范围。岗位分工明确并能各负其责, 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 二) 对教学秘书的重要性给予肯定, 提高相关待遇和地位

教学秘书是连接高校各职能部门、专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各级领导、老师应给予教学秘书以充分的尊重, 对教学秘书的工作给予认可。对于教学秘书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领导应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在职称评定中, 应对教学秘书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以适当的考量, 对科研水平以适当的放宽。

( 三) 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促成发展

学校应该给教学秘书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让教学秘书在工作之初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学校也应给教学秘书提供在岗培训、进修、学习交流的机会, 让教学秘书们能够交流工作经验, 互相学习, 扬长避短, 提高工作效率。各级领导也要大力支持教学秘书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 四)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提高工作热情

考核是科学管理和评价教学秘书的重要环节, 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结合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 由专门的机构指定科学合理和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励、晋级相挂钩, 奖优罚劣, 优上劣下, 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

摘要: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 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教学秘书工作不稳定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能够保障教学秘书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教学管理的稳步、健康运行。

高校政治稳定因素 篇5

1 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稳定中的地位分析

1.1 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应该是思想, 只有通过高校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引导与教育才能从整体上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与问题认识发生积极的转变, 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个人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扫除, 保障学生思想的纯洁性。而在具体的高校稳定维护工作中,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以及多个利益相关者, 只有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无论是高校直接涉及到思想工作的师生还是高校周边客观环境对于高校稳定性的维护, 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 多方利益相关者要树立起认同感和责任感,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与落实。当前维护高校稳定的渠道日渐呈现出多样化, 但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其实效性与可行性是其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1.2 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稳定维护具有长效作用

当前, 我国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渠道都是通过专业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讲解, 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并对学生个人的思想与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通过这样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同步。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并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情实现教育与引导,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高校稳定维护之中。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水准以及长效机制的构建, 同时, 在贯穿始终的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每位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其能够主动承担起维护高校稳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身力量。这些, 都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长效作用的发挥。

2 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高校稳定中的运行机制探究

2.1 建立起完善的预警防御机制

一个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必须是基于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 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 也是整个社会状况的集中体现与缩影, 而预警防御机制的建立健全也能够对突发性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从而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维护高校稳定作用的正常发挥。预警防御机制是危机意识的强化, 也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对于整个思想政治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转、反映快捷等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 由于当前高校稳定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 就要求高校要随时做好应对的准备, 并能够通过科学的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威胁与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并制定出紧急解决策略, 这些都有赖于预警防御机制的构建。提前做好防御工作, 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出现, 也能够使得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推进更加顺利, 也能够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2 强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环境的净化工作

高校稳定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治安良好, 而作为社会治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高校治安与社会治安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作为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力量的思想政治工作, 能够切实保障高校治安的良好。对于高校而言, 其所具有的氛围不仅包括学术氛围, 还包括治安氛围, 只有基于良好的治安氛围, 高校才能正常开展教学与工作, 而这一切都必须基于完善的治安管理规章制度。因此, 高校需要根据校情制定出完善的治安管理条例, 为思想政治运行机制的构建扫除障碍。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 还需要广大师生的支持与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纪律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集多重教育于一身的教育效果。

2.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与引领机制的构建

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起到维护高效稳定的作用, 关键还在于其能够对高校的学生做出正确的思想引导, 因此, 导向与引领机制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校教育形式的改革, 诱发了一系列复杂问题, 使得学生对此存在一定的不满和看法, 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理念的认同与日常工作的配合, 虽然这些问题是高校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 也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 但还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使他们能够用一个更加准确的、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高校师生作为高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要树立起大局观念, 避免因个人问题而威胁到整体稳定性, 从而能够切实致力于团结一致维护高校稳定的工作之中。这一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所起到的正确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2.4 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

维护高校稳定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更好地培养人才, 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决定了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 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系列新的结合, 才在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3 结语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校稳定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其作用的发挥也是多方面的。研究者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的关键还在于其优势的有效发挥, 在具体开展过程中, 基于高校的整体性利益, 有的放矢,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抓住运行机制构建的切入点与关键点, 才能不断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与提升实现维护高校稳定的目的, 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维护高效稳定[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0 (3) :124-126.

[2]彭晓宽.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高校稳定中的地位与运行机制探析[J].理论观察, 2013 (1) :129-130.

高校政治稳定因素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影响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四个客观现存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弱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主体包括全体教职工, 狭义上的主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实践中, 狭义主体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 目前所说的主体多为狭义上的理解。然而, 当前无论是广义上的主体, 还是狭义上的主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化。从广义主体看, 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 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少数专职人员的事情而不愿意参与其中, 以学科标准为借口,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含金量”低, 是一种没有成效的说教, 有意无意地贬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广义主体存在的这些问题, 也没有受到学校高度重视, 学校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陈旧、单一, 在选人、任人和考核人等重要考量方面重学历、重科研, 轻思想政治素质的倾向突出。从狭义主体看, 受大环境影响, 一些人不愿直面自己的职业, 有低于其他专业研究或教学人员之感, 在日常工作中, 多表现为马虎、应付等现象, 不深入研究思想教育对象的特点, 只把这一工作看成是一个普通的职业, 没有认识到特殊性。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趋向复杂。

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其复杂性突出地表现为主体意识的增强。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有着直接影响。一般而言, 主体意识增强要求获得尊重的意识就越强, 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上, 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目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 其运作机制、评估体系、教育内容主要还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播关系, 缺乏对学生独立性和主体意识的尊重。同时, 在主体意识增强的背景下, 学生为获得自身利益会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其中能够给自己带来直接效用的教育内容是学生的首要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则会因其效用发生的滞后性而受到学生的排斥。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倾向显著。

从社会分工的视野看, 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出现, 应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 但与其它社会分工的效果一样, 它也带来了消极后果, 其突出的表现是一些教育工作者,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自觉地转嫁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上, 而忽视所有教育者都负有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把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范式化为专职人员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利用专门教材进行的一种宣讲。其直接结果就是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变为少数人的任务, 把原本融合在整个培养过程之中的任务从教育过程之中分离出来, 使其失去应有的支撑, 地位不断被边缘化。

第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屈从于社会功利。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不断增强, 人们高度关注智育活动, 这固然带来了智育的进步, 但也导致智德分离。智德分离的责任虽然不完全在学校, 但它至少反映了学校对社会单纯按实用性选择人才标准的屈服。当社会注重功利的时候, 大学为了自身的利益迷失了发展方向, 忘却了自己肩负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于是为了效益, 我们一方面高谈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又主动违背教学规律, “创新”出类似于会议的大班上课模式, 使教育的基本规则“学习与交流”都难以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因素辨析

第一, 寻求新合法性带来的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 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 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党的合法性重要来源,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78年, 在此前后, 国际社会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运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以和平的方式对全球利益进行了再分配;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因其务实的价值取向, 在全球利益调整和重组中受益。面对这一情况, 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 通过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果断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了“阶级斗争为纲”, 把推动经济增长, 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其它方面的绩效作为获得新合法性的主要路径, 面对经济建设的大潮, 虽然我们也意识到要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但近代社会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和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 所导致的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诉求和强烈愿望, 严重淡化了意识形态。市场经济中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 不断冲击思想政治教育, 削弱着它的实效性, 如何在寻求新的合法性来源的同时, 坚持抓好意识形态不放松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新课题。

第二, 普世价值的模糊性, 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全球化背景下, 各民族国家在交往中逐渐形成并认识到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 这是“普世价值”存在的基础。然而, 在阶级社会中, 凡是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利益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主体和本质属性, 都具有阶级性, 从根本上讲, 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鼓吹“普世价值”的根本目的是试图通过“普世价值”这种非政治性话语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文明的轨道, 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之机, 企图“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 “普世价值”无视价值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无视历史发展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主体的不同价值诉求, 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 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 专注经济建设的社会环境, 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单位人”身份正在向“社会人”转变, 身份意识的变化, 一方面, 有助于人们包括大学生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另一方面, 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完善也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 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主要表现:一是经济多元化带来思想行为方式的多元化, 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多元复杂的新环境。二是市场经济中的交换规则泛化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由此而产生的权钱交易等用经济手段解决非经济问题的社会现象削弱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三是市场经济中法律缺失与道德失范等方面的不完善, 与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性之间的矛盾带来的消极影响。四是专注经济发展产生的新社会问题, 如公平缺失、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失业增多、家庭困难等, 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党失去信心, 对社会主义事业失去热情, 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变得苍白。

第四, 多元价值观并存, 干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科技进步加快了全球化进程, 人类的联系与交流更加便捷, 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 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下, 中国已经全面融入国际社会,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西方国家则利用多元文化的背景, 改变过去非此即彼的显性意识形态竞争模式, 转为刻意利用各种机会, 借助各种手段更为隐蔽地推销自己的价值观, 宣扬所谓的“西方中心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既拓展了人们的眼界, 丰富社会生活, 也冲击着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 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给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使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一元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抵制, 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第五, 网络平台形成的新环境, 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是高新技术的代表,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 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平台。但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挑战:一是巨量信息所产生的“否证”[1] 效应。网络提供了巨量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鱼龙混杂, 而且因其还没有定论而不好评价, 更为严重的是其中有诸多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会形成“否证”。正面引导的多个目标如果均出现“否证”, 或一个目标被反复“否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然要打上折扣。二是信息的适时性带来的先入之见。网络信息不同于传统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适时性, 适时反映、表达所发生的一切, 在主流价值判断形成之前, 个人、群体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 做出不同判断, 对学生产生先入之见的引导, 容易导致他们思想混乱, 迷失方向。三是网络开放性衍生的低约束性。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提供了新平台, 增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但网络的低约束性, 使其存在大量难以预测的因素, 无法进行完全管理, 网络交流的间接性, 使得人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实施网游, 而不必担心受到制裁, 这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环境保护行为下一篇:机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