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2024-07-20

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精选十篇)

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篇1

1、研究区选取

本文研究区选定为某居住区。研究区影像示意图如图1所示。为保持研究区域形状的规则性, 特划定研究区域为绿色边界线内部。南北跨度约165m, 东西最长跨度约135m, 面积约22275m2 (以绿色边界线为准) 。

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担负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责任, 还能绿化、美化和香化城市, 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的活动空间。居住区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体, 为城市绿地整体生态服务功能的提高做出了显著贡献。

本文研究范围选取依据具体如下:

1、典型性。居住区以面的形式存在于城市绿地之中, 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了城市中公园、广场、绿地、行道树等多类型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具有研究的典型性。

2、价值性。居住区绿化建设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于园林公园的专业性而又具有园林公园的多种特质, 集物种丰富性、规划布局合理性、旅游观赏性等于一体, 在城市绿地方面极具研究价值。

3、可行性。本人结合所学专业知识, 在数据获取、处理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及建筑学院多位专家教授指导和协助, 在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证。

4、拓展性。论文研究结果是否能够得到应用, 是否能够就此研究做更深步的探索, 这是论文意义所在, 也是研究价值的所在。本人将此称之为研究的拓展性, 并以进一步研究建议的形式, 对本文研究结果的应用和深化, 在关键技术方面做了简单的阐述。

2、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2.1 影像预处理

按照CITYgreen模型要求, 对于局域 (the small area)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计算, 需要高清晰的航片, 由于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树木, 所以对航片拍摄时间有一定要求, 取树木枝繁叶茂时期的航片 (最好是秋季) 为佳, 基于以上要求, 本文研究在相关影像资料上截取某居住区的影像部分, 借助ERDAS IMAGINE 9.1影像处理软件完成影像的几何精纠正和投影转换两步预处理, 生成工作底图。

2.2 研究区层数字化

按照CITYgreen模型要求, 数字化的第一步要完成研究区 (study area) 边界的数字化, 并建立单独的区文件 (polygon) 图层, 在这里建立区文件study area.shp保存研究区。研究区层 (study area) 如图2所示。

2.3 非树层数字化

非树层 (non canopy) 主要包括灌草地、建筑、水体、铺装地面等。和研究区域数字化一样, 用“面 (polygon) ”来勾画。其中, 面积最大的类别, 例如铺装地面, 可以省略数字化过程, 待其他类别都数字化完成后, 在CITYgreen中把默认类型设置成铺装地面即可。这样, CITYgreen会把没有数字化的区域都理解为铺装地面, 建立区文件non canopy.shp保存非树层要素。非树层 (non canopy) 如图3所示。

2.4 树木层数字化

树木层 (canopy) 的数字化分为三类。一类是单株树木树冠在航片上清晰可辨, 这种情况我们使用工具栏中的Draw point工具可以打开下拉式绘图工具集, 选择“圆 (circle) ”勾画树冠, 在圆心处按下鼠标左键, 拖动鼠标直到想要的半径, 释放鼠标即可;第二类情况是相同种类的树木成片聚集, 树冠挤在一起难以分别勾画, 这种情况我们选择“面 (polygon) ”勾绘整片树木;第三类是树冠在航片上难以识别, 并且是单株生长的树木, 需要在实地调研时用GPS定位树木位置, 并测量树冠冠径, 然后根据数据调查数据利用Arcview绘图工具勾画树冠完成数字化。

针对本文研究区域的特点, 对研究范围内列为研究对象的树木采取影像识别和实地调研核实相结合的方式, 确定每株研究对象树冠形状与位置, 因此本文研究树木层中的要素对象全部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种类型。树木层 (canopy) 如图4所示。影像层与数字化层叠加如图5所示。

3、属性数据获取与处理

本文研究属性数据的获取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实地调查数据。作者与其他几位研究人员, 于2010年9月份进行了某居住区内树木与非树木要素的全面踏查, 该时期为绿色植物枝繁叶茂期, 有助于更好地采集样本, 记录测算数据, 主要完成了树种组成、不同树种总株数、健康状况、群落结构特征等要素资料的收集工作, 并测定每株树木的树高、胸径等数据。

第二部分为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是收集和参考相关行业权威文献资料, 包括《邯郸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植物》、河北省土壤类型分布等资料。在完成了前面两部分的工作之后, 利用Excel统计软件, 整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 为下面结合空间数据更新属性提供基础性数据源。

按照CITYgreen模型要求, 树木的树高、胸径等量化数据采取英尺 (foot) 、英寸 (inch) 等长度单位, 因此要将测量的数据进行单位的转换。

完成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后,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按照CITYgreen模型的要求, 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起来, 达到空间对象与其属性信息的一一对应, 至此完成数据库建立, 为之后模型的运转提供基础。综观完整的数据库建立过程, 现制作出数据库建立技术路线图如图6所示。

4、总体评价与预测结果

研究范围内 (某居住区) 共计调查树木对象126株, 调查时间是在2010年。因此评价结果为2010年的生态效益评价结果, 预测期限为未来50年, 分别对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2060年居住区绿地生态效益进行了预测。总体评价与预测数量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2010年起, 到预测的未来50年间, 每十年有一次数据统计, 分别为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2060年。从2010年到2060年时间序列固碳总量、大气污染物清除总量及生态总量动态变化, 如图7、图8、图9所示。2010年各种大气污染物清除量组成如图10所示。

结语

应用CITYgreen对城市规划及设计方案进行辅助分析, 并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规划与生态评价, 使城市规划及设计方案中的生态绿地研究有据可依, 可以很好、有效地改善我国城市建设的生态性, 并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 而无论是广域 (如整个县、整个市区) , 还是局域 (如一个公园、一个居住区) , 在规划设计领域引人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碳汇水平的研究, 无疑是城市规划及设计阶段优化研究方面的一个飞跃, 能够为城市规划师和政府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工具。

摘要:本文重点利用CITYgreen对研究区域内部树木的生态效益进行计算, 旨在将这一先进的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定量手段引入到我国城市规划及设计的工作中去, 为城市规划师和政府管理者提供一些辅助决策的参考依据, 以使我国的城市建设科学高效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CITYgreen,居住区,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莉, 李佩武, 李贵才等.应用CITYGREEN模型评估深圳市绿地净化空气与固碳释氧效益[J].生态学报, 2009, (1) :272~282

[2]王惠想, 张伟捷.建筑空调能耗与城市热岛效应[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4, 21 (1) :23~27

[3]王嘉楠, 张磊, 吴泽民等.合肥市环城公园生态风景林的景观评价及生态功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 :111~114

[4]张伟捷, 靳松, 孙建平等.建筑能量系统对都市热岛形成的影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2, 19 (4) :15~17

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研究 篇2

摘要: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其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在研究城市绿地研究中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学

1.前言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人们对绿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认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种种负面生态环境效应日渐凸显,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城市绿地作为工业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然成分和初级生产者,在改善环境质量、调节生态平衡、维持生态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城市绿地也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保障,具有重要的生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2,3]。城市绿地的涵义及内容

2.1 城市绿地的涵义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2002年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绿地做的明确定义:“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4]。

城市绿地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具有积极作用的植被覆盖区域[5]。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绿地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群落演替机制、种群的竞

争机制,气候因子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格局影响因素[6],也包含经济发展实力、政府决策、社会公平性、城市形象定位等社会、经济和人文驱动因子,在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复合因素影响下,城市绿地格局表现出多样性高,空间异质性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由景观格局层次和植被物种组成两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休闲时间的逐渐增加,人们更加渴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因此,城市绿地日益成为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景观生态学因能同时考虑人为与自然景观并能提供城市土地利用与环境改善的优化方法而非常适合进行城市绿地方面的研究。它用斑块数目、大小、形状和位置4个基本元素来定义生态格局,并运用景观指标来量化空间格局[7]。

2.2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自然生产力主体。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绿地系统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公园绿地;(2)生产绿地;(3)防护绿地;(4)附属绿地;(5)其他绿地。

3.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研究水平空间和立体空间的景观异质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了一些描述景观结构的模型,其中以斑块—廊道—本底模型最为著名,该模型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和管理也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此外,还有生态系统稳定的关系,它主要包括残存形拼块一一岛屿、生物多样性、岛屿平衡理论以及廊道的连接功能等[8]。

3.1 景观结构

(1)斑块理论 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4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关系到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城市绿地体系示意图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廊道 景廊道是现状和带状的生境,在景观中它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管道功能;二是屏障功能,即阻滞物流,达到减轻地表侵蚀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连接功能对物种保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的绿地大多是残存性生境,只有利用城市绿地子系统中的陷入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等将各类绿地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城市中绿色廊道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绿带廊道,如上海市外环线规划了宽500 m的防护绿带;第二种是绿色道路廊道;第三种是绿色河流廊道。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下,城市廊道的设计应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10]。

(3)基质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

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4)岛屿性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许多自然环境,例如河流、山洞以及其

它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陆地生境也是一个岛屿。城市绿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中的绿色岛屿,这些岛屿在生态学上称为残存性拼块[9]。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绿色系统,在城市生境中,城市绿地是生物多样性达到充分保护的唯一场所[11]。岛屿平和理论是岛屿生态学的核心,它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受到岛屿面积和相互间距离的影响很大。根据

这一理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面积应尽可能大一些且绿地的距离不宜离得太远。

3.2 景观规划中的空间格局

3.2.1 不可替代格局。景观规划中最为第一优先考虑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五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这一优先格局在生态功能上有不可替代性,应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础格局。

3.2.1 最有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强调在土地看、利用时应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小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地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

4.1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内,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有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格内块状绿地或其他区、防护绿带同样为走廊,或称环境资源走廊。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等绿色走廊相互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侧可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董涛控制能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荣波,周志翔..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

2004,24(9):1925-1930.[2] Wolf K L.Ergonomics of the City: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Benefits.In:

C.Koilin ed.Engineering Green:Proceedings of the llth National Urban Forest Conference.Washington D.C.:American Forests,2003.1 10—1 15.2 Yin H W,Kong F H.Spatio—temporal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Jinan City。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3010-3021.[3]Tang Y.Planning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its design.Planners,2002,1 8(10):

21-27.[4]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J].中国园林,2002,18(1):23-26.[5]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6]Diez J.M.and Pulliam H.R.Hierarchical analysis of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abundance acrossenvironmental gradients.Ecology,2007,88(12):3144-3152.)

[7]尹海伟,孔繁花.济南市城市绿地时空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05,25(11):

3010-3018.[8]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M].商务印书馆,1993.[9]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6.[10] 曾涛.景观生态学在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浅议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 篇3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效益

1.城市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

城市园林绿化可以美化城市、陶冶情操、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防灾避难。

1.1美化城市

在城市中,大量的硬质楼房,形成轮廓挺直的建筑群体,而园林绿化为柔和的软质景观。这两者恰当的配合,能丰富城市群体的轮廓线,成为美丽的园林街、花园广场和滨河绿带等。特别是城市的滨海和沿江的园林绿化带,能形成优美的城市轮廓骨架。如青岛市的海滨绿化,形成了山林海滨城市扬州市的瘦西湖风景区和运河绿化带,形成了内外两层绿色园林带,从而使其具有风景园林旅游城市的美称。

1.2陶冶情操

城市园林绿地,是一个城市的宣传橱窗。因此可向群众进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人们自由选择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使人们在游玩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也可使紧张工作的人们在这里得到放松,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使人们满足对感情生活、道德修养的追求,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1.3防灾避难

城市园林绿地具有防灾避难、保护城市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的作用。首先,植物具有根错节的根系,长在山坡上能防止水土流失。其次,城镇周围的防风林带,可防止或减轻台风的袭击。第三,城市园林绿地能紧固土壤,固定沙土石砾、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山塌岸毁,保护自然景观。第四,它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冲击和杀伤。在战争时期,还能阻挡弹片的飞散,对重要建筑、军事设施、保密装置起隐蔽作用。最后,由于城市园林绿地绿色植物的枝叶含有大量水分,可以阻止火灾蔓延。所以它是地震、火灾的避难地。

2.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

城市园林绿地被人们称为“城市肺脏”,它既能调节城市的温度,又能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既能促进城市通风,又能减少风害,降低噪音。因此,它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起着巨大的作用。

2.1城市的肺脏

当有足够的园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时,就能促进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维持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同时能使环境得到多方面的改善。据统计,地球上60%的氧是由森林绿地供给,只要25平方米草地或10平方米的树林,就能把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由于城市的新鲜空气来自园林绿地,因此,城市园林绿地被称为“城市肺脏”。

2.2调节温度和湿度

城市園林绿地中的树木在夏季能为树下游人阻挡直射阳光,并通过它本身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消耗很多热量。据测定,盛夏树林下气温比裸地低3—5°C。绿色园林绿地中地面温度比空旷地面温度低10—17°C,比柏油路低8—20°C,有垂直绿化的墙面温度比没有绿化的墙面温度低5°C左右。

2.3净化空气,杀死病菌

粉尘、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而二氧化硫数量多、分布广、危害最大。。粉尘不仅是传染疾病的载体,而且还会随着人们呼吸进入体内,产生各种疾病。因此,合理配置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阻挡粉尘飞扬、净化空气,从而减少人类疾病的来源。如一条高5米的悬铃木树林带可以使二氧化硫深度降低25%以上。因此,绿色的园林植物被称为“绿色的过滤器”。

2.4净化水体、土壤

城市和郊区的水体,由于工矿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影响环境卫生和人们身体健康,而每平方米芦苇一年可积聚6千克的污染物,水葱可吸收污水池中有机化合物,水葫芦能从污水里吸收汞、银、金、铝等重金属物质,并能降低镉、酚、铬等有机化合物。

园林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土中有害物质,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分泌使土壤中大肠肝菌死亡的物质,并促进有益细菌增多几百倍甚至几千倍,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故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不仅净化土壤,也提高了土壤肥力。

2.5通风、防风、减低噪音

城市中的道路、滨河等绿带是城市的通风渠道。如绿带与该地区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可将该城市郊区的气流引入城市中心地区,大大改善市区的通风条件。如果采用常绿林带在垂直冬季的寒风方向种植防风林,可以大大地减低冬季寒风和风沙对市区的危害。

由于建设城区集中了大量的水泥建筑群和路面,在夏季受到太阳辐射增热很快,同时人口密度大、工厂多、燃料的燃烧、人的呼吸等,使气温大大增高,若城市郊区有大片绿色森林,其郊区的凉空气会不断向城市建设地区流动,调节气温,输入新鲜空气,改善通风条件。据测定,一个高9米的复层树林屏障,在其迎风面90米内,背风面270米内,风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另外,防风林的方向位置不同,加速和促进气流运动或使风向改变的程度也不同。

城市中的交通和工厂繁忙,其噪音有时很严重,当强度超过70分贝时,人会产生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而绿色树木对声波有散射、吸收作用,如宽10米的绿化带可降低噪音20—30%,因此,它被称为“绿色消声器”。

3.城市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

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经济效益,是指它为城市提供的公益能数量和质量。它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的直接经济收入;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园林绿化所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城市园林绿化的间接经济效益比直接经济效益大得多。

4.结论

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篇4

采用连续固定样方调查的方法, 对鄂尔多斯市装备制造基地的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全面调研, 从而初步研究装备基地现有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并主要从调节碳氧平衡、蒸腾与降低温度、降低噪音、改土培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1 调节碳氧平衡

1.1 常绿乔木树种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鄂尔多斯市装备基地常绿乔木树种每日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 装备基地4个常绿乔木树种单位干叶重日光合量大小排序为圆柏>云杉>樟子松>油松。

1.2 落叶乔木树种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鄂尔多斯市装备基地落叶乔木树种的每日固碳释氧量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 装备基地落叶阔叶乔木树种单位干叶重日光合量大小排序为垂柳>旱柳>龙爪槐>河北杨>白蜡>新疆杨>卫矛>山杏>山桃>垂榆>合作样>国槐。

1.3 灌木树种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鄂尔多斯装备基地灌木日固碳释氧量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 装备基地花灌木单位干叶重日光合量排序为沙柳>暴马丁香>红宝石海棠>丁香>丛生紫叶矮樱>榆叶梅>珍珠梅>黄刺玖>地接金叶榆>连翘。

综合分析可知, 碳氧平衡作用最大的是落叶阔叶乔木, 灌木居中, 而常绿乔木作用相对较小[1,2,3]。

2 蒸腾与降温

由表4可知, 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和花灌木降温与增湿效应差异明显, 降温效果最好的是落叶乔木, 降温效果较差的是常绿乔木。

3 降低噪音

在装备基地绿地减噪效应评价过程中, 分别在装备基地产业开发区、物流园区、生活区、办公区和装备基地主干道设置5个观测点, 连续监测10 d, 昼间在上午 (8:00—12:00) 和下午 (14:00—18:00) 每隔2 h测1次, 取平均值, 夜间 (23:00至次日6:00) 每隔2 h测1次, 取平均值, 各测点噪音强度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 植物配置不同的绿地, 其检测到的噪音大小有所不同。生活区绿地由于是由乔、灌、草组成的复合结构混交林, 减噪作用明显, 检测的噪音值最小;产业开发区和主干道由于植物种类单一、植物配置简单, 减噪不够显著, 检测的噪音值最大。

4 改土培肥

鄂尔多斯市装备基地各绿地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 与裸露沙丘相比, 其他绿地类型的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含量均相应增加, 表明园林绿地有熟化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装备基地绿地地处半干旱的毛乌苏沙地北缘, 装备基地范围内的土壤绝大部分为风沙土, 风沙土的特点是沙质、疏松, 无剖面层次的差异, 养分含量低, 极为贫瘠。通过基地及周围绿地的建设, 不仅在净化空气协调小气候等诸多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而且也极大地改良了风沙土肥力状况。

5 结语

调查分析表明, 园林植物中碳氧平衡作用最大的是落叶乔木, 灌木居中, 而常绿乔木作用相对较小。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和花灌木降温与增湿效应差异明显, 降温效果最好的是落叶乔木, 降温效果较差的是常绿乔木。装备基地各类绿地系统减噪作用明显, 基地内噪声水平均在国家规定的城市居住区环境噪声控制标准以下, 且各类绿地系统减噪作用不同[4,5], 其中生活区绿地由于是由乔、灌、草组成的复合结构混交林, 减噪最大, 产业开发区和主干道由于植物种单一、植物配置简单, 减噪较小。装备基地绿地系统改土培肥效益明显, 与裸露沙丘相比, 其他绿地类型的有机质含量与氮、磷、钾含量均有相应的增加[6]。

注:土样为0~60 cm全剖面混合样。

参考文献

[1]魏广智.北京园林城市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北京林业出版社, 1997.

[2]乌仁陶格斯.干旱半干旱沙区城镇厂矿绿化生态效益分析———以达拉特电厂厂区绿化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3]张晶.东胜区装备基地城市森林植物群落及生态效益调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4]吴斌.基于雷达图法的平顶山市城市森林建设水平评价[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5]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浅谈城市绿地规划中景观生态的应用 篇5

浅谈城市绿地规划中景观生态的应用

文章从城市环境出发,着重对城市景观、城市环境规划中所涉及的景观生态规划进行论述.同时阐述城市规划中有关景现生态学的`环境规划设计.

作 者:麻琳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农林科学系,河南,驻马店,463000刊 名:内蒙古农业科技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S181关键词:景观 生态学 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16-01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类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亚系统。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特性,目前所用规划的一般程序为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

2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

1)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一点。2)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管理的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3)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或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法、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据景观规划目标和课题研究对策,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订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设计工作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河地区、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和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指城市中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的洪涝区、地质不稳定区和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城市中首先保護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②绿地规划。保持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衰退。城市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通绿地和风景区绿地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生态绿地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分布均匀。根据景观的集中与分散格局规划,生态绿地的空间配置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集中使用土地,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植被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区沿自然植被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小的人为斑块,如居住区和农业小斑块等。另外,城市中的绿地廊道最好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即在道路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③建筑景观规划。一个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起伏的地势山丘、弯曲多变的江河湖海,富有生息的树木花草之美为自然美;建筑、道路、立交桥、雕塑之美为人土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才是城市总体之美。5)规划方案评价、实施和调整规划方案初步拟订后,请当地政府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和评审。规划工作者要根据评估、论证和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包括图件和报告)。在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检查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使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3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规划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尤其重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规划建设生态绿地系统,使城乡绿地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空间、大气、水体、土地、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形成“城市-绿地-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通过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生态绿地,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能流、物流、基因流,改善生态要素间的功能和网络关系,从而扩大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承载容量。

在生态城市绿化的实施过程中,苗木的种类、规格、外形、栽植与后期管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对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与生活垃圾混杂其中;要么贫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养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难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以现有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件,奢谈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也想回填好土,却突然发现,占用无数耕田(具备良好土壤)的城市,竟然到了“无土”可用的地步。

3.1城市绿地指标的拟定

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有:国民经济水平、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自然条件等。

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拟定出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在拟定指标是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欧美国家的许多城市的绿地指标很高,我们只能参考不能照搬,中国的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绿地指标拟定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

3.2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又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保持绿地的连接度。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城市是由基质、斑块、廊道构成的。一般城市绿地的斑块之间的连接比较松散,廊道本身的宽度以及厚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连接板块形成良好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绿地的连接性不好,造成城市动植物的流动受阻,使城市生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生命力减弱。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绿地系统规划中,要适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同时注意系统之间要很好地连接,强化生态廊道的作用,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3加大块状绿地,减小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生长在上面的植物群落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种群的稳定性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地一般都布局的比较分散,而城市开放空间的绿地面积偏小,不能很好发挥其生态作用。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规划其绿地。

居住区35%绿地是否合理也值得商讨,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把更多的绿地放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把更得多的居民吸引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去,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各阶层人的相互交流。

3.4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绿地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树种的规划对整个城市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须认真研究。

树种规划的原则树种要丰富。从生态的角度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成活,有地方特色,应作为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乡土植物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的原生生境,这是生态学所极力推崇的。

关于城市中大草坪的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草坪风”席卷中国大地,各大城市争先恐后的在城中广建大草坪。

随后,一些学者对这种大规模建设草坪活动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①从生态学角度看,树木的生态作用远远大于草坪。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草坪的综合成本远远大于树木。③从适宜性上看,有些城市不顾具体情况,到处建设大草坪。生态的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和谐共存,生物与人共同健康生长,为了自然和人类的健康,所以我们不因为生态的原因就完全否定草坪,但是也不能到处乱建大草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禁止大树移植;大树进城是很常见的事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许多省市的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树移植威胁到移出地区的生态环境。从长远的利益考虑,也不利于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树经过断根剪枝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恢复后的生命力也不够旺盛,相应的生态能力也会降低,寿命减短,这些都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建设。

4结语

刍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 篇7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构建

在城市规划中, 生态园林已经成为了重点规划范畴, 不仅要为城市素质塑造景观效果, 而且还要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城市建设当中, 可以形成景观效应, 而且还执行着自然的“纳污吐新”作用。

1 城市生态园林的绿地系统构建提出

1.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 是城市依赖于园林建设而向生态城市发展的过度阶段。到目前为止, 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定位, 理论上的理解通常与地域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根据生态城市发展的需要, 通常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生态学、规划学、城市建设学等等。目前对于城市管理, 在总的规划上更为重视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 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当人们享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的同时, 也在为工业生产对城市的破坏付出代价。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 对于城市的污染状况越加重视, 包括城市空气污染、各种污水排放而造成的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 城市交通量增大而造成的噪声污染和各种生活、生产废弃物。为了降低城市污染程度, 优化城市环境, 人们开始倡导低碳生活, 并将绿色环保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等各种绿色观念被注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构建

城市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为了满足不断增强的城市功能, 在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同时, 还要对城市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 出现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包括城市人口的密集、城市工业污染以及城市建筑、交通堵塞等等, 加之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源有限、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 要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就需要城市居民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绿地具有自净、自洁的功能, 而且受到环境的局限性较少。在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中, 绿地系统作为生态基础设施, 发挥的自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为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研究方法, 为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效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效是促进城市生态平衡。从城市绿化的角度而言, 绿地是城市绿化的观念。要在城市中塑造绿色空间, 就要充分地运用城市自然景观, 与文化内涵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 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周边环境质量, 对于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城市绿地系统

所谓的“城市绿地”, 是指用于美化城市环境的绿化用地, 其功能是通过改善生态, 对于环境进行保护, 同时还为城市居民创造休闲娱乐场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以植被为地表主体, 且绿化环境良好的特定区域, 主要是为了促进居民享受休闲娱乐生活而设计的城市范围内, 却又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项目中的一部分, 绿地系统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更为深入、完善。伴随着城市理论的不断拓展, 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不断延伸。在城市中, 各种类型的绿地构成城市绿化系统, 即为城市绿地系统, 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及园林绿化、生态环境绿化和空间绿化。按照现代城市发展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延伸, 将绿化扩展到空间环境内, 强调绿化提供的整体性、多功能性、连续性、地域性特征, 充分体现出动态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那么城市绿地系统是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所构成, 以充分地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在绿化环境的塑造上, 除了园林、公园、风景区之外, 居民居住地绿地以及生产防护绿地等等城市居民所能够接触到的自然环境, 都被划归到城市绿地范畴。在城市的空间范围内, 绿地系统以各种存在形态发挥出来, 以促进生态生态效应, 为居民创造具有积极意义的休闲娱乐环境。

2.2 城市绿地系统所发挥的功能

在城市复合系统中,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多重属性, 包括城市的生态功能、城市的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等在城市规划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其他子系统所不可比拟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 其可以用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重要是从绿色植物的活动来实现的,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都可以使绿地系统实现美化环境的作用。城市植物系统具有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当植物的叶面发生蒸腾作用的时候, 就可以对于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调节, 同时还具有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另外,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具有持续性的作用。美化城市环境是绿化系统的直接效应, 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同时, 还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建构

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城市绿地系统被纳入其中, 主要是为了使其对于城市生态机理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上, 要顺应城市生态机理, 以控制好城市绿色脉络。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对城市的各类绿地系统化布局, 形成城市绿色网络。

3.1 划小城市组团面积

为了达到城市空气换气的作用, 可以将城市组团面积划小。城市生态专家对于城市规划与环境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 提出城市最为适当的居住人口数达到50万左右是较为恰当的。科学地设计城市绿化隔离带, 分隔的面积相当于城市组团面积, 这样才能使上升与下降气流在横截面面更为相近, 以促进大气处于环流运动状态。但是, 通过对于林带的过滤效能进行研究, 发现其与块宽并不成正比关系, 因此可以对林带宽度适当压缩, 用绿地进行补充。要使城市组团布局科学合理, 分隔带在1000米宽的范围内, 越宽效果就会越好。

3.2 在城市组团中心布局“绿心”

以大型的“绿心”作为城市组团中心, 对于城市污染的空气具有一定的分散作用。特别是空气污染严重的范围内, 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增加换气的次数。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城市组团绿心可以将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分散到半径约为2千米圆周范围内, 并使局部的污染称帝大大境地。因此, 在城市的人口聚居地以及工业生产地、建成区等地建设带状公园、防护绿带或者道路绿地等等, 都可以形成城市的生物保护廊道。各种形态各异的保护绿化带, 可以对于城市自然环境起到有效的连接作用, 而且还强化了城市斑块的联通性, 成为覆盖整个城市的绿化网络, 从而创造城市园林系统为主的开放空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与人工的高度组合。作为城市环境中的子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并营造符合人居的城市景观风貌。

参考文献

试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 篇8

1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

1.1 综合整体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 不同的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 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 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得以体现, 使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大的综合功效。

1.2 有机关联性

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机关联性的开放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与其它子系统构成城市交合系统, 各子系统相互独立, 并且组成城市系统的有机成分, 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 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1.3 动态稳定性

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 绿地系统的内部发生着变化, 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却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1.4 地方特色性

每个城市有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因此, 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 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 以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2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建设的原则

2.1 采用生态规划设计手法

城市环境的生态规划设计工艺, 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的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 广泛使用生态技术。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 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 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 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 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2 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 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 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 达到整体最佳状态, 实现优化利用。

2.3 保护植物多样性, 合理建设植物群落的生态网络

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 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 就必须进一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绿地和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保护地, 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2.4 坚持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 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 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 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 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 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3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的措施与方法

3.1 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的布局

景观生态学指出, 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 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 结合实际情况, 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 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 形成绿带, 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 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 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 但不能取而代之, 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 并通过廊道连接, 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 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3.2 利用植物造景形成生态绿化的自然美

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 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 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 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 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 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 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 (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 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 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 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 体现绿色文化。

3.3 充分利用自然因素

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 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 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 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 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 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重视城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 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3.4 城市绿地系统城区周边建设防护林带

城区内建筑物密集, 人口稠密, 环境污染严重, 极易形成“热岛效应”, 给整个城区提高环境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使人们建康受到很大的威胁, 消除这种威胁最好的办法是在城区周边种植大面积的树林, 这样能为市区输送新鲜空气、防风固沙、减少噪音, 达到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3.5 发展垂直绿化, 增加城市绿量,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于建筑密度大, 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来说, 发展垂直绿化无疑是一个增加城市绿量,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垂直绿化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量大等优点, 不仅能够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 丰富绿化层次, 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 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 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发展垂直绿化, 提高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垂直园林景观。

4 结束语

城市绿地生态价值研究 篇9

国外对园林生态价值的研究开展较早, 从20世纪60年代起, 就将生态学原理引入植物景观设计中, 开始了植物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原理紧密结合的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城市绿地对城市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城市绿色空间可以吸收CO2生产O2、净化空气和水、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降低噪音等。Avissar (1996) 研究表明, 植被能显著地影响城市区域的风、温度、湿度和降水, 在城市规划中如果规划适当, 绿色空间可以抵消城市发展中人类活动产生的负效应等。

1.2 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城市绿色空间是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特别对鸟类更是如此。Savard (2000) 研究表明,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正面的影响, 并提出提高鸟类生物多样性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方案。

1.3 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国外非常注重城市绿地的休闲娱乐价值。Erkip (1997) 对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公园及其休闲服务功能以及用户特点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指出附近公园和娱乐设施的使用由个人收入水平和离公园的距离所决定。Tyrvainen (1997) 以芬兰东部Joensuu城镇为例, 运用享乐价格法 (HPM) 和条件价值法 (CVM) 通过调查研究了城市森林的休闲价值, 结果表明, 城市森林可以提高环境质量和房地产的价值。

1.4 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管理

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系统管理是城市绿地空间规划和建设成功的重要手段。国外特别是美国非常重视生态系统管理。如Mehta (1998) 提出应该运用合理的价格和成本恢复向市民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资助城市的服务功能, 并以印度4个城市为例进行了研究。

1.5 植物的负面效应

Benjamin (1996) 等研究表明, 许多种植物可以释放单萜等光化学反应物质, 大规模种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目前有124种树木被测定为释放这种物质。Benjamin等应用分类学方法, 对加利福尼亚一个地区的316个树种按释放单萜等光化学反应物质做了测算和分类, 结果表明有115种 (36%) 属于低排放量树种, 为绿化树种选择提供了依据。

1.6 城市的生态效益评估

对城市生态效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如American forest从1998年起, 到今天已对美国的Atlanta、New Orleans、Washington DC、Metro Area、Houston等将近20个城市进行了城市生态系统分析的工作。除了对空气质量、城市暴雨径流、碳吸收、碳贮存以及减少能源消耗的常规研究外, 还涉及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研究。

2 国内对绿地生态价值的研究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起, 也开始重视生态园林方面的研究, 重视园林植物配植的科学性和生态效益,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 开始参与到园林生态方面的研究。关于园林绿地生态价值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绿地的结构与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绿地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维持群落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如陈自新等 (1998) 研究表明, 北京不同类型的绿地其生态效益差别很大, 公共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最高, 其次是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和居民绿地, 最差的是片林。

2.2 城市绿量与绿当量

吴菲等 (2006) 选择北京紫竹院公园4块不同绿量的乔灌草型绿地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分析, 得出了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水平温度、垂直温度、水平湿度和垂直湿度的变化规律, 并探讨了绿量及乔灌草绿量比对环境温、湿度的改善作用。上海市率先开展了关于城市绿量的研究, 周坚华 (2001) 提出了“绿化三维量”的概念, 即绿色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 随后她又提出了以彩红外航片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测算绿量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2.3 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的绿地指标一般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和人均公园面积来表示, 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绿地面积的多少。而实际上, 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大小除了面积外, 还与其植物种类、体量、生物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有很大关系, 因而综合、全面的绿色空间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制定。

2.4 城市绿地生态价值定量评估

目前关于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评价的方法是定性定量相结合, 正从定性逐渐转向定量。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替换成本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等。

包括应用RS和GIS为主的3S技术, 为城市绿地的评价、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一些模型如CITY green模型, 已经用于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效益的定量估算和评价, 计算的生态效益包括:减少暴雨径流、大气污染物清除 (CO、SO2、NO2、O3、尘埃物质) 、CO2的贮存与吸收、节能、提供野生动物生境等。

3 总结

总体来说, 目前国内对园林绿地生态价值的研究还落后于国外水平, 正处于发展阶段, 对绿地定量的生态效益评价较少。仅有的绿地生态效益评价大多还是从对某些环境因子的测定入手, 多集中在对单项指标的分析, 或针对某一方面的生态效益进行, 缺少对区域植被系统综合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柴一新, 王晓春, 孙洪志, 等.中国城市森林研究热点[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 :74-77.

[2]陈芳清, 王祥荣.从植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以宝钢为例[J].中国园林, 2000 (5) :35-37.

[3]胡志斌, 何兴元.沈阳城市森林结构与生态效益[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2) :2108-2112.

[4]傅徽楠, 严玲璋.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J].中国园林, 2000, 16 (2) :22-25.

[5]BENJAMIN M T, SUDOL M, BLOCH L, et al.Low-emitting urban forests:A taxonomic methodology for assigning isoprene and monoter-pene emission parks[J].Atmosph Environ, 1996, 30 (9) :1437-1452.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篇10

1.1 系统建设方向

纵观我国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历程, 从最开始的黄土不露天, 到见缝插绿, 但是都没有散兵作战, 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划, 如今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规划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且以逐步向着大系统化方向迈进。

1.2 生态建设

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益, 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中的热点, 大量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如有关城市绿地系统对生态城市建设作用的研究, 有关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 认为城市绿地应保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分析、应用和建设的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

1.3 规划协调

城市绿地规划系统是城市总体规划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 这就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统一协调,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者来说, 如何将引导城市绿化系统协调统一发展, 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探讨的热点话题。

1.4 技术改善

借鉴计算机遥感等相关技术手段, 调查分析城市绿地的现状, 为制订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依据, 已成为大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备手段。

1.5 目标观方向

建设园林城市是中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普遍目标, 尽管对花园城市的内涵指标还不是很清楚, 但是依然有许多城市把它们作为高于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 并对之进行研究, 探讨城市绿化在其中的作用。

2 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生态目标

2.1 完善绿地系统的生态还原功能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自然资源生产的主体, 转换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固定植物、动物、真菌和细菌的食品链, 实现城市的天然物流和能量的循环, 为城市注入氧气、温度和湿度, 而且有利于吸污、杀菌、降低噪音、土壤保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分解废物垃圾等有效功能形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不仅是种植绿色植物, 还需要包括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的环境创造, 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整个结构功能的恢复。

2.2 确立城市绿化的产业地位

城市绿化产业作为信心的第三产业, 其产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金额自然生产率共同创造的, 并且其大宗商品价格特点是具有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2部分特点的并存之处。城市绿化商品的影子价格可以联系到公共物品, 如氧、恒温、杀菌除尘等方面, 按照有关研究成果计算影子价格, 价格是绿色建筑投资的3.42倍。城市绿化的市场价格由3部分组成, 直接有形的产品, 如建筑、装饰、植物和花卉等形成;无形产品, 它可以形成市场价格, 如周边土地价格升值, 及其他周边服务;连接依附到无形产品之中的价格, 它是不能够直接实现易货的市场价格, 如, 旅游景点、旅游服务的价格。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 应该是在它的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双重发展为目标下进行的。

3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规划

3.1 按总体控制指标构造城市绿地系统

据估计, 如果想要使得城市绿色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其洁净空气、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声、实现生态效益等功能, 城市绿化覆盖率起码要达到至少30%才可以。我国已制定了本世纪初, 人均实现公共绿地面积7.11m2的目标。根据这些指标, 在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当保留大型绿地, 还要设计一些分散的点状绿色, 形成庞大的绿色空间, 进行合理的配置, 还可以通过老城区的旧区改造, 增加绿化覆盖率, 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

3.2 加强市中心区绿化建设, 创造立体绿色空间

在高楼林立、土地密集型的老城区, 其路面都是比较坚硬, 主要是以沥青水泥占主导地位。因此, 通过点、线绿色规划, 可以提高城区绿化。既要保护现有的绿地不会受到削弱, 同时也应该见缝插针, 实现路边绿地、宅旁绿地、街道绿地, 以及河流改道扩建, 建设绿化街道和滨河绿地;与工厂进行协商, 工厂需要搬迁, 为了绿地的合理发展。随着技术的改进, 如今的屋顶防渗技术日趋成熟, 可以实现建设屋顶绿地, 也可以建设绿色建筑外墙、花园和其他绿地的绿化。

3.3 综合各项新措施, 多角度实现规划建设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城市绿化规划理念, 以及协调绿化系统架构,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3.3.1 成为城市景观之一

城区一般都处于城市的中心, 其历史悠久, 而且现代风格和历史风格交相辉映。通过对各城区的规划和合理布局, 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遗产的交错和融合, 实现城市和景点、景区的互补。

3.3.2 连锁反映

依托城市, 将外环道路和高速公路建设起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 在城市周围形成自然景观与耕地保护的绿化带。

3.3.3 纵横交错

在城市中主要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城市道路的骨架。纵横交错建设生态景观和防护绿化带, 实现中心城市的绿化网络与外围城市周围绿化进行交融, 实现城市交通氧气通道和带状防护绿地的建设。

3.3.4 兼顾点带

实现城市水资源和树林的和谐与团结,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 古老历史和现代风格展示交融, 合理利用现有的供水系统, 将水体景观和城市防洪设施进行有效的结合, 提高绿化美化档次, 实现美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的整体效率。

4 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对于与自然共同生存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提倡。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 突出地方特色以及人文文化、生态系统等。只有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 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 才能与自然共生,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才会使得生活家园永葆生命的力量。

摘要:随着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却在不断地下降, 城市生态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城市绿地系统由之前单纯的游览观赏和城市点缀, 逐步向改善生活环境, 加强生态平衡, 防止城市污染方面转变。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绿地的环境进展分析, 提出了城市绿地生态规划系统中应遵循的生态目标。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体,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1]周丽亚.规划评估的理念、方法与框架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 2008 (06) .

上一篇:城市园林现存的问题下一篇:语文课改评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