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之城市规划

2024-08-12

智慧城市之城市规划(精选十篇)

智慧城市之城市规划 篇1

全球城市正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未来这个趋势还会持续。多年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等很多组织指出, 工业国家会更加普遍地遭遇到与城市增长和人口变化相关的潜在问题。随着人口增长, 城市吸引人们生活其中的各个领域都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压力。考虑到能源、清洁水和交通方式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保持或提高都市的生活质量都将成为严峻的挑战。而这一切都应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才能适应后代的需要。在过去几年, 这些问题都被归总到一个新的词汇里面——“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这个流行词源于十年前的“智能技术”, 旨在将智能技术引入城市生活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智慧城市意味着各种各样的便利与优越, 例如:市民与市政互动更快捷、更智能, 电动汽车停车、充电更便利, 电力和供水服务商事务处理更透明等等。近几年来, “智慧城市”成了热门词汇。城市囊括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显然城市生活也涉及到各领域的技术创新。在新技术和创新产品推向公众和市场时, 技术标准可以增强生产商和顾客的信心来安全使用新产品。而且标准也是用来保证服务与管理过程的可靠性。

德国标准化协会 (DIN) 是德国的国家标准化机构 (NSB) , 代表德国参与国家与国际标准化工作。DIN在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EN) 和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中承担着数量最多的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发挥着关键作用。

DIN非常希望能与其他国家及其国家标准化机构合作。最近, DIN与中国和日本的公司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了制定城市发展领域的技术和管理标准, 中国、德国和日本携手申请创建了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 (IEC) 新的系统评价小组 (SEG) 。该小组旨在对智慧城市做整体的系统评价, 尤其要对那些将融入未来城市的各项技术进行系统性评估。2013年12月, SEG创立会议在DIN召开。来自各国行业和研究领域的代表参加会议并讨论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探讨了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具体城市的实践经验。2014年2月, 系统评价小组第二次会议也在DIN举行, 会上根据小组的日程安排建立了工作组和目标体系。到2015年末, 该小组将完成评价工作, 并开始制定与日常使用相关的技术标准。

虽然工作组已经成立, 可是仍然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未来的相关工作。

在国家层面上, DIN一直与合作伙伴——德国电工委员会 (DKE) 积极组建一个专注智慧城市的国家委员会。

智慧城市国家委员会的成员来自行业、研究机构和政府, 将在2014年4月发布关于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化路线图。与FraunhoferMorgenstadt项目的合作是这些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笔。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 (German Fraunhofer Gesellschaft) 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组织, 旗下共67家研究院所。Fraunhofer-Morgenstadt项目是由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所与甄选城市携手推进, 致力于塑造这些城市未来。该项目认为,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 城市系统在保障较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应该具备创新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弗劳恩霍夫的研究人员认为, 未来城市应实现零排放和废物最小化, 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高质量并且优化城市复原力。智慧城市国家委员会和路线图包括以下几部分, 分别由不同的工作组负责。

●房屋和建筑设施

未来的一大挑战是提高建筑的能效。另一大挑战是,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持续增加产生的水供应问题。目前房屋建筑已经采用了大量创新科技, 可以通过光、生物量、空气与环境交流为城市提供能量。从这种趋势推断, 可以想象未来城市有很多自给自足的本地能源网。这个领域将明确因兼容性问题造成的可能阻碍创新科技应用的标准化方面的问题。DIN和DKE承担的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将为此提供技术, 大部分建议来自DIN的建筑与土木工程标准委员会。

●移动性

移动性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交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价格实惠的交通方式出行, 在评价国际流动性领域时, 我们尤其要关注环境问题。因此, 目标之一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制定支持创新技术的技术标准。很多情况下, 提高系统的智能会在无意中降低对环境的 (负面) 影响。智能交通系统 (ITS) 在这方面表现得很典型, 通过更智能地使用交通网络, 就能更高效地使用道路、铁路等。

关于移动性问题, 由于过去几年的技术革新, 电动技术不断拓宽了移动性领域。只有在工业与社会层面上被广泛接受, 才能保证该技术各分支领域, 如能源存储、汽车技术、网络集成等, 成功实现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自2012年起, 德国国家“电动技术”平台为应对电动领域的技术标准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生产

生产领域的标准需求由一个联合工作组负责研究, 尤其是与“第四代工业 (Industry 4.0) ”相关的项目, 例如:供应商和生产商的自动化、数据传输与通讯系统, 旨在为通过传统工业电子化来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和价值。所以“智慧工厂”这个词应运而生, 阐述了商业伙伴和客户能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获得哪些好处。不过, 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无缝互联, 而标准的合理运用, 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物流

21世纪最复杂的挑战之一是运输。DIN目前正在与研究机构和一个国家级的物流集群网络合作, 逐步探索如何用标准化解决全球经济未来的挑战。其中一项议题就是标准提高运输效率。目前, 德国全国的货车仅有三成是在穿梭各地运输货物。作为一个出口经济发达的国家, 这个数字明显偏低。德国希望通过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运输车辆的比例。毋庸置疑, 标准化的程序和协议能使物流更加高效。

●安全

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了一个工作组。该工作组指出, 随着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 居民在现在和未来会面临的挑战包括 (并不局限于) :医院服务、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等。

在探寻智慧城市的漫长进程中, “城市复原力”成为了好几场全国性探讨的关键词。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开发者们关注的不仅有城市的“软”复原力, 如在线交流、事务处理等, 还有城市“硬”复原力, 如电力故障或与天气相关的灾祸等。一个城市是否“智慧”的重要标志就是城市的复原力。

●能源

2012年11月, DKE发布了智能电网技术方面的标准化路线图。该路线图将并入智慧城市项目, 并保持更新。智能电网技术的目标是, 使用模拟或/和数字信息技术收发能源生产与需求有关的信息, 实现现有输电网络的现代化。发电和输电是21世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德国能源转型 (Energiewende) 国家计划在国际上备受瞩目, 也引起了一些传统能源供应商的关注, 他们认为输电网络的分离给监管者带来了问题。技术标准将推进这一举措的进程, 为更高效、可持续性的能源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撑。

●信息与通信

信息与通信或许是智慧城市活动的核心部分。为了明确这个领域的标准化存在哪些问题, DIN和DKE承担的的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未来信息技术方面的挑战。根据定义, 一个城市、工厂或者任何系统的智能都依赖信息的收集分配及其质量。该工作组的重点是建立标准化的、可靠的、弹性的数据交换系统。

●城市进程和机构

城市进程指的是城市以及郊区的发展。标准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管理系统、智慧社区基础设施指标、废物的可持续消除和处理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来看, 在很多德国专家的帮助下, ISO社区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 (ISO/TC 268) 已经在研究基于智慧城市发展的管理标准。

德国标准化路线图将总结以上工作组的研究成果, 同时发布德语版和英语版。

2014年初, 非营利组织“柏林技术基金会” (Technologiestiftung Berlin) 聚焦柏林的城市发展, 发布了与智慧城市发展相关的综合性报告 (Anne-Caroline Erbstößer, “Smart City Berlin”) 。该报告试图描绘出2020年的柏林——一个未来的智慧城市, 鼓励公司、政策制定者以及市民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主动参与, 并做出积极改变。根据该报告, 要想成功地采用现代技术和基础设施, 技术标准绝对不可或缺。

智慧城市之都市东京研究报告 篇2

东京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面积约占日本国土面积的0.6%,人口却占到日本总人口的10%左右。东京不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还是海陆空交通枢纽。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东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城市,东京在节能环保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1.日本智能交通系统框架

日本目前有1.2亿人口,每天大约有7000万各种车辆行驶在全国各地。据日本建设省统计,日本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伤于交通事故,因交通拥堵而损失53亿小时并因之带来12万亿日元的经济损失。日本早在1994年1月就成立了由当时的警察厅、通商产业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上述5个部门现调整为警察厅、总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支持的日本“„道路-交通-车辆‟智能化推进协会(VERTIS)”,目的是促进日本在智能交通系统(ITS)领域中的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以及应用推广工作。VERTIS确定今后30年的工作目标是:将现有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减少50%,消除交通拥挤,减少汽车燃料消耗及尾气排放,其中CO 减少25%。

2007年1月,日本政府推出了智能交通系统(ITS)新的实施方案,希望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来节能减排。日本的战略是要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等进行更加先进的管理,缓解道路的拥堵状况等。目前,日本已经建立了1700万个ETC的收费点,ETC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0%。通过使用ETC这个系统,在收费站出现的拥堵状况已经得到了全面的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了40%。

驾驶员支持系统

先进、安全的机动车也是日本ITS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行驶速度进入危险区间的时候,它可以自动的采取安全预防的措施,通过合作驾驶安全项目,可以在驾驶人员无法预见事故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时,向他们发出实时的警告。这个项目的实施,使日本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了80%。2.东京的轨道交通

东京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地铁网络。铁路系统每一米宽的道路具有八倍于公共汽车的运输能力。整个东京都市圈范围内,现有280多公里地铁线,铁路近3000公里。轨道交通构成了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体系,特别是在连接市区与郊区及远郊区的放射线方向上,更是占据主导地位。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3000多万人次,担当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在早高峰时的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小汽车仅为6%。

东京地铁路线图

东京主要轨道交通工具有三种:JR线、地铁、轻轨。实际上就是电气化铁路,也称新干线。东京都内各条JR线路密集,布局合理。行驶于东京市中心的是山手线,全长34.5公里,呈环状,绕东京市中心运行,环城一周大约1小时。山手线车次很多,运行间隔为2~6分钟,十分方便。截止2001年,东京地铁系统包括营团地铁有8条线路,都营地铁有4条线路,加上2000年底全线开通、采用最新磁悬浮技术的都营大江户线,共有13条线路,营业总里程已超过280公里。其中银座线是一条通过东京主要市区的线路,全长14.3公里,设18个站,运行时间32分钟,发车间隔2-3分钟,从凌晨5时01分到凌晨0时38分运行。东京的轻轨(也称私营铁路)有东急线、小田急线、京急线、西武线、京王线、东武线、京成线等,大部分以环城市中心线的山手线(属于JR)各站为起点,向近郊或临近城市辐射。其中京王线全长37.9公里,高峰时间隔4分钟;西武线全长76.8公里。除此之外,东京轨道交通系统还包括:连接都内新桥地区与临海副都心的无人驾驶的YURIKAMOME高架电车;连接羽田机场和JR山手线滨松町站的东京单轨铁路等。东京先进的轨道交通工具——子弹头列车,时速达200公里/小时。不仅安全快速,还可以有效消除噪声污染。在2006年,通过对15个点的噪声/振动测试,只有6个测点的噪声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振动指标则全部达标。除了引入新的低噪声交通工具,政府还在铁路沿线积极建立噪声消除带。

从东京1990-2005年能源结构变化图中,可以发现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在总能源消耗的比例在降低,这也说明了东京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社会贡献。

东京能源结构变化图(1990-2005)

3.东京的交通信息系统

交通信息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基础和关键,包括交通控制中心(路面信息发布)和车辆信息沟通系统VICS(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中心(车内信息提供)。

交通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处理、发布道路交通信息,进行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交流等。该中心的交通信息主要来源是:16400个超声波、雷达、红外线检测器、295处交通电视摄像机以及公众报警电话、交通巡逻车、直升飞机。收集的信息由控制中心的133台计算机组成的处理系统自动进行后台处理,根据道路交通流量的状态,对全市14447个交通信号中的7247个进行预定的方案控制,并将交通流量、车辆行驶速度、路段的堵塞程度、道路行驶时间、交通事故、道路施工等信息显示在控制中心中央显示板上。同时,这些交通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向社会进行发布,如通过遍布在全市道路范围内的985个交叉口的显示板和311个发光二极管显示板实时发布当前前方道路的情况;通过7个广播电台和160个路侧广播每天进行平均150次的路况广播;通过手机向用户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包括高速公路、一般道路的堵车、交通事故、车辆通行限制、交通管制时间等情况。VICS中心包括四个方面的信息应用功能:

(1)信息收集。VICS系统收集信息的来源是日本都、道、府、县警察部门和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来自警察部门的交通信息主要是交通管制信息、一般城市道路的交通信息等;来自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信息主要是城市高速公路的交通信息。

(2)信息的处理、编辑。信息中心对从上述部门收集到的交通信息进行编辑、处理成为调频广播、电波信标、光信标能够发布并便于车载设备接收和驾驶员使用的信息。

(3)信息提供。将信息中心编辑、处理过的信息通过调频多重广播、电波信标、光信标提供给车载设备,供驾驶员使用。

(4)信息利用。VICS根据不同的车载机,以文字显示型、简易图形显示型、地图显示型三种不同的型式显示,实时提供道路交通信息。1996年10月,日本的VICS系统投入使用,规模逐年扩大。VICS的直接管理者是日本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中心。该中心是财团法人,所需运行经费一部分来自官方,另一部分来自于车载导航设备的销售。车载导航设备生产厂家每销售一台车载导航设备,需向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中心交纳2000日元。目前日本平均每年销售车载导航设备约80万台,中心可以获得约16亿日元的收入,用于支持中心的正常运转。截止2000年10月,日本车载导航设备累积售出635万台,其中228万台用于VICS系统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已安装光信标30000多个(计划发展到6万多个),在日本有28个地区可以提供VICS服务。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东京圈、爱知地区、关西圈、福冈圈。4.节能环保建设

东京通过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产品,开展节能建设工作。政府将现有路灯全部换成节能路灯,预计这项措施将使2015年的CO 排放量降低40%。主要节能灯为陶制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蒸汽灯和陶制卤化物灯等。例如,东京著名的“东京塔”塔高332.6米,较埃菲尔铁塔的324米高出8.6米,是世界最高的自立式铁塔,塔重4000吨,较7300吨的埃菲尔铁塔大幅减轻。该塔除发送电视、广播等各种无线电波外,还在大地震发生时发送JR列车停止信号,并兼有航标,风向风速测量,温度测量等功能。2009年7月14日,东京塔的部分黄色景观灯被180个白色节能灯替代了,让东京塔更加节能清凉。

东京还建立了地区性冷热水系统,系统的能源来自于垃圾焚烧、废水热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量,极大地减轻了环境的负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东京还在不断开发和利用光发电、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将占到能源结构的20%。

东京在环保建设方面,采用环保技术、建立法律法规来开展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大约有120条河流流经东京,由于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的污染严重,常发生赤潮。1970年以来,由于政府对源头的控制及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目前水质已经得到明显好转,根据2006年的调查,环境污染水平指标之一的生化需氧量(BOD)得到稳定。

河流治理效果

智慧城市系列之智慧停车 篇3

过多的时间用于寻找停车位将会导致驾驶员沮丧,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商家的销售损失,以及城市销售税收的损失。通过对停车数据进行分析,实际上可以找到方法,从而减轻这些负面影响。

停车计时器发明于70多年前,但这么多年来,它的工作原理基本上都保持不变:停车场工作人员在停车场周围搜寻停车超时的车辆,并在驾驶员回归前开出罚单。这一过程非常低效,在大多数城市,发现超时停车的概率不超过10%。最近推出的信用卡计时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即驾驶员不需要再携带大量的硬币用于停车,同时城市可以在线生成收入报告。但是,它仍然无法改善停车造成的社会或经济问题。

很多城市将停车计时器设置成在“工作时间”收费(即周一到周五的早上9点到下午6点),而在高峰需求时不收费。事实上这一做法通常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许多零售商业区,停车需求量最高的是晚上的酒吧和餐馆,但因为这些车位在夜间是免费的,因此它们常被附近的居民占据,造成食客们最终放弃这一区域而改去其他地方。

如果停车位的规划者能够真正理解驾驶员的行为,那么他们就可以设置的定价和条例,以优化可用的车位,从而实现智慧停车。有研究表明,在使用率高于90%的停车场,可以减少15%的停车拥塞。

通过对停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使用相关的办法,可以大大改善停车情况。只有非常精细地理解驾驶员的行为,包括每个空间、每个车位、每个区域在每个时刻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停车定价,制定出合适的停车条款。

利用数据和分析实现智慧停车,非常有益于经济。研究表明,通过仅仅减少10%的拥堵,我们不是能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而且可以创建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通过使用数据分析进行停车管理,城市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并得到相应的收益。提高收入意味着商家和城市的双赢。更重要的是,当驾驶人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能够享受到更少拥挤的街道和充足的停车位。

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 篇4

1 顶层设计的缺位

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项目, 毫无疑问, 其复杂性、交叉性等难度都是前无古人。简单点说, 交通、教育、环保、通信、旅游、工商业活动等维系城市运转的子系统, 向来各司其职、各自为政, 而智慧城市所要做到的基本, 是在子环节具象化的智能之外, 将这些子系统之间进行打通, 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并在分析的基础上, 更好地预测民众需求, 做出高效决策, 提供相应服务。

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 意味着执行之前, 必须要有一个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具体构想、项目的执行和评估标准、子系统的配合执行、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交叉信息的处理等———它们才是指导智慧城市落地执行的纲领性文件。

而可以注意到, 恰恰这样重要的环节, 在风起云涌的智慧城市热潮中, 是缺位的。许多所谓的智慧城市规划, 是一时的盲目跟风而非深思熟虑的结果。没有磨刀便开始砍柴, 最后的处境就是在建设中不停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再发现问题、再处理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最后导致效率低下, 士气大杀;而一些本可预见的情况依旧不能避免, 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一方面, 由于对智慧城市的认知不够, 使得众多城市的所谓“智慧”流于各种具体应用, 譬如手环公交卡、微信生活、支付宝钱包。这种单纯的硬件投入, 使得城市生活的改善仅仅停留于“智能”层面。尽管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了, 但是明明可以进一步的方便———智慧城市的精髓———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 则无法得到真正的激发。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 在打车软件如此盛行的前提下, 依然没有基于软件上的大数据, 为部分市民的出行做出良好引导, 以解决相应程度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电子政务全面普及, 为了办个二胎证, 依然还要跑好几十个部门, 甚至要证明“我是我”。

2 信息孤岛的形成

在信息化的今天, 数据的社会价值愈发凸显。解决交通拥堵需要车辆和道路数据;提高政务服务水平需要民生反馈数据;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医疗和人口数据;一项新政策的实施, 甚至需要多行业的数据配合;而这些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金融、医疗、教育、交通、个人档案、水电煤气等大量行业数据, 则被掌握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平台手里。换句话说, 它们呈零散状, 各自为政, 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 这些数据绝大部分被束之高阁, 处于被存储状态。如不能被盘活为人所用, 与死尸无异。

智慧城市需要着手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遗憾的是, 过去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部分企业技术欠缺以及高层的思考不够等原因, 使得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愈发突兀。不少人甚至认为, 智慧城市发展的最大难题, 便是如何打通各部门、各领域的数据通道, 形成信息的互联互享互用,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高效与灵活运转。

但这种难题并非不可逾越。此前提出“智慧国家2025”10年计划的新加坡, 则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日本早稻田大学一项调查指出, “新加坡近98%的公共服务已经同时通过在线方式提供, 其中大部分都是民众需要办理的事务。”2015年, 新加坡已经通过遍布全国的通讯基础设施和传感器网络完成了连接和实时数据的收集工作, 并计划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通过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分析, 更好地预测民众需求并提供服务。

曾将“智能城市”计划提升为“智慧国家”计划的新加坡认为, 智能与智慧, 一字之差, 却谬以千里。“智能”侧重于硬件的智能化, 用意在于以智能机器取代人, 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的作用;而“智慧”则强调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同事, 更加注重数据的共享, 并以之为依据, 实现更科学的决策。

3 结语

数据共享之于智慧城市, 正如任督二脉之于人之身体, 如不能打通, 智慧城市只能流于“智能城市”, 这种“仙女散花”式的进步, 不仅浪费现有的技术资源, 也于智慧城市的积极推进无益。

参考文献

[1]王静远, 李超, 熊璋.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4, 51 (2) :239-259.

干货丨智慧城市与城市数据运营 篇5

来源:DT财经 时间:2016-06-14 15:44:49 作者:王鹏

PPT干货:五环和六环之间,藏着另一个北京

王鹏:非常有幸跟大家分享一下同衡在智慧城市和城市数据运营方面的感受。

城市规划师是比较另类的角色,我们属于大数据几大门派里的“忽悠派”。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应该是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师的工作本来就需要集成各种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智慧城市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上增加了一个ICT技术。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市”体系结构。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各行业协同实现“感知-应用-共享信息”的模式。

我们的城市数据运营实践,主要包括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城市数据的获取与感知、数据分析以及城市数据实验室与数据平台四个部分。智慧城市在顶层设计方面,应该是帮助政府建立一套数据生态系统。如果缺少这个环节,我们就无法获得所需要的数据。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核心”,包括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

我们认为,不同城市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下,面临着不同问题。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提供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数据获取与感知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首先是众包与公众参与,我们搭建了一套包括APP、微信和web等的完整的规划和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平台,我们研发了高密度城市数据监测物联网设备等。此外,还包括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综合以上这些环节,我们以城市数据实验室与数据平台的方式系统运营城市数据,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为政府提供大数据智库方式的决策咨询;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研发孵化新的产品甚至企业。

案例1:上海城市体征数据云平台

新的数据环境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应用方式。我想要介绍的第一个案例,是上海市体征数据云平台。基于城市数据实验室(Urban Data Lab)的构想,我们和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上海数慧、北京大学等进行战略合作,尝试开发城市数据平台。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拥有上海市政府的各种空间和规划数据,以及交通等实时数据。我们又一起整合了移动运营商的信令数据和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位置服务(LBS)等行为数据。这些数据一起,形成全新的城市体征数据云平台。

在这个系统中,可以用各种数据分析手段,对上海不同地块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价与分析,包括地块的基本情况、活动时段和居住特征等生态指标。

我们可以就此形成一套新的城市生命体征评价体系。该体系基于新数据,可以感知人在空间中的状态,为城市运行提供实时的诊断。

案例2:北京六环的城乡结合部

另一个案例则是“六环,你比五环多一环”。《五环之歌》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去年,一个名为“六环,你比五环多一环”的艺术展览在北京举行,是艺术家们通过在北京五环与六环之间实地调研访谈所完成的艺术作品。这个地区有什么特点呢?住在北京的人可能都知道,这里是北京城乡结合部,聚集了大量多样的人口,并且城市规划非常混乱。

大家看下面左图,北京五环与六环之间的区域,藏着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可以说,这些数据里隐藏着“另一个北京”,最穷和最富的人都住在这个区域。而且很少有方法可以知道这里到底住了多少人,以及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有一次去一个街道调研,问街道主任:“这个地方有多少人?“回答:“我们的统计是10万人”。但是,下一句话他说:“我估计这个地方得有30万人。”可见,政府对城市现状情况的掌握有多么欠缺,更别说制定出合理的城市政策。

我们现在掌握着北京大量的数据,因此可以对城市的动态变化进行非常深入的描述。我们想了解在北京五环到六环之间的这片城乡结合部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我们基于手机、出租和公交等几组数据分析,通过机器学习分类得到的几种不同的村庄类型。

我们希望用大数据对不同状态类型进行描述,再用传统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

工作日中,出行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非正规的就业,传统上认为的流动人口,或者来自于农村非正规就业的人口。另一个方向是前往上地、中关村西区就业的高学历人口。

通过数据观察居住在这里的人群,他们工作时间较长,晚上21点到24点是回到居住地的主要时间段。

同时根据我的观察,他们周末出行距离较短或较少出行,休闲活动呈现比较单调的状态。

清华大学博士生盛明洁也对这个地方进行了非常深入的问卷调查,发现:居住在这里的人,他们的日常通勤距离,比北京市居民的通勤距离短,而且学历越低的话,通勤距离则越近。这与我们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较为一致。

数据发现了怎样的另一个北京?首先,数据可以推断五环与六环之间城市边缘区常住人口的规模与构成。其次,数据描述了这些常住人口的职业身份与日常生活状态。

我尤其感觉到,我们还需要关注传统规划中被忽视的城市边缘区的群体,对缺乏统计数据且高度动态化的区域进行精细化描述,通过多维多源数据融合,为城市决策提供支撑。

点击“ 《智慧城市与城市数据运营》 ”查看PPT原文。

变局2012:中国智慧城市之魅 篇6

过去的2012年,我们没有等来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却迎来了智慧城市建设事业的大跨步、大发展。

2012年12月5日,“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从评估结果来看,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较2011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无锡、佛山、上海、北京、广州、扬州、浦东新区、杭州、宁波、深圳等城市(地区)不负众望成为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但综合来看,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评估结果总体看,目前大多数城市在资金投入方面还比较保守、规划方案制定缓慢、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除宁波、佛山、上海、广州几大城市以外,大部分城市还处于观望状态。对此,智慧城市研究专家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确立更加开放、更加高远的指导思想,要始终坚持体现城市特色的创新发展思路,注重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组织保障,提高认同度,扎实有序推进。

2013年1月11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在京成立。该联盟旨在透析智慧内涵、完善服务链条,打造产业整合、力量会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智慧城市工作平台。

目前,该联盟已汇集了北京、上海、广州等17个地方城市以及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东软集团、大唐电信、太极计算机、软通动力、宽带资本等十余家主流信息与通讯企业的力量,计划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建设指南编制、智慧城市培训和体验中心搭建、智慧城市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研讨等工作,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撑。

随着该联盟的正式运作,2013年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会更加令人期待。过去的一年,智慧城市发展十分迅猛,不仅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数量上快速增加,更是建设质量的突飞猛进。

城事风云2P(谢启辉1P)

智慧城市之城市规划 篇7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 是承载了多项功能的一个综合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所以,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 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 最终成为一个高效安全、学习创新、和谐友好、智慧开放的类生命体。因此, 发展成熟的智慧城市具有像生命体一样的特征, 如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智能感知、情境感知与认知能力、成熟的信息知识智能转换机制及决策能力、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显然, 智慧城市的成长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建设发展、学习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 也将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目前, 全球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 中国已有近50个城市或地区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相关的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大量新城区的建设以及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各类新趋势驱动了智慧城市市场。一般来说, 老城市改建成智慧城市要比新建城市困难得多。也有人提出建设城区设想, 如智慧南京鼓楼区也不失为一个切合实际的设想。

我们认为, 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企业转型, 创建智慧的业务机制, 降低成本, 规避风险, 实现整合, 提升领导力建设。

(2) 传统产业升级:助力传统企业升级转型并走向世界, 石油、天然气、钢铁、化工及其他制造业 (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新能源服务等) 。

(3) 新兴产业培育:支持现代化服务业发展 (如物流、外包、银行核心业务、旅游等新型产业) 。

2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 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 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 进行智慧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 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 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 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从技术手段上而言, 智慧城市主要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网以及IT支撑等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 (ICT) 的集成能力, 构建产业的智慧化发展环境, 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 构建全新的智慧化应用环境, 实现协同、高效、安全以及低成本的城市环境。

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预测:到2020年, 全球的数据规模将会达到35.2ZB (ZB=1000EB=106PB) , 未来将面临大数据量的挑战, 具体的如存储能力如何提供?计算能力如何提供?支撑面向大数据的服务的体系如何构建等问题, 均需要好的技术架构来支撑。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信息全面感知

通过网络把各种终端、传感器和网络, 在运行、服务中捕获到的多种信息元数据, 包括行业运行数据、上下文感知数据、服务过程数据和用户特征数据。

(2) 海量数据处理

(1) 具备P级的多部门、多行业异构数据的存储。

(2) 实现海量数据并行计算与分布式处理。

(3) 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和知识管理的智能应用。

(3) 智能信息化管理

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的行业智能应用。建立面向服务的智慧城市综合应用的统一公共管理平台。通过网络提供普适、智能的应用与服务。

3 智慧城市的八大关键支撑技术

城市的发展经过了数字化、无线化、移动化的发展过程 (如图1所示) , 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及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城市的发展以及经营正在向物联网方向迈进。

物联网的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感知, 有效获取, 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控制, 信息的智能处理及智慧化应用支撑。

目前,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主要针对以上四大挑战, 解决途径分别是:物联网, 物联网+通信网+互联网, 云计算+普适计算, 云计算+人工智能。

同时, 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面向城市智慧化经营的服务体系架构。整个技术与服务体系的互相促进, 实现智慧化城市的发展。因此, 支撑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有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建模仿真技术、智能科学技术、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与安全共性技术及应用技术。

归纳起来, 智慧城市具有以下八大关键技术: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识别、感知的技术与设备获取物体/环境的静/动态属性信息, 再由网络传输通信技术与设备进行信息/知识交换和通信, 并最终经智能信息/知识处理技术与设备实现人—机—物世界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的一种“人物互联、物物互联、人人互联”的高效能、智能化网络。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包括传感与RFID融合技术、识别与环境感知技术、物联网节点及网关技术、物联网通信与频管技术、物联网接入与组网技术、物联网软件与算法、物联网交互与控制和物联网计算与服务。

物联网的典型架构如图2所示, 主要分为感知层, 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三层结构。

(2)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面向服务的计算新模式。它融合与发展了虚拟化、网络、面向服务、高效计算和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 将各类计算资源虚拟化、服务化, 构成虚拟化计算资源的服务云池, 并进行统一的、集中的高效管理和经营, 使用户通过云端就能随时按需获取计算资源服务, 完成高效、低耗、低成本的计算活动。

云计算技术包含:资源的虚拟化/服务化、资源感知、云服务环境的管理/构建/运行/评估、云服务安全、人机交互、云计算应用技术及商业模式等技术。

(3) 高性能计算技术

高性能计算技术是指一类具有超高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的计算技术 (目前, 计算能力已达千万亿次/秒, 正研制万万亿次/秒) 。

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内容:高性能处理器;并行高效计算机系统;开发相关系统软件及研究并行算法;开发相关领域大型并行应用软件。

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智慧城市中求解复杂问题和开展海量信息处理提供了高计算能力使能技术。

(4) 建模仿真技术

建模仿真技术是以相似理论、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 根据对系统仿真的目标, 建立并利用模型, 对系统 (已有的或设想的) 进行研究、分析、试验、运行和评估 (系统全生命周期活动) 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技术。

建模仿真技术由仿真建模技术、仿真系统与支撑技术以及仿真应用工程技术等三类技术构成。

建模仿真技术对智慧城市各功能领域和运营活动进行建模仿真分析, 支持智慧城市论证、设计、分析、试验、运行和评估等全生命周期活动;建模仿真系统可以成为智慧城市智能处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参与城市实时运行中的各类处理分析与决策等。

(5) 智能科学技术

智能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主要有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 共同研究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

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 建立脑模型, 解释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 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 实现机器智能。

智能科学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的技术基础, 支持对智慧城市中海量信息的智能识别、融合、运算、监控和处理等功能。

(6) 系统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 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系统工程的共性基础技术科学有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计算科学和计算技术。

系统工程技术解决智慧城市 (复杂系统) 的体系结构, 支撑平台, 系统集成和实施方法等, 支持智慧城市的构建、集成和运营。

(7) 标准与安全共性技术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可分为共性技术基础标准和应用子集标准两个层次。贯穿于智慧城市架构的各个层次, 并覆盖应用的各个领域。

安全技术为智慧城市的构建、运行和领域应用提供处理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8) 应用技术

在支撑平台基础上, 集成感知与识别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决策技术以及标准和安全共性技术, 围绕“智慧平安城市”、“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水源”、“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领域, 针对专业领域的特殊需求, 提出应用领域的解决方案或技术, 并在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协调机制、服务保障等方面开展研究。

4 智慧城市整体架构

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城市服务数据中心、应用及服务平台、网络以及终端四类重要元素, 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以物联网终端为触角, 以Wi-Fi, 3G无线全覆盖、宽带通信为高速信息通道, 以信息处理提供应用支撑能力, 以异地备份提供数据保障, 信用透明度评估能力保障信用安全, 从而形成一个闭环式的服务体系, 构成融合无线通信、宽带通信、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整体集成解决方案。如图3所示。

作为城市智慧化服务的核心, 数据是最重要的基础。如图4所示, 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建设城市级数据系统 (CDS) 。具体的城市级数据系统包括基础设施数据子系统、城市人数据子系统以及行业数据子系统。其中, 基础设施数据子系统主要用于收集、存储、处理支撑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 如网络、传感器、平台等的数据, 进行基础设施能力的智能化配置;城市人的数据子系统, 主要对人员使用服务的行为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和挖掘, 建立相应的策略特征库, 从而面向城市人提供个性化, 智能化的人性服务。CDS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式文件系统、专家系统、机器学习和自动规划等, 构成的网人工智能系统, 即城市的“大脑”, 使城市的管理、服务具有智能特性。

智慧城市的运营, 需要建立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体系架构 (如图5所示) , 统一集中各行业数据与信息资源,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建立协同平台。通过物联网, 将行业应用的数据进行集中, 构建CDS, 同时由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处理平台, 进行协同处理和智能控制, 通过智能网络, 实现面向城市人或物的普适化智能服务。

智慧城市的平台架构如图6所示, 建立以CDS为中心, 基于Iaa S云平台管理下的集中资源, 通过资源的智能适配, 承载和建设开放的业务引擎, 包括业务控制引擎, 事务处理引擎, 数据分析引擎以及上下文感知协同引擎等。与各种终端协同, 形成面向智慧城市服务的统一化平台。

智慧城市的网络架构如图7所示, 以城市大规模数据中心为核心, 进行资源集中, 基于数据中心, 构建三种基础设施能力, 包括计算、存储以及网络的能力, 同时提供四种引擎, 面向城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5 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了六种基本的内容, 具体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通信、终端、应用系统、物联网以及业务支撑平台。如图8所示。

(1) 云计算数据中心。是承载智慧化应用, 构成各种支撑能力的核心基础设施。一方面承载各种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承载用户行为数据, 构成智慧化应用的核心能力。

(2) 基础通信网络。包括宽带接入、承载以及传输等有线宽带网络, 3G蜂窝通信网络以及无线Wi-Fi全覆盖。

(3) 终端。包括各种终端 (如PC、电视、电话、各种瘦终端、物联网终端等) 。

(4) 业务支撑平台。支撑各种智慧化应用的业务, 包括订单管理、用户管理、服务管理以及各种基本能力支撑, 如数据库、基本的管理应用系统等。

(5) 物联网。物联网传输、汇聚以及物联网信息采集、存储、预处理等系统。

(6) 典型应用系统。主要是包括各种应用系统 (如管理应用、一卡通应用、智能物流、监控应用、三网融合应用等) 。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如图9所示, 可以概括为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 以物联网为触角, 以Wi-Fi、3G无线全覆盖、宽带通信为高速信息通道, 构建智慧城区。

智慧城市中基础设施的集成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具体应用层。如图10所示。

(1) 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 并且被泛在连接, 形成“物联网”。

(2) 通过感知层, 将不同环境下的感应器收集到感知层。

(3) 通过网络支撑层, 将不同的感知层通过不同的网络进行汇集。

(4) 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 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5) 把新一代IT技术面向用户, 面向产业, 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 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从而达到“智慧”状态。

智慧城市的信息处理集成架构依托公众通信网络, 以数据心为核心, 通过多接入终端实现泛在接入, 面向服务的端到端体系架构。

6 智慧城市建设展望

智慧城市是战略性的复杂系统工程, 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1) 传统信息服务业智慧化

智慧城市是多个垂直行业智能系统联动, 从而形成的一个智慧的大系统。因此, 智慧城市将推动各个纵向行业解决方案的发展, 推动以服务金融、电信、企业、政府、公共事业如教育、卫生等行业为目标客户的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随着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底层技术不再是门槛, 基于客户体验的应用创新将成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以客户为核心的应用软件也将成为下一轮软件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2) 智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智慧城市, 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应对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 还可以为城市打造新兴战略产业。

以市民卡应用为例, 它不仅解决了民生和城市管理的问题, 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以个人信息服务为特征、以云计算为支撑的, 融合服务民生和城市管理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以Iaa S、Paas、Saa S为特征的云计算,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通过融合创新, 必将孕育出多种战略性新兴业态。

(3) 新型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到城市各项主体和各个领域, 将构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例如, 供应链为智慧城市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 金融为智慧城市项目提供租赁和创投等资金服务, 产业园开发为智慧城市产业提供支撑环境。在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 还会推动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企业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有线电视系统等多方的紧密合作, 在无线宽带、三网融合、云计算中心、IPV6等技术领域, 共同为城市通信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 形成互相融合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摘要:本文是一篇智慧城市学习体会, 分析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 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 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 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及关键技术, 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展望。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智能建筑,数字

参考文献

[1]陆伟良.物联网与绿色智能建筑的核心技术探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 (2)

[2]陆伟良.智慧城市的昨天、今天与明天[C].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江苏分会成立大会暨2012中国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高级研讨培训班专集.2012:44-55

[3]陆伟良.物联网与绿色智能建筑核心技术探讨[C].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江苏分会成立大会暨2012中国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高级研讨培训班专集.2012:56-68

[4]陆伟良.浙江省桐庐县智慧城市 (智慧桐庐) 规划及策划书提要 (草案) [C].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江苏分会成立大会暨2012中国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高级研讨培训班专集.2012:78-87

[5]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策略[C].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江苏分会成立大会暨2012中国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高级研讨培训班专集.2012:21-31

[6]李林.智慧城市顶层规划编制要点[C].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江苏分会成立大会暨2012中国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高级研讨培训班专集.2012:32-41

[7]单志广.智慧城市概念设计[C].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江苏分会成立大会暨2012中国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高级研讨培训班专集.2012:42-43

[8]叶青.智能网与智能家居[C].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江苏分会成立大会暨2012中国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高级研讨培训班专集.2012:69-72

[9]田景熙.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思考[C].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江苏分会成立大会暨2012中国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高级研讨培训班专集.2012:73-77

智慧城市之城市规划 篇8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 50个,镇3个。通过这些试点城市的创建以及对其评级,推进各地智慧城市走入更加务实和高效的快车道。

智慧城市经过数年的概念热炒,在今年正式迈入务实发展阶段。对于年初住建部公布一批智慧试点名单并跟踪评级的办法,住建部负责人表示,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在今年正式提速,是应对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等新要求。据国家开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十二五”后三年,国家开发银行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

智慧城市的典型

无论是90个名单里的城市,还是更多重视经济与信息化并行发展的多个城市,政府部门都无一例外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了政务工作中的重点项目。在下半年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与《2013中国智慧园区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在智慧城市上布局较早、联手各行业积极推进信息化项目部署的代表型城市如无锡、浦东新区、宁波、上海、杭州、北京、深圳、广州、佛山、厦门等,位列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前十名。其中,“中国无锡”政府门户网站已获得全国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评比三连冠和全国地市级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评比四连冠,并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新版政务移动协同办公系统;在智慧交通领域,“按一个键叫来出租车”在无锡已经实现,“市区停车一路绿灯顺利找到泊位”等愿景也将很快实现;在智慧医疗方面,无锡的“医疗数据中心”已启动建设,病案管理系统、门诊电子病历开始试点,面向城市居民服务应用的便民查询系统、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专家远程咨询系统等也已完成程序开发。同时,无锡还勇于创新理念,在国内率先探索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新模式,与IT公司分别围绕“无锡公共免费无线热点”和“社区智慧信息屏”签订了协议,由政府负责引导和规划,企业负责建设和运维。

事实上,在这些智慧项目逐一落地的同时,无锡政府也没有忽视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善。通过与运营商和ICT产业链的合作,截至目前,无锡城区、集镇FTTH已普遍覆盖,农村覆盖率已经达到90%,基本实现了“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光网城市建设目标。

而作为全国智能交通试点中的一个样板,江苏宁波的交通信息化项目在国家信息中心、宁波交通委等单位的力促下,也于今年9月初在宁波正式开通。另悉,中国智慧城市统一标准目前由住建部正在牵头制定,包括建设规范、评价体系等标准,该标准的出台有望彻底改变此前智慧城市热情有余但无标准可依的尴尬局面。

“智慧”蜕变,多方合作成共识

智慧城市在各地涌现,也成为一大批IT厂商、运营商、设备商的主要投入方向。但由谁来主导发展运营,一直尚未形成同一格局。据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表示,智慧城市的几个要素中首要的基础设施属于电信运营商来实施,但并不意味着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进行商业推广,而是应该纳入到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中,由政府牵头联合各行业以及产业链各方,并基于同一标准基础设施来实现。

对于产业合作中各方的角色,尤其是政府部门、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宁波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处长白位杰表示,运营商在智慧城市项目中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愿意一方面在于智慧城市最明显的特征是物联网云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新一代通信技术完善网络能力,这两方面都离不开运营商的支持。同时,在国内中西部地区,在政府的智慧城市投资还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运营商通过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服务开发一些新的市场,可以帮助各行业推进智慧应用。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此前不久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国家主导的智慧城市战略中,信息化部门还对发展B2B给予了更多关注,其中,大型制造业产业链整合工业电子商务,成为其中的重点。

ICT企业的角色

对于ICT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运营商主推各类信息化项目,都会给ICT企业带来不小的市场机遇。因此,面向政企的智慧城市项目也成为华为、中兴等设备巨头重点关注的市场。此前,中兴通讯全球政企网解决方案副总经理王泼接受本刊采访时就已提到,智慧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完成。“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成熟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支撑;城市信息广泛的自动采集,有线无线高速宽带无缝网络覆盖,大数据存储与分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产业链有效协同共享,规范与评价体系统一,才能实现智慧城市整改高效落地。”

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 篇9

1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

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气象组织 (WMO) 和联合国环境署 (UNEP) 于1988年创建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 并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学基础, 具有深远的影响。在1990年的报告中, IPCC向人类提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 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5年的报告中, IPCC表示, “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在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在2001年的报告中, IPCC表示, “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全球变暖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导致。”这里所说的“可能”占66%的可能性。

2007年, IPCC发表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并指出, “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 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很可能”占90%以上的可能性, 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 未来100年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综合报告主要结论认为, 就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而言, 要想把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上的经济成本并不是太高, 但要尽早采取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趋势, 减少对自然和经济系统的影响。报告认为, 越早采取对策, 未来变暖趋势越可能得到一定的减缓, 损失会越小。报告还特别强调, 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 可以以较低的宏观经济成本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IPCC第4次评估报告综合、系统、全面地评估了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结果。尽管气候变化在科学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但IPCC第4次评估报告作为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在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方面形成的共识性文件, 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决策依据。

为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活动和制度交流建设也在不断推进。1990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启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 要求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期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5年12月蒙特利尔气候会议决定启动后京都谈判;在2007年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 气候变化问题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等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2007年4月, 联合国大会首次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6月, 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八国集团峰会的首要议题;2007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APEC会议, 11月的中欧首脑会议, 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都以专题的形式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定。

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 192个国家官员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 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 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 认真履行相关义务, 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此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

随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既定的科学事实, 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关注, 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不断向前推进, 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以及承担CO2减排任务也不断得到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 并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2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概念

2.1 低碳经济

削减CO2排放量, 遏制全球气候暖化, 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达成共识。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 各国都在积极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 但它从各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活力。

2003年, 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 (UK Government 2003) , 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 首次提出“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概念,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为发展低碳经济摇旗呐喊, 而且英国政府还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CO2的排放量在1990年原有的水平上减少20%, 到2050年减少60%, 到2050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

从表面上看,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做的努力, 它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 (能源) 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 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2.2 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 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推行低碳生产, 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发展质量;开展国际合作, 引进低碳技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教授在“2007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市长高层论坛”上提出,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依据我国特殊国情, 走环境友好的低碳型城市发展之路, 发展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

目前, 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新的清洁技术、清洁能源, 推行可持续发展型设计和建筑, 建设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 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

3 生态城市的构成

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工作, 清洁生产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 循环利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方法, 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方向。生态城市构成的特点如图3所示。

3.1 绿色能源

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 即一方面节约能源, 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 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 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等新技术、新工艺。

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 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 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 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目前世界上对“绿色能源”的开发比较重视, 拥有先进技术并已取得良好效益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仅1989年-1992年, 美国800多家再生能源公司年收入递增16%, 由此可见“绿色能源”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人类将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以满足低碳城市的要求。

3.2 低碳生产

实现低碳生产, 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它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 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 产品的生产, 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 这与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 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3.3 绿色规划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 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 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 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也就是说, 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 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 那么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 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 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 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 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两个方面说明, 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在这一点上, 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3.4 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 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既要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工作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可再生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建筑中的应用等。绿色建筑要求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环保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 绿色建筑的运行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3.5 绿色消费

减少CO2排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 也还是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 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 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 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 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出贡献。

4 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

从生态系统层面上看, 智慧城市被定义为:以设施更高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为目标, 以“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基础, 使整个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智”和“慧”的新型城市。

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生态问题较之严重使传统途径已疲于应对, 必须导入“智慧”元素, 探索新思路, 才有望使城市发展挣脱环境重压的束缚。因此, 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中, 生态环保始终是优先考虑的领域。全国各地在能源、交通、建筑等细分领域都进行了初步尝试, 就现阶段看, 在提高“智慧”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商业模式的构筑, 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4.1 社会能源最优化

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要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提供解决方案, 其核心是城市的系统优化共生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在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前提下,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后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绿色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 依靠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进步实施绿色工程, 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自动平衡调节系统, 治理和改善城市环境, 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 开发新能源和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的基础上获取最大的效益, 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来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提高市民的素质,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从体制、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为人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尽管高效率的城市管理可以带动城市的协调运转, 但是面对绿色革命与智能技术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及其引起城市社会和文明的裂变, 无论是城市绿化还是水资源管理、替代能源开发、碳减排和碳交易都不只是政府或某一单独实体可以解决, 必须突破城市管理的边界, 把城市建设与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健康连接起来, 不仅优化自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而且要结合城市的地理空间和区域特色, 开发人力资源, 建立政府、公众、企业、非营利机构等相关主体参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机制, 扩大城市就业率, 实现市民的安居乐业,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使城市可以更加智慧的应对各种挑战。

高质量的城市化进程不仅表现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与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运营和发展中, 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生态化, 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积极倡导低碳消费, 追求绿色经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智慧城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途径, 以智能化技术支撑城市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 促进低碳、减碳经济发展。

4.2 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

水、交通、医疗、信息与通信、能源与电力、金融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不仅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商务环境和更大的投资吸引力, 而且可以增强工作的效率, 提高城市对紧急事件做出快速响应的速度。以城市水务智能管理、智能交通和智慧医疗为例来讨论。

4.2.1 水务智能管理, 节约资源

以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为基础的城市水务智能系统, 使城市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地下水管理的单位和部门在各自智能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联系和整合,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更新, 进行水资源的优质、动态管理, 抵御自然灾害。

城市智能水务管理的另一个任务是提高水的使用效率。例如, 可以通过开发净水新技术, 使水变得清洁或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开发利用海水淡化技术, 使水资源得到新的来源补充;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和装置, 采用中水回用系统, 节约城市水资源。

4.2.2 智能交通管理, 减少碳排

集汽车、电子、通信、计算机为一体的智能交通系统可缓解交通拥堵, 通过对传统车辆进行智能改造, 增强电子信息处理功能, 应用嵌入式车载装备系统成套产品, 以GPS、GIS与通信网络为平台, 根据车辆移动位置、交通实体的交通状态实时监控、车辆调度管理、车辆安全和远程诊断等关键要求, 应用无线宽带、传感器网络、嵌入式计算处理技术, 对交通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发布、存储和共享, 建立交通运营监控管理和交通服务处理平台等服务的交通信息资源数据中心, 为交通管理部门、企业和相关应用实体提供接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使人们在城市有限的交通资源下, 消耗最小的能耗进行人的移动与物资运输。

4.2.3 智慧医疗, 数据共享

智慧医疗以增进市民健康为目的, 通过建立市民健康电子数据档案中心和服务中心, 实现所有医疗数据的共享和业务的互通。市民健康电子数据档案中心构建了一个更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各级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医疗设施和医术水平定位适当的病人, 社区医疗机构、专业医院之间可以进行合理分工, 患者根据检测结果和病情, 可以及时到适宜的医院接受治疗而不必重复检查。医院在共享市民临床诊断信息和其他健康资源的同时, 可以使其专业优势得以最大发挥, 在大大减轻病人负担的同时, 也节省了医疗资源。

4.3 产业生态化

绿色智慧城市的产业生态化措施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新兴技术产业的人性化、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组织的知识化等, 如图4所示。它是促进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的产业发展和调整过程。

(1) 传统产业绿色化, 推动低碳生产

传统产业绿色化的目的是消除和减少传统产业的“三废”污染, 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传统产业绿色化主要通过四种措施实现:一是绿色设计, 二是培育替代产业, 三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资源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四是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

(2) 新兴技术产业的人性化, 实现资源整合

建立城市数据与信息中心、灾备中心, 实现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 可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领域和环节的融合。通过资源环境方面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提高城市经济活动的环境友好程度, 创造大量的知识型就业岗位。以更透彻的感知,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更深入的智能化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 以提高城市经济活动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使政府、企业和市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得到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服务。

(3) 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 构建低碳产业

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使环保不仅是一种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行为, 更是一个创造价值和绿色财富的产业。

(4) 垃圾处理与生态平衡

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废旧物资的回收及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可以向生产领域提供再生资源, 减轻末端处理压力, 拉长产业链, 带动新的就业机会。

(5) 服务业、农业与能源利用

发展服务业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还可以带动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城市农业既包括居民在自家阳台上种植蔬菜和水果, 也包括大型农业企业所种植的各种作物和养殖的各种家禽。

(6) 低碳能源

太阳能是清洁型再生能源, 是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大力发展太阳能, 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除此之外, 对于核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帮助人类逐步摆脱对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构建全新的清洁、可持续的能源网络。

4.4 生活绿色化

绿色智慧生活包括绿色消费、健康与便捷的生活、和谐发展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等方面。

(1) 低碳消费

绿色消费即可持续消费或低碳消费, 是一种低消耗和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型消费方式。消费者在追求安全健康、无公害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这就要求在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供给安全的同时, 提倡生产、使用与适度消费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建立居民生活有机垃圾循环系统;通过义务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行动等多种形式, 培育公众减碳、节能、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环保意识, 鼓励市民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

(2) 低碳交通

绿色智慧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对城市车辆、道路、停车场、行人行为等进行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管理, 在提高城市管理者服务水平的同时, 提升交通效率, 降低交通成本, 提倡低碳出行, 减少污染与碳排放。

(3) 低碳生活

绿色智慧城市更容易提供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安全的社会环境, 使城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绿色智慧城市追求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 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物及生物遗传的多样性, 来保护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人类的生活与开发建设行为始终注重碳足迹, 一切人为活动均处于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互联网+城市服务 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政策,服务于民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到2020 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应用, 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互联网金融等, 为市民、企业、政府构建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生态系统。

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 发展智慧城市。近年来, 智慧城市领域的战略性部署陆续出台, 从顶层设计、信息基础设施、云平台、经济、民生应用、信息安全等领域做出部署, 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省市一把手们关注、讨论和布置的重要战略任务。

智慧城市建设利于缓解我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弱等“城市病”。近日,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 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预测未来10 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有望超过2 万亿元, 涵盖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数字城管、智慧医疗等解决方案市场。

一、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将政府职能、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通过智慧城市这个大平台融为一体。采用信息化、物联化、智能化科技, 将城市的社会经济、综合管理与社会服务资源, 进行全面整合并充分利用, 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民生服务, 为保障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一个可实施途径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射频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多项技术, 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等各种需求做出的智能响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实现人的更大解放和人得更好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 大数据作为建设“智慧城市”基础的数据信息支撑, 大数据运营是智慧城市的核心。

二、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背景及发展趋势

1992 年新加坡最早提出的“智慧岛计划”, 随后国外很多国家陆续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010 年智慧城市在全球掀起一股建设热潮。

2010 年9 月, 宁波作为在政府层面第一个全面推动智慧城市的城市。宁波市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2011 年, 南京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构想, 中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和地区开始大幅增加, 出现小范围发展趋势。

2012 年5 月, 国家旅游局公布18 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2013 年8 月, 国务院正式提出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建议有条件的城市开展建设智慧城市。

2013 年11 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欧盟合作, 启动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 选定15 个城市。

2014 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014 年5 月, 交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 确定26 个城市开展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2015 年初,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以及基础评价标准体系的国家标准终于出台, 共包括六大标准体系。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1. 国家引导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智慧城市实施将进一步落实。

2. 民生类的服务平台智慧领域应用, 进展明显。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教育等将进展明显。

3. 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4. 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运营与管理的新资源。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社交网络的数据、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物联网的RFID等数据, 通过数据中心的云计算, 更大化地提升数据中心海量数据的支撑能力, 大数据发掘将提升智慧城市体验。

三、智慧城市服务于民

“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民生, 基于物联网终端的智慧城市一站式自助服务平台。整合便民服务、本地生活、移动互联网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平台可购买火车票, 飞机票, 汽车票, 福彩, 话费充值, 水电煤缴费, 交通罚款, 高速公路ETC缴费, 加油卡充值, 酒店预定, 信用卡查询, 还款, 收款, 旅游票, 助农取, 网络购物, 团购, 优惠打折, 家政服务, 电子政务, APP线下引流等各类生活服务项目。

1. 智慧交通

近几年, 随着中国城市信息化的步伐加快,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 智慧交通占有重要地位。各省市积极推进智能交通建设, 促进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交通作为智慧城市整体构造中重要组成部份, 对现代都市当中交通安全、拥堵现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智能交通将是本世纪交通发展主流。

在智慧交通建设中, 率先建成的“数字交通”工程, 通过植入交通视频监控、监测、交通采集与诱导、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类平台、GPS与警用系统、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电子警察、卡口、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客运枢纽信息化、智能公交等技术, 完善服务系统建设, 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进而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智慧交通, 让人们动一动手指就能知道附近哪儿有停车位;看一下路边的显示屏就知道视线盲区有没有车辆驶来;有了便携式抓拍电子警察, 应急车道被非法占用明显减少……智能设备的使用让百姓出行更加方便也更加安全。

2. 智慧医疗

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必然趋势。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 提升医疗行业效率与服务质量。国家重点扶持的互联网医疗正在渗透医院。

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 解决了患者在医院的停留时间。患者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挂号、交费等流程, 实现从门诊到住院、从院前到院后、从诊治到康复的全流程医疗服务。不仅节约了排队的时间, 提高了看病的效率, 对于患者而言, 可以减少就医的时间与费用。对医院来说, 加快了诊疗流程,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利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 互联网医疗平台实现语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和传输。

互联网医疗正在积极探索网上医嘱、处方等网络医疗服务模式, 改变了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 并不仅加快了诊疗流程, 提高了医院设备利用率, 而且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在移动互联网终端, 患者的病历、检查化验结果等都能查到。所有数据在医院的服务器上, 只有医院有权限查看与获取。

“互联网+”医疗网上诊病, 通过手机客户端打开“智能导诊”, 页面将出现一张人体图, 在设置栏里输入自己的性别与年龄, 根据自己的身体不适情况, 点击图中相应的人体部位, 勾选自身存在的症状, “智能导论”就可初步判断用户可能存在的疾病。

3. 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以游客为中心, 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4G通信、三网融合等智慧技术, 整合旅游资源, 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以为游客、旅行社、景区、酒店、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打造智能导游、智能景区、电子商务等多方面应用, 促进旅游行业运行服务智能化全面提升。

全国各省市建立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智慧旅游, 在高速网络的支持下, 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等智能终端获取位置定位、路线导航、天气情况、美食寻找、预订酒店、推荐景点、购物导航、互动分享、网上购票等多种服务, 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位一体的旅游服务。

①北京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游客打开手机“i游北京“APP, 可直接购买到北京各景区门票, 并能查阅景区风景及查询导游资格, 为游客技术先进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游览体验。

②广州智慧旅游推出“导游+ 互联网+ 旅行”为概念输出, 以导游员为核心价值观, 充分整合各方面旅行资源, 成就一个好玩的“微品牌+自媒体+电商”的垂直旅行社交平台, 整合行业资源, 实现“粉丝+ 供应链”的旅行新型消费模式。还推出智能机器人现场服务旅游展, 机器人与游客现场对话, 并能展示其强大的专业能力。

③长沙打造智慧旅游城市, 推出手机扫扫二维码, 网上购票, 并可以听语音讲解景区概况, 景区WIFI全覆盖。

4. 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 实现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 解决当前社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例如社区养老、居民健康管理、资源浪费等, 从而为公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 智慧社区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全国智慧社区建设从便民、利民、惠民出发,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围绕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等方面, 发挥地区优势特色, 建成了一批示范智慧社区, 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智慧化、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人的生活方式便捷化, 形成了新型、生态、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

智慧社区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系统、综合预约服务系统、公益管理系统、社区商业对接系统等公共服务应用系统, 可以在门户、APP、微信、多媒体自助终端等基础服务平台上实现社区政府、教育、卫生、公益、体育、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发布、预约互动、点评积分、商业优惠等服务。

对许多老人和孩子来说, 复杂的控制软件带来操作难题。智能家居, 只要人进入室内, 室内的人体感应器就会自动启动, 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度, 甚至根据空气质量启动净化器等。

缴费、买菜、体检、保险理赔、家政服务……这些日常生活事务常常费时不少, 如今, 随着一款“社区有我”服务软件的推广, 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便捷的社区生活。该项目是集查询、交流、服务为一体的便民智能平台, 能提供一站式缴费、一站式保险理赔、团购物流配送等多项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智慧城市惠民发展评价指数报告 (2015版) [M].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智慧城市之城市规划】相关文章: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建设智慧城市范文06-14

智慧城市城市规划07-28

城市安全与智慧城市07-21

智慧城市08-27

智慧城市08-08

智慧城市进展05-27

智慧城市概念06-10

智慧城市问题07-14

绿色智慧城市06-22

智慧旅游城市08-05

上一篇:应用型音乐人才下一篇:番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