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有效复习

2024-07-11

高三历史有效复习(精选十篇)

高三历史有效复习 篇1

一、高考复习研究的方向

靠什么来把握方向呢?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 ,还有就是近几年的高考卷,尤其是实施新课改的各地高考卷。

1.《课程标准》。课标起到的是统领全局的作用 ,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这些,对我们的高考复习教学起到目标引领的作用。

2.《考试说明》。主要是框定了考试范围 ,明确了考核目标与能力,把考核要求细化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个方面,体现能力能力要求的递增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科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考查范围 ,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让我们清楚了学生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进行高考复习教学,提供了便利。

二、高考复习的策略

1.用足教材,夯实基础

( 1) 阅读导语,构建本专题的知识框架。导语往往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呈现本专题的知识框架。

( 2) 阅读教材的主体部分。课前预发填空题,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有基础性的了解, 复习时重点解决老师根据本目、本节、本专题所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完题目后,用高考题或者各地新课程的模拟题加以巩固。

在复习完一个专题后,选择一些问题和练习来强化巩固知识,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内部各节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本专题和其他专题或者其他模块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纵观高考题目,史料浩如烟海,丰富多彩,考查角度千变万化,但史实和答案还是在教材之中,我们应该还是要立足于教材。当然,在引导学生关注史实同时,要有更高层次的视野,建构符合历史规律的世界。我们要有新的维度和思考层次,提供新的思路。

2.一轮复习课中的具体教学要求

( 1) 知识点定位要准确。包括每个具体知识点的各个基本要素:如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等,同时,要明确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要掌握到何种程度) 。在备课中老师应该对考试说明所框定的核心知识进行逐条解读,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 2) 核心概念讲解要透彻。要讲透重要概念的内涵 ,即概念本身的含义, 然后梳理与此概念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然后设计一些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3) 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要清晰。

近年浙江文综卷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比如:

【2009浙江卷】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阶段特征。

怎样梳理基本线索、理清阶段特征呢? 按时间,梳理大事年表;分领域归纳相关知识。通过梳理形成以时间为经线,以领域为纬线的知识网络, 横向体现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情况;纵向体现不同时期同一领域的变化和发展,从变化和发展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梳理,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繁多的内容, 也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梳理归纳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 4) 高考动态和史学研究成果要关注。

高考动态的把握主要依靠对近几年新课程高考题的分析,教师可整理近几年高考中考过的、高频的、未出现过的考点给学生,使学生更明确考查的方向。

另外,作为教师,还要多关注报刊杂志,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一旦发现自认为有价值的一些信息,要注意进行分析整理,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比如2010年的浙江文综高考卷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肯定了国民政府的一些经济上的成效。更为可喜的是关注了当前国内舆论界争论的制度创新如美国的三权分立, 第39题的三则材料涉及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我发现在《历史教学》( 中学版)2010年第1期上有万绍红的《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 ; 第3期上有薛伟强、高景龙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第5期上有《单一的“三权分立”还是全面的分权制衡》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有效训练

我们平时都有很多的练习和考试,基本能很好的检测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复习的效果。但是有的时候有些题目还是缺乏针对性,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好题的积累,对在月考、训练等出现的试题,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要及时摘录下来,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每个老师都有很多机会和途径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但其实每个人的文化底蕴、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学功底、风格水平等都存在差异,所以一味学习他人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并能体现自己特色的复习方法是最好的。谁的课堂谁做主!

摘要:新课程高考浙江省自主命题已经第6年了,作为一线的高三历史教师,本文从高考复习研究的方向、高考复习的策略两个方面来谈谈本人近几年新课改高三一轮复习的心得体会。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篇2

必修强化记忆两遍,选修强化记忆一遍,能力必然提升,你将战无不胜。建议同学们复习时,调动所有的感官,脑、眼、口、手并用,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会有助于落实消化,会有助于提高效率。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知识点考点。

2.抓住主体,罗列事件

历史的主体比较好确立,一般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主体,围绕这个主体都产生一些事件。如“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主体。十一届三中全是相关事件,进而延伸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整理错题、分类整理

历史的复习并不能依赖大量做题,我们应该把以往做过的题本、月考试卷、各区模拟考题等中当时做错的部分重新审视一遍,避免历史的错误重演。

4.尝试规范答题过程

浅谈高三历史有效复习 篇3

【关键词】历史有效复习;点清;线明;面全;网构

新课程高考不仅考的是具体的知识点,更多的是考察能力,比如提取信息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具体的知识点是基础,能力是升华。没有具体知识点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能力的升华,而没有升华,具体知识点则杂乱无章,不成体系。那么,怎么才能高效的复习历史,取得理想的成绩呢?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再借鉴同行专家的做法,可以概括为:点清、线明、面全、网构。做到这八个字,基本上就可以保证高三历史的复习是有效而且是高效的。

一、点要清。

所谓点,就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它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是历史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信息源。这些“点”必须要求学生准确、清楚的记忆,否则就会张冠李戴答错题,甚至闹笑话。下面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来做个简单的说明。

在秦汉大一统的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如下史实:秦王嬴政在十年灭六国、北击匈奴、统一岭南、纳西南夷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朝议制度。这些措施中有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点”就包括:人物:秦始皇;时间:秦朝秦始皇时期;地点:全国,事件1:推广郡县制;地点:中央,事件2:实行皇帝制度;事件3: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事件4:实行朝议制度。这些“点”如果有一个搞不清楚就可能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导致失分。特别是现在历史学科高考考的都非常之“细”,“细”到无孔不入的地步,“细”到课本非正文的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史学争鸣等等。在高考的题目中关键词只是两个甚至一个字而已,而这个字(就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如果没有掌握,题目就没有办法做。比如2009年浙江省高考题的第14题,关键词就一个字“路”。但是由于教材对宋代地方机构的介绍并不是教学重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不会把它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应对,更不要说考试会考到这一非常时期了。但是只要掌握了“路”是宋朝特有的地方行政机构,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点”清呢?我给了学生一个一般模式:记住5W1H。5W是指: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为什么),1H是指:HOW(怎么办)。

二、线要明。

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它也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过程,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基本内涵。它能够把不同历史时期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该事件。对(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1页)

“线明”的把握的基本要求是:清晰明了,一贯到底。否则,在做题目时就有可能因遗漏其中的某些知识点而导致失分。下面还是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来做个简单的说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支柱,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如下: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强化于明清。这条线索非常清晰明了,而且把不同时期该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很好的表明了,其中有些关键词很重要,它们包括: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发展、强化。在这条线之下就是具体的“点”。比如:形成时期的“点”就有,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就确立实施郡县制度,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要求加强君主集权;确立时期的“点”包括: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朝议制度,地方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巩固时期的“点”包括:中央实行中(内)外朝制度,地方上先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后实行郡县制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刺史制度;完善时期的“点”包括: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地方实行道州县制度,全国实行科举制度;发展时期的“点”包括: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包括中书门下掌民政、枢密使掌军政、三司使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等,元朝中央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此外还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等;强化时期的“点”包括: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制度,清朝雍正皇帝设军机处等等。

那么该怎样做到“线”明呢?两种方法:一、教师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概括,然后,教师再给他们修正,特别是把握关键词。比如宏观掌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等等;二是教师直接给出相关题目的线索。

三、面要全。

所谓面,是指历史事件发展的横切面,它包括该横切面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方面的所有情况,是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是历史事件的外延。面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比如“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剖析各种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辩证分析历史发展动因与过程的能力”等等。对“面全”的把握的基本要求是:面面俱到,有机结合。高考改卷都是踩“点”给分,而这个“点”其实就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下面仍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来做个简单的说明。

中国历史发展到明末清初,在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其表现是清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同时,在文化经济外交上也有其相应的表现。比如,在文化上:清朝继续实行自明朝开始实行的八股取士以及可怕的文字狱,其消极影响是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积极影响是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有著名学者开始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如著名的明末清初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来批判君主专制和其背后的支柱思想——儒家学说。在经济上: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其消极影响是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未能跳出农耕经济的固有模式,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但此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已经非常快了,出现了雇佣经济也即资本主义萌芽,而统治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很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有了黄宗羲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其提出的背景就是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那么,“工商皆本”这种经济思想的提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应”。在外交上: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也即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也允许粤海关(广州)一地可以与外国通商贸易,但实质上仍然是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拒绝与工业化“结缘”,使中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那么,该怎么做到面全呢?方法也很简单,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记住三个字:政经文。即,在答题过程中,一般来说答案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综合性的题目,一定是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

四、网要构。

所谓网,即历史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是点与点的碰撞,线与线的交叉,面与面的结合,是历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有机串联,是知识网络,是全景图。对“网构”的掌握的基本要求是:一网打尽。其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的功效是非常显著的,我给它的功效评价是:一网在手,知识无漏。还是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例来做个简单的说明。

阶段特征

在这个网络结构中,横坐标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是“线”;纵坐标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阶段特征,是“面”;具体的“点”则包括在每一个“纵”和“横”里面;而纵横交错就构成了一张全景图式的“网”。

总之,点是历史发展的支撑,线是历史发展的轨迹,面是历史发展的缩影,网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只要在高三有限时间的复习中真正做到点清、线明、面全、网构,就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2009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材教参 人民出版社.

[3]林素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方略》.

高三历史复习技巧的有效运用 篇4

一、认真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不仅是师生备考的重要依据,更是高考命题专家命题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想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更好地迎接高考,就必须在复习之前认真地研究考试大纲。通过研究考试大纲,了解考试的具体范围,考试内容的增减情况,尤其是要注意新的题型的变化,通过研究考试大纲,及时把握高考的最新动向,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系统复习,夯实知识基础

进入高三以后,第一轮的复习主要就是对以往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可以说,系统复习阶段是整个高三复习活动的基石,如果系统复习阶段基础打得牢靠,会为接下来的整个复习工作取得成功发挥明显的作用。因此,在系统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舍得花大力气。在整个复习环节中,系统复习阶段往往是最为枯燥和乏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重复之前的知识点占据整个复习工作相当大的分量,由于都是一些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缺失学习新知识的新鲜感,自然容易产生沉闷乏味感。同时,与新课讲授相比,在复习课上,内容量往往比较大,学习的紧张感要高于新课讲授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往往是比较难熬的时光。虽然在系统复习中,复习旧知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并不能把系统复习阶段简单地理解对旧知识的重复,否则将导致复习活动陷入误区。在系统复习阶段,除了传统的教学重难点是我们需要重点复习的部分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扫除一些之前教材中的学习盲区,使得复习更加全面。除了复习的全面性外,在系统复习阶段,还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在第一轮的系统复习阶段,我们都是按照历史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活动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每一单元复习结束以后进行单元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组合成一个个的模块,使得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更加明显,从而不但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提高复习效率。

三、专题复习,深化理解和掌握

通过第一轮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把丢掉的知识重新捡回来,并进行一定的整理,从而使得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然而,仅仅基础知识扎实还远远无法满足高考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往往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进入第二轮复习以后,就要注意对第一轮复习形成的知识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开展专题复习。很多时候,为了使得知识专题更加整体化,我们可以突破第一轮复习中的章节限制进行跨章节的整合。例如,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无论是古代历史还是近现代史,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在教材中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民族、外交等方面进行阐述。在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们可以跨章节,打破时空的限制,把每个部分进行纵向的总结,横向的比较,如分类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通过对原有知识模块的突破和重组,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综合复习,提高综合能力

如今的历史高考都是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开展的,在考试的过程中,往往是同一个材料从政治、历史、地理这三个角度入手,因此,在历史复习的阶段,一定要注意综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一些跨学科的交叉点,教师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关注,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高考综合中最容易涉及的问题。通过综合性的复习,可以把政治、历史、地理这三门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迅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进行文综改革的重要目标。

五、关注社会热点,重新回归教材

高考是一个最具时代性的考试,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每一年都是结合当年的社会热点进行命题,这也是基于把课堂同社会连接起来的目的。因此,到了高三历史复习的最后阶段,教师就要注意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开展适当的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对于那些涉及政治、历史、地理这三大学科的热点,教师尤其要重点关注,因为这就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到了临近高考阶段,除了要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外,重新回归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前面的几轮复习,很多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历史教材,这其实是一个复习误区。每年高考中,都会出现一些基础知识的失分重灾区,这就是忽视教材所造成的。因此,在最后阶段,一定要注意重新回归教材,进一步地扎实基本功。同时,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复习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让教材复习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人们常常把高三复习阶段视为高考冲刺阶段,其实这个形容在我看来并不恰当,高三这个时间段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算短,如果进入高三以后,一味地蛮力冲刺,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在高三复习阶段,必须讲求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既要以高考为依据,又不能被高考所束缚,这样通过几轮的复习,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质的飞跃,收获高考成功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曾文锦.高三历史复习策略[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7(04).

[2]陈春云.历史复习要做到七结合[J].考试(高考文科版),2005(03).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篇5

一.原因:

根本原因:列强为瓜分中国,扩大侵略;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二.过程:略

三.结果:《辛丑条约》

(1)与以往条约相比,有何变化?—无割地无开通商口岸,开始政治控制军事控制为主。

(2)为什么不再瓜分中国?——中国人民反抗的决心

影响:巨额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四.影响:

⑴政治:对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双半社会,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对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推动清王朝改革运动。1901年实行新政,19预备立宪。

对中国人民:巨额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引起人民反抗,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对列强:改变策略,由瓜分中国转为以华制华。

⑵经济:促进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高三历史有效复习 篇6

关键词:关键历史时间 “支架” 高三复习

“支架”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存在两个不同的发展水平,即“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在最近发展区中建立“支架”的概念,通过这种 “支架”作用,把学生的智力从“现有水平”提升到“潜在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一切历史事物都是在时间长河里产生、发展的。离开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因此,掌握历史时间既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更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淡化了历史时间和历史时序,导致高三学生在复习阶段缺乏时间概念,历史知识混乱,复习效率低下,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避免高三学生在复习时出现这些问题,提高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不断的变革和尝试,最后在众多方法、策略中,找到了运用关键历史时间为“支架”来进行高三历史复习,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非常重要的历史时间和历史阶段即关键历史时间作为“支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意识,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迈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架”,提升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性。

一、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点,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高三复习阶段,由于必修和选修均已上完,历史知识繁多,因而历史时间众多。不仅如此,历史时间的分布很不均匀,在一些历史阶段,历史时间比较密集,有的前后相差不了几年,容易混淆。再有的就是历史时间的重复性,同样的历史时间和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模块和专题中均有呈现,只是用来说明不同主题知识内容和历史事件的体现不同。这些情况使得历史时间不利于被有效记忆,并容易产生混乱,使得学生对历史时间望而生畏

1.以生为本,确立关键历史时间

面对众多的历史时间,要让学生全部记住是不太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关键历史时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那么又如何来确定关键历史时间呢?这不仅需要教师从宏观上依据课标、教材内容、教学需要及考试要求来确定,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复习中积极参与,通过确定关键历史时间的过程,寻找到历史时间复习的诀窍和突破口,从而寻找到学习规律。

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教学内容中的历史时间,在学生搜集好历史时间后,引导学生就这些历史时间分布有什么规律、哪些历史时间需要掌握、哪些时间最关键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合作学习。在经过合作学习后,老师和学生再一起围绕“关键历史时间”进行平等对话,围绕着“为什么要确立它为关键历史时间”阐述各自的理由,在经过讨论后最终确定关键历史时间。

这种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改变了高三复习中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经过这样产生出来的关键历史时间一定是重要的时间点,并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

2.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点,按时序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特征,由于高中历史教材的原因,历史时序概念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因此,我们在高三复习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时序概念。

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点,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时序概念。在复习中,笔者引导学生在确定关键历史时间的基础上,将历史事件与相应的历史时间相对应。通过对应,将历史时间与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从时间方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顺序,由此及彼,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并运用历史发展时序的关联性,建立起历史发展脉络。在此过程中,关键历史时间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路径作用。关键历史时间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点,或是历史发展变化的脉络连接点,或是历史阶段中的转折点,或是高三学生历史知识的盲点和支点,或是教学内容的难点或重点,它在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一些关键历史时间及与之相对应的历史知识,可以很清晰地梳理出历史线索和历史脉络。

通过历史知识发展线索的梳理,体现了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变化规律,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二、以关键历史时间为“支架”,突出历史主干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高三历史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求面面俱到,缺乏重点,缺乏针对性的复习导向,复习效果不够理想。而通过关键历史时间,能突出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分布阶段,从而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复习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1.突出复习重点,合理安排复习进度

高三复习阶段内容众多,学生在复习时必须首先弄清楚:哪些历史知识很重要?它们分布在哪些时间阶段?该怎样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由于关键历史时间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确立的,因此,它不仅从宏观上考虑了课标、教学内容、考试要求、学生的能力目标及历史知识的体系和分布,还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同时,担任“支架”作用的关键历史时间为复习提供了路径和指向。因此,通过这些确立的关键历史时间,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做到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复习。

2.突出关键历史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主干知识

通过关键历史时间,不仅强化了这个历史时期,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支架”,突出了此时间点相对应的历史主干知识,如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分期。这样方便学生在复习中巩固加深这些主干知识。比如在中国现代史复习中,学生一看到1956年这个关键历史时间,首先复习的是与这一时间相对应的重点主干知识。与这一时间相对应的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三大改造”完成、《论十大关系》发表、中共“八大”召开、“双百”方针。重要历史概念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的历史阶段:中国从1956年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链接关键历史时间前后的历史主干知识

利用关键历史时间,不仅可以突出这个时间点上的历史主干知识,而且也可以对关键历史时间前后的历史主干知识进行延伸复习。同样是中国现代史,在对1956年时间点上的历史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后,还可以带领学生以这个时间点为原点,前后延伸主干知识。这样我们就可以复习到1956年前后的很多历史主干知识,如:1954年的第一届人大会议、日内瓦会议;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复习更多的历史知识,还不容易将前后的历史知识搞混。

三、以“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有效整合历史知识

布鲁姆曾说,有组织的和有联系的知识比具体的和孤立的知识要好学、好记些。以关键历史时间来整合历史知识,就是要利用关键历史时间将历史知识组织或联系起来,方便记忆和理解。

1.以“关键历史时间”为节点,横向整合历史知识

在三本必修课本中,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时段,并且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但是由于这些事件分布在三个模块和不同专题中,为不同的主题服务,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将它们割裂开来。如果我们将这些“关键历史时间”发生的历史知识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多视角地理解历史知识。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经济繁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时期。与此同时,古希腊也进入了他们的辉煌期。为此,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有助于从东西方文明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时段的历史知识。

通过这样的整合,不仅基本上能将同时段的主干历史知识一网打尽,而且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刻认识到东西方文明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2.以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纵向整合历史知识

除了将历史知识以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进行横向整合外,还可以进行纵向的整合,这种纵向的整合就是以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将此时间点及前后的历史事件进行整合。这种整合通过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把不同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将这个时间点前后的政治、经济、思想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立体性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综合、迁移等学科能力。比如笔者在给学生复习世界近代史时,以1765年这个关键历史时间为中心,将这个时间点及前后的历史事件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并构建知识网络。这样,学生不仅能复习到1765工业革命前后的这些历史知识,还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政治前提,殖民扩张、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需的市场、资本和劳动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工业革命的扩展,使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时代潮流,德国和法国相继确立了代议制度,并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演变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这里,笔者利用了1765年这个关键历史时间将历史知识进行最大可能的集中,并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进行贯通,提升了学科思维能力,复习效果显著。在历史复习中,通过几个关键历史时间进行类似这样的集群,历史复习就会变得简单。

高三历史有效复习 篇7

1. 加强教学研究, 优化活动单子

备课要在吃透课标、大纲、考纲、教材的前提下, 编写好活动单。活动单活动设计的几点原则如下:

(1) 可操作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就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活动单中活动设计要让学生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要注明完成活动的步骤:阅读课本哪些文字;思考什么问题;先自主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间多长;形成怎样的文字成果 (提纲或完整表述) 等。设计明确, 就可减少时间消耗, 无形中学生活动时间增加,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2) 层次性。因为是复习课, 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通常都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彼此有何联系”“如何运用”等基本问题, 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过程中内化、活化基础知识, 在过程中体悟、形成学科思想, 在过程中摸索、总结学习方法, 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一课时设计的活动不宜过多, 3~4 个为宜, 活动之间呈递进性,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 整体性。一轮复习中每课或每个单元的复习任务, 尽可能整体设计, 让学生明确主题, 把握整体结构。比如:必修二第六单元结束时必须进行整体设计, 可以设计表格,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之间的关系。

(4) 趣味性。可以采用示意图、表格、文字材料、漫画等材料。形式的多样让学生消除对一种形式的疲劳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适时引导

(1) 学生的活动过程包括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展示三步骤。①自主探究。一定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活动过程, 形成个人结论的文字表述或提纲。否则就会有一大帮人在后面讨论中“吃落地桃子”现象。②组内合作探究。由小组长指定一人主讲或小组内其他同学轮流讲,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 完善小组成果。小组中所有同学都要形成完整的文字表述, 每个人都要做好展示成果的准备。③班级展示。形式多样, 如口头、小黑板、大黑板、实物投影等。为防止“吃落地桃子”现象, 一定要有意让那些在讨论过程中不太积极的人进行展示, 不要总是相对较好的同学出来展示。

(2) 教师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作用由传统的传授到现在的“导”即“指导、引导”。上课前要充分备课, 预先设想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以便应对;活动指令明确;学生活动中应该加强巡视、监督, 防止有学生自己不思考却等待其他学生的成果;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在成果展示过程中适时追问、点评, 最后加以总结。

3. 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评价和激励合理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建立小组评价机制, 通过组内学生评价、小组间评价和老师评价给各个小组打分并汇总, 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对一些基础差和基础好的同学评价、打分不一样可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率。

4. 精选典型习题练习

近年高考保持试题知能考查的稳定性, 且颇有新意, 图文并茂, 突出文史结合、古今结合、史地结合, 与新教材、新考纲的联系日益明显。因而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只有从命题者的角度去认识知识点,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是对历年试题的关注, 让学生也渐渐地有命题的意识, 同时还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通过课上有质量的活动设计的落实和精选习题的有效训练进行提升的。选编习题要针对考试的重点内容和重点方法进行训练。

5. 逐渐加大试题难度

一轮复习的习题更加注重基础性, 同时兼顾能力提升, 一些现成题目设问的综合性强, 做多了学生会误认为一些基础知识用得不多而放松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强化, 也不利于学生对这门学科树立自信。所以, 在一轮复习时那些综合性、概括性过强的题目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尽可能地出一些用得上基础知识的题目。但是, 体现学科基本思想和历史基本方法的习题要训练, 选题就要考虑便于讲评, 在有效的强化训练中夯实基础, 在夯实的基础上“凸显能力”。要注意三个轮次复习过程中基础的反复强化和层层递进, 要由面向中下层到面向中上层, 复习过程中不留任何知识的空白点。

6. 注重限时训练及反思

高三历史有效复习 篇8

一、紧扣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 让学生心中有方向

每年高考, 福建省会针对历史学科的课标和大纲, 制定当年的考试说明。它蕴涵着大量的信息和资源, 是复习备考的重要素材和依据, 对历史高考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老师和学生都要认真研究, 使教与学做到有的放矢, 增强复习的实效性。体艺班学生基础较差, 注意力较易分散 (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集中15-20分钟) 。针对这种情况, 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 要让学生迅速把握教学重点, 应紧扣历史课标、大纲和考试说明。只有这样, 师生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 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高三历史备课组认真研读了近几年来福建省自主命题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虽然内容都有所调整, 但考点和能力要求总体上是没有大的变动, 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和影响。因此, 针对体艺班的学情, 在必修一政治史复习中, 我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为依据对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删减, 使体艺生无形中感到学习任务轻了﹑复习巩固的方向更加明朗了。理所当然地, 在新一年的福建省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出台之时, 老师们会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

二、整合历史教材, 让学生心中有线索

高中人民版历史教材以专题形式出现, 打破了时空, 中外历史混合在一起的编写。针对体艺生历史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而言, 他们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又因课外勤奋不够, 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巩固, 更加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和历史基本线索, 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因此, 老师在每一章节复习时都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理清线索。如, 必修二专题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节, 教材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标题是“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第二标题是“农业全盘集体化”, 第三标题是“斯大林模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线索, 在复习时, 我会对本节知识结构做如下的调整: (1) 利用课题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含义; (2) 介绍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3) 让学生找出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 (4) 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在工业化之路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中形成; (5) 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6) 评价斯大林模式。通过整合, 本节课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帮助体艺生更好地把握线索, 理解知识。对于辛亥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两处内容不论是三本必修还是人物选修都进行了详细学习, 在复习时也可将同一历史事件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将三本必修的内容一次性透彻复习。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学内容紧凑清晰, 不致以被割裂开;可以节省重复学习的时间, 减少了学生的烦躁心情, 有利于体艺班学生迅速掌握基本内容、寻清线索。

三、课堂留出一定的复习巩固时间, 让学生胸有成竹

针对体艺生课外复习巩固的自觉性不够和对知识需要内化的特点, 老师要当堂留出适当的时间针对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进行巩固, 时间大致可在5~10分钟左右。如, 学习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必然要碰到对英、法、美、德四国近代政体的对比, 这个问题既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 也是本专题的难点, 因此在课堂上, 我先留5分钟时间让体艺生照着表格进行记忆, 再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提问抽查, 最后让学生对于自己还没掌握的知识用红笔进行标注, 便于课后进行巩固复习。课堂上留5~10分钟让学生自行消化是必要的, 这有助于学生趁热打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 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上学有所成, 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加强解题指导, 让学生应试心中有方法

高考有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 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历史高考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是用材料呈现出来, 高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 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古今中外贯通。伴随着高考材料题知识点切入更加细化, 考察学生的能力要求的提高, 学生在应试中要提高有效分值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学生怕材料题。分析体艺班学生的试卷发现, 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迁移能力差;解题技巧不熟练, 答题速度太慢;问题审不清, 答非所问;历史分析能力弱, 回答问题不全面, 得分低;字迹潦草, 主观题作答不规范, 口语化严重。因此, 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掌握解题技巧, 才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高三历史复习要突出材料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与归纳信息的能力。面对高考大量史料, 学生在作答中首先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带着问题读材料;要注意从材料段前段后寻找文章的出处, 注意把握所涉时间、人物、事件, 找出关键词句并在试题中作标注;对信息量大的材料划分层次归纳中心, 找出各层次之间的联系;注意联系课本, 因为每个材料背后必然与课本中某一个知识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最后是进行规范作答:主观题作答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答题要注意参考设问分值, 分点作答并将重要知识点放在前面;注意答案组织语言需简明扼要并用学科术语;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些解题方法和技巧老师要一而再, 再而三地强调, 让学生达到一看到相关的题型就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解题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帮助学生缓解考场心理压力, 提高历史学科的有效得分, 增强应试能力。

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有其特定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课标、找准方向, 勤于记忆、夯实基础, 善于总结、寻找规律, 这样才能提高体艺班历史复课的有效性,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张史敏, 张子辉.原始要终疏通知便[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3, (1-2) .

[2]郭弘.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备考方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1, (4) .

[3]曾小玲.用“主题化”形式整合教材, 实现有效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 2009, (9) .

高三历史有效复习 篇9

一、历史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

试卷讲评课是指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 教师对试卷进行解剖、分析、点评, 以达到帮助学生发现学科知识不足,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解题能力, 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试卷讲评课上得好与坏, 效率高与低, 从某种意义上说, 直接制约着学生最后阶段历史成绩的提高与否。可以说, 高质量的讲评课不但是“矫正补偿”, 更是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与素质的重要方法。进入总复习后期, 尤其是省质量检测后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高度重视对试卷讲评课的利用。

二、历史试卷讲评课应突出“五讲”

历史试卷讲评课区别于其他课型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讲”字。一是讲清试卷命题意图。教师讲评前要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 分析试卷考查了哪些历史事实和学科能力, 从而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使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 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二是讲清答题误区。讲评时, 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错误, 由表及里, 追根溯源地加以剖析, 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学生, 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找出自己失误的原因, 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三是讲清解题思路方法。试题讲评时一定要讲思路, 讲方法, 讲规律。讲思路即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 要引导学生思考试题考查哪些知识点和这些知识点的哪些层面;讲方法即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讲规律即分类讲解。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总结出解题规律, 规范解题格式, 真正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四是讲清考点宽度深度。教师在处理该问题时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内容:首先要拓展讲评课的宽度, 根据考试知识点间的联系, 进行举一反三, 拓宽思维, 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知识网, 使历史知识体系更完整。其次要加深讲评的深度, 通过多层、深层的分析, 使学生未曾复习到或未曾掌握的知识掌握到位。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则重点强调, 让学生真正提高。因此, 教师必须把知识面的拓宽、学生能力的加强作为试卷讲评的主要目的, 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五是讲清答题规范格式。首先答案要做到“两化”, 即要点化、系统化。其次语言要做到“两化”, 即简单化、专业化。同时书写要做到“三化”, 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三、历史试卷讲评课应牢记“五原则”

1. 及时性原则。

考试后试卷要及时批改, 及时分析统计, 及时讲评, 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记忆犹新”, 取得更好的查漏补缺和深化复习的效果。

2. 集中性原则。

一是试卷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错误的典型问题, 教师应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针对导致错误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评。二是试卷中出现的具有创新性的题型, 教师应对该题型的特点、丰富的内涵和命题者的意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 以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 提高应考的能力。

3. 延伸性原则。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 必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补充、联系、启发思考,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 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

4. 合作性原则。

讲评课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应给学生自主表达自己思考结果的机会。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 可以加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通过学生的参与,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体验, 提高了讲评课的效益。

5. 鼓励性原则。

高三的学生对考试是比较重视的, 每一次考试心理负担都较重。在试卷讲评时, 不可忽视各类学生的心理状态, 要用好激励手段。讲评中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适度表扬, 对个别难题处理到位的学生要予以肯定, 对考试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 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帮助他们找出正确的解答思路、方法, 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高三历史试卷评讲课教学策略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 2010 (11) .

高三历史有效复习 篇10

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绝大部分的高中历史老师都会让学生对习题进行反复操练,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教师也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学生有没有消化吸收、思维障碍点在哪就不得而知了。针对此情况,笔者开始尝试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在习题教学中采用“学生说题”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说题”是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双边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说题的主题看,说题可以分为“教师说题”、“师生互动说题”和“学生说题”三种,下面就高三历史复习中进行“学生说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历史课开展学生“说题”活动的意义

(一)学生“说题”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在讲题的过程中只看到学生答案的对错,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了解学生思维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点。而“说题”能够使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对学习的认知,使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学生“说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往往关注不到班级中每个学生,而学生“说题”过程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探究学习空间。老师、同学们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及时地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感知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这是一个师生、生生思维交融与碰撞的过程,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十分有利的。

学生“说题”还能提高课堂的容量,增加师生的互动,让学生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师们也能清楚学生哪里不会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学生“说题”的实践

一说选择题:让学生直接说出做题(思维)的过程。

案例1、(2009年浙江省高考样卷)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兴起,下列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把它们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中日邦交正常化2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3日本经济进人高速发展时期4日本迎来了泡沫经济的时代

A.4132B.4321

C.2143D.3214

学生罗某说题:因为我确定1是发生在70年代,所以它排序应该是在第三,所以答案选C。

学生庄某说题:此题没有答案,因为必修1和必修2两本教材关于2的表述是矛盾的。

学生苏某说题:书本的表述没有问题,必修一第160页的表述: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而必修二第126页的表述: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很明显,必修二在描述过程中少了“资本主义”这一界定语。

二说材料题:对于材料题,在平时,我要求学生的“说题”按说“审”、说“联”、说“定”这三个步骤进行。下面以2013年温一模试卷38题第1问为例具体阐述。

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合法的谋生职业)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鞅《商君书》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其商工之民,邦之蠹(蛀虫)也。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在对“商”的认识上,韩非对商鞅观点的继承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在法家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地位。(8分)

(一)说“审”

1、审题。如题目的关键词:题眼、限定语、提示语等

学生说题:此题第一问的题眼是“韩非对商鞅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依据材料一”是限定语,在“对“商”的认识上“是提示语。此题第二问的题眼“韩非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是限定语,“在法家思想发展进程”是提示语。

(二)说“联”

1、联系材料,把材料中商鞅对“商”的认识的句子划出来,再把材料中韩非对“商”的认识的句子划出来,然后结合设问作答。

学生说题:商鞅对“商”的认识:商人是国家合法的谋生职业,如果商人不要那么多,国家会变得富强。

韩非子对“商”的认识:贤明的王治理国家使商民少而名卑,商人是国家的蛀虫,

2、联系书本,然后结合设问作答。

学生说题:书本上讲到韩非子是在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一节百家争鸣,书本提到了韩非子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三)说“定”

就是定答案,用课本知识和材料的中心主旨组织答案,做到条理清晰,表述清楚,有理有据。

三、组织学生“说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学生“说题”步骤的规范性

在说题教学的起始阶段,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敢说、不肯说、不知道怎么说,此时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确定“说题”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说题。

(二)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强调说题的作用和重要性,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热烈并且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情境。

(三)注意说题参与者的广泛性

不同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不完全一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几个小问题,然后鼓励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让思维分析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思路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进行说题,从而防止课堂变成少数学生为主体,以保证参与者的广泛性。

上一篇:能源审计下一篇:魅族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