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误区

2024-08-07

服药误区(精选四篇)

服药误区 篇1

1 服药时间

1.1 不同类别药品的服用时间

1.1.1 晨服:

(1) 长效降压药:因人的血压在1天24小时中多数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 即9∶00~11∶00, 16∶00~18∶00出现2个高峰, 18∶00起开始缓慢下降, 至次日凌晨2∶00~3∶00最低, 即“一谷”[1]。一般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多数在服用后30min出现, 2~3h后作用最强, 故为有效控制血压, 每天服1次的降压药宜在晨7∶00左右服用, 每天服2次的下午4∶00再服1次, 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高峰吻合。 (2) 抗抑郁药:抑郁症状晨重晚轻, 宜于晨服。 (3) 驱虫药:清晨空腹一次顿服, 增加药物与虫体的直接接触, 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4)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等) :可抑制胃酸分泌, 服药后2~5h达到峰值, 常在早晨空腹服用[2]。

1.1.2 餐前30~60min服:

(1) 促胃动力药 (西沙比利) :饭前15~30min服用, 利于促胃蠕动、食物排空, 助消化。 (2) 胃黏膜保护剂 (硫糖铝) :餐前服药后很快在炎性反应及溃疡面上与坏死组织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螯合形成一层保护膜, 阻止进食后分泌的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 利于溃疡愈合。 (3) 降血糖药 (磺脲类) :在餐前服用疗效高, 血浆达峰浓度时间比餐中服用提早, 使药效与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规律适应收到显著治疗效果。 (4) 抗生素:可使药物通过胃时不会被过分稀释,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而饭后服, 食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或使药物利用率明显降低[3]。 (5) 钙磷调节剂:应餐前服用, 便于吸收, 避免对食管和胃的刺激。

1.1.3 餐时服:

(1) 助消化药:宜在餐中吃, 与食物混服, 发挥酶的助消化作用, 避胃酸破坏; (2) 降糖药:在餐中服用可减少胃肠刺激和不良反应; (3) 抗真菌药 (灰黄霉素) :灰黄霉素难溶于水, 与脂肪同服促胆汁分泌, 促使微粒型粉末的溶解, 便于人体吸收, 提高血浆浓度利吸收; (4) 非甾体抗炎药 (赛来西布) :与食物同服可使镇痛作用持久, 减少胃黏膜出血的概率; (5) 治疗胆石症的药 (熊去氧胆酸) :早晚餐服, 减少胆汁胆固醇的分泌, 利于胆结石中胆固醇的溶解。

1.1.4 餐后15~30min服:

(1) 刺激性药 (布洛芬、红霉素) :避免对胃产生刺激。 (2) 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会较快通过胃肠道, 随食物进入小肠以利于吸收, 空腹服用则胃排空快, 可能在人体组织未充分吸收利用前就被排出, 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而餐后服用可延缓胃排空, 使其较充分地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在小肠上部吸收, 餐后服胃排空延缓, 胃肠道充足的油脂利于它们的溶解, 使其更容易吸收。 (3) H2受体阻断剂:餐后服比餐前效果为佳, 因餐后胃排空延缓, 有更多的抗酸和缓冲作用时间。 (4) 其他 (螺内酯、苯妥英钠) :胃肠道反应减少, 提高生物利用度, 利吸收。

1.1.5 睡前服:

(1) 催眠药:使适时入睡; (2) 平喘药:哮喘多在凌晨发作, 凌晨0∶00~2∶00是哮喘者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反应最为敏感的时间, 也是哮喘好发的时间, 睡前服止喘效果更好; (3) 降脂药:此类药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醛辅酶A还原酶, 阻碍肝内胆固醇的合成, 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 睡前服用, 有助于提高疗效; (4) 抗过敏药:服后易出现嗜睡、困乏和注意力不集中, 睡前服安全, 有助睡眠; (5) 缓泻药:服后12h排便, 次晨泻; (6) 补钙药:宜睡前服, 因人的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 睡前服可使钙得到更好的利用; (7) 甲减药物:可显著提高甲状腺激素浓度, 睡前服可使药物接触肠道壁时间更长, 吸收效果更好[4]。

1.2 服药时间误区

1.2.1 每天3次:

临床多数药物的服用方法。大家都认为每天吃3次就可以了, 实际这3次的间隔时间是有讲究的, 指每日早、午、晚各1次, 相隔8h, 一定到时间再服药才能维持体内有效药物浓度, 使药品充分发挥疗效。

1.2.2 空腹服用:

临床上许多人认为只要没吃饭就算空腹。实际空腹的时间区间一般指饭前1h和饭后2h。这样才利于药物吸收, 更好地发挥药效。

1.2.3 顿服:

患者常认为一顿饭服用一次或即刻服下, 其实顿服是指一天的用量一次服下。

1.2.4 睡前服:

睡前15~30min服用。

1.2.5 必要时服:

多指发热、疼痛时服用的对症治疗, 如无症状, 不要随意服用, 不仅浪费, 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1.3 时辰药理学

时辰药理学又称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治疗效果如何依据生物的时间选择和内源性周期节律而变化的科学[5]。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药理学分支学科。随着研究和发展的不断深入, 提出了与传统给药方案完全不同的全新用药概念, 即根据机体的节律性变化来确定最佳的用药时间与剂量, 使药物疗效增强, 不良反应减少, 用药依从性提高。同一种药物, 同一剂量,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用, 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 甚至几十倍。故时辰药理学对临床合理用药具重要指导意义。例如, 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 消化系统药物大多在餐前服用, 空腹服用可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胃黏膜;多数抗菌药物的吸收均受食物的影响, 空腹服用吸收迅速, 生物利用度高, 药物通过胃时不被食物稀释达峰快, 疗效好;分子靶向抗肿瘤药、抗结核药进餐时服用或与大量水同服可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糖皮质激素强的松等宜晨服, 因人体皮质激素的分泌高峰出现在7∶00~8∶00, 此时服用可避免药品对激素分泌的反射性抑制作用, 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抑制较轻, 可减少不良反应。利尿剂早上服, 可避免夜间排尿过多, 影响休息, 如氢氯噻嗪早上7∶00服用不良反应小;速尿宜在早上10∶00服, 作用最强[6]。多数平喘药以临睡前服用为佳, 而氨茶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 以早上7∶00应用效果最好, 毒性最低。晚期癌痛患者, 止痛药以夜晚临睡前服用更佳, 因为人的痛觉以上午最为迟钝, 而午夜至凌晨最为敏感。

2 服药姿势

2.1 最科学的服药姿势

站立是最科学的服药姿势, 站立时食管呈自然垂直状态, 利于药物下行到胃中, 便于尽快吸收。坐着尤其躺着服药, 易使药物粘在食管壁, 食管壁会因黏附的药物受到刺激, 甚至腐蚀。

2.2 注意事项

(1) 猛仰脖子猛吞药不可取, 易呛水, 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吃药最好动作慢些, 同时服药后应活动5~10min, 不要立刻躺下, 特殊药要求30min, 避免药物滞留食管, 延缓发挥作用。 (2) 特殊药需采取卧位姿势服用。例如, 睡眠诱导期短的安眠药, 服药后立即躺卧以免发生意外。治疗胃溃疡药应根据不同溃疡部位, 采取不同卧位姿势, 使药物与溃疡面充分接触, 促进溃疡愈合。如治疗胃底厚壁溃疡时, 服药后最好仰卧片刻;如治疗胃体后侧壁溃疡, 服药后则最好采用左侧卧位。含服硝酸甘油应采取半卧位, 这种姿势利于心绞痛迅速缓解, 又可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而昏倒。 (3) 服药后不能马上运动, 因药物服用后一般需30~60min才能被胃肠道溶解吸收发挥作用, 期间需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 马上运动会导致胃肠道血液供应不足, 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7]。

3 服药方法

3.1 干吞药

有些人为省事不饮水, 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 这非常危险[8]。一方面, 容易损伤食管;另一方面, 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 有些药易在体内形成结石, 如磺胺类药。

3.2 掰碎吃或用水溶解吃

有些人吞不下药品, 就自作主张把药掰碎吃或用水溶解吃[9]。药物的服用方法也与剂型有关, 肠溶衣和缓、控释剂应整片吞服。因为包肠溶衣的目的是遮盖不良的气味, 在胃肠道中分散快、吸收好, 生物利用度高和减少胃刺激性, 提高药物稳定性等。若嚼碎服, 将失去这方面的作用。而缓释和控释剂是通过特殊的骨架结构长时间地徐徐释放药物, 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 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若嚼碎服, 会破坏骨架结构, 失去这方面作用。

3.3 个别药物服药方法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用蒙脱石 (思密达) 治疗腹泻, 部分患者反映用药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是服用方法不当, 正确的服用方法是用极少的水冲化, 服前不宜饮水, 服后也不宜大量饮水, 但很多患者都是将药品倒入口中大量饮水[10]。枸橼酸铋钾和果胶铋为水溶性盐, 在胃黏膜表面有一定黏附力, 单独应用可以形成有效保护膜, 具有隔离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在服药时应注意饮用大量水, 防止药物黏附于食管壁。服药后0.5h不要饮牛奶或抗酸剂、碱性药物。

4 服药用水

4.1 用水量

每次用水量通常以60~150ml为宜

4.1.1 宜多饮水的药:

(1) 磺胺类:防结晶尿, 加服碳酸氢钠, 还应多饮水; (2) 平喘药:茶碱类, 宜注意适量补充液体, 多饮白开水防脱水; (3) 双磷酸盐:治疗高钙血症时, 因可致电解质紊乱和水丢失, 故应注意补充液体; (4) 抗通风药:应多饮水, 防止形成结石, 每天保持尿量在2000ml以上, 同时应碱化尿液; (5) 抗尿结石要 (排石颗粒) :应多饮水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 减少尿盐沉淀机会; (6) 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 (ORS) 粉按说明书要求每袋加足量的凉开水冲溶后服下。

4.1.2 宜少饮水的药:

(1) 麦滋林颗粒剂:仅需15~30ml水冲服以利于较高浓度下形成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2) 蒙脱石:只需用50ml水冲服; (3) 慢性肾炎、高血压、水肿等:需要控制水的摄入量, 服药时宜酌减饮水量。

4.1.3 服药后不宜饮水过多的药:

服药后饮水过多会稀释胃酸, 不利于药物溶解吸收。止咳糖浆类需药物覆盖发炎的咽喉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薄膜, 减轻黏膜炎性反应, 阻断刺激, 缓解咳嗽, 故应服用止咳糖浆后15min以后再适量饮水。

4.2 水温的选择

通常选择温水 (40~50℃) 为宜, 不宜用热水送服的药品有: (1) 助消化药:此类药中多是酶、活性蛋白质或益生细菌, 受热后即凝固变性而失去作用, 达不到助消化的目的。 (2) 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 其性质不稳定, 受热后易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3) 止咳糖浆类:此类糖浆为复方制剂, 其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 起到局部湿润及形成保护膜作用, 减轻黏膜炎性反应, 阻断刺激而缓解咳嗽。 (4) 微生态制剂:大多数微生态制剂不耐热, 服用时不宜以热水送服, 宜选用冷、温开水。

4.3 用水品种

通常选择纯净水或煮沸过的饮用水 (常水) , 一般不宜使用糖水、牛奶、茶水、咖啡、果汁。用茶送服治疗贫血的铁剂, 茶中的单宁酸与铁结合, 减弱疗效。用果汁或酸性饮料送服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会加速药物溶解, 损伤胃黏膜, 甚至导致胃黏膜出血。但也有些例外的情况, 有些药用其他水送服反而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例如用绿茶水送服降压、利尿的西药;用淡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

5 服药期间饮食禁忌

5.1 中药饮食禁忌

一般不宜多食豆类、肉类、生冷、辛辣、油煎等不宜消化的食物;不要饮浓茶, 因茶叶中含有鞣酸, 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 降低疗效。咖啡、可乐等饮料也不宜饮, 应以白开水为主。

5.2 西药饮食禁忌

不合理的饮食也会降低西药药效, 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1) 最典型的服用单胺氧化酶抗抑郁药, 不能食用含大量酪胺的食物, 如干酪、酸牛奶、酒类、巧克力等, 因食物中的酪胺不能被肝脏代谢, 造成酪胺蓄积吗, 酪胺取代去甲肾上腺素贮存, 促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并且不被单胺氧化酶代谢, 故会引起高血压。 (2) 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特别是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时, 若与牛奶同服, 其血药浓度比用白开水送服低50%左右;而罗红霉素与牛奶同服, 因脂溶性增加而吸收良好。 (3) 服用呋塞米、噻嗪类利尿剂时, 服用富含钾的食物, 如土豆、香蕉等可因补钾而增强药效, 降低不良反应。 (4) 服用解热药、糖皮质激素时, 应忌食高糖食物。

6 小结

现在药品说明书越来越规范、全面, 但患者仅靠“望文生义”会出现许多问题, 影响用药的有效性、合理性, 应引起重视。药师在药品发放时, 对药物的用法用量、服用时间、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细致的指导, 可以使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避免因药物服用时间和方法等的不正确而导致的疗效不佳、不良反应。随着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伴随近年来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患者对药品及用药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 药学服务是医院药学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药师成为药学服务的主体[11], “给患者全程用药的关怀, 是药师价值的体现”[12], 作为一名药师, 应树立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 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熟练掌握用药知识, 并给患者以耐心指导, 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充分发挥药品的治疗作用, 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老人服药误区多 篇2

误区一

副作用多的药不可用

有些药的说明书中,除了详细写上各种适应症外,还详细地标明该药的各种副作用,哪怕是百万分之一可能发生的也写出来。实际上这样的药品如果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准确使用,往往是真正的治病好药,且安全系数更高。

因为这样的药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动物实验和大量的临床观察,且又不回避才写在说明书上的。这样的药经医生指导,是可以避免或很少发生毒副作用的。

误区二

吃药跟着广告走

老年人十分容易被各类广告语忽悠。其实老年人的身体往往各方面机能都在减退,所以,对于一些常见病,如果选择合适的药物服用不仅可以达到缓解、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甚至还有可能治愈。

那些过度宣传某药用几盒、用几个月就可以“去根”的说法是根本不可信的。

误区三

无副作用就是安全

药物毒副反应的有无、大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药物的成分、用药的方法、剂量、药物相互作用、个体差异,特别是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种功能的减退使其解毒、排泄功能降低,或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药物造成的毒副反应。

误区四

身体稍有异常就用药

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各个器官、组织会呈现退行性改变,各种器官的功能也相应的随之减退,这些改变大多是不可逆的,只是各个人进展的速度和程度不同。

如脑萎缩、骨关节的退行性变等。事实上,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并没有确切而有效的药物在使用后可以根本性地改变病症的。或许可以控制进程,缓解症状。专家指出,对于诸如此些的退行性改变,用药物治疗反而是弊多利少。

误区五

药只治疗不致病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很多老年人只注意用药去治疗疾病,而忽略了或压根不知道某些药物大量、长期使用或多种药物一起使用会造成新的疾病。

比如以老年人胃黏膜病变为例:有的老年人长期服用心脑血管药、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风湿关节药、补钙药等,而这些药大多对胃有刺激,结果导致胃炎、溃疡病等急、慢性黏膜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误区六

就医前停止用药

不少老年人认为,去看医生或去体检前,如果不停药会使检查结果不准确,其实这是绝不可取的做法。有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是终生用药的,必须每天用一定的药量来控制,不要突然停用,否则会影响病情。

误区七

保健品也能治疗

现在市面上的保健品名目甚多,有的确实在某些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有些保健品滥竽充数,甚至声称能治疗疾病,根本不可信。

好的真正的保健品也只能对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不能当药用治疗某些病,如果一味地抱着保健品当药吃,往往会耽误病情,错过治疗时机。

误区八

同一时期多种药一起吃

老年患者往往是同时身患多种疾病,每种病有不同的药治,那么针对每一种病都必须吃药。于是,不少老年人凭着经验,分门别类买各种对症的药来吃,这就形成在同一时期多种药物同时服用的现象。

这样服药的方式实质上忽视了药与药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上各种药物之间有的是相互增加疗效,有的是会相互降低疗效,有的是相互增加毒副反应或是降低毒副反应。因此,盲目吃药是不对的,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

服药进误区影响效果危及生命 篇3

一、服非处方药不看标签

很多人认为非处方药不会伤身, 其实这是很严重的认识误区。由于大量服用非处方药物 (如止痛药等) 、过量服用泻药或抗酸药及不同药物反应等而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人不计其数。所以, 服药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

二、胃不好还总吃镇静药

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 服用处方药苯二氮卓类药物 (安定、阿普唑仑和三唑仑等) 帮助睡眠的人, 夜间发生烧心的几率超过普通人群50%。

三、腹泻伴发烧先服止泻药

腹泻伴发烧时, 切勿滥用止泻药。这些症状说明体内存在感染, 要尽快就医。

四、骤然停服抗焦虑药

如果长期服用抗焦虑药物, 那么不能骤然停药。最好与医生商量, 如何逐步减少药物剂量, 直至停药。否则容易导致昏厥等严重并发症。

五、一种抗生素解决所有问题

很多抗生素都有其专治的特定感染。用错抗生素不仅无效, 而且会产生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应该用完一个疗程。

六、空腹补钙

钙容易形成碳酸钙, 胃部需要大量的盐酸类物质分解碳酸钙。因此不宜空腹补钙, 最好在饭后或吃点零食后。

七、湿疹药物擅自停用

服药误区 篇4

对于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很多人会自行服药。北京友谊医院药剂科药师余俊先提醒公众,应避免走入五大用药误区。

误区一:感冒“多药齐下”见效快。

有些人为了感冒好得快,干脆几种感冒药一起吃。余俊先指出,不同厂家生产的感冒药里面可能会含有相同的成分,如果盲目同时服用,很可能会造成类似于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的情况,对健康不利。

误区二:高血压长期服药无窍门。

很多高血压患者往往都有一种思维定式,只要长期服用降压药,就可以一劳永逸。殊不知,高血压治疗的根本,是不能让早上的血压升高,更不能让夜间的血压过低,所以降压药在病人早上还没有起床或刚起床的时候吃效果最好。

目前降压药物是控制血压的最有效方式,要严格遵照医嘱,定时定量,防止漏服。如果高血压病人出现漏服现象,也不可以凭感觉添加或停止用药。

误区三: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并没有成瘾性,有些病人需要终身注射是治疗疾病的需要。是否需要终身注射或者注射多少胰岛素,需要医生对患者的胰岛功能作出全面评估。对于Ⅰ型糖尿病和胰岛功能很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必须及时接受胰岛素治疗。

误区四:维生素可以随便吃。

城市里许多白领上班时间紧,工作压力大,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很多人希望通过服用维生素等保健品维持健康。对此,余俊先指出,保健品只能起到预防和调节机体亚健康状态的作用,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其实,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只要保证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每天有半个小时能晒太阳,就完全没有必要补充维生素。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都有一个最高承受值,一旦过量,可能导致轻度甚至严重的中毒。

误区五:激素类药膏可以长期使用。

很多皮肤病患者随便滥用激素类药膏。余俊先指出,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类药膏,用药部位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干燥、发黑或呈鱼鳞病样变化,以及出现脱发、多毛等。

余俊先提醒,对于外用药要谨慎使用,不要因其是“外用”就乱用。居民在使用外用药时,首先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其次尽量不要在患者的面部等皮肤较薄处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孟繁星)

安全服药,老年不会“呆”

关爱老人,是我们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几率也越来越高。家有痴呆老人,该怎么用药呢?

近年来,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治疗老年性痴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下面介绍几种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常用药:

脑复康(吡拉西坦,吡乙酰胺):本品可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激活、保护并修复大脑神经细胞,起到提高记忆力、防止发生痴呆的作用。用此药治疗轻、中度痴呆的疗效较好,而对重度痴呆则无效。

尼莫地平:本品为第二代钙拮抗剂。它可有效地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此药有改善脑血流量和脑细胞代谢的作用。

都可喜:本品可通过提高血细胞的携氧能力,起到改善脑神经细胞氧合代谢的作用。在国外此药被广泛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和智力减退症。

艾芬地尔:本品可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α受体,而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细胞代谢的作用。据研究,病人在用药2小时后,脑血流量可增加10%-25%。故此药适用于治疗由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等)引起的痴呆症。

脑通(尼麦角林):此药一方面可通过促进细胞递质—多巴胺的转换,起到刺激神经传导,改善精神情绪异常的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促进蛋白的合成,改善脑细胞的新陈代谢,起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双氢麦角碱(喜得镇,海特琴):本品是一种α受体阻滞剂。它可通过增强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能力,起到活化脑细胞、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此药逐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治疗老年痴呆的有效药物。

长春西汀(卡兰):本品系从小蔓长春花中提取的生物碱。它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细胞,起到改善脑细胞代谢及活化脑细胞的作用。

应特别注意的是,以上各药虽无明显毒副作用,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某些常规药物也可用于预防或治疗老年痴呆症。这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维生素E、银杏叶片和巴戟天等中草药制剂。早在10年前,国外医学研究人员即已发现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现象:常年口服布洛芬或萘普生之类消炎药的关节炎病人中,很少有人患老年痴呆症。西方研究人员推测:这很可能与上述消炎药对脑神经细胞的消炎作用有关。因为现已知道神经炎症也会导致老年痴呆症。此外,西方还有医生报道,常年口服维生素E丸的人同样不大会患老年痴呆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服药误区】相关文章:

服药教案04-26

服药安全06-09

服药指导06-27

不同服药时间05-02

选择服药时间07-05

不规范服药08-16

幼儿服药登记制度06-21

服药治疗依从性05-17

服药时间的选择等06-29

服药10大常见错误07-31

上一篇:小学英语中的游戏教学下一篇:读者服务与人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