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研究

2024-08-21

虚拟企业研究(精选十篇)

虚拟企业研究 篇1

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培训发展的高级形态, 其提升企业员工素质、解决人才储备、增加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验证与发展, 并日益成为企业整合战略资源的有效工具。虚拟企业大学作为新一代企业大学, 让培训职能在企业内部得到进一步扩大化, 可有效突破传统模式下的内容僵化、方式单一、运营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不足等局限性, 正成为很多企业开始关注并准备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对于创建虚拟企业大学的探讨, 将有助于企业在新形势下推进培训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虚拟企业大学最佳模式体现在“虚、实”的有效结合, 它具备“虚拟组织”和企业大学的共同特点, 其服务宗旨、战略使命、服务客户、产品质量、核心能力等方面与实体企业大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虚拟”主要体现在培训组织、培训实施、环境建设三方面。

一、虚拟培训组织构建

对于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企业来说, 如何进行培训组织的变革和优化, 是一个系统问题。实践证明:培训组织是否独立、专职人员编制多少并不影响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 不同的是培训“效率与效果”;而效率与效果的不同, 还取决于培训执行策略是否能更好地与组织结构的实际相匹配。因此, 在企业组织不断虚拟化的大背景下, 如果能有效分解培训职责, 策略整合内外部资源, 虚拟培训组织未尝不一个好办法。

1. 明晰战略定位、强化共建意识。

即要将虚拟培训的各项决策纳入公司战略框架内, 以集团公司培训管理工作要求为指引, 立足实际承接培训管理任务, 并确保决策总体方向符合公司核心能力培养及战略目标需要;同时, 要让大家建立共识, 认同“虚拟”方式及其必要性, 了解“虚拟”的实质在于保留关键的核心能力, 注重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 而非控制或培训职责的分摊及转移。

2. 搭建虚拟培训团队。

可由“决策委员会、培训执行部、合作服务商与培训对象”组成, 建议引入部分有兴趣的业务部门经理或业务专家兼职公司培训管理工作, 即有益于更加贴近业务需要、促进经理人员真正重视并参与队伍培养, 还可弥补当前培训管理者队伍资源、能力不足现状。

(1) 培训决策委员会。由公司领导及主要部门负责人组成, 负责对企业大学预算、战略规划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帮助确认培训产品和服务是否能满足战略发展需求, 确保培训策略能聚焦于公司战略。

(2) 培训执行部。该部门是培训实施的专业队伍, 依据培训职能可细分为:规划评估组、服务研发组及四大专业学院。人力资源部作为培训执行部常设机构, 负责虚拟企业大学常规运作与管理具体任务落实的组织与协调, 向虚拟培训团队成员提供有关的信息与建议。

规划评估组:负责拟定公司培训战略、目标、管理细则及外包策略, 负责对培训的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及个人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 进行相应学习解决方案的选择, 并做出短期与中长期的培训规划及费用预算;全程跟踪培训过程、进展, 并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任务来设计评估体系, 有效衡量培训资源投入所产生的结果。

服务研发组:负责培训实施阶段培训项目实施支撑, 包括项目招标、场地安排、费用报销、教学监督、效果控制、档案管理等;负责能力模型及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的规则制定及技术支持、内训师队伍培养、合作单位选择与管理;负责培训管理系统、网上大学等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支撑与应用推进;负责落实学习文化营造、支撑最佳实践的传播与引导。

四大专业学院:按培训对象的专业特点和培养需要, 可分为领导者和专家学院、营销服务学院、网络工程学院、综合管理学院, 建议由公司各专业分管副总经理牵头。负责本专业队伍培养规划设计、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开发、培训建议反馈等。

(3) 外部合作伙伴。是虚拟企业大学培训团队中的重要成员, 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培训对象, 可存在多个培训服务商, 包括培训外包商, 培训材料销售商, 培训辅助服务提供商等。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即可给公司培训管理工作注入智力支持, 也可缓解培训事务压力, 提升公司的培训专业水准与质量。

3. 确定各成员之间关系。

培训执行部在虚拟培训团队中是最为关键的角色, 起着协调合作伙伴、培训对象、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合作伙伴在虚拟培训团队中是培训服务的提供者, 其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培训对象是虚拟培训过程中的核心, 培训是否达到了目标由培训对象来检验。同时需要强调的是, 各成员之间都是双向的关系, 团队的共同目的都是由培训对象来实现。

二、虚拟培训实施设计策略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网上大学”、“手机学堂”正逐渐成为“面授”学习的有效补充, 为构建虚拟企业大学创造了必备条件。不过, 对于很多员工而言, 目前仍普遍习惯于面对面的“面授”学习, 而且也不是所有培训有适合于网上学习, 对于高端课程及需要深度互动、训练类的课程, 还需要“面授”完成。需要结合课程特点及培训目标, 灵活借助“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的优势组合, 实现培训实施收益最大化, 包括:岗位学习、e-Learning线上学习、自办面授、“请进来、送出去”的合作方式等。这一过程中, 需要重点关注如下两点:

首先, 需要完善体系、识别内容。一是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具体是在哪些业务、技术和服务, 并将培训策略建立在核心竞争优势和关键性资源基础之上;二是通过组织分析、人员分析、任务分析及其外部资源分析, 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流程体系, 识别哪些内容需要合作达成;三是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建立员工岗位学习体系, 根据培训内容及目标匹配“适合的”实施方式, 指导培训规划设计及员工自主参与学习。

其次, 完善激励和约束制度, 包括公司培训负责部门、合作伙伴和培训对象三方面。公司培训负责部门的制度设计, 主要考虑满足公司培训需求的需要, 同时促进内训能力提升及能量传播, 保证公司培训成本的最低化。对合作伙伴的制度设计, 是组织激励约束制度的核心, 包括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建立对外包商的绩效评价机制与监督体系、积极鼓励外包商向企业反馈意见、对外包商的反馈意见做出迅速的反应等内容。对培训对象的激励约束制度设计, 关键是保证其参与培训的自主性、积极性, 确保其通过培训得到切实的能力提升。

三、虚拟培训环境建设策略

虚拟企业研究 篇2

发展虚拟企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发展虚拟企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了中西部地区发展虚拟企业的.偏差,最后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发展虚拟企业的对策与建议.

作 者:黄志斌 万伦来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中国软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SOFE SCIENCE 年,卷(期): “”(3) 分类号:F207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   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组织设计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虚拟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1.综述

1.1虚拟企业组织的涵义

虚拟组织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组织的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一体化组织。其特征以现代通讯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机器智能产品为依托,实现传统组织结构、职能及目标。在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地理空间,也没有时间限制。组织成员通过高度自律和高度的价值取向共同实现在团队共同目标。在虚拟组织平台上,企业间的创新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用虚拟组织的形式组织生产与研发工作,这样可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态势,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多变需求,使企业快速发展。

1.2虚拟企业组织的特点

虚拟企业代表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它的最大特点在于:突破传统企业组织的有形界限,强调通过对企业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迎合某一快速出现的市场机遇。一般地,虚拟企业应具有以下一些具体特点:突出的优势、相互信任、信息技术的支持、机会主义、组织无边界。任何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都有利有弊,虚拟企业也不能例外,其突出优点包括:灵活性、反应快速性。但是,虚拟企业在帮助企业获得响应市场速度快和灵活性等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虚拟企业通常面临不同的组织文化、不同的设计平台等,从而带来一些管理上的难题,并将直接导致协作成本的增加和更高的风险。

2.虚拟企业设计的目的及要素

2.1虚拟企业组织建立的目的

组成虚拟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此外,还可能出于以下多重考虑:为了把握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机会;扩展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地域势力并实现企业全球化战略;扩展企业边界,保持对重要供应商的控制(如质量控制、供应链式的联盟);利用外部资源,降低成本,尤其是避免重复投资;降低、分散风险,尤其是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风险。

2.2虚拟企业组织设计的要素

机遇(Opportunity),对企业来说,市场机遇就是顾客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并具有时间性、约束性及效益风险性等特征。对虚拟企业进行组织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市场机遇的要求,以保证实现虚拟企业的敏捷性。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核心能力是企业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是响应机遇、参与竞争所依赖的能力。它是选择伙伴的第一原则,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组成虚拟企业的伙伴。

伙伴(Partner),虚拟企业是由盟主和若干伙伴构成的,最先抓住机遇并拥有主要核心资源的企业为盟主,其他参与经营的企业为伙伴。伙伴选择直接关系到虚拟企业最终的成败。

企业重构(Business Reengineering),企业重构是虚拟企业为适应快速响应市场机遇的要求而对自身过程及组织的再设计。企业重构是指在敏捷制造环境下实现全球化的企业产品过程的重构,它是虚拟企业以较好的时间(T)、质量(Q)、成本(C)及服务(S)性能的产品赢得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财富杂志》评选的1997年全球最大500家公司中,三菱银行因为兼并了东京银行,由上一年的第75位一跃升至第41位。国内两大制冷技术公司科龙和华宝的联合,大大增强了其无缺陷制冷技术和市场营销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有效利用企业重组和核心能力,在核心经营领域内不懈努力,才能培育出自己的核心能力,营造出持续的竞争优势。

敏捷性度量(Agility Metrics),敏捷性是指企业在不断变化的顾客要求之下,动态灵活、集成、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虚拟企业组织设计和建立阶段,通过敏捷性度量可以及时掌握虚拟企业的状态,并进行有针对性地重构、调整,从而使虚拟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机遇。

组织运行模式(Organization),它是关系到虚拟企业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产品过程的影响。运行模式可以由盟主和核心团队组成虚拟企业的高层组织结构,而其他伙伴企业则可根据需要以多种方式参与虚拟企业,如供需链式、转包加工式、合资经营式、插入兼容式和虚拟合作式等,它们之间组成一个个团队,各个成员之间采用”动态合同”形式,并最大可能地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协同工作。

3.虚拟企业的建设

3.1确定虚拟企业目标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市场信息,识别和寻求机遇,并最终确定虚拟企业的目标。识别和寻求机遇的目的是挖掘市场机遇,确定是否作出响应,并初步进行机遇的描述和定义,在此可以采用市场调研和专家评估的方法。之后,需要对机遇进行分析和评估,并确定响应机遇所需的核心能力。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对自身的核心能力进行识别和评估,并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以确定是否需要以虚拟企业形式响应市场机遇。

3.2伙伴选择过程及虚拟企业框架的初步建立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虚拟企业的目标进行伙伴选择,并开始构建虚拟企业框架。在伙伴选择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一般性原则。核心能力原则:即要求参加联盟的伙伴必须具有并能为虚拟企业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为实现这一原则,首先需要对伙伴进行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评估。总成本合算原则:即虚拟企业总的实际运作成本(包含联结成本)应不大于个体独立完成的全部所有内部费用。敏捷性原则:即要求伙伴企业对来自虚拟企业外部或伙伴之间的服务请求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 风险最小化原则:即选择正确的伙伴以在最大程度上回避或减少虚拟企业整体运行风险。根据以上原则,伙伴选择过程可以描述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并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加以求解。

3.3详细结构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设计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虚拟企业往往存在一个核心团队,它由具备虚拟企业最重要核心能力的企业联合组成。但核心团队在协调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往往在核心团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ASC(Alliance Steering Committee,联盟协调委员会),负责虚拟企业内的协调工作。这是虚拟企业宏观、高层上的组织结构设计,而在微观、底层上,可以按照产品结构树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进行任务分解,并建立面向横向流程的集成产品开发团队(IPT,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虚拟企业可采用基于动态合同的运行模式。动态合同包含利润、风险分担机制、检查机制、激励机制和清算机制。而为了保证伙伴间的协调通讯质量和安全,建立硬件和软件的标准体系和共同的通讯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

3.4组织运行反馈

虚拟企业的成功需要考虑伙伴之间的诸多差异,如企业文化差异、管理体系差异、信息系统和通讯基础差异等。同时,核心能力的集成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在虚拟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组织运行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选择的伙伴企业达不到虚拟企业的要求,所以需要进行伙伴企业的再重组甚至进行伙伴的重新选择。另一种可能是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或者运行模式存在缺陷,需要进行调整。[科]

【参考文献】

[1](美)德波拉夫,安科拉.组织行为与过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李震,章培培.虚拟企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9,(03).

虚拟企业收益分配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虚拟企业,收益分配,冲突

一、引言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旨在抓住市场机遇, 将信息、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合作转化成竞争优势, 并最终物化为收益。但有了收益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收益分配问题, 企业间收益分配的结果是否公平合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收益的进一步生成。因此, 建立良好的收益分配模式关系到虚拟企业是否能够稳定有效的运行并最终实现虚拟企业目标, 是企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阅读国内外文献的时候发现, 对于虚拟企业收益分配模式的研究多为事前协商的收益分配策略, 即在虚拟企业成立之初, 尽可能详尽地对收益分配的方法、比例以及合同或契约加以规定, 仅从某一个角度就收益分配问题的某一部分展开探讨。但由于虚拟企业是动态发展的, 在其运行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见的偶然情况, 不可能在其建立之初就对所有的随机事件做出详细的规定, 因此这种事前协商的收益分配模式必然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 也不能满足收益分配公平、合理的原则。

为了完善上述问题, 本文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过程归结为3个阶段, 即事前收益协商、事中收益冲突、事后收益调整。在事前协商的收益分配策略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了在虚拟企业运行过程中市场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单个企业的投资与风险的变化, 分析了虚拟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各成员企业的收益冲突问题, 提出了“奖励与惩罚”的事后收益调整的策略, 化解虚拟企业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增强虚拟企业间的团结、合作以及信任, 促使虚拟企业稳定运行。

二、事前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 事前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一般来说, 一个虚拟企业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的, 但为了研究的方便, 我们假设虚拟企业只有两个成员, 即盟主A和成员B, 且假使两成员都是风险中性的。虚拟企业中存在两类成本:一类是可证实的、具体实物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 称之为生产性成本, 认为是跟努力程度无关的一个常数;另一类是难以证实、不可计量的产品创新过程中隐性的智力投入, 称之为创新性成本, 与努力程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它随努力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且增加的速度加快。

设:设虚拟企业只有两个成员, 盟主A和成员B, 也即n=2;盟主和盟员的工作努力水平分别为X1、X2;盟主和盟员的工作贡献系数分别为α1、α2, 其中α1>α2;即在同等条件下, 盟主对虚拟企业的贡献多些;盟主和盟员承担的风险系数分别为γ1、γ2, 其中γ1>γ2, 即在同等条件下, 盟主承担的风险多些;盟主和盟员的生产性成本分别为C01、C02;盟主和盟员的创新性成本系数分别为β1、β2;虚拟企业总收益函数为Cobb-Douglas函数形式:V=X1α1X2α2;虚拟企业的创新性成本为努力水平的二次函数, 盟主和成员的成本分别为:CA=C01+1/2 (β1X1) 2;CB=C02+1/2 (β2X2) 2;虚拟企业收益分配比例为di (0≤di≤1) , 且;则盟主和盟员在虚拟企业总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d1, d2;盟主支付给盟员的固定报酬为T;则根据以上可得虚拟企业净收益为:

虚拟企业中盟主的收益为:

虚拟企业中盟员的收益为:

当0

当d1=1且T>0时, 式 (2) (3) 表示的是固定支付模式下盟主和盟员的收益。

当00时, 式 (2) (3) 表示的是混合模式下盟主和盟员的收益。

(二) 事前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

根据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盟员i的收益vi应与盟员的工作贡献系数αi成正比, 同时与盟员所承担的风险系数γi成正比,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则可得虚拟企业中盟员i的收益分配比例di为:

(三) 事前收益分配模式中分配要素的确定

研究虚拟企业的事前收益分配模式首先应确定其分配要素, 这里包括工作努力水平、努力贡献系数、风险系数和创新性成本系数。

其中, 工作努力水平Xi可由各盟员投入到项目中的实际工作时间价值来决定。努力贡献系数αi可由单位时间内预计投入的资源价值与同行业投入的单位时间资源价值平均值相比得到。虚拟企业盟员所要承担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合作风险, 可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上述风险系数进行测算。创新性成本系数βi可由盟员单位时间创新性成本与同行业单位时间创新性成本平均值相比得到。

三、事中收益分配冲突分析

虚拟企业成立后, 盟主将任务分派给各盟员, 由于虚拟企业是将分布于协作企业中的所需资源集成而来的非法人动态组织, 不像法人企业对成员的工作努力程度有严格、统一的标准, 各盟员在接收任务后按照自己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完成任务。又由于虚拟企业中各盟员在地域、时间、文化、市场和政治环境上的差异, 因此各盟员在虚拟企业运行中实际的工作努力程度与期望的工作努力程度必然具有差异性。

部分盟员在虚拟企业运行过程中能够及时抓住市场机遇, 付出更大的努力, 增加了虚拟企业的总收益, 或者为了完成任务承担更大的风险, 根据收益分配原则, 其收益应相应有所增加;而也有部分盟员为了降低自身成本而不努力工作, 没能按照事前期望完成所分配的子任务从而造成虚拟企业总收益有所减少, 根据收益分配原则, 其收益应相应有所减少。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冲突, 就是在组成虚拟企业的各盟员在各自的贡献、风险下, 其收益与其付出不匹配的情况下产生的。在收益总额一定的前提下, 一些企业的多投入部分没有取得相应的收益, 而另外的企业按照事前协议取得收益, 如果这种状况未得到及时处理, 各盟员企业之间的收益问题将会产生对立, 在阶段项目完成时, 将有可能爆发冲突。

四、事后收益调整分析

本文采用“奖励与惩罚”的策略来处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中的冲突问题。在事前协商的收益分配策略的基础上, 对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努力水平的提高而多付出的努力成本进行补偿, 对虚拟企业的净收益增加量进行重新分配的奖励策略, 对没有按照事前期望完成所分配任务, 造成虚拟企业的净收益有所减少的成员企业进行扣除部分收益的惩罚策略。

设:Uk为虚拟企业中在第k阶段通过提高努力水平使虚拟企业净收益增加的企业集, 即, 则虚拟企业在第k阶段的期望增加为:;Uk中各成员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增加为:Δvuk=ΔRiUk其中:i∈{1, 2, ..., n}, 。

ΔRi为成员企业i为虚拟企业净收益增量做出的贡献系数, 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Δαuk=α'uk-αuk;Δγuk=γ'uk-γuk

虚拟企业在第k阶段收益增加, 是因为Uk中的企业集通过提高努力水平而产生的, 成员企业在提高努力水平创造更多收益的同时, 必然承担更大的风险, 因此,

设Lk为虚拟企业中在第k阶段没有按照事前期望完成所分配任务, 造成虚拟企业的净收益有所减少的企业集, 即, 则虚拟企业在第k阶段的期望损失为:;Lk中各成员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减少为:Δvlk=ΔZi Lk其中:i∈{1, 2, ..., n}, l∈Lk。

ΔZi为成员企业i败德行为造成虚拟企业净收益减少的损失系数, 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 Δαlk=αlk-α'lk;Δγlk=γlk-γ'lk。

虚拟企业在第k阶段收益减少, 是因为Lk中的企业集中的成员企业败德行为造成的, 成员企业在偷懒而造成虚拟企业收益减少的同时, 必然回避了的风险, 因此, Δαlk>0, Δγlk>0。根据以上分析虚拟企业盟主所得最终收益为:

盟员所得最终收益为:

五、结论

本文紧紧围绕虚拟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组织或联盟的特性, 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 逐次探讨了虚拟企业不同阶段的收益分配策略问题等, 对虚拟企业收益分配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和荣.虚拟企业——实行及运行机理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2]、叶怀珍, 胡异杰.供应链中合作伙伴收益原则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4 (1) .

[3]、凡志均.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 2005.

[4]、卢纪华, 潘德惠.基于技术开发项目的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3 (5) .

虚拟企业研究 篇5

虚拟企业的系统论诠释--从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看虚拟企业的系统性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虚拟企业,指出虚拟企业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从组织结构看虚拟企业具有有机整体性、结构功能性、层次序列性、分形结构性等系统特性;从运行机制看虚拟企业具有动态开放性、非线性、协同合作性等自组织特性.

作 者:蒋山花 何跃 JIANG Shan-hua HE Yue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44刊 名:系统科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年,卷(期):200614(3)分类号:N941 B02关键词:虚拟企业 系统论 组织结构 运行机制

虚拟企业研究 篇6

关键词:虚拟企业企业文化儒家理论动态联盟分工协作

1.问题的缘起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统筹配置资源,信息技术消除了人类之间知识、信息传递的障碍,技术革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产品品种纷繁缭乱,采用模仿战略分割市场利润的竞争者不断涌现。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越来越难以单枪匹马地面对全球竞争,必须迅速调整组织结构,在以多变、不确定性及全球化趋向为特征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作为动态组织形式的虚拟企业由此问世。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任何企业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归属的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建构需要在吸收世界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作为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家学说的精华,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

2.虚拟企业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什么是虚拟企业的理解还是千差万别的,虚拟企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诸种核心能力的动态联合体。以下通过虚拟企业的定义来探究虚拟企业的本质特征。

2.1“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说明了虚拟企业运作的技术基础。只有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降低交易成本的时候,虚拟企业才能逐步成为主流的企业形态。

2.2“诸种核心能力”说明了虚拟企业业务能力的高水准。一般而言,一个企业能有一两个核心能力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而在虚拟企业中有多个核心能力,这是各个有专长的企业间合作的结果。

2.3所谓“动态联合体”是指虚拟企业的合作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当市场机遇已经被抓住并被完成后,虚拟企业也就随之解散。当又有新的机遇时,再重新选择伙伴,重新建立新的虚拟企业。这就保证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对市场反映的快捷。

3.虚拟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3.1虚拟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虚拟企业的产生就是因市场机遇围绕项目、产品或服务而组成的临时性的联盟,因此有着很强的不稳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文化形成了冲击。

3.1.1存续时间的短暂性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虚拟企业是各个网络成员在各自整体战略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合作目的而临时组建起来的一种联盟,一旦合作目的达到,虚拟企业立即解散。一般意义上,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而虚拟企业存在时间的短暂性增加了其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3.1.2虚拟企业的工作方式弱化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虚拟企业普遍实行并行工程作业。虚拟企业中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等异步通信系统及网络的支持,使得企业工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顺序的串行工作方式,各个工作模块之间在一个统一思路的指导之下,既独立完成任务,又彼此协调配合。这种异地设计、异地制造和异地装配的方式使虚拟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面对面的交流,难以产生共同的企业文化。即使产生了企业文化,也使其凝聚功能大打折扣。

3.1.3虚拟企业文化中的跨文化协调问题。

虚拟企业的组织者根据市场信息和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外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优势互补。虚拟企业通过信息网络把来自各个国家的不同企业的人员集成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工作,一旦虚拟企业解体,这些人员的合作关系即告结束。虚拟企业员工构成的复杂性使企业对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协调的任务变得异常艰巨。

3.2虚拟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虚拟企业的诸多新的特征对企业文化来讲并非都是消极的。从积极的层面上分析,虚拟企业中可能会产生一种更具有平等和开放特征的新型企业文化。因为虚拟企业治理结构的“共同治理”特性是构建虚拟企业文化的基石,虚拟企业的本质决定了其治理结构的“共同治理”性。这是因为: 虚拟企业是为了特定的商业机遇而形成的企业动态联盟。既然是联盟,其治理结构就不会是单边治理;虚拟企业往往是由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作组成的。对参与虚拟企业的各方来讲,每一方相对于其他各方都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企业是为了迎合顾客个性化需求的产物。

4.构建顺应虚拟企业运作的企业文化

人们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实行虚拟组织运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要求企业树立新的经营观念,具体地说:

4.1以人为本观念

虚拟组织作为一种由独立的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以及顾客以各自相对独立的优势为结点而组成的网络,往往是各个网络成员出于自身的某种战略考虑而臨时组建的动态合作方式。控制管理这样一群成员需要的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如何与之保持良好关系,通过分工合作维系彼此间共同的目标。每个成员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整个商业任务的大背景制约。

4.2合作共赢观念

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拥有适应某一市场机遇的所有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学会与外部企业合作,整合利用外部企业的现有资源——不管它在哪里或由谁拥有它,以便尽快地、以尽可能低的“费用——效用比”将产品投向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为了生存,必须首先学会合作和彼此依赖,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树立合作竞争的长远思想和新观念。

4.3顾客中心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的目的由满足生存和温饱转变为追求机能的享受和个性的发展。为此,企业应该改变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追求大规模、低成本的经营策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观念。

4.4核心专长观念

贯注核心职能,实现生产专业化既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日益高度化和复杂化。这就要求企業树立核心专长的观念,强调做精做强而非做大做全,尽可能地集中资源,培育企业核心专长,保持企业在主要业务领域技术领先地位。

4.5全球经营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为国家企业间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条件。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1984)指出,当前的一大趋势是从过去的一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各国合作生产已成为新的全球模式,“全球的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发展经济或左右世界经济的局面已经结束”。经济发展全球化要求企业树立全球经营观念。

4.6信息网络观

要使虚拟组织各成员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协同合作必须以信息网络系统为依托。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不仅使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从众多的备选组织中精选出合作伙伴,把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组织综合成单一的靠电子手段联系的经营实体,而且使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合作更为有效。

5.基于儒家理论的虚拟企业文化建设

儒家理论作为中国千百年来根植于人们心中为人处世的理念和信

仰,以此为基础构建企业文化成为创新同时也是必然之举。基于以上对于虚拟企业的特征及其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诸多方面的分析,加上创建虚拟企业文化我们所应该遵循的观念,以下将基于儒家理论探索虚拟企业文化建设。

5.1从家国观念看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构建

通过儒家学说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并没有今天所谓的国家观念,只有家国天下的观念,儒家伦理顺应了人性的特点,主张把这种对自己的爱,以自我为起点,以家庭为中心,由里及外,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一步一步地推扩出去,以至于无穷。所以,在虚拟企业中构建组织结构,就不能拘泥于企业,本部门的利益,而应该破除“隧道效应”,组建一个能在网络经济下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灵活而柔性的、没有明显层次区别的组织结构。作为虚拟企业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要求,结合本组织的性质和工作要求只控制关键的生产环节,只从事自己的业务强项,而将关键环节以外的其它工序通过资源外包的形式委托给组织外的企业,从而形成分散但功能更加灵活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当然网络环境下的组织结构相对于传统经济,形式上比较松散,而且系统性和约束力明显低于工业经济下的刚性的、可见的组织结构。因此,为弥补形式上的种种缺憾,需要企业从精神、伦理和道德这一层面加以补充和培养。

5.2从名分制看虚拟企业中各节点企业的定位

所谓名分制,用孔子的话来说,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认为名是具有次序的人际关系中的个体身份标志,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分是指具有某种身份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个体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和所应履行的伦理义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名,就要尽什么样的份,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在网络经济下,虚拟企业在组建的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考虑企业的名分问题,也就是赋予将要在合作中承担职责的各企业的地位以及相互的权利、义务问题。

5.3从正名看虚拟企业中各节点企业的权利义务关系

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但是,仅仅确定五伦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还是要“正名”。正名包含两重含义:一是要正定身份,二是要正定名分。正名首先是要正定身份,另外,还要正定每个人的身份和其义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名和分之间的关系不能相应,就是名实不符。如果,企业之间身份不能相对固定而导致责权不明,则有可能会出现合作伙伴不愿或不能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所接受的任务的情况。那么,这时失去的很有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顾客群,甚至是整个市场。

5.4从忠孝两全看节点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利益

很多学者认为:儒家是以社会国家为本位。当与个人、家庭局部的定位相比,集体、整体、国家、社会是本位,应当具有优先性。然而,儒家主张“以孝治天下”,又难说是完全以国家社会为本位。同样,在虚拟企业当中,各合作单元之间,存在着小集体利益和大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从网络经济的竞争要求来看,应该讲求整个动态联盟的协同发展。但市场经济又是一个非常实在的、经常涉及经济利益的现实社会。作为一个复杂人,在小集体发展的过程当中,必定不可能完全纯粹地讲奉献。我们可以从儒学中借鉴到本位不是原则,只是一个原点,一个价值的基点,是一个考虑事情、决定行动之利弊得失的参考尺度。作为整个虚拟企业的发展,也不应该只停留在保障核心企业的利益上,而应该把共同发展,共享利益作为最终的目的。作为节点企业,自身的发展就是对核心企业发展促进,而核心企业发展就是对节点企业的保证。

5.5从爱有等差和兼爱看虚拟企业中各层次的关系

儒家伦理提出了一种处理所有伦常关系的普遍准则:爱有等差。它要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照宗法和血缘的亲疏远近来依次推行仁义。儒家的爱有等差思想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处理虚拟企业中战略联盟各层次利益的分享问题。一方面它考虑到了人情不齐而处之于先后次序;另一方面,爱有等差与兼爱理论又要求把爱和仁义的原则推行于万事万物。在面对冲突或及小矛盾的情况下生产的先后顺序、批量大小问题、或者定单的接受与否、合作关系的存续与否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而在虚拟企业的经营中也具有实践上的完备性。同时,在爱有等差原理的启发下,我们也可以借鉴物料管理的有关分类方法,把企业战略联盟当中涉及到的企业按照亲疏远近分别予以处理,在平时就保持不同的联系状态。

5.6从家庭管理看网络经济下企业文化的养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的特色,它会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影响到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以及经营业绩。新经济下,网络企业所拥有的新的经营和运转模式,必然带来企业文化的改变。这种改变肯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而且,鉴于网络的超越时空的特性,要在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文化的企业之间形成共识,更是一件非常耗时的工作。然而《大学篇》曾提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尧舜之仁与桀纣之基是那么的不同,而其政令皆为国民所遵从。这主要是原为政令要求的内容与民众平素的教养习尚相协调的原因,若是相反的话则会道到民众的抵制和反抗。

6.结语

从企业文化开始萌芽,到它植根于员工的思想意识领域再到在跨企业的合作中形成一种共识,的确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准备。但是网络经济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全球性的协作发展的文化理念还暂时缺位。儒家伦理作为一种本源性的东西,又逐渐被东西方文化所接受,其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识,也逐渐的受到了重视。所以,我们有必要考虑把儒家伦理当成网络经济下企业文化的领跑队员。

参考文献:

[1]嘉平.企业动态联盟[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5).

[2]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

[3]闫忠元.虚拟公司:企业的未来[J].中外管理,1998(11):38.

[4]张承耀.虚拟企业与策略联盟[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

[5]计维斌.论企业再造的一种新模式一一敏捷企业及虚拟公司[J].经济体制改革,1998(4):44.

[6]张青山.企业动态联盟风险的管理机制和防范体系[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

虚拟物流企业的治理问题研究 篇7

物流业网络化的发展特点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兴物流运作模式的不断出现, 虚拟物流即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虚拟物流是为共同完成物流业务, 将多个拥有不同核心能力和比较优势的物流企业进行有效整合, 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物流协作联盟体系。由于虚拟物流是各节点企业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建立的契约关系的合作联盟, 企业间利益冲突、水平差异、运作不规范和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势必给虚拟物流的运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为使虚拟物流整体价值最大化, 有必要加强对虚拟物流企业组织形式和治理机制的研究, 以充分发挥虚拟物流在快速响应物流市场机遇、共同开拓物流市场及获取物流领域规模化效益方面的潜力。

二、虚拟物流企业的特点

虚拟物流企业是虚拟组织形态与物流业务内容的结合, 本质上是一个物流企业联盟, 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协调与治理的难度相对较大。

(一) 模糊的组织边界

传统物流企业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有着清晰的组织边界, 依托这个边界, 企业建立起以严格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科层组织结构, 进行内、外相关资源与能力的调整平衡, 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虚拟物流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 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它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连结各成员企业, 往往既不存在层级和纵向一体化, 也没有组织结构, 且正是依靠这种动态的扁平结构、灵活的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二) 动态的存续周期

虚拟物流企业是出于共同的目标, 甚至有时仅是为了一个项目而组成联盟, 一旦合作目的达到或项目完成, 联盟就会解散。从这个意义上说, 虚拟物流企业的存续周期是不确定的, 其成员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合作是基于市场机会的, 且不涉及重复博弈, 此时声誉机制的激励作用较弱, 加上联盟成员的资源和技术虽然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但其资产专用性尚未高到一旦合作失败就会面临较大损失的程度, 因此机会主义行为往往难以消除。

(三) 冲突的企业文化

虚拟物流中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 在面对多种文化的交互作用 (有时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很大) 时, 成员间的冲突和对抗往往比较剧烈, 轻则导致成员企业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 重则扭曲成员企业的行为直至联盟解体。同时, 由于虚拟物流企业生命周期比较短, 很难象传统企业那样在长期的合作中实现异质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最大交融, 从而衍生出一个新的能被联盟成员企业与员工普遍接受的文化模式。

(四) 失衡的利益分配

虚拟物流企业是由市场机遇所驱动的临时性组织, 获取现实的利益是其加入联盟的根本目的。一般而言, 虚拟物流联盟应当按照“风险分担, 收益共享”的原则在成员企业间分配收益, 只是在联盟构建之初, 由于市场机遇的不确定性、运作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信息不对称, 导致了虚拟物流企业初始契约的不完备性, 进而使得联盟中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掌握了较多的控制权。一旦控制权能带来的私利较大时, 这种单边的权力配置势必引发偏离甚至损害虚拟物流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虚拟物流企业的上述特点使得联盟的构建只是成员企业资源和技术取得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分条件。要使这个松散的动态联盟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协同增效的作用, 对其实施有效的治理是必然选择。

三、虚拟物流企业治理的特点

传统物流企业与虚拟物流企业是物流企业的两种主要组织形态, 前者属于科层组织, 后者则属于网络组织并且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网络组织与科层组织的运作方式差异较大, 决定了虚拟物流企业在治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 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是非正式治理

实体物流企业有着清晰的组织边界以及明确的规则和权力配置, 实施的是正式治理, 即通过行政命令和权威解决组织内部的冲突;虚拟物流企业则是把企业间的交易嵌入到多重纽带联结的网络之中, 实施的是非正式治理, 也就是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不成文的规范或规则来协调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 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缺乏科层组织那种严密的制度安排, 虚拟物流企业的构建更多的是以信任机制作为平台。

(二) 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是横向治理

实体物流企业一般都具备科层组织固有的金字塔式垂直组织结构, 以及由契约确立的自上而下的命令-指挥链条, 其治理是由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和监督, 体现是一种纵向的控制关系。相比之下, 在虚拟物流企业这个由多家资源与技术互补的企业所组成的联盟网络中, 所有节点企业的地位是平等的, 合作各方不进行所有权的让渡, 属于水平联结和相互作用, 体现的则是一种横向的合作关系。

(三) 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是多边治理

对传统科层组织的治理是由股东 (委托人) 通过建立内部治理结构和利用外部治理机制对管理层 (代理人) 进行监督与制衡, 这种监督是单边的。而在虚拟物流企业这种开放式组织中, 传统的委托—代理框架不再适用, 各节点企业既是治理的主体, 又是治理的客体。也就是说, 治理活动指向所有的节点企业, 治理的目标也从单个企业的决策科学演化为多个企业的协作共赢。

(四) 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是自愿治理

在实体物流企业中, 小股东以及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因信息不对称或渠道不畅而无法有效地参与治理, 积极性受到影响后“搭便车”行为就屡见不鲜。而虚拟物流企业通过高度自律和高度的价值取向共同实现团队目标, 没有实体企业中的强制治理机制, 信息对称程度也大为提高, 充分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加上社会关系的嵌入为各方提供了较多低成本便捷的治理渠道与机会, 从而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强化治理的效果。[3]

四、虚拟物流企业组织形式与治理

根据节点企业之间的互动形式, 虚拟物流企业常采取卫星模式与平行模式两大组织形式, 继而决定了其适用不同的治理模式。

(一) 卫星模式与治理

卫星模式由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和一些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组成, 稳定性高但是弹性相对较差。核心企业处于虚拟组织的中心, 主要负责制定虚拟物流企业运行规则、经营方向与管理战略、非核心节点企业的选择、协调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 并在合作伙伴出现冲突时作出合理仲裁。而非核心企业主要集中在内部自我治理 (如确保活动守法、守信) 及配合核心企业的合作治理上 (如分工与协作、互惠性交换、沟通达成共识等) 。可见, 在卫星模式中, 核心企业在虚拟物流中发挥主要的治理作用, 并对其他成员产生有力的影响。

(二) 平行模式与治理

平行模式里虽然也有核心企业加入, 但它不是联盟的发起者, 而是和其他所有的成员企业一样是参与者, 拥有从事专业物流活动的装备、设施、运营机构、人才等条件。平行模式中各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合作, 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 为虚拟物流企业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 只是影响力不尽相同。

平行网络中的所有节点企业拥有平等的治理权利, 但不同企业在网络治理中的影响程度不同, 因而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即不同的参与治理的权利。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基于某一市场机遇的产品或服务的联合开发以及出于长远考虑的物流企业间战略合作。

(三) 联邦模式与治理

除了上述两种有固定核心企业的虚拟组织形式外, 还有一种流动核心企业模式———联邦模式。即虚拟物流中的核心企业角色不固定, 而是依据“知识分布决定权力配置”的原则, 在成员间随机分配, 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任务要求, 由联盟网络中最适合的节点企业承担领导职能。当然, 此处的联盟网络中的科层与传统的科层并不相同。[4]

五、构建有效的虚拟物流企业治理机制

(一) 充分发挥信任机制与声誉机制的治理作用

虚拟物流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动态性以及快速反应等特点, 其运作必然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减少了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降低了合作风险, 在增强敏捷性的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冲突和实现知识共享。当然, 信任的建立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对于初次合作的节点企业, 有赖于商誉和第三方的仲裁与协调;对于长期合作的节点企业, 间续式的重复博弈更有利于相互之间信任的建立。[5]

然而, 在虚拟物流企业中机会主义倾向常常现实存在且难以根除, 此时各节点企业间协调合作的实现仅靠信任机制是不够的, 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是个有益的补充。如果一个节点企业有机会主义行为的“声誉记录”, 那他以后就会难以找到新的合作伙伴, 这样就会使其在机会主义的短期回报与良好声誉的长期利益之间谨慎抉择与理性行为。

(二) 构建节点企业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虚拟物流各节点企业无论优势是什么以及联盟采用什么形式, 他们实际上都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一方面, 节点企业个体利益的实现有赖于联盟整体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 各节点企业的工作效率也会影响联盟的整体效率。如此一来, 作为虚拟物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各节点企业都有参与治理的天然激励。通过积极协作、共享技术、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 实现共赢的目的。为了保障一定程度的共同决策和共同治理, 建立开放式的决策体系并确保信息充分共享是必要条件。

(三) 建立并实施动态的治理结构安排

虚拟物流企业中的各节点企业是通过相应的契约安排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联盟还可能引入一系列动态的协调者角色, 负责资源调配、计划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等任务。这意味着虚拟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内化为类似科层治理的实体物流企业, 不过这是一种高度扁平化的动态网络组织。在虚拟物流联盟引入这样一些角色后, 各种角色也是高度流动的。为使交易成本达到最低, 应依据交易方式采取动态的治理结构安排, 即采用多元化治理结构, 根据合作联系程度的高低, 合作伙伴以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公司治理, 联系程度越高, 合作伙伴对参与公司治理的要求越深, 越强烈。

总之, 只有对虚拟物流企业这个松散的动态联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才能降低运作风险, 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以更好地适应物流业激烈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冯涛, 鲁政委.虚拟企业的契约特征及其治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09) :81-84.

[2]董雷.虚拟物流企业合作关系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8.

[3]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13-333.

[4]孙国强.网络组织治理机制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3-144.

企业虚拟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篇8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和市场环境的多变, 虚拟经营 (Preiss, 1991) 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应运而生。总体来说, 虚拟经营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主要针对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表象进行定性分析) , 而虚拟经营实践相对活跃, 但仍存在较高的失败率。研究表明导致企业虚拟经营高失败率的主要原因, 是很多企业没有对虚拟经营绩效进行有效评价, 从而控制虚拟运营进程。因此, 虚拟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体系亟需建立与完善。本文从企业个体层面,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 将虚拟经营个性目标与传统经营共性目标相结合, 并参照平衡记分卡构建虚拟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旨在对企业虚拟经营绩效进行有效评价, 指出影响绩效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进一步完善虚拟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体系。

一、虚拟经营的概念及特点

虚拟经营的概念源自“虚拟企业” ( Preiss, 1991) 的提出, 是以企业核心专长 (赵春明, 1999) 为依托, 最大限度地整合外部资源以满足快速的市场需求, 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经营模式。虚拟经营理念、虚拟企业形式和虚拟技术运用的相互结合, 逐步成为企业一种创新的经营方式, 即虚拟经营 (林子华, 2002) [1]。虚拟经营是实体企业将自身的某些功能虚拟化, 以集中企业资源、提高反应速度、强化核心能力的一种经营方式。虚拟经营包含三层涵义: (1) 从经营活动角度, 虚拟经营主要从事自己拥有核心能力的经营活动, 对于其他非核心能力环节, 通过与优势企业进行功能虚拟化整合来予以实现; (2) 从运作角度, 虚拟经营借助VT和IT技术组建虚拟企业, 实现虚拟经营运作; (3) 从目标角度, 虚拟经营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通过速度经济、柔性规模和合作协调等方式,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实现高效运作以取得持续领先的竞争优势, 其特点如下:

1.敏捷性。虚拟企业被认为是实现敏捷制造的企业组织和运作形式 (张申生, 1996;汪应洛、孙林岩, 1997) 。所以, 作为基于虚拟企业的虚拟经营模式所具有的资源组合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恰恰是敏捷性的体现。

2.整合性。虚拟经营强调内外功能相结合, 即内部核心能力专长化, 外部功能虚拟化的延伸。一方面, 从事虚拟经营的企业只有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核心能力, 才具备组建虚拟企业的资格[2];另一方面, 外部功能的延伸是企业组建网络合作, 并实现功能延伸的必备过程, 可以使企业拥有完整的功能。所以, 内外部的改造在程度上、进度上必须要有良好的呼应和匹配, 实现内外同步变迁 (赵春明, 1999) , 这就是虚拟经营专长化、虚拟化和外部化的整合, 也就是虚拟经营整合性的特点。

3.虚拟经营必须实现组织全面网络化 (william, Malone, 1992) 。企业开展虚拟经营, 实行动态联盟, 进行企业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VT和IT技术来实现, 可见网络化是虚拟经营的特点[3]。

4.共赢合作。实行虚拟经营的企业开展虚拟合作, 关键在于通过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 在成员企业之间形成整体协作能力, 发挥“1+1>2”的合作效应。这种整体协作能力的获得对于参与合作的企业而言, 能够增强企业产出的弹性, 取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并由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4]。

二、虚拟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平衡记分卡是最具普遍适应性的绩效评价模型, 它涵盖财务指标, 以及顾客满意度、内部管理、创新和学习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 能够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地衡量;它以战略目标为导向, 将绩效评价与企业战略有效结合, 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5,6]。因此, 平衡记分卡评价模型亦可满足虚拟经营绩效评价的要求。虚拟经营绩效可定义为企业在虚拟经营模式下整合核心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通过一系列合作协调的交互作用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战略目标程度[7]。由于虚拟经营绩效有别于传统的企业绩效, 本文将虚拟经营自身特点融入平衡记分卡模型,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构建其绩效评价模型及体系。

(一) 虚拟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设定原则

1.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虚拟经营的整体战略目标和个性特点, 在充分体现其关键性能的基础上, 将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有效整合。

2.指标体系应以高效益、低成本与赢得客户满意为前提, 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综合反映企业的当前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能对虚拟经营的整个运作流程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4.强调指标实施可行性, 保证指标体系的最佳平衡。

(二) 虚拟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虚拟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以虚拟经营的战略目标分解为依据, 从基本目标出发, 结合虚拟经营特点明确虚拟经营的个性目标, 从而形成虚拟经营总体战略目标体系, 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虚拟经营的绩效指标。和传统企业一样, 虚拟经营的基本经营战略目标也要求效益最大化, 顾客满意, 良好的内部运作[8];同时, 为了获得持续经营效益, 也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创新发展, 形成竞争对手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是, 虚拟经营具有敏捷性、整合性、网络化以及共赢合作的特点, 自身的独特性要求虚拟经营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目标, 即追求敏捷性、联盟企业间合作协调性以及联盟内部高效运作。所以, 将虚拟经营的基本目标与个性目标相结合, 构成虚拟经营总体战略目标体系, 如图1所示。

(三) 虚拟经营绩效评价的具体指标要素

在平衡记分卡模型的基础上, 将绩效指标与上述战略目标予以有效结合, 从财务、客户、创新与学习、内部运作、敏捷性和合作协调性六方面构建虚拟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如表1所示。

1.财务方面。

财务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指标, 传统平衡记分卡从生存、盈利以及价值增长三方面来设定财务指标。综合考虑虚拟经营自身特点, 本文选取流动比率、投资收益率和相对市场份额增加率指标对上述三方面进行衡量。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它可以反映企业的应急与偿债能力, 是考核企业生存状况的重要标准;投资收益率作为传统经营指标, 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相对市场份额增加率是指企业在规定的联盟期内销售额增加量与同行业企业总销售额的增加量之比, 它可以直观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增长情况, 也是衡量企业虚拟经营状况的重要财务指标。

2.客户方面。

本文从质量、价格以及客户价值三方面评价客户满意度, 其中产品与服务质量满意度可具体利用产品合格率、返修率、服务满意率和投诉解决比例等指标来衡量;在价格方面, 选用联盟后产品的价格优势作为主要指标, 具体指与同类产品相比所具有的较高的产品性价比[9];联盟后原客户保持水平以及新客户的增长程度, 能够较好地衡量现有客户的稳定性和新客户增长状况, 从而反映虚拟经营企业的现有销售规模和未来销售潜力。

3.创新与学习。

创新与学习层面, 重点强调企业不断创新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员工是虚拟经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 若员工有着较高的学习能力, 并对联盟有着较高的满意度, 则可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准确把握客户需求, 促进企业不断改进创新;组建联盟后开发新技术与更新设备的投入, 直接影响到创新与学习能力的提升;联盟期内新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情况可直观反映企业当前创新与学习能力的水平。

4.内部运作。

由于动态联盟是虚拟经营的运作形式, 本文对虚拟经营的内部运作研究侧重于联盟内部运作。在分析虚拟经营与传统经营共性的基础上, 本文选取库存周转率与订单完成率来反映企业整体运作状况。企业实施虚拟经营会促使各企业核心能力集聚, 从而带来企业内部运作能力的增强, 因此, 本文从效率提高、体系改进以及成本降低三方面, 分析企业虚拟经营运作效果。

5.敏捷性。

虚拟经营所追求的速度经济、柔性规模, 都体现其敏捷性, 本文从响应速度与产品柔性方面来衡量企业虚拟经营的敏捷性。其中, 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可直观反映企业组建联盟后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而产品柔性可反映为企业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改善产品与服务, 此外虚拟经营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可反映为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6.合作协调性。

本文从利益、核心能力、文化、信息共享角度, 衡量虚拟经营的合作协调性。在利益方面, 联盟企业间实现的交易额占其总收入比率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联盟企业对合作的重视程度, 而利益分配公平合理将是衡量联盟稳固性、合作协调性的重要标准;核心功能的互补程度直接影响到联盟企业间的信任程度, 进而对联盟企业间的合作满意度加以影响;企业间文化协同引导联盟企业间更好地达成共识, 而这种共识是良好合作协调的必要保障;从信息角度, 联盟企业间信息交换比例和质量, 以及信息传递的及时率与准确率, 对促进合作企业间沟通和信任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衡量合作协调性不可缺少的两个指标。

三、虚拟经营绩效评价

(一) 评价方法简介

根据指标特点,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对虚拟经营绩效进行评价, 步骤如下:

1.指标集的确定。各主因素层指标集:u= (u1, u2, u3, u4, u5, u6) , ui (i=1, 2, 3, 4, 5, 6) 为评价指标体系中主因素层中的第i个指标, 其中u1, u2, u3, u4, u5, u6分别对应评价体系中的六个层面 (财务、客户满意度、创新与学习、内部运作、敏捷性和合作协调性) 。子因素层指标集:uih={ui1, ui2…, uik}, uih (h=1, 2…, k) 为主因素层中第i个指标下的第h个子因素;k为子因素层评价指标个数[10]。

2.评价集及权重集的确定。评价集是对分析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 用V表示:V={V1, V2, …, Vn}, Vj= (j=1, 2…, n) 表示第j个评价结果。主因素层评价指标的权重集为:A= (a1, a2, a3, a4, a5, a6) , ∑a=1, ai (i= 1, 2, 3, 4, 5, 6) 表示主因素层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子因素层评价指标的权重集为:Ai= (ai1, ai2, …, aik) , ∑aih=1, aih (i= 1, 2…, k) 为子因素层第h个指标在第i个主因素指标评价中的重要性程度。以上各aiaih的数值可由层次分析法确定。

3.模糊评价矩阵及模型的确定。对子因素层进行评价时, 先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i:

Ri= (ri11ri1nrik1rikn)

其中rikj表示从评价因素uihj级评价的隶属度, 其值通过对专家打分进行统计得到。先对子因素指标层指标uih的评价矩阵Ri做模糊矩阵运算, 得到指标ui对于评价集V的隶属向量:

B=AoR= (a1, a2, a3, a4, a5, a6) o (ri11ri1nri61ri6n) = (bi1, bi2, bi3, bi4, bi5, bi6)

其中bijj=1n (aihh=1krikj) , 记作

再对R作模糊矩阵运算, 得到指标u对于评价集V的隶属向量:

Bi=AioRi= (ai1, ai2, , aik) o (ri11ri1nrik1rikn)

其中bj=j=1n (aihh=16bij)

j=1nbi1作归一化处理, 令bj=bj/j=1nbi得到B= (b1, b2, …, bn) 。

4.综合评价。对每个评价结果Vj (j=1, 2…n) 设定权值wj, 据此求出B中各分量的加权平均值记为ss=j=1nwibj即为模糊综合评价值。根据专家评价法, 得到六个层面在公司绩效评价中的权重w1, w2, w3, w4, w5和w6 (w1+w2+w3+w4+w5+w6=1) 。则虚拟经营绩效的综合评价值为:S= w1s1+w2s2+w3s3+w4s4+w5s5+w6s6。

(二) 案例分析

A企业是一家实施虚拟经营跨国制鞋企业, 该企业以专利设计为核心技术组建虚拟企业, 据调查有6家核心盟员企业和40多家外围盟员企业组成多个虚拟企业。因此, A可作为企业实施虚拟经营的代表, 现对A企业2006-2011各年的虚拟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上述方法计算出A企业虚拟经营绩效在财务 (F) 、客户满意度 (C) 、创新与学习 (L) 、内部运作能力 (P) 、敏捷性 (T) 和合作协调能力 (W) 层面各年综合评价值, 如表2所示。

考虑各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0.2, 0.2, 0.15, 0.2, 0.1, 0.15) , 可得到各年虚拟经营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2.914, 2.908, 2.822, 3.244, 3.719, 3.633。现据上述分析结果纵观该企业, 在企业发展前期 (2006, 2007) , 业绩水平较低, 处于虚拟经营起步阶段;2008年出现整体绩效评价值大幅下滑的趋势, 财务指标与客户满意度层尤为明显, 则与实际中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低迷相吻合;2009年有所回升, 而近两年 (2010, 2011) 则出现整体绩效评价值上升的趋势, 据考察企业近两年进行大幅度改革, 对客户进行精确定位, 并建立跨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交流平台, 在合作中改进沟通的渠道和方法, 业绩的确得到大幅提高。从横向看, 企业的运作能力、响应度以及合作协调能力的评价值与企业的综合评价值呈正相关。总体而言, A企业是一家实施虚拟经营战略比较成功的企业, 在该领域起到带头作用。

四、结论

在分析传统经营共性目标的基础上, 本文结合虚拟经营的个性目标, 构建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虚拟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这套评价指标体系既突出了虚拟经营个性目标, 也兼顾企业整体和局部、个性和共性、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在方法上, 本文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 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评价分析, 虚拟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推动虚拟经营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子华.从虚拟到企业虚拟化运营——对信息时代一种微观经济范式创新的阐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2]Zhao Y P, Kuang S B.Study on Virtual Organi-zation of Enterprise and Operation Model[C].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 Shanghai, 2011, 5.

[3]武志伟, 茅宁, 陈莹.企业间合作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5 (9) :112-118.

[4]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5]Dasa TK, Teng Bing-Sheng.Partner analysisand alliance performance[J].Scandinavian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19:289-301.

[6]曲波.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框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1) .

[7]周勇, 郑丕谔.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动态联盟绩效评价[J].工业工程, 2005 (9) :89-95.

[8]刘秉镰, 王鹏姬.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物流企业绩效层次分析[J].企业管理, 2003 (7) :65-69.

[9]杨柏.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汽车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 2007 (8) .

工程物流虚拟企业成员选择模型研究 篇9

构建虚拟企业是发展工程物流的有效途径,其中成员选择是虚拟企业构建的关键环节。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提出了AHP和DEA[1]、模糊数学[2]、遗传算法[3]、聚类算法[4]等研究方法。其中大部分是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也有少量的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但还没有对工程物流运作企业进行研究的。而工程物流运作与常规物流运作完全不同,具有极强的特殊性,不能照搬一般物流企业的相关理论;随着工程物流需求的不断扩大,工程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业的一个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与工程物流相关的理论研究亟待进行。作者通过深入工程物流运作A企业,对工程物流虚拟企业的成员选择进行了研究,针对企业中几个典型工程物流项目需求,建立了工程物流虚拟企业成员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成员选择的模块化双层智能决策模型,模块化的双层结构使模型更新迅速,在快速多变的工程物流市场机遇中,可实现对成员企业的有效选择,为虚拟企业的及时构建提供保证。

1 工程物流虚拟企业的成员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1.1 工程物流的内涵与特点

工程物流是一个较专业的领域,近几年才逐渐受到关注,相关的理论研究目前还不多,甚至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作者通过深入工程物流运作A企业、跟踪工程物流项目并研究相关文献,提出了工程物流的定义。

定义工程物流(project lonistics)是一种非常规的物流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对工程关键物资的流动过程进行专门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以安全为第一目标的系统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过程。具有单次性、系统性、动态性、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

1.2 成员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2.1评价指标选择准则确定

评价指标是成员选择评价的依据,评价指标的科学有效性决定着成员选择的成败。因此本文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遵循以下原则:

A:系统性评价指标要求能够从工程物流项目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全面的反应成员企业的综合素质。

B:灵活性由于工程物流的单次性特征,不同项目需求的重点会多变,因此,相应的评价指标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需要快速扩展和重构。

C:有效性评价指标要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出工程物流项目的实际需求,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指标真正发挥效力。

1.2.2成员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应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循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A企业做过的石化、电力、冶金、市政等几种典型的工程物流运作项目,结合工程物流的运作特点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识别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出工程物流虚拟企业的成员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 工程物流虚拟企业的成员选择智能决策模型构建

2.1 智能决策模型的总体设计

2.1.1模型选择

针对工程物流的单次性、动态性等特征,本文选择采用具有自适应性、学习能力、计算能力的神经网络模型[5]。在神经网络模型中,选用了应用最广泛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具有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工作状态稳定、可操作性强等特点[6],能够满足工程物流虚拟企业的成员选择需要。

2.1.2结构选择

在虚拟企业的成员选择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相对于各准则指标基本稳定,而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需要灵活多变。现有的应用BP神经网络选择成员的模型都采用指标层输入,目标层输出的单层结构。这样的结构无法适应工程物流的动态灵活性。

本文采用模块化的方式,针对准则层先构建起4个BP神经网络模型模块,组建成准则层智能决策模型。然后以准则层为起点,构建出目标层的决策模型。通过学习训练满足要求,共同组建成工程物流虚拟企业的成员选择的双层智能决策模型。具体的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

2.2 智能决策模型的构建

2.2.1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设计

A:层数确定根据图2的构建过程,先针对4个准则层指标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再构建一个目标层BP神经网络模型,共5个BP神经网络模型。根据需要5模型都选用含有一个隐层的双层BP网络结构;

B:传递函数选用由于输出的总目标决策值处于0和1之间,隐层和输出层的传递函数都选用对数S型函数logsigmoid;

C:单元数确定输入层单元数取自于各输入向量的维数,即指标下的分指标数。目标层决策模型的输入由准则层指标数确定。输出层的单元数都取1。隐层的单元数经验公式,其中,n为输入单元数,m为输出单元数,a为[1,10]之间的常数[7]。参考经验公式,结合试验结果,确定出各网络模型结构为net1:5-15-1,net2:5-14-1,net3:4-3-1,net4:2-5-1,net:4-7-1。图3为基于可靠性指标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块Net1的内部结构图,其它模块与之相似。

2.2.2智能决策模型的构建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准则层各模块组建成准则层决策模型,与目标层决策模型一起构建出双层的智能决策模型,其内部结构如图4所示。

2.2.3决策模型的学习训练

网络模型的学习训练过程为:

A:样本获取从样本企业库中提取12个企业,将经过专家评审的样本企业的各指标评价数据进行预处理,处理为0-1的数据。取10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剩余2个作为检验样本。将各[Z1j]T、[Z2j]T、[Z3j]T、[Z4j]T分别作为输入向量,将Z1、Z2、Z3、Z4的评价值作为对应的目标Ti对Net1-Net4进行训练;将Net1-Net4的输出值[Yi]T作为输入向量,将M作为目标对Net进行训练;

B:训练函数及参数确定选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应的trainlm作为训练函数对各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对应的参数设定为epochs=400;goal=10-7;show=5;其余参数如rem_reduc,max_fail,min_grad等采用缺省值;

C:训练应用MATLAB软件的神经网络工具箱,按照上面的参数设定,输入样本对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

D:检验将准备好的检验样本输入训练好的网络模型进行检验。

2.2.4 训练和检验结果分析

网络训练结束后,应用sim函数仿真网络的输出,与目标输出进行对比,同时应用MATLAB提供的函数postreg,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网络输出变化相对于目标输出的变化率,从而评估了网络的训练结果[8]。

图5给出了由函数postreg显示的Net1-Net4及Net的网络模型的训练结果分析图,横坐标为目标输出,纵坐标为网络输出,“。”表示数据,理想回归直线由实线表示,最优回归直线由虚线表示。图中可以看出虚线和实线几乎重合,说明网络具有非常好的性能。

将网络的检测结果与目标输出值进行比较,分析列表如表1所示。

通过准则层和目标层决策模型训练和检测结果分析图可以看出,决策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检验结果误差最大为3.14%,完全满足工程物流虚拟企业的成员选择需求。

2.2.5智能决策模型的更新和扩展

文章的选择决策模型是针对几个具体的工程物流项目需求构建的,但模型的模块化双层结构可以实现模型的快速更新和扩展。在不同的工程物流项目需求中,将不同的模块重新组合即可生成准则层决策模型;当准则指标增加时只需构建所增加准则指标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块,与其他模块进行组合即可实现模型的快速扩展,因而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把握。

3 结束语

工程物流与传统物流相比,从资源设备、人员技能、追求目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项目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构建的模块化双层智能决策模型,能够在虚拟企业的成员选择中迅速再现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及时作出准确决策。模块化的双层结构有利于模型的快速更新与扩展,从而满足动态多变的工程物流项目需求,实现对工程物流市场机遇的有效把握。

摘要:文章针对工程物流项目的实际需要,建立了工程物流虚拟企业成员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分别建立了该体系的准则层和目标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而构建了一种成员选择的双层智能决策模型;模块化的双层结构有利于模型的快速更新和扩展,应用MATLAB软件对此决策模型进行训练和检测,检测结果满足要求。

关键词:工程物流,虚拟企业,模块化,BP神经网络,智能决策模型

参考文献

[1]戴勇.基于AHP的DEA分析基础上的虚拟物流企业联盟伙伴选择[J].系统工程,2002,20(5):47-51.

[2]陈雯,张强.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动态联盟伙伴选择模型[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6,20(4):146-152.

[3]仝凌云,陈增强,袁著祉,安利平.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双种群自适应遗传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6,32(4):192-194.

[4]沈立新,陈燕,崔春雷,王军,李玖晖.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的虚拟物流企业伙伴选择选择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32(8):114-117.

[5]Chiassi M,Saidane H,Zimbra D K.A dynamic artificial neuralnetwork model for forecasting time series ev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2005,21(2):341-362.

[6]Fish K E,Johnson J D,Dorsey R E,Blodgett J G.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rained with a genetic algorithm tomodel brand shar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1):79-85.

[7]江卫东.基于AHP和BP神经网络的企业R_D人员胜任力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6):56-63.

工程物流及其虚拟企业运作模式研究 篇10

关键词:工程物流,运作模式,虚拟企业,博弈论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基建项目不断涌现,工程物流需求不断扩大。工程物流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工程物流运作的特殊性也对工程物流运作企业提出了特殊的高要求。本文从工程物流运作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工程物流的纵向虚拟企业运作模式。

1 工程物流及其运作特性

1.1 工程物流

工程物流是一个较专业的领域,近几年才逐渐受到关注,相关的理论研究目前还不多,甚至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工程物流,就是指具有工程特性的一切物流活动。它所研究的范围可涉及工程项目物流、会展物流、搬家物流、应急物流和战时物流等。狭义上指工程项目物流(project logistics),即围绕工程项目,由物流企业提供某一环节或全过程的服务,目的是通过物流的专业技术服务,给予投资方最安全的保障和最大的便利,大幅度地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项目的如期完成[1]。

从工程概念考虑,所谓工程就是为实现某种功能去创造或改造一个系统。而在创造系统的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物资,这些物资所包含的一切物流活动就是工程物流。这里的系统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工程物流中的物资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常规物资,即比较常见的,用常规的成熟方式实现其物流活动的物资,例如建筑施工中的沙石等;另一类是非常规物资,即比较特殊的,要用特殊的设备和方法实现其物流活动的物资,例如电力项目中的变压器、石化项目中的反应器等。

由于非常规物资的物流运作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实现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将它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的工程物流是狭义的工程物流,主要是指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中的项目设备的运输过程。

1.2 工程物流运作的特性

工程物流运作与常规物流相比有着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操作对象的特殊性

工程物流运作的特殊性主要是由于其操作对象的特殊性引起的。工程物流操作的对象主要都是非常规物资,多为超长、超宽、超高、超重、不规则的大件设备。要实现经济有效的物流过程,必须对物流设备、运输方式、工具和线路等的确定进行专业和专门化的设计和管理。

2)运作的不可重复性

由于工程项目一般都是一次性的,这就决定了工程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非常规物资的物流活动通常也是一次性的。制定方案时既没有成形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参考,也不能为今后的工程所利用。因此制定方案时既要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安全实施,又要尽量避免造成浪费。

3)安全的特别重要性

工程物流项目通常投资巨大,有些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其中非常规物资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工程物流的安全问题是其首要问题。同时由于工程物流的一次性特征,在运作的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工程物流服务商充分考虑每个环节中的风险要素,并做好各项应急预案,以保证项目的安全顺利实施。

1.3 工程物流运作模式的特殊性

工程物流运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对技术和资源的要求都很高。通常要求公路、水路、铁路等的联运。而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是从专一的如公路运输、仓储、船务公司等转型而成,不具有工程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通过实践跟踪工程物流项目、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总结提炼出传统工程物流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工程物流运作模式,通常是在关键环节上出现问题时企业再通过收集信息,选择满足条件的企业,将一部分工程外包出去,通过交易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运作模式存在着风险集中、交易成本高、交易时间长、缺乏整体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工程物流及其运作企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经济接轨,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就要谋求合作与共同发展,树立“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因此,本论文首次提出适应工程物流运作需求与市场发展需要的纵向虚拟企业运作模式。

2 工程物流的纵向虚拟企业运作模式

2.1 虚拟企业

作为一种新生的组织与管理模式,虚拟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1991年,美国人首次提出了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s,VE)的概念[2],随后有关虚拟企业的理论便不断发展。可以认为,虚拟企业是当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难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时,多个企业进行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资源整合,组建具有足够弹性和自适应性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灵活的联合体。它是寻求资源最佳配置的一种整合方式。是以共有的市场发展机会为基础的。一旦共同发展的市场机会终结,虚拟企业便随之解体,等待下一次商机,再寻求新的组合。因此,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的联盟[3]。

2.2 工程物流的虚拟企业运作模式

通过研究工程物流的运作特点以及传统运作模式存在的弊端,利用虚拟企业的思想,在工程物流运作企业中建立虚拟企业联盟,形成一个虚拟企业资源库,通过信息网络,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组成工程物流的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可参见图2。

当市场机会一出现,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从虚拟企业资源库中提取相关信息,组建项目需要的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作为整体取代原模式中的单独的企业,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资源都是通过虚拟企业资源库直接获取。工作以虚拟企业资源库为依据统筹安排,并行进行。这样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分散了工程物流运作的风险,同时通过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相互取长补短,节省了交易时间和成本,大大提高运作效率。从项目的整体运作上达到最优,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合理分配收益,实现共同发展。

3 可行性博弈论验证

合作博弈论中认为,变和博弈具有超可加性,有形成联盟的必要。即:博弈特征函数意义下,如果所有,满足下式,则称博弈(N,v)是本质的,是变和博弈,有形成联盟的动机和必要;反之为非本质的,没有形成联盟的动机。[4]现假设A、B两家物流服务公司分别为由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公司转型而成。对于他们的物流服务指标能力如表1所示。

假设有一工程物流项目,需要水陆联运,公路运输能力要求为3,水路运输能力要求为2。设公路运输能力为每单位a万元,一次转包后为每单位8/9a万元,成本为每单位2/3a万元;水路运输能力为每单位3/2a万元,一次转包后为每单位6/5a万元,成本为4/5a万元。若中间发生交易,交易成本为运输成本的1/4。则对于企业A和企业B,采取合作构建虚拟企业和进行外包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单位:万元)。

由表2可得,A、B合作后所得支付v(AB)=2.4a万元,A、B单独承担后外包所得支付分别为:v(A、B)=2a万元,v(B、A)=1.91a万元,A、B分别接收外包所得支付为:v(A;B)=1.47a万元。满足v(AB)〉v(A)+v(B),具有超可加性,因此,A、B企业组成的虚拟企业是一个变和博弈,具有联盟的动机和必要性。

同时根据纳什均衡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表2中的(合作,合作)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因此说明由A、B企业组成的虚拟企业具有稳定性。

由此可见,对于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的物流企业来说,相互合作,构建纵向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是快速进入工程物流领域,取得竞争优势,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4 结束语

在工程物流运作中应用纵向虚拟企业模式,企业能够根据工程物流的特殊要求迅速挑选出合作伙伴,系统地分析和整合资源,从而构建出能够发挥各自核心竞争力的虚拟企业,共同完成工程物流运作任务,在有效地利用各企业资源的同时使各企业达到“共赢”。本文做了理论上的研究,由于实际运作的复杂性,还将进一步的去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诺,崔英会.现代物流的新领域—工程物流理论的创建及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156.

[2]Kenneth Preiss,Steven L,Goldman&Roger N Nagel.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trategy:An Industry–Led View.Iacocca Institute,Lehigh University,1991.

[3]张旭梅,黄河,刘飞.敏捷虚拟企业——21世纪领先企业的经营模式[J].科学出版社,2003,(3):70-75.

上一篇:伺服测试系统下一篇:输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