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市场分析

2024-05-16

目标市场分析(精选十篇)

目标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空间目标,恒星目标,运动特性,光电探测

0 引言

地基大视场天文光电观测系统获取的序列图像中, 由于望远镜单元视场大、空间目标尺寸相对较小且距离十分遥远, 空间目标的星像大小、灰度分布等成像特征与恒星目标十分相似, 都只占少量像素的灰度奇异点, 仅通过灰度特性难以正确地检测出空间目标[1,2,3]。运动特性是空间目标和恒星目标之间非常重要的特性差异, 是区别空间目标和恒星目标的关键所在[1]。并且, 一些目标检测算法, 比如针对低信噪比序列图像弱小目标检测的动态规划、三维匹配滤波等方法, 需要预先知道目标的运动速度范围[4]。

由于需要对极暗弱的空间目标进行观测, CCD相机积分时间较长, 帧频一般在0.110 frame/s。从定性的角度上看, 恒星目标在图像序列中表现为相对静止, 而空间目标表现为明显的运动特性。本文将从定量的角度推导空间目标和恒星目标在视场中的运动特性, 并对两者的运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为弱小空间目标检测算法提供参考。

1 空间目标运动特性分析

空间目标围绕地球运动, 其位置和运动速度是重要的特征参数, 也是后续目标检测算法中对空间目标检测的重要依据。对近地轨道空间目标而言, 大部分的空间目标都是圆轨道或近圆轨道运动, 并且地球自转角速度对近地轨道空间目标的运动估算来说影响很小。因此, 不失一般性, 下文以圆轨道空间目标为例, 并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 对空间目标在视场中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估算。

如图1所示, 点O为地心, O'为望远镜单元, Z为天顶, T为空间目标, Re为地球赤道半径 (6 378.137km) , H为空间目标的轨道高度/地面高度, ρ为望远镜单元与空间目标之间的距离, h为空间目标仰角, z为空间目标天顶角, θ为望远镜单元与空间目标在地心处的夹角, φ为地心与望远镜单元在空间目标处的夹角。根据三角关系, 有

空间目标的运动速度 (km·s-1) 和地心运动角速度 (rad·s-1) 分别为

其中:μ为地心引力常数3.986 004 36×105 km3·s-2, r=Re+H为空间目标到地心的距离。

根据正弦定理有 (5)

结合式 (1) 和式 (2) 得到 (6)

因此望远镜单元与空间目标之间的距离为[5]

对于距离地心为r的空间目标, 其运动速度的大小为v但方向未定。如图2所示, 其所有可能的运动方向组成的平面定义为空间目标的“运动平面”, 可知该运动平面垂直于空间目标与地心的连线。空间目标在CCD中成像, 在空间目标处模拟一个与光学系统光轴垂直的“像平面”, 该像平面平行于CCD平面。易知空间目标运动平面与像平面之间的夹角为φ, 两平面的交线为水平线。

已知空间目标的运动速度v与两平面的交线的夹角为γ, 则空间目标像平面上的角速度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投影H (rad·s-1) 和V (rad·s-1) 分别为

空间目标像平面上的角速度ω' (rad·s-1) 为

当γ=90°时, 即空间目标的运动速度垂直于空间目标运动平面与像平面的交线, 空间目标向天顶Z运动, 在图像序列中竖直向上运动, ω'取得最小值min, ω'变化引入的角加速度a' (rad·s-2) 达到最大值amax, 即

此时空间目标的运动在空间目标、地心、望远镜单元组成的平面内, 且空间目标相对地心以角速度ω匀速运动。将 (28) 0-t代入式 (7) , 对t求导, 得到

所以amax (28) (r2-Re24) rR2eμsin (14)

当γ=0°时, 即空间目标的运动速度和空间目标运动平面与像平面的交线一致, 空间目标在像平面内水平向左运动且运动至最高点, ω'取得最大值max, a'为最小值amin, 即

此时空间目标的运动垂直于空间目标、地心、望远镜单元组成的平面, θ与t无关, 故

所以 (18)

当γ=180°、270°时, 与上面分析一致, 只是目标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方向相反。γ≠0°、90°、180°、270°时, 即空间目标的运动速度和空间目标运动平面与像平面的交线既不垂直也不平行时, 空间目标的角速度大小将介于min和max之间, 角加速度大小将介于0和amax之间。

2 恒星目标运动特性分析

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 恒星目标在图像序列中并非完全静止, 而是绕北极星缓慢运动。本节就恒星目标缓动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如表1所示, 建立地平坐标系和时角坐标系两种天球坐标系[6]。

望远镜单元在时角坐标系中的纬度为φ, 则两种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为

已知恒星目标在时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r (, ) , 则由式 (19) 得到其在地平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恒星目标在视场内做“周日视运动”, 其运动角速度的大小与地球自转角速度Ω相等, 为7.292 115×10-5rad·s-1。令 (28) 0 (10) Ωt, 代入式 (19) , 并对t求导, 得到恒星目标在地平坐标系中的速度为

因为 (23)

式 (23) 中“”表示向量积 (外积或叉积) , “”表示标量积 (内积或点积) 。所以恒星目标在地平坐标系中的角速度为

将式 (21) 和式 (22) 代入式 (24) , 得

通过式 (25) 可以发现 |ω (A, h) | (28) Ω|cosd| (26)

即恒星目标在地平坐标系中角速度的大小只与恒星目标的赤纬δ有关, 当δ=0°时望远镜指向北天极, 该处的恒星目标 (即北极星) 角速度为0, 在视场中静止;当δ=90°时望远镜指向天赤道, 该处的恒星目标角速度达到最大值Ω;当望远镜指向其它区域时, 恒星目标的角速度将介于0和Ω之间。

根据式 (21) , 有

故式 (22) 可以转换为

将式 (21) 和式 (29) 代入式 (24) , 得到的ω (A, h) 以方位角A和仰角h表示

3 空间目标和恒星目标运动特性对比

对于某一光电探测系统而言, 空间目标在视场内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与空间目标到地心的距离r、望远镜单元与空间目标在地心处的夹角θ及空间目标对望远镜单元的相对运动方向有关。由于空间目标的轨道高度H与r之间、空间目标的仰角h和θ存在对应关系, 因此空间目标在视场内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取决于空间目标的地面高度H、仰角h及其与望远镜单元的相对运动速度方向。如图3为圆轨道空间目标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 在不同轨道高度H不同仰角h下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分布。

根据前面的分析, 并结合图3, 得到了在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圆轨道空间目标的运动特性:

1) 同一轨道高度相同仰角下的空间目标, 在视场中竖直运动时角速度达到最小速度, 角加速度达到最大加速度;在视场中水平运动时角速度达到最大速度, 角加速度为最小值0;

2) 相同仰角下不同轨道高度的空间目标, 其角速度和最大角加速度都差异很大, 随着轨道高度的升高目标的角速度和最大角加速度逐渐减小;

3) 同一空间目标在不同仰角处, 其角速度具有较大的差异, 随着仰角的增大角速度也逐渐增大;

4) 空间目标的角加速度远小于该空间目标的角速度, 在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

已知望远镜单元在时角坐标系中的纬度, 如假设为北纬43°, 则恒星目标在整个天区内的运动速度分布如图4所示。可见, 若已知望远镜单元在时角坐标系的纬度和指向, 则根据前面的坐标变换可以计算出恒星目标在视场中的运动速度。通过空间目标和恒星目标运动特性的分析对比, 可以得到两者运动特性的差异:

1) 恒星目标在图像中的运动体现为慢速运动, 北天极处的恒星目标的速度为0, 天赤道处的恒星目标速度达到最大值;

2) 近地轨道空间目标的运动速度远大于恒星目标的运动速度, 即使在20 000 km的中高轨道, 空间目标的运动速度也还略大于恒星目标的运动速度。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地基大视场天文光电观测系统中空间目标和恒星目标的运动特性。首先, 以圆轨道空间目标为例, 并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 分析了低轨道空间目标在不同仰角处的运动特性。其次, 在建立地平坐标系和时角坐标系这两种天球坐标系的基础上, 分析了恒星目标在不同方位不同仰角处的运动特性。最后比较了空间目标和恒星目标在视场中运动特性的差异, 结果表明恒星目标的运动体现为慢速运动, 而空间目标表现为明显的运动特性, 且在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

本文结果对于大视场空间目标光电探测系统中空间目标和恒星目标的检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对其它空间目标检测和跟踪系统的算法实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高轨空间目标而言, 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无法忽略, 因此本文结果并不适用。

参考文献

[1]黄宗福, 韩建涛, 陈曾平.天文光电图像序列目标成像特征提取与分析[J].光电工程, 2011, 38 (4) :59-65.HUANG Zong-fu, HAN Jian-tao, CHEN Zeng-ping.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targets’imaging features in astronomical opto-electronic image sequences[J].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11, 38 (4) :59-65.

[2]程军, 张伟, 丛明煜, 等.基于星图识别的空间目标检测算法研究[J].光学技术, 2010, 36 (3) :439-444.CHENG Jun, ZHANG Wei, CONG Ming-yu, et al.Research of detecting algorithm for space object based on star map recognition[J].Optical Technique, 2010, 36 (3) :439-444.

[3]张春华, 陈标, 周晓东.运动背景星空图像中小目标的运动轨迹提取算法[J].光学精密工程, 2008, 16 (3) :524-530.ZHANG Chun-hua, CHEN Biao, ZHOU Xiao-dong.Small target trace acquisition algorithm for sequence star images with moving background[J].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08, 16 (3) :524-530.

[4]李德明, 王学伟, 郭明.星敏感器图像模拟及目标背景运动特性分析[J].光电工程, 2009, 36 (4) :40-44.LI De-ming, WANG Xue-wei, GUO Ming.Image simulation of star sensor and movement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background and target[J].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09, 36 (4) :40-44.

[5]王书宏.强背景下空间目标光电探测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2007.WANG Shu-hong.Research on real-time info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space target opto-electronic detection under strong background[D].Changsha: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2007.

目标市场分析 篇2

去年,淘宝UED做了一次含金量特别高的分享,主题是《从目标用户到设计目标》,阐述了挖掘出目标用户之后,如何明确用户需求,进而分析出用户体验目标,从中分解出可以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最后在这些因素中寻找出哪些因素是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的,那么这些因素就可以定义成设计目标,通过设计的各种方法,最终解决用户最根本的问题。

这次淘宝装修市场的改版,就应用了这种方法,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户使用中的问题。

一、从目标用户到设计目标的方法

从目标用户到设计目标的方法,简单可以概括为下图:

1、定义目标用户

目标用户是直接和产品产生交互,是一个有典型特征的群体。比如汽车方向盘的目标用户是驾驶员,而不是乘客,只有驾驶员才跟方向盘产生交互。可通过建立人物角色模型等方法定义目标用户。

2、明确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是外在的表象,是目标用户按照自己的经历、理解、处境、需要,所期望的产品形态。可以通过用户访谈等方法明确用户需求。

3、分析用户体验目标

用户体验目标是用户需求的本质,是目标用户使用产品所期望得到的成果,是需求背后蕴藏的原因。可以通过认知心理学、行为学、用户体验研究等方法定义出用户体验目标。

4、分解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

关键因素是决定目标用户是否能达成用户体验目标的关键原因或条件。它应该对达成目标有决定性作用,且符合使用场景。

5、确定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设计师通过一系列的界面影响,让用户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灵活使用交互设计模式、符合用户心智模型等方法达成设计目标。

二、以装修市场为例

结合实际,我们来分析一下淘宝装修市场的现状是怎样的。

1、目标用户

根据产品定位,确定目标用户为需要购买模板的淘宝卖家,

2、用户需求

通过搜索、筛选等方式找到合适自己店铺的模板。此处的合适可以定义为符合自己的旺铺版本、定价可接受、视觉风格美观、功能模块可满足需求。

3、用户体验目标

用户调研显示:不使用旺铺装修市场和不满意的主要原因都是很难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模板,其次是模板的相似性太高、买了模板后应用过程太麻烦。

用户体验目标是用户需求的本质,是目标用户使用产品所期望得到的成果。通过调研,分析出用户体验目标为:快速找到合适模板。

4、关键因素

通过分析用户体验目标和用户调研报告,分解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为:成本(时间、效率)、版本匹配度、类目匹配度、识别度(布局、颜色、标题、设计师)等。

5、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设计师通过一系列的界面影响(降低/改善/激发/…),让用户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

设定设计目标为:降低选购成本,提高版本、类目的匹配度,提高不同模板间的识别度。

以上分析可表示为下图:

6、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设计目标提出设计方案:

三、界面原型

根据以上设计方案,产出原型:

四、视觉稿

组织目标变异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组织目标 变异内部原因外部环境

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活动范围内努力争取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即为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组织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是判断组织活动合法性的依据,起着团结和激励组织成员努力奋斗的作用,是衡量组织效果与效率的准则。

组织目标的变异就是组织目标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为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脱离或者远离了原来的目标,致使组织的功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而转变了组织的性质。组织目标变异从不同的评判角度出发,会得出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组织的成立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和发挥相应的功能,目标发生变异会导致原定目标和功能的无法实现,所以从组织自身来说,目标变异是要通过利用各种调控手段来防止出现的情况。从外部环境来讲,随着社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成立之初的目标可能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其存在阻碍甚至危害了社会的进步,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对组织目标进行修改或者重新制定。这时,组织目标的变异是有利的。所以,对组织目标变异问题不能简单的予以肯定或者否定,而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科学的判断。

一、组织目标变异的原因

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发生冲突导致组织目标变异。任何一个组织都要由数量不等的组织成员构成,组织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组织成员的通力合作,组织目标的实现更是与组织成员息息相关。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如果个人的奋斗目标和组织目标能够相协调一致,那么组织成员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组织目标的实践中去。如果一个组织中大多数成员的奋斗目标都不能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甚至个别重要成员的奋斗目标与组织目标发生差异,都有可能导致目标变异。

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利益发生冲突导致组织目标变异。在一个组织内部由于职能权限的划分、组成人员的文化构成、历史背景等因素很容易导致不同利益团体的产生。当组织成员认同某一利益团体,并且发现其他利益团体可能阻碍本团体达到目标或期望时,就会与其他利益团体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如果处置得当,可以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组织的发展。如果处置不当,将会严重削弱这两个部门或团体职能的发挥,甚至导致其他部门功能的削弱,造成组织目标变异。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目标失去了其存在和实现的价值。组织目标的制订都是以当时客观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未来状态的一种预测,这种预测与事物和外部环境的实际发展状况相一致时,组织目标就能够顺利实现。但人们很难对外部世界的发展作出完全准确详尽的预测,更何况不同组织间的实力存在很大差异,组织成员的素质和对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也不一而同,所以某些组织做出的这种预测,制定的组织目标与外部环境不符甚至会完全相反,从而会导致组织目标变异。

现实的困难阻碍了组织目标的实现。一个组织正常的发展轨迹要经历建立、发展、成熟和灭亡四个阶段。如果一个组织其组织目标已经实现,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我们称其为自然死亡。同时,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许多组织的非正常死亡。组织目标在制定时,按照当时的情况和做出预测,在预计的时间内应该能够实现,但现实世界的发展会出现许多不可抗因素,例如地震、洪水、海啸、战争等等,严重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科研单位、厂矿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受到战争的严重阻碍,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战争的巨大摧残,很多组织成员自身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这些组织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围绕正在发生的战争状况,重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组织目标。

二、从组织本身角度出发。防范组织目标变异

任何组织的建立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任何组织的创立者都希望能够顺利实现组织目标,在组织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措施都应该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展开。

(一)实行雇员参与,积极协调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组织面临着对较低的成本、更高的绩效及更大的灵活性方面竞争性的要求,积极实行雇员参与,提高组织成员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范围,协调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已成为组织成功运作和发展的重要方面。雇员参与是一个很广泛的术语,曾被用来泛指“授权”、“参与管理”、“工作设计”、“产业民主”和“生活质量”等,它涉及各种促进工作决策参与程度的方法和手段。有的组织通过职务丰富化大大提高了员工参与制度,有的组织通过组建雇员参与小组来提供关于改进组织运转的建议从而提高雇员参与度。我国从1951年12月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三大改造期间,就很好地利用了参与制思想,深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工商业人士和小手工业者的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控制理论,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通过研究生物体和机器以及各种不同基质系统的通讯和控制的过程,探讨它们共同具有的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的原理和改善系统行为、使系统稳定运行的机制。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包括信息提取、信息传播、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利用等一般问题。一切组织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经过有效的控制。有效控制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提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划分职能与职务的关系、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层级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这些划分时要遵循目标统一、分工协调、有效管理幅度、权责对等、精干高效、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和执行与监督分设的原则。通过设立之初的科学合理划分、执行过程中的及时准确的控制、反馈、调整,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平衡,达到组织目标实现的最优化。

(三)借鉴系统理论,及时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

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用系统观点解决问题。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任何组织作为一个系统都要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离开周围的环境,组织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更谈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了。为此,作为一个组织要学习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正确处理系统、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及时消除和避让环境中的负面影响,确保向着组织向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四)、积极建立自己的组织文化,确保组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文化与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指的是组织中的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信仰及道德规范。它往往是该组织所特有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它确定了该组织的风气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也影响到计划、组织、用人、领导和控制等各个管理职能的实施方式。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尤其是企业组织,人们常把企业的组织文化称作企业文化或公司文化。世界上优秀的公司都有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例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宗旨是:“以人为核心,并向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海尔公司提出的口号是“出口创牌”等等。优秀的组织文化反映和代表了推动组织发展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合乎时代的道德和追求发展的文化修养。优秀的组织文化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和约束功能、教化功能和辐射功能等等。在组织文化的创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组织创建组织文化的先进经验,科学、稳妥地进行。

三、从组织外部环境着眼.合理利用组织目标变异。促进社会发展

一个组织刚刚建立之初,其组织目标的设立能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并且都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还会吸收旧组织失败的各种经验教训,所以在其发展初期组织目标的事项一般比较顺利。但在其发展后期,组织目标与发展环境之间会产生差异,如果这种差异过大就有可能导致目标变异。如果强行推进组织目标的实施,会给周边环境带来较大的危害、浪费更多的社会资源,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组织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惰性,丧失了那种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这时候组织不但不能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聪明才智,反而成了扼杀他们创新精神的牢笼。作为企业,实施成功的组织目标变异,可以盘活企业闲置资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解决员工就业、造福社会等目标。我们当前对一些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的重组和兼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型企业,就是合理利用了组织目标变异的有利的方面。

目标市场分析 篇4

关键词:振动信号,瑞利波,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目标识别

随着民用和军用工业的发展,无论是桥梁监控、仓库监视,还是在军事上对哨位监视、战场探测及人迹罕见恶劣条件的边远地区巡逻,地面探测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人员、车辆、装备等目标地面上运动,必然会发出声响、引起地面振动,而地面传感器即可以通过探测这些物理量的变化来发现与识别运动目标。地面目标运动形成振源,其产生的地振波以纵波、横波和瑞利波等形式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频率高;横波速度低、能量较弱;而瑞利波频率较低、能量较强,其主要频率成分集中在0~150 Hz范围内。因此在进行振动目标识别系统设计时,主要考虑对150 Hz以内的信号进行处理。在均匀介质下瑞利波的频率与传播速度无关,且无频散性,因此,在获取地面目标信息时通常用瑞利波为分析对象[1]。

对地面运动目标的振动信号特性分析,就是将振动信号作变换处理,从中提取出能够反映特定目标本质属性的特征信息,为实现目标的识别提供充分依据。在信号处理方面,目标信号的特性分析一般在时域和频域中进行。在时域中,单人行走与车辆行驶产生的波形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无论是人员行走还是车辆行驶产生的振动信号,在频域中都能找到对应各自信号的特征信息,特别是单人行走与多人随机行走产生的波形,在时域中找不到明显的区别,因此对其采用频域分析是重要的。所以采用时域和频域两种方法对目标信号特性进行分析。

1 信号样本数据库的建立

信号的特征是能够反映目标本质属性的特征信息。目标识别主要是对地面运动目标产生的振动信号进行特征信息的分析与提取,从而识别目标。其根本的方法是匹配,即把分析提取的目标信号特征归属于样本库中和其信号特征相匹配的某一个目标类型,最终根据已知样本库中的目标进行分类识别[2]。所以,要对目标进行识别,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可能对应目标属性的特征信息的数据库尤为重要。

根据文中的应用需求和使用到的算法,信号样本数据库至少包含3种地面运动目标信号,以及这3种目标所对应的特征信息属性,为地面运动目标振动信号的识别提供原始样本。

在实验测试中,以人员、车辆为典型目标,多次定点采集运动目标的信号。实验条件为良好的水泥地质,环境良好。主要做了以下实验:(1)测试单人行走和多人随机行走产生的地表面振动,定点采集各种距离的信号。(2)测试车辆行驶产生的地表面振动,定点采集各种距离的信号。从中采集和提取目标振动信号的特征信息,并建立信号样本数据库。

2 时域分析

地面目标激励下产生的地面振动信号,主要取决于地质条件、目标的运动状态和目标的距离[3]。图1和图2是用软件KEIL MDK对在外场试验采集地面目标运动产生的振动信号生成的时域图,为便于分析,取时间长度为3 s。时域图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采集的时间和信号幅度。如图1和图2所示,人员行走、车辆行驶产生的地振动信号在时域上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2]:一是地振动的目标信号同目标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有关,随着距离的增大,信号的幅度值逐渐减小;二是由于人的走动对地面的冲击是短暂的,而且相邻步伐之间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约为0.5 s,所以人员脚步信号具有的特征为每个脚步信号可以看成是周期脉冲式的,近似为离散的;而车辆运动时由于发动机连续发动所产生,故其产生的信号是连续,当然它还取决于车架悬挂系统自振以及传动系统振动等。

2.1 过零数算法原理

过零数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时域信号的幅度值经过特定阈值的总次数,用这个次数作为地振动信号的时域特征。信号的过零数与采样率密切相关。在信号采样率不变的情况下,信号的过零数与频率有着直接的关系。

若某正弦信号的频率为f,则过零数为

N=kf (1)

即过零数与频率成正比,其中k为比例系数。过零数与信号幅值无关,所以该方法抗干扰能力比较强,在语音、地震动信号识别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对于频带范围从f1到f2的平稳高斯随机信号,单位长度内的过零点数与功率G(f)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Dt=2f1f2f2G(f)dff1f2G(f)df (2)

从式(2)可见,若信号的主频f0越高,单位长度内的过零数就越多;若信号的主频f0越低,单位长度内的过零数就越少[2]。

2.2 基于过零数分析的目标识别

从图1和图2中可知,脚步作用时间很短,信号可近似为周期性的脉冲,而车辆信号是连续的,且脚步信号的频数远低于车辆信号的主频,即车辆行驶产生的振动信号的过零数在某段时间内明显多于单人行走信号。所以只要确定的过零阈值在某段时间内使得计算出两类信号的过零数差距够大,就能有效识别出这两种目标。

从实验采集的信号数据库中分别随机抽取15组人员和车辆的样本信号,并分别计算过零数。由于采样频率为1 kHz,采样时间为3 s,所以每组数据有3 000个点。对各组信号进行过零数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15个单人行走样本信号的过零数统计中有14个<110,15个车辆行驶样本信号的过零数统计中有14个>110,即在单位长度内车辆行驶信号的过零数远大于单人行走信号的过零数,所以可通过对单位长度内信号的过零数比较进而识别人员和车辆两种目标。若将过零阈值设定为110,则信号的过零数<110时,识别为人员目标;信号的过零数>110时,识别为车辆目标。对于表1统计的过零数数据,可计算出人员和车辆的正确识别率均为14/15=93.33%。

3 频域分析

信号的频谱分析是研究信号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4]。对于确定信号,可以用傅里叶变换分析其频谱性质,而对于广义平稳随机信号,由于它一般既不是周期信号,又不满足平方可积,严格来说不能进行傅里叶变换,所以通常采用信号的功率谱来进行频谱分析。由于地面目标运动引起的振动信号可以近似为广义平稳随机信号,所以文中对振动信号进行功率谱分析,提取信号特征,从而进行目标识别。然而,实际应用中的广义平稳随机信号一般是有限长的,只能根据有限长的信号来估计原始信号真实的功率谱,这就是功率谱估计问题。

由于周期图法的方差性能差,且Bartlett法方差的改善是以牺牲分辨率为代价,所以文中采用Welch法。

3.1 Welch法算法原理

Welch谱估计法是对Bartlett法的改进,目的是在保持Bartlett法方差性能的同时改善其分辨率,又称加权交叠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数据xN(n)分成M段,得到分段数据xN,i(n),可使每一段的部分数据重叠,然后采用一个合适的窗函数对每一段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其次,对各段功率谱Ρ^ΡER,i(w)求平均,得到Ρ^ΡER(w)。若所有分段数据xN,i(n)的长度都为L,而且规定每段数据重合1/2,则数据xN(n)的总长度为N=(M+1)L/2。可得

xN,i(n)=xN[n+(i-1)L]w(n) (3)

Ρ^ΡER,i(w)=1LU|n=0L-1xΝ,i(n)e-jwn| (4)

Ρ^ΡER(w)=1Μi=0LΡ^ΡER,i(w) (5)

式中,0≤nL-1,1≤iM;U=1Ln=0L-1w2(n),w(n)是窗函数。

3.2 基于Welch法的目标识别

通过对单人行走和多人随机行走产生的振动信号用Welch法进行仿真实验,所得的功率谱如图3和图4所示。由图3和图4可知:单人行走产生的振动信号在频率为40 Hz附近的功率较大,大约在频率为120 Hz附近也有较高功率。而多人以随意的脚步行进时,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对地面产生冲击,信号在时域内正负叠加相消,幅值反而比较小,表现在功率谱域内,其能量较小,谱峰频率主要集中在30 Hz、40 Hz和70 Hz附近。

从实验采集的信号数据库中分别随机抽取6组单人行走和多人随机行走信号,进行Welch法分析,得到两种信号的谱峰频率和谱峰相对强度统计表如表2所示。经目标统计可得信号功率谱特征如表3所示。从表2和表3中根据功率谱的特征信息对单人行走和多人随机行走两种目标可进行识别,即先比较谱峰强度,若谱峰强度在-5~0 dB和15~20 dB之间,则确认为多人目标;若谱峰强度在0~15 dB之间,再比较谱峰频率,若谱峰频率仅在40 Hz附近,则确认为单人目标,若谱峰频率主要集中在30 Hz、40 Hz和70 Hz附近,则确认为多人目标。可见该算法简便、易行,效果好。

4 结束语

对单人正常行走、多人随机正常行走以及车辆正常行驶3种地面目标运动产生的振动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过零数分析法对于单人和车辆目标的正确识别率高,但对于单人和多人目标信号的识别还欠考虑;而Welch谱分析法对于单人和多人随机行走目标的识别非常有效,且简便形象。但在实际情况下,有多人齐步行走、跑步以及人与车混合等多种情况,此时就要采用时频域相结合,从中提取不同目标的特征向量,利用D-S算法和BP神经元算法相结合,可以提高识别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朱亚坤.基于传感器阵列的振动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D].西安:武警工程大学,2012.

[2]徐照胜.地震动传感器的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3]蓝金辉.目标地震动信号的特征提取及识别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4):42-44.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篇5

根据中职的特征,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部分。具体如下: 识记: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 运用:怎么做?

与布卢姆教学目标对应层次

认知 动作技能 情感

识 记 知识 知觉 接受

理 解 领会 有指导的反应 反应

运用一 应用 复杂外显反应 价值化

运用二 价值性格化

护理教学 目标层次

布鲁姆教学目标层次与教学目标常用动词表

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常用词

教学目标层次

常用的动词

知道(识记)

列举、说出、背诵、复述、认出、标明、陈述、写出、默出、排列、回忆、辨认、描述、指明、为...下定义、写出...的名称

举例:正确说出影响人需要满足的主要因素

领会(理解)用自己语言解释、叙述、比较、区别、举例说明、摘要、归纳、转换、分类、鉴别、选择、改写

举例:比较干热消毒与湿热消毒,正确说出两者之间异同点 应用(运用)计算、发现、修改、制定...方案、订出...计划、运用、阐述

举例:能运用所学公式,正确计算不同氧浓度的每分钟氧流量分析(运用)分类、对照、检查、评析、分析、评价、综合(运用)设计、编写、组织、计划、综合、归纳、总结 评价(运用)比较、判断、论证、评定、鉴别

技能领域教学目标常用词

依次、按顺序、正确、准确、连贯、在…多少分钟内、误差小于、一次成功、步骤正确、协调、无多余动作 例如:能正确测量血压,误差小于4mmHg

能正确依次装卸氧气表

能正确完成皮内注射操作,做到步骤正确,动作连贯协调,进针角度、深度、药量三准确

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常用词

接受(识记)接受、觉察、默认、认可、参加、顺从、参与、注意、听讲、知道、看出、选择、赞同、容忍

举例:能参加周日义诊活动 能执行整体护理的工作程序 反应(理解)选择、表示、赞成、反对、拒绝、请求、提出、同意、纠正、尝试、模仿、听从、陈述、回答、完成、遵守、记录、帮助、表现、欢呼、称赞

举例:赞成开展社区保健活动

请求老师提供更多的整体护理学习资料

评价(理解)接受、承认、决定、影响、支持、区别、认证、判断、解释、评价 爱好(运用)专注、主动、驳斥、渴望、坚持、评价

举例:渴望参加社区护理活动

主动与他人讨论整体护理的实践意义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运用)习惯、指导、判断、保持、养成、自觉、探索、贡献、创造、固守、修正、拒绝、要求、抵制、贯彻、正视、改变

鹰文化,目标、绩效——市场型 篇6

鹰一般扑捕目标

联想文化是典型的目标导向。柳传志时期,以强力执行,极大地支持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导向;以出奇制胜的创新,实现了企业绩效和市场份额的高增长。当杨元庆从柳传志手中接过“联想未来”的旗帜后,虽然联想文化在不断调整,但管理风格始终建筑在绩效导向的基础上,仍然是以做到一个目标再奔向另一个目标的扑捕动作,去获取要跳一下才够得着的高目标。联想最根本的东西没有丢——从大处看世界,对自身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同样,鹰的精神——追踪目标也形成了伊利的企业风格。伊利内部一直在代代相传着一个关于狮子和羚羊赛跑的寓言:羚羊跑得慢就会被吃掉,狮子跑得慢就没吃的,这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于是总裁潘刚率领伊利,主动承担开拓市场、培养和引导消费者、普及牛奶及营养知识的行业排头责任,并在近年实施二三线市场下沉战略和织网战略,经过两年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伊利在消费者中的品牌价值大大提升。

让绩效彰显本事

TCL的企业宗旨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其中“为顾客创造价值”是重点,这实际是把市场需求放在第一位,业绩导向在这里就显得非常实在。公司开会,业绩好的单位代表会自动坐在前面,业绩不好的单位代表也会自动地坐在后排。公司鼓励内部创业和企业家精神,从李东生到吴仕宏、杨伟强、万明坚……尽管一路走来磕磕碰碰,总不免有些失败,但每个人及其背后的团队都曾经为TCL的成长树起过强劲的支柱产业。

远程目标定位误差分析 篇7

纯方位目标运动分析(Bearings-Only Target Motion Analysis:BO-TMA)就是依靠目标自身的辐射,利用测得的方位信息实时估计目标运动参数(航速、航向、距离等)的技术.由于纯方位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2,3,4].递推最小二乘的纯方位跟踪算法,利用光电探测设备测量得到的角度信息,结合平台自身的导航信息,对目标进行被动跟踪,有效滤除观测误差,实现对目标的高精度定位.

2 目标定位方法

主站与目标观测平台(中继站)之间的定位以及对自身的定位方法不同,构成了不同的中继站定位方法,主要有逆扩延平台定位法、扩延平台定位法、互瞄定位法、综合定位法、大地坐标法等.由于定位信息量的测量不尽相同,对于实际情况的具体实现要选择合适的定位方法.下面主要对扩延平台定位法进行分析.假定中继站使用光电探测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

2.1 目标定位方法

所谓扩延平台定位法,就是目标观测平台对目标定位,同时主站对该目标观测平台进行定位.目标观测平台通过数传设备向主站发送目标的定位数据,而由主站计算目标坐标.所谓综合定位法,就是主站与目标观测平台的地理坐标分别由各自的导航设备提供,目标相对传感器平台的坐标由平台传感器进行定位,目标观测平台通过数传设备向主站发送平台相对地理坐标以及目标的定位数据,而由主站根据平台地理坐标和目标相对传感器平台的坐标计算目标相对主站的坐标[5].

由于观测平台和主站平台采用的坐标系不一样,因此目标的定位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必须对明确目标所处的坐标系统通过适当的坐标变换,最终实现目标位置信息在主站相对地理坐标系中的表示.通过对采用的坐标进行精确定义,实现目标坐标表示系统的统一.

2.2 坐标系定义及其变换

根据目标中继定位以及定位信息数据处理的需要,给出普遍采用的WGS-84地心坐标系以及观测平台相对地理坐标系的定义.

2.2.1 WGS-84地心坐标系

WGS-84是一个地心地固坐标系统.其几何定义为: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与地球质心重合;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方向;X轴指向BIH1984.0的零子午面和协议地球极赤道的交点;Y轴与X、Z轴构成右手系.采用的椭球参数为:长半轴a=6 378 137.000 m,短半轴b=6 356 752.314 m.如图1所示[6].

2.2.2 观测平台相对地理坐标系

平台相对地理坐标系的几何定义为: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与平台质心重合;X轴沿原点纬线的切线指东;Y轴沿原点经线的切线指北;Z轴垂直原点所在水平面指向天顶,并与X、Y轴构成右手系.如图2所示.

则目标的观测平台相对地理坐标到地心坐标间的变换公式[7]为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Xs,Ys,Zs)、(Xm,Ym,Zm)分别表示观测平台和目标的地心坐标,(Xm,Ym,Zm)表示在观测平台相对地理坐标系下目标相对主站的坐标.

2.3 定位方法

扩延平台定位法定位的空间几何关系如图3所示.O为主站,S为中继站(目标观测平台),M为目标.

其定位过程为目标观测平台对目标进行定位,得到目标相对于观测平台的方位距离矢量DS ,观测平台将测量得到的定位数据回传给主站,主站对观测平台进行定位,得到观测平台相对于主站的方位距离矢量undefined.通过空间几何解算最终得到目标相对于主站的位置矢量

undefined

由式(1)、式(2)可得,目标在主站平台相对地理坐标系下的坐标表示形式为

undefined

其中,(xm,ym,zm)、(x,y,z)分别表示目标的主站及观测平台相对地理坐标;(xs,ys,zs)表示观测平台的主站平台相对地理坐标.

则目标相对主站的斜距D,高低角ε,方位角β为:

undefined

3 目标定位误差分析

3.1 目标定位误差分析

主站平台对目标的定位误差由测距精度△D、测角精度△ε、△β决定.由式(1)~式(4)可得:在扩延平台定位法中,间接测量的误差值△D、△ε、△β主要由主站对自身的定位精度△L、△B以及跟踪定位传感器对各自目标的定位误差△Di、△εi、△βi决定.因此主站平台对目标的定位误差主要是由主站平台自身的定位精度,主站对中继站的定位精度以及中继站对目标的定位精度决定的.

3.2 误差传递模型[8]

在间接测量中,函数的形式主要为初等函数,且一般为多元函数,其表达式为

y=f(x1,x2,…,xn) (5)

式中,x1,x2,…,xn为各个直接测量值;y为间接测量值.

可近似得到函数的系统误差△y为

undefined

式(6)称为函数系统误差公式,而∂f/∂xf(i=1,2,…,n)为各个直接测量值的误差传递系数.假定各测量值误差不相关.可得

undefined

式中,ρij为第i个测量值和第j个测量值之间的误差相关系数.

根据式(7)可由各个测量值的标准差计算出函数的标准差,故称该式为函数随机误差公式,而∂f/∂xi(i=1,2,…n)为各个测量值的误差传递系数.

3.3 仿真分析

在中继站对远程目标进行定位时,确定中继站的观测阵位是主要内容之一[10].构成中继站观测阵位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中继站偏离主站平台与目标连线的夹角,二是中继站与主站平台及目标之间的距离.下面讨论中继站偏离主站平台与目标连线的夹角确定后,中继站与主站平台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表1、表2给出了不同初始态势情况下定位精度.

4 结 论

采用光电跟踪器被动跟踪信息,实现远程目标的精确定位.对远程目标进行定位采用了中继定位方法.通过对中继站定位方法及其误差分析,提出了采用函数误差传递模型对定位误差进行计算.

参考文献

[1]Nadone S C,Lindgren A G,Gong K F.Fundamental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Bearings-On-ly Target Motion Analysis[J].IEEE Transaction on AC.1984,29(9):775-787.

[2]曲毅,刘忠,屈津竹.基于时延的水中目标纯方位跟踪算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29(1):107-109.

[3]李宗华,冯道旺,孙仲康,等.对空中辐射源的快速无源定位算法及其可观测性分析[J].宇航学报,2003,24(5):473-477.

[4]曲毅,刘忠,孙世岩.纯方位被动目标运动分析的衰减记忆卡尔曼滤波算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30(5):817-819.

[5]杜一平,林福冬.舰载导弹超视距攻击误差计算[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6,9(3),31-34.

[6]宁津生,刘经南,陈俊勇,等.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刘进忙,张晓刚.经纬度坐标变换及其在防空C3I系统中的应用[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02,3(1),26-29.

[8]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国内高端管理培训的目标市场分析 篇8

中国的管理培训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 已经从最初的鱼龙混杂和竞争无序的状态, 逐渐向分层次的、规范化的产业市场方向发展。近年来, 管理培训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客户在选择培训机构和课程时趋于理性。培训机构需要通过调查研究, 根据市场中客户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选择能够为其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的那部分客户, 这部分客户就是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确定后, 可以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特点, 有的放矢地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给予流程和资源的保障, 对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一、细分市场

确定目标客户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市场细分, 是指以一定的标志把市场分为几个明显差别的消费群体, 它们有不同的需求特点和消费行为。这个概念是美国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 (Wendell R.Smith) 在1956年提出来的。其宗旨是强调企业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市场, 而不是全部市场进行营销活动。高端管理培训市场定位的目的是找出影响客户购买课程的影响因素, 然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差异进行市场细分。

本文所有调研及数据采集, 均以参加清华经管学院E DP各类高层管理培训课程学员为样本, 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随机抽取300个学员样本进行统计, 得出学员的结构特征如下:

年龄:其中30~50岁占85%, 而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则分别只有6%和9%。

教育背景:大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本科以上学历79%, 其中研究生以上48%。

职位:学员在企业中担任重要管理职责, 其中董事长/CEO22%, 总经理、副总和总监78%。

工作年限: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学员比例为88%, 并至少有5年以上管理经验。

企业性质:主要来自国有企业29%, 民营企业27%, 股份制企业23%, 外资企业18%, 政府部门3%, 其中国有企业比例较大, 近年民营企业人数上升较快。

企业规模:主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对高端培训的需求比较大。30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比例为67%, 3000~10000人的大企业占21%, 万人以上特大企业12%。

来自行业:学员来自的行业非常广泛, 几乎涉及了三大产业的各行各业。大多来自发展速度快和经济效益较好的行业。其中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机械制造、高科技、能源、金融、贸易、房地产和交通运输等。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 可以描绘出高端培训市场的基本构成。根据高端客户的需求特点, 对高端客户进行细分, 并对每个细分市场的特点和需求特征进行描述。见表1。

二、评估细分市场

通过上述分析, 将高端培训市场细分为五个细分市场。那么针对以上五个细分市场, 作为一个从事高端管理培训的机构而言, 究竟该为哪类客户提供服务?该如何为每个细分市场提供服务?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对细分市场进行评估。通常对细分市场的评估是从市场吸引力和企业适应性 (竞争优势) 两方面进行。该项调研选择了清华经管EDP五位项目总监为调研对象, 他们分别负责代表五个细分市场的培训课程, 通过他们对市场吸引力和企业适应性的评估, 得出下列评估结果。

1. 市场吸引力评估

一个比较简单的并且可以量化的评估方法, 是通过销售额规模、复合成长率、利润前景、价格敏感顾客比例和竞争激烈程度五个方面来评估。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

按照以上标准对五个细分市场的市场吸引力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如下:

细分市场 (1) —9分;细分市场 (2) —8分;细分市场 (3) —5分;细分市场 (4) —2分;细分市场 (5) —8分。

2. 企业适应性评估

虽然从市场吸引力评估结果来看, 其中几个细分市场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作为提供高端管理培训的机构来说, 不仅要考虑市场的成长潜力, 还要考虑这些市场与自身长期发展目标是否一致, 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否匹配。培训机构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估:课程研发能力、市场推广能力、资源获得能力、运作管理能力、项目的可塑性。

这五种能力, 应该是一个从事高端管理培训的机构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如果想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在这些核心能力中找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 并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 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按照上述标准对五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 得到的结果见表3。

0分—难以获得1分—容易获得2分—已经具备

三、选择目标市场

根据对五个细分市场的市场吸引力和市场适应性的评估结果,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目标市场选择的坐标图, 见下图。

通过市场吸引力和适应性的研究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五个细分市场在坐标图中的分布。那么作为一个专门提供高端管理培训的机构, 该如何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呢?从理论上讲, 应该选择市场潜力大, 市场适应性好的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然而, 在实际选择时, 还要考虑培训机构的长期发展目标, 如果该机构具备非常强的获得外部资源的能力, 品牌极具价值, 市场认同度高, 在核心能力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那么就可以考虑选择市场增长潜力大、进入壁垒高的细分市场。选择这样的市场容易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优势, 成为市场的领导者。而对于利润贡献大, 市场占有率高, 且资源和能力匹配度高的市场, 应突出自身优势, 提高客户满意度, 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而对于不具备上述特征的细分市场, 应及时选择放弃。

总之, 对于高端管理培训行业目标市场的选择, 既要考虑各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和培训机构的适应性因素, 同时还要考虑培训机构在市场中的定位和长期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以清华经管学院EDP为例, 对高端管理培训目标市场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章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为依据, 通过实际调研和数据分析, 论述了对高端管理培训市场进行市场细分, 评估细分市场, 最终对目标市场进行选择的过程。但由于数据采集及调研均以清华经管学院EDP为样本, 不能代表所有提供高端管理培训的机构, 仅希望通过此文为培训机构研究市场细分和定位, 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高端管理培训,目标市场,市场细分

参考文献

[1]李飞.定位地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35-52.

目标市场分析 篇9

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密不可分。旅游教育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反过来, 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内容与类型又影响着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 两者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专业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进而决定着旅游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根据旅游产业需求状况, 如何加强专业建设, 如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彰显自己的特色, 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定位不准确。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 片面地将旅游业定性为能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 忽视了其对人类精神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旅游活动在提升人类精神境界中原本应扮演的重要角色, 导致了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它最佳的发展轨迹。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简单地将旅游教育定性为理论教育学科或以理论教学为主, 忽略了旅游教学的本性要求———实践性, 致使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念, 忽略了学生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以致目标定位不明确, 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针对性差, 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例如课程体系设计没有把培养学生未来获取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重点, 偏重于理论性或学术性而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相关技能培育,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与旅游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 人才培养难与市场需求对接。

如今,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高校应该首先把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己任, 改变学校办学定位的偏差造成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其次, 旅游教学严重滞后市场需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 旅游教育应贴紧行业实际,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由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 旅游学科建设赶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与速度。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严重脱节, 使旅游教育培养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再次是旅游教育课程体系严重脱离人才培养的规格。现在旅游教育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采用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来配置, 解释旅游行业的运行、本质与规律, 严重忽略了旅游教育的独特性与实践性。

3. 旅游行业和旅游院校结合不紧密。

目前我国旅游院校与旅游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不少院校关起门来办学, 与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加上课程设计的学术性与理论性, 这样从“学”方面造成了旅游教育与行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与脱节。旅游教育与行业结合不紧密, 一方面造成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 操作能力弱, 与实际用人单位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一方面, 也会导致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没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 没有充足的行业实际从业经验, 导致教师实践性专业素养不高, 从“教”方面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

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 培养目标定位。

旅游教育必须针对旅游行业需求, 面对行业目标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求来实施教学, 设定培养目标, 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较准确合理的定位 (见图1) 。可以看出, 旅游业所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量, 在旅游人才的四个层面中呈三角形格局, 对服务操作与基层管理层面的人才需求量最多, 逐级向上依次减少。

这就要求不同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针对性, 即按市场需求、岗位分析来确立专业涵盖的就业目标岗位群进行合理定位。一般来说,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该以培养“白领”阶层为主, 侧重于管理与开发理论、技能和方法的教学与实践, 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道路;旅游管理专科 (包括高职) 教育, 应致力于旅游“灰领”阶层, 偏重于高级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走“高级技能型”道路, 要求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 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总体来说,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旅游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听说能力, 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旅游教育机构及旅行社、饭店、景区从事行政或技术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及旅游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 (见图2) 。

2. 培养目标实现路径分析。

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子系统。软件子系统又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实施等几个子系统;硬件子系统包括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两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取决于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定位, 这两方面根源于市场需求, 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 顺利就业。在整个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尤其是要注重与强调旅游教学的本质要求———实践性, 建立与加强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的互动。通过与旅游行业互动可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规格。了解行业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使旅游教育有的放矢, 培养出能够符合行业要求的学生, 以期建立起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教学指导与行业顾问”关系, 形成旅游教学与行业共生、主客体互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运行机制与模式, 使旅游教育活动具有行业的适应性与岗位的针对性 (见图3) 。

四、结语

旅游教育是职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 必须以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其中尤其是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 它统领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及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居于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 应该根据地方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 加强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分析, 创建自己的特色教育, 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摘要: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密不可分。在旅游教学体系中, 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 它统领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居于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地位。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市场需求,旅游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Paul R.Fidgeon, Tourism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A time for consolidation and review,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 (6) :699-723.

[2]Maureen Ayikoru Reading Tourism Education——Neoliber-alism Unveile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36 (2) :191–221.

品德与社会能力目标分析 篇10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育人价值的能力目标

对上教版教材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其能力目标的制订是有梯度的,详见下表。

其中,要求学生初步具有观察与分析能力,对社会现象有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必要条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学会分清是非,辨别真伪,而要分清是非和辨别真伪就要具有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样才不至于在社会生活中被各种假象所欺骗,而能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按道德准则行事。而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一些探究方法,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则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能进行一定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公益活动中,这对于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隐含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品德与社会学科能力目标的现状分析

1. 观察与分析能力

低年级:能体验、观察和交流家庭生活和集体生活事件。

中高年级:初步具有观察与分析能力,学会观察并记录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特征。

低年级到中高年级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目标缺少过渡,目标缺少系统性。具体来看,低年级观察与分析能力目标设定比较合理,一年级有15条,二年级有7条。同时,观察与分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范围由小到大,从关注家庭生活逐渐转入关注集体生活。但是,三、四年级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的目标设定是缺失的。尤其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相关的目标条目为零,三年级第二学期和四年级两个学期中,观察分析目标各只有1条。直到五年级,观察、分析能力目标才得以较好地落实。

2. 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

低年级:掌握一些收集信息的简单方法。

中高年级: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搜集有关社会生活的信息资料;学会对简单信息加以整理并辨别真伪;会画简单的地图、图表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低年段学生收集信息的简单方法主要有:询问家长、看电视、与他人交流。此年段中所涉及的收集信息的教学任务,学生一般情况下可以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技能完成。

此外适合低年段的简单方法还有:看报纸、杂志、查阅书籍(一般内容均较为简单)、自主观察简单的事物或活动过程。此类情况下,教师只需要在最先遇到时加以指导,学生一般都可以较快地掌握。

主要问题在于:现在指定的教学目标一般都表述为“学会”“收集”“选择”等,但缺少对使用何种方法收集信息的表述,目标的表述还显得不够严谨。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活动三,要求学生与父母共同收集成长资料,回忆成长历程。这一条目标我认为可以结合教学过程,修改为“学会询问家长、查看照片的方法,与父母共同收集成长资料,回忆成长历程”。

中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的制订,总体来说还是合理的。不足之处在于整个目标体系的层次性显得不够合理。例如,在三年级中有不少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掌握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求较高。课程标准现在所分的三点,正是有关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三个层次,个人建议可以考虑在三至五年级对应重点内容使学生分别达成这三个层次的目标。这样,整个目标体系更为合理,同时具有层次性和延续性。在教学目标制订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应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重点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教学。

3. 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

低年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生活及社会现象具有初步质疑与想象能力;能尊重事实,参与初步的探究活动。

中高年级:形成初步的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运用一些探究方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研究发现,“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生活及社会现象具有初步质疑与想象能力”,这一能力目标在低年级教学中缺失,应予以补充。“能尊重事实,参与初步的探究活动”,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定位偏高,同时,这一目标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也有所体现。中高年级“形成初步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运用一些探究方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目标教材中有相关内容,但层次性不明显,应完善强化。

4. 交往与合作能力

低年级:学会一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具备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中高年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

在整个教材的安排中,低年级的目标设定在伙伴交往,认识学校及学校里的教师、同学,在小区与邻居认识交往,去敬老院给老人送“快乐”。整体层次比较清晰,循序渐进,保证了学生真实的生活领域与教学活动领域的联系。中高年级则由同学之间的交往逐步转向朋友之间以及与周围人的交往,并逐步树立国家、国际意识,以及培养与国际友人交往的能力,注重交往能力培养中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一能力目标的设定具有系统性,确实体现了“生活扩展、主次兼顾、螺旋上升”的逻辑。

5. 生活自理与社会实践能力

低年级: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高年级:能进行一定的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公益活动中。

低年级教材在生活自理能力目标的落实上做得较好,能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三年级和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目标频数分别为9条、4条和5条,比较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落实,但四年级第二学期和五年级的教学目标中只有5条,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偏低。

6. 辨别是非与自我保护能力

低年级: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中高年级:对社会现象有初步的是非辨析能力。

低年级的辨别是非能力目标基本切实可行,落实到位,但落实的强度与密度有待进一步调整,尤其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目前为零,待补充。中高年级的能力目标的落实情况不理想,各年级都只有一条相应的目标,应予以完善、强化。

上一篇:水利安全下一篇: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