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性贸易

2024-08-11

互利性贸易(精选三篇)

互利性贸易 篇1

1美日贸易的现状

在美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之中, 我们按照2012年的货物贸易来看, 日本占据着第四位。2013年4月18日, 日本内阁公布相关数据显示, 在今年的第一季度, 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一季度的出口额比去年的同期增加了10%, 约合11.4万亿日元 (约合1149亿美元) , 美国出口幅度较大的是汽车以及家电方面的产品。美国和日本都是高度的市场化, 他们建立贸易同盟关系适合双方的众多贸易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2美日军品贸易的互利性

2.1 美日军品贸易战略层面的互利性

各种联盟并非是大国的天下, 一般的联盟之中, 既有实力雄厚的大国, 也有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相对比较弱小的小国, 大国加入联盟, 当然是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但是对于小国而言, 他们之所以选择加入联盟, 根本上考虑是为了依靠其它实力雄厚的国家。大国和小国之间建立联盟的关系, 既有出于政治和经济方面利益的考虑, 还有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限制小国的一些行动。著名的联盟建立者罗伯特·L·罗恩坦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言论, 对于美日之间建立联盟关系, 我们可以窥见这样的战略层面的互利性建立初期就存在的因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美苏之间的对峙冷战的局面随之形成, 为了达到扼制共产主义发展的目标, 美国等一些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在世界的主导地位, 尤其是美国, 这个发展不久的资本主义国家, 开始在全球范围之内推行了制定已久的联盟战略, 并在20世纪的50年代, 开始在亚洲建立联盟。随着1951年随着这个《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订, 也就自然而然宣告了美日之间联盟关系的建立。在美国看来, 日本是其在亚洲地缘政治之中的延伸。尤其是在整个冷战时期, 美国为了在整个亚太地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让日本成为其反对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美国在这期间运用对日本军品贸易, 实质是实现美国战略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冷战初期, 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的驻军, 在这个时期, 日本在整个美国的亚太战略之中的地位还不是特别重要, 美国在向日本出售武器时, 对于武器的无论是在数量和是质量层面都难以得到根本的保障。

但是随着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 冷战的持续升级, 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 对于两国的国力都是一个重要的消耗。这个时候, 日本开始在美国制定的亚太战略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就使得美国在不断的对日军品贸易之中, 开始向日本出售一些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比如在这期间出售日本的反舰导弹, 以及一些预警机和预警雷达等。当然, 作为日本本身, 出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考虑, 不会欣然接受美国的政策和方针, 但是随着二战的战败, 日本想要在很短的时间之内, 恢复自身的经济, 实现国家的复苏, 为了摆脱残酷的制裁, 实现其国家的政治以及军事方面的正常化, 就需要依靠实力强大的美国, 这也是日本当时最为有利的战略选择。在日本和美国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军品贸易之中, 日本实现了自身的军事实力的大大增强, 在陆军方面, 拥有了“爱国者-3”型导弹以及海军的“宙斯盾”导弹驱逐舰, 以及E-2C“鹰眼”预警机制等武器装备, 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增强了其国家的军事实力和战斗力。在美日之间的军品贸易之中, 美国实现了自己的亚太地区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目标, 在日本方面, 通过不断的贸易, 实现自身的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需要, 实现自身的政治力量的增强, 实现了军事强国的目标。这也就达到了二者联盟的既定目标。

2.2 美日军品贸易安全方面的互利性

在美国和日本之间进行的长期的军品贸易之中, 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在安全方面具有互利性的特点。尤其是作为日本而言, 他和美国建立联盟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自身军事强化的要求, 想要维护自身在世界变局之中安全方面的利益考虑, 实现自身的安全需要。日本在二战之中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尤其是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之中, 美国损失的经济是653亿日元 (当时1948的物价指标) , 在建筑物方面的损失大概是222亿日元, 物资层面的损失是175亿日元, 加之在军舰和飞机方面的损失大概有404亿日元, 这些综合加起来超过了千亿日元。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损失率进行计算, 在舰艇和飞机层面损失达到100%, 在船舶方面的损失率在80%左右, 在整个工业机械设备方面的损失在34.4%。因其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等周边国家实现了残暴的侵略和掠夺, 日本担心在战后会遭受重大的报复, 出于自身安全方面利益的考虑, 日本最终在1951年和美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希望通过建立联盟得到美国的庇护。事实上, 因为美国的保护, 战后无论是在对日本的处罚还是对其军事削弱层面, 日本都大受裨益。

在20世纪建立联盟之后的50年之中, 日本依托这个美日之间的联盟, 大量增加在军备方面的预算和支出, 在对美的军品贸易之中, 在美国购置了大量的各类武器装备, 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 使得其军事实力很快跻身亚洲前列, 甚至是在世界的前列。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 美日之间的军品贸易在安全方面的考虑更加强化。在1998年的朝鲜试验了新型的“大浦洞”导弹, 整个导弹飞跃了日本上空, 这让日本政府着手考虑和制定导弹拦截系统, 力维护自身的安全, 这正好顺应了美国在东亚地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 二者一丘之貉, 逐步推行了这个计划。自从1998年以来, 日本已经从美国购买了“标志-2MR”以及“爱国者-3”型导弹, 这些导弹占据了其本身导弹的50%。随着美国“9·11”事件的爆发, 打破了200年间未受到侵袭的神话, 美国本身也开始审视自身的安全问题和存在的隐患, 它把全球范围之内的反恐作为自身重要的安全问题, 美国开始注重在全球范围之内构建导弹防御的整个体系, 在整个亚洲地区, 整个日本一道, 构建了导弹防御的体系。随着新时期美日之间的利益共同点逐渐增多, 尤其是在安全利益方面的共同点越来越多, 这就导致在近几年美国频频向日本出售导弹拦截和相关预警雷达方面的军售, 这也是随着发展, 二者合作和共同利益驱使下的必然选择。

2.3 美日军品贸易经济之间的互利性

在美国对日本的军品贸易之中, 带有极强的积极互利性。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日本在经济方面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一直到日本投降, 其经济一直处在瘫痪的状态, 在1946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统计之中, 其指数比战前约下降了70%左右, 农业生产方面下降了大概40%左右, 在人均的国民生产总值上, 与实际的消费水平只是战前水平的50%到60%。这个时期的“朝鲜特需”的出现给整个日本经济方面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急速了其经济方面的复苏。在进行朝鲜战争之中, 美国为了达到自己在朝鲜战场的目标, 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军需订单, 这里面就包括一些枪支弹药方面的需求, 还有一些军用汽车方面的需求, 还有汽油桶和帐篷一些日常所需物资方面的需求, 到1953年, 在三年半短短的时间之内, 随着“朝鲜特供”日本整个经济方面带来的直接的经济方面的收益达到24亿美元。整个时期内的物资设备方面的订单需求, 让日本从二战的阴霾之中快速的恢复了元气, 度过了战后艰难异常的一段时期, 这方面的需求, 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稳定日本国内经济发展的局面, 也是实现日本经济方面复苏的重要条件和助推器。

对于美国而言, 随着日本提供的廉价的武器装备和一些必备的战略物资, 节约了美国军事战斗方面的战争成本, 也实现了美国预期想要实现的目标。到上世纪的80年代, 日本方面的经济发展已经到达相当高的水平, 尤其是在电子科技产品方面, 其水平和技艺都极高, 这个时期美国的一些大型的武器装备上面的一些电子产品和仪器大都是交给日本进行生产, 因为日本国内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让美国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这样的军品贸易, 让日本和美国建立起来的海上命脉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因为作为日本本身而言, 在资源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土地面积狭小, 许多重要的资源都存在缺口,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许多的资源需要进过海山命脉进行运输。在二战之中, 其海上生命线几乎被封锁, 这也是日本经济被毁灭的重要原因。随着发展, 日本注重和美国之间的军品贸易, 逐渐发展了自身的海军力量, 日本装备的“宇宙盾”驱逐舰等许多武器在亚洲都处在领先的水平, 这也是实现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今的国际形势日益复杂,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更多的是在综合国力方面的较量, 作为日本本身在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 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 维护本土的稳定, 就需要和具备全球战略思想的美国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 来保证自己在经济发展方面拥有稳定的环境。归根结底, 是出于双方的经济互利性的考虑。

3中美军品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3.1 中美军品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对于美国而言, 对日的军品贸易主要的目标是为了能在整个东亚地区遏制对美国有挑战的国家, 中国是其中重要的目标。虽然美日之间的军品贸易以及其它的贸易之中也存在一些摩擦和冲突。但是合作和共识是主流, 这样的形势一旦出现国际形势的变化, 就会损害到中国的利益, 中美之中以及中日之间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且都存在长期的隐患, 中国需要根据这样的情况, 做好相应的准备。

3.2 中国的相关应对策略

首先, 中国需要搞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建立稳固安全的周边环境。其次, 中国需要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建设, 不断增强自身在信息化下的作战能力, 装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现金武器装备, 并做好对于军事方面的创新和对相关军事人才的培养。再次, 还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赢得世界舆论的支持。对于现今存在的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 需要切实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军事能力, 做好科学统筹的军队全面建设。

4结束语

我们通过上述介绍和综述, 对于美日之间的军品贸易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美国和日本结盟, 发展军品贸易, 是其自身政治、军事发展的需要。随着两国之间的军品贸易方面的开展, 怎样避免更多的利益冲突和摩擦, 实现相互之间关系的牢固和发展。随着中日钓鱼岛等领土争端不断升级, 日本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 不可避免的和美国之间进行大量的军品贸易, 充实自身的军事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永明.浅析军品贸易[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2) .

[2]白贤德, 郝瑞佳.美国对日本军品贸易的互利性[J].科技信息, 2010, (29) .

[3]闫海霞.中俄军品贸易与军事技术合作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1.

[4]王一峰, 邓亦.美欧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的影响[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06, (5) .

[5]朱博, 张允壮.曾立俄罗斯发展军贸的经济动因探析[J].国防科技, 2008, (1) .

[6]季晓燕.伙伴关系与结盟关系之比较[J].历史学习, 2008, (1) .

[7]金柏松.日美贸易战日本失败的教训[J].科学决策, 2010, (9) .

[8]李霞.试析新世纪美日同盟关系的变化[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 2006.

[9]胡卫东.论我国军工产品的国际化营销[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 2008.

国际贸易和英语的互利互用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英语;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对国民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世界经济发展中,世界各国会广泛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各国间互相交流将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将更加频繁,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

作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流通语言,英语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显突出。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从贸易信息的发布,再到交易双方之间的沟通,进出口流程中的报盘、还盘、成交以及主单据的制作和填写,相关银行职能的履行、报关检验等都必须用英语来操作和规范。总的来说,国际贸易无论进行到哪一步骤,英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手段,国际贸易能够顺利进行、完成,充当纽带作用的英语功不可没。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语言之一,是世界性的通用语。在整个世界领域,贸易英语知识将会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所以,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来说,掌握英语知识非常重要,它是国际贸易的工具,也是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人士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因此,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英语才能在从事国际贸易中如鱼得水,国际贸易又能促进英语的学习,甚至是进一步学习,从而达到高级的专业英语水平。

各种不同的国家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开展商务活动,这就为英语的使用提供了存在空间。语言是信息的主要传递介质,语言的讲述方式能够进入到合作伙伴的内心之中,深层次地对其形成影响,这说明这种语言方式是有作用的。在国际贸易中,英语的主要作用就是向合作方传达能够准确代表自己的贸易信息,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传播到全球范围。由此可见,从事国际贸易的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英语基础,不懂得英语这一作为交流的大众语言和操作国际贸易流程的通用书面语言,就无从谈起从事国际贸易行业。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使用英语,在工作中学习英语。国际贸易能够促使英语的学习,拓展英语的学习范围,从基础英语(这是专业英语的基础)到专业英语(商务英语——这是国家贸易开展的通用英语)。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壮大,英语在国际贸易规模不断壮大。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加,学习英语的人数也在增加,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分工越来越细,那么学习英语中的专业英语也越来越细,行行俱到。无论是英语的学习规模广度还是英语的专业深度都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得到拓展、扩大。所以国际贸易的学习和操作为英语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同时,英语的学习也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基础和条件。众所周知,国际贸易的开展必须以交流沟通为基础。两个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的商人靠手势来谈成一笔生意是难以想象的。亿贸网全球商人社区标题《电子商务的春天在哪里》的文章告诉我们,在很多不成功的电子商务外贸业务中,语言沟通往往是个最大的问题。所以,作为交流沟通的媒介之一——语言,在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英语也是全球流通的第一大语言,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一个受过基本英语培训的人员也能跟外商进行交流,但从事国际贸易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商务活动,在进行国际贸易合作之前,双方需要确立相关的法律、经济政策以及法案,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商务英语的辅助,这样双方才能够了解彼此的意图以及合作意向。双方在确立最后的合同之时,也同样需要商务英语,也就是说在懂得跟客户进行简单的交流到一笔生意的谈成,除了要了解客户小到所在的国家语言文化、社会习俗,大到要了解国际环境、形势政策、法律等方面,要用专业的英语和他们进行沟通洽谈。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专业商务英语词汇,专业商务英语句型和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的专业英语,只有懂得这些英语知识才能促使国际贸易生意的完成,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从事国际贸易的外贸专员,也只有懂得这些商务英语知识并且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拓展外贸业务。

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从事能促进英语的学习,英语的学习能够促使外贸的完成、发展。两者互利互用,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肖坤学.经济全球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J].广州大学,2001(10).

互利性贸易 篇3

关于李嘉图贸易模型并不具有普遍性的说法,笔者是基本赞同的,但是自古以来,经济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在为研究某一经济问题之初,最基本的模型往往仅包括那些从纷繁复杂的多个甚至无穷多个变量中抽象简化出的少数对所研究问题有显著相关关系的变量,而忽略掉那些对说明问题并不具有关键作用的若干变量。当然,世间万物彼此都有内在的或多或少的联系,那就不可避免的要相互作用,那么,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势必不能与现实完全相符。恰如画家写生,并不要求他们把看到的东西都画上,只要能充分表达出画者的创作意图即可,那些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但并不为他们所关注的东西就可以被省略了。因此,李嘉图模型的不具有普遍性的说法没有错,但对李嘉图模型本身来说,确也是无可厚非的。

本文的重点并不在于李嘉图模型的成立是否具有什么普遍性,重点在于在“论作为自由贸易政策基础的李嘉图模型的两大缺陷”文中谈到,李嘉图模型的成立受到了充分条件的约束问题。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即使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应产品成本之比不相等,李嘉图模型也可能不能成立,因为“两国相应产品成本之比不相等”只是李嘉图模型成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李嘉图模型仍然可能失效。

一、李嘉图模型中两国比较优势的确定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原文作者引用了李嘉图经典例子中四个劳动成本数据:

单位:人小时

在这个例子中,英国和葡萄牙可以根据劳动成本的比较得到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而再推进到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两国贸易利得上来,构成了李嘉图模型的确定内涵。笔者认为,李嘉图模型之所以成立,与李嘉图在上表中的数字设计有关,如果对数字稍加改变,李嘉图模型就失效了。

单位:人小时

笔者认为,既然英国和葡萄牙在生产呢绒上都具有优势,为什么葡萄牙要生产葡萄酒而进口呢绒呢?葡萄牙应该和英国一样生产呢绒而不是葡萄酒。

这种观点的错误根源在于忽略了李嘉图分工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国内绝对优势。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确定两国的比较优势。一是分别计算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对这两个相对价格进行比较。对英国来讲,生产每单位呢绒和每单位葡萄酒的相对成本为5/6,而葡萄牙生产单位呢绒和单位葡萄酒的相对成本为8/9,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假设条件下,生产者没有利润,因此相对成本与相对价格相等。显而易见,葡萄牙呢绒相对价格高于英国,因而英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呢绒而葡萄牙专业化生产葡萄酒;二是分别计算两种产品生产上两国的相对价格,对这两个相对价格进行比较。对呢绒这种产品来说,英国和葡萄牙的相对价格是1.125,而葡萄酒的相对价格是1.33,也就是说,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较高的相对价格,但是葡萄酒的相对价格更高,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英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呢绒,于是葡萄牙应该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利用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可以得出英国在呢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

二、李嘉图模型中两国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贸易的定价范围

原文作者为了说明李嘉图模型的失效问题,假设两国进行了生产分工并发生贸易,对贸易利益作了分析。在分析中,作者将两国的贸易价格仍然假设为1,即英国仍然用1单位的呢绒换葡萄牙1单位的酒,从而得出英国消费水平为1.2单位呢绒和1单位酒,而葡萄牙消费水平为1单位呢绒和0.89单位酒,结果是葡萄牙的福利水平下降,最终迫使葡萄牙回到自给自足的状态,从而李嘉图模型失效。

这种分析证明李嘉图模型的失效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本身在两国交换价格的假设上就出了问题。根据李嘉图模型,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生产的两国在进行贸易时交换价格是有一定范围的,该范围由两国的提供曲线来决定,核心结论是两国都愿意接受的交换价格应该介于两国封闭条件下两种商品交换价格之间。也就是说,在表2假设的数据条件下,两国交换呢绒的相对价格应该在5/6和8/9之间,原文作者在分析中假定交换价格为1,高于葡萄牙封闭条件下的价格,葡萄牙自然是不会接受的,既然在国内我可以用8/9单位的葡萄酒就可以换的1单位呢绒,何苦要到英国去换呢?因此,葡萄牙会退出分工和贸易。但是如果我们假定交换价格为6/7,很明显介于5/6和8/9之间,那么,对于英国呢绒商来讲,一单位呢绒在国内值5/6单位葡萄酒,而卖给葡萄牙则值6/7单位,当然合算;对于葡萄牙葡萄酒生产商,在国内要用8/9单位葡萄酒换得1单位呢绒,而卖给英国仅仅用6/7单位葡萄酒就够了,自然也合算。因此,两个国家都是愿意接受这种分工和贸易模式的。

这一问题可以用图示来说明,见下图。我们可以用OPA和OPB直线的斜率分别代表A、B两国Y产品和X产品的交换比率,或者X产品与Y产品的相对价格。很明显,OPA的斜率小于OPB的斜率,意味着A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小于B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则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互利贸易发生的条件是X产品的均衡相对价格介于PA和PB之间,如图中所示阴影部分。对于A国来讲,如果X产品的国际交换比价低于PA,则该国在国际贸易中没有利益可言,会退出贸易,而对于B国来讲,如果X产品的国家交换比价高于PB,该国也会退出贸易。只有在阴影部分的国际交换比价范围内,贸易才会为两国同时接受。

换一种方式来分析。我们把贸易后两国可得的商品全部转化成一种商品 (不妨假设为呢绒) 以便能够较容易地比较生产消费两种商品给两国带来的福利水平变化。假定开放条件下呢绒的国际交换价格为6/7,即每单位呢绒值6/7单位的葡萄酒。按照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后,英国生产了2.2单位呢绒,用1.2单位的呢绒交换葡萄酒,可得1.2*6/7=7.2/7单位葡萄酒,在国内转换成呢绒为 (7.2/7) / (5/6) =216/175单位,于是通过贸易带来的利益增加为6/175单位呢绒。对葡萄牙来说,专业化后共生产17/9单位葡萄酒,如果将8/9单位的葡萄酒全部换成呢绒,在国内是1单位呢绒,到国际上却可以换得 (8/9) / (6/7) =28/27单位,与封闭条件下相比,贸易带来的好处是1/27单位的呢绒。因此说,李嘉图模型成立的充分条件除了两国封闭条件下相对价格不等之外,只要交换价格介于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并且贸易量足够大,两国的专业化分工及贸易就会带来利得。也就是说,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的国家,虽然在专业化生产环节相对效率较低,但是通过贸易交换,贸易利得完全可以弥补这一损失,贸易是互利的。

分工和贸易在李嘉图模型中是不能分割开来的,如果仅仅强调分工的利益,按照李嘉图模型进行贸易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李嘉图模型种分工和贸易给贸易国带来好处的结果是建立在两国不仅分工而且还在一个介于两国封闭条件下相对价格水平之间的一个国际交换价格上进行贸易的基础上的。在绝对优势理论里面,分工和贸易都会有福利的增加,但在相对优势理论里面,对于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劣势的国家来讲,仅仅分工是不够的,其利得主要来自于贸易。因此,李嘉图模型作为自由贸易政策基础,是有效的,而并非像原文作者所说经常处于失效状态。

三、启示

李嘉图模型意在说明生产分工与贸易带来的利益,作为一个抽象理论模型,它确实存在一些缺陷。除了模型中苛刻的假设条件外,分工和贸易的利得也仅着眼于短期静态利益,它虽然在短期可以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贸易的依据,但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取竞争性优势。虽然如此,李嘉图模型仍然告诉了我们一个“合作优于不合作”的道理。分工和贸易是可以将世界经济这个蛋糕做大的,在所有商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获得分工和贸易好处的同时,在分工中受损的国家仍然可以通过贸易利得得到补偿,使总体福利增加,这也是“帕累托改进”的一个过程。这给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启示:

其一,李嘉图模型假设技术不变,商品同质,而实际上发达国家往往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商品附加值高,更新换代快,容易培养产品的竞争优势,成为贸易利得的主要获得者,发展中国家作为追随者则获利较少。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工格局,往往会使发展中国家专业生产资源浪费严重、附加值较低、资源密集型产品,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工业化。但是比较优势是可以转化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依靠比较优势分工贸易得到的好处积累资本和技术,努力发展本国工业化,培养竞争优势,从而创造本国新的比较优势。

其二,现实中的国际交换价格往往并不会像模型中所假设的那样会让交易双方都有利可图。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多种手段,压低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往往存在需求弹性低、出口市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等问题,从而造成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方面也不能获得应得的好处或收益甚微。因此,发展中国家若要尽可能大地获得贸易的好处,必须尽量争取国际交换定价权,使实际交换价格有利于本国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高层建筑燃气设计下一篇:UPS的应用及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