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创作的群众性

2024-07-18

当代文学创作的群众性(精选十篇)

当代文学创作的群众性 篇1

关键词:当代,文学创作,群众性

王蒙指出“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就有二种济世的传统, 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 艺术的‘兴、观、中国社会也高度重视文学群、怨’的信息价值和教化作用。”无疑, 文学来自现实, 反映现实, 传送出时代的精神, 群众的情绪, 适应千百万人的道德和智力的需求, 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提出当代人所关注的, 鼓舞引导、启示和坷答人们心头的问题。这是文学的本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使当代文学更加繁荣, 文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要求文学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这就不能离开文学的群众性, 文学的群众性仍是目前文学上极其重要的问题。

我国文艺创作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赋予了文学兴盛的契机, 呈现群众性特征。, 文学艺术已经从过去的那种特定意义上的“高雅艺术”走向日常平民化的凡俗生活, 文艺成为了大众文化。让我来关照目前的文艺作品谈一下群众性吧。

首先, 就艺术作品来说, 作品内容张扬着的群众性。

当代文学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还是有道理的。目前, 多种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都得到蓬勃发展, 文艺领域的创作以平易近人的面孔、喜闻乐见的浅显形式走入寻常百姓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 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非常广泛和丰富, 民族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伦理的, 科学的, 国内的、国外的, 工作的、家庭的、爱情、亲属邻里的等等各种关系的问题, 希望通过文学重新认识、了解现在生活及周围的一切, 并从中观照自我, 审视自我的地位和个人价值。

查看全球最大的图书网站当当网, 关于文学类作品分为小说、文艺、青春和励志、成功四类, 并且每一类又加以细分, 如小说又分为悬疑、言情、职场、财经;励志/成功细分为修养, 成功、职场、沟通;中国图书网, 称为中国最大的图书尾货市场, 图书分类42种, 其中关于文学类又分有青春、文学小说23、文学12、文化7、传记5类, 其中传记又细分社会各界人物领袖首脑历代帝王政治人物财经人物宗教人物军事人物历史人物女性人物文学家艺术家人文/社会学家、科学家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其他16小类, 青春文学:校园、爱情/情感、叛逆/成长、悬疑/惊悚、娱乐/偶像、爆笑/无厘头、玄幻/新武侠/魔幻/科幻大陆原创港台青春文学韩国青春文学其他国外青春文学11小类。

图书的精工细作, 主要是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趣味。轻松愉快的格调将人们平时紧张的工作、高节奏的生活予以调节, 起到了宣泄情绪、丰富生活、调剂节奏、平衡心态的作用。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 2007年度《杜拉拉升职记》以励志类赫然在榜。品读这部小说, 书中故事如同发生在身边、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历、实用生动的职场法则, 适用于各行各业, 所以引起读者共鸣而认同。

通俗文学的畅销, 其主要原因大约就在于“通俗”, “俗”就属于群众。只要读起来好懂和有趣, 群众就喜欢, 从中观照当代的社会现实, 这也是当前群众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再谈一谈, 文艺作品的创作者, 作家艺术家具有群众性情怀。

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 文学作品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当代作家面对社会转型而产生的丰富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我们生活的发展过程, 我们生活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当代文学如果不反映群众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不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情趣和美学理想, 只注重抒写个人心理, 咀嚼个人生活的苦乐, 不能与时代精神相适应, 缺乏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的密切性, 这样的文学既失去了自己的特点, 也失去了群众。当代作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娱乐化、直观化、高档化。轻松、渲泄、消闲、简化、参与等逐渐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欣赏时尚这种时候, 有关“文学”、“艺术”的观念也在变。经历文艺大众化的转型, 他们创作作品体现出关注世俗生活、张扬生命力、注重娱乐消遣、肯定现实利益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例如, 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国》, 独辟蹊径, 纵论天下, 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 闲话三分。以故事说人物, 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 以文化说人性。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和妙说”历史。我们说易中天的历史研究是学者草根化, 这种草根化归其原因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此后《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部纯粹草根的作品, 它的走红使得对历史的评说回到草根自己的手中。作者"当年明月"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公务员。他与他的历史札记《明朝的那些事儿》却突然在各大文学网站排行榜上飘红。他"白话历史"的手法也引起广泛争议, 甚至引发了令人惊愕的"刷尸屏"与"倒版"事件。源于它契合当代人的生活情趣和美学理想, 具有群众性。

文艺作品应当适者生存, 接受并尽快调整自己以适应广大欣赏者的无情取舍, 只要是出自对人生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应, 是与时代精神的心灵共鸣与共振, 只要是以审美方式为欣赏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在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作品存在方式等方面出现一些变化、翻新又有什么关系。

最后, 就欣赏者来说, 体现了群众化审美要求和取向。

文艺要在市场经济的角逐场上赢得自己的社会地位, 就离不开高水平的欣赏大众这个知音。大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尚不可强求, 但可以引导。如安定的社会环境、文明的时代风尚、积极的社会意识形态等, 都将有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影响全社会对艺术价值体系的认同。

我们试作进一步的考察, 不难发现我们周围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一般读者接受文学艺术, 常常是两个层次。即一方面利用通俗的, 易给人以愉快的内心感觉体验的文学艺术作品满足自己娱乐身心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利用高尚的、严肃的文学作品满足探讨人生价值和历史使命的思维需求。但群众的需求和欣赏趣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社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生活的变革, 常使人们产生审美的新追求。

生活中一名大学教授、集团老板或者技术工人、初学生捧着一本《易中天品三国》, 这种矛盾而又普遍的生活现象, 正是文学的群众性的基点。所以, 你会看到不同职业、年龄、文化水平的人, 对一本书在论坛、博客发表的言论, 就是读者群众性的最好的例证, 例如, 人们品论《明朝那些事儿》

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 这是本好书, 除了把史实摆出来, 还要评论、挖掘, 用现代的语言去说, 他有他的角度。——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 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的确是别开生面的, 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毛佩琦

作为一名理科生, 以前我是不愿也不爱读史的。对于明史, 我知之甚少, 七拼八凑的故事零乱在记忆里, 从未深刻。在哥的带动下, 开始捧读《明朝那些事儿》。

印象中的实数应该是晦涩难懂, 索然无趣的。然而, 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扫之前史学文章的僵硬风格, 给我们呈现出清新易懂, 于快乐当中了解历史, 丰富自我!我想这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任务极为艰巨的学生来说, 未尝不是一本在合适不过的课外书。刚刚开始读《明朝那些事儿》, 我一口气读了10多篇, 越看越有味道, 越看越觉得吸引, 实是爱不释手, 如醉如痴。于是, 我一直从卷一读到卷七。

俗人, 猛人, 圣人, 无不有血有肉, 各有千秋;爱情, 亲情, 友情, 无不感人至深甚至叫人潸然泪下。——xiaoxianglr@***.***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新的历史时期, 结合我国实现四化, 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指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 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 在艺术上精益求精, 力戒粗造滥制, 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 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这一精确的论述赋予了文学工作对群众的光荣的历史使命。如果一分为二, 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就要求尊重群众, 理解群众, 服务群众, 把更多的目光和热情投向自己精神产品的未来的接受者。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要在群众面前经受检验。群众对文学作品是有选择权和裁判权的。而文学作品则有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提高群众的审美情趣的社会职能。借用法国电影艺术大师克莱尔的话来作结束“观众并不永远是对的但是无视观众的作者却永远是错的”。

参考文献

[1]白金香简析“建安文学”创作导向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J]江苏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消费导刊2009.11

[2]杨杰当前文艺创作现状的反思[J]《江淮论坛》2006年5期

[3]欧阳友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现状与对策[J]《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关于群众文艺创作的几点思考 篇2

[摘 要] 本文梳理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基本情况,并从构建文化馆为主体的群众文艺创作人才队伍、群众文艺创作应坚持为人民创作的导向、群众文艺创作应高度树立精品意识、自觉遵循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律、群众文艺创作应传承民族性及时代性的特征和建立健全科学的群众文艺创作机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做好群众文艺创作的要素。

[关键词]基层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创作导向;民族性

对于基层文化馆来说,群众文艺创作是一项传统性、常规性的日常工作,它体现了文化馆的具体功能和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已经成为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也成为群众文艺创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群众文艺创作虽然不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却能够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能给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随着当下大众传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大,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这种变化看似简单,却已悄悄的改变了创作者的思维。从艺术服务于群众这个角度上说,等于是给所有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新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艺创作,下面我简单谈谈个人对群众文艺创作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以基层文化馆为主体的群众文艺创作人才队伍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首先必须要建力一批热衷于文艺创作的人才队伍。要把文艺创作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建立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创作领军人物。这是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中所提及的重要讲话精神。

做好群众文艺创作工作,要以各地基层文化馆为主,组织构建完整的文艺创作人才网络,针对群众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况,使各县(市、区)、社区、街道、学校等的文艺创作骨干踊跃加入到我们的文艺创作队伍中来,让这股力量成?槲囊沾醋鞯囊惶跖Υ?。

与此同时,文化馆应发挥其主要功能作用,必须每年坚持举办各艺术门类的创作培训班,聘请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艺术创作专家进行授课,给广大群众文艺创作爱好者提供不断的学习和充电机会。组织创作人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对作品进行讨论修改,促使广大业余创作人员凝聚在一起,关心创作、热爱创作,突破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互帮互助集团作战的风格,并组织创作人员不定期的外出观摩各种演出,参加各类创作培训班。通过举办文艺创作培训学习班,使热衷于文艺创的作者们拓展创作思路,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更有效培养出一支能力强、德才兼备的群众文艺创作人才队伍,同时还可以不断增加新鲜血液,不断充实和壮大群众文艺创作的队伍。

二、群众文艺创作应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导向

总书记在2015年5月14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说:“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

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创新的主旋律,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热情歌颂新时代的辉煌成就和精神风貌,歌颂改革开放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应该是新时期群众文艺创作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情怀,扎根生活,立足基层,是我们每位群众文艺创作者的工作导向。

为此,我们文化馆的创作人员要提高主流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同时,还要提高区域意识,在工作对象和范围及提高自身创作水平的同时,才能做好培训和辅导工作。

三、基础群众文艺创作应高度树立精品意识

文艺精品是一个国家和时代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可以带动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一个艺术精品所表现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和美好信念,能够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它所表现的美好蕴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信念。首先,文艺精品具有彻底的人民性。我们的文艺是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因此,它必须给人民以深刻的哲理启迪和精神指导,必须给人民追求正义和光明的事业以巨大鼓舞和激励。其次,文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艺是用审美手段反映历史和现实的,在文艺创作上要极力追求完善,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可读性集于一体。树立群众文化精品意识和塑造品牌形象,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

群众文艺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技巧、方法及其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要跟上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紧扣时代脉搏,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产生广泛而又强烈的轰动效应,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这要求文化主管部门,特别是基层文化馆,应坚持对群众文艺创作的科学发展进行正确指导,并力求使创作意识在主体意识统领下能够得到提高。号召并组织文化艺术创作者深入基层,扎根生活,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吸取养分,借鉴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手法,创作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艺作品。

四、自觉遵循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律

要大力推进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就必须自觉遵循文艺创作生产规律。那么,对于如何做好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推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第一,文艺精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示。我们倡导的文艺精品必须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正如前些年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走向复兴》、《为了谁》《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共圆中国梦》等等,既体现了主旋律,又广为传播。这就是体现时代风貌的文艺精品;再有,文艺精品折射出一座城市及乡村的人文精神;第二,文艺精品创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深刻变革、奋发有为的伟大时代。那么,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时代与文艺文艺精品创作的关系,准确把握解决好时代课题,抓住关键的历史节点和重大题材。第三,文艺精品创作要遵循艺术规律。坚持“三贴近”,要为了人民,要坚持创新创造,要厚积薄发。第四,群众文艺精品创作要传递正能量,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聚焦中国梦的主题。第五,文艺精品创作要真抓实干。因此,要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的保障机制,加强对文艺精品创作的组织策划,建设一支优秀的群众文艺创作队伍。

五、群众文艺创作应传承民族性及时代性的特征

总书记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还提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对群众文艺创作而言,民族性、时代性是文化传统的根本特征,离开了民族性、时代性的群众文艺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文化从文学艺术到生活习俗,都有其独特方式,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最本质的东西,是我们的财富。作为艺术创作,必然体现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同时要经得起时代的、社会的检验。

首先,群众文艺创作要将民族性作为必须坚持的第一要素,只有建立在民族性之上的群众文艺创作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当然,在坚持了民族性基础之上,我们还应该发展个性,让即使是同一艺术流派中的不同艺术家,均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绝不雷同。其次,群众文艺创作还应该被赋予时代性,时代性是吸引人们关注的主要因素,也可以说,时代性的作品的个性风格,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探索与修养,需要长期的研究与积淀,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标准与方向。

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群众文艺创作机制

在尊重艺术规律和符合群众文化工作规律的前提下,要完善群众文艺创作的工作机制、工作流程,提出人才培训、创作辅导、作品选拔、作品上送、作品奖励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使业余文艺创作工作做到有抓手、有体裁有平台、有亮点,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创作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重点作者、重点专家向创作导师发展,扶持年轻作者,带动业余作者的梯队人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和知名文艺创作人员参与文艺创作的队伍,通过名家创作、名家传艺的方式,深入打造文艺精品,培育后备艺术创作人才。从政策上、制度上建立健全科学的、合理的创作机制,是繁荣和发展群众文艺创作的保障。在创作管理上,应在提高创作效率、促进创作繁荣以及解决创作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也要在时间保证、经费支持、活跃创作气氛等方面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各专业创作之间的合作与学习交流氛围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艺创作要做好,决不能浮在面上、飘在空中,说大话、说套话,而必须吃苦耐劳、真抓实干、落实措施,才能出成果见实效。因此,文化馆应组织群众文艺创作者切实深入基层,扎到社会生活的深水区,才能真正有所?w会、有所创新。创新,就像一把双刃剑,撬动和助推着群众文艺创作前进的同时,也有可能对固定形成的艺术创作规律进行挑战。接受挑战,就等于挑战昔日的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进步。相应来说,各级文化馆也应制订明确的、操作性较强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和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导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推动群众文艺创作工作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 日;

〔2〕李雪来.浅谈断形给下的群众文艺创作[J].青年文学家,2006(5);

〔3〕廖嫦.浅谈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J].艺术百家,2010(2)。

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的若干思考 篇3

关键词:群众文艺;精品;创作

群众文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是表达主流价值和大众情怀的。就目前我国的群文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等。这就提醒身为文艺创作者的我们,一定要提高群文创作的质量,要突出特色,在创作传递群众诉求、表达群众情感的群文作品时要升华思想,多创群文精品。那何为群文艺术精品?如何创作群文精品?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群文精品的内涵解读

群文精品的主题思想必须是传递正能量。好的群文作品应该宣传的是先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谱写人间道义,弘扬真善美。其次,群众文艺说到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群众文艺精品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同。创作群文精品就要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从人民精神需要出发,创作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并能够广为人民接受,为人民喜爱,为人民传承的艺术精品。

2 群文精品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创作不够走心

只有贴近群众生活,真实反映群众生活的群文作品才会吸引群众观看,才会是有生命力的优秀群文作品。但是,许多群文创作者从院校毕业后,没有深入过基层,很难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创作的群文作品过于“艺术”,脱离了百姓生活,专业性太强,群众较难驾驭与表达。其次,有些群文工作者有时为了评职称或工作任务的需要,创作的多为应景应时之作,真正有艺术水准的高质量作品不多。再者,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的群文作品虽是有感而发,但多是自娱自乐的消遣之作,主题缺乏艺术性,结构形式单一。

2.2 创作经费不足

群众文艺创作除了一剧之本的概念之外,还包括了制作、培训、辅导、展演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资金的支撑和保障。要创作出群文精品更是如此。但在一些地方文艺创作经费有限,创作者有想法但未必能实现。其次,组织专家举办讲座、开展作品的研讨会都常因为经费原因或搁浅。再者,有些地方群文创作投入不足,较少开展文艺采风活动,创作者“闭门造车”,思维固定。这些情况极大地打击了创作者的热情,影响了群文精品的创作。

2.3 创作缺乏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对于群文作品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而一些群众文艺创作人员安于现状,知识更新缓慢,所创作的群文作品不能被群众接受。其次,群文精品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生活气息的,以往的群众文艺创作形式主要是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但久而久之也失去了新意,因此,创新文艺创作形式也至关重要。

2.4 创作缺少交流平台

首先是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有些年轻的群文创作者虽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对群文创作规律并不熟悉;老一辈的创作者有一套专属的套路,但对时下的新鲜热点不够敏感。创作者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联系互动较少,不利于群文精品创作的沟通。其次,群文精品是源于百姓的,但因演出场地、舞台相对固定,观演群众只是小部分,受众面影响不大,未能全面的服务群众。

3 群文精品创作的努力方向

3.1 创作要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垠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因此,要创造群文精品首先要从群众利益出发。第一,了解群众所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这样切合人民生活状态的作品才有可能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群众接受并喜欢,才能创作出群文精品。第二,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进行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就是要从群众角度出发,关注人民群众的时代精神,关注群众的艺术表达形式与表达能力,创作出群众能够驾驭的群文精品。第三,团结群文创作队伍。业余文艺爱好者也是群众创作者中的一员,要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倾听业余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在专业上及时给予业务文艺爱好者指导与帮助,对作品适当进行艺术加工,共同创作出群文精品。第四,不忘初心。群众文艺是美丽而圣洁的。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群文精品创作者要保持定力,不能靠娱乐滋养精神,要保持内心的纯粹和童真,才能可能创作出群文精品。

3.2 要进一步完善群众文艺创作机制

群文精品创作需要营造一定的创作氛围,包括人、财、物等多方面条件的配备。首先要巩固群众文艺创作者及组织群众文艺创作的人才,可通过奖励机制鼓励他们进行群文创作,调动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其次要有创作所需的费用,为创作者提供设施、场地、设备等保障。再者,创新学习培训机制。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创作潜力大、有培养前途的文艺新人到院校深造,定期举办文艺采风活动,以拓宽创作者的视野,加强精品的交流和展示。

3.3 要加强创作互动

创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精品的打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群文创作精品,必须建设有利于群众文艺作品进行交流的文化园地,例如加强区、市级文化馆的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媒体文艺板块,以特色专刊、专栏为载体,传递更多真善美的精品力作。再者,多举办群文创作比赛、精品展演活动,例如“省内巡演”“省际交流”“区域联动”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群文精品的展演展示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更利于打磨精品。笔者曾观摩过群星奖的展演活动,深切感受到了这些从创作到演出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的优秀作品带来的心灵震撼与感动。不单欣赏了颇具时代感、群众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精品节目,更明确了群文创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将精品与群众共享,真正做到用艺术反哺群众,坚持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引导和鼓励群众自觉、自发参与文化创造。

3.4 群众文艺精品推广网络化

当代社会科技发达,群文精品不应该仅局限于过去的群众文艺汇演、会展和报纸杂志等纸媒为主的展示平台,可以转变为以互联网文学网站、个人博客、QQ空间、微信朋友圈、网络直播等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网络这片虚拟天地展示群文创作精品。例如:通过微信公共发布平台,及时更新精品打造进度,吸引粉丝关注。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网络视频平台发布创作精品,鼓励群众留言,听取群众意见,使作品有进一步提升。再者,通过在网络直播平台的传播与推广,与群众实时互动交流,打造“网红”精品。

4 结语

浅谈群众舞蹈的创作 篇4

因此, 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群众舞蹈创作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 就群众舞蹈创作这一重要艺术命题, 发表若干浅见, 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题材的广泛性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素有“艺术之母”的称号。它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 塑造具有直观性与动态性的舞蹈形象, 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群众舞蹈, 顾名思义, 指的是由广大的群众表演的舞蹈, 群众性是它的根本属性。

群众舞蹈创作的第一个原则与特点, 是它题材的广泛性, 这种广泛性与它的群众性是密切相关的, 或者说, 这种广泛性是受其群众性决定和制约的。

所谓“题材”, 是指文艺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 是作品所描写的, 体现一定创作意图的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现象, 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发展而确定的。题材的选择既受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所决定, 又受社会与时代的制约。

题材是文艺作品的基础与前提,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明确指出:“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 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

群众舞蹈创作的题材, 十分广泛;既有历史题材, 又有现代题材。既有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商业题材, 又有军旅题材、学校题材……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二、题材的多样性

群众舞蹈创作的体裁, 也是多样的, 这是群众舞蹈创作的第二个原则与特点, 这种多样性也是受它的群众性决定和制约的。

所谓“体裁”, 是指文艺作品的类别。舞蹈艺术的体裁, 多种多样。总体上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又分为交际舞 (又叫“交谊舞”、“舞厅舞”) 、习俗舞、宗教舞、体育舞 (如艺术体操、冰舞等) 、教育舞 (如幼儿园或学校中对儿童与青少年进行美育的舞蹈课等) 。艺术舞蹈又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组舞、歌舞;并分为情结舞、情感舞;还分为古典舞、现代舞、民间舞、宫廷舞、民族舞、芭蕾等等。

群众舞蹈的创作, 体裁以生活舞为重点, 因其动作比较简单, 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可以会跳、目的在于自娱和社交, 具有群众性与普及性。但是, 有时也要创作一些艺术舞蹈, 一方面提升群众舞蹈的美学品格, 另一方面也为培养群众舞蹈中的人才提供平台。

三、风格的通俗性

群众舞蹈创作的第三个原则与特点, 是它风格的通俗性。

所谓“风格”, 是“艺术风格”的简称, 它指的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个性。群众舞蹈风格的通俗性, 也是受它的群众性所决定和制约的。

通俗性舞蹈很多, 例如秧歌舞、龙灯舞、高跷舞、跑驴舞、跑旱船舞、迪斯科、街舞、广场舞、交际舞等等。

因此, 群众舞蹈的创作, 应以风格的通俗性为重点。

四、情感的大众性

群众舞蹈创作的第四个原则与特点, 是它情感的大众性, 这种大众性更是受它的群众性所决定和制约的。

舞蹈是情感的艺术, 抒情性是它的最重要的美学特性。舞蹈以无声胜有声的形式与手段, 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最后手段和最高手段, 正如我国汉代的《毛诗序》所说:“故情动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网络与当代文学创作 篇5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写作《20世纪大飞跃》一书时,曾经接受了瑞士著名哲学家艾赫尔别格《人与技术》一书的一个观点,艾氏认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及其变化速度相当于60公里的马拉松赛跑,从起点开始的绝大部分历程都在黑夜般原始蛮荒上度过——离终点100米处,出现中世纪的城市,离终点50米,那里站着列奥纳多;芬奇,他用智慧和敏锐的目光注视着这场赛跑;剩下只有10米了!跑道旁开始出现火炬的光芒和微弱的油光灯;但是,在最后5米的冲刺之间,惊人的奇迹出现:光亮照耀着夜间的道路,没有役畜的板车疾驶而过,汽车轰鸣;摄影记者;电视记者的聚光灯使胜利的赛跑运动员目眩;① 艾赫尔别格之所以提到15世纪的达;芬奇,是因为在他看来,达;芬奇是人类文化史上成功将科学与文化结合起来的少数天才之一;而他所描述的“最后5米的一冲”正是属于20世纪的情景,奇迹就在此刻;受此观点启发,也可以说是受此描述感染,我将自己的书名定为“20世纪大飞跃”,并将此飞跃比作飞机历经长长跑道后的起飞,正是那一刻,机轮离开地面,机身如鸟一般腾飞,直上蓝天;叙述此种“大飞跃”的感觉,意在通过怀旧的记忆联结今日我对于网络的感觉:依然是飞跃,是腾飞,但已经是今非昔比,弓箭换长枪,箭矢换子弹的难以形容的感觉了;同时,意在强调21世纪今天,网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支撑20世纪“大飞跃”的科学技术,其发展前景的不可限量,真可用“无极限”一词形容!

二网络:不逊于意识形态的研究价值

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它又是人类面前一个既令你眼花缭乱但又飞速变化并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现实,更让我们迷惑的是,这个在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变幻游走的精灵,会让我们时刻丧失一种现实感,仿佛进入宇宙的黑洞,我们自身的重量被瞬间消解,这是前所未有的奇异感觉,当你用手指轻击键盘时,你已经梦幻般地飞翔在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前的观念,仿佛是古老的弓箭,你真的可以用它去射击网络——这颗疾飞的子弹吗?

正像十多年前,我们刚刚照面麦克卢汉,我们只能接受他的关于每一样新媒介或新技术都是人体某部分的延伸的观点一样,天才理论家的深刻见解总是耐人咀嚼;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读“媒介即信息”这句名言时,却又有一番石破天惊;豁然开朗的感觉,了解真理实在需要时间和领悟呵!

循着天才理论家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思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媒介不再仅仅是媒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及人的思想;行为等等,看似形式的媒介,其性质其实远胜于其传播媒介的内容,同理,网络也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平台,我们应将其本身视作具有革命性的人类存在方式,一种生命的体现;这是它作为信息存在的最大价值,由此它也具有了人类精神的意义,这是认识网络的重要前提;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研究网络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其价值并不逊于研究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我们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常被置于首要的位置,文学研究队伍的人才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意识形态的研究上,而网络文学的研究近年来虽有少数人涉及,但似乎也多重形式而轻内容;我不能肯定地将网络直接等同于一种意识形态,但至少可以肯定其研究的价值以及面对它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网络对人类生活,对文学艺术,收拢一点说,对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化程度很高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影响已经产生;暂且不说“巨大而深远”,但至少可以描述成“影响与日俱增;

三时代跨越: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

暂且撇开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我们先说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宏观上所拥有的不同文化背景;

从历时性角度看,网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从共时性角度看,网络是一种亚文化,尚处在“边缘”与“非主流”地位;且不说在网络时代的速度中,网络文化能在多长的时间里由“边缘”走向“中心”,由“非主流”成为“主流”,但其影响力与渗透力都是无法否认的;

如果将网络文化的内部结构呈现为下列四层:主体——网民;客体——硬件平台;中介——信息传播及其意义;价值——由网络形成的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么,本文论述的重点就落在“价值”层面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的探讨也由此生发开来;

我看重“时代跨越”这个词,其意义在于表明网络文学其有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国外学者拉潘姆先生曾经依据麦克卢汉的思想归纳出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其中一组将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加以对比,他把印刷文化的人称为“市民”,把电子文化的人称为“游牧民”,试图描述出两个时代的典型特征;②现引述如下: 所有这些,其实都在表明一个道理:时代变了,网络文化的文化背景变了,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系统也变了;于是,异样就有可能产生影响,反差就可能产生交流;不同文化形态在不同范围,有着不同程度的互动交流,即使在封闭保守的古代社会,也是存在的历史事实;进入21世纪,此种人类活动中的交流互动无论在空间还是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空前活跃的程度,而网络恰恰扮演了文化价值多元的催生剂,它所提供的文化形态肯定要对传统形态形成冲击和影响,这从理论和现实上已成无法回避之现实;

四网络影响在文学上的表现形态

完成了上述的理论预设,我们可以努力将潜在影响从观念过渡到形态,从而归纳出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1;改变了文学的文本形态

说到传统文学,我们直接的印象就是纸介媒体的文本;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印刷品得以呈现,读者通过书和杂志阅读文本,从而形成“读者——文本——作家”的一个单独的乃至秘密的交流和对话;文本既是作家创作的固化形态,也是读者阅读文学的依据所在,同时又是文学创作——这种语言艺术的媒介形态;

然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延续千年的文学传统形态,问题还不在于传统文本的电子化造就的“屏幕阅读”方式,而是网络空间里创作的文学形态已经明显地区别于纸介文学,成为一种具有超文本多媒体语言的全新形态。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图片;声音;动画组合在一起,同时,还可能是一种多向链接的语言,在一个母本中链接着不同的子本,从而突破传统文学单一文本的固化形态,呈现一种开放多向性的网络文本形态;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根本区别也可以扼要地归纳成两点:一是超文本;二是交互性;超文本改变了文学的固化形态,交互性则改变了文学的阅读方式,被神圣化秘密化的个体阅读方式也演变成网络上群体阅读,沙龙讨论方式,文学生产与阅读的传统方式被改写了,新的文本类型与新的阅读方式已经超越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经验,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已经拉开帷幕;

2;改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

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有关文学的一切似乎都是无足轻重的,但从历史上看,文学一向具有世俗世界的神圣地位;它总是与国家;皇权;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文化传统等等关系密切,即使是文人潦倒的年代,它也没有沦于社会的底层;因为它天生属于文化,而且是精英的文化,这就意味着一种特权,至少是一种话语权,一种让芸芸众生仰而望之的具有精神与物质双重意义的形态:高尚;文雅;文化;有价值;有品味;有意义;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仅属于少数的一群人;

网络改变了“少数一群人”拥有文学的历史状态,从写与读,从生产与消费等各个环节上,促成了由“文学小众”到文学大众的狂欢,神圣化的消解与平民化的取代,已成网络文学空间的现实;“大众的狂欢”通过两种形态体现,一是“文学沙龙”的兴起,任何一张帖子,随意一个主题,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形成一个纯粹的文学群落,其聚集速度之快,其凝聚力量之强,其交流动机之纯,其文学才情之高,常在传统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预料之外;2006年初因韩国电视剧《加油,金顺!》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而由一名自称“我爱花痴”所写的《花痴历程》帖子,形成725634人次点击率,回帖16248个(2006年2月16日统计)——“百度贴吧第一长帖”的文学事实,即为明证;

二是相对“文学沙龙”规模要小得多的更趋于私人化的“私人会客室”,比如非名人的“博客”空间,它更像三五好友情趣相投,切磋交流奇文共赏的文学小组,自由的;非功利的;真诚的;快乐无拘束的文学交流,作家与读者的“施”与“受”的关系,在这里真正地成为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文学也因此真正回到了它初始本真的起点,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富有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在我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中,上述两种形式都促使承载过多世俗负担的文学真正回到它“歌之咏之”有感而发的“前诗经时代";遥想孔子编撰《诗经》之前,所谓风雅颂中占最大比例的“国风”,即是中原地带的民间歌谣,发轫于田间乡舍,动情于俗男俗女,完成于俚语乡音,没有发表的门槛,没有功利的欲望,更没有理论的预设,这是不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文学回归?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把文学还给人民”是一句真实而正确的大白话;

3;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发表上的根本区别就是“零门槛”与“零编辑”;自由与个性化的传播特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得到无以复加的强化。人们在网络上处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开放的写作状态,自由地写作,自由地发表,自由地传播,自由地阅读,编辑消失了,出版商消失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呈现“零距离”的状态;在因《悟空传》而成名的网络写手今何在看来,网络写作最大特征是自由,最可贵的是自由;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作者慕容雪村看来,网络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东西,它可以包容一切;

自由的传播跨越了传统纸介文学的传播障碍,迅捷地传播,使作者;读者真正做到以“一键点击天下”;除了使用语言的问题外,任何人在世界任何角落发表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要通过网络,它就在瞬间发布于天下,从可能性上说,任何一位读者也可以找到它,进行阅读;不存在书籍传播时代因为发行;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脱节而造成的空白区;传播速捷化,阅读全球化,是网络文学独具的无可比拟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也使网络文学成功地实现了对于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超越;从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金字塔结构”阶段;“梯形结构”阶段;再就是“网络结构”阶段;相比较前两阶段从上至下的信息发布流向,网络的进行就在于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互动;灵活地变换角色;网络公共系统的“点对点”交流,使每一个读者成为潜在交流对象,传统文学人际交流的概念被重新改写;“人人都是作家”的梦想成为现实,网络文学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享受“交互性”所带来的自由和畅快;

五并非结束的结语

浅谈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 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艺创作;组织管理;宣传工作作为我国文化与艺术事业的基础与人民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认识的途径,群众文艺创作对于社会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部分地区的群众文艺创作出现了创作人群老龄化、作品内容狭窄影响力低、作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作为群众文化的组织工作者,应当积极地履行繁荣与发展群众文化这一光荣的使命。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文艺创作应当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基础,争取在文化范畴内的更大程度上地创新与繁荣。

1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发展态势,但总体而言,群众文艺创作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作品的总量也较少。究其根本,上述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整体规律与特征不无关系。完善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首先应当较为细致地对其内在规律与特征进行一定的总结与归纳。

(1)群众文艺创作的业余性。群众文艺创作,顾名思义是指非专业人员所开展的在文学艺术领域内的业余性创作,即专业创作活动与群众创作活动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广大的群众业余创作者利用工作与生产中的启发作为其创作的灵感,在本职工作之余通过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进行作品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众文艺创作的艰苦性。

(2)群众文艺创作的多样性。群众文艺创作者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业余爱好与创作倾向都不尽相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使得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了多样性的表现形式。群众文艺创作者的作品创作深深植根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作品反映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形成了其文艺创作“杂”的特性。

(3)群众文艺创作的分散性。业余文艺创作者来自于社会工作的各行各业,其社会阅历、文化素养、思想观念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不同行业中文艺创作者的比例与数量都十分不均衡,体现着较大的差异性与分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

2群众文艺创作组织工作的原则

首先,需要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基本要求。以正确的导向与方针来开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工作。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过程,要兼顾文艺作品题材的多样化,力求让群众文艺创作者能够以多重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鲜明特色、在艺术性与思想性均有较高深度的作品。其次,应当把握好不同题材作品的总体比重,要突出宣传的重点,以“五个一工程”为建设核心,落实好重点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组织工作;在其他题材选择上,对于内容与形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也要大力弘扬、鼓励相关的作品创作。对于群众文学艺术作品的效益问题,应当统一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在客观上激发群众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热情。有鉴于此,相关管理机关应当改革内部体制,促进管理机制创新,发挥好组织工作对群众相关经济利益的促进作用。一个优秀的作品,还应当有鼓舞人、感化人的社会效益,在这一方面也需要相关的组织工作下足功夫,加大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力度,努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的协调式发展。

3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措施

(1)融入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文学艺术的创作首先应当符合时代主旋律的要求,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关于这一标准,可以参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五个一工程”建设指示的要求进行衡量。文学艺术作品应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针对群众的文艺创作,也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落实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指示,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目标,积极鼓励文艺创作者创作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具体内容上应当体现出题材与形式的多样性特征,表达出基层人民群众对国家、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朴素的小事中发现社会的真善美,摒弃与鞭挞假恶丑的现象。让人民群众在观赏或阅读相关作品时,能够受到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以积极的心态与面貌去面对生活、感悟和谐社会之美。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应当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方针。文艺创作者应当以丰富的社会阅历为铺垫,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色彩,积淀作品的感情基础。文艺作品的对象要具有鲜明的草根特色与深厚的民间底蕴,做到品种与题材的多样化,风格的质朴化。对于歌曲、曲艺作品,在表演者的选拔上要着重吸引基层群众与基层剧团的广泛参与,通过真实的表演效果,将家长里短的朴素小事演绎出生动感人的效果,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取得强烈的情感共鸣。生活是文学与艺术的源泉,而人民群众正是艺术之美的发现者与缔造者。群众文艺创造者的作品创作,自然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其作品的服务主体与表现主体。深入挖掘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用鲜活的实践组织工作指引好文艺创作的前进方向,为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3)鞏固与发展群众创作队伍。群众文艺创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导向指引。因此,对于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来说,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尊重并发扬业余艺术创作者的创作需要与作品艺术价值,做好业余作者的联络与沟通工作。创设便利的条件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阅历的创作者有较为频繁的交流机会,实践证明,信息的传递与经验的交流,能够凝聚创作者的创作力量,将分散的创作者团结起来,共同为文艺发展的方向建言献策。具体来看,首先应当着力建设一支骨干队伍。骨干队伍可以发挥好文艺创作的带头作用,在不断提升自身创作水平的同时,带动其他业余创作者积极地从事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创作。其次,应当加强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并与专业的作家协会和艺术家协会进行长期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巩固与提升群众文艺创作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

(4)营造有利于创作的和谐氛围。文学艺术作品的主管机关在开展组织工作时,应当重点组织相关的大众传媒机构,对业余创作者的文艺创作过程进行一定的宣传,努力扩大群众性文艺创作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舆论方面给予其有力的支持。

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工作方向。对于具体的指导工作,应当积极为业余创作者营造文明和谐的创作氛围,巩固与壮大社会创作力量,力求使文学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鲜明特征,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而不懈努力。参考文献:

[1] 许花月.有效组织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几点浅见[J].成功(教育),2012(10).

群众舞蹈创作的提高与引导 篇7

关键词:群众,舞蹈,创作

群众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但是, 在实践中群众舞蹈水平存在大面积贫乏现象。这既不利于群众舞蹈自身的发展, 也不利于人们欣赏的提高。为此, 笔者拟就自身的实践体会谈谈群众舞蹈创作的相关问题。

一、群众舞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群众舞蹈和其他群众文化一样起源于劳动是人类需求的精神生活。我们的祖先, 为表达捕鱼、狩猎和采集收获物的欢乐心情, 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以自我娱乐。各民族都有各自的娱乐表达方式, 但以歌舞表达方式居多。倘若群众舞蹈没有了“自娱性”, 也就不能成为群众舞蹈了。

十七大以来, 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民以食为天”,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 注意力就逐步转移到文化需求方面。因此, 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改革的浪潮, 给群众舞蹈的原有传统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四、五十年代的“秧歌腰鼓”等一类民间舞蹈了, 观念发生了由单一走向多元, 从封闭步向开放, 从外界转入自身的深刻变化。重要的是参与, 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韵律, 从中获得自我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因此, 人们为增强体质, 消除疲劳, 陶冶情操, 焕发精神, 常常会自觉地步入自我娱乐的天地, 在舞场中、在家庭里翩翩起舞, 并从舞蹈活动中得到健康、愉悦、合作、友谊、爱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自娱性群众舞蹈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在群众中自发地普及和提高, 在表现内容上日益丰富, 形式上多姿多样、更多方面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因此, 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提高群众舞蹈的创作水平

为了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首先需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群众舞蹈创作水平。

1. 提高群众舞蹈创作者的专业素质

作为一名专业的群众舞蹈辅导老师, 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技能的学习, 不断地吸取各种舞蹈的新知识, 不断学习、积累和把握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舞蹈, 为舞蹈创编积累丰富的舞蹈语汇, 以适应社会对群众舞蹈不断发展的形势需求。对群众舞蹈辅导老师要进行舞蹈艺术培训, 举办舞蹈创作和舞蹈作品分析等短期培训班, 参与各种文艺汇演, 舞蹈大赛的编创任务, 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群众舞蹈创作者首先要观察生活, 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 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 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 提炼适合群众舞蹈表达的舞蹈语汇, 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 选择节奏鲜明, 节奏明快节奏感强, 群众熟悉能够反映舞蹈创意的音乐, 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在学习积累和实践中使舞蹈编创者的能力不断提高, 适应时代对舞蹈编创者的要求。

2.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编创水平

舞蹈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活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都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 实践帮助我们在认识, 从而在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和提高, 它是对舞蹈知识的应用, 体验、赏析和再创造。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众舞蹈创作者, 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 了解群众的生活, 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熟悉掌握群众的舞蹈表达语汇, 掌握舞蹈表现的方法。在实践中, 通过欣赏、比较, 提高了审美标准, 找到了自己的差距, 激发了他们编创的动力和兴趣, 提高了舞蹈编创者的能力和水平, 达到了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的目的。如何做到将作品内容表现的更加完美就是要舞蹈编创不断在实践中运用和完善, 不断的摸索去其糟粕留之精华, 反复的创编排练和表演, 就会不断的从中发现作品的不足之处, 不将舞蹈编创反复在实践运用, 就不会有好的作品涌现出来, 所以说舞蹈编创决定艺术效果是不足为过的。例如我们看到的张继钢导演编创的舞蹈《千手观音》让人非常震惊, 为什么有如此美的视觉和艺术效果呢?这也是张继刚导演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不断修改、创新、升华后的结果。也是人们最后在舞台上欣赏到的《千手观音》为之震撼的一个原因。

三、群众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 富于时代精神

群众舞蹈要避免平庸化, 就必须加以引导,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舞蹈作品的选择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舞蹈的创作要来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任何舞蹈作品都要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 跟不上时代的舞蹈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 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 强调舞蹈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 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而群众舞蹈创作者, 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舞蹈作品去教育感染人, 鼓舞激励人, 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在作品的选择上应该有“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 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 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不要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众低级趣味的需要, 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服装暴露、强加一些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 才能吸引观众, 才够刺激, 不论人们怎么样评价, 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 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 应该是我们批评的。

2. 舞蹈作品的应用要贴紧群众生活来源与生活

论群众舞蹈创作的基本原则 篇8

作为一个群众舞蹈工作者, 怎样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雅俗共赏的舞蹈作品, 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的意见。

一、舞蹈的个性之美

记得, 山西的《黄河儿女情》出现在舞台时, 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不同文化层次的一大批观众也都反响热烈。上至专业舞蹈艺术家、下至平民百姓, 都在这特色鲜明的舞蹈前如痴如醉。于是, 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山西味”的舞蹈, 着实刮了好大一阵“西北风”。而当张继刚的《一个扭秧歌的人》、《英雄》等一批舞蹈作品问世之后, 又出现了一大批“学院派”的追逐者。“西北风”、“学院派”刮了一起又一起, 模仿、照搬的热浪也卷了一层又一层。而当我们沉静下来, 才发现留给自己的, 除了激动、振奋, 还有失落、茫然与深深的思索。什么样的舞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为什么山西、张继刚等的一些舞蹈作品能卷起“风”, 形成“派”, 而我们不能呢, 我们自己的“那一方热土”又在哪里呢?

纵观这些曾刮起“风”、形成“派”的舞蹈作品, 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 无论在文化品位、艺术特色, 或者思想内涵、情感穿透力方面都独具风格, 这正是所谓“个性”。

山西的舞蹈, 无论是《黄河儿女情》还是《黄河一方土》, 生活气息都是那样浓烈, 沁人的乡土气息令人沉醉。鲜明的地方特色, 特别是舞蹈语言, 突破了舞蹈语汇的单一模式, 创造了符合人物性格的鲜活语言, 既有山西民舞以及木偶、皮影等艺术的韵味, 又有现代舞、芭蕾舞等外来艺术的律动。艺术手法上广泛借鉴、融合, 发展创造的抬头、蹋腰、撅臀、出胯的“四道弯”的体态, 高度夸张、变形, 土中见美, 独具山西民舞的神韵。那看秧歌的“傻妞”, 推磨、做针线的婆姨等一个个山乡女性, 仿佛是土得掉渣的“山药蛋”。然而细细咀嚼, 即可品味出浓郁的黄土气息, 热辣辣、香喷喷, 土得可亲, 土得可爱。你不得不在心里说, 这是“山西”的, 也只能是山西的。山西的黄土、高原给了山西人特有的粗旷与质朴, 也给了山西人特有的细腻与柔情。山西的民俗、民风形成了舞蹈特有的风味。而当类似这种风格的舞蹈作品再出现时, 你在心里又说, 这还是人家山西的, 无论怎样改头换面。也就是说, 舞蹈上单纯的模仿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 是不会成功的。

张继刚的舞蹈作品, 表现出独特的、富有创见的、深邃的、乃至强有力的思想内涵, 呈现出艺术家沉重的使命感和的地步。他的舞蹈语言没有为技巧而技巧感, 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音符都是随着感情从作者的心底流出来的, 欣赏他的舞蹈, 你会情不自禁, 感到自己每一根神经都已溶化于作品之中, 激动不已, 回味无穷。张继刚的舞蹈对文化层次低的观众实现赏心悦目之功能, 而文化层次高的观众则可以品出作品所蕴含的无穷深意。如《一个扭秧歌的人》, 从一个濒临死亡的扭秧歌的人的苦乐人生和艺术执著中, 省悟忍辱负重、鞠躬尽瘁却生生不息、永不泯灭的民族之魂……正是这些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上都独具创作个性的舞蹈作品才形成了“风”, 形成了“派”。

综上所述, 舞蹈创作贵在“个性”。我们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优秀舞蹈作品时, 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搬几个动作、几个画面, 或者去一味地追“风”、模“派”, 而要系统学习、借鉴他们的创作方法, 慢慢摸索自己的创作风格。要仔细琢磨他们独具匠心在哪里?为什么人家能从生活中、民间艺术中抓住闪光的东西, 而我们却视而不见?自己以前创作的舞蹈之所以“热”不起来, 就是缺乏那种特有的个性。往往是追“风”、模“派”, 似曾相识, 俗话说:吃人家嚼过的馍不香。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热土”, 就要加深和了解本地区、本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 要在传统文化中为自己的舞蹈寻找一个根, 寻找一个立足点。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挖掘, 发现蕴藏在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闪光点。舞蹈是在这个民族的整体民俗、风情、信仰、崇拜和审美意识长期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强民族意识决不是说要排斥吸纳外来艺术的精华, 要借鉴、要吸收, 而且要在“化”字上下功夫, 再提炼、再创造, 使自己的舞蹈更具“这方热土”的特色和个性。

二、舞蹈创作的独创性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 在群众舞蹈创作中, 也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有的人不愿系统研究, 总想走捷径、碰机遇。有的编导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 对外来文化采取功利性的直接照搬盲从;有的偷袭他人作品, 把某个舞蹈改头换面, 或断章取义, 换个名字, 标榜为自己的作品;有的则盲目赶时髦, 靠这些, 梦想一鸣惊人, 其实是非常不现实的。这种从观念认识到创作方法上的混乱,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舞蹈界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 存在着消化不良, 急功近利的心态, 而恰恰在这种急功近利之中, 失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最终也落伍于时代。

关注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篇9

一、群众文艺创作的现状及成因

现阶段, 从国内群众文艺创作情况来看, 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 市场上能够真正反映群众心声的优秀文化作品数量较为稀缺, 同时从已经问世的一些作品的创作情况来看, 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基于前述情况的存在, 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结合当前群众的价值观与着眼点, 以此为进路, 为其创作能够真正反映群众心声的优秀文艺作品。为达成这一目的, 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在工作中实现对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特征的精准把握, 并将之作为开展相关工作的依据。

首先, 业余性是群众创作活动的主要特征。所谓群众创作指的是非专家人员所开展的业余创作, 也就是说群众创作活动与专业创作活动是相对立的。生产和工作是广大业余创作者灵感的主要来源。广大业余创作者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形象思维的脑力劳动。业务文艺作者在进行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从事业余创作, 而这业余性也充分体现了业余创作精神劳动的艰苦性。

其次, 从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群体来看, 表现出创作人员分布的广泛性, 即当前从事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的人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与社会领域, 因此种差异性的存在, 使得群众文艺作品创作队伍表现出创作人员分散性特征。

再次, 如上文所述, 现阶段国内群众文艺作品创作人员队伍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与社会领域, 因此其所创作的作品的关注重心与着眼点各不相同, 而此种不同进一步体现在其所创作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感染力方面。

最后, 从当前从事群众文艺作品创作队伍的人员结构来看, 因其教育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 因而使得其所创作的作品质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二、如何繁荣与发展群众文艺创作

群艺馆应积极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扎根于群众之中, 关注群众文艺创作的创新, 以最优异的创作使群众文化得到最佳发展。

1. 扎根于群众之中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各族人民在其所生活的地域、从事的领域之中, 依托其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创作出了形式各异的群众文化。如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等。从这些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看, 涵盖了诗词、舞蹈、美术、音乐等诸多形式, 通过这些文化形式的传播, 使得公众的业余生活质量得到极大地提升。习总书记曾经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实质上便是群众文艺这一内涵。任何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于群众之中, 如此方才能够真正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喜爱。由此可见, 作为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而言,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 要注重使艺术能够真正面向群众, 并且在创作过程中要积极从人民群众之中汲取艺术养分, 唯有这样的文艺作品, 方才能够焕发出卓越的生命力。因此, 对于产生群众中的作品,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不能看过弃之。应该把让作品在群众的活动之中成长、壮大。群文工作者一旦发现好苗头, 就要抓住不放, 投入力量, 集思广益, 使这些作品更上一层楼, 成为“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成为“传递真善美, 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有机统一的好作品。

2. 关注群众文艺创作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工作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才能永远繁荣兴盛。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文创作也必须以创新为生命和灵魂、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促繁荣。群文的创新, 直接关系到群文工作的优劣兴衰。

(1) 注重群众文艺创作题材创新

就现阶段一些群众文艺作品来看, 其之所以难以唤起群众的价值认同, 难以实现对群众的艺术感召, 原因即在于其所遴选的创作题材过于陈旧, 未能同现时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发生共鸣, 实现契合, 因此, 作为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而言,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 应当使作品题材能够紧扣时代脉搏, 彰显时代特色, 对群众所思所想、所关注的现实问题给予积极地回应, 如此方才能够确保所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唤起群众的价值认同, 实现对群众的艺术感召, 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优秀作品所蕴含的时代主题感召之下, 对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

(2) 注重群众文艺创作形式创新

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意识到, 群众文艺同专业文艺二者具有显著的区别, 群众文艺表现出受众的广泛性。同时群众文艺能够以自身艺术专业化程度的降低更好地实现为群众服务这一目的。因此, 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积极进行文艺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大胆创新, 以便实现对群众的有效吸引, 并且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地艺术审美要求。例如, 杂技与舞蹈结合, 器乐与声乐结合等。艺术作品的地方特色越浓郁, 其号召力与生命力就越强。在群众文艺创作的过程中, 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 只有不断地追求特色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 实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在形式方面的创新。此外, 在文艺作品形式创新方面, 群众文化工作者亦应当依托对现代化的信息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 借助各种新型信息载体, 使文艺作品实现对人民群众更大范围地覆盖, 如借助微信、微博等信息技术载体, 可以实现文艺作品更为广泛地传播。

综上所述, 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 积极投入到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之中, 借助题材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使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诉求与精神建设诉求得到满足, 从而使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参考文献

[1]姜鑫.对当前群众文艺创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6 (10) .

[2]刘冰.树立创新意识引领群众文艺创作——鞍山市群众艺术馆开展群众文艺创作之感悟[J].北方音乐, 2014 (18) .

[3]赵继省.有效实现群众文艺创作的几点体会[J].科技致富向导, 2015 (18) .

[4]吴迎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自治区文艺创作[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0 (3) .

[5]申维辰.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积极建设文化强省[J].前进, 2003 (09)

[6]杨矿, 王峻.繁荣重庆文艺创作事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新重庆, 2009 (6) .

[7]章剑华.以创作为中心推动江苏文艺事业繁荣发展[J].明日风尚, 2014 (22)

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策略研究 篇10

一、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现状

群众文艺创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文艺创作的发展可谓是蒸蒸日上,不断地迈向成熟的巅峰和完善自身的内部存在的缺陷,其突出表现便是对生活的挖掘越来越深,对时代的把握越来越准,对精神内蕴的认识越来越高。最近几年,我国文艺创作迅速发展,诞生了很多受广大群众欣赏的新颖艺术作品。与此同时,文艺创作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由于多数业余文艺创作者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其社会阅历、文化素养、思想观念与正规的文艺创作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不同行业中的文艺创作者的比例与数量均有偏颇以及较大的差异与分散性。久而久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遏制了文艺创作的发展。

二、目前群众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

1、创作题材具有局限性

就目前而言,群众文艺创作的题材风格多以戏剧、小品、曲艺、舞蹈、音乐等几大类型为主,其他为辅。多数创作者是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有所成就,然而却很少看到他们在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文艺创作方面能够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这无疑就是一块阻碍文艺创作发展大的“绊脚石”。在美学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倘若还仅仅局限于这些题材的话,难免会让人觉得雍容乏味,从而就很难在艺术界广泛引起文学群众的围观以及激起文艺创作者的创作兴致。虽然文艺作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纯粹的单种题材创作,而更多的是能够将这些题材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增加文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2、创作人才较为稀缺

据调查发现,目前各地文艺创作组织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文艺创作人才比较稀缺。由于从事文艺部门的工作人员本来就比较少,而且多数是业余爱好者或者转型的社会人员。虽然他们都有一定的创作水平及文学修养,但他们缺乏专业创作人员的活跃思维和各种技能等,此外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与纯粹的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他们很难创作出带有原创气息的精品佳作。

3、创作经费不足

目前,国内很多基层文艺创作部门的经费问题都处于“红色预警”状态。其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群众文艺创作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缺乏文艺创作赞助经费、群众文艺团队的活动经费以及项目培训费用,创作经费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群众文艺创作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三、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策略

1、提高群众文艺创作的意识

1)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一部经典的文艺杰作通常是需要文艺创作者们反复推敲与提炼出来的结晶,要具有很强的划时代意义。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精神文明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文艺创作的追求也是日新月异,各有千秋。但人们更多地还是希望文艺作品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这样才能有效地反映当前社会文化底蕴和社会现实。在此前提下,最好还要满足文艺大众的审美观念,经得起历史的考验。2)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艺术的创作也必须以创新作为前进的动力、以创新谋发展和以创新促繁荣。3)要有占领市场的意识。群众文艺创作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面向市场,在市场上能有立足之地。根据当前市场需求以及大众对文艺作品的接受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进一步扩大文艺作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2、完善群众文艺创作机制

群众文艺创作机制的完善主要从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激励机制的完善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指派创作任务和激励措施来实现;还可以通过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群众文艺创作中,同时用激励的形式加以规范;其次,奖励政策的实施在推动文艺创作可持续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大型的评奖活动来调动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管理机制的完善,一方面需要设定创作规划,以社会化、行业化管理的观点去指导群众文艺创作规划的编制。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在设施、经费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帮助,在提高创作效率、促进文艺创作繁荣、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加以重视,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

3、加大投入,改善文艺创作条件

各级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全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文艺创作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挫折。同时,还要加大对文艺创作资金、精力、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尤其是要增加对重点项目题材创作的投入,要从文化投入、设施建设、营造环境气氛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出类拔萃,精益求精,全面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和效率。

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刻以及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采取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全力将群众文艺创作放到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度上来。尤其是地方文化部门,应该不断吸取先进的文艺创作经验,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规划与更高的发展目标,从而促进地方群众文艺创作的卓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浅谈文艺创作[J].大众文艺,2013(11).

上一篇:实践教学国际经济下一篇:美国媒体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