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式

2024-07-21

教育研究方式(精选十篇)

教育研究方式 篇1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首先,初中生处于生理发育期,生理的发展推动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在生理剧变的前提下,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思维方式逐渐成熟和定型。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这对教师来说是绝佳的教育契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尤其是心理认识方面的迅速发展提供帮助。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外部教育因素,作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它的适时渗入对于学生的成长显得非常必要。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既可以看作是承载思想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智力开发的工具。因此,英语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其次,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学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和求知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推动人类认知学习的内部动力。正因为学生具备能动性,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本身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天然属性,教师要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释放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把英语作为完成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重要方式。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正确的学生观是现代学习观的理论基础,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性和能动性是现代学习观得以确立的理论前提。现代学习观认为:首先,学生的学习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来源于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被选择的内容是对学生个体最适合的内容,是最需要尊重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英语学习的重点、难点,而不是由老师靠主观想象来确定。二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这种能力同样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接触信息和文本材料,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单方面确定所谓的方法技巧。每一个英语单元都有大量的语言信息材料, 让学生自主地去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用自己的方法自主地去整理、拓展各项知识点。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学生需要引导的时候引导,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其次,学生的学习具有合作性。 班级就是一个合作的单元。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对学习心理有积极而复杂的影响。以英语阅读为例,英语学习离不开阅读这一重要环节。在合作状态下,阅读的形式可以是自己默读、朗读之外增加结对听读,听同伴朗读的时候,同伴与自己不同的音质、 音色、音调对自己的大脑是一个新鲜的刺激。而且自己作为倾听者或被倾听者的同时又准备作为评判者或被评判者,这对于形成积极的心理思维状态有着微妙的促进作用。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或是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完成的,老师就不要干预。如在英语教学中操练这个句子:

S1:What do you like/love/enjoy doing?

S2:I like/love/enjoy running/jogging/ …

S3:He/She likes/loves/enjoys running/jogging/ …

S4:Dohe/shelike/love/enjoyrunning/jogging/ … orwriting/singing?

其他成员回答:Yes,he/she does./No,he/she doesn't.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英语,比老师单纯地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必须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把“学讲”落到实处。

三、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以学定教”,也就是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讨论。例如,对于能体现单元重点难点的阅读短文设计出符合学生原有基础的学习任务,如找出文中某种时态的句子,自主归纳这种时态的语法构成特点等。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给学生提供有难度、有梯度、有情境的学习资源。比如,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情景对话小视频等,同时对自主学习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及如何评价提出明确的标准和意见。其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的方面。比如,对于某重点单词的惯用搭配,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搭配等,而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而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可供“讲出来”的 “话题”资源。教师要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小组旁驻足观察, 敏锐地去发现问题。比如,学生在某句型句法上常犯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从教育组织者和英语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对“学讲方式”的认识,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三个方面,对英语学习方式转变进行研究。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及时总结经验并上升为教学理论,用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

摘要:文章试从教育组织者和英语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对“学讲方式”的认识,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论述,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方式,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

参考文献

[1]王佳娣.将课外阅读纳入英语阅读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1).

[2]刘芹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前活动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正确的教育方式 篇2

爸爸:(转身过来,仔细聆听)

孩子:我还手打他,他又再打我,大力一点,他很凶的。

爸爸:(继续仔细聆听)

孩子:我想通了,我现在开始跟另一同学玩,他不会随便打人的。

爸爸:这样很好。

惩罚以外的教导方法

场景:在超市里,孩子乱翻东西,四处乱跑。

(错误方式)

妈妈:你死啦!回家后,看你爸爸怎么收拾你!

妈妈:你像野兽一般的表现,今晚罚你不准看电视。

拷问教育方式 篇3

一、道德的——道德的教育方式解放、张扬与呵护人性,让教育之美高居人性之巅

教育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心灵互动。一群师德高尚的人用知识、人格、情操、品质与智慧呵护着一群稚嫩的生命,引导他们从无知走向智慧,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懵懂走向深邃,从他我走向自我……生命在延续,文明在传承,世界在发展。达成这种美好愿望的教育方式应该是道德的。道德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育人者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端正的教育心态、崇高的教育理想、无私奉献的教育良知和诲人不倦的教育行为。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已经上演了无数的教育悲剧或闹剧。几岁的小学生因为一次所谓“盗窃”而在脸上被刺上一个“贼”字,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被扇耳光,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而被重命名为“差生”,因为在校表现不合学校要求而被戴上“绿领巾”……这些都是非道德教育方式的应然产物。有道德的教育方式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的公平,帮助学生发现所长所能,并把这种潜能予以充分的发掘和激发,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人性,使之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而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则正好走向教育目的相反的一面,它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把这种差异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它采取的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权益来成就极少数学生未来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它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阶级性。此种情形下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而彻底失去了它自身培育人才和传承文明的功能。

二、文化的——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一谈起学校,人们最容易想起的两个词语就是“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方式。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词语就是“填鸭式教学”,我们没有必要考证这个词语的来历,但却可以从这个词语里形象地看出畸形教育方式的真实模样。后来,有一些被称为教育家的人又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面具,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究其实质,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源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误差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扭曲——教育的功利性特征被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古人在勉励学生发愤读书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终于被现代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教育不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知识不再是丰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支柱,而是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满足物欲的工具;文化也不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是被虚无化了的、可有可无的“廉价品”。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及因其而衍生出来的社会制度与风尚、公民的生活态度与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等才足以构成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和国家。

与非文化性的教育方式相比,文化性的教育方式抛弃了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制,而是表现出它的教育性,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情怀呵护稚嫩生命的成长和壮大;它远离了教育的功利性,而是表现在它的革命性,它站在人性培育和张扬的立场引领生命的拔节和发展。形式上的“棍棒课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无形的课堂“暴力”依旧飘荡在校园的上空——粗俗的语言、野蛮的举止、歧视的眼神、畸形的管理和违背教育规律的苛求等仍时不时地呈现在学生的精神和肉体上,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怪”教育的种种现象已经说明了问题。脱离了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渐渐失去了本质属性,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无尽的泥潭。

三、人性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里吟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这也许正是教育的佳境所在。在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呈现。教师用悄悄的爱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则用纯洁的善回报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学相长便是这种教育十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在这里,教师们用心倾听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学生们则用一颗奔放而且充满了敬畏之情的心感恩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但这里并非“世外桃源”,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模样。在师生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人性之真善美都一定有所体现。教育的作用则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辨别是非黑白,帮助他们掌握一把判断正误和衡量是非的标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中的这种真善美的因子被发现、被呵护、被浇灌,它们才能得以萌发、生长。这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由此衍生出来的东西就是教育之爱!

诗人张文亮曾经写过一首题目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诗歌。诗中写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这里表现的就是教育的人性之美!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活动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神奇,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nlc202309021111

四、社会的——社会的教育方式才能让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教育方式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外在表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是科学的、理性的和人文的,而应试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则是反科学的和反人文的。时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走应试教育之路。所以,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无奈的,是“四不像”的——一道无形的高墙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学生处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机器上,处于“题海战术”的“大浪淘沙”之中,学生远离了鲜活而真实的生活,成为“笼中鸟”和“园中兽”。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实质上是对教育方式社会性的一种强化和突显,它架设起学校和社会之间关联的桥梁。但在应试教育的强烈“需求”之下,它成了一纸空文,这又是教育的悲哀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一论断告诫我们,学校的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紧密相连,否则,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极其容易误入歧途。

我们务必弄清楚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何在,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宗旨。试想,脱离了肥沃土壤的树苗如何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呢?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去实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吗?真正的人才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出来的,而是从实际的生活里“历练”出来的。社会需要工程师,更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所以,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方式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才是叙述健康成长的真正大舞台,也只有在这个偌大的“课堂”里,学生才可能懂得真善美,懂得假恶丑,才可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回归社会和生活的具体要求,这给我们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正确的指南。教育之所以要回归社会,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来源于社会,而又最终回到社会中去。社会,只有社会,才是学生最终的归宿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把学生个体比喻为一条自由的鱼儿,那么,社会才是“鱼儿”成长的海洋。只有在那里,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我们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务必关注它的社会性特征,当教育实现了社会化的时候,教育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

五、民族的——民族的教育方式才可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被印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就是教育的民族特色。没有哪一个民族能照搬照抄其他民族的教育方式而行之于自己民族公民的教育和培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繁衍不息和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民族的教育方式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是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杀手锏”。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开启了教育方式回归民族性的历史征程。民族的教育方式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的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汉服”,行“跪拜礼”,也不是满口“之乎者也”,而是由教育的民族性衍生出来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与知行良心,其外在表现则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有的,诸如温文尔雅、知礼知节、明理达行、孝亲敬老、热爱社会等良好品质与行为。民族的教育方式还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一个重要的方法;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呈现的最佳状态。民族的教育方式不是故步自封的,不是夜郎自大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属于世界的。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抛弃形式主义的羁绊而自我注入创新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远离狭隘与自我崇拜而日益强大起来,才可能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时下的基础教育正渐渐失去它的民族性。从大学生的海外留学到中学生的海外“镀金”,一顶“海龟”的帽子究竟能改变什么呢?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内容逐渐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认为,“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对时下教育方式的拷问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次质证和思考。所以,只有具有道德性、文化性、人性化、社会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才可能使教育走出沼泽地,走向希望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河口中学)

当代韩国高校教育方式研究 篇4

一、追求自主化与特色化教育

韩国高校教育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各高校都朝着办出自己特色的方向迈进。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 任何一所大学要充当“全能冠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吸引大批的学生, 扩大办学规模, 就必须要依赖于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韩国大学十分重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几乎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特办学理念。如祥明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以“正义、真理、博爱”为思想基础, 培养能够为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幸福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至诚至善的知性人, 具有创意精神的专业人才, 富有正义感的好市民。浦项工业大学以研究科学技术的深奥理论和应用方法, 培养国际水平的高级人才, 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为办学理念。

各大学根据社会市场需求, 设置了许多新兴的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的专业, 如消费者居住学、餐饮营养学、休闲运动专业等, 还有地域开发、国际化管理、电子游戏设计、不动产、整形美容和艺术经营, 高尔夫经营等高端专业。这些专业是在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有了更高追求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而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韩国政府也鼓励大学的特色化, 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所有大学实施《大学特色化》政策, 而且在政府对大学的财政支援中专门有鼓励大学特色化的补助。通过这些措施, 韩国政府鼓励各大学随着国家经济的变动调整专业、设置课程, 使大学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地区发展的需求。

二、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为提高韩国大学的国际水平, 韩国政府先后与近80个国家签署了关于代表团交流、学者交流、留学生交流、语言教学、合作研究等各项内容的双边教育交流协议。同时鼓励各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 以增进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对国际社会的理解, 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文化、科学、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如祥明大学与22个国家的116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积极吸收这些国家的留学生, 并派出自己的留学生和教师出访, 这对提高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和教学水平, 扩大师生的国际视野具有积极意义。

韩国高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 教育科学技术部明确表示要加大力度提高韩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韩国政府提出了“全球教育服务活跃化方案”, 以便积极应对急剧变化的全球教育需求。此方案主要涵盖了四大政策方向, 主要包括: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 鼓励海外优秀学校到韩国办学, 支持国内大学进军海外, 以及推广网络教学活动, 即“在线学习世界化”。2010年8月出台的《加强教育服务全球化方案》包括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提高留学生整体素质、吸引海外优秀学校等内容, 以期实现截至2012年在韩外国留学生扩增至10万人的目标。另外, 为了鼓励国内大学进军海外, 韩国政府将允许大学依据当地标准在海外创办教育院、研究所、校园和分校等单位, 以积极吸引海外学生前来学习。

三、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

韩国仅仅用20年时间 (1960—1980) 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并用15年时间 (1980—1995)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中国家。1980年, 韩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4.7%;2008年, 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比率为80%。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普遍产生了数量扩大与质量降低的矛盾, 使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兴办实验大学。实验大学的改革主要是在教学管理方面, 例如:减少对毕业分数的要求, 对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调整, 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充分实行学分制、辅修制等, 放宽大学学制四年的硬性规定, 允许高校在招生时多招30%的学生, 学生入学后经过“中期淘汰”, 毕业时按“毕业定额制”控制。实验大学的改革, 深受大学师生的欢迎,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在专科大学中的教学—学习方法, 在乎学生能做些什么, 即更强调开发能够在工作现场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专科大学在教学—学习方法中, 在灵活运用普通教育经常使用的各种方法的同时, 还特别强调与工作现场紧密相联系的各种方法。另外还利用教授研究室来锻炼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韩国的本科生可以申请进入研究室。很多韩国学生在大二的时候, 就选择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然后找到相应的导师, 申请进入研究室。韩国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大部分都跟时代和社会贴得很近, 一旦有什么新的技术或者新的理论出现, 他们都会加以研究和学习, 所以在研究室里可以接触到很多先进的理论和知识。韩国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 来累积经验和技能。

四、实施灵活学制

韩国的大学学制非常灵活。在韩国的大学里, 休学是非常普遍和普通的事情。一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需要用多少年读完大学, 没有很严格的限制。在韩国休学机制比较完善, 学生随时都可以提出休学要求, 只要班主任签字就行。在韩国的大学一般一个年级有一个管理学生工作的教授, 相当于中国大学的班主任。因为韩国男性青年必须服兵役, 所以很多韩国大学生都选择在大学期间休学两年到三年, 然后报名服兵役。另外, 出国留学也很盛行。但大部分的韩国学生出国的目的都是去学习语言, 像英语、汉语或者日语。另外还有因为经济困难或学习压力太大而申请休学的学生。这种休学制度的健全, 也从侧面反映出韩国大学教育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时间, 同时目的性也很强。所以在韩国大学里见到二十七八岁的本科生不是稀奇的事情, 韩国学生的社会经验要多得多。因此, 对于韩国学生来说, 什么时候跨入社会不是关键, 关键是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本事进入社会, 而且不被社会所淘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灵活的休学机制, 有些韩国大学生读大学会用很长的时间, 花七八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才读完大学的大有人在, 甚至休学回家结婚生再复学的也不少。不过, 韩国的大学对学生连续休学的年限有一个规定, 一般一次连续休学不能超过两年。

五、教学时间较少

韩国的大学生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很少。从3月初开学到6月初放假, 再从9月初开学到12月上旬放假, 一个学期只有三个多月时间, 还会赶上许多节日, 像元旦、春节、寒食节、植树节、儿童节、大学生节、光复节、中秋节、开天节、圣诞节等都是韩国的法定休假日, 在这期间要组织参加一些祭祀活动, 同学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饮酒作乐, 不能正常上课。所以他们读书的日子并不多。另外学校里有不少课外活动, 有运动方面的, 有文化方面的、丰富多彩。很多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 主要是为了赚点钱而去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上课的时间相对较少, 韩国大学里很多自习室都是可以通宵学习的, 在学生宿舍里也有专门的自习室。一到期中、期末考试时间, 自习室里熬通宵的人多得很。韩国学生习惯白天睡觉, 晚上读书、常常熬到半夜三四点。他们上课的时间少了, 自我的空间多了, 学校的管理少了, 自我的约束多了, 刻板教学的读书少了, 适应现实的学习多了, 共性减少了, 个性增多了。

六、注重感恩教育

庆北大学犹如国会山般的大礼堂的对面是一片碑林, 座座青石碑上镌刻着庆北大学历代学术名人。据说这里的大学生每走过这里都会不自觉地阅读一些文字或者向身边友人介绍自己知道的故事。这个细节极好地反映出韩国的全民教育, 特别是在教育中重视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一大批思想道德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人才。在韩国, 学生即使从某大学毕业了, 也常回来看望导师。所以很多韩国的毕业生放假后, 可能不是先回家, 而是一定要先回到原来学校坐坐, 有很多学生甚至是开四、五个小时的车过来, 只是为了来看看教授, 看看前辈。所以像新年、教师节、中秋节, 韩国的学生是一定要回来团聚的。而且韩国的前辈不是只用来尊敬的, 他们还有义务照顾好后辈。所以前辈回来, 常常请客吃饭, 而且源源不断地介绍同一实验室毕业的后辈到自己或者其他的公司工作。所以韩国的公司里边, 同事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韩国人看来, 帮后辈介绍工作也算是对导师的一种图报, 对研究室的一点贡献。在他们看来, 研究室的名气大, 知名度高, 对于他们自己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因此, 很多公司如果有外包的项目, 韩国人都会先想到自己以前大学里的研究室。所以韩国很多研究室的项目, 都是毕业后在公司里的学生介绍和联系的。这种人脉关系网在韩国很重要。

七、注重培养顽强的国民精神

韩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不仅在于为韩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了大量合格能干的专业和技术人才, 而且通过教育形成一种韩国人特有的为国家和民族大业而顾全大局、奋斗不息的“国民精神”。

韩国高校注重人文社会学科的政治教化功能, 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韩国公民, 强化政治、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课程的政治教育功能, 弱化直接强调南北统一的政治教育, 从文化和传统入手, 研究朝鲜与韩国的文化同质性和民族同源性, 使学生清醒认识当前的分裂状况, 理性分析南北统一的未来趋势。在韩国, 不论是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 东西方宗教课程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宗教课程, 在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 通过宗教解读文化, 注重学生文化比较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些宗教课程大都把发展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 是对伦理道德判断能力的一种培养。高校注重以东西方语言和文化为基础, 用全球化视野培育具备社会服务精神和创造性精神的社会型、世界型人才。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 韩国高校普遍重视外语学习, 大量的外语课程出现在韩国高校公共课程当中。此外, 韩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男女平等意识和社会服务精神, 做一个良好的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国民、世界公民。

参考文献

[1]唐建荣.韩国大学办学实践及其启示——以祥明大学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 2008, (5) .

[2]陈立思, 高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7) .

[3]张开芬, 王雪燕.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3) .

[4]施晓光, 具滋亿.提高大学竞争力:韩国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9) .

[5]樊荣.韩国高等教育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 2006.12.

[6]黄金珠.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启示[J].经营管理者, 2010, (12) .

[7]吴春玉.韩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J].集美大学学报, 2006.9.

[8]张玉荣, 刘光华.韩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6, (03) .

[9]索丰, 孙启林.韩国的专科大学教育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第29卷, (5) .

[10]李志仁.新世纪的韩国高等教育[J].高教探索, 2002, (04) .

正确的教育方式 篇5

父母:你的午餐。

父母:比利,喂狗啦!

父母爱与溺爱

表达父母的爱与溺爱是不同的。孩子不会因你给与他们所需要的爱便被宠坏。

婴儿在夜间哭是需要食物、爱护与安抚。迅速走到他身边并不是姑息他。

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他们就发脾气来消除气恼。对他的要求让步会宠坏他。给他机会把怒气消除则不会。

孩子不会因父母乐意给他们值得享有的奖励而被宠坏。

当孩子能够逼使父母给与他们一些原不值得享有的奖赏时,他们便会宠坏。

教育研究方式 篇6

1、 处理问题要“冷”、“热”适度

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学生你对他(她)的关心与帮助,他(她)能很敏感地体会到,并积极配合你的工作,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而有的学生你多次与其谈心,多方对其关心与照顾,他(她)仿佛无事人一般,麻木不仁,依然我行我素。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造成后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a、部分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比较顺利,受到家庭、亲友、老师的关爱与赞扬过多,所以因麻木而反应迟钝;b、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如单亲家庭、父母长期不睦或从小生活、学习的环境不好),情商偏低,其情感因素很难调动;c、还有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指责与批评过多,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对于前者我们在工作时,可有意识地冷落他(她)一段时间,然后通过间接渠道向其传递老师对他(她)依然十分关注的信息,再选择好时机,找准谈话的切入点与其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进行交心谈心,再对其提出相应要求,这样效果可能要好得多。对于后两种情形的学生,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他(她)要保持长时间的关注“热度”,要随时发现他(她)的闪光点,及时地、不断地进行表扬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调动其情感因素,促使其不断提高认识,争取长足进步。这就是所谓的“好学生怕冷落,后进生怕表扬”。

2、“严防死守”与“自主意识”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而又繁杂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到“严、细、实”,又要注重唤醒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若一味地“严防死守”,则一方面班主任太累且管理效果并不一定好,另一方面,若学生长期生活在高压状态下会感到压抑,会产生一种不被老师信任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缺乏学习和活动激情、得过且过的沉闷局面,或有老师在场时“规规矩矩”,老师不在场时“大闹天空”,甚至少数学生还会滋生逆反情绪,形成不健康心态和扭曲地个性品质。这既不利于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同时对学生个体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认为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在新班组建伊始,当行为规范和良好的班风、学风尚未形成时,我们不妨“严防死守”一段时日,强化、矫正部分学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和习惯。但同时我们必须要特别注重对各类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或有意识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也可以组建“年级学生会、团总支”及“班级值日小组”,让他们参加学校和班级的管理,体会一下“主人”的“酸甜苦辣”,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主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3、“罚不责众”与“一碗水端平”

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有多个学生在同一时间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切忌“罚众”和“偏袒”。若“罚众”,则可能有部分学生认为反正“罚”的不是我一个,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足,从而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也可能有部分学生抓住人多的“优势”与老师“分庭抗礼”,致使矛盾激化或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若“偏袒”,一方面不利于被偏袒的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对改正错误不利,也可能造成被偏袒的学生形成心理“优势”,不利于其正常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其它学生会因感到不公平而“虽口服但心不服”,更有甚者,可能使少数学生留下终生的“阴影”。我认为较好的處理方式是: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犯错的原因,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或处罚方式,既“罚不责众”,又“一碗水端平”。

4、“刚柔相济”与“又打又摸”

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有较强的虚荣心,他们爱面子,想听好话,给点阳光他(她)就灿烂。同时由于物质生活方面的优裕,生活上的艰辛磨练过少,因而造成他们的心理年龄远滞后于生理年龄,虽人高马大但心理脆弱,经不起风浪、受不得打击。针对这些特点,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呵斥,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学生,即使是非公开不可,也要在批评前(后)找对该生好好交心谈心,使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那些心理承受力强或有些“油痞”的学生则可严厉一点,直截了当一点(但也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做到“刚柔相济”、“打摸结合”。这样既达到了教育本人及他人的效果,又不至于伤害学生。以便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5、“居高临下”与“打成一片”

作为学生,最反感(甚至讨厌)的是老师在那里居高临下、口若悬河、颐指气使地要求学生这,要求学生那,他们需要的是走进学生心灵、走近学生身边的不端“架子”的老师;他们更需要的是视学生为朋友,真心地关爱他们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可以“居高”一点,即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前瞻性,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利益,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给学生“君临天下”的感觉。有时不妨在学生面前抱点“小面”,示点“弱”,出点“错”,然后有错必纠,闻过即改,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小瞧你,反而会更尊敬、更信服你的。要知道班主任的威信不是靠“强硬”树起来的,而是由学生的不断“心服”而逐步形成的。与学生“打成一片”并不能庸俗地理解成与学生混在一起,而应该是与他们心灵相通,在心灵上“打成一片”,在行为规范方面应做学生的表率,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面地影响他们,使学生能借助身边的老师楷模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指南。要知道许多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他(她)高中时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影子”,即所谓的“名师出高徒”。名师不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

6、“量化管理”与“心灵沟通”

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研究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方式,自主学习

一、高中政治学科的主要特点

相较高中其他学科来说,高中政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综合性更为突出。高中政治同别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和交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内,会比较频繁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对本学科知识要点进行辅助及佐证。其次,能够较好地促进和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有着显著的现实性。总的来说,高中政治同众多学科和时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传统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

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而以往所采用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师怎样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怎样去学习,学生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思维,不但要扮演好知识传授的角色,还要成为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和引导者。

新教学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否定教师讲授工作的作用和效果,而是突出以下观点:一定要珍惜高中教学活动里所有学生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杜绝浪费学生有限学习时间现象的出现,应当合理规划出相应的时间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讨论和思考。基于该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关注讲授活动的适当性、举例的生动性,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确保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通过相关知识的引用来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归纳和总结。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要同课堂内容高度贴合,以便实现良性的师生互动,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改革和优化后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关注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扭转以往学生被动性、表面化、机械性地学习知识的现象。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少

教育工作者应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确保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和辅助他们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确保高中生能够有效地获取知识要点,并提高相关的能力素质,最终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当前我国所采用的新教学模式,重点强调通过活动式教学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但当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充分,认为在课堂内开展的活动越多就能起到越好的效果,而没有实现师生间真正的情感上、思想上的互动。举例来说,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简单的重复发言、讨论、活动,教学活动过于注重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优化和创新后的教学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内积极地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就心理学层面而言,由于身心发展,高中生比年级更小的学生,拥有更为成熟的心智。显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课堂教学,避免为了愉悦学生而盲目地展开活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给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准确定位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书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在我国以往的高中教学体系中,教师扮演的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角色,并且有着不可置疑的发言权。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只能在学习活动中被动性、表面化、机械性地学习知识,只能扮演知识容器的角色,无法充分展现其灵动性和活跃性。因此,应当给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准确定位。也就是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学生扮演学习主体的角色,以便发挥其灵动性的特点;教师扮演教学活动促进者及组织者的角色,以便通过引导和点拨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最为理想的自主学习。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首先,培养良性的师生情感。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能够及时地正向鼓励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次,教案设计要多考虑学生兴趣的因素。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通过问题来进行有效的触发。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突出相关知识点,并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来说,对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的教学活动,可设计成: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泰国人是如何行见面礼的?基于问题设计和课堂中的提问,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

(三)全力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高中生若能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正确充分地认识自身的学习活动,对于自主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全力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利于达到提升他们学习自信心、自主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为高中生创造能够进行成功体验的机会。一旦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成功而体会到愉悦等正面情感时,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

其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根据经验来说,互评可以带动学生之间的共鸣情绪。因此,高中教师要多开展高中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活动,以此带动他们对高中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最后,要及时地鼓励学生。有些时候,学生在学习活动里的优异表现,要及时地进行正面鼓励,引导他们的正面情绪,进而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总的来说,我国的高中政治教学活动,必须要打破常规,扭转以往所采取的陈旧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高中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想实现该目标,务必在给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全力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熟练地掌握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1]马翠香.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2).

[2]吴晗清.新课改以来我国教学模式研究及对它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3).

[3]李士营.改进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建议[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吴世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教育研究方式 篇8

一、以“需”定法, 德育注重自治, 育自立自强之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立德树人”?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 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 我们就教什么。”又说:“活的方法”就是“能够满足学生需要”“能够顺导其能力去做”的方法。人的需要种类很多,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其分为七种,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 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行动的根本动力。“立德树人”首先应从满足学生需求着眼。

我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首先将其放在了对初来乍到的新生的愿望需求调查上。通过调查, 知道了很多自信心受到伤害、特别需要获得肯定的学生。他们渴望新的学校、新的班级能成为他们的心灵港湾, 渴望获得人格的尊重, 渴望被信任, 有展示能力的舞台。

为了满足学生提出的废除学校、老师“戒严式”管理的要求, 我们建议学校印发了陶行知先生《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 重点领会“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 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 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 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 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启发各班、各宿舍制定班级、宿舍自律自治公约, 组织学生讨论自我管理的范围, 由谁管、怎么管等, 然后把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就餐管理、校园卫生管理、晨读和晚自修秩序管理等诸多方面权力“下放”给了学生, 满足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愿望, 教师则主要当好自治中疑难问题的指导员。

针对一些同学提出“对不良行为要既治标又治本, 不能频繁使用处罚处分手段”的意见, 经协商, 我们联合校学生工作处和各系部德育处在全校广泛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主题教育活动, 用陶先生在育才倡导的“每天四问”的方法, 要求学生一日三省吾身, 每天晨读课自我检点, 一周一综评, 看看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邀请一名或多名同伴予以监督, 每周班主任挑选进步事项向学生家长作一次通报 (利用家校通平台) 表扬。果然, 这种办法收到了较以往更好的成效, 礼貌用语、文明礼让蔚然成风, 随地乱扔、吸烟现象得到制止。

学生犯错后往往希望学校给予改正的机会, 而不希望受到处分、在班会上检讨、通报家长等。对这类需求与愿望, 经我们建议, 校方遵循陶行知先生“网开一面”“改弦更张” (引自《育才二周岁前夜》) 等主张, 采取让犯错误学生自己写日记、作事件回顾、给老师写说明或写承诺书, 老师看后用午间发短信的形式给予回复, 指明前行方向。学生认为这种方法给了他们面子与机会, 愿意接受。对个别学生有意无意损害公物或他人财物的事件, 则采取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提醒违规者知错就改、主动修赔, 赔了、修了就不再追究。

针对进职校的学生普遍想进步又不自信的心理状态, 在征得学校同意后, 我们邀请了众多学哥学姐、优秀毕业生来校与他们开展座谈, 并通过师生QQ信箱、老师个别心理辅导、团队辅导、同伴朋辈辅导模式等, 帮助学生消除“我不行”等自卑观念, 认识到人才可分为多种类型, 社会是广阔舞台, 职校生大有前途。同时, 我们利用教改团队中团干部、各类专业年轻教师较多的优势, 有意识地搭建了数十个职校生喜闻乐见或与他们所学专业关联的社团组织, 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公共问题调查、各类广告创意设计、各类特长选拔与展示、校园创业项目申报、多类学生干部岗位竞聘、多种基本功素质或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一展歌喉、一试身手, 满足了学生好表现、乐活动、愿学习、想提高的成长、成才愿望。

以“需”定法, 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 我们的“所办教育尚未尽善尽美, 确有改进之可能” (引自陶行知《教育改进》) 。用满足学生需求的办法, 密切了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二、以“事”立项, 教学做合一, 育真才实学之人

根据我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好奇心较强、乐活动、乐表现等特点, 我们一改过去的那种课堂上坐而论道、黑板上画图开工厂的传统教学方法, 取而代之的是以“事”立项, 围绕“做”进行教学, 教学做合一, 育真才实学之人。

陶先生说, “教一切、学一切都要以‘做’为基础”“做是学之中心, 也是教之中心”“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遵循陶先生的教导, 我们确立了以“事”立项、拿“做”来教的课改思路与总要求, 引导团队中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 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的原则, 循序渐进, 构建了以“事”立项、拿“做”来教的课改实验方案。

陶先生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主张:“职业学校之课程, 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 有实习, 两者联络无间, 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我们的课改实验走了一条与陶先生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吻合的道路。

一是机电工程专业部课改实验小组, 实施了“以事与做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教学就是通过实施一个事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将需要做的事 (含所需解决的问题、任务) 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 共同制订计划, 分工实践完成。项目教学, 具有课程整合、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等优点。

项目教学首先涉及的是项目的选择, 应考虑和体现专业特点、课程整合、资源融合、由浅入深、投入产出等诸多因素。例如, 现行数控专业中, 学生在校必须完成机械制图、机械基础、Auto CAD、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数控机床、数控原理等课程的学习。我们则通过项目教学对其课程与内容进行整合。以“加工”为类型的项目设计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也有助于我们的教学与对外业务承接, 让教学做与经营赢利、降低消耗更好地结合起来。依据加工的类型、结构及复杂程度, 一个项目通常需分解成若干小项目, 由浅入深地来实施。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改实验小组选择了常见的“螺栓的加工”“笔架的制作”等项目, 要求学生进行产品设计, 其中包括图形的设计、标识的设计、图纸的绘制 (图形的制作和出图) ;所用材料的选择 (铜、铝还是钢) 、性能和成本的比较;工件的准备、器具的确定、程序的编制、加工中问题的破解;项目完工小结、作品展示报告解说等。教师负责有序的推进、合理的分工、组合式的跟踪指导 (适宜一位教师负责一至两个小组, 班组不能大) 、项目与作品评价等。

在维修电工专业教学实验中, 我们把课程分成了这样一些项目来实施:选择常用电工仪表对电器元件、电动机进行检测, 判断、排除故障, 对常用机床线路的故障排除, 建筑物内部室内配线与电气照明的安装与接线, 计量仪表的安装与接线, 校园照明与广播线路的优化调整与接线安装,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日常维护及50KW以下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重绕等。所有这些, 无一不是以“做”来开展教学的。

二是艺术工程专业部课改实验小组, 实施了“以事与做为中心”的分层区间动态课改实验。例如, 我们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中, 以服装理论基础、服装工艺操作、服装应用设计能力三个维度为参坐标, 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组织建构 (一般6名左右学生为一个互助合作小组) , 对每一“事”或任务, 提出高、中、低三个档次区间要求。例如, 在做衬衫时, 低标准的是要求达到缉线顺直、针迹清晰、领面无起皱无起泡;而中档的要求是要达到领角长短一致, 缉领止口宽窄一致;高档的要求还有领角对称, 并有窝势, 以更加美观。对不同的项目, 学生掌握和实践的技能往往是不一样的, 做男衬衫时表现一般的学生, 可能在“儿童装设计与制作”或“女裙设计与制作”等方面表现出优势。因此, 对待学生的区间发展与考核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据此, 我们在“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上, 将课改实验延伸为学生“特长”经营,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优势, 组成一个个服装设计制作特长经营小组, 一个学期主攻一个或两个方面, 让自己成为某类服装设计制作的特长能手, 并穿上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 或邀请他人作为产品形象大使, 在校内外做好产品宣传、经营工作。由此,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工艺能力。

三是我们课改实验团队依靠学校人、财、物资源, 实施了“以事与做为中心”的“工学合一”式学生校园创业实践。我们结合学生消费群体需求, 引导学生开发了校园家校电话吧、图书报刊营销点、数码超市、茶艺吧等创业项目;结合学生所学专业, 引导学生开办了电器电脑维修、复印打字网页制作服务、服装改制与熨烫、图文广告、车辆诊断与维修、商业保险推介等创业项目;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引导学生调查南通家纺市场, 积极组建能够为本地家纺企业和市场提供产品研发、品牌策划、花色设计、绣花业务等校企合作型创业项目, 与城区、开发区、文化部门等合作组建了厂庆礼仪、接待、景观导游等文化类创业团队。暑期, 我们还有的放矢地将学生引导到各类企业、社区顶岗实践, 感悟创业的要领。

三、以“操”为媒, “身体与精神合作”, 育身心强健之人

来职校上学的相当一部分学生, 在初中阶段因品学某一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常常成为被忽略的群体, 受到的批评、冷遇大大多于表扬、肯定, 久而久之, 他们也就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把自己也看作是“没有出息”的人, 取而代之的是自卑、沉默、无所事事。三年的研究实验告诉我们, “沉睡”只是他们的假象, 当代职校生身上充满潜能、活力、梦想, 问题是如何才能唤醒他们这种“沉睡”的状态。

我们的实践与思考是:以“操”为媒, 把“操”作为育人的一种特色文化加以强化, 学校接纳了我们的这个方案。我们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有二, 一是“健康第一, 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天天能在兴致勃勃中工作学习, 健康必然在愉快中进步了” (引自陶行知《每天四问》) 。二是因为一些企业反映, 我们的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八小时工作制, 缺乏吃苦精神, 弱不禁风, 即陶先生在《“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中所说的缺少“在劳力上劳心”的功夫。陶先生说, “除了‘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的猪仔式的人生观者外”, 谁都要谨记“在劳力上劳心”“当然不能承认身体与精神分家”, 而要求“身体与精神之合作”。既调动“耳、目、口、鼻、四肢、身体”等“做事必须用器官”, 又培养“战胜实际的困难”而愈加奋发有为的精神。

鉴此, 近三年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一是规范了“操”练的时空。每位学生 (基本都住校) 每日必参加半个小时的晨操锻炼、半个小时的课间操锻炼, 每次体育课、体育活动课首先做课前准备活动操5分钟, 每天上下午分别在第三课课前做眼保健操5分钟。二是丰富“操”练的形式。除正常的操练形式 (如晨操练小跑、课间做广播操、体育课做课前准备操) 外, 我们课改实验团队还在全校开发与推广了文明礼仪操、计算机专业操、青春韵律操等。文明礼仪操用学生看得见、学得着的方式, 以整理着装、站姿、鞠躬礼、问好礼、握手礼、接物礼、迎宾礼、蹲礼、让座礼、答谢礼十个环节, 通过师生的肢体语言加以操练、普及, 使其成为习惯。计算机专业操主要是结合学生的机房计算机实习操作而开发、实施的。具体有:做整理、轻挪座椅把机开、手脑并用稳操作、键盘敲打有节奏、学习成果即储存、课间起立哈哈腰、愉快轻松学电脑等规范操练动作。练后同学们普遍感到上机学习操作更规范、更愉快了。青春韵律操则形式多样, 我们的口号是“一部一品”“一班一操”, 通过自主开发、业余训练、集体表演, 大大激活了全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潜能, 彰显了当代职校生的激情与梦想, 也为他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生命的灵动。三是树立了以“操”为媒的“操”文化。为此,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操比赛, 如广播操、眼保健操、青春韵律操、健美操、特色团体操等, 还推出了荣誉领操等评比项目。发挥了“操”在学校育人上的独特作用, 训练了学生整齐划一、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作风, 锤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与创优精神。

营业集中受理方式研究 篇9

2013年企业融合初期, 长春联通营业受理承担巨大压力, 一是业务受理种类多、各种套餐资费烦琐复杂, 导致营业受理时间长、用户排队等候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营业人员不能在短期内掌握多套业务受理系统, 导致业务差错率较高。三是营业系统操作培训周期长, 难以满足营业厅的人员需求。四是社会渠道缺乏业务支撑, 无法拓展固网业务。五是营业厅用户满意率下降, 严重影响了联通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

为尽快缓解营业厅业务办理压力, 长春联通领导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决定成立集中受理中心, 抽调熟悉固网业务操作的9名营业受理员, 集中承担营业厅业务办理固网、宽带及后期融合业务的系统录入工作。

2 集中受理中心情况

2.1 管理架构及工作职责

长春联通宽带发展支持调度部负责对集中受理中心的日常管理。宽带发展支持调度设主任1人, 副主任2人, 其中1名副主任兼任集中受理中心经理, 负责集中受理中心日常基础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对集中受理中心每月业务量通报, 人员绩效考核, 传达业务文件, 与各部门沟通, 提升集中支撑效率, 处理集中受理中心相关的日常事务。集中受理中心负责对全市所有自有营业厅、社会渠道和农村支局所复杂业务的系统录入等受理工作。

集中受理中心现有员工10人, 实行两班倒, 工作时间:08:00-18:00, 节假日不休息。

平时每人分片负责3~4个营销单元的业务工单受理工作, 节假日期间值班人员负责全市17个营销单元的工单受理。

2.2 支撑范围

2013年7月集中受理从三个厅试点开始逐步扩大支撑范围, 截至2014年6月已支撑717个网点 (161个自有厅、411个合作厅、145个农村支局所) 。

2.3 业务支撑能力及录入质量

集中受理中心月均录入量从2013年初29 536件增加到2014年45 378件, 录入能力较2013年提高了53.64%。录入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业务差错明显减少, 月均差错率从2013年的1‰下降到2014年0.02‰

集中受理中心专职系统录入工作,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单笔业务系统操作时间可控制在1min30s~2min以内。以普通电话+宽带为例, 操作步骤共58步 (项) , 单笔录入时间为1min19s。

3 营业厅工作能力

营业厅摆脱复杂的系统录入工作的困扰, 专注发展类业务的销售, 单厅月均业务量从2013年的1 610笔/月/厅, 增加到2014年2 026笔/月/厅, 业务处理能力提升25.84%。

4 关键环节优化

为进一步发挥集中受理方式的支撑作用, 长春联通不断优化营业厅与集中受理中心的工作界面, 调整集中受理中心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并不断完善“集中受理系统”, 实现了全程电子化作业。

4.1 与营业厅工作界面

实现集中受理初期, 先将营业厅复杂业务系统录入工作转由集中受理中心处理, 逐渐将固网改名、过户、资费变更等变更类业务转集中受理中心处理。营业厅人员只需将客户办理信息录入集中受理系统, 不进行BSS/ESS操作。集中受理中心人员通过集中受理系统获取客户信息, 完成BSS/ESS操作。

4.2 绩效考核

集中受理中心考核标准为业务处理量和差错率, 由于不面向客户, 没有服务质量指标考核。实行计件考核, 承担上级设定工作量基数目标 (2.8万笔/月) , 超额给予奖励激励 (0.4元/笔) 。集中受理中心按受理量实施内部二次分配, 多劳多得, 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2014年4月为例, 当月完成37 507笔, 获得绩效8 190元, 其中奖励绩效3 802.8元, 占当月全部绩效的46.43%。

5 优势

5.1 简化面向客户的办理手续

营业厅人员在与客户确认业务需求后, 通过集中受理系统扫描证件、打印受理单和发票、收费即完成营业厅预受理操作, 操作过程控制在1min30s以内, 办理速度快, 客户等待时间短。

5.2 改变传统销售支撑方式

不受营业厅现场环境的限制, 受理人员可在任一具备网络条件的办公区域内完成录入工作。不受营业系统运行限制, 营业厅人员可少使用甚至不使用BSSESS。不受现场座席和营业人员数量限制, 集中受理中心可满足全部营业厅动态的录入需求。

5.3 实现用工专业化管理

USB通信方式研究 篇10

1 USB端口的设计与USB的概念分析

在分析计算机通信的过程中,一般可以认为有两种主要方式,其一是计算机的网络通信方式,网络通信方式一般是计算机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主机互连,通过共享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和数据源等。其二就是外界设备的介入,从而实现资源的传递和数据的共享。现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经常被作为是资源的存储空间。一些重要的资料在进行储存的过程中,都需要使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data数据的直接传输,让彼此计算机直接可以轻易完成数据之间的传递。因此,就设计了USB的端口。因此,需要对USB端口及其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

1.1 USB端口的设计原理分析

USB是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中文译名就是通用串行总线。因此,USB是一种技术名称,并非是一种设备。USN实际上是对于外部总线的标准,在计算机与外部通信设备进行资源转移与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一种规范的作用。USB是一种主要应用在PC端的一种端口技术。USB的优势比较大,可以实现热插入与热拔出。也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插与拔,这样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递的方便性。当然,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驱动安装等程序。驱动安装完好以后,才可以进行数据的转移。USB端口设计中,根据数据的大小会进行相应地传递时间提示,这样能够更方便使用者根据实际的应用来确定使用的时间。此外,在使用USB设备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数据传输完毕,通过取消连接,再进行拔插操作,否则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或者是损坏。此外, 对于USB设备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2 USB的概念分析

在目前,USB技术使用非常广泛,计算机的设计中也会根据实际的需要以及计算机的定位来进行USB接口数目的设计。不仅如此,有关计算机的配件,例如鼠标和键盘等都已经开始使用USB接口作为数据的串行接口,从而辅助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操作。那么,对于USB的概念分析,主要是要区分USB的概念分类。实际上,USB是一种数据端口技术,其全称为Universal Serial Bus,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的标准。而平时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关于USB的,都是基于USB技术实现的一些设备。例如优盘实际上是一种数据存储的设备,只是基于USB的端口进行设计的,但是不是所谓的USB。此外,计算机的USB,也是USB的接入端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USB。因此,在理解USB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具体的概念,不要进行混淆。

2 USB通信方式的研究

USB作为一种端口介入技术,那么在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相应的通信协议,才能够保证数据能够正常的传输。此外, 对于USB的通信方式而言,需要从USB的通信识别原理以及数据传输方式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USB设备的识别过程分析

USB设备进行通信,首先需要明确USB设备以及USB的传输原理。USB是一种串行通信标准,基于该标准,进行相关设备的设计。在每个USB的接口处,都有+5V的电源。这个电源的作用是在连接USB的设备与接口的过程中,实现一种检测的功能。比如, 在USB设备插入USB接口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驱动的安装。实际上,USB设备插入USB端口的时候,电源就开始了进行识别操作,从而发出指令,CPU接收指令以后,会进行相关驱动设备的安装。USB设备只有在通过软件驱动以后,才能够进行使用。其中, 采用电平的高低作为设备是否介入的判断标准。如果当USB设备的插脚插入以后,呈现一个是高电平,一个是低电平,那么就会认为是USB设备已经插入,并且接入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实现数据之间的传输了。传输的过程中,是利用外设中的芯片进行控制的,通过DATA+以及DATA—这样的指令来进行操作,从而实现数据的传输功能。

2.2 USB的数据传输方式分析

对于USB的串行接收与传输数据而言,其与计算机的网络端口接收资源与数据有怎样的区别呢?实际上,两者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并且无法实现转换。例如,在使用USB进行设备插入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进行设备识别,设备识别需要一段时间,通过高低电平以及外设芯片进行控制,然后才可以安装相关的驱动,完成传输的渠道。而网络传输就不会这么麻烦,只要网络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安全鉴定,就可以实现直接传输。由于USB设备是采用串行通信的,因此其所有的端口和设备必须也同时是串行标准的, 只有满足统一的标准,彼此设备之间才能够进行传输。不仅如此,在进行外设硬盘的设计中,也都采用了USB的接口设计,这样可以提高USB设备的利用率,也计算机对于外设设备的识别更加统一。因此,要根据USB端口的通信方式,进行相应的设备设计与应用,这样才能够满足现有计算机对于外设的需求。满足USB串行通信的协议,通过识别检测以后,进行驱动安装,就可以实现数据之间的安全传递与转移了。

3结束语

上一篇:言说人生下一篇:儿童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