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个体

2024-07-25

独立个体(精选五篇)

独立个体 篇1

关键词:个体,当代艺术,独立性

翻开历史的画面可以看到, 法国大革命前夕, 资产阶级有了明确的思想理论。社会的前进力量需要艺术成为宣传革命, 鼓吹自由、平等、博爱与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艺术能够起着培植人们斗争勇气, 树立英雄主义和新道德的教育作用。这就是古典主义应运而生并得到高涨的主要动力。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 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 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 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以瑰丽的想象, 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

从浪漫主义开始, 绘画真正引入艺术家个人和艺术的关系, 打开了现代主义关于个体价值的潘多拉盒子。于是我们在现代绘画中看到的是二元对立的艺术格局和各执一端的个人样式, 绘画从此因个性自由表达的需要而难以统合。当绘画的观念性不再是集体规范的时候, 绘画和历史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1]。

席里柯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 他善于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作品题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得, 并删除掉一切非本质的东西。他的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取材于当时真实的海难事件, 他开始描绘真实的黑涩会现实。《梅杜萨之筏》的构图和空间处理、人物的丰富表现力、色调的森严与沉抑和明暗的强烈的处理, 使当时的法国艺术界耳目一新。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在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 艺术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开始在历史的反叛中寻找新的方向, 浪漫主义之后无论是现实主义美术运动还是印象派、后印象派……总之, 自此之后的个体价值在创作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当代艺术中个体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得到体现。浪漫主义引入艺术家个人和艺术的关系, 当代艺术是使之得到很好发挥。

我们知道, 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出现的波普艺术预示着当代艺术的起点, 它使得观念性方式介入当代艺术, 观念艺术最终成为当代主流艺术的核心。观念的引入成为绘画者将个人个体认识、意识体现在画面中的一种方式。王林强调:“观念是问题的针对性。指的是艺术和当代文化问题、现实问题、精神问题的联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 同样有一种价值怀疑和现实批判的精神, 但这种怀疑和批判与现代主义不同之处, 乃是对启蒙话语及其文化权利的自我反省。正是对知识本身、对公共标准、对自身地位的自觉意识, 后现代知识分子致力于揭示隐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 以及其中的不公平、不平等、不合理, 从而对后工业时代的政治实践、权利关系和人的解放提出质疑, 并由此产生积极意义。”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成为自身的一种观念将被移植到画面中。这也就要求每个个体要关注自身不同的生命体验, 使得个体的不同认识成为其创作的源泉。在浪漫主义引入艺术家个人和艺术的关系之后, 艺术家在创作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题材上均得到解放, 可以说现代从事艺术创作的绘画者是幸福的, 新一代的绘画者站在前一辈的肩上舞动身姿。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个体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立性就愈显的重要。当代艺术不再是古典艺术和传统教学体系下的统一模式和标准, 这个时候的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是面对画面多思考, 要创造一幅有自身思考和深度的作品而不再是一幅墨守成规不敢打破成规的传统画面。

在当代艺术里, 西南的艺术家群体就做的很好。特别是早期的西南艺术家群体, 他们关注社会、历史和文化问题, 他们对精神领域的动向有着清醒的认识深刻的体验, 以为严肃的责任感对当代文化和当下经验的异化状态能够保持独立意识和内在的批判性。注重从个人体验的角度去表现当下人的孤独、迷茫、恐惧、无奈的生存状态, 建立自己的图像世界。

艺术家毛旭辉所创造的家长系列组画, 主题鲜明, 直指社会问题, 权利问题。

他画端坐在椅子上的家长, 如盤踞網心的蜘蛛, 正坐其中, 高高在上, 其焦化如僵尸, 幻象如鬼魂。毛旭辉画了数十张家长图, 91年后更转向中国样式, 取传统建筑、器物外形融入其中, 强化作品的历史感, 画法上趋于简约大气画家笔下的家长威慑而脆弱、强悍而空虚, 其象征意义连接着历史文化, 环境压力和生存经验, 尖锐而凄凉的点醒了中国人生存困境中的真正焦虑。93年的作品是一组家长系列关于权利的词汇。画家集词语、静物、手势、生活特写镜头和文化象征图示组成作品整体。

在当代艺术创作的领域里, 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个体独立, 包括精神独立都是很重要的。当代艺术要求艺术家有清醒敏捷的问题意识, 个人意识, 不同的体验要求有精神独立性, 精神独立使得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体验, 才能创造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黄霍译.[德]《当代的精神处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年版.

浅析个体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论文 篇2

1导言

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已将素质教育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甚至将素质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前提,而审美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审美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在各方面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都有培养审美能力的问题,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更是依赖于审美内化结构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被人引用最多的一句名言就是:“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都没有意义。”能够欣赏美的音乐的耳朵,正是对欣赏者审美能力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界音乐刺激做出的反应。但事实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欣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同时还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体参与性的创造活动,它的基本作用和意义是从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的体验。

人们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的音乐的欣赏,激发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的欣赏,建立起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可以说欣赏音乐的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一种主要的思维创造能力。

在普通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上的对象,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需要具备全面文化素质的普通人。欣赏音乐的能力,也是全面文化素质中所要求的一个部分。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一种听音乐的能力,其核心是通过欣赏者“听”的反应,体现其音乐修养。

作为音乐教师,追求的音乐欣赏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个体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但这种“独立”的尺度和深度取决于不同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阅历层次和文化层次等。“独立”只是一个目标,一种指导思想,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2.敏锐的听觉感知辨别能力

“感知”是对指客观事物表明现象的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比感觉更高级的感性映象,它所反映的是当时直接作用于听者感觉器官的音乐音响及其各具特J性的结构形式的总体知觉。它要求欣赏者不是把听到的音乐音响当作是一些孤立的、互不相关的、没有什么意义的单纯音响,而是要把这些音乐音响作为一种具有表现意义的艺术综合体加以感知。

人类音响感知能力的获得,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由“生理器官”发展成为“文化器官”的结果。这种音响听觉感知能力,主要指对音乐音响的辨别能力。

欣赏音乐首先应当具备对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音乐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是由这些基本要素构成的,而欣赏者辨别音响能力的强弱,往往反映了他音乐感知能力的强弱,这会限制其音乐欣赏的范围。如果一个欣赏者连2/4拍和3/4拍都分辨不清,那他就很难听得出进行曲和圆舞曲的不同音响效果。如果欣赏者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缺乏辨别力,那就会影响他对丰富多彩的综合性音乐作品的欣赏。因此,培养欣赏者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对音响的辨别力,是具有首要意义的。

而“敏锐”的听觉感知能力,这又包含了一个听觉反应时效的问题。欣赏者究竟是听了一遍音乐就对其产生了大致的音响轮廓概念,还是听了几遍甚至是十几遍才刚刚有了些眉目,显然其听觉感知能力是不相同的。当然,对于普通的,没有进行专门培训的大多数欣赏者来说,这种敏锐的辨别能力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它是要在长期的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

3对音乐特征的捕捉能力

善于捕捉音乐的特征,其实质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这与“敏锐的听觉感知辨别能力”是不同层次的。这里的感受能力,是指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综合感受能力,包括对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音乐感及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几个方面。

善于捕捉音乐作品的旋律特征,对欣赏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音乐的表现主要是在旋律进行中体现的,旋律的起伏变化和抑扬顿挫能最有效地传达出音乐的表情,并由此获得对旋律美及其中蕴涵的.情感内容的体验。

而节奏感是另一个重要元素,音乐之所以能够千变万化,具有无限丰富的表现力,节奏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音乐的表情和风格特征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节奏造成的。多声部的音乐感,则是包括和声及复调在内的整个多声部的音乐感受力。

欣赏者在欣赏多声部音乐时,要注意倾听各声部是怎样组合的,作品内部的和声、复调及织体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音乐效果,乐队中的各种乐器又是怎样配合的,它们的配合会产生怎样的音色变化等等。培养对多声部的音乐效果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善于捕捉多声部音乐的特征,对于提高欣赏者的欣赏能力,扩大音乐作品的欣赏范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乐曲结构形式的整体感知,是欣赏者按照音乐本身的结构规律,把音乐的各种要素合成为主题、乐段、乐章直至完整乐曲的感知活动。这是培养捕捉音乐特征的综合性能力。

刘军宁 我是独立个体户 篇3

他站起身来,魁梧,衣着干净,左腕戴一块老式全钢手表。这位学生记忆中“最难忘的老师”,早年的形象是这样的,“83年,他是那么个性,留着略卷的长发,穿花衬衣,英语极棒,喜欢打篮球,喜欢用书盖着脸笑,随时随地发表好恶,没有一丁点虚伪……”

有评价说,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得益于刘军宁等人的推动。从1999年发表《驯化统治者》,到今天重出江湖,也许没有人比刘军宁更能体会“说话的权利是珍贵的”。

他住在郊区,较少进城,较少应酬和饭局,大部分时间与他的一两千册书相伴,从他服膺的休谟、伯克、苏格兰学派以及美国联邦党人那里汲取资源,在公共平台上发出声音——从电动车、利息税、证监会、黑煤窑到新近的有关文艺复兴的呐喊。有人喝彩,有人讥讽,有人一笑了之。他打算将话题一个一个展开,在财产、土地、宪政、法治、教育等具体领域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对吃饭要求不高,一份辣白菜,一份炒鸡蛋,一份饺子就够了。他感兴趣的是,几百年前,那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人曾经用坐标方格在人类头盖骨的素描图上标出了灵魂的位置,他想讨论的是:灵魂,为什么不朽。

最不能忍受中国人的麻木

人物周刊:在众多的政体中,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偏爱民主政治?

刘军宁:我们现在讲的民主政治是现代意义上的代议民主制,也是自由民主制,跟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已经完全不一样,虽然都叫民主。现代民主最大的好处就是,第一,它避免了人类很长时间内无法克服的权力交接的流血,通过政变、内战之类的流血,通俗地说,民主政治就是用点人头的方式代替了砍人头。砍人头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发生过,砍别人的头,砍自己家人的头都是屡见不鲜的。实行民主政治后,统治者不用担心再被砍头了,不论你是赢还是输;第二,民主政治给了老百姓相对而言最大的自由,为他们的生命财产和行动提供了相对而言最大的保障。所以民主制不论是对老百姓还是对统治者都是件好事。

人物周刊:你怎么理解伯林所说的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刘军宁:我觉得中国人对积极的自由想得比较多,对消极的自由想得比较少。而且中国人理解的自由主要是“我想干什么”,不太强调如何建一个彼此不干预、不强制的状态。

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Free from,免于做一个事情的自由。但在中国不行,比如你年纪大了还不结婚,家人朋友都要来干预你。伯林的这个划分对中国人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就是如何营造一个自由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有选择干与不干的自由。

人物周刊:这个状态可能要再有几代人才能实现。

刘军宁:但是我们不能等几代人之后才开始做,现在就要开始做。

人物周刊:你觉得北大传统里的自由主义跟今天的自由主义,最大分野在哪里?

刘军宁:我觉得当时北大的自由主义带有很强的英国社会主义色彩或民主社会主义色彩,在很多的专门领域并没有深入展开过,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但即使那样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人物周刊:有人说,自由和平等不能兼而有之。你觉得是这样吗?

刘军宁:要看怎么理解平等。如果平等是指你和我收入一样多,你和我长得一样漂亮,那么这样的平等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理解成凡是你有干某些事情的自由,我也都有,这是成立的。比如说你有权去读书、去到处旅游,我也应该有;如果你比我特权多、自由多,那么我们俩就不平等了。所谓平等指的是权利和自由的平等,并不是指结果的平等。

人物周刊:那现实情况是怎样的?

刘军宁:现在的情况是这两个方面都不平等。既不平等也不平均。当然,平均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

在中国,贫富差距本来可以不这么大的。现在的贫富差距不是市场经济造成的,不是自由造成的,而是权力造成的。我们看到很多市场经济比中国发达得多的国家,像瑞士、日本、美国,贫富差距却比中国小得多,这就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恰恰是由于垄断、特权、滥征横敛和腐败等权力的作用,导致了一些人依托权力和特权比另外一些人占有了更多的财富。户籍制度也限制了低收入人口的自由流动,大大加剧了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这些纯粹是权力造成的,怎么会是市场造成的呢?

中国目前还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国最要害的经济部门还是在政府手里,我们看政府调控房价、股市、汇率,用的还是计划经济的手段。怎么能把现实的不平等归到市场经济头上去呢?

人物周刊:您曾提到中国问题的两方面,一个是价值转型,一个是制度转型。

刘军宁:是的,我觉得价值转型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新价值如何构建新体制?如果自由在中国没有价值,我们如何建立保障自由的制度?由于中国学界日益社会科学化,大多数人的努力都集中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很少有人追问自由的价值如何在人心中扎根。不以自由为价值中枢的制度又如何在社会中扎根?实际上中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制度探讨了。这样的探讨是有意义的。但我们还必须关心这些制度背后的价值观念。如果一个东西在人的心中没有位置,它在现实中也是没有位置的。好比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美,他不会买到美的衣服,即使买到了,也只是偶然或者在别人看来美。在灵魂中没有的东西,在现实中是不会有的。

人物周刊:人们价值观的现状你有没有考虑过?

刘军宁:现状就是,有六成糟糕的东西,三成空白,还有一成闪光的东西。

人物周刊:一成闪光的是什么?刘军宁:有很多人在积极地追求自我,追求精神世界,这几年帮助弱势人群的自愿举动越来越多了,感人的故事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并愿意为之努力。虽然在人口中比例很小,但是会越来越多的。

人物周刊:那六成糟糕里头,你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

刘军宁:麻木。中国已近百年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观念运动了

人物周刊:您最近一直在谈“中国需要文艺复兴”这样一个题目。Renaissance本义是“再生”,当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要复兴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当时为什么会发生那样一个几乎横跨300年的运动'刘军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有3个动因,第一个是长期的内战,第二个是黑死病,第三个是经济的繁荣,导致了人们向往摆脱诸多约束,在哲学、科学、建筑、绘画、文学上进行创造。最早的一批人试图从古希腊古罗马中间寻找灵感,到老教堂寻找遗留下来的古希腊文献,然后把它们译成意大利语流传,甚至在佛罗伦萨建

雅典学院,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古典的人文精神。它不是一个创新而是复兴,通过复活获得振兴。

人物周刊:那么在你看来,中国的这个文艺复兴运动会以怎样的面貌怎样出现?

刘军宁:我想开始还是大家对文艺复兴这个运动的重要性有个普遍的认识,有非常激烈的争论,一些人从中获得新的看法。有了新的看法之后,艺术家用新的眼光开始新的创作,根据中国的传统来重塑人文主义,然后是新的好的作品大规模出现——这是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好多人说中国历史上有反映人文主义的好作品,我也承认这一点,但是它没有形成一个批量、一个趋势,而且没有把人文主义成功地嫁接或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没有改变中国人。历史上有很多次这样的投篮尝试,但球一直没有投进去。

人物周刊:今天就有把握投进去?

刘军宁:我觉得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一个是经济的发展,一个是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还有当代艺术的发展,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它必须经过特殊的努力才能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未来中国也需要一代新人推着往前走。

我听到不少来自艺术界的回应。有人兴奋,有人反对。兴奋的人大概觉得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已经差不多100年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观念运动了。我不承认靠着权力发动的运动。我个人没有任何权力,我只能用观点的力量、文字的力量来争取响应。

人物周刊:说得具体点。比如中国当下的文学、音乐、艺术等门类,如果有复兴的可能。前景会怎样?

刘军宁:文艺方面我是外行,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消费者来期待吧。比如说《诗经》里面有太多值得用人文主义眼光重新发掘的戏剧、诗歌、小说和绘画的题材。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文主义色彩浓烈的故事,画一幅安禄山和杨贵妃的油画我估计会非常好卖,似乎从来没人画过。文学作品我喜欢看那种表现逼仄环境下的人性的,或大俗或大雅,就怕伪雅、伪俗。

人物周刊:您曾经提到中国文化人纷纷进入竞技状态。认为这是文艺复兴的契机。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商业滋生的变种?

刘军宁:很多人对文化和商业的结合有质疑,但我觉得是很好的事情。文艺复兴肯定要和商业结合起来,历史上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与美第奇家族倾财相助是分不开的。而在今天的中国,不少有钱人愿意在腐败荒淫的事上花很多钱,却不肯花一点点钱来支持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文艺复兴要破除的东西今天还在中国流行

人物周刊:还有一个观点说文艺复兴需要大师,今天中国没有大师,谈什么文艺复兴。

刘军宁:大师是在文艺复兴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之前产生的。如果已经有很多意大利那样的文艺复兴大师,那么中国的文艺复兴就已经完成了,我们干吗还要搞文艺复兴呢?

我还想强调一点,不是说有大师了,文艺复兴就成功了。文艺复兴根本的目的是重塑人的观念,确立人文主义,树立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制造多少个大师。文艺复兴运动并不是为了制造米开朗基罗和薄迦丘,相反,这些人是为了人文主义而存在的。大师的作品有助于转变和提升人的观念。这一点在当今许多人的认识中基本上被颠倒了。

人物周刊:你怎样理解人文主义?

刘军宁:人文主义有几个核心价值观,首先它把个人提到一个宇宙之中万物之首的地位,凸显人的价值。它主张每个人是自由的、独立的、有尊严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它在本质上强调个体的价值而不是集体的价值。

当时的文艺复兴特别反对的就是人的身份差别。但在今天的中国,你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的出身、政治面貌很重要。你填过表吧,只要大学毕业,你的身份就是干部;不是党员,你的身份就是群众;然后领导签字单位盖章组织下结论。你是党员你是少数民族你是干部家庭出身,就有很多附加值。换句话说个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靠一些外在的东西来衡量的,你这个人的价值并不重要。文艺复兴要破除的东西今天在中国还到处流行,有时候大家还认为理所当然。

人物周刊:意大利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往往持厚古薄今的心态,在你看来,今天的中国是不是有一种紧迫的回到传统,比如回到儒家的需要呢?

刘军宁:中国要回到两个方面。首先它要重新审视中国的全部传统而不仅仅是在儒家里面打转,儒家只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要回头平等看待中国全部的精神遗产。另一方面是要向外面看,看看别人做过了什么。意大利文艺复兴并不仅仅看意大利的东西、古罗马的东西,它更看重古希腊的东西。现在中国既要看自己的过去,也要看整个人类的过去。文艺复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

人物周刊:对于贴在你身上的儒家自由主义标签,你怎么看?

刘军宁:我关心的是自由主义如何在一个儒教为主的社会中扎根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能不能做到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否有中国式的绅士风度。但是仅仅有儒家色彩还是不够的,我觉得更能概括中国传统的是“天道”这两个字,不仅儒家认可,其他各家各派也都认可。

人物周刊: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里列了两位中国大哲,一个孔子,一个老子。你怎么评价老子和孔子?

刘军宁:老子更关心形而上的,譬如理想的政府、理想的政治秩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限制统治者的权力。而孔子关心的更多是人伦方面,应该对你爸爸怎么样,对你夫人孩子怎么样,是不是要吃肉,是不是要穿得美,老子根本没有谈论过这些事情。他们俩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思想链。

人物周刊:西方哲人的思想和中国传统的思想,哪一个对你冲击更大?

刘军宁:我一开始全部看西方的,尤其喜欢英美的。后来看儒家,现在看老子。我觉得他们在根子上是相通的。就像文艺复兴一样,我想既看西方的传统又看整个人类的文化传统,我想从中找到共通的地方。

人物周刊:请谈谈你对仕和士的认识。

刘军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是独立的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在古代你学问做好了,入朝为皇帝做事,为统治者服务,靠在别人身上,就是带单人旁的仕。

人物周刊:你怎么给自己定位?

独立个体 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一)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个体价值的涵义

1.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概念中, 我们可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可以说是社会成员逐步实现社会要求的过程, 即个人社会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其中政治教育是导向性内容, 思想教育是根本性内容, 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 法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 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 五者之间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清晰、稳定、合理的结构,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效。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属性和功能来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以及人与社会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效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有两个——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种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能够满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因而对于学生具有个体价值。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表现

1. 增强思想意识, 提高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培养和提高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个体进行理论灌输、实践锻炼、环境熏陶等, 提高其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消费观念超前, 思想政治教育能指导其选择正确的消费理念, 并提升其价值追求。网络化的高速发展, 使学生乐于“冲浪”, 痴迷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堵塞”和“引导”相结合的方针, 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促使学生正确地消费精神财富。

2. 激发精神动力, 开发个体潜力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精神动力, 开发学生内在潜力。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教育人们, 让人们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避免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事物, 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个体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其中就包括独立思考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批判的精神、甘于献身的精神等。创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个体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3.和谐人际关系, 塑造健全人格

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活动开展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各种途径使个体与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传授个体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利用疏通的方法, 让人们讲心里话, 帮助个体消除人际障碍;通过建设校园文化, 为个体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环境等。

4.实现知行转化, 促进个体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为个体提供终极的理想和信念。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个体认同、接受一定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确保个体政治社会化向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成为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与个体需求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群体特殊性, 在思想价值取向上, 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通过对浙江省某独立学院的问卷调查表明, 独立学院学生具有学习行为趋于功利化, 集体意识淡薄, 个人情感较丰富, 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等特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层次性、实用性、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

(一)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自我独立意识强, 对家庭依赖性大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从小成长在“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环境中, 希望在大学能摆脱父母, 释放被呵护的心理。但是这部分学生的消费意识比较强, 对外界事物要求较高, 所以对家庭的物质依赖性很大。

2.思想趋于成熟, 实践能动性差

独立学院大部分的学生成长的环境相对开放, 也初步了解社会, 思想认识相对趋于成熟。比如他们内心明白, 在大学期间要“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但学习自觉性不高, 学习动力不足, 难以落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痴迷玩游戏, 甚至在寝室打牌、打麻将的现象, 屡禁不止。

3.关注切身利益, 缺乏集体责任感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90后青年学生一样, 在价值观选择上趋于功利化, 他们密切关注自身利益, 希望提升自己, 尤其在评奖评优中力荐自我。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竞争意识, 但集体责任意识缺乏。

4.追求远大理想, 心态浮躁落差大

独立学院的学生, 由于家长对于子女的要求较高等诸多因素影响, 大多数学生会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 且目标较高, 如考公务员、考研、出国留学等, 但急于求成, 心态浮躁, 而受挫后易放弃, 又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 独立学院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需求

1.层次性的需求

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需求也具有层次性。一是生理需求。独立学院约1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容忽视, 我们要满足该群体学生的生理需求, 完善助学体系。二是安全需求。独立学院学生违纪现象较多, 创建平安校园以满足学生安全方面的需求。三是归属与爱的需求。积极搭建沟通平台, 营造良好集体氛围, 满足学生交流与交往需求。四是尊重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不断转变工作方法。五是自我实现需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实用性的需求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两课”, 独立学院的学生开始呈现逆反心理, 据问卷调查可知, 半数以上学生认为“两课”教育没有实际意义。同样, 在被问及“在大学期间, 您认为最应该做的事”中, 大多数的同学选择“应付考试 完成学业 拿到学位”。这反映出独立学院学生倾向实用化价值观念, 总是以实用为需求的基本出发点。

3.个性化的需求

独立学院的学生, 勇于展现自己。为了体现自我, 学生们不断追求新颖、时尚、与众不同, 比如 “攀比”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心理需求, 并引导个性在共性中得到充分发展。

4.多元化的需求

调查问卷表明,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同需求。大一新生希望能多参加课外活动, 听取励志等方面的讲座;大二的学生大多希望开设等级考试的培训、学好专业知识等成为第一需求;大三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更感兴趣;对于大四毕业班的学生, 求职面试技巧等知识成为主要需求。

三、 实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途径

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满足个体需求时, 就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辅导员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 能有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体需求, 转变教育观念, 丰富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方法, 占领网络阵地, 丰富活动载体, 构建家校联合管理模式,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 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独立人格, 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发生了新变化, 受教育者也具有时代特征群体特殊性。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独立意识强, 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性、求新、求异的特性非常突出, 同时渴望得到关心与关注。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尊重学生的个体, 尊重青年的身心特点, 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个性鲜明, 辅导员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情绪和情感、个性特点基础上, 鼓励学生的抱负、志向、选择、个人意愿,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辅导员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和不尊敬自己的学生;容纳并尊重被孤立、被拒绝和有过错的学生;容纳并尊重智力发育迟缓和有严重缺点、缺陷的学生。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帮助学生,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鼓励支持学生, 最大限度挖掘并激发学生个人潜力。

(二) 丰富教育内容:突出时代与现实需求, 增强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要求辅导员在对学生个体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 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现实生活和具体实际中,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断满足个体需求, 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1.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 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贫富差距较大, 学生中攀比现象严重, 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心理教育内容, 引导独立学院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调适自己的情绪,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态。

2.校园文化教育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都兴趣爱好广泛, 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高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健康的精神食粮需求, 广泛开展“学术 、娱乐、科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独立学院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 不断增强其渗透性从而形成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 构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校园氛围。

3.就业择业教育

独立学院学生家长在子女成长成才问题上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独立学生受家庭影响, 因受挫折经历较少, 都曾树立远大理想。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就业形势严峻,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与就业观、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抵御各种不良思想侵蚀。

(三) 创新教育方法:创新隐形教育方式, 注重示范辐射效应

“隐形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 使被教育者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和经验的教育方式。”朋辈群体之间, 有同感, 易沟通, 在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方面相互影响, 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组织是由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等相近的同学聚集起来的集体, 它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 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独立学院的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等影响, 更渴望得到归属感与认可。积极搭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平台的同时,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朋辈榜样作用, 以榜样引领, 情感教育;自我实践, 自我教育的方法, 使学生无意识间获得思想和经验的教育。通过集体感染与朋辈榜样作用, 使学生组织起到“组织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发挥辐射示范效应, 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

(四) 占领网络阵地:紧扣学生思想脉搏, 把握育人主动权

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深刻影响。现代大学生喜欢通过QQ、YY、BBS、BLOG等网络平台表达真实情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 可以利于辅导员与学生平等交流。所以,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网络阵地, 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载体相结合, 利用网络引导青年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首先, 建立实时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其次, 通过建立团学思想网站、红色网站、网上团校、思政工作者博客等, 积极扩充大学生党团建设影响面, 宣导优秀典型及青年事迹;通过开展网上辩论会、“网上调查”、个人主页与博客创作比赛等活动, 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最后, 将学生各类活动进行网络宣传, 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到校园活动。

(五) 构建教育模式:家校联合育人管理, 实现育人共赢机制

家庭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重要环境, 而且家庭环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情感关系等特殊的关系基础之上的, 能够对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家长比辅导员更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与个体需求, 对于孩子的培养有一定的发言权。因此,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家庭环境对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影响。

独立学院中有些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差, 对家庭的依赖很大;自律意识不足, 需要家长督促管理。独立学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 也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此, 独立学院辅导员应通过多种渠道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与信息交流, 加强学校与家庭联合培养、管理。如建立并完善家长信息库, 向家长反馈子女在校的表现;与出现问题的学生家长及时通过电话进行联系, 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成立 “家长委员会”, 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 争取家长对学院各项管理措施的理解和支持, 协助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利用各种机会直接向家长介绍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并听取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和希望, 建立起学校、 家庭共同育人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2]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9) .

[3]王瑞荪, 竹立家.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9.

[4]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7]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8]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9]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10]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11]封希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独立个体 篇5

“疏离感”一词在美国社会学家卡普兰的著作《疏离感与身份认同》中论及到:“当一个独立的个体察觉到他与他的社会地位、身份认同、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他的工作之间缺少了有意义的联系时, 疏离感就会发生。”也就是说, 疏离感就是我行我素式的冷漠。当一个人把所有精力全部用在追求自身利益上时, 其他的因素诸如社会政治、宗教等对其影响力微乎其微, 对于其他事情表现的极为冷漠, 只是一个旁观者罢了。

一、根源于虚无悲观主义的超然与疏远

作品里的高登向雅各布一针见血的指出:“你是个流落海外的他乡异客。你已失去了和大地的联系, ……虚伪的欧洲道德标准毁了你。……你一直在闲聊, 不是在工作。你就泡在咖啡馆里。”其实何止雅各布一人, 还有科恩、布莱特等一群人一战后客居在法国和西班牙, 过了一段醉生梦死、幻灭的生活, 没有了精神寄托, 没有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他们本身就像片片凋零的树叶随风漫无目的地飘荡, 这其实是他们内心产生与周围世界疏离感的开始。

小说中把独立个体在周围社会的疏离感表现最到位的是罗伯特·科恩, 这个人,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得意的人, 但是他最后不仅垮掉了, 而且垮掉的丑陋无比。他虽然把雅各布揍晕了, 把罗梅罗打得爬不起来, 但是在布莱特、雅各布和罗梅罗他们眼里, 他却一败涂地。他最后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情奴隶, 他不是被天意命运击败的, 而是被布莱特这个人击败的。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是个边缘人, 也知道自己不受欢迎, 但是源于自己是犹太人的种族意识使他愈发沉默和逆来顺受。他只有通过压抑自己的方法保护自己尊严, 即使他被人嘲笑, 即使他做一个与别人疏远的寂寞的人。

应该说, 海明威在作品中所流露表现的疏离感与海明威自身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像许许多多的美国热血青年那样在国家的“光荣”“神圣”等欺骗宣传下积极参战, 他被炮弹炸伤险些送了命, 后来他渐渐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 并且发誓:“我们这些参加过上次为了结束一切战争的大战的人不会再受骗了。”海明威后来心灰意冷成了一个没有目标的虚无的人, 这部小说也是他本人当时悲观失望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海明威也受到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注定是一场悲剧。”

二、疏离感的光明前往:容希望再升

许多人认为, 小说弥漫着虚无和绝望的情绪, 流露了作者对人生消极悲观的理解:“《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小说笼罩了一层浓重的悲观色彩和哀伤情调。……所肯定的是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一代人逝去, 又一代人产生;但地球永存……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落下后, 又回到了它升起的地方……千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永远填不满;江河奔流回故地。”这是小说所引用传道书上的一句话, 它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世界万物沿着自己环形的轨道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地运行, 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其实, 疏离感的悲观虚无只是海明威矛盾的内心想表达的一个方面, 有的学者就指出:“如果认为海明威的思想只有悲观、迷惘、非理性的一面, 那也是不全面的。海明威思想还有乐观、刚强、有理性的一面。”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同的, 《太阳照常升起》里还有正直、真诚的雅各布和“准则英雄”罗梅罗, 也有清纯的大自然的美景。所以理解这部作品要全面把握。

《太阳照常升起》从情节的编排到人物形象的刻画证明了希望在他的心中并没有泯灭。例如, 他用了两章的篇幅写雅各布和高登去柏古埃钓鱼。这一部分和其他情节联系并不十分紧密, 但要考虑到它的象征意义, 就可以看出海明威想把钓鱼描绘成从荒原走向健康旺盛的绿色原野之旅, 这已然成为小说中的一个亮点。红顶的白房、平坦、清新、碧绿的草地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雅各布和比尔在庇里牛斯山的阳光下垂钓和饮酒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刻。”另外, 作品中罗梅罗这个形象, 是他作品中少数几个具有凛然正气的硬汉, 罗梅罗的出现为这个混乱的舞台带来了稳定感。海明威把自己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努力浇铸在他身上。所以说, 在作品中海明威也为战后困惑于疏离感的迷惘的一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新女性”形象——一种特殊社会疏离感的表达

海明威在许多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硬汉”形象, 他们在“重压下的优雅风范”深深激励着读者, 但是, 有一些闪着微光的“新女性”形象也是海明威对女性意识诠释的最好代表。他塑造的女性有着复杂的个性, 既有自己的个性追求, 又依赖男性而存在, 既现代又传统, 既开放又保守,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她们是悲剧性的, 是疏离于整个社会的, 亦是孤独的。

“之所以被称为‘新女性’, 是因为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满足于自己虚伪的爱情生活, 大胆尝试‘性自由’, 追求更高精神质量的生活, 她们是当时社会的‘先锋派’, 很难被大众接受”,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布莱特也不例外, 一战后的巴黎, 34岁的布莱特漂亮有气质, 虽然离过两次婚, 还有六位男性围绕在她周围, 与她有直接的情感纠葛, 人们试图推测过海明威是要通过一个这样的坏女人形象来表达对女性的厌烦和仇恨, 其实, 在小说中, 布莱特一直都处于支配地位, 不像其他的女性形象只是陪衬, 而是他精心策划并寄予同情的极富个性的新女性形象, 她妩媚动人又不拘小节, 寻找真爱却又到处轻佻的及时行乐, 她真诚勇敢懂得自我控制, 熟谙礼法却又没有自己的准则, 这些矛盾的性格因素明确反映了她对于渴求真爱的绝望, 但在战后的社会中她心目中的真爱已难寻找。

像布莱特这样的新女性在海明威笔下, 寄寓了作者的同情和关爱, 对于社会给她们造成的孤独的疏离感, 海明威表现的细腻而真诚。

今年是海明威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写这样一篇文章, 本是怀着对这位20世纪最为伟大作家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一战后的人们面对一个陌生的社会, 对于这个社会下自身的角色还没有转换和确定下来, 迷茫和困惑围绕在他们一代人周围, 因而与世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远。太阳照常升起, 新的太阳上升了, 也不过回到最初它日出的地方来, 生活亦是这样, 兜了一圈又回来。

摘要:《太阳照常升起》是作家海明威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表现出一战给世界带来恐惧、混乱、绝望和哀伤的情调, 同时, “疏离感”一词也从字里行间中被读者感知到。虽然特殊的环境造成了人与他周围世界的疏离, 但是海明威在努力塑造代表希望和光明的人物和坏境, 把自己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个体,疏离感

参考文献

[1]董衡巽, 编选.海明威谈创作[M].三联书店, 1985:17.

[2]李杨.太阳照常升起——“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M].2002:378.

[3]刁绍华.海明威和“迷惘的一代”[J].吉林大学学报, 1979 (3) .

[4]魏善浩.海明威与西方现代派文学[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86 (1) .

[5]王誉公.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小说家评述[M].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独立个体】相关文章:

个体08-21

个体建构05-07

人才个体05-07

个体选择05-08

个体设计05-10

个体标准05-12

学生个体05-22

个体就业05-24

个体评价05-31

会计个体06-08

上一篇:二次分配问题下一篇:存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