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的构建与设计

2024-07-13

园林景观的构建与设计(精选七篇)

园林景观的构建与设计 篇1

1 生态景观城市构建概述

生态景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维生态网络, 包括自然景观 (地理格局、水文过程、气候条件、生物活力) 、经济景观 (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 、人文景观 (人口、体制、文化、历史、风俗、风尚、伦理、信仰等) 的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维耦合, 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区域的、社会的、经济的及文化的组分在时、空、量、构、序范畴上相互作用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复合生态网络。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 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生态联系。编制生态景观城市规划, 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景观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 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上述指标体系, 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 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 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 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 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 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2 生态景观城市设计策略

2.1 设计原则

2.1.1 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 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 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 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 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 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 生态美学原则

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 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 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 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 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 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 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 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2.2 城市生态植物设计

按生态学原理考虑, 植物材料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 比如森林每增长1m2, 大致可吸收、固定350 kg的CO2, 当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时, 就能产生适合于人类生活的气候。同时, 片林和林荫道夏季能降低气温3℃, 降低路面温度7℃, 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4℃~l0℃, 减少高温持续时间3h~8h。一个林地结构、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的城市, 空气相对湿度可增加54%, 宽30m的林带可降低噪声6d B~8d B。但是, 虽然植物有吸收有毒气体、吸附尘埃、净化空气和防风阻沙的能力, 但在植物材料选用上应考虑树木的生化相克、对人体产生过敏、有碍健康的问题。在群落配置时, 还应考虑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各树种间和草木建群的稳定性问题等。适地适树, 城市的骨干树种 (基调树种) 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在城郊过渡区与城市近郊区, 无论是公园或绿色隔离带或片林, 都不应是纯林, 应该营造针阔混交林, 而且林下一定要配植灌木或草本。植物配置的空间, 无论平面或立面, 都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 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2.3 城市总体设计

营造自然景观优美、建筑风貌时尚新颖、生态调控功能完善的城市分区, 同时, 要改造旧城区, 保护古建筑, 运用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乡村民居度假村、生态公园模式改造“城中村”。发展绿色社区;完善城市商务区和各种服务系统, 优化交通网络, 密切城市各组团的联系, 满足居民的多元交通方式需求, 降低各种出行方式的“时间成本”和“环境成本”, 形成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景观是具有大量的、规则的人工景观要素, 如大楼、街道、绿化带、商业区、文教区、工业区、仓储区等, 是各种人造景观的高度集合。一个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的优劣, 不仅要使各功能区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还要使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搭配合理, 协调不同功能区的物流、能流的输入和输出的效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则应精心设计建筑群体的空间构成、注意对城市建筑物的数量、轮廓、色彩、材料等的控制, 对城市人文景观加以控制, 保持城市流畅的轮廓线和特色, 同时, 要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 精心营造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系统, 以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3 结论

生态景观城市的构建与设计, 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加快了可持续发展进程, 其理论与实际意义非常重大, 必须把握设计总原则, 从城市总体到植物设计出发, 才能加快生态景观城市的合理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 生态景观城市的构建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生态景观城市相关概况, 基于设计因素, 对生态景观城市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构建,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爽, 王进, 詹志勇.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5) :67-77.

[2]汪如松, 吴琼宝.北京景观生态建设的问题与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5) :37-43.

园林景观的构建与设计 篇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中央对基础产业的投入不断重视和加大,景观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高涨。以改善水域环境和再造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亲水”建设,就成为当代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按平原水库来设计,通过疏挖,扩大库容;通过修建闸坝、堤防,增大运河的调剂水量,从而达到为河漕运用水。

人们之所以提出的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水利行业尽快改变观念,在工作内容、规划、设计、施工的理论和技术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和理论。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只注重于对水的资源功能的开发,而现代水利建设理论则同时注重对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的开发和保护。水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有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自然界的水,以它的千姿百态与各种景观协调配置,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怡情悦性都有直接的陶冶和感化作用。更启发人们去创造优美的自然风貌来美化和改善景观环境。

二 利用水体的多样化与美化环境相结合

水做为一种资源,可以用来养殖和种植各种水生物,供人们食用,又兼有观赏价值。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依靠良好水质和浩渺水面,形成以水生动植物生态群体为主的天然景观。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有优美的观赏效益。这里水体的布局是:深的水域养鱼,浅的水域种植莲、藕、菱、芡等,洼地则广种芦苇。因为环境优美,水面多鸟禽翔集,不少达官显宦在周围造建寺、刹、亭、墅,与水体风光交相辉映,适成天趣。北京城内有这样的好去处,是当时的水利、建筑、园林、艺术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劳动的结晶,然而近代以来却无大的突破。借古比今,我们应该创造出比古人更加优美的水环境,要出现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昆明湖、新积水潭、新长河、新玉渊。

有很多学识不是水利工程师所熟悉的,有些边缘科学亦非一朝一夕所能学会,目前,更需要水利工作者从观念上加以更新,要允许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工程作品出现,自己不会做的应该请高明的人来做,例如拟建中的奥运村中的新湖设计就不妨采用国际招标的办法。

三 水利水电工程中景观设计新理念的实践探索

园林景观的构建与设计 篇3

一、明确学科定位,突出学科特色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所侧重。《景观设计》这一门学科,包含的内容和相关的理论是非常多的,如空间的格局和景观过程、复种群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系统理论、尺度及效应、景观多重价值理论和景观演化中人类的主导性。教学侧重点的选择,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不同的专业,应挑选出不同的教学重点。早在俞孔坚教授的《景观设计学》就对景观设计作出了诠释。从景观的定义中分别就景观作为审美学概念、地理学概念、生态系统的载体、视觉景象、地理区域等作出阐述。是一本充满设计意味的书,并将景观的审美意义、社会意义、生态意义融为一体。学科发展到今天,随着设计理念、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城市生态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发展,可能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当时有所差异,但是,俞教授专业的学术素质和学术思想是应该被继续传承下去的。所以,学校应进行必要的学科市场更新,及时改变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以适应学科发展越来越快的步伐。

二、加强教学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如果只是单方面被动地接受老师课堂传授的内容,而没有去实地考察和接触过景观的真实情况,其效果往往都是纸上谈兵。尤其,景观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变化性较大、学科所涉及内容的牵扯面比较广且作用对象的理论抽象性,如果学生坐在课堂看景观建设,对其运作过程和规律不能有直接的接触和体验,很难达到科目要求。对此,笔者有三方面建设意见。

1、丰富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科的教学成果,提升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体验,建议可以采取多方式结合教学。把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现场分析结合起来。比如可结合滨水景观设计的经典案例或广场和小区的规划进行讲解和解读。在课堂教授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图片化,视频化,将景观的空间特征和立体化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多感官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讨论,通过交流建立深层次的认知。

2、增加实践分析次数

除了在课堂上的感受以外,教师应当结合身边的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全面直观地接触到真正的景观设计案例。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简单的景观图纸或者规划图,运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模式进行专业地分析。在看到景观的空间感以后,尽量鼓励学生就功能、交通、植物搭配和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景观设计学理念,它不仅仅是局限于小范围的绿化和美化,而是着眼于生态的长远发展,顾及全局。因此,景观设计的这一定义也客观要求了学习本专业的学生必须能够通过对景观现有状态的判断,预估其未来价值。即培养学生识别景观的可持续性,评估它的动态变化。对于此类问题,可以选取湿地、城市绿地、风景旅游区等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进行分析,分析其理论内涵和合理性,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3、丰富成绩考核形式

当今,多数的高校在考核学生成绩的形式的上,有些缺乏创新意识。这是存在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通病。由于学校在监督成绩考核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了有时任课教师结课时的考试往往是要求学生写一篇结课论文或是简单地开卷考察就草草交差。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在上课前期就树立了不正确的学习观,长此以往危害极大。所以高校有必要进行成绩考核形式的更新。比如景观设计类课程的考试内容可以结合实际的场地进行分析和设计,要求学生提交完整的设计方案。到期提交的时候,老师可以随机抽查学生询问前期调研和设计中的细节和心得。这样既保证了文化知识的运用和掌握,也促使学生进行了实地的实践,一举多得。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设计和构建分析 篇4

1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设计

1.1 生态设计层面

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生态理论控制设计,并借助相关设计反过来影响生态系统,将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园林的生态功能。生态设计是一种人为干扰下的设计,但它又不等同于单一的人工生态系统,而属于一种复合生态系统。生态设计的优质化可使园林景观得以持久、有序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性。由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重大,在设计中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使周围环境的生态条件和植物的生态习性基本上统一,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规划时主要采取多种学科综合的特征,以乡土植物为原生群落进行重建,并结合当地野生动物为他们提供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了从城市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转变。

1.2 文化设计层面

随着城市化发展道路的不断加快,人们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比较重视精神层面的相关需求。植物造景在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一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景观,打造优质的文化氛围。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红豆的相思,垂柳的惜别,松柏的苍劲,竹之虚以有节,梅之独傲霜雪,兰之幽幽清香,莲荷的吉祥如意等寓意造景。选择不同的树种,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感受不同的寓意,从观赏植物的形态美到植物的文化美、意境美[1]。

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不断涌进,城市主题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需要深入到地区老街、居民居住区去提取地区文化特色,并以此为设计基础运用到城市植物造景和规划设计中。通过市花、市树、特色植物等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文化底蕴。

1.3 功能设计层面

在进行植物造景时,首先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景观功能,根据绿地性质或绿地类型来明确植物要发挥的功能。不同性质或类型的绿地选择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园林功能。如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应先考虑园林的防护功能。街头绿地、住宅绿地、校园绿地、城市广场绿地等不同的绿地形式,功能不同,营造的植物景观也要相应变化。节日广场,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烈士陵园应以庄严、肃穆为基调,道路绿化不阻挡交通视线等。

1.4 立体设计层面

早在20个世纪中期,园林设计师们就改变了传统的单轴设计方式,将立体设计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现如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绿化用地紧张,植物立体造景作为向空间拓展绿量的有效形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将植物与廊架、栏杆、围墙等设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见缝插绿,软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立面,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为城市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2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植物配置

2.1 功能明确

在进行园林建设中,不同区域园林绿地其所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有的区域是专门供游客进行观赏的,有的区域是供人们在旅途的奔波中暂时休息放松的。由于各园林绿地所具有的功能不同,相应地在植物的选择上也应具有一定的差异。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植物生态设计过程中,应按照不同场地的实际功能,选取恰当的植物种类进行搭配[2]。比如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起到保护屏障的作用,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挑选高大的乔木为主,再辅以一定的灌木,形成复层的保护效果。而在公园绿化中,因其主要功能是供游人休憩观赏的,这时可选择色彩较为丰富的花卉及草坪为主要设计理念。为了给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可种植一些冠大枝粗的落叶乔木为人们遮荫挡雨。

2.2 色彩与季相的有效搭配

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应注意色彩与季相的有效搭配,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意盎然,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观效果。做到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相配置,使秋冬季景观不会太荒凉。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长规律,有一定的季相变化,在配置过程中应了解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种植方法,为市民提供不一样的自然景观感受。

2.3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园林绿地方面应重视自然规律,把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地适树主要讲的是根据植物的相关特性,改变土壤结构,或者根据土壤结构去选择适当的植物进行种植[3]。每种植物对环境的需求不尽相同,所以在利用植物进行造景时,首先应了解植物的相关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需求,根据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科学有效的种植。

2.4 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园林植物造景时要主次分明,疏密有度。为了凸显绿化主题,可在某一块园林绿地或者某一区域选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进行恰当的搭配,起到衬托主题的目的。倘若在种植过程中不分主次,将所有的植物混合处理,一方面影响园林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其真正的有效性。同时植物配置时,还要考虑一个景区内树木搭配协调,要与原有树木有机组合好,与相邻窄间或远处的树木、背景及其它景物彼此相互呼应,取得艺术构图上的完整性,师法自然,避免人工之态[4]。

3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群落构建

3.1 群落构建技术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不仅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以及总生物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还与生物的抗干扰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应科学合理地配置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从绿地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层面去综合权衡,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合效率,形成稳定、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强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扩大绿地规模,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系统,形成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模式,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

3.2 群落培育管理的有效方式

对园林植物群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植物的侵蚀,确保植物得以健康、茁壮的成长。衡量城市绿地群落优良的标准如下:一是植物根深叶茂、无病虫害的侵蚀;二是人或者车辆等不会对植物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三是高大乔木不与架空线发生干扰,没有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植物周围土壤疏松透气,植物根部无其他污染物[5]。

3.3 群落演替及科学管理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注意种植设计一定要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对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生活需求有一全面的认识,合理分布乔、灌、草的比例及引进的外来树种与本地树种的比例。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应重视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将耐阳植物与耐阴植物进行有机搭配,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胡乱设置,也不能将所有的喜阳植物都种植在一个区域,我们都知道一个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待这些喜阳植物长成参天大树后会出现竞争,势必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除此之外,在种植时还应着重考虑本地树种的种植方式,结合当地人工植物群落的自然更替,科学有效地引进外来树种进行搭配种植,从而有效保护生物多样化,为城市的持久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4 结论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造景艺术设计和构建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生态需求科学地进行植物群落景观设计,营造一个经济、美观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出大自然的淳朴美丽,为城市增添一抹美丽的景观。

参考文献

[1]赵宽辽,杨成武.浅析园林景观植物造景艺术的运用[J].科学与财富,2015(29):120.

[2]董丽,胡洁,吴宜夏.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规划设计的生态思想[J].中国园林,2006,(08):34-35.

[3]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杨卫萍,职雪彬.浅析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工程建筑,2015(09):330-331.

景观与景观设计的含义 篇5

缘石坡道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端,使乘轮椅者避免了人行道路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方便乘轮椅者进入人行道行驶的一种坡道

景观设计的特点:1边缘性2综合性3体系性

景观的构成元素主要包括软质景观

软质景观有维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等作用,是能随着时间变化的景观重要元素。

建筑功能工程功能美学功能调节气候功能

景观种植 1规则式(1主题种植2对称3线形4环状)2自然式

场地的构成元素:土地、建、构建物、道路、绿地、管线、小品、景观设施

征地界限:城市规划部门划定的供土地使用者征用的边界线

用地边界线:征地范围内可以使用的场地边界线

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的宽度之和。

建筑红线:是建筑物基地位置的控制线,是场地中允许建造建、构建物的边界线。

日照间距系数:日照间距与前排建筑挡光高度的比值。

道路的兼具不应大于160m当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

柔性路面—沥青路刚性路面—水泥路

道路分类:1主干道2次干道3支路4引导5人行道

园林景观的构建与设计 篇6

关键词:中职 园林专业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51-01

1 教学体系建立的背景分析

园林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与应用,城乡各类园林绿地的規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它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所培养的学生学习素质的优劣,将会在后续实践技能中得到提高,直至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然而传统封闭模式的教学在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上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

2 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协调

原有的教学体系多半关注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受一定学期、学时安排的限制,导致二者的比例失衡,从学生就业的情况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课的学习上表现反差非常大,他们无法应对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实践工作更加难以应对,往往需要较长一段见习期或者师傅要亲自带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其实这不是学生的错,这是教育体制的缺失。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没有更好的协调,才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这样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上岗工作。

2.2 课程学完后缺乏后续实践训练

原教学体系中,安排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大多没有后续的课程继续跟进,就无法保证学生对于整个专业课程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有的理论课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比较多且关键。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工人的短期或长期培训,整个教学体系中从认知实践到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符合教学认知规律的完整过程,一定的理论学习完成后要有后续的实践来加强巩固,如果没有与企业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无法掌握市场最新需求,也就无法制定更好的贴近学生就业的实践训练,前面的知识与后续的实践就会脱节。

2.3 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上来的低年级的学生,大都还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阴影下,实践课程不单独考试,学生就不重视本门课程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由于整个专业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也有一定差别,实践课没有系统的、完备的考核标准,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实践报告来考核的,而实践报告这种考核方式的随机性很大,有很多同学会因为图方便,而将其他同学已经写好的实践报告借鉴过来只是稍加改动就交上去,而最后得到的成绩就差不多。这样学生自然就没有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实践课程的作用就收效甚微。

2.4 “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完备

现有的实践课程教师大多是由校内的理论课专业教师或实习老师协助来完成,有的教师教学是从课本上学习来的,他们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进而出现理论与实践二者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有时学校会启用校企合作中聘任的企业人员,他们的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存在这种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下,这种问题不应再发生。

3 多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

3.1 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在不影响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类课程的上课频率,使学生可以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这样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提升他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3.2 必要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安排更多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

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为学生安排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校内外实际岗位实习。必要设置一个综合性实践内容贯穿课程始终,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呼应,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使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结合各章的知识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可有效覆盖课程的重难点,又接近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园林设计的各阶段任务与工作,掌握各个阶段的设计方法,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制定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

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制定更加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以就业为导向”去培养学生。那么考试的考核机制也要向这方面倾斜,所以考试应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由纸质试卷考试方式向真正的实际操作进行转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加好的未来发展。考核过程中设计综合素质考评方案,强调过程考核,发挥评价体系应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更加新颖的考试机制并不拘泥于考试卷,多样的考试形式也更加能被学生所接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多样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更加真实、更有效果。进而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更加能够知道学生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3.4 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对于学生教学,师资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教好学生,就要投入相应师资力量,只有把相应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力度提高上去,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进而对该门课程进行努力的学习。也许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强制学习也许会让学生暂时反感,但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利的,教师就应该去这样做。那么学校就要招聘更多更好的老师,特别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省、市教师,更好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4 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和人才创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园林专业的更是如此。它直接决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不是能够成功地和现有的经济市场接轨。这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赢得了学生的欢迎,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春华,李宏彬.园林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2(15).

[2]陈俊,张学洪,曾鸿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17).

园林景观的构建与设计 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1引言

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生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给予了人们较大的生活压力,在城市中构建舒适、优美的居住空间环境,已经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设计师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知识与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高整个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打造优美、舒适的城市居住空间。

2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管理缺乏规范。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其对于整体规划设计的投入相对较多,但是对已经完工的园林景观则缺乏有效的投入,整体管理过于松散,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手段,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园林景观逐渐衰败。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专业人才也存在较大的缺口,整体管理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难以维持园林景观的长效发展。

第二,生态效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生态效益是其中的主要关注内容。而现阶段的规划设计中,一部分设计师缺乏对生态效益的重视,并且受到相关设计经验不足的限制,导致了设计中难以保证生态效益的实现。在设计过程中,过分地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学观感,而忽视景观的整体特色,景观规划设计难以与城市的基本特点相结合,忽视人文化李念念的融入,其对城市整体景观水平改善的作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部分城市的园林景观虽然看起来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但是其内部生物品种构成不够合理,并且植物品种选择不够实用,缺乏良好的生长能力。在花费了较多的后期养护管理费用之后,其整体景观的维持效果依然不够理想。

第三,生物多样性设计没有落实。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其对于生物多样性的需求是非常高的。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可以保证整体生态景观中群落的稳定发展,并且提高整个群落的抗病害能力。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上,要对于物种进行丰富的配置,并且保证符合当地城市具体环境的需求。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忽视生物多样性的设计,并且一些物种的配备上也不够科学,难以适应具体的生态环境特点。在一些不合理的园林景观当中,经常回出现同类树种重复大量出现,园林内部物种搭配不够合理,难以保证园林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3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水平的对策

第一,让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融为一体。不同的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文化特点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必须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实际化的设计规划。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上,要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展現出城市的特色。

第二,加强管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在对于生态功能、环境美化功能重视的同时,更好重视日常的管理与养护工作。园林工程与其他工程有很大的不同,其要想保证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在高水平的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后期养护。在园林内部植物管理上,要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并且结合植物的实际生产需求和景观设计来对于景观植物进行护理,提高园林景观的持续生长能力。在园林日常养护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技术水平,更好地实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第三,关注生态效应。生态效益是城市园林景观项目的重要效益,并且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让景观生态特点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积极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并且采取合理的品种搭配,对于当地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树种的选择上,要考虑到物种的适应能力与抗病虫害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后期养护难度和养护成本,提高生态有效性。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将生态学、美学、环境学、建筑学、林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先进设计经验与设计理念,将一些新的工艺、材料和设计形式进行引入,提高整体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

第四,植物种类和数量的保证。园林景观中,植物是其内部空间的主要主体。植物的数量是其园林生态效益发挥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城市空气净化、噪音与有害物质吸收能力的指标。园林工程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人均绿地指标,并且尽可能的提高单位绿地中的植物密度。在植物种类选择上,要结合不同城市区域来选择,在污染较大的区域要选择一些具有较为繁密枝叶、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进而保持合理的光合作用能力,提高废气的吸收量。在规划设计中,也要注重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景观体系,并且考虑到多个品种的合理搭配,实现不同植物优缺点的互补。立体化的景观对于更好地发挥景观生态效益,也要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地考虑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积极地对民众的偏好进行调查,充分地对广大群众的需求与爱好进行满足,真正的实现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在规划的过程中,也要对于群众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群众参与园林景观设计,积极发表自身意见,从另一方面,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更好地爱护园林工程,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规划与设计中涉及到生态学、美学、建筑学等个领域的专业内容。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汲取先进的设计规划经验和理念,结合城市的实际特点来提高整体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3(10)

[2]吴伟锋.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6)

上一篇: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考下一篇:企业文化物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