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建设

2024-07-28

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建设(精选十篇)

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建设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对天津市五所高校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进行发出问卷1000份, 收回965份, 回收率96.5%, 其中男生630人, 占总人数6 3%, 女生3 7 0人, 占总人数3 7%。

1.2 研究方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文件。调查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情况。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接触媒体传播内容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校的大学生在接受传媒的过程中, 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许多大众传媒信息, 其中体育信息传播成为了他们课余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 加大利用大众传媒的力度, 促使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发展,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从调查中显示:体育类首选人数是262人, 占27.15%;国内外见闻首选人数是258人, 占26.74%;文艺类首选人数是208人, 占21.55%;政法类首选人数是130人, 占13.47%;其它107人, 占11.09%。大学生接触媒体传播体育类占首选, 其后是国内外见闻、文艺类、政法和其它。另外, 从调查大学生接触媒体传播后主要动机结果来看, 大学生兴趣爱好占首位, 其次是放松消遣娱乐和课外学习。这主要是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各种媒体信息的传播对学校体育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也随之不断的扩大, 甚至成为学校体育活动主渠道。如今的大学生不仅仅把体育当作锻炼身体的途径, 而且上升为把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他们享受着体育信息传播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2.2 大学生接触体育媒介的情况

目前传媒技术手段可分:数字媒体, 电子媒体, 印刷媒体三大类。数字媒体它具有传播范围广, 保留时间长, 信息数据庞大, 开放性强的特点。另外它还不受版面、时间和空间限制等得天独厚的优势, 网络传播体育信息在大学生中群体深受欢迎。在调查965名同学当中有395人首选数字媒体, 占4 0.9 3%, 这主要是高科技的快速发展, 他们可在多媒体教室、宿舍或手机上网, 随时可以查到自己想得到的体育信息。大学生接受体育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是集中在数字媒体和电子媒体, 而数字媒体传播又是目前全球最有影响的高科技媒体。

电视转播体育同样深受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年龄及性别的欢迎。在调查965名同学当中首选电子媒体有352人, 占调查总人数3 6.4 8%, 如在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和各单项世界大赛, 它的收视率极高, 是因为电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 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比其它的传播媒体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从表中反映出电视在大学生收视率不是很高, 经过调查主要原因是有些学校电视收视条件所限, 影响到其传播能力的发挥。

印刷媒体传播途径受到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条件制约。另外印刷媒体的缺点是时效性不强, 不能像广播电视那样进行实时报道, 而要经过一个制作周期。因此, 在大学生群体印刷媒体传播明显低于数字和电子传播。

2.3 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用行动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兴趣是积极地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动机和兴趣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当某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一定的动机后就会对其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就会使心理活动趋向于某一事物。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是一种满足个人心理活动的基本需求, 这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息息相关, 而且还受他的周围和社会的环境因素所影响。

本文通过五所院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电视和广播了解国内外各大体育赛事、增加体育知识面、寻求娱乐和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对报纸、杂志、图书传媒可以看出, 大学生选择动机主要集中在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和提高自己喜好的运动技术水平方面。但是印刷媒体选择频数比数字和电子媒体明显要少。总体来讲, 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主要集中在了解各大体育赛事, 增加体育知识面和寻求娱乐。说明求知、娱乐是大学生接触体育信息传播的主要动机, 这主要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和各种便利的同时, 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 却很少得到放松和发泄的机会。大学生通过接受体育信息的传播, 可以适当地缓解精神压力, 把精神上的压力转移开, 忘掉失意与压抑, 尽情享受体育文化所带来的欢乐, 得到内心的安宁, 从而缓解精神上的压力, 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对未来充满信心。

2.4 大学生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途径

大学生的媒介接触频率和效果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是紧密相连。一般来说,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 接受传递信息越快和起到的效果越明显。通过对965名大学生的正确体育价值观形成主要途径为体育信息传播425人, 占总人数44.04%;课外活动265人, 占总人数27.46%;体育课224人, 占总人数23.21%;其它影响51人, 占总人数5.29%。通过以上数字可以说明, 他们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媒体传播对他们起到了主导作用。另外, 体育课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也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促使他们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 逐渐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研究显示, 接触大众传媒体育信息频繁的大学生, 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 较其他的同学有明显的差异, 他们的性格也越发开朗。因此, 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过程中, 除教师要注重正确的引导之外, 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介入, 使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从而激发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使他们的闲暇时间在求知、求乐中度过, 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3 结论与建议

当代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动机很多, 并且对每种媒介的动机有所不同。求知欲、了解事实见闻、休闲娱乐是大学生接触媒介体育信息的主要动机, 这与大学生年龄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 学校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主动利用大众传媒手段, 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分辨信息、利用信息, 使学生正确选择大众传媒体育信息, 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分清媒体传播中的消极影响一面,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正荣.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2]王惠琳, 闫伟.学校体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J].体育学刊, 2004 (5) .

[3]任广耀.体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论文 篇2

高校战略决策者应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全面理解与领会,将其真正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中去,让体育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块拼版。高校管理者还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看法,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此外,还应通过各项体育理论与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有了转变,才能让高校体育意识深入人心。

3.2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部门应积极配合校战略层,制定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还应针对高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提出21世纪高校师生体育锻炼大纲,建立健全高校各项体育管理制度与方案,完善高校师生的.体育锻炼数据库。此外,还可借鉴国外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加以吸收消化,研究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新模式,为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3加大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应将相关体育设施的规划纳入到学校的长远规划中去,根据学校实际人员数量,科学计算出体育建设专项经费,并划拨使用。相关体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环境,保障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4结语

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建设 篇3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生体育动机;自主体育活动

The Role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YU Hua,XU Yumei

【Abstract】Campus sports culture is a kind of group culture in which students are taken as the main body􀆰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both in-class and after-class sports activ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environ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arri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culture􀆰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created by campus sports culture will thus help trigger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dopted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among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school􀆰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the paper finally comes to conclusion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that shapes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y creating a new model for constructing positive campus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Autonomous physical activities

收稿日期:2013-10-10;修回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郁桦(1991—),女,江苏苏州人,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经济与管理方向研究。

引言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分支〔1〕,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动机以及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引作用。由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2〕,在学校体育的环境氛围下,对扩大学生体育群体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近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自然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参与体育、创造体育、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树立正确体育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3〕。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层面,大部分研究者主要以课堂教学为研究视阈,研究课堂体育教学水平提高对学生体育技能习得的影响〔4〕,学校课堂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创新对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作用〔5〕,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改变对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6〕等。而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学生体育动机关系作用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作者认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7〕,学校体育教学重在对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身心素质的提高,而学校体育文化则更强调对于学生个人潜能的挖掘和创造能力的激发。本文借鉴归因理论〔8〕来分析学生参与自主体育锻炼的动机,证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引导学生体育动机、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体育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

1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向上海和江苏等地4所高校,即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关学院以及苏州大学的25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就高校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认知、内容以及自主体育锻炼环境等三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现场调查。本次调查共访谈被试者50人,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收回199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88%。

2结果与分析

2􀆰1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对学生参与自主体育活动的影响

心理动因包括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9〕,直接动机是指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因体育技能学习和对体育锻炼安排等方面可能带来的效果而产生的具有直接特征的动机;间接动机是指学生对于运动后,因体育锻炼或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效果而产生的具有间接特征的动机。学生参与自主体育锻炼的行为主要依靠这两种动机的引导。

就“学生在学校参与自主体育锻炼的原因”(如图1)所提供的6项选择显示,大部分学生参与自主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强身健体”和“放松减压”,这更多地体现了直接动机对学生体育自主性的影响,因为这两个因素是学生在参与自主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或者活动得到满足的。“休闲娱乐”、“个人兴趣”、“结交朋友”分别体现了学生在参与自主体育活动后产生的间接动机,因为运动过后,学生会对整个运动的过程进行一个思考,同时也会对运动时的状态和心态进行一个自我评估,通过这样的“自审”,来判断自己是否有兴趣继续该项体育活动,并预估该项运动能否给自己带来娱乐调节和人脉的增加。此外,虽然“挑战自我”在这6项选则中排名不高,但是它在学生参与自主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间接动机会帮助学生去考虑要实现“自我挑战”需要怎样的要求和步骤,但是直接动机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运动中的困难,以求超越自我。这一点从访谈过程中可以看到,当问题涉及学生在参与运动的持久性以及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处理方法时,有 92􀆰76%的学生表示会克服困难,坚持体育锻炼或者体育比赛。这也就说明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直接动机在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在这种直接动机的驱动下,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坚持参与自主体育活动。

图1:参与自主体育锻炼的原因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4

一、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是与大学同时产生、一起发展并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反映了师生群体的思维方式、行为趋向和基本价值选择, 是大学校园中的共同生活准则、是非观念、人际关系模式、情感倾向和经验体会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师生为主体, 以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大学校园范围为主要活动空间, 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根据文化学的观点, 可以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体育运动以人的物质形态———人体本身为作用对象, 在科学的训练和锻炼原则指导下, 以一系列有规律的身体运动对人的有机体直接产生影响, 使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积极的生物学改造, 从而达到肌肉发达、骨骼健壮、反应灵敏、精力充沛的直接效果。它在促进人体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都不能完全代替的。因此, 体育运动是人类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物质形式。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人的肉体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生物的人, 而且作用于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体育运动的功能不仅表现于影响人有形的物质形态, 而且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所看到的不断超越的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公平竞争的精神、团结友爱的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等, 都是人类精神之光。因此, 体育运动所培育的精神是多种多样的, 没有精神文化参与的、纯粹的身体运动在体育中是不存在的。

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运动员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凝聚着国家、社会、集体的力量, 优秀的运动员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在体育赛场, 每一次中国国旗的升起和国歌的奏响都会激起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同时, 体育提供的榜样具有育人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开放和最不稳定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羡慕英雄、崇拜英雄, 而且渴望成为英雄。在体育活动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去学习那些代表人类崇高精神的英雄, 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树立高尚的道德风标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各种体育方式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体育竞赛是一种特殊的竞争方式, 它以严格的规则为竞争双方提供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所没有的理想化的公平竞争条件。在开展体育竞赛、体育活动时, 学校要求裁判公正执法, 这些可以培养学生诚实、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求真求实的素质。另外, 体育活动中引导观众遵守竞赛秩序并文明观赛, 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意识。

3. 培育健全的人格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使学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交往的机会, 并在活动中增加了与老师、同学接触的频率, 可以更好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 尊敬老师, 尊重同学, 为人谦和, 诚实公道, 助人为乐, 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这样能明显改善和有效调节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紧张状态, 使学生精神焕发、心情舒畅, 促进他们的个性完善和人格健全。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很好的培养作用。很多体育项目都是集体项目, 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集体操等, 这些都需要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使他们懂得一个有团队精神的集体才是一个有力量的集体。在集体活动中, 每个学生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并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与团队协调一致, 发挥集体的力量。在体育竞赛的技战术教学中, 教师要强调彼此的配合, 使每个人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作用, 积极主动, 富有创造力, 具有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意识。通过认识校园体育文化, 学生会懂得只有个人服从集体, 优势互补, 各尽其能, 坚持不懈, 努力拼搏, 才能形成集体合力。

三、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是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一般有“体育周”和“体育日”两种形式。“体育周”是学校集中利用学生一周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除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宣传教育等内容外, 学校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来活跃“体育周”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日”一般是学校结合有意义的节日, 以一天或半天时间开展体育活动。由于时间较短, 可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或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 也可举办一些小型的体育活动。

二是重视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工作。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有全校性活动、班级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几种形式, 是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而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既是一个大学体育文化互动的平台, 也是一种大学文化品位交流、发展的最佳方式。

三是利用体育课加强体育文化宣传。体育课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强调的是要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 不仅把体育课理解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还要把它理解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认识上的飞跃, 也是体育课内容充实的依据。

四是日常教育中要充分体现校园体育文化。在日常教育中体现校园体育文化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校园体育文化宣传, 这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媒体的配合, 校刊、校广播站等均是传播的主要载体。媒体具有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 可介绍有关体育消息、新闻、政策、法规性文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运动常识等。另一种是校园体育文化渗透。这是指学校的任何领域均要渗透体育精神。谈到学习, 就要宣传学习与健康;谈到劳动, 就要宣传劳动与健康;谈到思想, 就要宣传精神与健康, 这样才能使校园体育文化深入人心。

五是加强与社会文化的相互渗透。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功能。因此, 校园体育应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 在深入社会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同时, 主动引进实用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娱乐体育等内容, 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文化。当前, 高校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 从而对校园内体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弘, 陈碧华.论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J].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7) .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论文 篇5

在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大家讨论的话题。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农村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现状

我校是一个乡镇学校,占地面积21800平方米,由于离县城较近,有88个学生,三个教学班,土质操场,操场面积8000平方米,有部分体育设施,器材齐全。

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的目标

1.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2.班级特色体育建设,人人掌握特色体育项目技能,展示丰富多彩。

3.处处体会运动的气息,人人参与快乐的体育活动,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快乐工作,让运动长伴我们左右,让健康陪伴我们成长。

三、具体方法与措施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动起来”

要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参与体育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的频率,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2.加强校园体育环境建设,让校园“美起来”

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同时也影响着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个好的体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学校的操场由于办学规模、建设、环境、地理位置等限制,操场越来越小,达不到活动的.需要。而场地正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操场,合理布局,把场地利用最大化,处处体现运动的乐趣、处处体现运动的氛围,让校园变成运动的舞台,真正“美起来”。

3.建设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运动“活”起来

我们要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把师生的运动兴趣调动起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运动“活”起来。

(1)新型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学校人数少,竞技性就不会很强,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竞赛活动,多组织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项目,让所有人都能体验运动的快乐。

(2)小型比赛展风采除了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各班级也要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型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级的小组建设,班级的运动特色等,使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班级体育文化的氛围。

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篇6

摘要 高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本文论述了高校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作用。应该摆正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地位。并结合实际对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策略性思考。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营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意识,包括学校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风格特点、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多元化入手,立足于现实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寓乐、美、学、文于一切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之中。用现代体育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健全的组织文化构建凝聚群体意志和力量的团队精神,这对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凝聚力、组织效率的提高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一、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及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特点:就体育文化而言,它不是对单一的文化活动的开阔和描述,而是以深逢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的群体文化。在高校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传播中,从精神理念的设计到具体部门的实施,都需要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群体协调。

校园文化的实践性特点:校园文化即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个实践过程。不管是从学校层面、管理层面、教师教育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存在继承、发扬、修正、完善的过程。也称为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文化的凝练和形成同样需要有针对性地工作部署与实践活动来实践、传播、运用、灌输与推广。

校园文化的主体性特点: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指与客体对象相对应的校同文化建设的承担着、执行者和受益者,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术论坛、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媒介宣传引导、各类的竞赛活动等。都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作为文化现象,体育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高校体育具有教育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育德于乐

具思想性、学习性的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中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在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人、教育人、改造人,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每一个校园人;也加速校园人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需要,有效抑制与大学生要求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体育文化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突出的德育功能,提高了校园人热爱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使高校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体育具有凝聚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寓教于乐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拼搏、刻苦成才,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体育活动中的竞技运动正好突显了为集体拼搏的竞争精神,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的“纽带”,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法宝”。实践证明,高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激发人们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合成巨大的内聚力,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

(三)高校体育具有激励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励志于乐

开展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能够强有力地调动校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学校活力。

校园文化工作离开了体育工作就缺乏应有的牛机和活力。我们在抓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注重以有效的体育活动相配合,鼓舞斗志,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高校体育具有传播导向效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获智于乐

学生在运动场中最容易传递真情实感,最容易赢得同场竞技者的喜爱和尊重,也最容易得到战友般的信任,并在“是对手更是朋友”的轻松氛围建立新友谊。在运动中,校园人学到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如何實现合作,如何把握适度忍让和情感表达,“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具有传播导向效能。高校体育活动能陶冶、感染、规范学生,为个体行为提供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三、关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体育文化对建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下面就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达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二)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组织学生观赏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魏秋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考[M].湖北体育科技出版社.1999.

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 篇7

深入理解校园体育文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是培养符合社会型人才的需要。笔者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 前人的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中外体育文化比较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在对校园体育文化宣传方式、校园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社团建设等方面还需要丰富和补充, 笔者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和实地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此, 为建设更好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能更好地建设大学校园体育文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了湖北省的湖北文理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 对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调查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对研究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较好的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近年来国内公开体育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该文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2.2.2 调查法

对湖北省几所大学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就校园体育文化相关问题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真实了解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

2.2.3 逻辑分析法

对已有材料和访谈内容, 运用分析法、归纳法进行分类比较、综合演绎, 分析探讨影响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 并给出相关建议。

3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不足

3.1 师生的认识不足

师生对体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笔者在与学生和教师的交谈中发现, 认识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娱乐健身上, 大多数学生还难以领会到体育对人造成的深层次影响。很多学校不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 导致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从而体育文化氛围就显得死气沉沉。

3.2 体育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随着时代的进步, 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体育教学理念也要不断更新。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 很多学校体育学院成立较晚, 办学经验存在不足, 很多学校都强调科研能力, 而忽视了技术的学习, 重理论轻实践, 且办学理念尚在进一步提升之中, 对体育运动和体育健康方面的理论和前沿缺乏深入研究, 使得很多大学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或单纯应用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 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 很多学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 有的学校竟然体操房这些基本体育设施都没有, 现存的设施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很多器材都生锈不能用, 没有很好的后勤保障制度。

3.4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需要很多的制度作为保障。没有制度上的保障, 实施起来就很难落实到位, 相对而言体育认识本来就存在不足, 领导在权衡学校发展的过程中, 又忽视了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 从而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没有制度保障。

3.5 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

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的大学加大了对体育设施的投入, 包括体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总体上来说体育物质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仍然很难解决由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和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供需矛盾, 在中西部地区的一般大学尤为突出。因此, 学校对体育物质上的投入还是一件急需解决的问题。

4 加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4.1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

在建设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 首先,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以保障体育文化在校园里顺利开展。其次, 维护好现有基础设施和兴建缺乏的物质基础。体育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建设及维护影响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充足的活动场所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提供物质保障。

4.2 提高重视力度和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

校领导对体育是否重视, 决定一个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氛围, 所以相关领导要做好相关工作。带好这个头, 逐步影响全校师生体育观念的改变, 同时也要加强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提高身体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对体育文化的需求, 以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为体育生活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和时间上的保障,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终身运动习惯养成。

4.3 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 要有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 如:体育讲座, 各种体育竞赛的开展, 特色的宣传标语等, 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大型竞赛活动, 要一改过去少数人参与的现状, 增加各种体育项目, 让大多数人都参与其中, 将校运会由形势单一的运动竞赛活动转变为融娱乐、竞技、健身、文化交流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活动。

4.4 加强社团建设, 丰富学生参与平台

社团是大学中最为活跃的学生集体性组织, 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和制度, 将具有相同兴趣和共同理念的学生结合在一起, 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体育社团的建设弥补了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很多不足。过去的体育校园体育文化主要依靠学校的行政部门来进行管理, 掌握着主动权,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才是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体育社团数量众多, 形式多样, 参与对象涵盖了全校师生, 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宽的平台。体育社团建设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4.5 发挥各校的特色体育文化, 加强运动队建设

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带来了很多特色体育项目, 这是大学发展体育文化的优越条件。因此,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越的现有资源, 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竞赛活动,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在发展特色的同时也要加强学校体育运动队的建设, 特别是那些得到学生喜欢的又发挥本校特色的体育运动队建设。如中南民族大学的毽球、湖北民族学院的陀螺等, 校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窗口之一, 是学校精神形象的代表。

5 结语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文化体育生活、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当然,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稳扎稳打, 从物质、精神、制度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和配合, 立足于现实, 从长远出发, 建设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 推进素质教育在大学的全面施行。

摘要:体育在推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刻苦拼搏的学习环境, 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该文选取了湖北省几所大学的校领导、教师、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提高重视力度和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强社团建设, 丰富学生参与平台;发挥各校的特色体育文化, 加强运动队建设。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姜志明, 曲新艺.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8 (5) :15-19.

[2]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1 (38) :95-99.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篇8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1、体育文化的内涵:体育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 在体育专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为特征的社会现象, 是由人们对体育的需要、理想、理论方法、观念形成的内容和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行为、规模和设施构成的复杂整体, 它包括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1]

2、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一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时代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鲜明的体现着当今时代的特点。正因为此, 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教育制度以及各种社会文化也会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产生影响。二是受我国多民族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形式及内容的影响, 大学体育文化还体现出显著的民族性特点和多样性特征。也恰恰是因为此, 通过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使得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传播和发展。三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来达到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术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 通过这种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向社会公众传递全民健身的正能量, 这对于实现“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方针和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作用。四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被赋予鲜明的政治和阶级色彩。著名教育家徐一冰曾经说过:“强国之道, 首重教育, 教育之本, 体育为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大学体育对于一个国家的价值。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时代要求校园体育文化秉承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方针和指导思想, 这恰恰是为了顺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大学体育校园文化同其他校园文化一样, 也会以积极的方式影响每一个在校师生。下面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加以分析:

一是团结活泼、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 因此, 校园文化环境以及体育氛围会无时无刻的感染和影响大学生的意识、情绪、情感。我们知道正确的意识会促使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会对学生产生鼓舞和激励的作用, 使他们的体育活动兴趣得以激发、体育锻炼意识得以增强、终身体育习惯得到培养。这对于增强体育教学成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很大帮助。

二是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助推器。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 学校的体育教师拥有专门的体育知识, 通过传授体育文化知识, 对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加以引导, 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 认识体育的价值, 关注体育赛事, 乐于体育锻炼,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2] 正是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这种积极作用, 使得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因此,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促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助推器。

三是校园体育文化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作为一项通过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 以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文化也是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扬,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以特有的方式传播着社会文化, 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传播价值。

四是校园体育文化对于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显著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自信乐观的良好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而这些素质和良好的心态恰恰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 由此可见, 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体育教学, 积极营造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体育所特有的价值和作用, 增加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 确保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场地、设备、设施得到满足。同时, 积极为体育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爱,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进修机会, 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和浓厚的体育学术氛围, 以使教师的激情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是多措并举, 丰富学术的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 特别是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因此, 高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积极拓宽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项目, 如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爬山、攀岩、运动会等。学生长期参加这些活动, 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度、增强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三是积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高校要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对本校体育文化制度的制定进行充分的调研, 以确保所制定的制度既能够提高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性, 又能合理处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关系。使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制度能够切实服务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局。

参考文献

[1]谢挺.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科技信息.2007年第27期:207.

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建设 篇9

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高校校园作为贯彻执行《决定》的重要前沿阵地, 如何落实、践行好《决定》, 并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充分凝聚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乘着《决定》的东风, 加快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是当前高校体育管理与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我国著名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者卢元镇在他的《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一书中指出:“高校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 是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师生员工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 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 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从文化的视角剖析的话, 高校体育文化可以分为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等几个部分。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对部分高校的专家、教授进行咨询, 了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 据此编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卷》。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南大学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为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为在江南大学17个学院就读的全日制本科各专业学生,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67份, 有效率为94.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江南大学校园体育精神 (意识形态) 文化发展现状情况分析

2011年, 江南大学校领导大胆地提出了践行“校园体育精神”的口号。发起这一活动的初衷, 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竞争精神, 提倡创新、虚心、好学, 不惧挫折与失败的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因为站在管理者的角度, 校领导深知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高校体育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全校师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体育价值观念、参与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行为习惯这几个方面。而且, 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精神, 在江南大学争创“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高校的过程中, 可以不断为提高学生健康体魄、健强意志、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全校上下已经将培育体育精神纳入大学精神塑造与完善的核心内容。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 当下高校事业发展面临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扶优扶强的现状;另一方面, 好的学生就应具有自信、阳光、乐观、毅力坚韧、敢于拼搏、善于合作等素质, 而这两个方面都与体育精神密切相关, 一个高校的人文气质来自于学生的精、气、神。

然而, 尽管学校从领导到广大师生对体育精神的文化的开展都很重视, 但是问卷调查的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而且反映出学生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观念还存在有较明显的偏颇和片面的认识。调查显示, 有接近九成 (89.7%) 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还停留在初级的“强身健体”层面上;对于体育锻炼技能“强体魄”, 又能“健身心”持肯定认识的人不超过四分之一 (<25%, 见图表1) 。由此也可以说明, 大学生在体育精神文化上的认识误区还是比较大的, 必须引起高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

2. 江南大学体育制度文化的发展现状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在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方面, 江南大学已较完善地建立和配备了从国务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到省、市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级各类成文的有关体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并且制定了基于本校资源和现有条件的体育运动组织和管理条例。然而, 在具体实施上却明显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例如在一年两次的大学生体质综合测评中, 由于在对受测学生的身份鉴定与检查过程中一些相关规定执行不够严格, 每次都出现有学生为其他同学替跑代测的现象, 使得一部分学生 (特别是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 失去了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和外部动力, 并且滋生了一些专门以盈利为目的的校园“替跑一族”, 即每到学校的体质测试阶段, 校园里常常可见“代跑1 000米/800米”等的招贴小广告, 并且还明码标价, 使高校的诚信体系受到了严峻的冲击。与此同时, 尽管学校主管部门近两年以部分院系为试点, 制定了《江南大学体育俱乐部建设项目策划书》 (征求意见稿) , 鼓励创建专门的学生体育社团, 如篮、排球俱乐部, 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还都存在不足, 使得喜爱或热衷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学生得不到较为公平的需求方面的满足, 也影响了这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另一方面, 尽管学校建立了较健全的体育竞赛制度, 但开展的竞赛项目却较为单一, 基本上以田径运动会 (金秋体育节) 和篮、排、足三大球赛为主, 结果是亲身参与各类体育竞赛的学生人数很少, 有85%~89%的学生只能以观众的身份来参与, 不能真正达到面向大多数在校学生锻炼身心的目的。这说明不是江大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不健全, 而是制度、规定的执行上还很不严谨和完善, 还有许多疏忽与漏洞。

3. 江南大学体育行为文化的现状情况分析

近两年, 各学院、各专业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知识竞赛、体育竞赛、体育健身等活动。在各自赛事推动的基础上, 还鼓励学生通过体育精神辩论赛等互动形式进行相互交流沟通, 加强了各学院之间的合作, 扩大了体育精神宣传面, 同时也引领学生深刻思考弘扬体育精神的意义及实践方法, 坚定了学生弘扬体育精神的信念。这样, 能锻炼与培养大学生更加健康、科学的日常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为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学习任务和新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 学校也进一步加强了诸如常规校园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晨跑制度的监督与管理、体育项目的技战术传授以及体育锻炼活动等与大学生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的开展。

但从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文化方面的调查数据来看, 较为普及的、良性的、平稳开展的高校体育行为风尚尚未在江南大学形成。因为仅8.6%的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而回答“平时从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却占40.9% (见图表2) 。国际上通常把“每周身体锻炼频率为3次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参加者视为“体育人口”。从对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锻炼频率的调查统计看, 在江南大学校园中, 达到公认的“体育人口”的人数还是相当有限, 仅8.4% (见图表3) 。这也反映出学校未能完成好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培养与推广工作。

4. 江南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现状情况分析

高校的体育建筑、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与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布局状况, 校园里体育标志性雕塑及体育事件的宣传公告栏的设置情况, 都是一个大学体育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空间介质。这些个体育物质文化介质, 常常隐含着一个高校的办学理念、倡导精神和价值取向等, 并会对日后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熏陶和影响。在占地面积约3 000亩的江南大学新校区, 目前尚没有显著的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体育题材的雕塑。许多专门的校园体育事件的宣传公告栏有时也会出现一两个月前的体育信息仍旧挂在那里的现象, 信息更新频率及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尚缺乏较好的同步性。

调查中还发现, 虽然江南大学新校区的体育场馆等锻炼硬件设施的条件比起老校区的条件大有改观, 但有些场馆设施在初期的设计上未能周密地考虑到服务于广大在校学生及教师的日常健身锻炼这一高效体育物质文化的主要任务和功能。与此同时, 在开放时间和收费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门槛,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难以承受, 使得好多体育场馆设施形同虚设, 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 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四、发展对策

1. 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深入普及与开展

江南大学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还未能够深入人心地开展起来, 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在体育精神文化内涵方面尚有较大的认识误区。因此, 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 体育参与的动机决定着过程与结果。

2. 进一步坚定彻底地贯彻与执行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江南大学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 但是在各种制度与规定的实施与贯彻上还未能做到完善、彻底, 进而未能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和行为有效地进行规范和引导。而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得以很好地贯彻落实是高校体育文化推广的制度保证, 也是高校执行各项体育工作规章和进行体育文化推广及交流的组织保证。

3. 不遗余力地加强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构建与推广

江南大学在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建设方面, 如校园常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 晨跑制度的监督与管理, 各种体育项目的技、战术教学与传授, 以及大学生终身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等与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紧密相关的推广活动还远未达到出色的境界。因此, 学校主管部门务必抓住机遇, 做好方案;主动实践, 抓好试点;总结经验, 成熟推广。

4. 充分挖掘与发挥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现有的潜在能力

针对江南大学新校区的体育场馆等锻炼硬件设施的条件相比老校区的条件大有改观, 但仍未能很好地服务于广大在校学生及教师的日常健身锻炼这一高效体育物质文化的主要任务的现实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与设施的主管部门应该从有效地促使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与高校体育精神文化达到有机结合的思维出发, 加强大学园区体育锻炼场馆与设施的开放时间和收费上的合理性与服务性措施的建设, 使所有体育场馆设施能够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功能, 最终达到提高广大师生参与日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真正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开展与推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建设 篇10

一、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学生特质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普通高中大大小小有着几百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个普通高中背负了更加艰巨的任务。中国教育看江苏,这样的说法给予了江苏的教育工作者极大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但是在无形之中,也束缚着教育工作者前进的步伐。在一考定终身的体制里,传统的“重文轻武”思想和现有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这对普通高中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普通高中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高考这条大道获得人生发展的机会,这与发展每一个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学生成才的理念是相背而驰的。体育是学生特质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体育文化建设担负着学生身体与意志品质健康发展的重任,因此认真落实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显得格外的重要。高中的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基于它的社会价值和培养在校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以及实现他们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普通高中里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如今的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大都集中在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在身体发展,知识迅速增长,形成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时期,他们争强好动,好奇心极强,很多事情他们都想尝试,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灰心丧气,消沉气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并渴望独立,但是往往不能自我监督,遇到困难灰心丧气。也就是一方面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接受新生事物快,可塑性强,因而易于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多,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习气的侵蚀,很多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学生特质发展的共生

当前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学生特质发展,可以概括为各领风骚、独具风流、让每颗金子都发光。

对于很多普通高中而言,不放弃一个学生,不抛弃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发光发亮,是他们坚持的理念,也是他们不放弃的理念。可是看病不能乱投医,治病要治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普通高中升学难的问题呢?一味地去按照普通高考的模式,这些学生其实是不占优势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特色建设变成了普通高中发展的方向。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建设的好处在于,体育运动一方面奠定了学生良好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全面提高身心素质等。如今很多高中忙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忙于冲刺高考,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大同小异,无非是争相模仿,重复那些固有的模式。建设学校特色体育文化不单单是盲目地安排一些活动项目就了事,这样会导致校园体育文化模糊,不能体现体育文化建设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顾名思义,是一种氛围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活动或形式,它是集体育教学、教工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建设、运动竞赛于一体的合成财富,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精心培养和参与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交往,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学校体育的硬件化建设需要得到保障;2.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3.加强师资力量,组织有特长和有深厚体育知识底蕴的文化传播者;4.运用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5.建立合理的体育特色建设规范化制度。

上一篇:呼气末浓度下一篇:实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