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兴趣培养

2024-09-07

中学作文兴趣培养(精选十篇)

中学作文兴趣培养 篇1

一、妨碍学生写作兴趣发展的原因

1. 作文课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用自己的语言去写自己所熟知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景和物。而现行的教材在写作上并不切合现代中学生的生活, 有些还是以往老师让学生定过的题目, 很容易流于枯燥和重复。此外, 写作的内容和形式多数具有强制性的要求和限制, 通常还有些老师会给学生读一到两篇范文, 告诉学生只能这样, 不能那样, 很难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去选择材料, 组织材料, 学生对写作课必然不会有热情, 也更无所谓兴趣了。

2. 写作课的时间有限, 学生没有搜集素材和修改草稿的机会。

从现行的语文课时安排来看, 学生每周写作课仅有两个课时, 写作课上, 教师布置完写作题目, 还要提一些要求, 念一些同题或同类的范文, 讲一些写作的方法, 所剩时间往往仅有一节, 在这短暂的时间内, 学生既要搜肠刮肚的选择材料, 绞尽脑汁的组材剪裁, 还要书写成文, 哪里能体会到创作的快乐。而时间的有限, 也使得他们对上一次的作文没有回味的余地, 且不说看到自己失误并修改的轻松愉快, 陶醉于自己成功的惬意更谈不上。学生对于写作没有兴趣就可想而知了。

3. 考试作为一种外部激励手段按理说应当具有一定的激发兴趣的作用, 可是, 一篇文章定语文成绩高下的评分制度, 给学生带来的往往不是激情澎湃, 而是惶恐不安。

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高低, 确实体现他的语文能力的高低, 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状况下, 加重作文的分值的做法是否可取, 是值得考虑的。因为平时锻炼少, 所以很多学生都怕作文, 再加上考场气氛紧张, 能在应试中发挥正常水平, 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学生几乎不到一半, 以至于语文整体成绩下降。这不但降低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也降低了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教师重视写作课程, 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十分必要。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策略不当, 也是妨碍学生写作兴趣产生并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学生都强调写作的重要, 可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学生多少自由发挥写作能力的机会, 对学生写出的教师自己感到不满意的文章不是认真地帮助分析原因, 查找纰漏, 而是横加指责, 这样极大的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 使学生在写作时提心吊胆, 甚至采取对抗手段。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

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他们进行创造而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品尝到自己写作的愉悦。教师要有目的的激发学生持久的创造兴趣, 使之不仅成为写出优秀作品的动力, 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1.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 把握写作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写作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运用技巧, 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对于学生的写作进行要求或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讲时, 教师应淡化对文章的思想性方面的要求, 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条理明晰, 联想与想象的新奇与合理。这样学生才敢于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愿写的事, 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 表达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情感是积极向上的, 教师应予以肯定并鼓励, 对于思想有所偏颇的, 也不要枉加批评, 而是及时引导。使学生感觉到写作是一件轻松愉快的活动。

2. 教师要遵从教学的规律,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的训练, 既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又注意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教师布置写作, 不能一概是整篇文章的写作, 要多布置片段写作或词语连段。这是很有趣味的写作活动。将新学到的词语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嵌入自己要写的人、物、景之中, 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的, 自己能很快将学到的东西应用起来, 他们也会有很自豪的成就感。片段写作构思快, 写作时间短, 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也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循序渐进,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上去了, 学生的写作兴趣也随之培养起来。

3. 教师应减少在写作方面的不必要的要求, 解脱学生的思维枷锁。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各种思维方式全面调动。综合运用的过程。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等的配合, 只不过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写作过程又是一个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 不仅语文方面的知识要用, 其它学科的知识也都离不开的。如果对写作题目附加的条件太多, 必然约束学生的思维放开, 取材时畏首畏尾, 惟恐偏离了主题, 不合乎所要求的表达或写作手法, 使学生只能在死板的条条框框中进行思考, 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果教师在写作课堂上要求写作范围后, 让学生自由选取写作对象和材料, 随意决定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这虽然会给教师评改带来麻烦, 但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和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起写作的兴趣。

4. 给学生一个锻炼写作的广阔空间, 教师要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不能将写作局限于一种文体或特定的要求中, 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 如消息新闻、对联谜语、知识小品、故事新编、文章赏析、打油诗顺口溜等, 一者使学生有话可写, 二者联系了生活, 达到了作文的功利性目的。还可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 及时寻找让学生写作的机会。如学校举行文体活动, 可组织学生创作开幕词、闭幕词、出简报、写新闻报道;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 积极撰写稿件, 组织投稿。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 把握住写作教学的基本目的和任务, 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 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写作教学氛围, 便能激发、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 创造能力到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与现代化》.唐智松

[3]《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宋蔚

[4]《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问题》.郭永福

中学生作文学习兴趣培养 篇2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要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通过用“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手指写”,并于此循环锻炼、反复加强,写作水平才能有所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看、听、想、写”这四个方面,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和需要等因素,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应用文写作教学水平与质量有所提高。

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中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一些。可供阅读的书籍较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而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以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并且尽心尽力地去教完教好,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又很明显的关系。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少教几次作文都无防。当然,这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兴趣的产生,有时是天生的,更多是后天形成。农村中学生对作文兴趣的产生更多是靠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如何给他们的语文补充营养?

一、丰富作文训练方式、方法。

1、教师写“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写“下水文”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等等,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

2.教师巧妙利用批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1)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滋味。

(2)多给鼓励,少给批评

每个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取得的成果,理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先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肯定的评价。

(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3.让学生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二、通过阅读,积累语言。

1、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为写作打好基础。每当我讲到课本上的现代文名家名篇时,我都会让学生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摘录下来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有时凡是遇到对学生写作有好处的篇目我都让学生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容字数多少都不限。而对于古诗文,我都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美好意境或优美的画面描述出来。通过这些方法,我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又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利用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们农村学校条件差:图书少、网络信息不发达,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再加上学生学习时间紧,读书的时间很少。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

(1)持之以恒地向学生选送优美的时文,尽可能地弥补语文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优美的时文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如果我们将其汇集起来,送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用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2)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各种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辨论会等;

(3)鼓励学生大胆参加有关的征文活动,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发动学生自编刊物,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总之,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便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

3、积极想办法改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农村学生语文学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量的不够。在农村这样一个缺少阅读条件、阅读氛围的环境里,学生们是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先成为学生阅读的眼睛,把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然后再慢慢培养阅读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讲故事”,所讲的内容可以结合课文,也可以从课外信手拈来,只要能提高语文修养,可以不必受主题、题材、表现形式的束缚。学生在老师的熏陶下,便会慢慢地对文学产生兴趣,便会试着去搜寻那一类的文学作品,从而喜欢上文学作品,慢慢地便养成了阅读审美的好习惯。

在阅读中,帮学生解决书本的来源问题。每学期初,要求学生每人互相借两本好的阅读书或者作文选、读者文摘、意林、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智慧背囊、让中学生感动的中外故事等,成立班级读书角,学生在学习之余随时都可以阅读,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读到不同的书,这就弥补了书少的不足。解决的方式其实并不少,关键在于师生之间对阅读的重视与否。恰如荀子所说的关键在于为与不为:[2] “为之则难者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改善阅读环境。

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有人会说,农村缺少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制订计划,统筹安排。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强。进行课外阅读必须从温州的实际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重点做到时间落实列入课程表,雷打不动。还应把课外阅读计划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作文相配合,统筹安排。辨明关系,提高认识。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偏重于言情武打漫画等消遣类的书籍,针对这种情况,或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学生辨明几种关系,提高认识。一是消遣与求知的关系;二是流行与需要的关系;三是拙作与杰作的关系。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个别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次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发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总之,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便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学生;观察能力;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60-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怕写作文,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究其原因,是习作与生活脱节。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手,可目前,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两点一线”,单调乏味,根本没有素材可写。因此,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如何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这里结合自己近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来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能力,随时储备材料

我们身边并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

二、重视客体刺激,诱导激发兴趣

平时每逢作文,学生总是愁眉苦脸,叫苦连天,都说作文无啥可写。但事实上,只是因为这些事物或活动(客体)成不了学生的兴趣源,进不了学生的大脑仓库,当然学生就难以成文了。由此可见,在作文指导时,应重视“客体”刺激,使之成为作文的兴趣源,从而诱导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让学生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学生最熟悉最亲切,会有话可说,也容易说得真实、生动。这样可以使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懒于作文,或背作文、怕作文的学生产生顿悟:作文并不难,就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进而激发热爱生活,热爱作文的欲望。如新生入学,为增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采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从性格、为人、爱好等各方面说说自己。老师先自我介绍,然后学生各自介绍,最后引导学生拟标题,形成作文。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逐步趋向成熟,他们模仿力强,对外界的感受敏锐,外界的一切都能撞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这一切他们都需要倾诉,需要表达。这无疑就成为学生作文的兴趣源。在平时练笔中,指导学生捕捉这些情感,激发学生心中表达的欲望。

三、强化主体意识,巩固发展兴趣

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到客体的刺激,即兴趣源的开拓,却忽视了对主体意识的强化,即忽视了兴趣力的主动作用。这样的后果,要么兴趣激发不起来,要么兴趣暂时激发后不能持久而夭折。因此,要巩固和发展兴趣,还需要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强化主体的意识。

首先、创设作文情境,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表达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景,展开文思,进行写作。这样提供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构思时有切实的依据,不至于野马脱缰而失去控制。教完《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后,学生都为这个优美宁静、安乐祥和的桃源世界所深深地陶醉。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风景名胜,让学生想象,以《巧遇桃源人》为题作文,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写出优秀的文章。

其次,指导写作技能,加强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和丰富的积累,即使有写作的强烈要求,也不能生动地叙事,准确地状物,恰当地抒情,辩证地说理。久而久之,学生被诱发的写作兴趣将逐渐衰弱,最后消失。因此,加强写作知识技能的指导尤为重要。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一要积累生活,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坚持写随笔,把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融入大脑的仓库。这样使写作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二要积累词汇。建立词汇积累本,分阶段有重点地摘记,这样学生厚积而薄发,作文兴趣依旧盎然。

四、灵活多样的命题,引发兴趣

作文命题要灵活处理,才能极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当学生把作文看作一种需要,这样就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作文命题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因为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们的阅历正在逐步丰富,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步成熟。因此,作文命题要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使他们乐于表达成长的点点滴滴。如《妈妈的唠叨》、《我的初中生活》、《我的梦想》、等命题作文,容易触动学生的心曲,引起写作的冲动。

作文命题要与教材的单元内容相联系。如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后,学生知道了使祖国真正“站起来”的邓稼先、了解了言行一致的闻一多……读懂了这么多的名人,或多或少地触动了学生心中有印象的名人。因此,这一单元的作文命题以《走近____》(填一名人)为题目。

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情景教学不是用来举例子说明观点的, 它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环境的, 它应当能贯彻整个课堂, 并能成为课堂问题产生的源头。当然我们在创设情景时, 应多从正面去引导学生, 多创设一些化学对人类有利的情景, 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产生好感, 乐意去接近化学物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浓厚兴趣。

1. 通过想象,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激发兴趣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讲过这样一段话:“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从而能自主的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案例1:在上“燃烧与灭火”的公开课中, 讲述灭火与自救时, 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失火现场, 同时制作多选择性动画, 让学生如亲临失火现场, 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逃生手段和自救方法, 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对比, 自己总结得出相关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2:再如上“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时, 我们从标题中实际就应该能得到上这节课的方法, “用微粒的观点”, 所以我们为何不模仿“孢子”这一大型游戏中的场景, 让学生自己担当小小微粒角色, 从微粒的观点去观察世界, 去对比身边物, 从而得出微粒的三大性质。

2. 创设问题情景, 设计导语诱发学生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 人的兴趣最大, 因此, 课堂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既紧张活跃, 又和谐生动的理想气氛, 并且多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实际问题, 要来源于生活, 达到学以致用。

案例3:在讲分子性质时, 可以先举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八月桂花开, 为什么不在树下还能闻到香味?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为何容易干?再如苏州的一位老师由文坛“苏氏三兄弟”的故事引出化学的“苏氏三兄弟”之一的苏打Soda (碳酸钠Na2CO3) , 其位列“三酸两碱”有何传世本事了?问题一提出, 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 这样的课堂教学绝对是事半功倍的。

3. 以身边的故事, 引发学生兴趣

案例4:在上“奇妙的二氧化碳”的公开课中, 我们可以以“意大利那不勒斯城附近有一个‘死狗洞’, 狗、猫等动物一走进去, 挣扎几分钟就死了, 人却可以安然无恙地通过这个洞。”的故事引入, 引发学生疑问, 激发其兴趣。

案例5:我们还可以创造故事。比如在上“金属与矿物”中的金属时, 我们可以编造“各种金属争做金属王国国王”的故事开头,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且从金属对话中得出常见金属的性质。

4. 以化学实验的“魔术”性, 诱发学生兴趣

案例6:“燃烧与灭火”中, 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以“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小魔术引入新课,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一分析: (1) 手帕能燃烧; (2) 手帕与氧气接触, 从而自己能得出结论, 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是温度没达到着火点,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温度会没达到着火点”, 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乃是水气化带走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 使手帕温度达不到着火点的结论。

5. 自主参与, 游戏中培养兴趣

案例7:“组成物质的化学符号”中, 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讲解是抽象的东西, 学生很难把握, 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别担当各元素的角色, 让学生自己讲解“自己”的特点和如何记忆, 然后一场大型表演开始, 随机搭配, 各自补充, 形成“新个体”, 让同学说出物质由什么组成。这样的参与性,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也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结合教材进行化学史教育, 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材中介绍了侯德榜、张清莲、拉瓦锡等十几位化学家, 可结合教材内容, 介绍这些卓越化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他们刻苦钻研在化学上的巨大贡献和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介绍我国在化学上的伟大成就, 使他们看到化学研究成果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作用,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鼓舞他们为了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 并逐渐萌发亲自参加化学研究的愿望, 激励他们在化学上力争成才, 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就日益强烈, 促使他们效法化学家, 锲而不舍, 刻苦攻读, 百折不回, 顽强实践, 认真细致, 一丝不苟的攻关精神, 学习化学家的研究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勇敢地向科学堡垒进军。同时, 也让学生认识我们在化学领域与先进水平差距, 借以激发学生树雄心, 立大志, 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踏实实地学好化学。

三、开展小组竞赛, 培养兴趣

开展小组竞赛, 培养兴趣和成功往往紧密结合。这对初中化学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8: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我把全班分成四个组, 每一组给他们一个名字, 如酸队, 碱队, 盐队 (复习酸碱盐甚至是物质分类时) , 再如氧气队, 二氧化碳队, 氢气队 (复习三大气体的性质或制取时) 等等, 组组间进行辩论对比, 讨论总结, 这样知识点能得到更加深刻全面的掌握。每节课在复习, 操练等各个环节穿插进行一些竞赛, 小游戏。由每组派或抽学生参加, 谁先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或者取胜, 就得到大家的掌声或者老师的奖励。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为本组增添光彩,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 化学教师一定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化学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利用实验电教手段, 积极开展化学探究实践活动, 将这些方式、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使用,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探究中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动性参与”的探索活动, 那么,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及能力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魏巍.情景教学的作用及其课堂实现[J].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7 (07) .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篇5

⒉1 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白,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唤起他们的间接兴趣。⒉2 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体操练习时,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及动作完美所引起审美的情绪。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表演,如各种球赛、艺术体操、健美比赛、开幕式、闭幕式等。同时,体育老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利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美学兴趣爱好。既能达到教育功能,又有强烈的审美作用,从而获得特殊的伦理效果。⒉3 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手段灵活,不断改变作业条件,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凡是优秀的体育教师都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法手段{对比法、比赛、游戏法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十字接力跑比赛、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跑比赛,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只要课中出现新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利用

青少年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兴趣。

⒉4 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兴趣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培养对运动项目的广阔兴趣,克服片面发展,防止兴趣主义。随着年级升高或对某些专项兴趣的]出现,再逐渐引导学生培养对一定项目的中心兴趣。此外,提供必要的设备,方便学生锻炼,使其在体育课之外也有活动的机会,从而在直接进行的运动中培养对运动的浓厚而稳定的兴趣。要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保护,特别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因为学生一旦发生对运动的恐惧情绪,就很难再培养出运动兴趣来了。⒉5 运用榜样激励法来培养兴趣利用本校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体育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体育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

⒉6 重视反馈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纠正错误技术动作以及完成质量好坏等,都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可以激起克服缺点的决心。建议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激发学生的需要和设置必要的诱因,对引起学生的体育兴趣,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 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更高认

中学生作文兴趣培养之简法 篇6

提 要: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要做到频率固定,每周一练;课内完成,互评互改;教师抽查,选优朗读;选优抄写,张贴上墙。

关键词:作文;兴趣;培养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就等于没有学习语文。要抓好作文训练,就要从作文兴趣的培养入手。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几点体会。

一、频率固定,每周一练

中学语文课,每周都至少有一天是两节连堂的,其用意何在?就是让语文教师能够有一个連贯的、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开展语文活动。而作文训练,就是语文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比如,2015年春季期,我的连堂课是星期一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我就对学生明确宣布,把每周星期一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定为固定的作文训练时间。通过固定的作文训练频率,学生不仅消除了“这周也许不用写作文了”的侥幸偷懒心理,而且养成了写作文与为写作文做好准备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作文兴趣。

二、课内完成,互评互改

我的做法是,一上课,就马上布置作文,写作时间限于第二节上课前。截止的时间一到,就算行文未尽,也得停笔,防止拖拉。然后,让语文科代表负责收集作文本,再按照纵行之间交换的原则,让同学之间互评互改。第一评改人的评价要点是:字体;字数;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逐个对照,给出评语,写上批改人的姓名和日期,再将作文本交给第二评改人。第二评改人的评价要点是:中心;结构;详略;过渡;记叙文的情节、语言、情感;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也逐个对照,给出评语,写上评改人的姓名和日期。这样,既帮助同学指出不足,又学习了别人的优点,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以锻炼,得以进步,获得兴趣。

三、教师抽查,选优朗读

学生互评互改的同时,教师巡堂检查。发现有优秀作文,待评改结束后,就适当选取一些在课堂内朗读。这样,既能使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到优秀作文,又能使优秀作文的作者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兴趣。

四、选优抄写,张贴上墙

在教室内或教室外,总有一块“学习园地”。作文评改结束后,由科代表收集并交到教师处,教师再选出若干篇优秀作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抄写工整,张贴到学习园地。这样,对作者来说,即得到同学的尊重和羡慕,又得到老师欣赏,从而激发了作文兴趣。

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

进入高中, 相当一部分同学感觉不如别人。但据智商测定结果表明这一部分同学智商并不低!成绩的差异只是学习习惯的问题, 这样一部分学生往往自控能力差、有惰性、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只要认识到过去的不足之处, 在新的环境里克服这些不良因素, 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教师所要做的是给他们以引导和鼓励, 使学生逐渐消除自卑心, 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便会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于每次的考试成绩, 教师不必求全责备, 而应热情地帮他们分析试卷, 查找不足, 再指导他们复习, 然后可以用类似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 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 这样, 既使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达到了沟通, 也增强了师生感情, 从而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化作业, 注意评

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它对于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发展智能、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重要途径。但是, 它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

1. 书面作业多, 学生负担重

有的教师为了挤时间、争时间, 以便让学生应付各种考试, 每节课除了若干道书面作业, 还附加各种竞赛题、模拟题、自测题, 使学生陷入题海, 既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不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

2. 作业类型单一, 题型重复

由于作业多, 题型单一重复, 教师批改作业难, 学生时有抄袭现象, 不但起不到巩固作用, 反而起到反的效果。

三、建立知识网, 系统记忆

网络化的知识便于记忆, 便于有序地储存在头脑里。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特别是记忆的负担, 在学习中如能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 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概念之间的重合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关系结成知识网, 使散碎的知识系统化, 有序地储存在头脑中, 便可将繁杂的知识条理化, 学生在运用中便可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重合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相同。如Fe2+的水解和Fe3+的水解, 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本质属性, 它们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从属关系是指外延大的概念包括了外延较小的概念, 且内涵也不相同。

四、改进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可以有效激发神经细胞兴奋性, 而兴趣和求知欲是密切相关的。激发兴趣的做法有很多, 我们可以用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引入新课。例如氨的喷泉实验、铝热剂的“铁水奔流”、小玻璃片的制镜等。也可以用魔术技巧:用水点燃香烟、棉花吹火、手指木条使之冒烟等等。高中学生仍然处于好奇期, 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相信他们对老师的特异功能一定很好奇, 也急于学一招, 如此一来,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便很容易了然于心。

总之, 培养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谐音记忆、对生活化学的分析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教师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学生, 拿捏好尺度, 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学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8

一加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 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只有重视实验, 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1.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 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 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 发现水并不流出, 纸片也不下落, 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感兴趣并且注意力集中、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2. 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 使学生产生悬念, 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 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 按照常规认识, 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 水必往下洒, 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 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 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 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投入听课。

3. 用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连。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 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 人站着不动, 然后放手, 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 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4. 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实验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

如在讲“力”时, 可以举生活常识, “磨菜刀时为何要不断地浇水?”实际上, 这里包含着物理知识, 磨菜刀时要不断地浇水, 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会使刀的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而导致刀口硬度变小, 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 温度降低, 不会升至过高, 自然也就不会改变刀口的硬度而降低刀口的锋利度了。再如问学生“拔河比赛比的就是力气的大小吗?”答案:“不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即当甲物体给乙物体一个作用力时, 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对于拔河比赛的两个队, 甲对乙施加了多大的拉力, 乙对甲也同时产生一样大小的拉力。可见, 双方之间的拉力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对拔河比赛两队的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 只要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 就不会被拉动。因此, 增大与地面的静摩擦力就成了胜负的关键。首先, 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纹的鞋子, 能增大摩擦系数, 使摩擦力增大;还有就是队员的体重越重, 对地面的压力越大, 摩擦力也会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时, 大人很容易获胜, 关键是由于大人的体重比小孩的大。

二优化课堂教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享受学习的乐趣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中, 成为学习的“想学者”。

1. 合理处理教材, 力求教学内容新颖别致

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要深入挖掘, 认真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 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在日常教学中, 同样的教材, 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自然效果也就截然不同。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想议议”、阅读材料以及插图的作用, 使它们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进行滑轮与滑轮组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漫画, 从而体会到在使用机械时若不懂得其中的规律, 会闹出笑话,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 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深入浅出

正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后, 下一步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授课类型、知识内容、学生基础的不同, “善于设计相应的最优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大气压时, 先通过空瓶倒提水, 马德堡半球等实验, 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然后再通过托里拆利实验, 建立对大气压大小的认识。这样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难点分散, 降低了学习难度, 便于学生掌握。使学生学得轻松, 愿意主动参与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用结合,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运用物理学原理解读生活现象,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学生对物理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物理。如讲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时, 可以先解释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是如何腾云驾雾的”?拍摄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镜头, 是利用运动的相对性, 如拍摄孙悟空的“腾云远去”的镜头:先分别拍摄孙悟空的动作镜头和景物镜头, 即先拍摄孙悟空在“云朵”上的动作造型, 再拍摄天空中的白云、地上的山峰、湖泊等背景, 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在“特技机”里叠合, 叠合时迅速地移动背景上的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 就成了孙悟空的“腾云远去”的感觉。再如讲到光学时, 可先举例车尾的“反光装置”, 白天, 车尾的“反光装置”会引起后面的汽车司机的注意。夜晚, “反光装置”会发光, 后面的汽车灯光照在它上面, 看上去特别耀眼, 就引起了司机的注意, 避免发生事故。这样一来, 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 创造学习的乐趣, 饱尝成功的喜悦。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师生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具有强烈的情感特点, 这种情感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因喜欢某个老师而努力学习, 也会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某门学科。因此, 作为老师, 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和学生打成一片, 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热爱教师, 听从教师的教诲, 做到“亲其师, 信其道”。

总之,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师备课中的一项内容。物理来源于生活, 也必然扎根于生活, 并且广泛应用于生活。有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物理知识, 再把物理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 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要在一定条件下培养, 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看, 兴趣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情感体验下产生的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 不但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而会废寝忘食地去做, 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 物理知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要想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爱学习物理知识,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实验教学,学用结合,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石柠、孟微微.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2]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中学阶段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 篇9

在这三类学生中, 无疑后两类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的重视只停留在它在中考中占120分——大部分老师和家长也是如此。但从以下这些数据中, 我们无疑可以看到英语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世界的重要作用。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据统计, 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近4亿, 每35个人中就有2个人讲英语。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人都讲英语。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和地区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 共计约有8亿人。也就是说, 每35个人中有4个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若加上世界各国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人数, 懂英语的人就更多了。英语国家拥有全世界70%以上的财富, 不懂英语就意味着跟这70%的机会无缘。另有一大批原本的非英语国家, 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 随着经济起飞, 跟国际市场快速融合, 英语早已普及化、大众化, 大大改变了这些国家的语言使用面貌。调查显示, 在这些国家, 英语水平跟个人社会地位等级明显成正比。

英语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世界上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文写或用英文写地址的。全世界科技出版物70%以上用英语发表。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有60%是用英语播报的。90%以上的国际会议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英语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我们的近邻——印度。印度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经济起飞, 在软件开发、金融业等各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与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无疑是分不开的。每年都有不少印度学生操着印度英语来到美国, 学习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在硅谷, 每3个技术人员中就有1个是印度人。于是, 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 中国却只能屈居于“世界工厂”。

个人学好英语受益匪浅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拥有优秀的英语, “你有机会进入政府涉外部门工作、进入大型涉外企业工作, 你可以当翻译、当导游, 至少, 你还可以教英语” (李阳) 。

在课堂上, 我常常以这些数据和事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激情和学好英语的热情。这些数据和事例引发了学生们深深的思考:英语的重要性, 不应仅仅是试卷上的120分。从大的方面说, 学好英语就是爱国, 就是为中国的早日强大贡献力量;从小的方面说, 学好英语, 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被历史发展淘汰的必需。我并不是引导学生们崇洋媚外, 而是希望他们不要夜郎自大, 不要被当前中国的发展和个人安逸的生活蒙蔽了双眼, 看不到外面广阔的世界。

除了通过类似演讲的举例说明英语的重要性外, 我还通过各种英语辅导性资料激发学生们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由于种种原因, 教材配备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 甚至有很多脱离了实际。其中的很多内容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一代中学生的现状, 这时教师应借助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网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需求, 并通过网络搜索等功能找到学生们的爱好与英语学习中的平衡点。如在周杰伦的R&B (rap and blues:饶舌与蓝调, 是起源于美国黑人社区的一种音乐) 盛行之时, 学生们听到了来自美国的R&B音乐, 并将这种快速的说唱音乐当成一种英语听力的练习手段, 他们争相猜测刚刚听到的单词。不少同学也开始喜欢上英文歌曲, 很多美妙的流行歌曲都是in English, 所谓的流行文化日韩学欧美、港台学日韩、内地学港台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同时, 我也经常向学生们推荐一些优秀的英文原声电影, 鼓励他们模仿其中的用法, 让学生们在视觉上接受来自大洋彼岸的冲击。外国人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和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既带给了学生新鲜感, 又维持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 电影的选择是有严格标准的。在启蒙阶段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内容经典的影片, 同时注意它们的配音应该尽量清晰标准, 让学生们容易听懂并模仿。

学到的东西如果长久不用的话, 很快就会被忘掉, 甚至还会产生“学习无用”的负面想法, 所以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们提高英语水平, 除了一些针对性非常强的小测验外,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也相当有用。比如在中国入世的时候, 我就通过WTO的缩写来鼓励他们找英文的简写并猜测它的意思。在实际生活中英语也有很多存在的地方, 我倡导学生们买了东西先试着看英文说明, 去旅游先看景点的英文介绍, 等等。有强烈学习兴趣的同学往往很快就能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而一些不够主动的学生也能在耳濡目染中学到有用的英语。

然而毕竟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时间还是很有限的,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启蒙后, 他们就要面对英语学习的残酷现实——与母语差距巨大, 没有语言环境, 不容易体会到进步。所以, 启蒙阶段的兴趣十分重要, 通过用实例宣讲英语的重要性, 将英语与学生们的兴趣紧密结合, 鼓励学生们接触英语文化的精华和经典, 倡导学生们用所学到的英语, 都是我在教学中常使用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总结出来, 欢迎大家借鉴, 也请各位同仁斧正。

参考文献

[1]郑赞容[韩]著.李贞娇[韩]译.千万别学英语.群言出版社, 1997.

[2]李阳.疯狂英语学习法.广东省语言影响出版社, 2000.

[3]杨哲.17天搞定GRE, 群言出版社, 2006.

[4]王松美.英语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5.

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篇10

1 学校体育课现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兴趣,就是指人们探索事物时表现出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指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课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就能乐于展现自我,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能够有效保证体育与健康的目标和价值的实现。因此,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同时也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导致中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制约

在封建社会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受社会、家庭影响不同,思想智力、体力各异,运动兴趣也因人而异。受现代体育信息的渲染,很多学生的运动兴趣都偏向于竞技体育类运动项目,而对体育课上那些重复枯燥的运动技术已缺乏兴趣,课外体育运动的时间本身就不多,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得好不好无所谓,认为学生应该好好看书学习,少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被剥削。

2.2 教学方法千篇一律

传授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正规性和教学的完整性,过于注重传授运动技术,学生缺乏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忽视运动兴趣“有趣—乐趣—志趣”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经历过程,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教师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学模式化,课堂上没有特色,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2.3 学生体育运动意识不强

学生运动兴趣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要经历“兴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要想使学生爱上体育课、上好体育课,必须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运动兴趣。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对于有的项目逐渐升高,对于有的项目则逐渐降低。如果学生“动商”低下,体育技能基础差,锻炼方法不当,形成自卑、厌倦的心理,运动兴趣显然会越来越弱。

3 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的途径

3.1 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目标

学生对于运动项目表现出的兴趣并非全部可取,这与学生周围群体的影响、对运动项目的认知水平和个人体育经验有关。学习目标选择适当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学习目标选择不正确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针对不同的课堂情形,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学习目标分成若干层次,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宜自己能力的层次目标,从而使学生高效率地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3.2 传统教学观点的改变

传统教学教师按照别人的教育模版教学授课,内容枯燥乏味,形成按部就班的任务式教学。教师应该改变家长认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精力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就会影响学习成绩,从而成绩下滑影响升学的观念。相反,体育活动,能造就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心境,让紧绷身心得以放松,学生能以更良好的面貌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3.3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课堂形成好的教学氛围和效果,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体育教学本身就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是学生具有主体性,体育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形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成为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有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具有自己是集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3.4 学生成功乐趣的体验

运动兴趣和体育学习的成功是相辅相成的,运动兴趣是体育学习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同时体育学习的成功又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成功感”会对学生体育兴趣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在教学中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不断给予学生肯定,学生就会形成满足感,增强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要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体育教学中应将科学性、新颖性和启发性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体育活动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设不同的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成功的练习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让学生在愉快的运动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质量,培养师生情感之间交流,因地施教,按照运动兴趣形成的一般规律,科学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有效地贯穿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摘要:运动兴趣是认识、探究和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同时也是一种动力,它能够使人们获得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该文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为目的,根据运动兴趣产生、发展和形成的一般过程,针对传统体育课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体育,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孙洁丽.论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体育教育,2012(18):103-104.

[4]茅鹏.展望二十一世纪体育教育[J].体育与科学,1997(2):43-45.

[5]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王国林.学生学习动机与对策探析[J].体育教学,2001(1):17.

[7]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2001(5):28.

上一篇:编码分析下一篇:象形书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