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新常态研究

2024-07-27

上海发展新常态研究(精选十篇)

上海发展新常态研究 篇1

上海电气集团旗下拥有4家上市公司,其中,1家A+H股公司、1家H股公司、2家A+B的境内上市公司,分别是:上海电气、上海集优、上海机电、海立股份。

截至2015年底,集团合并总资产2093亿元,合并权益683亿,合并营业收入965亿,合并净利润46.6亿。

上海电气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特点及难点

上海电气集团是一个管理幅度大、业务种类多、企业发展阶段迥异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环境较一般企业集团更为复杂。

第一,管理幅度大。上海电气集团原有几千家企业,经过长期改革改制和战略性业务收缩,截至2015年底,集团下属合并范围企业仍然多达210家。

第二,业务种类多。集团下属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或单位)性质多样,业务多元化特征明显,从性质上就有经营性企业、功能性公司和费用单位三大类,经营性企业中又覆盖了工程、制造、服务等主要行业类别,如果具体到产品和业务,类别更多。

第三,发展阶段不同。各企业中,发展阶段迥异,既有从头起步的新兴企业,又有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企业,也有经营平稳的成熟期企业,甚至还有部分行业不景气、竞争力严重不足的衰退期企业。

总体设计和应用过程

(一)“三位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循环

上海电气集团的全面预算工作紧密围绕集团战略展开,通过将集团中长期战略目标分解至年度业务计划以及财务预算目标,并作为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的核心依据,形成“战略、预算、考核”紧密衔接相互贯通的管理系统。集团预算管理成为战略目标分阶段实施的重要抓手,集团考核成为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重要保障,具体详见图1。

战略规划→年度预算:上海电气集团依据自身的发展愿景、总体战略和内外部环境,每三年编制新一轮战略规划,确定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及各业务领域的市场定位。规划编制(或修订)工作在年度预算启动前完成。年度预算围绕集团战略、依据战略规划对当年的目标要求,制定预算指标和预算管控标准。集团总部在宣贯年度预算战略意图、指标和标准设定依据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预算目标分解下达到各产业集团。

年度预算→考核评价:集团预算制度明确,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预算责任单位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集团预算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和各岗位。集团年度预算目标考核对象上至集团管理层下至企业一线员工,并与绩效严格挂钩。

考核评价→修正规划、新一年预算:考核评价工作,并不是停留在对各级经营者和相关人员的评价和兑现奖惩,更主要是对年度预算工作的总结和评估,评估结果将用于改进下一年度预算工作,并对集团战略规划做必要的修正。

(二)“三层贯通”的全面预算组织架构

上海电气集团建立了“横向部门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纵向三层贯穿”的矩阵式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在保障集团预算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各项预算要求落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集团预算的横向管理

上海电气集团全面预算工作由董事会负责,在组织开展年度预算工作时,集团专门成立全面预算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其中领导小组组长由集团董事长担任,各业务分管领导担任组员;预算工作小组组长由财务总监担任,各预算职责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在实际工作安排中不同职能部门既有分工也有协作。详见图2。

2. 集团预算的纵向管理

针对集团下属企业众多、管理幅度大的特点,集团建立了总部、产业集团、企业三层纵向管理组织架构。

集团总部作为投资中心工作重点是制定战略、分配资源,建立标准、合理评价,执行监督、风险控制。管理幅度主要是到产业集团,预算管控重点是提高投资回报,关注产业单位的盈利状况、现金流状况以及经营风险。产业集团作为利润中心工作重点是制定自身经营战略,既要符合集团总体战略要求又要体现自身的经营特性。预算管理幅度主要是下属工厂,管控重点是利润最大化和经营质量的提高,风险控制。企业作为成本中心工作重点是根据集团和产业单位总体要求制订企业自身经营计划,预算管控重点是成本控制。详见图3。

(三)“价值导向”的全面预算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企业集团进行预算管控的载体,集团的战略导向和管控要求最终要通过预算指标加以考核的手段来贯彻落实。在经济新常态以及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上海电气集团建立了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的“4+8”预算管控指标体系,以此来引导企业从集团价值最大化角度来进行各项经营活动。

1.“4”个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是结果性指标,综合精简,也是每个经营单位的年度考核指标。电气集团“4”个核心指标为:自由现金流、新接订单、净利润、营业收入。

2.“8”个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是过程性指标,是对核心指标的分析说明,质量指标完成得好差将决定核心指标结果。质量指标是选择性考核指标。

上海电气集团分别从规模与业务发展、盈利能力、现金流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四个方面制定了“8”个质量指标,即: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销售占比、运营盈利率(毛利率扣除费用率)、净资产收益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存货占比、人均销售、有息负债率。详见图4。

(四)“自上而下”为主的全面预算流程

为加强集团预算管控,变“被动”为“主动”,上海电气集团建立了以“自上而下为主、上下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所谓“自上而下”是指集团总部进行顶层设计,建立预算标准,用于制定方向指导企业。具体就是建立“4+8”预算指标标准体系。以下简要阐述上海电气集团如何建立预算指标的管控标准。

1.“4+8”预算指标标准制定方法

由前所述,8个质量指标是过程性指标,4个核心指标是结果性指标,因此集团总部在制定预算标准过程中先确定质量指标标准。

质量指标标准制定方法:主要参考三个维度,即资产回报要求、行业及市场情况、自身历史水平,在这三个维度的基础上体现管理优化、管理改进。

新接订单标准制定方法:预算年度的市场容量以及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要求。

营业收入标准制定方法:根据预算单位战略规划目标综合考虑预算年度GDP增速、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订单及排产计划。

净利润标准制定方法:根据营业收入标准以及盈利质量指标标准,通过模拟利润表的方式计算得出。

自由现金流标准制定方法:根据净利润标准、营运资金标准以及投资计划,通过模拟现金流量表的方式来测算。

2. 标准制定示例——A单位的预算标准制定过程

根据上海电气集团对A单位的战略定位,A属于成熟型产业也是需要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国内同类企业首位,但目前面临产品价格下降、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

(1)确定A单位的质量指标标准

通过对A单位行业及市场情况、对标企业情况以及自身历史水平的综合分析,集团首先确定了A单位的8个质量指标预算标准,同时集团认为A单位在预算年度需要重点关注和重点考核的是运营盈利率和应收账款存货占比这两项指标。

运营盈利率:由图5和图6可见,该经营单位近几年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虽近两年有所回升但较以前年度相比仍处低点,因此企业经营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集团要求企业通过降本、控制费用等各项管理措施确保盈利的稳定。

应收账款存货合计占比:近几年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严峻、收款环境也较为紧张,预算年度要进一步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应收账款、存货对资金的占用,提高现金流。详见图7。

(2)确定核心指标标准

新接订单:A产品是长周期产品,因此订单的承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集团战略部和市场部根据预算年度市场情况以及对A单位的市场占有率要求,提出A单位2016年新接订单标准为545亿元。

营业收入:根据规划要求以及预算年度订单实现情况,2016年度营业收入标准为390亿元。

净利润:根据利润测算模型以及集团对A单位的质量指标要求,2016年净利润标准为21.6亿元;

自由现金流:根据现金流测算模型以及集团对A单位的营运资金要求,2016年自由现金流标准为22.6亿元。

利润及自由现金流指标测算过程如图8所示。

通过预算标准的制定与下达,不仅有利于战略目标的贯穿落实,而且也加强了集团总部的预算管控力度。

在“自上而下”制定预算标准的同时,注重“上下结合”,发挥下属产业集团和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在顶层设计时充分听取下属单位的意见,使预算指标和标准制定更具有操作性,使指标值达到“先进合理”;另一方面,在预算贯彻执行中,鼓励下属单位创造运用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组织经验交流,促进预算管理在各基层单位落实。

(五)“信息化手段”的全面预算监控

上海电气集团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

1. 整合信息系统

上海电气集团有着较好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管理系统没有相互贯通的问题。集团根据“业财融合”的原则,通过统一ERP软件、统一各类编码、优化总体蓝图设计、整合各项子系统、明确各类原始数据录入的责任部门和单位,以达到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的目的。

同时,将集团总部、产业集团、下属企业的信息系统“三层贯通”,以获取各单位的原始数据,并与各单位联动,提高管控效果。

2. 完善全面预算监控系统

上海电气集团将原有的财务报表展示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全面预算系统优化完善为“预算管理驾驶舱”,以友好的界面实时反映各项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并能层层点击各项指标的成因和各单位完成预算的状态,在预算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系统中,集团领导可以及时了解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同比增减幅度、存在主要问题及实际偏离预算的主要单位,做出相应的批示要求;总部预算管理人员可以深入挖掘存在问题的原因,实时与相关单位沟通,提出警示、取得改进措施的反馈;各产业集团、各企业也可以根据各自的权限,掌握和加强本单位的预算管理。

3. 辅以全面预算报告

对在预算系统中发现的影响预算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或瓶颈问题,集团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实际和所在行业的环境,出具专题预算报告。如先后对火电业务、风电业务、重工业务、印刷机械业务等出具了专题报告,对相关业务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产品的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并提出改进或调整的建议,提供决策依据。

取得成效

(一)促进了规划目标的实现

近三年,正是上海电气集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迈出重要步伐的三年规划期。由于“三位一体”、“三层贯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进,使集团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实际完成与规划目标的偏离度最高不超过3%。

(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集团新时期的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了提供决策支持、合理配置资源等作用,促进了上海电气集团火电设备产业向高效节能的转型升级,核电设备、风电设备、大型燃气轮机等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新兴的环保产业初见成效;同时,重工产业的产能大量削减,印刷机械等夕阳产业彻底退出,集团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三)促进了营运质量的提升

在集团新时期全面预算管理的明确导向和有效管控下,上海电气集团在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营运质量逐步提升。如经营性现金流近三年平均达到66.9亿,自由现金流近三年平均达到36.3亿,新接订单也明显增加,为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验总结

(一)转型发展期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因素

1. 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相结合

转型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客观要求,转型发展期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也将是一种“常态”,这就更需要把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紧密结合。过去,往往在制定规划时比较乐观,指望政府的投资拉动会使“市场需求”增加,另外规划期比预算期要长,可以把后几年做得比较好看;而在制定预算时则强调困难比较多,希望把预算目标尽可能定得低一些,结果使预算和规划形成“两张皮”。在转型发展期,制定战略规划时就要注重依靠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加强管理来实现有质量的健康发展,预算管理要注重使战略规划得以落地。

2. 领导重视与组织保证相结合

转型发展期的预算管理并不是“敲指标”的工具,而是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仅靠一两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见效的。必须有集团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各条线、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与,并把领导重视与组织保证相结合,建立各级全面预算领导机构,协同各方力量,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3. 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相结合

虽然全面预算的结果主要反映在财务业绩是否提升,但财务成果是各项业务成果的最终体现。在转型发展期,更需要把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相结合,一是在编制预算时,要以业务预算为源头,使业务预算符合市场需求、符合集团实际、符合发展规划、符合结构调整;二是在预算平衡时,对经营预算、研发预算、投资预算、改革预算、资金预算进行综合平衡,合理配置资源;三是在预算监控时,从财务指标偏离预算的背后,找出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业务或调整业务的决策支持。

4. 预算评价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要改变过去那种预算管理归财务条线,绩效考核归人力资源条线,甚至预算指标与绩效考核指标为双重指标体系的情况,使预算管理导向与绩效管理导向相统一、预算指标体系与绩效指标相统一、预算评价与绩效考核相统一。要在编制和下达预算时,同时制定和下达绩效考核办法,包括统一的考核内容、各项指标的权重、奖惩的具体办法,促使各企业主动围绕集团战略、主动维护集团整体利益,有效推进转型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完善转型发展期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1. 指标体系的持续优化

上海电气集团的“4+8”指标体系,在引导企业提高主营盈利、提高现金流、提高回报、新接订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追求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一方面,指标体系需要保持相对稳定,频繁变更会使企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需要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持续优化指标体系。如上海电气集团在转型发展中推行了一体化管理,由集团总部对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投资集中审批、上缴利润集中审定,有效抑制了企业盲目扩张的行为。由此,可以将对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改为“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占经营资产比重”,这样更有利于客观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资产回报,鼓励企业有效运用现有经营资产,实现由“重资产、轻技术”向“重技术、轻资产”的转变。又如目前对现金流、应收账款、存货等指标采用期末数考核,使有的企业只是在年末突击抓指标完成,忽视了日常的资金管理,下一步准备将这些指标改为考核平均余额,促进企业形成加快资金周转的长效机制。

2. 投入产出的跟踪管理

在全面预算中一般对投资项目关注较多的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资金平衡,对科研投入关注较多的是技术的先进性和科研投入金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有关),但缺乏投入后的跟踪管理。下一步需要跟踪投入项目的实施进度、项目完成后的产出效果,对必要的固定资产投入,重点跟踪是否按可行性分析提高了销售和利润;对购并项目投入,重点跟踪是否带动了产业发展,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对科研投入,重点跟踪是否形成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对改革投入,重点跟踪是否妥善安置了职工、淘汰了落后产能、提高了集团经济效益。同时,全面推行投资项目的后评估,总结经验教训,统一发展理念,提高投入产出率。

3. 各级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 篇2

【摘要】

从二十世纪中后期至美国金融次贷危机的出现历经二十多年时间,国际众多经济学家将这段时间叫做大稳定时期。该时期也为难得一见经济增长高度乐观黄金阶段,除日本等为数不多国家,多种经济体经济飞速增长。该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国际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动力源泉,这种状态一直维系到金融危机的到来。虽说如此,到两千一零年以后,在诸多人眼中,金融危机迫使经济下滑也只为一个周期过度表现,各国家能够采取积极宏观调控手段,便可有效抵制下滑然后促使经济复苏再回到经济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我国也意识到以前两位数增长到下滑,其实属于结构减速,当中存在很多新变化,而这种新变化就被叫做新常态,因而本文针对中国经济这种新常态加以研究,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关键词】

上海发展新常态研究 篇3

关键词:上海;新常态;自贸区;互联网+

1. 引言

作为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的上海,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时尚包容的海派文化,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人才来此生根发芽,成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背靠大陆,交通便利,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毗邻江浙两个经济大省,人才源源不断的供给高效发挥着集聚效应。从1984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上海港实现开放,到1990年上海开发开放浦东,设立外高桥保税区,再到21世纪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10年举办世博会,以及近两年正如火如荼发展的自贸区,上海切实贯彻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实时把握先机,引领中国腾飞。

2. 外高桥保税区开启国际贸易大门

1990年,国务院批设全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邻外高桥深水港,内临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东海黄金海岸线的交汇点,是全国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全球第一自由贸易区①。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同国际上建立的同类地区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国家政府的管理监督。例如虽然越来越多种类的商品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仍不得进出保税区;我国海关法规定进出口保税区的货物都需要向相应海关部门进行申报,获得相关许可证书之后根据报关编制进出口海关统计;运往非保税区的货物就和一般进口货物一样需要领取进口许可证并办理相应的征税手续。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已经形成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高新制造业等口岸产业。

3. 浦东开发开放撬动实践创新杠杆

2015年正值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②。25年前,上海坊间流传的一句俗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对当时浦东地区荒凉、落后的真实写照。25年间,从起初“东西联动”的开发模式,在政府牵头号召和努力下,浦东的快速发展缓解了浦西的土地、交通压力,到后来的“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集聚效应,江浙沪成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25年后的今天,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三足鼎立”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象征着中国的华尔街;吸引无数高新技术人才,代表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在逐渐比肩硅谷。上海浦东仿佛像一个奇迹,证明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硕果,持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市场化、专业化、国家化。

4. 上海自贸区挑战发展新高度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进一步了解上海和中国提供了历史契机。进入后世博会的若干年间,上海及周边无论是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换代方面,还是是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013年9月29日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③正式成立。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经济的试验田,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在自贸区,企业个人可以感受到高效便捷的监管制度和法制环境,国际化的自由的货币、投资政策。

犹记得中国加入WTO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二战之后由美国主导的双边或是多边国际贸易政策都始终围绕“维护西方社会国家利益”展开,美国也常用中国不满足“市场经济国家”要求而长期将中国拒之世界贸易组织门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政府从长远处着想,一定程度的退让妥协之后终于让中国由复关改为入世。事实证明,我国加入WTO仍是利大于弊,特别是在金融、电信、商贸三大领域,外资先进的理念、运行方式都推动着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新常态下,从投资拉动GDP的发展方式到居民消费驱动引领GDP增长的发展方式让企业和个人看到了新希望。上海,作为“长三角”跨省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势必在国家营造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为中国新常态建设做历史性准备。就像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考察自贸区的说的那样:“要让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的企业,不但站得住,而且活得好,更要赢得大未来!”

5. 新常态下“大上海经济圈”发展建议

(1)法律制度——“大上海经济圈”可以效仿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比如建立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内部关联市场。现在中国各个省份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的积极效应包括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生产效率、改善经济结构,但与此同时所存在的恶性竞争,为了围护本省利益不惜以牺牲他省的利益为代价,给区域内整体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上海经济圈所包含的地区的政府部门更需要斟酌相关地区法律制度,大力促进商品和服务在经济圈内的自由流通。

(2)货币流通——亚投行④的成功设立无疑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根据“不可能三角”定律,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下,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国际化是一个客观的状态,不仅要依靠中国稳健的经济增长,还需要来自世界的信赖,货币史上的“劣币驱逐良币”就是经验和教训。“大上海经济圈”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实现国家倾斜政策,使自贸区实验的经验和教训为经济圈所用,为广大内陆地区所用仍是需要学界、业界和政府共同讨论努力的问题。

复合式区域集聚——无可否认,上海在“大上海经济圈”的龙头地位,上海在自身城市进步发展过程当中,实现着产业、人口、技术、资金的高效利用,存在着集聚效应,使得生产规模效应递增,根据索洛模型,区域经济增长有了更强的可持续性。然而,与此同时存在的“虹吸效应”,也就是说自贸区的蓬勃发展是否会给周边城市的外资引进和国际贸易造成负面影响,这个问题也不容忽视。所谓“复合式”集聚,更多的可能在于要努力实现中国的传统理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面发展可持续。(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上田蔫.地方博“原点七匕(”大阪万博[JJ.建案雅靛.1989.(9):犯一33

[2]Hugh Dauneey,Geoff Hare,1999,France and the 1998 World Cup:National impact of a World Sporting Event,Frank Cass.

[3]张学良.世博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1.世界经济研究,2006,(4):11一16.,

[4]中国上海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index.html

[5]钟茂初,宋树仁,许海平. 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刻画及其“倒钻石型”现状[J]. 经济体制改革,2010,(1) :31-48.

注解:

①2010年,英国伦敦《金融时报》对全球自由贸易区进行综合评比,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获第一名。

②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宣布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③上海自贸区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区域。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 篇4

1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规律的科学判断

1.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现状

将中国当下经济的发展新常态的增长速度下降到几个百分点, 但是这样的概括太过片面。在新兴经济发展的情况下, 对于不少企业和行业来说, 通常会处在相对被动的状态。根据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 整体是呈现持续递减的状态的, 但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好的经济发展规律, 速度的增长呈现的趋势。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成本也随之上升, 储蓄率、投资率也在随之改变。

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来看, 增长规律的自然回落, 这是经济发展的过渡期, 是现代经济的正常发展方向。这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同样它也是必然的。现如今世界经济的结构也在做着调整, 众多新兴产业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始变革, 与我国经济增长的转化相互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如果利用政策强制性地将经济推高, 那么与经济的发展规律就相违背, 只会制造出更深层次的矛盾阻碍经济的发展, 带来风险, 使经济的发展处于非常不协调的状态。

1.2 当前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 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必须有信心来全力以赴。要充分了解当下经济的发展, 在新常态下充分适应。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 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 表明中央也在关注着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 国家宏观政策的选择, 行业企业的发展与转型都与当下新常态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所谓新常态就代表着与以往相比是不同的, 就常字来说, 它代表着稳定, 说明经济发展要以非常均衡的速度前进, 在均衡的发展中取得重大突破, 结构更加优化, 社会更加和谐。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将与之前相比是严重不协调的, 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也是不平衡的, 新常态下经济的变化是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在环境方面也是发生着变化的, 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不只是几个百分点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新常态下的经济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将经济调整得非常完善的。对于新常态下的趋势、特征、动态不能很好的把握的话, 那么就很难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2 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

2.1 新常态下的新变化

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首先企业的发展与之前也是非常不同的。过去是从低成本中抓住优势, 但是现在完全不能处在这样的优势当中。成本在无形中上升了很多, 企业只能默默地接受。过度竞争现象非常严重, 企业对利润的获取空间变得非常的小。在产品价格上做出相应的调节也不能让经济有所回转。经济在前期过剩的生产力会被之后的经济扩张所消化。但是经济扩张并不是都会跟上步伐, 最终很可能将问题变得尖锐, 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 创新升级, 打造竞争新优势, 这对于企业来说将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就传统观念来讲, 经济增速缓慢下来, 可以通过宽松货币政策, 来刺激投资。根据货币存量, 规模是可观的, 扩张的空间也是十分有限的。在复杂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地实行政策掩盖结构性矛盾非常的困难。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 会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加快创新宏观调控, 必须对调控的方式更好地去探索, 争取能够适应当下新常态的发展。

2.2 新常态下的新趋势

在经济增长转换阶段,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放缓, 效益提升;动力增长在新常态下, 让经济有所转换。企业在利润的收入空间变得非常的小。即使在产品价格上做出相应的调节也不能让经济有所回转。经济在前期过剩的生产力会被之后的经济扩张所消化。在各大生产结构中, 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降低。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到一定的阶段, 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消费在新常态下成为增长主体, 企业收入下降而居民收入得到提高。人力资源的投放上相比之前也在减少, 重点在于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先进的生产力在扩张, 落后的生产力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在此过程中, 会出现一系列的增长点, 产生新的动力, 周期行业也在一定的冲击下受到一定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如何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认识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 在新的变化中, 抓住新的机遇, 寻找经济发展的平衡点。这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来看, 增长规律的自然回落, 这是经济发展的过渡期, 是现代经济的正常发展方向。世界经济的结构也在进行着调整, 众多新兴产业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始变革, 与我国经济增长的转化相互作用。在新常态下所出现的新趋势必须严格地把控好, 适应当下局势的发展, 从而为当下经济的新格局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2.3 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在新常态下抓住机遇。城镇化更加有利于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庞大的市场也会更加有利于消费的升级, 技术方面也会不断的创新。原来没有得到发挥的潜力也会被焕发出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 赢得不同的机遇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在新常态下经济水平的开放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新的竞争中, 有更多的优势, 对于全球经济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发展中互惠互利, 重点在于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先进的生产力在扩张, 落后的生产力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加快创新宏观调控, 必须对调控的方式更好的去探索, 争取能够适应当下新常态的发展。

在新常态下, 经济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继续发扬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 实现最新的创新让经济取得发展。但是要是不知变通, 就会停滞不前, 长期处在非常被动的状态。因此我国的经济应结合相应的实际谋划新的发展方向, 更好的适应新常态的发展。

3 开启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

中国的改革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新常态下, 仍要继续坚持改革的步伐, 扩大开放, 增强发展动力。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挑战, 我们更要全力以赴, 在整体推进中突破发展。

3.1 提高发展质量

资本市场中, 资本的流动性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健康的资本市场有利于融资与信贷, 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资本市场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 尤其是波动大的股票市场, 既面临着投资也面临着消费, 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 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让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得到更好的后备力量, 发展得越来越好。

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必须扩大消费。在人口居多的中国, 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从全局出发, 在战略上高度重视, 扩大居民的消费, 同时也要做到扩大居民的收入, 在收入分配上得到合理的调整。完善各项技术设施, 建立完善的工资体制, 将知识、技术、管理等参与到分配机制中, 让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也要注意开发新的增长点。

3.2 增强发展效率

资源的投入, 如何推动经济的增长, 必须做到很好的科技创新。经济体制改革在多年努力的情况下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行政问题尚未解决, 科技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如何将体制深化改革, 那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就非常重要。更加有规律有步骤的进行改革,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更加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为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模式都要做到创新, 让整个制度体系更加灵活性地发展, 这样才有利于开放。就类似于上海自贸区, 实施的新制度体系, 为各地提供成熟的经验。但是在自贸区的发展过程中, 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跟上最新形态发展的步伐, 所以要在不断的实践中, 寻求更有效的制度体系, 将各改革集成一体, 激发出市场的活力, 促进经济增长。

3.3 升级经济发展新阶段

平稳的转向新常态, 必须要经过经济减速关口。要解决各类细节问题, 化解各类风险。主动地去解决财政的压力, 强调最底线的管理。有节奏的去推进改革, 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与决心。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 敢于担当, 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贡献, 为中国梦的实现出一份力。使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走上新的轨道。经济的发展与新轨道、新理念、政府、企业、民众的最新观念和作为是分不开的, 以上各类将会作为很好的动力存在着。而在长期的改革发展中必须控制好稳定的增长, 才可以在近期中取得成果。

4 结语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目了然的。在一些新兴的行为特征下, 出现了相对应的新规则。经济常态作为客观形势存在, 战略思维和战略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作出调整来适应新常态, 从主观上判定战略方案。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 社会心理必须处在一个非常平常的状态, 以长远的目标来看, 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重点在于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先进的生产力在扩张, 落后的生产力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在此过程中, 会出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 产生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伟, 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 2014 (04) .

[2]陆岷峰, 虞鹏飞.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5 (01) .

[3]张秀生, 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问题, 2015 (04) .

[4]周越浪.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 (旬刊) , 2015 (5) .

[5]杨晓明.经济“新常态”下的保险业资产配置[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6) .

上海发展新常态研究 篇5

上海市闸北成功教育实验小学是2010年9月由上海市成功教育咨询中心托管更名而来。五年来,学校以“和谐孕育发展,成功放飞梦想”作为办学特色目标。

应用为主,学用结合

自2011年12月引进电子白板以来,学校遵循“应用为主,学用结合”的原则,以互动技术为主的课堂应用提高了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

首先,学校邀请专业培训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多次培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学校本着“抓合力,学校、教师、教研组三结合”的原则,关注不同基础教师的自我提高。其次,学校组织初职教师观摩其他教师的电子白板教学课,共同研讨,有效提高了初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意识和电子白板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在大部分教师已掌握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学校整合课堂实例开展技术应用专题研讨。教师尝试在教研组集体备课和常态课中将成功教育电子平台与电子白板技术整合运用,提升教学效能。

互动生成,教学转型

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的结合,使教师对互动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从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共同探讨如何构建互动、生成、生态的课堂,并达成共识。

在制定新的三年规划时,学校把“互动课堂”建设作为学校创新工作的重点进行规划。通过“三微”(微课程、微视频、微技术)研究,加强成功教育电子平台、电子白板与西沃智能平板三者之间的有机整合,相继成立了“白板小分队”“数字故事小分队”“微视频小分队”等学习共同体。新技术的尝试与实践,挖掘出教师们更多的潜力,为学校信息技术微观研究的多方面、多层次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学校获得的荣誉

上海发展新常态研究 篇6

冯娟,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研究生。

摘要:针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状况,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了新常态,这也是对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而我们面临当今的经济形势,要积极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面临较为复杂的经营环境,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而也使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竞争格局、客户行为等发生了新变化。因而商业银行要立足于经济新常态的现实,主动适应因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机遇,积极地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更好地完善金融服务,实现转型发展,实现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在经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传统的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经造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告别以往的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一是经济增速是适度的,具有可持续性;二是强调环保、民生,强调发展质量与效益相协调;三是打造新型的经济制度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经济改革进程中,作为企业主要融资主体的商业银行必须深入分析面临的现状和挑战,把握现有的机遇,积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业务增长空间小,同业竞争加剧。新常态是一种趋势、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它的核心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换挡。银行业整体规模增速趋缓将成为常态。此外,打破金融垄断,引入民营资本,调整金融结构,细化金融领域,使银行业竞争加剧。银监会在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发展民营银行,并强调深化银行治理体系改革、监管改革,及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方式。这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主体,加大竞争规模。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快速在各领域得到应用,随着互联网向金融的逐步渗透,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挑战。跨领域、跨业态、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和发展,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随之发生变化。客户更加注重自主、快速的体验和服务。这对金融服务的快捷性、方便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多种支付方式的发展也使银行更加要注重自身的品牌信誉和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经营风险增加。一是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降速,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日益严重。经营环境的变化使银行业发展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两高一剩”、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发酵。此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而经济下行风险、区域性风险、行业性风险都会导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进而从银行更多地借助其他业务来维持利润,这也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二是利率市场化风险加剧。利率市场化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利润发展。其获利能力将取决于自身的负债成本,以及精细化的管理能力。在利率市场化中期,银行会放弃那些不熟悉的领域和较高风险领域的业务,而去保留风险相对集中的业务。若市场一旦资金成本增加,利差缩小,运营成本增加。则相应就会产生细分市场的高风险。三是风险管理能力不全面。经营模式和环境的改变,使商业银行亟待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良贷款缺乏管理,市场风险计量及工具尚不能准确估计风险的大小。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方法也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监控环节的薄弱管理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一)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投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贷款协议,发放并购贷款,在国企资源整合过程中,可以通过参与完善,更好地提供融资服务,强化对企业资金流的了解,更好地防控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此机会开展中间业务,将这些中间业务如咨询顾问、撮合交易嵌套到并购重组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

(二) 新城镇化带来的机遇。新型城镇化建设会有拆迁补偿、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行业的招商项目,这些均将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创造新的发展契机。商业银行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保障项目的投资。此外,商业银行可利用自身优势,为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提供基金、托管、代理等中间业务服务。并且可以在新型城镇的建设中提供相应的银行网点以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 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自贸区建设将扩大服务业开放、进行转型升级。这些发展将吸引大批外资,相应地带动周边产业链的更新和快速发展。深化的改革尤其是对服务业的大力扶持,都会使商业银行在信贷融资、财产管理、支付结算发挥重要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市场空间去发展。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加大发展跨境和离岸投融资业务,更多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拓展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应对新常态的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商业银行要适应新常态,深化改革,加快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努力地完善金融服务业务。积极地采取措施,更好地实现银行业的发展。

(一) 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转变。随着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全面的,商业银行应整合产品和服务,不断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增加金融产品数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中和金融服务。从而扩大客户来源,稳定客户基础,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二) 完善和整合各类渠道。物理网点是重要的渠道,加快自助设备和自主银行建设,为客户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子银行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客户可以体验到新兴的金融服务,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直接在线快速地申请和办理金融产品,因而商业银行要提高线上金融服务的质量,提高自己的品牌信誉。此外支付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客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结算。因而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网络技术的投入,提高支付方式的安全性,保证客户的财产完整,防止非法分子利用网络盗取客户信息,使客户财产遭受损失。推出客户体验好、流程安全便捷的支付产品,提供真正适合市场,适合客户的服务。未来随着更多的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社会主要的财富创造者和拥有者,网络平台营销会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网络平台提供的产品种类、提供的服务能力、操作的便捷性都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因而商业银行要积极地进行改革。

(三) 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在新常态下,要正确认识风险,规避风险。积极地应对面临的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出现较大的风险管理漏洞,积极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客户和市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鉴于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初步发展的时期,有关的互联网金融欺诈、侵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在提供线上融资服务时,要加强对线上产品和网络技术的监管,强调与现有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控制潜在的风险。(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2]贾康.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3]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

[4]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

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发展研究 篇7

新常态经济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的发展状态,中国目前发展新常态经济具有独特的有利条件。

从广东来看,GDP的增长速度自2007年后便逐渐回落,并于2012年比全国晚一年结束了长达20年的两位数增长。在产业结构方面,在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变化与全国同步。在增长动力方面,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从2003年达到27%后开始回落到20%以下,并趋于缓慢下降趋势,而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直到2013年才下降到20%以下。因此,可以判断广东经济比全国更早步入了新常态。

二、新常态下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 创新能力仍然较弱

从工业化程度看,我国工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并不充分,所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广东省的粤东西北地区工业仍然停留在重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由此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创新能力提升任重而道远、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迫在眉睫,创新与技术挑战问题仍然存在,离根据技术密集型产业创造经济增长还有一定的距离。

2. 区域发展不平衡

因为历史文化和地理条件、发展基础的不同等因素制约,在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中,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但是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西部结构亦在逐步得到改善。同理,广东的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也不平衡。虽然进行了腾笼换鸟的政策实施,但差距仍然存在。

广东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问题还面临着严峻问题,与发达国家某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比广东的产业结构还是较为落后,需求结构与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些都是制约着提高广东经济质量的因素。

3. 政府职能约束力大

在广东经济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就是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从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 深入加快珠三角转型升级

珠三角地区的转变应该是以加快实现发展路径从聚集为主到辐射为主,高聚集、强辐射的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一是建立市场主导、政府促进、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性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区划壁垒。二是鼓励企业通过跨区投资、兼并和重组等,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通过产业分工与互补、合作与竞争,进一步强化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内的生产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以强化产业聚集,提升产业功能,增强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三是应根据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突破地区分割,在工业、服务业方面形成和壮大一批区域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

2. 加快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的改革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都较大,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是广东省经济转型进一步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珠三角可以加强与泛珠三角的联系;向东,让粤东经济区与海西经济区联系,向南,让粤西经济区与海南岛连接;向西,鼓励北部湾经济区在西边携手;向北,加强粤北经济区向北延伸至中部最发达地区的长湘潭、武经济圈两个经济圈。有人断言,广东未来的30年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只有靠粤东西北地区才能实现,因此粤东西北地区必须要更加快速的发展。所以,广东应该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对口帮扶,实行精准扶贫、授之以渔。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政府与民间力量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从而逐步赶上全国、全省的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

3. 寻找关键领域作为突破口

从广东的地理优势与政策扶持来讲,广东的对外贸易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代表。广东通过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一定模式与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不断增加的自主品牌附加值优势,能够紧密与发展中国家联系优势以及在发达国家市场中拥有高占有率的优势等,如今也存在这些原来的传统优势。但是,外贸综合服务机构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在广东也逐渐成为新的外贸商业模式并且得到了不断发展。这些对外贸易的一些新优势和新的增长点正在广东不断形成。新技术推动贸易模式不断创新,比如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

摘要:本文分析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常态下广东经济存在的问题,并对广东在新常态背景下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广东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左连村,缪晨刚.新常态下广东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J].广东经济,2015,03:22-25

[2]麦教猛.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发展新机遇[J].广东经济,2015,06:66-69.

经济新常态视角下记账公司发展研究 篇8

我国《会计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 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设置条件的, 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而不具备会计机构设置条件一般是指小规模纳税人, 即通常所讲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对于创造大量自我就业机会、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都有积极作用。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宏观背景下, 小微企业面临不同于以往的更加严峻的挑战, 而为之服务的记账公司、会计服务机构也更加难以经营, 很多记账公司举步维艰, 倒闭、歇业的现象大量出现。记账公司和小微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

根据《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统计数据, 截止至2013年6月底, 我国市场主体实有户数为5625.9万户, 其中全国实有企业数 (内资、外资企业) 1408.31万户, 个体工商户实有数4134.78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82.8万户。根据现行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已经达到4217.58万户, 占市场主体实有户74.97%。中小企业不可否认地成为现代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 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无论是从日常经营管理, 还是国家法律制度的要求来看, 会计对于一个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小微企业规模小, 效益不高, 管理比较落后, 人才配备不足, 聘请一个专职的会计人员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代价。代理记账公司就是顺应着这种需求, 为不具备聘请专职会计、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专业的会计服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代理记账公司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随着中小微企业大量、成批倒闭, 很多记账公司找不到为之服务的企业老板, 服务费用无法及时回笼, 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 资金力量薄弱的小记账公司纷纷倒闭、破产。它们与中小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一荣俱荣, 一败俱败。

2存在问题

我国代理记账行业的发展随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 代理记账机构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例如, 近几年广州市代理记账机构的数量每年以100家以上的速度增加, 截止至2012年末, 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代理记账许可证》的代理记账机构己超过600家, 代理记账业务已经延伸到乡镇;上海市代理记账机构已有约900家, 专职从业人员4000人, 年度业务收入总额近4亿元;深圳有600多家代理记账机构;北京有1200多家代理记账机构。

代理记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2.1记账质量差

大多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会选择报价相对低廉的代理记账公司。如果代理记账公司取得的收入过低, 甚至还要倒贴支出, 就会想尽办法削减内部成本。代理记账公司最大的成本就是员工工资, 工资过低, 一些优质的人员不愿意留下, 记账员的整体素质下降, 处理的账目不规范、不准确、不清晰, 不能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甚至会存在财税上的安全隐患。

2.2记账过程中沟通、联系不紧密

企业和代理记账公司作为代理记账业务的委托方和被委托方, 本应该保持一定的联系, 在特殊情况下更要加紧合作和沟通, 保证双方的信息可以畅通地传递, 保证代理记账高质高效地完成。但是, 在代理的过程中, 企业只是把资料扔给代理记账公司就完事, 不会再做进一步的沟通, 而且为了保持企业一定的私密性, 不会将全部票据、账单、合同等资料交给代理记账公司。因此代理记账公司不能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做出来的帐仅仅片面、表面地反映企业的信息, 或者说仅仅能应付税局。另外, 代理记账公司也不过多地过问企业内部信息, 只是按照企业提供的资料做出报表, 甚至对于在做账过程中发现的企业不合理、不合法的的行为也视若无睹, 没有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

2.3记账公司和被代理企业信息不对称

企业聘请记账代理, 大多数是通过浏览百度、58同城、赶集网、公司网站上的推广信息了解记账公司的基本资料和服务信息。但是中介代理发布的信息经常出现几方面的问题。首先, 基本信息不全, 扩展性的内容过于简略, 对于公司的经验能力、知识背景、资质验证等信息描述不到位, 企业无法全面了解代理公司。其次, 内容的真实性缺少严格审查, 如果某中介代理的信息完全是杜撰、未经审查而又通过的, 企业无法作出判断, 可能会被蒙骗、遭受损失。再次, 企业遇到了不良中介, 对方有欺诈、威胁、态度恶劣、服务不周等行为, 企业无法对其进行投诉, 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还有, 当中介和企业达成交易时, 一般会收取一定的服务定金或者押金, 如果双方发生了纠纷导致交易终止, 企业很难收回这部分费用。

2.4双方违约

代理记账双方违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代理记账公司完成账务后, 企业拖欠应付的服务费, 对于规模小、业务少的代理记账公司来说打击还是比较大的。另外一方面, 代理记账公司违背承诺、恶意提高费用, 不归还企业的原始票据资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对于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存在很大的阻碍。在代理记账公司倒闭、走掉的情况下, 根本没有跟被服务公司做好交接手续, 没有归还原始凭证, 给小微企业也带来很大的困惑。

3产生问题的原因

3.1代理记账机构规模小, 代理业务范围不宽。大部分代理记账机构的业务范围仅局限在单纯的会计核算和代理纳税申报, 仅有少数代理记账机构能够提供会计核算、税收筹划、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税咨询等全方位会计服务。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3.2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例如, 2011年7月, 北京市有4415名代理记账机构的专职从业人员, 其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3人, 占行业总人数的1.2%;拥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241人, 占行业总人数的28.1%;拥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729人, 占行业总人数的16.5%;无专业技术职务2392人, 占行业总人数的54.2%, 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职业人员没有取得会计初级职称。

3.3代理记账机构人员配备不足。记账公司规模小、业务单一、收入不高, 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大都市, 普通员工月工资1800-2200元之间, 留不住人才, 人员流动大, 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会计核算多有不规范之处。

3.4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目前, 许多代理记账机构处于微利状态, 迫于市场的压力, 加上“地下代理记账公司”和“兼职会计”的存在, 代理记账机构往往采取压价政策, 降低业务收费, 每月每套帐的代理记账服务费也就200-300元。更有甚者为了得到客户, 屈从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与客户合谋制造假账, 偷逃税款, 造成正直、规范的代理记账机构因此承接不到业务, 退出行业。

4解决方案

记账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健康发展, 既要从政府宏观层面进行支持和规范, 也要从公司自身微观面出发, 利用新科技成果, 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1从政府层面加强宏观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宣传代理记账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增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小型经济组织对代理记账的认识, 进一步突出代理记账的法律地位。财政也要加强扶持力度, 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适时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引导企业和代理记账机构形成业务关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确立代理记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保障双方的权益。

4.2从记账公司层面加强微观建设。记账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更重要的是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成果降低成本费用,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更好为小微企业服务。近年方兴未艾的云技术特别适合记账公司使用, 可以彻底、到位、从根本上解决记账公司的发展瓶颈, 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云技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 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 网络服务可以在数秒之内, 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 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代理记账公司可以利用云技术为中小微企业规避融资、管理、用人荒、市场需求不足、贷款利率高企、税种多税率高、物料成本难以控制等等这些不利因素, 为小微企业撬动业绩增长的杠杆, 突破发展瓶颈, 实现内部财税管理转型升级。做好小微企业的财管, 在经济新常态中不断优化升级小微企业结构, 用领先的云技术财税管理为中小微企业带来迅速的蜕变、转型, 适应新常态社会经济特征。

小微企业无论在发展数量、发展质量、企业管理、科技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的发展短板, 尤其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更是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今天, 中小微企业财税及企业管理显得更加尤为重要。

记账公司可以充分利用云技术的智能记账平台, 实现财税全面一体化, 可以在企业小成本投入的情况下, 实现财税管理效率提升, 解决小微企业模式粗放、基础财税管理工作薄弱等问题, 实现管理水平的不断完善,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为小微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帮助。云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小微企业的财税及企业管理成本, 获取更高效益。

在云技术的强大数据功能支持下, 记账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傻瓜式”财务服务, 可以将繁杂的客户数据记录在云端, 通过在线记账的方式轻松实现云端记账与报税。即使是一点也不懂得专业会计知识的人也能轻松处理企业财务, 甚至做得比专业会计人员还好, 实现企业财税处理标准化流程。很多小微企业如个体工商户, 老板本人既是经营者也是财务人员, 他们只要将发票扫描或者拍照进行简单的归集, 上传到云平台, 代理记账公司就可以利用软件进行自动的账务处理, 一个人每月处理一百多套帐不成问题, 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还可以大大节省跑外勤的员工, 人工成本可以实现最低化, 这是传统的手工记账或软件记账所无法比拟的。记账公司的工作效率呈几何倍数地增长, 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甚至还可以将获得的利益转让给企业, 为企业提供更加优惠、便捷的服务, 取得双赢, 领跑会计服务市场。目前在市场上利用云技术做得比较到位的记账公司有用友、大会计、有道等。

云技术让会计不再为繁杂的计算机数据库设置, 财务软件安装而烦恼, 完全摆脱IT技术困扰, 不需安装、不需维护、不需培训, 只要在线成功开通就能进行财务工作。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 还可以实现手机、平板查询, 财务人员和公司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公司财务信息。云技术正在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记账公司的发展, 应当成为广大记账公司在经济新常态下取胜的强有力法宝。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记账公司现状, 提出记账公司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提出大力运用、发展云技术是解决记账公司发展瓶颈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云技术,代理记账,新常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代理记账管理办法[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5 (06) .

[2]代理记账管理办法[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5 (05) .

[3]金蝶财务软件KIS记账王-云盘版.

[4]王月芳.小微企业建账、记账业务演示[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10.

新常态下物流行业的发展研究 篇9

“新常态”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5 月考察河南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 年11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 就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的发展机遇、如何适应新常态等进行了详细阐释。

所谓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已告别过去30 多年高速增长的阶段, 已进入一个中高速的经济增长阶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新常态经济有这么几个主要特点:

(一)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过去30 多年中国经济保持着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而从2012 年起开始GDP增速开始回落, 2012 年、2013 年、2014 年增速分别为7.7%、7.7%、7.4%。中国经济已经正式告别了高速增长期。

(二) 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

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表明, 从2013 年开始, 我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 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升至48.2%, 高于第二产业5.6 个百分点。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中国经济已经由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 但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主体, 这是新常态经济的重要特征。

(三) 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 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过去讲的人口红利, 土地红利, 这些都是要素驱动。过去高速增长的经济主要得益于投资驱动, 但是投资如果没有结构调整, 没有经济转型, 就不可能带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投资也就不能带来效益。2012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比首次超过投资。从2014年数据看, 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1.2%, 投资为48.5%。因此, 在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的新浪潮中, 引导企业创新意识, 在机器人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生物等新兴技术方面实现超越。

二、新常态经济下物流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 发展机遇

1.政策机遇

2014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发布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确立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三大发展重点, 确定了多式联运、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12 项重点工程, 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立高效、环保、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提出放宽物流企业审批条件, 鼓励物流企业开展跨区域经营, 完善物流业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体系等保障和扶持政策。其后, 为具体落实中长期规划的执行, 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4-2016) 》, 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重视和支持物流业发展, 发布了一系列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

2.经济总体发展机遇

国内市场传统业态虽然出现大幅度萎缩, 但新的“互联网+”模式的出现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电商物流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快递、冷链物流等物流细分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对物流服务的质量和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投资机遇

2015 年, 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 “一带一路”战略全面铺开。“一带一路”战略从海陆布局, 沿线交通建设必然当头。“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问题, 作为优化区域格局的重点战略, 确定为2015 年五项主要任务之一。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物流业要扩张和提升, 参加国家战略建设, 找到更好的发展机遇。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打通未来“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 是国家战略中的重点步骤。这条大通道是否完备, 周边的物流节点和枢纽的建设水平是个重要标志, 因此, 沿线省市和投资企业必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会。

4.科技机遇

物流信息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 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领域, 物流行业受到“互联网+”概念的冲击, 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和升级转型;另一方面, 物流设施设备技术不断革新, 运输配送车辆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新型分拣输送设备、手持终端、自动化立体仓库、新型货架等竞相涌现, 提高了物流运营效率, 也降低了物流行业运营成本。

(二) 挑战与威胁

1.资源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伴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电商物流企业大多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建有配送中心, 但随着一线城市的物流用地成本和劳动力用工成本的逐年增加, 致使这些企业运营成本持续增加, 并且难以扩张, 因此, 许多企业开始将其配送中心向二三线城市逐渐转移。如, 京东商城华东仓逐渐从上海地区向江浙地区转移, 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

2.中层管理者和技术人才缺乏。物流行业一直面临着极速扩张与人才需求缺口的矛盾。从管理层来看, 基层管理人员虽然需求量大, 流动率大, 但对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有限, 外部补充较容易;高层管理者需求有限;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缺口在中层管理者。一方面, 物流企业快速扩张, 自身的人员培养速度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 企业对中层管理者的物流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都很高, 很难由学校直接输出。因此, 物流行业的中层管理者的缺口较大。另外,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物流企业的作业方式也在不断地升级, 物流企业逐渐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变, 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类人才, 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机械化、现代化程度。

3.绿色环保的发展大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 国家在很多方面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限制。比如, 物流配送所使用的车辆逐渐更新换代为新能源汽车。政府在此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以深圳为例, 目前一辆纯电动物流车经过政府15 万元左右的补贴后, 售价不足10 万元, 还低于同等规格的常规货车。

三、对新常态经济下物流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电商物流需要进行供应链优化

在过去的几年, 随着电商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快速增长, 电商物流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机。但与此同时, 电商物流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物流配送效率影响客户体验;物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客户服务投诉不断;物流“爆仓”新闻屡见不鲜。这些都促使着电商物流要进一步改善提升。另外, 随着电商行业的整合, 对物流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快递, 而是全供应链的优化。简单的物流配送已难以体现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物流成本也很难得到进一步降低。物流企业要想获得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 需要从供应链上出发, 与电商企业共同构建供应链系统。物流企业贯穿供应链上下游, 掌握各类渠道资源, 向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转型具有先天优势。比如, 某物流企业为更好地服务客户, 成立了供应链事业部, 在不同的地区设立区域配送中心, 与客户对接仓储配送系统, 电商客户的订单由最近的区域配送中心就近接单发货, 物流时效性大大提高, 综合物流成本下降约两成。物流企业只有和电商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从供应链上优化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才能进一步降低行业运营成本, 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未来一部分物流企业将加快延伸服务链条, 提供供应链增值服务, 实现向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商转型。

(二) 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

一方面, 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技装备的应用。科技创新是行业及企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物流行业和企业的服务质量。企业要不断引进新的设施设备, 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研发, 强化物流设施设备的研发力度,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从市场化需求的角度推进物流新技术。另一方面, 物流行业还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企业要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和优势, 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选择新的物流突破口作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如借助“互联网+”的势头, 发展平台物流;以市场需求为突破口, 发展生鲜物流等等。

(三) 抓住政策优势, 发展区域物流

抓住“一带一路”政策发展契机, 继续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和海空港为骨干、主枢纽的交通网络, 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物流资源互通提供基础条件;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物流信息在区域内的互通与共享;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 培育区域之间的物流大通道。

摘要:在新常态经济下, 我国物流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适应新常态经济特征的基础上, 我国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电商物流的供应链优化, 以创新为发展战略, 以区域物流为发展契机, 以实现我国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物流,供应链,科技,区域物流

参考文献

[1]张占斌, 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15, (01) :34-38.

[2]程洁:适应新常态, 发展正当时——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J].商业流通, 2014, (27) :17-18.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一、现状分析

1、县域经济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

现阶段,每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很积极,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倾向,发展的重点太过于看重GDP指标,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县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项目建设与利益协调困难的制约

项目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而县级层面的项目进行开工建设时,需要通过十多个部门审批,这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土地审批的手续十分复杂,审批过程十分繁琐,最快需要半年才能达到批复,最慢有可能一年也不能得到批复。在项目得到批复后,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搬迁,搬迁时间最少要耗费一个季度,在搬迁过程中,若有个别群众不愿意搬迁,就会导致工期的严重拖延,如果个别群众要强制搬迁程序才能搬迁,甚至出现暴力抗法的情况,那搬迁工作更是遥遥无期,使得有的项目拖延十多年。

3、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也开创了欠发达地区高速发展的中国模式。然而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低端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是原有发展模式所解决不了的,而有些则是由于原有发展模式所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再继续原有的发展模式走下去,这些问题不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可能更加突出、尖锐,甚至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基本面[1]。

二、新常态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改变唯GDP的发展理念

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常态,发展换挡将成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期主题,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至9%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大形势、大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回落是必然的,再追求两位数的高增长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当然,经济新常态下虽不唯GDP,不追求高速增长,但经济发展任务不能放松,而是应该按照一条全新的路径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应从以速度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以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为目标,弱化速度考核,真正树立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相协调的理念,从而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债务上限控制和政府转变职能带来的是政府直接拉动投资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减弱,必须要更加注重民营经济发展。相比而言,近年来,浙江、深圳等民营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受经济下行压力明显较小,这正是因为当地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经济版图的大头。作为很少有大中型国有企业落户的县域来说,必须确立民营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吸纳就业的主阵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非禁即入,推行负面清单制度,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要加大正面宣传引导,提高民营企业的形象和地位。鼓励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国企平等合作,参与国企改制,支持民营企业联合重组,壮大实力。依法减少和取消各种限制条件,纠正和杜绝针对民营企业的各类收费、检查等等干扰,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环境,使民营企业在自由、宽松的氛围内加快发展。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用地难、招工难”等突出问题入手,着力建设完善金融担保、要素保障、就业培训体系,使更多的民营企业破茧而出。要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真正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依托市场培植经济新增长点,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以此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增强经济的动力和活力[2]。

3、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新常态背景下,单纯地靠要素投入而带来的粗放式增长已经不可持续,必须深化改革,降低经济活动成本,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要着力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围绕改进行政服务水平、增强民间投资活力、优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区域开放程度等一系列目标,对于阻碍制约发展的制度大胆改、彻底改,对于符合法律规定、符合人民期待、符合市场规律的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上升为制度。要围绕放权、让利、搞活,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释放基层活力。积极探索整合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单元,提高运行管理效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要进一步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程序和时限,坚决砍掉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推广大数据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积极推行集中审批、联合审批、网上审批,简化环节、优化流程、缩短时限,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老百姓少跑路。要提高政府服务企业和纳税人的能力,提高服务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主动及时发布信息,做到信息对称,制定出台政策要接地气、要管用,及时高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4、坚持开放立县全面引进外部要素

在新常态背景下,地区产业分工细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县域发展必须突破仅仅围绕本地资源、市场和产业基础打圈圈的局限,跳出县域,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中审视和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地推进对外开放合作。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瞄准本地区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分工定位,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谋划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以高效服务留住项目,努力吸引一切有益的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流向县域。积极开展领导带头招商、产业链招商、定点招商和专业小分队招商工作,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公平、透明、统一的招商激励政策,兑现招商重大贡献人员和机构的奖励政策,兑现引进企业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强化现有企业的服务,树立“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的理念,打造企业家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

5、全面改善县域发展环境

要继续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域经济更好对接、融入周边的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加快铁路、公路、机场、水运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区位和交通条件。加快改善县域内重点乡镇、中心村、旅游景区、经济区的交通通达度,畅通县域内部交通。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以县城为重心的城乡水源保障和污水处理能力。加强能源保障,完善输送管网,提高以县城和经济区为重心的能源供应能力。加大城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县域和重点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生产水平。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要以更大的力度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促进城镇经济、非农经济茁壮成长,促进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同步推进。

6、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主导,产业结构正在迈向服务经济引领的新阶段,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来。因此,各县域区域要从实际出发,选准突破口,谋划新“蓝海”,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努力构建新兴产业格局,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和稳定的新增税源。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应用新的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加以提升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拓展并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强化专业分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减轻对生态保护的压力。要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强大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重视发挥创新人才的引领作用,着力建设创新型县城,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3]。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的规律注定了经济的发展是不对称性的、不均衡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也是不对称性的、不均衡的。县域经济虽具备经济体系的特征,但县域经济不可能全面开花。各县域区域差异性明显,这就导致了县域产业发展的不对称性、不均衡性。发展县域经济就要正确面对县域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扬长避短,不要盲目追求“全面发展”,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到因地制宜,把县域当地的特色产业做强,壮大其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为载体的特色经济。我国近些年来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县域,都是有其自有的发展特点的,有一批有规模的优势产业。所以在经济新形态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将中央、省、市的要求与本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顺应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

摘要:十八大指出实现四化同步,最关键是县域的发展,提高县域经济水平。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具有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共同特点,发展县域经济是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突破口,同时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战场,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常态,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姚吉祥: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5(1).

[2]朱厚伦: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难点与解困实践[J].领导科学论坛,2015(6).

上一篇:肝性脑病临床护理分析下一篇:文言文中的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