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艺术

2024-06-26

编织艺术(精选十篇)

编织艺术 篇1

关键词:纤维艺术,编织语言,拓展应用,艺术呈现

一、纤维艺术概述

“纤维艺术”是艺术家以纤维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介, 以传统纺织技术为依托, 以现代艺术观念为主导, 具有较为强烈的观念性、创造性、实验性和现代审美特性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纤维艺术设计是近年来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极为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 以其丰富的材料运用、多样的表达形态、强烈的视觉表现、独有的审美语言, 成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在作品中实现自我表达主要在于材料的丰富运用, 并诠释和激活材料的语言和可能性, 以体现作品的含义。

现代纤维艺术的核心精神在于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特点, 用最适合的制作手段表现出特定的线性肌理质感, 将自身对于编织精神的理解运用到纤维艺术形态的创作中去, 完整的呈现出饱含丰富质感和精神寓意的作品。

二、编织语言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拓展与艺术呈现

1、编织语言在景观艺术设计中的表达与延伸

随着纤维艺术的迅速发展, 编织语言的表现形式在突破二维平面界限之后继续着革新的步伐, 艺术家们在材质和体积上不断尝试突破, 探索新的可能性。那些由树脂、青铜、粗厚的麻布、各种化纤材料等做成的大型软雕塑群、大型壁挂组合再一次革新传统观念。大多放置在公园里、广场上、私家院落里, 甚至田野里、山谷中, 成为了新型的景观雕塑。这些新型的景观艺术完全不同于用大理石、铜、铁等坚硬而冰冷的传统材质制作而成的传统景观雕塑, 丝丝缕缕的纤维彼此交错、缠绕很富有肌理感。

除此之外, 纤维艺术还将山川、大地、河流以及宏大的建筑物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这些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一般都为柔软、垂顺、易于覆盖且较不易腐蚀的纺织品或类似于纺织品的化工材料, 如薄膜、尼龙布等。纤维材料本身轻薄、垂顺、易于覆盖的特性为大型室外景观艺术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视角, 呈现出了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的气势磅礴的新型景观形式, 这样的景观艺术形式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大地艺术”。

2、编织语言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表达与呈现

一般来说, “编织”给人们的固有印象主要还是那些柔软、轻薄的织物形态以及纵横穿插或缠绕形成的肌理感。然而, 人类的无数创造活动已经证明来自于编织技艺的线性建构规律

的启发早已使编织语言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一般的形态界域, 且广泛渗透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艺术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装饰上发掘编织语言的建构思维和美感形式的表现与延伸。

建筑中的编织语言的应用着重于挖掘建筑的基本建构原理与编织的线性建构规律之间的联系, 而非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用藤、竹等传统编织材料“编织”而成的编织建筑。由绳结的建构发展而来的编织物具有牢固且坚韧的物理特征, 建筑的建构工艺就是从编织物的不但牢固且具有极佳延展性的建构形式的启示中诞生的。建筑中连接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节点”好似编织材料之间交接处的“结点”, 把材料与材料通过受力关系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从而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系统。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中的承重构件“斗拱”的多向榫卯搭接的结构与“绳结”的力学、美学性能极为相近。“绳”的线形形态使其具有韧性和抗拉性能, 绳与绳通过相互穿插咬合紧扣在一起形成了“结”, 绳与结统一成稳定的整体。斗拱的榫卯搭接形式层层叠叠、纵横交错, 这与反复穿插勾连组合而成的绳结造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极具装饰美感。编织思维的运用为建筑物带来了纵横交错联结而成的稳定结构以及优美和谐的韵律美感。

3、编织语言在社会其他领域中的拓展与延伸

手工编织的基本建构原理的扩展应用不仅体现于建筑设计上, 还体现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其他的领域。如平面设计、材料科学、计算机虚拟视觉、坐标系统图表等方面都应用到编织的线性构成原理。编织语言体现在平面设计中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用来辅助排版设计和图形设计的“编织网格”, 是一种借助理性的方法来开拓设计思维的途径。运用编织经纬交织的纹理特点设计出一组字体, 再将版式设计与编织中的飞数概念相结合, 探索出新的版式设计艺术表达方法。

“编织”出来的物品还具有超乎想象的强韧性, 体现在航空工业领域对“编织复合材料”的应用和研发中。编织复合材料的基本工艺类似于传统的“编织”技法。通过科技手段“编织”而成的复合材料的纤维之间为有机的整体, 显示出很高的综合力学性能, “如剪切强度、抗冲击性、损伤容限、断裂韧性、可靠性等性能均优于传统的层合复合材料”,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航天工业中。电子计算机上图像的形成与织物上纹样的形成亦有着相似的构成模式。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显示的图像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方形小点 (像素) 构成的, 这些颜色接近的小方块连接在一起排列形成的图像, 其清晰度、色彩明艳度都与单位面积内的小方块的数量有关。单位面积内颜色接近的小方块数量越少则图像越黯淡、粗糙、模糊;反之, 则显示的图像颜色就越鲜艳、真实, 图像就显得清晰、细腻。

三、结论

通过对编织形式美感成因的分析可知, 纤维材料建构而成的肌理形态之美的感触更为细腻而深刻。有益于我们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把握材料的语言, 将自身对于线性肌理的理解转化为创意的源泉, 创作出富于个性和思想内涵的全新的纤维艺术形态。在平面设计、建筑、景观、材料、计算机图像等领域中, 编织语言以隐喻的形态元素藏于其中。可见, 编织艺术在建构思维和审美演绎方面向社会其他领域产生的辐射能量。

参考文献

[1]任倢, 从社会秩序到文化含义:传统与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纤维艺术[D], 中国美术学院, 2014.

编织艺术 篇2

我 织了个小围巾

配低领羊绒衣戴的我一共买了8团羊绒,织了羊绒套衫织掉6团多,剩下约1团15克,就把剩下的线织了这套短围巾。

如果你自己喜欢大一点的围巾

多买点线

多起几个花 织长点 就是了

有人问我这个围巾怎么戴

我回答:很简单,就像下面真人秀那样交叉,戴在外套里面

挡脖子风

充当高领的用处,或者围巾交叉,别一个胸针,这个围巾虽然短,但系一下也行的。

我本人不喜欢长围巾,长围巾塞在外套里面,胸口鼓起一块,这样不喜欢

我喜欢短围巾,就织了个短围巾,听说韩国正流行小围巾,一不小心赶了韩国的时髦了围巾的教程是正常长度的,比我拍照的围巾要长,所以用量是2团我织了个不高不低的圆领

想着这样可以穿春、秋、冬三季

挺贪心的如果织个高领

那只能冬天穿那冬天穿

我怕冷

就织了条配套的小围巾

充当高领吧这样需要时 配上围巾穿

2件套 看围巾照片吧!

围巾织完蒸汽熨烫平整(反面熨烫),就拍照了,天一直下雨,还没洗呢

洗洗绒毛就出来了,1500元一斤的羊绒,绒毛和亲肤还用说吗

小围巾还可以配其他外套戴哦

很实用哦

领羊绒衣穿

围巾 编织说明:用线:九色鹿9195意大利进口毛线100%高档纯山羊绒线毛线 1股织围巾色号是:1004 驼色

(1500元1斤10团,也就是小围巾2团300元)你可以用九色鹿雪莉羊绒代替织这个围巾,用针和用线一样。(注意:围巾一样,毛衣不一样哦)

用针: 三燕或者九色鹿牌的针,围巾全部用12号针编织,环针和直针都可以,围巾稍微织松点可以,所以用粗1号织。织手紧的人用粗一号针,可以用11号针。注意:针的数字越小,就越粗。

下面是围巾的用量:

小围巾:2团(比我的长,正常长度,熨烫平整后有3.4尺--3.5尺)中号围巾:3-4团 大号围巾:5-6团

小围巾的用量:我一共8团线,毛衣织完后 剩下的1团多点,全部织了围巾。1股织

围巾12号针编织,环针和直针都可以,围巾稍微织松点可以,所以用粗1号织。如果你光织小围巾买2团。按照下面围巾教程织是够的。起针和我一样,2团线织出来比我长好多,属于正常长度。

围巾你要宽点或者长点:买3团-4团织围巾

1股织

围巾12号针编织,环针和直针都可以,围巾稍微织松点可以,所以用粗1号织。起针可以多1-2个花的宽度,一个花12针,要么增加12针,要么增加24针。织自己喜欢的长度。

如果围巾需要超宽超长的,买5-6团织围巾

1股织

围巾12号针编织,环针和直针都可以,围巾稍微织松点可以,所以用粗1号织。

小围巾的织法:(小围巾,用量2团)

围巾全部用12号针织的,围巾起75针(排6个花,12针一个花,再加3针边针),平针起针,起针稍微松点,织搓板针织紧点,织4行搓板针后,正面按照图解排花,织花也紧点,织8组花高后,织下针放松点,一直织到底,每片长约1.6寸。这样织2片,都是从两头向中间织,两片中间缝合。围巾长1.6尺*2=3.2尺长,熨烫平整后还会长一点,会达到大概3.4尺-3.5尺。围巾起75针,熨烫平整后量宽度大概在7.5寸。

2团线织么最简单了,不计算长度的话,用一团线织第一片,织完一团后,换另一团再织一片,第二团也织完了,2片肯定差不多长的(如果2片有点长短也没关系呀),就缝合,像并肩一样缝合,也可以看下面图解正面缝合。

中号围巾:3-4团,建议增加1个花或者增加2个花,增加1个花就是增加12针,增加2个花就是增加24针。这个是宽度,围巾的长度自己做决定,织织,脖子上围围看,不用问我的,我也讲不出,每个喜欢的长度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身高都不一样。

大号围巾:起几个花自己决定,反正增加一个花是12针,12针一个花样,长度也自己定。围巾的长度自己做决定,织织,脖子上围围看,不用问我的,我也讲不出,每个喜欢的长度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身高都不一样。

围巾的编织图解:

围巾的编织花样:

完全按照下面 花样A 排花就是了。

图象“编织”的艺术 篇3

在上一期《数形结合的“魅”与“惑”》一文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图象使问题的变化更加直观,能够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但是如何准确地作出函数图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准确地绘制函数图象,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重要前提.因此,只有建立与已有数学模型的内在联系,对函数图象快速“定形”,同时抓住“定点”和“定直线”准确“定位”函数图象,才能更好地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做准备.

图象速描有正道,

先寻模型作向导;

定点定线助定位,

统合微调成概貌.

定形定位 双管齐下

在上一期《数形结合的“魅”与“惑”》一文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图象使问题的变化更加直观,能够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但是如何准确地作出函数图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准确地绘制函数图象,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重要前提.因此,只有建立与已有数学模型的内在联系,对函数图象快速“定形”,同时抓住“定点”和“定直线”准确“定位”函数图象,才能更好地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做准备.

图象速描有正道,

先寻模型作向导;

定点定线助定位,

统合微调成概貌.

定形定位 双管齐下

在上一期《数形结合的“魅”与“惑”》一文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 图象使问题的变化更加直观,能够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但是如何准确地作出函数图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准确地绘制函数图象,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重要前提.因此,只有建立与已有数学模型的内在联系,对函数图象快速“定形”,同时抓住“定点”和“定直线”准确“定位”函数图象,才能更好地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做准备.

图象速描有正道,

先寻模型作向导;

定点定线助定位,

编织艺术 篇4

一、手工思想与纤维艺术

人的手能够做到脚并不能够做到的事情,拥有比较多的技能或者本领,因而出现了“手艺”以及“手工”等词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手工劳作越来越少,大部分均由及其加工所代替,手工作品甚至在某一阶段已经成为了“低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发觉已经脱离自然比较远,精神寄托难以寻找时,手工又重新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并且人们发现,手工制品能够令人们感受到亲切感,体会到生活的趣味与魅力。

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经过时间的沉淀,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的世界各国具有特色的传统编织文化,尤其发展至现代,更加融合了现代的艺术观念以及编织科技。无论从纤维艺术的用料或者工艺表现形式角度进行分析,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编织技法均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在现当代的发展当中逐渐能够相互融合与促进。

因而,对纤维艺术中传统编织技法在当代的应用进行分析,必须要了解手工思想以及纤维艺术的内涵。

二、传统编织技法的特点

传统编织技法具有审美价值特点。在传统编织技法当中,一般会时人们感受到编织工艺当中比较朴素且真实的美感,除了编织艺术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以外,其作品亦具有形态与内涵上的审美价值。传统编织技法具有丰富性特点。原始形态的生活当中,采用传统编织技法编织物品,会应用到编、结、扎、扣、辫、缠、网、串和盘等比较丰富的手工技艺,因而形成的编织品在形态上亦具有丰富性[1]。

此外,传统手工编织技法所使用的材料一般为天然的纤维,且运用的编织工艺亦比较简易,经常采取经纬方向的编织。主要编织方法有传统的缂织法,属于一种能够通经断纬的编织方法。纬织法,需要将各种纤维材料按照纬线的方向排列在单经、双经或者多经线上进行编织,能够形成十分丰富的纹理。栽绒法,由经纬线相互交织而形成平纹组织,将相邻的两根经线上拴上毛或者纤维线头结。簇绒法,在编结的技法上采用与栽绒法相似的编制方法,但是簇绒编织物的表面一般为曲线状的绒圈。

三、纤维艺术与技法的融合

纤维艺术当中融合了“艺”与“技”。就其“艺”而言,美国著名艺术家艾·路易·史密斯曾经表示:纤维艺术应该时通过工艺技巧以及物质手段等共同构筑的诗[2]。纤维艺术与其他艺术相同,在其产生时均需要具有一定思想作为先导,并且通过材料这一载体进行展现,在不同高超技术手段的帮助下而完成,最终能过充分体现人们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感知。就纤维艺术的“技”而言。纤维艺术可以说是与编织工艺相互融合、相伴而生,能够帮助编织者实现其艺术理想,即编织者在创作的过程就能中融合艺术语言,将其艺术思想通过技术有所展现。在当今科技进步与艺术观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纤维艺术的技法手段亦在发生变化,其良好发展的状态下经常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且耳目一新的作品,吸引着人们对纤维艺术以及编织技法进行深入探索。

四、纤维艺术中传统编织技法的当代应用

纤维艺术中的传统编织技法,为现当代你的纤维艺术品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及丰富的灵感,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传统手工编织技法在使用的材料以及编织技术方面均有所变化,艺术形式亦在不断更新,其在当代的应用亦十分广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著名服装设计师张肇达,采用纤维艺术中传统编织技法,将爱因斯坦的头像编织成了著名纤维艺术壁画《智慧之光》;再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学博士陈炯,采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应用纤维艺术中的传统编织技法解构了《溪山行旅图》[3]。此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阿奈特·本迪克森的《自然》(如图1)和劳拉·马克西姆的《水之女神的节日》(如图2)等。当代能够积极的应用纤维一书中传统的手工编织方式展现作品,主要由于纤维艺术能够通过其特有的编织语言,以及丰富的表面肌理,使得各类画作以及其他作品均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触觉、视觉和心理上给人新奇的创作感,更加能够展现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尊重与怀念。由此可见,纤维艺术的传统弓编织技法能够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编织语言展现与历史相关的主题作品,在先进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社会能够更加丰富人们生活与生命的趣味,具有无穷魅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纤维艺术产生的时间十分久远,但却仍旧属于新型的艺术类型,能够在当今时代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相较于普通的平面作品而言,纤维艺术作品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创作材料,采用传统的编织技法能够为作品赋予独特的编织语言艺术。整个纤维作品会散发出古老又具有魅力的艺术感和亲切感,促使人们沿着岁月的痕迹,满怀纪念与欣赏知情却感受作品。因此,类似于纤维艺术传统编织技法等手工工艺均应该获得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手工属于社会生产力的一种,能够相应的体现民俗景观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纤维艺术是手工艺术之一,更是比较传统的编织艺术。本文为了对纤维艺术中传统编织技法在当代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挖掘手工的魅力,首先了解了手工思想以及纤维艺术的内涵,并且分析了传统编织技法的特点,其次主要探讨了纤维艺术与技法的融合,最终重点探究了纤维艺术中传统编织技法在当代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手工,纤维艺术,传统编织技法

参考文献

[1]史玉媛,周怡.手工编织艺术在现代服装中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6,19(05):132.

[2]孙瀛,闫松岭.传统手工编织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12(07):133-135.

编织怎么造句 篇5

2) 编织桂冠要比找到它相称脑袋容易得多。歌德

3) 小草儿悄悄地绿了整个山野,给故土编织打扮着春天的衣裳。

4) 年青是我们独一具有权利去编织胡想的光阴。

5) 老师像什么?小鸟说,老师像春蚕,默默地编织着五彩的世界;吊瓶说,老师像园丁,用汗水来灌溉祖国的花朵;小树说,老师像春雨,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大地,用自己的生命造福万物。啊!老师,我觉得您是最伟大的!

6) 爱心是阳光,照射飘浮的云朵;爱心是云朵,编织绚丽的彩虹;爱心是彩虹,架起真情的桥梁;爱心是桥梁,沟通心灵的隔阂。

7) 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李嘉诚

8) 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七彩的虹,犹如花束编织的环带,缀在蓝色的裙襟上。

9) 现在的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梦想编织翅膀,让梦想在现实中展翅高飞。

10) 小草儿悄悄地绿了整个山野,给故乡编织妆扮着春天的衣裳。

11) 望向飘撒雪花的天空,淡淡的灰色像是舞台剧落幕的背景,刹那间恍惚地觉得那种平平淡淡的色彩与我的天空重合,光和影编织的图像,就像一种美丽的幻觉让我只想坐在我的天空不想醒来。

12) 小草,在春日里,吸吮着汩汩的甘霖;在炎热的夏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秋雨的呵护下,开放着舒展的枝叶;在冬雪中,编织起甜甜的美梦……

13) 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带着几分凉意,飘飘洒洒,滋润着大地,那一条条丝线,又像是织女的纺线,织出云朵点缀天空。小草,柳树都不在不经意中吐出了绿绿的芽,飘动的柳枝又在一串一串地编织着思念……

14) 石榴坐在六月的枝头,收起五月的芬芳争妍,在骄阳下用流光溢彩编织膨胀饱满的梦想。

15) 那些海鸥,翩翩舞动仙姿,一阅羽衣霓裳曲,扶摇洁白如雪的裙据,或成一只纺锤,编织海滩的记忆。

16) 宽容,让我拥有了更多的朋友;宽容,让我享有更多的快乐;宽容,像一根彩色的丝绳,为我编织色彩斑斓的童年!

17) 当然,青春需要我们用勇敢和智慧去谱写这壮丽的诗篇;青春需要我们用自信和勇敢去攀爬艰苦的历程;青春需要我们无私的爱心去编织奉献的赞歌。这才是青春真正的意义。

18) 虽然每次网到鱼的没有中是一个网眼,但要念捕到鱼,便必须要编织一张网。

19) 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

20) 小草用自己星星点点的绿色织成了一块块绿茵茵的地毯。小草儿悄悄地绿了整个山野给故乡编织妆扮着春天的衣裳。

21) 亲情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为你送去温馨和美丽。亲情是一缕明媚灿烂的春光,在人生艰难的攀登中,为你送去光明和温暖。亲情是一个平凡的字眼,但它却超越了时空,编织了人生美丽的彩虹。

22) 春雨潇潇地下着,树木干枯的枝条朦朦胧胧有了一层淡绿的色彩,雨水顺着树尖滴下来,变成了一串串水灵灵的音符。地面也湿润了许多,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气息。小草也偷偷地钻出地面,开始编织绿色的地毯。

23) 如果你想要自己幸福,那么请用心去爱别人。我们生存的世界,不仅是用五彩缤纷的事物构成的,还是用爱编织的。当你全心全意的爱一个人时,你会感到无比幸福。

24) 他看见女孩的长发在舞厅灯光里飘飘洒洒,她的头发上有一种奇特的香味。它们编织了一场甜蜜的梦幻,就像雨丝般发出沙沙的响声。

25) 信任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信任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信任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

26)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27) 童年是多么的快乐啊,多么值得让人留念啊。我的童年虽然在这不起眼的农村,可这农村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美与快乐。让我们用爱、用快乐、用幸福、用真诚、用善、良去编织一个美好而又快乐的童年。

28) 一棵棵小草从酣梦中醒来,它们破土而出,舒展着它那幼嫩的绿叶。它们悄悄地染绿了整个山野,给大地编织着春天的衣裳。

29) 春天,山上百花盛开,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野花,编织成花色斑斓的公主裙,把春姑娘衬托得格外美丽。

编织艺术 篇6

关键词:编织艺术;室内设计;美学价值

现代室内设计已经逐渐走出单一仅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的局限,在追求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同时,更加追求塑造变化丰富且具有美学价值的空间布局与装饰形式。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将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品质的诉求也提升到新高度,同样,室内的陈设、家具设计作为提升室内品质与氛围的重要手段,也会给处于室内空间中的人们带来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应。而编织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其自身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且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甚为广泛。完全具有作为室内装饰的美学价值。本文将从编织艺术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美学规律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作为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够发扬与传承编织艺术文化。同时,力求探索室内设计在空间与装饰上新的设计手法,寻求编织艺术和室内设计的契合点。

1 编织艺术自然美与室内陈设设计

编织艺术起源于上古时期,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其纯粹、古朴的技艺手法与制作材料的质朴自然和肌理美感都充分体现了编织艺术的自然美。将编织艺术的这些自然美感应用于室内空间中,能够有利于营造舒适、柔和的氛围,其中应用编织装饰所流露出的自然美也能够漫溢于整个空间,使得整体室内空间中散发出自然美的味道。

我所理解的艺术中的自然美,自然景色在视觉上形成的美感与心理感受到的壮美情怀是一部分,而人类在远古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制作生活产品所创造的自然、质朴的技术方法同样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生产美与自然美。编织工艺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技法,无论是远古社会简单质朴的编织手法还是随着编织工艺的发展出现的以编、结、织三类为大致方法的编织技术,运用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编织技法,制作出的各种陈设工艺、家具装饰在室内空间中,都展现出了编织技术淳朴的自然美。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运用植物等的茎或叶编织绳索、渔网等,现代编织艺术的材料也多采用竹、藤、毛、麻、麦秸等源于自然的物质来制作。现代室内设计中,表达田园风格、乡村风格的室内环境时,藤制与竹制等编织家具能够贴切地表达出该种装饰风格的特点,且这种未经过过多加工的材料所制作的编织家具,能够展现出室内环境的清新、恬静的氛围,表达出了自然美的设计语言。

编织物取自天然的原材料通过编织工艺编织而成的肌理带给人们丰富的触感。丰富的肌理和触感,是编织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搭配编织工艺品时要注意选择与整体环境匹配的编织材料,相对应的编织材料的加入,能够提升了室内空间的品质感和装饰性。编织艺术无论从工艺技法的淳朴还是材料的来源与质感在视觉与触觉上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编织艺术的自然之美。

2 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艺术美

(1)色彩的应用。编织艺术材料多来源于自然,竹、藤、麻等制作的家具工艺品色彩多是材质本身所固有的天然质朴的颜色。應用于室内空间中,能够充分展现出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气息与纯朴之美。同时,也可采用染织技术丰富编织材料的色彩,使之能够应用于各种风格的空间中。例如,羊毛材质经过纺线染织后,多样的色彩通过巧妙地搭配,可合理应用于不同色调的空间之中。突显编织工艺的色彩艺术美。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编织工艺,须合理掌握编织材料本身以及编织装饰物色调与室内环境之间配色的方法。常用的配色方法有:同类色搭配、近似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相对色搭配。同类色的协调应用,可以起到把握室内风格主题,快速定位室内整体色调的作用。近似色彩搭配运用,可以是原本视觉上零散的室内空间达到统一整体的效果。而对比色彩搭配则色彩鲜艳明快,运用于室内空间可以起到强调重点,突出视觉中心的作用。相对色彩搭配其效果比对比色搭配更为强烈。根据室内空间的风格,将色彩合理搭配,丰富层次韵律。变化与统一互相融合,充分展现了编织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单纯化、丰富性与多样化的艺术美特征。

(2)图案的应用。编织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取材广泛。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的发展,有具体的形象与抽象的表达等等。无论哪种题材,编织物图案的选取都要与室内设计主题风格相协调,要注意图案形式的在不同地域与民族的艺术特点。例如,在主题为东南亚风格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芭蕉叶、象、棕榈树等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动植物纹饰符号的编织挂毯、沙发靠垫等进行装饰。再如,我国藏族地区的编织艺术有自身很强的民族特点,动物纹饰多用藏族原始图腾演变而来的牦牛、猕猴。以及来自于汉文化意识的龙、凤、仙鹤、蝙蝠等,尤其是龙凤纹样用得更是居多。将编织有这些图案的唐卡、壁挂放置于室内局部,也可以提炼其元素运用到具有藏族特色的室内环境中,在室内织物、装饰品上体现室内风格的民族特色与艺术特征,对室内风格的定位起到立竿见影的装饰效果。

(3)形式的应用。编织物独特的艺术美感从根源上来自于线形纤维材料所建构而成的独有的表面组织纹理的形态和结构。编织的形式多采用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组织形式,使之在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3 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社会美

编织艺术在室内设计局部空间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编织艺术的家具及套件也多应用于室内的软装饰之中。编织产品作为家具主要采用竹、藤等材质制作。织物套件,主要用于沙发的坐垫、抱枕或床上用品,在起到装饰实用的功能时又起到对家居用品的保护作用。随着现代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编织工艺品也多用于装饰餐具、餐桌,等室内设计的细节之处。精致细腻的图案纹饰,制作精益求精的技术工艺,展现了现代人对居住空间品质的追求和对高雅生活情趣的向往。

从古至今,编织被称为经天纬地,常用一个抽象的盘长结来象征天长地久,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渴望。所以,织物是人生的隐喻,而这种隐喻就体现在经纬线的交织过程当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编织时,人的思想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移入编织之中了。因此,也可以说编织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当经纬交织时展现的是时间过程,但最终在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形态,从而凝聚了人生的缩影,留下生命活动的印记。手工编织艺术承载了人类的回忆,蕴藏我们梦想,改善和强化了人类的生活品质。所以,编织艺术的真正目的是要把某个地方转变成真正满足人的生活与情感需要的场所。也就是转变成能使人领悟到其自身存在的具有一定意义和特征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敏.藏族编织艺术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2014.

[2] 郭耀先.光与影的编织[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2.

[3] 陆洋,管伟君.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上海:科技世界,2014.

编织艺术 篇7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东部, 上承九河, 下注渤海, 总面积366平方公里, 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芦苇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被。白洋淀是北方芦苇的主产区, 其分布面积约有6000平方公里, 年产量高达70多万吨。丰富的储量为芦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淀中有蒲柳多霞苇”, 这是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对白洋淀的描述。这里的芦苇加工历史悠久, 淀区农民除了养鱼、种荷之外, 大多掌握芦苇编织技艺, 打鱼用的鱼篓、盖房用的苇席、以及农家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各种各样的篓筐等多为芦苇、蒲草编织。淀区农民农闲时多以芦苇加工为业, 养家糊口。芦苇加工一直是淀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众多的芦苇民间加工艺人为白洋淀的芦苇艺术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另外, 白洋淀的芦苇皮薄、节长、韧性很好, 又有古朴的色彩、自然纹理秀美, 是优良的艺术品和纪念品的制作材料, 在材料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尽管淀区的芦苇加工在民间历史悠久, 初具规模, 但大多只是作坊式的, 简单初步的加工处理, 如苇草和民间建房用的苇板、苇席。虽有部分企业和个人进行一些诸如芦苇画、工艺苇席、工艺苇编加工等产业探索, 但其规模较小, 这样简单的手工加工模式不足以形成芦苇艺术产业, 更谈不上对芦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生态化开发。芦苇艺术产业是芦苇艺术产品 (如芦苇艺术编织品、芦苇画、芦苇艺术装饰品等) 符合了市场规模化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 是一种文化艺术上的产业化。而“芦苇艺术深层次的开发”既包括改良品种, 进一步提高芦苇的质量, 更包括拓宽艺术加工、利用渠道, 根据芦苇的特性, 进行编织艺术、芦苇艺术材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深入研发。

为此, 笔者认为在白洋淀芦苇文化产业开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首先, 在白洋淀芦苇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挖掘、保护、传承芦苇传统编织工艺。因为, 淀区的芦苇编织艺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加工工艺技术和艺术审美特征, 是整个芦苇艺术产业化开发的文化基础。同时, 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新的, 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芦苇、蒲草编织艺术, 以巩固芦苇编织产业开发的基础地位。

其次, 通过对新芦苇艺术加工形式的开发, 巩固初具规模的芦苇文化产业。芦苇画是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工艺美术的一个新品种。它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绘, 展现了白洋淀浓郁的水乡风情, 是将白洋淀芦苇艺术产业发展壮大的良好开始。白洋淀杨丙军艺术公司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了河北大学芦苇艺术研究所, 对芦苇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在挖掘传统艺术内涵的基础上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 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既拓宽了芦苇艺术的表现题材, 对民间文化保护和维护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又将芦苇这种自然资源与民间艺术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机结合, 形成文化艺术产业开发的健康模式。相信随着芦苇艺术新形式的研究开发, 芦苇会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同时芦苇、蒲草生态方式的开发利用必将为白洋淀芦苇资源找到更环保、更良性的开发模式, 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目前白洋淀芦苇艺术已经初步形成市场, 随着芦苇艺术产业化的进行, 将继续深入探讨芦苇以及蒲草等白洋淀自然资源与传统艺术、现代设计艺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等有机结合的生态型开发, 芦苇行业必将成为白洋淀湿地生态开发的支柱产业。同时, 也必将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芦苇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提供健康的模式。

另外, 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必须符合市场运作规律, 就是要求白洋淀芦苇艺术加工作坊以企业经营的形式发展;同时要进行市场化的合理运作, 和其他企业一样,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对产品进行创新, 从而不断壮大白洋淀芦苇艺术企业实力, 使之成为具有规模的文化艺术产业。

同时还要强调白洋淀传统芦苇编织艺术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避免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只重视经济开发, 而忽略文化资源自身的发展, 破坏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对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民间芦苇编织艺术造成毁灭性的开发。

编织艺术 篇8

手工钩针, 是上海本地女性利用本地传统技艺的编织工具, 以棉线改良了欧式抽纱编织法, 由织变结发展而来的一种花边编结技艺, 它既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 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莘庄钩针编织的百年历史

上海闵行莘庄镇的钩针编织具有上百年的历史渊源。1886年 (清光绪十二年) , 徐家汇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带来欧洲抽纱编织技艺, 并将修女自制品作为馈赠珍品;1910年 (宣统二年) 徐家汇天主教堂建立编结点, 首先找到了20多公里外的莘庄地区。1909年8月开通的沪杭铁路, 徐家汇与莘庄均设火车站, 往来方便;莘庄的南张天主教堂内有修女从事手套编织, 村宅中43户大多信教。欧洲盛行的是比利时布鲁日的“线轴工艺”, 工具、手法繁复, 而1910年莘庄编结点的本地民女采用细钢丝钩针, 改良了欧式编结法, 手法简捷, 并已有了组织批量生产的能力。

当时, 上海莘庄妇女在从事钩针编结花边时, 手艺精良, 利用不同组合对针法以及中国传统编结技法, 编制出图案新“花样”。编结用料也由单一的白棉纱线, 扩展到用米色、灰色、蓝色棉线及粗线等, 编结出了越来越多的家用饰品和服饰。这些花色翻新, 价廉物美、别具风采的“土织品”, 深受洋人喜爱, 很快畅销欧美市场。由于编结者增多, 编织技艺不胫而走, 渐至发展到七宝、颛桥地区。当时, 莘庄镇南街口有吴协和号, 附近地区漕河泾镇有森盛号、诸根堂号, 七宝镇有金秋波号、汪克勤号等, 与英美商人开设的巴特司、华泰、远东等洋行及华人开设的国利、利通、庆福、永惠等店号发生业务关系。于是, 钩针编织乘势发展成为相当规模的上海地方产业。抗日战争期间, 因外贸受阻, 产自上海的编结品销售停滞。

20世纪50年代莘庄镇上办起编结加工场, 有人员100多人。当地女孩子一般10岁左右靠“小扎钩”既能成为家中创收劳力, 不到20岁就成为“结花快手”, 不少心灵手巧的姑娘甚至发展为会编出新“花样”的能人。1952年恢复并扩大生产, 出口苏联、东欧及香港。当时上海县有农民兼营编结户815户, 产值8.69万元。1955年龙华、新泾、颛桥等地相继成立花边手套供销合作社。1956年8月, 龙华区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和新泾区针织供销生产合作社合并, 1962年改名为上海市手工艺品厂。1960年, 全县年产花边手套5.4万打, 产值59.58万元。1964年始销日本, 并转销欧洲, 生产又有发展。1965年12月迁莘庄镇扩建, 产品全部外发手工编结, 大部分产品出口。1968年产量达34.52万打, 产值487.79万元。1968年后限制家庭副业发展, 连续7年年产编结品徘徊在30万打左右。改革开放以后, 1979年县手工艺品厂投资45万元在莘庄建造3209平方米7层大楼, 当年设23个编结站, 外发工约10万人。1980年在外省、县增设37个站, 共70个站, 外发工12万人。1981年生产182.5万打 (件) 。1984年有35个编结站, 分管502个编结小组, 外发工10余万, 生产119.9万打 (件) , 产值1821万元。

二、淳朴民风造就的钩针编织传承者

上海莘庄镇是传承钩针编织工艺的重要发展地域。据统计,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以莘庄为核心辐射周边如徐泾、七宝、颛桥等地, 妇女从事钩针及棒针编织的人数, 多达20余万人之众。近年来, 莘庄镇和文化中心重视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 成功申报“钩针编织技艺”并被列入上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龙华等4位先后荣获“钩针编织”传承人, 还建立了“莘庄钩针编织坊”。钩针编织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催生了一批代表性人物, 她们在带动当地人们从事、传播具有上海市传统特色的钩针编织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龙华, 1952年出生在莘庄镇, 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钩针编织技艺的优秀人物。受到母亲和当地钩针编织文化熏陶, 开始学习钩针编织, 掌握了这门技艺的各种针法, 从按照外商的图纸要求编织样品, 到融入地方特色创作“新花样”, 成为一位当地公认的有影响力的编织能手, 培养了一批编织能手, 规模最大时有上万人的一支编织队伍, 编织的产品销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对莘庄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她创立莘庄钩针编织“三针牌”品牌, 作品多次获奖。2007年, 金龙华被上海市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织 (手工) 主要传承人之一。2010年又被命名为上海市钩针编织 (手工) 代表性传承人。

毛静芳, 自1979年作为一名离乡10年的知青从云南回沪后进入上海市莘庄花边总厂, 担任花边设计员工作。她边工作边学习, 从普通工人到厂技术科科长兼服饰部长。1992年受企业委派赴美国加州工作和学习。在工厂的20年中, 她共设计花边样品100多只。1998她下岗后, 创办了上海市莘庄手工艺品编织站, 2006年完成产值达到650万元, 从当地到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方, 有许多社区和农村妇女都在为上海莘庄编织站加工产品。2010年, 毛静芳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织 (手工) 代表性传承人”。

“颖颖创意服装服饰服务社”的创办人孙颖棣, 上世纪50年代初出生在上海, 从小喜欢钩针编织。孙颖棣的钩针编织很具女性色彩技艺独特, 并逐渐形成了她自己独有的编织风格, 颇受观者好评。“颖颖创意服装服饰服务社”创办至今也已满20个年头, 其作品和产品广受赞誉, 曾举办过个人作品展示。孙颖棣在2007年至2008年度担任上海市妇女再就业手工艺培训基地首批指导教师。2010年, 她被命名为上海市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织 (手工) 主要传承人”。

三、对上海莘庄钩针编织在新时期传承创新的思考

上海莘庄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钩针编织的唯一传承基地, 在市场经济中, 尤其在“十二五”期间,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亟待总结历史经验, 融入市场元素。针对目前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遇到的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劳动力成本提高、内销市场营销认同度低、传承后继乏人、政策扶持力度弱等问题。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上海市集体 (合作) 经济研究会、上海惠罗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通过对莘庄传承基地和钩针编织坊的现场考察和座谈咨询, 大家认为, 作为具有“海派文化”内涵的钩针编织, 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更具有很明显的市场价值。从历史的发展沿革与民风传统, 钩针编织在莘庄当地具有极其良好的群众基础, 民众参与度广、投入很少、无需场地以及可充分利用居家的业余时间等优势, 是提高妇女地位, 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有效形式。发展有区域特色的莘庄钩针编织业, 在建设当地社区文化中能起到其独特的作用, 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大家认为, 要解决莘庄钩针编织进入市场经营发展难, 传承创新人才培育难, 国内外同行信息交流难等突出问题, 专家们吁请与建议, 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 依靠社会、协会、企业等方方面面力量, 共同帮助莘庄钩织编织传承发展, 从而找出一条钩织编织文化传承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初步调研大家初步提出上海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政府引领、多方合作;虚实结合, 产业集聚;互利共赢, 和谐发展, 努力争取莘庄钩织编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一朵中外手工艺交流的奇葩, 成为一张有“海派文化”特点的名片, 成为莘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上海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是政府引领。莘庄镇政府在“十二五”期间设立“中国钩织编织源——上海莘庄”项目, 大力宣传中外手工艺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国源——上海莘庄钩织编织手工艺的独特优势和稀缺的人文资源;大力宣传中西方元素融合创新的莘庄钩针编织是上海开埠一百年来形成的“对外开放, 海纳百川”城市精神内涵之一;大力宣传以钩针编织为载体, 推进当地文化、经济、社区协调发展, 符合上海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的方向。

二是多方合作。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需要广开思路, 把挖掘当地资源和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结合起来, 采用多种合作方式, 柔性引入人才, 利用市场机制, 携手合作, 共享成果。

广泛取得必要的社会资源和集聚一批精通手工艺专业人才, 建立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智库, 也是莘庄钩针编织争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

例如与上海市女子函授实验学院的鼎力合作。该校成立近18年, 坚持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 曾经在上海组织18个姐妹编织合作社, 带动一大批妇女居家就业, 参与经济社会生活, 不仅增加家庭收入, 融洽邻里关系,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得到中外专业人士好评。

其次, 需要与专业公司开展编织品销售的多种合作。例如上海惠罗公司的地理环境、商誉、人力资源与市场资源是莘庄钩针编织走向国内外市场不可多得的窗口。

还有在上海市集体合作经济研究会的帮助下, 得到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集体合作经济的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利用莘庄地处上海城郊结合部的优势, 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司法》等创新体制机制, 创导“手拉手、一起干”的合作理念和共同富裕的愿景, 为钩织编织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软动力。

三是虚实结合。钩针编织的传承创新, 应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文化传媒、实体经济等的发展路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钩织编织传承基地为主, 与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上海市女子函授进修学院等共同主办“中国钩针编织网” (www.china—weaving.com) , 填补国内钩针编织网站注册的空白。突出网站架构主要元素, 通过传承、沿革、发展的历史进行图文并茂的介绍;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织各位传承人的业绩进行介绍;展示中外优秀作品, 并对作品的市场价值进行推广;打造专业的网友论坛等互动平台, 使之成为钩针编织技艺、设计、成果、市场的专业网络媒体;打造钩针编织产品市场信息交流的互动窗口。

第二、建设上海莘庄钩织编织纪念馆。以钩织编织传承基地为平台, 陈列领导关怀、历史文献、经典作品、代表人物、民风民俗等;并组织力量编写出版“莘庄钩织编织史话”, “莘庄钩织编织技艺创新”等专业书籍, 在国内外介绍莘庄编织的渊源和未来。

第三、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上海市的有关规定, 探索建立上海莘庄钩织编织联合社。采用“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社员”的发展模式, 形成编织在家, 技艺创新、原料采购、品牌营销等多环节、多元素的合作, 推进钩织编织特色社区的建立。产业集聚区可以按照钩织编织种类, 如服饰编织、艺术编织、礼品和旅游纪念品编织等, 分布在不同社区集聚加工、销售和现场表演等;社员主要是周边地区或热心钩针编织的当地居民、农民或外来务工者等骨干成员, 形成有上海莘庄特点和经济效益与文化氛围双重效应的新型社区建设。

第四、适时组织上海市钩织编织评选展示活动。与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上海市女子函授试验学院联合发起上海市钩织编织评选展示活动。展示上海包括各地钩织编织爱好者的独特技艺, 从不同视角宣传扩大上海莘庄钩针编织传承发展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编织技法教学初探 篇9

一、编织技法概述

编织是以线型材料为元素,运用穿引工具或双手进行的工艺艺术手法。编织使用的线材主要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

中国的编织历史要从 “结绳记事”开始,结绳记事始于上古, 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上古时期的中国以及秘鲁印地安人皆有此习惯,直到近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仍然采用结绳记事来传播信息。古人为了要记住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他就会想起那件事,大事情打一个大结,小事情打一个小结。

外国的编织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和北欧已有用类似结网技术编结成的衣裙。到14世纪至15世纪欧洲的编织尤为盛行,是壁挂、壁毯艺术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大量以宗教故事、风光为题材的作品。[1]。

二、编织技法教学中的结艺学习

学习编织技法这门课程既是教授给学生编织的工艺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工艺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结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老师教学,二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老师教学的结艺包括: 纽扣结、琵琶扣结、双钱结、十五孔龙目结变化结、网目结、发饰结、吉祥结。教学形式主要以视频教学为主,并进行分步骤讲解,对学生逐一进行示范与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小组同学之间的学习与配合,如何将一种结艺分解成若干步骤进行讲解,并且能够将结艺的线路教会其他同学。学生可以将结艺的制作步骤拍摄成图片或视频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研究结艺的基本线路。

三、编织技法教学中的创作能力培养

编织技法的学习是充满创意和手工乐趣的课程,学习结艺是创作的基础,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学前期通过讲解编织技法的概念及历史发展,大量欣赏编织技法与首饰相结合的作品图片,使学生对编织技法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准确的把握创作的范围。在结合编织技法与首饰设计的前提下,学生以小组形式需要做出两组不同主题的创作作品,结合综合材料、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充分的发挥创作空间。

( 一) 电影主题创作

由于编织技法材料及表现形式丰富,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一个主题创作,因此选择统一进行电影主题创作。通过提取电影里的故事情节、色彩、造型元素等进行首饰设计,在设计时不仅仅需要考虑到整体造型,还需要考虑不同结艺如何搭配,使用什么样的线材更合适。

不同材质有不同的美感和自身的情感特征,材料的质感和肌理能调动起人们在感知中视觉、触觉等知觉以及其他感受的综合过程[2]。不同的材质可以带给人欢快、舒适、刚硬等感受。比如尼龙线光滑柔顺,具有丝绸般的光泽,给人一种高贵与华丽的感觉; 金属丝材质的冰冷刚硬,给人理性、充满力量的感觉; 羊毛线材质给人带来柔软舒适、温馨、温暖的感觉; 棉麻线材质给人一种天然质朴、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这些线材都可以用来作为编织的材料,它们都具有柔韧的特性,但又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学生在创作中不仅要把材料当作造型的工具,更需要学习挖掘材料自身的材质美感。

( 二) 自由主题创作

自由主题创作与电影主题创作不同,自由主题创作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质结合进行创作,不仅仅使用金属丝、尼龙线等线材,而且可以使用布料、硬纸板、泡沫板、金属板、树枝、塑料等材料,这些材料可以运用立体造型的构成方式,有效地弥补单纯使用线材编织的造型过于平面的不足。自由主题可以选择建筑主题、自然元素主题、美食主题等进行创作,主题的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线材编织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不同材料的质感与色彩相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同时,自由主题创作也考验了学生对色彩搭配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创作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

编织技法这门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结艺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结艺进行搭配,结合多种材料和表现技法,发散设计思维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编织技法与首饰设计的结合。

摘要:编织技法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了解编织的概念及历史,熟悉工具与材料的使用方法,熟练的掌握编织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能够将编织技法与首饰设计相结合,开拓创新思维,结合综合材料、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充分的发挥创作空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编织技法,结艺,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龙俊.纤维艺术教学初探[J].设计教育,2011,19(3):127.

编织童年的美丽梦幻 篇10

一、课件播放,激发情感

文本以情动人,文中姥姥那精湛的剪纸技艺、勤劳善良的人格魅力、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我自制课件,设计情境导入:首先,我和学生在《真的好想你》的音乐声中共同欣赏诗朗诵《亲情》:“亲情是甘露,滋润着我稚嫩的新芽。当我刚刚展露尖尖的角,你便伸出了温润的掌心。亲情是和煦的春风,唤醒了我懵懂的心智。当我长出日益丰满的羽毛,你便轻托我飞上云霄。亲情是无言的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亲情是望着远去的背影,偷偷地把泪拭擦。亲情是浩瀚的宇宙,带着殷殷之情,带着热切的心,陪着我闯遍天际。”课件中,深沉优美的音乐、醇绵朴实的画面、富于诗意的语言,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我再让学生说说从课件中的画面让你想起了身边哪一位让你难忘的老人,你想到了他们的什么事情?接着提问:《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什么样的姥姥?回忆了作者和姥姥之间的哪些事?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更加激发了学生认识并熟悉姥姥的兴趣,亲切自然地走进文本。

此外,我还把姥姥的剪纸作品做成课件在课前播放,并作为课件背景循环播放,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欣赏了那出神入化的“喜鹊登枝”、“牛驮兔子”……不仅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将美好的剪纸形象留在了心中,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情趣和欲望,也为感悟姥姥与作者之间的亲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深情朗读,升华情感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我在教学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进入情境,在朗读的基础上对那些引起表情达意的词句悉心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体会作者的情怀,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初读课文后,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姥姥”这一问题,我指导学生去入情品读课文重点词句,边读边思边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架设起文本与学生之间情感共通的桥梁,深刻感悟姥姥的人格魅力,体会祖孙亲情。我分三步

价值。自私冷漠,毫无责任感的她缺乏足够的能力,也根本不配去充当盖茨比理想的化身。在爱情和金钱之间,她选择的是后者。盖茨比以虚妄的黛西作为美国梦的化身表现了他的梦想是建立在金钱能够实现梦想的基础上。而建立在世俗物质主义之上的美国梦本身就体现了它的腐朽本质,终难逃其必然失败的结局。

参考文献:

指导朗读,首先我指导学生找出写姥姥剪纸的语句:“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狗像狗,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很快便说出读出姥姥的剪纸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读出姥姥剪纸的动作娴熟,读出“我”的自豪之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仿佛在剪纸的艺术天地中畅游,感知了其间蕴涵的民俗风情,拥有了美好的心境。同时,姥姥那五彩缤纷的剪纸,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接着我提出分角色朗读姥姥和“我”的对话,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朗读中,从“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等句子的朗读中,体会出姥姥那勤劳朴实、善良热情的人格魅力;理解了姥姥把她对别人的热情、关爱融进了她精美的剪纸中,带给了别人一份快乐。姥姥的勤劳、热情、善良熏陶和感染了学生,心梦之境也越来越纯净。在感悟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特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拴”和“缠”这两个关键字进行品读,感受浓浓的祖孙亲情———姥姥对作者的关心疼爱和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入情入境的朗读,使学生犹如经历了一次其乐融融的情感之旅,又一次体验了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回味思念,传递真情

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动情地说道:“我们也一定和作者一样看见了大平原的小屯边,一个花甲老人翘首远望着、期待着,风吹起她的白发,也吹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念,在这思念的路口,我们涌动着乌鸦反哺一样的情怀,我们一定会回报给予自己的浓缩在剪纸上的这份深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在我的情感影响下,学生再次朗读了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入情想象姥姥思念作者的情景,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至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感恩之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在充分享受了这亲情的快乐之旅后,当学生合上书本时,从他们仍挂着微笑的可爱的脸蛋上,我读出了———姥姥剪纸的形象、姥姥剪纸的声音。至此,姥姥剪出的艺术形象,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姥姥那热情善良、勤劳朴实的人格魅力也已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在他们心头萦绕,让他们回味、思念的是最美丽的亲情之梦。

童年的梦,有声有色!

Great Gatsb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2]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威廉范俄康纳著.张爱玲等译.美国当代七个小说家[M].三联书店,1988.

上一篇:超功利主义下一篇:英语复习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