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解读

2024-07-17

影响解读(精选十篇)

影响解读 篇1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程序、审批、责任的法律化、制度化已在国际环境法学界形成了基本共识。我国环境评价制度是在2002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法》后建立的。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于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1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学术会议上提出。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正式的法律制度首创于美国。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邦政府管理中必须遵循的1项制度[1]。以后,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并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如,瑞典于1969年、澳大利亚于1974年、法国于1976年、英国于1988年、德国于1990年、加拿大于1992年,日本于1997年也先后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专门法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逐步成为一项各国以及国际社会通用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我国开始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探讨和研究。从1979年开始,先后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并于1986年作了修订,从而在我国确立了内容较为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1998年国务院把《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提升为行政法规,同时配套完善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并于2002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上升为法律,并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2《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的必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限定在建设项目对大气、水、噪声和生态等方面的环境影响。但是对环境施加影响的行为不仅来自于建设活动,更主要的来源于政府宏观重大决策的影响,与具体的建设项目相比,国家的决策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在1979年,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前,中国没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造成不当决策,如,20世纪50年代的人口政策和20世纪60年代“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的政策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之后,198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将造纸、电镀、皮革、印染、焦化等行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使得这些行业得以迅速发展,但随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不得不于1996年采取严厉的措施,对包括造纸、电镀、制革、印染、炼焦等行业在内的一大批企业予以取缔和关闭。1994年国务院出台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到2000年,汽车总产量要满足国内市场的90%以上的需求;轿车产量要达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并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并指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该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刺激了汽车的消费,到1998年底,我国汽车的保有量达到14 000 000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汽车,平均增长率接近20%。但是汽车排气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日趋严重。此外,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重点发展塑料包装制品的政策、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等都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正是由于缺乏对产业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引进外资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如果在这些方面工作进行的不够完善,很可能影响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3 环境影响评价立法及有关问题

世界上已有相当多的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表明这些国家已充分意识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性。我国虽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亦相当重视,但在立法层次上仍显偏低。鉴于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状,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须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提升立法层次。就目前情况看,即使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出台了,仍会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3.1 评价对象的局限性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对人类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每一项建议、立法报告以及其他重大联邦行动”。可见其评价对象既有工程项目,又有抽象行为,再加上法律规定采取的概括式解释,其评价对象广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确定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对“规划”的具体类型和要求又做出了进一步规定,即“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此处所指规划系指指导性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2]。”由上可见,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虽然已经较《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的建设项目扩大到具有更大影响的规划。但对于其他的国民活动、政府行为和政策,还没有加以规范。立法、决策等宏观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一旦失误会给相当范围,甚至全国的环境带来重大损害,且影响发生之后更难处置。可以说,立法、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福祉和命运。因此,对立法、决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我国的环评审批,实际上分为2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前者的审批单位一般都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后者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三条规定,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后再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做出决策。这实际上把环境影响评价主体和审批主体合二为一,即政府对其下属所作的影响评价报告来进行审批。至于专家的审查意见也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只是参考依据。在这种审批体制下,当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发生剧烈冲突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往往“名存实亡”。实际中也确实存在决策机关为实现本地区的利益,置环境利益于不顾的状况。

3.2 公众参与制度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规定环保团体和社区居民在内的美国公众,都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享有广泛的权利。美国环境政策法等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通过“说明会”“公示”“听证会”等方式,使公众广知环评的内容和结论;对公众的意见,必须答复,否则应说明不予答复的理由,并给出具有权威性的证据。公民有权通过对环评提出意见来影响环评的结论,且可经诉讼程序,变更或废止政府行为。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一条和二十一条规定“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建设单位,应以听证会、论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使得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成为1种不得不作为的法律程序。尽管这些均对公众和专家参与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程序、方式和公众意见的法律地位作了明确规定,试图使公众的意见能够成为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其过于笼统、原则,没有规定公众实现这一权利的具体程序,征求意见的方式以及救济措施等方面规定不明,可操作性不强,透明度不高,再加上公众参与时间晚、参与范围窄等原因,导致公众难以真正实现这一权利。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应借鉴美国的规定,在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过程中,对公众参与环评的程序、方式及其效力做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增强其可操作性;扩展公众参与的主体和范围;明确公开信息的内容和范围,依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赋予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权利;明确未按规定执行公众参与规定者的法律责任,以使公众参与真正落到实处。

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必须走制度化的解决途径。确保人类行为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公众健康、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目的,更好地建立起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目标于一体的系统化的管理程序。借鉴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扩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对国家立法、决策等宏观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构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决策者超越认识局限,全面综合地考虑宏观活动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实现及时地对立法、决策等宏观活动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以防止决策失误带来环境灾难。

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长期探索和努力,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包括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完善以及综合评价方法论研究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等等。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8.

权力对道德思维的影响解读 篇2

2010020735 毛重琳 应用心理学

摘要

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研究,考察了人们思考或拥有权力(Power)对道德两难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权力启动会增加基于规则的(道义论的)道德思维,而低权力启动会增加人们对行为后果的(结果论的)道德思维。具体而言,当人们进行某种道德行为判断时,高权力启动的人倾向于考虑行为是否违反了规则,低权力启动的人则倾向于考虑行为的后果。三个实验都证实了,当要求被试思考权力时,就会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而减少基于行为后果的道德思维。

关键词:权力和道德思维,基于原则,基于行为结果,义务论,结果论 1.前言 1.1道德思维

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常需要对一些会影响到其他人的道德问题作出判断或决定。例如,设想一个在中学教写作技巧课程的老师,这个课程需要上交一篇作文。在交作业的最后限期,教师遇到一名因为有偏头痛而不能按时完成作文的学生,这个学生向老师请求延期一天。一方面,老师觉得这个学生是真诚的,而且一个小小的宽限也体现了她人性化的教育。但另一方面,老师担心同意延期的话会打破了规则。毕竟,期限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如果她同意给这个学生宽限的话,那其他的学生也会开始效仿。

在我们的例子中,教师面临着一个道德两难困境,这个问题在于她要决定怎样才是公平的,以及在至少有两个不同结果、而且会对不同的人造成不同后果的选项中选择一个(Velasquez & Rostankowski, 1985)。这些道德两难困境在人们要遵守规则的时候是很普遍的。尽管大部分的规则都是很明确的,但是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似乎超出了这些规则的预期范围的特殊情况。然后我们又面临着是要遵守规则(坚持期限)还是不遵守规则(准许延期)的道德两难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着两种相反的解决困境的道德思维方式(Anscombe, 1958; Beauchamp, 2001)。一方面是基于规则的(义务论)的道德思维,其中,一项行为的正确与否是以该行为是否遵从现有的原则、遵守法律、遵从规范和规则作为判断基础的。如果李明偷我的自行车,这是不道德的,因为它违反了偷窃是不应该的基本原则。在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里,不论在什么情况,行为本质上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另一方面,有基于行为后果的(结果论)道德思维,在这里,一项行为的正确性,不是由它与原则符合的程度决定的,而是通过该行为的后果得到。

李明偷我的自行车,这是错误的,因为这违背了基本的规则,但这也可能是正确的,例如有了自行车,李明就可以更快地把他母亲送到医院,挽救他生病的母亲。

由于这些相反的道德原则,道德推理可能相当复杂。我们想的是,解决这些难题时,我们如何不被看似微不足道的外界影响。我们想的是,我们目前的社会状况不会影响我们的道德推理。旧的道德思维模型反映了这种道德决策的观点(e.g., Kohlberg, 1969; Piaget, 1932/1965;Turiel, 1983)。在这些模型中,道德判断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全面的、内在的道德推理过程的产物。然而最近这种说法一直遭到质疑,而且,道德思维常常是基于强烈的直觉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证实。(Haidt, 2001; Valdesolo & DeSteno, 2006; Wheatley & Haidt, 2005)。人们不能达到成为个人道德推理结果的道德判断。相反,他们依赖于一些快速的、自动地决定他们的道德决策的直觉,而这些直觉常常会被上下文的线索,例如社会或者文化环境所影响。

1.2权力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要阐明权力这种社会文化环境的结果。事实上,权力很可能是最重要的社会影响的形式(Russell,1938)。根据Galinsky和他的同事的研究,我们把权力定义为控制资源、自己和他人的能力(Galinsky, Gruenfeld, & Magee, 2003; 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 Thibaut & Kelley, 1959)。这个定义有别于权力的相关概念,这些概念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Anderson, John, Keltner, & Kring, 2001)。虽然实际上地位和权力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但两者是不同的概念(Weber, 1915/1947)。

我们的目标是证实权力的主观感觉会影响人们思考和判断道德问题的方式,这种权力可能是真实拥有的权力,或者只是拥有权力的想法。具体来说,我们设想高低权力分别与基于规则的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有关。也就是说,我们期望高权力的个人更倾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方面,而低权力的个人更多地依赖于行为结果来进行道德考虑。

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研究的是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不是道德本身。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想证明权力使人怎样的邪恶。虽然某些形式的权力的确是会使道德败坏(Kipnis, 1972/ 1976),但最近,有人认为,权力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只是积极或消极。一种比较好的观点是,权力可以使人有全面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是消极的(腐败),也可能是积极的(值得称赞),具体要取决于个人,情境和背景(e.g., Chen, Lee-Chai & Bargh, 2001; Galinsky etal, 2003; Keltner etal, 2003; Lammers & Galinsky, 2009; Lammers, Galinsky, Gordijn & Otten, 2008; Lammers & Stapel, 2009)。在本文中,我们沿着这样的思路走。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权力使人有更少或更多的道德,而是权力会影响他们的道德思维的方式。高权力的个人更

倾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而低权力的个人更多地依赖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

我们对权力影响的设想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高权力的人容易被稳定吸引,因为他们高权力的地位使他们能控制资源,自己和他人(Emerson, 1962; Fiske, 1993; Galinsky et al., 2003; Thibaut & Kelley, 1959)。因此,我们预期,高权力的人会被能稳固他们权力的道德法则吸引。规则在本质上更稳定。如果一个人信奉基于行为结果的原则,那么道德的决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特殊性。但是,规则和原则经常不受地点或情境的影响,引起同样的道德反应(Kelman, 1969/ 2001)。如果因为规则的规定而认定偷窃是错误的话,那么不管今天还是明天,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偷窃都是错误的。此外,更多的社会条件中产生的规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抽象的基于规则的原则都可以被看作是稳定权力关系的主要手段(Foucault & Gordon, 1980; Sidanius & Pratto, 1993; Sidanius, Pratto, van Laar& Levin, 2004; Sidanius, van Laar, Levin & Sinclair, 2003)。一个系统的规则、规范、价值观念,可以使有权力的人确保没有权力的人服从这个系统,从而遵守制度、维护现状(Gramsci, 1971; Habermas, 1975)。因此,因为规则有利于有权力的人维持现状,因为给予规则的道德思维能维持现状,高权力的人就应该更强地倾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

没有权力的人可能有相反的动机。有权力的人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且把注意力集中在支持规则系统上,而没有权力的人则更倾向于发现权力关系中可能的消极作用。因此,他们采用一种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系统,因为没有权力的人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权力关系中不公平的行为结果上,可以快速地发现权力可能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Gramsci, 1971; Habermas, 1975; Tyler & McGraw, 1986; Weber, 1922/1968)。不平等的分配带来的不公平总是可以隐蔽在抽象的、基于规则的道德原则上,例如精英的概念。而侧重于行为结果的话,任何的不公平都可以立即暴露出来并被发现(Sidanius, 1992)。

基于规则和基于行为结果的思维这两种相对立的力量,可以体现在发生冲突,社会弱势群体期望社会变革而权力大的派别希望维持现状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高权力的人指向规则,法律和原则的重要性和效力,并企图使用这种基于规则的道德封锁变革的路线。在另一方面,没有权力的人把注意力集中于在实际上的、以经验为根据的作用,并通过辩称制度产生的结果是不道德的来呼吁改革(Eisinger, 1973; McAdam, Tarrow, & Tilly, 2001; Tarrow, 1998)。例如,资本主义可以说是合法的和公平的,因为同样的供应和需求规则适用于所有人,但也可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会导致贫富之间更大的不平等。有钱的富人(即有权力的人)倾向于第一种——基于规则的道德立场,而没有钱的穷人(即没有权力的人)则采取相反——基于行为结果的立场。

我们的目的是证实权力的这种作用,即在更多的控制条件下,高权力导致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低权力导致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目前还没有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影响的研究。然而,证实了权力对道德思维有影响是重要的,因为这种权力的作用,提出了对人们公正性的结构性威胁,因为结果可能是,人们作出的道德决定高度取决于他们现在所处的权力结构的位置。权力对道德思维的影响特别重要,因为在实际中道德的决定往往是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作的。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例如在我们前面的例子)决定学生是对还是错,以及是否会通过或不合格;经理们常常需要作出类似的有关员工的决定;法官需要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如果我们发现高权力的人有不同的思考道德问题方式以及会做出不同的决定,那么必须要清楚这种影响的存在,并力求纠正这种影响。

1.3本研究概述

我们假设权力影响人们思考道德两难困境问题的方式,而且高权力的参与者更多地依赖于基于规则的道德,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低权力的参与者更多地依赖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我们进行了三个实验以证明这个假设,我们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一个抽象的环境中的道德思维。也就是说,参加者扮演中立观察者,本身并没有加入到困境当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测试权力在道德思维中的影响,而不受个人的影响或顾虑的干扰。我们启动概念来操纵权力,让参加者想到高或低的权力。我们证明了与低权力相比,高权力增加基于规则的(减少以成果为基础)的道德思想。

2.预试研究

在进行我们的主要实验前,我们首先测试了两个预试研究的大意。在第一次相关研究中(N = 179),我们计算了参加者在道德偏好上,个人权力对慢性情绪的影响(Anderson & Galinsky, 2006; Anderson, John & Keltner, 2005)。在这里,我们使基于规则的道德原则(“对待每个人都一样”)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有时作出例外”)相对立,并进行测量。我们发现,权力大大减少了基于行为结果的思维(增加了基于规则的思维)B = −0.69, SE =.25, p =.006。

第二个预试研究(N = 35)重复了这个结果,但现在通过操纵参加者高低权力的体验(Galinsky etal, 2003),以及通过测量基于规则的道德原则的重要性(我常常发现坚守法律很重要)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我通常觉得重要的是如果必要的话,能够作出例外规定),两个独立的项目都是用9点计分量表。我们发现了交互作用的影响,F(1, 31)= 4.61, p =.04,ηp2 =.13,表明高权力略微增加了基于规则的道德原则的重要性(P =.08),但却略微减少了与行为结果相关的道德的重要性(P = 0.09)。

3.实验一

预试研究中我们发现,权力对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影响超过了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的影响,与预试研究相比,我们现在想测出在道德两难困境中权力对实际决定的影响。然而,使用这些困境的一个问题是,它并没有明确影响是否真的是由于道德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引起的。他们也可能是由于特定的行为而造成的权力对参加者偏好的直接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正交操纵权力和实际决定控制该决定的影响。有所不同的规定是,我们提出的一个道德两难困境中,他们可以拒绝或接受邀请,我们还会问他们,觉得决定拒绝(或接受在其他的条件下),哪种道德考虑是最好的。我们预计,在实际的独立决策中,与低权力相比,高权力会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偏好而减少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

3.1方法

3.1.1被试与设计

参加者为69名华南师大学生。男生35人,女生34人。参加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2(权力:高对低)× 2(决定:拒绝对接受)被试间的设计。3.1.2实验程序

我们首先给参加者呈现一个人际关系的两难困境,这是从Donenberg and Hoffman(1988)的研究中改编过来的。在困境里,有一个需要作出道德决定的高中的女生。我们会把这个决定呈现给参加者并提问他们觉得基于规则的还是基于行为结果的决定比较好。具体来说,他们读的两难困境问题是:“一个叫李敏的高中女生已经答应帮她的女性朋友刘娟解决一个私人问题,这时,她们班新来的女同学王芳,在邀请李敏一起去看电影。这时,李敏必须决定是要忠于她的老朋友,还是对另一个新的朋友表示友好。

权力操控。看完困境后,在作出决定之前,参加者要先完成一个看似无关的搜索单词的游戏。参加者需要从垂直或水平排列的132个字母网格中,划出8个单词。根据实验条件,网格里的单词有一半是没有意义的填充物,另一半是与高权力(控制,影响,权力和权威)或低权力(下属,无能为力,依赖,顺从)相关的单词。

决定操控与测量。完成权力操作的部分后,参加者返回到道德困境。在一种条件下,参加者读到李敏决定拒绝王芳的邀请,并履行她对刘娟承诺。在其另一种条件下,他们读到相反的结果:李敏重新安排她与刘娟约定,跟王芳一起去看电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道德困境

符合我们的设计,因为这两项决定都包含两种条件——都有基于规则的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论据支持。

在拒绝条件下的参加者被问到:“如果你会建议李敏拒绝王芳一起看电影的邀请并遵守跟刘娟的约定,最好的理由是什么?”参加者在9点计分量表中作出选择,由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争论(1分 =刘娟需要有人来帮助她的问题)到基于规则的道德争论(9 =承诺是人情债)。

接受条件参加者被问到:“如果你会建议李敏接受王芳的邀请去看电影,并重新安排她与刘娟的约定,最好的理由是什么?”在这里,参加者在9点计分量表中作出选择,由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争论(1分 =王芳在新学校需要新的朋友,否则她会感到孤独)到基于规则的道德争论(9分 =这是欢迎新同学并对其表示友好的好规则)。最后,问参加者对此次实验目的的想法。3.2结果与讨论

参加者都没有猜到实验的真正目的。两因素方差分析(ANOVA)测出权力和决定对参加者道德决定的影响显示,和预料中的一样,权力的主效应显著,F(1, 65)= 4.91, p =.03, ηp2 =.07,(Fs < 1)。独立于决策类型,高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对基于规则的道德考虑有更强的偏好(M = 5.16, SD = 2.49)。而相比之下,低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有更强的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偏好(M = 3.34, SD = 2.36)。

这些结果再次了支持高权力导致更强的基于规则的道德考虑的偏好,而低权力导致更强的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偏好的假设。与预试研究相比,这些结果显示在实际的道德两难困境中的道德思维效应,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的描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是在把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两个道德决定中的一个而发现这种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证明了权力影响道德思维,但这并不是由于对其中一个结果的偏好引起的(如与王芳一起去看电影)。最后,我们通过在不显眼的单词上操作权力证明了这种效应。参加者只能看到影响他们道德态度的与权力有关的词。参加者没有猜到研究的真正目的。这表明,这种权力的作用至少部分是自动进行的。

4.实验二

在实验一中,我们发现,独立于人们实际作出的真实决定上,权力影响道德思维。然而,这个实验的一个缺点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像把婴儿跟洗澡水一起倒掉,它也扔掉了婴儿。毕竟,尽管我们发现权力影响道德思维,尽管这使人们领悟如何达成正确的道德决定,但我们主要研究权力如何影响我们实际决定。

因此在我们的第二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可以证明权力的影响的同时可以排除掉行为结果偏好原因的实验设计。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再一次操纵权力以及交互操纵权力,基于规则的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是否分别引起道德两难困境中积极或消极的结果。与前面的实验有所不同的是,一半的参与者是在基于规则的道德意味着不好的事情(惩罚)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意味着好的事情(不用惩罚)的两难困境的实验条件下。另一半的参加者的情况完全相反:基于规则的道德意味着积极的东西(奖励),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意味着消极的东西(没有奖励)。我们预期,独立于目标的结果,高权力的参加者更倾向于作基于规则的道德决定,而低权力的参加者更倾向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4.1方法

4.1.1被试与设计

参加者为68名华南师大的大学生。男生33人、女生35。参加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2(权力:高对低)× 2(困境类型:惩罚对奖励)被试间的设计。4.1.2实验程序

参加者首先完成了一个权力经验的启动任务(Galinsky et al., 2003)。参加者被要求回忆起高或低权力(取决于实验条件)的一段经历,并在一张白纸描述发生了什么以及他们的感受。接着,让参加者阅读两种道德困境之一。在惩罚条件下,参加者阅读到以下内容:

老师坚持以下原则: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表现不好,老师就会惩罚他。小明是其中一个孩子。小明今天没有表现好,而且跟其他孩子打架。因此,根据规则他必须受到惩罚。但是老师怀疑小明打架是其他孩子们挑起的。因此,教师考虑不惩罚小明。另一方面,不惩罚小明可能破坏规则而且制造混乱混乱。老师应该怎样做?(1分 =例外[即不要惩罚],9 分=遵守规则[即惩罚])。

在奖励条件下,参加者阅读到以下内容:

老师坚持以下原则: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好,老师就会奖励他。小明完成了功课,因此按照规则他应该得到奖励。但是老师怀疑小明的功课作弊,因此不应该奖励。然而,教师担心违反规则可能会引起混乱。老师应该怎样做?(1 分=例外[即,不要奖励],9分 =遵守规则[即奖励])。

我们拟定了上面两个困境,在一个条件下,基于规则的道德决定(遵守规则)意味着对小明的消极的行为(惩罚)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作出例外)意味着积极的行为(不惩罚)。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基于规则的决定于基于行为结果的决定由相反的含意(即,积极=奖励,消极=不奖励)。也就是说,这两种条件正交操纵道德(基于规则对基于行为结果)和决定(积极对消极)。4.2结果与讨论

参加者没有准确猜到启动任务和后面道德困境任务之间的关系。一位参加者的数据不予考虑,因为她没有完成权力启动,虽然这不影响结果。2(权力)× 2(困境类型)的ANOVA测出参加者权力的主效应显著,证明了与低权力条件者的参加者(M = 6.48, SD = 2.11)相比,高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更倾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决定(M = 7.65, SD = 1.32)F(1, 63)= 7.36, p =.009, ηp2 =.11。如假设,这个显著的主效应不受困境类型(F =.09, p =.77)的影响。我们还发现了一个不是那么有意义的困境条件的主效应,F(1, 63)= 18.61, p <.001, ηp2 =.24,这表明与惩罚小明相比(M = 6.21, SD = 1.74),参加者更倾向于在小明得到奖励的情况下遵循规则(M = 7.97, SD = 1.49)。

这些结果再次印证了高权力促进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而低权力引起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的发现。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对权力的结果偏好而引起的,而是由两种道德思维方式直接引起的。毕竟,在这两种类型的困境中,独立于个人受决定影响的结果,高权力参加者更有可能采取基于规则而不是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

5.实验3a和3b 用两个实验证实最大限度地证明了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影响的可靠性后,我们决定将重点放在测试影响的稳定性上。过去的实验研究都是在相对温和的道德困境中测试影响。为什么高中女孩李敏会跟她其中之一的女性朋友一起(实验一),或小明是否得到惩罚或奖励(实验二)相对来说都是无关紧要。实验三中,我们要在更极端的道德困境中测试同样的权力的影响,在这些困境中决定关乎生命或死亡。在实验3a中,我们使用了医疗困境,在这里决定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在实验3b中,我们侧重于使用非法审讯手段的困境。此外,我们还把这两个实验设置在一起,因为像在实验2中一样,一种困境中基于规则的决策可能是积极的,但在另一个困境中则可能是消极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实验共同表明,这种作用,不会被决定的效价所驱动 5.1方法

5.1.1被试与设计

参加者为31个(实验3a)和24个(实验3b)的华南师大的大学生。参加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种条件中的任意一种中(低权力或高权力)。5.1.2程序

实验在单独的小房间里进行,房间里有纸张和铅笔。所有参加者首先完成了在实验二人中同样使用的体验权力的启动操作(Galinsky etal, 2003)。接下来,他们阅读两种道德困境之

一,两种困境都排除掉了基于规则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的相互对立。

困境实验3a 这个道德困境描述了一个医生,张强,如何诊断年轻人换了绝症:

虽然这个男的没有感觉到任何的问题或者没有因为患病而有任何的不便,但很确定他会在6到9个月内死亡。任何的治疗都治不了他。偶然间他的女朋友比他先知道了这个诊断。于是她请求张强医生先不要告诉那个男的。她解释说,是因为她的男朋友一直想去非洲而且最近已经一起预定了机票过去。鉴于该名男子无论如何都会死,没有办法可以治愈他,女友坚持认为如果医生假期后告诉他真相的话会比较好。然而医院的规则和规定要求医生必须尽早告知病人他的病情。张强医生应该怎么做呢?

参加者随后表示,他们认为张强医生应该的行为是,在9点计分量表中,从1至(假期后告知病人——基于行为结果)和9(直接告知病人——基于规则)。从基于行为结果的角度看,假期后告知病人会比较好,因为这可以让病人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过得比较开心。而基于规则的角度看,马上告诉病人会比较好,因为这是遵守医院的规定。最后,感谢参加者参与实验。实验3b的困境

第二个困境是根据2002年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那一年,一个银行家11岁的儿子在放学的路上被绑架了。三天以后,警察在疑犯拿赎金的时候逮捕了他。疑犯承认了绑架,也说他知道男孩在哪里,但是拒绝说出男孩的下落。他的不合作让警察担心男孩可能是被关在一个没有是食物跟水的地方,如果不尽快找到的话就死去。因此,警方决定威胁跟严刑拷问疑犯。于是疑犯很快就范并带着警察找到了男孩,但是男孩已经死了。

该案件在德国引发了一场关于在审讯中什么才是被允许的争论。我们选择这个困境是因为从基于规则的观点看,警方的行为是错误的。毕竟这打破了不可侵犯人身的原则和我们的法律制度的基本方面对酷刑的禁令。然而,从基于行为结果的角度来看,如果这可以防止状况变得更坏,这是应该做的事情。参加者阅读这个道德困境并被要求回答上述条件下三种审讯方式是否应该被允许。具体来说,参加者需要评定“心理压力”,“扣缴税款”和“身体暴力”(不导致永久性伤害)上的允许。三种技术的评分都为9个等级(1 分=不能接受,9 =可接受)。5.2结果与讨论

我们分别分析了实验3a和3b。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测试在第一个医疗困境(实验3a)中权力对参加者道德决定的影响,权力的效应显著。在医疗困境道德决定的影响表现出显着的影响力,F(1, 29)= 10.86, p =.003, ηp2 =.27,这表明在高权力条件下参加者更以规则为导向

(M = 6.65, SD = 2.34),因此,与低权力条件下更有可能赞同病人女朋友意见等到假期后才告诉病人病情的参加者相比,高权力条件的参加者更有可能直接告诉病人他的病情(M = 3.86, SD = 2.35)。

2(被试间:权力)× 3(被试内:三种方式的接受程度),第二个困境中对酷刑(实验3b)的允许度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出与假设一致的权力的主效应显著F(1, 22)= 5.42, p =.03, ηp2 =.20。与低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相比(M = 7.33, SD = 1.09),高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更不能容忍几种方式(M = 6.31, SD = 1.07),这说明,在高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更倾向于使用基于规则的道德决定并遵守规则,而在低权力下的参加者则更倾向于作出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允许非法审讯技术。

实验3a和3b表明在道德思考中,权力的影响是稳定的,而且它可能会出现在决定并不重要但是却关乎生活或死亡的困境中。此外,实验3a和3b还很好地结合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实验2中的观点。在实验3a中,低权力的参加者比高权力的参加者对病人更仁慈。毕竟,他们冒险打破规则,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实验3b中,低权力的参加者表现出不友好行为,因为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各种审讯技巧可以被采纳。这表明,高(或低)的权力不影响道德思维,因为它影响的是人们更喜欢的结果(无论他们是想友好还是残酷地对目标)。相反,独立于作出的选择的结果,高权力引起更多的基于规则的道德思考,而低权力引起更多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考。6.讨论

6.1关于实验方法的讨论

首先,我们的协变量分析表明,高权力导致人们作出更多基于规则的道德判断,因为高权力的人有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取向。道德取向作为一种强大的中介物,其加入了之后,自变量的直接影响不再显著,这表明权力完全受道德取向的影响(Baron & Kenny, 1986)。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在真实的基于规则的决定中权力的影响可以解释为高权力的参加者增加了基于规则的道德取向。其次,这个结论在我们排除了情绪、观点采纳、或者是参加者对作出基于规则或基于结果的决定的感知的困难带来任何干扰的可能性后得到加强。第三,我们使用真实的权力的操纵,这让参加者相信他们对其他的参加者有真实的影响或相信自己真的被其他的参加者影响着,还有真实的道德决定,这些决定让参加者相信实验的过程以及程序的结果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参加者本人就是道德困境中有权力或者没有权力的主要人物。这不仅增加了我们调查结果的生态效度,还允许我们把我们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感知者亲身参与到困境中而不只是中立一方的道德困境中去。

6.2主观权力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通过不同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主观的权力感觉影响人们的直觉偏好,使其偏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方式和判断。在一系列的预试研究中,我们了发现了高权力的人更看重参与者是否是基于规则的道德争论,并更少重视参与者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争论的初步证据。然后我们进行了三个实验来测试这是否能转化为在道德困境中所作出的决定,在这里我们用三个不同方法来排除,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高权力的人的选择是因为他们更残酷或者更善良的可能性。在这三个实验,参加者并不是实际困境中的角色。他们的角色是中立的观察者。

我们的调查表明,权力影响道德思维的方式,而不是道德本身(参见Kipnis, 1972/ 1976)。权力对人通常有不一样的影响,有时甚至也可以表现为恶毒的行为。规则导向或者结果导向的价值判断只取决于所面临的具体困境。

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权力影响道德思想作风,而不是道德本身。权力的效应具有普遍的变化,它可能是仁爱的,也可能是邪恶的:这都取决于基于规则的或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发上的背景。我们的研究证明,人们认为正确或错误不仅仅是困境中多方面的功能,而是人们对权力的主观感觉。

在这些研究中,我们通过呈现道德困境并提问参加者,他们认为什么道德原则是更重要或者更不重要的来挖掘到的思维过程。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我们没有问她们是怎样作决定的,为什么他们会作出那样的决定。而我们想要说明的是,尽管人们可以报告他们认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出一个道德决定,他们并不能可靠地报告出他们是怎样决定的心理活动。(Haidt, 2001, 2007; Nisbett & Wilson, 1977; Uleman & Bargh, 1989)。因此我们选择了对参加者道德决定和道德倾向的测量,并从中得知心理活动背后的道德思维。

我们解释时指出,基于规则的思维更吸引有权力的人是因为稳定迎合了他们的利益,因此在认识上更吸引。实验5加强了这个解释,这个实验表明当规则与他们的利益冲突时,权力的这种效应就会被破坏。但也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确定的权力-道德链。(Smith& Trope, 2006)的研究表明,权力引起更多的共同处理过程以及防止因细节而分心。权力还可能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因为要作出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需要更集中注意到环境中的具体细节,以及忽略大的背景。一个相关的解释是,可能是如果人们描述的道德事件足够抽象,他们可能感知到这更加稳定(Liberman & Trope, 2008; Wigboldus, Semin & Spears, 2000)这种解释似乎更可信,因为稳定的问题需要稳定的答案,这也可以增加基于规则的思考。我们会在今后的研究中探索这两种解释。

7.局限性及启示

当然,目前的工作还有很多的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在大多数实验中,我们只去除了一个基于规则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互斥的项目,尽可能有效地测量道德思维。虽然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医疗困境或在审讯情况下两者是相对立的,但也可能有两者是一致的情况。我们的测量没有办法有效地利用到这一点。

第二,我们把自己限制在相对有限的基于结果的思维中而没有研究基于行为结果的更为极端的思维:功利主义。有可能权力对功利思想与基于行为结果的思维有不同的影响。功力主义需要参加者的距离的控制(to sacrifice one person for the benefit of 10)。因为权力与扩大人际距离有关(Lee & Tiedens, 2001),与减少观点采纳(Galinsky etal, 2006)、减弱同情心有关(Van Kleef etal, 2008),这可能是因为权力促进功力思考。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缺点是,研究都是操纵权力的经验,而不是真实的对他们行使权力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得出的效应在现有的权力差异中是否存在,例如通过研究组织中的权力。在这些结果之前,我们总结了出研究中三个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的结论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更多代表不同权力间的当事人之间的道德争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权力的当事人(由于对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的依赖程度),他们对低权力的当事人会表现得很严格并且毫不松懈。同时,低权力的当事人也许会显得不负责任,而过多地关注与事情直接的牵连(而不是坚定地,负责任地坚守规则)。进一步说,如果基于规则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导致不同的决定,低权力者与高权力者之间可能会引发冲突。

协调者可受益于目击到这种冲突,因为他们了解冲突的根源以及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争端。如果一个妥协方案结合了基于行为结果和基于规则的元素,则很可能更被双方接受。也就是说,这必须是由两种导向的基本原则共同建构的,并且包含对涉及的当事人都有利的结果。其次,我们的结果也为在谈判中影响他人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特别在低权力者想通过影响高权力者从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他们不应该通过要求特别的对待或者要求例外的情况。毕竟,这与以规则导向思考的高权力者是矛盾的。先认同规则,原则和条款的重要性,再尝试去在现有的规则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再次,应该要意识到,以上的理论只适用与:一个人与高权力者磋商,并且结果不涉及到个人股权交易。当这样的以要求与有权力者一方的利益相关或者背道而驰时,这种影响就会有相反的效果,因为那时候有权力的人更倾向于放弃他们基于规则的道德倾向并采用更多的基于行为结果的思考方式——自我提升。这提示我们在与有权力的人谈判的时候,需要根据决定牵涉的方面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或者集体的项目中。当要作出基于规则的决定时,最好是通过在广

泛的、集体的项目上表达要求。而当要作出基于行为结果的决定时,最好是明确地表明并强调权力者会如何从决定中受益。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更专业更易于控制的实验来检验这些不确定的假设。这样做的话,这样的研究才可以建立坚实的基础,就如我们在本文中提到的:高权力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思想,以及低权力增加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想。

参考文献

1.Anderson, C.& Berdahl, J.L.(2002).The experience of power: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on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tendenc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362-1377 10.1037/0022-3514.83.6.1362.2.Anderson, C.& Galinsky, A.D.(2006).Power, optimism, and risk-taking.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6, 511-536 10.1002/ejsp.324.3.Anderson, C., John, O.P., & Keltner, D.(2005).The subjective sense of power: Structure and antecedents.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4.Anderson, C., John, O.P., Keltner, D.& Kring, A.M.(2001).Who attains social status?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social grou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 116-132 10.1037/0022-3514.81.1.116.5.Anscombe, G.E.M.(1958).Modern moral philosophy.Philosophy, 33, 1-19.6.Baron, R.M.& Kenny, D.A.(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 1173-1182.7.Beauchamp, T.L.(2001).Philosophic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Boston: McGraw-Hill.8.Bentham, J.(1789).An 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J.H.Burns & H.L.A.Hart, Eds.).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9.韦庆旺,郑全全.权力对谈判的影响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 2008,(02).10.孙晓玲,张云,吴明证.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应用心理学, 2007,(02).11.谭洁,郑全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权力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 2010,(11).12.韦庆旺,郑全全,俞国良.权力、社会动机和问责对谈判知觉、行为和结果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 2010,(01).13.韦庆旺.权力差异和社会动机对谈判行为和结果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8.14.张志学,王敏,韩玉兰.谈判者的参照点和换位思考对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06,(01)15.吴利国.道德判断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实践价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16.孙如枫,曾钊新.论道德判断[J].江西社会科学, 1995,(04)

17.洪灵敏.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3).18.黄文新.领导者的伦理标准与道德判断[J].社科纵横, 2009,(06).19.曾志.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20.姚莉.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反思和重构——新科尔伯格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4.21.吴慧红.道德研究新视角:道德判断测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影响力受贿最解读 篇3

一、影响力受贿罪立法的法理依据

《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制定,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国所签署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下简称《公约》)规定的影响,该《公约》第18条规定:“各缔约国应当考虑采取必要立法和其他措施,将下列故意实施的两类行为定为犯罪:(1)直接或间接向公职人员或者其他任何人员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实施给予任何不正当好处,以使其滥用本人的实际影响力或者被认为具有的影响力,为该行为人或者其他人从缔约国的行政部门或者公共机关获得不正当好处;(2)公职人员或者其他任何人员为其本人或者他人直接或者间接索取或者收受任何不正当好处,以作为该公职人员或者该其他人员滥用本人的实际影响力或者被认为具有的影响力,从缔约国的行政部门或者公共机关获得任何不正当好处的条件。”学术界将这两类犯罪统称为“影响力交易罪”。

与我国《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相关的是上述规定的第二部分。由于在《公约》中这类犯罪是独立于贿赂犯罪之外的一类犯罪,而且“影响力”的概念既包括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所形成的影响力,也包括非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所形成的影响力,因此上述规定的第二部分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受贿罪(包括斡旋受贿)发生部分重合,将重合部分从上述规定的第二部分中摒除之后,其范围将与我国《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范围相一致。因此可以说《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体现了《公约》规定的核心精神。然而,要对这种犯罪作为《刑法》第388条之一设置在《刑法》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仅仅引用上述公约的有关规定和笼统地说这种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作为立法依据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该种犯罪从形式上看在《公约》中不属于贿赂犯罪:另一方面,尽管该种犯罪的行为主体一般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当然也可能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是即使是后者,其显然也不是《刑法》第八章所规定的传统受贿罪犯罪主体身份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进一步讲,既然不具有受贿罪意义上的主体身份,如何能够对《刑法》第八章所保护的犯罪客体造成侵害?如果不能造成侵害,岂不是应该将第13条设置在其他章之中吗?此外,《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立法的本意也排除了本条犯罪的行为人与受贿罪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共犯的可能性。

为此,就必然要涉及到“亲手犯”和“身份犯”的概念。“亲手犯”也叫“自手犯”或“己手犯”,是指以间接正犯的形式不可能犯的犯罪,一般认为包括身份犯和目的犯两类。本文只涉及其中的身份犯。“身份犯”是指只能以具有一定的身份者作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包括纯正身份犯和不纯正身份犯。本文只涉及纯正身份犯,即在构成要件中规定的犯罪主体限于有一定的身份者的犯罪。纯正身份犯是否都属于亲手犯,即以一定身份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无身份者利用有身份但无责任的人实施该种犯罪,虽然因缺乏一定的身份不能成立直接正犯,但是是否绝对不成立间接正犯?笔者认为,无一定身份者利用无责有身份者实施法定身份的犯罪同样可以对法益造成侵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以受贿罪为例,无公务员身份者利用和自己存在密切关系的无责的公务员实施受贿行为,无身份者的行为同样会对公务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造成侵害,所不同的是,这种侵害与公务员直接实施受贿行为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这种区别不是性质上的区别,而是程度上的区别。公务员由于身份所负担的义务导致其受贿行为对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侵害程度显然比无身份者要大,因为两种场合所受到否定评价的力度是不同的,公务员的受贿行为对国家的廉洁制度的冲击更大。因此,从能够造成法益侵害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形式的纯正身份犯都不是亲手犯。

综上所述,《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所设立的犯罪与传统的受贿罪本质上都侵犯了《刑法》第八章所保护的贿赂犯罪的同类客体,都是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侵害,只是侵害的程度不同。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才能对《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立法的法理依据做出合理解释。由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影响力交易罪”独立于贿赂犯罪之外,因此,《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所设立犯罪的罪名界定为“影响力受贿罪”更加妥当。

二、影响力受贿罪的具体理解与适用

(一)对“关系密切的人”的理解

对《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中“关系密切的人”的理解,要参考两高《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对“特定关系人”的规定。《意见》第11条规定:“特定关系人”,是指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特定关系人显然都属于《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中“关系密切的人”,但是关系密切的人除此之外,范围要更大一些。特定关系人本质上是指在受贿发生时与国家工作人员正在保持密切的共同利益关系的人,“关系”属于“正在进行时”的状态。而修正案中“关系密切的人”除此之外还包括曾经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这些人在受贿时已经与(离职的1国家工作人员关系不密切了,但是仍然能够利用以前曾经密切的关系实施犯罪行为。因此,修正案中“关系密切的人”本质是能够对现存关系或曾经存在的关系进行利用的人,“关系”既包括“正在进行时”的状态,又包括“过去时”的状态。

(二)对成立犯罪所需数额和情节的理解

对《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犯罪所需的最低数额和情节的理解,可以参照《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1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2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千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杜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2)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3)强行索取财物的。

(三)影响力受贿罪的具体适用

《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排除了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和受贿罪犯罪主体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共犯的可能性之后,实践中可能出现不同情形,需要分别处理。

1第13条第1款的具体适用。该条款的适用有两种不同情形:第一,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受贿,该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不知情的,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构成“影响力受贿罪”,该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不构成犯罪:第二,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受贿。该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知情但又未和与国家工作人员关

系密切的人形成犯意联络的,按照我国《刑法》对共犯的规定,仅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构成“影响力受贿罪”,但是该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罪却需要研究。

首先,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受贿,该国家工作人员知情但未和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形成犯意联络的,一方面,该国家工作人员客观上实施了帮助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受贿的行为,主观上有帮助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受贿的故意,在刑法理论上该国家工作人员构成了“影响力受贿罪”的片面共犯。另一方面,其行为所造成的对法益的侵害性质和程度与两高《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条第1款“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授意请托人以本意见所列形式,将有关财物给予特定关系人的,以受贿论处”所规定的情形没有本质区别,二者对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所造成的侵害完全相同。因此,该国家工作人员的帮助行为虽然没有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为受贿罪,但是该种行为在本质上完全符合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这样,该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按照受贿罪处理。

其次,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受贿的,如果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一方或者该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同时都单方面知情但未和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形成犯意联络的,由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实施了积极的作为,因此应当根据上述的处理原则按受贿罪处理。但是,要认定该国家工作人员虽同时知情却消极地保持不作为的情形也构成犯罪,就必须证明其有积极地阻止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受贿行为的作为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第53条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十三)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据此,国家工作人员具有阻止他人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受贿的法定义务。因此,上述该国家工作人员在单纯知情却消极地保持不作为的情况下也构成犯罪,即客观上实施了帮助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受贿的不作为。主观上有帮助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受贿的故意,仍然应当根据上述的处理原则按受贿罪处理。

2第13条第2款的具体适用。对该条款的适用。分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受贿,国家工作人员不知情的,前二者构成“影响力受贿罪”,该国家工作人员不构成犯罪;

第二,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在其不知情时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二者单独,或者共谋通过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受贿。国家工作人员知情但又未与前二者形成犯意联络的,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单独,或者共同构成“影响力受贿罪”,该国家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上述第13条第1款的具体适用中所提出的处理原则按照受贿罪处理。如果其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共谋且和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无犯意联络的,二者成立受贿罪的共犯;

石化振兴规划政策解读与战略影响 篇4

细观石化产业振兴规划, 虽寥寥几百字但内涵丰富。规划明确了要求保持产业平稳运行, 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 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 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 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等六方面内容。由于石化化工行业子行业繁多, 因此从宏观角度看, 此次规划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的战略安排。

石化振兴规划方案的背景解读

石化振兴规划不是简单地为救市而来, 而是利在长远。应该说, 2008年全球经济现阶段正遭遇经济全球化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危机。金融海啸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冲击不断加重, 下游需求不断萎缩, 原材料与成品价格应声而落。国际油价惊心动魄的跌幅和金融危机的大范围蔓延, 结构性、周期性调整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多重冲击给我国石化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整体行业周期性下行风险加大。石化工业协会近期发表的2008年分析报告指出, 受实体经济增幅放缓影响, 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 建材、汽车、轻工、纺织、钢铁、电子等相关产业对石化产品需求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石油化工景气周期低谷叠加下, 预计2008年石化行业全行业利润4, 990亿元, 比2007年下降10%, 亏损企业开始逐渐增多。至11月份, 我国石油化工全行业亏损企业达4360家, 亏损面14.9%, 同比扩大0.4%;企业亏损额达1605.95亿元, 同比增加605.6%。其中三大石油公司利润2, 228亿元, 比2007年下降31.3%, 石化行业十年增长转向下行。

另一方面, 伴随着大面积的减产和停产, 市场整体低迷下, 行业上升周期累积的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石化行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化工业尤为明显。近几年我国经济外向型增长主导着国内化工业投资趋势, 导致一方面初级化工产品产能严重过剩, 去年四季度开始, 国内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呈现需求低迷、价格下滑、企业高库存难以消化的情况。石化工业协会统计显示, 去年前三季度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5%左右, 而10月份仅增长1.9%, 11月份和12月份则分别同比下降8.1%和8.6%, 出现了自2007年3月以来首次负增长。消费需求的下降导致销售不畅, 产品库存大量积压。截至12月底, 全国成品油期末库存量达到1264万吨, 比上年增长了47.3%;;另一方面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发展薄弱, 大量依赖进口, 重消耗大宗产品项目投资旺盛, 而精细化产品项目投资低迷。

面对当前处于周期回落、结构调整以及全球经济危机逐步恶化的压力集聚期, 此时此刻, 石化行业不仅需要“对冲”行业周期行下滑的扩张性激励政策, 更需要破解结构性顽疾, 提高石化经济增长质量的战略转型。必须指出的是, 在转型过程中, 由于结构调整而带来的增长回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阵痛过程。

从短期看, 振兴规划难改石化行业周期性下滑。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其一, 石化行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性较强, 目前经济增速放缓趋势难以逆转, 需求减弱还将持续, 预计四季度化工行业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 未来一年, 部分子行业将面临比较困难的局面;其二, 由于原油定价权在海外, 国内成品油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较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存在一定的滞后期, 加上石化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因此, 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对行业的影响短时期内或将有限;其三,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最新预测, 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5%, 比该组织08年11月份的预测低1.7个百分点,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增速。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大大降低全球经济对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 对国内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出口数量和价格将产生直接冲击。更重要的是, 2009年中东地区大型石化装置的陆续投产, 将给国内石化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因此, 即使化工石化行业出现反弹, 力度也较为有限。

石化振兴规划三大亮点凸显战略意义

从长期看, 石化振兴规划的战略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以“整体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为特点的石化行业振兴规划的推出, 不仅是缓解当前的燃眉之急, 更彰显出了中国石化行业新一轮整体产业布局的清晰轮廓, 有利于石化产业整体升级。在战略层面上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亮点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振兴规划的主线

首先, 石化行业在上下游产品结构上将做出调整, 通过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项目融资贴息等方式, 推动产业升级, 并对产能明显过剩的企业进行产品调整。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附加值, 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其次, 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 淘汰落后、联合重组。从产业链看, 石化振兴规划对上游行业影响有限, 对下游行业影响要大一些。同时, 由于石化行业产业链较长, 下游行业小公司很多, 因此并购重组和行业整合有一定难度;但相对大企业而言,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强强联合和优化重组, 将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快石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给它们带来很好的做大做强机会。

亮点二:振兴规划旨在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近期对2002—2007年我国30个产业投入增长及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我国石油天燃气开采业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为-1363.98, 处于第29位。因此, 规划中提到的“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将通过促进关键技术特别是共用技术的创新活动, 形成石油等能源开采技术研发的综合体系, 进而大幅提高我国的能源开采和能源利用效率。

亮点三:提前进行资源布局为下一轮增长做好战略储备

石化规划方案提到我国将对成品油战略储备进行分步实施, 今年和明年将总计有600万吨的储备规模, 2011年则为1000万吨。虽未提及石油储备体系的内容, 但是在全球能源峰值即将到来世界石油产量已经进入平台期的大背景下, 我国正积极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

国际IEA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 当前, 从供给方面看, 由于可采资源量特别是优质储量的增幅不大, 新增储量质量较差、接替率较低, 全球90%的油田已进入衰退期, 能源供求处于“脆弱平衡”状态 (如下图所示) 。国际IEA组织预测2012年左右全球石油产量将达到峰值;2020年左右全球天然气产量将达到峰值;2046年左右全球煤炭产量将达到峰值。在这一大背景下, 如果世界石油峰值来临, 世界石油产量将下降, 世界能源市场必将面临供应短缺的风险, 人类社会也将面临强迫的能源转型。据报道, 目前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纷纷采取措施、制定纲要, 应对能源峰值的到来。

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三级储油体系, 从国家储备、地方储备、商业储备。现在国家储备的一期基本已经完毕, 二期几乎也会加快进度;对于三大石油公司而言, 已经在集团层面进行了商业储备规划和建设, 而民营企业层面也可能逐步安排进入商业储备体系。石油、石化企业正未雨绸缪, 做好资本输出和资源引进的新发展机遇期的一切准备。

石化振兴规划战略影响前瞻

历史经验表明, 每次危机过后, 都会出现大的利益调整, 大的格局变动。而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 都会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预计, 未来3~5年, 我国石化行业发展态势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 以振兴规划为蓝本的发展战略将促进石化行业的新一轮大发展。未来时期内, 石化产业增长速度将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相协调, 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 到2011年增加值达到1.75万亿元, 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基本达成, 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0%, 石化行业将进入新一轮产业发展周期;

其次, 随着石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基本完成, 产业聚集区资源配置不断完善, 以及制度性壁垒的破除, 石化工行业的发展将从简单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粗放型模式上升到依靠技术进步的精细化模式上来;

第三, 金融危机将使全球能源/石化企业面临着重新洗牌, 行业内的整合和重组不可避免, 这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据汤森路透测算, 2008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表现活跃, 并购总额同比增加40%至218亿美元, 仅次于德国。在全球经济低迷时期大胆出击, 利用资本的纽带, 通过重组和并购等手段积极推进中国能源/石化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积极构建能源战略储备, 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

第四, 随着未来国家对“短板型”、“欠账型”、“调整型”石化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 石化行业的瓶颈将被突破, 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将有所增强;

第五, 现有的全球能源生产方式、能源定价方式正处于向新的能源体系转型的过程中, 能源利益集团正在进行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利益博弈。例如,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正在提速。无论是具体任务的提出, 还是宏观政策的设计, 通过资源获取、加工、供给、使用的规模化, 走规模之路来推动油气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已清晰可见。中国储备管理转型的加快以及现代石油储备体系的完善, 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国际原油的供求关系和结构, 给全球资源定价体系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影响解读 篇5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而推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首先应具有美好的心灵。然而,在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既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也缺乏对自身心理的正确认识及自我调节的能力,结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素质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更无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在目前形势下就显得尤其重要。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

1.工作量 调查发现有60%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太大,在所有问题中排居首位;64%的教师把放假、发奖金、受到领导表扬等因素之前认为是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教师的工作量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大量的学生作业外,还承担了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上操等。调查还发现,工作负担较重的教师群体,如班主任、主课教师、毕业班教师、初高中教师的心理卫生问题多,职业压力大。

2.升学压力 在调查中发现有33%的教师认为升学压力是老师最大的心病;24%的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是生活中最大的挫折;47%的教师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优秀是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升学压力是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升学压力还加剧了同事之间的竞争,成为教师心理矛盾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3.经济状况 调查发现有50%的教师日子有点紧。特别是未婚的、年龄低于40岁的、初中的或男教师经济状况更不如意一些。男教师、年轻教师、班主任等对经济收入都相对不满意一些。教师认为收入与其劳动付出不相配。

4.领导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领导的不公正评价是许多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这与知识分子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我省曾发生过这样一起事件。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有一次和学生家长起了争执,被家长打了一巴掌。他向校长反映,未引起校长重视,他想不通,就服毒自尽。如何评价教师、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是每一位学校领导值得研究的问题。

5.职称 教师的评职称受阻是引起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又一导火线。虽然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钩,但引起教师心理挫折的不是经济损失,而是自尊心受到打击。

教师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呢?

1、“干一行,不爱一行”,这是时下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然而对于教师来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在教学、辅导学生中获得乐趣。试想,一个心里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学工作时,又如何会有一种好的心理状态?!

2、放下权威身份,能和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现在的学生比过去难弄”,这是许多老师的切身体会,可在我们天天面对学生时,如果无法和学生沟通交流,就难免会出现学生不尊重你,你拿学生没办法的状况。作为一种职业,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家人,学会积极沟通,你会发现效果非常好。

3、学会弹性工作。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为此,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尝试着去户外运动一下,爬爬山、朋友聚会、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只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4、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事业为主,家庭其次,这就是说工作上尽心尽责,但在家里却时常冲突不断,这种状况的教师总有自己的说法,但其实家庭问题常常是引起教师心理压力的一大根源。上班时带着家庭里的烦恼,肯定是无法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结果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

5、别排斥去看心理医生。现在许多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然也无法调节好自我的身心。为此,当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妨大大方方地做回“学生”。

影响解读 篇6

1、 声音创作与分享

品牌与音乐之间的结合并不稀奇,但极具原始味道的声音将会成为2012年的一大趋势。为什么婴儿的笑声会激发我们的购买力?回顾以往,大多数广告只借助歌曲和口号来吸引我们的耳朵,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最原始的声音——像煎牛排的吱吱声、手机震动的嗡嗡声和婴儿咯咯的笑声。如果把这些已知来源的声音融入广告,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进入2012年,随着Siri、Sound Cloud等应用软件和无线扬声器Jambox风靡全球,已有一些大牌开始利用新技术进行新的尝试。比如Mugler与Lady Gaga合作,在音频分享网站Sound Cloud 为 2012 春夏推出了一段充满原生态气息的讲述内容。在这段讲述中,一些具有时尚意象、偶尔还夹带脏话的零碎言语,被另类流行天后用富有磁性的嗓音演绎,再经过诡异的混音,给人带来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冲击力,让人听后“过耳难忘”。

2、 奥运因素

纵观 2012 年全球大事,伦敦奥运会必将在市场营销界占据主导地位。WGSN预测,这将是古老的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与社交空间的完全融合。大众兴趣和电视观众人数将得以攀升,对于参与其中的各大品牌而言,无论是否成为官方赞助商,都将面对独特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夏季日益临近,预计会有更多的运动品牌和设计师大展拳脚,获奖运动员及其赞助协议也将受到高度关注。

陈颂文认为,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对运动类品牌来说是难得的推广良机,像耐克这样的非官方赞助企业并不见得比官方赞助商阿迪达斯的收益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除了请体育明星做宣传,还可以在社交平台或网络推广方面动动脑筋,如果做得有创意,不见得花很多钱,也可以取得很好效果。

3、在视频中寻求创新

WGSN预测,美国在线视频广告的支出预计在 2012 年会增长 43.1%,使在线视频广告成为互联网发展最快的一个类别。然而单纯的视频广告已经很难吸引挑剔的消费者了,因此,越来越多的互动活动和广告剧情片将在 2012 年涌现。

例如,美国休闲服生产商 Madewell 与多媒体公司 Interlude 合作拍摄了一个有趣的互动视频广告。视频的主角是两个女模特,观众在不同的情景下,每次有5秒的时间选择让哪个模特穿什么,接下来就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在模特身上。这种类似游戏的视频广告令人耳目一新,当然它离不开Interlude强大的技术力量。倘若你的品牌没有那么雄厚的技术实力,你也可以试着走桔子水晶酒店的小清新路线。这家“另类五星级”酒店2011年拍摄的星座微电影系列被网友热捧,大家在被个性鲜明的星座男女们逗得前仰后合的同时也记住了酒店与众不同的风格。

4、游戏兴起

游戏化的兴起,以不同方式将游戏概念应用到非游戏领域中。尽管游戏化与消费者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但具体到某一品牌还需确定自己是否真正适合。怪异展示将对一些品牌继续发挥作用,但其他品牌需根据体现的产品内涵和目标市场构建相对稳健的经营理念。

创新将会大获全胜,鼓励互动的基本概念作为共同的发展线索贯穿该行业的所有层面。随着手势识别技术的不断完善,能对正常的肢体运动和语音作出回应的“自然用户界面”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热门词汇,商家可以从微软的体感游戏设备Kinect上找到一些灵感。

5、 联网电视

Yahoo 和 Nielsen 的数据显示,86% 的网络用户在看电视时使用移动设备。换句话说,我们收看电视的方式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相比之前呆坐电视机前的无聊乏味,现在的观众可在同一时间通过多个平台更为积极地进行参与和互动。因此,各大品牌开始意识到,在开展推广活动时,社交媒体和电视组合值得追捧。“智能电视”的面世将在 2012 年加快这一进程,预计今年销售的电视机中有 65% 是联网电视。

在2012年1月举行的CES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三星和LG等品牌展示的智能电视可让观众尽情收听、观看自己想要的内容,而无需触摸遥控器。但有传言称,Apple TV 将在未来 18 个月内将此技术推向前沿。正如之前的 iPhone 和 iPad,Apple TV 很可能成为今年的重磅炸弹。

6、 3D内容

WGSN曾在2011年预测,电视的未来走势是3D,而2012年这种趋势愈发明朗,且目前已开始渗透到寻常家庭。随着局面的打开,在品质提升和价格降低的驱动下,3D在日常生活的作用不断增加。对于广告商而言,3D为他们展现了无数机会,远远超过现有的花哨手段。

在时装界,未来将会是迷人体验和实用体验的结合。3D将会成为提供娱乐、资讯、品牌利用和品牌体验的重要手段。在CES 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大家对3D成为主流充满信心,但也普遍认为如要成为消费者的必备品仍需提供更多的3D内容。

7、 数据分析

数字数据将在 2012 年继续增长48%,达 2.7 ZB(1ZB:1024EB)。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应用仍将强势增长,发展速度将是一般互联网应用的两倍。记住这些数据,2012 年的一大主题是,营销人员如何检测他们是否有效利用网络策略。满足提供更多分析的要求,特别是与平台相关的“参与程度”,这些平台包括 Tumblr (因缺乏见解,在 2011 年遭受沉重的打击)和Twitter(在 2011 年末推出自助广告平台的测试版,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Google+在2011年10月成功拥有4000万用户,像Google+这种参与方式进展不多、但取得不小成就的情况同样令人感兴趣。另外,关注Klout和Kred等社交媒体工具如何继续开发专为品牌提供的内容。

陈颂文指出,与费用昂贵的3D技术相比,数据追踪和社交媒体技术更容易获得,如果使用得当,它们对销售的帮助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应得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他说,数据分析这个钱一定要花,它能帮企业了解消费者分布的省份、消费能力和职业属性,社交媒体则可以帮助企业尽快找到目标消费群体。

以Facebook为例,它的“喜欢”(Like)按钮可以让商家为Facebook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服务,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以往消费者的购物模式是,想到需要什么,再上网搜索。现在掌握消费者偏好的商家可以直接推荐消费者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习惯。“喜欢”按钮的分享功能还可以让用户的好友知道朋友买了什么,这与口碑营销十分类似。由于用户在自己的Facebook主页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不会轻易“搬家”,因此企业只要在数据追踪上下足够工夫,就可以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

8、 近场通讯

近场通讯( N F C )是N e a r F i e l d Communication的缩写,是智能手机的一项技术,能够使智能手机在非常近的距离内与其他设备进行“对话”,这项技术作为零售商又一利器已推广多时。随着这项技术成为新一代手机的标配,预计在2012年必将成为主流,传言称下一代iPhone也将采用这项技术。已采用这项技术的Blackberry正计划很快推出一系列近场通信启发活动,旨在指导消费者和企业如何从应用这项技术中受益。

例如,手机预付费和手机钱包将成为一大特性。但对于市场营销从业者而言,近场通讯将会以迷人新颖的方式将位置网络、交易和采购之间的点连为一体。现在,美国各大银行以及Visa卡、万事达卡、American Express和Discover都在为这个领域积极地做准备。2012年3月,Visa宣布与三星合作,共同在伦敦奥运会到来之际推出移动支付平台,届时三星奥运手机的用户就可以利用移动非接触式支付功能“刷机”购物了。

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近场通讯避免了蓝牙技术协同工作能力差的弊病。不过,它的目标并非是完全取代蓝牙、Wi-Fi等其他无线技术,而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因为近场通讯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仅为212Kbps,不适合诸如音视频流等需要较高带宽的应用。

9、 应用程序界面

数字媒体的局面日益复杂,消费者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平台和设备,因此品牌需要找到更好的渠道让消费者进入它们的应用程序界面。但是,依靠人力和成本同时加以管理绝非易事。应用程序界面允许一套软件与其他软件进行对话的功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通过一套规则或准则,他们使第三方开发者参与并使用已可用的内容。

一个品牌通过应用程序界面与外部开发者合作,外部开发者能够重新改变内容,将其变为应用程序、体验或活动,满足不同地方的需要。另外,还能使该品牌通过管理应用程序界面为不同合作伙伴提供不同规则,维持其对形象的控制。

10、迷失的一代

BBC《新闻之夜》的经济学编辑保罗?迈森在他的著作《为何它遍地开花:新全球革命》(Why It’s Kicking off Everywhere:The New Global Revolutions)中描述:“2008 年的金融危机创造了一代20多岁迷失方向的年轻人,他们预计的生活轨迹突然从向上的曲线掉转向下。”由此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没有发展前景的毕业生。例如,在 2011 年,西班牙年轻人的失业率就高达46%。

不过陈颂文认为,这个特点在欧洲国家比较明显,在经济形式相对较好的金砖国家中则没那么显著,中国的市场营销从业者不必过分关注这一群体。执

影响解读 篇7

【考题展示】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亚地区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巴勒斯坦地区部分城市气候统计表。

(1) 该地区西北部的气候类型以及与该地纬度相当的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

A.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 简要分析该地区降水的南北差异及原因。

(3) 试比较该地区冬季、夏季昼夜温差的特点, 并分析原因。

【某学生的答案】

(1) B

(2) 南北差异:南部降水量少, 降水天数少;北部降水量多, 降水天数多。原因: (1) 南部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控制, 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降水量少。 (2) 北部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形成地中海气候, 同时受戈兰高地的抬升作用, 形成较多地形雨, 故较南部降水多。

(3) 特点:北部冬季昼夜温差小, 夏季昼夜温差大;南部夏季、冬季昼夜温差都大。原因: (1)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 昼夜温差大;冬季温和多雨, 昼夜温差小。 (2) 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气温高, 降水量少, 因此昼夜温差大。

【解题引导】

第1小题, 有相当多的学生错选了C。正确解题的关键在于区域定位准确和明确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该地区西北部位于地中海沿岸, 且位于北纬30°~33°,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形成地中海气候。与该地纬度相当的大陆东岸为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2小题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该地降水南北差异的成因。由表格可判读出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北多南少。在分析该地区降水南北差异的成因时, 学生既要考虑到南北气候类型的差异, 又要考虑西风带推移规律的影响。北部地区雨季开始早, 结束晚, 雨季长, 降水多;南部地区雨季开始晚, 结束早, 雨季短, 降水少。这一点学生容易忽视。

第3小题, 该地主要为地中海气候, 那么该地夏季昼夜温差大, 冬季昼夜温差小。但学生在解析成因时, 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的阐述, 往往简单粗糙。

【正确答案】

(1) B

(2) 差异: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北多南少。原因:该地区受西风带推移规律的影响, 北部地区雨季开始早, 结束晚, 雨季长, 降水多;南部地区雨季开始晚, 结束早, 雨季短, 降水少。

(3) 夏季昼夜温差大, 冬季昼夜温差小。原因:夏季降水少, 云量少,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气温偏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气温偏低, 昼夜温差大。冬季降水多, 云多,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 气温偏低;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 气温偏高。

【感悟提升】

1. 气温日较差及影响要素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过程。通常, 日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 日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受季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 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可能提前, 也可能推后。影响气温日较差的要素有以下几种:

(1) 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由于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通常, 热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8~9℃;极圈至邻近极点范围内气温日较差为3~4℃。

(2) 季节。通常,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 但在中高纬度地域, 一年中气温日较差的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这是因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 日照时间长, 白昼温度高, 而中高纬度地域昼长夜短, 冷却时间不长, 使夜间温度也较高, 所以该地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 地形。凹地 (如盆地、谷地) 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 平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 (如小山丘) 。凹地内通风条件不良, 热量不易流失, 并且夜间冷空气常沿山坡下沉集合到该处, 加上辐射冷却, 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地上部由于海拔高和面积小的关系, 气温受地表影响小, 并且主要受四周空气的调节, 白昼不易升高, 夜晚也不容易降低, 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 平地则介于凸地与凹地之间, 山谷大于山峰, 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 空气稀薄, 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昼,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抵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又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 水域面积大, 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昼,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晚上大气逆辐射强, 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 下垫面性质。由于不同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同, 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的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 且距海越远, 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分布区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黏土、淡色土和湿润严密土壤分布区大, 旱地分布区的气温日较差比水田分布区大。

(5) 天气。晴天时的气温日较差大于阴 (雨) 天时的气温日较差。这是由于晴天时白昼太阳辐射强, 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降温强烈。大风天气时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 地势。不论什么地方, 都是离地面越近, 气温日较差越大, 这是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2. 气温年较差及影响要素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就北半球而言, 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在7月份出现, 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份为最高, 2月份为最低。影响气温年较差的要素有以下几种。

(1) 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由于随纬度的增高, 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增大。例如, 我国西沙群岛 (16°50′N) 的气温年较差只有6℃, 上海 (31°N) 为25℃, 海拉尔 (49°13′N) 达到46℃。低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很小, 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以达到50℃。

(2) 海陆。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 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 内陆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 所以距海洋越近, 受海洋的影响越大, 气温年较差越小;距海洋越远, 受海洋的影响越小, 气温年较差越大。通常, 温带海洋上的气温年较差为11℃, 内陆的气温年较差可达60℃。

(3) 地形。通常, 凸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凹地。海拔愈高, 气温年较差越小。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 气温低, 气温日较差大, 但年较差小, 因此常用“一年无四季, 一日见四季”形容高原气候特色。

(4) 天气。云雨多的地域气温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域。

(5) 植被。有植被分布的地域气温年较差小于裸地分布区。

注意:地形、天气及植被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其对气温日较差影响的原理相同。

解读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篇8

一、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不仅仅是希腊文化和文明的源头, 更是西方文明的起始和源泉, 因而, 在英美文人创作文学作品时, 较多的融入了古希腊神话的色彩, 其文学灵感是从古希腊神话中而来。由此可见, 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英美文学作品中较多运用古希腊神话的词汇和典故。纵观英美文学作品, 有较多的词汇和典故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 由此可见, 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较为深远。首先, 英美文学作品中应用较多的古希腊神话词汇, 例如:“lunar”一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 寓意“月亮, 月亮的”, 然而这个词汇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月光女神, 即“Luna”。其次, 英美文学作品中应用的古希腊神话的典故也较多。例如:古希腊神话中弑父娶母的典故在英美文学中获得了多次应用, 并且这个典故, 也被心理学领域归结为恋母情结心理研究的起始。

2.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英美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内容与古希腊神话也有较大的渊源, 通过对大量英美文学作品研究可知, 许多英美文学作家善于运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等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由此抒发自身对人生、生命、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例如:文学作品《贝奥武夫》的主人公人物形象与古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人物形象极其相似, 都是通过选择一条艰难的磨砺之路, 最终拥有过人之处的本领。在英美文学作品中, 还存在较多的这类作品, 其思想内容可以在古希腊神话中溯源。再如:著名作家拜伦的《普罗米修斯》作品中, 借助古希腊神话中天神普罗米修斯的形象进行创作, 为人们再一次刻画了拥有一身正义的英雄形象。

3.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与古希腊神话风格相似。古希腊神话中最具代表性的神仙形象是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 两个形象存在较大的差别, 但在英美文学作品中, 这两个形象分别代表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例如:十九世纪初期, 英美文学的浪漫主义发展较为繁荣,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雪莱、拜伦等, 其创作表现出十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重以人为本思想和表现人生态度。而在十九世纪后期, 高尔基、巴尔扎克等作家的现实主义作品, 更多的是揭露社会的罪恶和黑暗。

二、古希腊神话成为英美文学的创作标志和传播媒介

古希腊神话赋予英美文学以丰厚的文化底蕴, 更深层次的影响英美文学作家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思维, 因而想要了解英美文学的深刻含义, 不可错过对古希腊神话的了解, 这能够有效增进人们更好的欣赏英美文学、加深对英美文学的理解。古希腊神话是英美文学的创作标志, 更是英美文化传播的媒介。

古希腊神话为英美文学提供了知识媒介。当英美文学创作与古希腊神话处于同一个文化背景下, 则利用古希腊神话进行英美文学的创作会带给人们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将成为人与作品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媒介。例如:我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每每提到这个神话, 多数人都会想起故事的悲和喜, 而我国作家在表达某一种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时, 运用此神话故事, 不仅可以加强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

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有较多的影响, 而一则神话故事为历代文人所延用和创作, 则会成为文学作品创作的一种标志。作家文人借助神话故事进行文学创作, 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借物言志的思想, 因为通过神话故事可以将自身情感传达更加清晰和明确, 也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易读性。

三、古希腊神话影响英美文学取向

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 不仅表现在词汇典故、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上, 而且表现在文学取向中。古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创作的文学取向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为更多具有创造性和创造力的作家文人提供创作力量, 另一方面也为文人创作提供了概念和文学模式。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是两个比较悬殊的角色, 从出身到人生态度都迥然不同, 由此, 这两个神话人物则为文人提供不同的创作角度和模式, 进而也影响着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 英美文学作品与古希腊神话之间有着较深的渊源, 因此我们可以说, 古希腊神话孕育了英美文学, 并对英美作家、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 我们要想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英美文学作品, 需要对古希腊神话有一定的理解, 这可以让读者对音美文学的文化背景与文学作品本身有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高黎明.浅谈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大众文化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7:216.

[2]皮英.神身上的“人性”魅力——解读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影响之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07:67-68.

影响解读 篇9

继《夏洛特烦恼》后,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正在火热上映,“讲个笑话,你别哭”,影片通过讲述四个有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来到农村进行教育改革,利用“驴得水”这头驴的名字,谎报教师吃空饷。教育部派专人来到学校进行核实,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引人深思的故事。《驴得水》最初是以戏剧形式呈现在舞台之上,同《夏洛特烦恼》的模式一样,话剧巡演过后以电影的形式重新搬上了大银幕。电影与戏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戏剧的表现形式深刻的影响着电影的发展。同时,戏剧电影化也是如今戏剧呈现出的方式。电影《驴得水》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社会对人性黑暗的思考,也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戏剧对电影的影响。

二、戏剧和电影的本质

戏剧早于电影诞生,在电影诞生之前的十九世纪中叶,戏剧已经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并形成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电影诞生使人们从封闭的戏剧舞台转向了开阔的空间,为观众呈现了更具真实性的影像效果。J·阿盖忒说,“戏剧的本质是:每件事都是发生在一个由人工照明的小匣中的;电影的本质是:它拥有整个充满日光的世界作为活动场所”。戏剧表演的空间仅限于舞台上,时间和空间必须是统一的。当开场铃声响起,演员必须连续进行表演。电影由于蒙太奇理论的出现,给电影带来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性。在电影《驴得水》中给话剧舞台演员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说:“因为我常年演舞台剧,演戏相对习惯了连贯,铃一响,接下来两个小时都不能错。而电影表演是一段一段的。很多时候,面前也并没有对手戏的演员,’都是灯’”。因此,戏剧较与电影只是虚拟固定的空间,电影以影像的方式留存了戏剧的表演。

三、电影的戏剧结构

电影《驴得水》在拍摄方面遵循了戏剧的“三一律”,时间、地点、动作的统一,大部分情节的发生发展都在三民小学的教室里,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剧情和人物的刻画,因此这部电影的戏剧化印记很深。戏剧的表演是一种夸张的表演,但电影却更需要生活化的表演。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台词的对接出现“用力过度”的状态,戏剧舞台演员需要夸张的动作的强有力的对白来吸引观众的注意,电影是用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用影像还原真实生活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中,演员的表演略显夸张,动作幅度较大,都会让观众瞬间脱离影片,仿佛在看一场话剧。

对于戏剧改编成电影,谭华孚认为会造成一定意义上的缺失:“话剧非常讲究潜台词,有戏剧冲突,如把其改成电视剧或电影,电影的主要手段是表情、画面等,再也不是话剧表演中的有声语言艺术了。”但是电影可以真实的记录当下发生的一切,任素汐说:“我这次觉得电影也有好处,它能留下,这些瞬间都能留住。我第一次看样片的时候心里特别感慨,心想我演了十年的话剧,从来没见过自己演什么样,只是从别人的眼睛里反馈,或者是导演像镜子一样跟我们说今天怎么样怎么样。但是第一次演完电影之后觉得电影真神奇,能留住这些东西”。

四、戏剧的电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作为快节奏时代消费的产物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同时运用高科技的技术和手段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奇观。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影院,却很少进入剧院。话剧的表演主要体现在艺术性上,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很高,同时戏剧冲突明显。相较于电影是“消费品”,戏剧更像是“奢侈品”,所以电影的逐渐繁盛必然会导致戏剧的衰落。戏剧在寻求发展的阶段,把更多电影的元素融入到了戏剧中,戏剧电影化的手段扩大了戏剧自身的表现力,扩大了传播空间。《驴得水》从戏剧到电影的转变,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部戏剧,利用电影的传播手段来扩大戏剧的影响力。就像演员任素汐一样,电影播出前她只是一个按时上班排戏,下班回家的舞台剧演员,电影播出后她要作为一名电影演员对电影进行宣传。戏剧电影化不仅仅是对戏剧呈现途径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对话剧演员身份的定义有了变化。

五、结语

《驴得水》的上映,让观众在啼笑皆非的故事中对现实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对戏剧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思考,电影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戏剧的存在。电影作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了更为广阔的三维空间。戏剧的结构形态却深深的影响着电影的表达。《驴得水》作为一部电影,虽然依旧有很多戏剧表演的痕迹,但是却更好的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叙事的连贯性,也让更多的人关注《驴得水》的话剧。

参考文献

[1]专访《驴得水》任素汐:张一曼底线不高守得住[C].http://ent.qq.com/a/20161103/005965.htm.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海派京剧脸谱解读 篇10

脸谱, 是舞台上人物身份识别的一种符号。脸谱的设计, 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不断丰富。

古语说,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 国家政权分裂、南北对峙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 当南北处在不同的政治集团控制下时, 面对同一个历史人物, 便会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评价, 而这种不同的历史评价, 便会对不同地区的京剧艺人在创作脸谱时产生影响, 以致于我们常常看到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脸谱在北方和南方其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

海派与京朝派京剧脸谱大致相似, 但在这略微的不同之中, 体现出了海派与京派文化的差异。同时, 在海派京剧中, 也有一些独特的脸谱, 这些脸谱共同造就了整个中国京剧的脸谱。京海两派脸谱的差异性和独创性往往体现出了地域性文化对京剧脸谱设计的影响。下面, 我们举例予以说明。

一、李元霸脸谱

首先就谈谈李元霸脸谱设计上的南北之分。

历史中的李元霸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三子, 得年仅16岁。但在通俗文学作品的演绎中, 李元霸渐渐地被塑造成了一种盖世霸王的形象, 称他的本尊是大鹏金翅鸟, 为唐王朝的建立下赫赫战功。在佛教中大鹏金翅鸟被称为神鸟, 作为一切智慧忿怒的部主, 大鹏金翅鸟也是人们视为成办事业、降伏各种阴邪蛇妖病以及土地神的锐利武器。在民间, 李元霸的本尊被认为是大鹏金翅鸟, 所以在许多通俗文学 (如《说唐演义全传》) 中, 李元霸就被形容为:年纪刚刚12岁, 尖尖的嘴、窄窄的腮, 头顶有一撮黄毛。戴着一顶乌金的冠, 骨瘦如柴, 像个病鬼似的, 但却力大无穷。

海派与京朝派京剧中李元霸脸谱的最大区别体现在嘴与下巴上。在京朝派中, 李元霸脸谱是鸟眼、鸟嘴、勾黑贴金云眉, 在鸟嘴旁装饰的图案是一双展开的鸟翅, 总体上呈现出鸟的形状, 但是在海派京剧中, 在李元霸脸谱的下巴部位上勾的却是娃娃脸造型。

可以看出, 北方设计的李元霸脸谱与我们平常所见的演义小说和评书中所描写的形象非常相似。我们知道, 京剧的脸谱在设计上要符合人们对剧中人物身份的识别与认同, 从这个角度上说, 北方的设计是满足这一要求的, 那么南方为什么要选择另一种李元霸脸谱设计呢?

要想说清这个问题, 我们得先说另外一个历史名人——隋炀帝杨广。杨广在江南一带, 最为人们熟知的事情, 便是他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民间, 老百姓不会去更多地思考运河的政治、军事功效, 人们看到的只是自己挖渠造船的苦难以及隋炀帝在江都的淫乐享受。虽然历史上的隋炀帝已然不是一位有着好名声的皇帝, 但在江南一带, 他的名声尤其差。而李元霸是反隋的, 所以李元霸受到了江南人民的偏爱, 而这种偏爱体现在京剧舞台上的时候, 就表现在对他脸谱的设计上。

李元霸离世时不过16岁, 虽然勇猛异常, 但以现代人的标准, 其尚未成年, 因此勾娃娃脸, 这样会让人觉得他部圆润, 还有婴儿肥, 保留着孩子气。这一改动, 不免让人联想到无锡惠山出产的泥人——大阿福。大阿福胖墩墩的, 眉毛弯弯, 目中带笑, 鼻子挺直, 樱桃小嘴, 面部形状饱满, 衣服色彩明亮艳丽, 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据说, 这样的装束有镇邪降福的功能, 并且能够体现出明显的江南民间情调。

二、谢虎脸谱

京剧《拿谢虎》这出戏中谢虎的脸谱, 也显示出海派京剧的地域性特色。

谢虎是京剧《州庙》里的人物。《州庙》也叫《拿谢虎》, 这出戏有两种演法:一种是所谓的老本演法, 即京朝派演法, 一种是盖叫天自编自演的本子, 即海派的演法。在京海两派的演法中, 谢虎的人物造型设计是非常不一样的:京朝派演法里的谢虎, 头戴硬罗帽, 身着豹衣豹裤, 脚穿黑薄底, 身佩镖囊、大带, 勾蓝桃子脸。海派演法里的谢虎, 头戴大硬罗帽, 身着箭衣, 脚踩绣花薄底, 身佩镖囊、绣花板带, 勾紫脸。

一般来说, 蓝绿两种颜色在京剧脸谱中的意思非常相似, 都是黑色的延伸, 画着蓝、绿脸谱的人物往往性格豪爽刚强, 又或者往往能体现出人物阴险与狡猾的一面。但是画着紫色脸谱人物性格大多数的情况下, 代表的是刚正、稳重, 威严, 通常这一类人还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从京海两派为谢虎脸谱设计的主色不同, 可以看出京海两地对谢虎的不同评价。京朝派认为谢虎是个绿林强盗, 而海派则把谢虎当英雄来看。

为何会出现如此差异呢?据海派名家孙国良说《州庙》》这出戏出自于一部名为《侠义江湖》的全本戏, 而最早演出这部全本戏的是来自于太平天国科班的海派京剧代表演员——王鸿寿。所以从太平天国科班传出来的剧本《侠义江湖》理所当然地会把曾经救过康熙皇帝的朝廷爪牙黄天霸塑造成反面人物。而里面所有的绿林好汉全部被设计成为正面的英雄人物。

孙国良还介绍说, 清末, 王鸿寿进京演出, 唱红后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 要王鸿寿进宫演戏。王鸿寿很怕自己来自太平天国科班的身分暴露将会招来祸事, 于是在京朝派京剧名家田际云 (艺名响九霄亦做想九霄) 的帮助下, 离开京城, , 逃往南方。为了报答田际云的救命之恩, 临走前, 王鸿寿把36本全本的《侠义江湖》剧本送给了田际云。而此后, 田际云为了适应在京城演出的需要, 就对《侠义江湖》重新进行了改编整理, 把黄天霸改成了正面人物, 而把谢虎等绿林好汉们都设计成了反面人物, 故事由此颠倒。但我们却还在改编后的京朝派演出的细微之处看到未改之前的面貌:京朝派的演出中, 谢虎与黄天霸相遇, 谢虎就斥责他:“天霸, 你既然生在绿林, 就该以义气为先, 为何忘却根本, 贪图富贵, 投奔官府胯下, 每每与绿林作对, 苦害天下英雄?今日遇见你九太爷, 只怕你自身难保。”表现出了谢虎反抗官府的英雄好汉的形象。

孙国良还介绍说, 同为太平天国科班出身的刘嵩樵曾经把36本全本《侠义江湖》剧本送给自己的父亲——孙柏龄, 而他自己在王鸿寿的徒弟李洪春的教授下, 将《拿谢虎》整理成《英雄恨》, 在孙家的演出中, 谢虎的造型设计与李洪春的演法基本相同, 谢虎扎巾, 戴黑山, 穿箭衣, 背刀, 佩镖囊。至于盖叫天后来又把京朝派所演的这出戏改编成褒谢贬黄, 那则是后话。。虽然在盖叫天的记录电影里, 他的谢虎扮相略有不同, 但相同的是, 海派的谢虎多画紫脸。可见这出已扎根于北方泥土的戏, , 在南方根基依然非常深厚, 而且与丑化绿林、为政府张目的京朝派演法不同, 在海派的演法中, 绿林好汉们都被塑造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

三、马谡脸谱

与此有相同设计意义的还有三国时马谡的脸谱。而这次南北对人物理解上的差异, 是体现在了人物脸谱主色的运用上。北方的马谡画白脸, 而海派的马谡画红 (粉红) 脸。

众所周知, 在京剧脸谱中白色象征着阴险、狡诈, 如曹操之流。红脸象征着忠贞英勇, 如关羽。在三国故事中, 主流思想是尊刘反曹鄙吴的。作为刘蜀集团中的一员, 马谡自作主张, 骄傲轻敌, 不听诸葛亮的指挥, 因而失守街亭, 后被斩。在世人眼里, 马谡是飞扬而肃煞的, 刚愎自用, 理所当然地为马谡画了一张大白脸。

然而, 海派京剧在创作马谡的时候, 对这个人物却另有评价。上海, 旧属东吴。孙氏集团统治下的东吴, 为江南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契机, 因此, 孙氏集团在江南的口碑甚佳。对三国故事中尊刘鄙吴的传统不屑, 关羽纵然是战神, 却败在了东吴手上。所以海派京剧创作马谡的时候, 视角也就不完全站在刘蜀集团上了。

所谓“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如果说以谡不是想防守, 还是想对战的话, 那他完全可以选择在空旷的地段, 这样更加有利于作战。从身份上说, 马谡应是一个参谋长, 而不是司令员。诸葛亮让马谡带兵, 就是犯了让张昭管外、周瑜管内的错误。如果说是谁的错, 首先是诸葛亮错了。

纵观马谡的一生, 可以说他绝不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战前主动请战。江南文化不以成败论英雄。所以在海派的马谡画粉红脸而不用白脸。

四、金兀术脸谱

与此相似的还有金兀术的脸谱。在京朝派京剧中的金兀术脸谱为尖脸, 即嘴岔是尖的, 而在海派京剧中, 金兀术画圆脸。除此之外, 海派的金兀术脸谱画双品 (上品为舍得子, 下品为佛龛门) , 而非常用于脸谱的单品。这里都体现了江南人对金兀术的尊重。因为南宋最后灭于元, 况且岳飞的悲剧并非来自于金朝廷, 江南的百姓把满腔愤恨都抛向了秦桧。在《说岳全传》里, 金兀术并没有骂过岳飞一句, 平时称呼岳飞为“岳王爷”“岳元帅”, 气急了也不过一句“岳南蛮”就了不得了。准确的说, 金兀术也是一名儒将, 因此, 在海派京剧中, 创造了与京朝派不太相同的金兀术脸谱。

五、结语

无论是李元霸脸谱的设计, 还是马谡与谢虎脸谱的着色、设计都显示了海派与京朝派地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的设计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赋予人物以不同的文化内涵, 只要被观众认可, 就都是准确的。

摘要:海派京剧脸谱与京朝派脸谱差异以及某些首创脸谱在设计的过程中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不断丰富, 体现出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对海派京剧脸谱设计的影响。在海派京剧中李元霸、谢虎、马谡、金兀术的脸谱设计与京朝派的不同, 是受国家分裂时期, 南北处于不同的政治集团控制下, 对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的影响。

关键词:海派,京剧,脸谱

参考文献

[1]胡清清.藏传佛教中多面多臂的观音菩萨图像研究[J].美与时代 (上旬刊) , 2013, (01) :43-45.

[2]王爱民, 张译天.都市观音文化与寺庙园林--以上海东海新观音寺为例[J].中国名城, 2014, (08) :45-51.

[3]成镜深, 陈俊, 罗爱华.遂宁观音文化的源流特点及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6) :29-32.

[4]柳和勇.论观音信仰的中国文化底蕴[J].学术界, 2006, (04) :178-182.

上一篇:川芎嗪/药理学下一篇:少数民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