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肖像权

2024-08-10

名人肖像权(精选八篇)

名人肖像权 篇1

在世界摄影史上, 有这样一位摄影大师, 他的人像摄影作品让人百看不厌, 而且越看越有味道。他的照片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到惊讶, 那种视觉上的理性与激情, 让人无法释怀, 他生前被誉为是“摄影界的伦勃朗”。报纸杂志都竞相刊登他的摄影作品, 摄影教科书将其引为经典, 反复不断地讲述着他的故事。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和唯一的摄影家, 他的名字还出现在收录百名20世纪最有影响力人物的《世界名人录》中。

优素福·卡什 (1908-2002) , 出生于亚美尼亚的马丁镇, 现位于土耳其的东南角。在十六岁那年, 他远渡重洋投靠在加拿大从事人像摄影的叔叔乔治·纳卡什。1927年, 叔叔把他送到美国波士顿, 到一个很有名的人像摄影师约翰·加欧的工作室学习。卡什在波士顿期间, 约翰·加欧鼓励他参加晚间艺术课程学习和研究艺术大师的作品。尤其是以创造了“伦布朗光线”而闻名的肖像画家伦布朗等大师的作品。卡什花费了很多时间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他把公共博物馆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这样一待就是三年。卡什把约翰·加欧看作自己的恩师, 卡什说加欧不但教给他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所需要的技术, 而且教会了他比艺术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观察。

卡什喜欢使用8*10英寸的座机, 有时也用4*5英寸和120方画幅相机。他常用大功率的泛光灯和集光灯进行布光和造型。但在外出时, 他也使用摄影室型的闪光灯拍照。卡什的视觉理性和视觉激情究竟如何在他的名人肖像摄影中体现的呢?从他的成名作《英格兰斗犬》———1941年拍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照片中就能一目了然。

1941年12月, 丘吉尔到加拿大进行抗击法西斯战争联盟的演讲。在两个会议之间, 卡什争取到他曾多次写信要求为丘吉尔拍摄的照片机会。丘吉尔当时的心思全部集中于争取建立反法西斯战争联盟的演讲上, 他对此安排十分不悦。他对卡什说:“我给你两分钟, 只能拍一张。”然后点燃了一支雪茄, 不情愿地坐在椅子上。卡什做好了一切准备, 只等着首相把雪茄拿开, 但丘吉尔却有滋有味地品味着, 丝毫没有体察到卡什的焦心。卡什递过去一个烟缸, 但丘吉尔根本不予理睬。万般无奈, 卡什走上前去, 很有礼貌地说:“阁下, 请原谅。”说着就把雪茄从丘吉尔的嘴里拔掉, 看到丘吉尔一手扶着把手, 一手叉着腰, 一脸怒气, 虎视眈眈地盯着他, 卡什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卡什采用强光源、小光圈拍摄。整张照片中最突出的是丘吉尔的脸和两只手, 那一脸的怒气和叉腰的手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 这正是人们希望看到的一个坚韧的、不可征服的首相的样子。

给卡什做了25年的助手菲尔德说:“卡什可以引领出他们最真实的自我———无论他是温斯顿·丘吉尔还是你父亲。”并且指出, “卡什是一个非凡的人, 他具有直接了解人的真实面貌的能力, 他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解读对方。”

不难看出, 卡什在肖像摄影的创作中倾向于让被摄者在自己的环境中拍摄照片。他用光十分讲究, 极具特色, 强调鲜明的强光部分和丰富的暗部层次, 追求清晰和细腻的影像纹理, 并揭示被摄者的“内心能量”。同样, 卡什对彩色照片的色彩和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在给索非亚·罗兰拍摄的肖像中, 就表现了他良好的色彩控制能力。通过一个45度前侧光使人物具有了一定的明暗反差, 并充分显示人物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影纹层次, 在把平面的二维变换成立体的三维空间中突出画面的深度感。照片中只有三种颜色:蓝色和绿色在色轮上是邻近的相关色, 红色和绿色是补色, 一切都很简单却很精准。卡什的色彩安排富于理性, 人物刻画却处处显示着摄影师内在的激情, 画面协调而又彼此呼应, 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卡什几乎为当时世界所有最著名的人物拍摄过肖像。卡什不但有着良好的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还具有良好的品位和眼光。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摄影风格和与众不同的摄影技巧, 能够把相同的东西巧妙地安排在不同的背景之中, 表达不同的内容和含义。他的理性建立在他对摄影技术的熟识和灵活的运用上, 他的激情则是对人物本身的“解剖”。虽然他的摄影作品大都比较严肃, 但却极富戏剧化。这也正是卡什让我们着迷的地方。

优素福·卡什是一个成功的人像摄影师。他的成功在于他不肯模仿他人的成功, 或满足于享受文化快餐, 使自己成为制造千人一面的图像连锁店。作为一个人像摄影师, 卡什不会因为要取悦顾客而失去自我, 也没有因为崇敬恩师而不敢跨越创新。他勇于探索, 创立了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人像摄影风格。

参考文献

[1].石志民, 《挑战沙龙》,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迈克尔·兰福特, 《摄影向导》,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

[3].《美国摄影百科全书》, 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5

名人肖像权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幽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漫画的主要特点、功能及种类,知道漫画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来设计并制作一幅肖像漫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交流自己与他人的漫画作品,知道漫画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健康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二、教学重点:学习肖像漫画的特点,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进行表现。

三、教学难点:抓住特征进行夸张变形来表现形象特征。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视频,是赵本山、宋丹丹两位的一个小品名为《钟点工》,同学们应该都看过这个小品,那么为什么老师还要给你们播放呢?播放之前老是要提出3个问题。

(1)和平时我们看过的小品有什么不同?

(2)你们喜欢小品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吗?

(3)为什么?

视频观看结束了,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之前老师提出的3个问题。嗯,回答的很好

接下来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绘画形式。

(二)、出示课题:《名人肖像漫画》

(三)、讲授新课:(1)那么大家一定发现了名人肖像漫画和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看到的不太一样,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首先,简单了解下肖像漫画的概念,现在老师找一名同学来读一下它的概念。

1、肖像漫画:重要的是捕捉人物的特征和神态,并将其进行夸张变形,使人物的性

格更加突出。(好,请坐)

接下来我们再来观看几组图片,我们在这些图片上一起来找寻一下名人肖像漫画的特点有哪些?

2、特点:(1)简洁性

(2)夸张变形

(3)趣味性

我们已经学习了名人肖像漫画的特点,再来学习一下表现手法。

3、表现手法:(1)夸张

(2)比喻

(3)象征

(4)讽刺

那老师再来画一下自己喜欢的名人肖像漫画。看一下照片,知道是潘长江,特点圆眼睛、美人尖、(额宽脸圆)我们叫这种脸型为甲字脸、牙也比较有特点,好,老师的肖像漫画画完了,看一下步骤。

4、步骤:(1)观察绘画对象的特点,概括出对象主要特点(个性、面部、身体的特点等)

(2)构思

例:夸张的画法:

(一)宽的更宽(赵本山的下巴)

(二)大的更大(成龙的鼻子)

(三)胖的更胖(范伟的脸)

(四)小的更小(小沈阳的眼睛)

(3)初步构图

(画草图)

(4)逐渐深入

(上色)

(5)修改

(调整)

接下来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和纸一起来尝试画一画,你喜欢的名人肖像,开始。

作品评价:好了,同学们都抬起你们的头,放下手中的笔,离下课还有3分钟的时间,老师找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作品,说一下你画的是谁?其他同学看出来了吗?他的特点是什么你找的对了吗?

总结:非常好,那我们这节课都讲了什么内容?回想一下,首先学习了名人肖像漫画的特点,之后表现手法,那么最后我们还学习了名人肖像漫画的步骤。

(四)小结作业:接下来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现在留下作业:课后请完善好手中的作品。

名人肖像权 篇3

我上学的学校是一所非常古老的维多利亚时期建造的学校,就像你在狄更斯的书上读到的那种。毕业前会有一场毕业典礼,校长会将学生们一一叫上台,当着全体学生的面问:以后你想做哪一行?

当轮到我时,我觉得我花了好久才走到台上。校长问我的梦想和对事业之路的计划,我的回答是我想做一名摄影师……在场的所有人都开始大笑。校长也笑了,告诉我摄影是不能作为事业的,我应该有一个更“妥当”的事业选择……例如厨师。

就这样我进入了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厨艺,以便毕业后可以做上厨师长,结果我恨死了这行。一天,当我为一个年老的绅士服务时,他指出我看起来非常不开心,并且询问我的人生想从事什么?我回答说,我的事业理想是成为一个摄影师。上天眷顾,这位绅士就是在当地学校里教授艺术和摄影的教师,他建议我加入他的班级,在他们的“清晨爱好”环节中学习摄影,他教会我所有关于相机,用光和暗房的知识。

在那儿的六个月里,我学习了摄影的基础,成果还不坏。秋天,我就在专科学校选课中选择了摄影设计课程。这个课程教学密度高,内容涉及与摄影有关的各个方面。这个课程两年制,第一年,我们学习了美术,时尚、静物,人像,商业和广告摄影,以及食品摄影……然后在第~学年年末,学生自主选择第二年的专业方向。我当时不知应该选哪一个。

就在那时,英国的一个电视,电影明星到学校来讲座。他就是演员史蒂芬,弗莱。我参加了他的讲座,在讲座结束时有个提问环节……这时我举起了手,问他我是否能在讲座结束后在隔壁的屋子里为他拍摄几张照片。他有点被吓到了,但还是同意了。

史蒂芬·弗莱给我两分钟的时间,我拍摄了10张照片。这两分钟改变了我的人生。

他非常幽默,有激情,他将拍摄变得很轻松,而且很投入。事实上,这位名人就在我对面3米的距离,听从我的一切指挥,这简直是梦幻般的经历。

让雪球滚起来

转眼从专科学校毕业了,我带着三样宝贝离开了学校:目标,热情和信念。我可以向读者保证,我现在的事业发展就是以这三样为基础的。由于都是与名流合作,所以我将自己的眼光设定得很高,并且非常幸运地做了著名摄影师大卫贝利、罗德斯诺顿和安妮莱博维茨的助手。由于一般的名人在接受拍摄时都不喜欢有太多的旁观者,所以我决定发展我自己的个人风格——没有化妆不用助手,只有我和我的相机。

但是这时我不得不面对曲折中前进的道路。我必须要提到,为了完成拍摄工作,我通过数干次的电话,通信和邮件沟通,而迎面而来的“不”和无功而返的一月又一月的时间。让我简直想要撞墙。我搞不懂为什么没有人对我想拍摄的项目感兴趣。最开始的日子,我没有得到回馈,只是挣扎在我为自己指明的方向上。

我对我要追求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拍摄尽可能多的名人,然后结集成册名人肖像的书,但万事开头难,我不知道如何联系这些名人。

发出了300封信,等待了漫长的6个月后,我终于收到了第一封回信,来自演员乔斯,雅克兰德。乔斯说如果我可以做次小旅行,到他家里拍摄他儿子的婚礼,那么他愿意坐下来让我给他拍一张肖像。我很不情愿,但还是同意了。我拍摄了这场婚礼,并匆忙拍摄了一张乔斯的肖像,然后倒头便睡。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他问我关于我拍摄项目的事情,我解释说这个项目还没真正开始!没有人回我的邮件,我也没有任何拍摄对象。接下来,他帮我分析哪里出了问题。乔斯说,这些演员没有理由接受我的采访,他们没有理由成为我拍摄项目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找不到一个能引他们“上钩”的理由。我们谈了很久,然后决定将拍摄项目的主题定位为“谁是谁的挚友”。这个想法收效很好,我每拍摄一个名人,就让他向我推荐他的一个挚友(必须也是明星),成为我下一个拍摄对象。这样,项目开展起来了。肯尼斯布拉纳推荐了达斯汀,霍夫曼等等,雪球滚了起来。达斯汀霍夫曼推荐了布拉德皮特,布拉德推荐了乔治_克鲁尼,乔治推荐了茱莉亚,罗伯茨,然后是苏珊-萨兰登、保罗衄曼……我的拍摄名单越来越长。

布拉德-皮特

我在谢伯顿制片厂拍摄了布拉德,那时他正在拍摄电影《特洛伊》。电影的制作团队非常担心我的拍摄会耽误他们太多的时间,于是通知我最多只有12分钟拍摄布拉德。在拍摄前一天,我读报得知布拉德出行要随行十四人:保镖、发型师、化妆师等等。于是我做了在第二天见到一个庞大团队的心理准备。而第二天,当我敲响片场的影棚大门的时候,开门的只有布拉德一人,这让我感到又惊讶又开心。本来准许的12分钟最后延时成了一个半小时。我们谈得很开心,大谈我们心目中的性感女神。拍摄结束后,他给了我一个拥抱,告诉我这次拍摄真有趣,他有好几年没享受这么多乐趣了,还问我是否需要帮忙物色下一个拍摄对象。我非常开心,便请他推荐他认识的最有名的朋友……然后他拿起了手机,简单聊了几句后将电话递给我。“你好安迪,我是乔治(·克鲁尼),你愿意周末到科莫湖这边来为我拍摄吗?”我当时简直目瞪口呆。

乔治,克鲁尼

我在乔治坐落在美丽的科莫湖上的住宅中拍摄了他。当我到达时,早餐已经在门廊上准备好了,这里与其说是私人宅邸,更像是五星级酒店。早餐过后,乔治离开了一会儿,去找一处有普通白墙的拍摄地点。而我则要拿着我的器材。在门廊处与三只肥胖的鸭子周旋。但是之后,我的三脚架碰到了书架,一本非常厚重的《世界图集》砸了下来,垂直命中一只鸭子。我立刻陷入惶恐,由于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只昏厥的鸭子,我将它踢到书架后面。乔治不久后就又出现了,还戴着海盗的帽子,这是他前晚在聚会上的行头。当我告诉乔治他看起来像个傻瓜的时候,他开始爆笑——这就是我拍照的时机!这张照片拍完没多久,书架后就隐约传来了几声鸭叫,然后从后面走出来一只摇摇晃晃的鸭子。由于激动过度,我紧张地“咯咯咯”笑出了声。

凯特·布兰切特

我是在一辆房车里拍摄的凯特布兰切特,那辆车当时正停在伦敦一家超市的停车场上。她正在拍摄《丑闻笔记》,那天还是个阴雨天。我的挑战是要让我的照片看起来像是在摄影棚中拍摄的,并且让凯特看起来美极了(即使当时是早上八点半,她正迫切地等着她的早饭!)摄影师要拍摄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总是会有很多人物和情况需要灵活应变的。

nlc202309031905

奥兰多·布鲁姆

我在伦敦的甘蓝酒店拍摄了奥兰多。这个拍摄许可通过又被否定,然后又被准许,来来回回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这可以理解,因为他的片约一个接一个,时间少得很。当我告诉奥兰多我的拍摄想法是让他穿着黑色西装,白衬衫,黑领结时,他有些担忧会与大卫·贝利拍摄的迈克尔,凯恩有些相似。我告诉他不用担心,我有特别的技法让照片不同。所以,当奥兰多来到拍摄现场后,我建议他在西装里面穿上我带去的国旗图案的四角裤。他看起来拿不准是否要这样做,直到我告诉他这个想法其实来自他的朋友凯拉·奈特莉。虽然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但这让他迅速穿上短裤开始拍摄了,在看过宝丽来的样片后,奥兰多感觉他穿四角裤的样子棒极了,他甚至开始在房间内四处玩耍起来。拍摄结束后,他问是否可以保留那件短裤,其实我要羞愧地承认,我本来是想把它放在eBay上拍卖的!

摩根弗里曼

我在伦敦拍摄摩根的时候,他正在拍摄电影《蝙蝠侠前传》。我在入口处架好设备等待……当我看到这个传奇影星走进房间的时候。我丝毫不觉得失望。我一直无法克制自己不想到纳尔逊-曼德拉,因为我觉得他们长得太像了,他身上甚至还有着相似的庄严感。我告诉了他我这个感觉,结果发现摩根正在从事一个叫做“长路通往自由”的项目,讲述的就是纳尔逊曼德拉的故事。我每拍个人之前都会做相关的调研工作,我注意到摩根的所有肖像几乎都是“经典”风格,于是我想与众不同。我问他是否有孙辈,他说有的。我问他如何逗他们玩,他说他会冲他们做鬼脸。我便建议这样做,结果证明这个想法是可行的。

带着“影响力”回到大学

最终,我的这本肖像作品集在2005年出版,我将售书盈利用于一项糖尿病研究。这个想法来自一封电子邮件,邮件是

个女孩的母亲写来的。女孩14岁,经受了多年糖尿病的困扰,这在外人看来产生自杀的念头都不足为奇,但事实并非如此。她读到好莱坞明星都会对她这样的人给予特别关注,这让她立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她后来上了大学,专为有自杀倾向的人们做心理咨询。

回顾我的事业发展之路,我看到了许多偶然。“如果我没有请求拍摄史蒂芬弗莱,没有选择这个行业,这个女孩也许就不会想要从事挽救人们生命的工作了。”

我的这本有关名人摄影的画册名为《度》(Degrees,书名灵感来自“六度分离”一说,即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人之间可以最多通过6个人就联系起来),2005年出版。也在那时,我觉得是时候回到大学里,继续进修摄影了。那时我的作品已经小有名气,人们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继续接受教育,其实原因很简单。我经常被邀请做讲座,我觉得我如果有一个学士学位,我的话会更有权威,也能让我在摄影职业的路上走得更远。

选择学校时,很多大学都愿意接收我,但是当我走进德蒙福特大学时,不同以往,一切都井然有序我的出现没有产生任何涟漪。我走进摄影系主任保罗·黑尔的办公室时,我看到了我拍摄的阿兰·贝茨肖像照片就挂在保罗头部的正后方。保罗当时并不知道那是我的作品,但阿兰贝茨是他的偶像,这真是太神奇了。当我送给保罗我的书时,你无法预料他的惊讶,至少我没有这个心理准备。

信念和热情创造好运

我的事业,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一直围绕着三样宝贝,即目标、热情和信念,但其实还有一样,就是运气。

运气是个可笑的东西,人们经常评论说:“你在摄影上做出自己预期的成绩,这真是太幸运了。”现在我提出这个问题:“运气是什么?”运气不是天上掉馅饼,事实上,你需要自己创造好运,这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发出10封邮件或打10个电话,你可能会得到10个否定答案但是如果你发1000封邮件,或打1000通电话,你很可能得到999个否定,但还有1个肯定答案!这一个许可正会成为你好运的起点。

信念无疑是你成就事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当你在自己想做的事业之路上,或正在向着你的目标前进时。可能会面临很难越过的鸿沟或其他问题。这时会有人告诉你不可能达到你的目标,或者劝你改变你原本的计划。我相信只要你坚信自己,万事都会辅助你达成自己的目标。

不要害怕跌倒,因为在达成目标以前,你的生命中总会遇到几次挫折……但你应该拥抱这些挫折。

孔子曾说,我们最伟大的荣耀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能爬起来”。托马斯,爱迪生有1000次失败的发明,但他的第1001次发明就是电灯泡。

你做得越努力,就会变得越幸运。有了信念和热情,你终会成功!

名人肖像权 篇4

一、肖像权与我国肖像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2005年的一天, 为配合公安机关侦破刑事案件, 安徽省某县中学的6名初中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混合指认”。没想到这一情景几天后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播出, 6名学生面部未经技术处理, 被观众认出后遭人嘲笑。为此, 6学生认为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 将办案公安分局及电视台、学校一并告上了法庭。合肥市包河区法院一审判决该公安分局和电视台共同向6名学生公开赔礼道歉, 以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共3.6万元。 (1) 这便是媒体侵犯肖像权的案例。

肖像权是一种人格权, 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是一种专属于自然人的人格权。 (2) 法律意义上是指:自然人通过摄影、摄像等造型艺术或者其它表现形式, 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物质载体上再现自己的形象所拥有的他人不可侵犯的专有权。公民在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 是我国法律规定保护肖像权的对象, 它包含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

由于我国尚未出台新闻法, 目前, 电视新闻报道合理使用公民肖像和保护公民肖像权的法律依据, 只能参照我国现有的《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 未经本人同意,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有权要求停止侵害, 恢复名誉, 消除影响, 赔礼道歉, 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因此, 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才构成侵犯肖像权:一是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使用其肖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当前各级法院审理肖像侵权案件基本上也是以这两个要素作为构成要件。

二、电视新闻报道对象肖像权的保护

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 受众对新闻的及时性、时效性以及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及时报道更多更新的资讯, 电视新闻记者每日都忙于奔波采集新闻, 工作负荷和压力都相当大。如果新闻报道都要经过肖像权人同意才能使用其肖像的话, 那么对肖像权的保护就会显得过宽, 就会出现电视新闻报道无法正常进行的局面。但是, 这并不是说, 新闻采访对象的肖像权就无需保护。

(一) 对公众人物肖像权的保护

公众人物包括名人等作为社会的一种形象性代表, 他们的一举一动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部分, 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公众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社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因此公众人物除了其独享的私密空间外, 该如何保护其肖像权和隐私权, 目前法律界和新闻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公众人物也是一个自然人, 应该享有公民全部的民事权利, 包括肖像权和隐私权。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公众人物无隐私, 即新闻报道无隐私。 (3) 当媒体对公众人物实施新闻采访时, 应当免于追究侵犯肖像权的责任。当然,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保证社会公益的需要, 如果未经肖像权人同意, 把公众人物的肖像用于非新闻报道方面, 则会构成侵权。

(二) 对未成年人肖像权的保护

某电视台名牌栏目曾报道了一名十几岁小男孩从一幢高楼阳台上扔下一袋垃圾, 正好砸到一位行人的不文明事件。记者在小孩家采访拍摄时, 没有注意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也没有对这位小男孩的画面做任何的技术处理。新闻播出后, 引起小孩监护人的不满, 找电视台要求精神伤害赔偿, 还好当时电视台处理及时, 才避免了一场“新闻官司”。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第58条也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共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三) 对违法犯罪分子肖像权的保护

随着大家对违法犯罪案件的日益关注, 地方电视媒体纷纷开办民生社教栏目和法制类节目, 对这类事件加以深度报道。但是这类报道往往出现两个偏向:一是对犯罪情节和犯罪过程描述得过细, 有的还特地还原了场景, 通过电视传播以后, 容易造成思想觉悟低的人模仿, 导致更多的人犯罪。二是对犯罪嫌疑人、违法犯罪分子的出生地、家庭、父母等交待得过分详细。比如, 有家地方电视台在报道当地刚刚抓获的一个犯罪团伙的新闻中, 多次出现犯罪嫌疑人的特写镜头, 播音员还将每一名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年龄、职业等情况, —一向观众作出介绍。即使犯罪嫌疑人有罪, 但在他们获取新生重新走向社会时, 也可能会因为被新闻曝光而没有“栖身之地”。国外新闻媒体报道此类事件时一般采用犯罪嫌疑人蒙面镜头或采用画像形式, 来保护犯罪嫌疑人的肖像权。

(四) 对妇女肖像权的保护

我国修正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2条明确规定:“妇女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妇女的人格尊严, 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妇女人格。”这些为妇女肖像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则新闻报道当地一妇女非法进京上访, 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由于事先对妇女的肖像采取了马赛克等技术处理, 新闻播出后, 即使她本人有些看法, 到电视台“理论”, 但终因电视台报道该新闻的立足点是以具体事例进行普法宣传, 告知群众不要非法进京上访, 新闻中该妇女画面处理得当, 规避了侵权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 行使新闻采访权的最大限制, 就是不得以新闻舆论监督为借口, 侵害公民的人格权, 包括肖像权。保护公民肖像权也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新闻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

三、电视新闻报道侵害肖像权的免责原则

新闻舆论被一些社会学者称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其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已成为维护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舆论监督虽然在我国有了长足进展,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某些领域仍然有很大阻碍, 拒绝记者采访常常发生。若记者强行采访, 生怕侵害公民的肖像权, 若放弃采访, 公民的知情权、记者的采访权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在一定条件下, 新闻媒体和记者可以免除侵害肖像权的民事责任。如经本人同意使用其肖像的新闻报道可以免责, 新闻人物、新闻性事件、时事新闻报道等不构成侵权。但新闻报道以非营利为目的而使用其肖像的, 是不是都不构成侵权呢?我国各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总结了合理使用公民肖像的四种情形, 作为新闻报道侵犯肖像权诉讼的抗辩理由。

(一) 电视新闻报道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的, “公共利益”作为不构成侵权的抗辩理由。

比如对于各种违反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进行拍摄报道, 这是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权, 不应构成侵害公民肖像权。

(二) 电视新闻报道为了公众知情权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的, “公众知情权”作为不构成侵权的抗辩理由。

比如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各级党政领导和知名人士的肖像, 使用参加会议、庆典以及其他公开场合活动的群众集体或个人肖像的, 都属于合理、合法使用。

(三) 电视新闻报道为了行政司法行动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的, “行政司法行动”作为不构成侵权的抗辩理由。

比如电视新闻报道公安机关通缉犯罪分子而使用其肖像;司法机关在诉讼活动中作为证据而使用当事人肖像的;为了宣传交通规则而展示违规者行为的电视实况;行政执法机关在进行行政处分时有必要公开被处分者的情况而使用其肖像。一般这些都带有强制性新闻报道, 不构成侵权。

(四) 电视新闻报道为了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 “教学和科研”作为不构成侵权的抗辩理由。

记者采访报道医学教学、研究使用的病人病理照片;为了推动中小学课改而采访报道有经验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情景等等, 这些都是合理使用。

四、电视新闻报道对象肖像权的保护对策

电视台和记者都不希望自己采编、播出的新闻有侵害肖像权的行为发生, 更不希望打“新闻官司”当被告。但是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对象肖像权的保护, 其应对策略有哪些呢?笔者认为除了全面提升记者的综合素质和法律观念以外, 更最重要的还应该把好前期采访、后期编辑制作和审查播出三道关。

第一道关:在前期采访中保护公民的肖像权

新闻单位要严格制定新闻采编管理和节目审查制度, 切实保护采访对象肖像权不受侵犯, 这是保护公民肖像权的有效举措, 也就是从制度上和前期采访中把好第一关。

无论是记者职务行为报道, 或是随行执法部门采访, 或是隐性采访, 都要遵守一定的采访程序和采访纪律。如在职务行为采访时, 要主动出示记者证、采访证、介绍信等证件, 表明身份, 并征求对方的同意, 采访时要注意镜头角度和画面技术处理。在工商、公安、消防、食品卫生等部门执法检查时, 一般对方不大愿意采访, 有的甚至阻扰, 这类新闻报道通常带有强制性, 拍摄时也要注意。

最近, 国家广电总局又发出通知, 广播电视节目不得公开报道受害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的姓名、地址、工作单位、肖像、声音;不得出现被拐骗等受害女性的姓名、肖像、声音;不得报道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声音及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内容。如确实需要, 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处理。这些规定明确了新闻从业者的采访纪律, 记者必须遵守。不能借报道新闻、法制宣传之名展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不能为了追求收视率而公开披露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细节、作案方式。有些采访对象不愿意正面接受采访的, 必须采取非正面或面部遮挡等必要的技术手段加以处理。对记者来说, 做好前期采访工作是规避新闻肖像纠纷的第一关。

第二道关:在后期编辑制作中保护采访对象的肖像权

新闻事件是以人为主角的, 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人物的肖像。无论对领导人的报道, 还是对未成年人的采访, 无论是表扬性报道, 还是批评性监督, 记者都要有一个正确的采访观念, 时刻把握好报道分寸, 确保新闻媒体有更高的信誉度。新闻责编人员在编辑制作新闻时, 要认真审看采访对象的画面, 不能把丑化、歪曲主体形象的画面采集进来, 不编辑诽谤、侮辱和揭人隐私的新闻。对法律不允许的报道, 编辑制作时则不能出格, 把有可能发生侵犯肖像权的新闻拒绝在编辑之外。这是保护报道对象肖像权的第二道关。

第三道关:严把新闻审查播出关, 规避侵犯肖像权“新闻官司”

新闻播出审查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 也是防止电视新闻侵害肖像权的最后一道关。任何新闻未经领导审看均不得播出。领导、责编要认真审看每一条新闻, 每一个画面, 每一个采访对象, 看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是否有侵犯采访对象肖像权行为的情况, 如果有, 就要及时采取技术处理措施, 调整或删除含有肖像权纠纷的画面, 如无法用马赛克处理的新闻, 就要坚决撤下来, 不予播出, 这样才能有效规避侵害肖像权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

百密总有一疏, 万一发生了新闻侵害肖像权纠纷, 新闻单位则要积极沉着应对。因为新闻侵权行为是属于民事纠纷, 应首先立足于化解, 消除思想疙瘩。大部分侵害肖像权诉讼都是采访对象及相关人员在新闻播出后找电视台讨“说法”, 交涉不成后才告到法院的。没有经过与电视台和记者本人交涉阶段直接向法院起诉的较少。因此, 化解矛盾, 达成谅解, 是规避“新闻官司”的关键。

当前, 电视新闻报道侵害肖像权的法律架构空间还不完善, 新闻实践中, 要正本清源, 分析肖像侵权原因, 使新闻报道尽量减少肖像侵权风险, 尽可能规避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

参考文献

[1]、朱颖:《守望正义:法治视野下的犯罪新闻报道》, 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2]、人民法院审判依据丛书《侵权案件审判依据》, 法律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肖像权商业利用法律问题探源 篇5

关键词:肖像权;商业利用;法律问题;探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肖像权可以间接为人们带来物质价值,但是肖像权的使用时受法律保护的。在现代商业社会,人们的个人权益得不到维护,尤其是肖像权等个人主权得不到保护和尊重。

一、何谓肖像权商业利用

肖像权是指个人在肖像方面的个人权利,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由于商业的发展,如今的肖像权的商业利用范围更加广泛,主要集中在众多消费领域,包括玩具、化妆品、食品、服装、体育用品等。其目的便是将肖像置于一定的商业载体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商品的销售,达到商业目的。一般来说,肖像权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肖像权真实可识别

肖像权是对人的形态、样貌等主要人物特征的真实反映,周围所认识的人可以通过这些特点立刻辨认出该人。反映权利人的姿态、外貌等主要特征。例如,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杂志上,未经模特刘某的同意就擅自应用了刘某在其他杂志上的照片。而刘某作为大众熟知的模特,其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法院决定判决被告支付原告一定的肖像使用费以及相关的经济损失,对刘某的肖像权合理进行保护。

2.肖像具有特殊性

肖像权之所以得到相应保护,还是因为一定程度上的独一无二性。因为肖像权是个人肖像的一定物质利益的保证,有着不可替代性。所以在商业经济利用下,肖像权与其他人权相比有着特殊性。代表着个人的荣誉、名声、公众喜爱度等社会因素。可能也正是具备了这些,肖像权在商业中的利用才更加有使用价值。之前一段时间,未经授权,沈阳某服装市场一老板擅自用香港影视明星陈XX肖像进行服装宣传,结果被陈XX告上法庭。

3.肖像具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商业背景下,肖像权与社会评价、人们看法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肖像权的商业利用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长期在社会上的打拼而获得的个人声誉和社会地位,所以使其在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这种通过肖像等物质形式载体表现出来的声誉其实是利用了消费者对这种声誉的社会影响力所产生的信任感。

二、肖像权商业利用的法律途径

肖像权具有的财产利益是一种不稳定的经济收益,随着各种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高密度使用率会加大肖像权的使用价值,带来更为可观的商业价值。但是放眼现代社会,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个人要想独立地在更为多的领域内实现肖像权的价值是不容易的,需要同周围的人一起扩大這种社会影响力,塑造更为具有社会影响的肖像权。

1.商业形象大使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迎合人们对明星、演员、歌星等公众人物的喜爱,聘任“形象大使”已达到商品宣传推广的作用,这是肖像权商业利用的最基本途径。所谓的形象大使实际上是将观众对明星的喜爱转移到他们所代言的商品上,以刺激观众对该商品的注意力,扩大商品的知名度。例如广州XX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杜XX在长沙XX大酒店于2014年2月12日成功签约××品牌形象大使,来自全国的各大传媒、代理商、经销商汇聚一堂。明星用自己的肖像或者形象来说服消费者购买商品,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起着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

2.作为企业商标

在公司的发展经营中,商标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在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商家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形象代言等,而是将肖像作为一种企业符号用以加深人们对名人效应的肯定。现在商家使用名人肖像作为商标的行为已经相当普遍,并且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消费者也会放下原有的担心,逐渐信赖肖像商标这一商业行为。

三、法律保护在肖像权商业利用中的应用

肖像权商业利用过程中,因为其能间接产生物质价值,所以极易受到不正当途径随意应用的威胁,以致个人相应权利得不到保护。因此需要从法律法规方面对该现象加以防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肖像权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的法律对肖像权的规定都比较模糊简单,而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迫使有关肖像权的法律更加具体完善。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很多明星是以组合的形式出道并且发展起来的,因此他们肖像权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人。为了更好地满足商业宣传的需要,就必须扩大肖像权的主体范围,并且明确规范每个人肖像权的使用权限。

2.丰富保护肖像权商业利用的内容

大众传媒、广告业的飞速发展,商业肖像权利用纠纷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对肖像权内容进行完善。特别要提到的是对个人的精神利益加以保护,将不良影响对个人在精神上的伤害降到最低。通过财产保护和精神保护两个方面使个人的肖像权得到最大的保护。同时,要明确肖像权是可以转让和继承的。肖像权的使用较之以前应该更灵活自由,在如今追求经济效率的社会,更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确保商业肖像权的发挥到最大化。

3.解决肖像权商业利用侵权纠纷的方法

当前肖像权利用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肖像权价值的不断提高导致很多纠纷频频出现,严重威胁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形象。这就需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方法来加以改善,例如赔礼道歉、赔偿损害等方法,以维护好法律秩序,保护好个人权益。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肖像权商业化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人们由于受到物质、金钱等影响,会产生很多有关肖像权经济利益纠纷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使肖像权商业化行为更加符合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林启.肖像权商业利用法律问题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01:95-97

[2]李林启.自然人肖像权商业利用的法律保护[J].经济导刊,2012,02:66-67

[3]李林启.人格权商品化法律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6

[4]陈茜.我国人格权商品化法律保护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1

[5]华鹏.论肖像权财产利益保护的法律适用[D].河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名人肖像权 篇6

(一) 公众人物的概念及法律界定。

我国首次提到公众人物的概念是在“范志毅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侵犯名誉权纠纷案”中, 在这个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的判例后, 在司法实践中, 我国法院在此后审理的案件中开始运用了公众人物的概念, 并且在学术界掀起了探讨的热潮, 如我国著名学者王利明教授认为, 公众人物 (Public Figure) 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 大致包括:政府公职人员, 公益组织领导人, 文艺界、娱乐界、体育界的“明星”, 文学家, 科学家, 知名学者, 劳动模范等知名人士。然而, 最初公众人物概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其人格权受到限制提供合理性。具体到公众人物的肖像权的限制问题, 通说认为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舆论监督、满足公众兴趣的需要等, 公众人物出席某些法律意义上的公共场合时, 其肖像权应当受到限制。台湾著名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例如元首、政治家、外交官、议员、学者、发明家、著作家、艺术家、运动员、成功之实业家……凡具有新闻兴趣的人皆不得主张肖像权。”虽然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出于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的需要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应当受到某些限制,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就不应该被保护, 他们和普通公民一样, 适用同一法律, 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律毫无差别地受到法律保护, 这是维护个人尊严, 尊重人权的必然要求。公众人物肖像的公开必须具有正当的理由。对公众人物而言, 可以基于公共利益和满足公众兴趣的需要而公开其肖像等, 但不得未经其同意而利用其肖像牟取非法利益, 否则构成对公众人物肖像权的侵权。

(二) 信息不对称的基本内涵。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学上的概念, 是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的范畴。该理论最初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简而言之, 信息不对称就是在一个交易中, 买者和卖者拥有不同信息的情形。买卖双方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 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卖方, 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一方——买方,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行为人之间的这种信息占有的不同称为信息不对称。

(三) 信息不对称在肖像侵权中具体表现。

信息经济学认为, 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 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信息不对称应用在公众人物肖像的侵权问题上表现为, 公众人物的肖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开性, 其往往不能知悉自己的肖像被恶搞, 丑化等侮辱性侵权使用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 肖像权人和侵权行为人双方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 即肖像权人不能知道自己的肖像被使用的具体情况, 而侵权行为人则完全能够控制肖像的使用情况。公众人物和侵权行为人双方在信息的占有上处于严重的不对称, 拥有绝对信息优势的侵权方占据信息就多, 拥有信息少的公众人物一方处于信息劣势。这就使权利主体-公众人物, 在保护自己的肖像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很难主动采用防御性措施来阻止侵害行为的发生, 由此形成公众人物侵权救济的信息不对称。譬如, 新闻报道中合理使用肖像以外的使用公众人物肖像的行为, 如擅自公布公众人物的裸体照片;网络环境中, 对公众人物的肖像进行技术处理, 将其头像与他人的身体嫁接, 或与他人的声音连接起来, 或与色情图片剪接在一起, 如某非法出版物《欲神》将某舞蹈演员的脸部肖像剪接倒一个全裸的女性躯体上等行为, 让公众人物防不胜防, 只能在侵权发生后痛苦的承受。

二、信息不对称下侵害公众人物肖像权的表现情形及原因

(一) 擅自创制公众人物的肖像。

肖像是公众人物人格的外在表现, 体现其人格利益, 公众人物有权决定在客观上何时、何地、何种方式再现自己的形象。笔者在前部分已经讲过, 公众人物的肖像权除涉及公众利益, 公众兴趣, 公众知情权等需要, 应让渡一些个人利益, 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的需要作出一些牺牲外, 和普通大众的肖像权一样受到法律保护, 公众人物在出入一些非公开场合时, 未经其本人同意, 他人不得擅自创制公众人物的肖像, 譬如, 偷拍公众人物的生活照片, 秘密摄制公众人物的形体录像带等行为。

(二) 擅自处分公众人物的肖像。

肖像反映的是公众人物对自己外形或个性特征的关注, 是其人格形象的客观再现, 其本人有权选择如何通过自己的肖像反映、保护以及长久维持自己的形象, 这就要求他人不能违背公众人物的个人意愿, 人为的采取物理方法处理从而改变其肖像的外观及内容, 譬如, 毁损公众人物的照片, 涂抹、勾画公众人物的肖像等, 这些行为均构成对公众人物肖像权的侵害, 同时往往也构成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

(三) 擅自使用公众人物的肖像。

违背公众人物的意志, 未经其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 是日常实践中最为司空见惯的侵害公众人物肖像权行为的表现形态, 这里着重讨论的是非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法使用, 即歪曲、玷污、恶搞、丑化、亵渎公众人物肖像的侮辱性非法使用, 譬如, 将某些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的肖像下配上“走, 我们去泡妞”等文字;将某公众人物的头像与色情图片剪接在一起等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以侮辱或恶意丑化的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 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大量的侵害公众人物肖像权的行为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我国肖像权保护无论在立法还是在司法上都存在局限性。首先, 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的规定不是一条成功的立法, 它不能准确地表达立法者的本意。“未经本人同意, 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的立法文字, 确实可以让人得出诸如“未经本人同意, 得以非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等有歧义的理解, 容易使得侵权人钻了法律的漏洞, 尤其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 公众人物的肖像就更难以得到合法的保护, 所以大量歪曲侮辱使用公众人物肖像的情况比比皆是, 尤以网络上的恶搞为甚, 侵权人往往不是为了商业或毁坏公众人物的名誉为目的, 仅仅是为了好玩, 大量采用了技术处理, 使得公众人物个个小丑化, 洋相百出, 网民也大都司空见惯。其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39条至141条的规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可以给人以规定一般构成要件的印象, 依据对该司法解释的错误理解而在司法实践中将营利为目的作为侵害肖像权责任构成的绝对的一半要件。正是因为此, 在司法实践中, 各级法院严格按照立法及司法解释来审查案件, 把大量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侵犯他人肖像权的案件排除在外, 使得众多的被丑化、亵渎使用的公众人物的肖像权得不到合法的保护, 从而纵容了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侵犯公众人物的肖像权的行为泛滥成灾。

三、信息不对称下侵犯公众人物肖像权的保护举措

(一) 采用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指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前提下,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 由损害事实本身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并据此确定过错行为人赔偿责任的原则。我国著名教授申卫星认为, 过错推定是指加害人致人损害时, 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就要推定其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的过错形式。过错推定不仅维护以过错责任为主要归责原则的侵权制度的内在体系的和谐而且还能卓有成效的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前文提到由于公众人物的肖像具有公开性, 从而就使得公众人物在保护自己的肖像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只能被动的采取措施阻止侵权行为的继续发生, 这种情况下, 公众人物肖像权人和侵权人双方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 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由已知的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 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事实, 推定侵权人对损害事实发生有过错, 对此免除公众人物肖像权人的举证责任。这一举证责任, 转由侵权人承担, 其主张自己无过错, 须举证证明。其意义在于, 使公众人物肖像权人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 加重侵权人的责任, 有效地制裁违法行为, 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 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谁主张, 谁举证”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是民事证据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举证责任倒置作为其一般原则的重要补充, 在诉讼活动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国学者认为, 所谓的举证责任倒置, 就是把按照举证责任分担的一般原则本属于一方当事人应付的举证责任, 因某种原因而转移给另一方当事人承担。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倒置, 就是把在一般侵权责任中某些应由受害人承担的举证责任, 移转给加害人承担。这实际上是举证责任移转, 而不是举证责任倒置司法解释中认为“在侵权诉讼中, 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 被告否认的, 由被告负责举证就是举证”责任倒置。由于公众人物肖像的特殊性、公开性, 以及保护的被动性, 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 其所处的受害地位的局限性, 公众人物肖像权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肖像被恶意使用的具体状况, 由此呈现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的状态, 其无法或很难举证证明。为了打破这一不平等格局, 就有必要给公众人物肖像权人相对优厚的法律倾斜保护, 使其享有免于举证或举证责任较轻的待遇。侵权行为人则必须承担较重的举证责任负担, 为自己使用公众人物肖像的行为的正当性承担举证责任, 从而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三) 采取特殊的侵权构成要件。

我国现行的关于公众人物肖像权的保护制度不能恰如其分的适应我国的国情及现实情况, 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使相当一部分侵害公众人物肖像权行为在信息不对称下得不到全面的制裁或调整。前文已经提到, 公众人物肖像权人和侵权行为人双方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 为了切实保护公众人物合法权益, 使其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在处理此类案件中须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从而使公众人物肖像权人免于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倒置, 所以就需要完善信息不对称下侵害公众人物肖像权的相关法律责任制度, 采用特殊的侵权构成要件来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1.未经公众人物肖像权人同意而非法使用其肖像权的行为。

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之规定, 我国对肖像权的保护是有限保护制度。该条规定中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作为侵害肖像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不但不能充分保护自然人的肖像权, 反而可能成为侵害肖像权的借口和法律依据。因此, 及时修改这个规定, 删除“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这个要件, 已经成为我国人身权法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认为, 在侵害公众人物肖像权认定的构成上, 有必要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完善, 对公众人物肖像权的保护应该采取全面保护原则, 删除“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这个要件, 改为“非法使用”, 即“公民享有肖像权, 未经本人同意, 不得非法使用公民的肖像”。非法使用既包括以营利为目的使用, 也包括以其他侮辱方式的违法使用, 使得公众人物的肖像权得到更全面的保护。

2.公众人物肖像权受损的损害事实。

侵害肖像权造成的损害结果分为非财产损失和财产损失两种。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非财产损失, 受害人的非财产利益, 即精神利益,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众人物的肖像因被非法使用而使其正面形象受损, 社会评价降低, 出现不利于公众人物肖像权人的各种非议, 评论甚至攻击等。如前文提到的恶搞三位正直亲民的国家领导人的图片。二是公众人物肖像权人因自己的肖像被非法创制、使用所产生的难堪、苦恼、羞辱等心理上的痛苦与不良情绪, 使其在其职业、职务营业等方面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困难。这两种精神利益的损害实际上就是公众人物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3.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侵害人格权民事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是指侵害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作为原因, 人格利益的损害事实作为结果, 在他们之间存在的前者引起后者, 后者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观联系。侵权人未经公众人物肖像权人的同意擅自创制、侮辱使用其肖像行为发生的情况下, 公众人物的肖像权必然受到损害, 不同的只是人格损害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 公众人物一般不必对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加以举证, 前文已述, 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来维护公众人物的权益, 所以只要证明有侮辱使用公众人物的肖像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的事实, 那么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4.非合理使用。

公众人物肖像的使用, 不仅有关个人的权益, 而且也关涉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因此, 通说认为凡是为了国家、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公众人物的肖像要做出一些牺牲, 让渡一些个人的权益于媒体大众。在一般情况下, 为新闻报道、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的要求或行使正当舆论监督的职能而使用公众人物的肖像不视作侵犯肖像权, 因为这是一种合理使用的行为, 但是, 如果在新闻报道中, 对公众人物的肖像有歪曲、丑化、侮辱等情节, 即使是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 也可以视为侵害肖像权的行为。在新闻宣传活动中, 正常利用他人肖像可以视作“合理使用”, 因为这种使用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这种“合理使用”绝不是无节制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3].王利明, 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4].屈茂辉, 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1

[5].郭卫华, 常鹏翱.人身权法典型判例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1

[6].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5

[7].[美]罗伯特.S.平狄克, 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

[8].刘风景, 管仁林.人格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7

[9].申卫星.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7

[10].王利明, 杨立新, 姚辉.人格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11

名人肖像权 篇7

例1张某和邻居王某因生活小事发生过几次争吵,关系一直不融洽。今年王某家养了一只宠物狗,王某给狗取的名字和张某的名字读音十分相似。每当王某叫自家宠物狗的名字时,张某就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小区的其他邻居也以此和张某开玩笑。请问张某的( )权利受到了侵犯。

A.姓名权B.名誉权C.荣誉权D.隐私权

正确答案是B,但不少同学错选为A。

例2小李同学的照片被人上传至网络,还配有不雅文字说明,使小李同学的名声受到了不好影响。小李同学的( )权利受到了侵犯。

A.荣誉权B.姓名权

C.肖像权D.人格尊严权

正确答案是D,是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权受到了侵犯,但不少同学错选为C。

发生上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姓名权与名誉权、名誉权与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及其区别等缺乏正确认知。其相关内容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姓名权与名誉权

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不同个体而设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区别个体差异的标识。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可见,姓名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自我命名权。即公民有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日常生活中,公民的姓名通常是其出生后由父母或其他近亲属确定,或由他们委托他人确定。这不是对自我命名权的否定,而是父母或其他命名人实施亲权或代理亲权的行为。(二)使用姓名权。即公民对自己的姓名享有专有使用权。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他人的姓名,公民有权依法转让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并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三)变更姓名权。即公民有依法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公民成年后,可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姓名变更手续,依法变更和确定自己的姓名,任何人不得非法干涉。

与上述法律规定相对应,姓名权侵权行为有以下特征:(一)干涉他人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的姓名。这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某人与他人同名,强迫他人不得继续使用与其相同的姓名,或强迫他人改为与其不同的姓名;二是派出所户籍管理人员工作作风懒惰,以各种非法理由阻碍公民依法变更自己的姓名。(二)盗用他人姓名。即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以他人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取不正当利益。(三)假冒他人姓名。即使用他人姓名,冒充他人活动,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应当指出的是,盗用他人姓名和假冒他人姓名是有区别的。盗用他人姓名主要是盗取和使用他人姓名,但不强说自己就是姓名者本人,如盗用者说自己是某人的亲戚;假冒他人姓名则是冒名顶替,强说自己就是姓名者本人,如冒用者说自己是某单位的工作人员。

名誉是社会成员对特定公民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社会评价。名誉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应受社会客观评价和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可见,名誉权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名誉利益支配权,即公民有权利用自己的名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处分其利用名誉获得的利益。(二)名誉维护权,即公民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非法侵害,有权在自己名誉遭受非法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公民的名誉权不仅存在于有生之年,而且延续至死亡之后,虽然死亡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已经终止,但基于对死亡亲属感情的尊重和对良好社会风尚的维护,死亡公民的名誉权仍受法律保护。

与上述法律规定相对应,名誉权侵权行为有以下特征:(一)名誉权的被侵权人是特定的人,即被侵权人通常是指名道姓的特定人,但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熟人一看就懂、一听就知是某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也构成名誉权侵权。(二)名誉权的侵权人在主观方面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即不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侵权人有过错,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就应承担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责任。(三)名誉权侵权人在客观方面具有非法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事实。即侵权人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侮辱、诽谤等有损他人人格、名誉的行为,给被侵权人带来了名誉方面的损害。违反法律规定,发表有损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言论,尽管涉及的事是否真实,也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

由此可见,姓名权与名誉权是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一对法律范畴。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一)姓名权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不享有姓名权;而名誉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二)姓名权的客体是姓名,是自然人对自己姓名的专有权,姓名只能为姓名权人所享有、支配和使用;而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是一种名誉利益,不为名誉权人所独享、支配和使用,他人也能享有、支配和使用名誉权人的名誉,并与之进行相关法律活动。(三)姓名权是绝对权、对世权,除姓名权人外,其他任何人都是义务主体,都负有不得侵害其姓名权的义务;而名誉权是相对权、对人权,名誉权人和他人一样,都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在享有自己名誉权的同时,又负有不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义务。它们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关联。有些侵犯姓名权的行为,同时也构成名誉权侵权。一种行为同时侵犯姓名权与名誉权,属于侵权竞合。根据竞合理论,被侵权人不能以两项权利同时受到侵犯为由提出两个保护请求,而应采取吸收原则,为获取更多保护和赔偿,就其中一项权利受到侵犯请求法律保护。

教学实践中,对姓名权与名誉权的辨识,有些行为表面上具有姓名权侵权的某些特征,但并不一定就是侵犯姓名权。究竟是侵犯姓名权还是名誉权,应结合侵权行为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进行综合辨识。如果侵权行为在客观方面属于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在主观方面是为了达到和实现自己的非法目的,就属于姓名权侵权;如果侵权行为在客观方面不属于盗用、假冒他人姓名,而是侮辱性地使用他人姓名,在主观方面是为了损害他人的名誉,或客观上造成了他人名誉受损的后果,就不是对姓名权的侵犯,而是对名誉权的侵犯。例1中,王某把宠物狗的名字恶意称呼成与张某姓名相似,主观上明显具有损害张某名誉的故意为之,所以王某侵犯的不是张某的姓名权,而是名誉权。

二、名誉权与肖像权

肖像是通过照相、录像、绘画、雕刻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自然人的真实形象。肖像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专有权利。《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可见,肖像权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肖像制作专有权。即肖像权人有权决定自我制作肖像或由他人制作自己的肖像;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自己同意擅自制作自己的肖像。(二)肖像使用专有权。即肖像一旦制作出来,便独立于世,可以为人们支配和利用,但享有使用专有权的只能是肖像权人。肖像权人有权以任何方式使用自己的肖像,并通过使用取得精神满足和财产利益;有权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并从中获得报酬;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三)肖像利益维护权。肖像利益是公民专有的人格利益。肖像权人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制作自己的肖像;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自己的肖像;有权禁止他人对自己的肖像进行毁损、玷污、丑化和歪曲。

根据法律规定,肖像权侵权行为有以下构成要件:(一)有损害事实的发生。即肖像权受到侵犯后,肖像权人就其肖像获得利益的可能性减少,如带来职务地位受损、经济收入降低、精神负担加重等不应有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二)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即侵权人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三)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即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据此可以认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人就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一)未经本人同意,擅自制作他人肖像。至于制作肖像是为了公开发表,还是私藏把玩,并不影响侵权行为的成立。(二)超出肖像权人许可的使用范围、区域和时限而使用他人肖像。实际就是未取得肖像权人在更大范围、区域和时限的使用许可,因此也构成肖像权侵权。(三)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和歪曲他人肖像,侵害他人肖像或破坏肖像的完整性。它不仅构成对肖像权的侵犯,还可构成名誉权侵权。(四)没有阻却违法事由等合法使用情况。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使用其肖像,包括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非法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未经本人同意,不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只有具有阻却违法事由等合法使用情况才是合法的,如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嫌疑人在通缉令上使用公民肖像,新闻报道使用公民肖像等。否则,即使不以营利为目的,仍可构成肖像权侵权。

名誉权与肖像权也是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一对法律范畴。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一)主体不同。名誉权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任何民事主体都享有名誉权;而肖像是自然人所具有的客观外在形象,是自然人的人格标志。因此,只有自然人才具有肖像权。(二)客体不同。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是一种名誉利益,是无形的,无具体物质载体;而肖像权的客体是肖像,是肖像权人的人格利益,是有形的,有具体物质载体。(三)内容不同。肖像可以使用,肖像使用权是肖像权的重要内容,肖像权人可以自己或授权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名誉本身只是一种社会评价,不能像肖像那样被实际使用,因此,名誉权的内容不包括对名誉的使用权。(四)是否专有不同。肖像权属于专有权,对肖像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只能归肖像权人所有,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他人不得享有;而名誉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被名誉权人所支配和专用,因此,名誉权不属于专有权。(五)转让上的不同。名誉权的任何内容都不可转让,因为这些内容与名誉权人的人格密不可分,任何转让名誉权的行为都是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而肖像权尽管从整体上不能转让,但部分内容可以转让,这种转让既不影响肖像权人的人格,也不违背社会公德。

出版物如何防止图片侵犯肖像权 篇8

出版物中的图片,凡是载有自然人肖像的,该图片就包含了两种权利:一是肖像权人的肖像权;二是摄影人的著作权。这两种权利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权利。一般来说,法律对于肖像权的保护优于著作权保护。这是因为,肖像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生而有之,著作权是派生权利,依行为产生,不是终身拥有。为此,出版者在对图片进行著作权审查时,如果图片中包含有公民的肖像,还要注意对图片进行肖像权审查,确定图片是否需获得肖像权人的许可,以防止发生侵犯公民肖像权的问题。

目前,我国法律对肖像权的保护不尽完善,实践中使用肖像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对图片进行肖像权审查,有时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审查工作需要格外的认真和谨慎。

一使用个人肖像必须获得许可

肖像可分为个人肖像和集体肖像两种。顾名思义,个人肖像是图片中只有一个人的肖像。

我国《民法通则》在规定了公民的肖像权之后,第120条又进一步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因此,出版物中使用个人肖像必须获得权利人的许可,否则,就是侵犯公民肖像权。比如,2004年初,为了向社会提供上海房地产市场方面的资讯,科技资讯杂志社决定编辑出版《上海楼市》专刊。在当年9月10日和10月10日出版的两期专刊里,他们从市场上买到的一本叫《全球最新图库大百科》(附有光盘)的书中选用了7幅摄影照片。这7幅照片里拍摄的是同一个人的日常家庭生活景象,但照片是谁拍的,被拍摄了肖像的人是谁?《图库大百科》里没有说明,他们也没有在意。结果到2005年初,他们被该7幅照片的肖像人沈予方起诉到了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后来在法庭主持下,双方以科技资讯杂志社就侵犯沈予方肖像权的行为公开赔礼道歉,补偿沈予方3500元才达成和解了结。

需要强调的是,肖像权是每个公民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只要具有中国国籍,不论其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民族和种族、政治倾向,也不论是成年人、未成年人或是儿童,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和犯罪的人,都是中国公民,都有维护自己肖像权的权利。2008年3月初,3岁女孩郑云云(化名)在母亲潘某的带领下参加好孩子公司组织的照片拍摄活动,内容为儿童与明星蒋勤勤合影,同时拍摄的还有其他儿童。拍摄时小朋友的服装由好孩子公司赞助,同时赠送一些纪念礼品。拍摄完成后,郑云云的部分照片被选中作为好孩子企业杂志封面。此事被郑云云的母亲发现后,遂以侵犯肖像权为由,于2009年1月9日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09年9月,朝阳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一、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原告的肖像权的行为;二、被告出具致歉函向原告赔礼道歉;三、被告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四,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本案中的郑云云是一名3岁女童,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但其肖像同样受法律保护;未经其法定监护人的同意使用其肖像,就属于侵犯肖像权。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个人在死亡后,其肖像应依法保护,如果要使用死者的肖像,需获得其近亲属的同意,否则,同样属于侵权行为。比如,1996年八、九月间,在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发现绍兴一些商店以每只935元的价格,公开销售圆形、方形的嵌有鲁迅肖像金卡的有机玻璃笔筒,在金卡上印着“绍兴越王珠宝金行承制”的字样。周海婴认为,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纪念,实际是对鲁迅先生的亵渎。遂以越王金行侵犯鲁迅肖像权为由,向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时我国法律对于死者的肖像权问题并无规定,绍兴市中院只得逐级上报请示。到2000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在下发的《关于周海婴诉绍兴越王珠宝金行侵犯鲁迅肖像权一案应否受理的答复意见》中指出:“公民死亡后,其肖像应依法保护。任何污损、丑化或擅自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死者肖像构成侵权的,死者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绍兴市中院正式受理并审理了该案。最后,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达成和解:绍兴越王珠宝金行同意就擅自使用鲁迅肖像一事向周海婴表示道歉,并赔偿1.5万元人民币;周海婴在收到赔偿后撤销对越王金行的侵权指控。本案协商解决的结果表明,使用死者的肖像,必须经死者的近亲属同意,并且使用人必须在约定的范围内使用,超出该范围,也同样属于侵权行为。

二肖像权的5种违法阻却事由

所谓阻却违法事由,又称排除违法性事由,是指虽然实施了法律上规定不得实施的行为,但是却具有法律特别规定的不构成违法的事由,阻却了违法性,因而使实施的该行为成为合法的行为。也就是说,不经许可使用个人肖像本来属于违法侵权行为,但由于存在阻却违法的事由,又使这种行为合法了、不侵权了。实际中的违法阻却事由,可分为法定的和超法规的两类。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如刑法上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超法规的是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但社会公认为具有正当性的行为,如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对公民人格权利给予一定的限制等。那么,个人肖像权存在哪些阻却违法事由呢?公认的有以下5种:

上一篇:疲劳计算下一篇:营业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