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

2024-09-04

商业模式(精选十篇)

商业模式 篇1

一、商业模式概念研究

商业模式概念众说纷纭, Osterwalder等询问参与者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理解, 62个被调查者给出54种定义, 有44种定义是可以区分的, 其中价值顾客导向型的定义占55%, 45%的更接近于一种企业模式, 从企业的角度看前者是一种外向型的观点, 后者则是一种内生型的[1]。商业模式概念模糊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学者在研究商业模式时并不是意味着同一件事[2], Osterwalde等认为学者们所研究的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种类[1]: (1) 商业模式作为一种抽象的支配性概念可以描述所有商业;商业模式是一种有关产品流、服务流与信息流的框架结构, 描述不同的商业参与者以及它们所扮演的角色, 它们的潜在利益以及它们的收入来源[3]。Jonas和Thomas则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要考虑战略、组织结构、交易过程、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4];商业模式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 包含一系列的目标, 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目的是表达某一企业的商业逻辑[1]; (2) 不同类型的抽象的商业模式, 每一种都可描述一些有共同特征的企业。商业模式描述了消费者、顾客、联盟、供应商还有商品、信息和现金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5];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的投入要素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出并且顾客为此付出的一种方式[6]; (3) 某一特定真实的商业模式的某些方面或概念;这一类型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指那些企业特定的商业模式, 如Dell商业模式、Amazon商业模式、e Bay商业模式等。

Michael等通过对30多个商业模式定义的关键词进行了内容分析, 指出商业模式定义可分为三类, 即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经济类定义将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的经济模式, 是指如何赚钱的利润产生逻辑, 相关变量包括收益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和利润等;运营类定义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问题, 相关变量包括产品或服务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等;战略类定义涉及企业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性, 相关变量包括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和网络等。商业模式的内涵正由经济、运营层次向战略层次延伸, 因此, 商业模式是创业战略、企业构架和经济领域相互关系的一组决定变量, 在特定的市场上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7]。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概念作出了自己的界定, 翁君奕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 核心界面包括客户界面, 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之所以是“有意义的形态组合”才算商业模式, 是因为不能排除在某种组合下, 不同要素的形态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8]。罗珉等则认为商业模式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1) 任何组织的商业模式都隐含有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 这些条件构成了商业模式存在的合理性; (2) 商业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 包括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要素的关系结构, 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 (3) 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 是组织能够获得长期优势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 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因此, 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建立以及运作的那些基础假设条件和经营行为、手段和措施[9]。总之, 商业模式在企业规划与运作中起到在概念上连接企业战略和其实施的作用[10], 其基本定义都强调企业如何赚钱[11]。

二、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研究

商业模式概念的不统一导致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也众说纷纭。Jonas Hedman等认为一个普遍的商业模式应包括以下相关要素:顾客、竞争者、供给品、活动和组织、资源、产品投入和要素的供给、纵向的过程要素、各期间的商业模式动态、认知和文化限制, 并总结了权威学者对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阐述[4], 见表1。

加里·哈默尔关于商业模式及其要素组合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他将商业模式分为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四个组成部分 (2002) , 其中客户界面包括回应处理与支持、信息与洞察力、联系动态和定价结构;核心战略包括经营宗旨、产品/市场范围和差异化基础;战略资源包括核心竞争力、战略资产和核心流程;价值网络包括供应商、伙伴关系和联合[12]。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和电子商业模式的差别在于商业规则和怎样进行交易的假设不同[13]。Applegate基于I/O原理, 指出一个商业模式的框架包括三个要素:概念、能力和价值, 即商业模式的概念定义了一项交易的市场机会、产品和服务、竞争动态、维持市场地位的战略和演进商业的战略选择;能力则是通过人员、伙伴、组织结构、文化、运作模型、营销和销售模型、管理模型、发展模型和基础结构模型来建立和传递;价值是给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回报, 包括组织的回报, 市场占有率, 品牌, 名誉和财务绩效[13]。Amit和Zott给出了电子商业模式的三个要素:内容 (商品和信息的交换) 、结构 (相关利益者交易的联系) 、交易的控制 (对产品, 信息和资源之间的控制) [14]。Afuah和Tucci则认为一个电子商业模式的要素包括:顾客价值、范围、价格、收益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和持续性, 这些要素不仅可以利用在网络企业, 而且也可以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15]。Osterwalder等提出了一个电子商业模式有四个支柱: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伙伴的基础结构和网络, 客户关系, 资金和财务方面[1]。

尽管对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是可以看出, 商业模式的要素基本上是围绕着价值创造体系和价值获取体系, 以及与这两个体系有关的价值网络所组成的。因为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企业用来创造和经营价值的逻辑[1]。

三、商业模式的类型研究

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起源于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一般将电子商业模式一般可分为企业到顾客模式 (B2C) 和企业到企业模式 (B2B) 两种类型。此后, 学者们发展了可适用于所有行业和企业的商业模式类别。Machael Morris等根据企业的成长过程将商业模式划分为三个层次:规则层、特有层和基础层。每个层次都由六方面的要素组成。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 每个层次所充当的主要角色也不同:基础层代表着企业处于导入期, 特有层则在企业的成长期起主要作用, 规则层的完善标志着企业进入成熟期。商业模式具有生命周期, 包括规范期、强化巩固期、适应期、修正期和再造期, 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从基础层向特有层, 规则层演进[7]。我国学者黄培、陈俊芳将商业模式分为三个层面:内层 (核心动力层) , 中层 (业务组合层) , 外层 (实现模式) , 外层的实现模式包括资源模式、收入模式和运营模式[16]。从根本上讲, 商业模式反映的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17], 曾楚宏等运用价值链理论总结出反映商业模式价值创造逻辑的三个衡量维度: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定位;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竞争优势;企业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能够获得的潜在利润。进而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并按照聚焦型商业模式、一体化型商业模式、协调型商业模式和核心型商业模式顺序进行演化[18]。原磊对国外9种比较著名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进行考察, 利用商业模式分类思路和商业模式分类效果建立一个二维坐标轴, 将这9种商业模式分类方法在该坐标轴中进行定位, 说明这些商业模式分类采取的思路和存在的问题[19]。

Thomas等人对10 970家企业进行调查衡量商业模式的绩效, 利用了两个维度 (企业出售何种权力和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资产的性质) 构建了十六种商业模式。两个维度中, (1) 出售的权力种类包括创造者、分销商、店主和中间商。创造者是将购买原材料将其转化为产品出售给购买者;分销商是购买产品并将其转售给他人;店主出售的是使用权;中间商则是对潜在的购买者和出售者进行匹配, 从而推进销售。 (2) 资产的性质包括金融资本、有形资本、无形资本和人力资本。创业者创造和出售金融资本, 通常是创造和出售企业, 如“孵化器”企业;发明者创造出售无形资产, 一些技术企业是用这种方法获利的, 如一些实验室, 但是那些出租无形资产使用权的不归为发明者, 而是知识所有者;金融资本所有者是让他人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现金, 这类模式有资金借贷和保险公司两类子模式;有形资产所有者是出售有形资产的使用权;承包人提供人员服务如咨询、教育、个人护理、快递等;金融经纪的代表是股票经纪人和保险经纪人;有形资产经纪如易趣, 21世纪这类企业;人力资源中介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匹配, 猎头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研究得出某些商业模式比另一些模式运营得更好, 更能获得高绩效和利润[11]。

四、零售商业模式研究

传统零售业正经受着各种挑战, 新兴业态的不断出现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传统零售业必须进行变革, 只有创新才能得到生存。那些使用旧的商业模式, 用旧的方式对待顾客的零售商将会失败, 那些发展了新的商业模式则会存活下来。同时, 生活方式的转变使消费者的需求更多、更广泛, 购物也从以往的疯狂血拼 (shop til you drop) 转向有选择的, 较为理性的购买 (drop shopping) [20]。传统零售业的商业模式理论认为商业口岸永远是第一位的, 只有将商店建在靠近住宅区的地方或建在最好的大型购物中心当中才是第一位的商业模式。新型的商业模式则不同, 主要有定向超市、电子商务、24小时售货亭、品牌专卖、边玩边卖[9]。

在传统的砖头加水泥模式 (bricks-and-mortar) 中, 店主 (店员) 与顾客直接接触, 商品直接陈列在商店中, 顾客可看单个商品, 试用商品, 购买并可即刻带回家。网络零售模式的出现使得传统零售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零售商出现的初期, 传统零售商并没有将其作为自己的竞争者, 忽视了网络营销。而现在传统零售商不能再忽视在线销售的重要性和网上销售的迅速增长。当然, 单纯的网络零售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寻找新的方式吸引顾客和保持顾客的忠诚度。网上零售商和传统的零售商都试图通过扩展商业模式来获得新的渠道即“鼠标加水泥” (clicks-and-mortar) 弥补了传统模式和网络模式的不足, 顾客可到传统商店接触产品或请售货人员指导购物, 同时也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互联网浏览并搜索商品[21]。传统与虚拟并行模式在所有模式中失败率最低, 存活率最高[22]。成功的零售商不再将顾客能力视为威胁而是一种机会:他们将会跨越行业界线, 不是为了金融多样化而是为了更方便地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他们会打包产品和服务, 不是为了交叉销售而是为了解决顾客的问题让他们生活更便利;他们会发展新的经济动力不是为了创造更高的份额, 而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20]。

黄培, 陈俊芳将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分为两大类:成本主导型和价值主导型。超级市场、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和仓储式商场都属于成本主导型商业模式, 这类商业模式的特点是依靠价格手段扩大销售收入, 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 从而实现利润。专卖店、便利店和自动售货机属于价值主导型, 这类商业模式的特点是依靠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扩大收入, 虽有控制成本的措施, 但不作为重点, 主要依靠收入的提高获得利润[16]。

商业模式 篇2

1、中国未来产业分为三种:

一维世界正在推倒重建,二维世界被划分完毕(BAT掌控),三维世界正在形成,高维挑战低维总有优势。所以网店可以冲散实体店,而微信的对手一定在智能领域诞生。因此,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2、中国当下的企业分为三个等级:

今后企业的出路唯有升级成平台,平台化的本质就是给创造者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

3、中国互联网进化论:

PC互联网解决了信息对称,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效率对接,未来的物联网需要解决万物互联:数据自由共享、价值按需分配。水木然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搭建一个底层建筑,使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迅速找到目标。无论是找客户、找恋人还是找伙伴。

4、中国电子商务进化论:

PC互联网解决了信息对称,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效率对接,未来的物联网需要解决万物互联:数据自由共享、价值按需分配。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搭建一个底层建筑,使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迅速找到目标。无论是找客户、找恋人还是找伙伴。

5、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城市格局。

“北上广深”正在变成“北上深杭”。传统贸易的衰落将广州拉下马,跨境电商的兴起将杭州扶上位,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应该是“北京的权力调控+上海的金融运作+深圳的智能科技+杭州的电子商务”。

6、中国经济结构进化论:

从“按计划生产、按计划消费”,到“按市场生产,按利润分配”,再到“按消费生产,按价值分配”,水木然认为未来中国一定会“按需求生产,按需求分配”,满足人的一切需求,这就是共产主义。

7、中国产业链的流向正在逆袭。

因此,传统经销商这个群体将消失,而能够根据消费者想法而转化成产品的设计师将大量出现。

8、中国广告业态的进化论:

传统广告总是依靠媒介的力量去影响人,比如央视的招投标。后来的互联网广告开始依靠技术实现精准投放,比如按区域、按收入、按时段投放。再后来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好的广告能自发传播,而未来最好的广告一定产品本身,最好的产品也一定具备广告效应。

9、中国商业角逐的核心先后经历了:

房地产经营的就是地段,传统互联网经营的就是流量,自媒体经营的是粉丝。而未来是“影响力”和“号召力”之争,“核心粉丝”的瞬间联动是未来商业的“引力波”。

10、中国媒体的进化论:

媒体正在由集中走向发散,由统一走向制衡。自媒体的兴起将产生两大结果,第一激起了很多人的创作热情,文字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属性终于被找回,感性的一面被激发,可以滋润这个越来越机械化的世界。第二,中国的话语权开始裂变,普通民众迫切要求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权,比如春晚到底该邀请谁。而未来人人都是一个自媒体,信息流的产生让媒体消亡。

11、中国将越来越细分:

行业将越来越垂直、协作越来越完善。因此传统的木桶原理不再成立,以前我们总在弥补自己短板,因为你的短板限制了你的综合水平,是今后我们将不断延展自己长处,因为你的长处决定了你的水平。水木然认为你只需要将自己擅长的一方面发挥到极致,就会有其它人跟你协作,这叫长板原理。

12、新的社会架构讲究的是“规则”而不是“关系”。

中国社会的传统关系网被不断撕裂,以价值分配为关系、新的链接正在形成,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进行价值传输。新的社会架构讲究的是“规则”而不是“关系”。而你所处的地位和层级,是由你所带来的价值决定的。

13、中国人正在由外求变成内求。

外求即就求关系、求渠道、求资源、求人脉,求机会,内求即坦诚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激发起兴趣、热情、希望、理想,当你做好你自己,外界的东西就会被你吸引过来,这就是所谓的求人不如求己。

14、信用无价

对于未来每个人来说,有一个东西会变的很重要,那就是信用。行为——信用——能力——人格——财富。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你的行为推导出了你的信用值,然后以信用度是支点,能力为杠杆,人格为动力,联合撬动的力量范围,就是你所掌控世界的大小。

15、传统社会的总财富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人们依托固定公司,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重复固定的劳动,属于被动式劳动。未来社会的总财富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人们依靠自身特长,点对点的对接和完成每一个需求,充分融入到社会每一个环节,属于主动式创造。因此整个社会财富将实现裂变式增长。

16、中国99%的公司和集体都将消失,各种垂直的平台将诞生。

大量自由职业兴起。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从公司+员工,变成平台+个人。每个人都将冲破传统枷锁的束缚,获得重生的机会,关键就看你是否激发了自身潜在的能量。这才是一场真正解放运动!

17、未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即可以独立完成某项任务,也可以依靠协作和组织去执行系统性工程,所以社会既不缺乏细枝末节的耕耘者,也不缺少具备执行浩瀚工程的组织和团队。

18、未来如何拥有自己的产品?

当你有一个想法时,你可以先表达出来,然后在平台上进行展示(这样的平台会越来越多),然后吸引喜欢的人去下单,拿到订单后可以找工厂生产(不用担心量太少,今后的生产一定会精细化和定制化),然后再送到消费者手里。

19、中国今后将无工可打。

打工的本质是定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不承担结果。随着雇佣时代的结束,你必须主动思考和去解决问题,并竭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否则你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水木然认为中国人的工作方式正在从“谋生”到“创造”升级。

20、中国今后将无生意可做。

传统社会只所有生意可做,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使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始终是错位的,这就需要商人的商业行为去对接他们,并从中谋利。而互联网搭建起的商业基础会越来越完善,今后两者可以随时精准连接。所有的中间环节都没有了,赚差价的逻辑也就不存在了。“经商”一词需要再定义,温州人的那一套思维彻底落伍了。

21、中国的社会结构将越来越精密细致。

以前每一个“需求”和“供给”都是由企业完成,今后都是由个人完成,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经济是一场血液循环,那么今后它的毛细血管会更加丰富,输送和供氧能量会更加强大。

22、中国人找回信仰的逻辑是这样的:

具体来说就是:中国正在建立一套完善而合理的社会秩序,让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各取所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秩序,而秩序的运转将产生新的精神,比如契约精神。精神的碰撞激发起内心的向往,一旦我们心有所属,这就是信仰。

23、法治的最高境界是人治,人治的最高境界是无治

什么才是无治?即依靠利益关联进行互相制衡,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与外界有无数个连接点,依靠这些连接点,每个人的处境都将直接绑定自己的行为,贪婪、懒惰、无知作为人性的负面,都将被自然克制。

24、中国商业未来十年内的主题都将离不开,“跨界互联”

以互联网+为基础,不同行业之间互相渗透、兼并、联合,从而构成了商业新的上层建筑。这就是水木然作品《跨界战争》一书所描写的内容(已出版上市)。不同业态将互相制衡,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而形成新的商业生态系统。

25、中国未来社会的完善,离不开一批有“匠心”的人:

也就是那些脚踏实地的人。比如工匠、程序员、设计师、编剧、作家、艺术家等等,因为互联网已经把社会的框架搭建完成,剩下的就是灵魂填充!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工作岗位,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将获得提升,将获得尊重。

26、中国精神文明的红利期正在到来。

传统的物质文明进展步伐已经开始放慢,因为工业化已经将社会各项硬性设施布局完善,物质的野蛮增长期已经过去,而互联网又已经把所有的链接搭建完毕,柔性内容开始凶猛增长,新文化行业是一个增长点。

27、中国今后的私有财产会更加神圣。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围绕利益展开,而且目标简单而明确,财富分配不再需要依靠政府主导,而是一种天然的价值回馈。汇聚大家之私,即成社会之公,此乃民富国强。

28、中国未来只有三种角色,自下而上依次是:

价值提供者是依靠个体劳动创造直接财富,比如:司机、医生、律师等等,影响力大了可以靠名声创富,比如明星、作家、大导演、名主持等等。价值整合者是依靠配置社会资源间接创造财富,主要指的是企业家和各种组织的领导者,他们促进社会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价值放大者是依靠平台或财富的力量去撬动企业和项目的成长,他们往往是大平台的拥有者或财团掌控者,比如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巴菲特、孙正义等等,他们促使社会财富呈爆发式增长。三个阶层不是固化的,而是可以流动的。

29、中国人的财富形式先后经历了:

四个阶段,未来的财富形式一定是估值或市值,趋于虚拟和抽象,只是一个数字。即:你拥有多少财富,并不代表你就可以随便花这些钱,而是代表你有支配这些钱的权力,财富多少意味着调动资源的大小。究其本质,是整个社会越来越共享化、公开化、公共化。

30、中国未来将建立一个伟大的“超级互联网公司”

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 篇3

什么是商业模式?其实,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方面内容: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最后才是收入模式,是怎么去赚钱。一句话,商业模式是你能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产品,给什么样的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在创造用户价值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商业价值。

首先是产品模式,也就是你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你提供的产品能为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你的产品解决了哪一类用户的什么问题?你的产品能不能把贵的变成便宜的,甚至是免费的?能不能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我认为,这是任何一个创业者在回答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要去考虑的问题。

第二,在产品模式之上,还要讲用户模式,这就是说,作为创业公司,你一定要找到对你的产品需求最强烈的目标用户。如果你说自己的产品是普世的产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品,这说明你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举个例子,最近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YY是一款语音聊天工具,刚起步的时候瞄准的是游戏工会。这些人要玩游戏,要对战,要手忙脚乱地操作键盘和鼠标,就没有时间打字。而且,游戏对战中的沟通不是一对一聊天,是多对多的团队协作。因此,YY就开发出这种语音聊天工具帮助这些游戏工会的人,这些人是产品感受最强、需求最强的一批用户。

另外一个例子是UC手机浏览器,最初它是一个WAP浏览器。那个时候手机流量很贵,网速慢,资费高,对于使用WAP方式上网的用户,UC浏览器不仅解决上网浏览问题,而且解决上网的节省流量问题。这是UC浏览器长期主打的诉求,由此建立了口碑。这就是用户模式。

第三是推广模式,这就是说你找到怎样的方式能够到达你的目标用户群。

在中国,永远不要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只靠自然的口碑,即使产品做得再好,还没接触到大多数目标用户,就可能先被互联网巨头盯上了。人家一模仿一捆绑,你多年的心血就算白费了。

然而,很多人一提到推广就想到要花钱,但花很多钱的推广未必是好的模式。你的产品好,但没有钱去推广,你可能就逼着自己想出很多方法,很多公司在推广模式上的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

一旦有了融资,钱多了,公司往往会直接砸钱做推广。但我认为这不叫推广模式,真正的推广模式是要根据你的用户群和产品去设计相应的推广方法。另外一个问题是,砸钱式推广往往会给人带来错误的判断,以为“一推就灵”,从而不再研究用户需求,不再重视产品的体验,其实这是最危险的。

判断是不是真正的推广,最简单的标准是把推广资源一撤,不再砸钱,看产品的用户量是不是往下掉。如果用户量一下子掉下来了,这说明推广无效,产品肯定存在问题。

这个时候如果不对产品进行调整,你和团队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真正的推广是对产品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在推广的过程中,你要研究市场,跟目标用户打交道,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了解用户使用产品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再反馈到产品上进行改进,由此不断调整和完善。

这样,即使推广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但是通过推广发现了产品的问题,了解到真正的用户需求,发现了新的用户群,这些收获远比单纯的产品安装量有价值得多。

最后一步才是收入模式,就是在通过产品获得巨大用户基数,在此前提下考虑怎么样来获取收入。

Google创始人做搜索引擎,好几年找不到赚钱的方法。这个时候,天上掉下来overture这个大馅饼,它是搜索引擎付费点击模式的鼻祖,专门为广告客户提供付费点击服务,后来被雅虎收购,整合入雅虎搜索中。Google借鉴了overture的付费点击模式,形成了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所以,对创业者来说,谈论收入模式,谈论如何赚钱,是最不靠谱、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全世界的搜索引擎都使用overture创造的付费点击广告模式,但overture为何无法成长为规模性的公司,最后落入被收购的命运?原因在于,overture创造的付费点击模式确实为广告客户创造了商业价值,但是作为寄生于搜索引擎的企业,overture却并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反而是Google将搜索引擎的用户价值和overture的付费点击模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及商业模式 篇4

就其最普通的意义来讲, 商业模式是一种系统的设计, 它是指一个企业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 用于整合企业自身、客户、合作伙伴或利益相关者以及资源、流程、渠道和能力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意图, 同时也是实现价值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总体构造。由于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 它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庞杂, 再加上它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不能简单地将单一的特定商业模式应用于文化产业的所有行业, 也不能保证某一特定的模式在各种条件下都能产生优异的价值结果。

一、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这既指明了文化的精神、观念属性, 又指明了其客观的物质本原;既分析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区别, 又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日趋深入, 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文化中的经济穿透力也在不断提高。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对文化价值观念、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运行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大, 文化必须运用经济手段、引入经济要素, 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生产管理方式及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强, 经济必须通过增加文化含量及发挥文化作用而不断提升内在价值。文化与经济互动, 构成了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

(一) 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一种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品, 这需要将内容的原创性与形式的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 并依据经济规律, 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的运行, 最终作为商品提供给消费者。显然, 这是一种利用文化资源和个人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生产方面表现为物质产品的丰富, 它直接的后果就是带来了需求结构的变化, 表现为物质产品效用的下降和文化产品效用的提高;物质产品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在消费方面表现为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进而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 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但是, 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需求的出现, 它们就能激励大多数人不断去追求。消费者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文化产品或者是产品中文化价值的消费来实现。文化产业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 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严格地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 而且在创意上也会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娱乐、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法国社会学者布什亚说:“人会毫不犹豫地寻求自身幸福, 偏爱那些最使他感到满足的物”。文化产品具有唤起人们联想愉快事物的能力, 能够与人们有情感连结, 产生心灵层次的共鸣, 从而使消费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符号价值的追求。一般而言, 人们的消费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在消费中表现为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精神需求的消费更多地注重满足情感需求和自我表现。随着物质需求的逐渐饱和, 商品作为符号的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 人们在商品社会会约定俗成地赋予商品某些符号意义, 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淡化, 而交换价值或炫耀价值越来越扩展或放大。文化产品本身兼具有整体性、多元化、个性化的思维象征, 其符号意义较之一般商品尤其突出, 当文化意象融入商品具体呈现后, 造成显著的不可替代性, 并透过外在表现的图像或是符号化, 强烈地让消费者认知它的存在, 产生文化的可辨性自我表达动机, 促成消费者运用商品的符号意义去表达社会角色认同, 以及表达消费者的自我形象。消费者也会藉由具有符号、文化象征意义的文化产品建立自我形象, 表现自我风格。

根据物品满足需要的性质, 可以将物品的效用分为功能效用和体验效用。功能效用使功利主义动机即实用的动机得到满足;体验效用使消费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功能效用的大小是人们根据物品的客观特征和它的自然属性的绩效对物品的实用作用所做出的内省的、理性的、认知上的评价, 体验效用的大小决定于人们对物品的情感认同或者体验过程的愉悦性的评价。文化产品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在特定社会中作为品味与其所处的生活型态的对立结构或者身份层级差异的象征意义,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现实身份和生活方式迥然相异的独特体验, 这种象征意义从强调物质功能为中心转移到强调人的欲望为中心, 又转移到强调个人与小群体生活方式, 最后转移到强调在整个社会形态中, 物我一体的感觉, 体验着物品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彰显社会等级的快感。

(二) 作为资本的文化产品

文化是一种资本形式, 作为资本要素投入, 通过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有机配制, 将提高产业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 从而带来效益的递增。传统经济学一般不把文化因素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模型中, 因为文化因素无论从其本质, 还是从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随着经济文化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 学者们对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 如社会学家科尔曼对文化因素的作用给出了经典的分析, 认为文化因素对于有效地转化劳动、资本、自然这些物质资源以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角度看, 可以将文化因素视为一种“资本”, 纳入经济发展的模型之中。

文化最早被视为资本, 始于社会学之父孔德, 在他的《社会政体体制》的第二章里提出了这一观点:当人类的产出高于消费时, 一部分资本代代积累, 并随时空转换为耐用性资本。孔德继承了人类学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交融, 这就是“文化资本”观念的最初萌芽。[1]到了20世纪, 经过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批判理论的复兴, “文化资本”又一次受到人文科学的青睐。布尔迪厄借用政治经济学术语“资本”, 来揭示文化作为一种稀缺财富或资源的实质, 在探讨教育再生产、文化消费、趣味和社会等级的多篇论文和著作中多次提出“文化资本”的观念, 并不断完善和深化这一概念的批判张力。他认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承和文化的再生产等智性实践, 同样被还原为一种具有符号特征和自主逻辑的利益行为, 和其他实践类型一样具有“资本”和权力积累的维度。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中, 资本以四种基本形态存在: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 和符号资本 (symbolic capital) 。其中“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 (1) 主观形态, 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 (2) 客观形态, 以文化商品的形态 (图片、书籍、词典、工具和仪器等等) 存在; (3) 体制形态, 如教育文凭, 以文化资本的形式由权威机构授予, 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2]第一种存在形式指的是文化作为思想资源、智力资源的形式直接渗透、融入到经济活动之中, 以增加和体现文化附加值的形式将文化思想和智力智慧转变为经济价值。第二种指的是作为具体形式的文化产品, 通过不断满足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 使文化产品成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殊商品, 例如戏剧、影视、绘画、音乐、图书等直接进入市场, 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市场经济运营方式、现代文化生产方式, 使传统精神生产方式、体制等发生突破和改革, 以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第三种指的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的人才所具有的文化资质, 包括他所具备的教育文凭、智力水平、创意才能以及科技手段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才层面上的文化资源是所有形式中最具潜质的文化资本。

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 只有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之中, 文化资源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必须经过创意策划、内容生产、产品定位、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过程, 依靠生产企业、策划公司、市场调研、咨询评估、服务网点、行业协会、传媒推荐等中介服务机构, 将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最终变为文化消费和文化效益, 从而拥有持续的开发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资本”理论开启了对消费文化的研究, 通过引入文化资本概念, 可以使我们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来思考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也可以在经济因素之外联系社会阶级或阶层的文化实践, 从而对文化产业的性质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 作为生产力的文化产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 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 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此后,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 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 到晚年写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时, 更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的概念, 即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3]。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为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使人们认识到艺术生产不仅能够像精神生产那样重视人们的精神需求, 同时也能够像物质生产那样进行一种集约化、批量化生产, 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 追逐巨大的商业利润。虽然“艺术生产”不能完全代替文化生产, 但其具有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特点, 对“文化生产”而言是通用的。

文化生产力就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 提供文化服务, 并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发展的能力。文化生产力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商品属性:大多数文化产品, 文化服务, 文化欣赏活动, 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 人们通过文化市场, 运用货币交换, 去获取文化产品的保有权和文化艺术的欣赏权, 文化产品既然成为商品, 也必定拥有了与实物商品类似的生产方式, 以流水生产线和高度专业化分工为标志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 成为文化产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文化生产者也是通过市场的货币交换, 有相应的价格管理, 成本核算、盈利亏损、再生产等范畴, 这就是文化生产力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其二是精神属性:文化生产力又不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力, 因为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生产的成果, 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 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第一, 它是为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 它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表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志、兴趣、情操, 从而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艺术观。文化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对应地引发出两种不同的效益追求。作为商品, 要求注重经济效益, 尽量地实现盈利;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 则要求讲究社会效益, 力求对社会、对民众以至对政权, 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产业的出现是文化产品现代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生产主要以个人生产为主, 效率低, 产量低, 文化产品的传播也主要以生产者和传播者自身作为产品的载体或媒介进行的, 传播范围小、速度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作为观念、符号和意义载体的文化产品在生产和传播方面要求有着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物质产品效用的相对降低, 使得人们有了对精神文化交流的更迫切的渴望, 于是, 打着科学技术印记的生产工具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化产品生产领域, 从活字印刷术、机械印刷, 再到今天的电子印刷术, 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 使文化产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文化需求, 实现了文化自身的目的。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必然要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运作才能获得市场价值。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战略分析工具, 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包括一个企业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产品的消费者目标群体、产品的生产、营销和管理的过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合作伙伴网络以及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一系列要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 依靠引入商业模式来保持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中一些主要的元素来描述这种逻辑, 以了解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

(一) 价值主张

即文化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 价值主张明确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 成功的商业模式要能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 有时候这个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价值;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要将自己的核心认同和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 需要首先确立一个价值主张, 企业的一切传播和营销活动必须围绕价值主张来进行。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 关键在于寻找不同于甚至于优越于同类产品的利益点, 合理构建、妥善传递的价值主张可以对企业战略和业绩做出重大贡献, 仅仅确立一个有效的价值主张还不够, 企业必须能够展示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主张。制定合理的价值主张有助于公司抓住工作重点, 集中精力向客户推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价值主张的确立, 既能为公司的产品生产提供一盏指路明灯, 又能为创造卓越业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消费者目标群体

即文化产品所针对的消费者群体。所谓目标群体一定具有某些共性, 从而使文化企业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 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 它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 是基于“分众营销”的核心理念而设计的, 也就是说是面向一个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人群制定战略, 而这个人群恰恰是某些商品与品牌的主力或重度消费群。分众营销的核心要点是“精确”、“细分”、“实效”, 它不试图占领所有的目标消费群体, 不试图生产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 不试图进入所有传统的产品渠道, 不试图制定细分目标消费者所不能承受的价格, 不试图用广泛撒网的传播促销方式让所有人知道。通过分众营销, 一改以往那种大众化的营销方式, 企业只使用特定目标群体最容易接受的术语、最方便的信息接受渠道、最易接受的广告传播方式以及最恰当的产品开发推广模式, 通过提炼产品的差异化诉求, 制定分众化价格, 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精确地命中目标群体, 并因此来达成销售的稳定增长。

(三) 分销渠道与合作伙伴网络

分销渠道即文化企业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 它涉及到公司的分销策略和市场竞争力, 合作伙伴网络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了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完成其商业过程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由于多年生存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发达国家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 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众多的文化产品经营机构。比如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 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 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 送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公众的视听神经以持续的刺激, 从而达到这样的目的:当娱乐产品投放市场时, 他们已经在传播通道的另一端做好了欣赏的准备。”[4]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同样非常重视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 这也是产业实力的综合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 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化的物流态势, 因为发达国家文化市场狭小, 文化产业规模巨大, 因此, 文化产业集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培养起了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海外文化市场的争夺能力。以美国为例, 美国文化产业最早都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伴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平均利润的下降, 美国文化产业为了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获取产业利润, 就把文化产业延伸到海外文化市场, 而且广泛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 与合作伙伴构建成多个专门业务模块的组合体:采购、制造、研究、销售、分销及其他等等, 有的紧密捆绑, 有的松散挂连———从全球角度对企业活动和生产的这些模块进行整合, 大大拓展了产业的实力范围。

(四) 价值配置与核心能力

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进行的资源和活动的配置以及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它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产品资源、资本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在生产、管理以及整个商业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个配置过程中, 由于每个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不同, 配置的效果也就不同, 锁定价值管理与持续能力资源和活动的配置是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 这是商业操作能力的表现。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 最主要的是创意人才的管理, 因为在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中, 创意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资本的资源也非常重要。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经营的水平和规模上。美国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 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 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 规模小, 另一方面, 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 中外文化企业之间资金实力的差距和获利能力上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要缩小这一差距, 就要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在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中, 成本结构、盈利模式、管理构架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通常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具体设计与运行过程中。

三、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企业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 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 它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 提供了有关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商业模式的设计极为重要, 是应该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精心做好的, 同时它也是一个随时间和环境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的战略层面的架构。有了商业模式后, 执行层面的团队、经验、控制、调整也同样重要, 因为模式是靠人想出来, 并要人去运作实现。每一次商业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公司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 随着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 企业必须不断调整它的商业模式, 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否最终取决于它的商业设计是否符合了消费者的优先需求。

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以上述五大要素的某一至两个要素为核心, 五大要素相互协同成为一个完善的价值创造系统。通常来说, 商业模式的设计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 确定公司或产品的价值目标

成功的商业模式所设定的价值目标一定是顾客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合点, 它要求一要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偏好, 二要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 三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传递是企业把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 目的是便于目标客户方便地购买和了解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二) 明确消费者目标群体

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 首先需要分析顾客需求, 目的就是要为产品寻找能够比较容易呈现价值的顾客群。一般来说, 企业赢利的难度并非在技术与产品端, 而主要还是在顾客端。有时纵然是把握好企业顾客的一点点需求, 也可能产生巨大的顾客价值。如果商业模式无法找到相对明确的顾客需求, 是导致商业行为失败的首要原因, 那么企业将会遭遇无法创造利润的潜在风险。

(三) 构筑商业模式内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在于合理规划企业内部运作体系, 就是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 这是商业模式设计与完善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要素的合理配置:组织与机制、技术与装备、生产运作、资本运作、供应与物流、信息、人力资源等。这些内部运作活动可以清楚地规定企业内部运作的成本及其结构以及计划实现的利润目标。

(四) 构筑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即企业向顾客供应产品和传递产品信息的渠道, 是商业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必不可少部分, 这里设计的重点是分销渠道和合作伙伴网络。

(五) 建立有效保护利润的制度屏障

这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者掠夺本企业的目标客户, 保护利润不流失而采取的战略控制手段。比较有效的制度屏障主要有建立行业标准、控制产业价值链、行业领导地位、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客户关系、品牌、版权、专利等。

有了上述各种要素的保证之后, 商业模式就可以具体实施了。在实践的过程中, 某些环节也许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发生故障, 这就需要对商业模式的运行环境重新分析, 改变组织结构、流程、思维和公司的信息系统等, 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转变程度的大小。商业模式是一种企业创造利润的思维方式, 它有许多不同的原型, 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方式, 也可以将多种模式组合在一起, 企业的主导思维架构将是决定商业模式的主要因素。许多技术创新面对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极高的未来环境, 而市场信息也无法全盘取得, 因此没有一个商业模式能确保未来利润一定会被实现, 也没有所谓最佳的商业模式。在设计与执行商业模式的时候, 一定要保持一种弹性的心态, 也就是说, 商业模式的内涵需要因应环境变动, 在设计时就应该留有一定的可变余地, 运行时更应该顺势而变。

参考文献

[1]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29.

[2]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商业模式 篇5

企业经营它是个身份经营,然后它是一个资源经营,然后它是一个方法经营。那么企业经营的第一个阶段,用李老师的理论我们称它为叫产品经营,产品经营在什么情况下有价值呢?第一个紧缺。如果我不紧缺的话,第二个就是品牌,我用品牌它也能带来产品的价值,这就说资本经营、人才经营都是为了获得某种规模,其实品牌也是创造紧缺,为什么?因为比如说LV、爱马仕,我只有一个品牌,你买不着,所以制造业在什么情况下有价值呢?就是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部分的企业经历过制作业的过程。但是李老师想告诉各位,我们很多企业实际上我们经历的是什么,我们经历的是从生产向营销的转化过程。就是说我们的东西是一样的,就看是怎么卖的,所以我们串通的销售我们称它为区域销售,比如说我开个羊肉馆,我在北京开,图雅在西蒙开,就是它都是区域销售。

那么现在随着资本的介入以后,我们就有可能跨区域经营,就是我从北京可以到西蒙开饭店,还可以到北京开饭店,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叫全覆盖模式,什么叫全覆盖模式,就是没有一个领域是可以有空白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就变成了一个咱们俩东西一样,咱卖的区域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怎么体现我们的区别呢?就是品牌,就我的品牌和你不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大家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差异化。差异化背后马上产生一个词就叫定位,什么叫差异化呢,就是你们叫高端,我们叫中端,你们叫中端,我们叫低端,那么什么叫定位呢?就是你定位高端还是定位中端,还是定位低端。那么有人发现一个问题,说李老师,我们发现到最后我也卖高端,我也卖中端,我也卖低端,所以它就出现了一个单一产品单一市场,多样产品多样市场的问题,你比如青岛啤酒,它就会出现一个高端啤酒专门定个品牌,中端啤酒、低端啤酒,你比如像有些公司出现主品牌和副品牌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酒窖梦之蓝,就是它针对不同产品形成了不同的品牌,洋河大曲,当然茅台现在这个品牌区分度还不高,所以茅台现在非常尴尬,因为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品牌,所以它就是当现在整个社会进入平民化时代的时候,高端品牌不行的时候,它低端产品做不出来,这是它最大的问题。

营销模式:商业模式的价值逻辑 篇6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什么是模式?模式就是规则、方法及其体系。什么是战略营销模式?战略营销模式是企业的营销战略和商业模式在营销体系及其价值链中的体现,是企业营销的最高规则,是准确把握了市场营销规律的方法论。战略营销模式的建立是企业根据新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及其组合在市场中的变革和突破的过程。

在市场过度竞争的当今,居于营销重要地位的创新不再是战术模式的创新,而是战略模式的创新,只有战略营销模式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来源,固守模式可能让企业丧失市场机遇。战略营销模式要求企业决策者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认识营销,打破常规的、传统的思维定式,保持高度灵活的营销思维和机智敏锐的市场器官,在市场竞争的理念与战略层次上进行系统创新,以战略突破和理念领先赢得市场目标。

战略营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罗杰·凯琳与罗伯特-彼得森博士指出:与传统的战术性营销相比,战略营销更注重营销活动的整体性、全局性以及长期效果,注重经营环境分析和竞争导向,强调经营要素的整合。

如今,中国市场营销正在进入战略营销时代。市场营销发展到今天,也的确应该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来思考问题了,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企业产品的销售工具。战略营销模式比传统的营销模式更为深刻地了解顾客,通过把握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更为贴心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客户的重复购买。

战略营销是一个精细化的营销模式,它包含传统营销的所有过程。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前提下,为企业寻找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往往强调满足顾客的当前利益,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者的干扰,往往使企业陷入困境。战略营销是通过企业自身价值的创造、资源的积累、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建立而使企业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战略营销模式就是企业竞争的核心逻辑和商业模式。

营销大师科特勒认为,营销就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从价值管理的角度来看,战略营销的实质就是价值管理。它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以及内部要素不断约束的经营条件下,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战略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度价值、人的价值是价值的基本形态。

因而,在市场经济中,交换源于价值,营销的目的在于使价值增值,从这一意义上说,营销模式就是隐藏在交换之下的价值等式,是无所不在的价值逻辑。

当今,营销模式无处不在,因为营销无处不有。随着市场营销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营销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入,形而上也罢,形而下也罢,总之人们对营销有了新的认知。营销模式也正在成为市场热点,似乎没有模式就是瞎蒙,有了模式才有了取胜的逻辑。

在模式泛化的当今,从团队到个人、从社会到群体、从国家到城市,甚至从物质到精神,大凡存在价值交换就可能存在营销模式。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名歌星、一位设计师,一座城市、一件新产品……都会有自己的营销模式。研究商业模式的同仁认为:婚姻、家庭都存在商业模式。果如此,岂不是更应该存在货真价实的营销模式?

商业模式 篇7

一、何为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是指可以循环的经济模式,以3R为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与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产品—废弃物—产品”的循环下发展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模式在环境保护上具有优越性。产品的流通大体上有两个阶段:生产和使用。依据3R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产品对自然的影响:首先是减量化,尽可能使用少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它要求产品不过量, 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其次,将具有剩余价值的闲置品,再加工重新投入市场,实现再使用和再循环。

二、市场经济在国内的发展和对其的分析

我国现行市场经济的一大缺陷就是利益驱动的盲目性,每个市场人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其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其次,由于“生产—销售”这种传统模式更易操作,并且有较高的利润,所以大部分企业更愿意选择这样的模式而不是绞尽脑汁开拓新的销售模式。循环经济下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打造一个平台,让二手、三手的商品在这个平台上得以流通,在此基础上再附加一些产品的租赁服务。在这个市场上,赶集网算是一个成功者,赶集网虽然不是一个专业的二手商品交易网站,但它通过建立一个融合了二手交易、租赁、广告推广、求职的平台,吸纳许多二手商品。点开赶集网不难看出,赶集网在二手市场上的成功依靠以下两点:一是多元化,二是所展示的二手商品大都是耐用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消费者习惯于将淘汰的物品闲置在家亦或送人、扔掉,而不是进行出售,这就使得同一种商品没有足够的供应量得以支撑平台的运营。其次,二手商品经历了一次“生产—销售—使用”的过程,非耐用品的剩余价值已经很低,出售成本可能比使用价值还要高,所以二手市场多以多元化和耐用品的销售为主。然而就如上文所述,这种销售模式完全是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考虑,理论上企业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的目标,但是如果所有企业把利润最大化当作是终极目标不加限制的话,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将会受到巨大的破坏。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依托,但若是依靠市场自身的发展来进行循环经济的创新,这个进程将会十分缓慢。因此, 这需要政府寻找适当的切入点,加以引导,发掘与环保有关的领域并且具有市场潜力的行业,以此提升循环经济的认知度。笔者认为二手户外装备的租售市场就是其中一个。

三、二手户外装备租售业务的前景

首先,户外运动作为现代社会人类贴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其宗旨就是环保。其次,当前中国户外行业蓬勃发展:根据中国户外商业联盟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经济从2010年的71.3亿元增长到了107.6亿元(见图一),增长了51%,同年户外用品市场销售额达到了543亿元,增长了近70%,从2010年到2012年在中国市场活跃的户外品品牌数量也上升了29%,已达到717种。其中,国内品牌增长近46%,达到334种;国外品牌数量达到367种,增长了13%。从05年开始,各大城市中大学中学的户外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要完美地享受整个户外活动的过程,户外装备必不可少, 而学生作为低消费人群,昂贵的装备自然是大多数人消费不起的,所以,二手装备最广阔的市场来源于学生。以学生为主要消费人群进行模式的创新,还有一个好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力量,若是将二手的环保理念深入学生们心中,对整个社会也是有极大的帮助。其次, 在初次体验户外运动时,大多数人也不愿意花费昂贵的装备费,因此, 户外的体验者们也将会是消费的主力军。简单分析之后,我们对二手户外装备市场进行了市场调研。其中,超过半数(52.38%)的人认为大品牌户外装备的价格太高,不平民化,大众消费不起;同时六成(63.49%)人表示如果存在一个方便的二手装备交易平台,自己愿意在此购买装备。“国外许多地方已经掀起了二手户外装备买卖的浪潮, 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一定会加入这股浪潮,这也将标志着人们对环保有了新的认识。”业内人士如是说。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下的商业模式发展前景良好,而其中二手户外装备的租售业务是有很大市场的。

参考文献

[1]《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2012—2016年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商业模式 篇8

关键词:物联网,商业企业,商业模式

“物联网”一词是麻省理工学院Auto-ID Center的创建人Kevin Ashton于1999年首倡提出。经过十多年的普及与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嵌入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环境特征, 商贸领域是物联网技术深深嵌入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商业企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嵌入

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2010年出版了《物联网的愿景与挑战》, 介绍了物联网的18个主要应用领域, 指出零售、物流、供应链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指出无线射频技术、传感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了零售业在追踪货品、监测库存、运输、供应链方面的工作效率。[1]Leonardo W.F.Chaves and Zoltán Nochta (2010) 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信息收集的方式、数量, 将会改善整个价值链的优化。[2]周敏 (2010) 研究了物联网对供应链、ERP、物流系统的影响。[3]王娟等 (2010) 提出对物联网环境下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改进策略。[4]程珊珊, 朱景锋 (2012) 展望了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在智能仓储领域的应用;[5]胡文、李良学 (2012) 研究了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在商场导购中的应用。[6]胡少永 (2013) 研究了黑龙江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构建。[7]总之, 物联网技术可应用于商业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 主要包括自动识别系统、产品追溯系统、定位追踪系统、电子产品编码技术、情景感知技术等各个子技术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其具体的构成技术, 应用领域和特定功能, 见表1。

二、物联网技术嵌入后商业企业的运行状态

物联网技术的嵌入改写着商业企业价值链的运行方式, 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运营模式。

(一) 推动了商业企业虚拟化经营的程度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这些物联网技术的嵌入使商业企业价值链各环节之间进行精准的技术协同成为可能, 使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机制简单化, 这将进一步细化商业企业价值链的专业化分工, 推动商业企业的虚拟化经营。

(二) 推动了商业企业的精准化运营

精准管理是物联网技术普及后可达到的一种管理状态。精准管理反映在运营系统的各个领域, 主要表现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文献整理

1. 精准的顾客服务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更容易收集顾客的信息, 如其购买力、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特征、购买记录等, 尤其是获得传统技术下很难收集到的顾客信息, 比如其试用或使用商品时的感受、对顾客和所购商品的动态信息管理等, 实现对顾客的精准化服务, 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2. 精准的营销服务管理。

基于精准的顾客信息和情景感知技术, 改变原来的模糊营销、规模营销, 实现对针对特定顾客的“一对一”精准营销。

3. 精准的物流配送仓储管理。

利用自动识别技术、定位追踪技术和情景感知技术实现商品流动过程 (物流) 的精准化, 随时追踪商品的信息、位置和所处的准确状态。

4. 精准的员工工作状态管理。

通过建立“员工胸卡”和其他信息技术, 可以随时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工位、工作状态和工作场景。

(三) 提高了对顾客的个性化服务水平

物联网技术延伸发展出了情景感知技术, 主要是通过手机终端的感应器、网络技术等感知用户所处环境的情景信息, 结合用户以往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对相关信息进行检测、挖掘及匹配, 向顾客提供针对性、精确性、个性化的本地综合信息服务。情景感知技术考虑了顾客所处情景的变化, 而且通过顾客的个人信息和以前的消费习惯预测出顾客处于不同情景的不同需求, 为顾客提供购物导航, 或为不同顾客设计或提供差异化服务, 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四) 推动了价值共创模式的实现

企业与顾客共创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价值共创模式下, 顾客成为与企业平等的合作者, 商业企业采购了蕴含某种价值主张的产品并创意性的陈列后, 通过互动与顾客共同完成该价值主张的实现, 在该过程中顾客还通过在能体现其“个性化消费体验”的环节, 对所购产品进行“自我创意”式的消费以获得丰富的使用价值和体验价值[6]。最终, 一次完整的价值创造过程得以完成。该过程中, 顾客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物联网技术, 尤其是情景感知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使顾客参与商业企业价值创造更容易, 而且随时随地可以参与。

三、物联网嵌入后商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物联网技术嵌入后商业企业运行状态的变化要求创新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工具, 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 被称为战略的战略。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用以实现 (创造、推销和交付) 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及要素组合模式。克里斯滕森等三位作者指出商业模式由四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构成:客户价值主张, 赢利模式, 关键资源, 关键流程。[7]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时能够创造价值并传递价值。

(一) 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消费的时代, 顾客的消费心理正在改写。首先, 顾客对商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 顾客希望随时了解所购买各类产品的产地、生产日期、生产商资质、材料和加工技术、新鲜度、绿色健康标准等;其次, 顾客对商品和服务的交货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 顾客对等待越来越不容忍;第三, 顾客对体验价值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尽管顾客依然关注产品的使用性能、价格, 但对产品使用后的感觉的关注度却在不断上升;最后, 顾客的猎奇心理随处可见。

为了适应上述变化, 商业企业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黏住用户, 利用物联网技术促进与用户互动式体验以创造需求, 因此, 商业企业的客户价值主张应围绕安全、快速、体验、便捷、个性进行组合设计与创意。

(二) 赢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对企业“如何获利”的根本思考和设计。企业获利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涉及企业外部因素 (诸如竞争对手、利益相关者等因素) 、也涉及企业内部因素 (核心竞争力、经营过程、关键资源、战略、品牌、文化、人员等) ;既涉及整条价值链, 又涉及价值链上各环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 商业企业的盈利模式应从价值链的视角, 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 实现价值链上各利益相关者的竭诚合作、精准化运营、定制化服务, 走“传统利润点+超值服务”的盈利路径, 且超值服务利润点的比例应越来越大。传统利润点和超值服务利润点在企业总盈利中的比例表明了商业企业的物联网时代的盈利能力, 对物联网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 关键资源

关键资源是那些可以为用户和公司创造价值的关键要素。明确了本企业独特的顾客价值诉求及企业独特的盈利模式后, 为了保障其实现, 需要明确其关键资源。物联网环境下, 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诉求和盈利模式, 决策人员及其创意智慧、供应链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相关的物联网技术与设施 (包括仓储设施、配送设施、物联网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追踪技术、自动感应技术等) 越来越成为现代商业企业的关键资源。

(四) 关键流程

关键流程, 是指为实现企业特定的顾客定位和盈利模式而基于企业资源分配建立的企业业务流程、制度、企业文化等, 以确保其价值传递方式具备可重复性和扩展性, 是企业管理模式的体现。商业企业中, “如何发挥现员工的主导地位”是管理模式设计的核心。1986年北欧航空公司的总裁詹·卡尔森出版了一部专著《关键时刻》, 指出企业创造顾客比创造利润更重要。商业中的“关键时刻”是指任何时候, 当一名顾客和一项商业的任何层面发生联系时, 无论多么微小, 都是一个形成印象的机会。”即企业中顾客与企业接触的任何一个点都是企业在在顾客心目中形成印象的关键时刻, 是决定顾客满意度的关键时刻, 而一线员工往往是“关键时刻”中的“关键人物”。所以, 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是商业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

四、保障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措施

为了配合商业企业新商业模式的落地, 组织管理与运营系统的运行机制应适时转型, 需要做到。

(一) 建立学习型决策者 (团队)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瞬息万变, 令决策者应接不暇, 企业随时陷入到被动之中, 所以, 决策者需要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 时刻捕捉技术变化带来的商机, 这就需要企业高层打造一支学习型决策者 (团队) 。

决策者 (团队) 能否在加速变化的环境中捕捉到发展机遇, 关键在于其决策思维, 尤其是对企业定义、产品 (服务) 历史使命、组织模式、竞争、顾客及对新技术所引致变化的敏感性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直接决定了决策者对公司经营战略、竞争模式、组织模式的决策, 进而影响其对企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形成企业特定时期的业绩和竞争优势。因此, 有效的决策者 (团队) 的特征应包括技术专长、对总体和局部的把握能力、改变其信念和理解的灵活性与意愿, 对新观点和不同观点的接受与欣赏。

(二) 适时调整投资战略

决策者捕捉到市场机遇到后, 需要以行动来回应机遇, 首先就是企业分配资源, 即公司的投资战略。物联网环境下企业需要重点投入的领域包括。

一是商业企业中相关物联网技术及配套设施 (自动识别系统、产品追溯系统、情景感知系统、定位追踪系统、配套网络系统等) 的投入;二是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费用投入, 且应形成长效培训机制;三是商业模式研究的投入。一直以来, 中国企业较重视技术设备的投入, 而忽视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实践表明, 商业模式的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下商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到底如何, 是各界一直争论的问题, 谁先创新出了适合的商业模式, 谁就会成为行业规则的制订者, 谁就会拥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所以, 各商业企业应加大投入支持物联网技术嵌入后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三) 商业企业硬件系统的提升

商业企业硬件系统是一个包括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物质系统, 实质上是企业的资源配置系统, 该系统决定了商业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价值流。该系统的提升主要包括。

1. 购物场所的改造:

购物场所包括线下的实体购物场所和线上的虚拟购物场所。购物场所是商业企业陈列产品、接待顾客、实现商品的钱货交易的空间, 即顾客的购物环境, 是顾客产生美好体验的开始。该场所要求体现人文环境特质, 体现现代时尚的硬件环境特质, 还要体现该环境的动态化、个性化的变化, 这需要投资嵌入自动识别技术、情景感知技术等。

2. 仓储物流设备设施的配套建设, 包括自动识别系统、产品追溯系统、追踪定位系统、配套网络系统等。

这些基础的技术设备与设施是顾客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不仅影响顾客满意度, 而且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成本和运行绩效, 影响企业资金流的顺畅、价值流的增值程度。

(四) 推动组织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 商业企业组织变得越来越虚拟化, 传统的等级森严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对诸多组织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包括组织边界 (专业化分工与纵向一体化之间的权衡) 、组织协调机制 (市场协调、行政权力协调、文化协调、技术协调) 、组织核算单元 (传统的企业中以个人或部门为单位, 海尔则在企业中形成了2000个自主经营体, 目前, 企业内部划小考核单位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权力系统 (正三角组织和倒三角组织的权衡) 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要进行多视角创新。

1. 流程角度:以流程型组织取代传统的职能型组织, 尽量恢复流程和价值链的本来的整体性;

2. 组织形态角度:以“倒三角形”组织形态取代“正三角”组织形态;

3. 组织职能角度:以平台式网络组织型组织取代传统的职能型组织。

(五) 适时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虚拟化经营和精准化管理将推动商业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1. 管理机制的创新。

“员工主体地位的体现”一直是企业界的口号, 但如何实现员工的主体地位, 却很少有企业做到。员工主体地位的体现, 除了组织模式的创新还需要管理机制的创新。如:自主经营体机制、OEC管理模式、按单聚散和官兵互选的用人机制、人单酬考核机制等, 这些都是海尔公司的创新, 被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商业企业也需要创造性的应用这些管理机制。

2. 全价值链管理模式创新。

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后, 商业企业经营过程分工越来越细, 虚拟化程度更高, 商业企业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运行成本及时间进度控制, 各环节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 所以, 需要引进全价值链管理思想, 重点探索价值链协调机制的创新, 综合运用市场协调、契约协调和文化协调、技术协调、情感协调等机制。物联网技术为商业企业全价值链管理提供了提供精确的技术协调手段, 商业企业要重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Vision and Challenges for Realiz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M].Edited by Harald Sundmaeker Patrick Guillemin Peter Friess Sylvie Woelfflé.

[2]Leonardo W.F.Chaves and Zoltán Nochta.Breakthrough Towa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M].Part1, 2010, 25-38.

[3]周敏, 等.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J].价值工, 2010 (26) .

[4]王娟, 杨海.基于物联网的商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战略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1) .

[5]程珊珊, 朱景锋.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在智能仓储领域的应用展望[J].物联网技术, 2012 (3) .

[6]胡文, 李良学.情景感知的商场导购推荐商品信息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2 (2) .

[7]胡少永.黑龙江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构建[J].现代化农业, 2013 (1) .

[8]王凤霞.价值共创模式下商业企业价值链及其管理策略创新[J].北方经贸, 2013 (8) .

商业模式 篇9

关键词:新时代,电子商务,互联网,计算机,商业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 电子商业模式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所谓电子商业模式就是新时代出现的电子商务, 指的是在互联网计算机的支持下开展的一系列商业活动, 对于企业而言, 可以便捷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的核心商务活动运行起来, 从而达到优化商业模式、减少流通时间、改善客户服务、降低商业流通费用、减少商业成本、获取更多商业利润的目的。

1 对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探索

相对于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 本文认为新时代潮流下出现的电子商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应用:

1.1 商家跟消费者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交易的便捷应用

随着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在Internet上, 消费者可以便捷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无论是虚拟的数字化的商品, 比如说:音乐、新闻、数据库、软件以及各类重要的知识商品;还是实体的传统的物态商品, 比如说:电视、手机、服装、食品、书籍、鲜花等等都可以通过便捷的物流在互联网上从事商品交易, 尤其是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远程教育、在线医疗诊断等服务性的商业活动, 更是让消费者不出家门而至千里, 达到了其教育或就医的需要。

1.2 企业内部网的商务应用

目前, 计算机互联网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为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之间便捷的构建出了一条安全、快速的交流通道, 即企业内部网。企业内部网让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的高速、让企业的内部业务变得更加的自动、让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状况时能表现出更快的反应速度, 从而更好更及时的为客户提供商业服务, 伴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内部网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3 企业之间进行的电子商业活动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各个企业中的普及, 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寻找到最优的合作伙伴, 对每一笔交易都可以加以监控, 从订购到结算的全部交易行为比如说签约、资金转移、发票的接受、银行托收、信用证等等的付款, 以及商贸活动中出现的其他的一系列活动如索赔、商品管理等等, 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实施。这种互联网下的电子商业活动已经成为了最受企业重视的商业应用模式, 乃至在这种应用模式下, 一家企业的商业商务活动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另一家跟它有着电子商业往来的企业的发展。

1.4 政府税务部门跟企业间的电子税收

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 为政府税务部门跟企业之间构建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为两者之间的沟通避免了更多的空间跟时间的限制, 税务申报、支付、传输等功能让税务人员能够用更短的时间解决一些数据处理数据审核问题, 在迅速快捷的数据处理中, 不仅方便了纳税人,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

1.5 为政府的采购提供了一个避免腐败滋生的平台

通过电子商务的BTG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便捷的平台发布采购清单, 从而让企业以电子化的方式来响应政府, 两者之间能够以平等交易的立场完成交易。一方面为政府节约成本提高采购效率提供了途径, 另一方面, 公开发布网上采购的形式为政府更好的构建监督机制提供了方面, 避免了腐败行为的滋生。

2对电子商业活动开展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进行探索

在当今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跟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电子商业活动的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进行为企业提供全球性的贸易、构建新型模式的商务通道提供了一个迅速快捷的平台。这个平台的构建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 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1 电子商业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降低供应成本

电子商业活动通过互联网的开展, 让企业可以对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营销、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不仅避免了潜在的开支, 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通过企业供应链的优化, 很大程度上减免降低了供应成本。据权威机构统计:跟传统的商务模式相比, 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企业供应链的优化, 企业的供应成本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到10%~15%。

2.2 电子商业模式在企业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

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 企业可以更为简便易行的以销定产, 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优势产品、表达自己的服务意愿、传递最优的付款条件等等, 商业产品的生产可以依据互联网订购信息及时的对商品的生产品种、商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安排或者调整, 从最大化的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 尽快能的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零库存、及时交货的理想商业模式, 同时, 较传统商业模式而言, 更大化的降低了人为的疏忽, 尽可能的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浪费或损失。

2.3 电子商业模式的展开有利于商业市场的扩大有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

电子商务的展开, 将商家跟客户之间的联系加强, 双方之间的贸易空间障碍已经消失, 都可以迅速的了解到对方最新的相关数据信息, 有利于商业活动工作质量的提高, 而且通过365/7/24模式服务, 更是有利于商家市场的扩大, 提高了其竞争力。

3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优化建设

进入21世纪,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企业如何才能够在即将到来的电子商务潮流中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如何才能够真正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寻求它在市场竞争中的一席之地呢?值得我们思考。

3.1 企业首先应当加强其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构建电子商务环境

对于要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说, 它必须首先应加强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必须有着开展电子商务应当具有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 以及开展电子商务应当依赖的链接网络, 同时电子商务业务应有的应用系统也是必备的。当然企业在构建自身电子商务环境时应当考虑到以下因素:系统应当具备在线扩展能力、系统应当具备实用性、系统应当具有数据的集中备份跟存储的功能、系统应当考虑的数据商务开展的安全性等等。

3.2 在具体的电子商业模式应用中, 企业必须规范其商业业务流程

好的产品不一定具有好的销售效果, 好的技术不一定代表完美的结果, 因为无论是产品或者说技术都与管理直接挂钩, 所以在企业的运营中, 在未来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中, 必须重视管理的重要性, 规范商业业务流程, 注重企业的技术与企业的管理的有机结合。

3.3 企业应当加强培养和吸引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电子商务的中心环节是需要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掌握商务规则的人来从事商务活动。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培训, 提高商务人员电子商务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 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获得收益, 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相关人才。

4 结语

在建立电子商务的过程中, 企业既要重视技术手段的应用, 也要重视业务流程的重组。要把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其他系统一起、统一规划和设计。还要认识到电子商务应该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基础, 这不仅是出于技术有效性方面的考虑, 也是出于数据流一致性方面的考虑。只有这两者结合, 才能建立起广泛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颖.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新问题[J].魅力中国, 2010, (22) .

[2]朱蓉容.面向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企业网络营销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 2010, (23) .

[3]杨小舟.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0, (24) .

掘金社区的商业模式 篇10

是什么使社区商业拥有如此的魅力?

据北京市商委一负责人介绍:“社区商业拥有三大法宝:就近方便、价廉物美、服务多样, 其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 商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社区商业主要涵盖哪些方面

社区商业应主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 基本包括下列6项功能:

一、能提供主、副食品、生活日用品, 满足购物需求。

二、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用品修理的需要。

三、为社区居民提供早点、正餐和满足学生、老年人用餐, 满足餐饮服务的需求。

四、为居民进行理发、洗衣熨衣、服装加工、彩扩等服务, 满足综合服务的需求。

五、建立固定收购点和定期流动收购点, 满足居民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的需求。

六、帮助居民雇佣小时工、请保姆、家教等, 满足社区居民家政服务的需求。

哪些社区商机的需求最大

前不久,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中心曾就“社区商业服务便利需求”一题在北京市27个小区进行了调查, 从中看到了当前社区商机的藏身之处。调查显示, 社区在购买商品、餐饮消费和生活服务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要求配备健身场所的需求人数比例达69.6%;要求建立大众餐馆的需求人数比例占41.1% (以受访全部居民总体计算, 平均每个家庭每月在外就餐37次。但主要困扰是小区餐饮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要求尽快完善网上购物和配送体系的需求人数比例占40.91%, 尤其是在网络普及程度较高的小区, 居民希望尽快完善支付体系和配送体系, 另外, 网上教育和信息咨询也有大量的需求;要求配备早餐服务的需求人数比例是38.5%;娱乐场所占38.2%;要求建立茶室、蛋糕店、面包房的需求人数比例是31.2%, 居民对于档次较高、清洁美味的小食品屋的需求正在增加, 并将对传统早点及点心类食品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要求开花店的需求比例是10.4%;音像店8.77%。

同时, 调查显示, 如下一些项目的需求比例减少:废品回收3.66%;理发美发5.85%;聘请保姆6%;雇小时工6%;聘请家教6%。这些项目有的在社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 甚至出现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有的项目虽说需求的总量很大, 但已有街道或物业等其他组织在进行统一管理。

急学现用, 教你五招

到底商业企业该如何成功地进入社区?这个门槛低、味道好的"馅饼"真的能让你唾手可得吗?事实上, 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对此,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中心给了想掘金社区的中小投资者五个实用招数:

1.商业企业在进入社区之前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 掌握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 了解社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 以此作出不同经营档次的合理定位, 决定布点的规模、位置、运作方式。社区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个性化, 以京城为例, 如在昌平、大兴等郊区就有许多子女为老人安了家, 构成了许多老龄化社区, 有着老龄者的种种需求;在上地等社区居住的多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家庭, 他们有些是在家就可办公的小老板, 他们可能会关注对孩子及身边的各项服务等等。社区发展已至此, 所以, 对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必然会与日俱增。

2.如果要涉足家政市场必须走特色化服务的路子, 不能仅仅停留在家务劳动的水平上。在家政业发达的深圳, 家政服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搞搞卫生做做饭”, “精品家政”已迅速崛起, 继“月子保姆”之后, 各家政公司相继推出“男侍卫”、“星级保姆”、“高级家政助理”等专业品牌家庭服务员, 家政服务由“搬家公司”、“钟点清洁工”、“住家保姆”的初级形态向“衣 (上门订做衣服) 、食 (制作家宴) 、住 (居室装修、搬迁) 、行 (旅行送票) 、医 (家庭护理、情感陪护) ”的管家型发展。

3.商业企业在经营上要转变观念, 调整经营时间。现在居民普遍反映社区内的商业企业经营时间与他们有冲突, 下班回家后, 大多数的店面都已经关门。商业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各种切实问题, 据之进行调整。

4.商业企业最好与社区内的政府派出机构 (如家委会、居委会) 及物业管理公司合作, 取得支持。由于居委会、家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成员都来自于社区居民, 商业企业和他们合作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扩大在居民中的影响力。

5.商业企业进入社区无非是想为居民提供最大的便利服务, 同时赢得市场, 获取利润。如果商业企业不能够强化企业员工的服务意识, 就不能很好地与居民相处, 赢得居民的信任。商业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培养员工的“亲和力”, 才能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市场。

克隆成功, 商机无限

著名的“红黄蓝网络社区”是商业企业进入社区的一个成功典范。作为一家民营便民服务连锁机构, 创业一年多即在北京开设了40多个服务站, 大约有2万多户家庭成为其会员或顾客, 会员覆盖率为小区居民总户数的70%。已经为百姓供应了蔬菜30万斤、水果20万斤、鲜奶50万袋、猪肉5万斤。下一步还要增设社区信息查询、引进医疗单位进社区等等。

但该公司提供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不是自己去做, 而是成功地运用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 并把连锁经营的原理应用于社区服务中。

“红黄蓝”在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的支持下, 在各居民小区内设立网络社区服务站 (一间房屋) , 在服务站中配备电脑和网络设施等设备, 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 在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商品订购和各类家政服务预约。服务站将会员的需求信息汇总后通过网络传送到总部网络数据中心, 并生成配送报告传送到专门的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组织商品采购和社区服务的企业, 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专车将货物或服务送到各服务站。这样, 会员可以在下班后、晚饭前到服务站领取所预定的商品或在家中等待送货上门, 或者直接在家中等待预约的服务。

该公司的业务链条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服务站

散布于各小区内的服务站及工作人员服务站既是售前和售后服务的场所, 也是物流的重要缓冲:货物用车辆集中运到服务站后, 会员从服务站自提或者由熟悉路线的小时工从服务站将货物送到附近的会员家中, 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 并降低送货成本。

二、物流系统

包括规范统一的商品渠道管理、集中的仓储管理、多层级的运输方式 (不同大小的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 以及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整管理的会员信息资料。减少库存数量和库存调配作业, 并能够针对不同货物容量和交通路线, 科学有序、精确及时地管理送货作业。

三、信息和处理系统

每个订单从生成时就自动地决定和指导一系列包括采购、提货、配送、封装以及交易结算和具体送货时间地址, 并且通过ASP方式向商业合作企业提供B-B的技术产品服务。所有工作都必须在MIs系统的指导下自动完成。

四、业务管理

通过业务管理, 将红黄蓝网络社区的商业平台和其他供应商和服务商的业务流程紧密连接起来, 并提供市场营销、产品测评、新品推广、品牌推介、市场调研等服务, 使红黄蓝网络社区成为企业和最终用户之间远远超出一般中介意义的桥梁。

背景资料:社区商业的主要类型

从这些社区商业街的经营情况来看, 大致有以下一些经营模式:特色型、辅助型、连锁型。

一、营造特色休闲、风情购物区, 在购物中休闲, 在休闲中购物。主要是在社区街铺旁营造主题休闲区, 以优美的环境, 闲适的购物氛围聚集人群。如万科四季花城的社区商业街便是一条别具特色的欧式商业街。

二、与大零售商家形成各种业态互为补充的辅助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借助大商家带来滚滚人气, 避开他们的日用生活消费经营, 以特色经营与之形成互补, 共同做旺该处生意。如深圳梅林一树的家乐福旁的社区街、蛇口沃尔玛旁的花园城社区街, 都因为与品牌零售商家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优势, 使生意经营得相当红火。

上一篇:地质图件下一篇:颠三倒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