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结构

2024-08-24

分析文章结构(精选十篇)

分析文章结构 篇1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 (Z.Harris) 在《语篇分析》一文中指出:“语言不是以零散的词或句子的形式存在, 而是以连贯的语篇形式存在。”语篇分析教学法, 就是从语篇分析入手, 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二、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 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倡导协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

2. 图示理论

图示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当读者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并结合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含义, 由此产生新的联想即为理解。图示有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之分。内容图示指文本的具体信息和大意包括内容方面的预设知识比如单词、词组及句子结构或文章大意等。形式图式是关于语篇的文化和结构方面的知识, 比如小说、报道、说明书、报纸等各类不同体裁文章间的区别等。

三、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及图示理论, 在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背景知识的介绍

图示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因此, 教师在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之前, 对于某些文章要较为详细地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

2. 分析文章的文体

形式图示包括文章体裁或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比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各类不同体裁文章间的区别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不同体裁的语篇结构特点。例如, 记叙文一般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六个要素且常常以时间为线索。因此在划分段落时, 可以让学生以时间点为节点。议论文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文的结构通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各段落通常有主题句、支持句和结论句。因此在划分段落时应该以上面所提到的特点为线索。说明文是用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在说明文中常用的写作技巧为因果关系、总述与细节、例子支持、问题—解决、列举等。描写文, 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物作具体的描绘、摹写。

3. 注意语篇的衔接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 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衔接靠语法手段来实现, 而词汇衔接是通过词汇的选择和运用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 并以此来达到连贯的目的。在文章段落的划分当中, 衔接的语言也是很好的信号。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6 Section A“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为例。本文可以分为4段。文章结构及段意如下:

在以上几个段落的主题句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法连接词:also—besides—in addition to—however, 它们都是划分段落的重要信号。同时, 教师也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词汇连接词, 如predict—prevent—great destruction of property—improve building structure—preparing their house—preparation, 每一个新的段落的开始都照应上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分析文章段落的非常重要的标识语。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建构主义和图示理论提出帮助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分析文章结构的三个步骤。

关键词:建构主义,图示理论,大学英语课堂,分析文章结构

参考文献

[1]Brown, G.&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3]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分析文章的结构(推荐) 篇2

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解读考点】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考查角度】

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①表现了构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得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 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方法指导】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2、明确不同文体的思路规律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前景如何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散文的结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叙事类散文】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记人、写景三类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贾平凹的《丑石》;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项脊轩志》《我与地坛》。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作者是稳重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注意:以作者的行踪为线串联众多景物,移步换景,景不离步;每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可虚实相间;景物描写要详尽恰当。如《登泰山记》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抒情类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分为托物言志式散文和借景抒情散文

托物言志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我的空中楼阁》、黑塞的《红房子》《树》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以某物为线索串联文章。

常见的结构:

(1)静赏式:进入经典——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注意:赏景的缘由要交代清楚,最好能点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2)情索式:(以情味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关键在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几点上抒情。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3)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张显志;篇末点题。如《我的空中楼阁》《病梅馆记》《红房子》《树》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需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分述史实——抚今抒情(文化散文)

注意:所叙史实需与现实有某种层度上的契合;感情需真实自然;如《道士塔》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如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哲理散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针对作品的形式,而是针对作品的内容而言。通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人生哲理的散文即为哲理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哲理散文因其悟性和灵感的结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如《花未眠 》、《珍珠和泪珠》、《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雾》、《书房的窗子》等。等。

二、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扫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从首句入手。很多文章首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总起作用,从首句入手,往往能把准文章思路文脉。

②、从标志语入手。其一是语言的标志。为了使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常常会使用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词语,明示段内层次。如结构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层次有“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其二看标点,作者是行文中经常运用标点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③、从议论抒情入手。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性句子,以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答题模式】

【题型1】: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5.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6、文章以„„为线索,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2.具体概括文章内容。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示例

1、(08江西卷)《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示例

2、针对线索分析结构。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08湖北卷)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题型2】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规范答题】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段作用——引起下文: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呼应下文„„;为„„作铺垫;渲染„„气氛。

2、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

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晴,事-理等);由„„转而写到„„

3、结尾段作用——总结上文:

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深化主旨,表达„„。

示例:辞世思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节选自《子夜昙花》(2002年北京西城区二模)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题型3】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

穿插付诸的材料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是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的增添意蕴,丰满文章,凸显主题。

【解题思路】:

1、对当前语段的内容的作用,2、对全文的作用,3、增加权威性、文学性、文化性、趣味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4、有时要联系写作技巧。【规范答题】:

1、展示美感,伏笔铺垫。

2、构成对照,凸显主题;

3、营造文化氛围,表现文章风格。

4、反向衬托,突出主题;

5、渲染感情,烘托气氛。

示例:(2006江西)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金光里的黄金树》。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篇3

那么,文章思路又是什么呢?张志公先生指出:“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由此可见,思路其实是一个思维过程。它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至本质,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来体现的。我们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了。那么,究竟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呢?

一、分析自然段层次,把握文章思路

自然段,是作者行文思路的自然节奏。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分析自然段的层次,我们可以把握作者为文的一般思路。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紧扣自然段中心意思,把握思路。按照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组合文句,是作者行文的正常思维。阅读自然段,我们务必要弄清楚此段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有中心句的,我们找准就可以了。如汪曾祺先生《金岳霖先生》第2段“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此句便是此段的中心句,此段的文字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如果没有中心句,我们应仔细审视,此段共有几句话,哪些是主体句,哪些是从句。

2.分析自然段层次内容,把握思路。一般来说,每一自然段都会相对集中表达一个意思,这是分段的基本规律。作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为什么这个先说,那个后说,我们要搞个究竟。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分别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景物,这是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的。

3.抓住自然段标志词语,把握思路。有些自然段,作者干脆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句来表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比较容易把握。比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因此“、“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一些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方位的顺序等,都是我们分析自然段结构的好抓手。

总而言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是分析自然段层次的三个关键词,我们要牢牢记住。

二、划分段落层次,把握文章思路

自然段的更高单位,便是段落。划分段落层次,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维板块,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那么,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

1.注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这是各自然段衔接点所在。作者由一个自然段写到另外一个自然段,总会有衔接——或契合或转折,这是作者写作思路清晰的表现。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书房的窗子》第6段“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就是“重要的文句”——表明文章于此开始由写“窗子的功用”转至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

2.关注文章表达的特别之处或艺术特色。有些作者,为表现构思的匠心独运,在文章中或隐或显地使用一些 “超常规”手段,如排比段、铺陈、对照、对比、反复、虚实、抑扬等。比如严阵《绝唱》中反复出现的“这是一塘荷最美的时候吗”即为“超常规手段”——欲扬先抑,突出下文“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这些“超常规”手段一般都能显示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此外,一些特殊词语,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也能体现作者的思维,需要我们阅读文本时仔细甄别。

此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常见文本结构的惯用方式。如(从整体上看)论述类文本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等4种基本结构;小说的结构一般是:(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散文的结构一般比较散,所谓“形散神聚”,抓住了“神”,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结构。

人与猴

文/张雪

动物园里,大人指着笼子里的猴对小孩说:“记住,这种动物叫猴,是专门供咱们人类开心的动物。”“何以见得呢?”小孩问。

“不信,你瞧。”大人说着,从包中摸出一颗花生,朝笼子里的大猴背后扔去,只见大猴急转身,略一迟疑,却用嘴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来,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小孩笑起来,说真有意思。

大人也被大猴的举动逗得很开心,便来了兴致,又将另一颗花生扔进去,还是扔向大猴身后的地方。大猴故伎重演,转身,跳起来用嘴接住,用爪子取出剥开,放进嘴里。大人不断地扔,大猴便不断地这样接住,然后或吃掉,或分给身边的小猴。直到一大包花生全部扔完了,大人和小孩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回家的路上,小孩问大人:“你为什么将花生扔到大猴的背后呢?”大人得意地笑了,说:“猴子翻来覆去地来回折腾才有意思啊,如果直接扔到它眼前,还有这么好玩吗?”

小孩信服地说:“爸爸,你真行!”大人又说:“猴子这种动物自以为挺聪明,其实被咱们耍了,它们还不知道呢,真可悲!”

动物园里,大猴指着笼子外的人,对小猴说:“你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小猴望着指手划脚的人回答。“记住,孩子,”大猴说,“这种动物叫人,是专门供咱们猴子开心的动物。”

“何以见得呢?”小猴问。“不信你等着瞧。”大猴说。这时,适逢有个大人往笼子里扔花生,扔在大猴的背后,大猴急转身,略一思忖,用嘴去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来,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终于,那大人的一包花生全部扔给了猴子。

他们走后,小猴问大猴:“你为什么用嘴去接扔进来的花生呢?”大猴得意地笑了,说:“如果我用爪子去接,你们还会继续扔吗?”小猴信服地说:“妈妈,你真行!”大猴又说:“人这种动物自以为挺聪明,其实被咱们耍了,他们还不知道呢,真可悲!”

1.从整体上看,本文运用了哪种方法结构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本文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对比。通过人与猴对“喂食”行为不同观照的对比,拓展了故事的寓意,增强了故事的讽喻性,令人深思。

2.(1) 讽刺人类的自高自大,自作聪明。(2)告诫人们,耍人者必被人耍。(3)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避免遗笑大方。(4)每个人头上都有一只笼子,人要学会自爱、自尊,推己及人。

语文教学中如何理清文章结构 篇4

一 、理 清 文 章 结 构 ,须 分 析 文 章 中语句之间的关系

毋容置疑,一篇文章,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海市蜃楼,是一个个句子一步步垒起来的,一个个句子就是一块块砖瓦,所以,要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从分析文章的语句着手,分析一句话和一句话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就可以从文章中划分出句子的紧密程度,有助于整体上理清文章结构。

同时,老师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时,还要加强对一些特殊性语句的分析。如反复出现的句子,往往是文本的组材线索或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反问句或急促有力的短句一般是作者情感集中抒发的宣泄点,情感句、观点句或是意蕴丰富的语句一般是作者行文的文眼。这些特殊性语句,要么是提示,要么是强调,往往对理清文章结构,起到显著作用。

二 、理 清 文 章 结 构 ,须 分 析 文 章 中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老师要加强训练学生分析文章段和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针对出现的文章,认真阅读,然后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文章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1. 掌握分析文章的过渡段、照应段的能力。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段落层次保持连贯、文章脉络上下畅达的一种手段。文章的过渡段、照应段都是结构段,主要作用就是连接层次和段落。过渡有明、暗,暗的过渡不用过渡段等语言标志。大多数文章的过渡,由过渡段或过渡性的语句来衔接。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的上下文语境,把握该过渡或照应段的段意要点,还能够通过分析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内容与照应的对象,来看文意的衔接、转换,从而概括出其结构组织、思路运行的规律,进而达到正确分析文章结构的目的。

2. 具备分析开头与结尾的能力。说起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不提文章的开篇段和结尾段。所以学生要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开头与结尾,要注意它们与主体部分的联系。开头和结尾这两个层次与主体部分之间,或有因果的联系,或有接近的联系;或牵一事以引发,或叙类似的事物提引,或以首尾与主体对比,或对主体加以概括、总结。如鲁迅的《祝福》,开头一段,就是渲染社会背景,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些能力,那么理清文章结构,就不是难事了。

三 、理 清 文 章 结 构 ,须 分 析 文 章 中关键的词句

语文老师对高中生进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引导和训练时,还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1. 文章中的中心句。学生要有找出或者是总结出文章中心句的能力。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文章中没有出现中心句,就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要点重点,然后自己概括中心句。

2. 文章中的标志词语。衔接上下文的,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如表示因果,“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递进关系的,“更、而且”等,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等。

3. 文中的关键句。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一要联系语境,看其出现位置,把握前后表达的内容;二要从大处着眼,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等,重要句子单独成段,其作用主要有,强调突出,总领成文,承上启下,总括全文。

四 、理 清 文 章 结 构 ,须 分 析 短 文 的文体

理清文章结构,学生须保持一个良好的习惯,即认真全面地阅读整篇文章,这样做,可以做到宏观把握,高屋建瓴,增加理性分析,从而增强分析文章结构的准确度。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规律往往不同。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感变化等来安排层次,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说理,常按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三部分结构行文,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要准确把握各类文体的具体特点,才可以正确分析文章结构。如叙事类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常见的有,渲染社会背景,如《祝福》,烘托场面氛围,如《药》等。

总之,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文中材料的安排和组织,是支撑文章的骨架,是作者写作思维的外在形式。作者在文章中表情达意、叙事说理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表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 篇5

大多数GRE阅读提速和解题技巧缺乏普遍适用性

有形形色色的阅读理论,声称能够达到GRE的目的。评价这些阅读理论的标准,首先应该来自GRE阅读考试的要求。这要求简单不过,要求15分钟左右读完答完一长三短4篇文章的内容和题目。在这个要求下,精读显然不行,虽然如果时间足够长,可以保证做对细节题。泛读如何?泛读就是大致看看,但GRE题目有时考到段落或文章整体结构,这哪里是随便浏览就可以掌握的?人们也总结过很多阅读技巧。它们固然可以帮助读者有效的缩小阅读量,甚至鼓励人完全忽视掉那些专业的细节,但这些技巧存在有共同的问题:只对讲解员所讲到的有限的文章适用。改进阅读提速的办法是发明不同的技巧去对应所有文章。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上会给考生留下问题:他们不容易知道何时该使用哪些技巧。技巧越多,就越具特殊性,杂多技巧的组合只会让人感到混乱。 另一方面,做题的技巧倒是非常实用,不过,运用做题技巧的基本条件是知道题目考察的是文章的哪个位置;位置的确定也许不能只靠单纯阅读技巧来碰运气。GRE文章是论证性文字,不是说明性文字,如电视机的说明书和校园简介,也不是叙述性文字,如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GRE题目也总是以考论证结构为主。例如,考主题和态度(包括写法型EXCEPT,考负评价的取非,从否定角度考核心内容的一般的EXCEPT);考特殊论证内容,如让步、对比;考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in order to);考有哪些论据(论据列举);考论据中的特殊形式(泛指化)。

GRE阅读提速根本在于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分析文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 一步。分析结构是一种研究式的学习,在其要求下,我们的阅读方法是结构化阅读。 论证性文字一定是以论证为特点,这特点及于文章的各个层面:篇章-段落-句子-单词。篇章由多个论点组成,论点由作为论据的句子构成,句子本身的典型构成是前后场由表示论证关系的词汇连接,体现论证的意义的单词最重要。要真懂得文章,必须把所有那些表现论证的字词句抓出,而这却恰好是过去所有阅读方法都忽略的。 关联词和广义的关联成分,经过GRE的反复宣传,已经获得众所周知的重要性,在此不论。但是,单纯的关联词也可能组成没有新鲜内容的堆砌文章,于是内容上的关联成为必要,这靠论证形式,也就是,我们要看一个论点是如何展开的,或说文章是如何结构或论证的。对一个论点而言,论证的方式是分角度;但不是所有论点都可以分角度,那些不容易分角度的,论点按照其自身潜在包含的内容展开,由此有差异、正、反三类关系,每种关系的论证都相对模式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懂得文章每句话在论证上的作用,无须完全依赖对文章各句所涉专业知识的了解。下面以例为证。

GRE阅读真题实例讲解结构分析方法技巧

Paule Marshall“s Brown Girl, Brownstones (1959) was a landmark in the depict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Black American literature. Marshall avoided the oppressed and tragic heroine in conflict with White society that had been typical of the protest novels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Like her immediate predecessors, Zora Neale Hurston and Gwendolyn Brooks, she focused her novel on an ordinary Black woman”s search for ident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Black community. But Marshall extended the analysis of Black female characters begun by Hurston and Brooks by depicting her heroine“s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Barbadian American parents, and by exploring how male and female roles were defined by their immigrant culture, which in turn was influenced by the materialism of White America. By placing characters within a wider cultural context, Marshall attacked racial and sexual stereotypes and paved the way for explorations of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novels of the 1970”s.该文共5句。

第一句说PM的书是里程碑,这是一个出现在段落前场的正评价,就是文章的主题。下面就是要展开这个主题。为此并不需要知道它是什么方面的里程碑,因为就其是里程碑而言,肯定是与前,也与后比较,才有这个地位,所以单讲这本书本身是不够的。这是它本身在内容上所蕴涵的,后面必须把它展开。于是,文章后面内容一定先讲她之前如何,再讲她本身如何,最后讲她之后如何。内容上看就是,此前文字的模式,她的改变,她的影响。 这个思考过程,开始可以花费时间,但一旦想到,对所有写里程碑式意义的段落,其论证模式都是如此,我们就可以明白,结构模式,不依赖在这个结构下得到论述的种.种题材,原来是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下文的。此外,此句考主题题。

第二句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说她之前如何,却说她避免了什么。而其所避免的内容,在上句的语境约束下,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她之前的模式。也许 oppressed and tragic heroine不足以让人马上断定它就是此前小说俗套,但that之后跟出的内容,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是典型情况(had been typical of),也就说是此前的模式,而且时间也交代了,是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That从句看似补充说明,其实对这个句子至关重要。它作为该句的后场,体现核心的内容,这是一个例子,说明单纯从语法上来判断一个成分是否重要的做法是有局限的,而考虑论证的语法即论证性语法分类则重要,其核心是前后场中心词以及起连接作用的论证性词汇。

第三句容易把握,这是因为一打头即讲相同(Like her immediate predecessors)。我们不关注里面的具体内容,虽然可能考题目,也确实考到这道题,因为它也是特殊语言(比较),但是,即使现在看得很懂,做题时仍然不能完全凭借印象,因为选项正是在名词短语上故意设置陷阱(该题正是如此),因此必须把答案和原文内容仔细对照。在读文章时,只要知道它在讲相同,做题时能够快速定位至此就可以。而且,从这句可以预测后面一定还要讲不同点。一个体现里程碑的著作,不可能总是模仿前人,而必须有自己的独创之处,这从逻辑上规定下一句应该写什么。

第四句以But开始,显然讲不同。这不同点在于她进一步有所拓展(extend)。后面以两个方式状语从句(by depicting, and by exploring)说明她如何能够拓展。这两个by doing是否重要呢?一,它们是并列结构(and);二,它们都是细节内容,处理的方法和对上句到底如何相同一样,都是先可不用字斟句酌,到考题时才回头看也不迟,事实上,后来没有考这里,这说明,有些细节是不用仔细理解的,我们先且把所有细节都快速读过,不加深究,然后在考到细节时再看,那时看的只是全部细节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可以节约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比较选项相对于原文内容的差别上。这就要求,必须纯熟的掌握结构,才能为做题空出更多时间。所以,结构分析是做题的前提条件。事实上,此句后来考题,问作者提到那些方式(way)是为了做什么,典型的in order to 题型。注意它的考法,不去问by doing 里面的具体内容,而问by doing 为什么写。答案当然是说为了说明Marshall如何扩展。答案是这句的前场中心内容,其实也是全文用以具体说明Marshall的一个实质性内容。

第五句也是最后一句,又以方式状语开始,那是次要的,中心内容在attacked … stereotypes and paved the way。既然铺垫道路,那当然就是对后世有影响,是对70年代有影响。此句也考题,比较容易处理。 希望从本文开始的抽象论述到文章分析的具体论述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结构化阅读分析的本质和它的运用的益处:我们没有精读,没有泛读,也没有诉诸技巧,而只是问,这个文章各句以及每句各部分怎么组织起来来论证论点,由此就拆解了该文的结构,并顺带分析了所考的四道题目

GRE阅读倒装句的解读

倒装句的产生是为了平衡句子结构,或者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特意将其提前,让其放置在引人注目的首要地方。倒装结构可分为主谓倒装和非主谓倒装。而主谓倒装又可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完全倒装顾名思义指整个谓语全部放在主语的前面,而部分倒装通常指只将谓语的一部分,通常是助动词,系动词或情态动词放置于主语之前。

From each of books goes out its own voice,as inaudible as the streams of sound conveyed by electric waves beyond the range of our hearing,and just as the touch of a button on our stereo will fill the room with music,so by opening one of these volumes,one can call into range a voice far distant in time and space,and hear it speaking,mind to mind,heart to heart.

句子解析:From each of books goes out its own voice这是一个完全的倒装句其正常的语序是its own voice goes out from each of books,而as…as引导的部分用于修饰its own voice.

句子翻译:每本书发出好像无线电波传出的声音,由于超出我们的听觉范围而无法听见;正如我们按一下立体音响上的按钮,整个房间立即回荡着乐曲声一样,我们翻阅其中一本书就仿佛步入了一个遥远时空的音域。我们听见一个声音在侃侃而谈,那么倾心,那么坦诚。

GRE阅读不同文章的解法

(一)写作文体的特性:

新GRE阅读文章只有一类文体,那就是议论文,这是因为写这些GRE文章的人都是些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或是科学家,所以他们不可能言之无物,写的东西当然是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过我们可以将其写作手法做进一步的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 Presentation

定义:作者阐释说明自己的观点、方法或主张。

(2)Argumentation

定义:作者对别人的观点、方法或主张进行评论,如果持反对意见,就会进一步给出自己的方法、观点和主张。

(二)题材选择的特性:

新GRE阅读文章的选材是十分广泛几乎覆盖美国高等院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涉及的学科,包括政治、历史、人类学、教育、地理、法律、人物传记、医学、生理学、物理、化学、数学、天文、气象、生物、昆虫、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 文学评论类(文科类)

(2) 社会科学类(文科类)

(3) 生命科学类(理科类)

(4) 其它自然科学类(理科类)

了解题材选择特性的用处:

当然了解如此的分类方法对我们研究GRE阅读是没有什么直接帮助的。但是对GRE阅读题材进行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分析自己到底对哪类文章特别地发怵,也就是说由于我们每个人所学的专业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平时各自的英语阅读爱好取向也不同,这就造成了我们必然对其中某些类的文章感觉读起来不是那么顺畅。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分类,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自己不是很熟悉的题材来进行短期突破性的大量阅读,增加对此类文章的语感。

文章结构分析以及语言风格介绍 篇6

文章结构分析,就是对文章的结构、脉络层次进行分析,从而明白文章结构、取材范围,逐渐进入英语思考的境界,以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写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达到用英语进行口头和笔头交际的目的。因此正确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有利于从篇章结构的分析上掌握文章主题, 赏析文章内容, 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主体个性, 增强阅读的逻辑性、条理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1.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理解文章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传输的信息及其组合方式。阅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中心思想,只有正确剖析文章结构,抓住文章主题, 分析文章内容, 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作者的思想观点、人物的个性特征、事件的发展结局都必须从文章的整体角度去分析思考判断。为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理解文章的内涵,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应学会纵观全文, 对文章结构形成一个主框架, 然后再层层深入,对各段落进行剖析和归纳,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提纲。其次,还必须吃透弄懂文章的每段内容,在加深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性的归纳,以充实主框架。这种教学形式既有助于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又有助于正确分析文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连点成线,从而揭示主题,深化理解全文。同时也有助于增强阅读文章时的逻辑性、条理性,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文章内容的主次关系,提高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分析不同体裁文章的语篇结构,可以把握文章脉络,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增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加大信息储存量,提高对典型篇章结构标识语的识别能力,更清楚地了解课文大意,情节发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很大作用,而且非视觉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的作用。非视觉信息包括阅读者全部知识结构的总和,即:说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个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逻辑知识和语言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其中,文化背景知识是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阅读的理解率和阅读的速度是与非视觉信息参与的度和量成正比的。在阅读活动中,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单位就越长,难度就越低。阅读越多,文化知识就丰富;文化知识丰富,则阅读就快。因此,文章篇章结构分析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丰富英语文化知识。

2. 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书面表达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写是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四个基本技能之一,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的交际活动。写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最高阶段,又是语言发展的必然。写既是外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又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书面表达要求运用所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以书面文字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书面表达是很强的综合性语言运用形式,能复习和巩固中学英语词汇、语法、句型、课文。教材中除记叙文、说明文以外,故事、名人传记和科普知识占较大的比例。书面表达能力是书面英语交际能力的直接反映。即使学习者有一定的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但没有驾驭语篇的能力,尤其是通过书面形式,就很难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交际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语篇结构分析,帮助掌握课文的取材范围,掌握如何围绕中心进行取材,训练写作中由模仿课文写作逐渐过渡到自己灵活自如地表达。

我们应该知道语篇分析是帮助人们将信息解码或编码,构成语言形式的一种方法。在写作课上,分析对语篇知识起重要作用的知识,通篇了解英语文章的结构,首先要了解英语语篇的构筑特点。语篇不是一连串句子的孤立组合,而是一个语义整体,在语言形式上,篇内各句段之间存在着粘连性如连接、替代、省略、照应;在语义逻辑上全篇通常有首尾。各句所反映的概念或命题具有连贯性,而不是各不相关的。每个句子都起着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句与句、段与段的排列, 一般都符合逻辑顺序。应培养对英语文章的语篇分析能力,对语篇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的连接纽带的敏感性, 利用这些信号去猜测、预测或反测未知信息。

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握主题和文章整体结构。如英语论证文章大体由三部分组成:导入(introduction),中间段(body),结尾段(conclusion)。开头点题, 引起下文, 并规定文章展开方式,结尾照应开头段概括全文。每个中间段分别是导言段内容的逐条展开,我们要了解段和段之间的形合与意合的手段,分清主题段、辅助段、总结段。并进行段内识别主题句、发展句和总结句,掌握主要论点和次要论点,总结各段主题和篇章主题, 并列出提纲,便于识别主要事实(内容) 与细节, 用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手段得出合理的结论或推论。

3. 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口语表达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来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对词汇的掌握情况;从对语言的理解程度来看,语义关系比语法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混,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一篇文章,也不能正确地听懂别人的话,更不能准确用词、恰当地进行口头表达。但是如果把词汇教学从整体语言教学中游离出来,不分阶段地选取一些重点的词,脱离语境,对词义和用法进行过多、过细的讲述,必然会造成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结构分析能克服这种缺点。通过语篇结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有限的词汇,准确地进行口语训练,并在听说操练中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由于篇章结构分析与传统的课文分段翻译教学不同,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英语功底,必须具有熟练的语言技能及自如地驾驭课堂的能力。总之,高中课文语篇结构分析法对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英语文化及培养交际的能力,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二、 语言风格介绍

分析文章结构 篇7

快乐的三人世界

樊力立

我和父母之间没有太多激烈的言辞, 也没有太过亲昵的动作, 有的只是一丝淡淡的温情。我相信, 平平淡淡才是真, 快乐就源自那份纯真。

登机篇

今年暑假, 我们一家要去云南玩。我们准备乘坐航班飞往云南。通过安检后, 妈妈怕我走丢, 于是搂着我的腰, 而爸爸则用他布满青筋的粗糙的大手死死地握住妈妈娇小柔弱的手掌。我们就这样走着。夕阳照在我们的脸上, 难掩我们嘴角的笑意。

快乐, 源自被笼罩的温情。

炒饭篇

又是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有事出门去了, 都快过了午饭时间还没有回来。我灵机一动, 何不自己炒个蛋炒饭呢?我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终于, 在我的努力“折腾”下, 我做出了蛋炒饭, 就是忘了放盐, 导致什么味儿也没有。可是爸爸妈妈回来后, 却狼吞虎咽地吃着, 一脸满足的样子。尤其是听见爸爸响亮地打了个饱嗝后, 我笑了。

快乐, 源自为他人的付出。

散步篇

仍记得小时候, 和爸爸妈妈一同外出散步。

那是一个黄昏, 爸爸妈妈手挽着手在街上漫步, 说着话, 吹着风。夕阳投射在他们的脸上, 把他们的脸染成了金色。我前前后后地跑着, 跳着, 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终于, 我累了, 脚酸得发胀, 脚掌心传来丝丝阵痛, 走三步就要歇两步。

爸爸蹲了下来, 慢慢背起了我。他的背很温暖, 有着阳光的味道。小小的我趴在他宽阔的背上, 就感觉躺在了床上。我笑了。

快乐, 源自背上的温暖。

这就是我家的快乐与温暖。它不像三伏天的艳阳, 太过热烈却只会灼伤自己;它是冬日里温暖的炉火, 总在平淡中带给我们一个个惊喜。我爱我家, 我爱这快乐的三人世界。

课前导学

这篇习作小中见大。小作者善于观察生活, 选取了家庭日常生活中三件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一家三口之间浓浓的亲情。文章采用片段式结构, 以小标题的形式构架, 层次分明。但是, 仔细审读就会发现, 文章在结构安排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同学们, 请开动脑筋仔细研读, 发现问题, 并拟写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陆思达:我认为这篇文章所选的三个材料在顺序安排上有问题。第三个材料应该放在第一个来写, 这样以时间为序, 条理更清晰。

樊老师:你发现了本文结构安排上的最大问题。一篇文章选取了多件事情来表现中心, 就要考虑顺序的安排, 不仅要考虑外在的时空因素, 还要考虑事情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所选的三件事情的写作顺序最好调整为“散步篇———登机篇———炒饭篇”, 这样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且前两件事情侧重于写父母对“我”的爱, 第三件事情则侧重于表现“我”对父母的回报, 能够体现出随着“我”年龄的增长, 一家三口之间的感情逐步加深的内在情感线索。

王思予:我觉得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拟写得比较生硬, 缺少生活的气息。

樊老师:拟小标题是片段式作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这样既成功地划分了文章的层次, 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丰富了总标题, 加深了文章的广度与深度。

小标题的拟写大有讲究, 简单粗糙的小标题不仅不能给文章增色, 相反还会暴露文学底蕴的浅薄。一般来说, 小标题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传神精练。小标题要尽可能短小精悍, 言简意丰, 要么具有诗情画意, 将文学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要么新颖独特, 采用特殊的符号或虚词的变化激发读者的想象以及阅读兴趣;要么自然朴实, 用清新隽永的语言感染读者。二是角度各异。所拟的几个小标题要能代表生活的不同层面, 表现出时间、空间等外在环境的差异或人物精神层面的丰富性。

总之, 小标题在内容上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要能够多视角、多层面地勾勒人物, 表现主题;语言上要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

王宁宇:我还发现文章开头与正文之间衔接得不那么紧密。开头写“我和父母之间没有太多激烈的言辞, 也没有太过亲昵的动作”, 而正文中的“一搂”“一背”两个片段, 均体现了父母与“我”之间亲昵的行为举止。

顾秋韵:文章结尾处未能体现情感的升华与主题的深化, 只是停留在写作内容上的首尾照应而已。

樊老师:同学们的思考都很深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应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 精心设计, 既要确保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部分之间的内容统一, 更要重视开头部分在行文上的领起作用和在感情基调上的奠定作用, 同时还要注意在结尾处对情感主旨进行深化, 努力做到画龙点睛。

文章的开头结尾看似简单, 实则大有讲究。同学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需要, 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开头部分可以采用“开门见山, 迅速入题”“总括全篇, 揭示中心”“设问置疑, 激发兴趣”“妙用修辞, 增加文采”“描绘景物, 渲染气氛”等多种形式。结尾部分既可以尝试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方式———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让人深思;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 揭示文章的主旨, 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 不管选择怎样的开头、结尾方式, 都必须注意符合整篇文章的风格, 要注意语言的短小精悍以及内容的和谐统一。

2.医学档案:邹韬奋《我的母亲》的启示

樊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 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同样采用了片段式结构?

陆思达:邹韬奋《我的母亲》。

樊老师:《我的母亲》共写了几个片段?

崔荣艳:一共写了四个片段, 分别是: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泪珠、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

樊老师:这四个片段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吗?

刘一凡:不完全是。前面三个片段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 从“两三岁”写到“十岁”, 主要写母亲对子女的爱以及她的才干。第四个片段写的是“我”“八岁”时, 主要写“我”看到母亲深夜劳作不休时的歉疚和感动之情。

樊老师:那么作者是以什么为依据组织材料的呢?

王宁宇:作者是以“我”对母亲的认识了解逐步加深的情感历程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第一个片段写元宵夜的“巡阅”是“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 突出了母亲的可爱;第二个片段写母亲爱看小说, 讲故事到动情处会“热泪盈眶”, 表现了母亲有文学修养, 感情丰富, 富有同情心;第三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矛盾心理和对子女的无限疼爱之情, 同时写出了“我”对母亲陪着“我”一同流泪又勉强说“打得好”的矛盾行为的理解;第四个片段侧重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之情。随着情节的推进, 我们不仅看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 而且清晰地感受到了成长中的“我”对母亲的认识、理解以及爱的逐步加深。

樊老师:很好, 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文章的结构安排要自然紧凑, 能体现事情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安排文章的段落层次时, 要注意前后文之间的衔接照应, 遵循一定的思维方式, 体现明晰的写作思路。不仅如此, 本文首尾的安排也值得我们借鉴,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陆思达:本文开头部分的语言非常简练, 寥寥几字, 既含蓄地说明了母亲没有丝毫社会地位, 又表达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痛惜, 揭露了旧社会吞没女性的罪恶。文章结尾不仅高度概括了母亲的性格特点, 而且将矛头直指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与埋没, 从母亲不幸的命运中折射出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悲惨状况, 抒发了丰富的情感, 既呼应了开头, 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樊老师:点评精准。首尾呼应不仅是内容结构上的简单照应, 更应是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 引领读者去思考、去联想、去创造。唯此, 才能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与思想性。

【诊疗方案】

樊老师汇总了大家对樊力立的习作《快乐的三人世界》的修改方案:

1.调整三个材料的顺序, 仿照邹韬奋的散文《我的母亲》, 取消小标题, 材料之间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衔接过渡;

2.加大“炒饭篇”的篇幅, 增强生活片段中的人物描写, 凸显“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3.重新拟写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追求首尾呼应的完美效果。

全班根据以上方案分成三组, 分别完成一项修改任务。

【手到病除】

综合三组的修改意见, 幻灯片呈现修改后的习作《快乐的三人世界》。

快乐的三人世界

强壮的父亲, 柔弱的母亲, 小小的我, 组成了我家快乐的三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温情在弥散, 关爱在浸润, 快乐充实着每一天的生活。

仍记得小时候, 和爸爸妈妈一同外出散步。那是一个黄昏, 爸爸妈妈手挽着手在街上漫步, 说着话, 吹着风。夕阳投射在他们脸上, 把他们的脸染成了炫目的金色。我前前后后地跑着, 跳着, 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终于, 我累了, 脚酸得发胀, 脚掌心传来丝丝阵痛, 走三步就要歇两步。

爸爸蹲了下来, 慢慢背起了我。他的背很温暖。小小的我趴在他宽阔的背上, 就感觉躺在了床上。我笑了。快乐, 源自背上的温暖。

今年暑假, 我们盼望已久的云南之旅终于可以实现了。妈妈和我难掩内心的兴奋, 渴望着与蓝天的约会, 与飞机的亲密接触。通过安检后, 通往飞机的那段路还很长。妈妈怕我走丢, 于是紧紧搂着我的腰, 而爸爸则用他布满青筋的粗糙的大手死死握住妈妈娇小柔弱的手掌。我们就这样走着。夕阳照在我们的脸上, 难掩我们嘴角的笑意。这一刻, 爱的能量在天宇间散放。

又是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有事出门去了, 都快过了午饭时间还没有回来。我的肚子早唱起了“空城计”。无奈之下, 我灵机一动, 何不自己炒个蛋炒饭呢?我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于是, 从不下厨的我, 正儿八经地系起了围裙, 开始了我的做饭体验。那真是一个丢人啊!我原本认为简单的蛋炒饭, 竟然令我手忙脚乱。按照妈妈平时的流程, 我先打了四个鸡蛋, 搅拌, 下油锅。可是刚过了几秒钟, 我就闻到了鸡蛋焦煳的味道。我赶紧将蛋翻转过来, 加水, 加饭, 挥铲倒腾, 米饭四溅。一阵忙乱过后, 我的鼻子上早已沁满了汗珠。好不容易做好饭盛上桌, 一尝, 除了有股焦味, 其余什么味道也没有。原来, 忙乱中我竟然忘记了放葱、放盐。唉, 真是眼高手低啊!可是, 推门进来的爸爸妈妈却是无比的欣喜。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吃相, 一脸满足的样子, 尤其是听见爸爸响亮地打了个饱嗝后, 我笑了。快乐, 源自为家人的付出。哪怕只是粗茶淡饭, 也抵得上山珍海味, 这就是家的味道!

这就是我家, 平凡而又温馨的家。在这小小的世界里, 有欢笑的生活情趣, 有温馨的关怀体贴, 有举手投足间的默契……它不像三伏天的艳阳, 太过热烈却只会灼伤自己;它是冬日里温暖的炉火, 总在平淡中带给我们一个个惊喜;它是春日里的甘霖, 默默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它是美妙的音符, 在三人的世界里快乐地跳跃, 谱写着一首首爱意流淌的乐曲!

师生点评

樊老师:同学们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 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甲: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在叙事的基础上增加了议论、抒情, 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小中见大, 体现了平凡快乐中的真情。

学生乙:描写更加细腻, 加强了“炒饭”这一片段的描写, 既写活了“我”炒饭时的忙乱, 又丰富了“我”的生活体验, 在辛苦中体会到了家人日常的付出, 激发了“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学生丙:首尾的呼应既严谨又灵动, 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杏林春暖】

最后, 为大家呈现两篇同题作文, 一篇是优秀的学生习作, 一篇是老师的下水作文。请细细品味文章结构的严谨与表达的巧妙灵动。

快乐的三人世界

殷淑茸

我的家, 是一片汪洋, 每时每刻都有绚丽的浪花涌现, 在这里旋转, 在这里欢腾, 在这里碰撞。这所有的浪花, 所有的故事, 最后都归结为两个字:快乐。因为这是一片爱的心海, 因为这是一个快乐的三人世界。

那是一个烈日当头的正午, 知了不知疲倦地聒噪着, 门口的大黄狗懒洋洋地趴在墙角。而我, 正在酷热的厨房里“勤奋”地洗碗, 盘子被我洗得“乒乓”响, 一地的水渍昭示着我有多么不平。母亲大人呢?她正和老爸对弈。而父亲大人呢?更是跷着二郎腿, 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

我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 向面朝着我的老妈打手势, 嘴往老爸那边努, 又指了指厨房。老妈心领神会, 故意下错一子:“哎呀!”老爸得意地笑了:“我要赢了!”老妈“惊慌失措”, 着急地叫道:“小茸, 快过来, 替妈妈下!”“好嘞!”我急忙走过去, 眉头紧皱, 举棋不定:“爸啊, 几天不见, 您的棋艺越发高深了!”我的嘴像是抹了蜜, 说得老爸一阵飘飘然:“那当然, 我是谁?你老爸!姜还是老的辣!就凭你那三脚猫的功夫, 怎能跟我比!”老爸说完, 得意地吸了一口烟。趁他闭目享受的时候, 我迅速地用白子替换掉了老爸最关键的黑子, 悄悄地交给老妈保管。然后, 我兴奋地大叫:“呀, 找到破绽啦!”老爸慢悠悠地睁开眼睛, 随后立马瞪圆了, 指着棋盘质问我:“小茸, 这儿的黑子呢?”“什么黑子?”我装傻充愣。“说!是不是你偷着换掉了?”“没有啊。老爸你记错了吧?”“是啊, 老公, 我从刚才一直看到现在, 这儿一直没有黑子啊!”老爸对观众兼“崇拜者”老妈的话自然深信不疑, 于是和我接着下。结果可想而知, 枢纽没了, 他怎么可能赢?输了棋的老爸得到的“惩罚”是———洗碗!

老妈和我, 则一人手拿一个苹果, 一边啃, 一边评价老爸洗碗的专业性。“小茸, 你看!你爸一看就是没洗过碗的人, 连洗洁剂都不知道用!”“就是!爸, 用洗洁剂洗!”“知道了。”爸爸的声音沮丧且无奈。看着厨房内一脸泡沫的老爸用毛巾狼狈地擦脸, 我和老妈笑得抱作了一团。

这就是我家快乐的三人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代沟, 没有悲伤, 没有责备, 有的只是其乐融融, 其情切切, 其意绵绵!

快乐的三人世界

樊智涛

一辆中档次的上海大众汽车, 一套无贷款的宽敞明亮的楼中楼, 住着两师一生:我———可亲可敬的教师, 老公———依法办事的律师, 女儿———天真机灵的一年级学生。这就是我拥有的简单快乐、温馨幸福的三人世界。

八年前, 一个老师和一个律师组建了新家庭, 曾羡煞周围众生。殊不知, 火星撞地球式的生活才刚刚拉开帷幕。红色性格的我情感丰富而张扬, 追求浪漫快乐, 容易情绪化, 这与蓝色性格的老公截然相反———他保守内敛, 做事有条理, 原则性强, 情感深沉而含蓄。但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的生活更多了几分别样的乐趣。生活中, 我俩总想争胜, 于是“原告”与“被告”常常为了“洗衣煮饭应该是女人的专利吗?”“赚钱养家仅是男人的职责吗?”“情人节夫妻间还需要浪漫吗?”之类的问题你争我辩, 但最终均一笑泯恩仇, 不了了之。

那时的家是甜蜜的红———温馨而炽烈!

2006年10月15日晚11时18分, 一声啼哭划破夜空, 我们的女儿出生了。初见她:弯弯的浓眉、乌溜溜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般的小嘴, 像极了老公, 真心慨叹造物主的神奇。她既是我们爱情的结晶, 更是我们夫妻感情渐增的润滑剂。从看到她的那一瞬起, 她便成了我俩生活的中心, 全家人都围着她转:买奶粉、洗尿布、去婴儿店洗澡学游泳、牙牙学语、姗姗学步……生活真是既忙碌又充实!

曾几何时, 老公经常将女儿的小脚放在嘴里, 乐呵呵地对我说“用这个方法来丈量女儿生长的速度是最准的”, 血亲的挚爱令我动容;曾几何时, 女儿的第一声“妈妈”令我激动至哭, 第一次体验到为人母的复杂情绪, 三口之家氤氲着喜悦、依恋、憧憬未来的气息;曾几何时, 女儿在超市里走失的惊魂一幕, 令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爱一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女儿的出生, 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更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体谅对方、爱护彼此;懂得了如何经营并呵护好我们的三口之家!

那时的家是幸福的粉———和睦而温暖!

现在, 女儿已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了, 8岁的她, 已懂得了反抗。今年暑假参加钢琴四级考试前, 我让女儿多练习几遍, 她就会反驳“我就不”。

女儿也懂得了谈判。比如在是先吃饭还是先看完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个焦点问题上, 当我们拿出父母的威严批评她时, 她竟会用稚嫩的语调说:“妈妈就是‘红太狼’, 爸爸就是‘灰太狼’, 嫁人就嫁‘灰太狼’。”搞得我俩哭笑不得, 老公还趁机开涮我:“老婆, 我们的女儿都知道我有多爱你啊。”我只得做呕吐状来掩盖我内心的欣喜。

女儿更懂得与我们聊天了:“妈妈, 将来我就要在东台上大学, 这样就不会离开你啦!”我认真地教育她:“孩子, 天高任鸟飞, 你一定要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你从小就要努力学习, 为自己创造精彩的人生, 妈妈永远陪着你!”似懂非懂的她竟然虔诚地答应了。

这时的家是和平的绿———爱得深沉而又充满希望。

女儿让不解风情的丈夫变得幽默有爱, 也让追求浪漫的我变得现实会爱;而我们, 则让女儿成长得伶俐懂爱。爱的力量撑起了我们这三口之家。

人生如此, 夫复何求?

东台市实验中学简介

东台市实验中学在写作教学方面颇有建树。

一是拓宽作文教学路径。学校以日记教学研究成果为载体, 构建“泛写作”的多元模式, 推广专题手抄报、假期个性展示册、师生共写日记等训练方式。

二是探索作文课型的百花齐放。学校自主研发了单元习作指导课、专题作文探究课等序列化课型;丰富作文批改形式, 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应做足篇章结构的文章 篇8

一、学期伊始, 应引起学生对教材目录的充分重视

由于长期历史教学的惯性及学生对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片面总结, 学生总认为高中历史依然是识记为头等大事。不可否认学习历史离不开记忆基本的史实, 但近年高考题的命制思路已经明显由重视记忆考查向重视理解考查转轨, 以致出现了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得到高考试题标准答案的情况。面对这种形势, 就目前学生所掌握的学习资源而言, 教材中的篇章结构包括目录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理解、知识迁移能力, 所以重视该资源成为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及学习能力的关键。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 历史学科的教材采用专题史体例和中外史合编的方式, 看似改变了以往历史教材“通史”的传统, 但就某一专题而言, “通史”的意味更浓, 如教材中的目录更强调历史发展的关联性、特定历史阶段的鲜明个性, 即注重探索出社会演变发展规律的历史。若学生能据此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架构, 无疑会减轻自身的记忆负担。因此笔者认为在每学期伊始, 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讲明教材中目录的重要性, 而这更多地体现在师生对目录的共同研读上:师生可以根据目录勾画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图, 找出这一特定方面历史发展的主题或规律及自己对这一方面的认识等等。以人教版历史必修Ⅰ为例, 通过目录学生可以谈谈高中历史的编排与初中历史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的政治特征是什么及当前世界政治发展特点是什么等, 使学生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长此以往, 培养学生拿到教材后先浏览目录的学习习惯, 提高其自身的概括能力及对教材的整体感知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篇章结构的作用

新课程历史教材中, 沿用了以往教材的做法:采用单元、课、目三级标题的结构, 像一条清晰的脉络将看似无关的内容串联了起来, 因此将篇章结构纳入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每章的前言、每课的目都可以成为板书设计的一部分, 虽然现在的教学手段日趋多元化, 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让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但就学生的学习及理解需要, 教学板书不仅不能忽略, 反而更应得到充分展示。如在人教版的历史必修Ⅰ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文可以将其目———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作为板书的主标题, 使学生明白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结构图表, 在此基础上, 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这些主标题或介绍这段历程, 一般教师应板书出关键词句, 如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关键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内阁的出现中内阁身份是顾问等, 使学生能根据板书对本课内容有一较明确的印象。

其次, 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找出本节的目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然后据此逐步学会独立完成一课的结构图。在教师讲完新课后, 让学生与板书相对比, 找出自己结构图中的模糊点或不确之处并加以修改, 提高自己独立完成知识结构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建架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巩固环节展示学生中的优秀作品, 或者介绍多种结构图的表现形式,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谈谈各主题之间的关系甚至是本节课内容的中心议题, 仍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例, 可以让学生用一个词形容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内阁与军机处的异同点, 三者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 与其他时期相比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是什么等等, 培养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及时空观念的迁移能力。

最后, 在每章讲完后, 可以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 根据板书设计或自己的结构图组成本章的结构树, 表现方式可以是表格或是一幅结构图, 也可以是自己写的一篇说明文等,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及提高对历史框架的把握与理解应用能力。该种做法在高一学期伊始, 不妨让学生默写或背诵所学章节的目录, 以适应新的复习方法, 同时对有所创新的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并与全体学生共享。

三、在复习迎考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篇章结构

新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模块方式, 属于纵向通史, 即把同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综合、归纳起来, 或阐明其变化情况。在复习中教师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以横向通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 横向通史即把同一时期彼此存在密切联系的历史现象分类归纳该书, 或从某一角度阐明。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指引学生讲历史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特征, 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史学观念。以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为例, 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总结它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并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这些方面的特征, 从而据此得出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将这种方法推至其他历史时期, 再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一个清晰的中国发展简史将直观而又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由于这种大型的专题对学生而言, 难度较大, 所以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小型专题复习的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在训练中不必拘泥于纵向通史或横向通史的标准, 既可以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历程;也可以总结面对外国侵略时, 中国、日本的改革异同点;或总结在逐步形成并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等。

分析文章结构 篇9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有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篇幅短小, 全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写了“承天寺夜游”这样一个生活片段。虽然正文只有85字, 但叙事简洁清晰, 写景如诗如画, 抒情暗通款曲, 结构匠心独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均内蕴在这巧妙的结构之中。正如唐代孟郊在诗歌《赠郑夫子鲂》中云:“天地入胸臆, 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 物象由我裁。”

一、叙事简洁清晰

短文寥寥数语, 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十月十二日夜”, 不仅仅是交代夜游的时间, 也是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的人生记忆;地点承天寺, 是好友张怀民被贬谪的临时寄居之地;人物是两个同被贬到黄州, 此时的夜晚, 都不能入眠的同病相怜、心有灵犀之人;缘由是主人“解衣欲睡”之时, 偏有“月色入户”而难以入眠, 不免生发“念无与为乐者”的寂寞凄凉, 因此, 不禁“欣然起行”, 想找一个能够同乐的人。

二、写景如诗如画

“月色入户”下的庭院是怎样的?作者只写了“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三句, 仅仅18字, 可谓惜墨如金, 但集中写出了月下中庭的美景。月色如水, 洒落庭院, 似乎在院中泻成了一潭积水, 空灵明澈。竹柏在水中的倒影, 就像交错相生的水草。作者把照在中庭的月光比喻成积水, 想象巧妙传神。实写、侧面写月光、竹柏, 虚写、正面写积水、藻荇, 虚实相生,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静写月光积水, 动写竹柏藻荇交横, 静中有动, 动中见静。营造出冰清玉洁、空明澄澈、清丽淡雅而又似真似幻的意境美。

三、抒情暗通款曲

作者见“月色入户”, 便“欣然起行”, 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 写心理活动, 含有无人共赏美好月色的憾意, 情感荡起第一波微澜。作者猛然想起张怀民, 情感荡起第二波微澜:一个“遂”字, 不假思索, 透露出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相知相惜之情;“寻”字表达了作者访友赏月的急切心情。“怀民亦未寝”, 着一“亦”字, 作者的惊喜、意外、遂愿之情跃然纸上, 情感荡起第三波微澜。夜色如水, 二人“相与步于中庭”, 心绪恬淡闲适。至此, 作者的情感波澜、款款情思在信步漫游中, 在似真似幻的庭中美景里, 一波一波散开, 归于平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闲”字, 是点睛之笔, 作者的情感波澜再次掀起, 在似乎自我解嘲中, 透露出按捺不住的因被贬谪而生的悲凉心境, 因人生暂处低谷而生的百无聊赖之感, 因抑郁不得志、壮志难酬而生的苦闷。“闲人”如苏轼、张怀民者, “闲事”如承天寺夜游者, “闲景”如月下之中庭者, 都绾结在这浓浓的“闲情”之中。“忙处抛人闲处住”, 当然, 这“闲情”也内蕴着如苏轼般的中国封建士大夫们悠闲自得、从容自足的高雅情趣, 内蕴着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精神自赎。

分析文章结构 篇10

一、主述题结构理论介绍

主述题结构理论即TRG理论 (Thema-RhemaGliederung) , 是由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马特修斯 (V.Mathesius) 创立的。他指出, 一般句子都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Mitteilungswert) , 这一功能是由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共同实现的:主题和述题。主题是言语的出发点 (Ausgangspunkt der Aussage) , 述题是言语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Kern der Aussage) 。 (1) 同时, 主述题结构理论也是“分解篇章信息的工具”。 (2) 人们通过对主题和述题及其连接方式的分析, 可以充分了解文章深层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从而真正读懂“吃透”德语文章。

那么, 什么是主题, 什么是述题?

主题 (Thema) , 又称“主位”, 与述题 (Rhema) 相对, 指句子的第一个主要构成成分, 是篇章的出发点, 是已知内容,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属于最低程度的交际动力。 (3) 充当主题的成分可能跟话题、甚至跟主语重合。如:“Jenny is’t verheiratet.”这句话中, “Jenny”既是话题又是主语。但有时主题不与主语重合, 反而用状语充当主题, 如:“Gestern hat Jenny einen deutschen Roman gekauft.“主题是时间状语”Gestern“ (昨天) , 而主语是“Jenny”。

述题 (Rhema) , 又称“述位”, 与主题相对, 是句子表述的内容和核心,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是信息传递动力最强的一部分, 一般表达新信息。 (4) 比如上文提到的例句“Gestern hat Jenny einen deutschen Roman gekauft.“Gestern (昨天) 是已知的, 而昨天做了什么事情———买个一本德语小说———刚开始读者并不知道, 这是本句的述题, 也是本句传递出来的新信息。

19世纪60年代, 语言学家丹尼斯 (F.Dane觢) 通过对主题和述题结构的分析 (5) , 提出了“主题推进模式” (Thematische Progression) 。 (6) 他认为, 主题的设定是作者设置篇章框架结构的手段, 是信息安排的“纲”;述位则是传达新信息的“目”。对于如何以纲带目, 将杂乱的句子串成一篇具有完整连续意义的篇章, 丹尼斯提出了两种连接方式:

1. 线性连接方式 (Lineare Progression) :

第一句的述题是第二句的主题, 第二句的述题又是第三句的主题……以此类推, 信息呈线性连接关系。这种连接方式符合线性逻辑思维, 主题富于变化, 既不会让读者阅读时因为逻辑混乱而疑惑, 又不会使文章显得太单调乏味。 (7) 其主述题结构如下图 (8) :

2. 串联式连接方式 (Durchlaufendes Thema) :

语篇中各句共用一个主题。每一句话都从同一主题出发, 述题从不同角度补充说明主题, 结构简单清晰, 易于理解。 (9) 其主述题结构如下图 (10) :

二、主述题结构理论分析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

在了解了主述题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连接方式后, 笔者以大学德语六级模拟考试阅读文章《Ein Besuch im Deutschen Museum》 (11) 为例, 分析TRG理论对德语篇章阅读的实际作用。

这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学者刘辰诞认为, 篇章主述题结构的安排给文章确定发展框架时, 第一个句子往往揭示了发展中的“纲”或篇章的主题。 (12) 本段第一句的述位揭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德国慕尼黑博物馆, 这正是笔者的主题。

下面笔者分析本段的主述题结构:

这是一个典型的串联式连接方式结构图, 段落的其他句子都围绕第一句的述题 (德国博物馆) ,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介绍德国博物馆的概况。首先, 说明其重要性: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博物馆之一;其次, 介绍其规模:占地面积达五万平方米 (句 (2) ) ;最后, 用访问量论证其在博物馆界地位的重要性:每年访问量达130万人次 (句 (3) ) 。

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 在开篇第一段采用串联式连接方式铺设信息是符合一般逻辑思维的说明性文章第一段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说明对象的总体情况, 之后段落的每一句都紧扣说明对象、按照一般逻辑顺序描述。如果笔者由总括到具体地介绍德国博物馆的情况, 就会使文章结构简明清晰, 方便读者理解。

下面笔者再分析该阅读文章的末段:

其主述题结构图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 研究主述题结构不仅有助于读者分析文章的框架信息, 而且对解题很有帮助。如该阅读理解文章的最后一题:

Nach dem Besuch des Deutschen Museums findet man Technik und Naturwissenschaft nicht mehr langweilig und kann sie besser verstehen.

由主述位结构图可以看出, 这个问题是关于句 (2) 和句 (4) 的, 并且问题的表述与句 (2) 和句 (4) 的述位重复:“nicht mehr langweilig”相当于句 (2) 中的“interessant”;“sie besser verstehen”与句 (4) “gut, sie besser zu verstehen”的表述一致。因此本句是对文章内容的正确复述, 选A。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述位结构是篇章分析的重要方法。

笔者将主述位结构分析与阅读实践相结合, 总结出以下阅读方法: (1) 标题往往揭示篇章话题, 因此读者在阅读时, 首先要读懂文章标题, 以文章标题为基本点分析各段。以此类推, 德语篇章每段的第一句话往往揭示本段话题, 其余各句都是围绕中心句展开议论或者说明。把握住这个规律, 就能在繁多的信息中快速找到主要信息, 以纲带目, 摸清整个文章框架。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德语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 (2) 在段落阅读时, 抓住每句话的主题, 弄懂主题推进的方式, 有助于探寻段落各句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段落的框架结构。 (3) 解答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时, 可将问题表述与篇章中相应句子的主题、述题相比较, 找到相同点或矛盾点, 从而判断问题表述的正误或者选出最符合文章内容的选项。

上一篇:袖珍小区下一篇:边坡加固中的锚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