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2024-08-03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精选十篇)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1

1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现, 而且是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是大学生“五爱”精神的客观需要。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荣辱观不仅是“德之大端”, 是良好社会风气之“大端”, 也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 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 知耻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着眼于当前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 体现了新时期的时代精神, 指明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树起了新的标杆。

1.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现

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社会, 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 相互碰撞。在这种条件下, 人们对荣与耻、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与选择能力正在弱化。“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 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和主流价值, 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 抵制什么, 一目了然, 泾渭分明。由此可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现。

1.3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造就时代新人, 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毛泽东就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不仅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 而且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 是对全党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也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古人说, “教之耻为先”, “启蒙莫先于知耻”。荣辱感是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心理机制,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标尺, 是“有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这是“有文化”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主张“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这是“有纪律”具体要求。此外,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的精神导引, 是“有理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1.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大学生“五爱”精神的客观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于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依赖于德育内、外因的相互作用, 依赖于大学生的认同感。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大道理贯穿在当代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中, 从热爱祖国到服务人民, 从崇尚科学到辛勤劳动, 从团结互助到诚实守信, 从遵纪守法到艰苦奋斗, 深入浅出, 言简意赅, 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 适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体现了高立意与近距离的有机结合, 包含着“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2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于今年3-5月份在湛江3所高校中做了大学生荣辱观状况的相关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820份, 回收有效问卷769份, 有效回收率93.8%。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大学生荣辱观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政治方向明确, 政治觉悟较高

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拥护党的领导, 政治觉悟较高, 政治思想端正。调查显示, 71.1%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 30.7%的学生表示入党是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79.8%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72.8%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乐观, 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80.6%的学生关注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73.3%的学生关注日本首相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 68.0%的学生关注《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实施。在对党和政府一年来各项工作的评价上, 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在评价外交工作时, 79.8%的学生认为成绩显著和较有成绩, 70.4%的学生认为党和政府一年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绩显著。

2.2 价值取向鲜明, 自我价值凸现

大多数大学生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 注重效益, 崇尚务实, 价值取向由理想转向现实, 价值取向的主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应, 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演变的趋势。调查显示, 在问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选择“集体利益”的学生占45.1%, 选择“个人利益”的占7.2%, 选择“根据情况而定”的占47.7%。在回答“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是”时, “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占37.1%、“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占33.9%, “生活潇洒、舒服”占6.7%, “地位的高低”占5.2%, “个人财富的多少”占4.2%, “权力的大小”占12.9%。在主导社会价值导向一元化下,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的趋向。在“学习的主要目的”的首位选择上:“为了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 实现个人的价值”占34.7%, “找个好工作”占32.0%, “报答父母”占12.5%, 而“为了将来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的只占4.6%。在“择业标准”的首位选择上:“兴趣爱好”占31.6%, “发展前途”占32.3%, “收入待遇高”占10.0%, “专业对口”占11.2%, “社会声望高”占6.2%, 而选择“社会需要”的只占2.9%。在选择职业时, 21.0%的大学生希望到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 22.4%的意愿是三资企业, 15.3%的人愿做政府公务员, 16.6%的希望到国有企业, 9.6%的想去民营企业, 9.7%的希望到科研部门, 选择其他职业的5.4%。这说明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 学生更看重的是个人爱好、发展前途、收入待遇、社会声望等非常实在的东西。

2.3 道德素质较高, 道德判断正确

调查显示, 60.0%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84.3%的学生认为国家利益至上, 89.7%的学生认为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 89.5%的学生认为道德水平高低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有影响。在回答“您在判断道德问题时主要依据的标准”时, 选择“是否损害他人”和“个人良心”的分别占36.9%和31.7%, 表明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良知型为主。在“择偶的标准” (选择两项并排序) 上, 选择人品 (68.4%, 1.8%) 、性格 (10.1%, 17.2%) 、才能 (15.1%, 30.2%) 位居前列, 表明学生对基本道德的诉求及真善美的道德价值取向。在回答“假如国家遇到危险或者困难”时, 49.6%的学生会尽自己最大力量履行公民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10.8%的大学生表示国家需要可以献出一切。应该说,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

我们在肯定大学生拥有积极、健康、向上荣辱观的同时, 应当清醒地看到, 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甚至比较突出的负面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 政治信仰迷茫。调查显示, 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才能发展中国”的态度上, 分别有10.3%、13.0%的大学生表示“不同意”, 29.9%、24.5%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在个别访谈中, 有学生认为, 中国应当搞多党制, 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有学生明确表示, 入党并不是自己真信仰共产主义, 而是为了将来多一份就业资本。还有学生宣称:“我只信仰、崇拜自己”。在“宗教信仰”的抽样分布上, 信仰佛教 (7.1%) 、基督教 (1.1%) 、道教 (0.4%) 和天主教 (0.2%) 的学生共占8.8%。在“入党的主要动机”上, 22.8%的学生是为了“寻求政治荣誉感”, 35.6%的学生是为“谋求仕途发展”, 35.7%的学生是希望“增强就业竞争力”。

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社会责任缺乏。调查表明, 在评价“大学生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时, 有12.2%的大学生表示赞成, 23.2%的人认为可以理解, 19.7%和15.2%的学生不同意“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在问及“路遇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 有12.3%的学生选择“袖手旁观”, 36.1%的学生将“视情况而定”。在“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上, 有34.5%的学生表示“同意”, 28.4%的学生则“难以判断”。在学习上, 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的占49.0%, 找个好工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们的主要目的。可见, 一些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个人价值,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上, 偏重个人一边, 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 而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对社会、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在“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的观点上, 有79.6%的大学生表示“同意”, 而在回答“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有49.2%的学生选择“根据情况而定”。可见,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仍处于动荡、演变和形成之中, 具有较为明显的二重性、矛盾性和不稳定性。

部分学生道德修养较差, 诚信意识淡薄。调查发现, 在判断“及时行乐, 追求安逸”观点时, 有16.1%的大学生选择“同意”, 33.3%的人认为“可以理解”, 在回答“你在判断道德问题主要依据是什么标准”时, 有15.9%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在“对国家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工作”时, 有63.0%的学生表明“不会去”和“没想过”。在回答“遇到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 有46.1%的学生将“视情况而定”, 14.4%的人表明“袖手旁观”和“不知道”。在评价大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上, 51.1%的人认为“一般”, 14.7%的人认为较弱和很弱, 说明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我, 淡化社会责任。在评价大学生的诚实守信上, 43.4%的学生认为一般, 14.5%的人认为较弱和很弱。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中存在的故意拖欠学费、考试作弊、故意抄袭买卖论文等现象比较普遍和很普遍的分别为24.2%, 47.5%, 59.2%;有13.3%和9.0%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和“拖欠学费, 能拖就拖, 能赖就赖”的现象表示“可以理解”。调查还显示, 32.0%, 27.1%, 35.9%的人认为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辛勤劳动精神、奉献精神“较弱”和“很弱”, 而认为“较强”和“很强”的只占27.5%, 30.4%, 27.1%。有21.0%和19.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铺张浪费”和“私自外出租房”的现象很普遍, 51.4%和28.7%的人认为比较普遍, 说明大学生生活上有追求享乐主义倾向。

3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对策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高等院校应当牢固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观念, 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 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3.1 深入学习宣传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必须做好宣传普及工作。要大力营造舆论氛围。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发挥各自优势, 制订宣传方案, 开设专栏、专版, 制作专题节目, 运用言论评论、理论文章、通讯报道、专家访谈、群众讨论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宣传“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宣传各地各部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 形成舆论宣传的热潮。

3.2 重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参加“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座谈会时强调,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此, 在教材和课程设置方面,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课堂教学中, 并作为重点加以突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采取课堂讨论、学生个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 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通过正面灌输和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每一名大学生的脑海,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回报社会、遵守公德。

3.3 抓好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平台, 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阵地, 是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目前, 广东省正在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我优秀我入团、我入团我更优秀”、“中华道德·青春创意”、“18岁成人仪式”等系列活动, 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少年时代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开展青年创业行动、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年文化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希望工程、手拉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三下乡、四进社区、为了明天等活动, 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 广东省各高校也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模式, 逐渐形成制度化。例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系统工程”, 通过“广泛组织、投标评核、择优资助”的运作模式, 使学生从“要我去实践”变为“我要去实践”。华南师范大学出台了《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办法 (试行) 》, 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按照社会实践的主题和要求, 以多种方式自由组队。湛江市则在广东省首次推出大学生“准入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参与具体工作岗位的社会实践。

3.4 注重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对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导向, 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使学校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内涵,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弘扬主旋律,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动力, 不断优化校园人文、自然环境, 突出高品位, 注重管理和积累, 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5 加强师德建设

学校要把提高师德水平作为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前提, 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修养, 严谨治学、以德施教, 以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学问教育学生。要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 加强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 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不辨是非难处世, 不知荣辱不成人”。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 要不辱使命, 能够承担起未来祖国改革和建设的艰巨任务, 就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尽管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荣辱观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所以,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高校来说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学习, 加强宣传, 组织实践, 争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者、实践者。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体现, 是培育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 是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的客观需要。诚然,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大学生荣辱观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必须深入学习宣传、重视课堂教学、抓好实践环节、注重育人环境、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课堂教学,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陶国富.人生美德——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之理论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裴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吴敏.“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N].山西日报, 2006-04-19.

[4]周济.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N].光明日报, 2006-03-18.

[5]童世骏.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N].文汇报, 2006-03-29.

[6]罗仲尤, 李莉.荣辱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6-04-14 (3) .

[7]李宣海.以荣辱观教育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N].文汇报, 2006-04-04.

[8]马兆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大学生道德支柱[N].济南日报, 2006-04-19.

[9]张德江.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05-21.

[10]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R].广西师范学院文件:桂师院党发 (2006) 20号, 2006-04-05.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篇2

时间:2010-06-18 01:4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346次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概括总结,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概括总结,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荣辱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反映,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是社会风尚形成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基石,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适应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事业的迫切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地揭示和确认了当代中国公民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自我认同的基本点,既指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伦理底线,又指明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伦理目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荣辱观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本质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和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和生活的角度,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明确了在“培养什么人”的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办学育人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道德标准和鲜明的思想旗帜。我们要着眼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目标。坚持德育为首,做到“四个结合”,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党员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党员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办学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点要放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教职工和学生头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学生党建作为“龙头”,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

浅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意义;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9-0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能力培养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成才之间有密切关系。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树立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可以说为当代大学生在荣誉感和羞耻心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尺度,是一把承接历史,反映时代的道德标尺。只有懂得了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并用正确的荣辱标准来鼓励或约束自己,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过来则决定了荣辱观。因此,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就决定了大学生的荣辱观。面对今天这样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许多重要的选择面前,在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上,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成为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首要前提,它将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道德素质首当其冲。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神圣历史使命,应当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古语云:“德者才之资也”,就是说德是才的基础、前提。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提升其道德水平,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分析

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仍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总体上具有正确的荣辱观,但是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受国内、国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具有两个鲜明特点,即多变性和层次性。这其中,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并存。其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想信念模糊。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水般涌入,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高校中有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缺乏认对未来的追求和规划,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

2.个人主义盛行,基本伦理道德缺失。当前,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只考虑自身利益,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这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在当今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低劣,甚至很多人无视道德规范任意妄为,行为失范、道德缺失。

3.学习不求上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当前一些大学生不懂得今天的学习对于自己毕业以后步入社会的重要意义。学习上不求上进,整天沉迷于网络,上课玩手机,学习兴趣不高。

4.诚信度降低。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是当前大学生荣辱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考试作弊、不按期归还助学贷款、考试成绩造假、求职简历造假、在各类评优中提供假证明材料,做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在老师面前一套,在家长面前一套,在同学面前又是一套,这些现象都是缺乏诚信的表现。诚信度的降低,势必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其尚未真正踏进社会,还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创新实施途径,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发挥优良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

1.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建设。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主阵地建设,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荣辱观认识的重要保障。要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科学教育理念,坚持“三贴近”原则,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大学生全面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其次,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承担者,其地位是崇高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教育者必须自己首先做到。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际工作中率先垂范,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行为的引导者。因此,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做一个德高的教育者,真正在行动上,心理上影响学生,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2.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八荣八耻”不能够只停留在认知领域,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没有道德践行作为前提,是很难形成正确荣辱观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努力践行,才能够真正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避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以社会实践方式进行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主要的形式有: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开展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创建文明宿舍、先进班集体等方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形成言行一致的品德习惯,巩固理论教育效果。

3.优化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必须大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要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引导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4.以自我教育为着力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通过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活动,才能起作用。大学生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的办法,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效地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对荣辱观的基本认识根源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奋斗目标,有什么样的人生奋斗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荣辱标准。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其次,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的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对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和趋荣去耻的道德选择,道德修养本身就是朝光荣迈进。所以,大学生不断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形成正确荣辱观的必经之路。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崛起的主力军,明是非,知荣辱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当今众多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大学生,让祖国以我为荣。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22.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37.

[3]宋希仁.道德观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6-177.

浅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篇4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能力培养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成才之间有密切关系。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树立荣辱观的具体要求, 可以说为当代大学生在荣誉感和羞耻心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尺度, 是一把承接历史, 反映时代的道德标尺。只有懂得了什么是光荣, 什么是耻辱, 并用正确的荣辱标准来鼓励或约束自己, 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过来则决定了荣辱观。因此, 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就决定了大学生的荣辱观。面对今天这样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在许多重要的选择面前, 在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上,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成为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首要前提, 它将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于全面提升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 道德素质首当其冲。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神圣历史使命, 应当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古语云:“德者才之资也”, 就是说德是才的基础、前提。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 提升其道德水平,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分析

当前新形势下, 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仍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总体上具有正确的荣辱观, 但是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 受国内、国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具有两个鲜明特点, 即多变性和层次性。这其中, 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并存。其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理想信念模糊。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水般涌入, 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高校中有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缺乏认对未来的追求和规划, 满足于现状, 不求上进。

2. 个人主义盛行, 基本伦理道德缺失。

当前, 一些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 只考虑自身利益, 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 这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在当今高校,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道德品质低劣, 甚至很多人无视道德规范任意妄为, 行为失范、道德缺失。

3. 学习不求上进,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当前一些大学生不懂得今天的学习对于自己毕业以后步入社会的重要意义。学习上不求上进, 整天沉迷于网络, 上课玩手机, 学习兴趣不高。

4. 诚信度降低。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是当前大学生荣辱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考试作弊、不按期归还助学贷款、考试成绩造假、求职简历造假、在各类评优中提供假证明材料, 做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 在老师面前一套, 在家长面前一套, 在同学面前又是一套, 这些现象都是缺乏诚信的表现。诚信度的降低, 势必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虽已成人, 但其尚未真正踏进社会, 还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 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创新实施途径, 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培养和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发挥优良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

1. 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建设。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主阵地建设, 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荣辱观认识的重要保障。要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科学教育理念, 坚持“三贴近”原则,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促使大学生全面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其次, 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大学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承担者, 其地位是崇高的, 责任是重大的。要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育者必须自己首先做到。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实际工作中率先垂范, 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育中, 教师的职责, 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行为的引导者。因此, 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 做一个德高的教育者, 真正在行动上, 心理上影响学生, 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2. 以社会实践为桥梁。

“八荣八耻”不能够只停留在认知领域, 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没有道德践行作为前提, 是很难形成正确荣辱观的。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努力践行, 才能够真正解决知行统一的问题。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可以有效避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以社会实践方式进行大学生荣辱观教育, 主要的形式有: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 开展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参加公益劳动、勤工俭学, 创建文明宿舍、先进班集体等方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形成言行一致的品德习惯, 巩固理论教育效果。

3. 优化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必须大力优化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 要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校应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 通过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引导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4. 以自我教育为着力点。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通过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活动, 才能起作用。大学生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的办法, 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效地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进行自我教育, 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 对荣辱观的基本认识根源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奋斗目标, 有什么样的人生奋斗目标, 就有什么样的荣辱标准。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 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其次, 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的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 是对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和趋荣去耻的道德选择, 道德修养本身就是朝光荣迈进。所以, 大学生不断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形成正确荣辱观的必经之路。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崛起的主力军, 明是非, 知荣辱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是在当今众多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我们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 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大学生, 让祖国以我为荣。

摘要: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荣辱体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挥优良环境的育人功能等实施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意义,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2-22.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5-37.

[3]宋希仁.道德观通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76-177.

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5

大学生如何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胡锦涛同志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

须旗帜鲜明。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大家的共识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八荣八耻”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却又内涵丰富。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是由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古人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所以,明是非、知荣辱、辩美丑,乃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准。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可见,个体的荣辱、耻感,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因此,小至个人,大至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都是十分重要的。

既然正确的荣辱观如此重要,理解其要义对于我们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尤为重要的。

以热爱祖国为荣。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世代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尽内忧外患,之所以今日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代代志士仁人不懈奋斗,甚至为国献身,在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不断传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对祖国的忠、对民族的爱视为作人的根本与大节。那些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立下丰功伟绩的人都会名垂青史,为世代所崇敬和歌颂。热爱祖国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每个民族成员、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起码的公德和觉悟。具体说,就是每个民族成员从思想到言行,都要忠实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

族、自己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山河、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热爱祖国的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热爱祖国的和平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破坏祖国统一的一切行为;热爱祖国的建设事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繁荣昌盛,并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四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直至生命。

以服务人民为荣。我们的祖辈和父辈在当年翻开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时,他们总有一份敬仰会在心中回荡。解放前,我们的先烈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他们是为人民而死,死得重于泰山,虽死犹生!新中国建立了50多年,接力棒到了我们青年一代手中时,为人民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献出生命,它已体现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大处来讲:为人们服务应该是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到自己的每一分钟,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从小处来讲:为人民服务是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时间在变,为人民服务的中心没有变;社会在发展,但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不应改变。

以崇尚科学为荣。这说明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以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为例,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不行,发展太快了也不行,必须讲究科学的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国家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如此,每一个人也当如此,应成为全民族的一个共同的思想理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以为,青少年也是群众之一员。青少年的科学观就体现在敬重学业的过程中。

以辛勤劳动为荣。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这指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的道理。其一,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凡辛勤劳动者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尊重;无论是谁,任何轻视劳动、蔑视劳动、贪图享受、不尊重辛勤劳动的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耻的,都应当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同时还向人们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仅辛勤劳动者光荣,而且珍惜辛勤劳动者的成果,尊重辛勤劳动者的成果,也是光荣的。任何不珍惜和不尊重辛勤劳动者的劳动和成果的行为,都是极为可耻的,同样也应当受到大家和社会的谴责的。

以团结互助为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是用于任何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一个社会。团结是全面全员全方位的问题,事关你我,事关国家,事关大局,事关前途和发展,事关每一个人的命运和荣辱。搞好团结,人人有份,人人有利,人人有责,而且必须从互助做起。光讲团结,不讲互助,搞不好真正的团结;不讲互助,缺少互助,不能互助,就没有团结可言。团结是力量,团结是目标,团结是方向,互助是基础,互助是前提,互助是动力。

以诚实守信为荣。诚信是什么?农民说,诚信是秋天里结出的丰硕果实;老师说,诚信是师生间白玉般纯洁的感情;工人说,诚信是辛勤劳作下生产出质高价优的产品。简而言之,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族的存亡之根。翻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会发现,以诚实守信为做人根本的故事比比皆是。以史为鉴,诚信是我们立身、修德、处事的根本,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诚信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则更为重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讲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则这个国家的悲哀。

以遵纪守法为荣。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中学生应该懂法。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中学生应该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既是对他人权益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权益的保护,二者是一致的,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把遵纪守法视为自己的基本义务,视为尊重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

以艰苦奋斗为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史。千百年来,在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勇于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它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各个领域,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都是生动表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典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树立艰苦朴素,勤俭办事的观念。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尤其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勤俭节约的好品德,杜绝不良的消费习惯。

一个文明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当自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切实做到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排头兵。

以荣为荣,以耻为耻,本是十分自然的事。古人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然而,近年来,由于受物质利益的驱动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的荣辱观出现了扭曲,把本以为荣的东西当成不可取的,把本以为可耻的东西当成值得炫耀的,比如有人把投机取巧、捞取不当名利,当成是有本事;把一掷千金铺张浪费,当成是“有现代意识”。诸如此类,都可以说是荣辱观混淆和扭曲的表现。强调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就是要把一些人心目中一度扭曲了的东西纠正过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以保持与当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能否做到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其根本还是看一个人受什么样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影响。保持正确的荣辱观,就必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通过学习,纠正荣辱观上错误的东西。保持什么样的荣辱观还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应否认,在我们周围不乏缺少信仰的人、唯利是图的人、不守信誉的人和损人利己的人,我们有时甚至因为他们而受到伤害。但这也不能因此而改变我们的道德节操和荣辱标准。这些人及其行为毕竟是个别的,为社会所唾弃的。

4月23日晚我班团推优积极分子围绕“大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认真的进行讨论,纷纷提出学校里常见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例如随处扔垃圾,考试作弊,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自私自利等,有违现代大学生的知荣知辱的基本标准。接着我们讨论了校园里面的积极的一方面,大家都肯定现在学校里面积极的因素远大于消极因素,对实现文明,正确树立实践荣辱观很乐观。同学们都自我分析,找出优点和不足,并表示不断地改正和提高自己。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和领会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对于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指导意义。团课的开展,将在贯彻落实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上,使大学生走在前列,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斗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肩负着祖国将来建设的重要使命,现在正是要奋发学习,立志报效国家。大学生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但更需要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荣辱观,遵照胡锦涛书

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标准,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扬长避短,做合格的现代大学生。

还有,荣辱观念的模糊和混淆有一个渐变过程,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荣辱观念的颠倒,它通常是通过一些小事,使得本以为荣的而不为荣、本以为耻的而不为耻,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在点滴小事上坚持正确的荣辱标准,正可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不随地扔垃圾;乐心帮助别人;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勤俭节约,以“浪费可耻”为座右铭警醒自己;诚实守信,不能做到的事不能答应别人;遵守校纪校规,上课不随便说话;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有时间可以去敬老院看老人,给爷爷奶奶讲故事·聊天,可以去福利院陪小孩子玩游戏,可以去贫苦地区支教;和班上同学团结友爱,一起真正将“八荣八耻”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6

关键词:方志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工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0002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成为思想道德建设新的标杆,这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旨在通过如何通过宣扬中国共产党杰出历史人物方志敏的高贵精神品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现状和教育的规律,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时期闽浙是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在生命的尽头,面对敌人的刺刀,他毅然写下了《我临死以前的话》、《在狱至全体同志的话》、《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不朽名章。 

1方志敏爱国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我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不象日本姑娘那样苗头瘦小。每每品读《可爱的中国》心情总是激昂澎湃,倍感振奋。方志敏无愧是一个民族英雄,他生长于此,战斗于此,最终也将满腔热血奉献给可爱的母亲。短短一段文字已经足已折射出方志敏对伟大母亲的深深热爱,也正是由于对伟大母亲无限的爱,而产生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些残害母亲肉体的毒瘤无比的恨。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强心和自信心,方志敏在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在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满腔的爱国热情与马克思主义紧紧捆绑在一起,为革命建设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爱国主义是方志敏精神的主题,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题中之意,社会主义荣辱观首要内涵便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方志敏深深地理解这点,他认为以工农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他曾说道“工农阶级的利益,会是与民族的利益冲突吗?不,绝不是的、真正为工农阶级谋解放的人,才正是为民族谋解放的人”。方志敏早已把自己的爱国情感扎根在广大的劳苦群众中,他是爱国的,更是爱民的,他认为“农民运动所以占中国国民革命中极重要地位,因为中国尚在农业经济时代,农民生产占全生产百分之九十,其人数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故中国之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而方志敏正是一个光辉典范。

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模式的社会转型期间,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由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为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心理特征、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青少年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人群,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对于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更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化”“分化”政治阴谋的影响,坚持引导大学生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结合方志敏的英雄事迹,在缅怀革命烈士和宣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方志敏清贫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个最不辛的日子,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枝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那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作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敌人是贪婪而又丑陋可笑的,他 们哪能想到一位共产党的大官会如此的清贫。是啊!方志敏清贫得让人震撼,震撼过后是深深的思考,清贫精神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也是方志敏爱国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他恪守清贫的生活,纵然国民党政要、说客、故交们一次又一次向他游说,并给予高官厚禄都被他一一拒绝。但是方志敏却殚精竭虑,用尽全力支持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的财政。1931年上交中央黄金650两,1932年两次带给中央黄金350两,1933年给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送去金条2箱、银洋48箱。正如余伯流先生在《方志敏精神瑰宝的三大亮点:爱国•清贫•创造 》中所写“方志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清贫的一生,廉洁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方志敏的清贫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在他身上传承和凝聚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革命传统在他身上集中和闪光的产物,也是方志敏个人独特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人格魅力的体现。”

清贫精神是方志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要求的“艰苦奋斗”、“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本质上是 与方志敏清贫精神是内在统一的,做为一名恪守清贫精神的共产党员必然站在“骄奢淫逸”、“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的对立面。方志敏把“矜持不苟,舍己为公”作为每个共产党人应具备的美德。江泽民更是对方志敏的五个“不稀罕”和五个“宁愿”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 “一种浩然正气”,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号召全国的共产党员向方志敏学习。

随着改革开发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和家长都忽视了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的教育,依然延用着陈旧的方式方法,同时力度不够,越来越来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淡忘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对我国国情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对于继承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缺乏思想准备。邓小平曾指出:“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很少。” 大学生往往精神意志薄弱,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贪图安逸,经济上处处个人利益至上,容易受流行潮流影响,盲目跟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在全校师生中弘扬方志敏清贫的精神,用其人格的魅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用活生生的史例教育我们的学生恪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伟大人物的不朽精神品质。

3方志敏创新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

方志敏领导开创了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和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誉为“有很好创造”的“坚强的苏维埃阵地”,成为中央苏区强有力的一翼,同时被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方志敏本人也被中央授予红星勋章一枚。方志敏的创造性是基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对中国革命力量的正确认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正确预测。“因为辛亥革命,只是做到推翻满清,变帝制为共和一些政治上表面的改革,对于侵略中国十分凶恶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不但没有动它的毫毛,就连打倒它铲除它的口号,也没有明白的提出来。其次,辛亥革命的方法和手段,也只注重在清军和会党中活动,在广大被压迫的工农劳苦群众中,就根本没有怎样注意,没有做过什么工作。”方志敏准确地把握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原因和当时的具体国情。“凡人类衣食住行乐的各项东西,都是在工人的铁锤和农民的锄头跟镰刀之下创造出来的。然而,我们工农用血汗劳动创造出来的世界,却不为我们所有,反被那些不劳动专坐食的寄生阶级霸占去了!”方志敏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平等,而且正确认识到“只有苏维埃在全国的胜利,中华民族和工农群众才能得到最后的解放。”并且对工农武装力量充满信心“他们的热忱,努力和创造性,完全表现了革命先锋队的精神和榜样来!

创新精神是方志敏精神的源泉,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究其根本目的就是解放思想,发扬创新精神,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方志敏创新精神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在知识经济下,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涉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下,依方志敏创新精神为依托,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和勇于探索精神。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余伯流.方志敏精神瑰宝的三大亮点:爱国•清贫•创造 ——兼论方志敏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J].党史文苑,2006,(18).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7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态式教材、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 高校教育体制中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面对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探索不够, 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传统的、习惯的教学教材, 已显得形式单调, 内容僵化, 针对性不强, 力度不够, 效果不好。因此, 在教材、教学设计中不断补充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 结合相邻学科知识, 形成知识生态系统, 同时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 把教学参考书、实践教材、电子教材配套使用, 形成立体的教学体系成为必要要求。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材、教学的重新划定。

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教材当中。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材中不但要将荣辱观教育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填充进去, 更重要的是要与教科书中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高校要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形成、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内涵、本质要求及其重要意义和作用等方面, 加强荣辱观教育的理论探讨与研究, 为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促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其次, 在荣辱观教育教材中不断增加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联系生活, 把荣辱观教育与当前社会热点、大学生焦点问题结合起来。最后, 加强荣辱观教育教材相邻学科或相邻学习领域之间的联系。生态化设计就是以联系为设计基础的, 因此在荣辱观教材必须要以联系作为纽带进行生态化设计。传统教材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学科与学科之间、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分割, 忽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因此, 在新教材的设计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学科与历史学、地理学、国际关系学、文学等学科联系。例如, 我国古代的繁荣史是与近代的屈辱史、国家地理版图的变化、在国际交往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国外文学著作有损我国形象的描述等等充实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 使荣辱观教材中还原荣辱观教育的具体内容, 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2.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起来,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在教学手段上, 要善于运用电脑、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 给大学生以视觉上的震撼, 渲染课堂气氛, 使他们自觉接受荣辱观教育。在技术手段上, 建设建立网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基地, 构成高品位的经典性网上教育基地。在基地建设构架中要求做到:内容上要求选择一些理论性强、对大学生具有深刻启发价值的知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环境研究

生态式的理念之一是环境对事物的滋养与支撑作用。而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幻境支撑就是校园与社会。因此, 要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 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并进一步与高校所在地合作, 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农村, 创建地方文化、教育基地。

1. 以高校校园文化为主要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校园和谐环境,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的融入到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中去。校园环境是高校的外在形象,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丽的校容校貌, 风格迥异的学校建筑, 文化色彩浓厚的绿化园林,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 宽敞明亮的活动场所, 是大学生追求的校园环境。

2. 加强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社会荣辱观教育。

利用学校的区位优势与当地高校合作, 并联系其他的社会团体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基地, 大力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道德实习、社会调查、科技发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勤工俭学、参观考查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身心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其具体内容为: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一部份。首先组织新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访问烈士家属、瞻仰历史遗迹、祭扫烈士陵园, 加强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防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通过初步的学习与实践, 获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感性认识。其次, 以开展青年文明社区服务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社区工作。通过社区服务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爱心、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区意识, 通过实践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性认识。最后, 引导学生自觉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主体需求分析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建立高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 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外部因素, 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内部因素。将外因激励与内因需求相结合才能完善高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4]要达到这一目的, 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如何引导大学生让其进行主动需求是荣辱观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步骤。

1.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中从来都不忽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在恢复高等教育至今的三十多年来, 道德教育取得长足进步, 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思想成为主流, 但并不是消极方面就不存在。

积极方面:一是大学生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拥护共产党的科学理论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二是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积极向上, 保持积极的价值观与健康的道德风尚。三是大学生注重自身文化水平提高, 勇于进取, 有较强的成才愿望。消极方面:一是一些大学生存在缺乏政治信仰、远大理想的情况。二是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 缺乏社会责任感, 不能正确理解当前社会发展现状中的爱国主义内涵, 不能正确看待祖国繁荣发展与个人成长进步的关系。三是一些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四是大学生崇拜金钱、享乐主义, 崇尚个人主义、心理素质不强。

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分析后, 发现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他们能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学习。但是在消极方面还是不可忽视。

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化性设计。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需求者, 社会及高校的外在供给和道德要求只有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取得认同, 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 才能真正起到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 忽视学生自愿的参与, 将无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在具体操作方面要求:一是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吸收知识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积极性, 让知识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需求。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转化。在教师教授或组织学生通过校内学习、校外实践后, 高校应该对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应该采取诱导机制, 提高学生主体的知识转化能力。在此基础上, 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 得出自己认为更合理的价值判断, 只有这种发自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支配的行为, 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 才能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荣辱观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加强大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培养相结合, 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系统的评价机制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态化设计是在完善教材、教学的基础上要求激发大学生主体的需求, 并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 这也符合生态化设计的基本理论。在一整套生态化设计后, 最重要的是对整体设计进行评价, 并考察大学生的反馈效果如何。因此, 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系统的评价机制, 就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的运行状况与成果如何进行评估, 并对这种体系的效果进行反馈。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构建评价机制, 它是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所取得的效果。

因此, 高校在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评价机制要坚持以“八荣八耻”为基本标准,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 变为“以艰苦朴素为荣、以享乐浪费为耻”, “以热爱学习为荣、以逃课逃学为耻”, “以尊敬师长为荣、以侮辱师长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等具体标准, 用于评价大学生的言行作为, 用于鼓励好人好事, 促进荣辱观教育步步深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目前的道德理论知识考试制度。

在理论课程方面把学生的道德教育知识作为考评方面, 其中不仅仅包括具体的道德知识考试, 还要包括学生的道德观与世界观的考察。

2. 增加社区服务考评机制。

在高校结合地区优势或与其他社会团体、学生团体合作建立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基地后, 进行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同时要将考评机制合理的融入其中, 主要增加学生的社区服务考评机制, 对大学生的社区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加以考察并以量化的工具进行登记作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评价标准。

3. 以综合素质提高作为大学生的考评标准。

现在高校在评价大学生素质标准主要采取成绩作为考评标准, 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倾向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淡化对道德教育的学习, 因此不能做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中要建立把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论教材的生态式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8) :36-39.

[2]李卫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扎实做好高校德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5) :2-4.

[3]蒋丽云.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途径[J].文教资料, 2006, (11) :73.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8

1. 理想信念淡化、公德意识薄弱。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理论水平较低、思想政治素养不扎实的现象, 政治立场容易动摇, 党员意识薄弱。对于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政治上表面要求积极上进, 但入党动机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有的甚至拒绝学习政治理论, 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麻木不仁。

2. 价值观念中的价值取向混乱。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是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样化。多数的大学生能够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但也有的已经偏离了这个目标, 只重学习崇尚自我。有的崇拜权力;有的过于看重金钱;有的胸无大志;甚至有的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3. 学生的精神压力增大, 心理问题增多。

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新青年往往知识面宽、自我意识强、有活力、有个性, 但是同时也面临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 身心疲惫。一些社会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竞争, 产生某些心理障碍, 对自己缺乏信心, 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此外, 感情纠葛、性心理活跃、独生子女团结协作能力较弱等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大学生。

4. 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发生变化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化着。有部分学生迷恋网络, 陶醉于网络游戏以及虚拟的生存方式之中, 以至荒废学业;少数人对一些暴力行为和过激行为一味模仿, 追求时尚, 最后导致犯罪或偏离学校要求……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 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 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大学生荣辱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不仅直接妨碍到他们的成才, 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

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培养大学健康思想发展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在本质上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一致的。从根本上来说, “八荣八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以人为本的思想加以了丰富和拓展, 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的, 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与精神根基。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情操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 才能实现理想, 从而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以“八荣八耻”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

1.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作用, 提高自身知荣明耻的自觉性, 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各种渠道渗透到学生群体中, 并在现实中由一种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上的落实。

2. 以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 深入开

展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 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对于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道德情操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讲座, 加强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以及美育德育的教育, 让大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提高觉悟, 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判断能力, 使学生懂得去选择对自身成长有益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

3.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因而我们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要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 从而实现寓教于乐, 创造出健康向上、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形成求真务实的校园文明风尚, 以此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健康成长。

4. 以社会实践为桥梁, 把“八荣八耻”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要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组织发动群众献爱心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中去。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先进人物和事迹, 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召和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伴随着时代生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主义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复杂的新视野、新感受。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于建设良好的大学生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9

大学生承担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必须具有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迎接未来竞争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这就要求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 掌握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 为社会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在学校学习过程中, 如果能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那么对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将增加更大的动力, 并更快地完成学习目标。在价值观领域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因为任何价值解释都是在特定的解释背景中作出的, 任何价值评价都是依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完成的。这也说明了价值选择的困难。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价值观的混合是社会的客观现实, 他们存在于芸芸众生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这些价值观的存在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社会的错误,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社会只是一个不同价值观的载体, 本身并不具备判别价值观善恶的功能。既然社会不具备这种功能, 那么, 人及其相关的组织便执行这个功能。价值观的形成同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关, 人的成长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 而是千差万别。不同的家庭背景, 对人的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农民的勤劳, 工人的团结, 知识分子的智慧对人的价值有着不同的影响。从人性的两端分析, 有的人是高尚的, 有的是渺小的, 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崇高的人相对应的价值观是善良的和进步的;渺小人的价值观是落后的, 虚伪的;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价值观则是在崇高和渺小之间摇摆。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的背景, 我们不能对这个背景进行选择, 因为我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 家庭观念对我们的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是一个固定的环境, 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同时存在或更早再在, 他们和我们的思想相互渗透, 相互排斥, 相互接受。

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丰富性同时也意味着其中价值观的混杂, 虽然大学生具有价值观选择的自由, 然而这种自由却不能肯定选择都是科学的并且符合理性, 因为某些选择可能就是错误的。从这个方面分析, 对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就必须有筛选功能, 在整合过程中, 筛去错误的成分, 留下科学的成分, 并将荣辱观的成分增加到思想中。

从德育方面看, 高校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任务, 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 高校德育受到冲击, 德育工作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还很严重, 德育有可能走向弱化的趋势。如果德育工作不能落到实际处,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我国教育部门在学科安排上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而如今的实际情况是与这种安排相反, 甚至把德育看成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 其他的课程占据了首位, 因此当前德育遇到的挑战。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指挥人的头脑, 科学技术就成为一把双韧剑, 它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 又带来巨大的灾难, 当财富的创造和灾难的降临同时发生的时候, 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财富可能被一次次的核爆炸带来的悲剧葬送。如果人类的智慧给人类带来仅仅是掠夺和暴力, 这其实是阻止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这说明缺乏价值观选择的头脑是畸形的, 不全面的。我们发现如果高校德育工作存在弱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那么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就可能存在盲目性, 存在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在人生价值观模糊不清的情况下, 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摆在人们的面前, 错误的价值观又以一种能给人更快带来功利的面目出现, 它虽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危害, 是一种恶, 却反而能够为人接受, 而这种东西对我们是有害的。错误的价值观存在巨大诱惑的情况下, 如果德育工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迎接这种挑战, 正确的并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价值观就可能被错误的思想压制, 在社会转型的关头, 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一种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 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认同和支持, 并深入人心。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活跃群体, 具有敏捷的思维和理性, 要求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去对待和接收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 具有全面而丰富的表达方式, 比原有的道德理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得到普遍的欢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明确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善恶美丑的价值理念, 对于引导公民, 尤其是青少年明辨是非, 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对大学生个体价值观整合的有利条件分析

从理性上分析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存在充分的理由和根据, 然而它的实施却是一个矛盾、痛苦和艰难的过程。如果把完成个体价值观的变化看着是一个顺理成章的或机械性的流水操作, 那就把这一过程简单化, 并可能重走高校德育表面化的老路。因为这只能是经过了整合的过程, 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荣辱观不能真正内化成主体的道德信念, 达到真正的作用。因此, 为了使整合的过程有效, 对整合的现实条件进行客观分析, 利用好有利条件, 冷静思考存在的困难, 为个体价值观的整合作好前期准备。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 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同和拥护, 是衡量个体价值观正确以否的标准。正确思想观念的广泛影响力对各界群众, 尤其对高校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热烈讨论的话题。它冲击着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中存在的消极成分, 对人的思想观念的重新定位和选择提供了新的内容和方式, 在舆论优势, 社会优势和广泛的群众思想基础下, 个体价值观的错误成分处于弱势并受到攻击, 这为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选择与整合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和机遇。

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具有广泛的外界积极因素, 这种因素推动着个体内因的变化, 并不断走向成熟。由于个体价值观的整合不是外界因素起主导作用, 个体内因才是其整合的真正动力, 这种动力之源在于主体思想深层的感悟和体会, 经过矛盾和阵痛之后, 才可能发现原有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正确与错误, 善与恶作出挑选。个体的思想发展不是由必然向善或必然从恶的定命论规律左右个体的理性, 而是受到主体理性的思考、挑选和取舍, 这种理性是符合人生实现幸福的目的。这样的选择过程, 将恶的成分抛弃, 善的成分得到保留和充实。

3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方法

高校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这不利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如果只是采取片面的灌输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 因而对高校德育方法必须进行改进和提高。大学生只有系统地接受价值观教育, 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高校教师对荣辱观的教育方法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研究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对荣辱观的教育实施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是对其中的八个方面同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讲解, 从爱国主义到艰苦奋斗的原有内容进行安排, 或者从日常学习和生活更为密切相关的艰苦奋斗开始, 然后到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等的更为高尚的价值观的次序安排, 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荣辱观的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为其他的课程主要是从科技知识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从易到难、由表及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德育不是从真理的层面去认识世界, 它是从善恶层次去认识自身和人, 进而为认识真理提供动力。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当然很重要, 但这不是德育的目的, 其目的在于把其中的内容转化为人的思想, 能够指导学习和生活, 成为未来的动力之源, 是追求人生幸福的价值信念。如果说荣辱观教育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这说明部分高校德育工作存在对这项工作掉以轻心的现象, 这影响着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如果把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把荣辱观教育确定为其中的第一阶段, 个体价值观的整合为第二阶段, 第一步没有做好, 那么第二步就更难, 因为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准备, 第二步是第一步的深化和提高。我们可以把荣辱观教育作为整合阶段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基础越牢固, 整合过程出现的压力和困难才不会因基础不牢而使整个德育过程产生问题。德育工作虽然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有着不同之处, 却同样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 符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爱国主义到诚实守信的内容, 有的方面和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接受, 那么就可以从这里为切入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动人事迹拨动着每一个人的道德情怀, 他们就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同时, 反面的教材也警示着人的知耻之心, 人的“恶德”虽然同人的“善德”处于不同的道路, 由于这方面的问题客观存在, “恶德”的现象虽然不是社会的主体, 但它的存在和恶果则时时提醒着每一个人, “从善弃恶”、“扬善惩恶”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荣辱观教育是荣与辱的教育, 二者结合在一起, 才不会跨越道德的底线,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具有先进的导向, 又有广泛的要求。

个体价值观的整合, 是荣辱观对个体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的矛盾和斗争过程, 这是整合的难点和关键。因为其中的消极因素在主体思想中占据了相当的基础, 社会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已经为这种因素提供了存在的证明。在对价值观进行善恶判断分析时, 主体必须意识到消极因素的存在, 认为这是恶。事实上, 个体知道其中的问题, 可是自身却无法把它们从自己的思想中剔除, 因为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因为社会就是如此, 现实就是如此!可见外界因素对个体思想的影响之大, 影响之深!道德作为人存在的反思性把握, 首先要探究所存在的环境, 如果个体意识到自己所依存的环境是一个豺狼般的世界, 为了本能的生存, 不管他内心意愿与否, 他必然把自己变成豺狼般的人。这说明, 个体价值观的整合有赖于与整和相联系的社会环境的治理, 因为社会环境为价值观的消极成分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以及同这一消极成分相适应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的扭转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 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可是对社会风气的治理又刻不容缓!因此, 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不仅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个体价值观中消极因素的斗争, 也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斗争, 这种不良风气的扭转和消失是个体价值观整合的基础, 这一整合的完成意味着不良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消失。高校是一块思想意识相对纯洁的土地, 大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整合比社会上的个体价值观的整合难度更小,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当代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已经越过了人们习惯思维中的围墙,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到社会领域之中, 因此, 在整合过程中, 对与大学生相关联的社会关系、社会成员和社会风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这将有利于提高整合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娟, 隋雪.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及引导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7, (06) .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10

一、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但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高职学生也存在价值观倾斜的现象,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价值主体自我化。部分高职学生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注重个人的努力、个人的价值, 以自我为中心, 对同学不关心, 集体活动不参加,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认识的缺失, 也带来了集体观念、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不足等问题, 存在个人主义;价值追求现实化。部分高职学生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 把“升官发财”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 作为生活幸福的标准, 把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价值取向功利化。少数高职学生把担任学生干部、入党作为自己取得更多评优机会、获得更好就业机遇的平台, 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 将奉献和索取相联系, “表里不一”现象严重, 存在功利主义。

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处在多元化的时代, 社会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样化, 高职学生在价值观念的比较和取舍中产生矛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改变我国社会经济面貌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 带来的拜金主义等消极方面给高职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传播的西方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对高职学生产生了不良作用。高职学生正处在成长中, 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接受能力较快, 但鉴别、判断能力还有一定局限。社会上的不良思想不仅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也阻碍着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教育指导, 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和取舍,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胡总书记阐述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升华, 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 对高职院校开展价值观教育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指明了方向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 指明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方向, 直接引导着整个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

2.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标准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立足于中国国情, 具有时代特征, 着眼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人们必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明确抵制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等行为, 对个人、对社会提出了新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这正是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脉相承的。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加强高职学生价值观的教育途径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加强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我国现阶段的主导价值观, 反映着现实生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趋势。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 突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题, 促进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首先,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高职院校必须开展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时代特征, 做到面向世界、立足传统,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成果, 从中真正了解和识别不同文化, 正确地进行取舍和吸纳, 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时代的使命感, 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高职院校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引导高职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从而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

最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职院校必须把集体主义教育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个人在社会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 在道德实践中必须把履行道德义务与谋求个人正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 才能科学地解决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从而促进双方的发展;只有在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的维护个人利益,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融入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又体现了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时代精神, 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了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新的内容, 更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深入开展艰苦奋斗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明显改善, 部分人忘记了这一美德, 开始奢侈浪费。这些不良行为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等, 让他们接触社会各个阶层, 从而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风险精神, 引导他们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加强创新教育

创新是时代的特征,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人类社会就不能进步。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高职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 不断钻研,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素质, 谋求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创新素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研究力, 从而提高自己的鉴别和判断能力。

(3) 加强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只有诚实守信, 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因此, 高职学生必须是合格的诚实守信的公民。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首先应对自己诚信, 教育高职学生从基本行为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严于律己,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其次, 做到对他人诚信, 培养高职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 做到待人诚实守信, 这样才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最后对社会诚信, 努力培养高职学生对社会的守信意识, 创造诚信校园、诚信社会。

(4) 加强法制教育

法律是最具刚性的约束机制, 对人的行为、价值取向强行定位, 而价值观对人的约束相对是软性的, 强调的是自律自求, 将法制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两者结合起来, 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等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从法律的角度规范自己的言行,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更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3.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将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和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高职特色、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团结向上的校园精神,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 引导高职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成学生和学校、学生和社会的纽带, 通过开展各类活动, 不断把社会上的好人好事、新道德、新风尚引入校园文化中, 铸造校园优秀的人文精神;注重在高职学生当中挖掘真实可信的先进典型, 通过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 增强可信度, 产生共鸣, 为促进高职学生高尚情操、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榜样。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报刊、校园网等宣传媒介, 积极在校园中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为高职学生发展提供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引导高职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而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起到外部的制约和激励作用。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一种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 也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取向。在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中, 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娣凤.高职院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现实意义[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6, (2) .

[2]高继宽, 王传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J].山东电大学报, 2008, (2) .

[3]孙卫东.高职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养成与内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上一篇:计算机考试系统设计下一篇: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