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2024-07-10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精选十篇)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篇1

1.1工业经济与农产经济之间的变化。先是以最为传统的农业发展促进更为先进的工业发展。为使产业经济能够协调稳定发展, 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我国需要更为重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控制, 更加迅速的向前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稳固增长, 来使国业经济弥补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日前我国的工业事业正在迅速的进行当中, 而且各个城市都能运用工业技术来完成以前农业带给我们的利益, 日前我们正处理工业技术的起步阶段。

1.2土地流转模式。我国的经济基本上到了以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以城市促进农村的发展, 正在迅速的发燕尾服中, 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事业极为重要的时间。我国人民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的发展当中来, 在土地流转模式中不断的发现新想法。我国重要人物领导集体建设农村土地“保权分利”;另一人提议集体建设农村土地“转权让利”, 更有其它学者从城市中到农村土地出发的观点中, 建议城市中包含农村土地集合流转这三种不同的模式。我国有许多学者通过修改意见提出很多为农村保障更多的福利, 增快农村与城市土地集体工作, 集体生产。

谢茹建议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出在市场方面最重要的是出让、出种、和拍卖等流转模式, 从农村土地在使用上可以看下极市场主要有转让、转包等不同的模式, 土地使用权中流转的最常见模式为土地入股和抵押。邓大才提议对不同经济发展的城市与乡村应该实行不同方式的土地流转模式, 在经济发达城市非农业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地方使用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承包土地资本化模式、承包土地证券化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好, 甚至贫穷的地方使用承包土地反租倒包模式、团体租赁经营模式、托管经营模式。

另外, 其它学者使农村土地流转划分成分散流转和集中连片流转, 出租、转包、转让、拍卖和抵押在包含在前者, 后者其中则有经营权股份合作制“、两田制”“、反租倒包”。

我们国家经过了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完成城市化的改造, 不但使得城市在各方面发燕尾服的更快, 而且显得城乡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无论是在经济上, 还是在国家福利, 教育上, 城乡都显得及为落后。目前我国各城市都提倡以城市扶持农村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稳固向前的发展动向, 使得方方面面得到更均衡的发展走向。我国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城市与农业经济正在以分化结构向统一方向发展, 这一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以及更方面的生产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序上的提高, 而且在一定因素上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学科更好的发展, 更高效的提升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生产之来带来的发展, 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前进。

2 创新农村财务管理

2.1农村在经济上不断的发展, 集体在经济上的实力不断扩大。近几年, 农村在经济方面不断稳定的发展, 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整, 经济迅速的发展着, 不论是在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 都大大的得到了提高, 经济整体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农村福利, 生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与城市越来越近, 不再像原来有着巨大的差距。

2.2因为农村相比来说较为落后, 所以在财务方面的管理知识储备还是比较低的, 与农村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财务在会计上的管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经济计划的因素, 很大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给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约束着农村经济发展, 几年来, 经过研究表明, 监督形式和监督办法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上最为欠缺的, 也是我们急需要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的不断推进, 各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实行了系统的改革, 但是因为各方面知识的欠缺, 使得农村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上还是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2.3农村法律意识欠缺, 阻碍农村财务制度的进步。农村在集体组织经济中不完整, 主要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农村产权信息混乱, 资产大量向外转移, 不管是民法还是其它法律, 对农村都是属于经济范畴, 不管是属于个人还是集体, 都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的规章, 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在农村极其不受重视, 导致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些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平时的工作中, 许多农村领导法律观念知识不多, 不懂得运用规章制度来行使自己的权利, 只会空口来决定某一件事情, 以为管理就是随意的支配, 随意更改, 对个人财产及集体财产都没有所属的关系, 干部和领导的职能也经常在工作中轻意的任职, 这更加把农村财会人员变得不规范。

3 集体经济组织得到发展

3.1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善实施。起初较为完善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实行于较为发达的地区, 而欠发达地区通常随着集体土地被收, 这些“农村”不再是以前的农村, 现在农业经济不再是主要的生产来源, 多数学是转变为工商业。所以, 在制度的改革中, 经济组织的产权由社区股份制变为股份制, 把集体变为企业, 进行商业化的登记。很大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成变为股份合作制。这其实没有很大的地位在法律上, 但在现代农村, 是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土地的代表, 不仅各组织成员在其中得到了应有的关系, 而且在市场经济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保障, 因此, 有些地方由有关部门对股份合作社登记上报, 使其得到合法的权益地位。但这其实还是一种不合乎常理、不合法的做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 地方已经没有这种行政权力, 这种做法也停止办理。

3.2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要从最基本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 最应该做的就是我们重新建立一套农村经济组织系统。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已是老制度改革的新方向, 所以我们应加快运行速度, 尽快完善这项任务, 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 我们的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得以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部门, 不可缺少的, 非常有必要加快发展来控制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在组织中应使各体系得到更稳定的关系发展, 专门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立法, 构建新制度, 新规章。

农业经济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其中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研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进就能把这些学科都包含在内统一进行研究, 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时应综合考虑, 找出涉及到的重点、难点知识作为重要的部分来研究, 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从而能更好的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一个繁琐而又复杂的进化。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出发进行各方面的分析, 要想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多参考其它学者们的经济研究, 并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实践的经验, 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中得到快速稳固的增长, 促进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梅.关于农村审计性质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 2007, 2.

[2]郭丽娜.农村审计重在“五查”[J].农村财务会计, 2007, 5.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篇2

“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等方面整体协调发展,我系在总结前一阶段取得成绩基础上,认真分析我系目前学科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可行性、特色化、循序渐进为原则,为经济与管理系“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提出战略性发展的建议,为下一步专业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

一、我系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

经济与管理系从2004年建系时的一个电子商务专科67人,发展到目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四个本科专业和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汽车营销方向)三个专科专业,目前全系共有在校学生3640多人。

(二)各专业发展不很平衡

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我系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呈上升趋势,从专业设立的108人,到目前在校生1123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招生呈下降趋势,从专业设立的180人,到目前在校生292人;市场营销专业从专业设立的261人,到目前在校生1112人;电子商务管理专业的招生呈上升趋势,从专业设立的67人,到目前在校生1132人,但本学期出现较大幅度的转专业问题,凸显就业形势和求学观念有异动。

(三)专业发展前景尚有一定的空间

从就业市场看,目前学科专业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对经济管理学科实践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我系专业发展前景尚有一定的空间。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二、“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为推动我系专业、学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系以科学、务实、创新的精神,走强化质量、突出特色,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继续完善“一一三四二”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落脚点,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探索为依托,注重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与用人市场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以专业特色化为原则,加强教学基本建设。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教法改革等,使我系的教学环境上一个新的台阶。

1.教师队伍建设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全面提高师 1

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从招聘的源头上,注重吸收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师资;二是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传帮带、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教学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师素质和工作水平。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

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系专业特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我系师资建设规划如下:

①继续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

②鼓励教师继续进修;

③聘任一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兼职教师;聘请有关专家到校短期任教,进行教

学与科研指导;

④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课程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及时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树立课程建

设必须与时俱进的观念,确保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使市场营销精品课程、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合格课程达100%,优质课程达30%,精品课程达10%。

3.教材建设在教材的使用上,做到精选内容、深度适中,注意实用性、科学性、先

进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对原有教材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今技术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重视自编教材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的编写,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形成实训教材系列化、规范化。

4.教学教法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指导思想,继续改革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管理与学生课外管理工作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科技活动。在营造一个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注重专业学科方向的增设与调整

我系在认真领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为适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十二五”期间前2年我系拟申报本科专业3个: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金融学,在校生规模拟达到4500人左右;同时初步拟定“十二五”期间后3年申报本科专业3个:物流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招生规模达到7000人左右。

(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验教学规划

我系本着专业的开发与建设,组织人员对中小企业用工情况进行调研,横跨各类高校(一

本、二本、三本、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特色和情况,结合我系实际,在“一一三四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上,从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力求实现本专业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目前,不少企业主动联系,要求与我系建立长期教学实践合作关系,其中成都山旮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与我系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双方将在营销策划、产品推广、企业管理、人才选拔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实现校企共赢。成都鼎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就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主动来我系参观访问,双方合作事宜正在深度洽谈中。

在“十二五”规划中,配合专业建设,首先,将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目前我系

已有专业实验室四个,包括《电子商务实验室》、《企业管理沙盘实战演练实验室》、《企业管

理实验室》和《财会手工操作实验室》,电子商务平台、创业实验园区正在筹建中。其次,加强与现有合作企业的协作关系,拓宽与鼎新实业等企业的合作领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时间、条件。再次,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篇3

本论坛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为主题,总结十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经验和问题,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如何将依法治国战略贯彻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和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

本次论坛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成立后主办的首次综合型论坛,分为主论坛和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投融资6个分论坛。来自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员单位,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城市、园区、相关企事业单位、投融资机构,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及新闻单位代表约1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即将到来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关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梳理了十年以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认真审视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有关专家就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机制、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等发表真知灼见,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嘉宾观点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深刻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重点领域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架构。他指出,消费领域、文化教育领域、生产领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领域。在全社会提倡节约资源、简化包装,进行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再生利用,鼓励消费、反对浪费;加强学校生态知识的教育,形成爱惜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养成反对铺张浪费,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在生产领域发展近零排放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建设循环经济型的社会。

(二)循环经济与绿色转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现实的选择;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和五个方面的经验,提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加快构建循环发展制度、政策和技术体系三个方面的任务。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以甘肃省金昌市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为案例,阐明了金昌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生动地论证了循环经济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并指出了如何发挥各方作用,协调推进。石军强调政府部门要着重强化三项工作:一是结合“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修订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强化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加大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技术研究和推广上,需要优先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在金融机构贷款上,需要优先解决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需要优先倾斜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机制。

(四)循环经济与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张力军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循环经济是污染预防的有效途径,推动污染防治战略转型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他指出,循环经济是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预防”途径,过去污染防治单纯依靠末端治理,重“治理”轻“预防”,难以形成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利用、资源重复利用和资源再生,以及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理念,为污染防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对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实现了污染防治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战略转变。

(五)循环经济与新型城镇化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用翔实的数据阐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在四大转变;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效果、机遇、潜力说明循环经济是新城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并提出新型城镇化与循环经济是一种价值理念、追求目标、追求过程、发展模式,二者融合发展是新要求。

李迅认为,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数据显示,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城市用水17亿立方米;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土地: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建设用地1004平方公里;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中国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设计为,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循环经济将在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中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篇4

一﹑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理论, 轻实践,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经济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开展实验教学。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有着一定理论基础的实践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实验教学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一) 帮助理解理论

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 是非常抽象且不容易弄懂的。还有一些理论, 虽然上课时听懂了, 但由于印象不够深刻, 很容易忘记。通过参与实验, 体验整个流程, 模拟仿真实际工作场景, 将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例如, 开设ERP沙盘模拟实验课, 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为一个模拟企业,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扮演一个企业中的角色, 模拟企业3~5年的经营。学生普遍反映, 一次实验课所学到的东西比一个学期理论课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二) 培养实践能力

目前,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 以熟悉工作环境、工作流程, 培养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能力。然而, 毕业生能够一上岗就很快进入岗位角色, 为企业创造利润, 这样的人才才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通过开设实验课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增强, 磨合期缩短。例如, 通过会计的手工实验, 学生在校内就可以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 一到工作岗位很快就可以开展工作;通过银行业务实验, 金融专业学生可以在模拟银行中体验银行的各种业务办理流程。

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 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很好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 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工作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和关键所在。

二﹑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发展的瓶颈

(一) 实验教学中心仍然是一个教辅机构

一些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原来的计算机机房改造而来, 在学校里, 实验教学中心还只是一个教辅机构, 主要是为授课教师提供各种教学服务。文科院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 这种理念上的偏离直接导致了对实验室建设的不重视。以至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中心处于学校工作的附属地位, 实验中心人员所从事的劳动未能得到应有的承认, 对于实验技术和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成果不够尊重, 甚至是不予承认。因此, 对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教师在舆论上有种无形的压力, 这些在政策导向上的不正确定位, 影响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二) 实验室人员积极性不高

因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实验教学格局的限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各高校对实验队伍未能像对教师一样重视, 特别在激励机制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但在工资、奖金、职称评定等物质激励上不平等, 对实验教学和实验人员的精神激励亦十分欠缺。比如在队伍培养上, 针对教师各高等学校基本上都有多种政策和措施, 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还经常组织教师出国留学, 还有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等激励政策, 而针对实验人员的激励措施却少之又少;在职称和待遇上, 实验系列的职称到高级实验师 (或高级工程师) 就基本封顶;在薪酬待遇上, 实验人员的岗位津贴总在教师的后面;在交流学习上, 实验人员缺乏参加相关会议的机会。如此的激励状况严重挫伤了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实验人员缺乏应有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 有些教师只愿讲课, 不愿带实验, 更不愿埋头做实验室工作和实验准备工作。教师在定编和职称评定时都千方百计要往教师或科研系列挤。实验室人员积极性不高也是制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实验队伍主要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对于实验教学的开展至关重要, 由于实验技术队伍自身对现代教育理念理解的不足, 常常对实验教学理解不全面, 影响着实验室教学功能的全面发挥。实验技术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但由于历史原因, 他们继续交流学习的机会并不多, 因此对于实验技术的发展并不十分了解, 对工作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 然而, 目前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三、推进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发展的建议

(一) 建设实验教学实体

高校的实验教学中心的运作有3种类型:一是“统管共用、管用分离”型, 中心统管实验室、设备和实验室人员, 只提供实验条件和环境, 实验室人员不参与实验教学;二是除提供共用平台外, 实验室人员参与实验指导;三是“实验教学实体型”, 即中心为独立建制, 统管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 实验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规划建设、业务管理、教学和人员考核。实验教师由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担任, 负责实验教学的组织、大纲的制定、实验项目内容的确定、实验教学考核、改革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设备的维护、管理, 实验教学的准备, 以及协助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目前文科院校实验教学中心普遍采用“专管共用、管用分离”的管理模式, 中心主要是管好实验室, 实验教学交由各学院的教师进行, 虽然解决了实验共用平台问题, 但仍存在实验室与课程相分离、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相隔离, 实验中心的教辅角色未改变。

将中心建设成实验教学实体是实验中心建设的高级阶段。能否使中心成为实验教学的实体, 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改变实验中心的角色定位, 使实验中心彻底摆脱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和教辅角色, 使中心成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实施者, 真正体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职能定位。在运行机制上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和实验教学实行课程负责制, 每门综合实验课设课程负责人1名。为保证实验课程体制改革与实验室建设密切配合、同步进行, 课程负责人同时兼任实验室主任。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保证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效益, 促进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二)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1. 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培养, 提高其综合素质。

利用实验培训班、学术会议、实验仪器设备专题讲座等方式, 了解实验技术、实验软件、实验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 适应教学的要求。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室管理、维护、操作技术情况的检查考核。

2. 鼓励有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 提高学历层次。

有些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工作十几年, 他们对实验室的工作、实验设备的各种情况十分熟悉, 这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可以考虑建立实验技术项目研究基金和实验技术成果奖励办法, 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保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挤时间开展实验技术开发和实验设备的改进。另外, 在岗位津贴的发放及其他方面对实验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倾斜。

3. 实施引进优秀人才与加大现有队伍培养相结合, 学校应把实践教学队伍纳入师资队伍整体建设规划, 抓好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 为他们创造条件。

通过对口专业培训, 攻读学位、开展专项研究和老教师“传、帮、带”等措施, 全面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实验教师的待遇。学校制订符合实验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政策。

(三) 引入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

加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引入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 可以更好地方便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开展。通过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主要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 实验室信息的管理。

例如可以监控实验室机器使用情况, 对于有故障的电脑可以及时维修;可以进行实验课程设置, 方便学生提前了解实验课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学生可以进行上机预约查看, 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方便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实验软件使用统计, 了解软件使用情况。

2. 实验过程管理。

例如, 上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将学生机桌面屏蔽, 避免学生上网或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教师还可以通过此平台实现教师机画面和学生机画面同步, 方便讲解;管理人员还可以远程进行电脑关启, 更加方便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3. 教学管理。

通过此实验平台, 学生可以提交实验报告, 教师可以批阅实验报告及其他作业;教师可以上传课程资料, 还可以在平台中获取学生课程考勤, 进行教学分析, 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四) 建设开放式实验室

开放式实验室是高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 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因此,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高校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 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为高等学校培养适应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造了条件。开放性实验室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在固定时间完成实验的做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主动掌握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间的长短, 当然, 教师进入实验室进行某些实验讲解和指导的时间一般是固定的。这样学生可以主动掌握自己的实验时间完成自己的每个实验,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安排实验时间, 避免与其他课程的时间冲突。

摘要:为了培养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本文从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入手, 梳理了目前制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因素, 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茵, 李文清.浅谈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难点与重点[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2]吴芳芳.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目标和管理[J].文教资料, 2009.

[3]李慧中.浅谈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9.

[4]滕爱玲, 王守仁.大众化教育下的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篇5

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刺激下,不断进行商业经济制度的创新,从本质上完成商业经济在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完美融合,这是当代经济形势条件下,必须要经历的一步。要想全面地增加商业经济的效益,就务必要做好商业经济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建设。同时,商业经济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人类文明又一次进步的标志,将开启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逐年增高,但是与此同时,商业化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生存坏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正因为如此,全面分析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之可持续、长久地、循环地生存下去,建立一个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想使得循环发展的目标实现,就必须做到商业资源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一致。以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制度的创新,作为商业经济的推动力,推进我国的商业经济制度向着生态化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最终就能建立一个商业经济生态发展的全新制度。从总体目标来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保证城市生态不受到损伤的情况下,又能刺激我国经济的前进,最终达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所以,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对商业经济制度的创新性研究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业经济的不间断发展就是以人们的生产生活物质不停循环改变为基础的。因此,要想达到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影响到商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形成商业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达到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目的是把影响到商业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组合在一起,然后制定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保障商业经济的可持续有效发展。要想实现商业经济的全面可协调性发展,就需要从本质上降低自然资源的损耗,对已经产生了环境问题的地区进行有效的补救。从根本上提高商业经济的发展质量,达到商业经济不间断可循环增值的总体目标。根据世界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来看,要想达到商业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是依靠于循环经济基础而延伸出来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它的具体实施又要依赖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理论,最终目的是产生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商业经济组织形态。在商业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需谨记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生态商业区的建立不仅是促进商业经济体制下各个企业协调发展的关键,而且对行业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使区域内的资源自动进行有效合理配置,最终目的是达到经济与自然、生态的综合应用。在循环经济环境下商业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依靠商业发展导向,实现经济的持续可协调发展。在建立创新性商业经济制度时,第一需要有完善的商业体系创新制度的支持,包含人员观念上的创新、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特别是从人员观念出发,首先进行人员观念的创新改变从而达到创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循环经济条件下商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业生态园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工业三废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商业经济的本质出发,妥善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建设商业经济创新体系,实现商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处理好企业经济创新过程中体系建设的问题。传统的企业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为主,企业之间没有互相协作、共赢互利的机制,这就导致了在商业经济园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各个企业在发展创新性商业经济过程中容易意见不一致,就无法形成合理的生态创新制度。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经济效益的产生与每个企业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只有每个企业之间都相互协调好,产生了商业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商业经济创新性的发展。在循环经济建设体制下,商业经济的创新建设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自然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共生。有了这个理念以后才能保证商业经济创新园区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还应该注意抓好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带动创新型经济的形成,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体制下商业经济创新体制的建设,从本质上保证经济创新园区的建设跟生态环境可以协调一致发展。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绿色衢州 篇6

绿色中国:到了衢州,我们发现天很蓝,空气很清新,衢州素有浙江生态屏障的美称,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衢州的生态环境?

孙建国: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源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地区域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九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全市共有林地面积9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9%,是林业部两个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区之一,拥有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衢州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地表水绝大部分是一二类水,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100%,市区是全省唯一饮用国家一级水源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类以上水平。

绿色中国:现在有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请问您怎么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孙建国:我们的理念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工业经济,必然会对生态建设带来压力,但从科学发展的理念来认识,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与发展经济应当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科学协调的发展,不会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对整个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浙江发展全局负有重大政治责任,同时生态建设也是衢州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衢州人民的愿望。所以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特别是在发展工业经济中,我们将付出更大的成本来防治环境污染,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近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追求既有速度更有质量的发展,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始终把生态作为衢州最大的优势,长远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努力保护好、发挥好这个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绿色中国:衢州怎样利用自己的生态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孙建国:近年我们在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衢州实际的“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发展之路。“高起点”就是注重发展定位的科学性,发展规划的前瞻性,项目建设的高水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分散后集聚、低水平粗放型的发展弯路。“特色化”就是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镇,弘扬生态文化,打响生态品牌。“跨越式”就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选择好的项目,抢占发展先机,争取在发展速度、质量水平和竞争能力等方面有一个跨越式的提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我们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施工业提升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氟硅材料、装备制造和高档特种纸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小型矿山风动机械工具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前茅,单晶硅、有机硅、超细钙等新型材料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林业,实施特色农林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兴林富民”工程,全市建成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总面积120万亩,建有笋竹特色基地116万亩,柑桔胡柚48万亩、花卉苗木基地9万亩、名茶基地5万亩,初步形成了毛竹、畜禽、花卉、柑桔胡柚、食用菌、名茶、蜂产品、水产品等特色主导产业,开化龙顶茶、柯城不老神鸡、衢江一品红柑桔、江山蜂产品、常山胡柚等一大批名特优产品享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龙游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走山水型度假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并重之路,初步形成了“休闲衢州、观光四省”的旅游品牌,2006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建设生态城镇方面,按照“有特色、有实力、有品位、有魅力”的要求,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充分展示山水园林、历史文化、现代气息等个性特征,2007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弘扬生态文化方面,重点是充分挖掘、提升和弘扬江源文化崇尚自然的文化积淀,培育以开化根雕、常山柚石、龙游竹海和江山古道等为主体的生态文化产业。在打造生态品牌方面,坚持每年在上海举办生态衢州推介会,宣传衢州生态环境,推介衢州生态产品,扩大生态衢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绿色中国:近几年衢州在推进生态建设特别是环境污染整治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

孙建国: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制定了一个长远的规划,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总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个目标我们在2006年已经实现了,衢州已成为浙江省首个实现“一片绿”的地级市;第二个目标就是再通过一两年的努力,到2009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第三步争取2010年,最迟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在生态建设方面,这几年我们狠下决心,也是花了较大代价的。大力实施生态市建设“六个一”工程,坚持绿化造林,倡导义务植树,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抓好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坚持治旧控新,整治环境。几年来,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263万亩,绿化示范村202个,自然保护小区131个;淘汰了水泥机立窑117条,关停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造纸、味精、化工、电镀、冶炼、炼油、灰钙、活性炭企业700多家、生产线100余条,关停了“五小”企业包括小化工企业260多家,关停了349孔小石灰窑和604个灰钙棚,埴埋了有着1000多年生产历史的竹料腌塘12000多个,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同时,对新项目严格把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共否决了1000多个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项目。

绿色中国:关了这么多的企业,近几年衢州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没有减缓呢?

孙建国:恰恰相反。近年来,衢州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十五期间,衢州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都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002年到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22倍,年均增长30.7%,财政总收入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22.1%。2007年,衢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5%,财政总收入增长2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35.4%、利税增长36.8%,这些指标增幅不仅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有些还在全省名列前茅。以衢江区为例,共关停了49家化工企业,每年财政减收2000多万元,但这两年发展势头仍然强劲,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20.7%,财政总收入增长20.4%。

绿色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衢州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呢?

孙建国:衢州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禽生产基地,年产粮食84.3万吨,饲养生猪550.8万头、家禽2606万羽,农业生产在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按照“20字”方针要求,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衢州新农村建设经验在浙江全省推广。

在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方面,我们大力开展“五整治一提高”工作,整体推进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污染整治、垃圾固废污染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池塘污染整治和提高农村绿化水平。目前,全市已有1933个村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占村庄总数的74.33%完成68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治理,占污染总量的80%;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30660只、38万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45%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大量的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转化成农民厨房里的燃气和农业无公害生产的有机肥,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绿化、水系绿化、高标准农田林网、村庄绿化、庭院绿化、经济林建设等一系列绿化工程,使全市的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共新建绿色通道1600公里,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9个,202个村已达到省、市级绿化示范村标准,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展示了衢州良好的生态形象。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篇7

在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市场的有关建设始终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只有完善了有关市场建设的问题, 才能够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个平稳健康运行的状态。但是, 市场经济的建设却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陷入过一个令人困扰的误区。例如,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机构与市场运行机构的主体都是一个机构, 这样一来在进行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 就难免的会对自身下属的经济机构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政策上的倾斜, 而如果出现了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就会严重的干扰到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 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状态。所以, 实现市场管理机构的政商分离是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必然要求, 而要想实现工商管理机构的政商分离, 又不影响到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 就离不开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建设, 通过下放部分管理权的形式实现是市场秩序的平稳运行。

1 为什么要在当前经济体制下建立市场发展服务中心

(1) 原有的市场管理模式中政商没有做好权责上的分离

在我国经济的传统运行模式中一直以来都没有对政商分离做出较为具体的要求, 这也就导致很多地方的市场管理机构会选择通过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市场盈利机构来为自己额外的增加收入, 但是这样一来却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后果,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如果市场管理机构在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营利机构, 那么在进行相关的市场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然会对自己下属的市场运行机构进行一定的政策上的倾斜, 这样一来对于不是下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市场单位就造成了政策上的危害。不仅如此, 市场管理机构在行政上具有市场营业资格的审查权力, 面对对于自身营业机构会产生严重竞争效果的运营单位自然而然会运用行政上的手段进行打压。所以, 要想实现市场竞争的公平化、透明化, 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政商分离的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来为市场运行保驾护航, 从而达到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减少来自行政权力的干扰。

(2) 当前市场的竞争较为混乱需要整治

除了因为政商没有分离对于市场竞争造成的混乱效果之外, 建立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当下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的情况。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上的政策宽松后, 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市场运行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当前市场的竞争处于一个十分混乱的状态, 很多行业都存在着事实垄断的现象, 这些行业的垄断机构在面对竞争对手时采取的压价、打压、囤货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使得市场运行缺少了稳定性的因素, 所以建立一个市场运行规则下的发展服务中心对于规范市场运行的秩序, 提高相关运行机构的自律程度都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为了进一步保证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

我国经济要想获得长远历史上得健康发展就离不开健康的市场运行状态, 所以保障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对于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在以往我国的市场运行过程中却并没有针对我国的市场建设做出足够有保障力的制度建设, 从而导致市场运行长期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 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自从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就成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活力能够处在活跃状态的一个重要保证, 所以确保市场环境的公平公正就是保证我国经济水平的长远发展。

2 如何在当前经济体制下更好的建设市场发展服务中心

(1) 从行政体制上入手, 完善市场管理的政商权责分离

要想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更好的完成建设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目的, 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从行政体制上入手确保市场管理机构的政商分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行政审批手续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力到市场发展服务中心, 使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能够拥有足够大的权力去进行市场管理, 实现自身的存在意义。其次, 就是要切断市场管理机构与市场运营机构之间的联系, 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只保留有单纯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不存在利益上的牵扯。唯有不在利益上牵扯才能够满足市场管理的公平与公正。再次, 就是要加强对于市场管理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即在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设置一个监察机构, 监察自身是否存在政商勾结的现象, 从检查手段上入手满足市场管理对于政商分离的要求。

(2) 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培养

要在当前经济体制下完成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建设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节点就是要加强对与相关从业的专业技能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工商行政的从业人员队伍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即专业技能水平不达标、职业道德心理缺乏, 对于自身从事的事业缺乏一个较为重要的使命感。而这些东西的缺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于市场管理的效率, 从而降低对于市场的掌控程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定时定期加强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上的灌输, 使其能够强化自身的理论之上的储备, 从而为其履行自身的职责做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其次, 则是要加强对于职业道德思想的培养, 如果相关的从业人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素养, 却不能够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其思想上的支撑, 那么在其进行市场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就会不用心, 进而影响到执法和管理水平, 所以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影响方面。再次, 就是要加强其执法过程中对于相关规定的执法水平, 理论和职业道德都是工商服务管理人员的执法依据, 只有在实际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将这些东西发挥出来才能够实现这些技能的学习意义。

(3) 建立一套科学化的市场运行制度

满足当前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发展和服务的要求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化的市场运行制度, 最大程度上避免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执法的主观因素上的干扰。首先, 相关规定的制作者要对现金的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明白市场发展和服务中心发展的趋势所在。其次, 要充分明确自身所在区域市场的特点, 针对自身的特点做出自己的详规制度的规划。最后, 在结合相关建设理论融合与实际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化的市场运行制度。只有通过科学化市场运行制度对于市场的保障, 才能够满足市场运行的正常需要, 进而实现对于市场的有效管理和服务。除此之外, 对于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相关管理人员的选拔还要做到优先德才, 优先选拔较为优秀的干部去进行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

3 结语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市场对于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这种新形势下, 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做好有关的管理工作, 以此来满足市场对于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要求。通过以上手段的不断改变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管理手段, 以达到确保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管理与建设能够与新体制同步运行。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市场化发展, 市场对于政府提供的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府在这种形势下必须根据当前市场的特点做出符合时代特色行政改变, 以确保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快速、便利的运行。而且,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 工商管理行政机构要做好行政机构与市场机构的彻底分离, 官商不能够一体化存在。但是在这一机构改革的过程中, 要确保平稳的进行, 确保好分流人员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在此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一个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就显得十分重要, 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可以较好的满足当前经济体制下市场建设和管理的有关需要, 实现更好的为市场服务的目标。笔者将从自身对于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相关建设的实际考察入手, 结合对于相关市场发展服务建设的理论研究展开论述, 以为我国的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的长远发展指出一条具有实际意义的道路。

关键词:经济体制,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高源.一站式电子政务背景下行政服务中心的内部服务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篇8

(一) 学科地位附属性较强

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地位较低, 其建立以来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该学科在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都能得到经费和科研方面较大的支持, 但是在大部分高校, 该学科都是处于一种薄弱位置, 其科研工作、经费支持力度都很差, 这导致了高校教师难出科研成果, 学生难提高研究能力, 进而导致该学科越来越得不到重视,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 教学方法单一, 专业研究人员匮乏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教学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未能较好地采用先进的网络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效果和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差较大。另外, 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中, 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 这就要求该学科的研究人员既要了解教育学, 又要熟悉经济与管理学科, 且两方面缺一不可。但是, 该学科的学生人数较少, 真正进入该学科研究领域的人员更少, 这就使得很多该学科研究人员都是从其他相关领域调入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有序发展。

(三) 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

设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目的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教育领域的现象、行为和规律, 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事业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 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 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等人才。但是, 实际上现实情况却是该学科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普遍想进高校工作, 高校的人才需求已处于饱和状态, 这就导致该学科的毕业生毕业后能到高校从事管理、教学或科研工作的人数锐减, 这种就业的偏向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导致能够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二、如何改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现状

(一)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加大经费投入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支持, 所以, 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情况来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而且要体现学科的特色, 在人才结构的设置上要科学合理, 这样可以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大大地促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因此, 高校应该加大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经费投入, 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加强该学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 加强对本专业现有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努力吸引优秀师资, 打造学科竞争力。并且学校要设立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供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 建立保障该学科优秀师资参与学术和学校管理事务决策权利的机制。通过以上一些相应的措施, 高校可以吸引和培训一批专业的科研人才, 提高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具有高度交叉综合、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 该学科点一般只在研究生阶段设置。在此阶段, 不仅要打牢学生的理论功底, 开阔学生的视野, 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进传统的说教模式, 进行研究性教学。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去学习和思考, 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的探索和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具体的实践能力, 塑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从而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与总结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 增强专业实践活动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理论知识比较强, 实践能力较差, 眼高手低, 在具体的工作中实践能力较低, 所以, 要加强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 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具体的实习基地, 并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及时加以改进,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学科的整体提升, 也影响了该学科学生的就业。所以, 要通过以上的措施加快对该学科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实践水平等一些方面的改进, 努力改变该学科的现状, 加快学科的发展进度, 促进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目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 为了改变当前的现状, 必须采取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本文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立新, 姜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若干前沿问题的梳理[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5 (04) .

[2]王梅.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4) .

[3]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 2008 (12) .

[4]王春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标准[J].大学:学术版, 2010 (05) .

[5]杨天平.关于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教育科学, 2003 (01) .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篇9

1 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专业水平

依托河南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环境,以及交通发达的重要区位优势,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发展良好。但是,2013年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成立,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专科专业存在明显不同,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学校首批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找准定位,办出特色,突出专业优势。通过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进行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专业水平,努力将其打造为学校“拳头”本科专业。

1.2 有利于加快学校转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同时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加强重点本科专业建设,优先发展特色本科专业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必经之路,也是“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特色名牌,带动和促进畜牧兽医、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发展,并相互结合形成交叉学科,优化学院专业结构,推进学院的转型发展。

1.3 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

2011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试行)》中指出: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建设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物流园区为载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中要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定位[1]。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2013~2025) 提出要大力发展航空物流[2]。三个重要文件中,均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十二五”期间及其中、长期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大战略和主基调。通过加强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更多优秀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2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 SWOT 分析

2.1 S (优势)

(1) 科研学术水平较高

近几年来,工商管理系采取了各种措施,鼓励教师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科技》、《郑州大学学报》 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近550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校级科研课题180余项;获省级和厅级成果奖60余项,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经营等领域。先后参加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专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编教材编写,公开出版专著、教材30多部。

(2) 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一方面,校内现有物流管理ERP实验室、运输实训中心、自动化仓储实训中心、物流设备实训中心、物流软件实训室、叉车技能训练基地、ERP沙盘演练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满足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配送管理、物流设施设备、供应链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需要,以及多门基础课的实验要求,实验开出率达100%,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各门课程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校外还建立了大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商业储运公司、郑州好易家商贸有限公司、河南长通物流有限公司、河南豫鑫物流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的实习场所,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2.2 W (劣势)

(1) 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学校开办本科教育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尽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师都是从教多年,至少具备副教授职称的老教师,但是他们以前主要从事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办学层次,需要经过再教育和再培训,不断研究开发适合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后备力量不足。本科教师要求更高,根据目前全国本科院校的招聘情况,绝大多数专业都是招聘博士,而由于学校刚刚升本,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凤毛麟角,即使从2014年本科专业开始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仍需要几年的积累期,才能成为优秀的应用型教师。

(2)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学校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熟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经济规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方法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定位主要局限在宏观概述性质,与河南工业大学依托粮食物流相比,在行业特色、依托领域等方面欠缺优势,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具体目标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突出行业优势,商贸特色不明显。

2.3 O (机会)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虽然河南省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有所增多,但是从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河南省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物流人才缺乏,学校应该遵循“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而又留得住的物流人才。

2.4 T (威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属于二本高校,和一本高校注重培养“研究型”的毕业生的目标不同,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老牌”的二本院校自身的学科建设相对完善、科研能力较强,企业乐于与其合作,利于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且校企合作的层次更高。学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在学科实力上也无法与老牌重点院校媲美。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跟企业的需求契合度更高,且面向生产一线,学生实践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因此,学校在面对学生实践能力针对性不如高职院校,学科知识背景丰富性和专业科研性不如老牌二本院校的情况下,如何突围搞好自身的专业建设是其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3]。

3 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3.1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本科物流专业布点数据,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93个,因此学校应始终着力突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自己路子”的特色定位,抓住“新建”、“地方性”、“应用型”三个关键词,立足“新建、地方、应用型”思考问题,围绕“新建、地方、应用型”制定规划、实施办学。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成长互动,院系与企业互动”三个互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走“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举“地方旗”、打“地方牌”,依托学院多年发展商科教育的优势,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加快“牧工商一体化”发展。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术与实践兼顾和专兼结合”的原则,可采取三大战略举措: (1) “引进来”战略:拓宽渠道,加大引进力度。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资历的博士和学科带头人;二是从企业中引进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能工巧匠”,聘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进行讲座,对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行“师徒制”式指导,缝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间的差距;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或客座教授定期地来学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 (2)“走出去”战略:转型学习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选派教师到其他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到名校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等。 (3) “双师型”战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比如物流企业的调研、分类、评估和规划等,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在增加师资队伍数量和提高质量的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培训与指导。

3.3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通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一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合理规划物流管理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带动作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二要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建成5~8门省级精品课;要在资金上给予保证,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应充分体现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先进性,反映物流领域最新成果,积极鼓励博士、教授参与建设。三要加强教材建设。学校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并鼓励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组织编写特色化教材与参考书[4]。

3.4 加强实习实训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了“知识”与“能力”能否成功转化。一方面学校应增加对校内实训室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增加专业实验实训人员,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制度创新,保证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与原有校外实习基地深入沟通力度,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开发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拓宽校企合作渠道,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打破传统上最后一年集中毕业实习的单一实习组织形式,可借鉴英国“三明治”式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不断交替于企业实际生产和学校理论学习之间[5]。

3.5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科建设发展管理 篇10

一、河南物业管理行业在发展中凸显的问题

河南的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比较晚, 起步比较低。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 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改革开放后发展比较迅猛, 城市建设规模比较大, 房地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也推动了物业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 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带头作用。但由于中原城市群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 集聚效应没有形成, 区域发展不均等原因, 全省的物业行业发展良莠不齐, 整体发展水平滞后, 离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发展要求还相去甚远。总的来看, 还存在以下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服务内容多限于常规化和低端服务项目, 服务内容满足不了城市建设日益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发展迅速, 物业管理类型多, 涉及各个领域, 约11大类, 其中有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写字楼、工业区、政府机关办公楼、医院、学校、车站、码头、宾馆、商场商业街和农民房等。但河南省多数地市物业服务仅限于少数几种, 甚至在一些地市, 仅仅局限于住宅和宾馆商业等物业形式。物业管理的服务项目仍主要是简单的保安、保洁、维修等基本内容。

(二) 物业管理还存在着覆盖率偏低、地区间差距较大等问题。 由于受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河南省物业管理覆盖率总体仍然偏低, 而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实际情况看, 郑州市、新乡、洛阳等市、及一些城市开发区物业服务开展广泛、发展比较快;而较偏远的城市、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及小城市推进的较慢, 物业管理服务意识和服务的提供都较落后。这种差异会造成观念与服务内容和要素的错位, 增加市场资源配置的成本。另外地区差异较大, 存在狭隘的地方主义;易造成市场分割, 削弱整合优势。中原城市群中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彼此联系、协同作用, 在空间形态上就要表现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系统的融合, 从而实现城市间物业行业商品和要素跨区域的自由流动, 即商品、人才、劳动力、资金、信息等要素在城市群之间的流动像在一个城市那样, 不因为流动要跨越行政边界而增加额外成本或把这种成本降为最低。

(三) 社会化, 市场化程度低, 运作不规范。 随着多年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 有一定数量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开始摆脱后勤管理模式, 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物业管理方向发展, 并由一些大中城市逐步向中小城市过渡, 目前多数地区已完成了这一过程。但在一些地方, 仍存在部分产权单位后勤管理机构未取得物业服务企业资质, 或者物业管理权限比较混乱, 职责不清, 权责不明, 不符合市场主体的运行条件。另外, 一些地区物业项目仍存在“谁开发谁管理”、“物业公司依附于开发商”的状况, 物业服务公司没有以独立法人资格自主运营, 不具备走向社会承揽物业服务项目, 进行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环境和条件。部分物业管理企业不具有独立的缔约和竞价地位, 物业管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公平竞争流于形式。虽然目前全国的大中城市已普遍推行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 但绝大部分是邀请招标, 部分项目还存在陪标现象, 市场竞争尚不充分。

(四) 从事物业管理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物业管理是新兴的行业, 人才储备基础薄弱, 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称职的职业经理人匮缺, 现有部分管理人员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 职工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也跟不上行业发展。个别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和职业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的存在, 使一些物业服务水平不尽人意、客户关系紧张, 甚至引发激烈冲突和矛盾, 损害了行业的形象。河南省是劳动力输出大省, 但相对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存在着留不住人才, 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河南省的物业管理人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是影响物管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尽快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行业管理人才, 加快物业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 我国的物业管理尚未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业管理理论,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 更需要一套完善的物业管理理论和法规指导中原经济区的物业管理发展。 《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发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 但部分市地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仍显滞后, 目前沿用的法规有不少与《条例》精神相左, 给物业管理的和谐推进带来困难。例如《条例》关于物业管理承接验收制度规定“物业管理企业承接物业时, 应当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查验”, 但是现在有的企业则将查验重点放在对业主的自用部位的工程质量逐项验收上, 从而介入到开发商和业主关于质量问题的纠纷中, 承担了不必要的责任和风险[3]。对于成立物业业主委员会和建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仍然是目前一些矛盾发生的焦点, 如何界定业主与物管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及保障实行的有关制度尚待统一制定。物管政策可操作性较差也是物业管理公司面对的一大困境。物管政策可操作性较差则主要体现在市场定价机制和维权执法问题。物管公司制定收费标准要有法可依, 对于个别业主恶意不交费问题, 须制订相应的保障实施措施。一些企业没有认真学习和贯彻《条例》确立的各项制度, 有的经理对《条例》的有关精神理解有偏差, 至今仍然固守多年的习惯做法, 运作中越位和错位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河南物业管理的突围之路

物业管理是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的重要的软环境, 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 针对以上中原城市群物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 走精细化发展之路, 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推进相应的高端物业管理服务, 提升中原经济区物业管理服务层次。 改善目前服务比较单一的现状, 发展家政服务、代收代缴、车辆管理、特约服务等多方面、多层次服务, 不断拓展物业管理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水平。从简单的专项服务到整体的综合性服务, 从规范化到标准化, 从大众化到个性化, 从“以企业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物业管理覆盖面从原来单一的住宅物业向办公楼、大厦、工业区、医院、大学、商业街、市场等物业项目延伸, 从小型配套到大型公建, 从单一类型物业到综合性物业, 从纯市场化的物业服务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的物业服务等, 发展更多的规范化物业管理项目, 使物业管理拓展到不动产管理的所有领域[4]。鼓励高品质的物业管理商将服务引入到地市级城市, 使高品质项目的物业管理服务成为当地的管理典范。鼓励高端物业管理商进行全方位的介入并进行全程咨询顾问服务, 将高端物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管理技术、管理模式以及规范化的服务体系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及实际管理运作中积累的经验全程导入到当地管理商的运作之中, 推动本土管理商向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发展, 以合作项目的运作拉动本土物业公司人员综合质素、管理技能、公司运作 (即“管理商”) 的整体跨越式提升。

(二)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优胜劣汰, 加强物业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地方建设、房管部门等政府主管机构应倡导公开招标竞争。积极倡导物业管理项目的公开招标制度, 将物业管理推向社会, 通过合法竞争获得项目管理权。政府应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强制执行物业项目的招投标制度, 并保障公开进行, 公平竞争。同时对竞争企业提出明确要求, 如招标资格, 投标格式、程序、评标人员的组成, 开标的公布等。招标主体可以逐步从建设单位扩大到业主大会、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于中原城市群的中小城市也积极推进物业管理招投标。政府部门既要营造竞争的环境, 更要维护竞争的秩序。业主在选聘物业管理企业过程中, 要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 将招投标活动置于阳光下, 加强监督, 杜绝“暗箱操作”。按法律规定, 在物业开发的前期及落成后的一段时期内 (业主委员会成立前) , 开发商对其开发的项目有权决定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要本着对自己、对广大业主负责的态度, 择优聘用物业管理企业。要打破“谁开发、谁管理”的垄断模式, 积极推进分业经营, 逐步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 引入国际高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竞争, 提升区域物业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 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素质, 进行专业化培养。 伴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 需要一大批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 全面提高队伍素质。要加强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推进物业管理师考试注册工作, 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强调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执业能力, 明确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职责, 并强调遵守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和恪守职业道德。此外, 还要注重企业关键岗位和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敬业精神, 恪守职业道德, 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员工队伍, 以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加强专业物业管理人员培养和为物业管理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应加强物业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培训和采取订单培养方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加强示范性职业学院、职教实训基地等建设, 鼓励学校突出自身优势, 兴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 实现差异化发展, 为中原经济区物业管理的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四) 加强区域物业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区域物业管理政府协调机制。以《物业管理条例》为准则, 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开展全方位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立、改、废工作, 既保证了地方政策和国家法规的协调统一, 也使《条例》的规定更具可操作性。在执法层面上, 各级房地产主管部门依照《条例》赋予的职责, 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督促建设单位履行前期物业管理的相关义务和监管物业管理企业。对于中原城市群城市间物业管理企业的排斥、竞争和摩擦需要整体的调控和必要的约束和限制。要站在全局、整体、长远高度, 改变传统观念, 超脱本位利益, 打破人为藩篱, 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 用市场调节手段优化配置物业管理各类资源, 为物业管理企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开展与省外及国际同行的交流活动, 推动中原经济区物业管理行业与国际接轨。通过与区域外、国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 不仅有利于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实现后发优势, 而且有利于提高河南省物业管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中原经济区内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由行业协会牵头并组织区域内地区之间的工作交流活动, 通过召开研讨会、举办培训班、组织互访等活动, 交流经验, 互相借鉴。 中原经济区建设将极大促进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 为河南省未来物业管理巨大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中原经济区发展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讲, 既是空前的机遇, 也是重大的挑战。在这一历史的进程中, 推进物业管理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不仅是物业管理企业的重任, 也是每一个物业管理人的历史责任。

摘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实施, 中原城市群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物业管理行业逐渐暴露出与中原城市群快速发展的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物业管理行业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社区物业管理,城市社区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C].2011, 9

[2].宋伟.浅析物业服务风险管理[J].珞珈管理评论, 2009, 1

[3].沙比哈, 吐尔逊.我国物业管理纠纷的法律对策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 2010

上一篇:建立基础下一篇: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