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

2024-07-14

资源环境承载力(精选十篇)

资源环境承载力 篇1

1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国家战略和区域性经济发展规划的思想总纲和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近年来,沿海省、市、自治区均制定了区域性经济发展规划,例如海南省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等。2015年7月国家海洋局出台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作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2015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多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实施陆海一体化开发,促进陆海统筹发展,体现了“五位一体”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2 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与评价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

2.1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变化、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检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国务院审定同意的《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总体构想和工作方案》也要求,科学衡量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有效解决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以上文件充分反映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于解决资源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研究与综合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工作,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调查研究与综合评价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3 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紧迫性

落实沿海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实现《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的关键点之一是需要全面地、持续地聚焦其中的资源问题以及环境要素。无论是沿海地区的土地规划,还是海洋功能区划,其实都不仅仅是对海岸带空间进行规划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和管理的问题。开发与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任何时候都要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作为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条件,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海岸带地区因为陆海相互作用强烈,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种作用力交互影响,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开发和利用若不当,则将带来更加复杂的环境负效应,修复将会十分困难。因此,加强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合理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支撑,是十分紧迫的需求。

进行先导性的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指导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的决策。尤其对于目前来说,各地区正在制定和落实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根据全面翔实的资源状况和开发基础信息,进行先导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与评价工作,那么就能以资源环境信息为支撑,指导规划制定和调整,协调好关于空间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规划制定初期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推进时,就会发现处处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而举步维艰,不仅规划无法顺利实施,还需要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付出的代价将是很沉重的。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不仅对规划初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规划实施的任何阶段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了解区域的资源环境容量和承载情况,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极限的,要坚决尽快地采取措施,减轻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压力,并且根据评价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修复手段,以防造成更大的不可弥补的资源和环境破坏。对于目前尚在承载力范围之内的,仍然要高度重视,不要等到碰触红线再走回头路,等造成资源环境破坏后再来修复,就要付出不应有的代价。始终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海洋开发和利用的一把尺子,存敬畏之心,不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挑战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才能更好地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3 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研究与综合评价的主要方面

开展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调查以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定合理的保有指标。根据环境资源评价的问题确定对资源环境使用的限制性要求,明确资源环境开发的规模和布局,规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区域,合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高的区域。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负荷现象突出集中在海岸带土地利用和海洋功能区规划、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环境、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重点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研究与综合评价,以期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管理决策依据。

3.1 海岸带土地利用和海洋功能区规划

我国海岸带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开发利用程度很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围填海成为利用海域资源、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4]。近年来沿海各地掀起了围填海的热潮,如江苏省规划对沿岸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高程在理论基准面2m以上的海域滩涂进行围填开发,计划到2020年,规划围填18万hm2的海域滩涂;河北曹妃甸地区规划填海造地面积为350km2,目前已经完成了近300km2;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围填海总面积为8 600hm2。

目前,围填海大规模快速推进,但是缺乏科学规划的围填海活动数量很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破坏海域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例如围填海侵占了滨海湿地、河口和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等现象。原因是围填海者没有生态系统的概念,没有意识到科学论证和规划的重要性;或者受经济利益驱动,抓工程、赶进度,无视环境要求,结果不少围填海工程实施不久即发现面临严重的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问题,结果不只是对围填海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且对邻近区域的海洋环境也造成破坏,比如海洋沉积动力的改变以及侵蚀、淤积等问题。如果能在工程开展之前就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则会大大减少生态破坏的程度,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域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目的。

3.2 环境调查与评价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制约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岸水体和沉积物污染问题突出。据《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实施监测的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1月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比率分别为44%、47%、52%、51%、52%和52%,全年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0%,较上年有所降低[5]。近岸海域营养盐结构失衡,导致有害藻华频发。近10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赤潮暴发越来越频繁,危害面积也不断扩大;美丽的海滩因为浒苔暴发而变成绿油油的“草原”,旅游资源遭到很大破坏。这些严重的生态问题,对于公众来讲,再也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红树林作为“海底森林”,都发挥着维护海岸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湿地面积,提高相应科学研究水平,列为我国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指标。虽然目前通过建立保护区等形式对滩涂湿地、红树林保护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常常“这边保护,那边开垦”,现存湿地、红树林仍然面临不断减少的威胁。

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丧失,必然导致污染加剧、区域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和水产资源等受到严重威胁。加强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为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修复措施和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

3.3 海岸带重大工程建设

海岸带地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众多而集中,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2013年“11.22”黄岛石油管道爆炸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环境污染。我国目前已建成运行的核电机组11座,在建机组17座均分布在海岸带地区。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惨痛的教训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海岸带区域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我国海岸带已建成的风电场(区)有32个,风电装机容量达1 014 MW[6]。尤其对地层条件复杂的滩涂和浅海地区的海岸带重点工程项目,需要对区域地质稳定性、水深地形和动力环境、工程地质、海床基蚀淤等做全面调查和评估。

3.4 环境监测与防灾减灾

海岸带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区域环境带来的压力,如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岸带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地面沉降、生态退化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大范围、长期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开发活动,严重影响了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灾害均与区域环境和资源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开展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和各类灾害调查评价,是保障沿海经济安全发展的基础。

3.5 海洋资源开发

海岸带地区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广泛分布着渔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利用这些海洋资源,对于海岸带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查清这些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资源储量,对拟开发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资源的开发进行利用科学地、系统地规划,才能实现海岸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摘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国策的重要内容,是缓解我国海洋环境压力,维护海洋生态和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文章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中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指出了开展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资源环境承载力,海岸带,海洋经济

参考文献

[1]刘赐贵.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6):16-18.

[2]张彦英,樊笑英.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4):9-11.

[3]曾珠.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思考[J].经济透视,2008(4):17-20.

[4]杨丽芬,高延铭,谭萌,等.我国围海造地影响评价研究现状[J].海洋环境保护,2014(1):41-45.

[5]国家海洋局.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Z].2016.

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初探 篇2

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初探

开发区是集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消耗、人口集中于一体的面积较小的区域,在有限的面积内使经济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其资源环境必定承受一定的发展压力,探讨其资源与环境是否在社会发展的可承受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将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大致分为单因素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以某开发区为例,将区域承载力评价的综合方法一状态空间法用于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别采用状态空间法与单因素评价两种方法对开发区进行分析,发现两种评价方法所发现的问题及结论基本一致,状态空间法由于考虑影响因素多,考虑问题更全面;将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一系列的计算过程,然后通过比较实际状态空间值与理想状态空间值,得出的结论更简洁明了.状态空间法用于评价开发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行的.

作 者:王志伟 耿春香 赵朝成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青岛,266555 刊 名:价值工程  ISTIC英文刊名:VALUE ENGINEERING 年,卷(期):2010 29(26) 分类号:X2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   开发区   单因素评价   综合评价   状态空间法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建议 篇3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面对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建设,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切要求。

一、资源环境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人多地少是中国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产业结构調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愈演愈烈,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自然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自然生态破坏及其次生灾害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已成为世界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同时,长期以来对自然生态脆弱地区采取粗放经营的方式,导致荒漠化地区持续增大,耕地萎缩。我国森林资源也正遭受严重的危机,森林质量逐步下降,森林资源和生态效益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过去采取的是原始型经济发展模式,即投入大、消耗多,进而造成污染物排放量大,经过长期影响的积累,导致了严重的水体、大气、土壤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如雾霾天气日益增多和加剧、呼吸道疾病增多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活动。

(四)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能源消耗也不断增长,主要原材料消耗也大幅度超过 GDP增长率,资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刚性约束十分凸显,由于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所带来气候和环境问题也更为严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要素构成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包含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种系统的复合承载力,具体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某一技术水平下,区域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极限值。 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能够反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环境和人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重要指标,衡量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判据、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包含了资源、环境要素的综合承载力概念。其中,承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目前,关于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的研究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关于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的研究有: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寻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区域资源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征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评价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时可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5个要素: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了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发展变量集和制约变量集,然后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对应的制约变量集中的单要素相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值。环境承载力定量化评价主要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采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指数评价法、承载率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模型最优化方法。

四、改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途径

(一)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育。自然环境作为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要素,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现状条件下,修复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生态、保护好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升水资源保有量、增强水系自净能力、提升空气净化和扩散能力,进而改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二)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布局不仅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还能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通过改善微环境、提升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率,从本质上改善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 建设用地布局如能最大限度的避开保护优质农田、重要的生态功能用地、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三)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从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发展历程来看,污染物的排放量、处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大气、水环境承载能力,间接带来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造成影响。控制污染物排放量能够从技术上提高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提高污染物收集水平与处理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规模,降低污染物对资源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破坏。

(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丽等.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5期.

[2].陈丹等.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态势评估与政策建议[J],生态经济,2015年12期.

[3].刘凯等.中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演变与驱动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1期.

[4].叶文等.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以秦巴山水源涵养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8期.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篇4

1.1 动态性特征

人类在生活、生产以及工作等经济行为的工程中, 都会对大气环境的承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大型项目、社会经济活动、规划项目等方面的开展, 势必会对大气环境承载力造成更大的影响[1]。在人类经济活动长期进行的过程中, 大气环境承载力逐渐减弱, 但是,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 通过建设一些环境保护设施、推行节能减排、优化项目结构、优化污染源的布局等方面的措施, 可以有效的提升大气环境的承载力。那么, 现阶段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问题就是, 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进行分析, 又该如何利用这些动态评价数据来提升大气环境承载力。

1.2 累积性特征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的关键, 可以确定影响到环境的一些因素, 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大气环境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因此, 必须要了解大气环境的承载力特征[2]。累积性特征是大气环境承载力特征之一, 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大气环境承载力在阔值的基础上, 可以真实的度量, 并且能够通过系统性的观点来表达不同区域规划对环境产生的积累性影响, 也就是说, 在对大气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一个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的叠加现象, 更好考虑到不同阶段预测大气污染累积的承载量分析, 这样才能有效的判断出大气污染结构以及大气的空间特征。

2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和程序

通过以上对环境影响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大气环境承载力具有的动态性特征以及累积性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大气环境的污染性也会伴有这两方面的特征, 而且会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产生不能的影响, 为了提升广州市的大气环境, 以下主要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以及程序进行解析。

2.1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现阶段, 应用到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指标法、承载率评价法、多目标优化法、系统动力学法、向量模法、情景分析法、排污系数法等, 每种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当然, 具体的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还是要结合实际地区的情况进行选定[3]。就广州市而言, 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情景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等, 尤其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 更是利用报告的形式将大气环境的承载力发展状态充分的体现出来, 这样广州市的一些相关部门就会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环境改善措施。以上对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中提到的承载率主要指的是:现阶段环境的承载量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阔值的比值。承载率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分析要求, 对提升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准确性、可靠性有着极大的作用。

2.2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程序

每个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承载力的分析程序以及规划方案都有着一定的差别[4]。针对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程序以及规划方案来说, 主要采用的是情景分析法和排污系数法来对广州市现有的污染源排景、对规划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等, 再通过累积分析的形式来分析出污染物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排放量, 再对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进行分析, 了解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水平以及剩余率等, 这样才能掌握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强度, 是否有着足够的承载力, 是否需要加强规划强度等, 最后来确定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规划方案, 以及相关的优化建议。

3 结语

综上所述, 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部分, 更是保证环境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近些年来, 很多城市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急剧下降, 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 城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合理。通过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作者主要就广州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 以及自身对广州市环境的认识, 主要从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特征、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和程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 对提升广州市大气环境承载力的规划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活环境也越来越重视, 尤其是大气环境的指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对现阶段该区域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 其中大气环境承载力就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所谓大气环境的承载力, 主要指的是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 人群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是否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是否能够继续维持该区域的发展, 如果承载力不高该采取什么改进措施等, 这都是通过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来得出的。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徐祥德, 周丽, 周秀骥, 颜鹏, 翁永辉, 陶树旺, 毛节泰, 丁国安, 卞林根, J.Chan.城市环境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J].中国科学 (D辑:地球科学) .2013, (10) .

[2]吴兑, 毕雪岩, 邓雪娇, 李菲, 谭浩波, 廖国莲, 黄健.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J].气象学报, 2014, (04) .

[3]张灿灿, 胡艳芳, 雷雅凯, 田国行.基于人类需求的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郑州市花园口黄河为例[J].河南科学, 2014, (12) .

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5

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研究

摘要:由于对生态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资金需求、阻力估计不足,生态建设过于口号化,我国生态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入手,分析了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提出了当前生态建设应采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倡导绿色消费、加强污染综合治理等措施.作 者:吉向新 Ji Xiangxin 作者单位:山海关区环境保护局,河北,秦皇岛,066200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 EMCC年,卷(期):2010,20(1)分类号:X26关键词:生态建设 环境承载力 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业 污染综合治理

荒漠新城考验环境承载力 篇6

丰富的资源带来的巨额经济收益,支撑着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宁夏戈壁上的一座座城市新的光荣与梦想。近年来,银川、石嘴山、乌海、愉林、鄂尔多斯等市郝提出了开建新城区的规划,就连一些大漠深处的县城、乡镇也提出了拉大城市框架、建中心城市的规划。沙漠戈壁上的“造城”热潮正考验着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当地的人口容量、水资源供给、沙漠化加剧等影响,高寒、高旱的沙漠戈壁中,是否适合大量建造城市,也正引起人们思考。

“造城”规模最宏大的当属鄂尔多斯,该市已经基本建成的康巴什新区位于鄂尔多斯巾南部,距老城区东胜25公里,与东胜、阿镇共同组成鄂尔多斯市城市核心区。新区规划而积15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32平方公里,内蒙古官方不公开的说法称:“建造中国的迪拜”。东胜、康巴什、阿镇将组成未来的鄂尔多斯城区,绵延上千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将是一座沙漠戈壁里超乎想象的城市。

凡是到过康巴什新区的人不得不感叹其无与伦比的壮观、宏伟。市委、市政府、市人大三机构办公大楼连在一起约1公里长,与五组群雕组成的成吉思汗广场构成了新区的核心,南北走向达1.6公里长的巨型广场让中国绝大部分的市政广场相形见绌。当地政府称,2010年这座新城人口将达10万人。

距康巴什新区130公里的南面,是陕西省榆林市,2008年12月,榆林新区规划通过评审。该规划的榆林新区将可容纳人口42万,用地规模达58.1平方公里。而榆林老城,只不过是一座仅有30万人口的小城,新城与老城如果连在一起,无疑将崛起一座人口达百万的城市,与鄂尔多斯连成一片,将是中国沙漠里两座距离最近的城市。

宁夏的银川、石嘴山扩建新城区走得更早,银川曾分散在包兰铁路东两两侧十多公里的两座城区,已经被塞满的新建筑连在了一起。

扩建新城的计划已经蔓延到到毛乌素沙漠、阿拉善沙漠、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一座座县级小城和一些根本没多少人烟的乡镇。存毛乌素沙漠南侧边缘,府谷、神木、靖边、定边等县城,都将城区面积扩大了至少一倍,所仃的县城都是一座座工地,扩建的马路和连绵的新居民小区数不胜数。在毛乌素沙漠深处的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等地,也都在拉大着县城架构,这些人口不过数万、十来万的人口稀少的旗县,其城市建设却一点都不逊色于中国中东部人口稠密地区的县城,甚至可以与一些地级市相比。

沙漠戈壁中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势必对当地的环境承载量造成重压,而毫无节制的大工程更是加剧了环境负担。对于当地环境容量的考验,首当其冲的就是水资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安介生在研究内蒙古水文历史后警告说,河流、湖泊、井泉等水文资源是维系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生存繁衍的“生命线”,如果人类加快对水资源的“巧取豪夺”和过度滥用,将导致水资源枯竭和水域渐失,蒙古高原乃至更广大的地区将是人类的噩梦。

过度消耗水资源

沙漠、戈壁上崛起的一座座新城,水资源是它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对水毫无节制的汲取正在宁夏一内蒙古陕西之间上演着,在那里,城市的管理者制造的“水城”、“水景”正在背离现实。

2009年5月2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开建一座巨大的人工瀑布。据当地媒体报道说,这个瀑布从当地主要河流乌兰木伦河引水,投资1.5亿,高28米,长600米,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当地官方称,这是亚洲最大的景观瀑布,也是世界最大的景观瀑布之一。鄂尔多斯方面称,这是治理河流工程中的一项,而据交界处的陕西榆林方而回应,这是对两省区界红碱淖湖水源的严重掠夺,导致湖水面积几近枯竭。

鄂尔多斯从火规模开建新城区以来,对水源的渴求和大肆利用就已经开始了。康巴什新区成为一头饥渴的“老虎”,2004年,一个民营注册成立汇通水务公司,在尔乌拉木伦河建起考考什纳的水库取水。到2007年,康巴什新区道路、广场和小区两旁移植大量的树术花草,需水量剧增。汇通公司最后架设17台商扬程潜水泵,口夜不停抽水、卖水。这样的结果是导致附近的农田里的潜水泵无法取水,连年颗粒无收。

2007年秋天,400多当地农民曾与水务公司发生冲突,赶走了抽水车,在市政广场聚集游行,后以政府出面支付补偿收场。

水的问题一直是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区交界处的最头痛的问题。鄂尔多斯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348.3毫米,而多年平均蒸发量2506.3毫米。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自然旱灾正在给这个地区带来伤害。早在2007年11月,国家林业部门一份展现保护野生动物的文件表明,鄂尔多斯市自然湖泊的面积逐渐缩小,盐碱度升高,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其中红碱淖、柒盖淖、泊江海鱼类已死亡。

对水源的掠夺同样发生在宁夏银川、石嘴山等城市,距鄂尔多斯数百公里之外的同样干旱的宁夏首府银川,正在大规模建造“塞外湖城”,北面的石嘴山,同样圈起了黄河水,制造水景,命名的“星海湖”。

“塞上湖城,魅力银川”,早在2005年,这条广告就出现在cCTV上。银川地处西北干旱地带,正常年份的降水量为200毫米,年蒸发量却在1500毫米到1800毫米之间。银川平原属于严重的干旱地区。但是,就是这个蒸发量是降水量近十倍的城市却在八年前提出了要建一个“塞上湖城”的宏伟蓝图。在那年银川市的人大会上,银川提出依托防洪排水系统和大小西湖、“七十二连湖”重塑“塞上湖城”。并且,“塞上湖城”被确定为银川建设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程构想超乎常人想象,通过构筑城市环湖生态圈,在银川周围形成群湖环城之势,并且横贯银川南北,连绵至石嘴山、青铜峡两市境内。

六年前,银川北面的石嘴山提出了在大漠戈壁上建造出一个“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于是,一场规模更为宏大的“造湖”运动在石嘴山市府所在地的大武口区开始了。根据石嘴山市的规划,要在五年时间内,挖出一片面积约43平方公里的星海湖湿地,开辟常年性水面20平方公里。星海湖建成后,将是国内第一大人工湖,比杭州西湖的面积要大五倍。

黄委会每年分配给宁夏的基本用水量是40亿m3。宁夏灌区每年的引水量在70亿~90亿m3之间,但须有60%的水量排回黄河,才能把用水量控制在分配水量之内。银川的大小湖泊正是利用了60%的退回黄河的水,六条昭然可见的黄河排水沟直通各个湖泊。石嘴山方面的资料显示,星海湖常年性蓄水量可达23007Ym3,每年蒸发消耗的水量约为3400万m33,它的重要补给水源同样是引黄灌区渗透回流的农田排水即黄河退水,还有从穿湖而过的第二农场区季节性引灌黄河水。

目前,银川、石嘴山“湖城”、“水域”的计划已经基本建成,但这造成的危害是,数年前宁夏地方政府已逼迫当地农民减少了30万亩的水稻种植,这一数字正在扩大中。对下游地区造成是危害是,黄河断流天数增加,旱季时,华北平原的小麦灌溉不能得到及时的水源。

高速发展的城市规模迫使缺水的鄂尔多斯不得不四处寻觅水源。2006年,当地开始规划了23座水库,并在蒙西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康巴什新区等地采取地下水,建造一批地下水源供水工程,鄂尔多斯承认通过对2005年至2008年灌区地下水位实测资料分析,灌区地下水位下降较明显——每年平均下降0.15~0.25米,地下水蓄变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在环保专家看来,鄂尔多斯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地区。2008年9月,环境保护部在《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列出全国八大生态脆弱区中确定的19个重点保护区域,其中鄂尔多斯荒漠草原榜上有名。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要实行限制开发。环境保护部将实施相关生态保护战略,努力改善该19个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2008年11月,《鄂尔多斯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警告说,鄂尔多斯水环境质量退化严重,作为城区地表水主要来源的三台基水库、活沙兔水源地和乌兰木伦河均发现有水质超标现象。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现在已无余留水量指标了。

资源环境承载力 篇7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7月发布《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中部地区要以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为目标, 承接纺织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 》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区纺织工业优先承接的发展方向[4]。印染产业作为承载创造附加价值、商品差异化等重要功能的关键环节, 已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纺织产业制造体系发展完善的一大软肋, 振兴中部地区纺织工业迫切需要合理规划布局高水平印染项目[5]。然而, 印染产业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 也是“十二五”期间实行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重点行业之一[6], 其能耗水耗大、排污量大、对水环境影响大的特点与中部地区水资源环境敏感、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状况形成矛盾。如何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和引导印染产业发展, 在完善纺织产业体系的同时促进环境资源高效利用, 是解决印染行业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需求间冲突矛盾的主要途径。本文将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印染产业布局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河南省为例, 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全面评价河南各省辖市在承接印染产业转移方面的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 提出合理的布局方案, 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协调资源环境与区域空间布局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1 印染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指标体系设计除遵循一般常用的客观性、系统性、独立性等原则外, 结合印染产业特点指标体系设计还应符合以下原则: (1) 市场导向原则。市场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布局发展基础和产业调整潜力的重要指标。因此, 合理的印染产业布局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 实现自身规模的快速增长。 (2) 区域优势原则。如某地区拥有区外缺乏或更优的资源条件, 则该区域印染产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实现生产目标, 并在区域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因此, 布局地区应具有明显的区域绝对或比较优势, 其行业在产业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 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和产业集聚性。 (3) 经济带动原则。印染产业优化布局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纺织工业振兴, 布局和发展印染产业的地区应能通过完善自身纺织产业体系, 发展纺织工业, 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4) 成长性原则。拟布局地区应能为印染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相对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能更多地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增长空间, 保持成长的可持续性, 并有可能培育印染行业发挥引领当地纺织工业实现产业调整的排头兵作用, 在发展中便于与上下游产业形成密切联系, 易形成产业链。 (5) 生态和环境保护原则。合理印染产业布局要坚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出发点, 保护水资源和生存环境, 实现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般认为,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条件、市场分布及原有布局的历史基础等[7,8,9]。结合印染产业特点进一步识别地区对印染产业的布局需求, 通过综合分析和筛选识别, 确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印染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印染产业布局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思想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主成分分析法中, 当第一主成分R的方差贡献率高 (一般80%以上) 时, 可认为该主成分反映的信息与原有p个变量提供的信息差不多, 此时可按第一主成分得分进行排序评估。对多指标系统评估中的排序问题, 如果第一主成分F的方差贡献率不够大, 即第一主成分表达的原始数据信息不够大, 仅按第一主成分得分对样品排序评价会有片面性。这时候可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两种统计方法结合起来, 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是将样品或变量按照它们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尽管聚类分析可将多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很好的分类, 但并不能得到各优劣程度的评价结果[10]。主成分聚类的思想是首先做主成分分析, 再取若干主成分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 并对样品进行综合排名。

具体步骤为: (1) 原始数据标准化。依据公式: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式中, Zij表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Xi j为原始数据, j为第个指标均值, 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设为zx1, zx2, …, zxn。 (2) 识别主成分。采用SPSS软件, 计算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依据特征值>1, 方差贡献率累积>80%的原则选择主成分个数并识别主成分。 (3) 计算特征向量。计算主成分的初始因子荷载矩阵, 利用初始因子荷载矩阵和相对应特征值平方根计算, 分别得到每个主成分在每个指标上的特征向量。即根据 的关系, 可求出特征向量: 。式中, uij为特征向量, aij为初始因子荷载矩阵向量, λj主成分对应的为特征值。 (4) 计算各指标在主成分上的得分。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 然后就可得出主成分Fj的表达式。成分得分是已均值化的原始数据在主成分所定义的坐标系中的新数据: 。 (5) 对新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前面r个主成分得分所构成新数据阵 (F1, F2, …, Fr) , 运用SPS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然后计算各类中第一主成分得分的平均值确定类间的排序, 最后根据类中第一主成分得分确定每类中备选地区的排序, 得到综合评价[11]。

3 实例研究

河南省地域辽阔, 是全国主要的棉花产地之一, 但各省辖市在棉花产量、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地区工业发展定位及水资源、水环境禀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采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印染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和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评价河南省18个省辖市在承接印染产业转移方面的经济、环境承载力差异和综合实力;采用分级评分法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后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的结果见表3;采用SPSS软件, 计算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初始因子荷载矩阵, 结果见表4和表5。

由表4可知, 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最大, 为41.66%, 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依据特征值>1、方差贡献率累积>80%的原则, 选取4个主成F1、F2、F3、F4, 方差贡献率累积达到83.99%, 反映了80%以上的信息。从表5可见, 第一主成分F1在X1、X2、X4、X5、X6、X7等指标上载荷较大, 该主成分反应了印染产业的产业链配套和规划保障能力, 可将F1定义为产业链发展综合因子;第二主成分F2在X8、X9指标上载荷较大, 可将F2定为资源因子;第三主成分F3主要在X10、X11、X12指标上有较大载荷, 可将其定为环境因子;第四主成分F4主要在X3指标上有较大载荷, 可将其定为经济因子。这样由原来的12个指标转化为4个新指标F1、F2、F3、F4, 形成新数据阵, 采用聚类分析计算各地区主成分得分及综合排名情况见表6。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及综合排名结果对河南省辖18地市进行分类, 并针对分类特点提出各分区的印染产业发展策略。一类地区包括综合排名前三位的南阳、郑州、周口三地区, 此类地区支撑印染行业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均较好, 印染产业的发展策略建议为河南省印染产业重点布局区域, 区内印染产业发展应同时注重质与量的提升。二类地区包括新乡、安阳、商丘三地区, 此类地区产业基础好, 规划支撑和产业链需求强烈, 现状印染产业规模较大但质量不高, 同时存在资源、环境制约, 印染产业的发展策略为突出抓质量提升, 重点通过“关小上大、汰劣扶优”, 提高产业水平, 缓解印染产业对当地水资源、水环境影响, 根据地方纺织产业发展需求适度扩大印染规模。三类地区包括开封、平顶山、许昌、洛阳、鹤壁5地区, 此类地区有一定的规划支撑和产业链发展需求, 印染产业的发展策略为推进高水平印染规划项目落地, 加大现有印染企业淘汰力度, 实现区域排污总量“等量替代”, 建议适当发展印染产业。四类地区包括漯河、驻马店、濮阳、焦作、济源、信阳、三门峡7地区, 此类地区不具备发展印染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 不建议布局印染项目, 现有的印染工业应加强淘汰力度。

摘要: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产业转移为理论指导, 从规划保障、经济需求、产业链发展条件、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五个方面构建印染产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作为承接印染产业转移的备选城市进行综合评价, 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备选地区分为4个类别, 提出每类地区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承接印染产业转移的策略, 以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协调资源环境与区域空间布局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转移,区域布局,印染产业

参考文献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篇8

环境承载力作为判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依据,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 是可衡量和评价的, 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表征;主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方法去衡量它, 也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区域性和时间性。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 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其大小加以保护, 环境承载力可以得升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 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甘肃省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9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秉承的兴国方略。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问题不断发生,必须合理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和社会活动不超过环境的承载力,不会危及到环境系统的稳定。因此,研究环境承载力对于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目前尚无成熟的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指数评价法、状态空间法、多目标模型最优化方法和承载率评价法对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在这些方法中,较为流行的是状态空间法,它以空间几何知识为基础,既可以对环境承载力进行整体评价,也可以对每一个单一轴的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判断地区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以往在运用状态空间法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时,在权重确定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会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考虑权重的客观性,将主成分分析法与状态空间法相结合,研究甘肃省的环境承载力。

二、文献综述

1789年马尔萨斯在其人口理论中第一次提出资源有限并会对人口的增长产生影响的理论,随后承载力理念被应用到各个领域。19世纪80年代后期,承载力开始在畜牧管理方面得到应用。Park,Burners( 1921) 将承载力的概念引入到土地承载力领域。Odum( 1953) 第一次提出了较为准确的承载力的数学公式。1968年,日本学者将环境容量的概念引入到环境科学中,因此环境容量便是环境承载力的雏形。Bisshop( 1974) 提出应用在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概念。Arrow等( 1995) 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Economic growth,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一文,引起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广泛关注。Slesse( 1990) 用ECCO模型研究环境承载力。Saveriades( 2000) 估算了塞浦路斯东海岸的旅游环境承载力。Furuya( 2003) 对日本北部水产业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环境承载力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人口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各个领域。

国内学者对承载力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集中于理论阐述和量化研究。如北京大学《我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泥洲 湾开发区 环境规划 综合研究 总报告》( 1991) 、崔凤军( 1995) 。洪阳,叶文虎( 1998) 、唐剑武( 1998) 。第二类主要集中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如彭再德( 1996) 、朱宇兵( 2009) 。第三类主要集中于环境要素承载力的研究,如王玉梅,丁俊新( 2011) 、姚仕萍,薛智韵( 2012) 。

综上所述,由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并且国内学者对综合环境承载力研究较少,即便是评价综合承载力也是对单一环境要素承载力的加权。所以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空间状态法对甘肃省综合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

三、甘肃省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定量描述和测度甘肃省环境承载力,本文引入状态空间模型。该模型是以空间几何知识为基础,以系统各要素向量为坐标轴的三维状态空间,这三个坐标轴一般为经济环境轴、社会环境轴和自然资源轴。基于此,本文建立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包含了经济环境系统( B1) 、社会生活环境系统 ( B2) 和自然资 源环境系 统( B3) 。其中经济环境系统维持指标选取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三个二级指标。社会生活环境系统维度指标选取了人口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基础设施指标和运输压力三个二级指标。自然资源环境维度承受力选取环境压力指标、环境污染指标和环境治理指标三个二级指标。所得到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

四、实证研究

( 一)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时,一般可以选择中心化、极差化、极大化、极小化和平均化等方法。中心化是国际上普遍认可并广为使用的方法,该方法是将不同年份的数值看成一列数,先计算出其平均值和标准差,然后让每个数减去其平均数并除以它的标准差,就可以得到这列数的标准化后的值。基于本文的具体情况,采用中心化的无量纲方法,即用每种指标的数值除以该指标中的最大值,使得标准化后的数值介于0和1之间。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后,用SPSS软件对25个指标进行主成 分分析,得出前四 个主成分 合计值达99. 273% ,大于要求的85% 标准。因此前四个主成分代表已经概括了绝大部分的信息,用其作为主因子。四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各主因子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如表2:

计算四个主成分( F1、F2、F3、F4) 对应的特征根λ1、λ2λ3、λ4) ( 的特征向量为L1、L2、L3、L4) ,在此基础上算出各个指标对应的权重值并按目标层进行权重调整,如表3所示。

( 二) 环境承载量、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承载率的计算

为了方便计算,对数据进行二次标准化,然后根据二次标准化之后的数据与指标权重计算甘肃省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以及各子系统的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如表4:

最后,根据环境承载率等于环境承载量与环境承载力之比,计算出环境承载率的大小,进一步评估甘肃省环境承载力状况。

五、实证结果

为了更好地考察2008—2013年甘肃省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趋势,本文从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甘肃省环境承载量与其子系统承载量在数值上的差值比较大,因此不能从数值上进行分析,需要将其数值的变动和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分析。

( 一) 环境承载量结果分析

根据整理出的数据得出2008—2013年甘肃省环境承载量、经济环境承载量、社会环境承载量、自然环境承载量的变化趋势图,分别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1. 甘肃省环境承载量变化分析

从图1所反映的甘肃省承载量变化情况可知:

首先,除2013年以外,其余五年甘肃省承载量均呈现递增状态,在图上表现为柱形的高度由低变高。虽然较低的环境承载量未必对应良好的环境状态,但是越来越高的环境承载量确实能够说明甘肃省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系统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提升甘肃省环境承载力存在很大的空间。另外,在甘肃省经济环境持续增长的同时,环境承载量也逐年增加,说明甘肃省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其次,以2010年为分界线,2008—2010年趋势图上柱体的高度变化不大,可知在此之前甘肃省环境承载量的增加幅度较小。相比之下,2011年和2012年环境承载量分别比上一年明显增加,柱状图的高度显著增加。这说明近年来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也说明降低环境承载量的复杂性和渐进性。

第三,虽然甘肃省环境承载量在2013年有所下降,但从整体来看,甘肃省环境负荷的压力依然很大,这说明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力度不大,并且政策的持续性也不强,需要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促进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 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量变化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08—2009年,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量下降较大幅度,约为0. 0005; 第二阶段:2009—2010年,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量显著下降; 第三阶段: 2011—2013年,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力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且在2011年和2012年就达到第一阶段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系统对环境的压力必然会增加,因此,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量的增加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至于2010年环境承载力下降可能是因为当年某些特殊情况。总之,甘肃省环境承载力会在较长的时间内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3. 甘肃省社会生活环境承载量变化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甘肃省社会生活环境承载量的柱形高度缓慢增加,整体呈现递增的状态。2008—2011年,甘肃省社会生活环境承载量以较小的幅度增加,2011—2012年的增加幅度达到最大,2012—2013年的增加幅度为这6年内最低水平。甘肃省社会生活环境承载量的缓慢增加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量的增加以及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生活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使得社会生活系统对环境的压力增加。虽然2012—2013年的甘肃省社会生活承载量增加幅度为6年最低,但是甘肃省社会生活系统对环境的压力仍不容小觑。

如图4所示,2008—2013年甘肃省环境承载量和社会生活环境承载量有很大的相似性。该图虽然弱化了甘肃省环境承载量和社会生活环境承载量各自的变化趋势,却说明二者之间具有大致相同的变动趋势。因此,作为甘肃省环境承载量的三大组成要素之一,甘肃省社会生活环境承载量是其决定因素,它的变动直接影响甘肃省环境承载量的变动。

4. 甘肃省自然环境承载量变化分析

甘肃省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从图5可以看出,甘肃省自然资源承载着巨大的环境负荷,整体自然资源环境承载量呈上扬的态势,并在2012年达到最大。这说明,近几年甘肃省经济发展是以破坏自然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污染日趋严重、能耗增速过快等使得甘肃省自然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情况不容乐观。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出,工业用水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量的最大值也均出现在2011年或2012年。

( 二) 环境承载率结果分析

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根据环境承载率的大小,本文对环境承载力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共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低载、适载、高载,如表6所示。其中,当环境承载力小于70% 时,为弱载状态,说明环境承载力的使用额度非常有限,环境承载力潜力较大,可以进一步发展经济; 当环境承载力介于70% ~ 90% 之间时,为适载状态,说明环境承载力适中,是比较理想的状态,经济社会运行状态良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当环境承载力高达90% 以上时,为高载状态,说明环境系统承载的压力很大,环境承载量数值几乎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状况非常严峻。

1. 甘肃省环境承载率结果分析

图6、图7、图8和图9分别为2008—2013年甘肃省环境承载率、经济环境承载率、社会生活环境承载率和自然资源环境承载率的变化趋势图。由于2008—2013年各年的环境承载力值只有一个,所以环境承载率的变化趋势和环境承载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为避免重复,本文重点分析环境承载率的状态,不再分析它们的变化趋势。

由图6显示,2008—2010年甘肃省环境承载率略低于90% ,处于适载的状态,从2011—2013年,环境承载率都远大于90% ,处于高载状态。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甘肃省环境承载率分别比适载状态高出约2. 73% 、6. 65% 和3. 82% ,根据环境承载率状态分类表可知,环境承载状态不容乐观。这说明在近几年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只看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环境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环境成本过大,造成承载力状况恶化。

2. 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率结果分析

由图7可知,2008—2013年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率一直处于高载状态,即使在2010年大幅下降,也离适载状态有一定的距离,尤其在2013年,已经快接近极限值。因此,甘肃省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进行污染治理,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处于合理区间。

3. 甘肃省社会环境承载率结果分析

由图8显示,除2008—2011年甘肃省社会环境承载率处于70% ~ 90% 之间,处于适载范围内,比较合理外,其余两年甘肃省社会环境承载率都超过90% ,属于高载状态。

4. 甘肃省自然资源环境承载率结果分析

由图9显示,2008—2013年甘肃省自然资源环境承载率的变化过程为适载、高载和适载三个阶段,不太稳定。2008—2010年甘肃省自然资源环境承载率处于适载状态,在2011—2012年处于高载状态,在2013年又处于适载状态,但仍未达到2010年之前的状态。因此甘肃省自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历由好到坏又到好的转变过程,说明甘肃省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结论

从综合环境承载率情况看,以2010年为分界点,之前甘肃省总体环境承载力处于适载状态,在此之后,甘肃省总体环境承载力处于高载水平,尤其在2012年,超出适载状态大约6个百分点,情况极其严峻。其中,2010年以前,甘肃省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都处于适载水平; 2010年以后甘肃省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都处于高载水平; 2008—2013年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力一直都处于高载状态。可见,近年来甘肃省环境压力状况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从单因素环境承载力来看,甘肃省经济环境承载力压力最大,这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协调引起的。导致甘肃省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在2011—2013年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是甘肃省在该期间人均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等资源消耗的增加以及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多,而对污染治理的投资额并未相应增加。同样,甘肃省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们随经济发展日益增加的生产生活需求,并且甘肃省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甘肃省环境之所以日趋严峻,这与经济发展中较少考虑环境承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首先政府应建立一套合理的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其次,为避免再次出现环境承载压力突增的状况,政府必须注重政策的连续性; 第三,为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参考文献

[1]Odum E P.Fundamental of Ecology[M].Philadelphia,W.B.Saundem,1953.

[2]Hong Y,Ye W-H.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J].China Pop Resour Environ,1998,8(3):54-58.

[3]Bishop A,Fullerton,Crawford A.Carrying Capacity in Reg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M].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4.

[4]崔凤军.环境承载力论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1):76-79.

[5]洪阳,叶文虎.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54-58.

[6]唐剑武,叶文虎.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3):227-230.

[7]彭再德,杨凯.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9.

资源环境承载力 篇10

1吉林西部生态环境基本概况

吉林西部地处松嫩平原的西南部, 地势为东、南、西三面高, 北部和中部的地势比较低, 地域面积非常广阔, 总面积大约为47 011km2, 该地区的水、土、生物及石油资源非常丰富, 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基地, 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能源, 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可以为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吉林西部地区的交通非常方便, 有多条铁路线, 水上交通也非常发达, 交通便利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气候方面, 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季干旱少雨, 夏季炎热多雨, 无霜期短, 全年温差非常大。降水量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底部逐渐减少,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5 000mm, 其中夏季为主要的降水时段, 降水量在全年降水量中占74%~78%。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表径流少, 大部分湖泊水都来源于降雨, 在干旱季节, 会出现湖泊干涸的情况。该地区的地貌特征非常明显, 主要以低山丘陵地区为主, 分布有大面积的沙丘地形, 中心地势低的部分则为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对发展农业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吉林西部地区人口比较少,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 迁入了大量的移民, 随着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对该地区的大规模开发, 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遭到较大的破坏。虽然该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 但由于早期的大规模开发, 使得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难以有序推进, 生态环境恶化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社会建设都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吉林西部地区水资源的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 区域内河流少, 年均流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第二, 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研究区域水文综合情况时, 还需要全面了解水质, 因为人们在对水量有一定要求的同时, 还会对水质提出严格的要求。吉林西部地区河流水质的描述可以分为两部分, 松花江和局部地下水水质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 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而嫩江河水水质很好, 没有遭受污染, 可以满足人们生活对水质的需求。

2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常用的计算方法为直接计算法、潜水蒸发法以及改进后的彭曼公式, 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有优缺点,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同时, 提高计算效率。通过长期对吉林西部生态系统的研究发现, 可以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分为农田、林地以及草地生态环境需水量, 而生态环境需水量具体指植被生态环境需水量。本文主要对吉林西部地区的农田需水量进行分析, 为了便于计算, 可以将农田作物分为旱田作物和水田农作物两种, 对每种作物的每公顷需水定额取平均值, 再用用水定额乘以作物的种植面积, 就可以计算出该种作物的需水量, 对这些数据进行合并, 就可以得到农田生态环境的需水量, 实现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的重要目标。

3吉林西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不同生态环境中, 水资源系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也不同, 而具体描述水资源系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是一个阈值, 这个阈值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两个方面。对吉林西部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和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在对吉林西部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时, 需要注意四方面的因素: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因素。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以及制度因素, 只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 才能确保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结果具有参考性。而在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中, 一般采用的方法为背景分析法、常规趋势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可使用的方法比较多, 每一种方法都具有针对性, 在分析水资源承载力时,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真正实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重要目的。

4结语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为区域经济、人口协调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也可以为建设生态社会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 必须注重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宝峰.干旱区水资源特征及其合理开发模式研究——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 2010.

[2]余玲.基于生态需水量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011.

[3]韩冬梅, 李国宁.基于水环境安全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13) :226-228.

[4]杨雪梅.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以石羊河流域凉州区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2.

[5]陆君, 舒荣军, 李响, 等.黄山市太平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52 (6) :822-828.

上一篇:创新驱动机制下一篇:网络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