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2024-08-24

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精选十篇)

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篇1

1 安全意识要从细节培养

(1) 学习法律法规制度, 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 运用法律法规保障护理工作有效运行。利用各种会议、护理查房进行安全教育, 每月护士长通报分析护理缺陷, 用安全质量实例讲道理, 用缺陷作警示。在实习生、新护士入科前实行岗前培训, 制订规范培训内容并进行考核, 确保人人知晓, 人人有责, 个个过关。

(2) 详细向家长及大龄患儿进行入院介绍, 使尽快适应环境, 告知其病房主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作息时间及病房规章制度等。创造人性化环境, 在病房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图案减轻患儿对医院的恐惧、紧张心理以便配合治疗, 在病房走廊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卡通图画, 宣传育儿知识在天花板上挂上风铃, 悬挂各种温馨祝福, 创造和谐护患关系, 在每个病房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育儿小册子宣传预防烫伤、坠床、窒息、中毒等小儿常见意外的方法。

(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 采取日提醒、周强调、月检查等方法, 强化消毒隔离意识, 督促每位护士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坚持规范“七步”洗手, 病房定期紫外线照射消毒, 出院病人病房终末处理。

(4) 严格抢救仪器管理制度, 责任到人, 检查病区一切不安全因素, 随时保证抢救仪器处于应急状态, 护士长随时监控。

(5)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措施到位及时准确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措施, 加强病房巡视, 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

2 制度落实要从细节做起

2.1 完善安全质量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护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尤其对新上岗的护士, 护士长查房重点放在护理制度的检查落实上, 反复检查、提问, 强化制度意识。

2.2 规范工作流程, 注重环节质量

强化护士工作的过程管理, 细化规范病区各班工作流程人手一册, 使每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 细化规范病区治疗室药柜, 护理物品的放置位置, 特殊药物做好醒目标志, 避免护士繁忙工作中出现差错。对抢救用物、药品做到“四定”班班交接做好登记, 建立护理缺陷处理应对流程, 认真重视每一起护理缺陷。

3 护理质量管理要从细节监控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和生活服务的效果和程度, 首先是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目的, 建立完整质量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以达到持续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目的。加强对环节质量的评价, 对全院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检查中儿科存在的不足, 及时反馈查处违规、差错现象, 护士长、主管护士加强监控, 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4 专业技术要从细节培训

发生技术性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护士理论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 因此, 应重视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现在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都倍加爱护, 父母年轻气盛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 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 因此, 对护理理论和操作技术要求高, 特别是新上岗护士培训尤为重要。进行核心制度学习、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训练、职业素质及护理安全教育, 掌握儿科护理特点, 完成岗位职责。

5 风险意识要从细节培养

5.1 培养风险意识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儿科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有时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 因此, 必须重视每一个细节, 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境, 强化安全管理规定, 落实告知制度, 规避护理风险。

5.2 强化法律意识

护理记录在内容、要求和管理上要客观、真实, 体现证据意识。应建立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定期学习护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 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护士长可利用一切时机、事例从法律的高度认识护理责任, 强化责任观念, 自觉约束护理行为, 主动寻找不安全隐患及家长反映不满意的问题, 专题讨论、分析原因, 及时通报补救。

通过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细节管理后, 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到“零缺陷”不可忽视每个细节。从细处改进护理工作流程, 对护理工作内容以细化的形式提出具体要求, 在落实规章制度中关注细节管理等, 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最大限度减少护理缺陷、差错、事故。护士长是医院护理质量监控的管理者, 是落实细节的关键, 在日常护理管理中要时刻关注细节, 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实现护理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的 保证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创建护理品牌。方法 通过对工作实践, 立足儿科护理特点必要性、可行性。结果 转变护士服务理念,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服务质量。结论 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细节管理经验, 旨在为儿科护理管理中实施细节管理提供借鉴。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要, 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秋洁.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

[2]崔裁.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篇2

主讲人:胡美娟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度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科室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按程序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及时改进。

四、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及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

对于有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及家属要加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病人安全。

六、加强护理,必要时加床档、约束带,以防跌倒、坠床等发生。

七、严格执行医院药品管理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1、毒、麻、限、剧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管理,专柜保管并加锁。保持固定基数,每班交接并登记。

2、药物、物品标签清楚,分别放置。

八、抢救器材做到四定:定物品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

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保持性能良好,做好应急准备,定期清点交接。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九、病房通道要通畅、清洁,禁止堆放各种物品、仪器设备等,保证病人通行安全。

加强科室水电暖管理,不漏水、漏电、漏气,发现有损坏及时报告设备科维修。工作场所及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确保安全用电。

十、做好安全防盗及消防工作,加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发现有可疑人员立即报告保卫科。

、消防器械保持备用的状态。

十一、制定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十二、对于所发生的护理过失,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整改,并上报护理部。

一、输液安全管理

1、确保输液用具安全: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如发现不符要求则不可使用。

2、药物的安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

3、查对制度

3.1医嘱查对: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执行医嘱前需打印好输液执行单,由专人负责摆、配液。

3.2.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一撕二挤三倒转四照看

一撕:撕开外包装,核对溶液名,保质期。

二挤: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

三倒转: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

四照看: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如检查溶液发现有异常,需及时上报。

3.3

准确张贴输液瓶签: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方能张贴。

3.4

配药: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3.5

更换液体(接瓶/换瓶):更换液体时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5.1

检查接瓶的液体有无混浊、沉淀等。

3.5.2

查对前后二组液体有无配伍禁忌,如无才能接瓶,更换后应仔细观察二者的反应,是否有沉淀、混浊的现象出现,如有应马上更换输液管;

3.5.3

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液体不能前后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如无其他补液,应用生理盐水间隔。

3.5.4

药液输入后,应检查茂菲氏滴管液平面及输液管道是否通畅,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根据药物及病情调整滴速,并作相应宣教。

4、用药观察

4.1

有无药物过敏反应

4.2

药物输液滴速

4.3

输液外渗

5、输液反应处理

则按输液反应处理流程进行,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二、坠床跌倒管理

1、病房挂防跌倒标识;

2、留陪人,并宣教有关注意事项;

3、病床的高度要适中、固定;

4、必要时加护床栏,以防坠床:;

5、病室光线充足,地面保持干燥。

6、一旦发生坠床跌倒,立即执行坠床跌倒应急预案。

7、坠床/跌倒事件上报:发生坠床/跌倒后须向护理部上报,填写事件经过、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三、患儿安全管理

1、新生儿的安全管理

1.1新生儿入住新生儿室时,在手腕佩带腕带,此标志不得摘除或剪下,责任护士在新生儿出院前摘除。

医务人员将新生儿交给父母及监护人前确认他们的身份。

2、住院患儿的安全管理

1.1儿童住院期间,必须有父母亲或监护人陪同

1.2入院时向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介绍本科医务人员。

3、对人员的身份鉴别:

3.1

医务人员值班期间应始终佩带医院的工作身份牌,并做好自我介绍。

3.2

值班人员巡视病房时,注意闲逛人员、可疑人员。

3.3对任何出现可疑行为的人应询问、注意并上报。

4、发生新生儿、婴儿及儿童病人丢失的处理对策:

4.1

最早发现小儿失踪的员工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和保卫科,并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

4.2

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封闭病房的全部出口和楼道,仔细搜寻。

4.3.一旦确认丢失婴儿/儿童超过1小时,按规定报告公安局。

4.4

如果需要,通知化验室保留血样。

4.5

安慰其他患者。

四、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1、医务人员常发生的意外损伤是锐器伤,尤其是针刺损伤,常见原因有:操作不得法;缺乏职业经验;心理压力过重等。

2、预防: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坚持标准预防原则。

2.1

标准预防核心内容:

2.1.1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1.2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1.3

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2.1.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等

2.2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2.2.1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2.2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需戴双层手套。

2.2.3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2.4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5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发生意外损伤后处理程序:

3.1

保持镇静

3.2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的粘膜。

3.3

刺激局部出血: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4

受伤部位的消毒: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5

发生意外损伤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查清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3.6高风险时药物预防:例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

五、用氧安全使用管理

1、氧气是一种助燃物质,不要与明火、火星和易燃物质接触。

2、在氧气接口处张贴“禁止烟火”,警示牌。

3、安全用氧,切实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4、严格遵守用氧操作规程,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而后应用,停用时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如中途改变流量时,先将氧气和鼻导管分离,调节好流量后再接上。

5、观察用氧效果: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发绀减轻,心率较前减慢,呼吸困难缓解,精神状态好转等是氧疗有效的反映。

6、定时更换湿化瓶,湿化液每日更换。

六、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管理

1、转运下列病人时要按重危病人的转运方法进行转运:

1.1

生命体征不稳定;

1.2

意识改变;

1.3

新生儿

1.4

静脉使用调节血压、心律及呼吸方面药物;

2、转运病人前按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3.1

氧气枕。

3.2

开通留置的静脉通路;

4、转运病人前,应通知接收部门,以确保接收部门获知病情,做好准备工作。

6、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留在病人身边,根据需要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END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研究 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04-02

前言:

儿科护理关乎到孩子生长发育规律、患儿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当患儿在成长期生病时,医院可通过必要的医疗手段、护理手段,消除孩子的疾病痛苦,让他们摆脱疾病,继续健康成长[1]。但同时由于患儿的身体、心理是不受控制及管理的,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服务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成倍出现,为此,笔者从风险管理及预防措施两方面入手,研究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水平的办法和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随机选取某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3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1例、女22例,年龄在4个月-10个月不等,平均年龄(6.34±1.21)月。门诊诊断报告显示,73例患儿所患疾病病症不同,主要包括感冒发热、急性肠炎、呼吸道感染、外伤、脑炎等,因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表现及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皆表现出不同,差异无明显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性综合治疗,接受差异化护理服务,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内容包括:①患儿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的科学统一管理,在护理中对患儿身份及疾病资料进行统计、记录,接受检查、安排服药、给予特殊照顾时,都要核对姓名,避免错误用药、延误病情等风险问题[2]。②观察及发现风险,患儿的思想和行为难以控制,故需要护理人员时刻注视、观察患儿的一举一动,并与患儿家长一起配合护理,如:始终让患儿在家长或护理人员视线之内活动、接受治疗;将对患儿有身体伤害或存在误食风险的食物隔离、清除出去;患儿在治疗中出现异常表现,异常哭闹、流口水、呕吐、面色潮红等等,需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做进一步检查。③细致护理,围绕医疗工作展开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分析、配比,如:患儿需要输液消炎,整理患儿检查报告,在输液前排除过敏风险;患儿要住院观察,需与家长沟通联系,对患儿一些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进行细致掌控,避免其因错误饮食而加重病情;患儿病情紧急、变化复杂,需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患儿用药后表现进行严密观察,并留存治疗依据,掌握患儿治疗的有效证据、依据等等;患儿年龄过小,在用药剂量处理上需与医生做密切沟通和反复斟酌,避免用药剂量过大,给患儿造成毒副作用[3]。

对比两组患儿风险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现实病案资料为依据,提出有效防范措施与对策。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风险事件1例、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分别为2.5%、7.5%,情况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4例、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分别为12.12%、2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本组研究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很多,儿科护理极易出现因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风险管理意识差、防范能力不足而诱发的风险事件和不良反应。资料中,采用风险管理的观察组40例患儿,依然有风险事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事件1例、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分别为2.5%、7.5%。此外,仅进行常规护理的患儿,风险事件4例、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分别为12.12%、21.21%,风险因素及不安全问题更多。上述数据说明,针对于患儿的护理工作,问题比较严重,风险因素种类多、表现形式及内容复杂。

笔者认为,要想预防风险,发挥风险管理作用与效果,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工作调整,如:了解患儿真实的疾病状态,掌握患儿基础资料,当发生突发病情时,或观察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与相关医师联系,及时救济、紧急处置;又如:特殊药物的应用注意[4]。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药物应用管理问题的关注,对用药后患儿的病情变化及反应严密观察。同时,还需将所听到的医嘱进行重复,或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反复确认患儿是否处于安全的护理工作环境中。只有不断反复查验、一丝不苟的执行护理工作,拥有风险管理意识,方可从本质上杜绝、消除风险因素的干扰,将防范对策融合到具体的护理行为当中,保护好患儿的健康及安全[5]。

众所周知,各类护理工作都有不同的服务侧重,儿科护理的侧重是与患儿家属沟通好、正确严格按照医生嘱托辅助患儿接受治疗、服药,积极落实风险管理并对风险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防范,给予患儿其他的疾病恢复帮助。虽然工作内容、性质大体相当,但深究护理服务的本质便可以发现,儿科护理要想落实到实处,护理工作还需做诸多努力。

参考文献:

[1]香祝浓,杨菲菲,张旭.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2(19):119-120.

[2]权春艳.小儿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3,20(118):267-268.

[3]叶训琴,李晓东,王明飞.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3,10(124):163-165.

[4]张天琼,刘玉碧,张甜.基于当前儿科护理理念与服务标准探究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0(10):168-169.

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篇4

关键词:风险防范护理,儿科,护理管理

儿科患儿由于年龄较小, 在治疗过程中很难积极配合, 又由于相关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责任意识以及不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等, 所以在治疗中易出现风险事件, 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严重者会导致医疗纠纷[1]。因此, 在进行儿科护理时, 为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使儿科护理质量得到提升, 应对护理管理足够重视, 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护理模式。本研究主要对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的方案与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患儿50例, 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5~10.0岁, 平均 (5±3) 岁;对照组患儿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9岁, 平均 (6.3±2.8) 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防范护理,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 风险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足够重视细节护理, 防止出现风险事件。第一, 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患儿的安全进行保证;第二, 应积极组织健康教育活动, 将疾病知识以及注意事项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 使其对患儿的运动规律与饮食规律等进行充分了解, 强化护患合作, 从而避免发生风险事件[2];第三, 定期巡视, 以便可以及时发现隐藏的风险因素, 从而使之被扼杀在摇篮中。

1.2.2 风险识别

护士长以及相关护理人员应仔细对儿科病房中的护理资料实施研究, 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制订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应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培养, 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儿情况的不同而进行全面评估, 从而有效制订相关的风险防范对策[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且患儿未出现并发症;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 且患儿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没有变化, 患儿出现较为明显的并发症。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儿经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后,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2.0%,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0%, 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护理风险事件主要是指在进行护理时可能出现的所有不安全事件。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接触的时间较多, 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4]。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转变与维权意识的增强, 患儿及其家属在就医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护理人员也将背负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与责任。儿科患儿由于年龄较小, 在治疗过程中很难积极配合, 因此在进行儿科护理过程中, 为降低护理的风险发生率, 并儿科护理质量得到提升, 应足够重视护理管理, 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护理模式[5]。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2.0%,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0%,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减少患儿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刘变巧.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童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15) :48-49.

[2]曾月嫦, 麦海娟, 马梦玲, 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6) :38-39.

[3]郑瑞莺, 梁远关.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及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3) :368-368.

[4]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1) :88-89.

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 篇5

组长:邓志艳

成员:范秀花 蒋会丽 黄莉惠 席娟

一: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参成员负责科室的医疗安全管理实施全面管理

二:科室安全管理小组熟悉并能处理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全面了解突发应急预案流程

三:科室安全管理小组至少每月召开两次会议,遇到特殊情况随时召开,讨论并总结本科室发生医疗护理安全的潜在危险,认真分析总结缺陷,做好预防。

四:针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认真讨论,提出整改意见,以做好医疗安全的持续质量改进

五:全科人员要加强学习,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思。从思想上提高警惕

六:坚持以“患儿安全”为第一位,全体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熟知影响护理安全管理的各项内容。

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篇6

【摘 要】 目的:观察风险管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91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392例,实施重点环节风险管理模式;观察组1520例,实施细节风险管理,对护理行为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护理临床效果,及病人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护理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投诉率及护理满意度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细节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及投诉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细节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4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大众的维权意识、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对医疗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控护理风险成为医院质控重要内容之一。儿科收治患者特殊,患儿自主行为能力低,主诉能力差,病情变化发展迅速,耐受差易致不良结局,存在诸多潜在的护理风险。此外,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与不良结局,患儿便可能情绪失控,引发护患纠纷甚至是医患冲突,儿科成为护理纠纷高发科室。为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对1520例患儿行细节风险管理模式,取得一定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护理的291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1392例,男性784例,女性608例,门诊1119例,住院273例;观察组患儿1520例,男性861例,女性659例,门诊1204例,住院31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原有的护理行为风险管理办法 主要模式为重点环节管理:① 输液室管理,应用“四部巡视法”,重点关注穿刺效果、输液不良反应预防与应急处理;②围手术期间护理,注重落实患儿家属知情权,详细告知手术目的、方法、疗效、风险、费用等情况,以便争取患儿家属理解;③急诊室接待,关注绿色通道,急诊室接待护士应具有较高的应急能力,做好家属安置工作,尽快落实绿色通道;④住院部日常护理,关注用药安全、疼痛护理。

122 观察组从细节出发,对护士行为进行全面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注重信息交流质量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建立标准化问答体系。主要包括接待问答、用药问答、治疗问答、手术问答、日常问答、出院问答等,如患者家属问:“怎么这么久,还要等多长时间”,护士答:“让您久等,我们都是排号就诊,有些孩子可能病情特殊,花的时间长一些,希望您能体谅”,不回避、不敷衍,对于涉及治疗问题,回答应客观,即使不知情也不应回避不答,回答时注意态度,将护患交流纳入至患者满意度指标之中;印制、发放《儿科诊疗路径指导手册》,使患儿家属对儿科情况有基本的了解,按照规章流程成诊疗活动,减轻护士工作量,避免护患间因相互之间不了解产生误会;在使用特殊药物如具有一定风险或价格较昂贵的药物时,应在保障治疗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使家属周知,避免因不良结局、费用过大产生护患纠纷。②改进与患儿的交流方式。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引导、抚慰能力,尽量避免采取制动措施,针对特殊类型患儿,应掌握护理要点,如婴幼儿,应注重舒适护理,注重维持安静、舒适环境,针对年龄较大、活泼好动患儿,应加强管理、引导,采用奖惩结合方式,严禁患儿危险行为,如私自活动、触及危险品[1]。③关注文书记录质控。文书记录是记录所有护理活动的书面文件,应落实好护理文书管理制度,注重质控,培养护士完成护理文书意识与能力,文书记录关系护士切身利益,是循证追责的重要依据。④注重护理操作水平质控。护理操作主要分为输液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等,据具体护理内容,制定落实规范化的护理操作路径,如穿刺要点包括血管条件评估、血管选择、穿刺手法等,在输液区粘贴“穿刺要点”标识,既警醒护士,又有助于患儿家属监督。⑤设立流动护理质量监督小组,提高风险管理持续性 :以科室为单位记录护理过程中不规范行为,匿名记录,避免给护士带来额外的职业压力;成立护理行为风险管理小组,下辖有护患纠纷协调员、护理现场指导员、护理行为观察员、护士心理调节员等成员,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工作更具针对性,风险小组直接对护理部负责。⑥关注护士意识与心理动态:意识指导行为,现阶段多数护士均接受专科职业教育或高等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岗前培训、实践后均具有一定的护理能力,可应对儿科日常护理,多数护士自身护理技能水平是合乎要求的,但受职业压力、性格等因素影响,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工作态度、言语、注意力等工作状态因素都可能产生波动,部分护士甚至产生极端想法,严重影响护理质量与安全;护理部在干预护理行为的同时,应关注护士心理与意识动态,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走访、小组合作等方法,促进护士间交流,同时需转变管理理念,在发生护患纠纷时,不应推卸责任,应具有整体荣誉感,医院方应积极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在责任尚未划分前尽量保护当事人。

13 观察指标 护理不良事件(如走失、重复扎针致皮肤出现红肿等不良反应、患儿烫伤与跌伤等、严重并发症、护患纠纷),护理投诉,患者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结局比较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投诉内容比较 观察组因护理态度投诉率、护理技能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沟通率,其它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儿科是护理纠纷发生高发科室,也是护士自主离职率较高的科室[2],这与儿科护理风险与职业压力较高有关。概括而言,儿科护理风险具体原因包括:①患儿病理特点变化风险,护理技术难度大,本研究儿科患儿初诊者不足60%,许多患儿为近期病情发生变化,或疗效不佳而复诊,部分患儿甚至还未出院病情便发生变化,不得不延长住院、门诊治疗时间;②患儿生理、心理风险,主诉能力差,意识不成熟,行为跳脱,不可预知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本研究中,患儿家属对护理技能投诉率较高,便与护理过程中易出现护理技术差错有关,患儿配合意识不足也易操作护理差错,如针刺伤;③患儿家属风险,患儿家属关心则乱,对护理质量过于苛求,反而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护士态度,埋下护理风险隐患,家属给护士压力过大是造成儿科护士离职的重要原因[3];④护士自身职业技能、态度、综合素质如抗压能力风险,不足以应对护理日常护理、家属交流工作,本研究中对照组护理态度、护理沟通合计投诉约占总例数5965%,提示护士态度与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当然也可能与工作环境有关,但改善护理态度、提高沟通效用确实非常必要。尽管改进工作卓有成效,具备可行性,但保障改进工作长效性更为关键,以制度作保障维持改进长久生命力,有具体的落实条款使工作有目标,避免针对个人以减少职业压力。

综上所述,实施细节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及投诉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韶华,胡蓉.浅谈儿科门诊输液室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风险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284-285.

[2]刘进.儿科门诊护士离职意愿及与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压力关系分析[D].山东大学,2014:24-26.

[3]王立敏,黄春艳.临床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890.endprint

【摘 要】 目的:观察风险管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91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392例,实施重点环节风险管理模式;观察组1520例,实施细节风险管理,对护理行为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护理临床效果,及病人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护理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投诉率及护理满意度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细节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及投诉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细节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4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大众的维权意识、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对医疗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控护理风险成为医院质控重要内容之一。儿科收治患者特殊,患儿自主行为能力低,主诉能力差,病情变化发展迅速,耐受差易致不良结局,存在诸多潜在的护理风险。此外,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与不良结局,患儿便可能情绪失控,引发护患纠纷甚至是医患冲突,儿科成为护理纠纷高发科室。为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对1520例患儿行细节风险管理模式,取得一定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护理的291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1392例,男性784例,女性608例,门诊1119例,住院273例;观察组患儿1520例,男性861例,女性659例,门诊1204例,住院31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原有的护理行为风险管理办法 主要模式为重点环节管理:① 输液室管理,应用“四部巡视法”,重点关注穿刺效果、输液不良反应预防与应急处理;②围手术期间护理,注重落实患儿家属知情权,详细告知手术目的、方法、疗效、风险、费用等情况,以便争取患儿家属理解;③急诊室接待,关注绿色通道,急诊室接待护士应具有较高的应急能力,做好家属安置工作,尽快落实绿色通道;④住院部日常护理,关注用药安全、疼痛护理。

122 观察组从细节出发,对护士行为进行全面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注重信息交流质量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建立标准化问答体系。主要包括接待问答、用药问答、治疗问答、手术问答、日常问答、出院问答等,如患者家属问:“怎么这么久,还要等多长时间”,护士答:“让您久等,我们都是排号就诊,有些孩子可能病情特殊,花的时间长一些,希望您能体谅”,不回避、不敷衍,对于涉及治疗问题,回答应客观,即使不知情也不应回避不答,回答时注意态度,将护患交流纳入至患者满意度指标之中;印制、发放《儿科诊疗路径指导手册》,使患儿家属对儿科情况有基本的了解,按照规章流程成诊疗活动,减轻护士工作量,避免护患间因相互之间不了解产生误会;在使用特殊药物如具有一定风险或价格较昂贵的药物时,应在保障治疗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使家属周知,避免因不良结局、费用过大产生护患纠纷。②改进与患儿的交流方式。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引导、抚慰能力,尽量避免采取制动措施,针对特殊类型患儿,应掌握护理要点,如婴幼儿,应注重舒适护理,注重维持安静、舒适环境,针对年龄较大、活泼好动患儿,应加强管理、引导,采用奖惩结合方式,严禁患儿危险行为,如私自活动、触及危险品[1]。③关注文书记录质控。文书记录是记录所有护理活动的书面文件,应落实好护理文书管理制度,注重质控,培养护士完成护理文书意识与能力,文书记录关系护士切身利益,是循证追责的重要依据。④注重护理操作水平质控。护理操作主要分为输液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等,据具体护理内容,制定落实规范化的护理操作路径,如穿刺要点包括血管条件评估、血管选择、穿刺手法等,在输液区粘贴“穿刺要点”标识,既警醒护士,又有助于患儿家属监督。⑤设立流动护理质量监督小组,提高风险管理持续性 :以科室为单位记录护理过程中不规范行为,匿名记录,避免给护士带来额外的职业压力;成立护理行为风险管理小组,下辖有护患纠纷协调员、护理现场指导员、护理行为观察员、护士心理调节员等成员,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工作更具针对性,风险小组直接对护理部负责。⑥关注护士意识与心理动态:意识指导行为,现阶段多数护士均接受专科职业教育或高等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岗前培训、实践后均具有一定的护理能力,可应对儿科日常护理,多数护士自身护理技能水平是合乎要求的,但受职业压力、性格等因素影响,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工作态度、言语、注意力等工作状态因素都可能产生波动,部分护士甚至产生极端想法,严重影响护理质量与安全;护理部在干预护理行为的同时,应关注护士心理与意识动态,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走访、小组合作等方法,促进护士间交流,同时需转变管理理念,在发生护患纠纷时,不应推卸责任,应具有整体荣誉感,医院方应积极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在责任尚未划分前尽量保护当事人。

13 观察指标 护理不良事件(如走失、重复扎针致皮肤出现红肿等不良反应、患儿烫伤与跌伤等、严重并发症、护患纠纷),护理投诉,患者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结局比较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投诉内容比较 观察组因护理态度投诉率、护理技能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沟通率,其它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儿科是护理纠纷发生高发科室,也是护士自主离职率较高的科室[2],这与儿科护理风险与职业压力较高有关。概括而言,儿科护理风险具体原因包括:①患儿病理特点变化风险,护理技术难度大,本研究儿科患儿初诊者不足60%,许多患儿为近期病情发生变化,或疗效不佳而复诊,部分患儿甚至还未出院病情便发生变化,不得不延长住院、门诊治疗时间;②患儿生理、心理风险,主诉能力差,意识不成熟,行为跳脱,不可预知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本研究中,患儿家属对护理技能投诉率较高,便与护理过程中易出现护理技术差错有关,患儿配合意识不足也易操作护理差错,如针刺伤;③患儿家属风险,患儿家属关心则乱,对护理质量过于苛求,反而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护士态度,埋下护理风险隐患,家属给护士压力过大是造成儿科护士离职的重要原因[3];④护士自身职业技能、态度、综合素质如抗压能力风险,不足以应对护理日常护理、家属交流工作,本研究中对照组护理态度、护理沟通合计投诉约占总例数5965%,提示护士态度与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当然也可能与工作环境有关,但改善护理态度、提高沟通效用确实非常必要。尽管改进工作卓有成效,具备可行性,但保障改进工作长效性更为关键,以制度作保障维持改进长久生命力,有具体的落实条款使工作有目标,避免针对个人以减少职业压力。

综上所述,实施细节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及投诉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韶华,胡蓉.浅谈儿科门诊输液室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风险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284-285.

[2]刘进.儿科门诊护士离职意愿及与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压力关系分析[D].山东大学,2014:24-26.

[3]王立敏,黄春艳.临床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890.endprint

【摘 要】 目的:观察风险管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91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392例,实施重点环节风险管理模式;观察组1520例,实施细节风险管理,对护理行为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护理临床效果,及病人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护理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投诉率及护理满意度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细节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及投诉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细节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4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大众的维权意识、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对医疗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控护理风险成为医院质控重要内容之一。儿科收治患者特殊,患儿自主行为能力低,主诉能力差,病情变化发展迅速,耐受差易致不良结局,存在诸多潜在的护理风险。此外,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与不良结局,患儿便可能情绪失控,引发护患纠纷甚至是医患冲突,儿科成为护理纠纷高发科室。为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对1520例患儿行细节风险管理模式,取得一定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护理的291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1392例,男性784例,女性608例,门诊1119例,住院273例;观察组患儿1520例,男性861例,女性659例,门诊1204例,住院31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原有的护理行为风险管理办法 主要模式为重点环节管理:① 输液室管理,应用“四部巡视法”,重点关注穿刺效果、输液不良反应预防与应急处理;②围手术期间护理,注重落实患儿家属知情权,详细告知手术目的、方法、疗效、风险、费用等情况,以便争取患儿家属理解;③急诊室接待,关注绿色通道,急诊室接待护士应具有较高的应急能力,做好家属安置工作,尽快落实绿色通道;④住院部日常护理,关注用药安全、疼痛护理。

122 观察组从细节出发,对护士行为进行全面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注重信息交流质量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建立标准化问答体系。主要包括接待问答、用药问答、治疗问答、手术问答、日常问答、出院问答等,如患者家属问:“怎么这么久,还要等多长时间”,护士答:“让您久等,我们都是排号就诊,有些孩子可能病情特殊,花的时间长一些,希望您能体谅”,不回避、不敷衍,对于涉及治疗问题,回答应客观,即使不知情也不应回避不答,回答时注意态度,将护患交流纳入至患者满意度指标之中;印制、发放《儿科诊疗路径指导手册》,使患儿家属对儿科情况有基本的了解,按照规章流程成诊疗活动,减轻护士工作量,避免护患间因相互之间不了解产生误会;在使用特殊药物如具有一定风险或价格较昂贵的药物时,应在保障治疗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使家属周知,避免因不良结局、费用过大产生护患纠纷。②改进与患儿的交流方式。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引导、抚慰能力,尽量避免采取制动措施,针对特殊类型患儿,应掌握护理要点,如婴幼儿,应注重舒适护理,注重维持安静、舒适环境,针对年龄较大、活泼好动患儿,应加强管理、引导,采用奖惩结合方式,严禁患儿危险行为,如私自活动、触及危险品[1]。③关注文书记录质控。文书记录是记录所有护理活动的书面文件,应落实好护理文书管理制度,注重质控,培养护士完成护理文书意识与能力,文书记录关系护士切身利益,是循证追责的重要依据。④注重护理操作水平质控。护理操作主要分为输液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等,据具体护理内容,制定落实规范化的护理操作路径,如穿刺要点包括血管条件评估、血管选择、穿刺手法等,在输液区粘贴“穿刺要点”标识,既警醒护士,又有助于患儿家属监督。⑤设立流动护理质量监督小组,提高风险管理持续性 :以科室为单位记录护理过程中不规范行为,匿名记录,避免给护士带来额外的职业压力;成立护理行为风险管理小组,下辖有护患纠纷协调员、护理现场指导员、护理行为观察员、护士心理调节员等成员,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工作更具针对性,风险小组直接对护理部负责。⑥关注护士意识与心理动态:意识指导行为,现阶段多数护士均接受专科职业教育或高等专业教育,理论知识丰富,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岗前培训、实践后均具有一定的护理能力,可应对儿科日常护理,多数护士自身护理技能水平是合乎要求的,但受职业压力、性格等因素影响,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工作态度、言语、注意力等工作状态因素都可能产生波动,部分护士甚至产生极端想法,严重影响护理质量与安全;护理部在干预护理行为的同时,应关注护士心理与意识动态,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走访、小组合作等方法,促进护士间交流,同时需转变管理理念,在发生护患纠纷时,不应推卸责任,应具有整体荣誉感,医院方应积极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在责任尚未划分前尽量保护当事人。

13 观察指标 护理不良事件(如走失、重复扎针致皮肤出现红肿等不良反应、患儿烫伤与跌伤等、严重并发症、护患纠纷),护理投诉,患者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结局比较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投诉内容比较 观察组因护理态度投诉率、护理技能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沟通率,其它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儿科是护理纠纷发生高发科室,也是护士自主离职率较高的科室[2],这与儿科护理风险与职业压力较高有关。概括而言,儿科护理风险具体原因包括:①患儿病理特点变化风险,护理技术难度大,本研究儿科患儿初诊者不足60%,许多患儿为近期病情发生变化,或疗效不佳而复诊,部分患儿甚至还未出院病情便发生变化,不得不延长住院、门诊治疗时间;②患儿生理、心理风险,主诉能力差,意识不成熟,行为跳脱,不可预知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本研究中,患儿家属对护理技能投诉率较高,便与护理过程中易出现护理技术差错有关,患儿配合意识不足也易操作护理差错,如针刺伤;③患儿家属风险,患儿家属关心则乱,对护理质量过于苛求,反而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护士态度,埋下护理风险隐患,家属给护士压力过大是造成儿科护士离职的重要原因[3];④护士自身职业技能、态度、综合素质如抗压能力风险,不足以应对护理日常护理、家属交流工作,本研究中对照组护理态度、护理沟通合计投诉约占总例数5965%,提示护士态度与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当然也可能与工作环境有关,但改善护理态度、提高沟通效用确实非常必要。尽管改进工作卓有成效,具备可行性,但保障改进工作长效性更为关键,以制度作保障维持改进长久生命力,有具体的落实条款使工作有目标,避免针对个人以减少职业压力。

综上所述,实施细节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事件发生率、纠纷发生率及投诉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韶华,胡蓉.浅谈儿科门诊输液室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风险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284-285.

[2]刘进.儿科门诊护士离职意愿及与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压力关系分析[D].山东大学,2014:24-26.

基层医院儿科护理管理的体会 篇7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 护理管理也不例外, 护理管理所指的人有护士、病人、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1 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在儿科病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 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 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 同时这些父母年轻气盛脾气大, 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 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 “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 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 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 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 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 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 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 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 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 关心体贴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安心在儿科工作。

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 而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 对护理要求很高。为此, 我科安排2名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 专门上白班, 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 要求他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 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外, 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与他们玩耍, 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 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 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执行, 减少护患矛盾。

1.3 加强医护合作,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 病情变化快, 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 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 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 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 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 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 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 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 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 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 造成护理工作忙乱, 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 对于这些矛盾, 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 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 并向医生解释道歉, 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 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冲突[1]。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4 护士长要树立自身的威信

1.4.1 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品德

历史上许多事例表明, 道德颓废的人不会有人信任, 品行高洁、大公无私、正派公道的护士长才能得到护士的信赖, 可见树威之道修德为先。护士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护理管理的成效、人心的向背都产生重大影响, 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威望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 是护理人员效法的楷模[2]。

1.4.2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古人云“己不正何以正人”, 护士长的工作中要身先士卒,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要求护士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好, 要求护士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但身先士卒的同时又不能“一手包揽”, “苦干”式的领导者已被现代管理所淘汰, 一个出色的护士长是要合理使用激励机制,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让每个护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常见的激励方法有奖励激励、感情激励、目标激励及行为激励。

1.4.3 护士长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过硬的技术, 开拓创新的意识

儿科病种繁多, 专科性不强, 有些疾病在专科护理书上都找不到护理依据, 需要在临床上摸索, 这就要求护士长在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进取、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走在护士的前面。在技术操作方面护士长也要有过硬的本领, 护士们懂的, 护士长要精, 护士们不懂的护士长应熟, 护士头皮静脉穿刺不成功的, 护士长能“一针见血”……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护士们的尊重。

1.4.4 正确用人, 平易近人

任何一位护士长都是从普通护士中走来, 虽然工作职责不同, 但人格上是平等的, 护士长用人要公平合理, 任人唯贤, 发挥每个护士的专长, 努力为他们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2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 加强病房管理

2.1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 “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 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 如果问到哪位护士, 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 不推给其他护士, 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 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诿等情况发生。

2.2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 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 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 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 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 采取日提醒、周强调、月检查等方法, 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 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 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收住肠炎病人的病房每天用消佳净消毒液拖地1次。

2.4 加强病区经济管理

儿科由于病人多、周转快、临时处置多、工作忙乱琐碎等特点, 一直存在光干活不收费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专门规定了谁处置病人谁负责收费, 早上查对医嘱时由处理医嘱者检查。同时护士长每周查架上病历2次、责任班下午负责长期医嘱处置的收费、核对医嘱者负责检查医生的医嘱是否按收费标准要求书写及有无漏写医嘱, 有漏收费现象的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并与其二次分配挂钩。儿科耗材大、盈利小, 所以一定要做好增收节支, 严抓经济管理。

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 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 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 液体外渗, 致局部出现红肿、水疱;⑥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⑦病人多, 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3.2 纠纷的防范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 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 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 解决了8 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 进行责任心教育, 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 如实记录护理文件, 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 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 (包括临时液体) 都要认真查对, 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 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 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 小儿镇静后及时送检查;⑦执行纠纷预警制度, 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 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 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 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 使各班谨慎对待, 防止事态恶化。

3.3 护士长的应对策略

护士长首先对护理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 对有情绪不满或过激行为的早制止, 及时阻断其恶习性发展。对待纠纷要做到“三宜三不宜”, 即宜见不宜避, 宜劝不宜激, 宜散不宜聚[3]。其次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患儿家长[4,5,6], 心平气和, 满腔热情地接待, 耐心倾听申诉和反映, 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 如确实是我们工作不到位要向家属赔礼道歉[7,8]。对采取非法手段大打出手、聚众闹事、无理纠缠等通过院方付诸法律的方法解决。

参考文献

[1]许美芳.论护士长的非权利影响力[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4) :68.

[2]贾崇玲.儿科病房护理纠纷原因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3, 35 (2) :184.

[3]李华, 付明惠, 周淑君.护士长在处理护理纠纷中应急能力的培养[J].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03 (8) :20.

[4]王斌全, 赵晓云.护理管理者的发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2C) :563.

[5]满晶, 李秋洁, 邵燕华.和谐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2C) :544-545.

[6]江寅芳, 祝明华.护理绩效考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11B) :2920-2922.

[7]王艳敏, 张小敏, 陈淑苹.护理管理的现代发展趋势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2 (11A) :2821-2823.

加强儿科病房管理减少护理纠纷 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法律知识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不能正常诉说症状、陪护多、临时处置多、工作繁重、风险大、护理操作琐碎等特点, 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故在儿科工作的护士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 要有预见问题的能力, 才能够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1], 以保证护理质量及维护医院的声誉。

1 护理纠纷的原因

1.1 服务态度

因服务态度在护理服务过程中, 引发的护理纠纷最为多见。临床护理工作由于繁琐、任务重, 护理人员在首次接待患儿及家属过程中, 未能热情周到的接诊及为患儿家属做详细的入院宣教;患儿及家长询问问题时, 回答、解释不全面、不专业, 态度不耐烦或生硬, 使患儿及家属产生反感, 这样, 患儿家长的不满情绪为护理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1.2

输液、采血时未能做到“一针见血”, 这是发生护理纠纷最直接的原因, 或是头皮静脉穿刺成功, 但因固定不好或家属抱患儿姿势不正确碰到针头致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造成穿刺部位红肿、水泡[2], 小孩因血管细且好动, 输液时, 容易引起药物外渗, 遇到血管活性药物或化疗药物, 易导致皮肤坏死。

1.3 责任心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差、病情变化快, 患儿不能准确叙述其生理、心理需求及病情变化, 有关资料完全依靠家长的叙述及护士的密切观察所得, 儿科护士如果不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没有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下所观察到的资料;一旦发生护理纠纷, 必败无疑。

1.4 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

现在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 父母爱子心切, 一旦发病, 父母格外紧张, 焦虑甚至夸大病情, 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 易形成挑剔、否定、拒绝的态度, 有的患儿家长会在强烈的紧张情绪支配下盲目把一切问题都迁怒于护士, 护士往往成为家长表达不满的最直接对象。

1.5 收费问题

由于医疗服务性收费的改革及高科技诊疗技术的应用, 使得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而患儿在住院期间往往由护理人员去催缴费用, 家属易对护理人员产生误解及不满, 从而导致护理纠纷。

2 护理纠纷的对策

2.1 优化服务流程, 改善就医环境, 为患儿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措施

接待新入院患儿, 工作热情, 服务周到,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儿初入院, 对环境陌生、恐惧, 护士应尽量创造条件, 满足生活上的需求, 关心、体贴他们。同时, 还应该执行纠纷预警制度, 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 首先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同时, 当班护士也要做好交接班, 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 使各班谨慎对待, 及时处理, 防止事态恶化。

2.2 加强责任心, 提高技术操作能力,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实践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掌握过硬的基本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轮流培训学习, 不断更新业务知识, 提高理论水平,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工作责任心, 强化了护理安全意识, 减少护理纠纷。

2.3 增强法律意识

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和《医疗事故管理条例》, 从而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 做到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医德, 才能更好地维护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在护理活动中, 护理人员要履行应有的告知义务, 并及时、准确、客观地作好护理记录, 以防发生护理纠纷时有据可查, 学会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

2.4 有效沟通

大多数患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 使护理操作有一定难度, 易引起护理纠纷。护理人员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身体情况, 运用多种方法鼓励、安慰、亲近他们, 得到他们的认同和信赖, 使治疗能顺利进行。同时, 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树立良好的形象, 赢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展示优质的护理服务, 增强患儿家长的信心。从而, 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5 增加收费的透明度, 执行一日清单制

如果患儿家长对清单上的收费有疑问, 应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把因为费用问题引发的纠纷降到最少,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3 体会

随着我院儿科病房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护理纠纷的不断出现, 因此, 护理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 主动适应形势, 加强有效沟通,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取得病人的信任, 搞好护患关系, 这是杜绝和减少护理纠纷的首要措施。其次要临危不乱, 处事不惊,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患儿家长, 心平气和, 热情接待, 耐心倾听, 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如确实是我们工作不到位的应向患儿及家属赔礼道歉。如果是家属误解的也应该及时解释清楚。经过这两年的不断改进, 加强病房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护理纠纷明显减少, 从而维护了医院形象, 赢得了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张红兵.儿科护士慎独教育与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1) :43.

儿科病房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3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患儿177例、女患儿143例, 年龄1.5~6岁、平均年龄3.76岁。儿科护士24名, 年龄20~39岁, 平均年龄24.5岁, 其中主管4名, 护理师9名, 护士11名。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各160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种、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 具体如下。

1.2.1治疗用药的风险防范护理小儿用药多按公斤体重计算给药量, 有的药物特别是抢救用药, 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 容易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 因此要求护士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单位的换算, 并对医嘱进行仔细核对, 确保小儿用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对高危药品和急救药品要加强管理, 需由多人进行核对, 以免发生用药风险。及时补齐当班使用药品。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方法和禁忌, 对新进人员的药物换算知识进行培训和定期考核, 确保人人过关。

1.2.2坠床等意外风险防范为每张病床都配备床挡, 同时与患儿家长进行积极地沟通, 强调加强照护, 进行充分的安全告知, 在查房时反复强调床档的使用及重要性, 以督促患儿家长严格执行, 防止发生意外坠床事故。小儿不具有危险事物的辨别能力, 同时好奇心强、好动, 因此护士和患儿监护人都要随时注意患儿安全。对床头柜物品进行及时清理, 禁止将热水瓶、玻璃杯、水果刀等危险物品放在床头柜上。指导患儿家长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尽量减少吐奶、误吸等事件发生。新生儿宜与父母分床睡, 单独使用棉被, 同时加强病房巡视, 防止压迫窒息等事故发生。减少儿科病房人员的进出频率, 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病房, 防止患儿丢失。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 告知患儿家长各项风险因素, 取得其签字认可, 以分担意外风险。

1.2.3肺水肿、心衰等风险防范小儿的心肺功能较差, 输液过急过快, 容易引起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2]。务必向患儿家长宣教输液过快对患儿产生的不良后果, 避免其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同时要加强监护, 以免患儿误调输液速度。一旦引发了肺水肿、心衰, 要立即报告主管医生, 并配合进行全力施救。

1.3观察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两组患儿家属的焦虑程度、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评价。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儿家属焦虑评分为 (57.6±10.4) 分, 护理满意率为83.1% (133/160) ;观察组患儿家属焦虑评分为 (42.7±11.1) 分, 护理满意率为94.4% (151/160) , 观察组家属焦虑评分及护理满意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讨论

通过对工作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我们总结出儿科病房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除了患儿身份的特殊性之外,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护士缺少责任意识。由于儿科病房护士工作强度较大, 往往一个护士要同时护理多个患儿, 但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部分护士可能疏于定时巡查, 或技术操作马虎大意, 或未能及时响应家属呼叫等, 不仅降低了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而且容易酿成风险事故。 (2) 医院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 没有有效地落实相关制度, 部分护士的护理行为不规范, 导致护理质量无法保障[3]。 (3) 护士专业能力不足。少数护士特别是新进护士、实习护士等容易因专业知识不足而出现工作疏漏[4], 例如对患儿病情缺乏应有的正确判断, 或操作失误造成输液不当等, 引起风险事件的发生, 造成不良影响。 (4) 服务意识和态度较差:儿科病房相对嘈杂、忙碌, 护士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 情绪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的护士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会心浮气躁, 甚至言辞激烈, 难以心平气和地回答患儿家长问题等, 不仅容易引起患儿家长的强烈不满, 同时也会给护理操作失误埋下了隐患。

本研究结果表明, 风险防范式护理对于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有明显影响, 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明显降低了患儿家长的焦虑程度, 并且提高了护理满意率,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于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 能够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 从而缓解患儿家长焦虑情绪, 改善护患关系, 值得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顾利燕.安全管理模式在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 2013, 31 (4) :358-359.

[2]李秀珍.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6) :1530-1531.

[3]邵淑芳, 陈燕芬, 李月霞,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与成效[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25 (12) :112-113.

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480例患儿。男280例, 女200例;月龄 (75.9±12.3) 个月;疾病分类:呼吸系统疾病202例 (42.1%, 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 消化系统疾病12 1例 (25.2%, 包括腹泻, 腹痛, 肠易激综合征等) , 耳鼻喉疾病84例 (17.5%, 包括中耳炎, 急性咽炎, 扁桃体炎等) , 皮肤疾病73例 (15.2%, 包括荨麻疹, 疱疹, 皮炎等) 。入选标准[1]:非手术患儿, 具有活动能力;无精神疾患;发育正常, 无先天性畸形或疾病;亲属陪同住院。按照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4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大体相似。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护理, 如指标监测、症状观察、用药督导、饮食护理、卫生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1.2.2 观察组

1.2.2. 1 护理标识

在对照组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加用护理标识, 采用腕带卡片, 选用专门的防水软质塑料制成, 表面光滑, 对皮肤摩擦小, 采用防脱落式设计, 扣上后患儿不能轻易自己打开[2]。腕带卡片上记录有患儿基本信息, 包括住院号、病房号、床号、姓名、年龄、疾病类型、陪同者联系方式 (主要为患儿父母) 。由护士和患儿家属确认无误后, 在家属的帮助下给患儿佩戴。

1.2.2.2建立患儿档案

为每位患儿建档, 具体包括: (1) 基本信息:除腕带上的信息外, 还包括患儿性格、体质状态、病史 (护士通过直接观察, 与患儿交流, 与患儿家属沟通等方式获得) 。护理信息包括基本护理项目和重点护理项目; (2) 基本护理:根据患儿病情, 在何时实施何项护理, 每落实一项, 则记录一项; (3) 重点护理:包括卫生护理、病菌感染和过敏患儿的护理, 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荨麻疹等, 这些患儿要避免交叉和继发感染, 重点做好患儿个人卫生和病房环境卫生; (4) 用药管理:用药种类较多或用药频繁的患儿,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特殊药物的使用方法和药物不良反应; (5) 其他护理:对性格活跃的患儿以及睡眠不安稳的患儿, 输液治疗期间需特别注意防止输液管道受压或脱落、坠床、跌倒等意外。

1.2.2. 3 准确施护

(1) 将基本护理信息制成表格, 同时发放给患儿家属, 以便在要对患儿实施护理时, 家长能将患儿召唤至施护地点 (主要为病房) , 护士能及时施护, 减少护士寻找患儿的时间; (2) 护士根据患儿档案和腕带, 核对患儿姓名和病床号, 以迅速确定施护对象; (3) 根据档案上患儿的病情信息、当前状态、服用药物和相关检查, 准确完成对症施护, 提高护理效率; (4) 护士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及其住院期间注意事项, 如开水房、药房、食堂、相关的检查科室等, 告知患儿在其年龄段可能具有的潜在住院风险, 如跌倒、坠床、误食、误吸、乱跑等, 让家属加强对患儿的防范。

1.3 效果评价

统计两组护理意外发生率, 每例患儿每天平均护理时间, 家属满意度等。家属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量表, 4分为满意, 3分为比较满意, 2分为部分满意, 1分为不满意, 0分为非常不满意。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u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意外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意外拔管1例 (0.4%) , 及时发现后得到妥善处理;对照组发生护理意外8例 (3.3%) , 其中3例意外拔管, 2例采血错误, 3例遗漏服药, 均在当日核查中发现, 并及时得到纠正。两组护理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 8, P<0.0 5) 。

2.2 每例患儿每日护理时间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表1)

观察组每例患儿每日平均护理时间低于对照组, 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了更好的护理效果。

3 讨论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的特殊性, 发生护理意外的可能性比成年人要高。成年患者可以通过相关的健康教育告知其注意事项, 即使成人患者有不确定的疑问时, 也可以通过询问护士得到解疑, 从而自觉地遵守相关注意事项[3]。小儿的理解能力发展不完善, 相关的健康教育不能准确理解。另外, 患儿的叛逆心理较强, 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遵守缺乏自控能力, 也是导致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

本次对照组相关护理意外均在当日核查中得到发现和纠正, 从而避免了不良后果的进一步扩大。但纠正问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 儿科护理量本来就较大, 护理工作烦琐, 纠正问题的过程会不同程度的降低护理效率。从我们的临床体会来看, 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 采用护理标识的方法, 对特定对象及时, 准确地施护, 可以减少护理意外的发生, 提高护理效率。皮英等[4]采用腕带标志, 但其腕带上所记载的信息量较大, 这会增加腕带卡片的面积, 降低患儿的可接受性, 施护时要在卡片上阅读大量信息, 不利于及时把握关键信息。我们在腕带卡片上记录患儿的少量基本信息, 便于快速阅读, 掌握关键信息, 其实只需要及时准确找到患儿就足够了。然后将患儿的其他信息记录在我们为之建立的护理档案中, 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基本护理和常规护理, 具有较好的条理性, 可以较快和准确施护, 对于提高护理效率和减少护理差错具有积极意义。

设立环境护理标识临床上也有报道, 对卫生间, 床头等增加说明性标志[5]。我们认为, 这类标志的阅读者主要为患儿家属, 患儿对此不一定能准确理解, 事实上患儿家属主要是在开始阶段对医院环境不熟悉, 通过一两次说明性的指导后, 会迅速适应医院环境, 所以我们对这类标识未过多涉及。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意外发生率和每例每天平均护理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 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显示了更好的护理效果。我们认为, 鉴于儿科患者年龄的特殊性及护理工作的繁重性, 采用腕带卡片和患儿档案的护理标志方式, 并请家长加以配合, 对于提高护理效率和降低护理意外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风玉.规范化护理标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23) :5.

[2]张文俐, 彭翠香, 夏秋江.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9) :3493.

[3]刘艳, 鲜于云艳, 吴建红.管道档案在神经内科监护病房管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32) :3924.

[4]皮英, 姜晓芬.护理警示标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5) :26.

上一篇:四大发明、文学和艺术下一篇:护理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