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2024-06-16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精选十篇)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1

一、精选典型案例并引导感知——情境导课

要成功实施案例教学, 首先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尽可能地选取来自学生身边的案例, 努力使所选择的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切合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在课前导入的环节中,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等手段, 在类似于谈天或讲故事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自然状态中, 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案例。导课的环节中, 教师完全可以暂时不涉及课时教学目标, 不过早透露教学活动的真实意图, 以便学生能以一种自然状态感知案例内容, 并对案例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为后续的质疑探究等打好基础。

二、相机提问并组织自主探究——精读质疑

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是, 在学生对案例有了初步的兴趣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究欲望后,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本案例与教学目标的潜在联系, 及时巧妙地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引导。或者给学生初步的探究尝试不露痕迹的提示, 以便使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保持, 并避免学生的探究进入可能的弯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 要逐层推进, 以使学生敢于进行自主探究。还要注意使问题的设计与案例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匹配, 表述清楚明白, 既便于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 又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 使学生能按照潜在的教学预期、同时又是自己学习的需要精读案例, 在兴趣和需要的驱使下进行相应的思考。

三、组织学生将探究推向深入——研讨交流

在上一环节用恰当的问题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学生初步形成了对所读案例的一些看法或者这样那样的疑惑之后, 教师应按照整体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 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时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比如要求学生找出案例内容与已学知识的联系;或请学生尝试用一定的地理学知识对相关问题做出解决;也可以要求学生对组内讨论的具体内容做出记录或初步做出梳理;还可以要求各小组成员人人有作为等等。要借助这些要求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将探究推向深入。要结合平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情况的掌握, 指导学生基于前期自主探究的成果, 在讨论中进一步挖掘群体的潜能, 培养合作精神。

四、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探寻原理——归纳提炼

实施案例教学还需要有必要的提炼与提升, 即学生围绕案例内容讨论的结果不能是“散装”的, 要进行归纳和提炼;学生就案例所进行的探究也必须要尽可能地向课时教学目标靠拢, 并使探究的成果提升到理论或方法的层次上。首先, 可以让各个学习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 具体回答出他们小组对案例有关问题的理解、看法。其次, 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尝试解决小组讨论中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 并对组际间的交流加以指导。再次, 可以结合部分小组在案例探究中出现的疑惑, 引导学生将案例学习的成果与所学的课本知识联系对接起来, 加以归纳总结, 让学生发现案例中潜在的地理原理。最后, 在对交流的操控中, 教师要让学生不能仅满足于对案例的显性知识进行总结, 还应该让各学习小组重点介绍已达成共识的观点, 或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的途径、方法与策略等, 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五、总结评价与演绎迁移——拓展应用

实施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必要环节是总结评价和演绎应用。首先, 教师需要充分联系地理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总结评价, 从具体知识的层面给学生以指导。其次,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思维水平进行评价, 指出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提升等环节中的主要优缺点。另外, 教师要把从案例出发进行探究并发现新知获得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启示向学生做出总结。当然, 很重要的一点是, 教师要提醒学生, 从这一案例探究开始, 努力寻找相关的其他探索方向, 以使新学习方法能得到应用并在应用中提升能力。

中学地理经典教学案例 篇2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背景介绍

首先,当今应试教育的制度导致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初中只要最后通过统一考试即可,根本就不作为考试科目,更有一部分地区并不进行地理考试,只在初一的时候学习一年,而到初三时学科多、知识多,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然而到了高中,学校又会开设地理教学,这使得学生的知识积累出现了断代,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会非常不牢靠。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非常不重视,再加课时的不足,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贫乏,进而形成对地理教育的新一轮冲击。

其次,学生对地理学科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单纯地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记住一些城市或者国家等一些地理事象的名称,错误地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意义不大,并且他们不了解现代地理学科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最后,学生对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注入式的教授方式为主,确实令学生乏味。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然后影响了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了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对他们讲解《地图》这一节时,我决定要让他们从这里开始喜欢上地理课堂。案例描述

上课以后我说:‚同学们,假期外出旅游的时候,除了带好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件东西是必须要带,或者到了旅游景区必须要买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顺利而快乐的旅游。猜猜是什么?‛说完以后学生们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指南针,有的说雨伞,竟然有一个人说零食。。。这是我看到罗泽胤想说又不敢说,就把他叫起来鼓励他说,‚没事,大胆说吧,错了也没关系。‛ ‚我,我觉得是地图。‛

‚同学们听到他说什么了吗,没错,就是地图,地图可以是我们足不出户就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甚至了解整个宇宙。‛

听了我的话,学生们都很惊奇,觉得我是在说大话,于是我趁热打铁,展示了几幅地图,顺序依次是宇宙图——银河系图——太阳系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保定市望都县航拍图,通过这几幅地图让大家不仅了解了自己现在所处的位臵,更是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等着他们去发现。趁热打铁,我让他们在最后一幅保定市望都县航拍图上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例如自己的家、学校、医院等。看着这幅图,大家都热烈的讨论寻找,这一个发现了学校,那一个发现了自己的家……在大家找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地图神奇不神奇?‛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神奇!!‛

‚正所谓一图在手,天下我有,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幅地图?‛ ‚想!!‛

‚那么咱们先来学习一下制作地图的三件‘法宝’吧。第一个是比例尺,也就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第二个是地图上的方向,在地图上应该怎样辨别方向呢,通常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第三个是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有文字说明的地理事物名称。‛

由于刚才同学们见识到了地图的‚神通广大‛,而且都迫不及待的想制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地图,所以在这节课剩下的时间里我讲的关于地图制作的方法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一些原来爱走神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进来,在这一节课快下课的时候,我留下了课下作业,‚希望大家下课以后可以画一幅咱们校园的地图,明天咱们来比一比谁画的最准确,最漂亮。‛

第二天作业收上来一看,发现大家都很棒,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的同学预习了下节课的内容,应用了等高线的知识来描绘学校的假山,虽然对等高线的取值有一些错误,但这种精神令我很感动。这也说明了学生的兴趣大小对于一节课成功与否有着巨大的作用。

案例反思

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感受过程和经历,所以教师应对每一节课的内容都作精心准备和认真备课,再对学生认真指导。最好提前给学生布臵任务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有话可说。更要给学生精心指导,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确保让学生使用已有经验参与到课堂活动教学当中。

而且教师要指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地理课堂活动教学,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创设操作情境,以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设交流情境,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去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确认是去探究的起点,在问题确认后,开始对问题结果进行一系列的猜测预测等等,进而自然形成了‚探究式‛的学习。

为了能让学生在地理课堂活动教学中能做到想说、能说、会说,教师就必须要精心准备并且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提示与鼓励,这样学生才能感到有趣,才会有兴趣去学习去探究,才会积极参与进去,这样的一堂课才算成功。案例附件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宇宙图

银河系图

太阳系图 世界地图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探微 篇3

一、教学门槛设置太高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地理案例教学必须以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地理知识、拓展地理时空、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对师生的要求较高。就教师而言,如果不是专职成员,同时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教师务必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地理理论要讲透彻;另一方面课堂要善于调控。为此教师应具备准确选择案例、组织课题教学、适时调整案例的高超技巧。就学生而言必须始终扮演一个积极参与的角色,努力做到课前认真准备,仔细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善于发现问题,做好发言准备;课堂积极参与,善于分析问题,发表意见,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维训练;课后全面总结收获,善于从案例教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自己的得失及改进方向,争取不断超越自我。师生地理素养要达到如此境界谈何容易?由此可见中学地理案例教学门槛之高、跨越之难。

二、案例选编相对困难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一般通过对具体案例从不同角度讨论分析、概括归纳出最佳结论。根据地理案例教学真实性、互动性、科学性的原则以及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综合考虑选编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是对教师本身地理素质的严峻考验。特别强调案例材料选取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学生生活体验与地域差异,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风格。广大教师不应为呈现案例而勉强编写案例,否则就可能削足适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地理教学目标,从内容来看,可设计文字材料案例、地理图像案例、图文混合型案例;从方法来看,可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同时必须考虑好案例设计、案例展示、案例分析三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此外案例内容还应考虑利于教师双边活动的展开,激趣引思,诱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要做到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编写出高标准的地理案例往往较为困难。

三、适应范围有所局限

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适应范围自然有所局限。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必须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而定。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教学最适用于区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思维方法、形成“区域要素”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就高中地理而言,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案例教学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必修1“自然地理”则突出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案例教学不是理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讲授与阐述一般地理理论,其手段更为快捷有效,所谓滥用教学方法、拿来主义、杀鸡用牛刀也就是此道理。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至关重要,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学习,传统教学仍必不可少。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的明显特征,所以它适合于生活中地理素材尤其是地理规律与成因的教学,优势明显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切不可夸大其词、盲目滥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四、课堂驾驭潜伏风险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影响,特别是受高中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许多困难。案例教学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动态三步曲:展示案例、提出问题,通过导课质疑引导学生感知材料、自主学习;组织讨论、督导交流,通过研讨提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原理;总结评价、拓展升华,通过反馈再实践,引导学生演绎应用智能迁移。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分析不应局限于案例材料,而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案例材料的深广度,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否则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探究性、挑战性与风险性的教学方式。

此外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也十分重要,案例教学的实施应与整体教学环境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占用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排除案例中枝节部分的干扰,把握案例的重难点,课前充分准备,课堂自由驾驭,课后及时总结与反馈,强化知识传授与潜能开发。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则更佳。

五、推陈出新需要创造

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哈佛大学,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可谓方兴未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与现实生活氛围,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团队意识,健康的人格品质与正确价值取向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否可以一劳永逸、循环利用?回答是否定的。教师必须注意案例的不断更新,因为正处在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案例来源真实典型的现实生活,自始至终处于相对动态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人文经济地理的内容素材变化日新月异,地理教学又怎能滞后于时代而墨守成规?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当前的地理实际及动态变化,教师需与时俱进、对案例进行必要加工。如果地理案例长期不变更,那么,学生就只能学习或处理几年前相对陈旧的知识,也无法了解到新颖的地理信息与前沿科技成果,也就不能体现案例的时代性、典型性、全面性,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案例教学便难以正常有序地展开,其研究成果则可能滞后甚至没有价值,自然也就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可见,更新案例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关于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相关探究 篇4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校人数逐年攀升, 学校场地规模不断扩大, 师资力量也逐渐加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教学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 反而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这就令人难以置信, 难道社会条件的不断提高, 教学环境的提高还无法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深思之后, 我们会发现, 中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 一般都加大知识密度, 将教学内容讲得太深太透。这样做真的对学生的学习好么?不好!一点都不好, 老师做的越多, 讲的越细, 学生就会觉得:嗯, 是这样。可是, 为什么是这样?怎么得出的结论, 学生还是一无所知, 一点都不会, 没有去思考、去质疑、去提出问题, 学生就越容易成为思想的“懒汉”。不会去思考、去质疑、去提出问题的学生, 只知道机械的接受老师教的课本上知识, 这样的学生离开老师的教导后还能干什么?什么都干不了!这就是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 这个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这个时候, 就需要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现代社会讲的实行素质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素质教育讲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 怎么去学习, 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 案例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的指导下, 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穿插教学案例,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并且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更牢固的知识。

二、中学地理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所带来的好处

教学案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 起于1870年, 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 (ehristophereolumbusungdell) 教授创立。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通过教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 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作用会给地表带来不同的景观形态, 从而造就了千奇百怪、极具观赏价值的地貌景观。老师在教授这一课题时, 可以中间插放一些关于祖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和图片,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案例二:密度流的成因、运动规律和分布区域是自然地理内容里面最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 老师教授这一课题时, 最好能以实验的形式将课题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课前, 老师先给学生留个悬念, 在开始学习新课之前,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 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 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 日夜巡逻, 而潜水艇在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时, 只有熄灭发动, 才能避开对方的监听, 可谓固若金汤, 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神不知, 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 给英军以突然袭击, 谁能解释一下德军是怎么出现的?然后领着学生动手做实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原来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生学习, 不能仅仅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 学习方法更重要,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意思。教学改革的目的就要把原来的教学生知识改成教学生学习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实施的案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主要的是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实质是新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改革, 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力量的不断进步, 个性化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部分课程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教育改革, 而且改革后的教学质量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就中学地理而言, 案例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建明, 孙有坚, 姜建春等.走进课堂高中地理 (必修) 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5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活动中,穿插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故事,如一艘中国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出生了一对孪生姐妹。结果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教师提问:妹妹为什么会比姐姐大一岁呢?教师提示:从地球运动的角度来思考。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得出合理的答案。

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答案的情况下揭秘答案。从此处引出地球自转知识。对学生详细地讲解地球自转知识,学生则会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专注地听讲,从而了解故事中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的原因。

通过以上方式来进行中学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工作历来是各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提高教学质量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往往离不开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恰到好处地插入教学艺术,则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可促使教学氛围轻松、教学活动愉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穿插艺术理论,可以促使教学活动中穿插更多丰富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听讲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断提升,这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同样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活动中,穿插日常生活中多变的天气。在某天早上学生上学的时候,阳光明媚,而下午的时候却突然下起雨来。这样多变的天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师要求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场景,是否存在这样的现象呢?教师要求学生对多变的天气的出现进行分析。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将多变的天气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出,利用理论知识解答学生的问题。

穿插艺术理论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相关方面,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穿插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容,这样学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投入教学内容研究和探索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有很大帮助。

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穿插艺术理论,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引导性,逐步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对问题进行探索,促进学生知识丰富、增强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这为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之所以说,穿插艺术理论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主要是因为:

1.可以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了促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穿插适合的内容,地理教师需要查阅各种相关的课外书籍,而在翻阅各种课外书籍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就得以增加,这使得地理教师更有内涵,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教学。

2.促进师生和谐,提升教师魅力。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穿插学生感兴趣的、奥妙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敬佩教师,喜欢与教师沟通,如此便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提升教师的魅力。

穿插艺术理论应用于地理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情感,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当然,实现穿插艺术理论的有效应用,需要结合教学任务及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才能够提高穿插教学效果。相信随着教育人士的研究,穿插艺术理论将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提升地理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 篇6

【关键词】地理课程;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在中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越来越多的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为他们后续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需要,它可以将地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打造出理想的情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正越来越多的为广大师生所接受。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有许多不理解与困难。我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旨在对以后的案例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把案例作为教学中的主体部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讲解与引导实践,达到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水平,提高学生研究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

1.呈现案例

教师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在上课前一周,或者在上课当天,让学生得到案例。素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利用现代影音技术。

2.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讨论

因为偏重于自主学习,教师在这里只相当于一个指路人,把学生带到正确的方向上即可。

3.研究探讨

探讨的内容不外以下几种:案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有哪些解决办法,我们要做出哪些决策。

4.总结

教师源于案例,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劳动程果。要根据学生研究得来的正确结论进行总结,而不是根据自己备课得来的结论进行总结。实际上,这两种结论殊途同归,但是,一定要让学生看到他们的劳动价值。

二、中学地理教学对于案例使用的选择原则

(一)材料要真实

这是选择案例的重要原则。案例要来源于客观地理事实,在自然或者社会中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是来源于教学参考书,要确保参考书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不能用不适应当地地理教学的内容,也不能用过于陈旧,跟不上当代教育需求的案例。如果是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而自编案例,则更应该注意案例的客观真实,在充分搜集素材的前提下进行编辑,使案例与基本的地理事实相吻合。

(二)案例选择要恰当

案例选择要为地理教学这个中心进行服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在选择裁剪上要注意,第一是要有比较鲜明的地理性,具有典型特点,能达到使学生闻一而知十的效果。第二是案例要准。有可能某个案例非常优秀,但是它用在这个地理知识点上不合适,那么我们必须要舍而不用。案例一定要贴近教学主题。

(三)案例要能尽可能多地覆盖知识点

案例教学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低估。教师在准备案例之前,应该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再选择典型的案例将这些知识点尽可能多地覆盖上。比如讲到地球内力作用,就可以应用到近年来发生较多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加以介绍,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规律与内在联系,然后逐步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渗透进来。再比如讲到人口迁移,就可以应用到前些年播出的两部电视剧《闯关东》、《走西口》,以电视剧为切入点,来把握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方式与类别。我们要注意,同样一个案例,它可以为一个知识点服务,也可以同时为多个互相联系的知识点服务,关键在于教师怎么应用,如果运用得当,一个案例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一)案例教学并非在所有课程内容上都合适

地理学科文理兼备,在偏向于理性思考的部分,比如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读图、绘图的技能,还有像洋流运动的规律等方面,其实并不适合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一两个案例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还是应当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

(二)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不强

案例教学具有形像性,趣味性。但是相对来讲,它比较耗费时间,无论是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还是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都比较多。中学地理课节数并不很多,不可能每一节课都安排案例教学,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最好的办法,是选择合适的课节内容进行以案例为主的教学,剩余课节,可以适当穿插比较简单的小案例进行讲解,但是不能拿来作为主体进行应用。

四、案例教学要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启发作用

教学案例,其本身并不是作为普遍的知识点来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记忆,它本身是灵活的,我们就要把这个灵活性运用好,来锻炼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智引导,且给以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思维空间,引导得越好,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各不相同,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同样的案例,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引导,让全体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点之后,从案例中理解到不同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养成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从中国西气东输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这两个事件中,我们要掌握的是中国能源结构地区分布性差异。但是,不同的学生可能从这一事件中,掌握到更多完全不同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联系到政治的、历史的知识来进行理解。只要知识点不出现偏差,都是完全可行的。

五、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不使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即使有互动,也往往是吉光片羽,稍纵即逝,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而案例教学则不同,一个好的案例,加上教师正确的协调指导,往往能使真实场景在课堂上再现。学生在教师引导之下,能够充分体验到角色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体从教师变成学生,这不是简单的角色转变,其中包含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基础。学生通过新角色的体验,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寻找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二)教师的责任

那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作用是什么?教师把主体的位置让给学生,那自己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其实,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全程都处在引导与操控的过程。

1.教学之前的案例安排

根据知识内容需要,把最合适的案例提供给学生。案例要随时更新,有新的,不用旧的。不能总是要求学生对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事件进行分析。

2.教学过程中的跟踪指导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什么都自己做,这个尺度较难把握,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在合适的时机诱导学生,给以提示、发问,或者充当辩论的反方。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在主题旁边,不致跑题,同时又要使讨论的问题逐步深化,达到目标上的理论高度。这种引导讨论的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本身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

3.教学后的总结

对目标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梳理与概括,还是前面提到的,这些知识点第一是学生总结出来的,具备自主性;第二是教师备课得来的,具备引导性;第三,才是教材中告诉我们的,具备准确性。

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我们要准确适当的应用,使之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为今后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台阶。

【参考资料】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金洲.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红尘.国外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1):33—35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第一中学)

中职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篇7

关键词:案例,创新,探究,合作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 这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单一主体地位, 强调单向交流, 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 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 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能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一、案例的搜集、呈现

地理案例隐含的地理规律、原理可以由不同载体呈现:地理文字材料形式 (包括案例情节数据) , 地理图形、图片及多媒体主要以图形符号形式呈现案例内容, 直观、形象、蕴涵丰富的地理信息;教师描述、学生描述是以语言形式;学生表演、模拟再现形式等等。用不同方式呈现信息, 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象等特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呈现, 教师应尽可能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 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 从而充分感知案例, 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点, 例如, 教学“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案例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的地理位置图, 美国的地形图, 美国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 把农业的区位因素, 美国农业的发展概况等主要教学内容以文字方式呈现出来。同时,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大国, “近年农产品出口情况”的数据统计图等呈现方式, 再配以高中地理教材上“美国的沙尘暴“”“农药污染集聚示意、美国农业机械化等景观照片。除此之外, 在学校的资料库或网络上, 还能找到关于美国农业的教学录像资料。以上多种呈现方式,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

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阶段

(一) 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该过程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在此, 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交流和探索。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教师在展示案例后, 要启发学生思考:教材涉及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让学生主动尝试探索, 去挖掘案例中存在的潜在的问题, 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确定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例如, 对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我是这样做的, 先展示美国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 然后,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1、分析美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2、分析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3、分析美国西部地区发展畜牧和灌溉农业的条件?4、美国农业的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5、美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通过问题的设置, 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 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 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 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 参与探究, 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 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如果学生不能独立思考, 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合作学习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学生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以后, , 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学生才能有话可说, 有观点能讲, 讨论时才会深入, 才能有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 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 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 在这一阶段, 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合作,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有的放矢地进行灵活点拨, 以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如:在区域农业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美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认真思考, 总结归纳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的一般规律, 即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的分析,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区域农业发展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实现区域内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主要的制约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浅探 篇8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优势

地理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案例教学内容有实践优势 ,从教学内容看 ,地理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 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值得学生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

2.案例教学过程有互动优势 ,从教学过程看 ,地理案例教学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搜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案例教学目标有全面优势 ,从教学目标看 ,地理案例教学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业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

在实际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地理案例进行地理教学。

1.案例教学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应用。地理案例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呈现方式,是情境化的学习资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典型性等特征, 有利于高效地实现传授地理知识的目标[2]。例如,在教授“气象灾害寒潮和台风”时,可以本地最近的一次寒潮及对本地破坏最强的一次台风为例设计教学案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材料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寒潮和台风有关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进而牢固地掌握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

2.案例教学在揭示地理规律的应用。案例教学原理上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与总结, 是具体个案到共同的规律性认识的过程,具有启发性特征。教学中可通过对某一案例的侧面或与不同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一般性地理规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比较”,揭示了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不同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地理环境对不同发展阶段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影响”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影响的规律。

3.案例教学在论证地理原理的应用。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承载某种地理原理或思想方法, 分析案例的过程就是要挖掘案例反映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剖析、归纳,总结出普遍性的地理原理;或者通过案例教学为某种地理原理提供支持和印证, 从而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人口模式的转化”时,利用“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典型案例 ,呈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的依次转变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从而实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理。并因势利导,分析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如人教版“必修3”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万家寨引水工程”,“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机构加快上海聚集”,这些案例更详细、深入地说明某一知识。

4.案例教学在分析培养学生迁移实践能力的应用。运用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创设地理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寻找结论,努力解释这一地理现象,从而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找出问题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并制定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例如,人教版“必修3”的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这个案例,首先阐述了什么是荒漠化,突出了荒漠化形成中的多种因素(自然、生物、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然后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气候、生物、土 壤、水文等 )和人为原 因 (人类活动 和经济等 因素)。最后,案例讲述了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整治措施及需要注意的主要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剖析该案例, 得出该案例编排的顺序是: 地理背景(问题分析 )———成因分析 (自然、人为 )———整治措施———整治效果。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防治等问题的阐述,让学生掌握分析同类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学会将所学方法迁移到其他地区对于该类问题的解决上, 如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等。又如分析了人教版“必修3”的第五章第一节“西气东输”的案例 ,学生将所学方法迁移到“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相似案例分析上。

5.案例教学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应用。地 理教学案例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通过对地理事象的分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家乡乡镇工业发达,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给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结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的案例进行教学:上课前一周将围绕案例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收集、阅读资料或通过自己的亲身调查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归纳和指导,这样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1.注意案例与普遍原理的有机结合。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叙述,但对地理事物可能缺乏整体的说明,使学生在某一案例上形成片面的认识,不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或者案例分析不能深入内部,只能局限于表层,学生死记硬背案例,难以做到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偏离案例教学的方向与宗旨,不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建议教师吃透理论,提高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在选编案例时先明确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本原理,将案例与基本原理有机结合,尽量选择较全面的案例; 另外, 教师还要重视案例学习后的小结,概括与提取案例中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使其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完整,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质量高的案例较少 ,案例的选择把握较难。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大多来源于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案例较少。有些案例与当地实际不完全切合,或缺乏时代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外来源于网络、新闻、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案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材取舍和抽象概括能力。建议教师精选质量高的教学案例, 选择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并能提供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案例;选择启发性强,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选择综合性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性强的案例。要求教师通过广泛阅读收集案例,深入实际广泛调查和研究地收集案例。

3.部分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较低 , 部分学生失去话语权。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存在差别。有的课堂上教师更愿意与成绩好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互动, 使得部分学生失去话语权,在感情上容易形成挫败感。建议教师合理设置案例难度,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案例设计的难度,做到难易适中,避免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避免问题过于艰深,或者严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无从探究,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设置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探索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 篇9

一、新颖的教学引入

引入是授课的前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鲁教版教材中每章节的开头都有和生活相关的小问题和精美的图片,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明前龙井”在日本栽植不好,赵亮的父母6月买房,1月阳光却被挡住等生活性很强的例子就很好。若能匠心独运,新颖别致,势必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好的引入应是语言精练,文辞优美、流畅,创造意境,或诗词,或图片,也可用精致的多媒体动画等多种形式,于平凡中提炼问题。又如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这样导入:2006年的春运工作到昨天为止刚刚结束,全国交通部门共发送旅客超过20亿人次,你知道交通压力主要来自哪一类旅客吗?(学生回答:民工)你知道民工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包括民工流在内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以感性认识先入为主,从而拉开授课的序幕。

二、案例情景的精心创设

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授内容精熟,先研究《课标》的要求,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分类建立材料库意识,从而用时信手拈来,从容高效。有了原始材料后,不能生搬硬套,还应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特别是成组材料的出示更应如此。如在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利用以下两组材料对我国“民工流”进行分析。

案例一: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8000万农民进城打工,一时间涌向大街小巷。有人大声惊呼“民工潮”,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

案例二:今年春节刚过,小王和邻居们就琢磨着早些来城里找活干。家里农活只几天就忙完了。他打算再苦几年,学个技术,回去办个小厂,自己当老板。

三、研究问题的合理设计

认识论认为,人类是在对自然的漫长认识过程中逐渐获得认识、提高能力的。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这种记忆是短暂的,只有通过研究得出的答案才能经久不忘。案例教学法正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甚至想象,从而形成理性思维。正因为如此,学习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钻研教材,“蹲下身子”研究学生;(2)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3)问题成组出现,梯度差异合理。

综上两组材料设计讨论题如下:

1. 结合案例一:你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民工流)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 结合案例二:以小王为例,分析民工流对人口流出地区的影响?

3. 请你站在城市(流入地区)的角度分析,农民工该不该进城?

四、有序的课堂调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主体作用的发挥除受学科特点影响外,更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性问题应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而对于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训练思维能力,而且对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是传统教学根本无法比拟的。教师应精炼语言,尽可能少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其中包括一些承转语言的自然过渡,例如在介绍完地形和气候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后,可这样介绍河流因素的影响:位于黄河岸边的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属西北干旱区,为什么仍能形成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五、必要的课堂总结

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应是首尾呼应,前后衔接自然,如行云流水,和谐、紧凑、完美,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升华,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无论何种结尾方式,都需要学生广泛参与,甚至可采取角色反串,让学生上台总结,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后,可让一个学生指洋流分布图,另一学生回答,而其他学生评价。又如在学完“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基本内容后,可这样留下课后活动题:“社会调查:我身边的人口迁移”,通过走访等形式,要有自己的观点分析,从而加深对人口迁移的理解。

地理案例教学应规避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规避的问题

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以一种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 更是受到大家的推崇。作为注重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学情、师资及教材的限制, 不少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会陷入一些误区, 出现一些问题, 应及时加以纠正和规避。

一、避免把举例教学等同于案例教学

随着案例教学的迅速推广和普遍应用, 课堂教学上使用的地理事例动辄就被冠以案例的名称, 只要进行举例分析就被称为案例教学。这实际上是对案例教学概念的误解, 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 (举例说明) 混为一谈。

首先, 案例与实例不同。案例比实例有着更详尽的细节叙述,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案例能够引发讨论, 并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在这个情境中, 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甚至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地理案例是地理问题情境中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而实例却不具备案例的特征, 只是地理现象或原理的佐证。

其次, 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 旨在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特征或原理;而举例教学法则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 在讲解理论时列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理论。具体来讲, 它们具有以下区别:第一, 两者的地位不同。案例教学是教学的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案例展开的;举例是一种论证问题的辅助工具, 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 两者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的创新型教学, 是通过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 形成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主要是教师单方的知识型教学, 是为了解释和阐明某个知识问题或社会现象。第三, 两者的作用也不同。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 注重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举例教学是教师讲评知识点的手段, 是教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即使同样一个事例, 教师对其处理的方式不同, 就性质可能存在天壤之别。

二、避免用案例教学替代系统的理论教学

运用案例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也并非完美无瑕。有的教师在取得案例教学初步成功之后, 便产生了片面的认识, 认为只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就可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于是便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 片面夸大案例讨论的作用, 却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事实上, 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意味着摧毁案例教学的基石。

首先, 案例教学需要处理好案例的学习和系统的原理掌握的关系。因为案例教学不能孤立存在课堂教学中, 它的实施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前提下, 才能充分地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教学不是就事论事, 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 把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演变成零碎烦琐的事例展示, 而是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来加深对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确保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 用原理和规律来引导案例分析, 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能够使案例教学发挥出最佳功效。

其次, 案例教学并不否定和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普及与更新方面, 传统讲授式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 它能更系统、更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 而且还领会和掌握蕴涵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 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因此, 案例教学法要充分发挥其价值, 就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教学。实际上, 案例教学要求理论知识与典型的案例分析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案例的因果、问题与对策, 从而揭示案例所包含的内在本质。因此, 案例教学把生动的案例与平实的原理统一起来, 学生由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到对相应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避免以案例素材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有的教师曲解了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 把对案例表象的介绍作为教学内容, 缺乏对其原理、规律的归纳与拓展应用, 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教案例、学生背案例”的现象。这类错误经常发生在一些老教师的身上, 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 穿新鞋走老路, 照本宣科, 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 且要求学生背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相关教学案例进行灵活的处理, 以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实效。

首先, 案例教学的实质, 是从个别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个别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从典型的案例中概括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或者把知识原理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创新思维。教师要针对教学案例作细致而全面的教学法分析。一方面, 要分析案例本身的内容结构, 把握案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着重提炼出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和本质。另一方面, 要掌握案例蕴涵的基本原理, 明确案例涉及相关的理论观点, 分析需要引进什么理论展开深入的讨论,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关于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作为案例, 从中提炼出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环境) 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影响或危害→解决的措施;然后再将这样的分析思路应用于研究。诸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湿地退化等环境问题。这样, 案例教学才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围绕主题有序地进行, 从而把个别现象与普遍原理紧密地结合起来。

其次, 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调整。教材中的案例多采取陈述的方式, 往往不尽完美:有些过于简洁, 有些过于烦琐, 有些案例已显陈旧。因此,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适当的补充、削减或更替。第一, 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简洁, 对于学生未知的、知识体系缺失的内容却叙述得很少。这时,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关的情境材料, 从而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信息。第二, 过于晦涩和问题指向不明的案例可能加大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 冲淡推导地理规律的主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素质情况选用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一般来说, 案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已有经验、通俗易懂, 尽可能增加思考容量, 突出启发性, 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同时, 逐步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第三, 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烦琐, 将本该由学生分析、归纳的特征等全部展示出来, 缩小了学生思考、探讨的空间, 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记忆案例的情况, 这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如新工业区中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硅谷”两个案例, 教材具体罗列出两种新工业区的特点、区位优势, 案例便成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归纳, 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 案例教学时可以用叙述性背景材料代替课本中的总结性的论述, 且结合具有梯度、层次感的问题, 来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展开讨论和探究, 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 教师可以对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精简和重组, 使学生能够围绕其开展有意义的质疑、合作探究与分析活动。

上一篇:湖北省地区下一篇:高压电缆的故障及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