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技能竞赛

2024-07-18

影像技能竞赛(精选五篇)

影像技能竞赛 篇1

(1) 根据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影像技术学的教学要求,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详细制订了影像技术技能竞赛方案, 包括指导思想、竞赛目的、竞赛内容、参赛对象、评分标准、组织形式、时间、地点等。

(2) 赛前对我校2009级影像技术专业全体学生进行竞赛动员, 说明技能竞赛的意义, 并将竞赛项目及评分标准以书面形式下发给学生, 帮助其明确竞赛内容, 进行赛前操作练习。

(3) 由影像技术专业课教师对2009级影像技术专业全体学生进行为期3周的赛前辅导, 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形式为课堂理论答疑、教师指导实践操作、学生自己操作训练以及观看有关体位摄影的光碟。

2 竞赛对象及方法

2.1 竞赛对象

我校2009级影像技术专业全体学生。

2.2 竞赛方法

预赛以闭卷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 根据理论成绩选拔前20%的学生进入决赛。决赛以实践操作形式进行, 将临床常用的61个操作体位按照难易程度分为两部分, 每人分别从较易、较难两部分抽签, 进行两次不同体位的实践操作。两人一组, 自由组合, 分别计算成绩。由于我校没有X线摄影人体模型, 只能由学生充当摄影模特。比赛顺序由赛前随机抽号决定。

3 评分标准及方法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原则, 我们制定了较详细的评分标准及评分方法。

3.1 评分标准

预赛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 决赛实践操作两个体位得分各占总成绩的45%。实践操作主要从摄影目的、体位设计要点、X线机相关操作、照片的显示、洗片后的照片质量分析、评委提问和实验报告7方面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见表1。

3.2 评分方法

进入决赛的学生在进行摄影体位抽签及比赛顺序抽签后, 依次进入比赛场地。每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个体位的竞赛内容, 评委教师对每一组参赛学生进行现场评分, 核分组取评委评分平均分, 最后算出每名学生的最终竞赛成绩。

4 竞赛成绩分析

4.1 预赛成绩

共有83名学生参加竞赛预赛, 成绩见表2。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学生在单选题、判断题和填空题上的准确率较高, 而在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上失分较多。

4.2 决赛成绩

16名学生进入决赛, 决赛成绩及实践操作项目得分见表3、表4。可以看出, 进入决赛的学生实践操作成绩均达到了及格水平, 比赛成绩较理想, 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就每个体位比赛的项目来看, 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 尤其是在体位设计要点、X线机操作、照片的显示以及评委提问这4项得分相差较悬殊。

5 反思

5.1 竞赛效果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的观点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本次我校举行的影像技术技能竞赛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又考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等, 通过竞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挖掘了学生潜能, 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了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1]。学生赛前积极准备, 学习方法也由死记硬背体位摄影要点转为以小组合作方式练习互摆体位直至熟练掌握操作程序。本次竞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 真正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同时对我校影像技术专业学科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2 存在问题

(1) 竞赛方案中本来选取临床常见的61个操作体位作为学生竞赛用的实践操作内容, 并就这61个体位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及体位设计评分细则。但考虑到决赛学生之间实践操作的可比性以及评分的一致性, 最终只选取了手后、前斜位和胸部后、前位作为决赛内容。这样竞赛的范围就比较狭窄, 也没有了难易之分, 不易拉开距离, 出现了决赛成绩分布比较集中的现象。

(2) 评分标准中, 学生的预赛成绩, 即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但从预赛成绩来看, 理论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这也是导致实践操作中一些知识点识记错误或掌握不牢的原因之一, 故可适当加大理论成绩所占比例, 如增至20%。另外, 虽然评分标准制定得较为详细, 但项目略显繁琐, 其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炼和完善。

(3) 由于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 虽然竞赛是在影像实验室进行, 但受到防护等条件的限制, 竞赛没有涉及开机、调节电源电压、台次选择及技术键选择等的评价。并且, 由于洗片过程繁琐、耗时长, 所以照片的显示及照片质量分析两个项目是在其他项目比赛完毕后才进行的。另外, 由于没有摄影人体模型, 学生本人作为摄影模特, 损害了健康, 这也是今后竞赛应该避免的。

参考文献

影像技能竞赛 篇2

第四届医学影像学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

一、比赛目的专业技能竞赛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检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配合“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开展,提高在校医学生判读医学影像学图片的能力以及提升广大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水平,特开展此项活动。

二、主办部门:临床医学院放射学教研室

协办部门:临床医学院学生会

三、参赛对象

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8班全体学生;

2011级医学影像学本科1、2班全体学生;

2012级医学影像学本科1、2班全体学生;

南亚留学生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

四、比赛预计时间1、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南亚留学生(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2014年6月7日 8:00—17: 00。

2、医学影像学专业(2012级):2013年5月31日8:00—11: 00。

3、医学影像学专业(2011级):2014年6月6日19:00—22:30。

五、比赛地点1、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2011级医学影像学专业及南亚留学生2011级临床医学:医学影像网络数字实习室—医学实验楼A座4楼(A401-A406)。

2、2012级医学影像学专业: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二楼。

六、比赛内容1、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竞赛内容:

①医学影像学绪论(基本知识);

②骨骼与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X线、CT、MRI片判读(检查方法(5%),影像描述(45%),影像诊断(50%))。

2、2011级医学影像学专业竞赛内容:

⑴放射学部分:介入放射学、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骨骼与肌肉系统。

①X线、CT、MRI片判读(70%): 检查方法(5%),影像描述(40%),诊断(50%),鉴别诊断(5%)。

②介入放射学:10%。

(2)超声部分(20%):总论、肝、胆、胰、脾、泌尿、妇、产科:

超声描述(50%),超声诊断(50%)。

3、2012医学影像学专业竞赛内容:

1、放射学部分(80分):检查技术学体位摆设(70%)+理论提问(30%);

2、超声学部分(20分):超声检查技术学(70%),显示的主要影像解剖结构(30%);

4、南亚留学生(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骨骼与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X线、CT、MRI片判读(检查方法(5%),描述(45%),诊断(50%))。

七、方法步骤:

1、学习训练阶段: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周末实验室开放和技能强化训练进行学习训练。

2、竞赛考核:临床医学专业2011级1-8班,医学影像学专业2011级1、2班,医学影像学专业2012级1、2班,南亚留学生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共905名学生。

3、竞赛办法:

⑴ 每一位选手必须参加所有的竞赛项目,在规定时间内(100分钟)完成竞赛考核内容。

(2)按班级分组顺序进行考核,每两个班级考核同时进行。

(3)每个同学在答题卡第一页填写自己所在班级、学号和姓名,竞赛考核结束后,各班级班长、学习委员负责收齐本班的考核试题按学号整理好后上交给监考教师。

4、竞赛程序:参赛人员按时进入指定的竞赛考核现场→按规定时间完成技能竞赛考试→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分(取总分)。

八、参赛选手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统一着装白大褂。

2、参赛选手未经评委老师允许,不得擅自进入比赛场内,只能在比 赛场外等候。

3、各参赛选手要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按照学号顺序入座并关闭一切通讯工具,在整个考核过程中严禁交头接耳,如有发现违反考

试纪律者将取消本次考核竞赛资格。

4、比赛开始后迟到5分钟者取消比赛资格。

九、奖项设置

①一等奖: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4名,2011级医学影像学专业1名,2012级医学影像学专业1名,南亚留学生(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2名,颁发奖金300元及荣誉证书。

②二等奖: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20名,2011级医学影像学专业5名,2012级医学影像学专业5名,南亚留学生(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10名,颁发奖金200元及荣誉证书。

③三等奖: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40名,2011级医学影像学专业10名,2012级医学影像学专业10名,南亚留学生(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20名,颁发奖金100元及荣誉证书。

④优秀奖: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100名,2011级医学影像学专业20名,2012级医学影像学专业20名,南亚留学生(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50名,颁发荣誉证书。

临床医学院放射学教研室

竞赛练兵?提升技能 篇3

日前,2014年北京市“职业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复赛暨航天科工二院“天剑杯”数控技能比武决赛闭幕,来自23所、25所、706所、283厂、699厂等单位的61名选手参加比赛。本次“天剑杯”技能比武与北京市技能竞赛并线举行。61名选手中有数控车工31名、数控铣工30名,根据比赛的最终综合成绩,各有9名选手晋级北京市“职业技协杯”决赛,并同时获得二院“天剑杯”的奖励。

近年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工会高度重视职工职业技术发展,通过开展岗位练兵、组织职工技能竞赛、举办职工培训等多种活动,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符合本企业的职工职业技能水平提升的工作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优秀员工。

本次“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数控项目同时是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北京市选拔赛暨第六届北京市数控技能大赛,属市级一类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可以通过参加本次大赛直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本次数控项目的初赛、复赛、决赛的比赛标准分别按国家职业标准中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职业等级实施, 对于符合《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且获得各赛项各组别复赛前五名的选手,核发国家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获得国家一级、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教师选手,将纳入市总工会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

影像技能竞赛 篇4

1 考核方案及实施流程

1.1 考核形式

考核内容:常用摄影体位。根据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两大组, 包括四肢、胸部、脊柱、腹部、骨盆、头颅等部位的常见体位。学生随机抽选一个摄影体位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根据每个体位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具体考核内容见表1。

1.2 成绩计算

每个摄影体位满分为50分, 两个摄影体位满分100分。

1.3 考核时间及地点

时间:第十九周, 每学时考核10人次, 共6学时。两人一组, 互为被检者。

地点:X线摄影实验一、二室。实验一室作为考核主场, 二室作为侯考生练习区域。

1.4 评分标准 (见表2)

2 考核结果及分析

2.1 成绩分布情况

2.1.1 成绩分布 (见表3) 学生成绩总体较为理想, 74.

8%的学生成绩达到合格水平。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练习中较好地完成了实践任务。但还有10.2%的学生成绩在39分以下, 说明其对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不熟练。同时反映出实践课上, 个别学生没有投入到操作训练中去, 教师也没有及时发现并督导。

2.1.2 结果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 学生对动手操作不够重视, 疏于练习, 对于操作中的细节没能熟练掌握。比如, 设备操控按钮的配合使用, 体位摆放过程中的先后顺序等。另一方面, 影像设备等大型仪器数量有限, 分组练习时, 学生只能十几个人使用一台设备, 难免造成教师示教过程中出现观察死角。另外, 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 两台设备同时使用, 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名学生的操作过程。

为避免此类现象出现, 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1) 示教时, 避免学生在摄影床一侧围成弧状观察, 可将其分为两小组, 分别安排于摄影床两侧。 (2) 强调动手操作对知识掌握的决定性作用, 并在学生操作时加强管理, 合理安排时间, 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训练, 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

2.2 失分情况

根据影像技术学体位摆放特点, 结合教学大纲要求, 设置24个常用体位考核标准。对具体失分项目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4。操作失误主要集中在体位设计、中心线、照射野、防护及铅字标记等方面。

2.2.1 体位设计失分分析

体位设计是体位摆放的核心内容, 在理论学习中占比例最大, 实践考核中占40%。58.7%的学生在这一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分。说明要想全面掌握每一个体位的设计要点, 学生还需加强练习。由于学生在理论学习时, 将精力主要放在内容识记上, 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及时, 导致操作中出现细节上的失误。比如, 对于胸部后前位摄影, 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被检者的体位动作上, 忽略了暗盒上下缘包括的范围。也有的学生, 注意了上下缘的调节, 却忽略了左右缘, 导致失分。为加强学生对体位设计要点的掌握,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理论讲授时, 加强多媒体的利用, 结合动态的体位摆放视频,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看到实际操作过程, 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效果。 (2)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设备的机会, 在操作中找问题, 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3) 分两步进行示教。一是分解操作过程, 强调各步骤要点;二是完整流畅地展示整个操作过程。这样, 在强调细节的同时又兼顾了整体操作的连贯性, 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

2.2.2 中心线失分分析

中心线的调整是X线成像操作的关键。中心线代表射线的投射方向[1]。常见的方向有水平投射、垂直投射、倾斜投射。任何一个角度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成像结果。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记清中心线的相关内容或是虽然掌握了理论, 但是没有充分理解体表定位标志, 以至出现定位错误。操作时, 训练学生将常见体表标志逐一在被检者体表指认后再调整中心线, 会收到较好效果。

2.2.3 照射野失分分析

照射野是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肢体曝光面的大小[2]。摄影时, 应将X线照射野缩小到能容下肢体被检部位的最大范围。照射野过小, 照片无法显示被检部位整体结构。照射野过大, 会增加散射线, 影响照片对比度, 也不利于对被检者的防护。所以, 要加强照射野调节训练。每一次照射野操作完毕, 教师均要进行评价。目前, 在临床实际操作中, 为了节约时间, 经常会出现照射野一律开到最大进行各部位投照的不规范现象。应该从学校学习时就让学生养成随时调节照射野的习惯, 使操作更加规范、科学。

2.2.4 防护和铅字标记失分分析

随着X线检查相关知识的普及, 患者对于防护日渐重视。所以, 训练中, 要培养学生防护意识。为避免不必要的辐射, 非被照部位要尽量远离照射区或使用相应防护设备, 如铅衣、铅手套、铅皮、铅眼镜等。随着数字化设备键盘的使用, 铅字标记使用频率大大下降。但左右方向的铅字标记在临床上依然频繁使用。在临床工作繁重的今天, 仅通过后期图像处理标记左右等信息, 难免会出纰漏, 而拍片的同时使用传统铅字标记则可避免此类失误, 对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所以, 在平时训练中, 要做到每一次体位摆放都进行铅字标记, 养成良好拍片习惯。

2.2.5 其他失分分析

其他失分项主要有:摄影目的、曝光参数、摄影距离、暗盒尺寸、滤线器、照片显示、语言及服务态度等。其中, 摄影目的、曝光参数、照片显示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整体失分较少。摄影距离、暗盒尺寸、滤线器除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外, 还从实际应用角度考查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主动调节摄影距离的习惯, 出现在前组摄影状态下直接操作的失误;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立式胸像架的使用, 摄影距离用地砖边长辅助判断的方法。暗盒尺寸选择的失误主要是由于过度紧张, 使用了明显不符合摄影部位大小的暗盒。滤线器的选择失误主要是由于在平常训练中, 使用固定式滤线器的机会较少, 学生对其应用不熟练。所以,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学生应变能力培养, 示教前, 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宜尺寸的暗盒, 思考是否使用滤线器以及选择适宜的摄影距离曝光, 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结语

我校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考核改革,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程度, 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考查了学生应变能力,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同时, 也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了反馈信息。应认真对待实践技能考核反映出的问题, 反思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具备到岗即能上岗, 上岗即能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成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摘要:对206名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考核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实践技能考核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对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启发。

关键词:中职,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考核

参考文献

[1]胡春玲, 朱爱军.“人卫社杯”护士职业技能竞赛的体会与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6) :34-35.

影像技能竞赛 篇5

1常用影像学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

X线检查应用于临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至今仍然是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多种影像检查技术迅速发展, 但它们因成像原理不同, 适用范围及诊疗价值仍存在差异[2]。临床教员指导实习同学分析影像学技术的不同成像原理, 认识正常、鉴别正常, 从而正确读取影像资料中包含的临床信息[2,3]。下面笔者以X线平片、CT、MRI为例, 分别介绍各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优势、不足及相关注意事项, 指导实习同学掌握影像读片的正确方法。

1.1 X线平片

X线穿过人体, 因组织厚度、密度不同, 被吸收程度各异, 致剩余的X线在胶片上形成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影像[4,5]。骨组织密度高, 与周围组织对比明显, 所以平片可很好地显示骨的大体解剖, 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 以确定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及治疗效果[6]。由于平片对人体大体骨解剖和骨小梁细节的显露优于CT和MRI, 且检查费用低, 所以是骨科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解剖结构简单、立体重叠像较少的四肢长干骨, 行X线检查效果更佳[5]。而对于结构复杂的脊柱、头颅、骨盆等部位, 在X线穿过路径上, 各种结构影像的叠加效应导致有些结构因影像积累而增加, 有些因影像遮盖而难以显示, 故显示病变能力不及CT和MRI[4]。此外, X线平片清晰度较低, 对各软组织结构间对比不强, 各病变组织密度又多与之相似, 所以它对轻微骨病理反映和微小骨折的诊断能力不强。X线对于人体有辐射作用, 教员一定要提醒实习同学, 减少不必要的X线照射。阅读X现平片时, 应摆正平片、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及患肢方向。遵循由周围到中心, 由上而下, 由软组织到骨关节的顺序, 注意两侧对照观察, 忌只注意一点而忽视相应并发症。对于有明确外伤史的患者, 忌只注意骨折端, 而忽视了整体, 应先观察骨周围软组织, 确定有无软组织的异常表现, 再辨别是否有骨折发生。要熟悉骨的解剖及正常变异, 以防将正常变异误认为病变[2,7]。此外, 临床教员还应指导实习同学针对不同位置的病变, 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一般对于人体管状骨, 常规正侧位即可。而对于不规则的颅骨、髋骨、跟骨及腕舟骨等, 还应加摄斜位、切线位、轴位及腕外展位, 以显露病变部位。拍摄平片应包括一定范围, 如长骨包括肢体软组织部分及上下关节, 腰椎包括下部胸椎, 以便计数[8]。

1.2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 CT)

CT是X线束从多个方向对一定厚度的人体部位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 经计算机处理合成图片。CT影像由黑到白, 不同密度像素按矩阵排列组成灰阶图像, 反映不同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 并使用CT值量化[4,7]。CT为断层解剖影像, 代表的是该层面吸收X线的数据, 从而解决了X线平片中影像重叠的问题, 所以脊柱、骨盆、髋部等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损伤行CT检查诊断更为准确;CT图像质量好、分辨率高, 能较清楚地显示关节内骨折、细微钙化和肌肉系统的病变, 可用于外伤、肿瘤、感染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及选择活检部位并指引操作[6]。此外, 对于骨折复位后石膏固定的患者, CT可以清晰显示石膏内的骨质改变及骨折愈合情况, 能有效避免X线检查时石膏对骨折端显露的影响。但CT只是针对一定厚度层面的扫描, 对人体整体状况的把握较X线平片差。再者, CT空间分辨力不高, 对于一些细微结构如层状骨膜反应和骨小梁显示较困难。而且其对骨周围软组织的显像清晰度也较MRI差。鉴于费用较高和减少射线照射的需要, 其应用不及平片广泛[4]。

1.3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RI是利用人体内一定的原子核在外磁场和射频的作用下发生磁矩取向的改变。将人体置入一个可控的磁场中, 并给予一定射频脉冲, 某一断面的组织由于不同质子在不同射频时的共振,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 得到一个三维质子密度或弛豫时间的空间分布图像[4,7]。MRI可有效避免X线平片和CT所共有的X线辐射的缺点。并能任意切面成像, 对关节软骨、椎间盘、骨髓显像较好。MRI对软组织的对比明显, 层次分明, 不但可清晰地显示肌肉、神经、血管的解剖和肿瘤组织、血管损伤、神经受压水肿等病变现象, 而且可明确各种损伤的范围及损伤组织与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 指导手术治疗。此外, MRI对骨髓 (脂肪) 的显像清晰, 可早期发现骨髓内的早期病变, 如感染、充血、水肿及肿瘤浸润等, 从而早期治疗疾病[6]。但由于磁场的作用, 对植入顺磁金属 (人工关节、内固定物、起搏器) 的患者不能行该检查[7]。另外, 在骨科的临床应用中, MRI对钙化和细小骨化的显示能力不强, 且检查费用昂贵、费时较多, 空间分辨率不及平片, 因此多数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的MRI检查应在平片的基础上进行[4]。

2读取影像资料信息

作为临床教员, 教会实习同学如何正确掌握读片方法, 就要让实习同学了解骨疾病与影响特征的关系。要通过分析影像信息诊断疾病, 就必须明确, 并非一种疾病只有一种影像学表现, 同一种影像学表现也可能牵涉到不同的疾病。

2.1 “同病异影”

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疾病演变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病理表现。所以同一种疾病, 可因疾病所处时期不同而导致影像表现有差异, 即所谓的“同病异影”[9]。影像图像只能定格疾病某一瞬间的表象, 对于每张图像, 它既是前一阶段病理变化的结果, 又是病变继续发展或消退的基础。所以应指导实习同学通过纵向的思维方式, 分析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特征表现, 有效分辨“同病异影”。

2.2 “异病同影”

虽然不同组织器官在多数病理情况下, 病变的病理表现不尽相同, 但由于一些病变组织存在密度或厚度上的相似, 可导致不同组织在不同病理条件或病变时期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改变[10]。所以, 作为临床教员, 应启发实习同学针对相似的影像表现, 通过横向的对比分析, 鉴别其中的细微区别和其他部位的异常影像信息, 体会“异病同影”。

影像学能将复杂的骨科知识形象化、图片化, 是骨科诊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可以帮助实习同学正确理解骨解剖及异常病理改变, 所以影像学在骨科的临床教学中非常重要。临床教员应指导实习同学养成良好的读片方法, 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思维方式, 逐步培养实习同学的骨科临床思维。

参考文献

[1]徐洪璋, 余斌, 彭朗明.X线片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5 (9) :1113.

[2]杨春, 徐凯.医学影像学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5) :505-506.

[3]刘文亚, 王静, 邢艳, 等.临床影像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10) , 1484-1485.

[4]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

[5]吴恩惠, 冯敢生.医学影像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

[6]芦春汕.X线平片、CT和MRI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 3 (1) :68-69.

[7]唐农轩.有关影像学诊断和治疗在骨科的应用及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1) :875-877.

[8]王捷, 宋国勇, 马广俊.X线检查骨折容易误漏诊的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5, 5 (4) :373-374.

[9]杨利霞, 詹玉林, 丁爽, 等.影像医学与骨科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4) :489-490.

上一篇:以人为本下一篇:质疑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