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恶性血液病

2024-08-15

老年恶性血液病(精选八篇)

老年恶性血液病 篇1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护理

1 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表现

1.1 焦虑和恐惧

当病人得知自己患了恶性血液病时, 就会给患者本人以及他的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和社会对此类疾病的观念, 患者初期表现为焦虑紧张、惊恐不安、行为失控等恐惧心理状态, 以至于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良、血压波动、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等。同时由于输血、化疗的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以及病友的痛苦或死亡的影响等造成的心理负担, 将自己陷入死神即将来临和极度恐惧状态之中。

1.2 怀疑和侥幸

患者常因发热、反复鼻出血, 或者严重的贫血入院。因此, 在焦虑和恐惧的同时, 患者不相信会患如此绝症, 对诊断持怀疑态度, 甚至抱有侥幸心理, 而希望仅仅是感冒、劳累等原因。

1.3 悲观和绝望

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这一诊断, 所以一经确诊, 就彻底绝望, 从而背上了“不治之症”的思想包袱。表现为情绪低落, 整日抑郁寡欢, 沉默少语, 不愿与正常人接触。加之治疗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患者会产生强烈的忧伤和悲观厌世甚至绝望的心理。这一时期的患者往往拒绝接受治疗和易于发生意外事件。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数次化疗、放疗, 效果仍不明显, 甚至越来越差, 其心理状况尤为令人担忧。伴随着时间延长和身体免疫力的下降, 各种并发症, 如感染、出血、发热、低蛋白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达到了极限, 对治疗完全失去了信心。此时患者往往对家属和医务人员语言行为产生敌对心理, 临床表现为不与医务人员合作, 拒绝治疗, 因此也是意外频发时期。

1.4 坦然和求生

部分患者性格豁达开朗, 心理素质好, 加之与身边病友的交流, 对所患疾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因此可坦然面对, 并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这一部分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也更具信心, 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2 护理方法

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 易于沟通, 因此心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2.1 基本心理护理

2.2.1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的好坏能影响病情的发展。焦虑、紧张、恐惧、绝望等情绪能使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 促使癌细胞快速增殖, 从而使病情恶化。相反, 积极快乐的情绪能使机体免疫力增强,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发展,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 对于疑似病例, 不轻易做出诊断, 不能向患者透露病情, 或者流露出暗示的表情。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应适当确切, 避免引起或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对已确诊的患者应以热情、体贴、和蔼、充满信心的语言和态度接待患者, 给患者以深切的同情和安慰, 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唤起患者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2.1.2 开展病情知识护理教育

由于患者对血液病缺乏了解甚至有片面认识, 加强对患者相关知识的教育十分重要。应向患者讲解血液病特点、治疗过程和方法, 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 对自己的所患疾病有所了解, 并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此病是能够治愈的, 从而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稳定其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2.2 个体心理护理

2.2.1 突出个体心理护理

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护理技术操作, 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 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物质等方面的需求, 尊重患者的信仰、习惯和个性, 正视人生价值观和自然规律。

2.2.2 制定治疗计划时的心理调适

处于不同病程中的患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病情不了解的患者, 常常因怀疑、猜测而引起焦虑, 此时不应把病情全盘向患者说出, 应给患者一定的时间, 使他们看到同室的患者缓解、康复, 从而认定此病是可治愈的;对较了解病情的患者, 对于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及死亡的威胁而精神抑郁, 随着治疗的进行、病情的好转, 患者感到了希望, 恐惧感逐渐消失, 但病情的反复, 往往使患者又陷入了焦虑、绝望的心态中, 所以应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

2.2.3 实施治疗计划时的心理支持

因为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要对患者说明各种治疗手段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如期完成治疗计划。另外, 鉴于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差, 即使患者对治疗有了充分准备, 但若化疗中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并超过了患者的想像和忍受能力, 就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对症治疗, 培养患者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

2.3 心理护理与临床其他护理相结合

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 治疗就是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 减轻病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患者及其家人与医护密切配合,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处理, 使患者能得到系统完整的治疗, 以取得最佳疗效。

总之, 血液病患者心理上往往经历由不知、怀疑、否认到无可奈何认可的过程, 表现为对病情由关心转为随意、不过问病情变化和治疗用药。因此,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各个阶段的心理, 用同情、劝导、启发、鼓励、安慰等方式与患者交流, 帮助和指导患者分析和面对现实, 以消除患者的疑虑、恐惧、抑郁和绝望, 增强其生活的勇气,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老年恶性血液病 篇2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两性霉素;伊曲康唑;氟康唑

[中图分类号] R5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52-02

由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具有低下的免疫力,在治疗过程中的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等,都会让患者的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低下的免疫力就会让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1]。早期的IFI具有诊断困难的特点,因此会让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者甚至会死亡。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自2006年11月开始对84例患有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分别采取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并将它们的优缺点详细记录下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2006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84例。A组28例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0~66岁,平均(49.6±1.3)岁;19例为白血病患者,6例为淋巴瘤患者,3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B组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50.3±1.4)岁;18例为白血病患者,8例为淋巴瘤患者,2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组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9~67岁,平均(49.9±1.5)岁,28例患者中20例为白血病患者,6例为淋巴瘤患者,2例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氟康唑(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H20023086), 第1天使用负荷剂量的氟康唑400 mg,q 12 h 静脉注射,1天后注射剂量维持在200 mg,q 12 h静脉注射,5~43 d为其疗程时间,11 d为疗程的平均天数。B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00124),前2 d每天使用两次的伊曲康唑200 mg静脉注射,之后每天1次伊曲康唑200 mg静脉注射,使用14 d后,依照病情需要改成口服用药。C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组(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H31020821),0.1 mg/d为其初始剂量,每天逐渐增量至3 mg/d,静脉注射并且要在避光的情况下,注射浓度<0.15 mg/mL,一般在注射前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3~5 mg,3~27 d为其疗程时间,10 d为疗程的平均天数。3组患者的其他共同治疗为:基础病治疗、抗细菌治疗、在中性粒细胞降低期间皮下注射300μ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血制品等。

1.3?疗效判定

依照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临床疗效判定分为4级: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2]。将痊愈和显效合并为有效,并且计算其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2.2?3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讨论

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当今全球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以及病死率都在逐年增加,并且它的病原菌是在不断变化的。安全、高效率的抗真菌藥物在临床上中发挥了巨大作用[3]。

侵蚀性真菌感染的标准治疗药物是两性霉素B,它具有广泛抗菌性的特点,但是因为两性霉素B有很大的毒性并且副作用明显,因此它不适合应用于疾病的预防阶段以及经验性治疗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比较适合在疾病预防阶段使用,氟康唑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但是它只对念珠菌尤其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敏感,其他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对之耐药[4]。最近几年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有了新的剂型,就是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较高的口服吸收率、广泛的组织分布、抗菌谱广、副作用少等。近两年感染曲霉菌和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率在不断上升,因此伊曲康唑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研究结果显示,氟康唑组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率明显低于伊曲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组,伊曲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组并没有显著两性霉素B组的不良反应率都要比伊曲康唑组和氟康唑组明显增高,三组治疗方案中两性霉素B组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最为严重。综合各项结果,伊曲康唑的治疗效果是最显著的,因此在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时,伊曲康唑可以成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53-557.

[2] 黄虑,张永信,朱敏,等.华山医院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调查[J].上海医药,2002,23(15):320-324.

[3] 朱华淳,沈云峰,蒋元强.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4):58-61.

[4] 周汛,李桂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发展[J].皮肤疾病与性病,2006,28(3):16-21.

老年恶性血液病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994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我院共收治的伴有骨质破坏的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51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5 ~ 94 岁,平均( 75±7) 岁。

1.2方法

统计全部病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初诊时间、初诊时科室、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合并疾病、肿瘤治疗及预后等。

2 结果

2. 1 一般资料

2. 1. 1年龄性别构成: 男32 例( 62. 7% ) ,女19 例( 37. 3% ) ,年龄65 ~94 岁,其中65 ~ 75 岁17 例( 33. 3% ) ,76 ~ 85 岁24 例( 47. 0% ) ,> 85 岁10 例( 19. 6% ) 。

2. 1. 2 初诊科室: 骨科12 例( 23. 5% ) ,普外科11 例( 21. 6% ) ,血液肿瘤科11例( 21. 6% ) ,消化科11 例( 21. 6% ) ,耳鼻喉科5 例( 9. 8% ) ,肾内科4 例( 7. 8% ) ,心胸外科2 例( 3. 9% ) ,呼吸科1 例( 2. 0% ) ,神经外科1 例( 2. 0% ) 。

2.1.3肿瘤类型:多发性骨髓瘤38例(74.5%),其中Ig G型25例,Ig A型4例,Ig D型2例,轻链型7例,ISS分期均为Ⅲ期。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11.8%),均为ⅣB期;霍奇金淋巴瘤2例(3.9%),均为淋巴细胞消减型,为Ⅳ期。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5.9%),其中M1 2例,M5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3.9%)。

2.1.4临床表现:所观察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乏力,腰痛29例(56.9%),发热37例(72.5%),胸痛32例(62.7%),消瘦30例(58.8%),腹痛27例(52.9%),嗜睡16例(31.4%),肢体麻木7例(13.7%),二便障碍6例(11.8%),呼吸困难2例(3.9%)。合并糖尿病36例(70.6%),高血压33例(64.7%),冠心病31例(60.8%),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45.1%)。

2. 1. 5 实验室检查: 51 例伴有骨质破坏的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贫血45 例( 88. 2% ) ,中度至重度贫血21 例( 37. 3% ) 。低蛋白血症23 例( 45. 1% ) ,血沉增快21 例( 41. 1% ) ,高钙血症19例( 37. 2% ) ,肾功能异常15 例( 29. 4% ) ,椎体骨质破坏27 例( 52. 9% ) ,肋骨骨质破坏24 例( 47. 1% ) ,骨盆骨质破坏13 例( 25. 2% ) 。

2. 1. 6 CT表现: 本组患者中有20 例患者进行了脊柱CT检查,24 例行胸部CT检查,44 例( 100% ) CT显示有椎体及肋骨骨质改变,表现为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破坏,呈皂泡样或蜂窝样,其中3 例伴椎旁软组织肿块,3 例伴有骨硬化表现。

2. 1. 7 MRI表现: 本组患者中有17 例进行了脊柱MRI及骨盆MRI检查,17 例患者均示明显异常信号改变,多数病变呈长T1、长T2 信号。

2. 1. 8 确诊时间及确诊手段: 51 例伴有骨质破坏的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从发病至确诊时间为2 ~ 27 月,中位确诊时间为5 月。首选骨髓穿刺22 例( 43. 1% ) ,病灶处骨活检7 例( 13. 7% ) 。

2. 1. 9 治疗情况及预后: 29 例患者行化疗,其中多发性骨髓瘤27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 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方案为马法兰及强的松,沙利度胺及地塞米松,万珂加地塞米松,淋巴瘤患者方案为COP方案、RCOP方案或ABVD方案,均给予减剂量化疗。急性白血病患者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生存时间3 ~ 28 月。

3 讨论

老年患者为血液恶性肿瘤高发人群,易误诊及漏诊。

3.1发病情况

老年恶性血液病伴有骨质破坏病例临床上不少见,本研究占同期老年恶性血液病37. 5% ,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主。多发性骨髓瘤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升高,以60 ~ 70 岁发病居多,本研究多发性骨髓瘤占74. 5% ,与文献报道一致[1,2]。

3.2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骨质破坏的机制关键在于破骨细胞被激活的同时成骨细胞活性受抑,最终造成骨代谢失衡。CT及MRI影像上常见表现为溶骨性表现,如伴有POEMS综合征的患者则表现为骨硬化,与文献报道一致[3]。该组病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占74. 5% ,提示临床伴有骨质破坏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主。

3.3临床表现

该研究表明伴骨质破坏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起病症状不典型,初诊时就诊不同科室。所有患者均有乏力,腰痛、胸痛、发热、腹痛及消瘦是常见症状,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达45. 1% ,就诊外科病例比例达30 例( 58. 8% ) 。本研究45 例发现贫血,23 例低蛋白血症,肾功能异常及高钙血症发生率较高,提示老年恶性血液病发病时易误诊。本组病例提示合并骨质破坏老年血液肿瘤患者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比例高,与文献报道一致[3]。赵红等[4]及张云香等[5]认为淋巴瘤罕见有骨质破坏,本研究白血病及淋巴瘤伴骨质破坏发生率为9. 8% 。

3. 4治疗及预后

本组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达27月,中位时间为5月,提示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初诊时无典型症状,非血液科医生对恶性血液病认识不足,未能做进一步的检查,缺乏系统分析,造成误诊漏诊[6,7]。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并常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肿瘤学家对老年患者的化疗往往有诸多顾虑,担心化疗耐受性。 本组病例60. 8% 的患者行减剂量化疗,治疗后耐受性尚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为马法兰加强的松,沙利度胺及地塞米松; 万珂加地塞米松方案因万珂不良反应较多,出现周围神经炎、乏力、肠梗阻等不良反应,尽管缓解率偏高,耐受性差,在老年血液病中应用受到限制。淋巴瘤化疗方案多采用COP方案或RCOP方案、ABVD方案,剂量减低,耐受性较好。该组病例中39. 2% 患者行最佳支持治疗。

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伴骨质破坏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较多,易出现病理性骨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进一步治疗。骨折后患者较长时间卧床易合并肺部感染,制约了下一步治疗,亦是老年恶性血液病伴骨质破坏患者预后差的原因。本组病例患者生存期为3 ~ 28 月。对不明原因的贫血、骨痛、血沉快、肾功能不全等老年患者,需高度警惕恶性血液病,进一步查骨穿、免疫电泳等检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Kyle RA,Gertz MA,Witzig TE,et al.Review of 1027 patients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J].Mayo Clin Proc,2003,78(1):21-33.

[2]孙卫红,刘娟.多发性骨髓瘤误诊分析[J].江西医药,2009,44(3):237-238.

[3]Roodman GD.Mechanisms of bone lesions in multiple myeloma and lymphoma[J].Cancer,1997,80(8 Suppl):1557-1563.

[4]赵红,孙晓东,马安柱.继发性白血病误诊骨转移瘤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3):477-478.

[5]张云香,郎晓东,赵丽萍,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骨转移性肿瘤一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16(2):124.

[6]康定里.多发性骨髓瘤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9):634-635.

老年恶性血液病 篇4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2006年12月—2008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38例, 男21例, 女17例;年龄6~67岁, 中位数年龄51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9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15例,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 7例,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例, 多发性骨髓瘤3例,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2例。患者均有广谱抗生素治疗史, 临床表现为发热, 体温在38~40 ℃、干咳, 呼吸急促、胸闷, 肺部听诊呼吸音低, 咳白色或白灰色黏痰, 痰液不易咳出。患者均表现出明显胸痛, 且病情进展迅速, 胸部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后出现斑片状、云絮状或薄纱状边界不清和密度不均模糊影。部分曲霉菌感染病人表现为高密度影的肺部浸润, 呈现毛玻璃样改变, 3例出现空洞表现。根据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修订版) 》[3], 38例患者中临床诊断24例, 拟诊14例。

1.2 培养结果

38病人共培养分离40株真菌, 其中白色念珠菌28株 (70%) , 非白色念珠菌酵母样真菌7株 (17.5%) , 曲霉菌5株 (12.5%) 。

2 护理

2.1 用药护理

2.1.1 用法

两性霉素B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常用药物之一, 较其他抗真菌药物价格便宜。对于经济条件差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首选。但由于其疗程较长, 不良反应大, 有时会因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及细致的护理是减轻病人痛苦和提高疗效的关键[2]。两性霉素B, 首次治疗剂量为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避光缓慢静脉滴注, 维持20 h。用药前10~30 min给予抗组织胺药 (非那根25 mg口服) 和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5 mg静推) ,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剩余剂量的两性霉素B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给患者漱口。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增加剂量, 增至25~37. 5 mg, 总疗程15~60 d, 中位数30 d, 具体视患者病情决定。

2.1.2 不良反应的观察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寒战、高热、血栓性静脉炎、肝肾功能异常及低血钾[4]等不良反应。一般在输入两性霉素B 30 min左右会出现畏寒、寒战, 反应轻者减慢滴速, 给予保暖。反应重者, 暂停输注, 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两性霉素B对血管刺激性大, 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穿刺静脉可出现条索状红线伴疼痛, 局部皮温高。因此, 用两性霉素B前后均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减少局部刺激。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好、易固定的大血管, 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不能反复用同一根血管。对穿刺困难的患者应选择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本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 用新鲜芦荟切成两半外敷, 三四天红肿、疼痛减, 1周左右症状消失;定期抽血检查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常规补钾治疗, 预防低血钾。其中1例患者因不能耐受静脉炎引起的疼痛, 终止治疗。1例患者在输液最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时, 滴速加快出现寒战、高热、胸闷、气喘, 立即给予吸氧、非那根25 mg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和喘定静脉滴注后症状消失。

2.2 做好病房环境和医务人员的管理, 防止交叉感染

每间病房均装有电子灭菌灯, 每天早晚进行空气消毒, 每次30 min。定时开窗通风, 地面、桌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严格限制探视人员, 加强陪护人员管理, 减少室内人员走动, 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不得进入病房。粒细胞减少患者应带口罩。粒缺患者入住层流床或层流病房, 所有用物均要消毒灭菌后给病人使用。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 接触不同患者要用手快速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2.3 呼吸道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注意呼吸的频率、深浅度以及咳痰、咯血、胸痛等呼吸道症状。肺部有真菌感染的患者, 痰液都比较黏稠, 难以咳出, 而且患者体质虚弱, 无力咳痰。护士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 即深呼吸 (腹式呼吸) , 在吸气末屏气片刻, 然后用力咳嗽, 将痰液排出。嘱患者多饮水, 以保持呼吸道湿润, 降低痰液黏稠度。对于咳嗽、气喘、痰不易咳出的患者, 给予生理盐水5 ml+糜蛋白酶4000 U+特布他林雾化液5 ml+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 通过高流量药氧雾化吸入面罩雾化, 每日2次。经临床应用, 止喘及化痰效果明显优于糜蛋白酶和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雾化后为患者叩背, 以助咳嗽排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时, 给予氧气吸入, 监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4 防治黏膜损伤真菌感染的护理

本组患者均用过化疗药物, 不同程度出现口腔、食道黏膜、肛周皮肤破损, 各种穿刺术导致皮肤黏膜损伤, 均损害了患者皮肤防御系统, 把致病菌带入或为致病菌侵入机体创造条件[5]。护理上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 加强操作部位的无菌护理[6]。对黏膜损伤尽可能少用广谱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本组资料中致病菌显示白色念珠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呼吸道黏膜的湿度、温度和酸碱度均适宜念珠菌属生长。做好口腔护理, 每天用2%碳酸氢钠于三餐前后漱口, 有利于防止上呼吸道真菌向下蔓延。

2.5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进食能力, 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 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加强营养支持, 提高机体抵抗力。用两性霉素治疗的患者, 多进食含钾高的食物或果汁, 如冬菇、香蕉、橙汁、桔子等。

2.6 心理护理

经研究显示, 恶性血液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障碍[7]。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严重的的药物不良反应, 化疗后并发肺部真菌感染, 造成身体上的严重不适, 住院时间延长, 经济负担加重, 心理负担也加重。常产生消极、悲观、绝望心理。因此, 我们对患者更要加强心理护理, 多深入病房, 热情关心体贴患者, 关注其心理变化, 给予患者持续的情感支持, 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治疗的必要性、达到的预期效果,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 结果

在用正规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 通过采取全方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所观察的38例病人中, 23例治愈, 治愈率60.5%;9例好转, 好转率23.7%;治疗总有效率84.2%。治疗失败7例, 7例治疗失败病人中5例为终晚期垂危病人, 2例为无法耐受药物严重不良反应, 放弃治疗。38例病人中总共发生严重的治疗不良反应3例, 一般不良反应5例。通过与我科2004年5月—2005年12月采取全方位积极护理干预措施前23例真菌感染病人的资料比较, 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治疗不良反应也显著减少 (P<0.005) 。

4 讨论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 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 加之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广泛使用造成的正常菌群紊乱, 临床上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越来越多, 其临床症状不典型, 难诊断, 病情重, 治疗困难, 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限, 且抗真菌药物往往都有着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是造成化疗失败、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是恶性血液病化疗过程中非常棘手的难题。我们的实践表明, 如果在用正规药物治疗的同时, 辅以一系列的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能有效提高病人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和治疗效果, 减少或减轻抗真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化疗的成功率, 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8例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做好用药护理、保护性隔离措施、症状护理、饮食指导和心理护理。结果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38例真菌感染病人治愈23例 (60.5%) , 好转8例 (23.7%) , 治疗总有效率84.2%。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较采取措施前有明显提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 (P<0.05) 。结论对于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并发的肺部真菌感染, 在进行正规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 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 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 减少或减轻抗真菌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真菌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马军.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21) :1443-1444.

[2]李柳芳, 吴瑞珍, 梁真, 等.两性霉素B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实用药学杂志, 2007, 23 (3) :420-421.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修订版) .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7) :607-610.

[4]戴自英, 刘裕昆, 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46-253.

[5]钱红兰, 沈志坚, 胡旭东, 等.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6) :663-665.

[6]李映华, 陈惜遂, 侯粉珍, 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分析与预防.现代护理, 2007, 13 (15) :1378-1379.

老年恶性血液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35例, 其中发生院内感染46例, 男30例, 女16例。恶性血液病诊断分型方法均采用英美协作组 (FAB) 公布的分型标准诊断。院内感染病例按照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进行诊断[2]。

1.2 方法

对以上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院内感染情况调查, 并进行感染菌培养与检测。采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 并按照CLSI (2009) M100-S19E判断标准进行判定。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率、感染部位

在以上2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 发生院内感染46例, 院内感染率19.57%。送检血、尿、粪等标本105份, 培养出菌株67份。院内感染为消化道感染7例 (15.22%) , 血液感染6例 (13.04%) , 皮肤感染3例 (6.52%) , 呼吸道感染17例 (36.96%) , 泌尿系统感染5例 (10.87%) , 部位不明8例 (17.39%) 。

2.2 病原菌分布情况

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构成情况如下:105份标本共培养出菌株67份,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3株 (19.40%) , 肺炎克雷伯菌12株 (17.91%) , 大肠埃希菌10株 (14.93%) , 鲍曼不动杆菌7株 (10.45%) , 阴沟肠杆菌5株 (7.46%) , 表皮葡萄球菌4株 (5.97%) , 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 (8.96%) , 光滑念珠菌3株 (4.48%) , 热带念珠菌2株 (2.99%) , 曲霉菌5株 (7.46%) 。

2.3 病原菌耐药情况

革兰阴性菌对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环丙沙星以及氨苄西林等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性, 且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于利奈唑胺以及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

3 讨论

恶性血液病发病率较高, 院内感染主要为真菌感染以及双重感染为主要类型。多数情况下, 感染部位通常都发生在下呼吸道与消化道。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 并且在化疗和放疗后易发生骨髓抑制, 并对皮肤黏膜造成损害, 因此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4]。

本文2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9.57%, 考虑到本次回顾性分析中有部分病例病情较轻, 且包含短程化疗患者及未化疗患者, 所以患者骨髓抑制程度较低, 因此院内感染率相对较低。

同时在本次研究中, 院内感染患者的主要感染部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 部位不明的例数也占到了较多的比重。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 其清除口腔以及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较低, 而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会对患者呼吸道纤毛黏液、纤维素等细菌清除系统带来较大的破坏作用。而作为患者与外界直接相连的呼吸道, 在空气气沫传播的过程中, 非常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

在未取得病原学检测结果前, 对以上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要兼顾到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5]。而在接受化疗后, 患者通常会伴有严重的粒细胞缺乏, 从而引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等化疗后并发症, 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在获得相应病原学依据后, 可以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从而有效减少菌群失调以及二重感染, 达到良好的病情控制以及预防感染的目的。

从上述分析来看, 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 且其病原菌构成情况较为复杂, 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为了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控制, 作者在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以及本院治疗经验基础上, 提出下列措施: (1) 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力, 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 对各种免疫抑制剂慎重选用。 (2) 在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间, 应及早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从而有效减少粒细胞持续缺乏的时间, 同时对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或者进入层流净化病房。 (3) 加强院内的环境卫生以及消毒管理, 做好患者家属的卫生宣教工作, 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皮肤黏膜以及肛门清洁卫生, 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鼓励患者尽早出院。

摘要: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的特点、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病因。方法 对2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5例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9.57%, 感染部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 感染原因主要是与化疗、粒细胞、抗生素的使用、卫生状况等有着直接关系。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是院内感染高危人群, 提升恶性血液病治疗效果、降低粒细胞缺乏时间、改善卫生状况等都是降低其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院内感染,回顾性分析

参考文献

[1]李鹏, 陈立兵, 杜明梅.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2) :2834-28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27 (5) :314-320.

[3]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3-150, 157-166, 217-237.

[4]杨柳, 舒航, 吴冠宇, 等.13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4, 33 (4) :325-327.

老年恶性血液病 篇6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自体、异基因,并发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 HSCT) 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 清除受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 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 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恶性血液病、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治疗[1]。自2011年以来, 笔者开展了1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均为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9例, 女4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40.1岁, 包括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MM) 2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myeloidleukemia, AML) 6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 DLBCL) 4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syndromes, MDS) 1例, 均经过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确诊, 其诊断及疗效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按干细胞来源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uto-HSCT) 9例, 其中3例为AML, 2例为MM, 4例为DLBC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 4例, 其中2例为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 全相合移植 (包括1例AML及1例MDS) , 2例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均为AML) 。

1.2 移植方法

1.2.1 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恶性血液病患者采取联合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 (G-CSF) , 其中联合化疗方案为:阿糖胞苷4.0g·m-2·d-1, 第1~2天, 米托蒽醌10mg·m-2·d-1, 第2~3天, 化疗结束后待白细胞下降至<1.0×109/L, 开始应用G-CSF5~10μg·kg-1bid皮下注射, 健康供者采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动员, 具体为G-CSF5~10μg·kg-1bid皮下注射。以上两种方案期间全程监测血常规变化, 必要时予以抗感染、输血、输血小板支持治疗。当病例患者组白细胞再次上升至 (4.0~5.0) ×109/L, 或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达5~20个/μl, 开始予以采集;健康供者组均为G-CSF应用后第5天开始采集。采取COM.TEC血细胞分离机 (FreseniusKabi公司) , 模式为AUTOMNC, 耗材P1YA, 处理血量10000~12000ml, 流速40~55ml, 抗凝剂为ACD, 全血/ACD流速比例为 (10∶1~12∶1) , 采集终产物142~315ml, 采集通路均为外周静脉穿刺。

1.2.2 移植预处理方案。

分别采用以下预处理方案: (1) 马法兰140~160mg·m-2×1次, 司莫司汀300mg·m-2×1次; (2) 马利兰1mg·kg-1 q6h×4次, 环磷酰胺60mg·kg-1×2次; (3) 羟基脲40mg·kg-1 q12h×2次, 阿糖胞苷2g·m-2, 分次滴注, 马利兰1mg·kg-1q6h×4次。

1.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支持治疗。

全部患者药浴后入住无菌层流病房, 无菌护理。口服常规广谱抗生素、氟康唑, 给予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囊虫病, 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预防感染, 常规锁骨下静脉置管给予胃肠外营养, 预处理前6h开始水化、碱化, 使得尿液pH值保持在6.8~7.2, 同时静脉滴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 前列地尔、丹参预防肝静脉闭塞症 (HVOD) , 口服苯妥英钠预防马利兰可能引起的癫痫样发作, 应用环磷酰胺前1h开始予以美司纳 (mesna) 预防出血性膀胱炎, 至环磷酰胺结束后12h停用。若血红蛋白≤60g/L或出现贫血症状时, 予以输注红细胞悬液, 血小板≤20×109/L或有出血表现时, 予以输注机采血小板, 以上血制品输注前行25Gy照射处理。当干细胞回输24h后开始应用G-CSF5~10μg·kg-1 bid皮下注射促进粒细胞生长。移植过程中监测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 自预处理开始, 每天称重, 测量腹围, 观察黄疸、肝脾肿大、腹水及出凝血功能。

1.2.4 GVHD的预防。

所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用环孢素A (CsA) 、骁悉 (MMF) 、甲氨蝶呤 (MTX) 三联预防GVHD, 方案为:CsA3.0mg·kg-1持续静滴, 于移植-1开始, 期间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MMF500mgq12h, 于移植-1开始;MTX15mg·m-2静滴, 于移植+1开始;其中2例单倍体相合移植患者加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 (ATG) 7.5mg·kg-1, -4、-3、-2d静滴。

2 结果

2.1 造血重建

13例患者移植后均成功恢复造血重建。白细胞恢复至1.0×109/L时间为15 (10~29) d, 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为16 (9~29) d, 在不输血小板的情况下, PLT>20×109/L时间为62 (12~298) d。

2.2 并发症

移植期间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10例 (76.9%) 有感染发热表现, 但病原学检测 (包括血培养、咽拭子、真菌培养) 无异常, 无明确感染灶, 其中1例发生感染性休克, 予以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好转;9例 (69.2%) 发生口腔黏膜炎, 予亚叶酸钙漱口及冰块冰水含漱后症状缓解;所有病例均无皮肤黏膜出血、肝功能异常、出血性膀胱炎、间质性肺炎和肝静脉综合征发生。

2.3 GVHD发生情况

4例异基因移植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aGVHD症状, 其中Ⅰ度者有3例 (75%) , 为皮肤皮疹表现;Ⅳ度1例 (25%) , 表现为严重腹痛及肠梗阻。随访期间有3例 (75%) 患者出现cGVHD。

2.4 植入情况

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者中3例行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tandemrepeat, STR) 嵌合体检测, 均提示转化为供者优势型。另1例单倍体移植者死于移植并发症, 未能行STR检测。

2.5 移植后治疗及随访情况

1例单倍体相合移植患者于移植+58d死于移植并发症;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于移植后29个月基础病复发, 后再予以硼替佐米+TD方案及来那度胺化疗, 现仍处于化疗阶段;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于移植后1个月复发, 后再予以利妥西单抗+MINE方案挽救性化疗1次, 3个月后死于基础病;其余10例患者长期随访, 并按期入院复查, 随访中位时间为16个月 (1~29个月) , 末次随访时间为2013年12月, 均处于完全缓解 (CR) 。

3 讨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最重要手段之一, 已广泛应用于对化疗敏感的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并且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根据供体来源可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uto-HSCT) 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 。auto-HSCT造血功能恢复较快, 移植相关死亡率低 (<5%) , 感染及出血并发症少, 无移植物抗宿主病, 患者易于接受。但缺点是尚无有效手段清除移植物中可能存有的淋巴瘤或白血病细胞, 移植后基础病易复发。而allo-HSCT移植物来源于正常供者, 不存在肿瘤细胞污染问题, 且具有移植物抗白血病 (GVL) 或移植物抗肿瘤 (GVT) 效应, 能杀伤残留的白血病或肿瘤细胞, 故复发率低, 疗效肯定。但缺点是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移植后GVHD明显[3], 相关死亡率较高, 且移植物来源供者受限。临床工作上auto-HSCT较allo-HSCT费用更低, 更易开展, 在患者基础病治疗缓解后可以很快实施。

近年来笔者开展了多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总体疗效较为满意, 复发率为15.4%, 低于相关文献报道[4], 考虑可能样本量还偏少, 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有文献[5]显示auto-HSCT的结果优于同期化疗, 可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笔者报道的auto-HSCT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及继发感染、黏膜炎, 可通过及时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加强术中护理、充分药浴等有效控制, 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化疗药物的副反应也较为关键[6]。

由于HLA完全相合供者来源不足, 故临床开展allo-HSCT受一定限制。报道中4例异基因移植均为亲属供体。与HLA全相合移植相比较, 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植入失败率高、造血重建缓慢、重度GVHD、免疫重建迟、致死性感染发生率高、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等问题, 是影响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预处理前加入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 (ATG) 、氟达拉滨 (fludarabine) 、大剂量甲强龙等免疫抑制药物, 减少排斥反应。笔者对2例AML患者行单倍体移植治疗, 供者均为其父, 1例移植后成功造血重建, 监测复查处于CR, 现随访1 0 个月仍无病生存;另1例死于严重肠道GVHD反应, 对于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仍将继续观察, 同时提示HLA单倍体相合HSCT将成为治疗急性白血病新的有效方法, 不仅解决了allo-HSCT供者来源少的难题, 还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老年恶性血液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8例, 均符合血液病的诊断标准[2]。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 随机分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组 (观察组) 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 (对照组) 。观察组35例, 男19例, 女16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5.9±4.2) 岁, 其中急性白血病10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9例, 恶性淋巴瘤7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 多发性骨髓瘤6例;对照组33例, 男18例, 女15例, 年龄19~66岁, 平均年龄 (36.1±3.8) 岁, 其中急性白血病9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 恶性淋巴瘤8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 多发性骨髓瘤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体温、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及感染部位等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差异比较, 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应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每次剂量为0.5g, 3~4次/d, 7~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每次剂量为0.5g, 3~4次/d, 7~14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化疗1个疗程, 用药前后分别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和胸部X线等, 同时进行血液的细菌培养, 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体征变化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1.3 疗效判断[3]

根据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按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个等级进行评定。痊愈和显效统称有效。细菌学疗效, 按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替换及再感染5个等级。不良事件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分为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及可能无关四种类型, 有关及很可能有关均统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7.14%,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79%, 两组疗效进行差异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见表1。

2.2 细菌学疗效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培养, 分别在观察组、对照组检出20、19株细菌, 其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90.00%、89.47%。两组细菌的清除率进行差异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细菌清除情况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轻度腹泻、恶心或呕吐、ALT增高、AST增高等4例药物不良反应, 占总数的11.43%;对照组出现恶心或呕吐、ALT增高、AST增高、癫痫等4例药物不良反应, 占总数的12.12%。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差异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良反应情况均较为轻微, 停药后症状均出现缓解。

3 讨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化疗后造成了粒细胞的缺乏, 因此, 容易合发细菌感染, 有研究报道, 其细菌感染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4]。在原发病的影响下,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发生细菌感染主要有以下特点: (1) 以口腔、肛门、呼吸道等感染部位最为多见; (2) 感染进展非常迅速; (3) 极少出现化脓灶; (4) 明确病原菌较为困难。由于细菌感染的特殊性, 在治疗上通常遵循早期、联合并采用足量的进行静脉注射抗生素的原则。为争取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还未明确病原菌时, 首先应进行经验性治疗, 在致病菌明确后, 则应根据细菌的药敏性进行抗生素的调整, 采用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无法查明患者的致病菌, 则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对临床给药方案进行调整。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在我国已被应用多年, 是公认的一种高效广谱抗菌素, 对于治疗重症感染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是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后新型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对需氧菌、厌氧菌、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均有着较强的抗菌活性, 有研究称,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不仅抗菌能力强, 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机体的耐受性较为良好。帕尼培南-倍他米隆药物中, 帕尼培南的抗菌活性非常强, 而倍他米隆却不存在抗菌活性, 其在体内的作用是用以抑制帕尼培南转移至肾皮质, 减少在肾组织的蓄积, 从而降低了药物引起的肾毒性。本研究试验中, 采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进行对比治疗,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7.14%,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79%, 两组患者的疗效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二者的总有效率均高达75%以上, 与有关研究报道的疗效较为相似。同时, 有研究指出,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非恶性血液病感染, 同样有着较好的疗效;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的治疗结果优于国外单药治疗的疗效, 同时, 也明显好于非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临床疗效[3]。

本研究试验显示, 采用药物治疗后均出现4例药物不良反应,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组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1.43%、12.12%, 二者无统计学差异。有研究报道,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其发生抽搐的概率达0.9%~1.2%, 而采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进行治疗时, 发生抽搐的概率仅为0.03%, 明显低于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治疗。因此, 对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患者, 可选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进行治疗。

总之, 采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进行治疗, 既安全又有效, 可作为单一的抗菌药物进行早期的经验性治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进行治疗, 并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7.14%,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79%;观察组的细菌清除率为90.00%, 对照组的细菌清除率为89.47%;两组患者均出现4例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组及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1.43%、12.12%。三组数据进行差异比较, 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进行治疗, 既安全又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恶性血液病,感染,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参考文献

[1]扶云碧, 孟凡义, 魏永强, 等.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88例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2) :141-142.

[2]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68-193.

[3]Jagarlamudi R, Kumar L, Kochupillai V, et al.Infections in acute leukemia:an analysis of240febribe episodes[J].Med Oncol, 2000, 17 (1) :111-116.

老年恶性血液病 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6例均经骨髓细胞检查或组化染色确诊, 均符合张之南[2]主编的血液病诊断标准。临床资料见表1, 血象和骨髓象见表2。

2医技检查

行头颅CT检查3例, 1例示左侧脑室周边部低密度病灶, 边缘模糊不清, 诊为左侧脑梗死 (APL) ;1例示左侧脑多发小灶性梗死 (CLL) ;1例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X线摄片示左侧L5-6骨折和T457压缩性骨折, 颅骨、耻骨、坐骨、股骨颈均有虫蚀样破坏 (MM) ;2例MRI示L1-6压缩性骨折 (CML急变和) 。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4例, 2例查到白血病细胞。

3讨论

文献报道CNSL的发生以儿童ALL多见, 成人急性白血病CNSL发生率约1%[1]。CML慢性期常无CNS受累, 而急变时CNSL发生率为3%;CLL发生率低, 一般发生在晚期。本组1例发生在CML急变期, 1例发生在CLL (IV) 期。其发病机理为恶性血液病并发高粘综合征、高血细胞综合征以及白血病细胞在脑组织中广泛浸润所致。

MM直接侵及脑膜和CNS少见, 以脑膜受累较常见, 称为脑膜骨髓瘤或骨髓瘤脑膜炎, 可发生于MM任何期, 以IgG型多见 (该患者IgG含量显著升高) , 常为颅骨溶骨性病变的扩展、浸润及M蛋白的产生所致, 预后差, 生存期多小于5个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老年恶性血液病】相关文章:

老年胃肠恶性肿瘤09-15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07-02

血液恶性肿瘤07-15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06-02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07-08

老年血液病患者感染的预防与管理09-11

恶性案件05-21

恶性表现06-16

恶性梗阻09-16

恶性肿瘤04-30

上一篇:非完全信息下一篇:创业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