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投资

2024-08-15

东盟投资(精选十篇)

东盟投资 篇1

据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上半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5.7%。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364.9亿美元,同比增长54.7%。

投资合作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作为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共办的年度经贸盛会,每届博览会都设置投资促进专题,围绕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资源开发、园区招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举办东盟10国推介会、中国重点省市投资推介会、投融资项目对接会、项目信息发布会等投资促进活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国家投资。

将于今年10月20日至24日在南宁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将紧扣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加强与东盟10国投资促进主管部门的合作,加大投资促进力度,进一步办好投融资项目对接会,为项目与资本的撮合对接搭建快捷高效平台,为双方企业开展投资合作创造更多商机。

东盟投资 篇2

一、缅、柬、越、印尼国目前政治经济总体情况

(一)国家体制不同,但都重视与中国的关系

调研组的第一站是缅甸。缅甸人口万,%以上人信仰佛教,富不傲穷,贫不妒富,民风纯朴,治安良好。官方语言为缅甸语和英语,货币:缅元(或),官方的美元与缅币比价是:,市面上的美元与缅币比价

是:或缅币。政治上由军政府执政,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目前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华人华侨有万,在首都仰光华人就有万,华人控制着该国的贸易和经济。对华关系很好,称中缅关系为“胞波”情谊,去年月吴仪副总理访问缅甸,双方签署了关于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谅好范文版权所有解备忘录等个协议;月缅甸总理应邀访华,又签订了项协议,双方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不断加强和巩固了双边关系。中国是缅甸主要贸易伙伴,××年双边贸易达到亿美元,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中国对缅进口位于第一,出口位于第三。

调研组的第二站是柬埔寨。柬埔寨人口万,高棉族占全国人口的%,华人-万,货币:瑞尔(),官方与市面上的美元与柬币兑换率基本一致,比价是:柬币。高棉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华语也较流行,政治上,柬埔寨实行君主立宪制,现任首相是洪森。目前柬埔寨正以较快的进程融入国际社会,外汇自由进出,货币自由兑换,中柬关系处在最好时期,国内可在上海、广州、北京、重庆等地办理签证,签证最长可停留一年,为吸引外资,柬埔寨专门成立外商投资委员会,主席洪森,只要投资额在万美元以上,材料齐全,天就可以批准。××年中国内地为当年柬第一大外资来源地投资额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个项目涉及服装纺织、旅游开发、烟厂、制鞋、海产品加工等。目前,我为柬埔寨第大贸易伙伴。柬商品市场正处在恢复和发展中,近年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目前已达到多亿美元。由于历史原因,柬市场主要商品来自新加坡、泰国和越南,我对柬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左右。加之近年来我进入柬市场的商品多以“质低价廉”商品为主,真正能代表我产品和技术质量的名牌商品和高科技产品进入柬市场还不多,柬市场和民众对我商品还有一个重新提高认识的过程。随着柬经济的发展和两国经贸交往的增加我商品在柬市场知名度亦会不断扩大。目前,我商品的质量、性能和价格优势已逐步开始被柬民众所了解和接受,今后出口将会逐步增加,中柬贸易可望走上新台阶。

调研组的第三站是越南。越南人口万,越族(也称京族)占人口的,官方语言为越语,法语和英语在商界和旅游界较流行,货币:盾),美元与越盾的比值:。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人口多万,其中万华人。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高层互相互访,国家和省的地方签署外交、公安、经贸、科技、文化、司法文件项,两国空运、海运、铁路等均已开通,边境省区与中国的个口岸已开通。在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三国中,越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较高,近年来,中越两国贸易额增长了多倍,中国已成为越南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调研组的第四站是印度尼西亚。印尼是东南亚地区大国,人口亿,世界第四,全国约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货币:卢比或盾(),美元与印尼盾的比值:。印尼资源非常丰富,有煤、天然气、石油、铁矿、森林,但不允许原木出口。全国有万中产阶级,购买力较强,在世纪年代已被称为亚洲四小虎之一。年人均就近美元,印尼实行的是总统内阁制度,市场化程度较高,外汇没有管制,货币自由兑换,政府鼓励外资到印尼投资。××年大选,进展顺利,现任总统苏西洛,国内政治局势相当稳定,华人在印尼金融、贸易界有相当的势力,虽然出现过排华事件,但中国与印尼的关系举足轻重,双方贸易额××年达到亿美元,近年来每年递增%,中国每年逆差亿美元左右。双方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通讯、渔业等领域合作取得很大进展。

(二)经济增长不一,但都呈现加快发展趋势

去年,缅、柬、越、印尼国的经济增长分别是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尼%。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长期制裁,使缅甸的发展受到制约,目前的经济状况类似于我国年代初,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但缅甸近年来积极发展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往来,特别是与中国经贸合作,使得缅甸经济快速增长;越南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创年最高增幅,出口创汇突破亿美元,同比增长%,招商引资激增,达多亿美元,为年来最高。越南去年已结束了同欧洲和若干国家关于越南加入的谈判,结束了与欧盟和若干主要贸易伙伴取消纺织品成衣配额的谈判。经过多年徘徊,印尼××年人均收入达到美元,除矿业以外的大部分行业都呈现增长势头,由于强劲的消费、投资、出口的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印尼今年经济将增长%。

(三)市场准入放宽,有利于中国商品进入

除了食品、汽车等少数商品,缅甸

对中国的商品进入基本上没有限制。大到机械设备、农机、化工产品、仪器仪表;小到日用五金、化妆品、纺织服装,由于中国商品的价位低,质量相对适中,非常适应缅甸市场,所以通过云南口岸进行边贸看好。驻缅甸大使馆经商处的唐海参赞说去年边贸占中缅贸易的,预计今年边贸还将大幅上升。

越南承诺敞开大门欢迎中国投资者,最近加快了金融、教育、医疗、电信等个服务行业对外资开放速度,越南银行为在边贸从事贸易,超市的双方企业开设方便结算的越币、人民币帐号或人民币兑换代理专柜。

印尼由于灾后重建,向国际社会推出了亿美元巨大的基础设施工程,涉及供水、供气、高速公路、机场码头、发电站、铁路、通讯等行业寻求国外投资、投标。同时在进口汽车及零部件范围大幅降低关税,这些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商机,据了解由于市场准入的放宽,中国的橡塑加工机械、家电产品、机床、汽车、缝纫机等机电产品都在迅猛增长,中海油、华为、中兴、嘉陵、长虹、康佳等企业在印尼的业绩节节攀高柬埔寨欢迎中国开发其矿产资源,洪森首相表示希望更好的有实力的有经验的中国企业在柬埔寨投资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投资环境改善,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

东盟“新四国”投资风向 篇3

9月21日-25日,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南宁开幕,主题为科技合作,主题国是缅甸。缅甸与越南、老挝、柬埔寨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加盟东盟,被称为东盟新成员国或“新四国”。近些年来,中国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老成员国经济合作日益频繁,与东盟“新四国”合作也呈现出新动向。

越南:陆热海冷

越南方面重视与中国之间的陆上商贸往来由来已久。早在1989年,越南就开始通过各种民间和政府的渠道,与中国开展贸易。

最早开始在边境贸易中获益的无疑是越南东兴芒街、广宁省等边境省区。这些省区与广西凭祥市、东兴、云南平孟等边境地区有数千上万条边境小道相通,双方边民通过贸易的方式,不断增加自己的收益,改善着自己的生活。

水果和农产品贸易是越南最早受益的领域,最近10年来,广西已经成为中国水果进出口的最大口岸,口岸的水果主要来源就是从越南进口。中国驻越南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些数字:中越双边贸易额1991年为3200万美元,2011年已突破400亿美元,增长1000多倍。两国还力争到2015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600亿美元。尽管中越贸易的“蛋糕”越做越大,但中越贸易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中国既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越南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中国出口越南的商品中85%为机电设备,而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

与越南热情高涨的陆地贸易相比,回顾2002-2008年之间的中越海上关系,会让人有今不如昔的感觉。早在2004年7月,中越之间就签订了《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这是中国第一次与周边国家在海洋划界,以及第一个划界后的渔业合作协定。中国政府努力展现自己“睦邻、安邻、富邻”的诚意,并希望与越南缔结的海上划界协定成为处理与其他国家领海主权争议的样板。

然而,进入2009年以来,越南与中国方面在海洋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越南是最早觊觎中国南海岛礁主权的国家,是夺占南海岛礁数量最多的国家。今年6月下旬,越南通过所谓的海洋法,将中越南海争端进一步恶化。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郑维宽认为,虽然在东盟第45届外长会议上,越南利用东盟集体向中国施压的企图遭到东盟其他国家的拒绝,但越南不会就此罢手,也不会收敛其行为,而是会继续坚持近年来一贯的南海立场与行为。在继续搜集所谓“历史依据”的同时,歪曲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有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规定为其侵犯中国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张目。

缅甸:后来居上

中国与缅甸之间的贸易额尚不及中越贸易,但中缅贸易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缅甸计划发展部部长吴丁乃登日前谈及电力、通信等核心产业的民间开放问题时表示,欢迎外资进入缅甸。

今年7月,缅甸政府在新国会上时隔24年重新修改了《外国投资法》。修改内容包括延长外资法人税免除期限、允许从民间获得土地使用权等项目。

政局相对稳定,社会发展目标相对明确,很快就吸引了中国企业和民间投资。

缅甸中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至2012财年,缅中贸易额达到50.01亿美元,其中缅甸从中国进口27.86亿美元,对华出口22.1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排在2至4位的贸易伙伴依次为泰国45.14亿美元、新加坡30.58亿美元、日本8.22亿美元。目前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缅甸投资了215个项目。其中,中国有14个投资项目,投资额约达138.7亿美元,在对缅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居首位。

最近前往缅甸投资的中国大型企业是中航国际北京公司。中航国际北京公司与缅甸政府在内比都签署车桥和汽车模具生产线合同。本次项目合同金额逾1亿美元,将在缅甸当地建设一家年产5000根车桥和500套汽车模具的工厂。这是近年来中缅双方最大的政府贷款项目。

中航国际北京公司总经理刁伟程坦言,该项目是中航国际北京公司在机电工程总包领域的又一次积极探索,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融资支持,是中航国际北京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的一次成功合作。它的顺利实施将极大促进缅甸汽车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为当地居民提供数百个工作岗位。

柬埔寨:高速增长

7月16日,中国著名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在柬埔寨的总代理商国拓机械设备(柬埔寨)有限公司在金边开业,标志着这家重型机械制造商正式进入柬埔寨市场。

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商务参赞金远在开业仪式上表示,正是由于有众多像三一这样的中国民营企业勇于创新、大胆开拓海外市场,才使得中国的产品被全世界所熟悉。他希望能有更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积极到柬埔寨来开拓市场,进一步促进中柬贸易不断发展。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柬双边贸易额为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73.5%。其中,中国对柬埔寨出口23.15亿美元,同比增长71.8%;自柬埔寨进口1.84亿美元,同比增长96.8%。另据柬埔寨财经部统计,2012年1月,柬埔寨出口总额为4.3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服装出口3.39亿美元,增长15%,占总出口的78.8%;鞋类出口0.23亿美元,增长5.7%。

中柬双方希望到2017年实现两国贸易额达到50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实现翻一番。

老挝:握手农业

中老经贸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先后签署了贸易、投资保护、旅游、汽车运输等经贸合作文件,成立了双边经贸与技术合作委员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老双边贸易额13.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4%,

中国企业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赴老投资办厂,目前是老挝主要投资方之一。投资领域涉及水电、矿产开发、服务贸易、建材、种植养殖、药品生产等。中国企业在老挝还积极参与劳务和工程承包。

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无偿援助、无息贷款或优惠贷款等方式向老方提供援助,领域涉及物资、成套项目援助、人才培训及技术支持等。中方为老挝援建的项目有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南果河水电站及输变电工程、老挝国家文化宫等。

作为中国与老挝接壤的唯一省份,云南与老挝之间的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农业合作领域。2011年,云南与老挝农产品贸易额为3080万美元,其中,云南对老挝农产品出口682万美元,进口2398万美元。主要出口农产品是花卉、蔬菜、粮食(种用);进口农产品为薯类、热带水果、粮食(籼米稻谷、籼米糙米)、甘蔗、橡胶、油料作物等。

“梯度差异”

提供投资空间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均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中国对存在着“梯度差异”的缅甸、柬埔寨、老挝的投资力度将会持续增强,而对于越南,将通过延缓或者控制商贸往来、投资规模的方式进行“对话”。

记者从承担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获悉,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累计发放外汇贷款12.4亿美元,重点支持柬埔寨桔井金矿、柬埔寨滨海旅游度假特区等项目,同时已开发培育项目41亿美元,预计全年发放30亿美元以上。

截至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已累计为柬埔寨加华银行、农村发展银行等东盟地区银行授信13.35亿美元,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农业开发、能源通讯等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领域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对中资企业在境外工程承包和设备出口的力度。

农业是中国与东盟的主要合作领域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东盟国家的甘蔗、木薯、水稻等原材料源源不断地出口至中国,而我国生产的种子、肥料、农药等也大量出口到东盟国家,进口量开始大于出口量;我国农业发展受限明显,一些农户和企业纷纷到老挝、越南、缅甸等国种植香蕉、木薯、玉米,建立海外生产原料基地,以满足国内的需求,这既缓解了国内资源紧缺问题,同时也带动东盟国家农民增收,实现了“双赢”。

专家说,在当前南海局势日益复杂化的形势下,中国和东盟要想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善双方问的关系比较困难,农业领域合作是现阶段内处理双方关系较为稳妥的方式,通过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出口”,既能让他们对我国产生某种“依赖”,又使越南民间感受到中国释放出的善意。

郑维宽认为,中国完全可以采取“经济传递国家战略”的方式,对与中国友好往来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加大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投资,对于屡次在重要问题上与中国进行摩擦的国家,则采取有控制地进行投资引领的方式。

日韩东盟探寻投资加速路径 篇4

有分析称, “因中越等关系紧张, 日本和韩国已意外成为最大的两个受益者。中国企业从越南退出, 而日韩两国迅速补位, 且发展迅速。未来, 在经济的带动下, 日韩势将挑战中国对东盟的影响力”。以越南为例, 随着越南经济快速增长, 人们消费能力大幅上升, 市场潜力明显, 吸引了诸多外国企业的注意。目前, 日本成为越南市场的最大投资者, 韩国企业也紧跟其后, 在越南进行能源、娱乐、零售等各领域的投资。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 2011年至2014年, 与之前4年相比, 日本企业在越南的直接投资增长3倍多, 至90亿美元;2013年和2014年, 韩国在越南的投资总额为26亿美元, 几乎比之前两年高出三分之一。

外国投资管理机构报告显示, 在2013年, 越南共为韩国投资项目颁发了3400个经营牌照, 注册资本额大约达到260亿美元。但是, 在越南诸多外资项目中, 韩国投资总额排名仅为第三。三星集团的45亿投资额未被计入韩国在越投资总额之中, 因为三星集团是通过其新加坡子公司投资。如果将三星集团的投资额计算在内, 韩国资本在诸多外资中位列第二, 而日本以330亿美元位列第一。

资料来源:互联网

韩国商会 (越南) 主席Kim Jung In表示, 越南对投资扩建项目采用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将吸引更多的韩国投资者前往越南投资。韩国一些大型公司如三星、LG、现代和乐天等公司已经入驻越南市场, 并将吸引更多实力较小的韩国投资者进入越南市场。

同时, 韩国也在多领域布局对印尼这个东南亚最大国家的投资。据印度尼西亚商报的报道, 五家韩国大企业计划在印尼投资110亿美元。这五家企业是韩国电力公司、韩国东西电力有限公司、乐天集团、Samtan集团和LG国际公司。之前, 韩泰轮胎公司和浦项钢铁公司已决定在印尼投资。

东盟投资 篇5

召开

近年来,在中国和东盟10国的共同努力下,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已形成了定期会晤、长期联系的合作机制。在3月6日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投资合作工作会议上,中国和东盟10国投资促进官员再聚一堂,共同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投资合作工作机制,丰富投资合作形式及内容,共同办好第11届博览会投资合作圆桌会、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共同做好博览会投资合作专题宣传推介工作等内容,并达成了共识。

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机制成效显著

自2010年4月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会议第一次举办以来,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机制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成效显著。一是形成了常态化合作,投资合作圆桌会已成为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相互交流、发布政策和项目信息、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重要平台。二是投资促进内容不断充实。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与投资合作圆桌会结合,使博览会投资合作在机制上得到更好的保障,内容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三是成效越来越好。已经有东盟10国30余个产业园区在博览会集中展示,几百家中国企业与项目代表面对面洽谈。

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王旭说,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机制从开始建立到逐步发展完善,充分证明了双方的工作已取得明显实效。当前中国与东盟合作正从“黄金十年”向“钻石十年”迈进,投资合作作为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合作的重要内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政府将加大力度,支持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继续在每个东盟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中方愿与东盟各国投促机构共同努力,通过博览会平台把双方投资合作推向更高水平。

进一步完善中国和东盟10国投资合作长效机制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黄媛介绍说,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进一步完善双方投资合作长效机制,将已形成了的定期会晤、长期联系合作机制常态化。继续举办投资合作圆桌会、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继续设立东盟产业园区专题展区,对东盟各国产业园区进行展示和宣传。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博览会产业园区数据库,便于各国企业查询,进行渠道拓展。

中方建议,2014年第11届博览会投资合作圆桌会、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主题为“推动跨境合作”;双方进一步完善博览会投资促进机构工作机制,包括完善定期会晤机制,促进双方人力资源交流机制;进一步丰富双方投资合作形式及内容,共同做好博览会产业园区数据库建立、投引资信息发布工作,共同办好博览会会期外的投资促进活动;共同做好博览会投资合作专题在本国的宣传推介工作。

务实推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 篇6

展示投资合作成就,助跑“走出去”

国际经济合作展示广阔前景 国际经济合作展展示的重点主要是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资源开发、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参展的知名企业有中国铝业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

重点推进中国—东盟产业园区项目合作 届时,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广西北海工业园、青岛橡胶谷、云南腾俊投资集团,以及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等东盟10国的产业园区,将在投资合作展示墙发布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资讯。

精彩系列投促活动,传递合作发展最新信息

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合作圆桌会 届时,东盟国家和中国投资促进部门的高官将悉数参会,共同探讨推动中国企业投资东盟产业园区等相关重要议题,共同推进投资合作。

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 2013年将继续以推动中国企业投资东盟产业园区为主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将悉数登场,向参会企业展示优质项目、优惠条件等。

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使领馆经商参赞与企业家交流会” 将邀请中国驻东盟国家使领馆经商参赞,就与东盟国家投资合作的热点问题发表演讲,中国知名企业家代表也将与参会嘉宾分享投资东盟国家的经验。

举办连锁特许经营企业投资意向说明暨对接会 届时,多家知名连锁特许经营企业总部负责人,将就其在中国内地和东盟投资的战略发展规划及加盟项目特许经营条件、选址等方面进行介绍和交流。

举办先进技术与投融资项目对接会 对接会将以推进技术转移、技术项目合作为重点。届时,中国和东盟10国有关部门、投资促进机构、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融资企业项目、“走出去”企业、金融机构等代表将参会,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系列投资促进活动和政企高端会谈活动 包括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合作论坛、东盟和中国重点省市投资推介会、政企高端会谈、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系列活动、项目洽谈对接会等多场投资促进活动。

中国—东盟投资合作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中国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2500家,雇用当地雇员近12万人。与此同时,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东盟对华实际投资32.6亿美元;2012年,这一数字为71亿美元,增长一倍多。2013年上半年,东盟对华投资达41亿美元,累计超过80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6%。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东盟为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中国与东盟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国与东盟,国际投资,保护制度

自中国与东盟正式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 (China-AseanFreeTradeArea也简称为CAFTA) 以来, 双边投资规模不断增大, 面对如此迅猛发展的经贸形势, 双边投资的政治风险问题也日益受到了关注。由于历史的原因, 东盟一些国家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例如中菲南海主权争端、越南印尼排华事件、柬埔寨内乱、中国工人在菲律宾遭受绑架、杀害等, 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国际投资保护制度来调整和平衡双方的投资利益关系。因此, 就我国与东盟投资保护制度进行研究, 找出现有保护机制的缺失, 对于维护双方投资者的安全和利益, 促进CAFTA相互投资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与完善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意义

(一) 政治战略意义

从政治上看,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承诺要和本地区的欠发达国家一起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之下,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可以在CAFTA中得到认可, 使东盟国家认识到中国强大以后不是地霸、强权。因此, 完善CAFTA的国际投资保护制度对于构建睦邻友好的国际政治关系将在世界范围内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国际投资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但如果没有国家间法律制度的相互协调, 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在CAFTA中, 既有社会主义国家, 也有资本主义国家, 还有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这些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中寻求一种法律的协调与合作, 这本身就说明了意识形态正在淡化, 政治互信正在增强。从而摒弃了以前相互防备、毫无信任的做法, 开启了国际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二) 经济战略意义

中国与东盟均在不同程度地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 也的确有了很大进步, 然而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相比, 仍存在不少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有些甚至差距明显, 对于相互投资领域合作的目标、开放的承受能力是不尽一致的, 在这一地区至今仍存在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投资壁垒。特别是管制过严的法制环境使外资望而却步, 影响到双边的投资贸易发展。

无论是经济全球化, 抑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都不只是某一国或地区的单方行动, 而是需要共同行动。这种共同行动的集中体现就是通过法律博弈达到法律协调, 最终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中国与东盟间投资必然涉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安排, 即以法律、合同联结交往, 以制度、规则解决中国、东盟国家基于投资产生的利益矛盾。可以说建立合作型投资法律机制成为不可或缺的, 甚至可以说是基本的制度措施。

(三) 外交战略意义

从外交上看, 中国与东盟间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关系的深化, 增进了相互了解, 提升了合作水平。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传统的睦邻友好关系, 完善相互间的国际投资保护法律制度既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具体体现, 也是东盟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应充分发挥国际投资保护法律制度在消除贫困和实现区域合作方面的积极影响, 坚持遵循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积极参与CAFTA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并结合区域特点不断提出合作倡议, 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

(四) 国家安全意义

目前, 中国与东盟国家大多数仍是发展中国家, 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区域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国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边界、领土、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矛盾和争端, 也影响着该地区的合作。协调与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法律制度, 包括国际投资保护法律制度, 将使该区域内的利益集中到一起, 各方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和精神积极进行开发合作。在经济合作中, 各方不断加深了解, 消除隔阂和猜忌, 增进政治互信, 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这对于区域间政治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家安全的保障将会大有裨益。这样反过来也将更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加快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与东盟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 国际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

国际投资保护制度是国际投资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指的是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单独或共同地 (含双边或多边条约) 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争端解决机制等途径对境外投资者或外来投资者利益进行维护所形成的一系列规则的总称。在国际投资关系中, 投资风险主要是指政治风险, 因而政治风险便成为国际投资法刻意避免或减少的主要对象。以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的角度进行研究, 国际投资保护制度就可以划分为战争或内乱风险保护制度、财产征收风险保护制度、汇兑限制风险保护制度和东道国违约风险保护制度四种。

1.战乱风险保护制度

战乱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境内具有政治动因的战争行为或国内动乱, 包括革命、内乱、政变、破坏和恐怖主义而造成的有形资产的毁损与灭失。美国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也将其称为政治暴力险, 即由于战争、革命、内乱或具有政治动因的暴力冲突、恐怖主义或破坏活动而造成的资产或收入损失。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的国内法并没有对战乱风险保护制度做出明确规定。但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对此问题都做了较为具体的列举, 且都体现了加强对外国投资者予以保护的理念。例如, 中国与新加坡、印尼的协定中规定为:缔约一方予以恢复、赔偿、补偿或其他处理;中国与马来西亚、缅甸的协定中规定为:缔约另一方采取任何恢复、补偿、赔偿或其他解决办法;中国与泰国的协定中规定为:缔约另一方可能采取的有关援助;中国与文莱的协定中规定为:缔约另一方予以恢复、补偿或其他有价值的报酬等等。在这些协定中虽然都承认对战争或内乱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给与赔偿, 但并没有进一步对可操作的具体赔偿标准予以界定。迄今为止,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尚未发生过一起战争或内乱风险。但是, 这一地区时而也会发生国内武装冲突、骚乱、恐怖活动等类似的情况。因而, 对处理战乱险问题预作规定仍是必要的。

2.财产征收风险保护制度

财产征收风险是指东道国基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有化或征收措施, 致使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财产遭受部分或全部损失的可能性[7]。财产征收风险通常包括了国有化、征收、征用等三种具体情形。另外, 东道国中央、地方政府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 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的有效控制, 使得外国投资者使用和处置本企业财产的股东权利受到限制等。在实践中也被认为构成了事实上的征用行为。

中国对涉及外资国有化、征收问题的立场是在坚持主权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而采取务实的办法。由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 所以在法律制度上就更倾向于积极利用和保护外资。东盟国家的财产征收风险保护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逐步向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保护主动保护的演变。这是因为东盟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从而使得东盟国家相应地调整或改变了外资政策。

中国与东盟各国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对国有化和征用问题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且这些协定的基本精神都是为缔约双方的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保障和进行适当的补偿。例如, 以中国与印尼的协定为例, 该协定第六条规定:一、只有为了与采取征收的缔约一方国内需要相关的公共目的, 并给予补偿, 缔约任何一方投资者在缔约另一方领土内的投资方可被国有化、征收或采取与国有化或征收效果相同的措施。此种补偿应等于投资在征收决定被宣布或公布前一刻的价值。此种补偿不应不适当地迟延, 并应有效地实现和自由转移。二、缔约一方依照有效法律对在其领土内任何地方设立或组织并由缔约另一方投资者持有股份的公司之资产进行征收时, 应保证适用本条第一款的规定, 从而保证拥有此种股份的缔约另一方投资者得到上一款规定的补偿。

3.汇兑限制风险保护制度

汇兑限制风险是由于东道国防止国际收支困难而实行外汇管制, 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者将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转移到东道国境外, 而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具体来说,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资本不允许自由转移;二是资本不能够自由兑换。前者指投资者不能将投资原本、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的货币财产转移出东道国的风险;后者指投资者不能将投资原本、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的货币财产从当地货币转换成母国货币或其他种类货币的风险。

中国作为东道国, 在汇兑限制风险问题上, 对外资及其权益的转移原则上是不设限制的。至于具体操作办法, 可按照外汇管理程序办理。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均确定了资本可以“自由转移”的原则。例如中国和柬埔寨的协定规定:“一、缔约任何一方应依照其法律和法规, 保证缔约另一方投资者转移在其领土内的投资和收益, 包括: (一) 利润、股息、利息及其他合法收入; (二) 投资的全部或部分清算款项; (三) 与投资有关的贷款协议的偿还款项; (四) 本协定第一条第一款第 (四) 项的提成费; (五) 技术援助或技术服务费、管理费; (六) 有关承包工程的支付; (七) 在缔约一方的领土内从事与投资有关活动的缔约另一方国民的收入。二、上述转移应依照转移之日接受投资缔约一方通行的市场汇率进行。

4.东道国违约风险保护制度。

东道国违约风险是指东道国政府不履行或违反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 并且投保人无法求助于司法或仲裁机构对毁约或违约的索赔作出裁决;或该司法或仲裁机构未能合理的期限内作出裁决, 或虽有这样的裁决但未能执行[9]。虽东道国应当为外商投资提供适宜的投资环境, 但由于种种原因, 东道国也可能在接受外国投资的过程中发生毁约或违约行为。所以, 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来维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以保证经济秩序的稳定。

中国的外商投资保护法律制度并没有涉及到东道国的违约问题, 也没有规定中国作为东道国与外来投资者之间发生的纠纷如何处理。目前, 就中国加入的国际条约来看, 仅有一项条约与此问题有关:即1989年加入的《关于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中国愿意按照这一公约解决自己作为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之间的投资纠纷。东盟国家的外商投资法中, 大多也没有规定东道国与外来投资者之间发生纠纷如何处理。但有的国家主张用东道国法律规定和法律允许的合同约定来解决此类纠纷。例如在越南, 外国投资者与越南政府机关对BOT、BTO、BT等合同发生的纠纷, 可依据各方在合同中约定的方式解决, 不过该合同必须符合东道国的投资规则。

中国与东盟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规定, 如发生东道国政府的违约行为, 外国投资者可选择:第一, 由当事人双方友好协商解决;第二, 提交东道国有管辖权的法院;第三, 提交双方共同组成的仲裁庭;第四, 提交解决投资争端中心进行调解或仲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第1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第7条等都体现了上述争端解决的精神。

(二) 现行国际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缺失分析

1.国内法层面

(1) 中国的国际投资保护滞后。

第一, 目前国内法律对海外直接投资的保护几乎是一片空白, 主要是靠一些部门规章对海外直接投资进行管制。这些规章主要有:外贸部1981年发布的《关于在国外开设合营企业的暂行规定》、1985年制定的《关于在境外举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和管理规定》;国家外汇局1989年发布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计委199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的部分条款。因此, 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缺乏一部系统调整海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法律, 不仅在客观上阻碍了海外投资的发展, 而且使得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合法地位也难以确定, 无法通过立法对企业境外投资进行宏观管理和有效指导, 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利益难以保障。

第二, 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审批机关混乱, 各自为政, 审批程序繁杂。因为没有一个权威的专门审批机构结果就造成了管理多头绪、体制松散的恶果。同时, 国际市场风云变幻, 繁杂拖沓的审批程序很容易让海外投资者坐失良机, 造成损失。

第三,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海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国务院1985年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规定》, 授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有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保险业务, 但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者们在海外所承担的风险却缺乏明确的规定。虽然我国参加了《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但该公约的局限性很大, 我国现今的对外直接投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得到该公约的保护。因此, 缺乏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将会严重制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

(2) 东盟有关外商投资的立法仍需修订和完善。东盟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外国投资者的合法财产和权益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但东盟国家现行的外商投资立法仍存在很多不完善和不协调的地方, 某些涉及外商投资保护的规定, 如政治风险设定的条件、风险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争议的解决等不够明确和具体, 甚至不合理。某些规定已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冲突, 不能适应利用外资的新形势。法律的透明度、连续性和协调性也亟待加强。有些东盟国家已陆续对原有外商投资法做了局部修订, 但并没有对外颁布现行完整的外商投资法。

2.国际法层面

(1) 双边投资协议有待修订和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投资协议大多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签订的, 签约时的时代背景与目前形势已经有了很大差别, 协议中的某些内容已明显过时。这些协定中虽然都规定了有关相互投资政治风险保证的内容, 但各个协定对某些具体内容的规定却不尽相同, 在法律适用上难以完全协调。例如, 在对外资企业的征用或国有化方面, 中泰、中文、中马、中越等双边协议规定的征收的条件、补偿数额、补偿时间等方面都有着多种不同的规定;在投资原本和收益的汇出方面, 各个双边协定均要求缔约一方应允许另一方的投资者自由转移与投资有关的款项, 但是各个协定对于可转移款项的范围、转移的方式、转移的货币及适用的汇率等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在投资争议的解决方面, 各个双边协定在争议解决的途径、时间安排、仲裁员的委派、仲裁规则的制定、裁决的依据等问题上的规定也不完全相同。因此, 这些双边投资协议中不合时宜、不够协调的地方有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2) 多边投资保护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目前, 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所签订的多边投资保护协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已经生效, 试图通过这种形式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投资提供法律上的保护, 但在实践中它却很难发挥效用。这主要是因为:第一, 该争端解决机制未明确将成员国与其他成员国的私人、企业发生的争端列入到争端解决的范围。而当今时代, 私人和企业才是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主角。第二, 非违约之诉未纳入调整范围。所谓非违约之诉通常是指缔约方在没有违反其所担负条约之义务情况下引起另一缔约方利益的丧失或受到损害。本争端解决机制仅仅适用于在申诉方因为被申诉方违反《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规定的义务而造成申诉方基于该协议而得到直接或间接利益的损失或无法代顿该协议规定下的经济目标时, 启动该争端解决机制。显然《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并未规定非违约之诉发生时是否可以启动该机制。而现实的情况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公然违反国际协议, 赤裸裸的、直接的损害外商财产权的行为已越来越少, 更多的是采取间接地、迂回曲折的方式达到目的。所以, 该多边投资保护措施在实践中难以真正发挥出保护外国投资者的作用。

三、完善投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 国内法层面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与国际规范接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要在各种贸易交往中减少摩擦和争端, 完善各自的国际投资保护法律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完善和健全国际投资保护法律体系

(1) 完善现行法律保护体系。当前, 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加强对各自有关外商投资保护的国内立法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对一些不合时宜、不够协调、与其他层次的法律相互冲突的规定进行调整和修改。提高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增强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尤其是对外商投资政治风险保证的规定要更加合理明确。例如, 对于战争内乱险, 虽目前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均未做出规定, 但东盟地区时常会发生国内武装冲突、政变等不稳定因素。因此, 对这类问题预先做出规定仍有必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可在各自的国内法中确定一种“合理补偿”的标准和方法, 这对于解决国际投资中的政治暴力风险将会大有益处。

(2) 健全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目前, 中国与东盟一些欠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 海外投资管理经营在一定层次上还面临着无法可依, 难以对国际投资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针对这种情况, 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的国际投资立法的当务之急应是在总结投资与立法的实践经验, 并结合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 制定出统一的全面的《国际投资法》, 作为调整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基本法。作为调整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基本法就是以立法的形式来确定境外投资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国家保护境外投资的原则和立场。具体来说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对海外投资实践做出宏观的、指导性的规定, 规定立法的目的和宗旨, 明确海外投资和海外投资企业的概念、性质和地位。第二, 海外投资的审批和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海外投资的标准、投资领域、组织形式、设立资金要求、投资期限、外汇管理要求、盈利能力与海外融资能力等。

2.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方向, 提供保证或保险, 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 若承保的政治方向发生, 致投资者遭受损失, 则由国内的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的制度。一个有效运行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能很好地分散、消化海外投资者的政治风险损失, 使投资者得到更充分、廉价而有效的保护。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海外投资不发达, 相应的保险制度也不健全。而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逐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海外投资保障制度, 其框架大致包括公力保证和私力保证。所以, 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向发达国家吸取有益的经验, 建立起自己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具体来说, 这一制度要以双边投资协定或双边投资保险协议为前提。因为它不只是单边的行为, 而应是双边的行为。这一制度还要依托一个载体, 可以在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中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开设此项业务, 也可以另行设立一个专门的保险公司来承办此项业务。而这些都要由法律明确承保范围、承保责任。另外, 还需明确海外投资保险的承保范围为非商业风险中的其他险。同时, 要明确承保的条件——合格的投资、合格的投资者、合格的东道国。如果中国与东盟国家都能建立起这样一种海外投资保险机制, 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关系的发展。

(二) 国际法层面

1.修订和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

由于条约本身的历史性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的利益冲突, 导致双边投资协定在订立、解释及实施上都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 这就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双边投资协定主要是对同一风险设定的条件、处理的标准和方法上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或确立较为一般的标准。特别是要对国有化与征用、投资与利润的转移、代位求偿等问题做出更加明确统一的规定, 并对双边投资协定中关于东道国违约险的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 为了实现双边投资协定对相互投资的法律保护, 必须建立完善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在争端解决的途径、时间安排、仲裁员的委派、仲裁规则和依据等方面的规定要统一明确, 以便妥善解决双边投资争议。

2.有效运用多边投资保护机制

(1) WTO体系的投资保护协议。目前, WTO体系现已付诸实施的主要投资文件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以下简称《协议》) 。根据该协议, 各成员方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 不得违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国民待遇和取消数量限制原则。该协议还附有一份清单, 具体列举了5种违反上述原则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中国与东盟国家 (WTO成员方) 投资措施, 无论是针对外国投资企业还是针对成员方本国企业, 都要受《协议》的约束。如果违反该《协议》就有可能导致东道国的风险。

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各方除了应积极灵活地运用《协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 还须为这一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努力。例如, 《协议》并未将限制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和市场垄断行为纳入其中。所以,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以后制定WTO新规则时就当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2) 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争端解决机制。正如前文所述, 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已经生效, 但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首先, 协议中应当增加有关投资人与东道国之间争端的解决机制。协议可以参照NAFTA第11章的相关规定来建立私人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具体制度包括:磋商和仲裁方法的结合、专家资格及其候选名册以及其他仲裁程序规则 (如ICSID规则、UNCITRAL规则等) 。其次, 拓宽协议的管辖范围。即协议不仅可以适用于违反《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的违约行为, 而且也适用于非违约行为。比如, 可以参照NAFTA第2005条第3款的规定, 对于涉及环境保护的争议, 当被请求方书面要求适用NAFTA机制时, 则由该机制解决争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分析 篇8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环境分析

(一) 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投资的有利因素。

中国和东盟各国有着有利的环境基础:1、相互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和相似的历史状况, 而且规模庞大的华人也分布在东盟各国, 这一分布网络成为中国和东盟在相互投资方面的重要联系和纽带;2、地理上的优势, 中国与东盟各国相距短, 双方可以就近投资,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等;3、中国与东盟各国资源禀赋各具优势, 产业结构各有优势与特点, 双方的互补性较强, 合作潜力强, 有利于区域内的相互投资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等等。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双边通过不断地削弱贸易关税, 降低或是取消贸易壁垒, 为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减少阻碍, 为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提供了更加便利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 随着双边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也促进了投资自由化的发展, 使得投资的阻碍因素不断削弱。

(二)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官方推动作用与支持。

从2002年11月4日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简称《10+1协议》) , 到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 (简称《投资协议》) , 再到《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等一系列文件的签订, 这些协议是服务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投资安排, 它为投资者及其投资提供了高水平的保护, 为在中国和东盟间建立自由、便利、透明及竞争的投资体制奠定了基础。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 双方互为合作战略伙伴, 建立的多种磋商机制, 如“10+1” (即是东盟十国与中国) 、“10+3” (即是中国和东盟十国、日本、韩国) 、“APEC”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等, 以及永久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 (南宁) 的建立, 都为双方的投资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扩大相互投资合作的范围。

(三)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的和平稳定。

中国与东盟相互之间的投资是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前提下的。当今世界, 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中国通过不断努力发展, 在世界中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 经济也快速增长, 而东盟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也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目标的制定, 都有利于双方之间的相互投资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作用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既会对东道国, 也会对投资国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 产生的影响都不具相同, 应将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相结合。以下主要从国际贸易、资本、技术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等方面来阐述中国和东盟的投资作用。

(一) 国际投资会引起资本在国际之间的流动。

对东道国的投资会导致东道国的资本增加, 而投资国的资本减少, 提高资本在市场的配置作用和资本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国际投资产生的利润或是亏损, 会导致资本流入或是流出, 从而导致国际收支顺差或是逆差。在中国和东盟的相互投资中, 主要是东盟对我国的投资, 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的国际顺差。

(二) 国际投资作为国际贸易产物, 反过来也会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国际投资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开东道国和经济集团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使得投资者和东道国的企业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 而且投资国选择是否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东道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比较投资还是贸易, 通过比较出口贸易中的运输成本和直接投资生产中所需要付出的固定成本来选择是投资还是贸易。从这个角度看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代替对外直接贸易, 投资成为贸易的另外一种形式,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中国和东盟各国通过相互之间进行投资, 代替对外直接贸易, 减少相应的成本, 促进利润的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及时有效地占领市场, 加强贸易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国际投资越来越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 国际投资会促进技术的转移, 对

东道国和投资国产生技术效应, 而技术效应的产生取决于技术转移的方式, 可以是转移给直接投资建成的独资企业以及参与的合资企业, 等等。技术转移有利于东道国的技术升级和优化, 为东道国带来示范作用, 引领着东道国企业的学习与改进、完善;也会形成竞争效应, 促使东道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通过技术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国与东盟的直接投资既是技术转移的手段, 也是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 国际投资在促进技术转移的同

时, 也会直接关系到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内部分工的发展。技术转移产生的技术效应会推动产业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投资国通过改变东道国的要素配置结构, 引导消费需求, 以及对当地的示范和竞争效应, 促进东道国的产业升级,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可以得出:适当的国际投资也会对投资国产生积极效应, 在投资国进行产业和技术转移的同时, 开发研究新的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 带动本国的技术升级。

(五) 从对东道国和投资国的社会效

应看, 国际投资会提高东道国的就业率、提高人们的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适时的直接投资还会为东道国提供及时的帮助, 帮助部分处于资金匮乏期的企业, 使得它们能够渡过难关。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的投资, 一方面为东道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通过培训和指导员工们为东道国开发了人力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东道国的人才素质和质量;另一方面相互交流与沟通人才相互互补,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资国的人才流失, 给投资国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之间的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使得国际投资在这一贸易区内发挥着资本流动效应、技术转移效应、产业升级与优化、促进贸易发展的作用。当然,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 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中国和东盟各国要坚信未来的发展是一片光明的, 只要中国和东盟各国齐心协力, 共同合作,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持互惠互利, 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

在当代的发展中, 经济全球化是主流, 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变现形式, 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扮演着领先者们的角色, 它们创造着一个个瞩目的成绩, 在它们的引领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它们为前鉴, 从中汲取营养, 又注入新颖的因素,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使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进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国际投资方面一直主要是东盟对中国的投资,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鉴于此, 在以后中国应加强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发挥中国的潜力, 提高中国在这一投资体系中的作用, 也为东盟各国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东盟各国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与优化;东盟各国应继续扩大对于我国的投资, 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 提高生产率, 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在实施中, 首先应该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 通过双方的官方支持, 更好地促进双边投资的发展;其次, 要保持双边投资的平衡, 避免失衡, 中国要加强对东盟各国的投资, 使得这一体系内的投资额得以平衡;再者, 双方应积极扩大和创新投资领域, 把投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工业, 扩展至服务业, 例如旅游行业、环境保护行业等等, 既能够实现双方的利益, 又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

摘要:中国和东盟各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旨在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一自由贸易区的体制下, 各国把国际投资放在重要的位置, 通过积极创造更有利于投资的环境, 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本文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出发, 分析国际投资对各国的影响, 展望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投资方面的未来前景。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投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

[2]李荣林, 宫占奎, 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3]王勤.东盟国际竞争力研究.

广西对东盟投资的区位分析及选择 篇9

一、广西对东盟投资的SWOT分析

1. 优势 (Strength)

(1) 小规模企业优势

广西企业拥有与其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技术和设备, 刚好适应东盟低收入国家的需求。对东盟国家来说广西中小企业较为占有优势的以杂项制品为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 (主要是农业、服装纺织业、家用电器、玩具和食品等产业) 的小规模技术优势十分明显。

(2) 区位优势明显

广西是西部省区中惟一集沿海、沿边优势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它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 是中国通往东盟国家的前沿区域。就沿海而言, 钦、北、防三港与东盟国家的重要港口的距离都较近;就沿边而言, 广西有8个县 (市、区) 与越南接壤, 铁路、公路均可直达。广西的区位优势为广西投资东盟国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广西产业优势

第一, 农机产业优势。广西的农机在越南、老挝、缅甸等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国家有很大的市场, 产品竞争力也强。在小农机市场广西的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占据了东盟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广西以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 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一直占据中国和东盟贸易份额的前10名, 可以看得出广西在农机方面具有的优势。

第二, 同东盟国家相比, 广西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有相当的优势。广西贵港、合浦等市县肉类系列产品综合加工、平乐双汇集团、广西明阳生化科技科技公司20万吨高档变性淀粉, 南宁皇氏乳品公司10万吨乳品、汇源集团恭城果汁加工等都是很有竞争力的。

第三, 广西在对外工程承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广西近十多年来, 在东南亚、南亚等的工程承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 劣势 (Weakness)

(1) 技术水平的限制

广西大部分的企业技术相对落后, 以造纸为例, 目前广西大部分造纸企业使用的依然是上个世纪日本70年代的技术, 浪费资源, 污染环境, 自然会受到抵制。据统计广西企业除了农业技术相对先进之外其他的技术只达到日本70年代的技术, 我们在东盟投资的主打竞争对手之一就是日本, 技术上的劣势暴露无遗。

(2) 产业选择的局限

广西企业对东盟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农业, 水利电站的建设, 公共设施和民用设施的建设。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旅游开发业、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投资较少, 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之称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签约数仅为1。进入太多的基础领域而没有进入高端领域, 是实力加上产业进入选择的双重劣势。

3. 机遇 (Opportunity)

中国与东盟合作正迈向新的“钻石十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推动和21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 并定会加强中国包括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 海上合作、金融合作, 从而给广西对东盟的投资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4. 威胁 (Threat)

(1) 投资遇到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威胁

广西的投资发展多需要与东盟国家合作,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广西固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来自云南、广东的挑战也十分明显。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 拥有丰富的水电、煤炭、矿产、海洋资源, 近年来在海陆空交通通道建设、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投资持续增加;广东是发达省区, 地缘人缘、投资环境等整体经济优势十分突出。

(2) 强大跨国公司竞争威胁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建设方面硕果累累, 东盟各国也纷纷效仿中国的做法竞相打开自己的国门加上当地投资优惠政策, 使得东盟成为了一块投资热土。投资东盟的企业不仅仅是广西的, 还有更多的是资金雄厚、生产广利技术先进、拥有多方面人才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因此, 广西企业在东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3) 东盟国家的产业保护政策

一些国家为了谋求发展, 采取制定产业保护政策方法为本国一些敏感行业提供“保护伞”。使得广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只能是望而却步, 更有甚者一些已经在当地投资经营的企业还受到了巨大损失。

二、广西投资东盟应选择的类型

1. 资源开发型投资

由于广西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 尤其是部分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匮乏。东盟国家尤其是中南半岛国家土地、能源、矿产、海洋、农林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但工业基础薄弱, 资源开发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偏低, 亟需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合作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广西一些骨干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可通过长期贸易协议与参股开发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积极参与开发和利用东盟国家储量丰富而广西又相对短缺的资源。

2. 市场开发型投资

广西拥有食品、机械、汽车、轻工、纺织、建材、水电、冶金、医药等一批技术相对成熟、稳定的传统优势产业, 但其中不少产业产品的国内市场已经饱和, 可转移到东盟落后国家生产。广西应发挥比较优势, 以技术、设备、人才和品牌为投资要素, 整合东盟国家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 生产出低成本、有特色、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 开辟东盟市场。

3. 战略资产型投资

对东盟的战略资产型投资其实是一种境外“学习型”投资, 其目的在于以广西现有资产为基础, 优先获取并整合广西缺乏而又亟需的东盟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潜在市场等战略资产, 以获得全球新的综合优势, 增强国际竞争力。战略资产型投资适合于大规模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金融、研发、会展等等现代服务业。

三、广西对东盟投资的区位选择

本文的分类选择的方法是, 根据广西的产业优势来选择最符合条件的国家, 以符合条件的数量和发展的潜力结合其国内的政策来排列。

1. 首选投资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

这四个国家是最典型的农业国, 资源丰富, 人力资本也是最低的国家之一, 和广西在文化方面相对接近, 所以列为最适合投资国。

(1) 越南

越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但是目前采矿技术和设备方面的落后, 因此, 广西应该积极利用越南的矿产资源对其进行投资。工业方面, 越南国内的汽车产业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广西的玉柴和柳工等企业应经在越南打开了很好的市场, 应该进一步在越南投资办厂, 并且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2) 柬埔寨

柬埔寨目前电力非常的紧缺, 广西在电力建设方面具有相对先进的技术, 广西企业可以结合政府给的优惠政策进入当地的水电建设和投资。总体上柬埔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进入潜力。另外旅游业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项目。

(3) 老挝

相对部分的东盟国家, 老挝政治稳定, 劳动力价格低廉, 是为数不多的电力充足的东盟国家。政府对外来投资的管制较宽松, 除了有损国家安全, 环境, 公共安全的领域外外资都可以进入。对于目前各方面实力有限的广西企业而言, 无论环境, 还是广西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都比较吻合, 是一个对广西企业而已不错的选择。

(4) 泰国

泰国投资环境比较理想。农业是泰国的重要产业, 但是目前其出口的农产品也具有局限, 出口的都是一些初级的产品, 缺少深加工, 附加价值较低。广西具有相对先进的加工技术, 面对泰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可以到泰国设农产品加工厂, 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

2. 次选投资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

虽然这三国也是农业国, 但是经济作物地位重要, 同时和广西的文化差异比较大, 所以把这三个国家都放在第二行列。

(1)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拥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但是因为各种的影响因素目前缺乏生气。广西以苹果铝为代表的铝业公司具有先进的铝土开采, 铝材加工技术, 无论生产还是管理都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马来西亚政府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吸引广西铝业去投资和发展。

(2) 印度尼西亚

印尼汽车业是印尼的新兴产业, 目前, 皮卡/卡车、多用途厢式车、大小公共汽车以及特种用途车辆在印尼国内仍有一定空白市场。而这些类型的汽车刚好适合广西玉柴集团的发展, 玉柴可以将越南投资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印尼的市场上面, 带动区内其他一些汽车零件生产商到印尼设厂, 在当地进行组装销售。

(3) 菲律宾

由于菲律宾拥有的丰富矿产资源, 而广西对各种矿产的需求也很大, 广西应该向菲律宾的矿产采集进行投资, 可以和菲律宾进行购买矿山的洽谈。同时, 也可以运用当前广西所拥有的开发地热资源的先进技术, 开发菲律宾的地热资源。

3. 备选投资国:新加坡、文莱

新加坡和文莱的经济水平最高, 劳动力成本也是所有东盟国家里最高的。

(1) 新加坡

新加坡的重点行业是电子工业、石油化工业、生物制药业、交通工程业、精精密工程业、运输仓储业、金融服务业、资讯通信业和旅游业。通过学习型的投资, 广西的企业可以利用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领先的管理理念推进广西经济的全面发展。

(2) 文莱

广西90%以上的投资企业都是资源密集型或者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文莱相对其他东盟国家而言人力成本较高, 这点不适合广西投资, 但是广西可以考虑投资文莱的资源行业。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广西对东盟投资的SWOT分析, 总结得出广西企业在东盟的投资当中具有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根据广西投资类型和战略的分析, 选择最合适广西企业的投资区域。

关键词:广西,东盟,投资,区位

参考文献

[1]柳剑平, 孙云华.我国企业对东亚直接投资的国别 (地区) 选择—基于产品内分工实态的研究[J].国际贸易, 2006 (11) .

[2]马先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1) .

[3]吴崇伯.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 2006 (01) .

东盟投资 篇10

关键词:东盟十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面板数据,国别差异

一、引言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意味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简称CAFTA) 的建成。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又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 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自由, 公平, 便利的投资环境,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投资项目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这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优化了产业结构, 提高了各国的对外开放能力。那么在CAFTA的运行过程中, 中国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是如何的,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文献综述

有关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 国外理论研究的代表观点有:蒙代尔 (Mundell, 1975) [1]最早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小岛清 (1978) [2]则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间是一种互补关系。国内大多数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进出口贸易, 二者为互补关系。项本武 (2005) [3]利用2000-2001年我国对49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 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 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出口创造效应。李颖洁 (2009) [4]利用2003-2007年我国对东盟十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和进出口贸易数据, 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得出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在总体上是进出口创造型的结论。张春萍 (2012) [5]利用1996-2010年我国对18个国家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 得出我国对其中主要国家的直接投资是进出口贸易创造型, 但存在国别差异。

综上所述, 我国对东盟地区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国内研究较少, 多数研究将东盟作为整体分析, 很少注意其国别差异, 同时短期和长期的贸易效应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以CAFTA为研究背景, 以东盟十国为研究对象, 选取2004-2012年中国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和进出口贸易数据,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分析我国对东盟十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可为研究发展中国家间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实证研究

(一) 构建实证模型

本文将分别研究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对于进出口的影响, 为此,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EX和中国对东盟的进口IM为因变量,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流量OFDL和直接投资存量OFDC为自变量, 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 i为横截面个体, 代表1-10个东盟国家;t为观测时期, 代表2004-2012年;EXit和IMit分别代表t时间中国对东盟i国的出口和进口;OFDLit和OFDCit分别代表t时间中国对东盟i国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α0、α1、α2和β0、β1、β2为待估计参数;e1it和e2it为误差项。若α1为正, 表示在短期内,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为出口创造型;若α2为正, 表示在长期内,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为出口创造型。若β1为正, 表示在短期内,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为进口创造型;若β2为正, 表示在长期内,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为进口创造型。系数为正, 数值越大, 贸易创造效应越强;系数为负, 表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为出口 (进口) 替代型, 且绝对值越大, 贸易替代效应越强。

(二) 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04-2012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的进出口贸易额,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这样能够克服分析中容易产生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提高估计的有效性。中国对东盟十国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数据来自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进出口额数据来自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三) 面板模型的选择

Huasman检验的目的是确定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结果如表1所示, 在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中, Huasman检验的P值<0.05, 因此拒绝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 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同理, 进口效应中, P值<0.05, 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四) 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

1.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

注:R2=0.9779;修正后的R2=0.9748

模型 (1) 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回归方程为:

其中, 虚拟变量

从表2可以看出, 调整后的R2=0.98说明该模型拟合得很好。从ln OFDL的系数, t值和P值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说明短期内, 流量不能促进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 短期的出口创造效应弱, 而且有微弱的出口替代效应。从ln OFDC的系数, t值和P值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 说明长期内, 存量能够促进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 是出口创造型的。从短期和长期效应来看, 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滞后性的, 一定的时间后投资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且这种生产力将会长期带动中国相关产业及商品的出口。

回归结果显示,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增长1%, 则对东盟的出口增长0.47%。回归方程不同国家的截距差异表明中国对东盟十国直接投资的出口固定效应存在国别差异, 固定促进效应从高到低的顺序为: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文莱、老挝。

2.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进口效应

注:R2=0.9651;修正后的R2=0.9602

模型 (2) 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回归方程为:

其中, 虚拟变量

从表3可以看出, 调整后的R2=0.97说明该模型拟合得很好。ln OFDL的系数, t值和P值可以得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说明短期内, 流量不能促进中国对东盟进口的显著增长, 短期的进口创造效应弱。ln OFDC的系数, t值和P值得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 说明长期内, 存量能够促进中国对东盟进口显著增长, 是进口创造型。

回归结果显示,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增长1%, 则对东盟的进口增长0.3%。国别差异的固定促进效应从高到低为: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

四、结论

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的长期贸易效应大于短期贸易效应。从短期来看,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出口创造效应并不明显, 甚至有微弱的出口替代效应,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进口创造效应也不明显, 短期内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是不能够带来明显的进出口贸易增长;从长期来看,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存量与出口成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存量与进口也成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从整体来看,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大于进口贸易效应。同时, 中国对东盟的各国的直接投资均具有贸易创造效应, 但是存在着明显的国别差异。

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效应存在着国别差异, 一方面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要素禀赋有关, 另一方面与各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有关。我国对东盟大多数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是能够促进我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 用来满足国内生产需求, 同时转移了国内过剩产业和边际产业, 促进大量机器设备和技术的出口, 这将有利于中国摆脱对发达国家市场和技术的过度依赖, 改善我国国内外的经济环境[6]。

参考文献

[1]Mundell, R.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7:321-335.

[2]kojima.K.FDI: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M].Groom help, 1978.

[3]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4]李颖洁.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 2009 (9) .

[5]张春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6) .

上一篇:绿化工程建设下一篇:蛋鸡雏鸡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