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地理课

2024-07-31

如何上好地理课(精选十篇)

如何上好地理课 篇1

那么如何上好地理课呢?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说的容易, 但真做起来却非常难。我们许多教师更习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 从上课开始就讲个滔滔不绝, 一直讲到下课, 结果自己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也听得找不到东南西北。其实, 我们教师太小瞧了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其实有很强的自主探究能力, 有许多知识学生是自己能够看明白的, 教师讲反而打消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教师只做导演, 而学生却做主演, 这样的课才是最成功的。

二、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直观, 既可丰富学生的感官, 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愧为教学的首选方法。世界各国的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亮点、美丽动感的画面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象、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学生, 让他们做在教室能看到世界。另外, 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可以通过“FLASH”简化它的难度, 让学生深入浅出, 例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 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学生由于立体感差, 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 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 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三、课堂上多讨论少讲解

现在的考试纯书本的知识涉及较少, 都是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课堂上应该放开思想包袱, 大胆让学生去讨论, 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千万不要局限于书本之中。学生都是十多岁的孩子, 正富于想象。实践证明, 学生思维有时要比教师开阔的多。例如, 东南亚一节, 有个题目是:东南亚的河流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教参中只给出了:地位差异导致上游多水能资源, 下游河口三角洲、平原适于发展农业。学生讨论的结果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在中游利用地势稍低水源充足的优势发展林果业;在下游利用地势平坦的优势可以建设一些工厂等等。学生讨论的影响要比教参中的多许多, 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走出课堂, 实地考察、调查

地理学习的知识内容极其广泛, 许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 所以走出课堂, 进行实地考察、调查, 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农村的田间地头、工厂的机房生产、大自然的流水植被等都是他们涉猎的内容, 这样使地理贴近了社会、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实际, 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从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

五、练习多样化, 作业少而精

知识的变化是无穷尽的。一味的搞题海战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只能指导学生找到通用工具,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读图、归纳等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了认证。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地图尽可能的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划出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课本知识不要让学生一味的背背念念。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如学生相互提问, 小组比赛抢答, 角色扮演等, 尤其是角色扮演学生最能、也最乐于接受的。例如, 讲述《日本》时, 我让学生扮演日本的财主要投资办厂, 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自己的打算, 这位学生分别从市场、原料、运输、工厂选址、工人配置、技术含量等多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构想, 完全把课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饿理解, 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何上好一节地理课 篇2

枣园中学曹燕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上好每一节地理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至于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地理课,我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首先,解读课标,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把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将其目标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将其目标定为:抓住本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运用发现、探究、协作、讨论等学习方法,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其次,再在上课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多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新课导入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我是以我国一些严重缺水地区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状况画面作为新课的导入,介绍严重缺少地区人们生活和生产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认识。

二、主体内容的教学,抓住重点,合理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分析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一内容时,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一是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益,举例加以说明;另一个是从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条件不同,水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举例说明并加以分析,突出水资源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同时要求学生阅读活动中的文章《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思考以色列水资源分布呈现的特点以及他是如何拓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进而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加以指导总结,同时借助这一问题,过渡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分析中。

三、课堂总结注重课堂知识的整合总结时首先让学生分析出知识网络,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最后,还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得失,以便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89-01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学习氛围

实验证明,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迅速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知识的探求上来,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性情境。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感,如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赤道地区有古冰川的痕迹,南极洲大陆有煤层”,“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等让学生思考。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矿产资源非可再生,数量有限,枯竭了怎么办?“一棵树值多少钱?”“淡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什么?”等,使学生能够对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中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它在什么方面与你以前的经验相同(或不相同)?”“你可以把你所学的东西用于什么方面?”“你是怎么发现的?”等,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创设一个生动、诱人的导言情境。至于新课导言的设计,可以是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奥秘探索、最新事件、乡土内容、生活实际问题、新颖教具等方面内容。但要注意,导言一定要精炼切题。

输入一些生动的地理资料和新的知识信息。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补充一些生动的地理资料和新的知识信息,既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还便于学生用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学习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不断地搜集报刊上刊登的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也就是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感兴趣,如果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怎么能使学生感到有意思?更谈不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了。

二、培养学生自主

学法包括自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前提条件下,“学法”是与“教法”相对应、相配合的,并受“教法”的制约。各种教学方法均包括“教(教师的活动)法”和“学(学生的活动)法”两个方面,而且各种教学方法中的“教法”分别要求一定的“学法”与其相适应,否则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即要教会学生:如何听讲、观察、阅读(含读图)、思考、质疑、讨论;概括、总结学习内容;分析、解答各种问题,做各种练习;以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对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调控等等。要使学生明确,在教师使用各种“教”的方式方法时应当如何适应这种方式方法有效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同步”保证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既能独立思考,又善于独立思考,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实现。

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让课堂丰富多彩

投影、录象、电影、电脑动画等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首先就形成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注意目标集中,并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对发挥学习动力系统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正效应效果明显。电化教学应用于课堂,需要认真设计,不是媒体越多越好。“十八般武艺轮番使用”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手段的选择应视教学内容而定,从教学过程先后看,还要考虑媒体插入的最佳时间。实验结果显示,采用电化教学与不采用作对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当接近,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作用不可低估。运用一些指令性语言来控制和引导学生的注意。如“请坐好”、“请同学注意”“这一点很重要”等,同时提高和降低声音或变换板书颜色。运用刺激物的情绪特征,如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比喻、栩栩如生的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吸引学生的注意。改变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的新颖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问题的复杂性也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道难题,难度增加了,注意的水平随之提高。在学生阅读教材或做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在课堂来回走动,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可使学生专注于学习。

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按照自然情况,学生在初始进入学习状态时,往往有较高的兴奋度,精力集中。随着时间和学习过程的推移,兴奋度降低,开始分心,而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可能不是第一课题,教师需要采取措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兴奋点的变化形成“双峰”曲线。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实现创新教学的关键。

五、协调师生关系

如何上好新编高中地理课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编高中地理课,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以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教学基本功好等作为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主要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入、如何过渡、如何掀起高潮、如何画龙点睛做小结。这种评价理念关注的是教师能否酣畅淋漓地表演完自己预设的“课本剧”, 关注的是以师为本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毫无疑问, 这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新编高中地理课应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教师的调动, 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励起学生的干劲,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探索者、学习者, 要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与困惑。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 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 鼓励学生创新;要允许学生出错, 学会延迟判断, 让学生学会自己在错误中改正, 在跌到处爬起来。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有“课本就是一个范例, 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 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文本知识、师生互动成果等进行有机的融合, 实现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优化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把学生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只有尊重学生, 信任和关心学生, 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才能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自然, 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迁移, 使之“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 才敢大们一个空间去创造, 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 用眼睛去观察, 用耳朵去聆听, 用自己的嘴去描述, 用自己的手去操作。

三、创设情境,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 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 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学生学得专心、投入, 学习效果自然极佳。教师作为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 其主要任务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触景生情, 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 处于“愤悱”的状态。教师可以用鲜活的问题导入, 模拟前人的探究, 让学生大胆尝试去复现科学的发现之旅;也可以设计精彩的实验, 掀起学生求索的激情;或是提取生活中的事件, 引发学生的思考, 淡化教育痕迹。

四、注重学法指导, 让学生会学。

教师要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授学生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 才能自己去学习,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 在教学中, 如果单靠教师的直观讲解、学生的机械记忆是无济于事的,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学生为主, 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自主发展。

当前, 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 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 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上好一节课以生为主, 其核心是将学生看做可被点燃的火炬, 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建构者, 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 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使之主动参与,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 不再是教师上演“教案剧”, 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上, 师生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 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充满希望, 又任重道远, 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 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 加强对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教师应想方设法, 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 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 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贡献自身能量的空间,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更要强化其主导作用, 教师导得适时、适度, 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自觉, 落实课改理念。

参考文献

如何上好高中地理的高效复习课 篇5

摘 要: 高中地理复习课,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疏理、沟通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系统整理所学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复习课 思维锻炼 教学方法

每到学期末,每位地理教师都会面临复习问题,复习是对学过知识的再次回顾,但是复习的目的不仅是温故,更要知新。这里所说的新不仅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熟练,还包括学生是否学会合作探索,学会复习,学会反思,学会运用和创新,以及思维有没有深度与广度,实际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会继续学习。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通过复习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有没有生成。在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疏理、沟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上,要注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堂上的问题要集中解决,为此,教师在上复习课时要充分备课,以高中生掌握的知识情况为基础,精心筛选教学问题,设计好问题的逻辑顺序,合理安排好练习时间。高中地理的复习课要上得有新意,不能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更应该是知识点的升华和再加工创造。在高中地理总复习中,由于复习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又比较多,复习时间往往有限,这就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导致教师的教学节奏比较快,后进生容易跟不上,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忽略了对后进生的照顾,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故意忽略后进生的学习诉求,导致后进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落后。为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在高中地理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基础知识,重在复习提高

高中地理期末总复习必须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内化知识体系。在讲授高中地理时,不能原封不动地把知识搬出来一再重复,而应合理地建构基础知识系统,内化形成知识体系,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活动中,不仅要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更要进行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所以高中地理的复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初,教师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摸底,可以针对每一部分知识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选择六、七个中等难度的题目作为练习,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在对这些练习的批改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在复习的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发现的问题,修改和完善复习课教学计划,一定要重基础知识,设法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再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展开复习教学工作。我们一再强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这是因为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可让学生重新品味基础知识、归纳要点,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全方位出发,促提高,所以通过重点练习的反馈手段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升级,是高中地理复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反馈,总结归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抓好薄弱环节,定向加固,使学生能够弄清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和规律,提高学习能力,积累知识。

二、注重思维训练,优化高中生活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应用在新授课中,更应该应用在复习课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复习课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简单罗列和知识结构的简单建立,而更应该锻炼学生思维,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高中地理的复习课中,教师的注意力不能只是盯在知识和书本上,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复习课中的表现,要把学生的思维锻炼和各种能力的养成,与巩固知识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为了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做的是在教学中尽量多地组织高中生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而不仅仅是硬背知识点。

三、展开专题复习,实现重点突破

对于高中地理复习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展开专题复习,实施重点突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实施激励机制,因为凡是被教师选为专题的内容,往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的集合。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如此,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由于畏难情绪而打退堂鼓,教师要在复习过程中实施激励机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促进学生的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增强,有利于高中生对疑难问题的及时突破。

四、重视反馈和高中生的自我评价

高中地理的复习课不仅要重视进度,更要加强复习效果的检测,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反馈和高中生的自我评价。通过阶段性的练习反馈进行教学进度和知识难度的及时调节。通过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自省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更有效地强化复习效果。为此,我们要花一定的时间精心选择合适的、高质量的练习题,实现精讲精练。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地理课 篇6

一、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

传统的教材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体,配有少量练习,很少结合社会实践,割裂了地理与丰富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而新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例如,在关于“地球的自转”这节内容中,关于自转周期、角速度的大小和规律、线速度的大小和规律,老教材直接把结论给出让学生记忆,而新教材则需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由此可以看出,教材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探究、应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地理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变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只是被动地去听、去记、去接受知识。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改变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由课堂的执行者、实施者向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转变,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驰骋思维、畅所欲言。这是地理新课改的重要前提。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下传统教育的“满堂灌”、“师问生答”、“师讲生听”等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要把学生真正摆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动起来。我在新课改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新教材的内容凸显生活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验地理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时教师应设计生活问题,利用带有悬念的导言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和他们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到悬念化解、问题解决、找到答案为止。

2转变好讲台角色,引学生动起来。

长期以来,“三尺长讲台,是教师传道的小天地”,学生很少上讲台当“小老师”。而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讲台,让学生来过把“老师瘾”。每节课我都会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登上讲台讲对当节课的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和胆量,又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除了每节课的5分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让学生通过表演、小结、朗读、指挂图、实物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上讲台来展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促学生动起来。

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录像、三维立体动画、声音、文字资料等经过艺术处理呈现出来,让学生有多维空间的概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我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他们在课外搜集相关悃片、音像资料等。这样学生在参与中丰富了地理知识,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并能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参与热情也越发高了。

4设计好课外活动,要学生动起来。

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需要通过课外活动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这方面也要重视。比如,在讲必修第一章“月相”的内容前,我让学生选定一个场地,逐日逐次观察月亮在太空中的方位、低平高度和两面凸出方向,绘出观察时的月相草图。通过课外活动,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转变考查方式,激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考查是以测试题、课堂练习题、作业为主要考查方式,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很不利,而且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我们需要转变考查方式,比如办地理手抄报、写地理小论文、做地理拼图,学生自己出考试题、总结知识提纲、组织地理知识竞赛等。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

新世纪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其掌握独立面对世界的生存技能。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变革。新课标倡导的新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现有教学条件下的高质量的学习,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3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

例如,我让学生观看了美国一部大片——《后天》,影片一开始,一连串异常的冰雹、洪水、冰川、地震、海啸、火山喷发使他们惊心动魄、目瞪口呆。北极冰原崩塌了;像足球那么大的冰雹在东京从天而降;超巨型的龙卷风横扫洛杉矶;高涨的海水涌进了纽约,连大货轮都漂进了大街;大冰暴袭来,整个大都会陷进冰雪堆里,自由女神像被冰雪埋了半个身子;人们无处可逃,遍野是冻僵了的尸体……全球面临陷入一万年前的冰河世纪的危机。观看完影片后,我提出了如下探究性问题:《后天》的这些景象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吗?这些气象灾害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我们从中又接受了哪些教训呢?回过头来研究我们生活中的气象要素,能从相关的气象数据中发现什么?看看气象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通过研究,能得出什么结论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新课程下如何上好一节高中地理课 篇7

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教师能在三尺讲台“立住脚”“站稳脚”“站好脚”的前提。

二、教师要透彻理解教材, 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一个重要的争论话题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是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一个选择。如何用教材教?我在高二文科班的《地图三要素》这节课堂教学中, 用简单的情景设置, 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案例描述】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量过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咱们画一个吧。已知学校操场长400米、宽200米, 请用1∶1000和1∶10000两个比例尺画两幅地图。分几步?

学生甲:分两步, 首先计算边长, 然后用直尺画图。

教师:非常好, 现在就请同学们画两张地图。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找不一样的结论展示。

【教程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学生展示:学生甲和学生乙。学生甲:分别为长4cm, 宽2cm;长0.4cm, 宽0.2cm。学生乙:分别为长0.4m, 宽0.2m, 结果黑板画不下;长0.04cm, 宽0.02cm。

学生乙:老师, 这黑板不够。

教师: (微笑) 就画到这儿吧, 你把计算过程写下来。

这时, 教师指导学生画图, 做以下思考探究。

(1) 纠正错误, 并分析原因。乙同学错了, 错在计算边长。

(2) 计算正确的边长。200米×1:1000=20000厘米×1∶1000。

(3) 乙同学为什么画不下来?对比例尺单位没有统一起来。

(4) 两个比例尺什么关系?甲比例尺是乙比例尺的3倍。

(5) 两个比例尺画出的地图边长什么关系?甲的边长是乙的边长的10倍。

(6) 两张地图用不同比例尺画出, 其面积什么关系?甲的面积是乙的面积的100倍。学生思考回答。 (以上师生共同完成) 。

(7) 比例尺大小和缩放的关系如何?与地图详略关系如何?比例尺越大, 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之越简略。

(8) 如果同样图幅的地图呢?……

【教程二】地图三要素——方向

教师问:在操场的右上方, 建立一个跳远沙坑, 怎么画?

学生:没法画。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可以画四个。

教师:怎么样才只能画一个呢?

学生:规定方向。

教师总结地图三种方向。

【教程三】地图三要素——图例和注记 (略)

【教程四】课堂练习 (略)

【教师反思】本节课想让学生通过计算、画图和教师的引导探究, 发现地图的基本原理, 如何把平面地理事物绘制在一张地图上。就知识和能力目标, 所选取的教学方法很多, 而就绘制地图的过程与方法和兴趣培养, 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我的想法是:通过“典型案例”设计的教学流程, 引导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不直接给出结论, 先质疑, 后结论, 轻结论, 重过程。预设的知识生成和课堂生成的知识吻合。

《地图三要素》是文科地理的基础, 也是工具。是地理的开篇。通过这节课, 基本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师要重视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是素质教育的“牛鼻子”。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激活学生的思维, 改变学生学习状态, 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到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快乐。我们教师就应该学会让课堂成为一个“动”的课堂,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我在上《地图三要素》这节课过程中, 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他们或站立, 或俯身, 或书写, 或讨论, 场面激烈, 每一个孩子都积极投入, 那份学习的热情和自信感染了我。

四、教师要营造“亮点”, 让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课堂教学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的亮点, 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课堂亮点的出现使学生受到良性的强烈的刺激, 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得到升华。亮点可以是事先设计的, 最精彩的往往是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至少要设计一个高潮, 最好高潮迭起。当然, 这是教学中的最高深境界。

五、教师要充满激情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 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公开课上教师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必能感染学生, 调动教学气氛,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振,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何上好地理课 篇8

关键词:中国地形,复习课,合作,探究

一、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形一讲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体系之一,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讲放在了讲述中国地理各讲之首,成为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这一讲知识内容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地理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与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学会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其在认识中国地形特点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使之更加具体和深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地势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能力目标:1掌握我国地形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影响;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悟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觉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教学难点:

中国地形、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兴趣引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材,地图册、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唤起兴趣

【情境导入】你喜欢旅游吗?演示自然风光与人们“游山玩水”的图片。

【设计意图】抓住当下旅游风尚浓厚,大多数学生热爱旅游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1】你知道这些地方吗?———请您欣赏“国内七日游”。

演示我国主要地形单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景观图片及简介。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兴趣观看图片的同时,初步了解各地形单元的基本特点,切入主题。

【情境创设2】欣赏完我国的主要地形单元,俗话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下面咱们再带大家“游游山去”。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过渡]演示我国主要山脉的景观图片及位置演示动画。

探究一:画位置,记分布

你能把这些漂亮的山脉在空白图上标示出来吗?看完图片,要求学生在学案空白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不同走向的山脉。

探究二:看图表,析特点

问题1:学生读图,指出我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类型均有。)

问题2:学生读“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指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说明什么问题?(山地最多,丘陵最少,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小结]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

[合作探究———生生互动]

问题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地势特点对气候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结合我国降水和气温分布图以及东亚季风图进行分析,主要从冬夏两季来说)

问题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问题3: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两方面分析)

[小结]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设计意图] 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学会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深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思维提升,总结反思

【思维扩散】想一想,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情况又将如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对新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学会举一反三。

上好讲评课, 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篇9

一、讲评内容的选择

每次改完卷后我们都要进行讲评, 我们讲评的原则是“三讲”和“三不讲”。

“三讲”即“讲重点、难点, 讲规律、拓展, 讲易错、易漏、易混点”。讲评时我们最忌不分轻重、面面俱到, 学生容易厌烦, 也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学校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前对学生摸底进行精心备课, 将课堂上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学生出错率最高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帮助学生分析题干、寻找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 引导他们找出解题的切入点。在讲评过程中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答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 进行透彻分析, 解疑纠错, 教给他们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三不讲”即“不讲学生已经会的, 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不讲学生听了也不会的”。艺术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紧、任务重, 丝毫容不得教师浪费课堂上的宝贵的时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要求凡符合上述“三不讲”范围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再讲解, 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三讲”的内容上。

二、如何上好讲评课

1. 做好讲评过程中的知识重现

艺术考生的复习时间比普通考生要少得多, 因此我们在上讲评课时比较注重重要知识点的重现。讲评过程中如发现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我们都会马上给学生补上, 但这样一来, 势必会影响到讲评课的进度。为此, 我们宁愿对一些历年高考命题从不涉及的内容进行大胆地删减, 以保证重点知识点能被学生熟练地掌握, 从而提高高考的得分几率。

2. 注重知识的变式和迁移, 做到举一反三

讲评课除了帮助学生组织答案之外, 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 而应把题目的知识点向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引申, 使学生将学到的原理、知识能真正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这样的讲评课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达到解一题, 学一法, 会一类的目的, 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保证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使艺术考生的地理科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 注重答题规范, 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每次考试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题目看起来很容易解答, 学生在解答时也觉得很顺, 考后普遍反映良好, 但得分却不高。对学生的试卷分析后发现, 有相当多的失分是因为学生在作题时不够心细、书写不规范、不按要求作答等原因而丢分, 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作题不规范而造成的。对艺术班我们要纠正学生的各种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针对性工作。对大多数学生来讲, 要力求做到容易题不失分, 中档题尽量多得分, 不强求自己在难题上得多少分。

每次考试, 总有些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失分, 这也是我们在讲评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非智力因素的种类很多, 有麻痹大意造成的, 有看错题目造成的, 有写字潦草、卷面差引起的, 有不按要求答题而失分。讲评试卷时, 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答题要规范。

三、调整讲评课教学内容

艺术考生在3月份艺术高考后, 才能全面进入文化课的复习。这时, 他们的情绪变化要比普通考生大得多。一是艺术生已经有近三个月左右没有接触文化课了, 复习进度已经被拉下一大截, 复习任务重, 时间很紧, 学生内心着急自不必说。二是3月至5月这段时间, 艺术生在等待艺术考试成绩的公布, 这种等待的过程对学生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 考得好的学生, 内心兴奋;考得不好的学生, 内心失落。我们在课堂上就根据学生的情绪变化, 适当调整讲课内容。如果学生情绪较低落,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我们就不讲一些难度大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忌用一些责备、讽刺、否定的语言, 多运用一些鼓励、肯定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他们压抑感和焦虑的情绪, 让学生从每一节讲评课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上好地理课 篇10

一、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传统枯燥的授课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课堂,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繁荣的今天, 科技进课堂已不再是新鲜事, PPT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的课堂, 这样既节省了老师的板书时间又能够鲜明地表达教课内容。教师通过PPT可以轻松地将动态地图、鸟瞰图、三维地图等展示出来。当然, 教师也可以将海洋的变迁、陆地的演变过程做成视频播放, 3D效果图加上逼真的声音效果使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 亲眼观看海陆变迁、人类演进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这样就像是亲自体验和探索实践一般, 那个画面也会深深映在脑海。再比如说“行星地球”这一部分知识, 太阳系、银河系、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等等, 对学生们来说一直是重难点, 在理解过程当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放映的方式来展示地球的运动, 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交替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以及高度的重视, 学生成绩不高, 实际上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占了很大部分原因。

二、室内教学与户外体验相结合

传统应试教育主张课堂教学,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授课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 大自然也需要人类不断的改造。所以不管是在学习和生活当中, 亲身体验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比如上“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时, 可以带生学们到学校外感受一些自然现象:如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流水作用而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以及河口三角洲。再比如说学习“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时候, 可以到附近的山地上感受阴坡与阳坡植被以及气温的变化, 以及附近农业种植按照海拔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从而很好地掌握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高度、纬度密切相关, 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 海拔越高, 垂直带数目越多, 垂直带普越完整的知识点。再比如上“环境保护”这部分的时候, 可以带学生们去祖砺河看看, 祖砺河是会宁县的母亲河, 但是近年来由于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污染, 现在的环境已经变得大不如从前, 尤其是到夏天的时候, 整个河道散发出难闻的味道, 给周围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也许, 学生们平常只是听到周围人说环境保护这方面的内容, 但是却没有刻意地去体验、去了解它的重要性, 所以, 教师以授课的方式带学生们到户外体验环境, 学生们肯定要比以往重视, 从心理上也有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态度, 从而从自身做起, 保护环境。

这种授课方式轻松活泼, 没有了课堂上的枯燥乏味, 反而增添了一份趣味性, 丰富了学生们对大自然知识的了解, 在另一方面, 也加强了师生之间、学后之间彼此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起到了很好的学习作用, 符合理论结合实践的基本规律, 是对教师的教课进一步的完善, 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点进一步的理解的同时, 提高了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课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直以来是哲学上所倡导的, 不论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还是学习的过程, 都体现了它独有的价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 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习河流堆积地貌时, 教师带学生做一下实验, 说明山前洪积扇的形成。这些实验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将理论知识运用与课堂实验, 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们对大自然地理世界的好奇心, 也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 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强实践锻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他们迎接新的社会要求的一种挑战。

摘要:教育教学资源是实施学科教学的基本素材, 如何实现地理学科的高效教学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之一。合理运用地理教学资源, 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结合实践探讨合理运用教学资源上好地理课的策略。

上一篇:国际金融研究下一篇:自动换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