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情境教学

2024-07-02

小学美术课情境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美术课情境教学 篇1

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 突破时空限制, 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 在小学美术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 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 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 绚丽的色彩, 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 以及优美的音乐, 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 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 这样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 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达到了“课伊始, 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再现情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美术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 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再现情境, 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积累素材, 进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森林王国》一课时, 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用电脑制成的动画情景:四季的森林以及大量的动物图片欣赏, 学生沉浸在对森林的无限遐想和神往中, 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 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 突破了难点, 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 开扩了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演绎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 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 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 运用电教媒体, 演绎情境, 进行启迪诱导, 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 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因材施教,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升华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作业展评、课堂小结, 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 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 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 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 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 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 予以展示, 并结合电教媒体——实物投影仪的运用, 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升华情境。最后, 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让学生统摄知识纲目, 使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教学内容。

总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 充分发挥其作用, 并符合教材体系, 就能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教学难点, 解决教学重点, 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开拓了视野, 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摘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 充分发挥其作用, 并符合教材体系, 就能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教学难点, 解决教学重点, 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开拓了视野, 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小学美术课情境教学 篇2

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美术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伊始,演示一段展现海底世界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小学美术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探讨 篇3

有意习得和附带习得是语言学习的两种方式。而附带习得作为词汇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广大研究者和教师所重视。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都积极探索和研究词汇附带习得的各个方面。阅读、影音、网络等等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进行词汇的附带习得。而看英文电影这种进行词汇附带习得的方式,相对于阅读,有声音、图像的电影则显得更加有趣,潘洁(2010)就通过理论研究说明了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策略,在中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的同时附带习得词汇是词汇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词汇学习意识。王春亚(2009)也在其论文中假设初中生观看英文卡通片能够附带习得词汇,并通过实证测试(前测、即时测试和延期测试)进行论证。朱正才(2006)则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高校生进行问卷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对观看英文电影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

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关于词汇习得的分类,结合我国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的现实情况,以及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特点,编写了“初中生英语词汇课外学习方式的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图1),在通过观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学生们觉得能够附带习得词汇,并对英语词汇量的提高有所帮助,同时也是受到最多初中生喜爱的一种习得方式。观看英文电影是提高英语词汇和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词汇附带习得的方式在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其英语语感的形成。电影中的对白由于有具体的画面、情节和语境,因此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情境判断词义,比较适合于附带习得。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生每周花费在观看英文影片的时间最多,均值为2.04,略高于2;高于进行课外阅读和通过网络接触英语词汇的时间。对于观看英文电影的附带习得方式也得到了初中生的普遍认可,均值等于3。说明受访者认为观看英文电影这种附带习得方式确实能够帮助他们习得英语词汇。

以上的调查为初中生关于通过附带习得能够帮助他们习得英语词汇的主观判断,他们认为通过观看英文影片能够附带习得词汇。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本研究也同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客观上这种附带习得方式的效果究竟如何。对参加实验班级进行观看英文影片的实验,通过对于前测、后测以及延时测试成绩的均值、T检验的分析来验证学生们的习得效果。试验班级(观看影片)的人数为42人。表1为实验班级的前测、后测以及延时测试成绩的均值统计。表2为成对样本,即同一班级前测-后测、前测-延时测试的相关系数。表3为成对样本,即同一班级前测-后测、前测-延时测试的T检验。

表1 实验班级前测、后测和延时测试成绩均值

表2 成对样本(实验班级前测-后测,前测-延时测试)相关系数

表3成对样本(实验班级前测-后测,前测-延时测试)T检验

通过表1中前测和后测均值的统计,可以清楚的看出通过观看英文电影这种附带习得方式,实验班级学生的平均分有明显的提高(提高了10.07),这表明这种附带习得方式可以使得初中生从中习得词汇,增加词汇量。而表2的成对样本T检验则进一步验证了这种附带习得方式下,无论是前测与后测,前测与延时测试之间,都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尤其是后测的效果更为明显,与前测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值为.00,小于0.01)。通过实验任务和实验结果的比较,对于语块(chunk)的习得,观看英文影片的效果更好。

英文电影提供情节、画面、声音等丰富的内容,给学生们以视、听、文等多方面的体验,同时为观看者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观看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通过情境、剧情,人物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猜测和判断词义。这样,配合了学生有效的理解和正确的使用某一个词、词块、语段,使得学生们在观看英文影片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英语语感的形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观看英文影片时遇到新单词通常会怎么做”的问题上,58.6%的受访者选择了“对照中英文字幕,了解新单词的意思”,15%的受访者选择了“了解并记住新单词,观看结束后查阅字典学习”,同时,也有23.6%的受访者选择了“看字幕,直接忽略”。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受访者还是会“注意”到新单词,并给与一定的关注,试图通过中英文字幕的对照,来了解新单词,甚至给与更大的“投入量”(查字典等)。这表明,在观看带有中英文字幕的影音材料时,学生们可以附带习得词汇。

而观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影片精彩丰富的内容分散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影片的进展速度直接决定了学生们的观看速度。这样会使得即使学生有要习得某个单词的意愿,也不得不追随者影片的发展而放弃。从而,学生们忽视了单个词汇的习得。此外,调查表明,仍然有23.6%的受访者会忽略新单词的出现和习得。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之我见 篇4

一、悉心创设入课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好入课这个开端是上好课的前提保障,它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每次美术教学入课时,我就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构思创设多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做头饰》时,我绘声绘色地为大家描述《花鸟王国》这篇童话。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入了故事情节,故事讲完了,他们一动也不动,还没有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稍停片刻,我宣布:今天,我们来做故事中花鸟的头饰,做完后我们来表演刚才的故事情节。学生的情绪一下沸腾了,都忙着精心设计自己的角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二、巧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美丽的花伞》一课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观察组合的步骤分析,认识规律,并找出规律。课件的介入,使学生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主动动脑、思考,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出来。

三、利用声像信息,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的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在教学《汽车》一课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因此,对汽车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汽车的造型、性能、色彩的特点,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汽车的海洋中去探索、考察、参观,甚至于实践,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们可以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首先是各种各样的汽车,名车欣赏,一辆接着一辆,有时两辆同时出现,在外观和造型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彩也是如此。而性能是我们所接触不到的,我们就可以到网上寻找收集各种有关汽车性能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各种汽车的各种性能,并且可以让学生比较哪种汽车经过改装,它的性能和外观一样漂亮。当这些汽车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汽车的世界里,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驾驶汽车,自己坐在车子里的感觉。这时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并使学生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情境教学”对教师的一些要求

1.“运用情境教学”,要求教师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材是基本的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把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2.“运用情境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更要求美术教师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吸纳更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3.“运用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但具有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够着力于课题的泛化,即从课题展开,联想到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4.“运用情境教学”,要求教师紧紧围绕“情感”这条主线,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品质、行为习惯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5.“运用情境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借助相关的载体:(1)语言。语言对于创设情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在学生大脑中产生再造想象情景,达到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那些有激情、投入、感染力强的教师,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产生的教学效果明显。(2)实物、范作、图片。作为直观性、形象化的实物、范作与图片,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已经是众所周知了。(3)多媒体辅助教学。录音、录像、VCD、DVD等现代媒体进入美术课堂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共识,而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计算机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场景,虚拟超现实的空间,通过人机对话,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丰富的思维联想。

小学美术课情境教学 篇5

创设美术教学情境

【摘 要】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融“美”“智”“趣”于一体的学习情境,拨动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作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优化 有效学习

一、创设操作情境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过程。对于美术教材中一些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巧妙运用色彩》时,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通过直接告诉或者是播放课件画面等方式,让学生机械记忆几种颜色的变化,其教学效果往往很不理想。但有一位教师却通过操作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他先出示了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液体,然后进行实验。他用滴管将不同颜色的液体进行调和,使其产生另一种颜色。教师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蓝色和红色调和成紫色,黄色和蓝色调和成绿色。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色相图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色相的名称,从而帮助学生比较科学地理解和记忆了色彩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的边沿就是美术的边沿。”让学生体验到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带给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这种基于学生生活世界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感到美术知识生活化,激发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

教学《我在空中飞》一课时,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其目的就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体现生活化的美术学习,课前精心录制了一段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画面。课始,教师通过播放这段生活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节课,学生学得高兴,画得有劲,教学效果显著。实践表明,当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感受到美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获得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游戏是儿童天生喜欢的活动,是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有效策略。为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既与知识背景有关,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知识的价值。

在教学《吹泡泡》一课时,笔者将学生带到操场上,然后拿出事前准备的肥皂水,向空中吹出了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泡泡。阳光下的泡泡显得绚丽多彩。学生们兴奋极了。在笔者的组织下,学生们也拿出自备的吹泡泡用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玩起了“吹泡泡”游戏。在游戏中,既看到色彩斑斓的泡泡,也看到学生们吹、扇、跳等人物神态。游戏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们回到教室,并趁热打铁提出作业要求,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游戏画面,完成一幅儿童画的创作。

四、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从小就喜欢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需要等,恰到好处地把美术知识融合在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情境中,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最终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水墨人物》时,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们纷纷一展身手。不一会儿,传来了两位学生的争吵声,教室里顿时乱起来了。原来一位学生的毛笔不小心碰到了同桌的画,留下了一个黑点。眼看一副美丽的作品就要完成了,却被涂上了黑点,同桌生气了,狠狠地骂起来。就这样,两人争吵起来了。此情此景,该如何处理呢?笔者突然想到一个“落墨为蝇”的故事。这个故事用在这里不正是绝佳的教育时机吗?于是,笔者给全班学生讲了这个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东吴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绘画时,不小心在屏风上滴了一滴墨汁。他灵机一动,将墨点绘画成了一只苍蝇,而孙权竟然以为那是一只真苍蝇。孙权知道真相后,好好地夸奖了曹不兴的绘画本领高。讲完故事,笔者提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位同学作业纸上的墨点变得美丽吗?”受到刚才故事的启示,有学生想到把这个墨点画成一幅画。画成什么呢?有的说画成小鸡,有的说画成螃蟹,有的说画成花朵……顿时,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最后,那位学生把墨点绘成了花朵。望着这份杰作,同桌笑了。在这个案例中,笔者抓住教学时机,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巧妙地化解了课堂教学中尴尬,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课情境教学 篇6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是要求我们的学习注重真实性,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真实情境的教学,能使学生有亲切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真实情境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真实情境的教学,能加强科学、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情境的真实性

真实内容教学情境是通过形式多样性的真实客观存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亲临生活实际之中,在社区、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真实教学情境。真实教学情境的特点:1.真实教学情境最接近学生对知识感性认识的环境,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真实的实践基础。2.由于真实教学情境就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情境,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情境的真实性,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在《有趣的鞋》这一课中,事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以及收集介绍鞋子的功能造型等的资料。通过举办鞋子展销会,让学生自已介绍鞋子的造型特点,让学生在展销会真实的情境当中撑握鞋子的构造等方面的知识。然后创设最新款式鞋子设计推广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鞋子设计制作, 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促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展开想象,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情境手段的仿真性

教学中,有时受时间、空间、财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每节课都要创设真实情境。一些较难接触或学生不易真实接触的学习内容可以用模拟环境和情况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是仿真教学情境。如模拟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商店中购物的体验等。更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模拟现实情境,也可以采用学生模拟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达到所需要教学情景的效果。模拟现实生活,仿真教学情境是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使用的方法。

在《海底世界多奇妙》这一课中,模拟与小海龟的对话,把学生带入到“海底”这一情境中,事先录好各种问题的录音,通过多媒体课件巧妙呈现,让学生跟课件的无序对话,再加上美轮美奂海底画面,仿真出海底世界这一真实情境,让学生充满着好奇和向往的浓厚兴趣。

三、让学习兴趣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升华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情境缺失真实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结论的面目出现的,不需要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即使存在一些智力活动,也是按照规定的路径进行的推理。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许多教师不得不求助外在于教学内容的措施,而效果往往不理想。可以说,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

真实的教学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真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因此,创设、呈现真实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论小学美术多媒体情境教学之我见 篇7

一、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 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 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上课开始, 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 情绪还没安定下来, 教师这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 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面具》一课时, 一开始, 我就向学生宣布先开个“化妆舞会”。随着电脑里播放的一阵轻盈欢快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各种小动物在蹦蹦跳跳, 开晚会的热闹场面, 同学们也纷纷上台, 领取老师自制的面具后翩翩起舞。这些面具中有美丽可爱的童话仙子, 有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 还有各种模仿动物的面具, 美的美得动人, 丑的丑得可爱。新奇、好玩又有些刺激,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过来, 脑海中马上出现各种有趣的童话故事, 思维都凝聚在一起,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这样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达到了“课伊始, 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 再现情境, 突破难点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 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 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 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再现情境, 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的思维融在一起, 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 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 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进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增强理解效果。如:在教学《汽车》一课时, 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 知识面窄, 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 因此, 对汽车的认识也很浅显。如, 要让学生了解汽车的造型、性能、色彩的特点, 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汽车的海洋中去探索、考察、参观, 甚至于实践,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 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 我们可以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首先是各种各样的汽车, 名车欣赏, 一两接着一辆, 有时两辆同时出现, 在外观和造型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彩也是如此。而性能是我们所接触不到的, 我们就可以到网上寻找收集各种有关汽车性能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各种汽车的各种性能, 并且可以让学生比较哪种汽车经过改装, 它的性能和外观就一样漂亮……当这些汽车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 他们沉浸在汽车的世界里, 甚至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驾驶汽车, 自己坐在车子里的感觉。这时学生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 在观看过程中, 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 突破了难点, 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 并使学生开扩了视野, 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 演绎情境, 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 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 运用多媒体, 演绎情境, 进行启迪诱导, 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 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巡回辅导, 因材施教,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七巧板》一课中, 我开头就编了一段由七巧板拼成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动画片给学生们播放, 让学生知道原来七巧板王国里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由七巧板来拼成。接下来开始演绎情境, 七巧板王国给大风刮走了, 在此给动画配以大风呼啸而过的音乐, 狐狸和乌鸦开始重建七巧板王国, 首先建了一架飞机, 这儿, 七巧板的每一块板开始在屏幕上移动, 同学们都集中思维在看、在想, 七巧板到底是如何移动到一块儿, 从而组建成一架飞机的;然后再由七巧板拼成了玫瑰花, 房子, 人等等;最后再在画面中添加一些草地, 树木作为背景, 看到这么多的由七巧板变成的小玩意, 并且组成了一个七巧板的王国, 感到很神奇、很神气, 似乎自己真的到了七巧板的王国。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 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同学们欢呼起来, 迫不及待的想来尝试一下, 此时, 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 并开始启迪、诱导, 使学生们在所扮角色的引导下, 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 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其作品结果显示,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创作欲望非常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美术课情境教学 篇8

1. 以兴趣促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1]学生初次接触水墨画, 自然是十分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 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讨厌画画, 这将使他们对美术产生错误的、片面的、偏差的认识, 从而失去很好的学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比如:“吴大帝孙权, 让曹不兴画屏风, 曹误落笔为素, 因就作蝇, 既进, 权以生蝇, 举手弹之。”[2]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可以在画纸上做个示范, 用墨滴一个点, 让学生自己思考可以画些什么, 如蝌蚪、甲虫等, 再进行合理的示范, 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 学生的兴趣便调动起来了, 学生也就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美之所在。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 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 注意力不但能持久和稳定, 而且能够高度集中。在美术教学中, 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之中,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我为同学画像》一课中, 我和学生们一起玩一个“司令与战士”的游戏, 在游戏中每个人都可以轮流当“司令”向“战士们”发令, 发令的内容是人们的五官名称, 而“战士们”则要用手触摸相应的五官。[3]这样的活动一下子使课堂“活”了起来, 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来作画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后, 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入门很快, 用不了多久就能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蘸墨和行笔技法, 虽然造型不太准确, 显得稚嫩, 但是都能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和墨色的浓淡变化。而有些学生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直觉摸索练习, 所创作的作品虽不能看出娴熟的技法, 但大部分都表现出了大胆的创造力。

2. 以游戏促智力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他们生性好动, 敢于去画, 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 巧妙地将“玩”与“学”结合在课堂教学之中, 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绘画技能。比如画“瓶花”, 可以采用泼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色画出各种不同的线描, 然后用淡墨色或水点在画作的中央, 利用水的张力和宣纸自身的特征, 使画面出现漂亮的肌理效果。这是因为水分多少的控制和时间长短的调节, 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感受。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 都会一试身手, 过把瘾。在这个“玩”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效果生成的作用。再如, 利用类似的山水画游戏让学生逐渐掌握侧、逆、顿锋的技法, 以及色彩的知识, 并进行绘画创作;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对绘画中各种运笔技法、色彩间的关系以及画面的疏密关系等知识都会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游戏化教学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要了然于心, 有了这个前提才能使教师对游戏的组织有个依托, 才不至于为游戏而游戏。而一些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教学的定位产生偏离, 这样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例如《水墨游戏》一课要让学生感受墨色的变化, 并通过点、线结合的方式运用墨色来完成一幅画作。[4]强调墨色感知而忽视运用, 或者重视点线分解却让墨色停留在原生态, 这都只算完成了一半的教学过程, 只不过前者完成了前半程, 而后者完成了后半程, 唯有两者结合才是正确的做法。这是每一次游戏教学的基础, 否则半程的游戏就会失去教学所赋予游戏的意义, 跑了半程的冠军谁也不会承认。有了这样的前提, 可以很自然地将游戏分为墨色和墨色的运用两部分。通过解读, 我们可以感知到墨色较运用更易被发现并掌握, 所以游戏的前半部分可以进行得轻松一些, 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原创, 后半部分则需要更多的引领和指导。可以更多地增加预设, 即便是生成也是有预设的生成, 游戏起来也就多了一些参照和对比。游戏的两个部分, 后半部分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其中的规则, 因为这里必须有教师的引领。当然, 可以让学生自由感知的东西也是不可以放任的, 在课堂内有众多的参与者, 放任就会使出错的几率大大增加, 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初次尝试水墨这样的游戏时。总之, 改革课堂传统教学方法, 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 以文化促提高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 名人轶事也多, 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领略国画艺术的传统文化魅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 而李思训为画画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 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5], 可以让学生感受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 让学生了解中国画艺术对于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都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绘画的基本技法。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让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氛围中学习美术, 重点是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美术技能技巧的层面发展到学习美术文化的层面, 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了解我国的美术发展史, 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在水墨游戏的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先对中锋、侧锋笔法进行演示, 再对墨分五色绘画方法和步骤进行示范, 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创作,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国画艺术的了解,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国画的乐趣。只有用传统文化搭桥, 现代技法铺路, 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绘画水平, 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与理解, 也为进行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必要的认知基础。

4. 结语

总之,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 还能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美术教学中, 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 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教, 因为它能够使学生获取技能营养。教师的演示, 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绘画技巧和方法。应该注意的是, 教师不能把学生给教“死”了, 使其缺乏创造性, 在课堂中应该结合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之后, 还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创作,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体会美术的博大精深, 从而一步一步有兴趣往下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肖凤翔.艺术与体育教改新思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4]曹建林.小学美术多元体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1) .

运用情境教学,点亮高中美术课堂 篇9

一、创设音乐情境,领略课堂魅力

音乐与绘画一样,可以表达人类内心的感受,传递一种美与正能量。美妙的音乐旋律可以引起人类心灵的共鸣,产生良好的心灵体验。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将音乐与美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音乐环境中感受美术的美,形成情感共振,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以高中美术《中国画》这一节课为例,这一课是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并且对中国画特有的工具和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简单地处理教材,一味地讲解美术知识,那么这一堂课将十分无趣,导致学生听不进去,学不进去。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可以考虑用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音乐情境,将音乐与中国画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将齐白石《群虾图》、徐悲鸿《奔马图》通过多媒体显示出来,并且配有《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悠扬深远的古筝,极易带领学生进入中国画的艺术氛围之中。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谁能说出这是什么画种?由此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并且总结出中国画的概念及艺术特征。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可以为课堂渲染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又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并理解绘画艺术的精妙。

二、创设故事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故事是有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有效地将美术知识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给单纯的画赋予故事情节。特别提醒一点,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教学手段来创设出丰富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高中美术《油画》这一节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够重视,只是简单地介绍油画使用的工具以及制作过程,是很枯燥无味的,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先挑选出一幅油画作品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割耳朵的自画像》,通过画作来源的故事讲解,诱发学生观察油画,以及观察油画作品中的一些变化、夸张、分析、重构等表现手段,再进一步了解画的作者,以及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诱导和激励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态的画作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用心地学习、思考、赏析。

三、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愉悦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的形式有多种,比如,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但不论何种游戏都需要有目标,能够激起学生之间的比拼,不能为游戏而游戏。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思考、成长。

以高中美术《闪客一族》这一节内容为例,这一课是让学生了解Flash动画制作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不同组的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比赛。接下来,各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具体的任务,即为自己喜欢的歌手制作一个Flash动画片段。通过整个合作与竞赛过程,学生能够进行讨论、思考,完成作品,再进行组与组之间作品比较、演绎。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获得较好的效果。

四、创设体验情境,感受多彩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体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从知识的层面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促使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高中美术《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一节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这节课知识点“民间美术形式”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去认识民间美术的价值,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查阅一些资料,或者由教师课上展示一些民间美术作品,引起学生讨论后导入新课。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欣赏、了解,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制作的方法,比如,剪纸这一类制作相对简单的民间美术作品,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甚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教室装饰,从中感受到民间美术作品的内在美。这样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师生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产生“碰撞”,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

打造激情四射的美术情境教学课堂 篇10

一、创设生活故事情境

艺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将课堂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进行教学活动会事半功倍。

以人美版美术鉴赏《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刺绣内容为例。首先创设“翠花”和“二狗子”两个人物角色, 进入生活情境:最近村里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 翠花送了隔壁王家村二狗子一条手帕后, 两人就走到了一起, 那么那条手帕究竟是什么样的?原来是翠花在上面绣了两只鸳鸯。教师引出问题:刺绣到底是什么, 又具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呢?今天就让翠花带着我们去刺绣的世界里畅游一次……教师即可以翠花的身份讲解刺绣的相关内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故事的文本内涵, 有效利用故事情节生动地讲解知识内容, 并且搭配动作、表情、教态, 对故事情节进行渲染、烘托气氛,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使形式单一的美术课堂更加多元化。

二、创设悬念推理情境

以推理破案的方法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堂不再局限于枯燥的讲授美术作品, 而是演变成一次侦探推理体验。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 学习美术作品的兴趣也得到很大的提升。那么如何将美术课堂演变成一次侦探推理的体验呢?

以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十课《外国美术撷英》中的名作《马拉之死》为例, 首先创设一个案发现场的情境, 以名作《马拉之死》中描绘的内容为案发现场, 让学生扮演小侦探。

师:在外国绘画史当中有这样一幅名作, 它再现了一场命案的案发现场。今天我们就通过这幅画给我们留下的蛛丝马迹, 试着查出这起案件的案发时间、案发地点、死因以及致命伤的位置、凶手使用的凶器、死者的身份以及凶手是谁。 (展示图片《马拉之死》)

师:大家仔细观察案发现场, 看看哪个小侦探率先破案找出凶手。

学生个个热情高涨, 对画作认真观察, 与同学激烈讨论, 三分钟之后, 学生找到相关线索, 并分析推理。案件“成功告破”后, 教师详细介绍《马拉之死》的作者达维特, 并对作品的重点进行了分析。

在这个情境当中, 教师步步为营暗示真相, 对学生进行引导, 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通过角色转换, 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发表看法, 对案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理和想象。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相互交织在一起, 达到一种沸腾的状态。在这个情境当中, 学生所迸发出的潜力与智慧, 有时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三、创设栏目活动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 可将距离学生年代久远又不易理解的内容注入一些新鲜的授课方法, 如创设栏目活动的情境, 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讲解中国古代瓷器、陶器、青铜器、古代中国画等内容时便可以采用这种栏目活动的情境展开教学。

例如, 《辉煌的古代工艺美术》中瓷器的讲解, 教师来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学生演绎栏目嘉宾, 上演一场《鉴宝》“表演”。鉴什么宝呢?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瓷器。在鉴宝之前, 教师让学生先来学习一下本次活动要鉴赏展品的相关内容, 即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瓷器的内涵、瓷器的发展以及特定时期的主要种类。做好鉴宝前的知识储备以后, 开始鉴宝。多媒体放映本次活动中一号展品的图片《粉彩九桃天球瓶》, 让各个小嘉宾通过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来鉴赏一下它的朝代和特点。

在栏目活动的情境当中, 学生客串小嘉宾对展品进行鉴赏, 各抒己见, 积极参与。打破以往常规的教学模式, 为鉴赏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创设电影或电视剧情境

将我们所熟知的有趣的电影或电视剧的情节贯穿到美术课堂中, 把课堂内容与电影或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相结合,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美术课的兴趣, 使课堂气氛融洽, 提高学习效率。

以讲授《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中的故宫为例。故宫可以分为外朝和内廷, 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学生对这些宫殿没有明确的概念不易区分开。这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的场景揭示课题, 如电视剧《还珠格格》, 将剧中的人物在课堂上形象化地呈现:外朝的三大殿是皇阿玛行使权力以及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就是皇阿玛、皇后娘娘以及嫔妃居住的地方;小燕子、紫薇住的漱芳斋便是原乾西五所之头所, 是宫宴及演戏的地方。今日晌午时间, 小燕子和五阿哥相约去御花园游玩, 御花园就是当时供帝王家眷休憩游览的场所, 一些重要的节庆都有活动在这举行······

这样一来枯燥难懂的故宫宫殿就变得生动有趣了。结合我们平时所喜爱和津津乐道的电影或电视剧展开教学, 学生仿佛在观看电影或电视剧一样学习美术, 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创设生动表演情境

课堂中的情境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如乐器、魔术、舞蹈表演等形式。笔者认为只要是对教育教学有所裨益的我们就可以大胆尝试。课堂当中的情境表演必须在对教学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笔者通过以下案例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表演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讲授外国雕塑中的《摩西》之前, 先来表演魔术“大变活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一名学生当小助手, 然后让学生表演出《摩西》的动作, 最后再盖上一块神奇的红布, 引导学生向红布吹一口气, 营造神秘表演气氛,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放映《摩西》图片, 提出问题:那么和真人如此相似的艺术形式是什么呢?引出主题, 对主要内容进行讲授。

教师利用学生表演时生动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 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解读, 作出形象化的模仿, 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愉悦地获得了美的享受。

上一篇:程序设计与计算机专业下一篇:电力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