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行间

2024-07-20

垄上行间(精选六篇)

垄上行间 篇1

该试验在黑龙江省东部第三积温带八五二农场试验地进行, 采用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 克服示范农场春季低温、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玉米生产限制因素, 深入挖掘黑龙江温凉气候区玉米增产潜力, 为寒地玉米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 为高产高效玉米生产奠定基础。本研究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与小垄密栽培模式进行大区比较, 从产量和投入成本来分析两种模式的效益情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4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第五管理区2队2号地, 示范区规模为30.7hm2, 对照面积为6.67hm2, 密度均为7.7万株/hm2。供试玉米品种为鑫鑫1号。

1.2 示范农场概况

试验示范采用大区对比法。八五二农场地处宝清县, 代表草甸黑土、草甸白浆土土质类型和三江平原东北部温凉生态区, 年有效积温2400℃, 年降雨量540mm, 耕地面积7.5万hm2, 玉米面积3.5万hm2以上, 玉米单产水平9750kg/hm2。

1.3 玉米生产限制因素

春季气温不稳定, 造成播种时期不确定, 影响春季出苗;草甸白浆土面积较大, 有机质3%~4%, 耕层浅, 土壤上层滞水, 旱季容易缺水。

1.4 主推技术

小垄密栽培模式 (对照) :密度7.7万株/hm2, 垄宽65cm, 垄上单行, 株距20cm。小垄密栽培模式技术规程主要包括:播前准备 (选地选茬、整地、起垄) 、品种准备 (品种选择、种子包衣处理) 、高产播种 (适时早播、行距与播深、精点粒距株距要求) 、高效施肥 (施肥时期、施肥量、施肥方法) 、田间管理 (中耕灭草、化学灭草、虫害防治、病害防治) 、机械收获、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产品质量要求 (纯度、水分等) 。

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模式:密度7.7万株/hm2, 垄宽130cm, 垄上双行, 垄上行距65cm、垄间距离65cm, 株距20cm;其主要技术规程在小垄密技术规程上, 还增加以下技术措施, 其中核心技术为如下。

1.4.1 选择优良品种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

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选择优良品种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

1.4.2“精量点播、增密保匀”是稳产的基础

高产田均采用国外大型气吸式精量播种机 (美国满胜、德国格兰和意大利马斯其奥) , 以保证播种的密度和匀度, 使1000kg高产田地块收获穗数保证在5000~5500穗。

1.4.3“因地配肥、立体施肥、全程供肥”是提高产量的保证

根据农场土壤特点, 采用确定测土配方施肥, 公顷施肥总量 (商品量) 600~750kg, 肥料用量较普通田块高16.7%~28.5%;采取秋施或春包肥、种肥、追肥、叶面肥;氮、磷、钾大肥与硼、锌、硅等微肥综合系统调控立体施肥, 底肥应用控释尿素, 提高肥料利用率, 保证全程供肥, 为玉米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1.4.4 灌溉是玉米增产的最有效措施

水分是玉米增产的关键限制因素, 高产田地块均采取喷灌, 滴灌等措施, 确保全苗, 保穗、保粒。出苗至拔节期:玉米播种后出苗, 适宜的耕层土壤含水量为18%~20%, 需要一次降雨30~35mm, 才能达到足墒播种的要求。在耕层土壤含水量适宜玉米播种出苗的范围内 (17%~20%) , 土壤水分含量每提高1%, 玉米的出苗率增加3个百分点。拔节至抽雄期:是玉米生长需要养分和水分最多的时期。适宜的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为19%~20%, 这时段需要的降雨量为250~300mm。抽雄至成熟期:该时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 适宜的耕层土壤含水量为18%~20%, 同期需降雨200~250mm, 从抽雄穗到开始灌浆要求土壤水分充足。

1.5 其它辅助技术

种子分级精选与分级播种:通过种子分级、限深播种等一系列措施, 保证玉米苗全、苗壮、苗齐、苗匀;构建高产群体结构, 提高玉米匀度, 使玉米群体变异系数较小垄密栽培模式降低14%~25%, 玉米高产群体密度6~7万株/hm2。航化作业、补充粒肥:高产田均采取航化作业, 防虫防病, 结合追施叶面肥。防玉米螟、草地螟、蚜虫、玉米锈病等, 同时增施微肥 (硼、锌) 及叶面肥2~3次, 在低温多雨寡照年份确保玉米的综合营养平衡, 提高玉米百粒重, 高产地块百粒重37.5~41.6g, 比生产田提高3.5~4.5g;高产田病害发生率0~1%, 比一般生产田降低10~30个百分点。八五二农场示范区主推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模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130cm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示范面积30.6hm2, 实收穗数7.19万株/hm2, 穗行数14.3行, 行粒数39.6粒, 百粒重39.6g, 产量16116kg/hm2, 比对照公顷增产5253kg, 增产率为48.4%;小垄密栽培模式 (对照) , 面积6.7hm2, 实收穗数6.47万株/hm2, 穗行数14.2行, 行粒数35.6粒, 百粒重33.2g, 产量10863kg/hm2。以上试验结果表明, 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八五二农场, 鑫鑫1号采用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模式和全程机械化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示范面积30.7hm2, 公顷产量达到16116kg, 较常规种植田 (小垄密) 增产48.4%。

2.2 效益分析

结果表明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总投入为18930元/hm2, 而小垄密栽培模式总投入为11436.20元/hm2, 前者较后者多投入7493.80元/hm2, 但由于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模式较小垄密栽培模式多产出8405元/hm2, 因此经济效益较小垄密栽培模式高911.20元/hm2, 增效明显。

3 小结

栽培模式应与当地生产条件相适应, 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八五二农场春季低温等逆境条件, 对玉米生长前期起到了增温、保墒、保全苗、抑制杂草生长、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等效果, 加快了玉米生育进程, 使产量构成因素提高, 对照普通种植模式 (小垄密) , 平均可增产20%~30%, 增产、增效较为显著。大垄垄上行间栽培模式的主要配套栽培技术在提质增产上作用明显, 如滴灌技术, 后期航化增施叶面肥等, 但由于该栽培模式较复杂, 大面积应用与生产还需要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李艳杰, 李玉成, 张凡江, 等.玉米大垄垄上机械化行间覆膜技术[J].现代化农业, 2007 (8) :10-12.

[2]于永梅, 李艳杰, 朱晶, 等.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报[J].玉米科学, 2006, 14 (1) :146-148.

[3]郭凤敏.浅述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 (9) :14.

[4]于永梅, 张伟, 周振江.玉米大垄行间覆膜适宜揭膜期试验研究[J].玉米科学, 2006, 14 (增刊) :104-105, 107.

[5]张伟, 李艳杰, 于琳.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方式施肥量与施肥结构研究[J].现代化农业, 2010 (10) :8-9.

[6]王守国.寒地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 1995 (2) :54.

[7]张书先.北方寒地玉米大垄行间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4, 34 (9) :100.

[8]张抒伟, 张亚玲.玉米大垄 (130cm) 立体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1999 (7) :6.

大二寒假作业《垄上行》 篇2

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调研报告 “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过/我从垄上走过/心中装满秋色/若是有你同行/你会陪伴我/重温往日的欢乐/啦啦...啦啦啦..”这首旋律欢快、充满了乡土气息的歌曲回荡在江汉平原的荆楚大地,给广大的农民朋友送去了及时的农业资讯。这首歌曲是开播于2002年4月26日的荆州电视台《垄上行》的主题曲。十年以来,《垄上行》栏目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和“三下乡”的要求,倾心农村、农业、农民,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表现“三农”、服务“三农”,赢得了江汉平原广大农民的喜爱和盛赞,对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为此,在寒假中,我对荆州电视台的《垄上行》栏目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研究,希望对其开播的背景、现状及其意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拓展自己的见识。

一、开播背景

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其开播的根本原因。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腹地,是全国有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淡水鱼养殖基地,广大的农民朋友需要及时有效的三农信息,他们的生活与生产需要不一样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资讯,面对这如此巨大的农业市场需求,荆州本地上的专业的对农电视节目几乎没有,而地方电视台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最有利条件,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当许多电视媒体把主战场摆在城市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荆州还是一个农业大市,电视观众的主体是农民;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知识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电视媒体要有一档服务“三农”节目,这既是应有的良知,更是社会责任的所在。因此,荆州电视台于2002年4月26日,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对农电视栏目《垄上行》。因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就是垄上行的开播的根本原因。

二、栏目现状

2011年在探索对农服务的新长征中,《垄上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农民

服务这一宗旨,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追求。《垄上行》视美誉为动力,以公益树公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向促进。2011年,垄上频道《垄上行》、《有么子说么子》、《致富加油站》、《垄上故事会》共完成对农服务13958次,全年平均收视市场份额超过50%。同时,《垄上行》自觉践行新闻立台、服务立台、产业立台理念,目前已形成以垄上频道为基础,以垄上行新公社、垄上行新农会、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为产业延伸的对农服务品牌阵营,《垄上行》成为全国媒体对农服务著名品牌。《垄上行》生在荆州,长在江汉平原,品牌影响力在全国,作为对农服务的媒体标杆,《垄上行》社会责任观的视野更广、要求更高。说国家事,办农民事,《垄上行》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依托自身传播优势,《垄上行》极力打造政务交互平台,发挥媒体传播优势,一方面实现群众呼声的上传和政策信息的下达,另一方面寻找各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办法,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传递诚信,接力爱心,《垄上行》是社会公平与公益的引导者。凭借品牌影响力,《垄上行》倾心构筑公益互助平台,联合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既救急更救贫;输出项目和产业,既“输血”又“造血”,扶助“弱势群体”,完成爱心接力。依靠品牌凝聚力,《垄上行》倾心打造文化集散平台,寻访乡村,挖掘传统文化和民间艺人,实现传统文化新演绎,为农民烹制出一道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大餐。

1.服务新农村,真情垄上行,你行,我行,大家行。2011年,《垄上行》已经形成以记者主持人为核心,以农民特约记者、垄上情报站站长为两翼,以垄上行专家服务团为后盾的立体人力资源链。目前,垄上频道共有员工67人,分布在《垄上行》、《有么子说么子》、《致富加油站》、《垄上故事会》和综合活动组,他们一年365天行走在田野间,人均年拍摄节目200余条,时长8小时以上,特殊时刻,这些记者甚至连续几个月战斗在工作一线,他们愈战愈勇,愈挫愈强,因为大家坚信,为农民服务有意义,更有价值。

随着农民特约记者和垄上情报站站长计划向纵深推进,2011年,农民特约记者人数已经达到100人,垄上情报站站长已经达到2160人,基本实现荆州市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情报站点,每个镇都有一个农民记者,荆州周边枝江、当阳、安乡、澧县、沙洋、天门、潜江、仙桃也发展了农民特约记者和垄上情报站站长队伍。作为《垄上行》采编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垄上行”实现贴近,服务“三农”奠定了基础。现在,乡亲们有事都愿意找农民记者和情报站长。

2.伴随《垄上行》服务广度的扩大和服务内容的增多,2011年,《垄上行》集结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司法等多领域的专家,成立了垄上行专家服务团,为服务“三农”提供完备的技术和智力支持。目前,专家服务从农技类扩展为综合类,各行各业专家下乡帮忙已成常态。而在《垄上行》这个大平台上完成对农服务的职能部门,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责任。《有么子说么子》策动的“我为乡亲打官司”——荆州市十大公益法律援助行动,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个栏目同荆州市司法局合作,一同开展为农民免费打官司行动,受到农民认可,引起国家司法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司法工作会议上,此项同媒体结合,履行司法责任的做法成为全国经验。

3.荆州电视台立足新闻立台、服务立台、产业立台,目前已形成以垄上频道和《垄上百事通》为基础,以垄上行新公社、垄上行新农会、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为产业延伸的对农服务框架,有效串起了传播链、服务链和产业链。

垄上行新公社是一站式新农村服务连锁体系。目前已经整合电视媒体、渠道网络、信息、产品、政府资源、运营商、液晶屏、英特网、农技服务、资本等十大资源,实现一站式对农服务。目前,已经成立720家连锁加盟店,这些加盟店集销售店、信息站、服务站、记者联络站四大职能为一体,全面为农民提供服务。2011年11月,肥料价格上涨,垄上行新公社同湖北南国化工有限公司合作,经过几个轮回的砍价,将原价150元/袋的南国51%含量复合肥砍至129元/袋,并承诺限量供应5000吨,惠农资金也在260万之多。2011年,仅仅依靠水稻种子的订单回收这一方式,就为江汉平原的老百姓带来了将近1个亿的额外收入,2011年,垄上行新公社实现农资销售额1.2亿元。

2011年成立的垄上行新农会是三农信息与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发展会员10万人。垄上行新农会既为农民提供一对一的信息服务,还能让农民会员在看病、就学、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方面,得到除国家有关补贴政策之外更多的实惠,尤其家电团购和新农会赶集会等大型让利活动,在让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也拉动了乡村内需。2011年12月15日,垄上行新农会组织团购品牌洗衣机,农民在享受国家家电下乡补贴之后,每台洗衣机还能再省400多元,仅5天时间就收到了1600多个订单。连当地的厂方负责人都说:“万万没想到会有这么猛的势头,我们几乎招架不住了”。

4.在湖北第三大湖——长湖之畔,占地1200亩的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也即将启动。作为湖北省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第一个启动的文化产业及旅游龙头项目,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已经列为湖北省发改委文化产业重点扶持项目。产业园利用海子湖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品牌,全面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探索“影视传媒+现代农业”的复合发展模式,推动传媒优势资源,农业优势资源和旅游业优势资源的聚合裂变增长,实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共赢协同发展。至此,荆州电视台已经初步形成了“从传播链到服务链,再到产业链”一条完整的电视媒体创新服务三农的新模式。

以责任成就公信力,以亲情提升亲和力,以活动造就影响力,“垄上行”不仅深得观众信赖,也获得政府部门、媒介同行以及媒体评价机构的认可: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视察《垄上行》时说:“农民,我们的衣食父母,也要和其他的像城市里面的公民一样,分享我们科技进步的成果,分享信息服务的成果,你们满足了这个要求,你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感谢你们。”

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说:“《垄上行》为三农服务,应该说是把党委政府最关心、但关心的手段又最少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模式,改善了党委政府对农民、对农村、对农业的服务。”

2011年4月26日到29日,2011第二届中国(寿光)农业电视论坛暨节目评估年会在山东寿光召开,《垄上行》再次获得对农栏目一等奖。

2011年8月18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新农村电视艺术节】节目评选上,《垄上行》栏目主持人魏建明荣获全国对农节目主持人十佳,《有么子说么子》栏目荣获全国最佳对农栏目五强,垄上频道和CCTV—7一道荣获全国最佳对农电视频道。

2011年9月21日,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对农宣传(电视)工作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上,荆州电视台和河北、河南、吉林、山东、陕西五个省级电视台当选为副会长台,荆州电视台台长李海昌当选为副会长,荆州电视台成为全国333个地级电视台的唯一代表。这次会议还进行了全国优秀对农节目评选,共有10件作品获得一等奖,荆州电视台《垄上行》被评为优秀栏目类一等奖。

2011年9月25日,在西安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电视制片人高峰论坛暨2011名优电视栏目总评榜”发布会议上,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获得“2011年十大最具商业投资价值电视栏目”称号。2011年12月16日,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被评为中国传媒学院奖——2011传媒机构最具三农影响力电视媒体。

三、实践意义

1.给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垄上行栏目运用多种方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农业生产与销售信息,促进了荆州地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力的促进了荆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2.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大建设、大繁荣,垄上行采用多种方式将荆州本地风俗与现代化传播方式有机结合,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农民朋友的精神状态;

3.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对农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荆州电视台的垄上行作为一个全国的品牌,能够给其他地区的对农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帮助,发挥带动作用,促进整体的农业发展水平。

四.结语

垄上行(组诗) 篇3

瓜棚李下,春气上扬

我心结子,百香浩荡

雨在帘外,喧嚣分隔

我们只顾说着没有形容词的 赞美

低头的刹那,瓜就熟了

我需要识别的农业

模糊了春天

举目四望:春风吹送的田野

越来越低,像我们

期待的果子,紧贴大地

春天即逝,我该回到减法里

像静谧不语的瓜果

减去繁花,留下光泽

垄上行

春风发出的请柬

转眼就散落成一地的信函

身旁苏醒过来的稻草人指引我

批阅大地

垄上,春光浩荡

我的春心

在遍地的春花和蓬勃的新绿间

疾书狂草

我写下雨雾和阳光

写下蚯蚓的动静和播种的快感

在土地的墒情里

我写下一场及时雨的温暖

这样静静立在垄上

让新鲜的事物将内心的空旷

慢慢填满

温暖

中午干活回来途经少年路口

见一群老人挨个坐在街边的

花坛上

晒太阳,像一群爱惜羽毛的企鹅

挨得很紧,把冰冷的孤独死死

挡在身外

“浮云怎么留得住要下的雨

水?”

听到歌声,他们同时转过了头

仿佛我是一头猛扑而来的狮子

息潮的大海,屏住呼吸

他们松弛地看我,眼里转动着

波涛

不知是寒冷,还是由于曝晒

每个人的表情都张贴着同一 种潮红

这红,从年画里涌来,离我如

此之近

突然想起马上就要过年了

在异乡,面对这群安详的老人

我不是猛兽,而是落单的那一

只企鹅

“眼眶怎么留得住掉下的泪

水?”

在歌声的继续中,默默地走开

我是自己的海,找到了向往的

温暖

词根的故乡

在山脚找到词根的故乡

激越的山风

吹亮每一枚松针上的每一滴

露珠

顺着苍劲的老根,找到回家的

路过的每一条小溪

多像身上奔腾的血管,无论在

哪里

都会将我引向辽阔

为什么这一生穿越风尘依然

干净

因为故乡的松涛,是我要抵达

的澄明

只要肯蹲下身来,侧耳

就能听到鱼儿的母语,这降调

的乡音

在山中,在为人不察的热爱里

深沉;一辆牛车上的故事

被不平的山路吱嘎摇响

仿佛我踩着的石板,是故乡的

脊骨

就这样不曾停下

我为满山的雾霭笼盖,无声无息

责任编辑 张颐雯

《垄上行》:从一个栏目到一个集团 篇4

一、创新节目形态,贴近农民生活

湖北是农业大省,荆州是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验,改变对农节目的刻板形象。当大多数对农节目还在使用生硬的播音腔时,《垄上行》已经把演播室设在阡陌乡间、田埂垄上。牛叫鸡鸣、山歌小调成为观众最亲切的背景音;十里荷花、三秋桂子是他们最熟悉的画面;青青杨柳、大片的油菜花田是春天;累累硕果,丰收的欢腾热闹是秋天——这就是天然背景下真实的农村。配上打扮朴实、语言平实、亲切自然、不矫情造作的主持人王凯,节目亲近、质朴、对乡亲们的口味。

栏目组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例如:不允许主持人、采访对象、出镜嘉宾用同一种姿势、同一声腔调、站在同一个位置进行传播, 要让专家赤脚下到田里示范农业技术, 让嘉宾唱民歌、山歌、敲湖北大鼓、演当阳独角戏。这些深受农民喜爱的娱乐化艺术形式的运用, 使每期节目都新鲜、好玩、好看。

二、打造统一品牌,搭建服务“三农”新平台

1. 实施全频道运营

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荆州电视台成立垄上频道,1月8日开播,这是国内第一家地市级农业频道。从此,《垄上行》开始突破一个栏目所能承载的空间壁垒,细分农民需求,整合全频道资源来全方位服务“三农”。

频道宣传语旗帜鲜明、响亮亲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新增的方言新闻栏目《有么子说么子》、为城乡单身男女征婚交友平台的《唐婆说媒》、介绍身边致富典型的《致富加油站》、农村草根艺人秀《垄上故事会》、说气象说农事的气象节目《垄上气象站》, 内容丰富多彩。《垄上行》栏目由每天40分钟扩版到60分钟, 《垄上行》从“大农业”、“小民生”走向“新农村”、“大民生”, 努力打造一个多领域、宽覆盖、综合性的服务“三农”的电视杂志。一年下来, 频道共播出43800分钟节目、80多场次媒体活动、48多万条短信互动量、25000次热线电话。采访时乡亲们都说:“你们《垄上行》搞大了, 现在变成垄上行电视台了。”

2. 以大型电视公益活动拉动收视

如今,《垄上行》春秋两季的大型电视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江汉平原2000多万观众的盛大节日。活动营销肇始于2003年2月,在荆州市公安县的田头举办了一场以农村科技赶集为载体、服务“三农”的大型现场直播活动“春天垄上行”,上百名专家指导,上万份资料发放,3万多农民参与。2003年是《垄上行》开办的第二年,栏目全年广告收入只有25万元,荆州电视台却自掏10万元办活动,很多人认为这是赔钱赚吆喝。但正是这次活动,架起了一座服务“三农”的连心桥,为荆州电视台赢得了宝贵的影响力、亲和力和公信力。同年6月,台里又在监利县程集镇举办了“金秋垄上行”活动,与“春天垄上行”形成呼应。此后,《垄上行》每年举办两次大型活动。参与者从最初的3万,直至现在的10万,垄上锣鼓未敲响,十万农民踏歌来!《垄上行》的“春秋垄上行”大型活动,逐渐成为一个包括送农业科技、农用物资、通信服务、医疗卫生下乡,兼有文化娱乐、扶弱助困等功能的当代农村大集。这是传统的农村集市贸易形式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相对接而生的新成果,也是电视媒体整合社会资源,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侧面服务农村,在内容、手段、形式上自主创新的尝试。

3. 以贴心服务吸引受众

当大多数同类电视媒体还在关门做节目时, 《垄上行》已经向农民兄弟敞开大门, 积极探索媒体服务农民的方式, 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一个电话解决问题”是服务的开端, 只要农民打一个电话, 主持人就带着专家上门来解决农事难题。谁家的农产品卖不动了, 《垄上行》赶紧跑去帮忙吆喝;谁家的水稻出病害了, 主持人带着技术员上门诊治, 这种贴心的服务, 让乡亲们对栏目充满了信赖, 栏目的美誉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垄上频道成立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提出全年“为农民办十件实事”的目标。2011年,荆州电视台筹集50万元为8户农村贫困家庭修建了爱心房,这是垄上频道2011年承诺为农民办的首件实事。十件实事更成为垄上频道工作目标,带动新一轮全省、全国媒体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热潮。《垄上行》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受到各方认同,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垄上行》在荆州的收视份额最高达到37%,在一些城市的收视率也能达到7%。栏目的广告附着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节节攀升。2002年,《垄上行》第一期节目的广告收入只有2000元,节目开办的第二年,全年的广告收入达到180万,2012年将达到1800万。

2.打造全省统一连锁品牌

《垄上行》成了区域文化品牌,国家广电总局和湖北省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垄上行》栏目,在各方合力的推动下,《垄下行》品牌战略迅速启动,在全省范围内打造统一连锁品牌,大胆创新广播电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008年4月,湖北省实施《垄上行》品牌战略以来,全省共有14个市州电视台开办《垄上行》栏目,为农民群众解决了数不清的实事、难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人们热情赞扬《垄上行》是“没有围墙的农技学校,没有舞台的农家乐园,没有挂牌的农村福利院”。

3.品牌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垄上频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节节攀升,品牌的集群效应开始显现,除了《垄上行》电视栏目,还有更多文化品牌在荆楚大地深入人心——垄上农民春晚、垄上行手机报、垄上行农民剧院、垄上行科技大讲堂、垄上行电影院、垄上行新公社等。打上“垄上行”标签的媒体价值品牌被逐渐挖掘出来,《垄上行》正在突破电视媒体的界限,成为跨媒体的文化品牌。

三、全产业链贯通,全市场化运营

1. 线上线下联动——垄上行新公社连锁服务体系

要想把媒介的受众转化为潜在的消费者,必须开展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推进与节目配套的运营实体的组建与良性运转。

2009年3月6日,荆州电视台与内蒙古永业集团共同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湖北垄上行新农村服务有限公司,打造一种“沙漏”式农村商品、技术、信息、流通互动模式——垄上行新公社连锁服务体系,致力于改变中国农村流通渠道现有格局。到2010年底,垄上行新公社加盟店已发展到677家,发展势头良好。南平镇农资店是垄上行新公社连锁服务体系的旗舰店,采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市场化的营销理念为老百姓服务,所销售的农资、农药、农产品质检严格、价格公平,受到乡亲们欢迎,设在另一条街上的加盟店(二级店)销售状况也不错。“垄上行模式”逐渐清晰起来,它的价值不再单纯体现为一个对农电视品牌,而是通过媒体和市场结合,探索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三农”的新模式。

2. 全市场化运营——组建湖北长江垄上传媒有限公司

今年5月31日,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荆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同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整合,按照股份制方式组建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协议的签署,是荆州“垄上行”品牌走向全省、走向全国的崭新起点。集团如能尽快做大做强,将为更多老百姓提供高品质的农业信息和农产品供销等服务,不止荆州的600万农民,也不止湖北的4000万农民,而是让全国8亿农民受益。

3. 发展目标——中国最大最优秀的服务“三农”的媒体平台及上市公司

公司组建后,在节目创新、信号覆盖、全媒体传播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拟综合运用电视、平面、网络、广播等多种传播渠道实现跨媒体传播;信号力求尽快覆盖全省,到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走向全国,以股权换市场,做全国最大、最优秀的服务“三农”的媒体平台及上市公司。

垄上行间 篇5

摘要:在中国电视对农传播不景气的情况下,《垄上行》能够闯出一片新天地,成为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十分难能可贵。本文试图从《垄上行》栏目的品牌定位、节目制作、品牌拓展、品牌的精神内涵等角度,探讨《垄上行》构建对农电视栏目品牌的奥秘,期冀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对电视媒体尤其是对农电视栏目如何成功打造品牌、更好地服务“三农”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垄上行》;对农电视栏目;品牌;建构

2006年,中国权威媒体行业杂志《市场观察·媒介》在北京发布了“2006中国原创电视栏目20佳”名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与湖北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并驾齐驱入选中国原创栏目“20佳”中的科教类栏目“双佳”。《垄上行》作为一个市级电视台栏目,能够在中央电视台及众多省级电视台等节目中占有一席之位,十分难能可贵。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垄上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已成为当地乃至周边外省的广大地区农村观众心目中的品牌栏目,自开播以来,在城市的收视率曾高达7%,在农村创下41%的收视纪录,逐渐成为湖北地区电视媒体服务“三农”的典范和唯一一个登上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三农”高层论坛的地市级电视栏目【1】。

一个小小的地市级电视台栏目为何能打动江汉平原众多观众,并受到外省同行的密切关注?在中国电视对农传播不景气的情况下,《垄上行》为什么能够闯出一片新天地,成为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本文试图探讨《垄上行》构建对农电视栏目品牌的奥秘,期冀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对电视媒体尤其是对农电视栏目成功打造品牌、更好地服务“三农”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从《垄上行》看对农电视栏目的品牌定位

栏目品牌是栏目的品质、个性和核心价值的标识化体现,是一个栏目区别于其它栏目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并维系高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的主力军。培育栏目品牌虽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但它首先是一种定位,一种媒体对受众的承诺,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执着。这种定位最主要是理念定位与市场定位。所谓理念定位,即明确电视栏目在信息传播上的价值取向,关注媒体的功能定位; 所谓市场定位即聚焦目标受众。

《垄上行》栏目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把树立品牌作为发展的目标,高度重视栏目的品牌定位。首先《垄上行》从理念上对栏目进行了定位,哪就是以“农”为核心,万变不离其宗。栏目组深深知道,他们节目生命的源头和活力就是一个“ 农”字,节目的价值乃至他们的价值都与“三农”密切相关。虽然《垄上行》的节目和活动的地点与重心期期有变化,月月有变化,年年有变化,但都是围绕“农”字做文章,越变越“农”【2】。

作为一档服务“三农”为主的栏目,《垄上行》市场定位即目标受众聚焦于农民。《垄上行》和很多兄弟台不同,其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于市场目标,打开农资市场。因为江汉平原拥有2500万农民,而这些农民比较集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目标受众群。事实证明《垄上行》市场定位很成功,该栏目开播后的8个月里,其广告额度就超过了2001年农资投放量的总和。而如今,《垄上行》一个

1每周三期的栏目每年收入近200万。该栏目良好的拓展态势已经吸引了诸多强势企业的关注。荆州电视台李海昌台长曾深有感慨的说:“媒体在强化对农服务上,就必须整天围着农民转,说农民话,替农民说话,农民才爱看我们的节目,同时也壮大了自己。” 【3】 正是这种一切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功能定位,才赢得农民的喝彩,也赢得市场的认可。

《垄上行》的成功定位给我们的宝贵启示是,对农电视栏目首先应有品牌定位意识,在目前我国电视业日益都市化、市场化的潮流中,有定力,有恒心,咬住“农”字不放松,坚守脚下的土地,在理念定位上突出“三农”特色,加强服务功能,贴近农业产业、农民生活与农村实际;在市场定位上以广大农民为主,立足于满足广大农民受众的需要,从农民出发,向农民提供它们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二、从《垄上行》看对农电视栏目的节目制作

栏目品牌的基础和核心是具有鲜明个性、稳定品质与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节目。在一定意义上,品牌化的过程就是精心打造有影响节目的过程。对农电视栏目应通过制作精彩的、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逐渐形成栏目的品牌。那么,《垄上行》是如何制作为农民朋友所喜闻乐见的节目并增强节目竞争力、影响力的呢?

1.贴近性内容

《垄上行》 节目的优势就在于贴近,一种血融于水、心灵激荡着心灵的贴近。为了加强农技服务,它开设有“王凯热线”、“十里八乡”、“庄稼医院”等几个子栏目,各种实实在在的服务可谓贴近到农民的心底里。为了让《垄上行》的“专家医院”和“王凯热线”两个子栏目的服务收到实效,台里动员社会资源,联动职能部门,成立100多人的农业专家服务团,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30多个种类,常年为农民免费服务。随着栏目品牌的扩展,目前已由原来的每周三期增加到每周五期,时长也由原先的每期20分钟增加到每期30分钟,并打破了子栏目界限,内容涵盖农村新故事、维权、农家乐和资讯等广泛领域。他们将普通农民作为报道对象,不仅报道先进典型,“更注重展示普通农民的形象,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充满了人文关怀” 【4】。

诚然,《垄上行》现在的节目型态总的来说还不是深层次的,还比较表面化,主要是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注重于物质生活层面,但其服务精神和贴近性努力,是极其可贵的。《垄上行》栏目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是,如何将栏目向深度拓展,如何深入农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这不仅是《垄上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深层次“贴近”问题,也是我们对农电视肩负的主要任务。

2.“第一现场”采制

《垄上行》一直是一个“没有演播室的”电视栏目,其主持人出镜几乎全部在田间地头完成。制片人杨小龙说得好,《垄上行》的演播室不是设在办公大楼里,而是设在春夏秋冬交替轮转的田野上,他们不是做一般意义上的采访,而是和农民融在一起,在完成某一生产生活的流程【5】。《垄上行》现场化制作播出的形式得以成功的核心元素还是两个字——贴近,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皆充满亲和力和生动性的的贴近。

《垄上行》栏目组成员常年活动在田间地头,每期节目都在“第一现场”采制,使节目呈现生活的“原生态”,带着浓浓的“土味”。他们常常把转播车开到田头,现场直播诸如“手抛”、“机抛”等农业技术,节目融技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农民爱听爱看。很多农民当天坐在家里就能学到不少新技术,立马仿效,使不少农技很快在江汉平原普及开来。

不少农村电视栏目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或猎奇的心态反映农村生活,在节目内容和形态方面比较死板,基本上是演播间比较机械、单调和说教的主持加图像加解说。难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市场上受到冷落,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垄上行》“第一现场”采制方式或节目现场化,值得学习和推广。对农电视栏目应不断创新制作播出的形式,不断增强节目现场感; 对农电视采编人员应走出演播室,走进田间地头,走到农民身边,悉心反映农民的所思所忧及媒体的贴心关怀,实实在在地与农民打成一片,使对农节目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节目。

3.趣味性表达

虽然《垄上行》是一个农业实用科技、生产、市场等信息含量相当高的栏目,但是节目中却丝毫不缺乏收视的趣味点。《垄上行》一直在探索将实用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意外的收视体验的节目形态。他们要达到“两个效果”,即“一个好看,一个实用”;他们追求“两点”,第一点能够透露出信息来,第二点,老百姓爱看,让农民在欢声笑语中得到实惠。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垄上行》总制片人杨小龙总结为将相对枯燥的科教内容“进行娱乐化改造” 【6】,即通过戏剧化、娱乐化、故事化来完成节目形态。因为,在农民的生活中,在新农村建设的视野里,到处都是原生态的鲜活素材:比谁会种田,比谁的西瓜甜,比谁的力气大,比谁家的婆媳关系好,还有关注农资打假、关注困境中的人、满足农家愿望等,总之,农民需要什么,《垄上行》就满足什么。已连续举办多届的《春天垄上行》和《金秋垄上行》大型媒体活动,就是将实用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的新成果。象“庄稼医院”这样的子栏目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养殖知识解说,“而是体验式的现场互动,专家讲时,农民可以反驳,可以争论,这样才能加深理解,才能被农民所接受。” 【7】

某些对农节目缺乏趣味性和娱乐因素,以过于直白的教化形式,报道农业新闻、介绍脱贫经验等,这样制作出来的节目,很难得到农民的青睐。学界实证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农民看电视的主要动机是娱乐消遣。研究者还指出:“对农村受众而言,娱乐性节目更易影响其观念的变更”,因为“在面对娱乐性节目,农村受众所能获取

【8】 的信息常常会大于城市受众,他们的感悟也常常会比城市受众多......” 鉴于农民

受众群体的收视兴趣与特点,农业栏目须重视趣味元素的开掘,在体现节目多种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娱乐功能。这是电视传播艺术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4.本土化战略

《垄上行》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走本土化、地域化的道路,“以本土演员演出为主、以本土艺术形式为主、以表现农民生活内容为主,甚至让农民直接走上舞台,土洋结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9】。他们先后运用本地的民歌、山歌和湖北大鼓、当阳独角戏等这些农民爱听好记的艺术方式,宣传党的农村富民政策和计划生育国策,表彰在“五好家庭”评选中涌现出来的好村嫂、好媳妇、好女婿,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 他们还将深受农民欢迎的乡土文艺节目重新填词包装,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如采用“公安说鼓”这一民间曲艺形式,编制了“中央一号文件好”的节目播放,以农业免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电视文艺,歌颂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和表达农民的无限喜悦心情; 《春天垄上行》和《金秋垄上行》活动的文艺演出也以农民自编自演的乡土文艺节目为主,请当地农民书法家和农民诗人现场咏写对联,游戏和竞技均取材于农事活动,等等。

《垄上行》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贴近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很好地满足了他们急于发家致富又渴望贴近他们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我国农村分布广,农民在地域文化、接受心理、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农栏目应学习

《垄上行》这一本土化、地域化战略或成功经验,善于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或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独特的节目风格和品牌优势。

三、从《垄上行》看对农电视栏目的品牌拓展

《垄上行》经过一番打拼形成自己的品牌之后,为满足观众的需求变化,树立基于创新的竞争优势,不但随着农村媒介市场、农民需求与时代的变化,在内容和制作方式上适时进行调整和革新,永褒品牌栏目的生命力,而且一直不断改革经营与服务活动方式,努力拓展与延伸品牌,扩大栏目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如该栏目已经与网络、报刊、杂志、列车电视多家媒体长期合作,形成立体传播网络,其品牌效应延伸到SP电信增值业务的短信打包订制、手机报、纸媒的发售,并且正打算向成立农资公司、信息服务公司、农民剧团等经营方向发展,同时积极与其他区域媒体合作,期冀建立强势媒体形象,以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和多元化; 由《垄上行》派生出来的“春天垄上行”、“金秋垄上行”等大型活动,已经成为一个集中送农业科技、农用物资、通信服务、医疗卫生下乡,兼有文化娱乐、扶弱助困等功能的当代农村大集; 除了这样的大型媒体活动外,栏目还大量组织系列活动,谋求“大中小型”活动常态化,把服务送到农民家中,成为农民心中“没有围墙的农技学校,没有舞台的农家乐园,没有挂牌的农村福利院”。【10】

【11】如今,《垄上行》已探索出一种“以低成本进行品牌运营和扩张的新路径”。

他们一方面勤俭持家,倡导义务奉献;一方面积极寻求多方支持。比如,举办春秋两季大型活动时,既要请当地县政府协调大量事务,给予政策支持,还要邀部分商家赞助或认领摊位,以补贴经费之不足,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在广告方面,经过摸索,《垄上行》的年广告额稳定在500万元左右,实现了良性运转。该栏目自创办之后,广告额与收视率同步攀升,从第一年的几十万元到第二年的180万元再到2006年的500万元。

《垄上行》在品牌拓展方面的成功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农栏目不仅要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节目及配套服务,还要善于通过各种产业化运作方式和服务性活动,提高栏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栏目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从《垄上行》看对农电视栏目品牌的精神内涵

按照营销管理学泰斗菲利浦·科特勒的说法,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符号,其背后蕴含着很多东西:品质、技术以及服务等等。它不但能传达产品或作品的属性和功能利益,而且还蕴含着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价值和文化。如果我们细心洞悉那些让人们广泛接受的强势品牌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蕴含着源于本土文化的精神力量。那么,荆视《垄上行》栏目品牌背后的精神又是什么呢?是《垄上行》栏目建设者们“情为农所系、利为农所谋、为垄上人办垄上事”的奉献精神。

为了使节目更好地贴近农民生活和农村实际,记者、主持人常年不畏劳苦,活动在田间地头,几乎天天在垄上行走,每期节目都在“第一现场”采制,实实在在地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农民的酸甜苦辣,并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们不仅经常送节目下乡,而且经常随节目给农民们送医送药、送面送油、送农资送技术甚至送科技人员。可以说,《垄上行》品牌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栏目组成员对服务精神的执着追求上。《垄上行》交流材料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2002年夏天,位于四湖地区的江陵县遭受了特大涝灾,栏目组闻讯后,立即派出主持人王凯和摄影记者赶赴灾区,实地拍摄灾区农民抗灾保苗的实况和灾后加强田间管理的技术示范录像。他们在淹至齐腰深且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泡了一整天,也饿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和农民一起啃救济船上的冷馍头充饥。“记者要做农民。编导和主持人必须深入采访的全过程,进行体验式采访,让老百姓根本感觉不到他们是在做节目。” 【12】这已经成为《垄上行》栏目的制作理念。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民中间,真正做到了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农民们深有感触地说:“荆州电视台的记者、主持人和我们一个样。”

《垄上行》栏目的“农民情结”让我们想起古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的故事。安泰的力量源于大地母亲,只要不离开大地,他就力量无穷,所向披靡,如果离开大地,就虚弱无力,不堪一击。那么,对农电视栏目生命依附的大地母亲是谁?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对农电视信息传播是一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充分结合的事业,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农业问题的专业性、农村条件的艰苦性,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的传媒生态环境,都对被称为“电视农民”的对农电视栏目建设者们的意志品质、精神信念、职业理想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农电视栏目的经营管理者和采编人员如果没有对农民的深情厚谊,没有对黎民百姓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没有从心与心的交流中得到勇气、精神和力量,那么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离开了生命依附的大地母亲,离开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对农电视栏目的品牌建构工程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力量之根,扎在大地深处。我们的“大地”母亲是慷慨的,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的“地气”是充沛的。只要我们对农电视栏目建设者们有接通“地气”的自觉,有根扎大地、求索不息的精神,热爱“三农”事业,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沉下心来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实实在在与农民打成一片,在广大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感受时代脉动,吸收丰富营养,就有希望构建《垄上行》那样为广大农民所认可和满意的对农电视栏目的品牌。

注释:

[1] 曾伟,李德虎:《媒体与新农村对接——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解读》,《市场观察·媒介》,2006年10期。

[2] [9] 陆地:《<垄上行>成功因素解析》,《现代视听》,2007年第2期。

[3] 杨芳秀:《荆州电视台对农栏目 <垄上行>探索为农服务新路径》2006年12月14日。

[4]张君昌:《<垄上行>案例的鲜活启示》,[5] [7] 王才忠,吕金舫等:《<垄上行>栏目解读:把心紧贴在广阔的田野》,湖北日报>>日报关注,http:///200608/ca1164572.htm。

[6] [12]侯耀晨:《<垄上行>的“突围”:把栏目发展成产业聚合体》,价值中国推荐 2008-07-30 10:29:00 《今传媒》。

[8] 方晓红:《对农村受众选择电视节目倾向的研究—江苏农村受众的实证调查》,《电视研究》,2003年2期。

[10]杨芳秀:《荆州电视台对农栏目 <垄上行>探索为农服务新路径》>>2006年12月14日。

[11] 张君昌:《中国农村电视现状调查报告——基于对一个农村电视样本的解剖》

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新闻系

垄上行间 篇6

据2012年数据资料, 在我国庞大的收视人口中, 75.9%是农村观众, 24.1%是城市观众。我国目前有300多家地市级电视台, 与中央及省级电视台相比。面临着政策、资源、资金、人才等多种压力, 成长空间相对较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地市级电视台的受众主体是农民, 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知识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地市级电视台要大力办好服务“三农”的节目, 这既是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 也是地市级电视台与中央、省级电视台进行错位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现状

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是一个有着13年发展历史的对农栏目。他们始终把镜头聚焦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和村民的家中门前, 并由栏目延伸出各种类型的媒体行动、活动, 如“春、秋垄上行”、“农民艺术团”、“农民科技大讲堂”等。

在此过程中, 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的广告附着力, 也从无到有, 由弱到强, 节节攀升。2012年农资广告额达到1600万元, 预计2013年将突破3000万元, 占到全台各经营类别中的最大比重。开播13年多来, 栏目共收到热线电话11万多个, 观众来信40000多封。2007年开通了短信互动平台后, 观众的短信参与性很高, 迄今为止达到了近60万条。

三、地市级电视台农业节目存在的问题

1、在传输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目前, 省级电视台一般拥有10个频道左右, 地市级电视台一般拥有3至5个频道, 县级电视台的频道也在两个以上, 而省级以下电视台开办的纯粹的农业频道几乎为零。

2、节目形式单一, 播出频率低

从开办农业类节目的电视台看, 多数仍停留在农业新闻和科技服务的层面, 并没有向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方向延伸, 而且日播的农业类节目少之又少。

3、在资金、设备和人员投入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

许多市县级电视台在农业节目创收时段上, 都存在着空白与青黄不接的状况。精明广告客商总是在热人眼球的栏目上投人。农业栏目收人少了, 节目投人相应减少, 举步维艰。

四、地市级电视台农业节目的发展对策

荆州电视台开办的《垄上行》栏目, 为农业类电视节目走出低谷、实现突围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笔者认为, 只要抓住以下关键因素, 农业类电视节目必然大有作为。

1、真实反映农民现实需要, 脚踏实地从垄上起步

荆州是农业大市, 我国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农业在湖北省乃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粮、棉、油、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湖北省前列。农村税费改革以前, 荆州“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党的支农惠农政策, 需要农业部门引导种养结构调整和技术指导, 以及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等。荆视人站在破解“三农”难题、推动荆州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 创办了《垄上行》栏目。开播以来, 《垄上行》一直忠实履行“三贴近”的宣传宗旨, 选取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 深入“三农”第一线采访, 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进行表达。栏目始终把握一个原则, 编导和主持人必须深入采访事件的过程, 进行体验式采访, 老百姓根本感觉不到他们是在做节目。开设了“十里八乡”、“庄稼医院”、“农事资讯”等子栏目, 每周一期。节目的内容、形态非常简单, 重事实本身, 更多的是停留在单纯的业务层面。主动适应了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栏目内容有了扩展既有政策宣传又有科技服务.既有乡村故事又有资讯服务, 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2、真心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少难题。《垄上行》急农业之所急, 想农民之所想。只要一个电话、一封书信甚至一条短信, 问题很快解决该栏目组争取市人事局、农业局、科技局、卫生局等部门的支持, 成立了农业专家服务团, 免费为农民常年提供农时、农事服务。

3、真情做好农民喜爱的节目

“服务新农村, 真情垄上行”既是《垄上行》栏目的片头语, 也是该栏目的宗旨。编导、记者从农民的视角出发, 为农民的欣赏习惯着想, 带着真情探索为广大农民雅俗共赏的节目形态, 反映农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内心世界和真情故事, 做到了节目实用性、趣味性与参与性的有机统一。

4、真切实践体验式采访

增强现场性。现场化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增强节目的亲和力。主持人走出演播室, 走进农村广阔的天地, 以一个观察者、讲述者、亲历者的身份, 通过平视的目光与观众进行交流, 从而换来观众对自己的信任。对农节目的主持人只有深入农村, 靠近农民.以农村为背景, 以田间地头为现场。尽可能地增加节目的现场感, 才能拉近节目与农民观众的心理距离。从而最大可能地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栏目组恪守“要做农民, 而不是做农民家里的客人”的行为准则。栏目创办以来, 主持人和记者们基本上做到了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种体验式的采访增强了栏目的现实感和可信度, 也为栏目赢得了广大的观众群体。

5、探索栏目常态化机制

栏目组深刻认识到, 要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必须在品牌建设与提升中建立和完善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首先是坚持节目播出及热线服务常态化。栏目时间固定在晚上8点15分播出, 由最初的每周1期发展到每周2期、3期, 如今已扩至每周5期:时间由最初的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热线电话24小时开通, 接听农民群众电话咨询。其次是坚持中小型户外活动常态化。做到举办大型电视直播活动与举办中小型主题户外活动相结合, 保证每月都有主题户外活动, 每季度一次中型直播, 形成了活动的常态化。

6、与农民朋友有机互动

随着农村观众文化素质和欣赏品位的提高, 电视媒体必须突破单向传播, 进一步拉近与农村受众之间的距离, 加强与农村受众之间的沟通。如果农村节目囿于单向传播, 就永远无法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和传播的效果。当然就更谈不上及时地改进工作。纠正偏差, 提高节目的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电视工作者走出演播室, 走进农村, 了解农民。感受农村的变化, 与农民朋友直接交流和对话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农民受众走入屏幕, 参与节目, 成为节目的主人, 实现真正的双向传播、互动传播。

《垄上行》栏目除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读者来信选播以外。还联合赞助单位成功举办与“三农”相关的公益或娱乐节目, 如“最美村姑”、“五好家庭”评选等, 使农民朋友也参与到节目中, 真正和农民形成了互动, 获得了极佳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谭英.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冯庆和.农业类电视节目实现突围的关键[J].青年记者, 2009 (11)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垄上行间】相关文章:

上一篇:医药供应链下一篇:基坑工程的监督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