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汶川地震

2024-07-18

中国汶川地震(精选十篇)

中国汶川地震 篇1

官方交出重建答卷

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 中国政府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答卷:

截至今年4月底, 汶川地震灾区41130个国家重建项目中近95%已经完工, 累计投资8851亿元。预计今年9月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颁布3周年时, 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将全面完成。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为开展灾后恢复重建, 国务院同年9月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51个重灾县区、13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启动了恢复重建工作。目前三省51个重灾县区在重建中优先完成城乡住房、学校医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后, 其他各专项规划任务也已进入到收尾阶段。

恢复重建首重民生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三年, 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已基本完成, 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超过灾前。在这三年时间里, “民生”成为恢复重建工作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从2008年6月开始, 四川省就着手使临时生活救助与低保实现制度对接。到当年12月, 8.2万城市居民被纳入城市低保, 55.6万人被纳入农村低保。据统计, 2008年到2010年, 四川全省共采购和接收捐赠棉被714.6万床, 棉衣裤643.4万套, 取暖用品79.2万件。三年时间内, 中央和省两级下拨灾区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近750亿元。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曾表示,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 最安全的是学校, 最现代的是医院, 最满意的是百姓”。而新北川中学的重建融合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个前所未有的最棒的设计团队”, 设计方案前后进行了12次论证, 建筑不仅融合了羌族白石崇拜等特色, 其抗震强度更是高达8级。

重建考验彰显政府执政理念嬗变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被认为是灾后重建的世界性难题, 其重建范围之广、难度之大, 为世界瞩目。

如果说抗震救灾是对政府抵御风险能力的检验, 那么灾后重建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更大考验。分析指出, 3年灾后重建过程提高了政府部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 公权力行使开放性和透明度的提高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得以参与重建过程, 也因此避免了决策的盲目和随意。

执政理念的变化, 首先体现在前瞻、明晰的重建规划。政府迅速成立了灾后重建组和规划组, 震后仅5个月, 就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其二, 这种执政理念变化还体现在对依法行政的强调, 重建带来许多全新的法律和政策问题, 也对执政者制度建设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官方相继制定出台了《防震减灾法》等法规制度, 及时将重建纳入法制轨道。同时, 自2009年起, 中国将每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纪念日确定为“防灾减灾日”。其三, 面对数以万计的重建项目, 以万亿计的重建资金, 政府在重建过程中大力推进各领域的阳光监督。

发展振兴任重道远

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但要实现发展振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去年5月, 四川在提出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告一段落后, 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灾区的发展振兴, 并且明确以产业发展、就业促进和扶贫帮困三个方面为重点。

首先在政策层面, 四川省政府编制了灾区发展振兴的规划, 及时对产业发展、就业促进和扶贫帮困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性规定, 并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和近期工作。二是在工作层面, 四川省委、省政府开展了以“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此外, 四川和18个对口援建省市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 通过产业互助、经贸合作、人才交流和信息沟通等方式, 帮助灾区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

汶川地震后的中国共产党 篇2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征文

杨希⑴赵际童⑵

前不久学校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的PPT制作大赛。我积极参加,尽管最后没有进入决赛,但在制作过程中查阅的许多资料让我受益匪浅,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中国共产党的信息。

自以为对党有点了解,但当我看着那么多史料,那么多证据,我疑惑了,我问自己,中国共产党员,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政党。

为什么在那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环境下他们敢于站出来号召群众抵抗暴政? 为什么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疯狂杀戮的炼狱中他们还敢冒着生命危险投身地下工作乃至潜入国民党内部继续红色使命?

为什么在日本法西斯肆虐我神州大地而国民党军队放弃抵抗甚至投降的时候他们还能领导百姓积极抗战痛击日寇光复河山?

为什么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飞机大炮准现代化战争装备的时候他们毫不畏惧决不退缩用小米加步枪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为什么在三年前那个血与泪交加的下午他们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领导全国人民对灾区进行救援并让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员。

因为领导他们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三年前的五月十二日——汶川地震,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面对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重建难度最大的自然灾害。

在这段漫长而短暂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以其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重建汶川。

地震前的寒假,我和家人驱车前往四姑娘山旅游。别样的时节有别样的风景,而当我还在陶醉那如诗如画的风景的时候,无情的地震敲响了汶川的丧钟。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瞬间的寂静,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哀嚎和绝望的呐喊。

但是,短短的几分钟后,是井然有序的撤离。

我还记得,地震发生后的那十几秒钟,党委书记和校长,立刻赶到主席台,指挥全体教职员工和各年级同学有序撤离危险区。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都安全转移到了操场上。失去通讯,不知所措,我们还没有从刚才的剧烈摇晃中缓过神来,三两个女生抱在一起痛哭,几个男生瘫坐在地上,望着天空…我回头看了看宿舍的依然摇晃的窗户,心中一阵后怕。

校领导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过了不久,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就把各班班主任召集到一块。没多久,班主任回到我们身边,安慰我们,然后和我们做了点游戏帮助舒缓紧张情绪。学校方面立即调动所有党员教职工,把体育保管室里的各种软垫和食堂储备的饮用水搬运出来,分给各个班;中层及以上党员干部轮流值班…

以校党委书记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危难关头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救助,帮助我们度过了地震后最艰苦的一段时间。

我为有这样关爱学生的校领导而骄傲,为有这样的仁慈博爱的领导、共产党员而骄傲!

哥哥是地震的受害者,同时又是一名军人。三年前的他,是多么幸福,因为哥哥即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家庭。地震之后,他与他的未婚妻阴阳相隔。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大哭了一晚后,哥哥收拾好行装,听从党的安排,向映秀进军。那里即是他幸福的起点,也是痛苦的源泉。他和战友一道,毅然留在前线,不分昼夜地抢救伤员。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信念,这不仅仅是怀着对已故爱人深深的眷恋,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有着党交付下来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救人!他噙着泪,将悲伤咀嚼,吞咽,化作力量,全身心投入到救灾工作当中。

以哥哥为代表的人民解放军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实施救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决不放弃。

我为有这样重视责任,坚决贯彻使命的哥哥而骄傲,为有这样的大公无私人民子弟兵、共产党员而骄傲!

大灾大难面前,医务工作者总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妈妈是一名基层医务人员,作为一名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妈妈年年被评为医院的优秀共产党员。责任重于泰山,妈妈也和其他同事一道,参与了这次的救灾工作中。地震当天晚上,惊恐的人们都躲在车里或者呆在帐篷中,但几乎所有的医务工作者,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照料着每一个生命;每一次余震都引起我们尖叫和恐慌的时候,医生们却泰然地随着晃动的无影灯舞蹈。他们也是当儿女的,他们也为人父母,他们也无时不刻都在思恋担忧着。但当地震发生后,他们的思恋,他们的担忧,都化作了拯救病人的动力。

我为有这样默默奉献,兢兢业业的妈妈而骄傲,为有这样的重责任、重使命的白衣天使、共产党员而骄傲!

坚守阵地,需要勇气,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坚持工作,需要信念,始终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他们也许站在三尺讲台上,也许坐在救援直升机中,也许屹立在手术台旁;他们也许手持教鞭,也许身披戎装,也许正在同死神斗争。

他们有着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职业,但有着共同的身份——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和指挥下,全党、全国团结一致、沉着有序、快速及时地动员和组织起来,迅速展开救援行动。人民解放军、公安干警、武警战士以最快的速度挺进灾区,夜以继日地从废墟之中挖出无数的生命;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数百万吨饮水、食品、药品、生活用品、施工机械等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紧急驰援灾区。救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得到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普遍好评。

正是因为中共中央能在第一时间内能够领导我们优秀的共产党员,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集中一切社会资源,全力支持抗震救灾,我们才能看到那么多奇迹,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汶川大地震,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能否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能否迅速组织撤离,能否立刻召集救援队伍,如何对抗潜在的反动势力和分裂主义,这些问题无不在考验着这个年轻的政党。面对这场惨烈的地震灾害,中国共产党员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带领下,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用睿智和果敢共赴困境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应有的团结精神和应急能力。

所以他们敢于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带领人民反抗,所以他们敢于冒着生命危险瓦解国民党反动派的政府,所以他们敢于率领人民痛击日本侵略者,所以他们敢于将革命进行到底!

所以他们最后能够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

因为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员,有着坚定信念的中国共产党员。

他们始终贯彻着中共中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们保护着我们,守护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三年的风风雨雨,社会逐渐恢复往日的繁荣;三年的磕磕绊绊,汶川,终于换上了新装。

九十年,不长不短,她经历了腥风血雨,也经历了太平盛世;创下了辉煌,也犯下了错误。但是她不断地检讨、反思、自省。她的目标很伟大,也很单纯,那就是,力求让人民幸福安康。

祝福您,伟大的党,愿以后的路越走越好!

(1)杨希(0955021077)临床医学院 09级临床五年制 课程号:107022060 课序号:37

汶川地震救援 中国跑赢时间 篇3

地震是一种常见自然灾害,有时会对震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伤害。32年前的河北唐山大地震,至今令人们记忆犹新。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时间是第一位的,也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一般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天时间之内,是抢救生命的最佳时机。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并在第一时间到达都江堰市在现场指挥救援。

汶川地震破坏力之大,十分罕见。地震重灾区道路中断、通讯中断、电力中断。温家宝当场要求部队指战员克服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早一秒进入受灾地区,就能早抢救生命。

时间在这次地震大救援中,被提到了首要地位,因为它等同生命的价值。5月12日当天,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军区、国家林业局等即刻行动,投入抗震救灾,救护人民生命财产。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地震后,解放军总参谋部立即发出指示,要求成都军区、空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指示,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中国地震局启动一级预案,并派出第一批33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与183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计216人,于当天奔赴灾区实施现场应急和紧急救援。

民政部当天即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此外,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二级救灾应急响应。

由卫生部派出的10余支卫生应急队伍启程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卫生部要求各地尽快了解灾区人员伤亡情况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方面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应急队伍等方面的援助安排。

中国红十字会立即启动自然灾害救助一级响应预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从中国红十字会成都备灾救灾中心迅速调拨了557顶单帐篷、2500床棉被等价值78万余元的救灾物资。

国家林业局当天迅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尽最快速度、采取最得力措施,全力抢救卧龙自然保护区人员,并千方百计救助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国家林业局成立以贾治邦局长为组长的国家林业局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并立即派出印红副局长为组长的前线工作组赶赴四川,紧急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四川卧龙等保护区食品、药品、衣物采购。

工业和信息化部当天紧急召集四大电信运营商了解受灾情况,并要求运营商各分公司派出应急通信车,赶往汶川等受灾地区。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还紧急调拨卫星电话等通信设施,确保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交通运输部立即研究启动应急预案,要求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做好相关应对准备,迅速抢修毁损公路,确保物资畅通。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当天晚间召开全国铁路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铁路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为灾区抗震救灾提供可靠的运力保证。

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当晚前往成都灾区,指导、协助抗灾救灾工作。国航随机运送了部分应急救灾食品和物资,由国航主要领导组成的应急救灾小组随同李家祥前往成都灾区。

国家电网公司已紧急启动应急机制,指示四川省电力公司所属各单位,全力协助各级地方政府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公安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全警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抢险救灾。公安部要求,对各方面组织赴灾区抗震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运输车辆,灾区各级公安机关要一路放行,并加强交通引导,同时要切实做好维护灾区社会秩序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乘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不法分子,对借机故意制造散播谣言、蛊惑煽动的别有用心之徒,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地震灾害气象服务Ⅱ级应急响应命令,要求中国气象局应急办、减灾司、监测司,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部门及相关省(市)气象局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做好监测预报及服务工作;中央气象台每天增加一次灾区天气会商,及时提供最新灾区天气预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做好卫星监测和灾情分析等。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省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这都是地震发生几小时后,中国各相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反应。如此快速反应,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一个高效的政府应急机制,更看到了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种决心和感情,必将增强灾区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信心,动员起更多力量支援灾区人民。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媒体都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更是不间断地进行现场直播,将灾情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这种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信心。

在电视的画面中,我们知晓中国国际救援队已从四川灾区废墟中救出28人。都江堰聚源中学700余名师生被埋已救出40余人。武警重庆总队前方救援部队500名官兵徒步跋涉70公里,于14日18时抵达茂县县城进行抢险。由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成都军区医疗小分队于14日下午乘直升机飞抵汶川县城,现已展开紧张救援。

前方传来的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我们得出结论,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中,中国跑赢了时间。

这也正像温家宝总理强调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就必须在这个关键时刻把救人的工作组织好、安排好、落实好。早一分钟就可以多救活几个人,失去这段宝贵时间,就会造成更多人的伤亡。救人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决策和部署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四川汶川地震分析 篇4

四川汶川地震原因分析如下:

结论一:

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该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地壳岩石突然破裂的结果。由上述成因所产生的地震均属于构造地震;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世界上的地震大多集中在岩石圈板块交界处, 呈带状分布;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左图中, 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亚欧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时, 高原物质向东北 (方向) 缓慢流动, 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产生向东挤压, 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 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结论二:

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 在挤压应力作用下, 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 由南西向北东迁移, 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 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 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 持续时间较长。

结论三:

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 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 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 因此破坏性巨大。

四川汶川地震伤亡严重分析如下:

结论一:

从右图信息可以看出, 汶川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征是多山地, 当强烈地震发生时, 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这一方面会引起更多的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会造成道路受阻, 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结论二:

此次汶川地区的的最大地震烈度达11度 (标准为:毁灭, 房屋大量倒塌, 路基堤岸大段崩毁, 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左右, 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结论三:

中国汶川地震 篇5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遭受重创的经济重新注入活力,将震区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一二十年,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又需要多久?

3年。

这是一段浓缩的时间。从瞬间“归零”到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仅仅1000多个日夜,谁能有这样的信心,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

这是一个震撼世界的数字。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近10年。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遭受风灾,6年过去,还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面对恢复重建的世界难题,谁有这样的气概,将被灾难倒拨的发展时钟逆转?

中国,汶川。

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汶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个小小的县城,也不仅指川、陕、甘那片3年前震颤不已的土地。它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的钥匙。

(二)当绵竹市失去双腿的舞蹈教师廖智跳起“鼓舞”,当虹口乡党支部书记马远见开始为游客的停车位不够发愁,当金花镇农妇刘小蓉费心琢磨自家餐厅推出的新菜式,我们看到了什么? 普通人的命运,是时间的尺度。3年来,廖智、马远见、刘小蓉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走过风雨,走向新生。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社会重生的3年。汶川、北川、绵竹、青川……农房重建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完成,“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山川的伤痕尚未抹平,生活却已昂然前进。“决定性胜利”带来“历史性剧变”,一个生机勃发的新灾区,为巴蜀大地、陕陇高原的人民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发展跨越的3年。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灾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铸造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跨越。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突破性进步”伴随“长远性发展”,一个充满力量的新灾区,为原地起跳、奋力摸高的发展注入信心。

这不同寻常的3年,是精神凝聚的3年。看得见的跨越背后,是看不见的变化。乡间里巷的灿烂笑脸,写满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整洁雅致的城乡社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理念,丰富着巴蜀文化的内涵。东西部的文化交融、观念碰撞,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探索,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告别“盆地意识”,今日四川从历史上的“四塞之国”跃至西部开发的前沿。“激情性燃烧”变成“持久性释放”,一个坚定从容的新灾区,为穿越灾难、拥抱光荣的未来注入信心。

如果说3年前那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汶川,那么3年间一连串难以置信的变化让世界再次为之震撼—— 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如今,震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发展速度超过震前;工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结构优于震前;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水平高于震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奇迹”、“震撼”已经成为世人观察和评价中国的关键词,但这一次的“中国震撼”,比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们心中激起更为强劲的冲击波——

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美丽的羌藏村寨被赞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加拿大原总督感慨,“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你们宝贵的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近日走近汶川的60多个外国记者面对这些经验带来的巨变,“震惊”之余坦言:“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

(三)时间为我们呈现结果,却往往省略了过程。奇迹从来就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努力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看到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走近“汶川奇迹”的核心。

如果说,救援抢险是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是对国家全方位能力的不断考验。这3年中,社会主义中国如何砥砺自身,促成灾区的全面复苏?

如果说,支撑抗震救灾的是强大的动员能力,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需要的是更广泛的制度保障。这3年中,是什么样的制度持续释放沉潜的力量,让灾区岿然前行? 如果说,面对灾难需要的是迅速反应,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则需要战略布局与战略协调的综合能力。这3年中,怎样的发展模式在灾区造就了难以置信的巨变?

如果说,灾难激活了一个民族最强烈的情感,那么,漫长的灾后重建,更需要这种情感从“非常”到“日常”的转化。这3年中,抗震救灾精神如何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思想航标?

三年重建,一个民族同生共死、守望相助的深情凝聚于此,一个国家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倾注于此,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于此,一种制度协同整合、握指成拳的优势印证于此。那些在汶川重新生长起来的东西,将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财富。

(四)2008—2011,汶川。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念在此得到深刻阐述,它告诉我们,只有激发人的自主性,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大规模的调查显示,96%的灾区群众最担忧的是重建住房,94%的群众最期待的是安置新家,数以万计借读他乡的孩子最盼望的是重返故乡。“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的是群众少一年焦虑中的等待,早一年幸福安宁。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雄厚财力,没有日本那么丰富的抗灾经验,但在重建安民、重建利民的问题上,我们的努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倾听人民呼声,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千头万绪的灾后重建指向“人”这个核心,唤起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内生力量。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发挥制度的整合作用,更强调群众的“主体力量”。信息公开、平等协商,变“政府包办”为“群众自治”,救灾物资分配由群众做主,住房重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济恢复与群众利益和发展愿景相结合。这3年,“参与式重建”推动千万民众对灾后社会的再适应,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重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不仅关切群众的眼前利益,更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优先重建城乡住房,优先供给公共服务,优先恢复基础设施,优先发展重大产业。“建房子还要给路子,补资金也要提素质”,在物质援助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在“输血”的同时努力提高“造血”功能。重建超越了简单的复制,危机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把“人的自主性”放在第一位,灾区人民不仅是地震灾害的承受者,更是重建奇迹的创造者。“坝坝会”、“板房夜话”,协商式民主改变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群众意见得以充分表达。“一事一议”、“一执行一监督”,议事型民主让矛盾和纠纷大大减少。村庄重建规划、民居设计图纸供居民讨论选择,引导型民主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开放、民主、参与、监督的现代观念和公民意识,在灾后重建中萌发、积累、传播。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大爱崛起碑”,一个大写的“人”字,寓意着灾后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3年间灾区大地站立起来的大写的人。正是人民群众迸发出强烈的自主性、持久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

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施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人权”,这个国际政治中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字眼,在汶川震区还原了它的本意。它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得起任何一部白皮书的挑剔。

(五)2008—2011,汶川。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此得到生动印证,它告诉我们,善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配置资源,就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发展。

震后仅一个月,国务院即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国近2/3的省份行动起来,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来,中央财政在恢复重建的投入达到2200亿元,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法制保障……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寿光的蔬菜,在北川抽出嫩芽;江苏的草莓,在绵竹结出果实;汶川的教师,在羊城深造;都江堰的保姆,在上海找到工作。温州精神、辽宁经验,东部先进的发展理念与管理模式,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3年过去,“对口援建”正向“对口合作”演进: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编入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广东每年异地培训上千名汶川籍农民工、山东学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北川,都将持续多年……

三年重建,五湖四海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在这里聚集,全国各地的灾害防治和建设经验在这里交汇。汶川,成为中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观念更新的最大实验场。如此巨大的制度力量,如此炽烈的民族情感,世人惊叹:这是多么牢固的一个共同体。

当都江堰运用市场手段解决数以十亿计的资金缺口,完成农房重建;当什邡市建立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制度,保证资金效益和项目廉洁;当四川金融机构3年贷款增加量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该省贷款总和;当3年过后四川人民拿出这样的答卷:1.7万亿元重建资金,80%是灾区自筹;几百万套过渡住房,近一半由灾区群众自搭自建,人们充满敬意地得出结论——

汶川奇迹,是政府动员与市场力量的雄浑交响,是自力更生与八方支援的壮丽凯歌。

美国红十字会驻中国地区代表雷伊斯感慨,“你们确实有一个能帮助人民的强大中央政府。这十分重要。”他只说出了一个方面。让政府力量与市场手段相互补充彼此呼应,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服务于以民生福祉为根本的“国家目的”,把无私援助从个人的自由选择上升为不可动摇的制度意志,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六)2008—2011,汶川。科学发展的时代规律在此得到深刻揭示,它告诉我们,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没有灾区大地脱胎换骨的超越与新生。

震后两年,最高时速220公里的成灌快铁顺利发车,四川跑步进入“快铁时代”;震后三年,“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回首3年历程,如果没有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在神州大地贯彻落实所形成的全民共识,如果没有我们时代所秉持的“生命至上、民生为先”的治国理念,就没有今日灾区举世瞩目的“发展转型”、“社会发育”与“民生跨越”。凤凰涅槃,灾区的新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重建史、一往无前的奋斗史、豪迈雄壮的发展史。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点内容,在统筹城乡的清晰思路中,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震区总结和推广成都先行先试的经验,首次把农村建设纳入规划范畴,结合重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农村居民“放下锄头进车间,屋后还有一片田”,收入渠道大大拓展。城乡一体的社保制度、教育机制、公共设施,让广大农民逐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方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发展呈现历史性嬗变。东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戴尔全球运营基地落户成都,北川新县城有了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淘汰落后产能、承接产业转移,重塑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灾后的四川崛起为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高地。

把“民生为先”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准,在让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中,发展凸现历史性进步。从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关怀“三孤”人员,到做好再生育服务、为失去孩子的家庭燃起希望;从崭新的城镇丰饶的乡村,到新辟的道路崛起的园区,巴山蜀水浓墨重彩书写民生情怀。穿行震区,面对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你会理解为什么会有“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的“汶川巨变”。

(七)2008—2011,汶川。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此得到广泛验证,它告诉我们,3年时间,我们不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更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故乡。

“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当年响彻中国的呐喊,在3年重建中依然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怀。“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泰山压顶不弯腰”,曾经激荡灾区的强音,在3年重建中依然传递着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山东援建干部崔学选病危之际仍牵挂着灾区的“三个家”;北川擂鼓镇茨沟村年轻的村委会主任尹显波最后才修自家的房子,感动的村民自发为他添砖加瓦;玉树遇险、舟曲遭灾,第一支赶赴灾区的外省公安特警队伍来自成都,第一支跨省异地救援的民兵队伍来自青川……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3年来,千百万干部群众的奋斗,亿万中国人民的坚守,无数建设者的奉献,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感恩,汇入社会主义中国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过去的时代,这些精神让地底的石油喷薄、让卫星遨游太空,战胜过自然领域的水旱天灾、也战胜过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今天,伟大的精神再次迸发出重整山河、重塑心灵的强大力量。恢复重建激发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共同理想唤起的精神体认与凝聚,灾区巨变催生的民族自豪与自信,升华为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铸就了党领导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又一座历史丰碑,必将长久地留存于我们民族的血脉。

(八)“在我眼里,灾区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一位去过四川的网友这样说。

此时,走过90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主义中国抵达新的历史起点。飘扬的五星红旗凝聚了怎样的信念?不屈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也许这才是“汶川奇迹”的根源。从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出发,这个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政党,在历经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磨砺、抗战岁月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激荡风云、改革开放的历史考验之后,所建立的功勋,所铸就的旗帜,所探索的道路,是“汶川奇迹”乃至“中国故事”最令人信服的历史逻辑与现实答案。

人的自主性,制度的灵活性,发展的协调性,精神的创造性。3年重建不过是再次呈现了一个政党对人民的信念、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想象,再次检验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再次增强了我们走“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

这种信心,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与最需要他们的人民在一起。恢复重建3年历程中,党和政府表现出高超的驾驭全局与应对危机能力,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能力,依法执政和高效行政能力,自我调适和开放转型能力。汶川作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往前溯,承续9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60年执政兴国的伟大实践、3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往后看,决定着“十二五”开局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程。

这种信心,源于“中国道路”的正确选择。安置群众百日攻坚,灾后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无论是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还是国家责任的持续释放;无论是民生为大的基本理念,还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模式;无论是精神信仰的强大力量,还是有统有分的统筹协调,灾区提供的样本不仅是在为自己寻找答案,也在为中国的未来积攒经验。汶川作证,恢复重建的3年,是“中国探索”的实验场,“中国力量”的汇集地,“中国道路”的浓缩版。这种信心,源于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发展的“主心骨”,致富的“火车头”,生活的“贴心人”……同样经历家园破碎的苦楚,同样承受痛失亲人的悲伤,但领救济、发帐篷、住板房,他们朝后让;挑重担、克难关、解纠纷,他们往前冲。“我们是有组织、有信仰、有觉悟的人。”在地震中失去11位亲人的北川县委副书记瞿永安的话,道出了千万震区党员干部的心声。汶川作证,觉悟、组织、信仰,是这个有着90年历史、7800万党员的政党最坚实的基础,是凝聚力、动员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到汶川震区考察的外国友人感慨:“有一条‘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中共党员。”

2008—2011,汶川。惨烈的地震,在中国的“心腹之地”划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但龙门山断裂带上,透过地震掀开的一个小角,世界得以纵览一个民族3年、60年、90年、5000年的精神脉络,窥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奥秘,解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欣欣向荣的政治密码。

(九)灾害挡不住四季轮回,生命蓬勃。

当大地再次开满鲜花,新北川中学的教室里,一群学生打听如何向日本灾区捐款。在灾区,几千个失去孩子的家庭迎来新的生命。“地震宝贝”张震安满地跑了,“敬礼男孩”郎铮读学前班了,“芭蕾女孩”李月迈动永不停跳的舞步……

永不停跳的舞步,一个古老民族向死而生的脚步。

“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2008年,《纽约时报》一位专栏作家以这样的句子,总结中国走过的这大喜大悲之年。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3年,奔腾不息的岷江,把灾难与痛苦沉积在历史河床的深处,也把气壮山河的声响激荡在岁月的天空。面对未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坚信——

汶川地震大救援 篇6

剧烈的地震冲击波迅速向外扩散,成都、都江堰、理县、汶川、茂县、北川、绵阳、德阳……

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

迅速集结的救援大军,向汶川方向艰难而强力推进。

新华社数十名记者兵分10多路迅速奔赴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绵竹、什邡等重灾区。他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中写稿,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都江堰:通往汶川必经之路

都江堰是成都距离地震中心最近的一个市,也是通往汶川的必经之路。震后立即向汶川方向进发的新华社记者发现,都江堰通往汶川的公路完全中断,无法通行。

进入都江堰城区,记者看到部分房屋倒坍,主街道两边一些房屋出现大面积裂缝,楼房底层一些店铺玻璃门窗被震碎,有的房屋顶层屋檐被震垮,高挂空中。路边一处加油站围墙被震垮。在石油路,四五幢楼房被夷为平地,遍地瓦砾,一些人在废墟上拼命地刨……

都江堰市聚源镇聚源中学一栋三层教学楼被震垮,部分学生被埋并有死亡情况。当地政府组织了8台大型机械搜救被埋在瓦砾中的人;都江堰市中医医院住院部大楼垮塌,几十名病人和医护人员被埋在废墟下。被抢救出来的病人在雨中继续输液。

在都江堰城区客运中心附近,一两公里路段就有二三十处大面积房屋倒塌。这些倒塌房屋有的是简易搭建房,有的是修建仅两三年的商品房。城区广场聚集了数百名避险群众,他们搬来了被子、椅子等,准备在广场上过夜。

在都江堰市度假游玩的65岁退休人员樊光琪当地震发生时,正好在城内风景点南桥广场打牌,突然一阵地动山摇,连他在内的周围10个人即使抓住旁边的栏杆也站立不稳,灰尘漫天蒙住了眼,耳边全是瓦砾摔落声。等看清东西的时候,周边的三栋四层旅馆顶部已全部垮掉……

5月13日凌晨,在成都通往都江堰的成灌高速路上,100多辆闪着应急灯的出租车冲破茫茫夜色,疾速驰向都江堰抢救伤员。灾情发生后,都江堰运送伤员的车辆严重不足,成都市交通委员会通过交通电台紧急呼吁出租车驾驶员前往都江堰。短短几个小时,17家出租车公司的近千辆出租车前往,参与义务救援大军。

北川:县城几乎无一完整楼房

5月13日清晨7时,当新华社记者徒步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北川县城时,眼前的惨状令人难以置信:县城内的楼房几乎无一完整,几处废墟还冒着浓浓的黑烟,被砸扁的汽车随处可见。

每处堆积如山的废墟下,都可能埋着受困群众。县城里已基本没有了道路,救援者只能在山坡、水沟、河床里摸索前行。迎面而来的是一批批撤离的受灾群众,他们中,有的头破血流被人搀扶,有的昏倒在担架上。

北川县杨家街农贸市场是受灾最重的部位之一,它被地震中平移过来又倒塌的楼房彻底压在底下,前后几排楼房消失得无影无踪。42岁的向世勇当时刚好在另一条街道上,侥幸逃过一劫,然而,他那正在看管店面的妻子却永远出不来了。

在临近县城被当地人称为“三道拐”的地方,记者看到,公路像被人扯住两头生生折断了,完全扭曲变形成了“麻花”,与原来水平位置高低错位四五米。由此至县城方向,大大小小无数滑坡塌方覆盖了整条公路,七八米高的巨石堆阻断了行进路线,救援者和逃生者只能在巨石中爬行。

北川县商业街惨烈一幕让所有参与抢救的武警战士眼泪打转:一对年轻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一个压一个地护在两岁多女儿身上,40多小时后,这名女孩被成功救出……

在北川县农发行,12名工作人员仅7人逃出。银行办公室主任的妻子被埋在废墟下,他却顾不上悲伤,赶紧帮助抢救同事79岁高龄的老母亲,并一直把她护送到安全区。

自清晨6时30分塌方路段抢修通车后,1万多名武警官兵、预备役战士、志愿者和来自各地的支援人员陆续进入北川县城,有组织地在各个废墟点抢救被埋人员。据某武警指挥学院战士称,从清晨至中午,至少抢救出200多名幸存者。

灾难激发了人们最大的互助精神。在湿滑的山坡上,在危险的塌方上,无论是撤离的群众,还是救援的人们,无论年老年少,大家都自觉地互相搀扶,帮助传递担架。

14日上午9时许,在重型机械和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帮助下,重庆、沈阳和四川消防官兵在城区边的北川中学救出几名中学生,而后,在县城主城区的救援人员救出数十位幸存者。因县城城区与外界仍无法通车,被救出来的幸存者全靠武警官兵抬着担架行走1公里多的山路到任家坪。成都、重庆、洛阳等地各大医院组成的医疗队紧张地为每一位幸存者检查、包扎及紧急处理,再将他们送上救护车。

在现场进行紧急救治的泸州中医院医生告诉记者:“这些幸存者被掩埋了40多个小时,大多受了伤,十分虚弱,医务人员会先进行简单包扎和紧急救治,然后把他们送往附近的安县医疗点进一步治理,需要做大手术的再送往绵阳救治点医治。”

14日,下了一天雨的北川晴了,更多支援者陆续抵达北川,救援队伍规模比13日扩大了几倍,救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绵竹:老师用身躯护住4名学生

地震袭来,位于绵竹市境内的东方汽轮机厂95%的建筑物和厂房坍塌,500多名职工和职工家属失踪,全县通信设施被损毁,信息无法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也无法及时向友邻区县求救。

东方汽轮机厂总经理张志英告诉新华社记者,工人们的搜寻和自救几乎同时展开。在雨中,缺少大型机械,大家就用杠杆撬,用手刨;听到废墟下有人呼救,就有工友主动驻足,凑近废墟中的缝隙试图与他们交谈。

武都卫生院内科主任贾正平24小时没有合眼、没有吃饭。他手拿刚刚争取到的消炎药,匆匆向病人住的塑料棚走去。贾正平焦虑地说:“缺药,真的缺药。”指着半边墙体被震裂的卫生院,贾正平说:“为救病人,有的医生几次冲进危房抢出药品。”

在绵竹灾区,常看到一辆辆卡车,坐满一手输液、一手托药瓶的病人,呼啸前行。这是为解决灾区病人猛增,救护车数量有限而“发明”的“卡车式救护车”。

13日一直下雨,灾区有伞可打的群众很少。没有公共汽车,只有个别出租车在营运,路上到处是招手希望搭车的受灾群众。他们需要更多饮用水和药物、御寒用品等。

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救援人员在东汽中学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4名学生。

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我外甥女是高二(1)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

学校操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被扒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是4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述说。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一串鞭炮……

汶川、茂县、理县:

救灾“盲点”被突破

地震后,震中汶川县在10多个小时内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直到5月13日1时15分,阿坝藏族自治州政府副秘书长、州应急办主任何飚才与汶川县县委书记王斌电话联系上。

王斌说,汶川县威州等乡镇群众的房屋大部分倒塌,汶川县城部分房屋倒塌、大部分房屋出现险情,当地已展开自救,县城3万余人在避难场所不敢回家。

13日下午3时许,经过20多个小时惊魂逃亡的汶川居民谭斌,浑身是伤、跌跌撞撞到达都江堰市城区。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地受创的惊人情景:大地摇晃,房屋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大量居民被埋在瓦砾中,幸存的家畜吓得四处乱窜……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接合部的汶川县道路本来就崎岖,大地震后,道路要么被山体滑坡严重堵塞,要么遭受地震冲击波断裂。即使使用大型机械的地面部队不停作业,开辟通道的速度也十分缓慢。

持续余震和阴雨让救灾抢险“雪上加霜”。震后,川西天气突然恶化。从12日晚起,川西地区开始降雨,13日凌晨雨势加大。成都军区于12日、13日连续两天派出直升机前往救援,都因天气受阻。14日凌晨,川西地区的雨势仍未停息。在频繁余震中,山路上不时有飞石伴随大雨滚落……

汶川、茂县、理县等几个县市,成为最难进入的灾区和救援“盲点”。

抢险救人,刻不容缓。解放军、武警官兵及当地救援人员,从各个方向强力向这些受灾严重的“盲点”突进。

——13日夜,首支部队突进汶川县城。

12日深夜,某高炮团一支20人的侦察分队进入汶川境内。经过一天奋战,一支30余人的成都军区先遣队13日夜冒雨徒步进入映秀镇。14日12时,水路运送了200名解放军到这里抢险。

13日23时15分,武警驻四川某部救援第一梯队的200名官兵由理县强行军90公里后,到达汶川县城。武警四川森林总队阿坝支队的100名官兵随后到达。

14日早8时,汶川县城已有上千名官兵开展救援,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开进……

恶劣的天气终于转好,雨停且透明度较高,汶川当地具备空投条件。2架军用直升机飞抵汶川映秀镇上空,空投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援物资。

14日11时50分,新华社记者随成都军区一支应急通信小分队搭乘直升机抵达汶川县城。眼前的映秀镇是一片瓦砾,飞机降落的空地旁是倒塌的学校大楼。一位消防部队的中校跑过来,请求让他搭飞机到都江堰:“这儿特别缺药品,缺专业救援队伍,我要去把我的队员带进来。”

——13日凌晨,武警官兵突进茂县。

受灾同样严重的茂县,在东北方向与汶川相连。12日夜间,武警驻川某师一路由数百名官兵组成,向茂县行进。武警重庆总队前方救援部队于13日早上抵达茂县附近,由于通往茂县的道路被堵,救援部队就地展开抢险工作。

14日9时20分,成都军区某红军师500名官兵进入重灾区茂县开展救援。某集团军军长许勇乘直升机在茂县空降。15名空降兵于14日中午成功伞降进入茂县,并传回该县10.5万人受灾、两个水电站损毁严重有决堤危险等重要信息。

14日12时15分左右,总参应急办通过无线监听测知,空降兵某军100人已在四川茂县实施空降。

14日18时,武警重庆总队前方救援部队500名官兵抵达茂县县城进行抢险,这是继14日空投的空降兵小分队后进入茂县的大部队。

——13日凌晨,阿坝军分区机关干部及卫生救护队突进理县县城。位于正西方向的理县与汶川紧紧相连。12日下午在执行任务中因地震被困于汶川和理县间的空军某部雷达团42名官兵,就地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13日4时,阿坝军分区机关干部及卫生救护队85人,连夜徒步6小时32公里,到达理县县城,并展开救援。解放军、武警官兵相继赶到。

武警水电三总队100余名官兵携30余台机械和车辆,经过27小时奋战,于14日9时抢通从马尔康到理县县城的47公里道路。

14日夜,从成都经雅安市、甘孜州绕行数百公里抵达汶川附近的阿坝州理县的道路初步恢复通车,理县的固定电话经抢修基本恢复。

……

“徒步也要走到灾区,徒手也要挖出灾民。”救援人员与死神赛跑,尽最大努力抢救受灾群众。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全国各地,献血、捐款的人排起长队……暖流如潮,涌入地震灾区。■

编辑:卢劲杉

上海检察干警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

上海市检察院检察干警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市院机关的检察干警们身着检察制服肃立于检察大楼广场上,向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此时,检察大院内所有警车鸣笛致哀。

当四川汶川 “5·12” 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上海检察机关干警心牵灾区,紧急行动,纷纷捐款,目前市院机关已向灾区人民捐出首批善款25万元。■

摄影报道:蒋爱山

编辑:曹参

中国以空前透明之举抗击汶川大地震

四川省政府13日下午举行汶川大地震后首场新闻发布会。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还向在场记者表示,类似发布会将定期举行。

从12日深夜起,多家中外媒体的记者已陆续赶到成都,有的已进入都江堰等灾区采访并发回现场报道。

“相当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高级官员的快速反应,与中国当年应对唐山大地震有巨大的不同。”美国《纽约时报》13日这样评论。

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12日下午突发8级地震后,震中附近交通、通信全面中断,变成一座“孤岛”;但阿坝藏族自治州政府网站不断滚动更新的灾情报告和求救信息,为外界获知震中灾情提供了唯一且宝贵的渠道。

阿坝州应急办主任何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灾情太严重,只有及时全面地公布消息,让外界充分了解震中的情况,我们才可能尽快得到救援。”

在这次32年来最严重的大地震发生后短短几个小时内,中国已进入紧急救灾状态。

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政府部门的信息透明度之高引人注目。四川、重庆、甘肃等地民政和地震部门不断滚动发布最新灾情和遇难者数字等信息;目前,除因道路阻塞仍无法抵达震中区域外,海内外都能与救援力量几乎同步地了解到过去还属于“敏感内容”的灾情和救援情况。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针对舆论中的一些疑虑,中国地震局及各地地震监测部门迅即发布消息,明确否定了“北京12日晚将发生强烈余震”“浙江发生地震”等谣言;广东、河南等地政府还通过手机短信向公众发去安全提示。

三峡总公司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世界头号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安然无恙的消息。

及时的信息披露让各地民众很快平静下来。12日下午,从北京、上海多座高层写字楼台中跑出求生的职员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并如常下班回家。在成都等地,众多市民由担心自身安全逐渐转为关注灾区民众,走上街头采血车奉献爱心。

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强调,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2003年以来,中国陆续遭遇非典危机、洪涝灾害、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拉萨等地暴力事件和此次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和能力受到严峻考验,也推动了更透明、更有力的危机处理机制的成熟。

在今年年初罕见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过后,中国提出:要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尽管灾区的伤亡数字还在上升,但令人欣慰的是,各地开始传出越来越多民众获救的消息。

汶川地震预兆迷局 篇7

75年前,正是在这里,四川省西部的羌族聚居区——茂县叠溪发生了7.5级地震,而32年前的1976年8月16日和随后的23日,四川松潘和平武——这条距离汶川不到160公里的狭长地带,先后经历了两次7.2级强震,直至震区的元宝山生生裂开。

6年前就有征兆?

早在2001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员陈学忠就曾著文论述《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分析》,正如李四光在1967年就对唐山大地震作过早期预报一样。

“四川处于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这里发生的7级以上强震数,居全国之首。”陈学忠告诉记者。

但这些年,它平静得让人生疑。“两个世纪以来,四川地区强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6年,最长34年, 最短3年,但从1976年以后就没有七级以上的地震了,这远远超出平均时间间隔。”陈学忠说。

2001年11月,四川外围地带—青海与新疆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的8.1级大地震让陈学忠提高了警觉—据他统计分析,自1900年来,四川地区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每次地震之前的1到3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都发生过7.7级以上的大地震。他由此得出结论:“从2003年起就应该警惕四川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虽然陈学忠在6年前就预测要发生的这场灾难,然而它的到来,仍然让他感到防不胜防。

对许多自然灾害如洪水或暴风雨,最好的对策是找出这类事件发生的统计概率。地震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向公众发布破坏性地震可能发生的概率。

但是这种简单的概率计算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处于某一特定构造带的地震并非严格地遵循以往规律发生,地震有时是成组发生,有时会出现平静和空区。

“统计的东西有误差,在生活中,仅是一种经验论,”陈学忠说,“它没办法告诉你,到底是哪月哪天发生。”

地震学界认为,地震统计法只是现阶段对地震预测的三种常规方法之一,另外两种是地震地质法 (监测地质应力变化) 和地震前兆法 (监测大地震前震、地磁异常等等) 。三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但这一次,似乎没有人明确判断出地震的前兆。据地震前兆监测者——西南地区一位防震减灾局局长称,他也是直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分,办公楼摇摇晃晃的那一瞬间,才意识到这场地震来临的。

上万只蟾蜍过马路

据5月10日的华西都市报报道,2008年5月9日,在距离汶川县仅65公里之隔的四川省绵竹市,上万只蟾蜍集体迁徙,在水泥路面上密密麻麻地排着过马路,历时两个多钟头。

人们本能地联想到灾难。但四川省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情,说明绵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同一天,江苏省泰州市市区的东风大桥上也出现了黑压压的数万只蟾蜍。当时有专家表示是近期河水缺氧造成。

这些蹊跷事很快见诸报端,又很快被人们遗忘。

有关动物能预报地震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3年,赫利克城大地震发生前五天。据希腊军事学家埃利亚努斯记载,居民发现了动物的异常:“城里的老鼠、貂、蛇、蜈蚣和金龟子倾巢而出,它们一股脑儿逃出城,沿着大路一直向南。”

一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机体实际上是一架复杂而敏感的环境变化的感知系统,如同一架“活”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可以把有关的地震前兆信号进行有效地提取和放大。

为此,2007年5月21日,北京大兴区成立了全国首个野生动物地震宏观观测站,对野生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敏感反应进行24小时监测,包括黑猩猩、鹦鹉和老虎在内的55种动物被选定“上岗”。

一些地质的异常表现,在事后也被质疑是强震的讯息。“这可以作为很好的观察指标,”陈学忠说,“像在唐山大地震前,滦县高坎公社的水井就曾经忽升忽降过”。

谣言?“群众预报”?

5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了一则“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成功平息地震误传事件”的新闻:

“5月3日晚8时,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接到群众咨询电话,求证‘马尔康县梭磨乡马塘村将要发生大地震,村干部劝村民搬到户外居住’的传言是否属实……乡人民政府迅速着手查找谣传来源,经查,此次谣传的发生是由于马尔康县在传达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村干部将‘地质灾害’误听为‘地震灾害’而造成。”

无论中国地震局还是地区级的防震减灾局,均表示对此毫不知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介绍说,中国地震预报的管理分两个层面,一是各省级地震局,由国家地震局直接管理;往下是各地级、县级地震部门,归地方政府管理,但业务上由中国地震局指导。

如果各地地震部门有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填写“地震预报卡”寄到国家地震台网中心。

“地震预报卡”包括三个要素:几月几日至几月几日、在什么地域、可能发生几级地震。国家地震台网中心负责全国“地震预报卡”的管理。每年,中心都会收到100多份短期或临震方面的预报卡。

孙士说,在这次汶川地震前,中心没有收到与此相关的任何“地震预报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权。”这意味着,属于地震系统的任何一级行政单位、研究单位、观测台站、科学家和任何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大地震之前要做出临震预报,主要有两个依据,一个是动物的宏观异常,二是有丰富的前震活动,比如小地震频发。但这一次,既没有动物的宏观异常活动,也没有任何前震活动。”孙士说。在专家眼里,仅仅上万只蟾蜍的集体出动依然不构成“宏观异常”的证据——规模依然太小,并且动物种类单一。

记者了解到,仅仅北京一地,就有上百位民间专家,或者说是爱好者长期从事地震研究,向地震局反馈信息。他们每天都会发出有几十个地震预测。如果每次都发布预报信息,显然将使预报完全失效。

5月6日,有网友在当天百度“地震吧”发帖称:“我在临沂看见大片地震云,不知今明两天哪里要发生6级以上强震。”帖中还附上了天空中条带状云朵的照片。这个帖子在12日之前一直被冷落,目前点击率已高达570万次。

以专业的眼光来看,这一帖子毫无价值—实际上,全国范围内诸如此类、以各种形式发出的猜测每天很多,何况它依据的是与这次地震相隔甚远的山东临沂所看到的现象。

没有预报

汶川大地震之前,由于“没有发现可靠的异常表现”,中国地震局没有作出任何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在世界范围内确实属于高精尖的科技难题。“像美国2003年的加利福尼亚大地震,还有日本上个世纪的神户大地震,都没有报出来。他们的监测能力已经很高、很理想了,照样报不出来。”陈学忠说。

中国是一个饱受震灾之苦的国家,这也使得它在世界地震预报史上享有一席之地。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就是在公元132年由东汉张衡发明的。1949年以前,旧中国只有一个地震台、3位地震工作人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现代地震预报事业是从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的现场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建立了1000多个现代化的地震台。

中国曾有一次举世瞩目的成功的临震预报——1975年2月10日的辽宁海城大地震。“较成功的预报在众多地震中只占很少的比例。地震学有条规律,是‘小震折腾,大震到’,海城大地震之前有一系列小地震,因而很好地做出了预防。但这次的汶川大地震像是晴天霹雳,震前没有其他地震发生。”陈学忠说.

陈学忠进一步解释,“要捕捉地震的微观前兆,就必须建立覆盖面积地区的地震观测台网,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而在西部地区,囿于勘测环境、交通和经济发展,它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密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历史上有一首《地震现象歌诀》:“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确实,单单看这些现象,以上解释也都是合理的,但依据“异象”预测地震并不一定可靠。(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5月23日编辑:何乐)

中国汶川地震 篇8

五年前, 四川汶川地震, 让我们心有余怵, 今年4月20日, 雅安地震又一次把全国人民带入了那个让人似曾熟悉却又悲伤痛苦的语境中。灾难是对人生命最大的考验, 也让我国的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媒体而言, 在灾难面前媒体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处理好理性与感性、整体与细节、责任与伦理之间的平衡。

二、汶川地震中的媒体报道特点

1. 信息快捷、公开、透明

汶川地震的报道, 媒体打破了惯性态势, 反应迅速、报道规模大、报道力度强都是前所未有的。5月12日14点46分, 新华网最早发出快讯, 随后报纸和电台、电视台都反应很快, 发挥了各自信息传递的特长。电视台打破原有的节目板块, 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 影响全国。

2. 媒体人提升人文关怀的素养

地震直接冲击的是人的生命, 在如此巨大的悲恸面前, 其他任何事情都显得微不足道, 生命的价值, 人性的光辉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次地震新闻报道的人文情怀也在播音员的播报中得以充分体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禁不住哽咽失语, 四川卫视主播宁远流泪念完四川各地遇难群众的最新数字。他们的行为不是作秀, 也不是矫情, 更不是煽情, 而是对灾民的真情释放与渗透。汶川地震中的媒体报道虽然有许多的亮点, 但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 不得不引起媒体的重视, 从而引以为戒。

3. 媒体记者集聚灾区, 占用灾区资源

据新华社消息, 汶川地震中, 有114家境外媒体的550位记者在四川等地的地震灾区采访, 还有1 209位境内记者在灾区采访。在灾区物资匮乏的关头, 这些的人的吃、住、行给灾区带来很大的负担。

4. 为了报道“效果”, 干扰救援, 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

灾难报道中, 有的记者为了“抢镜头”、“抢现场”, 拦着忙于救援的官兵不停地提问, 有的缠着医护人员反复盘问抢救细节, 有的竟挡住急救车要求采访。有的记者毫不顾忌受灾人的感受, 一次一次深揭他们内心的伤痛, 反复勾起幸存者惨痛的经历。

5. 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

在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猪坚强”这两个主角一直占据着人们的视野, 成了人们的谈资, 在灾难面前一个跑了一个没跑, 一头猪和一个人两个本不该相提并论, 却因为地震, 牵涉到一起, 关于他俩的报道, 在受灾救灾人的面前, 是多么的无聊和滑稽。

三、雅安地震中的媒体报道特点

1. 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

今年雅安地震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 这次地震得到的媒体关注程度, 特别是国际媒体关注程度还是稍逊一筹。还有从国内媒体灾区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看, 媒体的报道已经表现出了理性、克制和冷静。

可以说, 媒体在面对这次灾难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了。在雅安, 当交通堵塞, 记者们或徒步或乘坐摩托车进入灾区。不少记者一上路就开始转发一条条微信———“先救人, 再采访”, “不要打扰救援工作现场”, “不要反复采访悲伤的人”……经历了汶川地震后多次灾难报道, 媒体人对灾难报道伦理的自省已经进入到新的成长阶段。

2. 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

雅安地震发生当天, 多家电视台都宣布停播娱乐节目, 中央电视台20日宣布综艺频道当晚停播一切娱乐节目。各大报纸开办了“雅安不哭”、“挺芦山、在一起”、“我们都是芦山人”等专题报道。人民日报连刊《雅安平安, 中国加油》、北京青年报《注目雅安, 凝聚力量》……东方早报在《从汶川到雅安:从举国关注到举国行动》中宣布:“从四川汶川到青海玉树, 再到四川雅安, 从初逢巨震时的稍显忙乱到如今的紧张有序, 从举国关注到举国行动, 五年来, 饱经磨难的共和国, 在一次次灾难中成熟”

3. 社交媒体的出现, 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在雅安地震报道中, 以微博为首的新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地震发生的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内,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合力, 互相提醒非专业者不要再像2008年那样蜂拥进入灾区, 社会车辆也尽量不要占用通往雅安的道路, 以帮助救援队伍可以争分夺秒地抵达。千里之外的微博围观者, 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中流砥柱。不论什么媒体在灾难中都要静下心来, 反思一下怎么才能理性、科学地进行灾难报道?那就是:用冷静摒弃浮躁与煽情, 用专业收敛伤痛展示和苦痛消费。

在灾难面前, 我们应该多吸取外媒的经验和报道方式,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这样也避免我们的媒体在成长的道路走弯路。

摘要:今年雅安地震, 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 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 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 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 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 干扰救援, 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 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 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 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关键词: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灾难报道,新闻业务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和对传媒未来的影响[J].当代传播, 2008.

[2]徐达内.媒体札记:雅安平安[EB/OL].FT中文网.

从文艺复兴到汶川地震 篇9

历史教育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还要重视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 学会做人。历史教学要帮助学生感受人类文化的精神家园, 从而达到内心的选择和情感的升华, 培养他们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因此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说到底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对学生健康性格、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 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最好时机。在讲到文艺复兴这一节课时, 我先让学生回顾了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于古希腊, 接着追问:为什么说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先哲们对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做出了哪些贡献?通过学生的回答, 我向学生指出从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到斯多亚学派要求以人为中心, 从尊重人的感性发展到倡导人的理性, 追求知识、美德、思想自由, 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的观点,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并指出正是在这样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环境中, 产生的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被赋予了人格和人性。众神尽管伟大, 但也有像人一样的缺点。神话中的英雄们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享乐, 但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得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其实希腊神话对众神性格的塑造反映的是人类在童年时代对自身的要求:自尊、刚强、勇敢、乐观。

在人性被基督教压抑了千年之后, 14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开始, 迎来了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人性得以复苏和张扬。在教学中, 我一反结论式的教学, 而是采取了引领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方式, 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的发现”。我首先介绍了在基督教的原罪说、禁欲说之下, 人的现世生活被否定了, 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赎罪和忏悔。其次, 我引领学生欣赏中世纪宗教作品中的表情呆板的人来加深印象。然后通过文化巨匠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来理解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欣赏意大利文学三杰、艺术三杰和英国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对人的塑造和赞美, 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进行表达交流。学生纷纷发言, 指出这些文化巨匠赋予人以自由平等、富有才智和创造潜力, 他们笔下的人乐观热情、青春唤发, 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爱情金钱, 提倡冒险, 勇于探索未知世界, 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世俗生活的享受。即使美术作品中圣母的形象也表现得青春、丰腴、慈爱, 充满了女性的韵味和母性的光辉。通过作品赏析, 学生深刻理解了文艺复兴继续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 是继古希腊智者运动之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早期资产阶级摆脱宗教束缚, 要求人性解放的一场新文化运动。

伴随着学生对人文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我进而指出, 人文精神表现在个体身上, 就是倡导如何做人,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表现在国家和民族身上, 就是如何对待个体,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民利益服务。并及时结合汶川大地震这一场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 指出当这样的灾难来临时, 我们伤心、哭泣, 我们同时也深深地被炎黄子孙团结一致, 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和关爱生命、绝不放弃的人文主义精神而感动、震撼:从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只要有一线希望, 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到胡主席的:“时间就是生命, 灾情就是命令, 一分一秒, 都可能救出一个生命, 一个孩子”;从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不畏生命的危险和亲友的安危奋力抢救每一个生命, 到全国人民无怨无悔, 慷慨解囊, 勇跃募捐, 支援灾区;从医疗工作者到平凡的志愿者、每一个普通人, 每一个场景都让我们震撼并潸然泪下。政府的迅捷、理性, 竭尽所能挽救每一条生命, 全国人民的同情、关爱、帮助, 灾区人民坚强乐观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都让我们无处不在地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光辉、人性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正如学生指出的西方媒体指责中国在西藏问题上没有人权, 而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表现就是最好的回击。中国政府以它的人性化、人道化、公开性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好评。

其实, 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实质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汶川地震中, 中国军民的表现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感人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实践课, 使人文主义教育自然天成, 深入到学生的灵魂之中。

汶川地震后砌体房屋震害浅析 篇10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大地震, 震级强度达到里氏8.0级, 震源深度为15km, 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到11~12度, 此次地震造成超过200km的地表破裂[1], 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由于汶川灾区地质构造与自然地理条件十分特殊复杂, 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造成大量山体滑坡崩塌, 崩塌的山体截断了岷江, 形成多个巨大的堰塞湖。本文通过对汶川县威州镇州农社区后山砖砌体房屋震害的调查, 总结砌体结构破坏的主要特点, 对砌体结构震害机理进行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设计施工建议。

二、砌体结构房屋震害情况

汶川县威州镇州农社区后山分布着十几栋层数不等的砖砌体房屋, 主要作为居民住宅楼使用, 属于民间自建房, 具体建造时间不详, 为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典型砖砌体结构房屋。由于此社区不处于地震震中, 震害情况总体上不算严重。大部分房屋墙体烧结普通砖强度等级外推值为MU5, 混合砂浆强度等级为M1, 房屋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和X形裂缝, 底层部分窗间墙交叉开裂, 裂缝宽度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新近修筑的房屋震害较轻, 据当地居民介绍说新近修筑的房屋都加设了圈梁构造柱, 所以抗震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只有局部墙体出现了轻微的水平裂缝和少量的斜裂缝。那些年代久远的房屋没有任何的抗震构造措施, 震害相对而言要严重得多, 很多墙体出现了较宽的水平裂缝的斜裂缝;还有一些房屋出现了贯通的竖直裂缝, 部分墙脚和柱顶被剪裂。震害情况详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

三、砌体结构震害机理分析

震区砖砌体房屋结构体系类型多样, 受力较为复杂, 砌体承重墙的刚度和变形能力较差, 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导致严重破坏。下面对汶川县威州镇州农社区后山砌体结构震害进行简单的分析。

1.汶川县威州镇州农社区后山大部分砌体结构房屋承重横墙数量多、分布较均匀, 同时墙体开洞较少, 故房屋横向刚度较大, 平面内横向抵抗侧力能力强, 故未产生明显裂缝;但是部分房屋纵墙数量少、分布不均匀, 墙体开洞较多, 所以纵向刚度较弱, 平面内纵向抵抗侧力不足。由于水平地震剪力在纵墙中引起的主拉应力超过墙体的抗拉强度, 墙体沿着45°主拉应力的方向被拉裂, 裂缝逐渐延伸, 形成对称的X形裂缝。窗户洞口的设置使墙体横截面积突然减少, 墙体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 地震发生时墙体受到的剪力超过墙体的抗剪强度, 产生X形裂缝。地震作用使墙体受弯力和剪力共同作用, 部分墙体在地震力作用下出现水平的通缝后引起错动和滑移, 横墙出现水平剪切破坏。此地区属于民间自建房屋, 墙体砌筑质量较低, 灰缝不饱满, 削弱了墙体的抗震承载力。

2.地震中较为常见的震害是墙体抗剪切能力不足造成的X形裂缝和斜裂缝, 在受地震破坏房屋上一般都可发现。承重横墙一般产生贯穿的斜裂缝, 墙体斜裂缝一般出现在墙体宽度的1/3处。一部分墙体会出现砂浆被震松、墙体被压溃的情况, 墙体丧失了大部分承载力。

3.地震中较为常见的另一震害是墙体的水平裂缝。出现原因是由墙体所受水平剪切力超过结构抗力, 通常出现在靠近预制楼板附近的墙体上, 水平裂缝沿灰缝出现, 在地震作用下逐渐贯通形成通缝, 而后地震将造成墙体沿通缝产生滑移和错动, 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导致楼板的坍塌。在一些承重砖柱上也发现贯通的水平裂缝, 严重破坏的地方砖柱出现错位, 同时周围墙体被压溃, 结构丧失大部分承载力。初步判断地震时的竖向震动较大是产生这种震害的主要原因。

4.纵横墙的连接破坏也是砌体结构中常见的震害。纵横墙连接处在施工时施工质量未达到规范要求, 纵横墙墙体不能很好地咬合形成一个整体, 结构整体刚度较差。地震发生时, 纵横墙连接处受力复杂, 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发生应力集中, 墙体连接处会出现竖直方向的脱开裂缝。

四、经验教训及设计建议

(一) 经验教训

根据汶川县威州镇州农社区后山砌体结构房屋震害的现场检测记录以及震害初步分析, 得到如下经验教训:

1.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的进步, 房屋设计施工能力大大提升, 抗震规范应作为房屋抗震施工设计的最低标准, 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合理设定结构的设防等级和抗震标准, 部分重要或特殊建筑可适当提高抗震等级。

2. 烈度8度及以上地震区的房屋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 尽量避免采用砖混砌体结构。

3. 若因经济等因素采用砖混砌体结构, 需执行下列措施:

(1) 房屋结构宜采用圈梁、构造柱形成的圈梁-构造柱结构体系;

(2) 在房屋纵横墙连接处、门口及开口较大窗口旁边设置构造柱;

(3) 设置层层封闭的圈梁, 设置地圈梁;

(4) 采用MU10及以上的墙砖强度等级, 采用M10及以上的砂浆强度等级;

(5) 基础采用的类型最好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构造柱钢筋插入基础内足够深度保证构造柱与条形基础连接牢固。

(二) 设计建议

对砌体结构房屋设计方面可遵循如下建议:

1. 合理进行房屋的平面布置、立面布置和楼梯间布置, 严格设定横墙间的距离, 小墙肢的局部尺寸应严格限定, 每跨都布置构造柱, 设置封闭的圈梁, 楼面采用现浇楼钢筋混凝土楼板。

2. 作为一个整体, 砌体结构的水平承载力和竖向承载力是相互关联的, 可按中震作用作为结构强度验算的标准, 使结构纵横方向的结构抗震刚度接近。

3. 进行房屋结构的变形验算时应考虑墙体砌体与构造柱、圈梁和现浇楼板混凝土结构间的变形协调, 避免发生结构计算未考虑的不规则扭转造成的结构局部破坏。

4. 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和现浇楼板是避免砖混砌体结构地震时倒塌的极重要的结构及构造措施。建设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圈梁、构造柱的截面尺寸, 严格禁止将圈梁和构造柱作为承重结构使用。

5. 做好防震缝的设置。

6. 楼梯间在地震中有较强的抗震作用, 楼梯间四角应按要求设置构造柱。

7. 房屋设计时应尽量选择地质条件良好的地区。

五、结语

汶川县威州镇州农社区后山的砖砌体房屋的震害调查表明, 科学的设计及良好的施工质量能有效满足预期的地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的进步, 在推进城市防震减灾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鼓励广大的农村乡镇的自建住房提高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 提高房屋的抗震标准, 避免地震发生时造成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任晓崧, 翁大根, 吕西林.四川灾区砌体结构房屋震害与中小学建筑的抗震设计[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8, (4) .

[2]GB50003-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 2001.

[3]GB 50010-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1.

[4]薛彦涛.汶川地震砖混结构的震害原因分析和设计改进意见[J].建筑结构, 2009, (4) .

上一篇:重庆文理学院下一篇:自动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