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审美特征论

2024-05-26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论(精选十篇)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论 篇1

电视艺术是十分宽泛的含义。有一些学者反对电视是艺术, 比如认为电视中的新闻不是艺术, 电视中的一些科普知识介绍不是艺术, 还有的认为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不是艺术等。“电视文艺中的艺术性是极其微弱的,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电视的本性所在”。“电视最主要的功能是社会文化的交流———接受者从电视屏幕的反光镜中建立自我个体与社会群体的认同;而略具艺术性的低度娱乐只是电视的一个附属功能。”有的则简单地认为电视等同于艺术, “电视是艺术, 而且是很纯的艺术”。很多论者容易将“电视”、“电视节目”、“电视艺术”三个概念混淆运用和理解, 是造成观念分歧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 电视指运用电子信号传送、转换、接收视听节目的传播媒介系统, 有时仅指电视节目接收机, 有时也指电视节目, 如“看电视”。电视节目指通过电视媒介系统传送、转换、接收的视听节目。而电视艺术的概念更是复杂, 学界有许多种说法。电视艺术是新兴的艺术门类, 被视为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 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一样融会了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戏剧等艺术的精华, 并且还融入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元素, 运用镜头、蒙太奇、特效等艺术表现手段, 塑造逼真的、运动的生活形象, 完成其表现功能, 电视艺术是各种艺术的集大成者, 是综合性最显著的艺术门类。电视艺术审美也是最重要、最广泛的审美形式。

电视审美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分析电视美学与电影美学等姊妹美学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中国现代电视艺术与技术、电视创作与接受等电视审美文化现象, 就能探索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 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 从而引导电视工作者和广大电视艺术接受者提高对电视艺术审美的创造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更好地推动电视艺术事业的发展。

电视时空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由于其屏幕形态、播放时间的影响, 具有独特的时空特性。电视艺术创作周期短, 耗资少。因电视节目录制完毕即可播放, 可以迅速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电视艺术具有多元化大规模输出、传播者远距离输出、接受者近距离输入等特征, 电视艺术受众具有很强的输入信息的选择性。

电视艺术时空关系可以有多种艺术处理, 如时间的推移、流转、停顿、回溯、延伸、压缩、虚拟等, 空间的转换、选择、暗示、强调、错位、多元等。电视时空既指电视屏幕的物理构成即电视屏幕的时间与空间, 又指电视节目流所表现的生活时空, 指频道播放的时空选择。

电视艺术具有独特的时间特性。电视节目在放映时间上不像电影那样受到限制。如电视剧, 短的可在十多分钟播完, 长的连续剧则可以拍成几十集甚至上百集, 可以完全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来制作, 非常灵活自由。

电视艺术也具有独特空间特征。现实空间是漫无边际的, 而屏幕空间却可以任意分割、选择、调整、组合、重构、再现。屏幕空间往往需要把不同空间的场景、事件组接在一起, 表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它可以将现实空间进行扩充, 也可以将其加以压缩。屏幕空间是以二维形式表现的, 但它显示的影像形态却具有三维的特性;屏幕空间是有限的, 但它既可以展现宏观宇宙, 又可以表现微观纤毫, 屏幕空间具有超强的表现功能。

电视艺术的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是相互配合、有机统一的, 每一个电视节目画面, 既是一个反映时间的单位, 也是一个表现空间的单位。在屏幕世界中, 屏幕时间结构表现着空间运动, 屏幕空间结构中蕴涵着时间运动。电视艺术时空既是现实生活时空的再现与表现, 又是现实生活时空的复制和虚拟, 是经过不同程度艺术化了的时空关系。

电视形态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是典型的家庭化艺术, 这限制了电视屏幕的大小, 其屏幕所占空间必须是家庭能容许的, 小屏幕的审美媒介构成了电视艺术审美本质的重要因素。正是电视小屏幕的传达媒介, 才使得电视艺术快速、普遍地进入千家万户, 并推动了接受、欣赏方式的革新。

电视艺术最具综合性。它既表现艺术信息又表现非艺术信息, 既表现听觉文化又表现视觉文化, 它将文字艺术、图形艺术、影像艺术、声音艺术、表演艺术、网络艺术等依赖现代高新技术熔为一炉。“‘混杂的杂交状态’是对电视节目类型与样式的一个恰如其分的称谓”。

电视艺术受传达媒介的制约, 屏幕解像力差, 电子扫描必然的频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对画面精细度的要求。电视节目受到电视屏幕限制, 拍摄角度相对单一, 场面相对集中, 多采用近景和特写镜头, 并因此突破局限获得了优势。由于屏幕相对较小, 电视艺术不适合过多地去表现人物的外部活动, 而将镜头对准人物的面部及眼睛, 以便传达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逼真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总之, 电视艺术的特写镜头拉近了屏幕人物与观众的距离, 增强了交流的气氛, 产生了极强的审美效果。“使人的脸部在空间上同我们更加接近了, 而且使它超越了空间进入另外一个新的领域, 心灵的领域———微相世界。”朱汉生这段话精当地说明了电视艺术多用特写镜头表现的特点。

电视接受美学特征

受众特点等方面的特殊性, 决定了电视艺术即使与其最具亲缘性的电影美学相比, 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品格和审美追求。

电视艺术的传播方式是非强制性的, 电视艺术信息既属于统一的大规模的群体化传输, 又具有非群体化观赏家庭动态影像的特性。电视艺术的接受条件十分宽泛, 没有规定性的欣赏环境, 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求, 也没有固定的观众群。电视节目收视方便, 其受众人数众多, 远远超过电影, 亦远远超过其他艺术门类。在电视艺术面前, 不分老幼, 不分文化水平高低, 都会经常性地欣赏。因之电视节目的语言尤其需要活泼、生动、口语化、大众化, 老少皆宜, 雅俗共赏。

电视艺术受众具有不同的审美需要, 他们既是最具亲缘关系的家庭群体, 又是具有高度选择自由接受的大众群体。在电视节目的观赏活动中, 其外在姿态或内在人际联系, 都不受任何制约。从产生观赏意愿, 确定观赏节目 (或频道) , 到鉴赏具体进行, 都可以随意为之, 自由选择。电视艺术是极具参与性的艺术, 受众可以在观赏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加以选择、交互甚至评价。

电视艺术审美感知具有动静结合、视听融会的特点。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 受众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接收的艺术信息中融注自己的情感, 从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受众在动静统一、视听相融、人机交流或受众的相互交流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理解和体验。

受众对电视艺术的审美感知是积极的和能动的。电视艺术通过屏幕形象对受众产生影响, 引导受众按照电视节目的既定思路去思考消化, 在欣赏感知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但是电视受众不是被动的观赏主体, 他们不仅是电视艺术的接受者, 而且是创作者, 不仅接受而且参与电视艺术的再生产和再创作,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联系社会实际去理解和把握节目内涵, 在感知电视艺术创造的基础上, 进行能动的再创造、再评价, 加上自己的认知、判断、期待、联想与加工, 丰富电视节目屏幕形象, 从而完成电视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

电视艺术满足了受众在信息时代快速、大量接触社会信息, 快速、随意进行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 几秒钟的广告, 几分钟的专题报道, 十来分钟的动漫节目, 几十分钟的电视剧目, 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和非艺术信息, 包裹着艺术性, 源源不断地作用于受众的视听系统, 电视受众在近距离的直观中面对面地感受艺术形象, 不会受到环境及条件的制约, 随时进行针对艺术形象的交流和评价, 获得入乎其里出乎其表的高层次享受, 受到赏心悦目的艺术熏陶。

电视发展美学特征

电视不管是接收机、传输系统, 还是拍摄制作平台、创作手法, 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高新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毫无例外地促进了电视的更新换代, 从而推动电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电视艺术欣赏和评论标准的变革、电视受众欣赏品位的提高、电视文化含义和内蕴的不断丰厚、电视生活品位的不断繁复和提升。电视美学在数字化时代将开掘出许多新领域、新境界。

手机电视及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及移动电视的面世, 使得电视审美呈现最大程度随身化、便捷化的趋势。手机的移动化、交互化和多媒体化, 为手机电视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的概念, 而成为具有通信、娱乐、支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终端设备。手机的作用越来越多, 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手机正在演化成多媒体设备, 手机媒体正在从单向媒体向双向新媒体转化, 手机电视将进一步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演化成为未来个性化的移动新媒体终端”。将来, 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移动电视收看电视节目, 欣赏电视艺术, 感受电视艺术随身化、便捷化所带来的美感。

数字高清电视。数字高清电视的图像分辨率与清晰度成倍提高, 可以获得清晰、明亮、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的图像, 接近甚至超过电影画面质量。数字高清电视的声音系统为立体声、环绕立体声的伴音, 声音效果和质量也大大提高。数字高清电视的普及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电视节目高品质的追求, 甚至颠覆了电视视觉效果永不如电影的观念。

网络电视。网络电视又称IPTV, 是一种新型的视音频节目传输形态, 它依托宽带网络和互联网技术, 以互动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各种视音频节目, 并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网络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一是互动性, 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的特点, 借助互联网资源使电视节目的观赏实现高度的交互性。二是按需观看, 它改变电视节目的观赏只能选频道的状况, 借助移时和回看功能, 受众可以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既可以选择频道, 还可以选择时间, 可以通过快进跳过不愿看的片断, 可以将没有看清楚的细节倒回来反复看、仔细看, 可以“回看”两到三天的节目, 实现像网络电视的广告词里说的那样“昨天的电视今天看, 漏掉的节目倒回看”。三是海量资料库, 在网络中存放了大量的影视节目可供选择点播, 有各种各样的资讯可供查阅。“网络电视作为新型网络媒体,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且打破了过去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传播模式”, 网络电视的出现则将电视与互联网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随着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 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新媒体样式相继出现,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语境中”。可以预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电视发展的日新月异, 电视美学会具有更多可供不懈探索的崭新领域。

摘要:电视艺术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电视时空是不同程度艺术化时空关系, 电视艺术因屏幕形态决定其艺术形态, 电视受众最具参与性与交互性, 在动静统一、视听相融的情景中感知电视艺术节目, 电视艺术美学在数字化时代将开掘出许多新领域、新境界。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论 篇2

艺术建构与审美图式的关系及其作用--阿多诺论现代艺术逻辑分析功能的特征

阿多诺以“批判理论”来剖析现代艺术,强调审美学逻辑对现代审美形式的指导作用.通过认识方法论的革新,审美理性可设法与客观理性建立广泛的.辩证关联形式,因为审美形式的建构并不是那种僵化的经验规范性程序,它以人的审美自由为导向,既强烈反对自上而下的推导,也同样反对自下而上的方法.现代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这种高度中介性的特点,就是它的分析逻辑功能的表现形态之一.

作 者:张永伟 作者单位:<思与行>杂志社,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6(2)分类号:B835关键词:建构 美学 阿多诺 辩证法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 篇3

关键词:舞蹈 艺术 审美 标准

在人类文化起源之时艺术已经形成,而艺术所产生的作用已经远超于人类将其作为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作用,艺术是人类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自然产物,而舞蹈则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第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舞蹈出现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舞蹈作为一种准确体现现实生活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已经逐渐向着更高审美的方式演变。艺术审美属于价值分析的一种,即被分析的主体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价值联系,而审美价值的本质在于在审美实践中将客体主体化,而客体实际是对主体效能以及功用的具体说明。舞蹈审美的价值是为了满足社会群体以及个体自我创造的基本需求,最终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 舞蹈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舞蹈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舞蹈作为一种由现实生活衍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舞蹈内涵以及精髓得到了继承,到明清时期舞蹈已经作为一种独立艺术表现形式与戏曲割裂开来,表演者只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就可以表现出民众的现实生活,从而准确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寄托。我国当前的舞蹈表演都属于专业性的舞蹈作品,辅以我国多元化文化形式的融入,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舞蹈的专业性和可观赏性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大量专业性舞蹈教育机构已经出现。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舞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 以生活为基础形成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

一是对表演者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可以借助舞蹈艺术表演的各种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准确表现出来。舞蹈在实际表现过程中所使用的舞姿、具体动作以及步伐等都经过了特意编订和挑选,使表现出来的舞蹈具有一定的美感,最终实现人类内心真实情感和精神寄托的展现。现实中的舞蹈动作往往来自于自然,而舞蹈动作也往往是对动物或者植物的模仿。舞蹈表演要求具有动作性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此同时,对于舞蹈动作的生动性、规范性以及准确性都具有较强的要求。除此之外,舞蹈还能够借助动作以及肢体语言传递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类情感。

二是通过舞蹈艺术的物质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舞蹈的具体表现特征为舞蹈的艺术性。当前来看,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一连套的舞蹈动作,展现出舞蹈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寄托,而伴随着舞蹈动作的变化展现出故事情节的变化,最终展现出人类情感情绪的变化,但是上述各种情感的表现都必须由舞蹈者的肢体语言加以展现。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动”是舞蹈的精髓和基本外在表现。

2 极强的抒情效果

进行舞蹈表演的目的在于准确表达人类的感情寄托,因此进行舞蹈艺术审美时其所能表达的抒情性也是重要的考核因素。舞蹈动作不是简单的语言和舞蹈动作的结合,而是借舞蹈实现情感交流,而舞蹈艺术也已然成为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舞蹈动作并不是单纯的人类动作,更不是单纯的人类语言分析,而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展现,这也是舞蹈和体育运动以及其他人类动作形成差别的本质所在。

3 極强的节奏性和动作性

因为舞蹈和音乐都具有极强的节奏性,但是两者在欣赏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其极强的节奏性是难以通过直观感受实现的。但是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其能够通过直观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极强的节奏感,而舞蹈动作的快慢变化则形成了多种节奏的舞蹈。

有人曾将古典芭蕾舞称作从台座上走下来的活的雕像,根据当前舞蹈所塑造的艺术造型分析,该种比喻极为适合。舞蹈者将自己的舞蹈能力和技能转化为各种肢体语言,虽然不同舞蹈动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都含有极强的韵律,而舞蹈动作所形成的节奏美感能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韵律节奏是人体各种肢体语言得以展现的基础,而在音乐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节奏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借助舞蹈艺术所展现出的节奏性和动作都是通过舞蹈的人体韵律实现的,其中蕴含了极强的个人感情。受到个人内在感情以及思想变化的影响,在进行舞蹈安排时会自然形成多种类型的肢体语言,保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准确感受到舞蹈者的思想内涵。而该种感情节奏和动作的需求必须经过生活积累才能实现,当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缺乏感情时,舞蹈动作就会显得生硬,从而使舞蹈丧失本质意义。

舞蹈是一种动作表演艺术,对于个人内在情感的表现则是借助人体的肢体动作以及节奏变化实现的,而情感和舞蹈动作的完美融合则是舞蹈艺术成功的基础。在舞蹈表演艺术中,无论人物的感情变化和个人形象都必须借助舞蹈动作具体表达,无论舞蹈种类,只要和动作脱离则不可能称之为舞蹈。而就西方舞蹈表演来说,其舞蹈动作通常会呈现出放射性,即在舞蹈表演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身躯美,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芭蕾舞。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实际艺术表现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相互融合,随着西方舞蹈和我国舞蹈的融合,我国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而西方社会也吸收了大量东方舞蹈艺术表演的精髓,最终实现了中西方舞蹈的互相融合。这种加强相互学习,不局限于最初的艺术表演形式,促进了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 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

1 舞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舞蹈都是对生活的真实展现,也是对人类思想感情的形象表现,在文化传承方面舞蹈有着载体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也发生了时尚性的转变和创新,然而舞蹈的创新需要尊重它的历史渊源,一切创新都要以史料为依据。另外,舞蹈除了能够反映其自身的艺术性外,还是社会生活状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舞蹈都能够直观表现出世界各国以及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人文伦理、宗教信仰和风俗等。人们利用舞蹈而实现了对社会现象、人文素养等生活的多方面的了解和认知,这一过程就是舞蹈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如藏舞《牛背摇篮》,从舞蹈中的造型和动作就能够感受到藏民、牦牛和大自然所构筑的相互依存的幸福画面,其中独有的藏族特色和鲜活的生活韵味是对西藏牦牛文化的概括。而在马背上生活着的蒙古族人民,其舞蹈中就展现着他们的民族气质。由于草原是蒙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他们对山川、雄鹰的崇拜诚恳而真切,舞蹈就自然会对游牧生活的各方面有所表现,如骑马、射箭等动作就在蒙古舞蹈中普遍存在。

2 舞蹈应当迎合大众化的审美标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政策的实施,各行各业都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情况诱发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要求。处在当今这个时代,由于经济追求高效率,生活形成快节奏,每个人的身心都倍感疲惫,从而使得放松人们的身心、舒缓烦躁情绪的体育活动成为社会需求。而舞蹈这种活动,除能表现人们思想形态、生活喜好、审美标准外,还具有愉悦心情、强身健体、展现自我的作用,同时也完成了宣传教育的社会价值。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舞蹈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体验了热血沸腾的生命活力与激情,使烦恼情绪得到了有效蒸发,这也是舞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如众所周知的央视春晚节目,舞蹈《千手观音》,一群聋哑人在无声的世界里用完美的舞蹈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诉说着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也正是通过舞蹈使他们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心,激发了所有观众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快节奏的社会现状给大众积累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长期积累势必造成人们身心的崩溃,而舞蹈则刚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起着宣泄压力的作用,它能在人们进行审美的同时宣泄烦躁。在舞蹈的种类中,民间舞蹈主要是为满足大众受用的精神需求而打造的,但以快节奏著称的劲舞、霹雳舞等均是为迎合现代人生活节奏需求以及对现代舞蹈的审美需求而设计的。

3 加快舞蹈艺术的自身发展

人类的舞蹈审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舞蹈表演过程中积累获得的。在舞蹈审美的同时,能够极大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促进个人艺术的沉淀,提升舞蹈审美的趣味性,促进广大受众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大范围的舞蹈审美对于提升舞蹈表演的艺术性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南京军区的歌舞作品《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就是在我国观众对现代舞蹈审美能力提升之后,促进现代舞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重要体现。在民族舞表演过程中应当促进虚拟写意和现代舞表演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舞蹈表演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当代现实意识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我国军人高尚品质中蕴含的人性美和情感美。在舞蹈的实际表现过程中实现肢体表现和内涵表现的双重美感,充分揭示舞蹈中蕴含的人物性格,为以后的军事题材舞蹈创作和表演提供可以借鉴经验。

4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在舞蹈审美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个人认识,增加个人社交和消费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作用。首先,舞蹈审美对于文化产生经济价值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舞蹈比赛和门票收入方面,其对于文化传播和后期发展所形成的帮助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伴随舞蹈艺术的广泛传播所出现的舞蹈培训机构和服装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也难以忽视。随着舞蹈审美的全民化,其对于社会就业率的提升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其次,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实现艺术表现的,根据舞蹈所展现出的表现力和张力实现不同情感的呈现,促使观众将舞蹈作者的个人思想和当前的社会精神联系在一起,实现对民众的再教育。舞蹈《天边的红云》赞美了一群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于斗争,在重重困难面前依然选择前进,最终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可爱战士们。观众在欣赏该部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丽以及生命的珍貴,更懂得了现代幸福生活需要我们去珍惜。基于此,社会大众应当认可舞蹈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甚至可以在其他教育中将舞蹈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扩大,或者使舞蹈成为学校日常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 结语

作为人类长期发展的重要产物,舞蹈是人类的精神象征,受到文化观念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广大受众的舞蹈审美水准也在不断提升,对相关作品进行评判的意愿更加强烈,而随着民族之间融合的加快,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也在逐渐缩小。基于此,在舞蹈审美价值交流中能够促进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更能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舞蹈审美过程中,广大受众应当根据自己对美感的认识实现舞蹈审美理念的构筑,以丰富舞蹈审美形式。

参考文献:

[1] 杨盼盼:《论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审美特征》,《黄河之声》,2015年第3期。

[2] 巩丽美:《舞蹈作品审美现代性的呈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 郭静凤:《浅谈歌舞艺术的审美特征》,《戏剧之家》,2015年第15期。

[4] 仝妍:《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4

关键词:舞蹈艺术,技艺特征

一、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舞蹈作为一门舞台艺术, 有着悠久的历史。就中国舞蹈的发展来看, 自远古时代最原始的舞蹈开始一直到现在, 不管历史如何发展。舞蹈艺术始终是一种主要的文化现象.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其精髓得到继承, 内涵在不断充实和丰富, 到了我国明清时期, 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开始从戏曲当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种直接凭借表演者的人体身段表现现实生活、反映人们精神情感的艺术形式。中国当代的舞蹈大多是一些专业性的舞蹈作品, 特别是随着中国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不管是专业性还是观赏性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出现了专业性的舞蹈教育机构。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中国的舞蹈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不断演变, 舞蹈艺术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社会文化领域的繁荣。

二、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源于生活所产生的独特艺术动作性

首先, 舞蹈艺术以各种肢体动作以及其面部表情来展示心灵世界和表达丰富的情感情调。舞蹈中所采用的舞姿、动作、步伐是经过特别的挑选和编排的, 具有美感的, 能表达人类某些内心的情感和特别的审美气息的肢体动作。舞蹈动作大部分来源于人的自然动作, 这些动作也有对动物或者植物形态的模仿。舞蹈的这种动作性又同时具有艺术型, 因为简单机械的模仿不能形成真正有艺术气质的舞蹈, 舞蹈不仅要求舞蹈姿态动作的生动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而且还要求舞蹈动作能够以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来表达鲜明的人物形象, 传递人类感情。其次, 我们从舞蹈艺术的物质外化形态方面来考察, 也能得出舞蹈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就是舞蹈艺术的动作性。在我们看来, 舞蹈艺术所要表现的形象是能够使观众产生的是直观直觉。一系列舞蹈动作所要表现的是舞蹈人物的丰富情感, 情节事件发展, 以及故事的波折, 人类情感情绪的起伏。而这一切表达的效果都是由舞蹈形象的动作性——人体的肢体动作所决定的。所以, 动作性是舞蹈艺术最主要的特征。“动”是舞蹈艺术的内在生命, 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

2、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艺术的主旨在于表达人类的情感, 因而, 强烈的抒情性也是舞蹈艺术主要的审美特征之一。笔者认为, 舞蹈艺术不是简单的动作语言, 也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 舞蹈蕴含丰富的情感交流, 是传递着人们情感的重要工具。同时, 舞蹈也具有引起共鸣与外射意蕴的重要作用。所以, 舞蹈动作不是简单的人类动作, 也不是人类语言的直接图解, 而是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动作.这是舞蹈动作与体育动作以及人类其他动作的本质区别。

3、节奏性、动作性

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性, 但音乐是听觉艺术, 所以其节奏性是非直观的, 舞蹈艺术是人体艺术, 主要通过动作来表情达意, 所以其节奏是直观明显的。人体动作的快慢、强弱等就形成了舞蹈的多种节奏。

别林斯基曾把古典芭蕾舞比喻为从台座走下来的活的雕像。从舞蹈艺术塑造优美的艺术造型来看, 这个比喻是颇为贴切的。舞蹈者把自己各种高超的技能凝聚成各种身体语言, 这些形态各不相同的动作都带有明显的韵律美, 使舞蹈就有了节奏的美, 给观者以很强视觉冲击。舞蹈的律动是人体动作得以表现的组织形式。它的基础是节奏, 当严格意义的音乐尚未出现时, 节奏就已经存在并和舞蹈结合在一起。

由于舞蹈艺术的节奏性是人体的韵律, 所以, 表现出来的这些节奏性和动作都是带有感情的, 也就是人内在的感情和思想促使了这些动作的安排, 在舞蹈艺术中, 自然产生了各种丰富的肢体语言, 使观者在欣赏时领悟到舞蹈者的思想。当然, 这种带有感情的节奏和动作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 只有如此, 才能被广大观众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积累, 只有如此, 才能被广大观众接受。如果缺少了感情, 舞蹈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舞蹈也可以说是动作的艺术, 舞蹈通过人体的动作或说是节奏来表现内在的情感, 情感以动作作为依托, 如果能将动作与情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那就是成功的舞蹈艺术。舞蹈要表达喜怒哀乐, 还是要塑造人物形象都要以动作为依托, 展现在观众眼前。不管是民族舞还是现代舞, 离开了动作也就不能称之为舞蹈了。当然, 中西方的舞蹈动作节奏是不尽相同的。西方古典舞蹈的动作多是呈放射性的, 尽情地舞动身躯, 似乎想摆脱地球的引力, 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芭蕾。最为典型的芭蕾绷起足尖的站立。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艺术也出现了不断渗透的趋势。西方舞蹈大量传入我国, 丰富了我国舞蹈的表现形式。西方也吸收了东方舞蹈的一些因素。形成了现代的中西方舞蹈相互渗透、相互吸取对方精华的趋势。这种相互学习会促使舞蹈艺术不在拘泥于原有的艺术形式, 从而有一个新的突破。

三、结语

总之, 作为一种悠久历史的舞台艺术形式, 舞蹈艺术有着自身明显的审美特点。我们通过对一些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特征分析, 掌握其主要的审美特征。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舞蹈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谢乐燕.浅谈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思维创作[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7) .

[2]王志红.浅析舞蹈的艺术特征与舞蹈欣赏的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3) .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篇5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许多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汉字的构成古人总结归纳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以及假借,即我们常说的“六书”。书法当然也要基于这些要素,在书写的过程中按照汉字的基本构成才能把书法最原始的精髓表达出来,不能为了看起来更美观而避重就轻或者忽略掉重要部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书法艺术的美我认为除了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美在书法家头脑中的反映之外,还表达了书法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简单来说,书法的美必须源于内心,融于自然。而线条的书写和字形的结构是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基本要素,也是构成书法艺术美的两大基本要素。

首先是书法的线条美,线条是构成汉字书法的基本元素,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也就是说一幅书法作品首先呈现出来的就是它的线条,我们欣赏的时候也是首先看这个字的线条是否流畅,是否曲直适宜,强弱是否得当。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等都会影响线条的形状,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线条的美首先体现在力度上,即强调用笔的力度——笔力的审美概念。东汉书法家蔡邕说过:“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在技巧之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对比关系:线条头尾顿挫转折者是谓„明‟,线条中截平稳运动的貌不惊人的力是谓„暗‟”。这段话指出了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还有一个能体现线条美的就是节奏,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笔的运动特征——松紧、轻重、快慢,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边唱歌一边给我们示范写字让我们感受到书法线条用笔强调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能给人以节奏感,所以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我们从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每位书法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

其次是书法字形的结构,就像前面所说的“六书”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方法,虽然早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形象的艺术。所谓结构的美,也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汉字形体基本呈方块形,但具体到每个字又有繁简、大小、俯仰、重叠、疏密、长短、奇正、向背等造型意义的结构特征。一个字不论有多少笔画,偏旁部首多么复杂都均衡而巧妙地组合在方块里,整体表现出既平衡和谐又灵活多变的审美特征。在中国书法里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有机的结合,一切也都是互为因果的存在着。更甚而,在研究线条美时也不应忽略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字的造型。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这两个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任何一个字形的结构,处处都要考虑到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刚柔等。

最后就是书法是的章法以及气韵,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幅与幅之间的结构问题,是古人所谓的“章法”的问题,气韵则是指书法表达的意境,是一种贯穿全幅的气质与精神。成功的章法布局集中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体势承接,虚实相成,错落有致是书法章法美的体现,它们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三种联络方式。有了这样的章法,一幅书法就会具有混成一体的风情和活泼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说,既有秩序感,又有节奏感,还有飞动感。书法的气韵美即整个书法审美标准的灵魂,也是打动欣赏者的内在机制,人的感情丰富,个性迥异,所形成的书法作品的神韵、风格也千差万别。成功的书法艺术,应该是每个字的线条和结构是美的,同时全幅又组成为一个整体,集中体现出某一种美的意境。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极致就是和人的精神相通。

综上所述,书法的审美包括了“神”和“形”两方面。也可以说是“虚”和“实”的结合,“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线条、结构、章法等内容;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结合起来便是一种和谐美,都是可见的形体美。“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它包含的神采、韵趣、诗情都是无形之物,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实”、“虚”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几千年来,书法犹如一颗明珠,始终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书法的审美当然不能只从书法本身去欣赏,最好也要结合其他艺术比如音乐,美术,诗文等进行赏析。

09级对外泰语

黄菁

试论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 篇6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形式;审美特征

中国画,是属于东方独具风格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将空间与时间合二为一;运用生动的笔墨情韵,在画幅上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气势流畅,灵动多情的美。中国画强调对万事万物的关注和物我合一,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无论是草长莺飞,蜻蜓点水;还是万马奔腾,倾流直下。无一不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生命力,是我国乃至东方艺术的瑰宝。

一、中国画的艺术形式

(一)诗画结合

诗画结合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画本身没有题款,但充满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结合;二是画上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长短。“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绘画史称唐代王维是诗画结合的创始人,他说自己是“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苏轼说:“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词客”和“画师”合为一体的人。在苏东坡的赞赏之下,王维被视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二)书画的结合

中国画的“书”(指书法)与“画”由于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二者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书画的结合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兼长书法,作画时常常以书入画;二是以书题诗写款在画面上,与画面构图协调。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首倡“书画同体”“用笔同法”,书画均起源于象形,“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他根据书画家用笔有共同之处,说明书画同法,后代的文人对张氏的理论,异口赞服。元代画家更强调画中的书法趣味。

(三)印的结合

印最初只是信物,北宋以前的画家作画很少押印,一般只押鉴定人、收藏家的印记,这些印记并非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至元代时期,水墨画占压倒优势,朱文印章已不仅仅是信物标记,而成为画家们作画时不可缺少的构图需求,并对画面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有的印文本身就有含意。如王冕在画上押署“文王子孙”印章,赵孟頫常在画上押署“赵氏子孙”印章。明清两代制印技术大发展,画家对押署印章部位、大小及印文内容和印章本身的艺术形式都很讲究。画家根据画面内容、风格的需要,押署形状大小不一的印章,使画面构图更加完整,更加提高了观赏价值。如文征明《清秋访友图》,系青绿山水图,画面以石绿、花青染树,以淡墨、花青、赭石晕染山峦,山涧水流清澈,在这古朴雅静的环境中,好友二人在岩石旁青草坪上赋诗闲聊,其中红衣白裳,格外显目,但以画面设色构图看,“万绿丛中一点红”有点孤立。画家在画面右角题款处押署“征明”一方朱印,使画面顿时生辉,与人物的红衣裳相互呼应。

诗书画印的结合,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诗如此,作画亦然。一幅好画,配上相应的诗,又以画风所需的书体写之,洋洋洒洒,双璧弥合,再押署适应的印章,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增加美感,丰富内容,在中国画的结合中,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式。

二、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一)意念的传达——意境美

无论是写诗还是作画,都讲求一个意境。意境的表现,是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决定的。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国画试图追求一种包容万象的境界。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相结合,创造出画面上的氛围,而画面中的神韵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中国画中体现的意境,往往都是含蓄空灵的诗意之美和迷远飘渺的氛围之美。正如苏轼赞美王维的诗一般“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如南唐董源的《潇湘图》,长山复岭,茂林远树,层层叠叠;树林中的房舍若隐若现;烟雾缭绕,秀美多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悠远葱郁之感,使观者如同进入其中,流连忘返。中国画中呈现的意境,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使人观后久久留于心中,难以忘怀。

(二)直觉的联想——空间美

西方绘画受“物我两立”的观念影响,故以控制、探索的态度对待无穷的空间,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是一种静止与秩序的和谐。而中国画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意识是“心灵之眼”感知空间万物,注重通过作者本身直觉的联想,把握自然物象整体节奏的流动性。

空间也有节奏,空间美体现出一种时空的节奏。正因为画家是以动态的,不断变换的视点感知空间,所以上下前后的感知过程中,空间已经节奏化。静止不动是不会产生节奏的。如同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举目先看高远的峰峦,随着视线的下移,继而看到幽深的谷壑,再往下看到石边小溪。这就是作者空间意识表达出的一种空间美。中国的画家明白目有所极,幅有所限的道理。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体现无限,只能通过人无尽的思维联想,构造出一幅画外有画的篇幅,让观者一眼望去,不仅看到画中物,更有无尽的画卷随之展开。这是表达空间美的最高境界。

(三)听声而类形——音韵美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的典型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以书法的笔触,用抽象的点、线、笔墨色彩打破时空的限制,呈现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和舞蹈的姿态美。

音乐描情,绘画状物。绘画并非单纯的画面表达,它虽是诉诸视觉的艺术,但涌动的画面中能让人听到流淌的音乐。自然的节律,经过国画的表达,确实能给人一种韵律美,传达出生命的内在信息。画面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都好似乐律中的节拍,有强有弱、高低不同。线条与色彩的组合就像旋律和声的交织。优美的国画宛如一只动听的旋律。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7

一、舞蹈与舞蹈审美

人是进行舞蹈艺术的主体, 它不仅仅限于舞蹈艺术这种形式, 还拓展到武术竞技、艺术体操等方面, 通过多方面的形式来阐述舞蹈的美感。人体动作的变换是舞台表现的关键, 一旦赋予社会功能和形象特征, 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一般情况下, 杂技这门艺术需要表演者具备熟练的技术和超强的毅力, 通过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来完成艺术的表达。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堆砌, 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一定程度的动人情感和顽强精神, 将世界万物美或恶的一面表现出来, 人们在观赏完舞蹈作品后会给予审美评价, 这是舞蹈带给人们心灵震撼的一点。舞

围、调整画面的色调。比如像伞、单车、字条、书包等等小道具, 都成为了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 也能在画面中丰富了色调变化, 强化了色彩倾向。

4.内景时宜选择有窗户较多的实景, 以方便利用光线, 并透视窗外丰富的景色。内景窗户往往影响画面的情绪气氛。较亮的窗户可以丰富画面影调的亮部层次, 加强明暗对比, 使画面具有理想的空间感和纵深效果。在一所宽敞明亮的房间内, 阳光充足, 窗户明亮还会使人的心情开朗舒畅。在一个窗户很少甚至没有窗户的实景环境中可以表现压抑等的气氛。有时利用窗户做背景, 通过补光达到内外景亮度平衡, 利用窗户的透视开拓空间, 丰富画面, 强调真实感。

三、影调和色调的处理

情景摄影往往有较强的主题性和故事性, 每张照片也就带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假定性, 同时画面需要相对较强烈的情感, 影调和色调是体现空间、时间, 强化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影调上, 一般可以分为高调、低调和中间调。高调的照片明亮, 情绪偏向于轻快、明朗;低调的照片情绪低沉;中间调介于两者之间。按照不同的分法, 也可以分为硬调和软调。影调的照片受光面与被光面反差强烈, 中间层次少, 形成强烈、尖锐的情绪感觉。软调的画面光线柔和, 亮度比较均匀, 光比小, 给人柔软、轻盈、细腻的情感。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故事来选择不同的蹈艺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 节奏也在舞蹈艺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动作在节奏、造型的双重润色下变得更加自然流畅。舞蹈动作的每一次变化都有其连接性和必然性, 在整体目的的引导下舞蹈会带给观众连贯的感觉, 舞蹈语言造就了舞蹈形象的生动性, 舞蹈形象带给了舞蹈独特的美感。舞蹈作品的美经过人们主观的反馈后会形成一定的评价语言和心理变化。总体来说, 舞蹈本身和舞蹈审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舞蹈审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独创性, 在抒情性和技艺性的融合下更加精细, 经过综合性的汇总下才能铸就出一支舞蹈。通过审美特征来挖掘舞蹈的本质是艺术形式久经考验的方法之一。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 舞蹈艺术的独创性

独创性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 无论是题材还是主题, 都必须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这就要求作者在艺术构思过程中紧紧抓住创新点, 不能死搬硬套舞蹈艺术的固有模式, 如果只是一味的向观众展现比比皆是的舞蹈形象, 那这部舞蹈作品自然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 因为新意是艺术作品得以永存的首要条件, 在获得欣赏和肯定的基础上才会获得美的享受。舞蹈审美特征的独创性赋予了其本身超强的延伸力。从舞蹈本质来分析美感, 主要表现在人们自主创造作品的过程中, 所谓新作品一定要即在意料之内, 又在情理之中,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创新性的物质产生美感。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至关重要, 在创作手法的切入下显得更加真实动人, 舞蹈工作者要秉承艺术创新精神来进行创作和演绎。《荷花舞》是舞蹈家戴爱莲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舞蹈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究其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带给了观众新意和美感, 舞蹈家在创作初期受到了“莲花灯”的启发, 继而对这个艺术形象进行深一步的加工和创造, 无论是形象还是内质, 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了共鸣感, 舞蹈的魅力在于美的绽放。

调式。如在表现浪漫的爱情故事时, 选择软调更合适;在表现强烈的激情和戏剧性时, 硬调的画面可能更适宜。

在色彩的选择和处理时,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画面的色彩趋向。整体色彩趋向是创造画面情绪的重要元素。冷调的照片形成清新、冷峻的气氛, 暖调的趋向形成温暖、热烈的情绪。不同颜色的基调也形成不同氛围。在怀旧氛围的营造上, 避开那些高饱和度的颜色, 以深灰和中灰为趋向, 在后期处理时, 也降低了画面的饱和度, 来创造时间感。比如在以绿色为主色调的怀旧画面中, 一般不希望出现嫩绿、新绿等高明度和高饱和度的颜色, 可以选择在散射天光下的比较肥厚的叶子, 避开了阳光下树叶的新绿。在后期调整的过程中, 中间亮度和暗部往蓝青色里面走了一点, 在保证高亮度部分的人物肤色正常还原的基础上强化了色彩倾向。

总之, 在情景摄影的拍摄中, 我们要综合运用光线、实景空间、色彩影调等各种手段, 强化画面的氛围感, 使气氛和故事融为一体, 为顾客创造一个故事般的视觉体验。

注释:

1. 依晴.情景摄影的两种拍摄模式.人像摄影.[J].2008年10月

2.[美]丹尼斯·谢弗.光影大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17页.

舞蹈作为一门生生不息的艺术, 需要依靠创新来迸发新的生命力和创造更广阔的舞台。社会环境在每一秒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改变会更加显著, 从审美水平来看社会环境, 也是在朝着一个更加明朗的方向前进。传统、陈旧的思想和观念难以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脚步, 人们的审美水平会加快陈旧事物的灭亡。社会发展会经历很多时期, 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自然离不开农业生产和劳作, 舞蹈工作者紧紧的抓住了这一点, 在舞蹈创作工程中融入了大量的生产因素, 反应当代农民辛勤劳动的精神。解放初期的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全国上下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崭新面貌, 此时的舞蹈作品将劳动人们的生活搬上了舞台, 充分展现了人们对于胜利的喜悦之感, 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时代在进步, 如果到现在还将建国初期的舞蹈主题搬上舞台, 很难获得观众的共鸣, 因为不具创新性的舞蹈也难产生美的回馈。模仿要建立在一个既有事物的基础上, 通过对其本质的分析挖掘出有意义、独特的东西出来, 在抽象艺术的汇总下才能形成一部作品的雏形, 经过反复斟酌和推敲将舞蹈形象最显著的特征凸现出来, 达到舞蹈的高级阶段才算真正完成了一部作品的创作。舞蹈艺术得益于独创性才获得如此广泛的舞台和庞大的观众群, 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审美观来进行创作, 既不能脱离大众也要极具新意。

(二) 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拓宽舞蹈艺术范围的必要手段, 从初期的舞蹈创作到最后的舞蹈表演, 都需要抒情性的加入, 才能将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生动性表现出来。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支撑,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舞蹈情感的爆发, 舞蹈既不是语言也不是表演。节奏会引导人体动作有规律的进行变化, 这个过程中自然会融入真实动人的情感因素, 每一个肢体动作的转变都意味着内心的一次起伏。

象征和比拟是舞蹈表演中最常用的手法, 单靠台词或故事情节来渲染气氛还远远不够, 需要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无声的情感, 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引起情感的共鸣。舞蹈这种表演形式本身是不具有台词的, 音乐节奏会营造出整体效果, 场景赋予了舞台自由发挥的舞台, 台词的缺失既是对舞蹈情感的束缚, 也是促进其无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情感的抒发需要建立在多层次的揣摩和精彩演绎的基础上。舞蹈的一大板块是情绪舞, 它重点突出作品的情感性, 情节舞通过情节的转变和演绎完成艺术的释放, 但是突出抒情性也是情节舞的关键。著名舞蹈作品《天鹅湖》将抒情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王子和天鹅的相遇极具偶然性, 安静的画面下并没有任何言语的解释, 奥杰塔开始对天鹅产生恐惧的感觉, 防御心态自然而然出现, 继而出现一系列的转变, 两者之间开始建立了信任的桥梁, 爱情的种子在萌动着, 这种循序建筑的情感变化带给观众极大的心理震撼。肢体语言是舞蹈最大的表演特征, 节奏、韵律完成了其连贯性的表达, 经过美化的肢体动作才能完成抒情性的融入。

(三) 舞蹈艺术的技艺性

舞蹈审美依靠技艺性来完成实质性的改变。舞蹈艺术在身体语言的阐述下显得更加璀璨, 现阶段舞蹈题材和主题数量的增多使得舞蹈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提高来满足美的要求和观众的需求, 技艺性是完成舞蹈蜕变的重要因素。舞蹈所演绎的内容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和神话传说上的, 舞蹈主题心理活动的进行需要高难度的技艺来完成进一步升华。舞蹈艺术的技艺性首先要通过舞蹈演员来完成, 其中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重要, 一般来说多圈旋转、腾空跳跃等高难度动作都是体现技艺性的关键, 舞蹈慢动作的推出也要结合身体柔软度来进行。编导在舞蹈作品发挥关键的职能作用, 它需要完成场景的布置和动作的设计, 技艺性体现在编导要详细了解舞蹈的艺术结构, 挖掘出人物中最显著的性格特征, 通过一定的手段或规划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

舞蹈工作人员是完成超强技艺性的主体。在编导和演员的紧密配合下, 将技艺性融入到舞蹈作品中, 完成美感的一次提升。一般情况下, 作品技艺性越高所带给观众的震撼会越大。所谓技艺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和超精细的背景设计, 需要工作人员花费许多的精力去完成, 同时需要融入许多具有创新开拓方向的理念, 这是一个越挫越勇的过程, 高技艺的产生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 需要在失败的经历中汲取经验, 成为下一次实践的基础, 实际上是体现舞蹈工作人员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精神的最佳例证。舞蹈演员通过自身努力给观众带去美的视觉享受。

(四)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艺术不能脱离其他艺术形式而单独存在,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成为了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种类。审美特征强调综合性, 是因为舞蹈源于生活这个包罗万象的环境, 美的体现来自于各式各样的事物。将舞蹈综合性体现出来不仅是指不同艺术形式的简单结合, 更重要的是将音乐、文学等因素当成了舞蹈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通过对舞蹈本身结构的剖析完成质的跳跃。舞蹈作品的内容、人物都是影响其风格的重要因素, 同时会形成综合性的高低, 但是只有充分了解舞蹈作品的艺术构成, 才能完成综合性的巧妙结合。

艺术是建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上产生的, 它充分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面貌, 经过艺术的加工体现出美的一面。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 它还是一种文化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 所以说舞蹈所创作和演绎的范围是广阔的。我们开始追寻舞蹈的起源, 最初它是和音乐、诗歌处在同一个阶层, 古代对“乐”的定义也是指舞蹈、音乐、诗歌共同演绎的艺术。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舞蹈和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乐论》中得以体现, 里面讲到诗是表达志向的方式, 歌曲是传播声音的方式, 舞蹈是令人喜悦的方式。随着朝代的变化和人们审美观的转变, 舞蹈渐渐脱离诗歌和音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但是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性始终脱离不了。舞蹈作为一种外在形象的艺术, 更加需要音乐和诗歌的润色。音乐和诗歌等艺术形式并不作为舞蹈的属性而存在, 它们本身也具有魅力的一面, 在融入的过程中赋予舞蹈更多样性的发展。舞蹈审美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过程, 单靠其本身的审美特征很难完成巨大的冲击, 只有结合多方面的艺术形式才能真正的实现美的展现。

三、总结

舞蹈艺术因其极强的审美特征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从审美特征来看舞蹈艺术的发展, 它充分结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显著之处, 在寻求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别的艺术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提升。舞蹈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环境下所衍生出来的, 它满足了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之一, 透过独特的视角完成生活艺术和舞蹈艺术之间的转变, 给人们带去心灵的洗涤和情操的提升。审美特征是决定舞蹈艺术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舞蹈创作和演绎都需要紧紧把握住审美特征, 才能完成美的展现。舞蹈作品只有在独创性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其他特征的演绎, 其中抒情性赋予了舞蹈作品极具感染力的表演, 在技艺性和综合性的提升下舞蹈作品得以完成艺术的绽放。舞蹈艺术不能脱离其他艺术形式而单独存在, 它之所以能够广泛推广就是因为汲取了其他艺术的精髓, 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舞蹈艺术依靠审美特征得以长久、快速发展, 不管是显著还是隐含的特征, 都给观众带去了美的享受。

摘要:舞蹈作为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和节奏音乐的变化来完成美的绽放。舞蹈审美是完成一部作品好坏判断的重要标准, 在舞蹈艺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系列的审美特征。舞蹈艺术分为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两大环节。本文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 分析舞蹈创作中的独创性和抒情性, 挖掘审美特征对舞蹈艺术的重要性。舞蹈艺术需要紧紧抓住技艺性和综合性两点,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舞蹈艺术的绝佳阐释。

关键词:舞蹈艺术,技艺特征

参考文献

[1]徐进.舞蹈审美创造阐述[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2) :58-60.

[2]汪以平.《浅谈舞蹈审美特征与功能》[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3) :254-255, 275.

[3]黄虹.试论舞蹈审美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北方音乐, 2010 (6) .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8

1 舞蹈艺术概述

舞蹈艺术拥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是历史和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灌溉而来的文化财富。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 舞蹈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舞种类型, 其中包括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街舞、古典舞和爵士等。这些不同的舞种类型, 在艺术风格和编排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可以肯定的是, 不论是哪种舞蹈, 其都是由舞者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的, 通过肢体语言向观众传达作品蕴藏的感情, 具有深刻的审美艺术特征。舞蹈艺术的审美构成要素包括舞蹈内容、舞蹈形式和舞蹈情感。其中舞蹈内容包括舞蹈题材、舞蹈主题和舞蹈意蕴, 舞蹈形式包括人体、舞蹈动作和舞蹈语言。

舞蹈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之间紧密相连, 因为它广泛地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部分, 将其在舞蹈中进行融合和发展, 但它又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当今时代, 舞蹈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占据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婚庆、大中小文艺晚会等场合舞蹈随处可见, 人们对于舞蹈的认识也逐渐增多。舞蹈艺术创作者从社会生活中发掘艺术创新点, 寻找灵感, 将现实生活元素融入到舞蹈的创作和编排中去,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形式, 并向世人展示这一艺术成果, 为社会生活添上一笔绚丽明亮的色彩。

人是进行舞蹈艺术的主体, 它不仅仅限于舞蹈艺术这种形式, 还拓展到武术竞技、艺术体操等方面, 通过多方面的形式来阐述舞蹈的美感。在舞蹈表演中, 肢体语言表达极为重要, 它是舞台表演的重中之重, 其本身所具有的形象特征和社会功能会给予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感受。舞蹈虽然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进行艺术表达, 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动作堆积和重复, 每一个动作中都蕴含着或强烈、或委婉的精神情感, 反映世间的某一品格、情操、喜恶和善恶, 人们在观赏舞蹈作品时获得了生动而深刻的情感和视觉体验, 这是舞蹈带给人们心灵震撼的一点。舞蹈艺术有一定的规律性, 节奏也在舞蹈艺术中发挥关键作用, 动作在节奏、造型的双重润色下变得更加自然流畅。动作的每一个变化都不是盲目而冲突的, 都有其必然性和目的性, 在整个动作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动作变化具有连贯性和生动性, 因此,实现了舞蹈的美观性和极高的观赏性。总而言之, 舞蹈与舞蹈审美两者密不可分, 两者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舞蹈审美中要特别注意到独创性这一点, 它是舞蹈审美的关键, 其在技艺性、抒情性地融合下可使舞蹈实现更高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促使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通过审美特征来挖掘舞蹈本身是艺术形式经久考验的方法之一。

2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丰富, 可以使观众得到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使观众沉醉其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和治疗, 同时它能使观众产生相同的心灵共鸣, 与观众形成情感呼应, 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分析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能够提高人们对舞蹈作品的欣赏和鉴别能力, 实现更高的艺术享受。以下主要是对审美特征的分析。

2.1 舞蹈艺术具有较强的动作性

舞蹈艺术的情感的表达并不是通过语言, 而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完成。舞蹈的艺术表现方式是肢体动作, 在表演中会借助到一定的乐器和人声演奏, 因此, 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要十分重视舞蹈动作、步伐的编排和挑选, 其最终形成的动作要具有传达作品情感和主题思想的能力, 同时还要具有美感, 一套成功的动作创作与编排要能够反映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感和现象, 使观众如临其境而深受震撼。舞蹈中的动作来源于生活, 这些动作包括人类自己的动作, 也可是从动、植物中, 或者是任何事物中获得灵感而进行创作的动作。舞蹈动作性艺术性较强, 它不是简单的照搬和模仿, 实现一个极具美感的艺术作品需要一个个灵活生动、规范而流畅的舞姿支撑, 这就对舞者的舞蹈动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当舞者的一系列动作配合度高、舞姿优美而具有表达性, 那么就能向观众们准确地传达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与情感思想。由此可见, 动作性强就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关键, 观众能够通过表演者的动作最真实而直接地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2.2 舞蹈艺术的抒情性比较强

舞蹈这门艺术并不神秘, 它来源于生活, 也发展于生活。人类有思想、有情感, 在生活和劳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相应的人类创造出来的舞蹈也就带有了情感, 具备强烈的抒情性。舞者在表演中通过肢体动作向人们表达和抒发或强烈或委婉的情感, 能够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 舞蹈并不是简单的动作叠加和重复, 它有着明显的情感倾向。

2.3 舞蹈艺术具有较强的时空性

人体的各种优美动作和线条造型构成舞蹈艺术之美, 因此,舞蹈艺术具有较强的时空感。时空感属于流动的三维立体形态, 具体表现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流动, 在舞蹈上找寻更大的展现空间。没有必要的空间条件, 舞者就没有充分的舞蹈活动范围, 反之则有。而由于舞蹈艺术有较强的时空性, 观众就能在感官上得到极佳的观赏感受, 在情感上与舞蹈艺术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获得最为真实的情感感受。

2.4 舞蹈艺术具有节奏性

节奏、表情和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三大要素, 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必须要同时具备这3个要素, 若缺乏其中任何一种要素就不可称之为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舞蹈需要动作、伴奏和音乐来共同完成, 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要符合音乐的节奏感, 因此,舞蹈艺术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3 结语

舞蹈是通过动作、表情和节奏来共同完成美的绽放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是人类文明中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向人们传达精神和情感, 给予人们美的体验, 丰富人们的生活。通过该文的分析和研究, 以期能够帮助舞蹈艺术家们的舞蹈艺术创作, 共同推进舞蹈艺术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玉霞.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戏剧之家, 2016 (13) :151.

[2]王晓萍, 唐爽.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 2013 (17) :117-118.

[3]陈丹.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内蒙古艺术, 2010 (2) :55-57.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论 篇9

一、艺术审美特征对钢琴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受教育者音乐创作水平。钢琴教育在进行钢琴技巧知识的传授时,也对受教育者的气质和情操有着提升作用。现今的音乐事业发展迅速,专业的音乐从业者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调整,加强创新,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艺术审美特质是必要的条件,而艺术审美特质的获得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实现。

(二)增强演奏效果。钢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演奏,所有钢琴教学的受教育者无论是否为专业音乐学生,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钢琴演奏在带给人们听觉享受的同时,使人们得到美的熏陶,因此,听众的感受是衡量演奏者演奏效果的主要标准,而审美特征是引导演奏者演奏者节奏、音律正确的必备因素。

(三)反映钢琴教学效果。掌握较好的艺术审美特征,是钢琴教学效果的体现。我国现阶段的钢琴教育主要集中在教导学生钢琴弹奏技法上,而钢琴的技法不能完全体现出钢琴所带来的审美艺术,需要演奏者将自身的情感和艺术审美特征通过演奏表现出来,因此,钢琴的艺术效果与演奏者的审美特征密不可分,钢琴的教学效果,从演奏者的审美特征中就能够反映出来。

二、艺术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

(一)突显内在情感。在钢琴教育中,需要注意不要让钢琴教育中的纠错执著于表面现象,重点关注内在情感,充分发挥主观感性情感,使受教育者产生审美情趣,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的了解钢琴演奏的真谛,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演奏水平。钢琴演奏的效果需要通过听众的感受来衡量,使听众的感官满足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目的,钢琴教育的审美特征能够将演奏者的内在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在情感上让听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是仅仅依靠钢琴演奏技法无法得到的效果。

(二)充满内涵的技能技巧。人类精神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特殊形态,那就是艺术。艺术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创作者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一般的实践活动都是将实质内容作为活动的主要目的,而艺术则是不断追求表现对象的形式,相对于钢琴艺术来说,其特殊性的体现,主要是在钢琴技法的持续练习上。

法国杰出的女钢琴家玛格丽特·朗指出技巧的内涵:“技巧就是对钢琴的完全掌握,是无所不包的完备的艺术造诣”。她认为技巧可以表现为演奏者的指法艺术、展现内心情感的调色板,想要达到一定的成就,就必须熟练技能,不断练习。著名的钢琴家,例如肖邦、贝多芬等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人,也从来没有忽视过钢琴技能的练习,未将钢琴技能与演奏划分开,从这里就能看出钢琴技能的练习对钢琴演奏影响的重要性。

演奏者在熟练技能后还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技能充分融合到一起,使演奏出的音乐技能与内涵兼顾,学习者能够通过练习熟练技能,但是情感的表达需要学习者自己去探索,因此,将两者兼顾的问题是钢琴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钢琴教育中的难点。学习者需要不断的深入探究、练习,将两者自然的结合到一起,更好地在演奏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思想修养是赋予作品意义的过程。我国钢琴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频频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修养的不足,学习者对音乐的理解首先是根据听觉上的情感感受,乐曲中包含了创作者的情感,听者对音乐中情感的理解,一部分是通过作者在乐曲中明显展现出来的情绪,更多的部分则是通过听者的经验积累。而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超过了特定的历史内容,需要听者对自己所演奏的曲目能够深入理解,挖掘其深层内涵。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是不同的,就如文学上所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内在修养、文学素养积累、人生经验等在音乐的理解上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钢琴教育中,应鼓励学习者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内在修养,丰富自己的阅历,是自身思想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在钢琴演奏中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

三、结语

书法艺术审美特征论 篇10

关键词:情感,情景交融,中国画艺术,创作

我从事中国画教学多年, 深刻感受到中国画历史悠久, 传统精髓历久弥新, 焕发永恒的魅力。从表现手法上来说, 无论工笔和写意, 从本质上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 中国画的根本写意精神体现出中国绘画的抒情性,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审美品格, 中国画表达心中包含着情感的意象, 情感因素必然渗透在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 艺术的情感性与艺术是直接联系的, 情感成为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驱动力, 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画家用创作的作品代言, 把自己的感情体验传达给观者, 使观者也体验到与画家同样的情感。情感是构成艺术的内容, 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情感表现自然而然地成为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因此中国画教学中对情感的理解认知十分重要, 我们对中国画艺术创作中情感审美作用研究探讨, 有益于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学习继承, 对中国画艺术创作诸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一、情感特征是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感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创作的源泉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基于生活而衍生的想象, 没有情感, 就不会有想象, 也就没有艺术创造, 二者结合, 体现出作品的“意”。所谓“意”即是蕴含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 创作构思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志、情思、意趣融合起来, 形成了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 纵情抒怀, 尽情达意。南朝宗炳提出“澄怀味象”“畅神”、唐代张璪主张“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说明艺术重视体验、感悟, 是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宋代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发之于情思, 契之于绢楮”。证明历代中国画家都是以抒发自我情怀为目的, 在艺术表现上强调通过借物抒情, 或缘物寄情, 达其神韵。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从生活到艺术创作是画家经过不断锤炼、不断实践, 驾驭艺术规律的过程, 画家面对生活、面对大自然创作时必须充满感情。古人云“万物有其灵, 草木有其情”, “感物而动, 情即生焉”。作为画家经常深入生活, 下乡写生搜集创作素材, 悉心体味大自然的神韵, 置身山水间, “抚琴动操, 欲令众山皆响”, 这是山水画家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大山与我相畅达, 精神相感应, 这种灵与性的融合, 使画家超然两忘, 心中涌动出强烈的创作欲望, 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画者, 从于心”、“画者, 形天地万物”, 是借笔墨来描绘天地万物而让自己陶醉其中, 中国画作为感情迹化的笔墨形式, 是作者的审美感受渗透于客观景物之中而最终超越客观景物之外的艺术境界的表现, 是从内容到形式完美的统一。

二、中国画是情感的载体, 情感是中国画的灵魂

中国写意画注重心灵感悟的抒发, 是通过所描绘的客观物象表现自己的激情和沉思, 中国画的立意是以物写神, 强调画外精神之表达, 而非画作本身, 以画作来舒展心灵的。宋代欧阳修说:“古画画意不画形, 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 不若见诗如见画。”就是说“物与神会”、“缘物寄情”, 表明中国画是以意为目的。元代画家倪瓒也曰:“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1]元代画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写的概念, 这个“写”字, 道出了以心作画的关键, 写则是写意、写意更是抒情。画家在对客观物象的表现过程中, 融入自己的情感, 达到水乳交融, 从山川风物之中获得创作灵感, 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神思》) 。这反映了画家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黄宾虹先生说的“中华大地, 无山不美, 无水不秀”, 则表达了画家对祖国河山真挚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山水无情, 我有情, 艺术形象是心灵移情的产物。山水画家把游历真山真水时的所“看”、所“感”、所“悟”, 通过个性化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来。山水画创作不是如实的绘制地形图式, 不是照搬生活, 此时的一山、一石、一溪、一树、一舍已不是原始形象, 而是经过作者感情嬗变后产生的新的意象, 是按作者主观创作意图进行重新建构, 驱使笔墨, 调遣云烟, 一切服从意境为主旨, “触目横斜千万朵, 赏心只有三两枝”, 删除其不必要的, 选择其最主要的、最典型的、最生动的美的意蕴。石涛提出:“用情笔墨之中, 放怀笔墨之外。”中国画创作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情感教育功能, 将作者的感情注入艺术作品之中, 将笔墨语言转化为艺术形象, 拨动观者的心弦, 从而与观者之间架起思想情感的桥梁。

三、中国画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目的, 艺术作品是情感的结晶

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被描绘物象有机结合的产物, 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艺术作品首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作者用激情去面对生活, 才有可能创作出震撼心灵的艺术精品。中国画创作是画家对大自然审美感受和把握的一种方式, 往往是作者表现内心对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最早提出了文人画“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的理论观点, 描绘物象不求形似,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文人画注重写意, “意足不求颜色似”, 意到则止。苏轼还讲:“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 取其意气所到。”可以看出士人画 (即文人画) 在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的同时强调追求意境, 表现的是物象的神韵、精神气质。文人画要言之有物, 画中要带有文人情思意趣、文人的思想, 是作者的兴之所至, 表达的是真情真性。中国文人画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 文人画题材多为被世人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和“岁寒三友”的梅、松、竹。古有“君子比德”之说。“四君子”中, 梅高洁傲骨, 兰空灵幽雅, 竹虚空劲节, 菊凌霜自适, 以此来寓意圣人君子高尚的品德、人格操守。古人有“怒而写竹, 喜而绘兰”之说, 眼中兰竹本无喜怒之情而人有情, 是作者经过眼中、心中、手中三阶段的转换获得的真情再现, 眼中之兰竹是审美意象的雏形、心中之兰竹是审美意象的酝酿, 手中之兰竹才是审美意象的物化, 是通过画家的情感迹化而成为手中有生命之兰竹, 其表现兰竹精神蓬勃生机的审美意象完整呈现出来。“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晚枝”, 中国人在最简单的一花一草中承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感情, 融入人类特有的思想和人文情怀, 大地上有草木万千, 花鸟画家从大自然中发现、领悟、寻找灵感, 作品体现的是心灵最深处的感受, 好的画不仅悦目, 且能悦心, 我们欣赏花鸟画作品, 令人顿悟, 受到启迪, 其作品中花草树石已离开原有的本真意义, 其生命境界得到升华, 成为一种人格精神品性的文化象征, 起到了成教化, 助人伦的审美作用。

石涛说:“吾写此纸时, 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 江水随我起。” (见石涛《春江图》题跋) [2]这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果,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语) 。思想情感活动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 既不能为了写情而写情, 也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 景物无情则不发, 情意无景则不生, 情与景不可分割, 绘画作品既是作者心中之景, 亦是情感关照之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得到凝练升华, 塑造出更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诚如清代戴熙所说:“画令人惊, 不如令人喜;令人喜, 不如令人思。”令人思者谓之心画, 这个“思”, 最为深刻、精妙。真正大家的作品就是以学问为画, 以哲学的智慧来作画, 用画作来表达他们对于人生和生命境界的思考, 这也是中国画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其独特魅力所在。

四、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中国画创作的永恒追求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也是中国画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中国画的意境美, 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 它是画家创作的原则, 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意境的深浅是衡量艺术品高下的根本标志, 境界层上高无止境, 一步一重天, 轻易不可得见。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中, “初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及至后来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而今已然是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是作者经过锤炼和升华之境界, 这种境界是山水画审美的最高境界,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

意境的实质就是作者表现客观物象通过触景生情、移情入景、缘情设景, 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依赖于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爱和强烈的人文情怀。清画家戴熙谈到其创作感受时:“画当形为心役, 不当心为形役, 天和饱畅, 偶见端倪, 如风过花香, 水定月湛。不能自已, 起而捉之, 庶几境像独超, 笔墨俱化矣。”在这里画家具体描绘了他当时创作的心境, 即所谓“不能自已”, 也就是在大自然美景前心魂不禁荡漾, 全然陶醉, 为情感所主宰, 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要“起而捉之”, “不能自已”, 其笔墨受之于心, 是真感情之流露。画家通过精微观察事物, 移情入物, 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 如宋代曾云巢画草虫:“取草虫笼而观之, 复就草地之间观之, 于是始得其天, 方其落笔之际, 不知我为虫草耶?虫草为我耶?”可谓身与虫化, 创作中的“物我相忘”的境界, 正是情感酝酿的表现。中国画创作是作者对生活的客观自然体验和主观情感显现的具体方式, 人的思想感情和世界万物是可以沟通的。即所谓的“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和清代石涛讲的“山川脱胎于予也, 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中国画有赖于作者对客观物象的深入研究, 还有赖于作者主体情感的积极参与。清代画家恽寿平在《瓯香馆集》中写道:“笔墨本无情, 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 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中国画意象是极富内在生命力和蕴含有真挚的情感, 好的艺术作品会使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相似或相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与作者产生共鸣, 为观赏者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没有真情就没有艺术, 一切动人之作, 无不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真情体验之后的大彻大悟, 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 是作者经匠心独运创造出的一种全新境界, 它能在有限中展示无限, 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有穷而情不终。好的中国画作品之所以耐人寻味, 就是追求“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是中国画家学识、人品、修养、情感的自然流露, 并蕴含有很深邃的思想。中国画创作中, 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 因此追求的意境, 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并不是为了单纯表现自然物象, 而是通过审美心理, 尤其是情感活动, 借助于客观物象, 感我所感, 发我所思, 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获得生命境界的提升。人和宇宙精神契合无间,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人的生命、精神境界与大自然宇宙息息相通, 中国画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就是追求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圆融、自适自怡, 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 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的思想, 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 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宇宙意识至高境界, 中国画是以写意、写神、写心为目的, 中国画艺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 中国画艺术创作是作者主体艺术思维结合情感活动的结果, 是审美理想的感性呈现, 其中作者的情感是最纯粹、最真挚的, 可见情感因素在中国画创作中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和创造作用, 因此中国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对情感审美的培养、情感审美作用的理解认知, 中国画之所以传承至今经久不衰, 不仅在于其笔墨技法的继承发展, 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画所承载的丰富真挚的情感和作者要表达的高妙的艺术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变动成本法研究下一篇:游戏界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