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转变

2024-07-24

新课改下教师转变(精选十篇)

新课改下教师转变 篇1

一、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裁判者, 是绝对的权威。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的话如同封建社会的圣旨。多年来, 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想方设法把个性差异很大的学生统一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 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性的见解, 统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让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说话、做事如出一辙。新的课程理念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这种合作、参与意味着平等、民主与和谐,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道貌岸然尊严将被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教学关系所替代,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那种教师一统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历史, 探究、合作、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将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不断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道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建构当前所学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二、从教师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关系来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者

传统教学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 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 即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教授,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 以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和育人的功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就要转变学生“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 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 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从教师与教学评价的关系来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传统的体育教学, 由于评价手段的单一, 只有教师评价且只注重结果。只教学生技术技能, 并不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取向。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习了技术, 应付了测试, 但并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实施新课程后, 教师将通过对评价制度的改革, 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对个体差异的重视等, 重新认识学习效果, 教师将努力转变单一的量性评价方法, 树立一种对所有学生来说“能尽力的都是好的”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灵活有效的、以质性评价为主的新观念。

四、 从教师与教学模式的关系来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创造者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2

山西省中阳一中乔建华

自2008年来,随着我省新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仅仅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很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多应有的才能没有及时的被教师挖掘出来,以致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认同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走到学生中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并指导学生实践,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性指导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课改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由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提倡自主研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究,这种探究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

三、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就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接受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开发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应从课程开发的外围逐渐走向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四、教师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转变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三维目标 自我发展意识 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2-01

教师应该多参与教学研究研究,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平台,只要参与了其中,始终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与研究能力,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有所作为,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创新,形成教学特色,从而实现创新教育与特色教学。而且不论是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还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提高教育研究的 能力都是必须的,这样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实践,开拓进取,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把教学当作自己的事业,实现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转变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主导者的转变能促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更好的转变,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教师的转变是必须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发展意识、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树合作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

一、教师必须转变旧观念适应新角色

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大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二、历史教师应该树立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让教育顺应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要求,那么历史教师就必须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教育需要,因此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是极其重要的。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师作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改进,即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教师应该多参与教学研究研究,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平台,只要参与了其中,始终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与研究能力,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有所作为,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创新,形成教学特色,从而实现创新教育与特色教学。其次,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就要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历史教师应树立合作意识

历史学科是一个宽广的学科,但历史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通晓一切 ,而且新课程改革面临新的理念、新的领域、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能力等,这些新的问题依靠一个教师不能够也不可能解决,需要教师们的集体智慧集体力量,集体备课成为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集合众智,无往不利”。集体备课从宏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艺术等,从中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教学进度、考试试题等,从微观层面上讲,可以解决一课的基本知识、重点与难点等等。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宽松,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有利于探讨各项工作。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

我校也非常重视集体备课,学校特别为每科安排了集体备课的时间,还重在落实,从实践看取得了一定效果。而且做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四、历史教师应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特别是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历史学科是一个图文并貌的学科,更需要再现历史的情景复现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 篇4

一、从“教书匠”到课程设计的“研究者”

回顾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 教师充分扮演着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对于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一种“贩卖”, 教师讲课无趣, 学生听之无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从只唯书本的教书匠, 转变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者与研究的实践者。

具体要求如下:

(1) 研究教材教法。

要想实施个性化的语文教学, 教师就应着力研究好教材教法, 要与教材先来个“个性化的对话”, 所谓“深入”才能“浅出”, “居高”才能“临下”, 如此才能从更高更广的视角把握教材、扩展教材。如, 每篇课文中字词的拼写、段落的理解以及由本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出来的相类似的知识迁移, 等等, 都应作为一名执教者课前需要研究的内容。同时, 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有整体的教学目标, 而对于每一篇小学语文课文来说, 没有分步教学目标, 没有教学方法的指导, 没有现成的教案, 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自己来研究设计。

针对第一学段的“个性化阅读”指导, 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去感受;而在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则转变为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感悟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到了第三学段, 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侧重点又要进行改变, 要着力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从言语形式入手, 体悟言语内容及表达主旨。

(2) 坚持自我反思。

反思的过程就是研究和改进的过程。当前的许多教师养成了课后小结的习惯, 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做法。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后, 还会把课堂教学中错误的或不顺手的地方直接写在本子上, 并补上简单的处理办法, 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反思。

二、从“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采用“师讲生受式”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主宰者的角色。在这种关系下, 教师对文本的解释权拥有绝对权威, 更多的情况下,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带有一种被压迫、强制的倾向。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绝对权威的、主宰课堂的角色与局面, 从注重“表演式”的传授者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合作者。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 与学生共建课堂, 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 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这其中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学习、快乐分享、共同发展的目的。

例: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 笔者出色地扮演了一回“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比赛说“梁山好汉的姓名和绰号”;共同表演课文片断;齐唱主题曲《好汉歌》。如此师生合作学习, 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名著《水浒传》的阅读兴趣, 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把握, 而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同学们都能积极与我探讨、交流, 俨然把我当成了一位亲密的学习伙伴。

三、从“仲裁者”到学习发展的“欣赏者”

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常常采用单一的、分数式的评价, 教师以此“仲裁”学生学习发展的优劣。此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苛刻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业发展。“建立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核心。因此, 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扮演好“欣赏者”这一角色, 成为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的见证者和引导者。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 这是一种革命, 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 儿童变成了太阳, 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 儿童是中心, 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因此, 在平时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在选取评价手段时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 对学生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鼓励与促进, 要能通过教学的积极引导与评价, 使学生能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欲望, 享受学习成功。以笔者所采用的“活动评价法”为例, 此种评价以竞赛作为奖赏机制的反馈,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 主动参加语文竞赛活动, 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以此激发竞争意识, 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 新课程赋予了小学语文教师研究者、合作者、欣赏者等角色, 这是对“教师”历史性的新诠释。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彰显出了教师的劳动富于创造性、生命性, 是教师人生价值的升华。在今后的教学中,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 才能更好地服务语文课堂教学, 践行好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宗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上官新端.让学生“触摸”语文[J].小学青年教师, 2003 (10) .

[2]孙传文.适应新理念的要求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04) .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心得 篇5

李晓峰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内容、方法也被愈来愈多的师生所接受。这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契机。作为旧课程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受旧体制影响,而用曾经受到的教育方式去对待现在的学生;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又充满着生机和创新,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去开创新的辉煌。

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凭一己之想,一日可得的,而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首先需要的是一套有指导性的方法和观念去引导和学习。因此,我怀着一颗学习、再学习的心,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一书,希望能从此书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来指导引导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从知识权威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意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彰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整体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将逐步形成;教学过程将从禁锢走向开放,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老师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

下面我就从新课改下教师的变化来简单的谈谈我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以前,我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新课程使我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以前,我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偶尔也会点到有数的几个信徒问几个无关痛痒的“大梦话”。而现在,我和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在争论中寻求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我不是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把学生尊为“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重视,积极性大大提高。我的的主动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说唱脸谱的活动中,我和学生共唱《说唱脸谱》;在《看云识天气》中我和学生一起分组进行天气预报,看谁测的最准。

3、由独裁者者变为协助者

以前,在课堂上,我一人说了算,而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健全学生人格。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给以最大的帮助。当学生对《风筝》的主题争议不定时,我给以指导,并对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以肯定;对于那些很少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会给他一个发言的机会,解除他心中的恐惧。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是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我的任务减轻了,我的担子也更重了。

历史新课改下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高中新课改在我省已经推行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我深刻体会到课改不仅是改变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而历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只有真正领会课改理念,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法,才能成为新课改的弄潮儿。

一、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1、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众所周知,当今的世界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是异常迅速的,史学研究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史学观念也在迅速和直接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时代要求我们不能再做读死书、教死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名研究者。因此时常关注史学发展动态,我们才能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

2、研究教材,合理利用教材

我们教师习惯把教科书看作是《圣经》,教科书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讲。现代教学强调我们教师从教科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因此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整合教材是教师实现这种转变的前提。新教材的编写与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编写的体例和选用的内容上。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的修订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础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而形成的,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

其次,要注意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内容的科学合理的整合。“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作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能力对教材中众多的内容精心选择,取其重点,为我所用。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兴趣是不竭的动力,它可以激发人无穷的求知欲。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应顺势利导,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的交流等教学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如:历史二中的专题四中国社会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主要介绍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讯以及报刊、影视、上网等大众传播媒的变化。这些方面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所以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课余通过走访自己的长辈,实际调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等途径,逐渐加深自己对本专题内容的理解,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学生的课外研究成果进行合作交流合作,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鼓励了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教学评价大都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试卷题型也比较单一,内容只是有侧重对知识的考察,因而忽视了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包括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革以往的评价模式,建立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题型的功能,努力创造出新的题型。除了运用传统题型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种题型,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撰写小论文、课题研究,以小组进行讨论等形式学习。其次,加大对开放性试题命制的研究力度,开放性试题是一种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的试题形式,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的缺陷,因为它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次,应该采用等级制度的评分方法取替百分制的评分方法。

变革传统的评价手段激励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创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3.大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如果把学生看成是加工对象,通过外部压力迫使学生去学习,显然是达不到目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多引导少指责,注意发挥学生探究历史的潜能和积极性。如果学生的质疑过于简单和幼稚,教师绝对不能予以简单的否定,应该是在肯定其积极参与的同时,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不必都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他们解答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總之,课堂上大胆积极地质疑问难会有助于历史教学主体性模式的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顺应这个潮流,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借鉴其它地区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的新秀。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钟启泉朱慕菊 主编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参见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赵亚夫等编著:《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7

新课程实施前的教学实践, 普遍存在过于追求知识客观化或外在形式性, 即教学活动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科学技术等在人的认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味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 却忽视了学生是存在差异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的个体, 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掌握书本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前辈们遗留下的经过检验的知识和真理, 抵触甚至排斥学习者对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的合理质疑;韩愈曾写道“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 大多数教师就将其角色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 形成了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 使学生不断膜拜和效仿, 在学习中丧失自我主见;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 学校、教师重视结果评价, 对学生没有全面、贴切的认识, 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 忽视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发展性的评价, 压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则成为单方面的传授知识的“工具”, 其行为不仅没有领悟到韩愈的定位, 反而让教师这一角色偏离了基础教育本应有的性质, 偏离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谛和根本价值。

2 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在课程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调整, 而且也给教育思想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了:教师在实施课程方案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对外部所提供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修改、调整和转换, 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参, 并且相应添加自己的观点和理念。而从备课到完成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态度与参与程度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行和实施, 只有通过教师的严谨治学才能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有相关调查表明,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为课程设置因素、客观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其中,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教师和学生等, 而在这其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等对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认同、采纳等对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很大。可见,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成功与否, 关键因素之一在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者——教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还是对教学行为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取得的经验,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这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的有关报告曾明确指出,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 “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参与”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 从来没有成功。“走向实践的运动”和“教师——研究者运动”所倡导的理念具有相同点:教师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他们应当参与课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要把课程实施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也是一个要经过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对课程进行调整的过程;并且把课程实施看成是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互动、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学模式的转变, 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归功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而这些最终就要靠教师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完善。

3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3.1 课程目标的要求

长期以来, 我们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课程目标上仅仅就关注认知性目标, 教师只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或理解不透彻, 而没有看到他们是具有发展潜能、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 没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新课程改革会针对这一点, 将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在品德、智能、审美、体质等几方面分别建构认知、情感目标乃至更深层次的目标。这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会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新思考和构建基础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和方法。不仅要使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底蕴,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 以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课程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且予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的学习成为主动性、创造性、个性化的过程。可见, 新基础教育各课程目标是完整的、开放的, 他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也对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理念与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得以自由、和谐的发展, 秉承、贯彻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观。

3.2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的要求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 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 改变了繁、难、偏、旧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可开发或选择适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 这位教师走进课程、参与课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新课程的制高点上, 既能主动地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 又能在微观上把握所任学科的课程特点, 结合学校实际, 充分开发校内外资源, 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施展个人才华的良好机会和有利条件, 又是自身发展的一个极大挑战。

3.3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观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 人们对教师的行为和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教师已经从课程改革的“边缘人”成为“参与者”。人们越来越相信只有在教师批判性的反思自己的信念, 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改革方案的需求之后, 课程改革才有可能发生, 教师的改变成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前提。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相应转变, 即要求教师重建教学方式, 重建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调整现行课程政策, 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 确立课程发展作为教师发展的观念和策略。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必须转变教师角色, 学习掌握新课程理论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成长和发展。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广阔空间, 使教师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由此而获得发展与延伸, 教师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得以提升。

3.4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 注重终结性评价,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发展性”和“多样化”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 由传统的重结果评价转变为重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并采用了新的评价方法, 如个体自传式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等, 使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获益, 在丰富多彩的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但是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建立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性与动态性的评价模式。除此之外, 还应注重形成包括能力、情感、态度等多元化的评价目标, 实施发展性的评价, 以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知识性人才。

新课程改革突破了死板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的框架和束缚, 以全新的课程理念打破和跨越了传统范式的僵局。作为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的教师面临着及其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面前, 教师只有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变和发展, 才能打破传统, 塑造新的教师形象, 诠释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实践和推广, 其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上都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而要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师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角色进行重新的定位和理解, 确立一种符合社会要求和满足教师这一职业要求的的崭新的教育观, 使教师表现出的行为符合其教师角色。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亦农等.普通教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新.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丁怡等译.教师角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6]王铁军.现代教师角色及其素质论纲.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1999 (2) .

[7]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中小学教育, 2002 (5) .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8

一、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 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 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 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 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必须站在学生中间,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展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面向全体学生, 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 注重个别指导,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几千年来, 教师只是传道者,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因而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高为师”等等, 但现在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 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播知识的角色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转变;不断地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转变。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 才能把前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一点, 关键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做到“授之以渔”, 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

三、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

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 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这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 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是提高课程适切性的主要举措, 对于反映学生个性, 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 通过参与课程开发, 教师能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发课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程实施者, 应该让教师享有课程开发的权力, 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作为一种专业活动, 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拓展了自己专业活动的范围, 也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改革应该赋予教师以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 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 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 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四、教师作为研究者

新课改下教师转变之我见 篇9

一、教师要做到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再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淡化基础教育的片面功利性,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重视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的,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 当然,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 科学的求实态度。价值观不仅是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内心深处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因此, 任何科学的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的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来, 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师要做到自己角色的转变

旧的传统教育模式不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教师单纯地依靠有限的知识或“权威”地位已经难以驾驭课堂, 难怪不少教师都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变迁, 我们教师要做哪些转变呢? 一是教师角色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领者、促进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学习通过网络可获取所需知识, 个体发展水平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 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信息时代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教师的定位: 不再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二是教师的角色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三是由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因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 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 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化。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 应更多地理解、尊重学生, 应提高自身的修养, 形成宽容的良好个性, 开展平等对话, 提高师生协作水平, 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教师要做到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它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认知目标, 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关注的中心, 知识的价值是首位, 其他方面是附属的, 这种教法使学生被肢解, 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新课程强调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备课时多关注学生的反映,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四、教师要做到知识结构的转变

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 知识内容的陈旧、知识运用的僵化。所以我们教师必须积极学习新知识, 开阔自己的视野, 树立时刻学习的信心,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知识,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观念, 以此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学生,转变

0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互相激励,互相补充的过程。对教师来说,交往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理解,这个交往更重要地意味着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即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中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调查,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是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有兴趣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关注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的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兴趣、价值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影响和补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授知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由传统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需要教师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以前学生是在教师控制和监督下被动进行学习,以前,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课堂上大多是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课堂的教学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

在新课程中,要求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各种潜能的开发者。其行为变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条件,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建立一个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起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认真听和看,随着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学习。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鼓励,是学生的思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要耐心听取他人的建议,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学和老师学习,应该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探究,和睦相处,相互支持的气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 善于引导,讲求实效

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是看教师是否善于引导,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呢?原则上说,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实践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猜测个无效的活动。但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应该含有不露指而不明。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和问题情境基础上,还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类问题,拟定程序,理清思路,得出逻辑结论,最后检验和运用结论。因此教师应做到:有鼓励和虚心听取意见的态度,随时审视,随时修正,鼓励学生之间交换意见;接受合理的假设,当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启发帮助,鼓励学生有根据的猜测,促进学生自由争论和开放性讨论。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尽量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3 教师与学生应平等互助

以前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维教学,按自己的要求“整齐划一”。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改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花的创造过程。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要先从改变已习惯的固有课堂模式入手。构建课堂上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在实验中论证所得的结论的新模式,改变原课堂中教师不提问学生不能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发言的习惯,建立课堂上可以即时提问。充分发挥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想象力,建立起老师是学生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的新观念。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是学生明确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场所,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

新课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过去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教学内容不落伍,在教学中更具有主动和优势,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思想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与学生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情境,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要和学生有心灵的沟通和共鸣,还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以身作则。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给现代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带给了教师一个改变形象的机会,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在课堂中把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情材料,创造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开扩学生的视野,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上一篇:如何上好试题评讲课下一篇:传统广播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