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金融机构

2024-07-23

国有金融机构(精选十篇)

国有金融机构 篇1

1 法国金融业私有化的背景

在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里, 公营企业在法国的经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二战后的第一届政府在查尔斯·戴高乐领导下, 国有化了近20%的法国企业, 其中包括主要的银行、保险公司、煤炭工业、电力公司和煤气公司、国家航空公司 (法国航空公司) 和汽车企业雷诺公司。

新一轮的国有化发生在1981年, 当时弗朗西斯·密特朗在当选后组成了法国的第一个社会党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国有化达到了高峰, 法国的公营企业雇佣了近235万员工:商业部门就业总数的近14%;国家拥有多数股权的国有企业占了就业率和工业新增加值的近20%, 其中在银行业和保险业国有企业所占的就业率分别为近60%和40%。政府控制下的企业包括大多数主要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相当数量的大型生产企业、几个主导的媒体企业以及主要的运输和公用事业公司。

近20年来,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下,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不断增多。如法国从1986年到1993年, 大约有25%~45%的国有资产被出售给产业和金融界的私人大公司和大股东。

经过不断改革, 1998年法国政府设立局级的政府部门 (国家股份监督局) , 来监控公营企业的业绩并协调政府任命的董事成员的工作。

至2002年底, 法国公营企业就业人数仍然超过112万, 大约占经济部门就业总数的5.8%。大型国有企业和部分私有化的企业通常实行的是单层的董事会, 且公司的总裁和董事会主席合二为一。这些董事会都具备一项1983年法律所规定的独特的三分结构, 通常由18人组成 (在一些情况中多于18人, 而在一些较小的公营企业中少于18人) :三分之一是政府的直接代表;三分之一是“合格人士”, 这些人士通常因为具备对股东企业的特殊的专业知识或者经验而被挑选出来;三分之一是企业工人的代表。

法国大型国有企业隶属于相应的中央政府经济部门, 并且由国家股份监督局、特定政府委员会、政府特派员直接监督和控制;董事会辅设审计委员会、任命和薪资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等机构;董事会成员一般由政府直接代表、“合格人士”和企业工人代表三方成员组成。

从企业控制权结构和金融持股层面, 法国的国有持股、国有控股表现为对法国国有CDC银行Caisse des dépôts et consignations和里昂信贷银行 (Credit Lyonnais) 等国有金融机构的控股。法国几家主要的金融机构和产业跨国公司的相互持股结构, 形成了法国经济的金融核心。

进入2000年后, 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仍然是采取不断的私有化政策, 如2004~2005年法国政府对法国电力集团的减持股份上市, 法国电信的出售股份, 以及交通运输制造企业的大规模私有化案例, 单个企业集团涉及金额都超过50亿美元。

2 法国金融业政府持股结构的比较

2008年掀起的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影响至深, 法国的金融业、巨型跨国公司同样受到冲击。法国政府通过在2000年以来的不断私有化, 对金融业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都逐步退出了国有控股和持股, 目前对公用事业如电力、电信、邮政、铁路和天然气等领域的大公司仍然持有大量股权。

对OECD研究报告的相关资料整理的发现, 1996年底以来法国政府通过金融机构持股的大型公司, 实际上也是1990年代法国金融机构和大型产业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控制权结构, 进行了不断地兼并和重组;至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法国金融业和产业界仍未停止大型公司不断的私有化和不断的并购进程。

法国政府对大型金融企业和公用事业公司私有化主要是通过三种办法:

(1) 出售股权并实现部分流通股上市。如2005年实现法国电力集团12.7%的股票流通上市, 并募集资金。法国政府仍保持了对该集团的绝对控股。

(2) 在资本市场的二板、三板市场上实现柜台交易和股权转让、以及股权置换, 达到法国政府减持股份并逐步私有化的目标。如已经被完全私有化、并且完全被拆分终止的法国里昂信贷银行。

(3) 法国政府对大型金融企业和公用事业公司私有化的同时, 也积极引导和采取措施鼓励金融企业和产业跨国公司的境外并购及全球并购。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 类似的并购已经不断展开, 目的是拓宽业务、增强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如位居欧洲第二大通讯服务商的法国电信集团, 业务遍及全球的法国电力集团, 不断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曾是法国最大、欧洲第四、全球第六大银行集团的农业信贷银行, 在法国三大银行都不断购并重组的背景下, 规模已经排在法国巴黎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之后。

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 法国三大银行更是合并重组不断。如2009年1月,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Credit Agricole) 和法国兴业银行 (Societe Generale) 同意合并资产管理部门, 成立欧洲第四大、全球第九大的资产管理公司, 管理的资产高达8, 270亿美元 (6, 380亿欧元) 。涉及在欧洲、亚洲和美国的诸多子公司和金融业务。不仅是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整合不良资产, 也是提升法国银行业、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

经过分析2009年进入世界500强最大11家法国产业公司和金融机构, 不仅反映法国金融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也是法国金融业和产业大公司私有化绩效的反映。

进入美国《财富》杂志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法国公司共有40家, 其中共有7家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2009年世界500强的最大11家法国产业公司和金融机构集中在石油、电信、银行等基础产业, 在近几年的兼并收购及业绩表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市场, 在亚太区也在不断拓展业务。

3 启示

法国以全能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 在法国政府私有化的政策下, 从1996年到2008年期间, 大型商业银行不仅完全私有化, 而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 法国银行在欧洲和全球兼并收购业务重组, 重组债务、重组市场。

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目前的附属企业主要业务包括了:

⑴汇理 (Calyon) 投资银行, 承担法国农业信贷的投资银行业务分支;

⑵汇理金融 (Calyon Financial) , 从事全球期货和期权业务;

⑶CLSA (Credit Lyonnais Securities Asia) , 亚洲的证券交易分支;

⑷Predica、Pacifica, 保险业务分支;

⑸LCL (Le Crédit Lyonnais) ,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网络。

以上囊括了所有的金融业务, 承担了跨国银行海外拓展的发展。增强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的利润来源, 也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从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 到2008年席卷发达国家的金融风暴, 法国金融机构同样认识到了来自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率和流动性等因素对于金融市场的长远影响, 重组后的法国全能银行更加考虑长远利益。

资本市场中金融产品及各种衍生交易的膨胀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又一次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产生强烈冲击;危机之前通行的风险管理措施在危机面前显得脆弱和萎缩, 法国金融机构摆脱困境的手段不仅仅再局限于诸如基于复杂假定风险预测模型所能提供的预警措施。来自市场的利润结构和多种手段融通资金不仅是力图尽快摆脱危机困扰的措施, 更是谋求长期利润来源。

纵观法国政府从对金融机构和产业跨国公司私有化的进程及在2008年后金融风暴中的政策手段和挽救措施, 以下两点值得强调:

第一, 法国政府在控制权市场的私有化、支持兼并重组等调控手段及监管措施, 重视了治理机制, 反而忽视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高风险产品运作机制的监管。

在新自由主义私有化高效率理论的前提下, 法国政府在1990年代早期至今都在不断推进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逐步减少甚至放弃政府对原由政府控制和持股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 强调私人产权的激励、强调公司治理下的法律监管和财务监管、强调私人部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约束机制。

但是公司治理的加强并没有防范如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违规操作达数十亿欧元的损失, 也并没有避免全能商业银行投资和金融产品高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跨国银行并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二, 同样大规模的法国国有公司和私人公司, 利润来源和业绩表现并不因为私有化而改变。

逐步放弃了政府控股和持股的金融机构在金融风暴面前同样都是危机重重, 而政府仍然持股或者控股表中的产业公司, 由于技术优势或者产品优势在金融风暴中同样获得了高额利润。法国政府保留的国有公司力求稳定利润来源, 私人产业公司如法国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虽接受政府的援助贷款, 但是并不接受法国政府的持股要求, 也反映了私人公司防止外来接管的本能。

参考文献

[1]王永庆.法国的国有企业管理与监督[J].北京观察, 2004 (8) .

[2]左学金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治理:国际比较的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OECD PROCEEDINGS 1999:Corporate Governanc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isation.

[4]www.oecd.org/daf/corporateaffairs Privatisation in the21st Century:Recent Experiences of OECD Countries.

国有金融资本相关内容介绍 篇2

2、主权财富管理(投资)机构向金融机构出资所形成的资本和应享有的权益;

3、凭借国家权力和信用支持的金融机构,所形成的资本和应享有的权益,如证券期货外汇交易场所、金融交易清算结算及征信类机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等金融基础设施企业形成的国有金融资本等;

4、金融或非金融国有企业投资其他金融机构所形成的资本和应享有的权益。

金融资本是指什么

金融资本就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一复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这种融合体现在三方面制: 一是产业资本在扩建过bai程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二是产业资本在多元化的产业延伸过程du中和银行资本相结合;三是产业资本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和zhi银行资本相结合。产业资本在其流通周期里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是现代资本运作的必然。体现了货币在市dao场经济中的本质及其扮演的重要作用。

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是什么?

财政部门作为出资人代表机构,宏观上要建立健全管住管好用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微观上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章程,对国家出资金融机构享有资本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股东权利,并履行相应股东义务。《规定》明确,出资人职责主要包括,指导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实施基础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管理、组织收益上交,依法行使所出资金融机构具体股东职权、制定公司章程、参与管理者考核任免、监督保值增值,制定规章制度以及督促检查等。同时,承担落实国家金融政策法规、优化资本战略布局、健全资本流动机制、完善授权经营体制、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受托人履职、接受外部和社会监督等义务。

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受托人职责是什么?

规定》明确,财政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分级分类委托其他部门、机构管理国有金融资本,发挥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受托人权利主要包括,按照受托权限和程序对受托金融机构行使相关股东职责,协同推进受托金融机构改革,向其派出董事、监事,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管理者选择和考核等。同时,承担提升国有金融资本运营效率、遵守统一的管理制度、监交国有资本收益、向财政部门报告履职情况并接受评价、监督和考核等义务。

国有金融机构 篇3

他表示,在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法治环境建设是决定金融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因素。

无论从立法、法律的体系还是从执法的效率和司法的规则等方面来看,中国的金融法治环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在金融市场多元化主体准入,在存款保险、金融机构破产等方面机制尚须完善;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规模偏好仍不同程度存在;产权保护水平、司法效率和司法规范性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银行的关系。

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我国过去30年的金融改革中,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取向就是要打破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关系,使政企分离、政银分离、银企分离,增强金融机构的商业性和独立性。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各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金融,重视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但应当说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这几年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成立的平台公司自身实际上也成为金融资源的重要需求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上其它主体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并且一些政府金融需求的行为决策往往并不完全基于商业原则。健康的政银关系是中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决定因素,需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作用的边界,使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和阳光化,构建市场经济下应有的政银关系。

三是要解决金融业态的多元化和金融生态主体的多样性。

浅析国有金融资产概念框架 篇4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有学者明确提出了国有金融资产的概念,认为国有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债权和股权两大方面。然而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对国有金融资产的研究并未得到很好地深入及发展。直至2003年国资委成立,将大部分非金融类国有资产纳入其管理范围,而金融国有资产的归属权却一直没有明确。因此,自国资委成立之初,建议成立金融国资委的声音层出不穷,国有金融资产的概念又开始频现于众多文献之中。

2003年12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出资额为限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这标志着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模式的基本确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实际上管理了大部分国有金融资产,因此,自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来,就一直被业内人士称为“金融国资委”。近年来,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如何对高额的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显得如此迫切和重要,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随即应运而生。2007年9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成立,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15500亿元人民币,购买了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中投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专门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中央汇金也并入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至此,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模式已经确立,中投公司这一主权财富基金实际上已经管理了我国大部分国有金融资产。

随着我国金融业以及国际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有金融资产不仅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其风险性和流动性也在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保障国有金融资产的安全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国有金融资产的研究也应当像国有经营性资产一样,形成一种管理机制。近年来,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文献都使用了国有金融资产的概念,然而,国有金融资产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更别说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界定国有金融资产的范畴,构建完整的国有金融资产概念框架。

二、国有金融资产概念框架的内涵

(一)国有金融资产的定义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将资产理解为一种资源,国有资产对应的是国家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资源,预期能够为国家带来经济利益。国有金融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备金融资产特征的国有资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国有金融资产就是国家拥有或控制的金融形态的资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拥有或国家控制。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国家控制的金融资产也是国有金融资产,因为国家拥有控制权的金融资产同样要求实现安全性,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同样要求国家实现有效的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项目都应属于国家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当然,国家持有的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毫无疑问也属于国家拥有的资产。二是金融资产。国有金融资产需具备金融资产的特征,是金融形态的资产。金融资产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是持有的各类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可分为现金与现金等物和其他金融资产两类。前者主要是指各类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和人寿保险现金收入。其他金融资产主要是指由于投资行为而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债权和股权。

(二)国有金融资产的范畴

国有金融资产不管其来源如何,只要是国家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并且承担着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那么就属于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范畴。我们认为,国有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国家持有的对金融机构的股权。这是我国当前国有金融资产中最主要,也是金额较大的一块。目前,这部分资产主要交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二是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项目。如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显然是金融形态的资产,由国家掌控,虽然它不属于国家财富,但是运用外汇储备管理形成的财富增值属于国家财富,同时国家也承担着外汇缩水、外汇投资损失的风险。由于国家持有外汇储备的目的和外汇储备的额度不同,使得外汇储备的管理有别于其他国有金融资产,因此,外汇储备的管理是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由外汇管理局和中投公司共同管理,其中,中投公司主要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在可接受风险范围内,体现收益性。三是中央企业的金融资产。中央企业的资产所有权都属于主权国家,中央企业所拥有的金融资产自然也是国有金融资产,如果忽视对中央企业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由金融资产的风险性和流通性导致的损失,也是国有财富的流失。有文献表明,中央企业对金融资产的投资具有很大的投机性,并且存在着相关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造成大量金融资产投资损失。如曲琳琳、林山(2009)对2008年中央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衍生品投资出现了较大的亏损,这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还暴露了内部控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有投机行为,以及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认识不足等。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国有金融资产是国家拥有或控制的金融形态的资产,具体包括:国有金融机构的股权;国外金融资产(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其他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中央企业的金融资产。当前,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股权,外汇储备这两大块基本上已经有了归属,但是对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还是没有像国有经营性资产那样形成体系,国有金融资产与国有经营性资产在特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当前,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已经确立,但是如何更好地进行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如何确保国有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等重大问题,还完全没有解决。

(三)国有金融资产的特征

要把握国有金融资产的特征,我们得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国有的主权性质,即国家拥有或控制的金融资产,这些资产的所有权或控制权归属于国家,由国家承担着这些资产的主要风险,这也是国有金融资产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国家对该部分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的目标。另一方面是金融资产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即它的风险性、收益性、普遍性、时效性和货币性。

风险性是指金融资产投资给本金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它既能带来超常收益,也能带来超常损失。风险性是国有金融资产的基本特征,我们进行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就是要以保障国有金融资产的安全性为前提。目前的金融工具大部分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在用国有金融资产进行投资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投机行为,那种亏了是国家的,赚了自己可以分红的观念是绝对不行的。收益性是与风险性相对应的,是金融资产投资所获得的收益。金融资产最大的特征就是可能获得较高的超常收益,但同时也可能获得较大的超常损失。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就是要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之间进行选择,优化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以较低的风险实现最大的收益。流通性一般是指,金融资产都具有较强的流通性,可以迅速变现,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能快速转换成货币形态的资产。国有金融资产作为金融资产同样拥有高流通性的特征,具备较强的变现能力。时效性是指资产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格。金融资产大部分都以公允价值表示,收益随时间波动较大,不同时点投资,不同时点交易对金融资产的收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货币性是指其可以用来做为货币或容易转换为货币,行使交易媒介或支付功能的特性。国有金融资产首先是金融形态的资产,因而,也都具备上述金融资产的一般特征。

三、研究展望

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保障国有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国有金融资产的管理模式已基本确立,通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管理的国有金融资产,涵盖了我国大部分的国有金融资产,并且包括了国内和国外大部分的国有金融资产。当前,我们需要重点考察的是这种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否有效,是否能达到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目标,以及如何对这种机制加以改进,如何对其进行监督和绩效考评,以及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定位、投资管理、风险控制和审计能否有效保障国有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等。结合国有金融资产的特征,我们知道,国有金融资产是具备高流通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主权性质的资产,那么国有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显得比国有经营资产的安全性更为重要,这是国有金融资产的真正风险所在,是国有资产中最不安全、最不确定的部分。因此,如何保障国有金融资产在安全基础上的保值增值还有很多的功课要做。我们要加快对国有金融资产领域的研究,尽早建立一套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理论,实现国有金融资产投资和管理的专业化、模式化和制度化,确保国有金融资产的安全,有效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陈彩虹.论国有金融资产范畴(J).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91(12).

[2]高翔.国有金融资产多头化监管的弊端(N).北京:中国审计报,2008-5-14(6).

[3]曲琳琳,林山.当前中央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现状、问题及建议(J).财政研究,2009(8).

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篇5

主办单位: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法学会

时间:2009年8月27日 下午13:45—17:00 地点:上海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2号楼二楼 主持人:陈 昶

徐庆镇 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 发言人:刘 燮 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

李继斌 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

周渝波 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 顾功耘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王 杰 锦江国际副总裁、总法律顾问 段爱群 上海华益律师事务所主任 吴 弘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 强志雄 东方国际副总裁 韩长印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记录人:孙丽娟(华东政法大学07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陈昶: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市法学会和市国资委在这里联合举行“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周渝波同志,多年来周局长和国务院对上海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今天周局长百忙之中莅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大家表示欢迎。在主席台上的嘉宾还有市法学会副会长李继斌同志,市法学会徐庆镇同志,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同志,首先由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同志致辞。

刘燮:尊敬的周渝波局长、各位来宾,市法学会和市国资委今天在这里联合举行“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我代表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向与会的各位专家、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论坛的顺利主办表示真诚的祝贺。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大家都知道这次的金融危机发端于次贷危机,关于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起来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条“诚实守信,平等有偿的法律精神”被严重扭曲,是这次次贷危机乃至于金融危机重要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我非常认同这个看法,对这个问题也需要从事法律工作的同仁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探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如 1 何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出谋划策。上海的国有企业一向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工作,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市国资委系统的企业根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健全企业的总法律顾问制度和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建设,努力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目前,市国资各企业已经按照上海国资委国企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企业法制建设的三年规划,进一步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不断完善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健全法律风险防范的各项机制,将法律精神融入决策,融入管理,融入文化,为促进法律进决策,进管理,进文化,强化企业管理人员法制观念搭建了重要的平台,是我们推进法制宣传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各位领导和专家将在本次论坛上发表演讲,分享他们对企业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宝贵想法,我们也真诚的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推进企业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努力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为国资、为员工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最后也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陈昶:谢谢刘主任,下面请市法学会副会长李继斌同志致辞。

李继斌: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市国资委和市法学会在这里共同主办“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首先,我代表市法学会向参加这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上海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行业齐全、整体水平较高,在本市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的国企改革和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上海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中国制造为更多的中国创造,既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从机制和管理层面加强法制建设。近年来,市国资委着力开展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以推动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法制建设工作,制定了“2009—2011年企业法制建设三年规划”,市国资委注重企业法制建设的举措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之举。我们法律工作者非常愿意和国资委在企业法制建立方面并肩前行,因此,我们双方经协商通过搭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这个平台,组织法律界及经济工作部门的同志一起来研究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问题,并且经常开展活动,为加强我国国企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出谋划策。本 2 次论坛选择“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这一企业发展中的头号问题进行研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今天与会的演讲嘉宾中,既有国务院的有关领导,也有理论部门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新形势下对国有企业法制建设有较深的研究和切身的体会,他们都为论坛做了积极的准备,我们将有机会听到各权威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的法学研究成果。我也希望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能够紧扣主题、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深刻研讨。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论坛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并对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陈昶:谢谢李会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下面有请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局长周渝波同志做主旨演讲。

周渝波: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参加由上海市国资委和上海市法学会联合举办的“国有企业法制建设论坛”。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刚才也讲到去年爆发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最近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大家都可以看到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今天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发挥其在抗击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们企业化危为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的两个看法。第一个看法是法律风险的防范是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当前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怎么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是企业风险防范中最基本的要求,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三个考虑。

第一点,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永恒的主题。纵观与企业共存的各种风险,其最终表现往往就是法律风险。为什么这么讲?从宏观上看,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必须按照经济法制的结构和框架进行运作,否则就没有与其他企业和民事主体进行经济交往的环境和平台;从微观上来看,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其发生的各种风险的后果一方面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 3 一方面就是体现在承担法律责任上。比如在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后,往往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有时甚至导致企业解散、破产或者被并购重组等等。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中宏观和微观的这些表现决定了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法律风险的防范,这是第一点考虑。

第二点就是法律风险防范对大企业、大集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用电器原总裁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在他担任通用CEO的时候,记者问他有没有令他最担心的事情,他说并不是通用的业务让他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情,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这样的事情使他担心。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担心,这主要是因为大企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信誉、雄厚的实力,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或者说他的市场竞争对手并不多,对于外部的风险抵抗能力比较强。这次我们抗击国际金融危机,我觉得中国的企业中,大集团、大企业在抗击风险方面的能力相对于中小企业就更强一些,特别是我们大的国有企业。那么对于这些大企业而言,往往容易对他们造成致命影响的是发生在内部的一些严重问题,就像西方谚语说的:“城堡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我们和国外的大企业交流,有一些大企业就以欧洲的足球队为例来说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一个高水平的世界级的足球队不仅体现在犀利的进攻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要有铁桶般的防守,他们开玩笑说意大利足球的进攻并不好看,但是意大利的防守是铁桶般的,所以意大利球队曾经得过世界杯冠军,这就说明了风险防范对一个大企业而言更加重要。据对一百家世界级的品牌调查显示,36%的世界品牌企业,其历史都在100年以上;28%的企业,历史在80年到100年之间;25%的企业,历史在50年到80年之间;历史在50年以下的企业只占16%,所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没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不可能的。这些成功的企业经验反复证明了企业的管理是成在法治,败在人治。比如说近几年来,国际国内陆续发生的多家大型公司、百年老店严重亏损,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到前两年美国的安然公司及世通公司申请破产、日本的八佰伴公司宣布破产,到国内的一系列企业,包括上市的德隆的坍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到这次美国大公司出现的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的情况,总结这些事件带来的沉重教训,几乎都是因为企业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所以大型企业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要打造世界级的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就要加强法律风险防范。

第三点考虑就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新 4 的挑战。我们前一段时间通过调研,归纳了七个方面的法律风险需要特别关注。第一个是因为市场需求萎缩,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违约风险。签的合约不执行,违约所带来的风险。第二是因为行业整合,企业并购中尽职调查的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今天早间新闻正在介绍陕西进行煤矿大整合,要把陕西省的2200多家煤矿企业经过大的重组后压缩到1000户,这个动作是非常大的,应该讲在当前也是一个时机,但是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怎么搞好尽职调查,怎么处理好相关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弄不好就很容易造成后遗症。第三个是走出去、投资并购时,境外法律环境发生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情况我们也遇到比较多。大家都比较了解,前段时间中铝并购力拓带来各种各样的变数,这些法律风险也要特别关注。第四是有些国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滥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带来的风险。我们这一年遇到的反倾销、反补贴案子数量大幅上升,也充分说明这一点。第五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工程款拖欠的风险。这个不仅是国外,在国内也是非常明显。第六是妥善处理劳动用工涉及的劳动合同方面的风险,怎么样严格地执行劳动合同法,应该讲在现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对我们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第七个是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提前引爆的风险。有一些时候合同双方都还比较彼此信任,但是一到危机了,都担心对方挺不过危机提前倒下,使自己的债权落空,所以又重新按照相关程序来追讨债务,所以这也可能引起新的风险。我们归纳了一下,当前金融危机下我们企业可能面临的这七大类特殊风险,如何防范好危机中凸显的这些法律风险,既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更是对企业下一步发展、乃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一次重大考验。所以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我们第一个想给大家报告的观点就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第二个个观点是,只有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才能依法保障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怎么样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可以归纳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们这里总结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企业的法律管理。企业要提高法律风险的防范能力,首先要加强法律管理,而不仅仅是完成或做好法律事务。英国壳牌石油在2004年,曾经因为错误公布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多公布了很多,而被美国的证监会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处以罚款1.5亿美元,三名企业高管还被迫辞职。该公司在总结这次案件的教训时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企业的各项制度本身在制 5 定的时候就要合规合法,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制度合规性的审查。二是要重视企业法律事务部门、法律顾问提出的审核意见。业务部门必须在向企业高管报告本部门意见的同时,报告其征求法律事务部门的意见,也就是说在报告本部门业务处理的时候不能只报告自己部门的意见,一定要同时报告本企业法律顾问对这个事情进行法律审核后提出的意见。第三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合规文化,这是保证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基础。所以总结三点教训,核心是一个企业要加强法律管理。

第二个方面是高度重视制度的执行。大型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普遍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制度的执行。当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留下一笔遗产——25本珍贵书籍。学校一直把它们珍藏在图书馆内,并要求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在火灾发生前,一个学生正好把其中一本书带出了图书馆而幸免了火灾。第二天,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带出来的这本书可能就是那批珍贵书籍中唯一存世的孤本,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找到了校长,把书还给了学校。校长收下书后非常感谢他,同时下令开除这个诚实的学生,理由就是他违反了校规。哈佛大学的董事会找到校长说情,校长强调,我们培育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来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来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制度执行对一个学校,同样对一个大企业的重要性。

第三就是大力培养企业内部法律人。企业内部法律人及企业法律顾问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专业队伍保障,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法律人就像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一样,直到出了问题才被想到,其实企业内部法律人不仅是在公共设施出现问题时进行维修,更重要的作用是对公共设施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使它们不出现问题。企业内部法律人是与社会律师比较而言的,企业内部法律人对企业所在行业更加熟悉,更能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法律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来处理相关的法律事务、加强法律管理,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打赢官司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无疑是优秀的,但能使企业少打或不打官司,同时保障企业依法经营、不断开拓壮大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才是最优秀的。那么如何培养企业内部法律人,既要重视他们的法律专业素质,也要使他们对企业核心业务有深刻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让他们在企业的业务设计、重大决策、合同谈判过程中充分参与,要落实好企业法律顾问的知情权。只有落实了他们的知情权,才能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我刚才从三个方面的体会谈了提高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能力,结合国资委政 6 策法规局工作来看,国务院国资委也是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法制工作、法制建设的。在国资委组建不久,我们就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去年中央企业按计划完成了2004年国资委提出的“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建设的三年目标”。截至2008年12月31日,141户中央企业执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有92户,占65.25%;其中设立专职总法律总顾问的有51户,占施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户数的55.43%;重要子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有292户,占中央企业报备的重要子企业总数的24.35%;中央企业总部法律事务部门作为独立职能部门的有97户,占68.79%,这是去年年底的情况。今年上半年我们又有跟踪统计,这些数据应该又有进一步的变化。比如讲中央企业总部一共是136户,设立了总法律顾问的现在已经达到96户。2008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黄副主任代表委党委、委领导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三年目标,这新的三年目标是: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力争到2011年上半年,在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全部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的规则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把关率达到百分之百;违法经营发生的新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杜绝;历史遗留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解决;企业法制工作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使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去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又进一步提出了地方国有企业法制工作新的三年目标,即以加快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为核心,力争再用三年时间,省属国有重点企业全部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比例达到70%;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法律工作制度基本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广大国有企业正在按照上述三年目标,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并抓紧落实本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具体目标。我们针对中央企业落实新的三年目标的情况,三个月前印发了专门的进度表,要求企业按照表的要求逐项填写,我们现在就正在把企业反馈回来的进度表进行汇总,汇总完后要以一定的形式向中央企业进行通报。一个优秀的企业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保障企业在危机面前转危为安,可以说是一个成熟健康企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企业重要软实力的标志,所以我们衷心祝愿上海市国有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做得更好,走在全国国有企业的前列,同时我也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陈昶:谢谢周局长的精彩演讲。下面我们就进入论坛。论坛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三位主要的演讲嘉宾,然后就是提问环节。第一阶段由我主持,第二阶段由法学会的徐副会长主持。现在,咱们第一阶段开始。这个论坛要取得成功有个特点,几位嘉宾讲了以后一定要互动,你没互动的的话,这个气氛就与我们设想的不一样。我首先来介绍一下第一阶段的三位嘉宾,第一位是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顾功耘教授,中间一位是锦江国际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王杰同志,补充一下,王杰同志也是我的前任,也就是说老早是我们法规处的处长。第三位是来自实务部门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上海华益律师事务所主任段爱群同志。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有请第一位嘉宾顾教授。

顾功耘:各位领导、同志们,非常荣幸能在今天的论坛上做发言,我讲的题目是《企业国资所面临的监管难题》。这个题目对照一下今天会标上面讲的风险防范,好像有点不大对路,但是我后来又想了一下觉得还能够对路,怎么讲还能够对路呢?我这次讲国资监管实际上是讲体制上的问题。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体制上的风险我认为是最大的风险,监管的缺位实际上也是最大的风险,所以与这个主题联系起来仔细想一想,还是有紧密的关系的。因为给我讲的时间有限,只有二十分钟,所以我就把这个观点摆一摆,有问题大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关于国资监管问题,应该说我们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国资委的领导对这个问题都是有很深研究的,都有实践经验。但是我有个问题一直困惑、一直没想通,所以今天也借这个机会把这个没想通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演讲内容分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的内涵。企业国资监管究竟是什么性质,它的含义是什么,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第二问题我是讲企业国资的监管从现有的法律上来看,依据是什么。我罗列了三个方面,材料上只有两点,后来第三点补充到PPT上面了。就是《公司法》涉及到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里面实际上也涉及到监管的主体问题。第三个大的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面临的难点。这个难点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讲我的一点困惑。

现在我展开的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的内涵。从监管的概念来看,实际上还找不到一个权威的解释。国务院国资委这个名称本身就包括了监督管理四个字,它的全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个监督管理究竟是什么含义、什么性质。在具体的法律里面有的将管理和监督分开来讲,有的称管理,有的称监督,有的是监督管理,实际上有三个不同的用法。《企业国资法》最后 8 专门讲到企业国资的监督,那个监督讲的是人大的监督、政府的监督、审计监督,还有社会监督。监督从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含义,而我这里强调的这个监管应该从政府管理的职能这个角度来考察。作为政府,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来执行监督管理的职能。这种监督管理的职能,我下面讲三个方面。企业国资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庞大的数量,粗略地估计,光是中央企业就有十几万亿的资产,地方国资的总量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我们上海也已经超过一万亿,所以中央和地方国企资产加起来是一个非常大的量。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政府应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把这种监督管理作为政府的一种经济职能来考虑。第二个我认为,既然政府有这样一种职能,因此必须赋予它一种权力,就是监督管理的权力。而且这种权力,不是利益的“利”,而是力量的“力”,这两种力(利)是包含不同含义的。通常我们讲股东的权利,都是指利益的“利”,而讲政府的权力,应该是力量的“力”,它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所以政府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力,不是一般所说的股东权利,应该是从政府层面作为一种监督管理的权力而存在,它的性质实际上应当是行政权力。第三,我认为企业国资监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行政执法工作。这么多的国资应该怎么运作,有法律、国务院的法规、还有具体部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作了规定,那么这些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如何执行,谁来负责执行?应该在政府层面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我从这个角度来讨论企业国资的监管,有特定的涵义,就是强调应该有这样一种职能,这样一种权力,这样一种执法的工作。但是对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我认为这一块是空缺的、缺位的。大家都知道,本来国资委的定位,既是监督者又是出资者。但《企业国资法》出台后,强调国资委仅仅是出资人,那么监督的职能对国资委而言已经没有了。有些学者还专门提出这样的概念,叫做“干净的出资人”,只做出资人,其他事情不管,很多报道上都这样讲。现在的国资委是没有从政府层面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的,它就是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的职能。因此,对照我前面讲的,政府层面的监督管理由谁来执行呢?从国资法后面的规定来看,应由政府监督管理。政府是一个大的概念,它要由具体的机构或部门来承受,而没有这些具体的机构或部门,那由谁来监督管理?政府监督并不意味着由国务院总理来监督管理,在地方也并不意味着应该由省长、市长来监督管理,它总是要有一个具体的承载部门,现在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由于国资委的地位变化了,导致在政府层面的监督管理实际上缺位。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第二个问题是企业国资监管的法律依据。从现在的法律来看,PPT文件里面 9 罗列的比较多,因为时间有限,这个我就不详细展开了。一个是物权法里面提到有关国资的规定,我这里有个材料和大家手里的一样,具体的内容我看不见,大家事后可以看一看。物权法里面有几条涉及到国资的问题,它里面也提到谁来履行出资人职责,谁来对监管承担法律责任。物权法里面的提法还是比较原则的,《企业国资法》涉及出资人职责更具体一些,条款更多一些。我归纳了两个方面,一个讲的是监管体制问题;另一个是监督,就是我刚才讲的人大的监督,政府的监督、审计监督、还有民众的监督,实际上是从四个方面规定了一些监督的内容。但是这些监督,不是在政府层面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的具体监督,人大的监督实际上是立法监督,政府的监督我刚才讲了实际上是一个空的概念,审计监督是专门从审计的角度进行的监督,它不能代替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的全部内容。所以接下来,我就提出企业国资监管面临的几个难点问题,我把这几个疑问提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思考。

第一个就是究竟是谁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通常来讲,在中央是国务院,在地方是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在《企业国资法》里面又讲到具体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这时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已经不仅仅指的是中央国资委或地方国资委,还包括中央或地方政府授权的其他机构。因此,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并不是一个,实际上有好多个。在中央层面,除了国务院国资委,还有其他的部门。从目前来看,财政部也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因为,金融国资在财政部控制之下。在地方的话就更加复杂,比方说我是在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它也有国有资产,不是市国资委直接管,而是由市政府委托或授权,由教育系统的国资监管机构来行使监管权力,行使作为出资人的权利。所以从出资人履行职责的角度来讲,中央层面不是一个,地方层面也不是一个,是谁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个问题很多人一下子并不是很清楚的。所以我这里提出是政府,还是政府设置的国资委,甚至还有其他什么部门,实际上是更为广泛的一些部门和机构也包括在里面的。另外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那么这个出资人的职责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最简单的有人说就是公司法上股东的职责,但是我认为无论是《物权法》也好,《企业国资法》也好,首先强调的是政府,在中央是国务院,在地方是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这种出资人职责我认为不是《公司法》上那个股东的权利,在政府层面它涉及到国家来出资,谁来决定这个出资,决定了以后谁来执行,然后执行出资以后还有来监督,那谁来监督。所以,在政府层面,我认为 10 出资人职责本身应该分解,这个不应该是集中在一个部门手上。按照我的理解,出资决策通常由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预算方案,这个预算出来以后最终要提交人大通过。比方说,今年是2009年,2010年我们国有资产准备投入多少,因为政府的财政除了涉及到政府的支出之外,还涉及到投资的支出。我拿出多少钱,投到哪里去,应该有一个投资的预算。投资预算提交到全国人大通过,这实际上是完成了出资人决策的这样一个职能,然后才是谁来执行。谁来拿钱,当然是财政部,因为这个钱都是上交到财政部里面的。比如2010年我们增加投资5000亿,我就拿5000亿出来。监督由谁来做呢?我认为真正的监督应该由国资委代表政府专门行使监督职责。我们所说的监督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监督加管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监督管理,是从监督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监督管理。以监督为核心的管理,代表着现代政府职能的一种转变。这种职能作为企业国资的监管,就应当由国资委担当这样一种任务。这样就在政府层面作为出资人,把这三种职能分解,然后完成决策、执行和监督。应该从这样一种角度来考虑监管的体制。再一个就是还涉及到,如果出资人职责有多项内容,是否均由一个机构来履行?我刚才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不应该由一个机构来履行。自己决定投资投多少,自己拿钱,然后自己去监督,究竟能不能真正起到监督的效果。另外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监督的目标问题——监督什么?通常我们大家都理解主要是保值增值。但我个人看法,从政府层面进行的监管,一方面当然是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是仅仅这一点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从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我们增加各个方面的投资,从已经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与中央原来提出的一些决策已经有一些背离。比方说国有资产应该集中在哪些领域进行投资,原来早就提出有进有退,在一些领域应该退出,在一些领域我们要加强,应该进去,同时我们应该把国有资产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关键的领域。但现在我们监管的目标是不是围绕这样一个目标?我认为现在已经脱离了这样一个目标了。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投,不管你哪个行业。所以现在国企大举收购兼并,甚至于把一些已经发展得比较好的民营企业都给吃掉,这个是否应该列为我们监管的目标呢,若要保证国有资产投到重点的领域,投到关键的行业去,恐怕现在的做法需要纠正了。

第二个我提出企业国资的监管和出资是否需要分离?就是说国资委真正从政府层面进行监管的话,应该把更多的直接作为股东的权利下放到下一个层次,也就是各种管理公司、投资公司,要建立若干管理公司或投资公司。政府层面,11 国资委作为监管者,具体作为出资人去履行股东的那个权利要交给那些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然后他们行使权利直接依据的就是《公司法》,而不是说国资委行使股东的权利依据《公司法》。这样就形成一种制约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提出的就是按现在这种体制,我们制定的这些规章,比方说国资委现在就在制定一些规章,它作为众多出资人机构之一,为什么它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其他代表国家出资的机构执行,我这点没想明白。原来作为监管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叫所有的国企都遵守那还讲得通。但在今天这种情况之下,中央国资委仅仅代表国家来投资,现在是141家企业,这是中央企业,还有其他企业,我为什么要执行你那个中央企业的股东制定的规定,跟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比方说,我上海地方的国企和国务院国资委是什么关系?地方企业又不是你的出资,你制定的规章为什么要我来遵守?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感到困惑。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提出行政法规由谁来提出草案,因为通常情况估计都是国资委在做。这些规章文件到底谁来制定?这是存在疑问的。

接下来,我提出的第四个问题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责任应如何落实?这个问题涉及到监管的最终效果,即监管目标的实现。比方说现在是谁来负责这些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这个企业违法违规了,监管机构是作为股东来管理的,在政府层面谁来管理?谁来监督?股东管和政府管我认为性质是不一样的。政府管,我可以对你进行处罚,股东管可以进行处罚吗?有没有这个权力呢?这些法律法规谁去负责执行,谁去负责处罚,以及最后对这个企业的绩效,监管本身的效果进行评价,这实际上都存在着一个缺位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我认为国资委应该履行出资人职责中的一种职责,那就是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从出资人来讲,整个政府都是出资人。政府的出资人职责应该进行分解,不能单纯地讲只有国资委是出资人,其他人不是出资人。把公司法上股东的权利下放到国资委一个层面,也就是各种管理公司和投资公司,以他们作为出资人。国资委本身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国务院国资委一直推崇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说国资委实际上就是新加坡的淡马锡,但从现在的这种模式上看与淡马锡模式根本是两回事。因为新加坡淡马锡本身是一个根据法律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而国资委到工商注册了吗,他注册的名称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要求?淡马锡的运作完全是按照市场化运作,它成立董事会,而我们的国资委有董事会吗,哪些是董事,我们不清楚。淡马锡模式根本不是在国资委层面实现,而下面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他们才是淡马锡,在中国不是只需要一个淡 12 马锡,而是需要几十个、甚至更多的淡马锡。通过政府或立法部门的立法,将这些国有资产投资分散到一些投资公司和管理公司,这样也可以分散国资经营的风险。国资委专注于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使这些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始终围绕着政府总的管理目标来进行,实现我们国有资产最终的目的。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

陈昶:谢谢顾教授的发言,接下来由锦江国际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王杰同志做演讲。

王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老朋友,下午好。今天会议的安排想请我就企业对外投资的问题谈点看法时,因为时间关系,我这个题目是不可能讲完的,这个题目很大。我从企业到政府,又从政府回到企业。我实践的体会是,企业里决定一件事情有三个方面的风险,企业可以冒两个方面的风险,另一个方面是不能冒的。比如企业要上项目,马上就碰到一个问题,技术上有问题、难关、风险,这个风险我们不怕,我们可以技术攻关,失败了再来。技术风险解决以后,做这件事情没有钱,我感觉也不用怕,可以借款、融资、举债,冒财务风险。但是法律上有风险,谁冒法律风险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据我在企业和政府的工作经验,感到法律风险是不能冒的。国资委和法学会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我现在又回到了企业,我对自己在94年到96年的经历感到很荣幸,和世界500强中的300强谈判过,跟美国福特、Armstrong、英国皮尔金盾、日本三菱都谈过项目。那个时候谈判,是中国要引进外资。我到了锦江,这一年,我们的谈判是和世界上最顶级的酒店管理企业Interstate、Starworld谈判,这个谈判是要走出去的谈判。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跨国的超级酒店管理公司的法律主管到底在想什么,我将如何做。本来这个讲义上有5个问题,时间关系我不能完全地讲,我只能点到为止。

第一个问题,我们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总法律顾问,在涉外的国际经营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里到底在想什么,我认为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你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原来国资委一直强调,法律思维离不开经济思维,两个思维是要结合的。所以我的第一点其实是在讲,法律人在考虑法律问题的时候,基点不是法律问题,是经济问题。当前中国企业 13 要走出去,我们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呢?我这里概括了四点。首先,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增长格局有所变化,但是经济全球化大的趋势不会改变,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判断基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技术性作用不会改变。第二,政府维护市场运行的职能会有所强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当然也包括美国政府。但是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第三,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可能会有所推进,最近人民币在世界的地位可能会提高,我们的发言权可能会大一点。但美元作为主要国家的主要货币的格局没有改变。第四,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会有所上升,特别是“金砖四国”,但欧美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所以,在今年我们锦江集团收购美国的顶级酒店管理公司Interstate的过程当中,我切身体会法律人的思维的基点应该是经济思维,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一点。

第二,法律工作者要有什么作为呢?就是我们的思维和逻辑。首先,我认为全部的法律工作应该在国际经济运行规律和行业发展逻辑中寻找到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就是要确保企业完成它最终的目标,在企业赚钱的过程当中,法律去帮它维护好,去帮它利益最大化,去防范它的风险。这就是我们法律工作者的逻辑基点。原来我在国资委和我们的法务交流经验,我经常讲,法律顾问要讲“三句话”,不能讲“一句话”。第一句话,这件事情是不是合法。锦江董事会要决定一件事情,问我这个事情是不是合法,我必须要作出判断,我不作出判断,谁作出判断?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这么做法律风险在哪里?你要揭示风险,如果讲不出第二句话的,这个人没有水平。但是关键是第三句话,如果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我建议怎么做?这是要有点功力的。我们针对自己行业讲的这三句话,恰恰是我们全部法律逻辑的起点。第二,法律的思维是全面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国内法和国际商事管理的法律渊源中把握关键的法律问题。有的法律顾问写的法律意见洋洋洒洒,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只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从实战的角度来讲,法律意见书要揭示关键问题。我讲话不多的,但我三句话讲到点子上,就是要从国内和国际的惯例当中把握法律的关键。第三,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法律规则的国际化。这一点在实务操作中我们越来越有体会。跨国资源的流动,国际贸易需要统一的规则,WTO的规则就是最好的法律规则全球化的典范。当然要防止法律国际化变相成为美国化或者否定民族化。在这三个逻辑的视野当中,我感觉法律工作者才能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

第三,从宏观上讲,系统和体系的重要性。我认为首先要看宏观,宏观是法律工作者,特别是总法律顾问必须关注的。我认为在总法律顾问的整个思维里面,法律体系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当你经验不足的时候,以体系替代经验是非常好的捷径。我们法律工作者具备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我们学习的法律的特定术语当中,考虑问题的特定角度当中。以前国有企业的领导出去考察战略伙伴,喜欢带两个人去看人家三样东西。第一个人带办公室主任,第二带财务部经理。看三样东西,一看营业执照。一看营业执照注册资本5个亿,是个大公司;二看人家的财务报表,几百个亿,是个大公司;三看厂子里有多少人,万人大厂,是个大公司嘛。但是,06年新《公司法》出来以后,19个区县要求我去跟他们交流,我当时跟我们的总裁董事长讲,现在出去考察战略伙伴,可能要带三个人,看另外三样东西。首先带个办公室主任,带财务部经理也不错,但是还要带总法律顾问。我到了锦江以后,董事长出去谈判,我必须在旁边的。看的不是营业执照,美国公司进来都是一美元注册一个公司。跟我们谈判的美国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一个一美元的公司到中国和国有企业搞合资,拿了我们厂房土地去抵押,然后取得银行贷款,我们还认为搞了一个大合资,我们被人家玩得厉害。只有银行的资信才是真的,银行对它的评价才是真的。第二也不看它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没什么用,要看现金流量,流量是真的。第三,不是看厂子里有多少人,而是看自主品牌和客户名单。我认为制度一变,观念要变。这种思维是哪里来的?只有法律工作者具备。这是从体系和系统里面学来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够展开。在整个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税收,包括国际争议的解决上,我们有一套特定的法律思维,而这套法律思维正是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的关键所在。

第四看微观。宏观问题解决以后就是我怎么做的问题。首先我感觉在整个国际经济的投资过程当中,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教训非常惨重,这里面的源头是法律的设计没有到位。最近锦江在谈判几个项目,大家注意到AB股都已经停牌了,31号复牌。我们在做什么,这里我不便讲,我们有正规的信息公开的渠道。但是我可以这么讲,锦江走出去的所有谈判,都是在董事长领导下总法律顾问全程控制的。法律风险的防范从决策的时候就进入了,这里我特别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这几点。首先,我们要准确地选定企业的组织形式。我走出去收购兼并,是成立合资公司,还是收购后组建独资公司,还是像某些西方国家一样组建非法人实体,这是很严峻的技术问题。我认为许多国有企业走出去,最后遭受重大法律风险的时候,往往是源头上这点没有把握好,糊里糊涂地出去了。出去以后想一定 15 要自己一个人走路,没有人陪的。锦江不会这么做,我们收购Interstate,首先跟美国最大的酒店投资商德尔公司组建一个50对50的合资公司,然后两家共同去完成酒店的收购。我可以利用它本地的经验。千万不要一个人逞能。但是这个问题,国内法律界多少人在研究呢?我注意到国内法律专业机构的经验不足。

第二,要用有国际经验的中介机构,比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我们现在都用大牌的,我们不在乎这些钱,比如说我请Baker&McKenzie,它的价格很高,但是我认为值。只有这样的中介机构的团队在境外才能够帮助我们考虑法律风险的防范,这个钱不要小气。

第三,东道国和母国的法律框架是整个法律框架设计的原点。这里我特别提到备忘录MOU的问题,同志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备忘录。今天我不能就这个问题展开,我认为广大的技术人员要注意这个问题,它是今后跨出去战略在法律上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四,要有完善和透彻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就是我刚才举的案例,需要视野和角度的深入性以及专业性。专业性的尽职调查必不可少。我在96年的时候,曾一年到英国3次,英国人的尽职调查非常严格,英国银行付一块钱,要六个人同意。我感觉这个成本很高,但是非常值得,银行的钱不会糊里糊涂地就出去了。我们这里是几十亿的钱,两个人就可以搞定。这种制度下培育起来的企业,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尽职调查的理念。每件事情都要有各种角色的人予以分别负责。我认为尽职调查发展到今天,难度越来越大,但是作为总法律顾问,尽职调查是你对董事会提出合理意见的一个基础。哪个总法律顾问在发表意见时,只有看到尽职调查报告以后才有发言权,我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第五,在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有一个风险的评估。对风险要进行识别、分类和评级。风险有很多种,但是最后产生风险的是法律风险,因为进法院门的或者进仲裁机构门的必然是法律争议。任何风险在我眼里都是没有价值,但是法律风险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会产生结果。

在国际经营过程当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管理文化的整合,这很难。像锦江上个月在世界酒店业最新排位中是第13位,从17位到13位,亚洲地区第一位。就算是这样,你的被管理的对象,曾经给四季酒店管过、给凯悦管过、给希尔顿管过,我们的压力就大了,这些都是顶级的管理公司。文化的融合也是法律人要考虑的,整个收购里面要体现这一点,否则就会有争议。比如说,我曾经碰到一个顾客,酒店的经理允许他养一只狗,费用是一年12000美元,中国人收购下来以 16 后认为这笔开销不应该由酒店来支付,一下子就把这个费用给砍了,这个人很不高兴,工作积极性马上就下来了。在他的文化的培育中,他认为狗是他的组成部分,你不尊重他的狗,就是不尊重他的工作能力,同样对他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的法律工作者要关注的东西很多。

最后,微观层面我们肯定要把突发事件和防止国有资产的恶性损害作为我们逻辑的归宿。要打赢国际官司,在源头上就要考虑好,写合同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怎么打赢官司。因为不能展开讲了,我愿意把微观层面的几个部分贡献给大家。

最后是信息和控制。我认为在整个中国对外投资经营当中,信息必须全方位地把握。我这里有一个表,所谓全方位的把握是从这五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经济环境,有15项指标,是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一致推荐的。第二,政策环境,有5项指标。第三,法律环境,有4项指标。第四,文化环境,有4项指标。第五,技术环境,有5项指标。我认为信息把握是我们国有企业在国际经营、投资过程中,必须多方位注意的。整个投资经营过程当中,我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大量的案例分析,感觉到已经悄悄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说,现在的领导者或管理人跟原来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已经有不同,过去领导者和管理者无所不知,样样都懂,现在的领导者不强调自己样样都懂,强调自己是一个学习者。过去的领导者、管理者往往是国内视野,但是现在是全球视野。这里面细微的变化值得研究。这也是我们在对外投资和国际管理中,在法律控制过程中注意把握的。注意这个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讲义上第五条的第三个问题,关键是实现控制、主动防范风险。防范风险不能被动,要主动,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思维、法律思维的结合,使国有企业在国际经营管理之中立于不败之地。谢谢大家。

陈昶:谢谢王总的发言,接下来由上海华益律师事务所主任段爱群同志做演讲。

段爱群:各位领导、老总,非常感谢上海市国资委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这几年来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的思考和学习的体会,跟各位领导汇报和交流。我们集团最大的特点是将“产”、“学”、“研”结合起来思考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我们的“研”不仅仅是一般的课题研究,我们是参与像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一些比较大的前沿的财政制度的制定和思考。比方说中国投资总公司,我们在参与研究中提出把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分开,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另一个方面,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由中国平安牵头,保监会主导,起草了 17 《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等等。像类似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今年国家进出口总局连续出来的59号文、60号文,包括刚刚财政部出来的2009年1117号文。通过这些学习和研究,以及我们在前面这些改制中的思考,我们就感觉到改制重组真的是一篇大文章,要真正做好的话,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法律方面的论坛,我就想到金融危机过程中大家引起共鸣的是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以前西方认为,我们将他们的投资国有化,但是没有想到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西方把我们的境外投资国有化,比如平安投资富通,最后比利时政府将其国有化。当时我们提出这是一种新型的政治风险,应当考虑如何安排。另一个问题是华尔街金融危机最大的赢家和最大的祸根是谁?他们认为是在管理层,管理层很贪婪,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对于我们的管理层和职工持股能够带来哪些问题和启发,这个非常重要。改制和重组的定义和模式大家都很熟,有法律形式的改变,有限责任公司变成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法人变成公司性的法人。然后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合并或分立,公司法有规定。我们的改制中,企业最关注的又有实质性影响的是财税这块。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做改制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国家的政策。在不同的阶段,改制重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最早84年中央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出来以后,拉起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那个时候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把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即市场的客体,变成市场的主体。《公司法》出台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这个目标在一层层地推进,不仅要有现代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以后,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我们的竞争力和集中度怎么培养和安排,所以要考虑政策的取向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问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和要求。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的问题不是一个量的概念,而是一个成败的概念,把握好的就成功,没有把握好就会失败。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有许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比方说管理层的持股和职工的持股问题,持股是不是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比较大的企业,如AIG,上周在北京与其亚洲区的总裁谈这个问题,即管理层的持股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没有管理层持股的话,那么这么一个泻通函数和激励、约束机制能不能建立起来,像这个问题我们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就碰到了。我注意到包括财政部也好,国资委也好,对管理层持股既谨慎又规范,但是还是开口子的,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前后的政策比较零碎,难以成体系,在几个 18 大问题上难以把握。比如说,哪些企业允许它的管理层持股,它的资金来源何处。如果现在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话,股东的人数是受限制的,持股会、工会持股,证监会反对,如果通过信托或是委托持股,国资委是不支持的,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持股,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持股的比例不易操作,资金来源这块,企业对职工持股到底有哪些支持和安排,一般来说不能垫资,不能贷款,更不能拿国有资产直接去作价入股。但是现在对一些风险投资的国有企业和一些高新产业有一个口子,国务院今年应该是28号文对海淀区的高新产业就有一个口子,对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方面可以入股,这些费用在税收方面如何处理?我们国家的《公司法》134条规定,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但是财税部门规定,管理层和职工的持股在所持股票上市的区间里面,与你的职务或被雇用是有关系的,是按照你的薪金来考虑九级仓和五级仓的累积问题。但是一旦你的公司上市之后,这个时候的价格到你抛售时候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按照财产收入来收税,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作为薪金来考虑的话为什么不能税前列支,而一定要按公司法规定的在税后利润中支付,所以这些前后是有冲突的。这里面有一个敏感点在什么地方?你不要触发国有资产侵占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大家深有体会的是,前几年,内蒙古伊利股份的董事长在进行管理层持股时出了问题,最后是我们全盘收拾,它在这个里面失败的原因和有启发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另外一个方面我刚才讲到了,就是国有企业有他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对职工的安排和对劳资关系的处理。比如,一次性地辞掉这些职工要给予补偿,那么补偿费用的支出问题,还有内退职工的费用,还有退休职工的费用,它在统筹外有一些费用,这些费用怎么来进行开支和处理。2009年的1117号文规定既不能从净资产中直接扣抵,也不能从转让价款里面进行扣抵,你要从转让收入中进行扣抵。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保值增值,再一个是税的问题,我们在制定方案时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个依据就是法律。05年《证券法》和《公司法》作了修改,07年《会计准则》全部接轨国际化,《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出台了,我们相关的改制和重组依据的法律有很大变化,特别是最高法院今年和去年出台的《公司法》解释二和《合同法》解释二。因为这里面问题非常丰富,我就不展开来细讲。

第四个问题是税收法律的问题。在改制重组方案涉及的过程中,你这个交易结构怎么设计,我们认为这里有三道关。第一道关就是你从整个企业的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安排一个架构,第二道关要用法律来进行检验,它有哪些风险,考虑哪 19 些与法律有冲突,哪些没有规定,法律将来可能会这么规定。第三道就是税收和会计,你怎么做才最合算,怎么做才避税。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税务稽查一般不查国有企业,即使稽查也不会作出苛刻的要求,国有企业往往容易掉以轻心,我提醒大家的是,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关注国有企业,我们国有企业将来它的目标是走出去,将来它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对手是国际上的竞争对手,那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交税的地方不交税,节税的地方也不节税,你不交税时税务部门也不来找你。这里面有一个什么后遗症,就是WTO框架下的反补贴这把利剑导致的后果,这个问题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举一个例子,当年英国联合钢铁公司,在国有化改制过程中对其中一个指标放得比较松,对企业股东有一点好处。这家英国钢铁公司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钢铁公司发生强烈的竞争冲突,这种情况下,美国钢铁公司在调查中发现,评价作价入股时,政府有一块没把它算进去,于是抓住这一点,正是因为你政府有这种补贴,才导致英国钢铁公司的供给曲线右移,所以要对其征收惩罚性关税。英国钢铁公司没有办法,把它买的公司再出让给民营企业,美国公司仍然不放,当年给你的补贴使供给曲线已经右移了,没有回来,因此追缴其惩罚性关税。因此,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国有企业,在反补贴问题上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税收这一块在WTO反补贴协定中叫财政资助,税收支出是重要的一环,考虑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进去。另外一个问题,即最后一个标准是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企业、职工、管理层、国资委、债权人、税务部门等方面的问题都要考虑。在协调上有很多技巧,这个我就不展开了。时间有限,不能按照讲稿来了,下面我发言的第二大部分,我将重点讲一讲改制重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问题值得借鉴和启发。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价入股,作价入股有几种,国有企业吸收外来投资者,有一个对价问题,对价和对赌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与法律上的保底条款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问题。第二是劳资关系的处理问题,我前面已经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第三是职工持股和安置资金的来源和处理问题。在持股的主体和公司的自治结构之间如何安排,共益权和自益权如何合理划分,分取股息,对管理权、投资权、表决权怎样作合理的安排。另外一个是关联交易问题。我发现《公司法》和《国有资产法》对关联交易的界定有冲突,关联交易表决这一块,本来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是要回避的,但《国资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也要回避,这样一来问题很麻烦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控股公司的问题。我国没有《控股法》,控股股东的地位和作用、边界到什么地方,都没有规定,现在很危险的地方是许多集团一个控股股东说了算,公章全部收起来,然后等决策下来后公章统一盖,这个很危险,这样就触犯了资产混合和法人人格否定,可能诱发连带责任风险。因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要加快控股公司的立法。还有一个就是公司资本制的类型问题,比如说京沪高铁,总投资2200亿,注册资本为1100亿,按现在《公司法》的规定首期投资20%,但这个钱出资后比较闲置。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不这么做它不能注册,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现在往往是一分为二,留下一个总公司,往往是非公司型的企业法人,它算不算控股公司,承不承担有限责任。像这些问题,应该来说都没有明确。这些问题应该来说都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能一一展开。我提出的建议,若要归纳总结的话,一个是不能仅仅只从法律、财务、财会各个分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定要联系起来考虑,法律部门、财会部门都有它的角度差,包括投资顾问,怎么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考虑。第二,我们要知道国有企业作为我们制度的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的功能是非常特殊,那么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碰到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所以这一块怎么进行超前的安排就显得非常要紧。其他不多讲了,谢谢!

徐庆镇:第一阶段的研讨已经结束了,非常精彩。我相信第二阶段也会继续保持风格,好戏在后面。我们第二阶段的专家学者,第一个是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弘教授;第二位是东方国际副总裁强志雄;第三位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韩长印。下面先有请吴弘教授做演讲。

吴弘:谢谢徐会长,各位下午好。我这个题目是比较理论化的,大家知道这两年我们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一直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些问题都比较集中。有一些大型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产生了巨额的亏空,国企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这样实际上兴起了一轮制度建设的问题。当然亏空问题也不纯粹是制度的问题,制度的确有缺陷,不管是国家的制度还是企业的制度,不管是执行上还是制定上都有问题,这样就兴起了一个制度规范的高潮。标志就是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国资委公布了《进一步加强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通知》,对央企进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个可以说是整个制度建设的一个高潮,那么我这里就对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 21 一些想法。

第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对衍生品投资制度建设的意义。首先第一点是要认识金融衍生品的双重属性——既有高收益又有高风险。衍生品作为一种金融的合约,它的价值是取决于一种或多种的基础市场或指数的。我们根据深度来讲有远期的、期货的、期权的,现在已经发展到结构性的,衍生品的价格受到基础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它不是一个实务性的资产和劳务,而且它还具有比较大的杠杆性,至少它都是采用保证金的,所有都有杠杆性。此外它本身属于创新类产品,而创新就是为了回避现行的监管和管制,所以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衍生品就要比基础资产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导致的损失就是风险。衍生品的确也带来很高的收益,所以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的话,它就帮助企业管理风险、锁定成本、稳定收益或者对冲风险;但是如果认识不足,贸然参与、过度投机的话,就可能给交易者带来巨大风险。比较典型的就是前两年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以及中信泰富,这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双重风险不能被某一方面所蒙蔽,仅仅看到收益而不看到风险。因此,企业在这方面要有一个认识,这是第一个认识。第二个认识是一些国有企业参与衍生品交易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衍生品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风险的,当然它有它的投机功能。那么国企参与衍生品交易本身就是为了规避风险,参与衍生品交易主要有三方面的国企。一个是大宗商品的买家,包括原材料、能源、农产品方面,这个已经是必然趋势,因为我们是世界工厂。第二个是资源性生产的企业为了防止国际市场的大起大落,来锁定预期的利润来套期保值。第三类企业就是出口企业为了规避汇率和利率的风险,也必然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抵抗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基于这些原因,国企参与衍生品交易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噎废食,这是第二点。第三点认识是制度的建设是为了防范风险,保障国资和国企的安全。历来国资委都要求国企重视衍生品中的风险,要谨慎经营,严格管控,但是还是有些企业不以为然,所以去年一系列的企业爆发出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些高级的制度,特别是通过法制的渠道来防范风险。应该讲在现在的条件下,企业有盈利的冲动,同时企业也有好的物质基础和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为从事衍生品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充足的资金。于是怎么样保障国资、国企的安全,这是法制建设上面临的重大任务。第四点认识就是金融安全。国企从事衍生品交易也是金融安全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也是为了金融市场和体系的稳定安全,所以第一个方面还是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对相关法制建设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也是贯穿在立法、司法、执法中的一些指导思想。第一个是要以控制风险为核心。不管监管也好,法制也好都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而这个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度制定和执行。但是这里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控制风险并不是要禁止国企进行衍生品交易,而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衍生品的市场有所发展,特别是国内的衍生品市场还需要发展和健全。总的来讲,要保障国企规范有序的进行交易,实现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目的。

第二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明确国企投资衍生品的目的。我们的制度建设不管是哪一层级制度的建设都要明确衍生品投资的目的,首先要区分过度投机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就是衍生品使用者利用远期的现货市场或衍生品市场,将远期现货的价格风险通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来进行转移,当然这种转移既转移了价格波动造成损失的可能,也放弃了价格波动产生收益的可能,所以它主要是锁住利润,回避风险。但是利用衍生品的过度投机就不一样了,它往往是单边的,它利用衍生品的头寸,承担价格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为代价获取这种波动产生的利润。如果单纯的追求利润,不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受的能力,盲目地参与投机,不切实际地幻想,那么就会成为这种衍生品交易疯狂接力赛的最后接棒者。我们已经产生的巨额损失往往就是因为企业过于大胆,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轻率介入衍生品交易造成的严重后果。应该说国企是一个大的投资者,但绝对不是专业的投资者。因此企业要严守套期保值,不介入投机,那么就要在持仓的品种、规模、方向、期限、经济实力等等方面要匹配,这些国资委都有相应的要求。只要你按照期货与现货统一考核的原则来操作的话,应该不会出现重大的亏损,我们要明确国资投资衍生品的目的就是回避风险、套期保值。国企应该是金融衍生品的使用者,所以要严禁任何形式的投资,这是指导思想中要明确的第二点。

指导思想的第三点就是国企投资衍生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选择。因为要考虑它的风险性,所以国企投资衍生品是允许的,但是要谨慎从事、适度参与、控制深度,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选择。这里有三个选择,第一在市场选择方面,尽可能选择在场内交易,谨慎对待场外市场。我们知道场内市场交易就是在交易所交易,不管国内的国外的市场,一般而言衍生品的结构比较简单,报价集中、价值发现的机制比较准确、流动性比较好,而且便于监管,所以能够符合我们对衍生品所给予的希望,如果出现问题和风险也是可控制的。但是场外交易都是一对一的交易,它的透明度、流动性、监管度、信息都是不足的,所以很 23 容易被少数不良的投行操纵,企业对这些市场比较陌生也容易受到蛊惑和损失。我们现在所暴露的问题都是场外交易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场内交易。第二个选择是产品选择方面尽量选择成熟的、结构简单的产品,谨慎地对待复杂的衍生产品,特别是现在那些复杂结构性产品。有的结构性产品已经被称为“有毒的结构性产品“,很多国家、地区的法律比如美国和香港的法律都禁止这种产品。我们要对衍生品交易有一个的概念,衍生品交易都是灵活交易,总是你赢他亏,他赢你亏,所以很容易演化成一种投机赌博的交易,我们要克服这种好赌的习性,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克服。总体来讲,对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不涉及规避风险的、非对冲性质的、难以认知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我们尽量远之,法律或基本原则都要求企业远离这样的交易。第三个选择就是在杠杆化放大的效益问题上,我们要选择低杠杆性的,限制国企涉足高杠杆性的产品。因为高杠杆性的风险更高,更难以控制。高杠杆性的放大效应很大,经常暴盈暴亏,国外一些成熟的金融机构也因为高杠杆率的使用而导致迅速破产,这些案例也很多。所以如果个别企业必须要参加这种高杠杆率投资,前提是这个企业要有良好的风险管理系统,要有准确的决策能力和好的投资衍生品经验,要有特别的准入资格。第四个指导思想的考虑就是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相结合,作为制度建设来讲我们现在肯定需要这两方面的结合,而衍生品投资更体现出这方面的重要性。国企投资衍生品要形成一个体系,国家层面的立法,监管部门的规章,特别是国企内部制度化就是内控制度,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发现目前大型国企受到衍生品投资的损失,一个很重要或共同的原因就是内控制度的缺陷,有的是缺乏内控制度,有的内控制度如同虚设,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必须要结合好,这对国企投资衍生品的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讲的关于制度建设中指导思想的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外部监管制度和内部监控制度的几点设想。首先我讲下外部监管制度的完善。首先要构建一个协调监管的体制。金融监管体制本来就有不同的争论,统一监管还是分别监管,功能性监管还是机构性监管,国资投资衍生品工具还涉及到国有资产的监管,事实也证明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肯定是有问题的。那么要适应现在金融衍生品工具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的监管机制。我这里没有革命性的主张,只是说在现在的监管体制下,怎么建立一个协调的机制,就现在的国资、金融、财政方面的监管怎么形成一个合理的制度,使他们能信息交流,共同监管国资的投资。

第二个监管制度的完善就是准入制度。要有针对性的准入制度,一个是对各种衍生品业务进行分类审核。国企要进入的话要分类审核,根据国企的自身情况和市场情况来核定;另外对境外的衍生品要有专门的准入制度,目前国企发生的大规模的衍生品的亏损都是在境外市场,尽管我们已经严格控制了,但是还是出了问题,所以准入还是要控制,这是监管的第二个制度。

第三个制度就是信息披露制度。现在不能说没有,但是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还是要执行,特别是国企中的上市公司除了正常地披露一般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信息外,还要附加披露衍生品投资信息,产生一种社会舆论的压力。对尚未上市的国企也要按照要求向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同时鼓励自愿向社会公众披露。

第四个制度是改革现在对企业的考核制度,防止单纯的追求高回报,不考虑风险的情况。第五个制度是对国企衍生品投资的风险要有日常的监控制度。这是我讲的第三方面。

第四方面就是国企内控制度的健全。内部监控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投资决策与授权审批。我也参与了一些企业内部制度的设立,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企建立内部制度至少有三级的决策机制:董事会、董事会里面的专业委员会以及负责衍生品投资的专门的交易工作组。当然要通过内部制度对三级机构分别授权,要有人负责。这里面有两点很重要,第一个是执行,尽管有的企业建立了这样的制度,但是不执行,所以三级制度建立后执行很重要。这里有个例子就是中航油的新加坡公司,它有这样的制度,也有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但是他们只开会不了解情况。在中航油整个投资过程中,他们稀里糊涂的,只有内部少数几个人决定一切,所以不断地套牢,不断地深陷,最后拔不出来了。还有一个就是对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很重要的,包括在衍生品投资决策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内控制度之一。内控制度之二就是操作执行制度,包括机构的设置,人员的设置。另外还要前台中台后台人员的分离,这也是很重要。还有就是执行人员的操守也是很重要的。内控制度之三就是内部的风险控制。首先要建立一套制度,要有平行的、独立的、时事的监控制度。至少在国企的内部,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要平行设置。如果操作系统自己操作自己监控,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要形成相互制约的两个体系。另外就是加强财务和内部审批的监督,要信息畅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要交流要沟通,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制度,特别是制定风险紧急的应对预案。第四个制度是内部的监督评审制度。这个制度只要是事后的,就是在整个交易完成以后要对制度的施行情况要有一个整体 25 评价、检讨,要进行完善。国企进行衍生品交易的制度,不管是监管制度还是内控制度有很多,这里我只是把我认为重要的制度在理念上提一下,我想加强制度建设,是有利于国企在开展衍生品交易过程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谢谢大家。

徐庆镇:谢谢吴弘教授,接下来请东方国际副总裁强志雄做演讲。

强志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我的题目是《金融危机下外经贸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给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金融产业乃至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外经贸企业更是首当其冲。今天我结合东方国际集团的实际和外经贸企业的现状,从金融危机对外经贸的影响,金融危机下外经贸面临的法律风险和东方国际集团应对法律风险的一些做法,从三方面作简要的阐述。

首先,金融危机对外经贸企业的影响。这个影响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大家知道我国出口60%以上是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的滑坡导致了我国国际贸易订单的大量减少。以我们集团为例,08年我们集团出口到美国比07年下降了9.13%,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5.8%。09年上半年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了21.82%,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35.46%,对日本出口同比下降了21.88%,其它市场包括三大新兴市场拉美、非洲、中东,三大潜力市场东盟、韩国以及俄罗斯,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受市场萎缩的影响,大客户销售明显收缩。许多国外公司关闭,采购计划大幅缩减,中小客户更是由于市场低迷,只是观望,有的客户迟迟不下订单,有的客户落单时间明显迟后。同时,受销售和欧美其它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许多客户纷纷调整品种的档次,要求出口商降价和减价,造成了出口成交的困难。由于市场不景气,许多客户恐慌心理上升,为减少库存,他们采取不进货少进货,或缩短进货周期等办法来分解困难,这就造成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订单大幅减少,下单推迟和交货期缩短的现象。同样,我们公司的另外一个主业——国际物流业务,上半年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个影响是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一般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贸易摩擦会减少,越是到经济发展减弱的时候,摩擦会加剧。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厨房器械等产品发起了5起 26 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涉案金额达到5.1亿美元。同时,美国还对中国的弹簧组等一些产品发起了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到2.81亿美元。另外美国还对中国的碳素钢板发起了1起所谓反规避的调查,一般国际上把改变运输线路、谎报原产地、伪造官方文件等等视为规避行为。欧盟对华蜡烛、不锈钢钢板、无缝钢管、铝箔等发起6起反倾销调查。此外,欧盟还对中国的钢管配件等发起了4起反倾销复查,即反倾销认定结束后每年不断进行所谓的复审。同时,我国还遭受到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每年损失数百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也经历了比较严重的贸易摩擦,给企业出口增加了困难。比如,7月份美国一家纸袋产品的生产商及其子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递交了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生产的纸袋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申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正式立案调查,这个案子虽然不大,但是它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巨大,2005年以后我们一直说的是后配额时代,美国对纺织品开始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行为,因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量十分大,这个案子引起中国政府,包括全国行业协会和许多企业的高度关注。可以预见,到下半年会有更多的类似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贸易争端的频繁发生对外贸企业的经营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受到了生产成本、融资、出口政策的调整、汇率的变化,包括我们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缺少研发技术和设备投入等等,这些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外贸业务的开展。我们东方国际集团的主营业务就是贸易进出口和与之配套的国际物流,下面,我将围绕这些业务谈谈这次金融危机给以我们集团为代表的外经贸企业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和采取的对策。

首先是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一是国内外客户支付能力下降,货款回收存在风险。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外客户均遭遇了银行授信和贷款的影响,客户支付能力下降,许多客户由于资金周转和销售困难,纷纷要求延长付款期。由于市场履约和收汇等各类风险难以预测和控制,再现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客户潜在的违约率提高,风险增大。例如,我们有许多客户将支付方式由信用证支付以改为TT支付,信用证的支付是银行的信用,改为TT支付就改为商业的信用,变成个人信用,导致了支付信用的降低。一旦客户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国外以后,外贸公司便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或根本无法收回货款。有的公司今年遇到了不少国外客户进入破产保护的程序,无法支付货款的情况,而且其中许多是有着相当长业务合作关系的老客户。在业务过程中,客户往往是 27 先更改付款条件,而后延迟付款,到最后有些外贸公司就接到了国外客户的破产律师函,这种情况在今年并不少见。

二是国内出口委托方恶意诉讼,将风险转嫁到外贸企业。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代理业务当中。由于国外客户在金融危机下出现的支付困境或破产,导致某些代理业务不能正常收汇,国内出口委托方为了转嫁风险,故意将代理关系扭曲为收购、加工关系,并在自己企业所在地提起恶意的诉讼,向外贸代理公司诉要货款,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许多外贸公司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三是进口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委托人托欠货款。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公司代理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下跌。去年上半年、下半年简直可以说是两重天了,上半年涨得不得了,下半年跌得不得了,委托客户的资金流动性出现了问题,资金链断裂,使得客户不能及时支付进口货物的货款和提货,而由外贸公司承担了本应由客户承担的损失。虽然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中,一些外贸公司,也向客户收取了保证金,并要求客户提供股票、不动产等在内的担保物,但由于这些担保物变现能力较差,加之其本身价值也一直在波动,因此一旦出现客户支付困难,一些外贸公司将承担相当大的资金风险。事实潜在的贸易争端犹如业务中的定时炸弹,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及的,日益增多的贸易争端,也给外贸企业开展业务设置了障碍。针对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如果应诉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这种国际案子持续时间特别长,比如,苏美的铅笔和家具案,还有到印度的纺织品案子。有几个案子由我集团牵头,会同全国一些企业应诉,最长的官司打一年多,诉讼成本巨大,许多企业选择放弃诉讼,不打则极有可能丢失许多既有的市场。一旦在诉讼中胜出,则税率会降下来,但不参与的,就是十倍甚至是二十倍。所以不仅国内生产商受到的冲击,外贸公司也会因殃及池鱼,难逃影响。

最后,我想汇报一下我们集团应对法律风险的做法。针对以上几种遇到的法律风险,我们要求法务、业务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一是梳理企业应收账款,尤其是关注公司外汇账款的催收工作。由法务会同业务和财务部门,加强和完善应收账款的预警和征收机制,由法务部门全面协助财务部门,掌握每一笔货款的收付,及时发现超过合同期限收款的情况,特别是自营业务外外汇收账款的回笼,一旦出现预期,立即要求业务部门提供资料,形成由业务人员、财务部门、法务部门联合把关的催收体系,由法务部门全面介入,并了解业务过程,调查客户资信,掌握货款拖欠的原因,制定催收的计划和工作目标,力争防止任何一笔不良债权的出现和损失的发生。

二是果断采取措施,利用多种手段,将可以发生的纠纷、争议消化在前期协调过程当中,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对无法协调的纠纷,果断地提起诉讼,将案件的风险控制在最低点。针对国内委托客户可能会提起的恶意诉讼,一旦发生代理收汇不良的情况,我们公司的法务部门一方面梳理代理关系的证据,确定未收款事实和原因,协同财务部门终止该业务的外汇核销和退税的工作,搜集业务资料,补强必要的诉讼证据。另一方面会同业务部门,与代理客户有效地沟通,确定向国外客户追讨的方案,了解代理客户的心态,如出现代理客户存在向当地司法部门恶意滥讼的可能,我们的法务人员将以主动诉讼的方式,争取司法的管辖权,确定出品代理关系,明确不能收回的责任归属。从08年下半年至今,我们集团下属有不少企业就是以这样主动诉讼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与多家代理客户之间的代理合同争议,遏止他们恶意提起诉讼的可能,防止和控制了不必要的诉讼和法律风险的发生。

三是由法务部门配合公司经营班子,全面开展对公司客户的资信审查,理清与客户的业务开展模式,合同签订和资信情况等动态的问题。我们要做到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事先防范包括法律意见书的签订,合同的起草。但是合同执行时间跨度长,在整个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市场变化,客户变化,政策变化和外部价格的变化,包括担保物的变化等等使原来的合同起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要加强事前和事中的控制。

四是开拓思路,灵活应变。由法务部门为业务开展、开发提供务实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在保障企业风险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企业开展业务创造便利条件,针对金融危机下业务出现下滑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求各个公司的法务部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要为业务具体的开发、开拓提供有效的、主动的、积极的法律支持,发挥法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法律的服务工作推进到业务第一线。积极参与业务谈判,合同起草等具体的事项,灵活地为业务部门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创造尽可能务实的内部风控环境。同时,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关注外经贸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法务部门进行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和普及,对经理层、相关人员、业务人员和专职人员,特别是对国际贸易的争端、反倾销、反调查和贸易壁垒方面的法律培训。

五是为集团外贸企业投保出口贸易信用投保,进一步地提供业务保障。针对日益增加的业务风险,我们集团统一出面,经过几个月交流协商,与中国信用出口保险公司签署了全面的合作协议,有助于保卫我们集团下属的各个子公司提供 29 统一担保,其中包括优惠的费率、一站式服务、服务绿色通道、理赔绿色通道等多项服务内容,这些保险措施也为我们外贸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有助于稳定外贸出口的业务。

以上是我们集团在面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法律风险时所带来的一些对策和措施。在集团领导班子的带领之下,在各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一到七月份虽然我们的主营业务有所下降,但已完成净利润占全年预算的70%以上,业务、企业的效益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我们深深地感触,我们要战胜危机靠的是科学的决策,靠的是严格的制度,靠的是坚定的信念,经得起大浪淘沙的企业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虽然外贸企业目前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我们坚信金融危机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风险和挑战,更多是成长和机遇。经过金融危机历练,我们集团将必定会变得更为成熟和理性,也将变得更有市场竞争能力。以上是我的汇报发言,谢谢大家!

徐庆镇:谢谢强总裁,接下来请交通大学教授韩长印同志做演讲。

韩长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对我来说,这个题目不是最擅长的题目,但是我还是想讲两点。第一点是这几年我们出台的指数化评价各类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考虑到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对企业法律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第二点,目前有一些企业采取的防范法律风险的做法,包括吴弘教授、顾功耘校长他们组织的一些疑难案件的论证中映射出来目前立法层面、司法解释层面有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思考和研究。至于防范极端的法律风险所采取的破产、重整、和解等,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

目前法律风险的评价,2005年路伟律师事务所就发表了中国100家企业法律风险系数排名。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也出台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系数,通过指数化研究作出排名。它从不同的行业、风险因素做出的一个总括的排名,不具有什么突出的意义,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就是说这种排名可以界定你所在的公司所处于的风险系数的位阶,然后采取一种常规形式的防范。当然国资委揭示的当前形势下有哪些重点的风险,那是目前应该重点防范的。

排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所在的行业。有一些行业受关注度比较多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或者说法律问题最多的,像金融保险,有 30 说法说金融保险的所有产品都是法律风险。你看保险公司的官司是最多的。另外像生物制药、食品安全这一块,涉及到公众消费,涉及到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往往是法律风险系数排在第一位的。第二,知识产权。如药品企业,风险系数就很高。反过来上海铁路局、中国邮政就没有知识产权问题,因此这方面没有法律风险。第三个,公司的组织形式。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中国大陆上市还是在境外上市,法律风险完全不一样。有些风险是封闭的不外露的,有些是内部的,并不暴露在公众面前。今年《保险法》的修改,就把保险公司传统可以采用的国有独资公司一律改成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看出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相配套的治理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第四,企业的注册地或者说主要业务所在地。总部在中国,主要业务在中国的,和总部在美国的,主要业务在美国的,完全不一样。还有是其他的,如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口,主要是外贸型的,原料来自于美国和欧洲,和产品主要卖往美国和欧洲的,与完全面对国内客户的,风险系数都不一样。这些不同的系数说明什么问题呢?不是说系数高的,就天天要亏损打官司。而只要你采取常规化的、非常成熟的方式就可以防范。我举个例子,如果汽车因第三人造成损失找不到致害人是谁,保险公司,最早是中国平安说汽车损失险可以赔偿30%,因为它无法行使保险代位追偿权,还有两家公司一家是5%,一家是10%,现在中国保险业协会用格式化合同一律改为30%。平安在格式化合同的设计和论证上太成熟了,所以这次得了北大风险系数评比的金奖。它如果采取了完全有利于自己的格式化的管控机制,未必能影响它的经营。这是常规性的法律风险。国资委提示的法律风险和经济危机有关。比如说境外收购,滕州重工收购悍马。如果是纯粹的炒作做个广告的话,没有问题。真想收购的话,一亿多美元的投资,商务部不批怎么办。如果是高能耗的、污染的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改委不会批。再加上社会公众的评价,我女儿和同学讨论说滕州收购悍马,会不会把悍马制造成拖拉机。这是目前的形势下所可能遇到的风险。对这些风险,国资委上下和在座的各位都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国资委在一次会议上讲到这么几点。第一,提高对风险的认识,要有“三个融入”,融入决策、融入管理、融入文化,这三个融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第二,制度化保障,国资委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并且这个职位要作为高管职位来设立;第三,提高法务人员的素质,因为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更新的频率太快,三天不学习,知识就过时了;第四,保障法务费用的开支。我看过一个数据,我们国家的法务开支在企业的总费用的0.02%,是美国的四五十分之一。31 舍得投入的话,肯定会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我记得有一个说法,美国街头的艺术家画速写,一个人不到3分钟画好了,要500美元,那个人说我这功夫是怎么练就的,是过去30年练就的。这是常规的法律风险的防范。

我要重点讲的是我参与的案件讨论中反映出来的公司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映射出我们从法律的立法意图上把握隐含的风险。有这样一个案子,有个公司现金流出问题了,要转让自己的主要财产。有限责任公司转让自己的主要财产谁说了算?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还是股东会?这个公司法上没有规定,但是《公司法》75条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在五种情况下可以要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权,一种情况是公司转让主要财产,股东反对无效的。我看了这个案子05年公司主要财产2000多万,是其持有的另外一个公司的股权,另外一个公司上市的话,股权的价值可以达到5亿人民币以上。转让这部门股权的时候对谁说了算产生了争执。公司法没有规定,章程没有规定,就去打官司。

第二,公司对外担保,《公司法》规定公司对外担保的时候,由章程来规定是股东会还是董事会说了算,除非有关联交易。如果一个公司章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了,但是董事会或董事长越权,在法律上怎么办?债权人肯定说这是有效担保,因为公司法关于内部谁说了算是公司内部的事,对外只要程序上有法人代表签字、公司盖章,债权人没有义务查章程。反过来从公司这个角度,《公司法》说了对外担保肯定不是董事长一个人说的算,只能按章程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进行配置,越权无效。工商登记的章程上有记载,完全可以查询到。

第三,资金借贷。公司因为法律限制从银行借不到钱,于是互相去借。《公司法》规定借贷由章程决定是股东会还是董事会说了算,我们发现《公司法》这一条实践中完全被回避了。因为借钱如果要开董事会太麻烦,总经理找下面的业务人员很容易就回避掉。要么签买卖合同,或者租赁合同,需要多少钱我就先以预付款的形式给你,需要500万两个月就签500万的合同,两个月之后合同解除了,就把借款的问题完全回避掉了。如果事后不能按时归还,这个法律风险怎么办?怎么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还有06年1月1号实施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分立,旧公司法规定必须通知债权人,如果债权人有异议的话要么提前还债,要么提供担保,否则不能合并或者分立。现在否则后面那就话没了。如果现在债权人不同意合并,公司不理你,该合并还合并,该分立还分立,债权人没有办法。我见过一个案子,债权人不同意公司合并,只有提前要账。可是债权还没有到期,想提前要账不可能。事前也没有约定如果发生合并、分立,债务人立即还债,那 32 么这样的问题就产生了。

还有就是国资委提示的资金链断裂产生的违约责任问题。今年2月份最高法院发布了一个关于贯彻合同法的司法解释

(二),今年7月7号又发布了《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司法解释。这个司法解释有很大的突破,确定了情势变更原则,确定了经济危机下的情势变更如何使用。违约责任方面,合同法规定违约金不得超出损失的30%,问题是超出以后怎么办?前一段有一个案件,公司要搬办公场所,需要把原来的办公室退租,5月1号退,新的办公楼5月1号要交付,如果不能按时交付,损失有一个计算的方法,比如说损失为100万,到期交付不了,双方签订备忘录约定,采取的补救办法是,继续履行合同,但是每延迟一天免两天的租金。双方就这个条款发生争执,因为合同法约定违约后采取继续履行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之外,还应当赔偿损失。违约一方说延后一天免两天租金本身就是违约责任的方式,如果按延期所免去的租金超出了损失即100万的30%,属于过分高于违约金,要求变更合同。这就是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你事先没有考虑到的话,那么事后就会产生非常棘手的麻烦,去打官司乃至败诉。

因此,回到这个主题上,刚才几位领导都说了法务工作像是一个修理工,我觉得类似于清洁工。他天天在打扫,没人能看得见,但的确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如果忽视了这样的工作,只能是亡羊补牢,付出沉重的代价。前面几位领导讲的都是宏观的、系统的、高屋建瓴的,我这里讲的属于微观的、零散的,可能是咬文嚼字吧。谢谢大家!

徐庆镇:第二阶段的演讲就到这里了,感谢吴教授、韩教授、强总裁,谢谢你们!下面我受论坛秘书处的委托简短地做一个小结。今天的论坛圆满结束了,论坛有一些特点。第一,主题选得比较好,也抓住了当前国有企业需要关心、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围绕这些热点进行演讲和讨论,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第二,这次论坛的规格是很高的。请了国务院国资委法规局的领导来作报告,也请了上海知名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上海国企高管的代表。这样的交流给我们传递了很多的信息,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经验。这样汇合起来大家很受启发。第三,论坛的形式比较好。这次论坛由国资委和上海市法学会共同主办,体现了理论部门和实践工作部门的互动、优势的互补,有利于理论的研究和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支撑。会后我们将对论坛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给有关的领导、有关的 33 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对于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给予关心。这次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里我代表主办方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有金融机构 篇6

关键词:中介机构 产权交易 主要问题 解决思路

我国产权市场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为了维护产权交易市场规范有序、保障交易安全,防范交易风险,保护交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全面系统的规范了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转让等工作程序与交易行为,使我国产权市场逐步走上了统一、规范发展的法制建设轨道。

一、社会中介机构在国有产权交易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国有产权转让活动中,存在着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的社会中介机构,其遵循独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国有产权交易主体提供法律咨询、审计、价值评估、交易转让等方面的服务,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规范我国产权市场发展,促进国有产权顺畅流转、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产权交易机构等,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出具国有产权转让法律意见书

根据国务院3号令第二十八条规定,决定或者批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应当审查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涉及到多方面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规定,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问题,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律师事务所在出具法律意见书之前要严格审查国有产权转让所需要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和资料确认产权转让的主体资格,提出转让方所持有的国有资本权属是否清晰、合法有效,是否有权转让,内部审议程序及转让方案中涉及债权债务的解决及职工安置方案是否符合《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转让价格及转让程序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等。法律意见书分析国有产权转让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明确交易各方的法律责任,对交易标的合法性、真实性、可行性做出明确的论述意见,有助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所出资企业在决定或者批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时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防范法律风险,为完成国有产权交易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依据,切实保障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行为的法律效力。

(二)进行清产核资专项审计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批准或者决定后,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组织进行清产核资,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移交清册,并委托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全面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有关规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对转让标的企业进行账务清理与财产清查,并依法认定企业各项资产的权属证明及损溢情况,从而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并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清产核资专项审计工作是保证国有资本客观、公正、真实的基础,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本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对转让标的企业进行资产评估

产权交易活动要全面合理展开,首先必须用价值概念来表示企业财产的价值,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转让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标的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是按照特定的目的,遵循法定和公允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被评估的国有资本的现行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的全过程,具有法律效力和公正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分析确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从而准确反映资产价值量的变动。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其将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转让价格一般不得低于评估值。国有资产评估是维护和协调产权交易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对规范国有资产交易环节,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组织公开交易转让

国务院3号令第四条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的限制”。产权交易机构是依法组织国有产权转让的法定机构,主要为交易各方提供交易场所、技术手段和交易信息,监督交易主体和客体的真实性,审查产权交易主体的资格和交易条件,并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受理转让、信息发布、登记受让、资金结算、交易签约等环节的交易程序和交易行为,对符合条件的交易出具产权交易鉴证凭证,并定期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告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情况。国有产权进场交易是规范国有产权交易,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产权市场的快速发展,产权市场也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对促进和规范我国产权市场体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缺乏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

在我国,除少数中介服务有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管理外,多数社会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市场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还未明确,相关监管体系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专门机构统一组织协调进行政策指导和规划管理,且大都依附或派生于行政部门,如会计、评估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当地财政部门,产权交易机构的主管部门是当地国资部门等,由于这些政府主管部门了解情况有限,无法对众多中介机构实施有效管理,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多头管理造成监管不到位,监督流于形式,致使中介机构之间往往不是靠诚信和资质而是靠社会关系招揽业务,形成了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最终导致中介机构在产权市场运行不规范,合谋信用等问题的产生。如在产权交易中,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为了经济利益,有的产权交易机构明知标的产权不清晰,审批手续不完备,也遵循转让方的意愿对其进行挂牌交易,以至于给腐败分子内外勾结、中饱私囊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交易风险,严重危害了产权市场的稳定。

(二)执业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

在整个产权交易市场中,充斥着大小不一、门类各式的社会中介机构,其中部分中介机构规模小、服务质量及专业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修养良莠不齐,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高度的风险意识和应有的职业判断力,对自己承担的职责认识不清,仅仅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客观、中立、公正的执业操守,甚至丧失职业道德,成为某些腐败官员与不法商人合谋掠夺国有资产的工具,如产权交易中的资产评估,部分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再加上有关中介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中介机构对业务后果基本上没有责任牵制,个别评估机构为追求短期利益,接受服务对象的授意对国有资产高评或低评,出具虚假报告或相关证明,更有甚者为其出谋划策,任意操纵国有产权转让价格,致使资产评估价值严重失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现存问题解决思路

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产权市场监管体系,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监督管理体系,以解决产权交易市场目前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监管

建立由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国资、工商、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产权交易监管机制,指定部门牵头组织对国有产权交易活动中有关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协调各部门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严厉查处在国有产权交易中出具虚假法律意见书、审计、评估报告、发布虚假信息、合同欺诈、串通舞弊、恶意操纵交易行为等非法活动,对国有产权交易是否进场、产权交易程序、产权交易报告等进行依法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规违纪行为,建立健全依法治理机制、线索移交制度,完善行业自律、行政监管与司法介入的衔接机制,落实责任追究机制,使违规中介承担信誉风险和经济上的连带责任,以此规范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如工商、国土部门等部门对为未进场交易的国有产权转让,不予办理变更、过户登记手续,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场外交易或暗箱操作等交易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一旦中介机构卷入腐败和欺诈丑闻,应移交司法机关启动司法调查和诉讼程序。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中介机构的资质管理和信用评级,根据中介机构的资产规模、技术力量、人员规模、从业时间等,确定中介机构的资质等级和执业资格,并实施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整顿和规范中介机构的管理,对不法中介机构应当坚决予以肃清。依法治市,才能使国有资产运作始终处于可监控的状态之下,让产权交易的各环节都能规范有序。

(二)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规范中介机构的核心环节,中介机构应当加入行业协会或成立行业协会。在日益发展的产权市场中,各类行业协会是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律师协会、会计协会、评估协会及产权交易机构协会等,其协助政府制定有关产权市场的发展政策、法规及国家、行业法制建设;实行行业自律管理,制定行规行约,行业标准,构建诚信体系,促进公开、公平、公正产权市场秩序的建立,并推动其贯彻执行;各行业协会还发挥着协调、处理、规范行业、企业之间竞争关系和各类经营关系的作用,对各行业的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信力,鼓励公平竞争;组织开展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实务操作水平;建立健全产权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资质登记管理,对不讲诚信、不守职业道德和有违法违纪的机构与从业人员依法采取警告、业内批评、同业制裁、取消会员资格等惩戒措施,情节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依法查处。行业协会的建立與完善,对完善产权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监督

社会中介机构在国有产权交易中的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会直接危害到社会公共利益,必定会遭到社会公众的一致反对,因此,社会公众监督就成为一种维护产权交易法律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有效监督方式。产权交易机构应根据有关规定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对国有产权交易中信息披露、交易规则、交易过程、交易结果进行全程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对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产权交易市场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运作,有关部门要正确对待、妥善处理社会公众对产权交易的监督意见,不得借故延迟、拖拉、推诿,对不诚信执业和违法违规操作的中介机构和人员进行公开曝光,依法严惩,只有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才能使其产生威慑力,从而在源头上防止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官商勾结、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的滋生。

四、结束语

在国有产权交易活动中,规范和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机构是完善产权市场体系是规范产权市场秩序的重要内容,社会中介机构只有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发挥各自的专有职能,依市场规则、科技手段、公正透明的规范运作,才能使产权交易真正成为“阳光下的交易”,从而使产权交易市场得到健康、稳定、有序、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Z].2009-5-1

[2]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Z]

[3]高岳.国有产权交易的法律保障[J].产权导刊.2012(4)

[4]洪亮.国企产权交易中的中介机构风险与防范[J].上海国资.2010(12)

国有金融机构 篇7

最近, 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社保基金会等联合发出通知, 明确符合条件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投资于未上市中小企业形成的国有股, 可申请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该通知明确了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资质条件为:经营范围符合《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且工商登记名称中注有“创业投资”字样;遵照《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完成备案, 经备案管理部门年度检查核实, 投资运作符合《办法》有关规定。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的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应当为按照《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规定, 规范设立并运作的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国有金融机构 篇8

据人民银行统计, 截至2015年6月末,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 951家, 贷款余额9 594亿元, 实收资本8 443亿元, 从业人员达114017人。

与此同时, 由于监管力量有限、政策支持不足及身份定位模糊等原因, 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已偏离了“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政策导向, 成为国家“限制”“淘汰”类产业的救急融资渠道, 甚至出现“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根据统计数据, 并结合笔者的调查, 经历近年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周期后, 小额贷款行业已出现明显分化:较多短期逐利驱动的机构已停滞经营、挂牌转让, 而有特定经营模式和长远规划的机构仍保持了较强活力, 部分甚至通过海外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走向了资本市场。在此节点上, 笔者以某国有小额贷款公司 (以下简称“该国有小贷”或“公司”) 支持产业经济发展的实践为例, 研究探讨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非主流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模式。

二、研究对象

1. 背景定位。

该国有小贷为某国有金融控股集团全出资 (该金控集团为某国家级开发区财政出资) , 定位为服务该开发区建设, 联合该金控集团的其他业务板块, 对开发区的入驻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重点介入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无法或者暂难服务的领域。

2. 产品服务。

公司成立前后, 通过对接开发区各部门, 参加各招商引资会议, 学习各开发区同类公司, 充分调研市场, 形成了“围绕产业链、服务配套方”这一经营思路, 即:根据开发区确定的重点产业, 以核心企业为起点, 为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提供阶段性融资服务。其理由是:第一, 小额贷款公司的产品价格和额度无法匹配核心企业需求;第二, 服务配套企业, 即间接支持核心企业和产业链;第三, 由于基础手续和担保方案不足, 配套企业多数暂时难满足银行授信条件, 需要阶段性融资服务, 以加快建设投产进度。

基于以上思路, 公司启动了对各重点产业链上配套企业的调研, 对接实际需求和真实困难。综合大量信息后, 公司设计了“土地预置抵押贷”“订单信用贷”“产业扶持基金质押贷”和“租金质押贷”等针对开发区入驻配套企业的特色产品。

以“土地预置抵押贷”为例, 主要服务于在开发区购地建厂的配套企业, 由于其尚未取得土地权证、未完善银行项目贷款审批所需的各项建设手续, 而购地、启动建设环节又急需资金的企业。贷款前提条件, 仅需明确企业为核心企业的配套方, 且其已确定在开发区购地, 并已全额 (或部分) 先行缴纳了土地出让金;“预置抵押”即在协议明确企业对该宗土地未来的使用权后, 签订抵押合同, 待正式取得权证后再后置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此方式既起到了业务风险控制作用, 又为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而“订单信用贷”, 即是以配套企业对核心企业的订单为贷款依据和还款来源;“产业扶持基金质押贷”, 即是以开发区向配套企业依条件发放的扶持基金为质押标的 (违约成本) ;“租金质押贷”, 即是将厂房出租企业的租金收入作为质押标的 (还款来源) 。

3. 经营业绩。

通过以上产品的运用, 公司针对性的解决了配套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 加速了配套企业的建设和投产进度, 间接支持了核心企业投产, 进而创造出税收和就业, 使产业链在短时间内完整、成熟起来。

开业3年以来, 公司已累计向开发区企业发放贷款27笔、金额超过8亿元, 涉及半导体材料、卫星导航及汽车制造等行业, 均为开发区重点规划产业, 部分项目为市级重点项目。与此同时, 一方面, 因为特色产品创新设计, 公司连续两年取得全国小贷协会100强的荣誉。另一方面, 以开发区业务为主导的公司经营业绩良好, 收入、利润及资产质量指标稳定, 并得到包括海外机构投资者在内的长期投资资本的青睐。

三、研究结论

1. 启示。

该国有小贷的经营实践证明:第一, 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非主流金融机构 (亦包括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机构) , 在支持产业经济发展方面, 能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其与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 可在服务对象、时间节点上相互补充。第二, 在政策支持不足、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准确的市场功能定位、精细的产品服务设计, 有助于非主流金融机构建立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和长远规划。第三, 依靠准确定位和稳健经营, 非主流金融机构亦可实现政策意义和经济价值、经营收益和经营风险的平衡。

2. 建议。

国有金融机构 篇9

1. 1退出县域经济的原因

(1) 一些县域国有企业信用意识不强, 许多银行的贷款成了逾期贷款, 以致银行不愿再提供贷款。

(2) 部分基层地方政府信用意识淡薄, 突出表现在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 企业为了轻装上阵而恶意逃脱金融债。

(3) 农村地区贷款需求较低, 业务办理较少, 银行的生存发展缺乏根本动力。

(4) 由于银行认为县域小微企业的财务及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贷款的成本较高等原因, 并不重视追求金融创新。

(5) 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的贷款需求高, 信用意识强, 对金融消费产品接受能力较高,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 2退出对县域经济产生的影响

(1) 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在以前国有银行占据县域经济市场时, 农村信用社一直难以发展, 而大规模撤离导致城镇金融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农村信用社成为了主角, 但由于服务功能不健全, 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县域金融状况出现真空, 城乡差异被拉大。撤并后, 国有银行总行严格控制基层银行贷款的权力, 由于上存的利率很高, 于是基层银行便把资金存入上级银行, 加上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 导致大量资金最终存入中国人民银行, 由其分配到大中城市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引起县域金融出现真空, 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资金规模十分有限, 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投资, 农民收入相当缓慢, 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2国有银行重返 “三农” 金融市场

2. 1国有银行重返 “三农” 金融市场的原因

(1) 农村经济市场的巨大需求。近年来, 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但农村金融消费服务却依然严重不足。此外, 农村巨大的贷款需求难以从商业银行得到满足, 导致许多农民只能以更高的代价通过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进行贷款融资。总之, 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消费需求与贷款需求为国有银行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契机。

(2) 国家政策的要求以及提供的便利。2006年, 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 允许在农村地区新设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 “农村资金互助社” 三类新型金融机构, 并在2007年发布 《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 为引导各类资本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决策依据, 此后, 监管机构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硬性政策用以确保农村经济领域可以得到资金支持, 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立成本。

(3) 银行业间激烈的竞争迫使国有银行寻求新兴市场。国有银行意识到农业贷款风险并不高, 获得的收益远比需承担的风险多。另外, 此前农村金融市场的机遇一直吸引着外资银行的目光, 外资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 无形中带给中国金融机构的决策者诸多压力, 使其作出新的思考。而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的网点还相对较少, 市场占有份额少, 率先实现 “三农”金融服务创新, 可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在中国金融市场上, 随着城市地区银行业竞争逐渐同质化的情况下, 农村金融市场将是未来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市场。

(4) 国有银行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 管理水平与员工素质整体较高, 集中了各方面人才, 并且与农村信用社相比, 抗风险能力较强, 拥有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络和支付结算系统。其中, 中国银行还拥有全球网络, 有利于为农民和农村企业提供高效及时的金融服务。另外, 国有银行资金实力较强, 有利于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2. 2重返 “三农” 金融市场后取得的成就

银行决定重返 “三农”金融市场之后, 各个银行间相互竞争, 敢于创新, 至今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就。例如中国农业银行, 如今已经实现了全国县域网点的全覆盖, 以 “惠农卡+ 转账电话”的基本模式的 “惠农通” 工程, 正是该行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有力尝试。而由于放宽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 各行纷纷采取行动,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比较明显成为 “三农”金融服务的主流, 其中村镇银行更是各行发展的首选。村镇银行可以使乡村银行文化独立地发挥作用, 从而避免以前的银行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对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模式产生传染效应。 目前由建行主发起设立并已开业运营的村镇银行已达数十家, 并推出 “速贷顺”、“致富通”等支农信贷产品以求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和 “三农”客户的需要。而中行则通过与富登金融控股公司携手, 共同打造出了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这一品牌。

3对国有银行 “三农” 金融服务的发展建议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国家对 “三农”政策的倾斜等原因, 已经使国有银行纷纷重返农村金融市场, 再加上外资银行的涉足和原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储蓄机构, 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 所以国有银行应积极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 努力拓展支农业务 。

3. 1努力开拓 “三农” 信贷市场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 国有银行应该积极拓宽农村信贷市场, 推广支农信贷产品 。例如, 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并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企业、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等。

3. 2建立和完善农村的担保体系

农村金融信贷机构必须严格地遵守信贷流程, 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但由于我国农村尚未建立起完备的信用体系, 很难防止道德风险, 因此多是以最低标准来发放信用贷款的, 这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 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有利于金融机构控制信用风险, 有利于扩大农村信贷的供给。

3. 3增加对县域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中小微企业可以提供农村大量劳动力就业,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因此, 国有银行要支持当地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 关注中小微企业的成长, 增加信贷投入, 同时也要鼓励企业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 增强市场竞争力。

3. 4与农村信用合作社或邮政储蓄机构开展合作, 充分利用各自优势

国有银行撤出县域经济市场后,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机构, 抓住机遇, 发展迅速, 在农村中扎根多年, 因此, 出于减少设立网点成本的角度考虑, 国有银行凭借拥有资金与服务管理的优势, 可以与其开展合作, 互相利用双方优势,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下, 共同寻求盈利。

3. 5加快农村金融消费产品创新, 增加信贷新品种的推广

国有银行要关注农村个人金融业务的新需求, 利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开拓农村个人金融消费业务市场。例如, 加大购建房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信贷支持力度, 并积极拓展农民投资经营贷款领域, 从而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也可推出一些理财产品,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金融创新产品, 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理财服务。

3. 6增大村镇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的覆盖面

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虽发展迅速, 但与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 力度还不够, 此外, 一些金融机构在设立网点时, 对不能达到预期盈亏点的乡镇就没有设立网点, 导致金融服务空白, 而从未来长久利益上来看, 应不断加快农村中小金融网点建设步伐, 并且重在强化电子化渠道建设。

参考文献

国有大型金融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篇10

一、国有大型金融企业预算管理的不足

(一)缺乏战略性规划预算管理策略的时候,金融企业往往不会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以及母公司的发展战略, 只是将简单的业务流程规范作为预算管理策略的重点,缺乏战略性。缺乏战略性的预算管理策略很容易令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协调混乱,导致那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业务无法获得足够资源的支持而增长缓慢,这样势必严重降低企业后续的发展动力,进而降低市场竞争力,逐步丧失市场竞争优势。

(二)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想要实现高效的预算管理,必须设置合理的预算管理组织结构。可是,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并不重视预算管理组织的设置,基本上都是随意在财务以及其它部门临时抽调一些人手进行预算的统计与汇总工作,这些人并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能,有时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究竟负责哪些工作。这无疑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沦为形式,各项政策与措施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预算考评指标选择不合理当前金融企业的预算考评指标选择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指标基本上都是财务指标,而且几乎都是以利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中几乎没有非财务指标,导致考评非常片面。这种考评的结果既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也无法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可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与应对了;另外,不少金融企业选择的预算考评指标之间没有良好的衔接性,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考评指标口径不一致,数据几乎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很难将各部门的数据汇总来分析企业整体的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编制方法守旧当前我国很多金融企业都利用守旧的增减法编制预算,也就是以上一会计年度实际发生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进行一定比例的增减形成下一会计年度的预算。这种方法虽然计算起来非常简单,减轻了预算编制的工作量,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其完全没有考虑企业的发展进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母公司能够通过非常简单的方法确定下一会计年度的预算,可该预算对企业运营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有时甚至可能严重阻碍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因为母公司与分公司之间未必能够及时共享各项预算数据,而且分公司有时也会为了美化经营业绩而篡改预算数据,这样就使得母公司很难了解到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也就很难对预算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修正了。

(五)预算管控机制不完善企业必须对预算进行有效的管控,从而保证其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式逐步落实,进而保证企业实现运营目标。可是,我国很多金融企业还未认识到进行预算管控的重要性,认为既然已经编制并执行了预算,就算完成了预算管理工作。尤其是几乎没有对预算执行进行任何形式的管控,导致预算执行效率不高。

二、国有大型金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一)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内容想要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效率,企业必须完善预算管理内容,从而保证后续工作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建议我国金融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内容:

(1)业务预算方面。金融企业应理顺所有的业务流程, 并对流程进行预算管理分析,理清各流程中会产生资金收支的环节,从而针对这些环节进行预算管理。具体分析的话,业务预算包括基本与特殊两类:基本业务预算的主要对象是保证金融企业基本运作能够顺利进行的那些业务, 由于相对比较宏观,因此选择的衡量指标也需要范畴广泛一些;特殊业务预算的主要对象是金融企业的所有其它业务,这些业务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加理想的经济收益,因此选择的衡量指标需要更加倾向于财务信息,从而充分反映业务的经济性。

(2)财务预算方面。金融企业应分析运营过程中的现金流情况并结合发展战略对未来的各项财务数据进行预测,从而保证拥有足够的资金调配能力,以满足运营的需求。建议金融企业应重视预算策略的规划,要在综合分析各项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对下个预算期间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准备好各项应对措施,进而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另外,金融企业还要注意根据现金流的情况及时调整预算管理方案,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除了完善上面两方面的内容之外,金融企业还应重视预算规划的制定,要协调好不同预算责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换句话说,金融企业要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各组成部分彼此依赖又互相制约。基于此,为我国金融企业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内容架构。

以此为基础,设计了金融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具体步骤与流程,各个环节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性,而且每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其它环节的运作,这些环节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具体见图2。

(二)科学编制预算

(1)优化编制流程。金融企业想要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就必须优化编制流程,结合我国金融企业预算编制的实际情况,建议其通过下面的方式优化编制流程:一是明确预算目标。金融企业必须明确预算目标,并以目标为基础编制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起始环节,预算编制直接决定着预算管理的质量,如果没有明确的预算目标,那么预算编制自然就会缺乏方向,编制出来的预算很难符合企业的运营需求,也不会有明显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二是对预算目标进行分解与细化。明确了预算目标之后,金融企业应根据运营实际对预算目标进行分解与细化,之后逐层落实下去,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岗位与责任人。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清楚自己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以任务为驱动开展各项工作,金融企业最终需要对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收效进行考评,从而真实掌握预算目标的实现情况。

(2)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模式。金融企业有三种预算编制模式可以选择:由上至下;由下至上;上下并行,这三种方式各有特点,金融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慎重选择。由上至下编制模式将大部分编制权力都集中在了企业总公司,由总公司编制预算并将预算任务下达至各分公司以及部门,这种编制模式虽然简单高效,但因为过于集权会严重限制各预算责任主体的工作自主程度;由下至上编制模式是各分公司与部门编制预算之后,统一提交至总公司;总公司汇总所有预算责任主体编制的预算之后形成公司预算,这种编制模式与企业的运营实际更加贴合,但因为过于分权会导致预算管理工作难以推进;上下并行编制模式则有效结合了上面两种模式的优点,显著提升了预算管理效率。

基于此,建议我国金融企业选择上下并行的预算编制模式,这样不但能够有效避免过于集权或者过于分权的预算编制管理,还能提升预算编制与企业运营实际的贴合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预算对运营的指导作用。

(3)选择合适的预算指标。金融企业在选择预算指标的时候,需要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层次性。金融企业选择的预算指标必须具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不同运营层级的预算执行效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金融企业不同层级的经营目标与发展方向可能并不一致,因此,选择预算指标的时候也不能盲目的一刀切,所有层级都套用相同的指标体系;二是操作性。虽然预算目标是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但这两者并不是等同的,因此,选择预算指标的时候必须考虑指标的操作性,不可以选择那些过于宏观以及无法测得的指标,那样只会导致预算管理陷入僵局。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为金融企业设置了指标体系,体系由三部分构成:效益指标,主要是指与收入以及利润相关的指标;规模指标,主要是指与市场份额以及资本量相关的指标;营运效率指标,主要是指与资金周转以及投入产出率相关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为不同指标设置权重。综合分析了我国金融企业的运营现状并结合其未来发展战略,对上面三类指标分别赋予了如下权重:效益指标50%;规模指标30%;营运效率指标20%。

(4)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建立了科学的预算指标体系之后,金融企业还要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思想进行的预算编制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究竟应该选择哪种编制方法是金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上面已经提到,当前金融企业基本上还是使用增减法编制预算,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却无法反映企业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导致很多时候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却并没有针对这些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得预算完全失去了指导运营的意义,沦为摆设。

通过分析金融企业的运营实际,认为其当前主要进行的业务类型过于广泛,几乎涵盖了资金运作的所有流程环节,所以,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动的影响。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企业出现了严重的利润下滑,而且市场环境还在不断的恶化之中,基于此,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就显得更加重要,金融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影响自身运营的所有因素,增强预算编制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企业选择预算编制方法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两点:内外因素和可操作性。而众多预算编制方法中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两点的就非弹性预算编制法莫属了,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充分考虑了企业业务的变动情况,从而保证企业的运营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进而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不难发现,这种方法不但符合我国金融企业的运营实际,还能够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建议我国金融企业选择弹性预算编制法,以保证预算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从而避免出现预算与运营实际脱节的情况。

(三)完善预算管理组织结构企业预算管理组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着预算管理质量,因此,金融企业必须重视预算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确保其能够有效传达以及管控企业的预算管理政策。如果分析预算管理组织职能的话,那么其主要负责统筹与协调企业的预算管理流程,所以,企业应根据预算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设置相应的管理组织,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与完全性。

结合上文的分析,为我国金融企业设置了图3的预算管理组织结构。仔细分析图3,不难发现该体系完全是基于金融企业预算管理流程设计的:其一,最高的预算管理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之下设置了预算管理委员,由其统筹预算管理工作,具体的落实则交由预算以及财务部门负责;其二,预算部门还下设不同的预算管理组织,这些组织主要负责管理业务以及各部门预算并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企业预算目标的顺行实现;其三,财务部门同样也下设不同的预算管理组织,这些组织主要负责对预算执行进行监控与考评,从而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如果分析预算管理组织各部分功能的话,预算执行组织绝对是重要的执行主体。为了便于管理预算目标,金融企业往往会将预算目标细化为不同的子目标,而这些子目标会落实到不同的预算执行主体,最终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需要承担一定的预算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以该目标为驱动开展各项业务。所以,对于金融企业来说预算执行组织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终端。结合金融企业的运营实际以及内部管理结构,基于金融企业的投资中心建立了预算执行组织体系,具体见图4。该体系充分体现了预算执行组织在整个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将企业预算目标细化分解到具体的责任部门,不但保证了企业预算目标覆盖的全面性,还大大提升了预算执行的管理效率。

摘要: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有效的预算管理能够大幅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升运营效率。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必须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以保证能够拥有稳定的资源调配能力。本文分析当前国有大型金融企业预算管理的不足,并提出相应改善建议。

上一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下一篇:OG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