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之缘

2024-08-09

不解之缘(精选十篇)

不解之缘 篇1

蔡襄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1012) , 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散文家。蔡襄是于宋仁宗景祐三年 (1036) , 升任西京留守推官, 于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0年) 春迁调入都。蔡襄在任内曾写过《陪诸君会史馆园》《和王胜之游普明院》《过白乐天坟》《陪尹子渐、申安礼宿香山寺》《游龙门香山寺》等诗作, 后来还写过《梦游洛中十首》这一组诗。也正是在洛阳的这四年中, 蔡襄不仅在政治才能上达到成熟, 更为其文学书法打下了结实的底子, 也奠定了他一生的文学艺术价值观。洛阳的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风物山川或隐或现地影响着蔡襄的文学创作和气质品格, 这些景物也是蔡襄笔下的重要题材。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蔡襄与洛阳的关系。

一、政治生涯的成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治世思想, 也是中国古代每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这也是有宋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政治人格。蔡襄也无出其外, 纵观蔡襄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 每时每刻都是忧国忧民的典范。最为历史称道的当属《四贤一不肖》, 景祐三年五月, 范仲淹因“越因职言事”贬官, 余靖论救之, 尹洙请求一同被贬, 欧阳修也移书责问右司谏高若讷, 亦先后被黜。蔡襄作长篇组诗《四贤一不肖》褒扬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 而独独讽刺高若讷。由于其诗是名震两京, 契丹使买书归, 张于幽州馆。这是蔡襄首次卷入上层政治斗争, 虽然没有亲身参与, 但是因为其爱憎分明的政治感情名震朝野。这次政治斗争也体现了蔡襄政治思想的成熟。为了国家的兴盛, 他不畏惧凶险, 弹劾奸臣, 举荐贤臣。

政治思想的成熟还体现在民本思想的成熟上。蔡襄出身农家生于现今的福建仙游枫亭农村。他在诗作《读乐天闲居篇》中写道:“嗟予出寒素, 家世尝力农。”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也是蔡襄的好友, 在《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里写道:“年十八, 以农家子举进士。”上面的史料则表明蔡襄出身于下层农家, 这就使他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 对农业生产比较关心, 同农民比较接近, 所以他对农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蔡襄认为当政者必须在政治上树立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要爱民, 为民办实事, 要发自内心的爱民。他把民本作为天下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 同时是国家存废兴亡的重要因素。景祐三年冬, 蔡襄请假赴江阴搬取家眷, 途中遇奉诏还台之新授侍御史庞籍, 言及仙游老儒茅知至及漳、泉、莆三郡税丁事。曾经两上《上庞端公书》, 向朝廷上奏请求免除漳、泉、莆三郡身丁税。可见蔡襄不仅仅是一个热爱家乡的赤子, 更是一个置农民利益为上的官员。

二、文学、书法的成熟

蔡襄在文学上的成熟主要是通过和谢景山的书信往来表现出来的。蔡襄在《答谢景山书》中云:由道而学文, 道至焉, 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 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 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 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 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 无能过人, 其句读高下, 时亦类乎古人, 无足怪也。【1】《再答谢景山书》又云:夫传道莫若言, 传言莫若文。言者, 道之所由;而文者, 言之所存。道充乎中, 造次而言, 无有不极于文也。其道馁焉, 而其文虽工, 终亦莫之至也。【2】蔡襄明确提出“文”应以“道”为主, “由道而学文, 道至焉, 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 困于道者多矣。”这里所谓的道, 与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以明道”是一脉相承的。蔡襄在以后的文学创作方面重“道”、在书法方面复古的思想, 可以说在这时候已经形成。

三、蔡襄诗歌与洛阳地域景观

蔡襄的诗歌作品共计四百二十三首, 其在洛阳也做了为数可观的诗歌, 洛阳美景无数, 文人机会又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 蔡襄也不例外, 他写的一些洛阳景观的诗歌均发自真情实感, 随着蔡襄仕宦生涯的刚刚开始, 一切都处于积极向上的阶段, 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显得意气风发。

提到洛阳, 首先想到的便是洛阳的牡丹花和芍药花。洛阳的牡丹独步天下, 冠绝古今。从隋代起, 就被冠以“国色”“天香”的称谓, 民间有俗语称:“牡丹花下死, 做鬼也风流”。到了宋代, 花事活动更是前所未有, 据《墨庄漫录》记载, 西京 (北宋时洛阳为西京) 牡丹闻天下, 每年牡丹花盛开时, 西京太守都要举办“万花会”, 所到之处举目皆花。凡是到过洛阳的游人都会被她的雍容华贵所倾倒, 蔡襄也不例外。

洛阳周围胜景无数, 蔡襄在洛阳时与同僚一一踏遍, 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而其中要数洛阳的园林和寺院, 在蔡襄笔下提到的有绿竹堂、史馆园、普明院、香山寺、白马寺、嵩山等。在后来的生活中, 洛阳时期的生活也无法让蔡襄忘怀, 每每忆起洛阳, 心中有诸多美好的回忆和感慨, 《梦游洛中十首》便是一组回忆洛阳生活的佳作。例:

梦游洛中十首之十

天际乌云含雨重, 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安否, 青眼看人万里情。

这一首上联的写景极具特色, 远远的天际乌云层层叠叠, 而云中的雨使得它分外沉重。而后半句确写到近处楼前的红日照彻整座山, 这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 如此矛盾的景象统一在诗境中, 可见此诗之妙。最后两句就是怀念嵩阳居士, 感谢他对自己的另眼相看。

综上所述, 洛阳造就了蔡襄, 并为蔡襄的政治、文学、书法艺术的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 蔡襄也为洛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 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美谈。

摘要:蔡襄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1012) , 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散文家。曾在洛阳任职, 在洛阳的四年中, 蔡襄在政治, 文学、书法上达到了成熟, 他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洛阳的诗歌, 洛阳留给蔡襄很多的收获和思考。

关键词:蔡襄,洛阳,政治,文学,书法,诗歌

参考文献

【1】[宋]蔡襄, 《蔡襄全集》陈庆元等校注,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527页。

不解之缘作文 篇2

洪逸霄是我们年段家喻户晓的:“名人”。(是颠倒是非的`)我和他有一段不解之缘。

有一次,他说要用炸弹炸我,而且里面有亿万个AKS47(就是炸弹)。于是他跑道我课桌下装着放炸弹的样子,插着腰神气地说:“哈哈,10秒以后你就死了‘然后指手画脚地倒计时。我将计就计,趾高气扬地应道:“你既然要炸我炸弹必须是拉开的,你从那儿走过来要一会儿时间,正好炸个粉身碎骨。好呀!“哼,你别高兴得太早了!他气愤的反驳。“切,有什么了不起,顶多嘴上说说罢了。”我鄙视地看着他。他怒发冲冠,一脸气愤的样子。而我在一旁讥笑着他。他吼道:“有一道菜叫红烧王钰婧!“我不慌不忙地说:“有一道菜更有名叫爆炒洪逸霄。“他极其愤怒的叫道:“钰婧是婧,郭靖是靖,郭靖弑掉钰婧,两婧合为一靖。“我毫不犹豫地说:“逸霄是霄,元霄是霄,元霄哪天大家吃掉逸霄。“他被气得暴跳如雷。

冤冤相报何时了,真希望这“不解之缘“快快转化为友谊。

职业路上的不解之缘 篇3

新年刚过,孙文海有了新身份。就在本刊策划“《创业邦》2008最具潜力的VC”评选活动之初,他仍是ePlanet Ventures的执行董事,评选揭晓之时,他已转身成为寰慧投资(GGV)的合伙人。

在VC这个不大的职业圈内,跳槽并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对于核心决策权在海外的基金而言。事实上,孙文海作为ePlanet Ventures第一名中国员工,至离职时已服务近6年之久。这次跳槽与他之前跨度颇大的职业转变相比,不过是为了寻找拥有更多自主空间的新机会,也在寻找最适合自己风格的基金。

寻找最合适的土壤

在孙文海新加入的寰慧投资中,有两位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和李宏玮都是在2005年时先后跳槽而来,他们分别来自德丰杰(DFJ)与集富(JAFCO)。

准备离开德丰杰时,符绩勋已是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总监,一共参与包括投资百度在内的十多个项目的他曾一度打算“独立”,与几个朋友成立新的基金,但最终接受了寰慧共同创始人之一吴家麟的邀请加入。

符绩勋与吴家麟已是老相识,他们曾在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共事5年。当时吴家麟在科技局下面创立了一支基金(即Venture TDF),符绩勋则是科技局投资部经理。直到2000年,吴家麟又创立了一支新基金(即GGV),符则加盟了德丰杰。

在符绩勋转投寰慧之前,同样来自新加坡的李宏玮也被吴家麟招揽过来。李吴二人相识于2002年,当时李宏玮服务于集富亚洲,正在组建团队的吴家麟向其发出邀请。直到2005年6月李宏玮跳槽之前,寰慧和集富亚洲还共同投资了包括新进半导体、大连海辉、兆日科技等数家公司。

李宏玮觉得,相对于集富亚洲略显保守的投资风格,GGV在看清方向后“放手一搏”的气魄才是吸引自己最大的魅力所在。她表示:“打牌的时候,如果整个局面对你更加有利时,你会不会追加赌注?GGV一定会。”

相形之下,徐传陞就很幸运,一下子就找到合适自己的基金和伙伴,并和自己的基金一块成长。2000年以董事身份加入Venture TDF中国投资基金的徐传陞(2003年升任合伙人),与汝林琪一道负责TDF在中国的投资业务,到2004年底Venture TDF III投资基本完成后,两人面临着方向选择。经过再三思考,汝、徐两人决定成立新的基金,并到美国募集了1.3亿美元,其中来自包括耶鲁和普林斯顿等著名大学基金,成立了“TDF Capital China Ⅱ L.P.”基金,Venture TDF更名为TDF Capital(上海华盈)。到2005年8月,李宏玮的前同事、集富亚洲原副总裁钟晓林作为合伙人加盟后,“TDF”这个名字又有了巧合的新意义(原是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的缩写),恰是汝(Tina Ju)、徐(David Su)和钟(Forrest Zhong)三人英文名字第一个字母的组合。2007年4月,华盈牵手美国硅谷顶级风险投资公司KPCB,后者宣布成立其首支海外基金——凯鹏华盈中国基金(KPCB China)。基金平台大了,自己的舞台也更大了。

智基创投的吕强的经历也较典型,智基是他进入创投行业后第一家基金,这一呆就是7年多,这段时间也是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就是在智基中通过默默努力的积累,一步一步从普通的投资经理升为合伙人,他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智基慢慢壮大的过程。

2000年他加入智基时,公司只有三个人——陈友忠、吕强和一个秘书,真正做项目的只有陈友忠、吕强两个人,从这一年起吕强几乎参与了公司的所有项目。但在2002年前后,国内投资环境并不看好,智基甚至关闭了北京办事处。“风险投资这个行业在美国其实很成熟,但是在中国比较新,行业本身难免上上下下,行业我是长期看好的,几十年内都有得做。”吕强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吕强的功劳和辛苦被陈友忠看在眼里,他也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为合伙人。

而2005年博士尚未毕业就加入NEA的蒋晓冬则认为自己不是非常有野心的人。他痴迷于NEA特有的企业文化:既有大学教授,也有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甚至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是他们都没有架子,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而纯粹。蒋晓冬说:“我太喜欢这种气氛了!他们当中有10多人都做了15年以上,根本没有想离开,我想这就是NEA的魅力所在!”几个星期前,他被提升为NEA迄今最年轻的合伙人。

投资银行Vs.企业出身

熟悉创投行业的人,都比较清楚,这个行业的主流是两类出身的人,一类是从投资银行,一类是从企业,尤其是一些技术类型的企业。

1995年李宏玮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新加坡加入航空航天科技部工程发展中心,成为一名系统工程师,主导战斗机升级工作。战斗机升级的目的是让它更具攻击力,这项工作难度高且风险巨大。几年工作下来,李宏玮至今认为这是自己面临的最大挑战。

随后李宏玮又选择回到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攻读MBA。2001年毕业时她是同级学生里惟一被摩根士丹利录取者,但投行内部竞争非常激烈,李宏玮称那段时间里甚至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一年后,她转入VC行业,加盟集富亚洲。

与李宏玮一样,不少VC从业者都有投行工作背景。英特尔投资部中国区总监及首席代表叶冠泰之前曾任职于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刚刚加入寰慧投资的孙文海也有投行经历。

1995年机电专业毕业的孙文海先在一家国企做了4年工程师,后经过MBA学习后进入中金公司从事投行工作。但他觉得投行更像“青春饭”,除了脑力之外还需要很多体力支出,如熬夜准备材料以及与客户搞好关系等,不是可以一辈子去从事的事业。于是孙文海又在一个师姐的介绍下转入VC行业, 并认为更适合自己的特点,是其“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2007年刚刚转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出任副总裁的徐峥也是“投行派”中的一员,只不过他在这两种行业之间没有实现直接跳转,甚至又去企业里转了一圈。

早年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MBA毕业后,徐峥直接进入投行工作,但他认为投行看企业时只是雾里看花,站在市场推广者的角度想办法把项目推销出去,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浩辰传媒(IT168)担任CFO。在此期间,徐峥成功帮助浩辰传媒获得了1,200美元融资,投行工作经验积累帮了他的大忙。

融资期间,徐峥开始跟很多风险投资进行接触,其中便包括因为投资了新浪而在中国名气很大的华登。尽管华登最后没有向IT168投资,但徐峥跟他们有了很多交流沟通,在投资理念和价值判断上都很认同,交易没做成却成了好朋友。

徐峥觉得“比较守业”的CFO职位并不适合自己的性格,比较有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他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于是又顺势加入VC行业。当然,他认为CFO的职业经历对自己后来的工作不无裨益,“如果做过CFO,都会比较理解企业,对了解你要投资的这个企业有很大的帮助。看待企业的问题比较深刻,会更清楚公司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关注。”

目前担任赛富(SAIF)投资基金合伙人的羊东,在进入VC行业之前也有数年的投行经历。他1997年从美国南加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直接进入美林证券,后又服务于所罗门美邦(现花旗集团投资银行部),直到2000年加入软银中国。

具有比较长的产业工作背景的人,在创投行业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了解产业、懂得运营,是他们最大优势。他们中间有些人在国际性大公司担任高管,对企业的管理、财务、市场,运营比较熟悉,对行业发展也比较了解;还有些人自己直接创立过公司,对创业企业的了解更加深厚。

美国红点投资的中国区负责人袁文达,原是iTelco通讯公司创办人并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以及Opentel通讯公司创办人。NEA合伙人蒋晓东在加入NEA前,在美国ONStor公司从事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广工作。此前,在IBM沃森研究中心从事智能人际交互的研究。正是丰富的产业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在投资相应或者相关领域时得心应手。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李骁军在2004年加入IDGVC前,主要从事技术类工作。作为NASDAQ两家上市公司的技术骨干,他曾参与并领导了多个芯片的设计与开发。也曾就职于美国Airvana Networks公司,负责该公司大中华地区的业务扩展。

“在博通公司及迈威尔半导体公司工作期间,虽然不是自己创业,但作为公司最早一批员工,见证了公司从小到大,直到上市的创业历程,后来自己也创业过。这些经历使自己能够切身体会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如在不同阶段,公司会面临哪些问题。

人生规划明确

与那些不断寻求变化的人相比,联想投资执行董事王俊峰的职业经历要略显简单。1995年7月,从兰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的他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只身来到了北京,在北京光华木材厂制胶车间当上了一名化学工程师。

“大学期间,自己确实很喜欢化学,但到工厂后,发觉现实与梦想间存在较大落差。”在国企上班混日子的现实,让王俊峰觉得“当化学家的梦想是不可能了”,于是转行就成了当时的他的一个现实考虑。“当时,自己很喜欢IT,甚至可以说有点迷恋。”

笑称“连每期《北京青年报》中缝上二手电脑的行情都不放过”的王俊峰,终于在1997年初如愿进入了联想集团,迈入IT业大门。凭借自己的努力,4年后王俊峰已升至联想集团大客户部副总经理职位。

“但有一天早上起床后,突然觉得特别累,想离开一段时间去充电、休息一下,当时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尤其当工作不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挣扎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王俊峰这样向记者描述当初自己的状态,随后他决定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攻读MBA。

出国留学期间,王俊峰认识了一位朋友,此人工作兼有个人投资与财务顾问的性质。从他那里王俊峰慢慢知道了风险投资业内的一些事情,还一起去谈过项目,逐渐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当时刚好学校开设了一门这方面的课,叫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请两个加拿大的风险投资家来讲的,我就跑去旁听。发现这门课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两个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讨论一些最新发生的投资案例。”

2003年7月,王俊峰回国过暑假,当时正赶上“非典”,“哪里也去不了,无所事事,就托一位联想的老同事向联想投资打听,看有没有实习的机会。后来,联想投资的人面试了我两个小时,第二天就通知来实习了。”

王俊峰被分在了负责传统行业的一个小组工作。“期间,我也在市场上抓了几个项目回来。公司可能觉得我有这方面的潜力,两个月实习期满离开时,负责人告诉我,毕业后如果考虑移民,就留在那边。如果要回到国内,而且想选择投资行业,可以考虑回来。当年底,我就决定重回联想。”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李骁军几乎同期(2002年~2004年)在沃顿商学院读MBA,并开始对金融领域产生兴趣,加上此前自己的一些技术从业经历,最终促使他在毕业后选择了IDG,进入VC行业。

智基创投的经营合伙人吕强也是在商学院学习期间(1998~1999年),对风险投资产生兴趣的,因为当时正值互联网第一波高峰,而他发现美国五大互联网公司背后都有风险投资的身影。毕业后,吕强一直寻找相关机会,终于在2000年,从当时供职的德隆跳到了智基创投。

缘分使然

华登副总裁王一敏同样是在海外读完MBA学位后进入VC行业的,而与其他人略有不同的是,她高中毕业后就到美国念大学。喜欢跟人交流的她一开始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但后来又担心这辈子都要跟疯子或者病态者打交道,王一敏又转到了差异巨大的电信专业学习。

1999年大学毕业后,王一敏加入爱立信,负责亚太区的移动数据业务。直到2002年,她又回到美国,进入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MBA。

2004年底,一位朋友将临近毕业、正在找工作的王一敏推荐给了华登,而当时她对华登还一无所知。直到3个月后,王一敏终于收到了与华登董事长陈立武的见面邀约,这次见面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陈立武非常直白的告诉她,华登现在不招人,只是为了给好朋友面子才见一面。王一敏也索性以轻松的心态与陈交谈。“可能是因为没有负担,大家都很放松”,他们俩居然聊了一个多小时,觉得很谈得来。

陈立武随之改变了对王一敏的看法和态度,当天下午就安排她参加了很多会议,一次并没被当真的面试居然迅速变成了认真的选择。2005年1月,王一敏正式加入华登,她认为这完全是一种缘分。

不解之缘——开启另一扇心门 篇4

机缘是个很奇妙的东西, 我从未想过自己一生中会有大半的时间, 在急诊室中度过, 每日周而复始上演着的是, 病患充满渴望与无助的眼神, 家属焦躁不安的情绪, 监视器警示的哔哔声, 充斥急诊室的病患呻吟与受难者家人的咆哮声, 空气中散布着凝重的气氛, 与不断停靠过来的救护车。生命抢救往往在一瞬间, 每一刻皆不可耽误, 医护人员的动作永远是快速的, 处在备战状态。情绪总是紧绷的, 心情总是七上八下的, 而肾上腺也总是处于亢奋状态中。但无人能事先得知, 下一秒钟会是如何演变。有时下了班, 要好长长一段时间情绪才能平缓, 这就是充满挑战的急诊室。

等待下一刻的每一分、每一秒, 需能当机立断地处理病患的紧急状况, 有时是烧烫伤、自杀、中毒、车祸、或心脏病突发、中风、休克等, 面对病患之生死与悲欢离合时, 医护人员总要在适当情境下, 表现出应有专业镇静与理智, 在紧急照护中帮助病患或家属度过所处的无助期, 并在刻意营造的温馨气氛下与他们建立一种患难与共的默契, 一种足以信任与依赖的关系, 像老朋友般的相互关怀着;有时关怀着返家后的状况, 有无按时服用药物、有无定期的返诊复查;也关心着疾病或残障对生活适应产生之影响。我们同样亦感受到病患发自内心诚恳的感谢, 这样发自内心诚恳的感谢就足以让护理人员感觉甘心付出所有心力, 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守护他们的健康, 为他们健康而把关, 足以让病患深刻感受到人性温暖。而如此神圣的职责非我们莫属, 我们是这群病患的守护天使。

急诊室人来人往, 总是人满为患, 尤其在秋冬交界时, 故事也因暂留急诊 (留在急诊观察) 而不间断地演出。病患的病史像戏剧般有长有短, 可能长到无法让人完全不记忆, 也可能短如CPR (心肺复苏术) 让人印象深刻。我常觉得自己像是电影剧组里的场记, 要负责各个部门与人事的联系:安排住出院、回诊日期、电脑继层检查、胃镜检查、给药与否、及任何检查的追踪。参与如此多的故事, 直到一位娇小的阿妈再度因胸痛就医, 让我尘封已久的记忆被打开, 往事一幕幕地浮现与放映着。

1998年, 一位娇小且打扮入时的阿妈, 左肩痛且痛至手臂又冒冷汗, 并没有撞伤或扭伤的病史, 当下立即诊断为心肌梗塞, 这期间我不断提供气氛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药物、注意生命征象、安抚她的焦虑情绪、告知她要绝对卧床休息, 不得下床, 告诉她要加油……。我代她联络家属, 即使忙到自己满头大汗全身衣服润湿, 汗水从背脊滑落, 但凭学理及经验告诉我, 这是个相当危急的状况, 要尽快处理, 分秒都不得耽误。没想到事隔多年以后, 与阿妈又再次相逢, 她的家属谈起当时的状况, 言谈间仍充满着感激。这事我早已忘却至九霄云外, 没想到阿妈一家人却是铭记在心, 仍不忘说:你们真的是白衣天使!真的很谢谢你们的帮忙。我有点汗颜, 只不过是尽了应尽的本份, 或许正因为这一席话, 强化了我对护理的兴趣, 似乎我可以像天使一样, 将头顶的光环照亮别人, 散播爱与关怀, 一种不求回报的关怀, 带给所有我帮助过的人, 生活不再有病痛与忧愁。

每当回首护理来时路, 青涩懵懂且涉世未深的我正苦恼着前途茫茫, 无睱思考未来前途时, 只因家人单纯的认为:当护士, 有稳定的工作应该不错!开启了我与护理的缘份。我开始学习如何照顾别人, 与了解别人的感受;开始体会生命的无常, 并非仅有喜、怒、哀、乐而已;开始了解护理工作并非只有打针、发药与量血压等技术性工作而已;开始理解应将个人的情绪必须暂抛一旁, 表现应有的专业而不再是手忙脚乱;开始了解护理的独特性与自主性, 让病患得到应有的照护。在如此陌生不熟悉的护理领域中虽走的跌跌撞撞, 但从无数次的挫败中累积经验, 而最开心的莫过于看见病患的状况渐入佳境。因为用心关怀与付出而看见生命得到延续, 看见了久违的笑容, 辛苦似乎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在那一刻, 所有的辛劳彻底瓦解, 荡然无存, 心中浮现出的是快乐、喜悦与成就感。护理工作带给我快乐, 不单纯是一份工作而已, 它给了我知识与智慧, 生活不再平淡无奇, 而精彩的故事无法一一用言语道尽, 总之, 护理给我的是无穷的收获与喜乐!

夫子看故事

不解之缘作文 篇5

我是坐在沙发上看,躺在床上看,就连上厕所也看,由于我看书的姿势问题,妈妈相当生气,于是规定我只准端坐在学习桌前看,而且只能看一个小时。这下可为难了我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可是,很快我就计上心来。

在该睡觉时,我就坐到床上,盖着被子偷偷地看。当妈妈来我的房间时,我就会听到脚步声,这时,我便赶紧把书藏到被子里,然后坐在那儿发呆。妈妈问我在干什么时,我就说:“在想事情。”等妈妈走了,我就把书拿出来接着看。可是没过几天,这个诡计就被妈妈识破了。那天,我依旧按照那个办法做,可我说过我在想事情时,妈妈并没有走,说被套脏了,要帮我换掉被套再让我睡呢。妈妈说着就拿了一个被套坐在床上给我换了起来,这时,我心里十分恐慌,因为书在被子里放着呢。可就在这时,妈妈惊讶地说:“唉?这是什么时候东西冰凉冰凉的呀?”我心里更没底了。妈妈把书摸出来后,顿时火冒三丈:“李宗珂,原来这几天都在骗我呢你?想事情,想什么事情呢?老能呀你!”我被骂哭了。

我与狼的“不解之缘” 篇6

多年前,我军校毕业分配到天山深处的科加爾特边防连。边关像块强磁场,深深吸引着我。而老兵讲的那些关于狼的故事,让我又害怕又好奇。

一次,我和官兵到最远的点位巡逻,出发时天空零零星星地飘着雪花。谁知,中途老天爷发起脾气,一场暴风雪劈头盖脸压过来,瞬间天旋地转,雪花打在脸上像刀子割,根本睁不开眼,人像片树叶被风雪刮得到处跑。

由于军校刚毕业,缺乏巡逻经验,我在暴风雪中像个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不知不觉脱离了队伍。大约1个小时后,风雪逐渐变小。我刚想好好喘口气,突然,十米开外,一只饿狼盯着我,张开血盆大口慢慢逼近……

当时,我紧张坏了,心想这下完了,农民的儿子,好不容易当了军官,今天却可能死在这里……

等我回过神,哆哆嗦嗦地准备掏手枪时,突然野狼掉头逃蹿。危难时刻,二班长带人咆哮着冲过来,我这才幸免于难。

没想到,我平生怕狼,第一次竟以如此方式与狼接触,而且离得这么近。

后来,我调入阿克苏军分区政治部工作。原以为再也不会见到狼了,没想到,与狼缘分未尽。和老狼第二次可怕的正面接触,至今想起还心有余悸。

一年冬天,我驱车到契恰尔边防连采访,途中汽车抛锚,司机折腾半天也不见奏效。无奈之余,我让司机和一名干部留下修车,独自一人前往十几公里外的连队求救。

我在雪地艰难地走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时,一只大灰狼突然从旁边山坡窜下,停在离我二三十米远的地方,“狼”视眈眈盯着我,随时欲发动袭击。

当时,我吓得腿都软了,心想,咋这样倒霉,动不动就碰到狼。这回应该没那么幸运了。万念俱灰之际,突然,前边有灯光射来,当地老乡的一辆吉普车正好路过,我又捡回一条命。

还有一次,我和官兵到某点位巡逻,夜幕降临时,猛然间几匹狼不知从哪窜出,呲牙咧嘴挡住去路。狼向前逼近,官兵持枪后退,官兵向前走,狼就往后退。就这样,人和狼一进一退,就像跳舞似的,在雪地僵持了几分钟后,官兵突然拍打枪身,吼声如雷冲向狼群,狼被吓跑了。

唐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解之缘 篇7

2001年, 唐丽担任柳州市首任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在这一门新课程建设初始阶段, 面对“无课时保障、无稳定师资、无固定教材、无基地设施”的现状, 她积极应对、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用不懈的追求和全身心的热爱, 抓实教师培训和教材建设, 并在规范课程设置、创新教研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成为国家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项目组专家成员之一, 受聘为广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培训指导专家、柳州市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组组长。

唐丽作为柳州市学科骨干教研员, 注重发展创新, 形成了自己的教研风格。从2007年起, 她开始了柳州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网络研修、自主提升”教研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形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教研特色和风格。她有着较深的理论造诣, 公开发表了30多篇论文, 撰写出版了10万字的著作。她在国家级实验区、广西各市的专题讲学受到广泛的好评, 曾两次代表广西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指导青年教师在全国、全区赛教课中获奖数十人次。主持并参与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多项课题, 其中有六项成果荣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和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参与编辑广西地方教材4册, 是广西综合实践课教材建设核心专家组成员。

张耀庭与丹江口的不解之缘 篇8

初见张耀庭, 他身穿红色运动装, 神采奕奕, 让人浑然不觉他已是80高龄的老人。身体硬朗, 健谈, 为人随和, 这是笔者对张耀庭的第一印象。午后的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过来, 张耀庭与武术、与丹江口的故事娓娓道来。

与武术结缘

张耀庭与武术结缘是从登封开始的, 1978年, 他任河南省登封县常务副书记, 在调研中了解到少林寺的一些情况, 提出首先抓基础建设, 倡议重修少林寺, 重整少林雄风, 促使少林武术走向世界。

张耀庭武术“缘”的第二步, 是他担任河南省体委主任期间。他保护、推广、传承太极拳、少林拳, 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至今, 太极拳、少林拳不仅在河南、在国内家喻户晓, 而且誉满全球, 在这方面张耀庭可以说功不可没。

与丹江口结缘

张耀庭的初次丹江口之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 他对武当山宏大的建筑群以及道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此规模庞大的道教建筑群, 这在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张耀庭说, 以佛教文化为主导的少林寺能够在全世界打响品牌, 而以道教本土文化为主流的武当山为什么不能在全世界产生影响呢?

来过丹江口, 看过武当山, 张耀庭从此有了一块“心病”——将武当山的名气传播出去。为此, 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力量, 四处奔走呼吁, 扩大对武当山的宣传推介。他先后3次来武当山考察, 多次到湖北省政府各部门协调沟通, 希望重修武当。

曾经有一次, 他受香港一位爱好武术的朋友所托, 协商捐赠30亿资金重修武当, 可惜种种原因, 此事未果。“未能将武当文化打造成与少林寺一样的品牌,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遗憾。”张耀庭说。多年来, 他一直关心武当山及道教文化的发展, 关注着武当山一步步走向世界。

推崇道家文化

张耀庭赞赏道家文化。 道法自然, 尊道贵德、济世利人、上善若水……道教所倡导的这些理念他耳熟能详。他一直很推崇道家文化规劝做人的思想, “道教是我们的本土宗教, 我们要加以传承和保护, 大力挖掘和弘扬道家文化, 并不遗余力地促进道教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张耀庭喜欢打太极拳, 这是健身的好方法之一。他的日常生活很规律, 每日打太极拳, 读书, 散步等。问及养生的方法, 他归结为自己心态好, 凡事宠辱不惊, 并称之为精神的修行。

指点发展思路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他也关注时政, 思考一些重大问题, “到了我们这个年龄, 除了颐养天年, 还是多看看报纸, 关注国家的发展。”他说。

张耀庭称赞丹江口的变化日新月异。距离上一次来丹江口已经有十几年了, “当时还没有这座桥呢。”他指着水都大桥说。他还通过电视关注了我市8月份的第五届全国摩托艇联赛。

提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张耀庭说:这是一个世纪性的工程, 库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当了解到我市许多企业关停、经济下行的形势, 他说:“丹江口要打响武当山这个旅游品牌。旅游经济的效益, 远远超过企业带来的效益。”他给笔者算账, “当年少林寺一年的门票收入达12个亿, 还不包括旅游带来的其他效益。”而要做好旅游业, 不能只做旅游观光, 要注入文化的内涵, 这才有看点。谈话间, 他指点着“江山”。

不解之缘 篇9

1980年《甘肃教育》创刊号出炉了, 我为之欢欣鼓舞。因为久已盼望能有一本反映咱们甘肃教育信息的刊物。捧着创刊号, 读着一篇又一篇朴实无华的文章, 我心里泛起了一片片涟漪。她当时虽然幼小稚嫩, 但却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 它搭建了陇原教师教育交流的平台。广大教师从这里听到陇原教育的“教师之声”, 看到陇原教师辛勤劳动取得的丰硕成果。《甘肃教育》的诞生拨动了我拿笔写一写自己教学体会的心弦。

《甘肃教育》创刊后的第二年, 有一天, 我揣着一篇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拙作, 找到了《甘肃教育》的编辑, 不好意思地说:“编辑老师, 我……我有一篇稿件, 想请您指教指教, 行吗?”编辑看着我羞涩的表现, 笑着说:“好啊, 您能支持我们的刊物是好事。我们先看看稿子再说。”真没想到编辑老师这么客气、和善, 更没想到在1981年第8期上竟然刊登了我这篇教学设计。接到编辑部寄给我的刊登有我拙作的刊物, 我心里激动万分。从那以后我和《甘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不断地将一篇篇教学小结、教后体会、教案设计送交给《甘肃教育》, 《甘肃教育》也向我约稿交流。在甘肃省首次评选特级教师时, 在《甘肃教育》上刊登的十多篇文章是我成为第一批特级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甘肃教育》促我进步, 是《甘肃教育》的编辑们扶我上马, 送我一程又一程, 我的成长、成熟离不开《甘肃教育》这位良师益友。

为了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 时任主编的岳正宗给我说, 《甘肃教育》准备开辟一个教育故事专栏。他的这一超前设想又一次调动了我书写班主任工作体会的心思。如何搞好小学班主任工作, 正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立即表态, 这个活动一定参加, 因为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如同“冰糖葫芦”一串又一串, 写下来真是太有意义的事了。在这个极具新意又极具实践性、趣味性、科学性和个性的栏目中, 我连续写了十多个教育小学生的真实小故事。故事发表后, 许多老师、家长给我打来电话、写信, 赞誉《甘肃教育》这一栏目太有可读性和启发性了!在参与这个栏目的过程中, 使我学会了写教学故事, 也提高了教育学生的能力。

后来, 我在甘肃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担任了一个职务。

为了让甘肃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立足陇原, 走向全国, 在马光荣社长等社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 由甘肃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组稿, 反映陇原小学语文教学成果的5期《甘肃教育》赠刊问世了。这一举措, 又一次开辟了甘肃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先河。赠刊得到全国小语会崔峦等专家的肯定, 也受到甘肃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欢迎和赞许。

甘肃教育社是我爱去也常去的地方之一, 因为这里有一批又一批忠诚教育事业、待人热情的编辑们。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编辑都能给我温馨的微笑、亲切的关怀、具体的指导。我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了一股奋发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去年教师节前夕, 编辑部的同志特邀我这个早已退休的老教师到编辑部和年轻编辑们交谈退休后的生活、工作情况, 让我谈谈以前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故事, 这怎能不让我备感亲切呢?当我看到教育社里的中青年编辑在传承老一辈编辑们的优良作风, 不断开拓创新, 让《甘肃教育》日趋成熟、茁壮成长时, 怎能不让我备受鼓舞呢!

我感谢《甘肃教育》, 感谢甘肃教育社人。你们是“路基”、“人梯”, 你们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在一篇篇稿件的“格子”里勤奋耕耘着、奉献着, 无数篇陌生作者的文章里浸透了你们的智慧、才华、心血和汗水。

甘肃教育的园地里, 涌现出了那么多优秀教师、模范园丁、教学能手、先进教育工作者, 他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背后几乎都有《甘肃教育》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顾颉刚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 篇10

一、顾颉刚与图书馆的渊源

20世纪初顾颉刚在北京大学读书, 当时的北京大学沿袭了京师大学堂的体制, 学校虽设有图书馆, 但是很少进行利用及管理。在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 顾颉刚对图书馆中存在的陋习及旧制度进行了改革, 出版了大量的图书馆文学作品, 特别是《上北京大学图书馆书》一文并搭建了图书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图书馆学习的积极性。蔡元培先生对每一条都作了批复, 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 顾颉刚从重视民族文化的高度提出了图书馆工作的建议, 特别是在当时“三反”“五反”运动高潮时, 还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上世纪50年代致王博祥的信中提到:“文化有三种, 并写入了《共同纲领》, 现在最缺的是民族的文化, 并视为不急之务。这不但有负于先民的劳动成果, 而且在国际上也将贻羞, 并会视中国为无文化的国家。”[1]1920年, 顾颉刚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了编目员的职位。当时的北京大学图书众多, 但是从没建立一个完整的目录, 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编中文书目, 并于上世纪20年代初写出了《图表编目意见书》, 开始从书名目录着手, 进而编著者目录。在其担任中山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期间, 整理了大量的图书馆藏书, 并编辑有《图书馆周刊》。顾颉刚先生还先后担任燕大图书馆中文国学书籍审购委员会委员、北平图书馆购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立图书馆筹设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1933年初, 顾颉刚赴杭州省亲, 当时正发生淞沪会战, 由于交通的阻塞, 被迫停留于杭州数月, 他利用这段时间在杭州的燕大图书馆做了寻书、购书的工作, 并为禹贡学会收购了大量关于史地图籍等方面的资料。1946年, 顾颉刚从重庆返回苏州, 并为当时的图书博物馆系学生讲授目录学等。在新中国解放后, 顾颉刚担任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 并和同事们一起编写图书目录。顾颉刚忠诚于图书馆的工作, 在遇到真正人才时, 他就会力荐进图书馆工作。上世纪30年代, 年仅30岁的吴晗到了北平, 并与顾颉刚谈过明朝学者胡应麟的年龄问题, 顾颉刚考究的时间为60岁以上, 而吴晗考证其为52岁, 打破了顾颉刚的观点。顾颉刚认为其乃可塑之才, 便力挺其进燕大图书馆工作, 从此两人交往甚密, 成为了学术上的好朋友[2]。顾颉刚的学生王旭华毕业后也被介绍到了合众图书馆工作, 后来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顾颉刚的助手, 帮助其整理图书资料, 最终成为顾颉刚学术思想研究的著名专家。顾颉刚不但对图书馆工作提出自己具体的思路及方法, 而且他还非常重视图书馆建设, 并于1954年提议建设一所全国性的图书馆, 并在政协会议上提交了《请建立全国性的图书馆, 推动科学研究, 争取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提案。顾颉刚的愿望终于在20年后实现了, 国家图书馆新馆最终在紫竹院附近建成。

二、顾颉刚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顾颉刚受聘于中山大学期间, 曾向校方提出了一份详细, 提出“要用足够的材料及带着观念去看书, 以前看图书是要载圣人之道, 现在读书的目的是要扩充自己的知识, 这一方向的改变, 图书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份计划书中, 顾颉刚拟定了购书的范围, 并详细列出了各大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购书工作完成后, 顾颉刚还主持整理了十多万册的图书, 并出版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 他还亲自写了卷头语。顾颉刚与图书馆的渊源主要是围绕文献采购及对古文献的研究上的, 所以他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往往就表现为其对文献采访学及古籍整理学等方面。顾颉刚所提出的地方文献概念对以后的图书馆学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及深远的影响。顾颉刚对图书馆书目的整理及文献的搜集工作打破了传统的观念, 并扩充了图书馆的范围, 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不久, 出现了私家踊跃捐赠图书的现象, 顾颉刚将自己珍藏半个世纪的三册《永乐大典》、《东方杂志》等一并捐给了北京图书馆[3]33。在其逝世后, 他的藏书多达五万册, 现在全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中心收藏, 并专门设立了顾颉刚文库, 以作纪念。

顾颉刚在文献采访学方面的贡献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 其受任于中山大学到江浙一带收购图书。当时中国的图书馆受经史子集的影响非常严重, 在文献采购方面, 有悖于经典的图书是不列在采购范围之内的, 这最终只使得文献采购的复本增加, 且图书馆的藏书也较为固定。顾颉刚建立了新的分类体系, 破除了旧有的文献采集制度, 非常富有创建性。顾颉刚还建立新的档案类, 统一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公文、告示等, 虽然其档案管理思想还不够完全, 但是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除了以上的档案类的思想外, 顾颉刚还记载了地方志、家族志及全国各民族的文籍等。这些文献在当时都是禁藏品, 顾颉刚将其集体整理并提出, 体现了其对中国图书馆分类学的重大影响及进步。顾颉刚曾说道:“我们购书的目的及宗旨就是‘搜集’材料一句。新的学问需要新的材料积累, 以助我国的图书馆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图书馆。”[4]18顾颉刚在古籍整理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辨伪学上, 20年代, 他便开始创作《古今伪书考》, 并先后标点了宋濂的《诸子辨》等并初步写成了《郑樵传》。顾颉刚在古籍搜集及整理上等图书馆事业的贡献还体现在对古籍的采访及收集等方面, 他曾说:敦煌写本就是在法国图书馆所获得, 所以, 文物的搜集不但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而且也为我国文物的保存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顾颉刚从小就喜欢图书店, 到了40岁时共收集了多达三间房屋的图书资料, 到了抗战时期, 仅近代史相关的资料就多达两万多册。解放前, 顾颉刚多次将分散的图书运往北平、上海等地, 并整理大批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图书八百多种, 并一并捐给了上海图书馆, 其中就包括其珍藏多年的《论持久战》, 作为永久的纪念。他刚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期间, 有两种特别爱好, 一是喜欢往图书馆里跑, 其馆藏的丰富藏书令他受益匪浅。经常的接触也让他发现了其中的利弊, 如新书的配置、开架规则不到位等, 并能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同时也为其以后的目录学、古史辨研究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作为一名学者, 顾颉刚善于利用图书馆不必说, 同时为了更好地读书及写作, 他甚至将自己的家庭搬到了离图书馆较近的地方, 正是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成就了其终身的学术成就。顾颉刚在兰州大学生活及工作的时间很短, 但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例如, 他给兰大新落成的积石堂撰写了积石堂记, 此系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他还经常谈到其在兰州大学图书馆的艰辛, 他在当时严酷的环境下, 集藏了图书二十多万册。顾颉刚作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 在图书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是与其在图书馆学得的广博知识及涉猎的广泛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作为一名图书馆人员, 不断地利用图书馆充实自己, 并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亮.顾颉刚先生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J]新世纪图书馆, 2007 (5) .

[2]刘丽娜.抗日战争时期顾颉刚的史学研究[J].史学史研究, 205 (3) .

[3]朱宇.顾颉刚先生与兰大图书馆——读《积石堂记》有感[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3) .

上一篇:钢结构的腐蚀与防护下一篇:主题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