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2024-08-03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1

一、课堂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更加体现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培养的背景下, 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状态及其质量评价进行重新审视[1]。对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总结, 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课堂改革理念不清晰。即使教师采取看似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却未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角色, 无法真正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 重视知识传授的有效性。以往改革的着眼点仍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而不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 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课题组教师非常努力地做了大量相关教学工作 (即实物教具、礼服案例分析、教案课件等资源建设) ,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4) 注重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按照预设方案讲解, 大量的案例、熟练的操作演示等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虽然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提问, 意在启发学生的思考, 但这些问题基本上以概念性、描述性、记忆性居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不高, 存在着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现象。学生缺乏学习选择的权利, 缺乏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5) 从教学方式方法上看, 除了大量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形式外, 教学方式仍是单向灌输, 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则为被动接受。长此以往使学生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 习惯于从过去的认知中寻找现成的答案。 (6) 实践教学注重学生操作的模式化、标准化训练。缺乏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研究方法的训练。尤其缺乏鼓励多样化、鼓励另类性思维的氛围。

二、“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

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我们构建了教师、方法、课堂、评价“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礼服设计与立体造型》课程课堂教学为载体, 以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为引领,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融合、多样课堂的开放互动、多元评价的分步实施,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 促进教学过程发生质变, 努力实现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三、“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1.变革教师旧式教学理念, 引领和促进课堂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 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 才能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1) 更新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树立发展意识、反思意识、特色意识。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在如何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上下功夫, 实现学生真正发展。 (2) 做好角色的转换, 从“讲师”转变为“导师”, 从“教书”转变为“教学”, 从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方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2], 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 注重教法与学法的优化组合及教法对学法的示范和引导。从教导固有的专业知识, 向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导学、 导研、导用转变, 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创新知识、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以适应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升专业素质与教学品位, 揭示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形成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 (5) 教师 (团队) 要自主探索, 增强协作, 共同研讨并攻破改革难关, 破除以往教师 “单打独斗”的改革模式, 为改革深入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集体智慧, 形成持久的改革动力。两年来, 课题组教师在教学理念与转变上注意学习与提高, 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 使课堂教学行为经由反思提炼转化为课堂教学智慧。团队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各1项;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校级教改课题8项, 且完成本课程全部理论学时的录像任务, 补充了微课视频6个。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服装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浙江省微课比赛二等奖2项;部委级教材立项2项;温州市551人才计划第二层次1人;实用新型专利3项等成果。

2.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交融, 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产出与成效。现代课堂需要课堂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学方法的形式本身, 而要综合运用先进教学方法, 深刻领会使所用的方法都蕴含启发式教学的精神。本课按课堂类型与能力目标的不同, 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见图1。

理论课堂教学应选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侧重选用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学法、发现学习法、讨论法、比较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师要营造学习氛围, 科学合理设计学习活动, 通过设问、启发、分析、研讨、归纳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为学生能力的发挥和提高创造条件。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与融合, 生师互动, 生生互动, 使学生在掌握礼服设计原理与规律的同时, 得到学习能力的发展。

实践课堂教学分验证性实训与综合性实训, 验证性实训应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侧重选用利于培养专业实践技能的演示法、案例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综合性实训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侧重选用利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项目教学法、任务学习法、模拟训练法。通过项目训练与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设计制作礼服的能力, 不断增强合作意识、创作意识, 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互相启发, 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课外学习以引导自主学习为主的方法, 侧重选用利于培养学习能力的自学辅导法、探究式、自主式教学法。教师应注意指导和参与, 鼓励多样化、另类化, 让学生了解更多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动态, 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研究方法的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培养 (面料选购、服饰搭配、工艺技术等) 。尤其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展, 总结与交流, 不但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使学生在应用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 将有效学习落实到实处。

3.多样课堂教学开放互动,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与功效。现代课堂把能力培养总目标分解, 发挥各种课堂的职能与优势, 通过多课堂联动与开放, 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互动与优化组合。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把这种目标和内容的调整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意创新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上, 并采取多课堂贯通联动的开放式教学, 见图3。教室与实验室为第一课堂,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课堂, 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过程。互联网与教学平台为第二课堂, 各大专业网站的时尚信息与本课程立体化、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 (2013年本课程资源上传国家爱课程网) , 为学生学习拓展、研究搭建了开放、互动的全过程交流平台。市场与企业为第三课堂, 汲取市场与企业信息与营养, 进行创意与创新。多课堂教学的特色在于课堂的开放度比较大, 教师预设空间与实际空间相结合, 知识传承与探究性教学相结合, 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在组织形式上将班级教学、小组学习与个别学习结合起来, 有效进行交叉与统整学习, 既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 又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多课堂之间的合理互动, 实现教学在内容、时空上的延伸。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立项以来本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4项;市级5项;校级2项;银奖2项, 铜奖5项, 优秀毕业论文3项。

4.多元评价分类实施, 保障课堂教学综合产出效果。“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就是评价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如何实施评估主体与评估过程的多元化,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 使其在能力培养中发挥激励、引导、促进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科学性、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的原则, 根据教学实际,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核将以能力考核为主, 在教学考核中, 建立教改与考改联动的机制, 发挥考核方式改革对能力培养目标的检验、导向和调控作用。从重在对知识掌握程度的终结性评价, 转向重在对能力发展水平的过程性评价与主体评价, 本课程构建的评价体系见图2。

过程评价以学生课堂及课外学习活动表现为评价依据, 既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 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能力。课堂教学评价分理论课评价 (理论课通过课上提问、讨论、网上测试等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与实践课评价 (对设计构思、造型效果、艺术表达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评价) , 增加了学生个体自我评价与组内成员间的互评。 课外活动评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 (设计大赛、课程展示、PPT制作、综合报告、获奖等) 考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实施评价过程中, 从关注结果的实效性到关注过程的合理性转变, 引导并鼓励学生形成独特性, 实现差异化发展,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红梅.许晓东.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3) .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2

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结合农林高校的特点,以分析化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体系以及教材建设诸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分析化学的`课程体系和分层推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仪器分析>等课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作 者:李胜清 康勤书 陈浩 LI Sheng-qing KANG Qin-shu CHEN Hao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5(5)分类号:G关键词:农林高校 分析化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改革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堂教学;科学研究;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21-03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其中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围绕自然地理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其办学主旨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内涵及定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1]而原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对新设专业的发展形式及方向并不十分明确。近年来,该专业的办学方向逐渐模糊,专业定位不明朗,这导致在专业发展上出现了生源质量下降、课堂教学毫无新意、科学研究停滞等现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的教师在专业发展模式上开展了积极地探索,尝试提出了“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以期对国内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二、构建思路

传统的自然地理相关专业发展模式倡导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2]其中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精心授课且学生积极参与。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的特色,主要包括野外自然地理实习以及3S技术的应用,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的氛围日益变浓,特别是在重点大学中科研成为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因此,科学研究也成为本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发展的主体内容,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全新专业发展模式的前提。

(一)明确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是高等学府的两大职能,这一点已得到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可。[3]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1.教学与科研没有任何联系。这种观点认为高校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应该分离,因为教学的目标是传播已有的知识,而科研是以探索未知领域为主,两者不应有任何交集。2.两者可能会互相影响、相互拖累,即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加大,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职能,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大学,教师们往往为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疲于奔命,对于难以量化考核的课堂教学却无暇顾及;而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不应投入任何力量开展科研,只需搞好教学工作即可。事实上,我国高校的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院校,而一些普通院校或民办高校,基本上是以教学工作为重心,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发展的侧重点已然不同。3.教学与科研呈正相关关系,彼此共生。这种观点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但不会干扰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反而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同的大学对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重点大学科研平台相对完善、科研实力较强,多数教师以科学研究为重,课堂教学次之。因此,在这些高校中的教师们应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紧紧围绕所授学科的教学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活动,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而非重点院校对科研重视不够,建议以教学为重心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这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时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对研究领域内的前沿、动态有深刻的把握。现阶段,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师应明确教学与科研呈正比的关系,即教学与科研均不可偏废,课堂教学能够促进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可以反哺教学。[4]需要强调的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广、研究方向多,开设的专业课程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管理科学,等等。教师们往往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十分熟悉,而对所安排讲授的专业课程并不一定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这将制约课堂教学的深入,导致理论课的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因此,我们建议在课程安排上应尽量安排教师讲授其熟悉领域的课程,并且不要频繁更换教师所授专业课,否则会导致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备课,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建立实践活动与科学研究的关联

实践活动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野外地理实习。根据不同高校专业目标及特色的不同,有可能包括地质地貌认识实习、区域资源调查实习、三位一体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植物地理学野外、测量野外教学实习。2.课程实习。这其中包括地图学教学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习、遥感技术实习。而科学研究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本质还是属于一种认识和实践活动。

新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应强调实践活动与科学研究的结合。这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师在实践课程中可结合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甚至研究成果给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在野外实习中讲解土壤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时,可以详述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组成及演化过程的影响;在讲解冰川地貌时,可与最新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相结合,启发学生去思考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这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验证课本知识,使之科研素养得到提高。其二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可深度挖掘知识点,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例如在地貌野外实习中深入探讨地貌的成因,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传统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升华;在野外实习时有可能会发现新的地质现象及研究载体,这能为自身的科研提供新的方向。此外,也可通过实习的过程培养优秀的学生来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学生承担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可吸引他们来报考自己的研究生,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项目研究中来,提高科研团队的实力。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的教师可尝试将分课程、分阶段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整合为自然地理综合实践教学,并把实习与探索结合起来进行。对于一些验证性的实践活动必须缩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践。传统的由教师单纯授课的教学模式应逐步转变为教师主要确定实习主题,由学生设计方案、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实验分析及进行实践报告撰写的教学模式。

(三)重建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

受课程内容的制约,同时也囿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自然地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教学环节在精力、时间等方面均投入不足。如重视自然地理要素基本特征、类型分布、形成机理的讲授,而忽视野外实地地理要素的判读,缺乏地形图和遥感图的读图训练。可见,我们必须摒弃过时的教育理念,重建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野外经验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验技能,而并非只是专业理论的传授。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依赖于扎实的课堂教学。我们建议本专业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实践活动,如野外地貌识别或地质填图竞赛、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鼓励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从科研实践中提取较为独立的实践内容,这些内容既可作为创新实践活动的课题,也可用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

三、 “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构建

在厘清教学、实践和科研三者重要性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了适合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的科学研究,而对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开展探索也可以反哺课堂教学;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促进专业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能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而科学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各种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效果;课堂教学为各种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理论指导实践,反之,实践活动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见图1)。

可见三者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发展的全部内容。三者同等重要,专业教师应努力做到三者的平衡发展,而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例如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科学研究及强化实践活动;科研实力较强的教师应精心准备每一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大实践活动的力度,通过科学研究反哺教学,提升实践活动的综合水平;从事实践课教学的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科研实力的提升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从而更好地为专业发展服务。综上所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教师若能把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能够从容地应对专业内涵变化及专业结构的调整。

[ 参 考 文 献 ]

[1] 侯光辉,张前进,陈卫.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1):40-44.

[2] 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傅伯杰, 王民,刘宝元,王仰麟. 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1):9-16.

[3] 蒲阳,赏刚,郑光辉.我国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探讨[J].大学教育,2014(10):25-26.

[4] 李昌祖,冯雯.大学科研反哺教学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71-74.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4

一、加强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主要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围绕重点和难点,采用课堂主题讨论、案例分析、演讲、辩论、观看影像资料等活动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内容时,组织开展“知我机电爱我机电”主题演讲会,帮助同学们了解学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荣誉感与归属感,激发学习热情,珍惜今天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明确三年的大学的学习目标,立志成才;讲爱国主义内容时,组织观看《南京!南京!》、《飞天圆梦—中国载人航天全记录》、《人民至上》等爱国主义影片,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爱国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时,开展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促进同学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在讲法制观内容时,组织观看法制录像,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小品表演等,深化学生对教材法律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课堂实践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学实效。如在“大学生与诚信”讨论和诚信公约宣誓活动中,课堂上做诚信大学生铿锵的誓言不绝于耳,或风趣或深沉的诚信故事深深打动同学们的心,增强了大家的诚信意识。

二、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校园实践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在校内的延伸、补充和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

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是与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策划,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主题来开展,形式有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演讲、辩论赛、征文比赛、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素质拓展活动等。近几年,我们结合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热点及“五四青年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与院团委、学生团委,学生社团联合组织开展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做文明大学生”、“争当时代先锋、共建和谐校园”、“规划自我、服务社会、赢取未来”、“创业论坛”、“创业设计大赛”、“我与新广西”、“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永远跟您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为主题校园实践活动。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为学生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提供广阔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在“关注社会热点,展现青春风采——青春E论”辩论赛中,同学们围绕民族技艺的传承、网购、人肉搜索、慈善等一系列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展开激辩,对战双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针锋相对,字字珠玑,现场气氛活跃、热烈,辩手犀利而精辟的言辞、灵活而机敏的应变,博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一致好评,一次次将比赛推向高潮。辩论赛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对具有时代气息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高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超越自我,团结协作,进步你我他”的心理健康素质拓展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放飞心弦”、“你追我赶”、“生命之旅”、“万众一心”、“信任背摔”、“水到渠成”等多种有趣的拓展项目,轻松愉快的地学会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探索自身潜能,领悟团队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增强自信心、信任感和责任感,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在“规划自我、服务社会、赢取未来”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中,选手们结合个人的能力、性格、特质等自身情况,从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的确立、实施步骤以及评估调整等方面,对自己的未来制定出切实可行、设计新颖并具有创新性的职业规划方案,从而增强了自我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创业意识,提升了职业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现实问题为题材,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向社会大众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融入社会中磨练意志,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社会实践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参观访问、红色之旅、志愿服务、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近两年, 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和学院实际,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1)定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广西烈士陵园、广西民族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帮助学生加深对对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2)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南宁市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看望老人和儿童献爱心活动,到社区开展“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道德境界;(3)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城镇、农村、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丰富阅历,认识自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4)发挥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组织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参与和内心感悟,把所学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内在素质,把社会的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内化于心,进外化于行,不仅历练意志、磨炼品质、增强悟性;同时,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学生在2011年“永远跟党走”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中写道:“防城港新建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排列有序的数十台门机、整齐码放的集装箱,气势磅礴,处处洋溢着现代化国际大港气息。现代化的装备,高科技的设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北部湾现代化科技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北部湾的未来建设充满信心。我们一定要努力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做贡献。”在“学习雷锋,从我做起”志愿服务活动中,同学们们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成服务项目,深入到社区开展电风扇、电饭锅、电吹风、VCD、电视机、微波炉、消毒柜、手机、MP3、电脑义务维修及电脑配机维护咨询等服务活动,受到社区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化为实际行动,用行动践行雷锋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

四、探索与专业实习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与专业实习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在此特称专业实践,主要是指依托专业实习基地,在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期间,开展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习基地进行企业认知、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专业都建立有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与专业实习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时机,搭建了良好教育平台。开展与专业实习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与专业系部联系,了解名专业实践教育的计划和安排,根据专业实习的内容和要求,事先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育主题,与专业实习任务同时布置,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育活动融入专业实习过程中。

近两年,我们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在学生专业实习中组织开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劳动习惯、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协作精神等方面的学习训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丰富、鲜活的职业情境和工作中,进行观察、思考、认知、体验和感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并将理论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教化”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实现“知”与“行”的合一,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如2010年春季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结合电子专业2009级学生到南宁超讯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多丽电器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进行为期6周的专业认知实习,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公司企业文化、电子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企业欢迎什么样的员工、现代企业优秀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等调查活动。调查活动与专业实习相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活动结束,每个小组都写出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职业道德素质和就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电子0901班的级一学生在调查体会中写道:“调查活动,加深我们对所学专业及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认识,提高了我们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懂得了作为电子行业从业人员应遵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用户第一;遵章守纪,严格操作;钻研技术,精通业务”职业道德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公司、企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将实践教学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实习、社会活动领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实践教学渠道,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使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由形式单一的社会实践转变为多元化的规范实践教学,从而有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研究了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提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并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对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以多种实际教学活动为例, 评价它们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8.

[4]、张志坚.刍议高职思政概论课“三位一体”实践教学[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1) .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5

摘 要:在人文学科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学方式所采取的“教”与“学”的双向模式日益显示出被动性的一面,而“研”与“读”的积极参与和辅助则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鉴于哲学学科理论性、基础性和思辨性等特点,所以其专业的人才培养就需要在“教”与“学”的同时不断强化“研”与“读”培养环节的训练,特别是以经典原著选读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本文以内蒙古大学哲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哲学专业;原著选读;读书会

一、“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在本科哲学专业教改中运用和效果

以往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大学教学实践重点在于“教”,这样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容易产生“怠学”、“厌学”甚至“逃学”的负效果。现在科技手段使得信息获取分外方便,但是学生对传统知识文本的咀嚼和消化能力却在下降,甚至出现“上大学不读书,全靠下载PPT”的乱象。PPT教学有其简明、清晰的优点,但是也有其不完全连续和思维断点的弱点。所以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活力,引领学生面向经典原著,就需要在“教”的同时加强“学习”、“研究”和“阅读”等环节的训练,这对于哲学以及人学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内蒙古大学哲学专业设立于1971年,并在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2009―2013年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围绕“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对哲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

教改期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学术委员会经过调研考察和反复讨论,修订出新的本科哲学专业教学大纲,并把“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改理念贯彻其中。新的教学大纲的基本架构是史、论、著、专题四大板块的结合,具体就是指哲学史――哲学原理――哲学原著――哲学专题相统一。一般而言,这四大板块的教学实践有其内在规律。从时间上来讲,哲学史与哲学原理是专业主干课最集中的部分,主要在大一大二讲授;而哲学原著和哲学专题多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在大三大四讲授。但是以往教学实践的基本态势是“教”与“学”的方式贯穿始终,老师读讲义,学生记笔记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后来更新为老师PPT,学生存信息。这样的教学手段比较被动,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新的教学计划中要求实践“研”与“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哲学原著和哲学专题这两大板块更要加大“研”与“读”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逐步丰富过去传统的“教”与“学”的双重模式,就加大“研”与“读”教学方式的贯穿。哲学学院在本科哲学专业教学改革中探索了“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变了过去“教”为全部的培养方式,就是以“读”为轴心,“教”、“学”、“研”、“读”四种培养环节相辅相成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教”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将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于一系列学习条件,聆听、阅读和领会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内在部分。“研”就是为了深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而去探求和追问专业知识的结构、规律、体系以及理论空白点,并由此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推进对理论问题的深度解决;“读”就是通过对本专业的教材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来直面原典、理解原典、分析原典,并从中发现文本差异或理论问题,最终在深入理解原典的基础上返本开新地做出理论新探索。“教―学―研―读”既是四种教学实践手段、教学要素也是四个教学环节。下面具体分析“教―学―研―读”在哲学专业四大板块课程体系中的运用和效果。

哲学史板块主要包括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技术思想史、伦理思想史等,其中前三史为哲学专业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内容,正所谓“治学先治史”。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为主,老师根据讲义说明哲学史上的哲学派别、哲学家、哲学思想及其影响等。学生则以平时记、考前背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中,老师要求学生在记忆性学习的同时要借阅一些哲学史中所涉及的原著原典,先要进行一个大致了解和泛读,并去研究和思考不同思想派别,同一思想派别中的不同人物的思想之间的同与异到底何在,思考哲学史上的不同哲学思想为何发展路径会大不相同。这样就提前运用上了“阅读”和“研究”的教学手段。例如讲西方哲学史中的柏拉图哲学就要引导学生找找英文版、希腊文版、中文版等不同版本的《理想国》,查查“理念”这个概念的源流,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再如讲中国哲学史中的墨家哲学思想就要让学生思考墨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显学,为何后来逐渐式微?“教―学―研―读”四种方式的交互运用,就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繁为简,主动思考和把握哲学史中的核心脉络。哲学原理板块主要包括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美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宗教学原理、科技哲学等等。哲学原理是明晰概念的内涵外延,讲求理论分析和推演,进行逻辑思维,学习归纳、分析和推理的。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记忆的方式,几乎是与原理课程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这个在公共课的马克思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样最终使得讲道理的哲学课变成了不讲道理的说教课。按照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提法,哲学是“有理”和“讲理”的统一,是“以理服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所以学哲学必须要阅读、思考和研判。哲学原理板块中的课程也要实现“教―学―研―读”四个环节的互动,体现论辩特色和问题意识。例如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就不是简单地从生活中举例说明,而是要回溯性地阅读哲学史,研读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对于这两个范畴的经典表述和论述,研读、对比、交锋、思考后,最终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在何种场域中定位和区别这些范畴的,要分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综合什么,其理由又何在。哲学原著板块主要包括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科技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以往原著选读课程也主要靠老师讲,说明原著的背景、主要思想、段落主旨等。而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则彻底扭转传统学习模式,实现老师导读、学生自主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原著选读课程中“教”只是指导性的,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本身,“学”和“研”也是围绕“读”来展开和推进。学生只有直面原著本身,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最终才能读懂哲学原著,从而深化对哲学史和哲学原理的理解。原著选读课程还要培养学生立足文本的专业规范性,哲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信口雌黄的野狐禅,而是字字有出处、句句讲道理的规范性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一砖一瓦就是各种古典原著和经典文本。哲学专题板块包括本体论研究、认识论研究、现象学研究、佛教哲学研究、周易研究、现象学研究、系统哲学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研究等课程。哲学专题课程主要在6、7、8三学期开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哲学史和哲学原理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的一类课程。哲学专题类课程也体现“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教”是辅助性的,而“学”和“读”也围绕“研”展开,是带着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和思考某一流派或某一阶段的哲学命题。专题研究以及研究性阅读也为学生日后深造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坚持推进“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1)这一教学理念的推行有力地扭转了以往教而不学,教而不读,教而不研的单一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而是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思考钻研的新常态。(2)“教―学―研―读四位一体”还引导哲学专业本科生积极申请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以前哲学专业本科生申请项目勉强搞一些社会问题,最后的结果是不伦不类,后来引导学生立足学科优势,在哲学专题本身中寻求内涵式创新而不是外延式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突出表现是提高了学生原著阅读能力和哲学问题意识,这些优势很好地体现在研究生考试中,近三年哲学专业升研率保持在50%。(4)“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获得了学校和自治区高等教育系统的认可,近五年连续获评6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2个提升计划教学团队,获得1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哲学专业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专业。

二、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围绕专业教学展开,首先彰显为“教”和“学”两个层面。“教”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将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而“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于一系列学习条件,聆听、阅读和领会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内在部分。“教”与“学”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学生理解和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但是这里暗含着两种方向进路,即“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着力点在前者,要让学生背诵、记忆、做习题、做实验等等,但是这种教育方向往往也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逆反情绪,在他们看来学习不是快乐的,甚至是痛苦的。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原因,最后破除成见,达致问题的本质。这样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和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而在这里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和思考人类优秀知识成果,从而返本开新地完成转识成智。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义,显然这里需要有“阅读”和“研究”这两个环节的参与。高等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本体,以“教”与“学”为两翼而展开的。但是更为细部地考量,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中,“教”与“学”的两翼还包含“研”与“读”等环节。因为现代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要求除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外越来越多地赋予高校引领科学前沿的使命,这也是目前国际国内高校重科研的时代背景。同时,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挂钩也促使高校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搞教学,而是要实现教学与科研互补共生。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和“读”又该如何界定?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和阅读?其实,人才培养中的“研”和“读”不是泛化的研究和阅读,而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推进的。所谓的“研”就是为了深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而去探求和追问专业知识的结构、规律、体系以及理论空白点,并由此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推进对理论问题的深度解决。可以说,“研”是一种更深刻的“学”,而这个“学”就不是靠简单的背诵记忆能够完成的,而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样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甚至围绕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或者拓展新知识。在本科教学实践中,“研”可以作为田野调查来实地研究,但是更多的是通过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来完成的。与理工科依靠实验手段来推进教学研究不同,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专业,其“研”主要是要从对传统的经典文本的阅读展开的,这也是教学实践中“读”的环节。所谓“读”就是通过对本专业的教材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来直面原典、理解原典、分析原典,并从中发现文本差异或理论问题,最终在深入理解原典的基础上返本开新地做出理论新探索。“教”与“学”是一个网状的知识系统结构,重在对知识谱系的整体而全面地把握。而“研”与“读”是点状的深入钩沉和知识创新的破土,重在全面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寻找到某个突破点,然后完成知识创新。其中“读”的环节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对教材和本专业经典原著的阅读,学生才有可能深入专业学习的内部而主动攫取知识的富矿。阅读首先是阅读教材或者教师讲义,这本是传统大学学习的很重要一个环节,但是现在大学生对这个环节却很漠然。只有阅读教材才能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形成一个规范的知识谱系。其次,要阅读与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只有对相关经典原著的阅读才能深化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当然,这里的经典阅读又分为泛读和精读两种,这个问题在后面继续讨论。

“教”、“学”、“研”、“读”四个环节构成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中“教”是外在手段、“学”是内在动力、“研”是升华方式、“读”是立足之垫脚石。只有将“教”、“学”、“研”、“读”四个环节相得益彰地发挥出来,大学生才能从被动灌输走向自主学习,并且是立足于经典文本的专业性研究性学习。当然,“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学习方式还有一个值域问题,其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人文学科专业,特别是适合于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实践。从古希腊的“阿加德米学园”以及“吕克昂学院”算起,经过中世纪学科化以及近现代大学教育的专业化,哲学学科及哲学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系统专业的知识部门,形成了规范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同样哲学史也是哲学,而哲学史又是以历代哲学家的哲学著述为支撑的,这些都是“理性知识的珍宝”[2]。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也留下了大量经典著作,而这些著作又成为下一代研习哲学的必要资料,因为只有依靠经典文本不断凝练出来的概念、范畴才能深化哲学思维,并依此规范化的哲学术语和思想才能搭建新的哲学体系,而不是随意创见的野狐禅。所以立足哲学经典原著的文本是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对哲学专业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出逻辑分析能力强,理论素养高,具有批判性、反思性思维特质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在高校人文学科专业教学中教、学、研、读四者并重,构成人才培养的统一体模式。其中教、学、研、读既是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四个要素也是动态架构中的四个环节。“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是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教学为轴心本质是以教师为主体,重在知识信息的传递;而研读是以学生为主体,重在知识的理解、内化。以阅读为轴心的学习模式最终要实现的就是转识成智,将历史沉淀的知识材料经过消化理解,转变成自由的智识体系,这个智识体系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还是一种实践智慧,未来能够积极有效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释世界的最终目标是改造世界。

三、“经典原著读书会”的补充和新探索

哲学专业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相类似,都普遍具有理论性强特点,重点在于理解和记忆学科历史演变、人物思想观点等,并对原典文本进行返本开新式的阐发。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围绕“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还探索了“经典原著读书会”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经典原著读书会”就是在日常教学之余,老师带领学生围绕某一类或某一部哲学经典原著进行深入地研读、讨论、分析和读书笔记总结。2010―2013学年,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了系列“回归经典”读书会具体有:“《小逻辑》读书会”、“《逻辑研究》读书会”、“《圣经》读书会”、“《四书集注》读书会”、“《周易注疏》读书会”、“现象学读书会”、“爱智之旅读书会”等等。读书会采取的是圆桌会议,遵循的基本精神是“回归文本,自由争论”。“回归文本”是让参与者能够集中目标面对经典,并对多种原文和译本进行比较性分析,在阅读中参与者要与文本、与原创者进行对话并诠释之。“自由争论”是阅读者之间对于文本和问题的理解要求同存异,自由争论,在争论中谋求共识,但不因为共识而遮蔽个人见解。这种自由争论其实也是回归到苏格拉底意义上的“精神助产士”,通过文献导师的不断分析和引导,直至突破定论推论出新的结论。读书会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在阅读中接近大师,体会真知,很好地了解了哲学原典,学习立论、反驳、分析、综合、概括,训练了严谨的学术规范,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基础。读书会以及原著选读课程最终是要训练学生立足文本的专业规范性,因为哲学不是夸夸其谈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信口雌黄的野狐禅,而是字字有出处、句句要讲理的规范性学科体系。

“经典原著读书会”开展数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哲学学院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性意见:(1)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如每个读书会每学期研读讨论不低于16学时,并按1学分计算工作量。(2)修订了“经典原著读书会”教学方案,并遵循一套申请、开展、总结成果等相关程序和步骤(3)为保证读书会质量,规定了参与人数规模限制、研读时间、读书笔记等细则,以保证人数少、阅读精、思考深的读书会效果。例如“《周易注疏》读书会”在每一卦经传注疏的研读后都要写读卦小结,渐而小有规模。

四、“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实是一种回归式的创新,是在回归哲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重新挖掘其阅读的有效性,使之产生阅读的力量。“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完成了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这一点很重要。本科生还处在打基础阶段,所以以“阅读”经典原著为轴心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夯实基础,完成专业训练。破除不读书、不读专业书、不读经典原著的迷障,学生们正是在阅读原典中完成专业训练,在阅读原典中培育学术旨趣,在阅读原典中转识成智,在阅读原典中变化气质。

当然,“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也并不是只能局限于哲学专业一隅,而是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都有借鉴意义。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和感觉主义的产物,而是都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学科积累过程,有着自成一体的学科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就是靠浩繁的经典作家的经典原著所构建。那么进入这一学科,也必须是在立足前人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去创造新内容,终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大海。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2] 景剑峰,赵东海.原著选读课程在哲学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效果[J].教学与研究,2013(6).[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本文受到内蒙古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哲学专业建设项目资助]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6

【摘 要】目前,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还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经广泛征求意见,开发了基于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结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并将其用于教学管理中,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 质量评价 评价指标

1引言

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了学校的教育导向,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时缺乏实践能力。因此,急需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由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十所骨干大学之一——河北经贸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开发了《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并在2011年河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

本系统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客观、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此评价体系结构分为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和专家评审评价三层,其中学生评价和督导教师评价分别从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三个角度评价。本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评价系统,在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许多完成学业后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现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无关系。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有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还没有标准成型的评价体系。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背景

河北经贸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10所骨干大学之一,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是介于一般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的三本教育,其既不能按照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也不能按照一般本科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应该以社会需要为依据设立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在强调理论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了学校的教育导向,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成功素质教育应大力倡导和推行“实战教学法”,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多样化的实习、实验、实训等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原理和生产管理知识,具备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基于此,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4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体系结构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为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专家评价三个层面金字塔体系结构。学生评价的基数最大、影响也最大,为金字塔的基座;督导教师的评价为形成评价结果的中间构成因素;对教师的评价整体作为一个基础支撑教育厅或行业评审专家对一个学校整体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学生评价和督导教师评价分别从教师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三个角度评价,此评价体系结构为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评价体系。

5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软件分别依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分别制作了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和评审专家评价模块,每项指标分为五档数2分、4分、6分、8分和10分,打分后乘以权重,再相加之和,就是这门课这位教师的最后分数。公式:

Z ——某门课教师得分;Pi ——第i项指标权值;Xi ——第i项分数

5.1实验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验型课程主要是以验证某种过程或现象或结果为目的,完全可以采用规范的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增强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

5.2实训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训型课程是指在校内或校外的模拟现实的场所,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3实习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习型课程是指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顶岗进行实实在在的工作,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是检验独立学院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是否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产品”。

6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6.1学生登录

学生分别根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对相应课教师进行评价。

6.2教师登录

查看自己所教授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的学生评价结果。

6.3督导教师登录

督导教师分别根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对相应课教师进行评价。

6.4管理员登录(教务处管理人员登录)

1)查看所有实验课程教师评价结果;2)查看所有实训课程教师评价结果;3)查看所有实习课程教师评价结果;4)根据教师姓名和所授课班级名称查询课程评价结果。

6.5专家评审登录

专家根据专家评价指标进行评估。

7结论

实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还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课题组开发了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并将其用于教学管理中,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本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在实践当中对系统的评价指标、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搜集学生、教师、专家意见,完善系统,使其在学校实践课程改革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晖,张学睦,李建楠.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26(3):222-224.

[2]陈红. 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6):159-161.

[3]冯小安.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25-126.

[4]章蔚中,张兴旺,王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7(2):62-64.

[5]续永刚,闫志波,赵晓平.高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63-164.

[6]杨德广.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103-107.endprint

【摘 要】目前,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还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经广泛征求意见,开发了基于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结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并将其用于教学管理中,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 质量评价 评价指标

1引言

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了学校的教育导向,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时缺乏实践能力。因此,急需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由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十所骨干大学之一——河北经贸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开发了《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并在2011年河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

本系统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客观、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此评价体系结构分为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和专家评审评价三层,其中学生评价和督导教师评价分别从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三个角度评价。本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评价系统,在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许多完成学业后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现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无关系。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有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还没有标准成型的评价体系。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背景

河北经贸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10所骨干大学之一,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是介于一般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的三本教育,其既不能按照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也不能按照一般本科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应该以社会需要为依据设立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在强调理论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了学校的教育导向,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成功素质教育应大力倡导和推行“实战教学法”,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多样化的实习、实验、实训等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原理和生产管理知识,具备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基于此,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4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体系结构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为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专家评价三个层面金字塔体系结构。学生评价的基数最大、影响也最大,为金字塔的基座;督导教师的评价为形成评价结果的中间构成因素;对教师的评价整体作为一个基础支撑教育厅或行业评审专家对一个学校整体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学生评价和督导教师评价分别从教师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三个角度评价,此评价体系结构为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评价体系。

5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软件分别依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分别制作了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和评审专家评价模块,每项指标分为五档数2分、4分、6分、8分和10分,打分后乘以权重,再相加之和,就是这门课这位教师的最后分数。公式:

Z ——某门课教师得分;Pi ——第i项指标权值;Xi ——第i项分数

5.1实验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验型课程主要是以验证某种过程或现象或结果为目的,完全可以采用规范的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增强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

5.2实训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训型课程是指在校内或校外的模拟现实的场所,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3实习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习型课程是指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顶岗进行实实在在的工作,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是检验独立学院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是否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产品”。

6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6.1学生登录

学生分别根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对相应课教师进行评价。

6.2教师登录

查看自己所教授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的学生评价结果。

6.3督导教师登录

督导教师分别根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对相应课教师进行评价。

6.4管理员登录(教务处管理人员登录)

1)查看所有实验课程教师评价结果;2)查看所有实训课程教师评价结果;3)查看所有实习课程教师评价结果;4)根据教师姓名和所授课班级名称查询课程评价结果。

6.5专家评审登录

专家根据专家评价指标进行评估。

7结论

实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还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课题组开发了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并将其用于教学管理中,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本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在实践当中对系统的评价指标、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搜集学生、教师、专家意见,完善系统,使其在学校实践课程改革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晖,张学睦,李建楠.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26(3):222-224.

[2]陈红. 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6):159-161.

[3]冯小安.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25-126.

[4]章蔚中,张兴旺,王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7(2):62-64.

[5]续永刚,闫志波,赵晓平.高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63-164.

[6]杨德广.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103-107.endprint

【摘 要】目前,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还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经广泛征求意见,开发了基于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结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并将其用于教学管理中,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 质量评价 评价指标

1引言

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了学校的教育导向,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就业时缺乏实践能力。因此,急需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由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十所骨干大学之一——河北经贸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开发了《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并在2011年河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

本系统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客观、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此评价体系结构分为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和专家评审评价三层,其中学生评价和督导教师评价分别从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三个角度评价。本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评价系统,在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许多完成学业后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现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无关系。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有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还没有标准成型的评价体系。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背景

河北经贸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10所骨干大学之一,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是介于一般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的三本教育,其既不能按照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也不能按照一般本科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应该以社会需要为依据设立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在强调理论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了学校的教育导向,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成功素质教育应大力倡导和推行“实战教学法”,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多样化的实习、实验、实训等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原理和生产管理知识,具备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基于此,通过对国内外各大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4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体系结构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为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专家评价三个层面金字塔体系结构。学生评价的基数最大、影响也最大,为金字塔的基座;督导教师的评价为形成评价结果的中间构成因素;对教师的评价整体作为一个基础支撑教育厅或行业评审专家对一个学校整体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学生评价和督导教师评价分别从教师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实习课程三个角度评价,此评价体系结构为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型立体评价体系。

5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软件分别依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分别制作了学生评价、督导教师评价和评审专家评价模块,每项指标分为五档数2分、4分、6分、8分和10分,打分后乘以权重,再相加之和,就是这门课这位教师的最后分数。公式:

Z ——某门课教师得分;Pi ——第i项指标权值;Xi ——第i项分数

5.1实验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验型课程主要是以验证某种过程或现象或结果为目的,完全可以采用规范的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增强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

5.2实训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训型课程是指在校内或校外的模拟现实的场所,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3实习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

实习型课程是指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顶岗进行实实在在的工作,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是检验独立学院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是否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产品”。

6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6.1学生登录

学生分别根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对相应课教师进行评价。

6.2教师登录

查看自己所教授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的学生评价结果。

6.3督导教师登录

督导教师分别根据实验课程评价指标、实训课程评价指标实习课程评价指标对相应课教师进行评价。

6.4管理员登录(教务处管理人员登录)

1)查看所有实验课程教师评价结果;2)查看所有实训课程教师评价结果;3)查看所有实习课程教师评价结果;4)根据教师姓名和所授课班级名称查询课程评价结果。

6.5专家评审登录

专家根据专家评价指标进行评估。

7结论

实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高等学校的理论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型课程还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依托所创立的独立学院,应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课题组开发了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并将其用于教学管理中,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本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在实践当中对系统的评价指标、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搜集学生、教师、专家意见,完善系统,使其在学校实践课程改革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晖,张学睦,李建楠.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26(3):222-224.

[2]陈红. 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6):159-161.

[3]冯小安.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25-126.

[4]章蔚中,张兴旺,王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7(2):62-64.

[5]续永刚,闫志波,赵晓平.高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63-164.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7

一、小学教育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研究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 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 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这些要求的提出, 意味着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以应对国家的改革。因此, 从2011年以来, 教育部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举措来规范教师职业的要求。

(一) 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改革

2011年,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在浙江、湖北两省率先启动。2015年除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外, 其他省份均实行“国考”。

新的国家统一考试统一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大纲;完善了考试科目设置, 突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查, 以前的考试60%为知识性考题, 现在60%的题目考查实践能力。[2]

(二) 教育部陆续出台关于教师培养的政策规定

2011年6月,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出台, 其中明确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2012年2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文件正式下发, 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 其中对实践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 加强教育见习, 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3]

(三)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启动

教育部师范司于2014年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其中主要的核心问题还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计划中明确指出:“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 分段设定目标, 确保实践成效。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 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

二、小学教育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要求这个专业必须以“实践取向”作为根本的办学原则。“实践是创新之根!”实践教学是本专业的一大特色。我们把“让学生早期接触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 并以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为主线贯穿四年教育的始终”作为办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 建立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创新之根在实践”这个命题上设计的。

在确定实践取向的基本原则之后, 我们确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目标。

(一) 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经历1~2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参与指导学习、管理班级和组织班队活动, 获得与家庭、社区联系的经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 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

(二) 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 经历和体验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完成报告、分享结果的过程;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 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三、“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达到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与体验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及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设置了教育观摩、假日模拟学校、教育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 教育观摩

从大二开始, 每周利用半天的时间到小学开展教育观摩活动, 主要以观察、总结、反思为主, 持续时间为一年。教学观摩主要由学校文化观摩、小学生行为特征观摩、小学班主任工作观摩和小学教师工作状态和教育观念的观摩等内容构成。具体有观察小学课堂教学, 初步感知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了解小学的教育与管理实践, 获得对小学工作内容和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小学生群体活动的状况以及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获得与小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

采用分散的方式进行。对大二的学生, 要求每周参加半天的教育观察与体验活动, 地点由学院统一安排, 并分派专门的带队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在教育观摩期间, 每位学生定点一所学校, 尽可能对该学校的校园文化、师生状态与观念以及班主任工作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观察与体验。每次教育体验结束后, 学生应及时填写教育体验手册;每月学生要撰写月小结和心得体会, 小学指导教师和大学带队教师要撰写评语;学期末要撰写教育体验总结, 参加教育体验总结大会。

(二) 假日模拟学校

所谓“假日模拟学校”, 即利用小学生放暑假的时间, 请小学校长和教师回家休息, 由我校师范学院的学生们模拟担任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职务。由学生自己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 组织愿意参加假日学习的小学生开展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活动, 开设剪纸、舞蹈、简笔画、趣味英语、书法等30多门同学们感兴趣的课程。例如,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上, “老师”们组织学生表演语文课本情景剧。在“老师”指导学生们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后, 学生自己设计台词, 并学会语言的准确表述 (语文课的要求) , 同时学生们要自己制作表演所需要的“头饰” (美术课的要求) , 配上音乐, 用歌声进行表达 (音乐课的要求) , 学会相互配合, 体现团队精神 (思想品德课的要求) , 等等。一天的课程结束后, 由我们的学生“校长”组织“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部分“老师”开例会, 总结全校一天的大小事务, 并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在“假日模拟学校”期间, 学校对小学生的各项教学、活动安排, 均由我们的师范生组织, 教师仅在背后起指导作用。

在假日模拟学校里, 要求师范生尝试着做到十件事:试着当面对你所带班级的每一名学生说一句简短鼓励的话;试着给你所带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写一句你最想对他 (她) 说的话;试着记住你所带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心理特征及性格特征;试着记住你所带班级的整体布局和直观感受;试着分析你最喜欢的学生的心理特征, 并记住他 (她) 们的名字;试着分析你最头疼/不爱管的学生的心理特征, 并记住他 (她) 们的名字;试着记住班级里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试着给你的学生们留下最深刻、最难忘又最好的印象, 哪怕一个微笑;试着面带微笑与学生们及原班级班主任说再见;试着尽最大努力做上面要求试着做的事。

(三) 教育实习

大四的上学期, 师范生要进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实习主要以课堂教学实习为主, 学生主讲2门主要课程 (数学、语文) , 撰写课时教案, 做到一课一案, 并全程参与整个教学环节。同时, 为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 拟开展教育问题研究, 即每位学生结合实践选择一个具体问题, 进行调查研究, 写出调查报告或研究性论文。

通过“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行, 学生能够了解小学教育及其改革现状, 增加对教育工作的感性认识, 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责任感;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提高对小学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能够把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与小学教育实践相结合, 认识和掌握小学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培养独立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充分展示专业特色和特长, 适当进行教育调查, 尝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水平, 检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规格。

摘要:2014年以来, 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对现行的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兴专业,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应对这种挑战。“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创新之根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 融“教育观摩、假日模拟学校、教育实习”为一体, 使学生真正掌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 2007, (5) :25.

[2]教育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试行) [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EBX_COI1w HGXwk E IBn Zxvpk UG8Ps6paf9wka-vb XKI4mzqwf SDfr GMRJrt4Of9w-Jq BUYj LFHhkhc-xp TDo P36dhuwb2t5DTF4d FXl OORW.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8

一、搭建科研平台

1. 紧跟科技前沿,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专业秉承学校“统筹规划、重点建设、突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建设方针和工作思路, 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并依据东北三省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及学科的历史积累, 长期以来围绕以下3个方向展开研究: (1) 天然纤维生物技术研究; (2) 新型生态染整技术研究; (3) 纺织纤维材料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目前, 以上三个方向发展成精干高效、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三个科研团队。现有专业教师都是团队的成员, 老教师有方向, 新教师有目标。已经具有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方面重大项目研究开发的能力。

2. 走出“象牙塔”, 深入企业。

在“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 专业带头人及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产学研发展的道路, 走出“象牙塔”, 经常深入企业, 随时掌握企业技术上遇到的困难, 用教师的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企业解决企业建设、生产、售后服务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牢牢抓紧为企业服务这把合作之门的金钥匙, 用主动、真诚的服务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亲如一家的关系。

二、搭建实践平台

1. 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 整合实验室及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重要场所, 实验室建设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专业现有实验室面积1600m2, 有辽宁省清洁化纺织重点实验室、新型生态染整技术实验室、新型纺织加工技术实验室、轻纺污染控制实验室4个专门实验室, 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123台 (件) 。为了在实验教师不足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 对现有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整合, 改变实验室原来的房间式管理变为模块式管理。

2.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 增加大学生的岗位锻炼经历, 落实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拟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实践教学周开展实施见习行动。“见习行动”面向的对象为纺织工程专业2~4年级本科生、研究生。

3. 开展校内科技创新活动。

共青团“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创业活动在大连工业大学开展得生机勃勃。纺织专业实验平台条件优越, 基础较好。几年来, 专业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 百尺竿头, 再进一步,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搭建了校内“东立杯”纺织品设计大赛的平台, 并努力将“东立杯”越办越好, 吸引更多的校内其他专业学生参加。也将比赛中的好作品优先推荐参加全国纺织类科技作品大赛, 如东华杯、越隆杯、纱线设计大赛, 使学生好的创意作品走向全国, 扩大影响。另外, 举办“纺织科技文化节”、“名家讲坛”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科技活动的影响力,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 修订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在学校2012年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的大背景下, 纺织工程系依照教育部“卓越计划”修订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了建立模块化、多层次的课程培养体系, 将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分为纺织品加工工艺设计、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染整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并且调整课程体系, 涵盖整个纺织产业的上游与下游领域。在课程体系建设上, 根据3个方向对课程的不同要求, 建立课组, 建立模块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每个课组根据知识系统、新知识点、知识联结和学生培养目标, 构建三段式教学:现场认知教学 (生产现场) +理论课时+综合性试验 (实验室及基地) 。学习目标是既要在教学内容上反映出现代纺织工程的科学前沿性, 又要掌握基本理论, 学会工艺上车实战。强调以掌握理论、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 技术应用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

2. 加强教材建设体现学科特色。

课程建设中, 专业平台课选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专业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部分限选课和任选课, 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鼓励教师积极编写充分反映本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新要求的教材。

3. 深化教研活动, 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

教研活动是广大教师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日常活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 深化教研活动, 主题鲜明, 注重讨论问题的先进性、复杂性, 通过集中讨论, 结合各自教学的教法研究、学术研究, 集思广益, 实现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上, 鼓励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将满堂灌式教学变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将单一课上教学变为课上教学和课下网络师生交流相结合, 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方式变为现场教学、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增加双语教学内容。优秀纺织企业由于面向国际市场, 对大学生外语水平要求较高, 在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中新增英文课件或安排1~2次双语课程、专题讲座, 介绍该部分国外新设备和新技术, 布置课外专业英语学习要求, 使英语不断线, 同时增加学生专业英语的水平。

4.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树立优良教风。

按大连工业大学院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纺织专业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教学领域, 加大教学管理与监督的力度, 科学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现有教师16名, 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 硕士研究生导师16名。是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单位、辽宁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为了使学术梯队更加合理, 已经聘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教育家、纺织材料专家姚穆教授担任本学科的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 指导本学科的工作, 专业聘请外籍客座教授2人。

几年来, 我们继续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一切机会, 选派专任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 到本专业生产第一线交流学习, 聘请共建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 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促进特色学科建设。综上所述, 我们以教学、科研、实践为切入点, 使学生在教学、科研、实践三维推动中, 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不断检验专业理论与技巧, 成为实践动手能力强、科研能力精湛、符合企业需要的创新型卓越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彰显了本学科的学术优势及学科特色。

摘要:大连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在尊重纺织学科建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以“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 以科研平台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为重点, 同时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在教学、科研、实践三维推动中, 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不断检验专业理论与技巧, 成为实践动手能力强、科研能力精湛、符合企业需要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9

一、“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特点, 在课程教学中,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 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实施“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具体讲就是课程的教学活动围绕课程学习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把整个教学活动分成教师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四大模块。

(一) “教师讲授”模块的构建与实施

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讲授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开展理论教学, 让学生正确认识谈判、商务谈判以及国际商务谈判的涵义;树立正确的谈判观念;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理论、动因、原则和基本程序;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礼仪和跨文化商务谈判特点;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伦理观念;掌握一些常用的谈判策略和谈判技巧。在“教师讲授”模块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既是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是商务谈判课堂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相关内容与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还要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与学生分享,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 而不是被动接受,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 “案例分析”模块的构建与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使国际商务谈判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 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探索所学习的内容。一个良好“案例分析”模块的构建应具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本教学功能。在“案例分析”模块的构建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实施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教师应根据教学基本目的和教学要求, 认真选择那些既能突出教学目的, 又能被学生接受的真实、典型案例作为课堂讨论内容。应把要讨论的案例相关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课前先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和文献, 对要讨论的案例内容自己先进行思考、分析并提出对策。

2.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两个环节: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在课堂讨论环节, 可以根据上课学生人数多少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每一小组成员经过沟通、协商, 相互交换不同意见, 最后拿出一个本小组最终对案例的分析要点和对策。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沟通能力, 又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讨论之后, 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课后总结。首先要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课堂表现给予一定的肯定, 并客观地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 并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以解答;其次针对国际商务谈判案例分析存在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解决方法的特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 “情景模拟”模块的构建与实施

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但学生还是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时缺乏实践经验, 也没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国际商务谈判的环境和氛围, 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情景模拟”教学, 使学生切身加入到谈判中来, 模拟谈判的整个过程, 做到真实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使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经验, 真正地参与到谈判中, 切身体会到谈判的实战情况。为使学生能真正融入模拟谈判中, 在“情景模拟”模块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模拟谈判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整个国际商务谈判过程, 在进行情景设定的时候, 可以根据教学特定环节设计, 比如说可以专门针对国际商务谈判开局这一环节设定模拟谈判的议题和场景, 让学生根据国际商务谈判开局的不同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掌握开局的策略和技巧。

2.模拟谈判的背景资料应当力求简洁易懂。“情景模拟”教学模块能否实施下去, 教学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选择的模拟谈判内容是否适合, 是否能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教师在选择模拟谈判时, 要力求选择那些能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有过类似亲身经历的一些场景, 这样学生在进行模拟谈判时, 才能深入其中, 感同身受。同时, 也更能激发他们的谈判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为了要满足自身利益进行谈判, 而不是单纯为了谈判而谈判。为了学生能把握住模拟谈判内容, 教师在模拟谈判前给学生准备的背景资料应当尽可能简单明了, 让学生能够容易掌握整个谈判的背景, 同时在谈判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已经给出的谈判背景资料。

3.恰当的点评与总结。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效果, 包括个人讲话阶段、正式谈判中的礼仪运用、思维方式、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运用、谈判过程中策略的运用恰当与否等。教师在评价过程中, 应该以正面激励、肯定为主, 尤其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表现认真、积极的学生, 思路清晰的学生, 语言表达准确的学生等给以肯定、认可。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 教师应以委婉的方式进行引导、注重启发, 避免打击其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四) “实践体验”模块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体验环节主要包括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商务谈判人员来校给学生做讲座、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等。

1.开设专题讲座。

在实践体验环节, 可以聘请一些有涉外谈判经验的资深谈判人员来到课堂, 开设专题讲座。通过谈判人员讲述自身的谈判经历, 和学生一起分享他当时谈判时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和切身的感受, 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到谈判的背景和一些只有企业内部人员才知晓的一些细微环节对整个谈判的影响, 从而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谈判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技巧, 同时也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谈判风格的了解和把握。

2.到企业中实习。

专业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验证, 从而提高自己的践行能力。针对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 让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抓住更多的机会了解谈判, 参与到谈判中。

二、完善与保证“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的措施

(一) 学校方面

国际商务谈判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 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障碍是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在实施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 需要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以及特定的教学场所, 这样就需要学校能在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另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能顺利实施, 学校还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针对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特点和实践教学的要求, 应把原来单一由期末教师出题对学生统一进行考核的方式, 改变成分模块按阶段进行, 而且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体和考核形式也要更加灵活多样化。教师讲授环节主要以教师为考核主体, 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对国际商务谈判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核。案例教学环节和情景模拟环节以教师和学生综合考核为主, 主要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沟通能力等, 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实践体验环节的考核成绩以学生实习报告和实习的企业对学生的鉴定为主。学生的最后成绩是这四部分成绩的综合, 按照四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所占课时的比例赋予不同的权重, 最后加总得到学生课程的总成绩。

(二) 教师方面

教师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商务谈判教师不仅要具有优秀的人格品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还应具备极强的教学组织和设计能力,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心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谈判水平都得到提高。

(三) 学生方面

学生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学生大都习惯了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方式, 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在课堂上不善于思考, 更不善于主动发言, 课堂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为此, 学生要转变学习态度, 树立现代的学习观念, 把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首要目标, 主动参与到国际商务谈判的实践教学中来。在各个教学模块进行前, 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搜集相关案例的资料, 认真分析、总结, 对老师给定的情景认真分析, 做好模拟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教学模块实施过程中, 积极主动参与, 利用各种资源和身边的各种机会与老师、同学和其他人进行沟通, 增强自己的实际谈判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春玲.高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7 (6) :56-59.

[2]袁胜军, 邱重植, 曾藓雅.论如何提高《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效果[J].当代经济, 2008 (4) :130-131.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三位一体,摄影实践教学,导入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创新式教学

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传统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笔者围绕摄影实践教学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 逐步建立起了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三位一体”摄影实践教学新模式。

“三位一体”摄影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特点

实践教学新模式是由实践—导入式教学、实践—探索式教学、实践—创新式教学等三个环节构成, 彼此互为关联, 并按照一定关系共同构成的一种实践教学新模式。其特点有:

(1) 采用问题取向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将“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理念引入课程改革。 (2) 重视实践中的学习,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技能, 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3) 充分利用交流展示平台, 注重学生学习成果, 交流学生实践心得, 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4) 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具备上岗的基本条件。

“三位一体”摄影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 实践—导入式教学

实践—导入式教学是在讲授知识之前先让学生根据摄影教学的内容进行实践, 而后在课堂上演示学生实践成果, 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摄影作品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进而导出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某一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这一原则指导下,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 恰恰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的“引线”, 教学内容的重点又源于学生在拍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而, “实践—导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外实践与课内分析、师生共同完成的教与学的过程, 也是师生共创优化教学的互动过程。在这一互动过程中, 学生是怀着一种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心态来学习摄影理论和摄影技巧的, 因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摄影教学中, 学生对景深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有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在讲授理论之前, 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摄影实践,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观摩, 与学生互动、交流, 并针对作品在景深控制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引出景深的概念, 讲解景深控制对摄影作品效果产生的作用, 强调光圈、摄距、焦距对景深的影响。这样, 就使得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理论知识, 也会觉得理论知识并非那么空洞, 而且专业摄影者的水平也并非高不可攀, 只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用心实践, 不断积累, 就可以提高摄影水平, 拍出高水平的作品。除点评学生的摄影作品, 在知识的传授中也应结合优秀的摄影作品来讲解, 这样学生就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对知识理解就更深入, 对技巧的掌握就更扎实。

(二) 实践—探索式教学

实践—探索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摄影实践中探索精神的培养。在以往的摄影实践中, 学生的拍摄往往比较随意, 构图、用光都不太讲究, 大都局限在留影式拍摄上。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鼓励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摄影知识, 用探索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发现美、捕捉美;引导他们在探索中细致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情景, 用镜头记录朴实无华而真实的瞬间, 无论美与丑, 都尽收于镜头之中;鼓励他们在探索中激发灵感,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学生逐步学会了怎样去拍摄一幅摄影作品, 逐步掌握了构图的基本法则, 懂得了光线造型的意义, 实践探索的过程也让他们得到极大的愉悦。

授课也同样用探索的方式展开。在讲授“摄影构图”这一章节时, 传统教学偏重于摄影大师的作品为例, 但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是那些作品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为此, 授课时笔者首先展示学生拍摄的作品, 对主题内容好而表现形式欠缺的作品进行分析, 边分析、边讲解理论知识、边用图片处理软件进行二次构图的裁剪, 然后进行比较, 让学生自己感觉到原构图的欠缺和裁剪后构图的相对完美。同时进一步采用探索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一幅原作品用几种裁剪方式形成不同的构图效果, 提出不同的构图方案, 让学生自己来评价, 从中优选最佳构图方案并得出结论。将构图知识融于学生作品之中, 学生在一种愉悦中感到了构图对表现主题所产生的作用, 也在愉悦中感悟出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美学原理。

学生对摄影构图知识的学习, 主要不是在课堂上, 而是在实践之中, 是在实践的探索之中。面对色彩斑斓、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 相机的取景器框住的是学生心中的理想, 而这理想是学生用探索的目光感受到、捕捉到的, 也是用心观察的结果, 课堂讲授只是评点、肯定与指出不足。

实践—探索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学生探索的过程实际就是培养自身创新思维的过程, 创新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底蕴, 好的摄影作品也就能够产生在他们的镜头之中。

(三) 实践—创新式教学

创新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高等职业教育亦是如此。职业教育决不意味着只培养应用型人才, 也不仅仅强调应用而忽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定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让学生首先具备较扎实的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 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则要在摄影实践中进行。实践—创新式教学是基于实践—导入式教学、实践—探索式教学基础上, 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 以实践为基础, 以作品创作为轴心, 以点带面向外辐射, 再通过课堂教学等环节,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摄影实践教学中, 以“我的大学生活”为摄影创作的命题, 为学生摄影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学生以自己大学生活的体验, 应用摄影理论、摄影技能, 将镜头的调焦点对准课堂、图书馆、校园、运动场、宿舍等, 记录下一幅幅多姿多彩校园文化生活的画面。再如, 在广告摄影实践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在后期创作中发挥聪明才智, 寻找创新元素, 丰富广告作品的内涵。而文秘专业学生的摄影实践主要通过模拟商务活动的拍摄,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生虽然是在一种模拟情景中拍摄, 但在模拟中渗透着创新思维养成。

实践—创新式教学, 是通过教学环节有意识的组织与引导实现的, 同时, 创新平台的搭建, 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施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几年中, 笔者先后多次在不同范围内 (班、系和学校) 举行学生作品展览, 收到较好的效果, 真正改变了以往传统摄影实践教学环节与职业能力脱钩的教育模式, 探索出了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三位一体”摄影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成果

(一) 适应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摄影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应用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 不仅相关专业开设此课程, 其他一些专业也将其列入素质类课程之中, 同时还成为全校范围的公共选修课。

在教学中, 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和特点, 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少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摄影实践, 主要针对少先队活动的拍摄进行教学;文秘专业学生的摄影实践主要针对商务活动的拍摄进行实践;影视制作与网络编辑专业的学生的摄影实践, 主要针对商业性活动等。

(二) 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

摄影不但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同时也是技能与素质的结合。摄影不仅要掌握技术, 更要有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格, 所以, 在授课时既注重技术的传授, 也注重鉴赏水平的提高。

在摄影实践中, 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技能, 他们的道德素质、环保素质、文明素质等在实践中均得到了提升, 特别是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得到了培养与完善。

(三) 平时实践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为了和职业岗位考核相对接, 我们重视学生每一次实践的情况, 并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期末考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每次摄影实践完成的质量、态度、次数加上出勤的情况;另一部分是期末综合拍摄任务完成的质量。这两部分各占评价的50%。

第一部分的考评并不完全等同于以往的平时成绩, 一方面是分数比重加大了, 另一方面是明确地将平时拍摄实践的完成情况记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职业所需的技能并非一蹴而就, 靠的是平时积累, 因而要更加重视平时拍摄任务的完成。

(四) 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直接挂钩。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再接受一周的考试辅导就能直接参加摄影师资格考试。

几年来, 我校已组织7次约60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中级摄影师资格考试, 一次性通过率均在85%以上, 被列为专业必修课的学生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5%以上。

(五)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几年来, 我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走出去”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摄影课搬到社会大课堂上来讲授, 社区、厂矿、街头都是我们的课堂;不仅体现在常规教学之中, 还体现在小学期实践教学之中;不仅有本院教师授课, 还要聘请行业专家。

“请进来”是我们坚持邀请摄影方面的专家进校讲课。几年来, 我们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的专家等来我院进行摄影艺术讲座, 邀请行业专家与学生进行座谈和交流。

(六) 作品交流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学生每一次活动拍摄的摄影作品都会组织观摩和交流活动, 学生之间畅谈拍摄体会, 相互取长补短, 共促进步。为扩大学生摄影作品的交流范围, 还将学生的作品制成展板, 在全校范围内展示学生的成果, 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李移伦.浅谈课程教学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鲁雁飞.高职院校考试制度改革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7) .

[3]郑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 2007, (7) .

上一篇:自主学习中心下一篇: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