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修辞

2024-08-24

网络修辞(精选十篇)

网络修辞 篇1

1 让网络新闻标题更加具有吸引力

修辞手法的使用,让网络新闻标题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网络新闻标题的“引”来说,仅仅将新闻标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以吸引受众的目光,这是完全不够的。因为网站首页的重要位置不可能只摆放一条新闻标题,利用加粗、标签、套红等手段对新闻标题做出编辑,以吸引受众的目光,仅仅是流于技术层面。而修辞手法与新闻标题的组合却是变化多端的,文字本身的魅力通过修辞手法发散出来,可以在无声无息间对各行标题产生不同的强化作用,页面美观的同时达到新闻标题的“引”。

如网络新闻标题中对修辞手法“比拟”的运用。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拟人是比拟的一种,把事物人物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如2014年3月13日搜狐首页新闻《“玉兔”复活用生命卖萌:Hi,有人在吗》,而红网的相关报道则是《探月工程发言人:玉兔已苏醒状态趋好转》。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2013年11月26日上午9时许,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嫦娥三号”月球车名称为“玉兔号”。2014年1月25日凌晨,嫦娥三号月球车进入第二次月夜休眠。但在休眠前,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2014年2月10日,第一次玉兔号唤醒失败。这一事件牵动了全国网民的心。当得知2014年2月12日夜,玉兔号月球车已全面苏醒的消息,网民无疑激动万分。搜狐网的标题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无形中拉近了和网民的距离。而红网的标题则太过平淡,引用发言人的话产生了高高在上之感,让网友感觉处于仰视状态,产生不舒服的心情。

如网络新闻标题中对修辞手法“对比”的运用。“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性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网络新闻标题采用对比手法可以突显新闻价值。如2014年2月20日搜狐首页新闻标题《新“国五条”出台一周年:房价普涨调控落空》,同日千龙网标题为《新“国五条”出台一周年:房价普涨调控目标落空》,红网标题为《新“国五条”出台一周年房价普涨调控目标落空》。虽然字数相近,但却只有搜狐的标题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鲜明地表达了房价逆调控而上的现状。千龙网的标题和搜狐的标题很接近,但是为了凑字数,强行在“调控”和“落空”之间加入了“目标”二字,弱化了对比的句式。红网的对比格式却是前重后轻,本来“房价普涨”和“调控目标”互为因果,但红网如此处理,却将重心移到了“房价普涨”上,成为对一种现象的阐述,不易于通过鲜明对比引起网友的讨论兴趣。

2 让网络新闻标题更加具有感染力

“运用辞格可以使新闻标题语义集中突出,在强调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可以使新闻标题的语势加强,在整体上以一种强有力的气势去感染读者、影响读者;可以使新闻标题更具形象感、生动性、可感性;运用辞格还可以使新闻标题富有情趣,幽默含蓄,给读者以新颖别致,情趣盎然的感受。”这,就是网络新闻标题“导”的最主要方式。

如网络新闻标题中对修辞手法“仿拟”的运用。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2014年2月27日搜狐首页新闻标题《用生命玩手机:女乘客走路不抬头掉下站台》,同日华龙网标题《监拍女子低头玩手机失足掉下地铁站台》。“用生命××”是网络常见的一种造句方式,调侃对方做某事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搜狐仿拟这种造句方式,对女子只顾低头玩手机,失足掉下站台的事情进行讽刺,让网友读后会心一笑时心中警醒。

如网络新闻标题中对修辞手法“双关”的运用。利用语言文字方面的同音或者同义,使一个词语牵涉两件事情,增强新闻标题的幽默诙谐感。双关一般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联想到两个词或两个含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进一步阅读下去的欲望。如2014年2月26日搜狐首页新闻标题《关心地沟油去哪儿了:没有去搞麻辣烫吧》,而华龙网标题为《探望街坊询问拥堵习近平追问地沟油哪去了》。前者的双关修辞“搞”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做”,在标题中是用地沟油来煮麻辣烫。第二层含义是“染指、玩弄”,表明地沟油染指麻辣烫这个行业。相比华龙网的仅仅“追问地沟油哪去了”,给网友敲响警钟的同时,意蕴深远得多。

当这些修辞手法融合在网络新闻标题自身的服务功能中后,网络新闻标题与网站服务功能的结合,将更加自然和具有美感。修辞手法为服务“添彩”不少。

摘要: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应该运用修饰手法,这样可以更加吸引作者去阅读,运用修辞可以使新闻标题语义集中突出,也可以使新闻标题的语势加强,感染读者、影响读者,使之更具形象感、生动性、可感性,还可以使新闻标题富有情趣,幽默含蓄,给读者以新颖别致,趣味盎然的感受。

夸张修辞——初中修辞手法详解 篇2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是,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毛的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文革和大跃进时期口号大全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3、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4、人可以让地球服、海洋降,强迫宇宙吐宝藏。

5、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6、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7、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8、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指大炼钢铁热火朝天)

9、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10、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11、甜水吐出比蜜甜,你看稀罕不稀罕,党的恩情万古传。

12、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13、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吸袋烟.14、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进纱厂,他去学开拖拉机.”

15、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16、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17、河水急,江水温,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18、你是英雄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你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

19、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20、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专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21、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22、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23、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

24、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25、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26、牛羊儿似珍珠,颗颗闪光耀;蒙古包似花蕾,朵朵欲放苞。台上烽烟不再起,眼望彩虹心含笑。

27、下面一首是农民改造荒地为果园后的诗:河有多长,果林就有多长,站在河岸就像仪仗队,迎接汽轮往高山上开,投给客船以果实

28、下面一首是写边疆工业化的诗:我望着,我远远地望见,又一座黑塔与它并排高站,近看才知是火电厂的烟囱,不息地吐着墨一样的浓烟,暗夜在地上绘出繁星般的灯火,白昼在天上绘出黑色的牡丹。

29、下面一首是歌颂修十三陵水库的建筑工人的诗:你这是干什么,一铲又一铲?二十五万亩水浇地,要在我掌心里涌现!”

30、管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网络流行词语英译的修辞意义 篇3

【关键词】网络流行词语 英译 修辞意义

一、网络流行词语

最近网络上出现“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意思。原本一个广西南宁的小伙子失恋了,很难过也很想哭,录了一段视频来表达自己伤心难过之情。这居然成了当下年轻人口中的流行用语。网络流行词语是通过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表达特殊的意义,体现特定时代、区域或阶层的文化,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而迅速产生并广为流传, 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消失。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研究了网络流行词语的英译,指出其包涵的修辞意义。

二、英语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见的英语修辞有以下几种:

1.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有明显的喻词。

2.暗喻是简缩了的明喻,是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通过比较形成。

3.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

4.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全体代替部分,或者特殊代替一般。

5.排比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大体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

6.对照指将意义完全相反的语句排在一起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

三、一些网络流行词语英译及其修辞意义

1.“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译为I almost have a nervous breakdown.这里运用了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特殊代替一般。“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用于表达无奈、沮丧和哭笑不得等含义。由于这句话适用于受到压力等各种遭受负面打击的场合,因此很快被争相借用,成为“万能神句”。

2.“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于表示强调某一件事情,译为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tressed for three times.还可根据英语特点译为Important words need be repeated for three times.又如:开会不许玩手机!开会不许玩手机!开会不许玩手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译为Dont fiddle with your cell phone during the meeting! Dont fiddle with your cell phone during the meeting! Dont fiddle with your cell phone during the meeting! 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tressed for three times.这里运用了排比,是把“开会不许玩手机!”排列成串,形成整体,增强语气。

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用来表达特别的想法,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and I want to see it.也可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and I owe it a visit.又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钱包那么小,哪也去不了。译为The world is so big and I want to see it, yet my wallet is so small and I can go nowhere.这里运用了对照,将大和小排在一起对比,形成反差。

4.“吓死宝宝了。”“宝宝”译为Baby,“吓死宝宝了”译为Baby is scared (to death).这里运用了暗喻,“吓死宝宝了”是指吓死我了,吓死人,把我变成宝宝,吓死自己的意思,是指自己受到了惊吓。后来“宝宝”独立单用,只要说话氛围协调,几乎在任何语境中,女生都可用“宝宝”或“本宝宝”来称呼自己,如“乐死宝宝了”“笑死宝宝了”等等。

5.“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译为I could have undoubtedly made a living by depending on my face. However, I would rather make such a living by depending on my talent.这里运用了对照,将脸和才华排在一起对比,形成对照的效果。

6.“主要看气质。” 译为Temperament is more important.又如:美貌是浮云,主要看气质。译为Ones beauty is nothing but floating clouds, whereas ones temperament is more important.这里运用了借喻, 指不要太看重外在形式,内在气质才更重要,才是决定因素。

网络流行词语数量多, 传播快。文章选取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分析研究了网络流行词语的英译,指出其包涵的修辞意义,以期对语言研究和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丁显文.英文修辞.[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张会森.关于辞格和辞格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 (2).

[3]康晶晶.谈英汉语言中的几种常见修辞现象对比[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

[4]袁洁.浅析2008年网络流行语的新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

网络修辞 篇4

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囧”, 我们会得到相关网页约1600多万篇;针对“囧”有一个官方网站:囧.ws (http://jiong.ws) , 网内帖子有12万还多;各大门户网站上处处可见带“囧”字的标题, 例如《2008年十大年度最囧的品牌词汇》 (中国供应商网) 、《〈口袋西游蓝龙〉超囧漫画讲爆笑故事》 (人民网天津视窗) ……“囧”———这样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读音, 不清楚用法的汉字居然在网络上得到如此广泛和频繁地传播, 并有评论者称“囧”为“史上最牛的汉字” (1) , 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一、“囧”字形义说

从汉字学角度看, 关于“囧”的形义, 一直以来都有多种说法。许慎的《说文解字·囧部》记载:“囧, 窗牖丽廔, 闿明也。象形。”可这一观点历来都有人质疑。屈万里的“仓廪说”, 于省吾的“祭名说”, 李孝定的“地名说”都颇有代表性。 (2) 《古代汉语词典》对“囧”的解释为: (1) 刻缕分明, 多孔明亮的窗子。 (2) 通“炯” (“炯”的释义为“明亮”) 。 (3) 《古汉语大词典》对“囧”的解释为:同“冏”, 见“冏冏”, 明亮貌。 (4) 可见“囧”的字义以“光明”、“明亮”为普遍认识。而“囧”字的读音——jiǒnɡ是一直以来没有发生变化或引起歧义的。

虽然“囧”字字形看上去比较简单, 但它绝对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简化字,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古字。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曾出现过, 其造字方式是明显的象形。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 应是象窗户之形。现在我们观察此字, 依稀可以发现它外部的“囗”就像窗户的外框, 中间的“八”和“口”就像窗棂子, 而组合到一起就是活脱一个窗户的样子。随着历史的演变, 社会的发展, 很多古字都失去了它们的使用价值, 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来“囧”字也早已在我们的日常用字中销声匿迹。可是今天, 在网络文化兴起的21世纪, “囧”字似乎又“重出江湖”, 在网络中得以“重生”。

二、“囧”字的网络新义与新用法

在网络文化中, “囧”字被赋予了丰富的新义:作为头部, 它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部, 它有时表达浪漫与激情, 更常常表示郁闷、沮丧、尴尬以及无奈的表情和心情。要理解“囧”的这些意义并不难。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 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眼, “口”则是张口结舌的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 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

究竟谁是第一个使用“囧”来表达悲伤、尴尬或者无奈等种种表情和心情, 他又是怎么想到这样一个古文字的, 现在我们已经无从可考。不过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 我们可以寻找到“囧”发迹的一些轨迹。“囧”在网络的使用, 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 (或心情图示) , 2004年, 在日本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现象。“Orz”, 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 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 在日文中原义是“失意体前屈”, 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 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 r代表手以及身体, z代表的是脚。日本网民最初在网络上广泛使用这个符号, 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 用“囧”替换掉了“O”, 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 写作“囧rz”。 (5)

三、从汉字修辞角度分析“囧”

追溯到“囧”在网络上的早期意义和用法, 我们发现, 最初“囧”并不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的 (悲伤、尴尬或无奈等) 意义和用法的汉字, 网民们甚至不在乎它的读音。它只是一个像人脸, 有着八字眉, 张着大口的表情符号。因为, 此一阶段的“囧”理解为一种汉字修辞现象, 一个经过汉字修辞而生成的修辞作品或言语作品最为合适。

所谓汉字修辞, 是利用汉字的形音义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汉字中有不少字, 或结构独特, 或字形相对简单, 这就为利用汉字来直接描摹形体提供了条件。“囧”的出现作为一种汉字修辞, 是属于借形修辞格的使用。所谓“借形”, 就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描写事物的修辞方式。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应用借形修辞格的例子:

(1) “……眉眼的外梢都向下, 像一个‘八’字。”———鲁迅《无常》

(2) “庄木三一面招呼, 一面就坐, 将长烟管倚在船边;爱姑便坐在左边, 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木三摆成一个‘八’字。”——鲁迅《离婚》

无常外梢向下的眉眼, 形状与“八”的形体相似, 爱姑两只脚摆成的形状也像“八”字, 故这两处, 鲁迅都借用汉字“八”的形体来描写。这两个用例与“八”的字义一点联系也没有, 只是单纯借用字形。“囧”的借形与例 (1)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囧”里的小“八”也正是描摹人的眉眼。而“囧”比“眉眼的外梢都向下, 像一个‘八’字”, 更妙之处在于它的经济。一个“囧”的符号, 已经将一张苦瓜脸摆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汉字就可以把一个人的表情和心情都表露出来, 而不必用一句话, 甚至一段话来表现。这正符合在网络上使用简单的符号, 表达复杂的意义, 从而节省时间, 减少键盘敲击次数的习惯。

借形是一种只利用字形进行修辞的方式, 是一种纯粹的非语言要素的修辞方式。正因为如此, 作者在选择借形这种修辞方式时, 只要考虑汉字的形体与所描述的事物是否相同或相似, 而不需要考虑字义;读者在接受借形这种修辞方式时, 只需从汉字的形体去体会作者的描述是否形象有趣, 也不需要去考虑字义。当我们要运用借形这种修辞方式时, 首先是调动想象这种心理活动, 然后再运用相似联想, 在自己的记忆宝库中搜寻与所要描写的事物在形体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 再把这个汉字运用到作者的言语描写中。明白这一点, 不论是作者运用借形, 还是读者接受借形, 都会觉得简单方便, 得心应手。这也是“囧”字非常快速并且极容易就被大多数网民接受并乐于使用的原因之一。

“囧”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 它的本义“明亮”就是以形表意而得来。但是它的本义现如今已经消失了, 人们再次将“囧”的字形拿来使用, 赋予其新义则是因为它的字形像一个人的脸、眉眼和嘴巴。“囧”的本义是什么, 曾经应用在什么语境中已经完全不重要, 也没有人在乎了。这种“新象形”已经不是造字法了, 而是一种用字法, 也可以理解为是汉字使用过程中接受者的理解法。当这种应用和理解成为网民公认的, 并且喜用的形式时, “囧”的新义就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字义, 此时可以说“囧”在网民心中就是“悲伤、无奈、尴尬”等意思。

四、“囧”字成为网络新词

现在, “囧”在网络上可以说非常流行, 我们来看看“囧”的用例:“我是森马专卖店的一名小小店员, 平常店里生意不错, 经常能遇见一些形形色色的囧事……” (6) “……没有最囧, 只有更囧!” (7) “喜怒哀乐囧《玄冰迷宫》最搞怪另类表情” (8) 。

从以上三个语句中, 我们发现“囧”可以用在名词前作定语, 也可以被副词“最”“更”修饰, 它还与“喜”“怒”“哀”“乐”四个形容词并列出现。现在的“囧”, 显然是被作为形容词来使用。它的意义则囊括了悲伤、尴尬、无奈、沉重、沮丧……很多微妙的,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思也包含其中。

我们说“囧”在网络上早期的使用是汉字修辞现象, 那么, 随着“囧”字被使用得越来越多, 越来越广, 它逐渐被赋予了固定的语义。此时, 再将其看作汉字修辞现象显然已不合适。

刘叔新曾经指出:“言语中的某些超语言的成分, 或者整个较简短的言语产品, 又有可能由于广泛或频繁被传用而为语言所吸收, 成为语言系统中的成分。” (9)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指出:“修辞格对语言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许多修辞格正是语言发展的方式, 是创造新的词语、新的句式的方法, 这些修辞格的运用实例, 逐步转变成了词汇的语法的事实。” (10) 词汇属于语言范畴;而一切修辞活动都是言语活动, 修辞作品也都是言语作品。修辞格是在特殊的语境里, 创造性地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具有特殊修辞效果的言语形式, 即特殊的言语形式;或者说是在某一方面, 不管在语义上或在句法上, 对日常常规语言的偏离。然而, 这种临时的偏离, 由于反复出现在话语中, 可能凝固在词汇里, 形成词汇的一部分, 为社会接受, 从“言语的事实”转化为“语言的事实”。事实上, 很多网络词语, 比如“菜鸟 (网络新手) ”、“美眉 (妹妹、美女) ”等都是从修辞作品发展成为网络词汇中的一员的。如今的“囧”也是通过借形修辞格, 从一个汉字修辞作品发展成为网络词汇中的一个网络新词。

网络新词其实是一个统称, 包括新创词语和旧词新义。按生成途径看, 有的是利用汉语既有的语言材料, 按汉语的构造规律新创造的新词新语, 是词汇学意义上的新词语, 例如:伊妹儿 (电子邮件) ;写手 (网络文学的作者) ;造砖 (指认真精心地写) ;酱紫 (这样子) ;东东 (东西) 等。有一些是汉语固有词语在网络上被赋予新的含义, 例如:大侠、大虾 (网上高手) ;稀饭 (喜欢) ;油墨 (幽默) ;幽香 (邮箱) ;猫 (调制解调器) ;楼上、楼下 (帖子中的上下部分) ;隔壁 (论坛中的另一个主题) 等。

那么“囧”究竟算是新创词语还是旧词新义呢?笔者的观点是:如果新义与旧义有联系, 那就只能算词义的发展;如果新义与旧义无任何联系, 就应该算创造了新词。“囧”这个字形虽然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 作为“明亮”义在古代汉语中曾经通行一时。但是在现代汉语中, 在网络“囧”流行之前, 它显然已经退出了汉语词汇大家庭, 成为一个只存在于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的, 已经消亡的词语。如今它再次得到通行, 现在的词义和原来的词义可以说毫无关系。所以它显然是一个新词, 只不过借用了原来的字形和字音。

五、“囧家族”的汉字依然是汉字修辞作品

在“囧”成为网络新词的同时, “囧家族”的其他汉字成员却有着与“囧”不同的境遇。所谓“囧家族”是网民们命名的, 在网络上与“囧”字形相似或相关的汉字。我们简单列举几个 (5) :

崮——囧国国王 (音ɡù,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四周陡峭, 顶上较平的山。)

莔———囧国王后 (音ménɡ, 《古汉语大词典》释义:药草名。《尔雅·释草》:“莔, 贝母。”)

冏———没下巴的囧 (音jiǒnɡ,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1) 光, (2) 明亮。)

商———戴斗笠的囧

回———没眼睛的囧

四———没嘴巴的囧

因———囧其实是个兄贵 (大哥的尊称)

烱———没下巴的囧被火烧 (同“炯”,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明亮。)

迥———没眼睛的囧溜滑板车

在网络上, 这些汉字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囧”, 出现语境也极为有限和单一。实际上, 他们被纳入“囧家族”, 仅仅是因为字形与“囧”比较接近, 却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我们发现, 网民们在给“囧家族”的汉字赋予网络新义的时候, 完全是把“囧”当做描摹一个人的脸部形象的图示符号。“囧”的上方有“艹”就好像人的头上戴了王冠;“囧”的字形中某个部分缺失某个笔画就好像人的脸上少了眼睛或者下巴等等。所以, “囧家族”只是作为图形符号而体现其在网络中的新用法。实际上, 在“囧”流行网络之前, 这些字和其他汉字一样出现在我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尤其是它们当中的几个常用字:“商”、“回”、“四”、“因”、“迥”。在日常使用中,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们有多么特别。正是“囧”的流行, 让“汉字形体在网络上可以表示表情和心情”的用法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推广, 所以它们被人为地赋予了形象意义。在网民需要的时候, 它们就作为一种描绘行为动作或心态的图示符号, 在网民没有这种特殊需要的时候, 它们又回归自己本身扮演的汉字和词语的角色。所以说这些“囧”家族的汉字从出现之初到现在都一直是汉字修辞作品, 属于借形修辞格。而它们是否会像“囧”一样, 被赋予固定的, 得到广大网民认可的语义, 具有比较固定的, 与其他词语组合从而造句的能力, 成为网络新词, 这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在流行的时尚杂志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囧”出现在某个标题或篇幅中;台湾地区热映的电影《囧男孩》受到许多观众的好评;国内运动品牌李宁也推出了多款饰有“囧”标志的运动鞋……“囧”显然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那么“囧”是否进入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库呢?对于80后, 甚至70后的年轻网民来说, “囧”显然已经是见多不怪的词了。可是对于平时不上网, 也较少涉及流行时尚杂志的中年人、老年人来说, “囧”依然是个陌生的字眼。“囧”是否能进入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常用词汇库, 恐怕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来验证。

参考文献

[1]赵红玲《试议网络语言中的“旧瓶装新酒”现象》, 《读与写杂志》2007年第10期

[2]张会《网络汉字词简析》, 《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3]王璨《辞格视域中的网络语言》, 《语言应用研究》2006年第9期

[4]马婧贤《对网络词语中的汉字词的多角度分析》, 《安徽文学》2007年第12期

[5]化振红《试论网络词语的理据性及其内外扩散》, 《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网络修辞 篇5

赵本山小品十多年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甚至出现说没有赵本山的春晚就不叫春晚的言论。这不光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功底和才能的凸显,还有小品中台词所用的大量修辞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灵活运用语言中的修辞,加上演员自身的表演才能和功底,是赵本山小品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我们试从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分析修辞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同一个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比如小品中赵本山的台词:“改革东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协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还有宋丹丹的台词:“改革东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海湾那疙瘩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他们的台词都用到了押韵。其中,赵本山所说的每句最后一个字“地”、“气”、“纪”、“地”都是同一个韵脚。而宋丹丹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门”“神”“心”“人”用的也是同一个韵脚。这个押韵使台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台词的风格搞笑,既符合实际,又带有搞笑的成分。使表达效果更加深化和加强。另外在小品的另一处也用到了押韵,这就是赵本山台词:“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退朝。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这里面韵脚也是相同的,与上面修辞方法相同。

比喻,指的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例如小品中的台词:“这叫鞋拔子脸啊,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这条破船。”都用到了比喻。用”鞋拔子”、”猪腰子”来比喻人的脸型,用“旧船票”、“破船“来比喻人的境况,使形象生动,引人联想。

双关,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如小品中的台词“我们相约58”、“大约在冬季”、“涛声依旧”。这些本来就是歌曲的歌名,但是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就又表示另一种不同的意义了。像“我们相约 58”、“大约在冬季”表示的就是他们相识的时间,而“涛声依旧”表示的不是原来的意思,变成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活下去,没有因为一点矛盾就分开。这种双关的修辞方法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用上当时比较耳熟能详的歌名更能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在小品中,还有些是一句话用到不止一种修辞,例如宋丹丹说的台词:“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头发也变白了,皱纹也增长了,两颗雪白的门牙,往年也光荣下岗了。”既用到了拟人,好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门牙拟人化,光荣下岗是人的事,这里用门牙拟人,使其形象生动,引人大笑。另外还用到了夸张,把门牙掉了夸大化,使人更好的理解其意义。还有小品中“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到我都乐意瞅,俺们隔壁的吴老二,看我一眼就浑身发抖。”这句台词既用到了押韵,还用到了夸张。“眉”、“瞅”、“抖”都是同一个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看一眼就浑身发抖,就明显是夸张的修辞方法了,把自己的美貌夸大,让听众一听就知道了当年是怎么个美法。试想一个能让人看了就会发抖的不是丑就是美了,这里当然是表现美了,通过夸张突出地表现自己的美貌。

网络修辞 篇6

【关键词】网络英语 经济新闻 修辞 翻译 思路

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虽然相互联系,甚至有时可以相互借鉴,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与新闻和文学的文体性质、写作手法以及两者的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闻报道的出发点主要在于传播事实,因此在报道的过程中,语言不但要准确、简洁,还要生动形象。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强,文字读起来时常深奥难懂,为了便于更多的普通读者理解,在报道经济新闻时,编辑或记者经常会运用到修辞方法,从而迅速捕捉读者的眼球。

一、网络英语经济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对于网络英语经济新闻的定义,简单来讲,就是以网络为媒介,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表达方式,对经济领域内发生的事情或者事件进行报道和传播。不过,和其他类别的新闻相比,网络英语经济新闻除了要将新近发生的经济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出去,还要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判断、预估,同时引导读者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式,以及分析后期的经济动向。

网络英语经济新闻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专业性强,这一特点体现在经济术语多、数字多以及比较级结构和对比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2.缩略词多,为了言简意赅的表达和叙述,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经济术语或机构团体的缩写名称,尤其是一些具有领域特色的缩略词,比如:WTO、GDP等;

3.数据分析的表述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经济数据以及有关市场统计数据,尤其是采用的数据往往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深入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修辞手法在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的作用

网络英语经济新闻除了要第一时间报道并传播最新发生的经济信息之外,还要就相关的经济事件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评论。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他们想要的经济信息,可以对报道的原文进行适当的编辑和调整,但是,这必须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才能操作。否则,与事实真相有偏差的经济信息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网络英语经济新闻无论是从传播速度,还是从传播的信息总量上来讲,都具备相当大的优势,但在吸引读者视听方面还要注重新闻的可读性,只有这样,其受众才会更加主动地接受其中的信息。

再者,在播报经济新闻的过程中,即使是以英语的形式出现的新闻报道也要依赖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读者一旦长时间地暴露在这些数据中,就会很容易地感觉到报道的枯燥无味,继而影响对经济动态和形式的把握和分析。基于网络英语经济新闻的编写和报道特点,以及提高新闻可读性的目标,在经济信息播报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因为这些修辞方法可以让晦涩的专业报道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深奥难懂的经济原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能使原本抽象的描述得到具体形象的诠释,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经济信息。

三、修辞手法在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的思路构建

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将其理解为“修饰文辞”。修辞主要是指在表达的过程中,对语言内容进行修饰,从而达到美化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根据具体的内容和环境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进行修饰,从而使表达的思想和意思更加明朗和透彻。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修辞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运用修辞不但可以使语言文字更加优美,而且还可以加强报道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所以,在将英语报道进行汉语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修辞意识,并且将之转化为笔头的实际行动,在翻译时相应地采用修辞手法,避免因过于生硬而失去语言的美感。以下讨论英语经济新闻中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1.拟人。所谓拟人,就是把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人一般的思想、情感,从而使之表现更加生动、形象,继而使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亲切。例:“ There's no crisis of capitalism,”says Lord Desai,emeritus professor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There's a crisis of western capitalism,which has gone geriatric.The dynamic capitalism,with its energy,innovation and sheer greed for growth,has moved east.”在这句话里,就运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形容西方经济的危机现状时,直指西方经济得了“老年病”(geriatric),意思是指西方经济不再“充满活力”。在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后,由于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特点,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论述,瞬间变得生动易懂,引起读者的巨大阅读兴趣,让新闻事实的更加贴近了读者,从而深度传播。

2.隐喻。隐喻,也叫做“暗喻”,区别于明喻的是,它是隐藏在事物之间的一种比较,也是新闻英语报道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通常经济概念相对抽象,读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让普通的读者对深奥的经济内容产生兴趣,并且尝试阅读和理解,那么应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就显得格外有必要。运用暗喻不但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经济事件的状态或发展,更能帮助读者提供较为具体的理解意象。例:For the first time in two years,oil bulls are starting to outnumber bears.在西方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当中,“牛”和“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牛”用来隐喻那些预期股市将会上涨,从而买进的股票投资人,而“熊”则隐喻那些看跌行情而抛售股票的投资人。所以,在翻译这句话时,就不能生硬地翻译bull和bear,因为它们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们的字面意思,译者有必要点破这其中的隐喻之意,因此可以这样译:近两年的时间里,看准油价会涨的人首次在数量上超过了看准油价会跌的人。

3.借代。借代其实就是间接说明,而不直接进行说明,一般是通过使用和原本事物存在关联的事物来进行代替,从而避免了因叠加而产生的赘述,最终起到化繁为简、以小见到的表达效果。如:Most importantly,while Moscow will surely not cede state control of these companies,the plan at least demonstrates a willingness to loosen its grip.在这个句子中就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Moscow就是用部分来代替整体的典型例子。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直接进行翻译是行不通的,而应该更加明确地翻译出“俄罗斯政府”来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才能使得新闻信息在传达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到位。

4.明喻。明喻和隐喻是相对的,隐喻是暗指,而明喻是明指,一般较容易找出喻体。通常明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具有某方面性质的相似性,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让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或者多个事物之间产生某方面的联系。例:Good news from Rome:serious people are running Italy.After a decade of government -as -cabaret -act under Silvio Berlusconi,the era of Mario Monti should be more like one of those classic 1970s Italian movies that had subtitles and dealt with matters of life and death.这句话把意大利前总理的执政效果比喻为“夜总会的歌舞表演”,意思是指该政府执政时期,社会很混乱;而相比之下新上任的政府成员则比较“靠谱”。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两处明喻,只有这样才能将翻译做到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同时又不失去原文的幽默风趣,从而让人耳目一新。

四、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修辞翻译的思路

和普通的新闻相比,网络英语经济新闻更具时效性,对于时间的把握要求更加严格。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译者很难做到字字斟酌,因为一旦这样做,对于瞬息万变的经济领域,重要的经济信息很可能就被错过了,从而延误了将经济信息传递出去的最佳时机。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使得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在遇到修辞手法时,翻译可以灵活处理,能直译的优先选择直译,将修辞手法运用到译文中去,如果直译效果不好甚至修辞手法在译文中显得晦涩难懂,则可根据读者群体的特征选择意译。网络英语经济新闻的修辞翻译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用词汇方面,要力求简洁明了,除专业词汇做到翻译精准外,在翻译有修辞作用的词汇时要有意识地考虑该词的本意及其在修辞语境中的含义,结合意译的方法,译出它在文中确切的含义,切忌模棱两可,将就了事;

2.句子方面,如果将带有英文修辞手法的句子译成中文后,发现从文化层面上讲不便于读者理解,那么可以参考受众的理解范畴,适当地对内容和结构进行扩展或补充说明,必要时也可放弃修辞手法,直接点明句子的含义;

3.对于文中某些修辞段落,可以从整体把握,依照一定的语境来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是重新编写;

4.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新闻的事实,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所传递的经济信息才是有价值的。

五、结论

经济新闻是人们获得经济信息的有效方式,修辞的应用使得英语经济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灵活地翻译和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力求将原本看起来深奥而枯燥无味的经济新闻信息变得通俗易懂,更加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奕君.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149-150.

[2]王奕君.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的修辞与翻译[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38-40.

ABB式网络流行语的语用修辞特征 篇7

关键词:ABB,网络,流行语,语用,戏仿

ABB作为构词形式的研究由来已久, 成果颇多, 传统的关于ABB式结构的研究, 多集中在形容词重叠式的领域, 如亮晶晶、绿油油、黄澄澄、圆滚滚、香喷喷等。值得关注的是, 近些年, 网络上一种新型的ABB重叠式词语开始流行, 并且呈现数量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的趋势, 其中不少词语已经进入年度热门流行语行列。新时期网络ABB流行语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非典时期的一个焦点词语“吕传传”, 随即又出现一个热门词语“何逛逛”, 但当时并未对这种重叠式的构词本体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 其间产生了一个全国闻名的“范跑跑”, 接着是“郭跳跳”等一系列相关词语, 其中包括热门度较高的“桥糊糊”、“楼脆脆”等词语。从此, ABB式网络新流行语呈井喷式的产生。

ABB式新流行语的确定和特征分析

一方面, 由于网络新闻条目和内容数量惊人, 如果不在尽可能大的语料库中检索, 极有可能出现提取结果不全面以及重现率较低甚至无法统计词频的情况;另一方面, 基于较大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偶然性, 部分对象不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采取正向提取和反向印证相结合的方法, 最终确定ABB式网络新流行语的实体。

基于以上的思路, 首先确定语料来源:一、新浪新闻语料, 词数172465, 字数16997267;二、搜狗分类新闻, 词数766753, 字数81722123;三、CYY网页提取工具自建语料, 词数9404, 字数1587198。经过统计并人工筛选得出ABB网络新流行语21个:

楼脆脆范跑跑文跑跑陈跑跑官跑跑官推推

朱抢抢楼歪歪桥塌塌吕传传何逛逛桥塞塞

桥粘粘桥糊糊楼薄薄楼高高楼涨涨墙脆脆

路塌塌路脆脆郭跳跳

然后使用百度搜索21个初级检索结果, 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分别是:“范跑跑”3150000次, “楼脆脆”1280000次, “桥糊糊”1250000次。其余的情况分别如下:楼歪歪762000次, 楼高高405000次, 郭跳跳195000次, 楼薄薄153000次, 路脆脆30200次, 桥粘粘27400次, 桥塞塞18000次, 文跑跑17300次, 吕传传13400次, 陈跑跑13000次, 朱抢抢11100次, 何逛逛9190次, 路塌塌9160次, 桥塌塌8170次, 楼涨涨7680次, 官跑跑4150次, 官推推1670次。

可以证明, 21个初级检索出来的词语在网络上的使用都有一定程度的广泛性, 因此我们认定它们都属于网络新流行语, 并可以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

新ABB流行语之所以“新”, 主要是其体现出与传统的ABB式词语明显不同的特征:

1.词类性质不同, 传统ABB重叠式词语如“香喷喷”、“亮晶晶”、“白茫茫”等词语分布集中于形容词、动词这样的谓词性词类, 而新ABB流行语则体现出较强的体词性词类特征, 作为名词使用的频率较高。

2.语义所指不同, 传统ABB式词语的语义所指明确, 多数专指状态性, 而新ABB流行语语义主要指向事态性, 并且有泛指倾向。

3.扩展能力不同, 传统ABB式词语扩展主要以词根语素A为中心, 进行同功能性扩展, 如白茫茫———白花花———白生生, 词缀语素B基本不具有再扩展能力, 而新ABB流行语中的A和B的扩展能力都很强, 比如A的扩展:楼脆脆———楼歪歪———楼塌塌;再如B的扩展:范跑跑———文跑跑———官跑跑———陈跑跑。因此, 网络上的新ABB流行语应用广泛、灵活, 生命力极强。

4.语体范围不同, 传统ABB式词语在语体的选择上基本无明显的取向, 而新ABB流行语则主要出现在网络新闻语体中, 在新闻语体中又集中出现在新闻评论和网络论坛中。

ABB式新流行语的语用机制

指称和陈述功能。通常认为, 占据主宾语位置的词语语义上表现为静态指称, 占据谓语位置的词语则表现出动态陈述语义。从我们收集的新ABB流行语的句法功能来看, 它们在应用中多处于主宾语位置上, 具有很强的体词化倾向, 指称功能明显:“范跑跑”能在凤凰卫视的演播厅正襟危坐、侃侃而谈, 这本身就会让受众分不清对错善恶。 (新华网2008年6月14日)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新ABB流行语也在一定情况下体现出动态陈述功能, 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能够进入谓语位置;二是能够在谓宾动词后充当动词性宾语。

明发滨江新城天坑形成, 三期322栋别楼歪歪 (南京网络问政论坛2010年9月16日)

在实际的语料中, 新ABB流行语的体现出谓词性功能的例子比较少, 其充当主宾语的情况占了大多数。原因在于在语用中, 承担指称义主体的A语素被凸显出来焦点化, 而负载陈述义的B语素则被背景化, 只承担了描写或限定的功能, 通过非线性结构变换可以看出:

范跑跑———跑了的范官跑跑———跑了的官

因此可得出结论, 新ABB流行语在使用中主要体现出名词的指称功能。

确指和泛指功能。新ABB流行语的形成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事件, 语义的元形态中包含了完整且特指的时间、地点、对象和事件。比如“楼脆脆”:

2009年6月27日, 上海的一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整体倒覆, 官方以两次堆土施工为原由, 遭网友抨击, 故称为“楼脆脆”。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21个ABB式新流行语, 它们的产生都有着相同的触发机制, 即事件———评价———提取关键词 (A、B语素形成) ———ABB形式化。

ABB新流行语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除了它们指代了一些确定的焦点事件以外,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还可以语义泛化, 从而指代相似的事件类。因此, ABB新流行语表现出确指和泛指的双重特征。

我们将重点探讨一下ABB新流行语的泛指用法。在我们搜集的网络新闻语料中, 出现泛指语用功能主要有两个标志:

一是“们”的使用。我们认为, “们”在语法范畴中体现出“不定指复数标记”的功能, 因此, 在确指的ABB流行语后面加上“们”, 使之复数形态化, 功能也转向泛指, 即ABB流行语所指不再仅仅指称它的原始意义, 而是指向相关的一类对象或事件。例如:

从这个角度看, 对“范跑跑”们的理性评论, 也是我们这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重构———起码是主流价值重构的良机。 (新华网2008年6月11日)

二是具有转指倾向的限定性定语。

如果陈先生身在地震灾区, 如果他当时也像“范跑跑”一样站在讲台上, 他一定也会是个“范跑跑”。 (光明网2008年6月4日)

在上面的例子中, ABB结构的语义已经不是它的本义了, 而是投射为与之相关的类义, 正因为如此, 才有了网络上大量的这类用法, 比如“楼歪歪”:“南京江北‘楼歪歪’住宅小区”、“河北黄骅又发生‘楼歪歪’事件”、“广东惠州5层居民楼楼体下沉严重倾斜, 住宅变成‘楼歪歪’”等等;再比如“桥糊糊”:“南京又现‘桥糊糊’, 裂缝能伸进手指”、“红旗桥———南京第二个‘桥糊糊’”、“重庆又现‘桥糊糊’”等等。

ABB式新流行语的修辞新倾向———戏仿

ABB式新流行语体现出来当今网络语言修辞的一个新的倾向———戏仿。“戏仿”的概念来自文艺理论范畴, 本意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 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 属二次创作的一种” (源自百度词条) 。我们所关注的“戏仿”则是文艺理论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交叉应用。戏仿属于广义的仿词辞格, 从“范跑跑”到“陈跑跑”再到“官跑跑”等, 是对A元素的类仿;从“楼脆脆”到“楼歪歪”等, 从“桥糊糊”到“桥粘粘”等, 是对B元素的类仿。“戏仿”与普通辞格的最大差异体现在“戏”上。“戏”可以理解为一种“非正式”、“非主流”、“调侃”、“讽刺”的态度。这正对应了当今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 即以调侃戏说的方式看待社会问题, 拒绝严肃文化。总体上看, ABB式新流行语的戏仿修辞功能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

经济性。当今的网络传播进入了一个加速度的时代, 任何冗长、繁琐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中都是不受欢迎的。ABB式新流行语关涉的都是社会热点、焦点话题, 而引发这些话题的具体事件则多是由一个或几个论元主体和一系列复杂动作构成, 其中还包括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因此将它们简化为大家所熟悉的ABB式结构, 不仅符合大众化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缩短言语交际的跨度, 节约交际的时间, 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递量。

描摹性。网络新闻传播追求的不光是信息的最大量化, 还重视信息尽可能形象化, ABB式新流行语就体现出了这种特点。如前所述, ABB式新流行语的形成往往基于某个特定的事件, 事件触发, 引起关注和热议, ABB式新流行语随之形成了。而ABB式新流行语在构造过程中, 抓住了事件的两个关键:动作元和动作, A指代动作元, B指代动作, BB的重叠可以体现出状态义。因此, ABB的构造方式最大化地保留了事件的核心信息, 而且能让受众形成视觉上的印象, 比如“官跑跑”的原型:“新疆克拉玛依大火, 那些教育部门的官员竟大喊‘让领导先走’, 弃孩子们不顾率先逃跑, 致使796名孩子葬身火海, 332名孩子死亡”, 就是从事件中提取了主要角色“官”和主要动作“跑”, 其人其行, 描摹得简约而准确, 随时随地都能够让人在视觉上重现那场悲剧。

反讽性。ABB式新流行语多出现在网络新闻和网络评论中, 它们也承担了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但是这种道德审判式的内涵却是由ABB重叠式这样颇具儿童语言的游戏形式来实现的, 不能不说具有很强的反讽性。

纵观ABB式新流行语的语义隐喻和投射, 反映出一个重要的信号, 即在当下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 当商品逻辑、快餐化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的时候, 崇高的、严肃的话语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人们更习惯于以调侃的、游戏的心态面对生活, 甚至是生活中非常严肃的话题。面对危难, 老师不顾学生独自逃命, 在严肃的话语表征中, 我们可以用师德沦丧等话语予以谴责, 但是在狂欢化的网络语言表征体系中, 这种正襟危坐的话语倒显得官方化十足, 显得不够亲民, 而以“范跑跑”称之, 既亲昵、有趣, 又在调侃中讽刺了这种行为, 这种戏仿修辞格可以说是民间的、大众文化智慧的一种体现。拉伯雷认为, 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是对立的, 官方文化总是严肃的, 带着恐吓意味, 而民间文化则是狂欢化的、谐谑的、戏仿性的, 民间文化的戏仿可以对抗甚至颠覆官方文化, 具有解放的意义。但是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 当下网络流行词中的戏仿修辞虽然可以说体现了民间话语智慧, 但这种话语表征并不具有拉伯雷所谓的解放的意义。因为这种话语并不意在对抗、颠覆官方话语体系, 而是以搞笑、娱乐性的表达方式来迎合消费主义的接受语境, 其文化政治功能与其说是解放性的, 不如说是麻痹性的, 它使得话语接受者习惯于以轻松一笑面对一切, 混淆价值判断, 认为横眉冷对、拍案而起不够幽默, 最终麻木不仁, “娱乐至死”。

网络修辞 篇8

在受众需求与科技发展的双重助力下,网络新闻成为时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流途径。为了在有限的网页内尽可能多的罗列信息以满足各类受众口味,门户网站上的网络新闻多以单一标题的形式呈现,受众通过阅读标题再决定是否阅读全文,这种阅读模式与当代人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吻合。

新闻标题是新闻给读者传递的第一信息[1],因此新闻标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点击率,而点击率则是新闻价值的一种实现,即新闻标题与新闻价值的实现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新闻标题成为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要求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运用要尽可能新颖别致,独具一格,能引起读者阅读新闻内容的欲望[2]。要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自然离不开修辞。本文以凤凰网为例,以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网络新闻标题、并从常用的修辞手法入手、举例分析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特色。

二、网络新闻标题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1)中石油“掌门”这一年(主标题)

在高压反腐、油价断崖式下跌、央企改革迫在眉睫之下,新任董事长王宜林如何来改造中石油这家巨无霸央企?拥有140万人的中石油又是如何运作的?(副标题)

主标题中把新任董事长王宜林比喻为武林帮派组织的负责人或民间帮会组织的负责人——“掌门”,因其只出现喻体“掌门”,隐藏了本体(本体可通过副标题推断得出),为借喻,加上“掌门”这一喻体本身带有的江湖气息利于引发读者求知欲。

副标题中“巨无霸央企”本体为“央企”、喻体为“巨无霸”,但不出现比喻词,本体与喻体紧密连接在一起,且本体与喻体在结构形式上是并列关系,为并列式缩喻。“巨无霸”为汉王莽时的巨人,把央企比喻为巨人,恰如其分地将央企“大到不能倒”的特性体现了出来。

2)供给侧改革的“样板间”要来了!

“样板间”为建筑设计术语,是商品房的一个包装,也是购房者装修效果的参照实例。此标题用“样板间”(喻体)比喻供给侧改革的范例(本体),使本体概念更具象化、因此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增强受众继续阅读的欲望。

运用比喻描述事物,可以使被描述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提高人们的感知度。在网络新闻标题的比喻修辞中,以借喻为主要修辞手法,明喻、暗喻、强喻鲜少出现,这是因为明喻、暗喻、强喻文学性更强、所需的描述比借喻冗长,因此不适合运用于简洁明了的标题中。在网络新闻标题的比喻修辞中,双引号是重要的喻体标志之一。

2、借代

1)李辉专栏“藏与跋”:一本“林昭”,多少往事

在“林昭”前加上量词“一本”,使得“林昭”这两个字的意义从名字转换为书写林昭事迹的书籍,“林昭”这个名字为借体,书写林昭事迹的书籍为本体,运用借代手法使得题目简洁明了、基本内容也一目了然。

2)45岁“谋女郎”没颜没身材带娃再嫁小15岁男友

这里用“谋女郎”(借体)借代张艺谋电影里的女主角(本体),在借代方式里属于以专称代通称,表达简洁也更吸引眼球。

3)“小蛮腰”没了腰

此标题用“小蛮腰”(借体)借代广州塔(本体),在借代方式里属于以特征代本体。“小蛮腰”形象生动地将广州塔纤长的特征表现出来,生动直观又富有趣味。

借代的运用使得网络新闻标题更简洁形象、新鲜风趣、含义更丰富,简洁独特的借体相较于本体通常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在一定条件下,本体和借体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等义词,如“谋女郎”等于张艺谋电影里的女主角、“小蛮腰”等于广州塔,这种等义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即大多数人一提到借体便会立马联系到本体。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借代修辞中,双引号是重要的借体标志之一。

3、比拟

常做这些事连癌症都怕你

“怕”是人类情绪的一种表现,一个“怕”字就把癌症拟人化,生动活泼、引人遐想。另外历来是人“怕”癌症,“怕”使得人与癌症间的关系发生反转,是一种不合常理的现象,容易吸引眼球。

比拟的运用使新闻标题更富于情趣,情感的表现也更多样化。在网络新闻标题的比拟修辞中,拟人的运用远多于拟物的运用,且比拟更多运用于谓语中,如“游荡”、“怕”。

4、设问

1)李登辉为何宣称此生最爱的两个人是他孙女和宋楚瑜?

此标题直接点明李登辉最爱的两个人是谁、但内文重点实际在于李登辉和宋楚瑜的政治关系上、关于其孙女只是一笔带过。如果将设问句换成陈述句“谈李登辉和宋楚瑜的政治关系”则失去了吸引力。另外标题将宋楚瑜的重要性和李登辉孙女的重要性放在一起对比,本身就具有话题性,此标题以“最爱”为噱头、用设问的方法引导受众猜测其中原因,既吸引眼球、又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性。

2)苹果WWDC大会唯一亮点竟是?

这种“竟是?”式的新闻标题在网络媒体中非常常见,尤其是自媒体。这种标题实际上并不遵循语法规律,然而宾语(同时也是标题中的重要信息点)的缺失却为这则新闻带来神秘感、引人遐想,越是缺少重要信息越容易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因此这类网络新闻标题被点击的几率很大。

设问即设置问题,通常在网络新闻标题的设问修辞中,由标题抛出问题、突出重点、引领受众继续阅读,再由正文解答问题,彼此分工明确。运用了设问修辞的标题对于正文来说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是正文将新闻价值最大化的关键。

5、双关

1)机场哪里最吸引你?过半乘客选免税店“血拼”

此标题属于词义双关。从表层看,“血拼”一词源于英文“shopping”(购物)、为其谐音。而从里层看,“血拼”拆分来看分为“血”和“拼”,“血”代表钱包的大放血、“拼”表示拼命,形容购物是一场“拼命的大放血”。如果将“血拼”换成“购物”则显得单调乏味、缺乏新意。这里双关的运用使得标题更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更利于创建新闻的画面感,以此吸引受众阅读原文。

2)《我的战争》发布会杨佑宁背刘烨“基”情四射

此标题属于字音双关。“基情”这个词来源于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英语“Gay”和粤语“基”谐音,所以在字幕上一般采用“基”字来代替“Gay”字。而这里的“基”既可以理解为“Gay”,也可以理解为“基友”。最初的“基友”一词单指男同志,现在则更偏向于关系很好、较为亲密的男性友人关系。更进一步看,“基情”也内含“激情”,用“基情”隐藏“激情”使得表达更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双关是一种很奇妙的修辞手法,有点像猜字谜,它使得表达更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当受众试图由表及里时,新闻与受众的互动就完成了,这种互动会增强受众的参与感、成就感,并引发他们继续阅读的欲望。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借代修辞中,双引号是重要的双关标志之一。

6、引用

中石油“掌门”这一年(主标题):

在高压反腐、油价断崖式下跌、央企改革迫在眉睫之下,新任董事长王宜林如何来改造中石油这家巨无霸央企?拥有140万人的中石油又是如何运作的?(副标题)

此处副标题引用了“巨无霸”(汉王莽时的巨人)一词,把央企比喻为巨人。符合央企既“巨”——企业规模庞大,又“霸”——属于中国国有企业,多提供自然垄断产品的特征。作者将央企形容为“巨无霸”,可见他对央企带有敬畏的情感,因为人天生会对巨大的东西产生恐惧感。

引用是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含蓄的情感表露,同时也是为了在引用中埋下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引用修辞中,文学版块对引用的使用较多,这跟被引用的诗、词、句等本身具有的文学背景密不可分。

7、仿词

1)《我的战争》发布会杨佑宁背刘烨“基”情四射

“基”情四射是对“激情四射”的仿拟。激情四射的释义是精神亢奋,充满激情,像阳光一样光照大地,影响别人,积极向上。此处用“基”换“激”,既诙谐幽默,充满调侃意味、又具有双关意义。

2)曹操嗜色如命:和14名后妃生25个儿子还打儿媳主意

“嗜色如命”是对“嗜赌如命”的仿拟,属于相类仿词。此处仿词的使用,使语言表达更言简意赅。

仿词在新闻标题制作上的运用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其作用在于映照对比,使标题言简意赅;令语言新鲜,风趣幽默;有时也尖锐辛辣,起到语言警策的作用。

三、总结

由于本文所涉及的新闻报道数量较多,受时间、精力和个人能力所限,定量选取的相关例子不足以反映凤凰网上新闻语言运用的整体修辞情况。分析的时候也不免有不严谨甚至错误的地方,对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有些问题未能涉及和深入研究下去,今后有待努力。

总之,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有助于增强标题的表现力,达到立意深、语言美、题目新、效果好的目的。但是,运用修辞手法,一定要贴切自然,不能矫揉造作、题文不符、强拼硬凑,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否则就是因此塞义、舍本逐末了。

摘要:本文旨在以综合门户网站凤凰网为例,剖析网络新闻标题修辞特色。笔者以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网络新闻标题、并从网络新闻标题常用的修辞手法入手、举例分析并归纳出修辞手法的重要标志,再依次作出小结,提炼出在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下,网络新闻标题和正文内容的关系,以及使用修辞带来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修辞,凤凰网

参考文献

[1]沈春娥雷扬.修辞手法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J].新闻前哨,2010年第12期.第65-66页.

修辞转向:修辞的语用解读 篇9

修辞学自诞生于古希腊、古罗马城邦时起, 经历了2000多年发展, 其间经历鼎盛、衰落及振兴。现代修辞学的发展是基于其前期的最低潮的一个重大复兴时期, 也展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特点。其中最重要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修辞学研究的转向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界面研究。

本文试图结合语用学理论对修辞现象作一简要分析, 研究语言使用的合适性。语用学理论中, 最具开创性的便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 遵守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会话含义理论等 (简称格式理论) 。其后, 学者们根据格式理论存在的各类缺陷纷纷提出补充解救措施, 形成了后格莱斯主义阶段的发展, 最为显著的便是Levinson提出的列式三原则, 及Sperber&Wilson提出的与认知结合的关联理论研究。具体说来, 本文意在用上述语用学理论对修辞中语言理解作一分析。

2、违反会话原则下的修辞现象

Grice的格式理论于1967年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上提出, 他详细列举了遵守及违反合作原则可能产生的各类隐含意义, 将传统修辞现象的产生归因于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说话人貌似违反合作原则, 但是深层意义上却是遵守的。因此, 在合作原则指导下, 听话人会假定说话人仍然遵守合作原则, 因此会付出努力以尽量获取其隐含信息。

修辞的产生多数是通过违反质准则产生的, 如反讽, 隐喻, 修辞疑问句等, 违反量准则会产生同义反复, 弱陈等, 违反方式准则会产生歧义等修辞手段。下面各举一例:

(1) A:What if the USSR blockades the Gulf and all the oil?

B:Oh come now, Britain rules the seas!

Queen Victoria was made of iron.

Was Mussolini going to be moderate?

War is war.

“I have to have this operation.It isn't very serious.I have this tiny little tumor on the brain.” (Holden Caulfiel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J.D.Salinger)

上述各例除标注外, 其余均引自Levinson的《语用学》一书。我们可以看到例 (1) 中, B的回答明显不可能为真, 即英国不可能统治整个海域, 如果B仍然遵守合作原则, 那么我们可推出A的假设为假。这种情况下, 反讽的效果就很明显了。 (2) 中维多利亚女王不可能由钢铁组成, 这种明显违背常识的话语向读者传递的信息可能是女王很刚强抑或女王缺少温柔的特性等。 (3) 中的修辞问句更加加强了说话者表达观点的语气, 意即“Mussolini was definitely (not) going to be moderate.” (4) 语句并未包含足够的信息, 但类似这种同义反复句传达的语义效果却很强烈, 如战争本质就是残酷, 再怎么谴责也不足够等类似隐含意义。 (5) 中主人公故意将自己的病情弱化, 以达到使听话人不要担心等交际意图。

3、列式三原则分析修辞现象

Levinson (1991) 推出的新格式语用推导机制包含3条原则:量原则Q (uantity) -principle, 信息原则I (nformativeness) -principle, 方式原则M (anner) -principle。可简述如下:

量准则:没有说情况是这样, 情况就不是这样 (what is not said is not the case) 。

信息原则:说出来的话语是用一个简单的说法表示一个常规的情况 (what is generally said is stereotypically and specifically exemplified) 。

方式原则:非正常 (有标记) 的表示法表示的是非正常的情况 (what is said in a marked way conveys a marked message) 。

关于量准则, 最经典的例子便是当年发生在中美之间的撞机事件 (沈家煊, 2008) 。美撞击我方飞机后, 中方强烈要求美方就此事件进行道歉, 但美方不承认己方过错, 起初措辞为“regret”, 中方坚决不同意, 后来美方作出让步, 使用了“sorry”, 我方还是不满意, 美方最后用的是“very sorry”。这两个单词可用荷恩等级表示如下:<sorry, regret>, 后一表达弱于前一任何表达, 意思如下:“regret”意味着“not sorry”。由此我们便可看出, 美方在此事件上的顽固态度。

关于信息准则与方式准则, 下面各举一例:

(7) John really has a brain.

(8) The new manager is not unfriendly.

(7) 句中“brain”意即非常有头脑。 (8) 中的双重否定是种有标记用法, 传达着非常规的情况, 即新经理虽然友好, 但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真正友好。

4、关联论视角下的修辞理解

沈家煊先生 (2008) 提到修辞学不仅要研究什么是“恰当”的表达方式, 还要研究修辞效果究竟是怎么达到的, 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并认为修辞学研究可以且应当与认知心理的研究结合起来。下面从认知语用学发展的前沿——关联角度对说话人做出此类话语时的心理考虑及听话人是如何分析类似修辞现象作一分析。

关联理论 (Sperber&Wilson, 1986/1995;何自然、冉永平, 2009) 是基于一个关联性概念及两个关联原则的。其中关联性与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推理努力 (即认知努力) 以及所取得的语境效果 (即认知效果) 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推理时付出的努力越少, 语境效果越好, 关联性越强;反之, 推理时付出的努力越多, 语境效果就越差, 关联性就越弱。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用法有描写功能与解释功能, 隐喻是话语命题形式与说话人思想作用的结果, 属于语言的描写用法;反讽为说话人思想及另一非说话人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属于解释功能 (Sperber&Wilson, 1986/1995) 。

我们以例 (2) “Queen Victoria was made of iron”这一隐喻做一说明。当我们听到这句话时, 有若干个高可及性的百科图示进入我们脑海:Queen Victoria应该指的是英国历史上的维多利亚一世, 随即相应的她在位时的贡献及性格特点等。这样的语境下再联想到铁的特点, 说话人肯定是想将维多利亚性格“坚强”与铁的相似性“坚硬”联系起来这一明示刺激向听话人显明或更加显明, 否则她便会将这一暗含信息从听话人的假设集中剔除。

5、结语

语用学分析语言现象离不开语境, 而修辞现象也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语用与修辞在这一点上的相似处为语用与修辞的交叉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正是在这一前提下, 结合语用理论对修辞的几种现象作一语用视角下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将语用学与修辞学结合起来研究修辞现象完全可能且类似研究亦很必要。

摘要:现代修辞研究注重修辞语言与一般语言的共同点, 这一点在语用理论下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析。本文试图结合语用学理论中的Grice会话含义理论, Levinson三原则及关联理论对修辞现象作一简要分析, 试图探究语用修辞的交叉研究, 对修辞的理解机制作一解释。

关键词:修辞转向,语用理论,语用解读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C.Pragmatic reduction of the Binding Conditionsrevisited[J].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1 (27) :107-161.

[2]、Levinson, S.C.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Salinger J.D.The Catcher In The Rye[M].New York:Little, Brownand Company, 2001.

[4]、Sperber, D.&D.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1995.

[5]、陈新仁, “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J], 外语学刊, 2008 (2) 。

[6]、何自然、冉永平, 2009,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浅议修辞技术与修辞艺术 篇10

一、修辞技术

1. 修辞符合技术的一般特征

茅盾曾指出, 技巧不等于技术, 但技巧中包含了技术。通过以上对修辞的回顾, 我们认为修辞首先是一种技术, 它也符合技术的一般特征。

(1) 技术总会提到手段和目的。技术作为工具、手段的总和, 是用来实现一定的应用目的。“手段”泛指用来达到目的的那些东西, 确切地说, “手段”是指运用那些东西的活动。这里的修辞手段是“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或“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严格说来是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活动。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这个明确的目的一旦达到, 活动自然也会停止。

(2) 技术涉及计划与执行之间的区别。为了实现修辞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修辞效果在取得之前就已被有计划地预设好了。因技术活动定向性强、自由度小, 所以在执行中, 应严格按照指定的、现成的表达内容, 对语言表达形式作最妥帖、恰切的选择和调配, 使最终的表达效果与预设效果相等值或优于预设效果, 以获得成功的修辞。技术的可贵之处是具有增效性, 达不到预期的修辞效果, 则毫无技术可言。

(3) 技术具有物质性, 存在着原料和成品与制造物之间的区别。修辞活动通过对语言的习惯或体裁形式的遗产, 如语音、词汇、语法、典故等语言材料进行调音、炼字、遣词、择句、设格等加工、制作。这些物化的技术产品在未经过技术加工前都是以原料的形式存在的。

立足于“做什么”和技术的本质“怎么做”的问题, 以上对修辞技术的一般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 从中不难看出修辞是作为一种技术而存在的。

2. 修辞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为一种技术, 修辞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 实用性。修辞技术的价值在于其实用性。修辞学便是在实用性思想的支配下和强烈的现实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修辞学诞生于诡辩诉讼之中, 兴盛于先秦时期的中国修辞学亦起源于游说、讽谏、演说等。中国古代修辞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主张应“慎言”, 子贡认为, 在个人修养方面“君子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孔颖达则从政治要求出发, 认为要“修辞立其诚”。西汉刘向从“尊君重身, 安国全性”的角度认为“辞不可不修”等。进入20世纪以来, 修辞也普遍致力于人们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和更加有效的表情达意。直到现在, 人们依然认为在说话写文章中语法只管“对不对”, 而修辞则管“好不好”的问题。不难看出, 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论的修辞观在人们心中早已枝繁叶茂了。究其原因, 无不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所决定的。修辞的这种实用主义价值观, 使人们热衷于对各种修辞表达范式的探寻。

(2) 可操作性。修辞的实用性价值定位和取向主导了人们对修辞应用性的认识, 人们也普遍意识到:“对语言使用者来说, 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具体的修辞操作方法。”[1]各种表达范式尤其是辞格的建立, 迎合了人们这一需求。由于辞格侧重于形式技巧方面对语言运用进行研究, 在长期使用中也形成了相对稳定或比较固定的格式, 这就使一些相同形式的典型用例, 高度类型化了的辞格结构和范式化了的辞格效果能够被快速复制、粘贴到人们言语生活中, 如比喻生动、形象、具体;拟人赋予人的生命与情感, 将之写活了;排比加强气势, 便于强烈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夸张对事物作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 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对偶句式整齐匀称, 节奏明快, 读来铿锵有力、和谐悦耳……这些以辞格为中心的研究格局和程式化的阐析与运用模式显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又大大强化了修辞的实用性。

通过以上对修辞技术的解读, 不难看出无论是修辞技术的实用性还是可操作性始终都没有脱离语言本位基础, 更没有偏离对“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利用, 这不妨看成是某种程度上“人是语言动物”观念的折射。可以说集辞格研究之大成的修辞技术始终着眼于“怎样表达”的形式问题, 它更多地体现了狭义修辞学的语言本位观念、实用主义功能、辞格中心格局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人们普遍将修辞与修饰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认为修辞“好像只是把话说得更好、写得更好的一种技术性包装”[2] (P3) , 以致修辞被牢牢地约束和限定在语言层面上, 不敢越雷池一步, 长期行使着工具和手段的职能。这已成为修辞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修辞艺术

修辞在表达意义、传递必要语义信息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深蕴其中的美学元素又传达了一定的审美信息, 传递了一定的审美情感, 创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异玄学效果。它韵味十足、趣味横生, 令人回味无穷。这便是刘勰的“深文隐蔚, 余味曲包”说, 也是人们常说的“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韵外之致”。诚如陈原先生所言:“语言文字又有信息, 又有美感, 既诉诸人类的理智, 又诉诸人类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 不这是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 这当然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 (P37) 修辞艺术所创造的这种独特审美意味, 因空灵、飘逸而难以被技术性语辞捕捉到, 所以不像其中的语义信息那样在表达上具有开放性, 能被不同聚合单位和可离散组合关系所改造, 而只能寄于一个封闭的、不可离异的言语表达式中。当主体情感瞬间受到强烈激发时, 规范、有序、理性的常规表达难以承载人们对主客观世界多维的体验和感受, 此时的情感思维和一定审美关系便会支配语言符号突破语法和逻辑的束缚, 对语言单位进行变异。借助开放性思维与丰富联想和想象, 人们“思连千载, 视通万里, 以丰富的象外之象, 与给定语象相互交引, 衍化出文外之旨”[4] (P316) 。作为修辞艺术独具的魅力, 这些“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源于人们认识外界时的一种超理性的直接感悟。我们认为这种超理性的直接感悟与修辞认知直接相关。修辞认知隶属广义修辞学, 其奠基人谭学纯先生认为修辞认知比概念认知对人的影响更大。人们认识的世界是一个语言的世界, 生活在不同语言世界中的人们, 由于各自不同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自然会选择不同的认知方式。与过于崇尚和笃信逻辑思维与理性表达的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更擅长具象、悟性思维, 整体认知与诗意表达, 因而中国人更倾向于选择修辞化的认知方式, “在局部的意义上激活主体的新鲜感觉重新接近认知对象”, “以审美的权力颠覆现成语义的权威, 以审美化的方式, 重返被现成概念屏蔽的诗意”[2] (P32) 。并且在综合原有感受、想象等心理基础上, 在主体与对象之间搭建起更加鲜活的超理性的感性链接, 进而对世界进行心灵化的直接感悟。这种修辞化的认知方式突破了一般认知过程的稳定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而具有突变性、跳跃性和创造性。大修辞观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张宗正先生则直接指出:“修辞在本质上是创新、求异的思维品质”, “修辞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5] (P48-50) 。这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思维更易于激活人们新颖奇特的感性体验, 在对象审美化展开和陌生化处理的过程中融进个性化的独特感受。这就使得修辞意味含蕴隽永, 而难被描摹、复制。他还认为:“用修辞的目光认知事物, 就是‘为自然立法’, 就是人的自我本质的对象化, 是使客观世界建立符合意图的、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关联的秩序的一种方法。”[5] (P51) “为自然立法”就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建构, 自然中会灌注了人的因素, 并促使物向人的感觉转化, 换言之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的结果体现为艺术创作, 而修辞艺术正是人们修辞化认知世界过程中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晶。而人是语言的动物, 更是修辞的动物, 这就打开了人们普遍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逻辑认知的边界, 使修辞化认知更加广泛地介入到人们心灵家园的建构中。

谭学纯先生认为:“人以修辞的方式拥有世界, 修辞是人审美化的存在方式。”[4] (P59) 而修辞化认知和思维, 则把这种审美化的主体存在, 以及律动的生命、新鲜的体悟投射、外化进客体中, 使之皆着我之色彩。此时被赋予了审美化、情感化的客体更易于嵌入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契合了客观外界被认知主体内在价值经验图式同化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内化、积淀为主体更为稳定的审美心理。用修辞化认知的视角审视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修辞艺术的创作, 并通过对修辞艺术真、善、美的追求和实现, 不断建构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谭学纯先生在《广义修辞学》中也认为:“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 通过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进而改变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这便是修辞的哲学功能, 即修辞哲学。在这一点上, 修辞艺术与修辞哲学前后相承、一脉相通。

修辞艺术不同于修辞技术, 它着眼于表达什么的问题, 即表达的内容。这其中渗透着人对客观世界的修辞认知。它所创造的审美意味也是修辞哲学密切关注的内容。谭学纯先生提出的“修辞哲学”及“修辞认知”与张宗正先生对修辞本质的认识突破了传统或狭义修辞学修辞的语言根基和技术定性, 将其提升至思维和认知的高度上, 开拓了大修辞或广义修辞学的广阔视野, 为人们认识各种修辞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也为我们探索修辞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尤其是“人是修辞的动物”、“人在本质上是修辞的”等新鲜提法使人们真切意识到修辞化认知在修辞艺术创作中扮演的自然而关键的角色, 也便于人们联系狭义修辞学与广义修辞学来梳理修辞技术和修辞艺术的关系, 进而深化对修辞的认识。

三、修辞技术与修辞艺术的关系

从修辞技术到修辞艺术, 横向而言, 就是从修辞的表达形式到表达内容, 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对修辞来说, 应充分利用表层的形式美来体现深层内容的意味美;纵向而言, 修辞技术作为一种修辞术侧重于语言层面, 对话语进行修辞建构, 是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而与修辞艺术至关重要的修辞化认知不妨看作是一种认知行为全面参与对人精神的修辞建构。不难看出, 从修辞技术到修辞艺术, 实即从修辞表层的语言行为转移到了修辞深层的认知行为。拓展开来, 当修辞艺术与修辞哲学接壤, 逐步迈入到大修辞领域时, 人类的一切行为又都成为修辞建构的对象。就这样, 从语言行为到认知行为直至人的所有行为, 人们一步步摸索并触及修辞的行为内核, 也逐渐深化了从“人是语言的动物”到“人是修辞的动物”的认识。这一切便是在狭义修辞学和广义修辞学视野的支撑下审视修辞技术和修辞艺术的必然结果。这对于修辞学突破瓶颈状态, 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建设和学科地位的强力提升也至关重要。

摘要:修辞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是语言动物”观念的折射, 它更多地体现了狭义修辞学的特征。这使人们普遍将修辞与修饰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以至于修辞长期行使着工具和手段的职能。而广义修辞学的修辞认知则将修辞提升至思维和认知的高度上, 这为人们看待修辞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步触及修辞的行为内核, 并深化了对“人是修辞动物”的认识。

关键词:修辞,技术特征,修辞认知,广义修辞学

参考文献

[1]高万里.中国修辞学的现状和出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3) .

[2]谭学纯, 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M].语文出版社, 1988.

[4]谭学纯, 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张宗正.理论修辞学:宏观视野下的大修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网络修辞】相关文章:

修辞关联04-19

句子修辞06-14

修辞关系06-18

修辞句子07-17

排比修辞08-19

修辞诗歌08-31

法律修辞06-02

修辞现象06-09

修辞对等06-16

英汉修辞06-22

上一篇:飞机机械设备下一篇:职业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