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2024-07-08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精选十篇)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1

1 抑郁心理的表现

抑郁(Depression)起源于拉丁文Deprimere,十七世纪时这个词最早用来描述情绪状态。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称抑郁是由体内太多的“black bile”(忧郁质Melancholia的另一种说法)影响脑功能所致[1]。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抑郁状态,伴有情绪低落、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症状。[2]心理抑郁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程度不同的抑郁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抑郁情绪一旦蔓延时间较长的话,就会严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即转化为抑郁症。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障碍,刘贤臣报道大学生中可能抑郁的人数高达43.93%[3]。根据张智勇、罗珊红的研究结果得出,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展表现上看,一年级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年级学生的得分[4]。由此可见,抑郁心理在大学新生中也大面积的存在。

1.1 认知表现

存在抑郁心理的大学新生在注意力方面表现明显,主要是难以集中注意,精神涣散。而且还会存在记忆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感觉意识处于恍惚状态,这样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这种精神状态自然给他们适应新环境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存在抑郁心理的新生们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充满消极的观念,在和同学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会带有错误观念的认为身边的同学对自己缺乏友爱,因此导致了同学关系的紧张。他们用消极和悲观来面对生活和他人,并且常常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自己遇到的挫折。

1.2 情绪表现

大学新生一般的年龄都在16-19岁左右,对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们来说,这个年龄正是人生发展的花季时期。本来充满活力的他们,由于抑郁心理的影响,出现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忧虑。他们发现生活中不再有乐趣,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明确,整天花大部分时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要活着等问题上,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并且他们常常感到悲伤,甚至哭泣,可是又找不到真正悲伤、哭泣的理由。而且对周围的事物变得比较敏感,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幅度大。

1.3 行为表现

抑郁心理导致的消极情绪必然会导致他们行为方式上的改变,例如,当他们感觉到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时,相应的在行动上也就会表现出对任何事情都缺乏激情,他们对学习表现出的无力感必然导致成绩上的不如意。他们在情绪上的变化无常,使得他们很难和周围的同学和睦相处,其结果就是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社交退缩,严重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如此的恶性循环,严重的挫伤了新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热情,让他们不得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产生了怀疑。

1.4 身体表现

抑郁常常导致大学生难以克服的睡眠障碍,习惯的睡眠时间被打乱,惧怕晚上睡眠,以各种借口拖延睡眠时间。而且,在迟迟不能入睡或早晨早醒后的一段时间里,个体往往是在思索、苦恼与精神紧张中度过。早晨起床时,就感到非常疲倦,或因精神紧张对新的一天学习生活的来临感到恐惧和不安,有的甚至会暗暗流泪。部分同学常常感到自己的身体不适,周身不舒服,乏累、软弱,有时感到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身体健康状况有一种恐惧感。同时这种抑郁的心理会导致食欲不振或者是暴饮暴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产生抑郁心理的原因

2.1 环境应激方面

2.1.1 学校环境的改变

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对大学新生有重要的影响。对新生们来说,他们面临着的是新的校园、陌生的人群的关系。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远离家门,离开一直陪伴的父母和亲朋好友,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就意味着面对着一种全新的生活,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许多事情需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去解决,这也是他们独立生活的开始。所有的这些都会给新生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一旦这种应激超过他们的承受限度,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失眠、饮食障碍、神经衰落等,甚至有些同学无奈之下选择退学。

2.1.2 学习适应困难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学习上的适应,包括学习条件和学习方法的变化。第一,在进入大学以前,许多同学在他们当地都是属于学习尖子生,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更是父母的骄傲。各种光环一直戴在他们身上,这也是维持学习优异的一个很大的动力,他们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表现要求甚严。但在新的集体中,他们可能不在是老师们的宠儿,学习上的优势也不再像从前一样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这种明显的落差造成自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偏低,出现自卑心理。第二,造成学习困难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学习方法的不当。陈旧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但是他们身陷在成绩落后的苦闷中不能自拔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反省,长期的学习成绩不良严重的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2.1.3 生活方式的变化

同一个大学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他们为了同一个梦想聚集在一起。面对新的环境,保持以前的生活习惯是很难的。比较典型的是南北学生在饮食方面和生活习惯的显著差异,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如果生活习惯不能及时的适应过来,自然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出现抑郁心理。个别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语言隔阂想象,造成学习苦难和交往障碍,这也会导致他们产生抑郁心理。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其中所经历的一些很琐碎的生活琐事也可能给他们以挫折感。这种挫折感的太多积累可能会使他们的自我概念受到损害,最终导致他们产生适应性的抑郁。[5]

2.2 人际交往方面

大学新生常常不能处理好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际交往。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对新生们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需要处理好的人际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与老师的关系,与新同学的关系,与室友的关系。而缺乏沟通能力、沟通不畅、语言障碍等都会影响人际交往。在中学时期,虽然这些关系都存在,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高考的压力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以及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到读大学的时候,学习压力相对轻了许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2.3 与自我有关方面

2.3.1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进入大学学习,每个同学心理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自豪感和优越感,步入大学后很自然地设计出完美的自我和美好的未来。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会阻碍“理想自我”的实现。许多新生很难应对这种理想和现实的极大落差,而产生了抑郁心理。有的大学生因未能实现上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的宏愿而产生强烈的失望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意,甚至对自己和生活都感到灰心,从而无心学业,整天抑郁。

2.3.2 自我发展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足够认识的新生来说,他们很难对事物做出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在自我评价的时候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或弱点而采取回避和压抑的心态,性格变得孤僻、嫉妒等。在这个时期不但自我意识增强,而且有强烈的发展自我的需求。但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有的同学顾此失彼,不但没有达到发展自我的目标反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

3 抑郁心理的调适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6]基于产生抑郁心理的原因分析,为了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宣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

存在抑郁心理的新生经常陷入郁闷、悲伤等负性情绪里,生活处在灰色地带。每当陷入抑郁状态时,他们可以通过转移情绪的方式来减轻伤害性的消极情绪的体验。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以找朋友商量,或者大哭一场,很多时候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出现抑郁心理的时候尽可能地去回忆愉快的事情,尝试体验愉快、平静等情绪。强迫自己去从事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尽管他们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乐趣,但是真正当他们去做的时候才能体验到愉快的情绪。总之,要想摆脱抑郁心理,就必须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不要拒绝能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人和事,对生活敞开自己的心灵。

3.2 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有抑郁心理的同学经常会出现睡眠障碍,睡眠不足或者是嗜睡。睡眠上的问题会导致他们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身体素质下降。在饮食上的问题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身体上的不适又会对抑郁情绪造成负面的影响,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要终止这种循环的方式就是要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产生化学和心理变化,而人体的这些变化非常有益于精神健康体育锻炼还能改变人体血液中的内分泌标准,提高在血液作用下的脑化学机能。[7]每天按时作息,按时饮食,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新生们从生理上摆脱抑郁的消极影响,至少能减轻他们对抑郁心理的不良体验。

3.3 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正如前文所述,人际交往的问题是新生产生抑郁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冷漠和缺乏激情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上变得退缩,尽量避免与人交往的机会。抑郁心理的同学要克服抑郁情绪对他们的消极影响,要使用积极的行为方式,建立一个积极的人际支持模式。在与同学交往时,要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朋友,要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和理解别人,这样也能够让别人更好的认识真实的自己。对于一些由于抑郁心理带来的不良行为,朋友们也能够尽量地去理解你,帮助你早日走出抑郁心理。人际关系状况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体现,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能否有效适应社会的标志。一个想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有所作为的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己交往的能力,掌握交往的主动权。[8]

3.4 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大多数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寻求自己的朋友、同学等非亲属,而选择咨询人员帮助的人却寥寥无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高校咨询机构应主动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咨询的便利性,而尽量不要等学生上门来寻求咨询和帮助。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可以使求询者心理健康朝着好的方向转化。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可以帮助求询者提高对待自身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能力。第二,通常的咨询不仅可以消除某些病症,而且也可以促进人格的重建与发展。第三,不仅有心理障碍的人可以寻求咨询,就是在自身发展中遇到阻力的正常人,也同样可以寻求咨询并从中获益。[9]

参考文献

[1]PaulGilbert.Overcoming Depression: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Gaining Control over Depression[J].Education,2001:3-12.

[2]张小丽,陈少玫.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分析[J].中医研究,2006,19(6):24.

[3]刘贤臣等.SDS和CES-D对大学生抑郁症状评定结果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19-20.

[4]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

[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生心理咨询书信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8]张会双,刘春魁,柳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关于大学生抑郁心理[范文] 篇2

陈笑丽 付彩云

【摘要】:抑郁心理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其诱发原因主要是大学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矛盾、家庭贫困及失恋等。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和心理调适等手段进行矫治和积极的自我情绪调理。这是防止有抑郁倾向的人发展成心理异常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心理、矫治、调适

西方国家把抑郁症称为“世纪之病”,也有学者称它为“心灵感冒”。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全球每年约有1.21亿的人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抑郁,若将轻型抑郁包括在内,抑郁症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而目前全球约有3.4亿的精神抑郁患者,相当于精神分裂症的7倍多,而且这个数字不断上升。又据2002精神卫生局高层会议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其中,中国有25万人身亡,中国自杀未遂者更高达100万人。《沈阳晚报》记者康科峰从沈阳精神卫生中心获悉,名牌大学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学校总人数的35%,抑郁症越来越“偏爱”高学历、高智商人群。笔者在2005年对我区新生1600余人进行的大学生UPI人格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人数较之2003年高出5.9个百分点,呈继续上升趋势。对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也由0.6%上升到1.05%。其中16题(常常失眠)占心理问题学生的16.52%.这两项均是鉴别抑郁状态的有效项目。

一、大生抑郁心理表现及特点

大学生的抑郁心理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是负性情感的增强。悲观、自卑、心灰意懒,悲伤、抑郁的情绪经常占优势,什么事都不能令其高兴。较轻的抑郁情绪,仅表现为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不明显。严重抑郁情绪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等抑郁症的症状。它是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抑郁心理的主要表现:在情绪上忧愁、伤感,心情压抑和苦闷;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我是班里最差的、最笨的、最无能的);兴趣减退,逃避校园的各种活动;在学习上缺少信心及主动性,成绩下降;在身体上出现疲惫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记忆力差,失眠、多梦等。偶尔有轻生念头出现,觉得活着太累。大学生抑郁心理特点:从流行病学调查统计表明,大学生容易存在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甚至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因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休学、退学人数占患病总人数的30%左右。其中抑郁症占12%。有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发病率高于男性。2005年笔者在我区某高校1200余人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中发现,女生抑郁的单因子分比男生高2.89%。

二、大学生抑郁心理诱发原因

(一)、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环境,它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学校的内部及周边的环境。新的日常活动环境是指宽松与自律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组织环境;新的人际交往环境表现在与老师、父母、社会及网络交往中出现的新特点。这些环境给人生经验不足、思想游移不定、是非观念薄弱、情感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面对这些压力,一时较难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失衡,从而导致心理紧张、烦闷、抑郁,甚至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对人不感激(有敌意),对物不爱惜,对生活不满意,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心理障碍。笔者咨询过一位来自哈尔滨的男生,因吃不惯学校食堂的饭而在学校附近的小饭店包伙,离开了家长的束缚,还经常喝点酒。一次酒后,因打开水加塞与一男生大打出手,受到了留校查看的处分。

(二)、人际关系矛盾

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又具有鲜活个性的学子们,人际关系矛盾尤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深感人际关系复杂而孤独压抑。在图书馆、自习室食堂、水房,因抢座、占座、买饭、打水时的加塞而造成人际摩擦屡见不鲜。也有一些学生因缺乏交往的经验、技巧和方法,为找不到真正的知己而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学生,以及儿童时受虐有过家庭暴力经历的人,均在人际关系中显露出性格内向、孤僻与同学格格不入。另外,个别沉迷于网络交往的网瘾者,也表现出了厌学自闭、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神情呆滞等抑郁心理症状。我曾接待了一位来自东北单亲家庭有抑郁情绪的女学生。开学第一天就因一点小事与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发生口角,母亲当时送她还没有走,她就跟母亲哭闹,要求换班或者退学,无奈母亲托人花钱换了班。接下来学习没有兴趣,经常以头疼为借口逃课,也很少与同学交往,即便是老乡也回避。咨询中得知她父母离异前,父亲经常打她,后来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经常教育她,这个社会好人少,只能相信自己。笔者在前述的SCL—90分类统计表也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最困扰的问题”,选择“人际关系”的为161人,占测试总数的12.90%。

(三)、家庭贫困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西部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相对较高。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尽管谁也不愿贴上“贫困生”的标签,但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却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除了学习上的竞争外,还要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导致有些学生因缺乏经济保障而忧郁不安。有位贫困的女大学生向笔者哭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朋友那里得到一个和自己有同样家境贫寒的本院男学生的QQ号,本想与之探讨贷款和打工等情况,当她发出了“我们不是李嘉诚的儿女,贫穷不是我的过错”时,对方马上挂了线,从此拒绝与之聊天。她因此情绪郁闷而求助于笔者。

(四)、失恋

有位学者说:“爱有多消魂,就有多伤人”。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逐年增多,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据某大学调查,90对低年级谈恋爱的学生,到毕业时正式确定关系的仅有17对,占18.8%。由此可见,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及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笔者在工作中接待的心理问题学生当中,情感问题占很大一部分。

三、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和调适

(一)、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方位的、自始至终的、各年级侧重点不同的教育。首先,优化校园环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外,环境也是教育者。特别是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智力、思想、行为,而且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激发人的毅力和斗志,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第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各级领导、各科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对学生抑郁心理的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如在在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了心理教育信息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重要作用。对个案咨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年级多发的心理问题以讲座、集体咨询等形式进行辅导(对新生入学的环境适应教育,大四学生就业前心理准备指导)。对心理健康档案中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要给予高度关注,并做好回访工作。同时在学生中招募自愿者,培训朋辈咨询员。他们对身边的问题学生做情绪疏导效果更佳。另外,可专门对失恋和人际矛盾的学生,分别采取6-8人团体咨询。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矫治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重要手段。首先,抑郁心理最常用的就是支持性的心理治疗,通过倾听、共情、解释、反复保证和指导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抑郁心理的性质,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配合治疗,这当中支持和鼓励占重要地位。第二,认知疗法对于人际关系不良、抑扬、焦虑等症状的缓解帮助较好。通过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抑制和改变那种过分的、狭隘的情绪反应,使学生对人对事对己从新建立一个新的认识结构,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恢复,心理状态达到平衡。第三,还可以采用娱乐疗法、色彩疗法、音乐疗法等来陶冶性情,消除抑郁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意运用语言和行为策略,采用系统的、活跃的能使学生充分合作的调整干预方式,帮助他们改变对外界信息所做的不良反应,增强适应能力。

(二)、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调适主要是指抑郁情绪的自我调理。第一,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及时向亲友、同学、心理医生、心理热线倾诉淤积在心头的苦闷和烦恼,则可以排淤化结,使受挫的心灵得以平抚,感情的伤口得以愈合。第二,面对现实,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第三,主动转换自己生活环境和内容,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尽量多参加一些校园的活动和社团组织,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及文体艺术等活动。抑郁苦闷时,在校园里或郊外散散步,看看电视、电影,或听听音乐、写写日记等,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人,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稳定情绪,调整心境的目的。第四,自己创造好心境,学会快乐的生活。积极的自我暗示,热爱生活,宽容、幽默,关心他人,善于倾诉,巧妙遗忘等,都可以使自己创造良好的心境,实现快乐的人生。总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能承担生活压力的程度也不同,进行积极的自我身心调适,是防止有抑郁倾向的人发展成心理异常的关键。参考文献:

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巨天中主编《跨越心灵的7大障碍》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1月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抑郁 

中图分类号: B84-0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災荒、地震、病菌和癌症,而在于人类本身,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适当的方法来防止比自然灾难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1]在当代社会经济大环境和学校素质小环境双重影响下,当代高校学生由心理压力而导致的抑郁症已不容忽视,抑郁症是21 世纪无法回避的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根据相关调查,当前在校大学生1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高校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也许是正常的,甚至是更高的,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高,他们的情感、自制力和适应能力可能是滞后的。

压力亦称为应激,是指因紧张而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抑郁是过度忧伤和伤感的情绪体验,造成抑郁的原因很多:比如心理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和饮食因素及个体内部因素等。在心理学中,抑郁心理一般是指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心情沮丧、悲观失望并伴有焦虑、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体验。在我国大学生中,存在抑郁心理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抑郁心理比较顽固,一旦产生,就很难从中摆脱出来。还有一些大学生在产生抑郁心理之后,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消除,反而随着心理压力的增大,还会由一般的抑郁心理发展成为抑郁症,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会承受不住心里上的巨大压力而走向极端。

不久前,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在福建泉州中营学院坠楼自杀身亡,他留下遗书说:“儿子不孝,找不到工作……不愿意成为家里的托累”。我们仍然清晰的记得 2004年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锤杀四名同学的罪行又言犹在耳。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象牙塔里的姣姣学子到底是因为什么样得心理压力导致他们抑郁而如此不堪重负宁愿选择自杀这条不归路?

1 心理压力导致抑郁的表现

处在抑郁心理的大学生会有强烈而持续的悲伤感,心情压抑苦闷伴随着焦虑、烦躁极易激怒的情绪反应;他们认为自身没有活着的价值,生活没有意义,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对别人的依赖性增强,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并伴有严重的自卑自罪观念,严重时可导致自杀;同时伴有躯体上的不适,食欲下降,失眠、言语迟缓疲乏无力、时常哭泣。

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坠楼自杀前就明显的表露出这些表现,据他的一位同学说:“洪乾坤跟老师沟通得也不多,对一般事物的看法有时候也和别人不一样。他也不善于跟大家交流,有问题无法宣泄出来。如果和大家说说,可能会好一些。”可见当代大学生由心理压力导致的抑郁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影响、人才素质竞争的影响等。N•佩赛施基安所说:在种种心理压力下产生的抑郁,因为害怕不能充分地得到,害怕自己毫无价值,害怕被拒绝或失去某人而产生的恐惧,会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加重他们的绝望及走投无路。

2由心理压力导致抑郁的原因

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社会变革必然会给人们带来各种心理冲突,这自然给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心理素质还很脆弱的大学生面前容易造成他们价值观的错误和对前途的迷茫。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许多学生拼命学习,却越来越没勇气面对未知的将来,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很多大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问题, 他们不得不因此而放弃很多施展个性和发展的机会, 甚至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比如用很多时间去背枯燥无味的单词, 花很多精力去准备让自己感到非常烦躁的各类证书考试。因此精神高度压抑, 神经长期紧张, 这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

2.1 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

当学生进入高校父母就对他们寄予殷切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我定位很高而心理方面的发展认识尚未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他们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这部分学生虽然表面上似乎很要强,其实内心非常孤独,希望他人接纳自己,而自己却不善于接纳他人;希望他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又缺少尊重他人的意愿,他们的内心产生强烈的自我矛盾。 例如近期的自我差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自我差异理论认为:这种情绪的产生与自我概念及导向有关,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差异将导致抑郁。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认知不协调在引导动机解决问题失败后,个体产生消极的适应,并且往往与失败、悲观、低落的情绪以及进一步产生负性的认识相联系,从而产生抑郁。

2.2 学习压力导致的抑郁

大学里的竞争不仅局限于高中时代的只看学习成绩的好坏,而逐渐发展到广泛的 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多种因素, 那些靠死记硬背, 缺乏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大学生感到困难重重,心理落差大, 容易自卑。而英语学习是目前多数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尤其是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 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思想负担。很学生就把多数时间用于英语学习, 远远超过在专业课上的投人。专业学习也使一些大学生面临压力。还有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冷门, 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小,没有发展前途, 所以整日闷闷不乐, 学习兴趣冷淡, 学习行为被动。他们不仅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还担心考试不合格,补考或者重修。例如今年刚从北大外国语学院毕业、现在某大学任教的小林就患过严重的抑郁症,她患病的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重。在研二时,老师布置了一篇语言学论文,要求有创新。为此,她翻阅了大量书籍,结果资料越看得越多她越感到疑惑,越疑惑越不敢动笔,心情变得紧张焦躁。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她才在老师的建议下去看了病,结果被诊断为抑郁症,为此差点儿休学。

2.3 经济方面的压力导致的抑郁

大学生每月的日常花销很宽裕的只占少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家庭,而对于不宽绰的家庭的孩子来说为了满足各项开支,只能省吃俭用或者出去做兼职。面对富裕学生的高消费贫困生们总是望而止步,一些城市家庭经济条件好或各方面相对较强的学生不愿与这些学生主动沟通,甚至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伤害,造成他们内心的自卑心理,不敢与别人沟通,长时间下去导致抑郁。

2.4 情感方面的压力产生导致的抑郁

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 恋爱动机也比较复杂, 由于大多数学生感情比较脆弱、抗挫折的忍耐力差, 当他们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时, 情绪就会一落千丈, 就会产生抑郁甚至会产生报复或绝望心理。 

2.5 家庭方面的心理压力

不同的家庭教育与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和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学生去学习,导致学生产生“屈从”,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另一方面父母又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唯恐孩子收到什么委屈,对孩子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误也只是责怪学校和老师,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还有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孩子放纵自流,导致孩子骄纵跋扈,唯我独尊。而这些孩子往往不善交际,内心孤独寂寞。

3 如何减缓大学生这种心里压力减少抑郁的产生呢

《礼记》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俱、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这事情绪最早的分类,在七情之中,属于欢乐的情绪要远远少于不欢乐的情绪,似乎古人早就认识到,人生注定要苦多于乐。” 抑郁心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心理障碍,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减轻和消除抑郁心理。

3.1 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加强观念的改变,把心理咨询作为普遍教材应用

人民网消息:近日南开大学为全校学生开设“情绪管理”教学生练“心里瑜伽”,开这样的公休课在全国尚属首例,但很多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报名相当火爆。特别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四学生报这门选修课得人极多。课程还会结合学生的遭遇、情绪困扰的案例和热点现象开设专题辅导。例如:恋情、学习、就业和适应力等成为辅导的重点。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中,建立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保证教育效果的全面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尤其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抑郁心理的表现以及产生抑郁心理的各种诱因。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中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让心理健康知识走进每位学生的心中,让他们从中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健康发展。 

3.2 加强大学生本身的应对能力

俗语说的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首先,大学生要正确面对压力,遇到困难时,不应退缩,应采取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努力克服。在学习上,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其次,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当感到心理压力时,要勇于找信任的人诉说或作心理咨询,其实抑郁症也就像心灵感冒,在西方被认为是很平常的病症,只是在我们这被扭曲了。如果早期发现问题,可以尽早获得帮助,拖久了程度可能就严重了。[9]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欠缺。很多学生认为心理上有疾病是可耻的,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被另眼相待。学校里有心理辅导室,但因为害怕同学歧视的目光而不敢主动去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他们往往选择找亲近的朋友,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咨询室。 

3.3 家庭要给与孩子必要的关注

当孩子离开父母的视线而独自生活,他们可能要独自面对并解决各种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压力,关键是如何应对。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应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压力及怎样缓解压力。当孩子学习中出现问题是,不要过于逼迫他们,应告诉他们应该放松一下过于紧绷的神经,陪他们打打球或者听听音乐;当孩子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应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既给他们自己处理问题得自由又从中给与协助。不善于沟通的孩子父母应在平时多给与关心,一旦发现他们有抑郁倾向,应多沟通或者进行心理咨询,避免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3.4 帮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产生抑郁的归结是心理压力过大,没有勇气去面对挫折,缺乏理想和自信,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而理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同人生的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可能实现的想象,反映了对人生及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事实证明:什么是对人最大的尊重呢?那就是对他人价值得肯定。人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大学生通过人生目标实现了人生价值,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无比强大的信心,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提高应对困难的心理能力。

当今反映青春生活的电视、电影,哪个不是珠光宝气的,有几个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状态?沉浸在虚无世界里的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时,自然容易被黑暗的社会环境所吞噬。目前高校学生自杀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不是新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这条不归路来应对挫折,他们虽然走了,可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却不会随他们生命的消逝而消失。他们对生命的漠视更是深深刺痛着人们的心,面对这种现象不仅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在抗日战争年代那么艰苦的环境及压力下没有出现这种问题而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社会,心理健康引发的抑郁却越来越严重,是当代学生经受不起挫折还是社会、学校、家庭给与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压力。我想这俩方面都应该是涉及得,问题已经出现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和解决,希望能引起各个方面的重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 参考文献:

王学惠.大学生抑郁的成因及心理调适[J]1997年第2期.

王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 高教出版社2004年11月.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国医科院出版社2007年8月.

吕秋芳 齐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 华文出版社2003年3月.

李景玉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自身原因探析[J]2008年第3期.

刘晓明 《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吉林出版社2005年7月.

肖云霞浅谈大学生抑郁心理[J]2006年第5期.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4

关键词:大学新生,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典型相关分析

睡眠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正常成人每天应睡眠7~9 h,大概占据了人类生命1/3的时间,正常的睡眠可以为人类机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保证,而睡眠障碍不仅使日常行为效率降低,还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睡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约有近一半的中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特殊群体,面临集体生活、课业繁重、就业竞争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而大一新生处于一个高中向大学过渡的特殊时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也是睡眠质量问题的危险人群。据国内近期报道,27.4%大一新生有睡眠质量问题[1]。而焦虑和抑郁是造成其心理困扰的2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状态。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但多数采用简单相关、线性相关或回归等方法,对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作为2个多维变量,其变量内部可能也存在相关关系,这使得阐明两组变量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困难,而典型相关分析则克服了二元和多元分析的这一限制,充分揭示两组变量的相关关系。为此,本次研究使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于2014年9月对佳木斯大学的928名在校大一学生睡眠质量状况、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佳木斯市大学新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以期从心理健康方面找到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的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专业为层,首先对75个本科专业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抽取12个专业,之后对每个专业不同班级进行编号,采用抽签的方式从每个专业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980份,收回有效问卷928份,有效率为94.7%。其中,男生298(32.11%)人,女生630(67.89%)人;年龄17~25岁,平均(20.68±1.09)岁。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

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u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该量表适用于一般人群最近1个月睡眠质量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且适用于睡眠质量与某些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该量表包括自评部分(19个条目)和他评部分(5个条目)。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参与计分的为18个自评条目,这些条目组成了主观睡眠质量因子、入睡时间因子、睡眠时间因子、睡眠效率因子、睡眠障碍因子、催眠药物使用因子和日间功能障碍因子。PSQI总分为7个因子按不同等级进行评分后的累计加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为21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以PSQI得分=8分作为分界,≥8分为存在睡眠问题,﹤8分为睡眠良好。②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主要评估调查者过去1周的心理健康状况,两个量表均由20个问题组成,其中SDS包括10个正向计分问题和10个反向计分问题。计分总和为SDS的总粗分,在总粗分的基础上乘以1.25后取整得到的标准分为最终得分。以SDS标准分>50分视为抑郁状态。SAS量表在构成和评定方法方面都与SDS相似,主要区别就是SAS量表包括15个正向计分项目和5个反向计分项目。20个问题的最终得分为SAS的标准分,该分值>50分视为焦虑状态。SDS和SAS量表的得分越高,就表示抑郁或焦虑越严重。

1.2.2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到班级现场调查。调查结束后,现场收回问卷,原始资料经逻辑检查后,剔除空白问卷、填写不完整问卷(严重影响结果)和全部选择同一选项的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录入完成后对录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然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睡眠质量为典型变量Y与焦虑、抑郁因素为典型变量X作典型相关分析。并对调查因素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928名大学生PSQI总均分为(6.50±2.54)分,其中男生PSQI平均分(6.24±2.75)低于女生(6.63±2.44)。SAS总均分为(31.03±7.43)分,SDS总均分为(44.03±12.13)分。睡眠问题(PSQI得分≥8分)检出率为32.11%,男生为27.30%,女生为34.24%,男、女生睡眠质量问题现患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09,P=0.036)。此外,由表1可知,男、女生的主观睡眠质量、睡眠的时间、效率和障碍方面采用F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典型相关分析

将睡眠质量Y与心理精神因素X两组变量作典型相关分析,得出两对典型变量,采用似然比法检验这两个典型相关系数是否有意义。第1、2典型相关系数λ1和λ2在α=0.05的水平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典型相关系数为0.68887,第2典型相关系数为0.62901,两个特征值的贡献率为100%,概括了全部信息,所以以下对两对典型变量作进一步分析。见表2。

当因变量>1个时,必须进行多变量检验,结果显示,Wilks’Lambda的λ、Pillais’s Trace轨迹、Hotelling-Lawey轨迹和Roy’s Greatest Root统计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利用表4可以写出标准化的典型相关变量,标准化的典型相关变量(仍用原来的符号来记标准化后的变量)为:

通过标准化典型相关变量的线性组合系数,可以看出各指标对典型变量的影响程度大小。由标准化第1典型相关变量可知,大学新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因素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催眠药物的使用(y6)和日间功能障碍(y7)与焦虑的相关。即大学生焦虑状态越严重,睡眠药物使用率越低,日间功能障碍越严重。由标准化第2典型相关变量可知,大学新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日间功能障碍(y7)和催眠药物(y6)与抑郁之间的相关。即大学生抑郁程度越深,催眠药物使用率越低,日间功能越紊乱。

3 讨论

睡眠是机体在正常状态下,处于最低代谢的1种周期循环性的生理状态。为了全面、系统地评价睡眠质量,本文应用信、效度均较好(信度效度分别为0.8420和0.8519)的PSQI量表,最终调查了928名大一新生,研究显示,佳木斯大学的928名大一学生PSQI平均分为(6.50±2.54),如果以国内常模的结果PSQI≥8作为判断睡眠质量差的标准,则有32.11%的大学生在近1个月内存在睡眠质量问题,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彭淋[2]等研究的结果,但与有关报道的33.3%基本类似。这个结果提示当今大学生睡眠质量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各大高校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将改善睡眠质量纳入教育议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睡眠质量指数PSQI显著低于女生[(6.24±2.75)vs(6.63±2.44)],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杜变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有关报道—不同性别之间睡眠质量无差异的结论并不一致[4,5]。这可能与调查的地域性差异、人群个体差异和调查的时间不同有关,也可能与学校设施和作息规定等方面的不同有关。此外,不同性别的PSQI各成分得分比较发现,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女生高于男生,而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典型相关分析。①典型相关分析是在考虑了多个变量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分析两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找出所有影响因素中的主要因素,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程度[6]。为降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方法依据。②焦虑和抑郁作为一类特殊的心理状态,它属于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会使人产生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作为大学生常见的两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7]。典型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性,主要与第1和第2对典型变量有关。第1和第2对典型变量主要反映催眠药物的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其中日间功能障碍与焦虑、抑郁正向相关,而催眠药物使用与焦虑、抑郁呈负相关。由此可以推断睡眠质量问题与焦虑、抑郁心理存在着密切关系,这与目前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良好的睡眠状态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健康的睡眠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效率尤为重要。大一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从高中转变到大学的不同教育、生活和学习方式,也面临着不同的人际交往圈和交往方式,各种陌生环境和不同处事方式,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抵触及焦躁等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的发生也将进一步加重焦虑状态,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效应对学习压力和生活事件,对于保持良好健康的睡眠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8],预防并改善学生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睡眠质量状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梅英,吴海燕.大学新生睡眠质量与攻击行为倾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610-611.

[2]彭淋,董晓梅,李洋,等.广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压力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3):266-268.

[3]杜变.大学生考试焦虑、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5):43-44.

[4]邹宗峰,方小衡.某医药院校大学生睡眠质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697-699.

[5]俞蓉蓉,徐云,许丹.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2):1454-1456.

[6]韩懿,郑亮玉,黄锐,等.临产妇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6):4533-4535.

[7]Deboer LB,Power MB,Utschig AC,et al.Exploring exercise as an avenue for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J].Expert Rev Neurotherap,2012,12(8):1011-1022.

大学新生的心理冲突 篇5

大学新生最易遭遇的心理冲突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和目标的失落。有些大学新生形容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天虽已大亮,但高考这盏明灯却也熄灭了,生活中也就失却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同时,多数学生高考填的志愿多半不切实际,于是下车后手里没有了对号车票,前途便无车可搭。这种后无动力前无目标的情况,导致近半数的大一新生(约占46%)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考试pass即可”。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

自我价值感的丧失。经过高考拼杀的大学新生,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强手如云的新的班集体里,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在一些大学新生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高考过后,大家从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看清彼此,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其它许多方面的差距。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己不如人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因为服饰落伍,或因为浓重的乡音,或因为孤陋寡闻,方方面面难免有使人相形见绌的感觉,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于是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的教学。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难免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心理,学习动机的强度发生落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人际交往的障碍。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这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此外,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也有的同学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较差。南方、北方学生的倒位就学,饮食方面的显着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常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如果他们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另外,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善,大学女生攀比衣着打扮,大学男生抽烟饮酒,同学之间过生日以及郊游等消费逐渐上涨,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情况对于部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如严重的自卑、忧虑、紧张等精神压力,甚至还会引发违法行为。

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困扰的性别特点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困扰;性别特点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性别的差异一直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正在逐渐加强,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人际关系、心里抑郁情况以及焦虑情况等,都要比男生显著,而男生的敌意要大于女生。本文通过对长春市某一大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普查,研究了大学新生心里困扰的性别特点。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对长春市某一大学2011年到2015年五届的新生在入学一个月之后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普查,让每位学生都填写了心理健康登记表,也就是UPI。从中选取了被划分为A类的学生资料,总共是668份,其中文科生为335份,理科生为333份,男生209份,女生459份。在各个大学生中UPI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们认为应用这种方法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UPI中包含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60道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选题。按照UPI的填写情况可以将新生分为三种类型:A类是需要学校和教师重点关注的学生,B类是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是不是特别严重的学生,C类是心里比较健康的学生。本文主要对A类学生进行了研究,因为这类学生能够表现出新生心理困扰的性别特点[1]。

(二)研究方法

根据男生和女生关于60道选题的频数(也就是每道题选择的人数)以及题目的选率(也就是频数和人数的比),对五届A类新生的60道题频数进行皮尔森的相关分析,并且对频数之间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因为A类新生中男生和女生相差的比较多,如果直接使用卡方检验有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显著值,所以,要经过加权之后再进行卡方检验。加权的方法为:加权值=女生总人数/男生总人数,男女基础人数的加权平均值=(男生总人数×加权值+女生总人数)/2。通过加权之后,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基础人数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卡方检验来反映选率之间的区别。

二、得出的结果

该大学生从2011年到2015年五届部分的文理A类UPI选题的逐年相关性的分析如表1所示,所有的值都是显著高相关。其中,五届A类新生UPI项目选率超过40%有18个,超过45%的有10个,选率排在前5名的如表2所示。另外,男女学生的选率存在明显区别的UPI项目有25个,占据了40%左右,其中选率比较高的如表3所示。

二、大学新生心理困扰的性别特点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最近的五年里,每届A类新生的UPI选题都是相似的,这也就说明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基本保持一致的状态,充分显示出了高选率问题的连续性[2]。通过UPI选率比较高的前10项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新生比较大的心理困扰主要包括;第一,自我认知的偏差。缺少自信心,经常会感觉自卑,特别在意其他人的眼光;第二,学习方面的压力。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担心,思想不能高度集中,记忆逐渐减弱;第三,情绪比较敏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受到伤害;第四,缺乏意志力,做事优柔寡断;第五,强迫性较强,挣脱不了没有意义的思想。通过进行认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比较弱,在性格方面也有所不足,这是成长方面的问题,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较少。但是,如果学校不能及时解决新生的这些问题,就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另外,A类新生UPI选项有45%左右的项目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其中女生比男生高的有19项,而选率在30%以上的有4项,如表3所示。也就是说,大学新生女生的心理困扰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的问题,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胆子比较小,做什么事情都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其次是情绪方面的问题,容易受到伤害,没有安全感,这是大学新生中女生经常出现的心理困扰[3]。但是,对于男生而言,UPI选项有6项比女生要高,尤其是男生比较在意自己的外表,比如结巴、声音颤抖以及手心出汗等。通过相关的医学统计我们可以得知,男性结巴的频率要比女性高,而在UPI选项中也指出结巴、声音颤抖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男生要比女生要高,而且如果心里比较紧张,这些现象会更加明显。再有,与女生相比,男生会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殖器官是否发育正常,身体是否健康等,这也是男生最大的一个心理困扰。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在45%的心理健康登记表项目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表现出了性格方面的特点。另外,还表明了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在最近的五年中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状态,这也就说明心理健康测试项目的高选率问题是以连续形式存在的,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注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在大学渡过愉快的四年时光。

参考文献:

[1]符清明,王斌.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及其矫正[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2:126-127.

[2]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8:106-108.

大学新生抑郁心理 篇7

一、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

积极心理治疗学说认为,当事人身上存在的首先不是疾病或紊乱,而是被这些紊乱困扰着的个体的能力。个体表现的不仅仅是实际的和潜在的冲突和疾病,也包含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看到当事者紊乱的一面,更要看到人们具有的积极的潜能。冲突和紊乱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积极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以患者的冲突为核心,发现患者的积极品性,让患者获得克服自己内心和外界的问题和冲突的能力。

二、抑郁症大学生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与进展

抑郁症大学生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抑郁症大学生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希望和乐观;二是抑郁症大学生个人特质的研究,包括爱的能力、勇气、对美的感受力、创造性、关注未来、才能与智慧等;三是抑郁症大学生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有关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主要集中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综合疗法等心理学方法。弗雷德里克森把积极情绪与行为-认知疗法相结合,结果显著降低了来访者的抑郁水平,增加了其主观幸福感[3]。

三、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借鉴的意义

(一)“微小精神创伤”概念的提出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提出了“微小精神创伤”概念,认为微小却长期积累的精神创伤对人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它会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认识这些微小精神创伤,是进行预防性心理治疗的必要前提。目前,学者只关注重大精神创伤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影响,对微小精神创伤的关注较少,因些,在心理咨询时,不要忽略来访者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细小事件。

(二)以故事、比喻为媒价与来访者沟通的方法可以借鉴

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在跨文化研究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范式,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理念来解释来访者的冲突,借助寓言、古老的故事等辅助手段与来访者“说理”引导,这与我国人喜欢比喻说理的特点相符合,方法较容易为我国人所接受,值得借鉴。一旦引导来访者站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去理解客观事物,容易使来访者形成宽容的态度与胸怀,去较好地理解冲突,解决冲突。

(三)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解释求助者的困惑,容易建立求助者的信心

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以人类自身的美德、潜力等积极品质作为出发点开展心理治疗,善于引导求助者从正面看待遇到的问题和研究心理健康,实际上,来访者身上的紊乱最终是要靠来访者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治疗师所起的作用,也只是“师父领徒弟进门”的作用,而能不能克服紊乱,就要“修行在个人”,这点与人本主义强调的“求助者自助”的观点相似。因此,如果不从正面帮助来访者认识所面临的冲突,不积极地调动来访者自身的信心和种种自助潜力,不帮助来访者唤醒和塑造拥有的实际能力,紊乱就难以克服。

(四)跨文化的思考与理解

每个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时都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积极心理治疗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对每一个人的文化现象做出具体分析,并在跨文化的基础上激发每个人自身的“积极”体验并使之变成为一种人格类的东西。这种观点,中国人同样认同,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冲突症状中“积极”意义的解释也要跨文化地思考,应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求助者的文化水平和社会条件来进行。

四、总结

心理咨询与治疗长期以来以医学病理学为模仿对象,把心理咨询与治疗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本身的诊断与治疗上。积极心理治疗理念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批判、反思、继承与发展,这一全新理念开辟了新的心理治疗途径,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从实践上说,这种技术上的弹性拓展了治疗的范围。抑郁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远离消极而趋向积极,摒弃传统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弊病,提高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应。

摘要:自1997年Seligman在就任APA主席一职后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思想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本文将对近几年抑郁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咨询与实践研究的方向与进展进行综述,提出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值得借鉴的意义,为丰富抑郁症大学生的研究手段和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抑郁症,大学生教育,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杜召云,王克勤.1579名大学生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8(3):172-173.

[2]康科峰.辽沈晚报.2005,6.

[3]钟意,周辉,萧文泽,夏阳,陈军.大学生抑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08).

大学新生心理剖析与应对 篇8

大一新生仍处于青春期, 心理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特别容易发生心理方面问题。对待社会、生活还没有成熟的认识。青春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 所以作为辅导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排除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1 找回自信, 积极面对生活

不少学生在高中时期成绩是非常不错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高考成绩不如所愿, 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失去了自信。药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对药学专业的认识只停留在非常低的层次上, 加之很多学生是被调配到药学专业的, 由于专业抵触, 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沮丧和迷茫的状况中。由于没有像高考这样明确的奋斗目标, 自由时间突然增多, 没有明确目标的他们在刚进入大学时通常都要经过新鲜期和迷茫期两个阶段, 新鲜期大致存在一个月左右, 而迷茫期则因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不同有长有短。很多学生自我调节力不强终日昏昏沉沉荒废学业。此状态对于往后的学习和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抓住时机, 做好细致入微的工作, 那将真正的事半功倍。

如果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 对我们学校没有信心, 就无异于给我们辅导员设置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给他们自己制造了不佳的学习氛围。当从学生中了解到这样的情况时, 首先尽快的使自己尽可能多地了解药学专业的知识, 目前的发展前景、就业形势及专业优越性。然后借一周1~2次的班会向他们介绍有关药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学前教育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及时地向他们讲解我系师资基本情况、学生发展方向、学生的就业趋向以及学习经验,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提高药学专业兴趣, 增强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针对学生迷茫期的特点在同我系领导商议后举行了我系第一次期中考试, 以增加学生紧迫感, 加快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 此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只有学生找回了自信,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才会有热情参与各种集体活动, 才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和安排。

2 倾注爱心, 做学生知心朋友

一个学生在一次聊天中问我这样一句话:“老师, 您的父母没有离过婚吧?!”顿时震惊的我不知怎样回答。和他的相处中, 发现他并不成熟的脸上却常常有一种不属于这样年龄的表情, 说出不属于这样年龄的话语。他孤僻, 不愿和别人接近, 没有知心朋友, 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似乎对什么都丧失了兴趣, 觉得这些都与自己没有关系, 而且, 他的学习成绩也不好。随着对学生的了解增多发现学生中家庭破裂是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样的现象不由得使我更加关注这类学生的行为举动。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个社会问题, 但在这样的家庭中, 受伤害最深的是孩子。一般出自这样家庭的孩子都比其它的孩子更早成熟, 更加敏感, 更加消极, 对待事物的看法比较偏激。对待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地关注和爱心。与内向的他们沟通起来会困难很多, 所以爱心和耐心更重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 然后帮助他们抚平内心所受伤害,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与人交朋友, 逐渐建立健康向上的心态。你对他们越好, 他们也就越信任你, 久而久之他们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现在有些同学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心态也变得积极起来。在大学生艺术节中他们也积极的准备节目, 和舍友一起精心布置宿舍参加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倾注爱心, 给予他们热情与信心。

3 变挫折为动力, 打造过硬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的庇护之下长大。没有经过大的挫折, 没有承担过过重的责任。他们自主能力较弱, 自我约束力差。和同学的交往中自私心理严重, 缺乏容忍力, 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学习紧张, 生活节奏快, 环境多变, 就业竞争激烈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学生适应能力差, 不能尽快地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和大学的学习模式, 就业期望值过高, 因就业形势困难而对个人前途感到茫然, 心里压力过大, 加之自我调节能力差, 不能自我缓解压力, 解除思想负担, 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 久而久之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心理问题更多地存在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 这样的学生也最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所以要更加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了解学生, 真正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充实自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帮助他们分析心中的困惑与问题, 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主动找他们谈心, 鼓励他们和同学沟通, 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有益的班级活动, 最终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压力。

学生的思想工作复杂多变, 不仅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 也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 更需要付出耐心与爱心。

摘要:大学新生入校后由于个人状况的差异, 在学习和生活上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结合自己在辅导员岗位上多年的工作经验, 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法与措施, 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快速进入角色。

关键词:新生,心理剖析,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张吉雄.简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N].光明日报, 2005-1-19 (3) .

浅析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 篇9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 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 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二) 心理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当环境发生变化, 个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行为习惯来解决新的问题、满足自己某些需要时就产生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例如有些同学用以往惯用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时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时就需要转变思想、寻求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三) 同化和顺应是心理自我调节的两种主要方式。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比如儿童可能只根据家中的黄狗学到什么是狗, 以后如遇到黑狗也会叫狗。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比如, 当儿童意识到飞机虽然会飞但是没有羽毛并且不能拍打翅膀, 与所知道的鸟不同时, 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于是取新名字或问“这是什么”以达到新的平衡。

二、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 心理适应是心理健康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适应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换言之,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 才能在适应能力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样, 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 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一定较高。所以, 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将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

三、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及调适方法

(一) 生活中的适应问题及其调适

1.原有生活秩序被打破, 需养成新的生活习惯

高中的时候, 没有住过宿舍的同学在家里有自己的独立王国, 与大学的“群居”生活大不相同。为了避免陋习的出现, 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作息制度、严格执行, 做得好自我奖励, 做得差自我惩罚, 实在做不到请舍友充当监督员, 及时批评指正。如果舍友的不良生活习惯干扰了自己, 委婉地提出意见并且自身进行调节, 实在不行可以考虑调整宿舍。

2.过度消费导致“财政赤字”, 需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很多大一新生的生活费支撑不到月底或学期末,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缺乏消费计划, 钱没花在刀刃上;攀比心理。为摆脱财政赤字的尴尬, 建议大一新生:首先制定一份消费计划, 把所需花费按重要和急需程度排序, 让钱花在刀刃上;其次, 调整自我评价标准, 认识到一个有为青年靠的不是光鲜亮丽的外表, 而是人格及精神上的伟大;最后, 了解家庭实际的经济情况, 根据客观状况支配开支。

(二) 学习的适应问题及其调适

1.未能充分利用学习时光, 需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

大学新生要尽早认识到大学与中学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大学里所学内容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仅仅通过阅读课本、记录老师讲解的笔记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和实践的需要, 这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实验室、复印室等设施以及听学术报告、各类讲座、参加讨论会等获取信息, 扩大知识面;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文艺表演、社会实践来发掘和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为就业奠定基础;尽早为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效利用大学时光。

2.自我评价标准太过单一, 需建立恰当的自我评价标准

大学是一个比高中更大的舞台, 一个人的能力不只包括学习能力, 即使学习能力也不是成绩所能代表的, 因此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会导致自我认识的偏失。为此大一新生可以全面、充分地认识大学生活, 重新评估大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多参加课外活动, 通过发展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发掘其他的优势;分析自己多方面的优势及其价值, 将其纳入自我评价的标准范围。

(三) 人际适应问题及其调适

1.封闭自我、难以结交新朋友, 需调整心态、开放自我

当我们还未适应新生活的时候, 我们往往通过怀旧来调节孤独感、失落感和空虚感。于是就会有人沉醉于以往的美好回忆之中, 繁忙于和朋友、家人的联系当中, 错失了与周围同学建立友谊的最佳时机、延长了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续体, 过去给现在带来美好回忆, 我们也希望现在可以成为将来的美好回忆。这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 去发现周围同学的善良、真诚, 去观察周围同学相处的快乐、和谐, 暂时收起你的回忆、放下你的心理防御、摆脱你的刻板印象, 创造现在美好的新生活, 给未来带去一份不错的礼物。

2.自我为中心、与同学摩擦不断, 需学会换位思考

当与同学发生摩擦时, 我们往往都把自己放在“真理”的一边, 表现出“过度自我认同”的倾向。过度自我认同指有点自我扩张, 高估自我, 对自己的肯定评价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拿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 甚至把缺点也视为长处, 拿显微镜看他人的短处, 把别人细微的短处找出来, 这种人际交往模式就是“我好, 你不好”、“我行, 你不行”。

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是对的, 往往是因为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如果猫逮到了老鼠, 站在猫的立场这是应该的、干得好;如果站在老鼠的立场, 既然已经经过了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考验, 而且为人类的实验研究贡献了力量, 老鼠也有生存下来的权利, 老鼠很可怜。变换立场, 依据对方的参照标准, 你会发现原来他的想法也是符合逻辑、有理可循的。

总之, 大学新生在离开了熟悉的环境, 尚未适应新的环境之时, 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 尽快调整并适应各种大学生活, 以便顺利完成学业, 做一个有良好心态的快乐而又成功的人。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略探 篇10

近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 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2]。 其中,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普遍使用的是“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

UPI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是“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的简称, 是为早期发现、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检查表。 1966年, 由日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 1993年, 由樊富珉等主持召开全国UPI应用课题研究, 对UPI的相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 目前, UPI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辅助工具。

UPI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 共有60道题, 其中4道测谎题不计入总分。 其余56道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的项目, 每题计1分, UPI满分56分。 得分越高, 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第三部分是附加题, 主要了解被试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3]。

一、我院近三年来新生UPI测评结果

我院2006-2008级新生的UPI测评结果如表1所示:I类学生占总实测人数的百分比, 2006年和2007年分别是2.93%和2.80%, 比较接近, 2008年是1.95%, 与前两年测评结果相比, 几乎低了近一个百分点, 差异是很明显的。 II类学生占总实测人数的百分比, 三年来分别是14.41%、16.90%和15.65%, 比较接近。

对第I、II类学生, 我们会让各系兼职心理辅导员按系部归属分批次 (第I类优先) 进行约谈, 进一步确定其心理状态并做简单的咨询和疏导, 对于极少数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就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 由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

二、与其他高校的UPI筛查结果进行比较

为了对我校UPI筛查结果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通过文献搜集到某些高校近些年的UPI筛查数据。

如表2所示, 在各高校筛查结果中, I类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达到25.40%, 是我校近三年来平均水平 (见表一数据) 的近9倍, 最低的也达到3.50%, 也比我校的高, 他们的平均值是12.35%, 而我校近三年的平均值是2.56%, 大大低于这些高校的平均值。

在各高校筛查结果中, II类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达到41.12%, 是我校近三年来平均水平 (见表一数据) 的2倍多, 其平均值是24.53%, 也比我校高出近9个百分点。

三、对各高校UPI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和其他一些高校相比, 不管是I还是II类学生的百分比, 我院的UPI测评结果都很低, 但就能说明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好吗?

我院新生选择“厌世”所占比例较低, 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 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多年来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 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 当然也有家庭经济困难的, 但总体较全国平均水平, 特别是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水平要高, 经济压力及相关矛盾较少, 学生因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相对较少;第二, 和学生所在院校性质和环境有关。 我院是高职院校, 主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理论学习和学术科研的要求较低;第三, 学生入学前的高考成绩并不拔尖, 不管是真不在乎还是受挫放弃, 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就是顺利毕业然后找工作, 而毕业条件相对容易达到。 所以, 学生在学习和深造上的压力很小, 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相对较少。

我院I、II类学生的比例也较其他院校普遍偏低, 但这并不像第25题那样, 能说明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很高, 因为, UPI问卷关于I、II类学生的评定标准是有弹性的, 各校在实际运用时有很大区别, 当然也会造成统计结果上较大的差异。

UPI问卷的评定标准为:

I类 (即可能有心理问题者)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1) 总分在25分 (包括25分) 以上; (2) 第25题做肯定选择; (3) 附加题中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 (4) 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 (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 有时不用) 。 II类 (即应引起关注的)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1) 总分在20~24分之间; (2) 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 (3) 附加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 III类:其他。

因为I类评定标准的第 (4) 个条件是灵活的, 不一定每个学校都作为评定标准, 那么结果上的差异未必就反映了各校学生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我院UPI测评采取的是更为简洁的评价标准。I类学生的评定我们只选择了符合上述 (1) 或 (2) 条件的, 而符合 (3) 或 (4) 条件的被试我们一概未做统计;II类学生的评定我们只选择符合上述 (1) 或 (2) 条件的, 而符合 (3) 条件的被试我们一概未做统计。 这样, I、II类学生的统计结果自然会小得多。

这种很简化的评定方法, 从理论上讲会漏筛掉部分可能有心理问题的被试, 但实际上会漏掉多少, 以及漏掉的被试的心理问题是否较严重的情况, 我们没做过实证研究, 不好定论。 不过, 有研究认为4项附加题中, 项目61和62的措辞可能需加以修订, 项目63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值得商榷[4]。 也就是说, 即使把这些题目是否选择作为评定标准, 筛选出来的结果也不一定可靠。

四、对大学新生UPI测评的几点思考

1.对新旧版本的选择

UPI量表还有新版、 旧版本之分 (1998 年修订) , 有研究[5]表明不同版本部分项目的文字表达有较大差异, 这会极大地影响被试对该项目的选择。 如第53题旧版本的“对脏很在乎”含义比较模糊, 一般爱干净的正常人都可能对脏很在乎, 而会选择该项目, 特别是女孩。 而新版本“对脏过分敏感”含义十分清楚, 对强迫性倾向的鉴别力较高, 正常人一般不会选择该项目。 再如第57题新版本“对周围人怀有戒心”一项对人际关系过敏有较高的鉴别力, 而旧版本“总注意周围的人”的含义较模糊, 会有更多被试做选择, 但并不一定都是对人际关系过敏。 鉴于此, 我们应尽量选择新版本。

2.对UPI评定标准的取舍

前述分析已经说过, UPI的分类评定标准是有一定弹性的, 各高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操作, 实在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从当前现实出发, 各高校在运用UPI进行测评时, 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筛选标准。 因为UPI分类筛选出来的被试只是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是否真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还要专业人员和他们沟通, 凭专业经验进一步排除是否需要心理咨询的介入。 如果学校的相关人力资源丰富, 有更多机会和筛选出来的学生面谈, 就可以考虑涵盖更多评定条件, 虽然有研究认为附加题的鉴别作用有待商榷, 但毕竟筛选多了比漏筛要保险些;如果学校的相关资源不足, 则可考虑适当缩减评定条件, 从而减少需要面谈的学生。 若担心这样做会遗漏掉实际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可取一个折中的办法, 就是将那些附加题做了肯定选择, 可以归入I、II类但UPI总分又低于20分并且没有选择第25题的学生归为“待进一步鉴别类”, 放在I、II类学生之后再面谈, 或不面谈, 但让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平时多加留意, 加以防范。

其次, 从长远来说, 期待我们的专家再对UPI问卷进行进一步修订。 如对问卷项目的文字表达应进行更精确的修正, 减少被试在理解时可能产生的歧义。 通过对多年来我国高校UPI调查实际应用情况的分析总结, 应对UPI的筛选评定条件进行更明确合理的修订, 以避免筛选标准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调查有效性的降低。

3.对UPI测评的时间及操作规范的把握

高职学生进校一个月后, 是许多心理问题最突出的阶段, 特别是环境、学习、生活、人际等的自我处理效果, 对学生心理会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 心理健康普查应放在新生进校的第二个月, 此时效果较佳。心理普查一旦实施, 进程一定要快, 一般应在一周内完成调查表的填写、回收、统计、分析工作, 并尽快启动心理预警干预机制,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实施预警干预[6]。

还要注意UPI测评的操作规范: (1) 测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 以保证测评过程的规范; (2) 指导语要规范简洁, 不会对被试产生误导; (3) 测评所用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 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4.对UPI测评所起作用的客观认识

作为一个经验性问卷, UPI量表只是把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筛选出来进行干预, 而且引进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标准化分析, 这势必影响其进一步应用及效果。 因此UPI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工具, 但不能作为鉴定工具, 实际上任何一个心理测评问卷都只是提供了一个参考, 而不是给了一个定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意识到心理测评仅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初始环节, 还有面谈、咨询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 不能过于相信心理测评结果, 也不能为了测评而测评。 另外, 使用UPI问卷的同时, 可以引入其他问卷 (如SCL-90、MMPI等) 作为相互对照, 增加测评结果的有效性, 提高工作效率。

5.相关心理测评软件的应用

在信息化、 电子化日益普及的今天, 各种软件的应用已经是工作、 学习和生活中的常态现象, 对增强各种活动的效果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 心理测评工作也不例外, 如果不使用心理测评软件而完全靠人工, 从问卷的印制、 实测和回收到问卷的计分、 统计和分析, 是一件非常繁重和细致的工作, 不仅耗费人力多、 时间长, 而且容易出错, 影响测评结果的准确性。 所以,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应用心理软件更快更好地做好心理测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华菊.湖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析[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1 (3) :54-58.

[2]孙东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07, (13) :191.

[3]冯建国.学生身心健康调查 (UPI) 报告[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7:77-80.

[4]余莉.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修订版的信效度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2008.

[5]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 2004.27 (2) :483-486.

上一篇:电视播出维护下一篇:产后大出血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