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养猪业发展

2024-07-24

辽宁省养猪业发展(精选八篇)

辽宁省养猪业发展 篇1

1 目前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 现阶段猪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养猪风险增大。据了解, 许多散户、中小猪场甚至部分大型猪场, 即使是在高盈利期也还在亏损, 主要是疫病“惹的祸”, 造成猪只死亡率升高。尤其散户防疫条件差、饲养管理水平低, 疫病成为他们最大的风险。

2) 种猪产业是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 种猪产业的顺利发展依赖于健全的种猪市场。而目前我国种猪市场处于初级阶段, 种猪场规模参差不齐, 种猪质量差别较大, 一直以来存在“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怪圈。现阶段我国良种猪繁育基础设施薄弱, 品种改良工作相对落后。

3) 生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是养殖界关注的重点, 料肉比、日增重以及采食量是评价饲料质量及饲喂效果的重要指标。母猪营养、公猪营养及哺乳仔猪营养分别符合其生长需求, 从而发挥其最佳的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 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是养殖者所追求的, 也是为养猪业提供价值服务的企业所努力的方向。但是, 目前市场上浓缩料、预混料、全价料等质量参差不齐, 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养殖者所面临的问题。

总的来说, 目前养猪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饲养规模小、品种质量差、技术力量弱、生产水平低、药残严重、肉质欠佳、疫病复杂、污染环境等, 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并共同努力去改善。

2 养猪业前景分析

虽然养猪业存在着很多问题, 也存在诸多不可控的风险, 但其总体发展前景较好。目前养猪业已趋于集约化、规模化, 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总体效益, 并有利于疫病控制及生产水平的提高。散户养猪环境恶劣、饲养条件差、防疫观念淡薄, 一处发病四处遭殃;同时, 散户由于粗饲粗养, 导致猪繁殖力差、生长慢、料肉比高, 容易被市场淘汰。而规模猪场投资大、转向难, 会使得猪群存栏及出栏量均相对均衡、稳定;即便行情波动, 总体来说盈利期还是要长于亏损期, 持续经营还是有利可图的。散户在行情好时, 就一窝蜂地猛上;行情不好时, 则一窝蜂地退出, 对整个行情波动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整个养殖业趋于规模化后, 对于市场稳定性来说, 也会大有改善, 盈利也会相对稳定。

同时, 国家也加大了对生猪价格调控的力度, 既要保证养殖者的利益, 也要顾及市民的“菜篮子”, 合理、稳定的盈利空间才能保证良性发展。有关养猪业的优惠政策, 如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牧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 也有力地促进了规模养猪业的发展。

3 如何面对未来养猪业

目前, 中国养猪业平均1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不到14头, 某些中、小规模猪场也仅16~18头;而国外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平均1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达到26头, 生产水平差距很大。要想实现财富梦想, 重点是要提高生产成绩, 不管行情如何波动, 作为一个真正的养猪者, 把猪养好了, 自然会获得回报。

唐人神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陶一山首先提出了实现财富梦想的“养猪三法宝”理念———环境防控、品种改良、饲料营养。公司基于25年来对农牧业的专注以及肩负生猪全产业发展的责任, 总结的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易于操作的“养猪三法宝”, 以专业的养殖技术和科学手段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也是我们应对未来养猪业的有效举措。

法宝一:疾病防控与环境管理, 其核心是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安全是保障动物群体的管理策略, 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 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实现经济效益提升。中、小规模专业养猪, 要把猪场环境管理的温度控制 (母猪降温、仔猪保温) 、清洁饮水、通风换气做好, 落实“母猪136”、“生长育肥猪175”防疫法和驱虫保健措施, 严格执行猪场栏舍和用品的清洗及消毒、空气消毒、干燥消毒等生产管理流程。

法宝二:品种改良。美国农业部分析50年间各种因素对动物生产效率的贡献率数据显示, 品种是影响养猪生产效益最重要的因素 (品种占40%、饲料营养占20%、疫病防治占15%、饲养管理占20%、其他占5%) , 所以好的品种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重要手段。养猪者要想在快速发展、持续波动的养猪行业中持续盈利, 必须转变“母猪就是种猪”的错误观念, 引进血缘纯正、健康安全、性价比好的种猪。通过改良品种、加快生长速度、降低料肉比、提前出栏、提升管理水平, 快速地达到现代养猪的生产目标。“美神”与世界顶级育种公司华特希尔育种集团合作, 在中国有8家原种猪场, 在美国印地安纳州控股建有育种公司和基因研究中心, 确保血缘不退化。“美神种猪”获得美国NSR认证, 达到美国同步育种水平, 较一般美系良种猪有很大优势, 从“美神”引种等同于从美国引种。

法宝三:饲料营养。我们可以思考, 为什么乳猪容易死亡?为什么有些猪场肥猪出栏快?原因在于乳猪免疫能力差、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弱, 如果没有好的母乳营养和母源抗体, 容易患病或营养不良;而肥猪出栏快是抓住了养殖效益30 kg黄金点, 因为达到100 kg出栏需要的时间=达到30 kg体重需要的天数×2+10 d, 所以我们提出“乳猪营养与健康从母乳抓起, 养殖效益从30 kg黄金点抓起”。猪场盈利的80%取决于母猪、乳猪、仔猪阶段的营养模式及管理, 关键点是初生重、断奶重和断奶后1周的增重, 30 kg体重以前增重越快, 生长育肥期增重就越快, 抓住猪的黄金生长点、把握前期优势对猪场盈利意义重大。唐人神集团加大对产品研发投入和实证力度, 哺乳料“母乳多”产品窝增重效果明显、母猪奶水明显供大于求, 打造了中国哺乳母猪料第一品牌。创新推出最先进的饲喂模式———“仔猪三多7060模式”, 大量试验研究及用户反馈证明, “多乳多”、“乳猪多”、“仔猪多”全程饲喂完, 乳猪70日龄体重达到30 kg以上, 每头母猪年产活仔数增加10头, 每头肥猪效益增加300元以上。

4 结语

未来养猪业将展现一种高度集中和极具规模的局面, 从细微处着眼提高生产指标, 整个生产效益将得到巨大的提升。作为养猪从业者, 要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 猪场经营也会面对众多问题与困难, 如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问题、资金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个人力量是相对薄弱的, 寻求好的合作伙伴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为养猪业服务的企业, 从品种改良、环境防控、饲料营养、金融服务、生猪回收、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科学、有效的服务, 真正为养殖者创造价值, 为行业作出贡献, 通过创造价值掌握行业未来。

注释

风暴过后养猪业发展形势探讨 篇2

一、风暴来袭

2004年到2005年在生猪市场价格巅峰时刻,人们的养猪热情饱满、信心十足,母猪、生猪存栏大增,但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悄然造访,对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都造成了极为严

重的影响。

疫情扑面而来、场场闭户,消费者恐慌食品安全、生产者挥泪弑猪葬猪、国内生猪市场一片狼藉。很多养殖场纷纷下马,散养户誓别养猪,我国历来占市场供应大比例的散养户逐渐退出,2005年9月后国内母猪、生猪存栏量骤然减少,但是在官方数据(2005、2006年)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持续增长的态势,疑惑!

伴随生猪存栏降低,一个新的周期必然到来。

供小于求、疫病稳定、政策支持,生猪生产逐渐恢复,2007年价格的不断攀升,刺激了母猪、生猪的补栏,2008年4月母猪存栏达到生产平衡点,国内国际饲料价格的“涨升”响起,仔猪更是如金猪般宝贝,价格创历史性新高,疫病风险依然存在,同时养猪生产中的诸如人员工资、设备等各项成本均有所增加,养猪转瞬间成了富人才能玩得游戏,不少房地产商、矿业场主等纷纷挽起胳膊拎起了养猪大勺。

然而依然是养猪热情高涨时,由于母猪、生猪补栏严重超过平衡点,供大于求,金融危机润物于无声,生猪市场价格再度回落,节前稍有回涨,那也是海市蜃楼,2009年对于养猪业的考验仍然严峻,堪比2005年。专家及部分企业预计,2009年的生猪生猪市场不出大的意外情况下,低迷期将持续到9、10月份,而天气渐凉时市场会有所升温。

二、2009年养猪注意

牛年的夏季是养猪业的冬天,着实应该多加保暖,应该现在开始准备防护衣。

1、整合猪群

母猪补栏指数的变化是2008年、2009年生猪存栏结构变化的源头。2008年5月后生猪价格的持续走跌,使得母猪补栏积极性有所降温,很多养殖者保持观望态度,但是存栏过多已经是事实,那么面对这种状况生产者现在应该作的就是去糟留精,调整种群结构,导入外血,深入育种,不盲目扩张,蓄势待发。

2、环境控制

疫病是影响养猪生产非常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的多发造成猪只体质下降甚至死亡,增加了防疫、治疗的医药成本和猪只损失。因此,在此猪市低迷时更加不能忽视猪场的卫生防疫,确保生物安全。

3、价格预警

根据生猪生产周期和市场规律,自己学会测算。从补充后备母猪到母猪所产第一窝猪育肥上市,至少需要:4个月体成熟+妊娠期114天+150天出栏,共12个月的时间。

三、养猪业今后发展理性化

养猪市场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仔细分析下,我们也不难看出,养猪业正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努力。

1、政策支持

2007年至2008年国家相继出台20多个政策通知等,鼓励生猪生产,虽然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总是存在滞后性或者缺乏对市场长期预测,但是总的看来国家对于养猪的关注度却大有提高,在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方面也越来越突显作用。

但很多事情上政府也是不做为,今后工作中希望除多走访统计,更需真正倾听不同阶层的养殖者的心声、建议,组织行业专家共同探讨。

2、养猪观念更新、意识提高

落后的传统养殖必然制约养猪业的发展,在利益的追求下、疫病风险不断增加,不论是养殖户还是规模养殖场的整体水平都有所提高,对于环境控制的认识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糟糕的养猪环境不但是对于社会环境的破坏,同时也是对猪场安全防疫的更大的挑战;合理的粪污处理和循环利用,不仅减少环境污染也可相对增创效益;养殖者饲料营养应用的知识也有所丰富,对于今后营养增强免疫理念的普及将起到很大作用。

3、规模养殖比重增加、产业化进程加快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较大比重,以及我国养猪业的整体水平所决定,2005年以前养猪业仍然是散养户决定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加快,各种因素已经导致个体或者小规模养殖承受不起养猪所带来的风险,比重逐渐减少,至2008年8月我国散养户的比重已经低于50%,规模养殖日益壮大。

规模养猪场在生产技术、防疫能力、种猪性能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优势,同时对生产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原则性,对市场行情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风险抗御性。

养猪市场的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但是尤其以生猪生产风险最大,平衡收支、防御风险产业化、集团化成为养猪业发展的必然,步伐越来越大。

4、市场把握能力增强

冕宁县养猪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浅析 篇3

1.养猪业发展现状

A.养猪业—冕宁县畜牧业的优势产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冕宁县畜牧业连续三十一年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产值达到958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3%以上。全县生猪存栏378458头,比2008年同期增加15908头,增长4.39%;全县生猪出栏达到51.1039万头,出栏率达到141%,商品率80%。

B.养猪业的发展前景

自1986年大面积推广生猪“双推五改”技术以来,我县成为凉山州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县,全县生猪二元杂交改良面达98%以上。生猪生产除了满足本县需求外,每年还外调西昌、攀枝花、九龙等地10余万头。为了提高我县生猪出栏率和商品率,促使生猪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稳定我县生猪生产优势,自2000年起,我县开始在石龙、复兴、宏模、先锋、泸沽等乡镇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主要采取土三元和DLY杂交结合的方式,即指导条件成熟的农户推广DLY三元杂交示范工作,多数农户则推广以长本F1或约本F1为母本的土三元杂交技术。2009年,全县发展瘦肉型商品猪规模养殖户296户,出栏优质肉猪4万多头,三元杂交仔猪89000头以上。通过三元杂交技术的推广,有力促进了全县生猪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养猪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A.有利条件

a.自然条件

冕宁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横断山脉延伸地带,东经101º38′至102º26′,北纬28º05′至29º02′。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海拔1300—5300米。年平均气温13.3℃,≥10℃年积温3000℃以上,年均日照2088.7小时以上,年均降雨量1075.2毫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雨季充沛,无霜期长。安宁河流域和平坝区常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大力发展养猪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b.地理优势

冕宁位于四川西南部,西临邯孜,北与雅安接壤,南靠西昌、攀枝花,境内有108国道、攀雅高速公路、成昆鐵路横穿全县,有全国百强重镇—泸沽镇。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境内锦屏电站、稀土工业园区的相继建成,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为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给养猪业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

c.饲料资源

2009年全县粮食总产万吨,可提供人物类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约吨,薯类主量万吨,全县种植光叶紫花苕万亩,推广粮草轮作万亩,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d.政策

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对能繁母猪实行补贴”、“对规模养殖户实行经济扶持”等政策,在资金、贷款、土地利用、母猪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保护,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B.存在的问题

a.生产方式科技水平

目前全县养猪生产绝大部分仍然是以千家万户为主体,尽管具有灵活性和市场承受能力强等特点,但因传统的饲养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生产上势必呈现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等弱点。

b.市场

随着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已成为制约养猪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县养猪业除围绕城市鲜肉供应的定点屠宰场外,猪肉加工还没形成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制约着生猪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c.防疫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差,养殖户动物防疫意识不强,免疫补偿机制尚未健全,尽管2008年我县成立了8个片区畜牧兽医站和在232个行政村中每村聘用了1名村级防疫人员,但由于片区站的建设跟不上、体制改革不完善,加之村级防疫人员的劳动报酬少(每月80元)工作积极性不高,奖罚制度不完备,因此除春秋两防外防疫跟不上,从而严重影响生猪业的健康发展。

d.投入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做大做强生猪业,各级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入。但除省级有一定的项目投入外,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县乡两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使有的项目建设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是生猪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3.养猪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A.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近年来,我县在生猪良种推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自己的良种繁育体系,种源问题得不到解决。历年来,生猪种源全靠从外面引进,成本高,疫病风险大。要尽快实现我县生猪良种化,在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提高养殖户良种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县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从源头上对生猪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B.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最大限度发挥片区站的职能

我县畜牧兽医技术力量相对薄弱,2008年以前县畜牧局承担着全县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和动物防疫工作,此项工作技术和业务性很强,加之局机关人手少、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6人,只占职工总数的32%,且大多数人的年龄已在40岁以上,因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2008年6月份我县成立了8个片区畜牧兽医站,从乡镇考调进48人(目前还有40人)这部分人年龄普遍在33岁左右,吃得苦、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分驻各个片区,只要认真搞好这个群体的业务培训,充分调动这群人的工作积极性,用好这个群体对我县养猪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将有更坚实的保障。 C.加强动物防疫体系

一是加强片区站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村级防疫人员队伍建设,强化免疫、检疫、疫病监测,杜绝重大疫病的发生。二是加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提高防疫密度,以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D.加大投资力度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 篇4

1 生猪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生猪存栏和出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但是饲养规模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四大区域[1]。在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猪养殖业正逐步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的势头,越是规模化饲养的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速度也越快,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协会发展迅速,以养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养猪的产业化体系成效显著。

2 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养猪是我国的传统养殖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大部分生猪是以农户散养为主。自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生猪的生产,我国养猪业在品种、饲料、疫病控制与净化、生产工艺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些技术和研究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生猪生产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就目前生猪整个产业发展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养殖技术薄弱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投入少,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文化素质不够高。养殖业整体生产水平低,主要表现为规模养殖比例小、散养户仍占相当比重,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户)缺少技术员,欠缺养猪品种、饲料、饲养、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技术支持。

2.2 生产水平低

与国外成熟养猪模式相比,我国养猪业在设施化水平、规模化程度、生产效率等方面仍存在较显著的差距,除发达地区和后来兴建的一些猪场设施较好以外,很多猪场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无法提供现代猪所需的良好环境发挥其生长潜能。

2.3 疫病防控难度大

缺乏有效的快速诊断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和根除计划,疫病已经成为影响养猪产业顺利发展的障碍。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和大量的国外引种,国内本身旧病重现,新病未去,我国猪病日益复杂,传统疫病非典型化、新的遗传病、非典型、亚临床病症增多、多病原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已成为困扰养猪生产发展、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本障碍,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2.4 环境保护政策对养猪业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加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养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人类、其它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愈来愈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由于养殖数量增多、粪污处理相对滞后,农村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粪尿处理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对养殖业发展非常不利。

2.5 猪肉及其制品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人畜共患疾病、兽药残留及违禁品添加等。猪肉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与国际差距甚远,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差距更大。

虽然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相似或相同的特点与趋势,但是,我国生猪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毕竟较短,生猪产业配置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等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功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养猪业发展。

3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为适应未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工业化深化发展、土地、耕地和水等资源日益短缺、国内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加大、国际游客不断增多等的态势,新世纪我国养猪业将朝着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发展,养猪生产将以适度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多项技术的综合配套利用是提高养猪业整体生产水平和效益的关键。

3.1 智能猪业

在养殖新技术上趋向于“智能猪业”,通过智能感知、自动控制、监控预警等技术,提升养殖生产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与投入品消耗,可以极大推动养猪业的发展。

3.2 育种技术

优良品种是取得养猪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安全优质动物食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良种猪具有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销售价格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应该以育种手段创新为核心,切实解决良种供应问题。

3.3 防控疫病

养猪户应改变“重治轻防”的思想,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从养猪场选址、猪舍设计、程序化防疫、科学饲料配方等基础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防止疫病的发生,同时以种猪疫病净化为重点,源头管理,彻底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而一旦发生疫病,要做到及时隔离、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4 环境保护

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应从特定的自然条件出发,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对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养殖业粪便处理等方面都做到合理配制和循环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实施畜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治理,实现环境友好发展,确保养猪业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质量安全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对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严密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强化生产源头控制和进出口检疫。

生猪产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正从以数量增长为主快速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猪肉产量增长幅度进一步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养猪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优质、高效、安全的我国养猪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更多的成果。

摘要: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分析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猪业,现状,战略与政策

参考文献

辽宁省养猪业发展 篇5

1 生态养猪技术原理

利用自然环境中生物资源, 即采集土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 对其进行选择、培养、检验、扩繁, 形成有相当活力的微生物母种, 再按一定比例将母种、锯木屑、稻壳、辅助材料、活性剂、食盐等进行混合、发酵形成有机垫料。在经过特殊设计的猪舍里, 添上上述有机垫料, 再将猪引入猪舍中。猪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有机垫料上面, 猪的排泄物被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同时, 粪便又给菌类提供营养, 有益菌不断繁殖, 形成菌丝, 这些高蛋白物质又成了猪的饲料, 猪采食这些菌丝, 不但有助于消化, 还能提高免疫力, 从而达到猪只健康, 快速生长, 无粪便、污水和臭气排放的目的。整个发酵床形成了一个“小生物圈”, 不再需要对排泄物进行人工清理。

2 推行“生态养猪”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 随着规模化养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不同规模的养殖场不断涌现, 由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给国民和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 因此加强畜牧业生态保护, 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经济, 提高畜产品的品质和产品的附加值迫在眉睫。由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

2.1 粪便污染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 是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据统计, 我国每年产生的粪便量约为17.3亿t, 而我国工业行业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34亿t, 畜禽粪便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 如果这些畜禽粪便随意堆放, 不做适当处理, 势必对周围环境的水体、土壤、空气和作物造成污染, 成为公害, 成为畜禽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染源。畜禽粪便直接还田如使用不当或连续过量使用, 还会导致硝酸盐、磷和重金属的沉积, 从而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污染。污水流入河流、池塘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产生各种毒素, 严重污染水体。畜禽粪便一旦污染了地下水, 极难治理恢复, 将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2.2 水质污染

畜禽的尿液、冲洗场地的污水、雨水和冲刷粪堆、畜牧场和加工厂的污水, 都是严重的污染源, 其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 其污水的生化指标极高。高浓度的畜禽有机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 将会造成水质不断恶化, 畜禽污水中的高浓度氮、磷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畜禽污水排入鱼塘及河流中, 会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 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

2.3 恶臭污染

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便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 则养殖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 会严重污染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

2.4 药物残留污染

药物残留对畜产品及环境造成潜在污染。畜产品中残留的药物有兽药、消毒药、农药及其他的化学物质, 目前最突出的是使用国家违禁的药品、饲料添加剂残留问题。此外, 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超量使用也会造成药物残留。

3 生态养猪效益的估算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郭家店镇林大沟养猪场采用“生态养猪”技术后, 其成本核算为:圈舍垫料最终厚度为80cm, 垫料有稻壳、锯末、米糠混合组成。每立方垫料中有稻壳60kg, 锯末70kg左右、米糠4kg、菌种0.2kg。目前, 稻壳按440元/t、锯末按200元/t计算, 垫料造价在68.4元/m3 (含菌种20元) , 约合55元/m2。再如榆树台镇张家油坊村采用分层垫料模式, 圈舍垫料最终厚度约90cm, 垫料由玉米秸、锯末、花生壳组成, 其中玉米秸的厚度为70cm, 锯末和花生壳的厚度为20cm。10m3的池子用玉米秸约500kg, 锯末500kg, 花生壳200kg, 秸秆按300元/t、锯末200元/t、花生壳300元/t计算, 10m3垫料造价约合500元, 约合50元/m2 (含菌种20元) 。虽然垫料池建设需要一定的成本, 但与传统养猪相比, 节省了大量医药费、人工、水电、污水处理费等, 养猪总效益较传统养猪有明显提高。权威统计分析表明, 每1000头猪可降低养殖成本4.5万元以上, 而总增效益约为5.5万元, 如果养殖场自行将垫料作为有机肥, 总收益可达16.5万元左右。

4 推行“生态养猪”技术优势

4.1 解决环境问题, 实现无污染排放

生态养猪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生态养猪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猪排泄物不用搬运、冲洗, 猪舍内部产生恶臭和滋生苍蝇。真正实现了绿色养殖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畜禽粪便在运输过程中所形成的二次污染。

4.2 改善了猪只生长环境, 符合动物福利要求

猪舍内铺有很厚的垫料层, 同时特殊建设的猪舍, 能实现通风、光照和温、湿度性能的良好。冬天垫料层会自然发出热气, 保证猪舍温暖;夏天干爽适宜, 低于猪舍外2~3℃。用发酵猪床养的猪, 又回到了“土生土长”的环境, 恢复本性, 符合动物福利要求。

4.3 猪喜食发酵床垫料原料, 可节省部分饲料

由于垫料层不断发生生物发酵反应, 所以垫料中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以及粗纤维等有利于猪生长的必须有机元素。这样, 生猪的体质和免疫能力增强, 不再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 使猪肉品质达到了绿色健康要求。

4.4 节省劳动力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因为发酵猪床技术实现了无污染、免冲洗, 所以与传统养猪相比, 省去了大量人工劳作,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劳动力50%以上, 一个人可饲养500~1000头育肥猪或100~200头母猪。

4.5 饲养效率和饲料转化率高

因为发酵床使用的垫料含有多种有机元素, 所以猪采食后会提高生长效率, 平均饲养期可缩短10~15d, 每头猪节约饲料粮20kg以上。经过饲养证实, 有益的微生物菌群, 在猪只体内可代谢产生大量的消化酶, 优化肠道的多酶消化体系, 并参与蛋白代谢、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代谢, 还产生较多的B族维生素。

4.6 节省养殖成本, 经济效益好

由于微生物发酵具有产热的功效, 冬天不用其他取暖措施, 节约大量能源。仅兽药、水电、饲料的节约, 每头猪可以节约50~80元。同时, 猪的粪便不用水冲洗, 直接发酵转化成无臭无害的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 节约大量水资源, 可节水75%~90%。

4.7 变废为宝, 实现稻壳、秸秆的循环利用

在发酵制作有机垫料时, 需要锯末、谷壳、米糠、花生壳、玉米秸秆、树叶皮等原料, 通过专业菌种的发酵, 这些配料可以变废为宝。

4.8 全程基本不用抗生素, 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

规模化养猪业发展探析 篇6

一、规模化养猪业发展模式

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其发展模式逐渐增多, 归纳起来, 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

1. 以养猪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分类

(1) 多元化模式特点是:多元化产业化经营, 围绕养猪相关产业上下游延伸、拓展, 兼营饲料、动保、养猪、屠宰、深加工等相关产业, 产业链比较健全, 综合市场抗风险能力强, 大都是一些很有实力的集团公司, 如广东温氏以养猪养鸡业为主, 正在发展动保业、屠宰业、深加工业;河南牧原、海南罗牛山、天津宝迪以养猪业为主, 正在发展屠宰业、深加工业、饲料业;江西正邦以养猪业为重点, 带动饲料、兽药 (动保) 、屠宰业发展;双汇、雨润以屠宰业、深加工业为主, 正在大力发展养猪业;双胞胎、正大、希望及六合、大北农、金新农, 以饲料业为主, 已经进入养猪业或正在进军养猪业、动保业;四川铁骑力士以饲料业为主, 正在大力发展养猪业、屠宰业、深加工业。

(2) 专业化模式专业化模式也可称其为单元化模式, 与多元化养猪模式相对应, 其特点是:只从事养猪产业, 基本不经营养猪相关产业链中其他产业, 即使兼营饲料业等也主要是自给自足。国内绝大部分养猪企业、规模猪场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优点是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易于养猪专业化;对于其中的一些高端种猪场来说, 有利于养猪专业水平的提高, 更有利于打造自己的种猪品牌。缺点是与多元化模式相比, 养猪市场不好时, 无以弥补亏损, 市场风险大;综合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差;受相关产业的制约, 综合抗风险能力差。如中山白石、长江食品、深圳农牧、广西农垦、北京华都、北京育种中心、杭州大观山、杭州钱江养殖、杭州灯塔养殖、重庆金山谷、河北裕丰、湖北桑梓湖、湖北天种、天津宁河原种猪场、山东日照原种猪场、辽宁阜新原种猪场等, 均属于此种模式。

2. 以养猪生产经营者分类

(1) 公司独立自养模式———中粮、双汇、雨润、宝迪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全部猪场自建、自养, 固定资产投资大, 环保压力大, 但管理及疫病风险最低, 食品安全性有保障。以独立生产的专业化公司为主的牧原模式也应属于这种模式, 河南牧原公司环保工作做得很好, 综合采用水泡粪工艺、沼气等环保工程, 但其环保投资过大。

公司独立自养模式又分为一条龙养猪模式、阶段性养猪模式。

大型养猪企业 (集团) 多采用一条龙养猪模式, 自建自繁自养原种猪场、祖代场、父母代场 (包括生长育肥阶段) 。中小养猪企业多采用阶段性养殖模式, 有的只建原种猪场, 有的只建祖代场, 有的只建父母代商品场, 还有的只建商品仔猪繁殖场或者只建育肥猪场 (购猪苗, 只养生长育肥阶段) 。

(2) “公司+农户”模式———温氏模式公司自建自养种猪场、仔猪繁殖场, 农户按公司设计建设育肥场并饲养生长育肥猪, 合同回收育肥猪, 公司为农户提供猪苗、饲料、兽药、养猪技术及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其优势是固定资产投资较小、公司占用土地少 (不用自建生长育肥舍, 而生长育肥舍建筑面积约是猪场猪舍总建筑面积的一半左右) , 扩张速度快 (农户加盟积极性高) , 最大的好处是:能带动农民养猪致富, 所以, 农民欢迎、政府支持、融资能力强。缺点是农户育肥阶段有管理及疫病风险 (但育肥阶段管理及饲养比较简单, 技术含量低, 通过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管理及疫病风险基本可以控制) , 要求农户诚信度要高, 否则, 市场好时回收育肥猪、收回赊款风险较大 (温氏农户的猪苗、饲料、兽药等费用基本都是公司垫付的) , 但这个问题在温氏基本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海南罗牛山早期一直采用公司独立自养模式, 前些年开始也在发展“公司+农户”模式。国内类似模式转变的企业也不少, 也有两种模式共存的企业。

有别于温氏模式, 国内很多企业采用“公司+农户”模式, 由于资金不足, 大都会让农户花钱买公司提供的猪苗、饲料、兽药, 虽然公司资金风险降低了, 但也很难发展养户并快速扩张 (农户养猪缺钱, 贷款也难, 积极性不高) , 这也是很多企业搞“公司+农户”模式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 有些企业通过“公司担保+银行贷款”的形式推行“公司+农户”模式, 效果不错。

有别于温氏“公司+农户”的模式还有:有的企业把仔猪繁殖场甚至于种猪场都让合作农户去经营饲养, 管理及疫病风险太大, 成功的甚少。

还有的企业搞“公司+农户”, 看上去基本与温氏模式一样, 但对农户育肥场的选址及设计建设、猪群饲养管理、服务不到位, 即公司与农户关系不紧密, 导致管理及疫病风险增大, 往往以失败告终。其实, 温氏对农户育肥场的管理几乎与管理自己的育肥车间一样, 农户散而不乱, 这也是温氏模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公司+基地”模式———新五丰模式与国内普遍提倡的“公司+农户”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是对基地 (合作猪场) 的选择标准和农户的标准不一样。公司对合作伙伴基地 (合作猪场) 的要求是要有较大规模的规模化猪场, 并且与基地合作主要是面向出口, 因为基地 (合作猪场) 更符合公司的标准, 在生猪质量、食品安全方面要比农户更有保障。

也有所谓的“公司+基地”模式, 如广东瑞昌模式, 其实是公司独立自养模式, 基地也是公司的。这种模式的养猪企业也大都是外向型出口企业或高端型种猪企业, 如中山白石、长江食品、深圳农牧、北京花都及北京育种中心等。

(4)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雏鹰模式实质上也是“公司+农户”模式, 其与温氏模式的区别是:包括农户所用的猪场都是公司所建, 公司组织农户进公司建设好的猪场、小区养殖, 并免费使用猪舍。与温氏模式一样, 都是由公司提供猪苗、饲料、兽药、养猪技术与管理、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相对温氏模式而言, 没有育肥阶段管理及疫病风险、资金回笼风险降低。但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大、占用土地多, 扩张速度肯定不如温氏快。同时, 由于生长育肥猪没有分散到农户饲养, 环保压力增大。

(5) 养猪合作社模式这种养猪模式本质上就是农户多股份制养猪或称之为集体联盟养猪, 大都是由政府、协会、销售型企业等发起的, 由于不好管理, 多数好景不长, 成功者寥寥无几, 往往以一个主要股东控股的形式变为实质上的个体私营猪场而告终。

(6) 养猪小区模式是我国政府早些年提倡的模式, 其实就是把散户养猪集中到一个养猪小区 (猪场) 养猪。由于在小区内还是一家一户独立经营养猪, 分散管理, 防疫困难, 多以失败告终。养猪小区模式把许多养猪户联合集中起来, 在一个共同兴建的养猪园区内统一饲养、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一些地区的政府组织牵头运作的, 也有的是以某个龙头企业 (公司) 牵头运作的。其要命的缺点是:一家一户入住养猪小区, 管理难度大, 尤其是防疫工作无法进行、疫病难以控制。

(7) 其他模式如“龙头企业+生猪专业合作社+合同猪养猪场 (户) ”模式-得利斯模式、“公司+担保公司+银行+合作社+农户”铁骑力士模式等等。

二、规模化养猪业发展趋向

那么在中国的养猪业未来, 哪种养猪模式更好呢?中国养猪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笔者认为:产业化专业化养猪模式下的温氏模式即社会分工合作型产业化专业化养猪模式是最佳模式, 也是中国养猪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当今许多养猪发达国家的成功养猪模式。这种养猪模式可以使社会资源配置最佳化、养猪资源配置最佳化;更有利于养猪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更能降低养猪成本、提高规模养猪的经济效益;更利于企业做强做大;同时这种模式也兼顾了社会效益 (带动广大农民致富) 、环保 (分散养猪) 、食品安全 (公司统一养猪操作流程管理) 。

什么是社会分工合作型产业化专业化养猪模式?笔者参考欧美、日本养猪业来做个最佳模型加以说明:

以广东温氏为例, 温氏养猪公司 (广东华农温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等专业化养猪企业按现有温氏模式养猪, 但不要生产经营种猪、饲料、屠宰、加工等产业。温氏养猪公司只搞种猪扩繁场 (祖代场) 、仔猪繁殖场 (父母代场) , 通过目前的“公司+农户”模式把生长育肥猪放给农户 (合作育肥场) 饲养, 并提供猪苗、饲料、兽药、饲养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回收的肥猪通过协议合同卖给雨润、双汇, 雨润、双汇也不要从事养猪、饲料等产业, 只从事屠宰、加工;温氏的种猪通过协议合同来源于中山白石、深圳农牧、北京育种中心等种猪场 (育种公司) , 中山白石等种猪场只做原种猪场、祖代场即种猪育种、种猪繁育;温氏的饲料通过协议合同来源于希望、金新农、大北农等饲料公司, 希望等饲料公司只生产饲料;温氏的兽药 (动保产品) 通过协议合同来源于大华农、信得等国内专业化生产兽药疫苗的厂家等, 相关产业链中各公司的功能、分工可以划分得更细些, 各公司 (企业) 间是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并以法律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 如此这样, 处在这个产业链的每家专业化公司都会做得更专业更好, 更易做强做大, 更易产业化经营。

金川县养猪业发展初探 篇7

1有利条件

1.1自然条件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 属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 气候温和, 日照和水源充足,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为大力发展养猪业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1.2区位优势金川县历来有“阿坝小江南”的美誉, 交通便利, 县城与各乡镇、各乡镇与各村之间的公路实行了全覆盖, 形成了省、州、县、乡镇、村全覆盖的交通网络。给养猪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1.3饲料资源全县逐步形成了遍布城乡的个体私营饲料销售网络, 年销售量3万多吨, 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4政策导向金川县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了金川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提出了做强做优生猪产业的目标和思路, 并在资金、贷款、土地利用、母猪保险等方面给予了优惠, 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2面临的问题

2.1生产方式落后全县养猪生产绝大部分仍然是以零星分散养殖为主, 饲养方式落后, 科技含量低, 饲养规模普遍较小, 标准化养殖的比例较低, 经济效益不高。

猪的良种覆盖率低, 生产优质肉猪的三元、五元杂交比例非常小, 优质肉猪比例低, 市场竞争力弱。

2.2动物防疫基础条件差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长期未得到改善, 全县40%的乡镇兽防站设施设备不完善, 动物疫病的威胁大, 加之交通便利, 畜禽流动性大, 给全县发展养猪业造成了潜在的威胁。猪的一些常规疫病时有反复,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猪的新病种时有发生, 常引起流产、死胎、仔猪大批死亡等, 对养猪业的危害性较大。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 重饲养轻防疫, 重治疗轻保健, 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 对新的病种未引起足够重视, 没有采取免疫措施, 一旦发病便造成较大损失。

2.3加工企业和市场建设滞后养猪业除围绕城市鲜肉供应的定点屠宰外, 全县范围内没有一家猪肉加工企业, 竞争乏力, 带动作用不强。全县无生猪品牌, 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 信息流通不畅, 制约着养猪业的产业化进程。

2.4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养猪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养猪户筹资十分困难, 农村散养户想进一步扩大养猪规模, 但由于缺少资金, 只能采取小步慢跑的发展方式, 县、乡、村各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 对养猪业的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

3对策和措施

3.1理清发展思路应确立发展生猪生产、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 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促进本地区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应重视生猪产业, 按照“农牧结合、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 稳定千家万户的养殖, 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 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力争经过3~5年的发展使规模养猪户达1 000多户, 年存栏生猪5万头。本着农牧结合、节约土地的原则, 将规模生态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与生猪发展直接相关的饲料生产、加工、良种猪引进、改良推广等各项服务, 使其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3.3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尽快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实现全县生猪良种化, 大力推广三元杂交技术, 主要采取土三元和DLY杂交结合的方式, 即指导条件成熟的农户推广DLY三元杂交示范工作, 多数农户则推广以长本F1或约本F1为母本的土三元杂交技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提高养殖户的良种意识, 进一步建立健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提高良种覆盖率, 从源头上为生猪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力争到2020年使规范的杂交推广面达到50%以上。

3.4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加快发展养猪业, 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 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发展的关键, 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生产中, 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暖棚养猪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积极争取资金扶持, 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 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 力争在全县每年扶持规模养殖场5家、生猪养殖小区5个、科学养猪示范村2个。

3.5加强养猪技术培训结合生产实际, 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 全面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 做好养猪科技普及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 (场) ,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 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 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 深化培训内容, 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

3.6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3.6.1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

3.6.2积极引导养猪大户强化防疫保健意识, 并制定切合自身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 做到计划免疫, 以对一些新的病种进行免疫防治。

3.6.3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 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 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 开展早期预防免疫。

兴仁县养猪业发展模式探讨 篇8

1 “十一五”期间兴仁县猪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1 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供种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累计从省外引进原种猪200多头,建成了2个纯种扩繁场,存栏优良种猪达600多头,制种供种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建设猪人工授精点35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猪良种繁育体系。

1.2 规模经营发展较快,产业化生产初具规模

2010年末,全县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养猪场1个,300头以上68个,200~300头178个,5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600多户。同时,建成回龙狮子、巴铃农丰、雨樟交乐、兴仁杨泗屯、丫桥、潘家庄大兴寨等2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生猪规模养殖达到31%,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步增大,农户散养比例逐步缩小。

1.3 饲养方式逐步转变

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产业化生产较其他省区晚,政府职能部门在养猪小区建设和规模场建设工作中,大力推广配套养猪技术,把发展养猪与普及农村沼气结合起来。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推广“猪—沼—粮”、“猪—沼—菜”、“猪—沼—烟”等生态养殖模式。

1.4 生猪质量进一步提高,外销量不断增加

5年来从生猪品种改良入手,大力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优良种猪200余头,采用本交、人工授精等方式,积极推广“杜、长、大”三元杂交生产模式,使良种猪得到迅猛发展,基本形成了良种繁育和商品猪较为合理的生产格局。同时,狠抓标准化生产,小区建设中,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生猪生产除保证本县需求外,外销量逐年增加,2010年外销额达3.61亿元。

2 “十一五”期间兴仁县养猪生产模式

2.1 农户散养

每户平均饲养生猪3~5头,饲养量占全县饲养总量的70%左右,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农户管理较粗放,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新技术、新方法推广难度较大。养猪业为家庭的副业,多数是自选自留的杂交品种,品种混杂,经济效益较低。

2.2 专业户饲养

每户饲养数量为50头以上,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县饲养总量的26%左右,多数是优质瘦肉型猪。有两种类型的专业户,一种是养猪专业户到仔猪交易市场或专业繁育仔猪的猪场购买断奶仔猪进行饲养,将其育肥到100~110 kg后出售。该模式的优点:生产周期短,方式简单,设备、技术等方面要求不高,专业户根据自身实力设计规模,易起步,生产安排较灵活,可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起步或转产。缺点:仔猪来源不稳定,养猪效益受仔猪价格行情波动影响大,购仔猪时对其健康状况把握不准,易将疾病引进,有暴发疾病隐患,有一定风险,整体效益不高。另一种是专业户主要饲养良种母猪,用以繁育仔猪,待仔猪断奶满双月后出售给育肥饲养户。该模式主要优点:流动资金投入较少,资金周转较快,投资回报率较高,生产环节少,便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缺点:固定资产投入较高,要建配种舍、妊娠舍、哺乳母猪舍、仔猪保育舍等固定资产,且还要花一定的资金购买优良种母猪,猪舍结构相对复杂,要有一定的保温防寒、防暑降温以及通风设施设备,对养猪技术要求较高。

2.3 规模场饲养

年出栏300~500头,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县饲养量的5%左右,生产的肉猪全部为优质瘦肉型猪。规模场都有一定数量的优良母猪和种公猪,从种猪生产、仔猪繁育、肉猪育肥直到出栏销售全程都由自己来完成,如天元养殖场、回龙镇的和平养猪场等。该养殖方式获利较高,生产计划性强,自繁自养有利于栏舍和设备的充分利用,但需投入大量资金,生产周期较长,技术要求、管理要求高,业主承担的市场风险和疾病风险也较大。

3 今后养猪业发展模式

为了不断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养猪模式,开展产业化生产,是我县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将我县千家万户引入产业化大生产,兴仁县委、政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采取措施:建设年出栏10 000头标准化猪场10个;每年政府投入100万元作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技改资金,对规模养殖场和大户进行扶持;2011年建年屠宰200万头的屠宰加工厂1个,以此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走产业化之路,以实现养猪的产业化经营。现介绍几种值得借鉴的养猪产业化发展模式。

3.1公司+合作社+农户

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引入产业化生产,把劳力、资本、土地和技术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实现产业化经营。以雨润生猪屠宰加工厂为依托,组建生猪产销合作社。合作社吸纳散养农户入股,规模养猪场(户)可以独立参股。合作社主要为入股农户提供服务(统一供应仔猪、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试行品牌化运作、实行一体化经营、追求最大化效益),农户按照合作社要求进行生产。在经营体制上,采用股份合作制,农户拥有股权,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生产者和劳动者,表现为:一方面,农户们要进行独立生产,通过合同形式为屠宰企业提供合格生猪,实现生产环节的利润;另一方面,农户以入股形式参与一体化经营,以股东的身份分享屠宰、加工等二、三产业的利润。加工企业按约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减少环节,节约成本,实现持续经营。该模式是按产权大小进行利益分配的联结模式,实现了资金、人力的最佳配置,有利加大科技的应用力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2 订单生产

以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将养猪生产的不同环节要素采用合同方式,明确企业、生产者之间责任分工的联结方式。一般是企业同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农户提供生猪的品种、数量、质量、收购价格及双方违约处罚等。根据具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又可分2种方式:(1)合同保护价格:企业同农户按一定标准核定的具有保护性的价格。当市场低于保护价时,企业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畜产品,当市场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格收购,对生产者利益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二次分配,利润返还: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时,按一定标准明确一个内部价格。企业先以内部价格形式同提供生猪的农户进行第1次结算;在畜产品加工销售后所生产利润的年份,将一定比例的利润,按农户提供畜产品的数量、质量返还给农户。该分配方式改变了农户单纯性提供原材料的地位,分享了加工环节中的部分利润,既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又降低了企业的社会风险。

3.3 养猪协会

由养殖户自愿参加,实行自我服务,且有一定分工的联合养猪组织,有专职或兼职分别从事技术推广、指导、营销、信息等服务人员,形成相互补充的配套服务体系,协会内联养猪户、外联市场。

3.4 公司一体化经营

该经营方式是由1个公司独立开展养猪生产的全部经营活动,独立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集约化,新技术易推广,但其发展壮大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条件要求高,风险较大。

4 小结

上一篇:工业设计概述分析下一篇:相似关键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