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思维差异

2024-07-11

汉英思维差异(精选十篇)

汉英思维差异 篇1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可以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考察, 体现为一种社会语言相关性 (sociolinguistic relativity) 。社会实践对于人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自然的结构特点制约着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同时由于不同语言社团所处客观世界的多样性, 导致了他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由于语言与思维紧密的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考察语言这一相对具体的形式来探讨抽象的思维。本文在汉英语言对比的基础上, 揭示了中西思维方式的两大差异, 并探讨了导致这些差异的中西哲学与认知方面的原因。

二、汉英对比

已有语言学者把汉英语言对比与中西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讨论, 并做出了不小的成就。但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 对同一现象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比如:“意合”与“形合”;“直觉”与“推理”;“整体性”与“分析性”;“内倾性”与“外倾性”;“顺向”与“逆向”;“主体性”与“客体性”等。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缺乏统一的对比框架, 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归类会造成对比的不必要重复。以下, 我们尝试使用“隐性”与“显性”、“head-last”与“head-first”这两组标准来简化汉英语在思维方式上的对比。

1. 汉语的“隐性”表达与英语的“显性”表达

汉英差异中最明显、被论及最多的就是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形合” (hypotaxis) , 又称“显性” (explicitnessovertness) , 指借助语言形式, 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 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 (parataxis) , 也称“隐性” (implicitnesscovertness) 或“零形式连接”, 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 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可简述为:英语句子以形统意、结构谨严、关系完整;汉语句子以意统形、形态松散、内容完整。例如: (1) 你明天不去, 他们会生气的。If you don't go there tomorrow, they'll get angry.汉语中没有“如果”一词, 但逻辑关系中有。英语句子中必须加上“If”来表明关系。 (2)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朝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这首小令从头至尾没有一个连接词, 它是由一连串名词铺排叠加而形成, 但它对一个意境的描述确实精炼到位。这首词是汉语“意合”的典型例证。

(1) 时态、语态的“隐”与“显”

英语共有16个时态, 其中常用的有7个。这些时态虽然有灵活交替的情况 (比如:用一般现在时表达一般将来时) , 但其基本的范畴是规范的, 即特定的时态概念具有特定的形式表示法。汉语则不同, 其时间概念往往模糊化、隐含化, 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中”, 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例如: (1) 干这种事的不是他还有谁?Who else did it if it was not him? (2) 他等医生已经等了3个小时了。He has been waiting for the doctor for three hours.He had been waiting for the doctor for three hours. (3) 他害怕得要死。He was scared to death.对比可见, 英语的时态、语态准确、清晰, 而汉语中则模糊一些, 要通过语境来判断。

(2) 句子结构的“隐”与“显”

英语属形态语言, 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短语与短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多用形合法, 于是多使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形态变化形式。汉语属非形态语言, 不注重句子形式的完整, 而强调语意的连贯;句与句之间多采用意合法, 句子结构一般都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排列, 语序固定, 关系明确。例如: (1)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 helps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fall behind. (2) 当前, 车辆横冲直闯, 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活, 路上的行人无不提心吊胆。The present rampage of vehicles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urban life and pedestrians'peace of mind.

(3) 篇章结构的“隐”与“显”

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 一个英语段落通常以一个主题句开头, 直截了当地点明本段的中心思想, 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而东方语言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 篇章的主题往往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相关研究也表明, 非英语本族语作家所使用的间接、非线形结构的样文比例 (50%) 远远大于英语本族语作家 (12.5%) 。

2. 汉语的head-last与英语的head-first

“Head-first”与“head—last”是Chomsky在他的“普遍语法”中所使用的术语, 在这里, 我们借用来表示汉英两种语言对于语意重心的不同处理。汉语的语意重心常在后, 而英语的语意重心常在前。

(1) 汉英短语的“head-last”与“head-first”

英语中, 如果句中有两个或多个时间、地点状语, 通常是较小在前, 较大在后。译成汉语时, 词序恰恰相反。例如: (1) 1945年5月8日午夜。the midnight on May8, 1945. (2) 他住在上海市虹桥路48号。He lives at No.48 Hongqiao Road in Shanghai.汉语在人物介绍和姓名表达方面, 一般也是从大到小, 从一般到特殊, 从整体到个体。而英语则相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于1976年1月8日不幸逝世。January 8, 1976 saw the death of Zhou Enlai, primer of the State of P.R.C, member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以上例子表明, 英语总是把主事物的本质属性放在一个短语或分句的最前面;而汉语在陈述了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后才点出最重要的属性, 即所谓的汉英短语的“head-last”与“head-first”。

(2) 汉英句子的“head-last”与“head-first”

在复合句中, 英语的主句为主要的部分, 一般放在句首, 既重心在前。也就是说, 英语习惯于在句首把最重要的排列出来, 开门见山, 一语中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述, 一步步交待, 清楚明白。而汉语则一般按逻辑和时间顺序, 将主要部分放在句尾, 形成圆周句。汉语组织句子时突出时间顺序, 通过多个动词或词组的连用, 按时间的先后和事理的推移来一件接一件地描述事物。具体来说, 汉语如果有叙事部分, 有表态部分, 往往先把事物或情况说清楚, 最后来一个简短的表态或评论;英语则恰恰相反。例如: (1) The most noticeable is that people are more willing to speak their minds.人们更愿意畅所欲言, 这是最值得注意的。这句中先出现the most noticeable, 然后才出现具体内容;而汉语则不然, 先阐述具体内容, 再进行归纳。 (2) His case is really serious, as he is suffering from high fever and continuous convulsion.病人发高烧, 又抽搐不已, 的确很危险。

(3) 汉英篇章组织的“head-last”与“head-first”

汉语的思维逻辑模式是“归纳式”, 往往是先分述后总结, 先具体后一般, 这就使汉语句群形成了先演绎后归纳的模式, 篇章的信息重心往往后置。而英语的逻辑思维模式是“演绎式”的, 这就使英语句群构成了先总结后分述、先归纳后演义的模式, 篇章的信息重心往往前置。如:We had been very dismayed at home while reading of the natural calamities that followed one after another for three years after we left China in 1959.我们于1959年离开了中国。此后, 中国连续三年遭到自然灾害。当我们在国内读到这方面的消息时, 心情颇为低沉。

三、结论

以上所做的对比并不能穷尽所有汉英语言的差异, 也不是说汉英语的差异是绝对的对立, 一种语言的特点在另一种语言中就不存在。我们想指出的是, 汉英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着“隐性”与“显性”、head-last与head-first这两组对比, 这是由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不同哲学基础造成的, 于是在理解同一情境时不同民族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即不同的识解方式。但这并不是说汉语中就没有“显性”或head-first表达, 或英语中就没有“隐性”或head-last的表达。而是说, 在汉英语使用中, 他们各自倾向于使用某种认知识解方式 (即preferred construal) , 从而使其语言具有了相应的特征。识解是认识世界和组织世界经验知识的过程, 但它受到语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在preferred construal方面, 还有大量的研究与理论工作要做,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朱新华.汉英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体现.山东外语教学, 2000 (2) .

[4]王燕萍.英汉对比修辞学实证研究论证语篇修辞结构之对比.河南大学学报, 2005 (9) .

汉英思维差异 篇2

汉英思维模式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析

本文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说为语言哲学基础,通过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在汉荚两种语言上表现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作 者:周伟 作者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1关键词:汉英思维模式 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汉英思维差异 篇3

【关键词】思维方式;翻译;影响

一、引言

“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维。语言从属于思维,是思维的外衣。汉英思维的差异必然影响着汉英双语的存在”(傅敬民,2000:8)。翻译既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也是一种思维转换活动。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汉英两种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认识汉英思维差异有助于减少翻译过程中英式汉语或中式英语的出现。

二、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各民族语言都体现着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汉英两种语言也不例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英两种民族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对翻译的影响,以期为翻译提供新思路,提高翻译的质量。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汉语重具体思维、形象思维,英语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张爱琳(2002:83)认为汉民族注重直观感受,而英民族则倾向于分析世界。因此,英民族习惯使用抽象名词来指代具体的事物,而汉民族习惯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来指代抽象的事物。

(一)He has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

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二)望梅止渴

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例(1)中的抽象名词“visibility”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抽象名词加以表达,但汉语中的具体词“抛头露面”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原文含义。例(2)中的“望梅止渴”若照字面翻译,则英语读者势必读来将一头雾水,因此应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

2.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为:汉民族重综合性思维,英民族重分析性思维。陈定安(1998:37-38)认为:西方人重形式论证,崇尚个体思维,重分析;汉民族重悟性,重整体抽象,重综合。这在语言上反映为:首先,汉语惯用概括词汇,而英语喜欢用具体词汇。其次,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使其在思维上以整体为优先,而英民族的分析性思维则使其以部分为优先。如在时间上汉民族以年、月、日为先后顺序,英民族则相反。再次,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导致汉语重意合,不拘泥于语法形式。而英民族的思维特点则导致英语重形合,更加注重语法规范。

(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ll be deepened.

(二)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We oppose 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of all forms.

例(1)和例(2)都是汉语中典型的“无主句”,在翻译过程中,须注意调整句式或补充逻辑主语。

3.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

汉民族重视人伦,思维往往指向自身,是一种本体性思维(连淑能,2002:41)。西方人重视自然客体,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刘宓庆(2006:498)指出“汉语注重主体性叙述,英语兼顾主体性与客体性描述,倾向于客体性描述”。因此中国人通常习惯于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一切事物,强调人的作用,如:“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译成汉语时改以人为中心来表述:“托马斯·杰佛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思维差异还表现为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句和非人称主语句,汉语则不喜被动句。

(一)Fuel is used by modern industry.

现代工业耗用燃料。

(二)It took me months to fulfill the task.

我花了几个月才完成任务。

(三)Horror oppressed her.

她感到惊恐不安。

例(1)为英语被动句,宜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较为地道,而例(2)是英语中的非人称主语句,例(3)则以物作主语,在翻译时都应进行相应的思维转换。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属于形象、综合、主体思维,而英民族则为抽象、分析、客体思维。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若想进行汉英翻译,除了通晓汉英两种语言外,还须了解汉英思维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才能排除本族语思维方式的干扰,提高译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傅敬民.翻译研究的思维视角[J].上海科技翻译,2000(1):8

[3]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40-46

[5]张爱琳.论英汉思维方式差异[J].重庆大学学报,2002,8(5):83

汉英思维与语言表达差异的对比分析 篇4

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与其民族文化传统、思维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重要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是支配语言表达的深层因素。本文将从汉英思维模式差异的三方面出发, 即悟性和理性、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对其思维模式在语言表达法的对应情况进行探讨。

悟性和理性:意合和形合

重悟性是汉语民族的思维习惯, 而重理性是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 (潘文国, 2005:359) 。中国的儒、释、道哲学讲究“了悟”、“顿悟”, 突出地表现了汉民族的文化根源和心理传统。中国的文字起源象形字就是一种直观顿悟的事物认知方法, 语言就是图像。与此相反, 英语民族偏重理性思维习惯。亚历士多德开创了语言符号理论:形义二分、以形为主:英文文字以音、以形统义。索绪尔将语言分为所指、能指两个层面, 对能指层面不断细化, 抽象出主语、谓语、名词、动词等系列语法范畴。汉民族重悟性和英民族重理性在语言中的对应就是汉语倾向意合、英语倾向形合。汉语句子依据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层层线性铺陈, 依赖于语境、语义关系的理解。英语句子则偏重形式, 体现形合特征:主谓二分, 靠形态或形式词来衔接词与词、小句与小句、句子与句子间的关系, 形成立体的构建, 即在主语、谓语两个主要成分连接构成的句子主轴上向外扩展;把相对次要成分宾语、补语、定语、状语放在对应的位置扩展辐射, 构成英文的七大基本句型:SV、SVO、SVOi Od、SVA、SVC、SVOC、SVOA。

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人称和物称、主动和被动

汉语民族偏重主体意识和英语民族偏重客体意识是汉英语言心理思维的又一大差异。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主张“天人合一”, 主张人的参与。潘文国 (2005:361-362) 解释到我国的儒、释、道在本质上是主张参与, 主体意识与悟性相关。汉语民族偏重主体意识、英语偏重客体意识在语言中的对应突出表现在汉英主语表达的不同。英语主语采用表物、表人的名词都可以, 汉语主语习惯采用表人名词;英语it可作非人称主语, 汉语常用人称、或泛称、隐称表达法;英语采用被动式即物称表达法, 汉语可通过主动或其他手段表示被动意义。如:

1.如今, 历来重视亲子关系、强调父亲教养责任的中国城市人群, 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个“洋节”。

Now Father’s Day, as a“foreign holiday”, has seeped into the minds of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among whom parenthood and paternal commitment in upbringing have historically been a priority. (张凌, 2008)

2.A patient presents to you with a failed root treatment which has been re-root treated twice over the past six years by another dentist.

你面前有一患者, 根管治疗失败:六年来, 另一名牙医已重新治疗过两次。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平行与简化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主客统一, 强调认知事物的整体综合法, “刚柔相济”、“物生有两”。汉民族习惯从整体上顿悟出事物内在的联系。英民族则倾向分析性思维模式:二元对立、主客二分。自古希腊就出现了一种把人视为精神和肉体非统一的结合体的二元思想, 他们张扬个体自由、个体思维。汉民族倾向整体思维与英民族倾向个体思维在语言的对应上表现为英汉使用平行结构的比例不同。在使用频率上, 汉语高于英语。英语演说辞、散文中也常见平行结构的表达, 但汉语除了在演说辞、散文中可见, 在议论文、杂文等其它文体中使用也比较广泛 (蔡基刚, 2006:389) 。汉语偏好对偶式重复、排比式重复等方式来表现整体意蕴和情感。如:最终, “新北京、新奥运”从众多待选口号中胜出。因其简洁、明快、利于传播, 既能突出北京特点和市民愿望, 又能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并且具有相当强烈的震撼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won out its simple message to the world.It not only shares in Beijing’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sidents’goodwill but helps carry forward the Olympic spirit. (林克难, 2008)

林克难谈到“简洁”“明快”、“利于传播”初译为“for its conciseness, simplicity, and convenience to prevail”, 外籍专家融合改译为“its simple message to the world”;“震撼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初译为“It sweeps the board for its power and appeal.”外籍专家删去了汉语的同义反复。

结语

就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而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支配着语言。本文从汉英心理思维差异的三方面出发, 探讨了思维在语言中的对应情况, 试图宏观地对比分析汉英不同的语言表达法在心理思维上的根据, 更深刻地了解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本源。

参考文献

[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5:359, 361-362.

[2]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389.

[3]张凌.挑战之乐——第二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J].中国翻译, 2008 (6) .

浅析汉英谚语体现的宗教信仰差异 篇5

浅析汉英谚语体现的宗教信仰差异

该论文分析了中英谚语体现的宗教信仰差异,主要表现了谚语是凝聚着智慧的通俗话语,是它使得人的.言谈常常显得那么生动活泼.由于谚语简洁明快,丰富多彩,从大学教授到田野农夫,从市井乞丐到摩登女郎,大家都在使用谚语.

作 者:段珂 Duan Ke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2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6) 分类号:H3 关键词:谚语   宗教   经验  

汉英语并列短语的差异探究 篇6

【关键词】汉英;并列短语;对比;差异

1.综述

潘文国先生在《汉英语对比纲要》第八章中简要介绍了双字词短语层面的并列结构,指出汉英的并列结构“多数相似”,“但有的不同”。吴阳老师在其论文《英汉并列结构的语序对比及翻译》中提到英汉并列结构“同中有异”,并且从语序这一方面论述了英汉并列结构的差异及其原因。

除了语序之外,还可以从一些其他方面来分析汉英短语层面的并列结构的差异。本文将从结构、词性构成和作用入手。结构上,英语中的并列短语都要使用连词,而汉语中可以不用。词性构成上,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代词、副词或介词组成的并列短语,但汉语中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作用上,英语中的并列结构有一大作用——押韵(包括押头韵和押尾韵)。

2.汉英语并列短语的差异

并列短语又叫并列词组,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或数量词等组合而成,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汉语的并列短语,词与词之间可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但也可以不用。英语中,除了两个单词合成一个词这种情况之外,并列短语的词与词之间一定要有连接词,最常见的是and。无论汉英,构成一个并列短语的几个词一般属于同一种词性。

首先,从结构上,同是并列短语,英语中的并列短语都要使用连词,而汉语中可以不用。

英语中的并列短语一般都是以“A+连接词+B”的形式出现。如,“up and down”(上下), “light and heavy”(轻重)等等。其中,A和B可以相同,如,“year after year”(年复一年)。当一个并列短语由几个词组成时,英语通常呈现“A, B, C…+连接词+N”的形式,如,“you he and I”(我你他),“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东南西北)等。综上,英语中的并列短语都要使用连词英语是形合语言,这一点反映在英语的并列结构中,决定了英语的并列结构离不开连接词。而汉语是意合语言,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不注重形式和结构。因此汉语的并列短语有更多变化,可以加连接词,也可以不加。加连接词的如,“我和你”;不加的更多,如“早晚”,“老幼”,“春夏秋冬”等等。

其次,从词性构成上,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代词、副词或介词组成的并列短语,但汉语中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这类短语。

英语的名词优势导致介词的广泛使用。英语介词数量有限,但是用法灵活,表意功能强,可以说是英语里最活跃的词类之一。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很多介词构成的并列短语。如“in and out”(进进出出),“by and by”(渐渐地)等。此外,英语中还出现了一部分由代词和副词组成的并列短语。如,由代词构成的,“this and that”(各种各样的东西),“one and all”(全部);由副词构成的,“well and truly”(确实地),“down and out”(穷困潦倒)等。而汉语中,由两个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一般只出现在由人称代词构成的结构中,如“我和你”。而由介词和副词构成的并列短语更是少之又少,几乎不存在。

最后,从作用上,英语中的并列短语有一大作用——押韵(包括押头韵和押尾韵),而汉语中的并列短语不存在这样的作用。

头韵(alliteration)指两个单词或两个以上单词的首字母相同,形成悦耳的读音。英语中常见的押头韵的短语有:“heaven and hell”(天壤之别),“saints and sinners”(圣人和罪人)等。此外,头韵还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以加强表现力,如“Beauty and Beast”(《美女与野兽》),“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等。尾韵(rhyme)则指词尾音素重复。英语中常见的押尾韵的短语有:“odds and ends”(零碎的事情),“gentle and simple”(贵贱),“high and dry”(困境)等。

头韵和尾韵是英语语音的重要修辞手段之一,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使语言具有声情交融、音义一体的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英语并列短语体现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押韵。

汉语中的“双声”和“叠韵”和英语的“头韵”和“尾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双声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如“蒹葭”、“参差”等。叠韵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韵母相同,如“峥嵘”、“蹒跚”等。但双声叠韵仅限于双字词语,而头尾韵则是针对短语。所以,汉语中的并列短语没有英语中的押韵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结构上,英语中的并列短语都要使用连词,而汉语中可以不用。词性构成上,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代词、副词或介词组成的并列短语,但汉语中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作用上,英语中的并列结构有一大作用——押韵。这就是汉英语并列短语的一些差异。

参考文献:

[1]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吴阳.英汉并列结构的语序对比及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

从意合形合看汉英思维模式差异 篇7

意合、形合是语言学习法中两个基本的概念, 许多学者都为此做出过界定, 比如, 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这样的界定:“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 (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 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 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刘宓庆, 1992:18—19)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知意合重意义, 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一种过程, 重“形散而神聚”, 形合重形式上的连接, 即用连接词把句与句连接起来的一种方式。

意合形合是汉英两种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 表现在句法上呈隐性, 即它基本上不需要类似于英语上的那些形式上的连接符号, 而是通过语义, 逻辑或者是语序使得各句意之间层次分明、自然连贯。而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 表现在句法上呈显性。因此, 句与句之间靠一些连接词来连接, 而且必不可少得还会出现像性、数、格、时态等形态标记。

此外,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讲, 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因此, 意合形合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而不是绝对的, 它是整个语言的共性, 只不过在不同的语言实际运用中侧重点不同罢了, 或以意合为重, 或以形合为重。汉语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的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下, 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和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英语在科学主义、原子主义、二元论和人与自然对立等的影响下, 形成了注重外部结构的语言, 即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

二、意合形合与汉英思维模式差异

2.1意合形合与悟性理性思维

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 语法呈隐性, 注重句意逻辑上的连接, 其文章脉络全靠着这种“悟性”来体现。中国的传统哲学主要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的影响, 因此, 中国人在思维上强调“悟”字, 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悟”即“领悟”, 凡是不直接言明, 含蓄而不外露, 言外有意。中国人做事似乎都不想让人马上知道, 而是要先让人想一想然后再“悟”出来。

与汉语截然不同的是英语具有严谨的组织形式, 丰富的曲折变化以及形态变化, 主谓语等成分不可或缺, 注重句与句之间在形式上的连接, 存在着大量的连词, 是典型的形合语言。这种形合语言强调的则是科学的实验, 形式的论证, 主张的是主客体分明的理性思维。因此, 在汉译英时要极其注意的是从意义到形式上的转换, 比如要把一些文字中没有却有其意的省略成分添上, 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必要的屈折变化以及时态语态上的变换。

2.2意合形合与整体个体思维

汉语重形合, 英语重意合所反映出的另外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便是汉民族的整体观思维与英美民族的个体观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习惯上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整体, 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 而正是由于这种整体观的思维导致汉民族习惯从总体上把握事物, 不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因此, 汉语中要求语言的表达要全面, 周到, 突出整体性, 注重句意与句意之间的连贯。比如, 从中国人造字就可以看出这种整体上的思想, 凡是与水有关的都须加上“水”字旁, 与木有关的则通常会加上“木”字旁, 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汉民族的这种整体性思维, 注重“以意统形”以及“普遍联系”。

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人强调个体性, 但又不是个体之间的堆积, 他们习惯于把个体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并认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是相互对应的。这一切都得于古希腊的原子论, 并由此引发出了更多的哲学思想, 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 逐渐形成了英美民族重个体的思维倾向, 表现在句法上呈显性, 重形合, 形态明确, 主谓分明, 句中各意群成分的结合都用适当的连接词和介词来表现其相互关系, 形式严谨。从造词上看, 也是遵循着一种“原子主义”, 即一个事物一个名称, 并没有从整体以及事物的联系上来命名的习惯。其次, 英语的构词法以加缀法为主, 词干就像是原子核一样, 而其前后缀就像是核外电子, 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英美民族重形合的个体性思维。

2.3意合形合与具象抽象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整体思考、事物本身及其外表, 常常借助直觉体悟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比如, 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就与具体事物的形象紧密相关, 以形象符号替代其意义。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象”, 注重思维的表象作用, 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 习惯于形象思维, 汉语的意合就与这种具象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用词时常常以实代虚, 以具体代抽象, 注重意义的接应。

与之对应的是英美民族的抽象思维,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 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 然后对其本质进行总结、归纳和挖掘其规律。这种抽象思维是经过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阶段后, 逐步上升到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解阶段, 即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英语的形合与这种抽象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说英语中存在着许多表示抽象概念的后缀, 正是这种大量屈折变化的形合特征更加有利于抽象词汇的使用。三、结束语

意合形合是对汉英两种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 意合形合这两种不同的语言特征又反映出汉英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汉民族的这种悟性, 整体性以及具象性思维使得汉语不管在构词还是句法上都注重意义的表达。而英美民族的这种理性, 个体性以及抽象性使得英语更加注重形态、形式上的完整性。了解汉英语言各自的特征以及所反映出的思维模式的差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减少汉式英语的出现, 从而习得更加地道的英语。

摘要:众所周知的是汉语是重意合型, 英语是重形合型语言。汉语重意合, 这就导致其语法成隐性, 在隐性的语言中, 主要是通过逻辑和语序在起作用, 要求“形散而神聚”。而英语重形合, 其语法呈显性, 要求形式上的一致。意合形合是对汉英两种语言的高度概括。思维是语言的灵魂, 语言体现思维, 是思维的载体, 我们从汉英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意合形合,汉英民族,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汉英思维差异 篇8

关键词:英语,汉语,文化差异,思维方式

语言作为人类用以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实际上又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情感传达思想,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英语和汉语具备某些共同属性, 但是它们又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 有着迥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因此, 汉英语言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这些区别, 实际上就显示出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

1 语言与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的重要机能, 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般来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思维决定着语言。由于人类思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语言的表达方式就具有了丰富多彩的特征。思维方式主要指的是情感方式或者行为方式, 是人们在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的基本思路和心理定势。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观念或者模式,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具体的人, 都要受到本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流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与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语言形式的不同。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语言学习者如果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缺乏对不同语言之间差异的深入比较与认识, 就无法深刻理解和准确运用这种语言。

2 汉英语言特征上的差异特征

对于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来说, 由于民族历史传统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语言特征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汉英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差异

在语言表达方式方面, 英语在使用过程中大量使用抽象词语, 这些词语涵义概括抽象, 涵盖面广, 在表达复杂情感以及微妙情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汉语在使用中追求具体, 以具体形象传达抽象内容。

一方面, 英语往往借助抽象词汇传达理性认识, 而汉语主要以具体的生动的词语解释抽象概念。总体来看, 英语词汇的涵义比较概括、抽象, 很多时候在汉语里很难找到对应词语。例如:

She wondered whether her outspokenness might be a liability to Franklin.

她怀疑自己那么心直口快, 是否会成为弗兰克林的包袱。

在这句英语中, outspokenness和liability等的含义就比较笼统、抽象, 分别是“坦率”和“责任”的意思, 当翻译成汉语时, 只能借助具体的词语“心直口快”和“包袱”来代指其包含的抽象词义。

另一方面, 英语借助抽象名词来表达行为或者动作, 而汉语往往以动词来取代抽象名词。在英语中, 由抽象名词构成的短语相当于主谓结构或者动宾结构, 名词用来表示行为或者动作。与此相对应, 如果在汉语中用名词来表达, 很难准确传达句意, 因此只能用动词来表达。例如:

He had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

在决策过程中, 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在这句英语中, visibility的意思是“可见性”。要翻译成汉语, 只能用“抛头露面”这个动词来表达英语中visibility的涵义, 只有这样才能贴切、准确地传达出英语语句中的意思。

(2) 汉英语言语态形式具有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态形式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 汉语主要以人称代词作为句子的主语, 而英语很少以人称词类作为主语。在中国人看来, 动作、行为以及事件等是由人完成的。因此, 人称代词应当是句子的主语, 语言在表述过程中带有主体性特征。而在英语中, 更多的是以物作主语, 以凸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别。例如: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A good idea occurred to me.

很显然, 在英语句中, “好主意”成了句子的主语。

另一方面, 汉语多用主动结构而英语则多用被动语态。因而在英语日常运用中, 被动句比较多。在很多时候, 汉语句子不需要明确说出使动者, 避免被动句。由于英语句子不能缺少主语, 因此往往通过运用被动语态, 把宾语提到前面。例如:

人们迄今对这一问题尚未进行过彻底探索。

The issue has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

在汉语中, “人们”很显然是泛称, 作为句子的主语。而在英语中, 由于不能缺少主语, 只能把issue提到前面, 通过采用语态, 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3) 汉英语言句式结构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 汉语句式结构与英语的句式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英语语句常用连词、介词等, 而汉语句中很少用这类词语。例如: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因为汉语重视句意的表达, 要求直接传达信息, 所以对连接词等不够重视。而英语注重逻辑顺序及其合理联系, 而词语连接需要连接词、关系词和介词等。因此, 英语重视连接词以及关系词等, 而汉语很少用, 甚至不用。

另一方面, 汉语在表达过程中经常省略主谓, 而英语不能缺少主语和谓语。汉语只要上下文意思连贯就可以了, 可以省略任何词语, 基本不考虑语法的准确性与逻辑的合理性。例如:

一旦做出承诺, 就应当遵守。

Once having made a promise, you should keep it.

3 汉英语言特征的差异反映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语言与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汉英语言特征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

(1) 汉语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综合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人、自然与社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因此,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 并不强调其句式结构。汉语的句子比较松散, 很少有明确的主谓框架, 主要借助词汇手段来表达情感, 强调整体性句式结构。在汉语中, 总是以动词为中心, 按照一定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叙述, 句意贯通。而英语民族由于受到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 强调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之后进行科学分析。因此在语言运用中, 不追求句式结构的完整, 而强调语句结构的严谨。

(2) 中国人重视直觉思维, 忽视逻辑的论证,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想象与直觉的作用。因此, 汉语在表达中比较笼统而模糊。而且, 汉语在表达中注重语义之间的内在逻辑, 借助于语句之间的内在逻辑把意思表达出来。在很多时候, 汉语会通过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对某些语句进行简化, 不太重视语言的形式规范。而英语民族重视逻辑思维, 强调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 强调概念或者思想的演绎, 逻辑性是英语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因此他们的语言追求精确性以及形式的规范性, 语句之间要借助连接词保持连贯。

(3) 中国人比较含蓄, 往往会把关键问题或者个人见解保留到最后, 以委婉的方式及表达出来, 体现出螺旋式思维。在汉语表达中, 遵从这由次要到主要, 由形式到内容这样的顺序和步骤。不是直接进入主题展开讨论, 而是先从现象开始逐步把结论或者观点含蓄地传达出来。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则不同, 往往开门见山, 明确而直接地提出要求, 体现出解析式的思维方式。

4 结语

语言与民族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汉英语言特征的区别, 主要在于其思维方式的差异。汉民族体现出直觉式、形象性, 追求综合的思维方式, 而英语民族重视形式逻辑, 强调抽象与直线式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 只有注重掌握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区别, 才能更好地学习并熟练运用语言, 做好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工作。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汉英思维差异 篇9

翻译家M.S.Peden认为, 翻译是一项“破旧立新”的“重建事业”, 而译者就是承担“重建工程的建筑师”———得首先打破原文的外形结构, 然后在按译语的表达习惯组词成句 (转引自张增健, 1998) 。英汉作为两种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 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 虽然使汉语和英语各具民族特色,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思维的差异性, 给翻译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词汇缺失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概括来说,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辩证的”、“形象的”、“主观的”、“模糊的”。而英语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分析的”、“抽象的”、“客观的”和“精确的”。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充分意识到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 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合和意合的简单转换。思维方式虽有其共同之处, 但是其中的差异之处还要译者多加留意, 以免带有“翻译腔”和“欧化”的倾向。所以张增健 (1998) 其文章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为自己的翻译处理争取到更多的周旋、舒展的活动空间, 而不致于被“脚镣”铐死。

2. 英汉思维方式简略

任何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在长期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转引自乔小六, 2007) 。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 它已经固化在人的头脑中, 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进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和观察事物的途径。

由于中国面临严峻的自然地理条件, 从先秦时代开始, 统治者就没有把外在世界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 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的思想也一直延续到后来。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特点是参与意识, 强调主体。汉语句子中多以“人”作主语, 就是主体意识的体现, 比如“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方式在思想上将世界的各个部分结合为有机整体。相比之下, 在西方, 自古希腊的先哲开始仰望宇宙自然, 探求自然的奥秘, 就从来没有把自然放在视野之外, 形成的是一种对象性思维, 主体对自然的一种外向性的开放性思维, 主体、客体及主客关系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 英语语言表现多以无生命名词为主语, 体现了较强的客体意识。意合与形合正是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具体表现结果。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 “造句注重形式连接, 要求结构完整, 句子以形寓意, 以法摄神, 因而严密规范, 采用的是焦点句法” (连淑能, 1993:46) 。这也就说明了形合的特点, 它需要用各种各样的关联手段将各句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汉语的意合, 即“造句注重意念连贯, 不求结构齐整, 句子以意役形, 以神统法, 因而流泻铺排, 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连淑能, 1993:46) 。汉语的意合就是要从意思上理解, 从而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另外, 国外的学者如奈达 (Nida, 1982:16) 指出, 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差别莫过于形合和意合的区别了。事实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 形合和意合的转换也体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 也就是说, 译者做好了形合和意合的转换也就是做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本文将引用具体的文章来进一步论述他们之间的转换。

3. 基于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形合和意合的转换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组织法, 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途径, 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邵志洪, 11) 。从国内外学者对它关注的程度可以略见一斑。比较有影响的有: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 (1983) 一书中指出,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 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 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刘宓庆 (2003:144) 认为:形合和意合两种手段通常都存在于一种语言中。在汉英双语对比中,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陈宏薇 (1998:37) 的看法是:“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一个句子可由好几个短句组成, 它们之间只有意义上的联系, 无需形式上的粘连;对比之下, 英语句子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从他们的表述中不难看出, 英汉思维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 就如同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其《中国语法论》中谈到的:“西洋语法是硬的, 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 富于弹性。” (转引自陈定安:276) 同时, 他还列举《红楼梦》第三十回里贾宝玉说的一句话加以说明:“你死了, 我做和尚。”虽然没有加“如果”两字, 但含义却在其中了。从这些学者的话中, 我们很容易就推断出, 从整体的范围讲, 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然而, 在此必须要指出的是, 形合和意合不是绝对的概念, 对于英汉而言, 它们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关于这一点在郭富强的“形合和意合的辩证法和翻译策略”也明确地提出过。笔者很是认同这一观点。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非绝对化, 特别是随着交流的不断扩大, 中英思维也逐渐互相渗透, 也就是说汉语有时也会有存在形合。鲁迅的小说《伤逝》中这个长句就明显带有形合语言的结构特点和形式标记:“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 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 她默想了一会之后, 分明地, 坚决地, 沉静地说出来的话。” (刘英凯, 1994:176) 英语中同样也存在意合的句子, 凯撒的名句:I came, I saw, I conquer。作为一名成功的译者, 就要在形合和意合之间把握好“度”。下面仅以刘士聪教授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部分文章为例, 从形合和意合、物称和人称、长短句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证英汉思维方式在具体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

3.1 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英语重形合, 也就是说句与句之间着重显性衔接, 英语的衔接手段不仅仅限制于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它同时还包括词缀变化和动词、代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 (蒋坚松, 2002:5) 。但是汉语却不是这样, 汉语很少用显性连接手段, 它的内涵意思往往借助上下文的意思或者是听话人和说话人共有的知识。

(1) I was wholly arrested, and as I stood gazing on it, my companion asked me if I knew who it was.I was thinking that, beyond a few whom could name, I must be almost the only person who would know. (Robert Bridges, A School Portrait)

我完全被吸引了, 死死地盯着看, 一个同伴问我是不是认识这幅肖像。我就在想, 除了几个我认识的人之外, 我肯定是唯一一个知道的人了。

(2) 门铃一声响, 来了客人。从不谢客, 礼当接待。忙把袜子穿上, 整冠而出。来客红光满面, 一开口就知道是远客。 (楼适夷, 《夜间来客———“名人”被访实录》)

Suddenly the doorbell rang, announcing the arrival of a visitor.As Mr.Huang had never refused any visitor before, this one should be received with courtesy too.Quickly putting his socks back on and smoothing his hair, he hurried to the door, and there he was encountered by a man with a fat glowing face.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英语重形合, 例 (1) 的突出特点就是连接手段丰富, 比如and, as, if, that, gazing等, 而且句子结构严密, 主谓分明, 以形显义。在相应的汉语译文中, 就缺乏这些显性连接手段。例 (2) 中汉语原文一连用了十多个动词, 按时间顺序来叙述, 虽然组织上略显松散, 疏放。但是这些动词先后有序, 而且脉络清楚。译者就要把这些隐性的逻辑结构来显现出来。

3.2 英语的物称和汉语的人称

英语和汉语的另外一个区别就是物称和人称的对比, 也就是主语是“人称主语”和“物称主语”的转换。关于这一点, 潘文国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西方人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必然使得“主客体分明, 需要强调主体意识 (人) 时强调主体意识, 需要强调客体意识 (物) 时强调客体意识”。

(3) English food has a bad reputation abroad.This is most probably because foreigners in England are often obliged to eat in the more“popular”type of restaurant. (English Food Taken from British Scenes)

人们并不看好英国食品。这很可能是因为去英国的外国人不得不在更“大众化”的餐馆里用餐的缘故。

(4) 我想到了:这是只熟鸟, 也许自幼养在笼中的。 (老舍, 《小麻雀》)

It occurs to me that it must be a tame bird, having been caged perhaps since it was hatched.

例 (3) 中的物称主语“English food”, 这就说明在英语中, 几乎都是物作主语, 使事物以一种客观的语气来陈述。但是这种客观思维句译成汉语是就要转换成中国人的主观思维句。翻译成人称主语“人们”。同样的, 例 (4) 中的“我”翻译成了“It occurs to me”。表面上看是简单的“人称主语”和“物称主语”的转换, 其实追根究底, 就是受思维方式的控制。

3.3 英语的长句和汉语的短句

由于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的长句较多, 而且结构严谨, 衔接性强;汉语则短句多, 简单而疏散。英译汉时, 不要拘泥于英语的长句结构, 而要理清脉落, 准确找好主谓结构, 用短小精悍的小句来表达。同样地, 汉译英时, 要把缺少的隐含意思表述清楚, 把缺少的连接手段补上, 切忌松散零乱, 有“中国式英语”之嫌。

(5) Let me come to the point boldly:what governs the Eng lishman is his inner atmosphere, the weather in his soul.It is noth ing particularly spiritual or mysterious. (George Santayana, Th Weather in His Soul)

让我直截了当地谈正体吧:左右着英国人言行举止的是他内在的情调, 是他灵魂的气象, 而这内在的情调或灵魂的气象并不是宗教精神的, 也不是神秘莫测的。

(6) 生存在功利社会, 奔波劳顿, 勾心斗角, 若想做到从心所欲, 难矣哉!人自孩提时代起, 求学, 谋职, 恋爱, 成家, 立业, 功名, 财富……几乎无时不在追求, 而且总也不能满足。 (杨大辛, “从心所欲”析)

In a business society, where people run about in pursuit of personal gain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it is really difficult to do as you please.Ever since childhood we have been pursuing always;going to school, looking for a job, failing in love, getting married, and striving for success in career and accumulating wealth, but never have we seemed to be contented with ourselves.

例 (5) 中多用四字成语, 如“奔波劳顿, 勾心斗角”, 在英语中就要翻译成“where people run about in pursuit of personal gain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这也就是体现了译者要把汉语的短句的内在关系, 要在英语中表现出来。在例 (6) 中, “It is nothing particularly spiritual or mysterious.”在汉语中翻译成“而这内在的情调或灵魂的气象并不是宗教精神的, 也不是神秘莫测的。

4. 结语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造成了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性才给翻译带来困难, 但是只要译者能了解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有利于我们在英汉互译中避免本族语思维模式的干扰, 从而使译文更地道、更符合。

摘要: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体现的,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在具体的英汉互译中, 译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形合和意合在译文中的具体转换, 同时还要考虑到思维方式在翻译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本文以刘士聪教授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中的部分文章为例, 具体地论证思维方式在形合和意合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 以期为英汉互译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英汉思维,形合,意合,翻译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傅敬民, 吕鸿雁.当代高级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4]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5]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8]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9]刘自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原因之管见[J].理论学刊, 2006, (10) .

[10]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汉英语言特点的差异 篇10

一、词义上的比较

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 是因为它由词位 (外部形式) 和义位 (内容、意义) 两个部分组成。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 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 非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 亦称背景义素。语言都有其共同性, 相互对应。

与此同时, 语言词汇也有其独特性, 彼此差异, 即非概念意素所承载的语用涵义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一) 词汇文化—语用涵义的比较

一般词汇寓意差异。如: (1) modern, 指历史时代则区别于ancient (古代) 和mediaeval (中古) , 本包含了汉语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 执着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 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 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 等等, 但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对应。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近现代”主要是时间概念, 而在英语文化环境中, “modern”既是时间概念又是文化概念。 (2) “走”, 英语中含有此意的有walk, go, wander, stroll, saunter, trudge, plod, stride, march, trot, strut, shuffle, wobble, amble等;“看”, 英语中含有此意的有look, see, observe, glance, glimpse, glare, stare等。 (3) mother, 作名词意为“母亲, 养/继/义母, 母爱, 女主管, 修女院长, 航空母舰”等;作形容词意为“母的, 本国的, 祖国的”等;作动词意为“生, 产, 抚养, 照管, 掩护”等。 (4)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 文学与艺术复兴, 也包括文艺之处许多事物或精神的复兴;Reformation, 原意指宗教改革, 现在已经从“宗教”延展至其它方面改革。 (5) politics, 与汉语中的“政治”的意义的文化内涵相去很远。英语文化环境中“politics”可以说指一种职业, 也可以指策略或手腕, 在卑劣和邪恶中作程度选择的艺术等, 英语概念的焦点是个人成功。中文文化中, 与“政治”相关的概念有“国家制度, 体制”等, 概念焦点是集体利益, 英文中“政治”的对应词是“业务”或“经济”, 中文中“politics”的对应词是“business”, “law”或“medicine”。 (6) “醋” (vinegar) , 汉文化中可比喻一种嫉妒心理, 唐朝宰相房玄龄夫人“吃醋”之典, 家喻户晓。西方文化中, 醋喻意一般指“尖酸刻薄的;不愉快的”。 (7) “松、竹、梅”, 中文是“岁寒三友”, 有“斗霜傲雪”、“高风亮节”意义, 英语中词语pine, bamboo, plum却不能。 (8) metaphysics, 不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英语文化环境中“metaphysics”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 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 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 这个概念是中性的。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它用来特指同辩证相对应的思想方法, 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形而上学”有着贬义, 即脱离实际的玄思臆想, 英语中却没有。idealism, 原为中性词语, 强调观念;中文译为“唯心主义”, 自然有着中文政治思维的哲学色彩, 具有贬义, 指忽视客观事物事实、不切实际的臆想。

(二) 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 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 汉语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 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 习惯于从小到大, 从特殊到一般, 从个体到整体, 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 从一般到特殊, 从整体到个体, 从远到近, 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三) 功能上的差异

(1)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 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 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 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 (2) 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在汉语中没有, 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 (3) 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限制, 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 受限小, 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 (4) 英语中连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 (5) 英语中代词多用, 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 力戒重复, 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 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 (6) 构词手段, 英汉语言有许多相同之处。汉语常用重叠法, 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 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 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

二、语言表达的比较

(一) 语态表述的比较

汉语的语态表达多用“主观能动性”, 英语的语态表达多用“客观被动性”。分析研究这些差异会使语言学习者和翻译者从深层次上了解不同语言的特征。

(二) 语句结构的比较

英语重逻辑结构, 重组织, 句子结构较长, 句子呈现“树冠型结构”;汉语重整体结构, 以动词为中心层层推进, 句式呈现“流水型结构”。

(三) 语言顺序的比较

汉语的语序顺序多是“宏观向微观的顺序性”, 英语的语序顺序多是“微观向宏观的顺序性”。

(四) 句子成分互译位置比较

汉语语言表达呈现“隐蔽性”、“主观能动性”等, 英语语言表达呈现“显现性”、“客观被动性”等。

三、语篇结构的比较

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B.Kaplan) 研究归纳了不同语言类型呈现出来不同的思维模式, 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思维模式的特点是螺旋型发展;阿拉伯语是平行型;拉丁语系 (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 及俄语是时而被打断的曲折型;而英语则依直线型发展, 见图解。

(Robert B.Kaplan,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英语语篇组织结构呈直线型 (linear) , 先有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 紧接自然衔接的例证句, 然后收尾;或先出现例证句, 以主题句收尾, 成为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 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直观。

英语语篇特征, 就是语言结构在句子之间使用连接词衔接, 体现了解析式思维, 英语段落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 信息呈线性铺呈展开, 形式结构严谨。整个段落形成一个层级系统,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具有内在的连贯性。

汉语语篇的组织结构主要呈螺旋型 (circular/spiral/indirect) 展开。对段落主题而言, 往往不直接论证, 而是在主题外围采取“迂回战术”, 以多种间接的角度说明主题, 强调铺、呈、转、合, 习惯于先分述, 或从侧面说明, 最后迂回点出主题, 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型形式对一种意思加以展开。

汉语篇章特征, 以语义为中心, 只要语义相关, 篇章就会自然流动。句子之间靠思维的连贯、语义的自然衔接、上下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仍然体现了整体式思维。段落信息安排上, 往往采用归纳法, 即先具体描述, 后概括说明, 先陈述理由, 后作结论;就是所谓的“先分后总”、“先因后果”的组篇模式。

摘要: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的语言文化渊源差异必然会导致中英语言特点存在差异。本文从词义表达、语言表述和语篇表达三个方面总结了汉英语言中的典型特点和差异所在。通过词汇对应比较、英汉语序对应比较、英汉句子成分对应比较、英汉句子结构对应比较、英汉句子顺序对应比较等表格和语言模式图解, 文章将两种语言特点的主要差异都展示了出来。

关键词:汉英语言,特点,差异

参考文献

[1]Michael Questier.Catholicism and Communi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216.

[2]Frank Palmeri.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ish Culture[M].Aldershot:Ashgate, 2006:69

[3]姬程斌.文化差异对语言理解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S2) .

[4]郭秀琴.文化差异与语言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05, (12) .

[5]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 (03) .

上一篇:企业竞赛教学形象设计下一篇:规模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