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2024-07-31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精选十篇)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1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预防,素质要求

目前, 高等学校逐年扩招, 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 然而一些社会现象也随之出现:高校收费有所提高;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后勤管理呈现社会化趋势等, 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社会阅历、家庭背景、价值观念、为人处世方式等差异显著。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严重者还会陷入心理危机, 从而产生危害校园安全事件以及危害个人生命安全事件, 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对此类事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 处在学校学生工作的最基层与最前线,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依据, 探讨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

当当事人认为发生的某一事件或自身所处的某种境遇超出了个人的掌控范围, 是自己的各方面资源和之前积累的应付机制所没有办法克服的, 这种时候就会产生危机意识。如果这种危机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 就会导致个体在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焦虑和失调。根据前期经验、个人心理素质、周围环境的不同, 个体在遇到危机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积极并有效的应对危机实践, 使危机得到解决, 当事人在解决危机过程中收获经验;当事人可以安全的度过危机, 但并未解决危机产生的根源, 使之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当事人凭借自己的能力不能有效应对危机事件, 产生心理崩溃倾向, 如果他人不能提供及时的、有效的帮助则难以维持正常生活。

心理危机干预指对身处困境或遭受打击的人予以必要的帮助和心理关怀。通过正确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当事人可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产生正确的认识, 直面自己的心理障碍, 对所处困境做出正确的分析, 从而产生战胜危机的信心, 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面对日后的生活。在高校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校医院医生、保卫处工作人员等, 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 辅导员在校园里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 由于阅历、年龄的相似又与学生关系最亲密, 是学生生活心理的关怀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 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心理危机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周围的生活环境较之前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时候极易遇到适应困难和挫折, 导致个体产生一些异常反应。如果这时候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当事人正处在这种困难和挫折当中, 不能对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当事人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导致心理失衡, 严重者还会产生个人情绪、对他人的态度、人际交往方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严重危害个体的成长。大学生在校园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宿舍矛盾、专业学习无兴趣、奖学金问题、恋爱问题、就业压力等, 而这些问题辅导员都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解,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辅导员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长期的工作, 其原则是立足教育, 重在预防。辅导员在此项工作中可以通过前期加强预防教育、早期进行预警提示、中期规范危机干预、后期进行跟踪反馈等途径进行。

1. 前期加强预防教育

辅导员在前期进行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教育可以让学生提高认识, 加强警惕, 在源头上将心理危机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化, 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预防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常识的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 针对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重点解释、指导和说明, 如新生适应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专业学习问题等;通过依托适当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主题团日活动、趣味心理测试、心理知识竞赛等, 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开展新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实践,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 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尽可能多的关心学生的生活,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同时加强沟通, 构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 使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找辅导员寻求帮助, 对辅导员产生信任, 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成为学生在学校的家人。

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自身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 在思想上、行为上、工作中、实践中都能够身体力行, 成为学生学习与效仿的榜样。只有学生从内心真正的对辅导员产生敬佩之情, 愿意成为像辅导员一样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才能够对辅导员敞开心扉, 无所顾忌。

2. 早期进行预警提示

早期的预警提示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否有效。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或明显的心理状况变化时应主动、及时向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汇报情况。当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进一步恶化, 或者发现有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时, 应在第一时间上报, 寻求及时、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 当心理问题严重超出自己及学院的能力范围之外时应及时转介到正规的心理健康机构进行鉴定与治疗。需要说明的是, 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常见的疾病, 辅导员应教育广大学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正面看待, 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给予帮助和支持, 告知家长对其多些关爱和陪伴。

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生的每个细微变化都要留心和细心观察, 具备足够的对于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的敏感性, 加强自身的识别能力, 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的疾病发现者。辅导员不一定具备专业的心理问题辅导和治疗能力, 但在发现心理问题学生时应该有及时转介的意识和习惯。

3. 中期规范危机干预

当学生的心理危机到达一定的程度就要进行危机干预, 在这期间危机干预的手段是否规范, 直接关系到危机干预是否有效, 是整个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 导致学生出现自杀、伤人等危害校园安全事件时, 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 同时将情况汇报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辅导员应稳住学生, 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经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确认, 如果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和心理危机, 辅导员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让其来到学校, 将学生接回家庭所在地做进一步具体的治疗, 如有必要需对学生做休学处理。学生在校修养或救治期间, 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 并派信任的学生干部与学生朋友对当事人进行陪伴;有些学生心理问题症状表现较轻, 对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并不十分严重, 辅导员可以监护其到正规的心理治疗机构接受心理干预与治疗。

在这个关键环节中, 辅导员应排除阻力, 摒弃杂念, 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与冷静的思维, 以一个亲人的身份来给当事人以温暖关爱, 专心处理学生的心理危机, 以一名有效参与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对学校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与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人员积极配合, 共同促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4. 后期进行跟踪反馈

做好对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信息反馈, 可以巩固现有的危机干预成果, 避免学生同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危机再次出现, 同时可以对其他同类心理危机的产生进行预防与警示。辅导员应鼓励周围同学对产生心理危机而后康复的同学多加关怀, 积极靠近, 和他建立亲密的同学关系;对产生自杀、他杀或其他强烈的破坏行为, 经过治疗重返校园的学生应给予更加特殊的关注, 安排班干部、宿舍长、和其关系好的同学对其进行跟踪与密切监护, 发现有复发倾向时第一时间汇报辅导员和上级领导, 同时应该制定危机干预预案, 防止悲剧事件的再一次发生。

辅导员在这个环节中应该具备足够的细心、耐心与爱心, 将产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的学生一视同仁, 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照顾, 时常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 把握其心理危机康复情况与学习、生活发展情况, 使学生乐于接纳、乐于倾诉。

三、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在高校中, 辅导员的工作事无巨细, 身兼数职, 是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参与者, 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必须具备健康和谐的人格, 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处处为学生着想, 乐于帮助学生, 善于观察, 细致入微。

1. 树立真诚助人的意识

辅导员应牢固树立“学生为本, 学生至上”的观念, 让“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渗透到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 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如父母般的信任之情、如兄弟般的亲切之情、如朋友般的理解之情。只有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知心之人, 才能做好预防工作, 尽可能的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

2. 培养细致工作的习惯

如果辅导员工作足够细致, 能够观察到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变化, 对产生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干预, 就能够将这种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与恶化, 防患于未然。同时, 辅导员应善于从其他同学口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将有意排斥辅导员, 只在同学或朋友之间才表现异常的学生排查出来。

3.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学问, 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 以理论为基础, 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由来及表现, 熟悉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规律, 具备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处理心理危机干预事件中占据主动地位。

4. 把握耐心跟进策略

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不能一蹴而就。辅导员应在危机干预工作之后继续对学生进行跟踪与关注, 查看学生的恢复情况, 了解学生对自身的新认识与新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 慢慢使学生重拾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根治。

总之, 作为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关键人物, 辅导员应努力提升个人素质, 培育个人魅力, 掌握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陪伴学生度过充实健康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宋清华.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 2010 (3) :41-43.

[2]沈文清, 刘启辉.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11) :82-84.

[3]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8) .

[4]孟雪梅, 于颖.高等学校辅导员人格魅力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2

首都师范大学 蔺桂瑞

第一部分: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

一、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组织机构

二、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体系,加强教育和培训

三、制定学校危机干预预警方案

(一)制定学校危机干预程序

1、对有自杀倾向或可能对自我或他人造成威胁的事件,建立起一套包括识别、监控、干预、转介、善后在内的干预程序。

2、对于已经发生的自杀或危机事件或其他影响整个学校的危机事件,建立危机应对程序。

这套程序包括:及时报告,通知家长,协助警方进行处理,向学生和教职员工传达准确的信息,对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辅导,事后总结等。

(二)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

1、明确危机排查的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失恋、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学生;(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5)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6)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7)家庭经济贫困、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9)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由于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1)毕业生中就业困难、考研失败及因种种原因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12)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学生,二、三年级多门功课不及格学生;(13)过度迷恋网络(含网络成瘾)学生;(14)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2、把握危机排查的时机

(1)大

一、研一入学新生普查;(2)大

四、研三毕业前排查;(3)每学期开学初危机筛查;

(4)期末考试前后对学习压力大和成绩不及格学生的排查;(5)春季心理疾病高发季节排查;(6)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危机排查;(7)每月一次的危机排查。

3、危机排查后的干预

(1)心理咨询中心对排查结果分析讨论,进行分类,建立心理档案。(2)根据危机的不同情况与院系采取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包括:院系重点关注、辅导员谈活,心理咨询中心面询,通知家长,转介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等。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院系对危机学生情况沟通制度。

(三)制定危机干预中各项工作管理的政策

(四)媒体协调及对外发言的准备

四、学校安全环境的保障

第二部分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

一、对已经发生的自杀事件的应对措施

流程图:

发现自杀事件120,999,110寻求医疗救助及请求公安协助保卫处(保护现场)校分管领导,医院救治公安部门处理学生处指挥调度相关部门参加救助院系主任、书记心理咨询中心危机评估组织各院系领导稳定学生情绪、排查危机校内新闻部门引导媒体辅导员通知家长精神卫生机构心理咨询做好家长工作康复出院,继续心理咨询各系按有关规定处理恢复正常学习休学或退学

应对措施

(一)及时报告

(二)现场处置

(三)通知家长

(四)提交报告

(五)校内公告

对在校内公开场合出现的自杀行为,为减少不明真相的猜测和议论,建议在校园网上进行公告。公告内容、格式全校统一,内容简明扼要,简述事件过程和处理情况.。

(六)关注网络

(七)心理关怀与心理辅导

1、保护被调查学生

2、关心死者同宿舍同学

3、对受危机事件影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对受危机事件影响的教职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八)危机排查,警惕模仿自杀发生

(九)媒体协调

(十)家长沟通

1、院系负责。

2、主动沟通。

3、亲属接待。

4、交流地点及注意事项

5、联系公安部门。

由学校保卫部门帮助家长与公安部门联系,由公安部门直接向家长宣布刑事调查结论。在家长和公安部门沟通中,由家长直接与公安部门沟通,学校只起配合作用,不进行中间的信息传递,避免信息偏差或遗漏。学校可为家长提供车辆等,安排家长看望学生遗体。家长对调查结论有疑义的,协助家长向公安部门反映。

6、不对家长发表结论性意见。对于学生死亡原因,公安机关一般采用“排除他杀”的说法。学校不做法律无法证实的单方面的判断,例如认为学生是抑郁症等原因自杀。家长如果愿意自行调查学生死因,学校应积极协助家长进行调查。

7、不讨论责任。

8、理性化解家长冲突。充分理解家长的情绪,不要与家长争执。如果个别家长过分冲动,其行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则请公安部门按法律程序处理。

(十一)慰问金发放

学生死亡之后,学校应当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慰问金。慰问金源于人道关怀,非由责任而起。

(十二)后事处理

(十三)恢复常态、生命教育

(十四)总结经验教训

二、出现自杀未遂事件之后的危机应对

流程图

发现正在实施的自杀行为学生处向主管校领导汇报院系领导保卫处现场处置心理咨询中心初步评估辅导员了解情况学生家长心理咨询精神专科、综合医院鉴定110、120、999住院治疗回家休养终止危机行为医疗救助院系、同学保持联系,经常关爱恢复正常学习休学/退学

应对措施

(一)对正在实施的自杀行为

1、及时报告,进行呼救,终止危机行为

(1)发现者要立即报告学校可以马上联系到的学校有关人员(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保卫处等,)学校学生处、保卫处、辅导员等部门相关领导要以最快速度到达事发现场。

(2)还可以拨打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寻求专业救助。

(3)拨打报警电话110。报警时应陈述清楚详细地点,详细情况。警方到达后,与警方密切合作。

(4)拨打急救电话120或者999,通知急救中心,校医院或最近的医院,及时抢救生命。

(5)向主管领导汇报。收集基本情况,如当事人基本信息,现场目击者描述等,在到达现场的最快的时间内向主管校领导口头汇报。(6)通报校长办公室或校内新闻部门。

2、现场处置

现场处置任务主要是协助校内保卫部门配合公安部门,协调校内有关部门完成以下工作。

(1)学校保卫部门应尽可能准备各种应急的救生工具(救生气垫),学校医务人员应准备医疗急救包或转运车辆和担架。防止当事人随时实施自杀。

(2)与当事人尝试进行沟通(如果已确认当事人的身份,通常找当事人比较信任的人),设法稳定他的情绪,延迟他的自杀行为,此刻要避免对当事人的情绪刺激。

小贴士 危机时刻稳定自杀者情绪的沟通方法

在和有自杀倾向的同学谈话而又没有其他心理卫生专业人士在场协助时,你可以遵照以下方式进行:

保持冷静,耐心倾听。让他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要接纳他,不对他做任何评判。不要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

询问他是否有自杀的想法,可以询问:“你是否感觉很痛苦,以至于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时候一个人经历非常困难的事情时,他们会有结束生命的想法。你有那种感觉吗?” “听到你的这些话,我很疑惑,不知道你是否有自杀的想法?”而不要这样问:“你没有自杀的想法,是吧?”

相信他所说的话,任何自杀迹象均应认真对待。

不要答应对他的自杀想法给予保密。要及时将他的情况汇报给老师,以便在老师的帮助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让他相信别人是可以给其帮助的,并鼓励他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如:去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如果你认为他有随时自杀的危险,要立即采取措施:不要让他独处,去除自杀的危险物品,或将他转移至安全的地方,陪他去心理咨询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如果自杀行为已经发生,你必须马上给医院或救助中心打电话,不可有丝毫犹豫。

(3)在救助现场设立警戒线。由校内保卫部门设置警戒线,确保无关人员接近现场,同时组织人力引导交通。防止其他人员围观、拍照、录像。

(4)由保卫部门出面,配合警方处理进行救助

(5)学生身份排查。如果当事人的身份现场不能确认,则记录下其服饰、身高、相貌特征等基本情况,或拍摄逝者正面头部照片,放入电脑,尽快发至各院系进行排查。注意排查时不要惊扰学生。

3、通知家长

(1)通知家长到校。一般由学生家长较为熟悉的辅导员、班主任通知。建议采用学生重病在医院治疗等说法,请家长来学校。既说明严重程度,又不能给家长造成突然的巨大心理压力。在家长来学校的过程中,逐步透漏学生的状况。与母亲相比,一般父亲的承受能力会强些,可以主要与父亲保持沟通。

(2)如果学生在医院救治,陪同家长赶往医院,因为有时需要在抢救手术前签字。

4、提交报告

向校办、主管校领导提交书面报告。

在处理完全部事情后,由自杀未遂者所在院系的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提交相关报告,供存档备查。报告包括:

(1)个人基本信息。该生的基本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院系、年级、是否有男女朋友、性格特征、爱好、成绩、人际关系及老师同学对该生的一般评价。

(2)事件发生情况。说明自杀未遂事件发生的基本过程,如时间、地点、发生方式、抢救等相关工作。

(3)原因分析。发生问题可能的原因分析。可能包括该生的一贯表现,其在学校中可能会有成绩困难、人际困难、家庭经济及成员互动情况。

(4)调取相关部门档案。如可以去心理咨询中心调查新生入学时心理量表数据,学生咨询记录等(如有必要);如果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则可调查校医院的就诊记录。档案内容要注意保密。

(5)调查同学反映。汇总整理同学对该生平时表现的反映。

(6)调查个人博客。调查自杀学生在人人网等个人博客情况。

(7)未来工作方向思考。院系在未来的日子里准备就该生的情况继续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5、监护

如果当事人不需要去医院抢救,则要做好监护工作。(1).院系负责看护。家长到达学校之前,看护工作一般情况下由学生所在院(系)负责。一般是24小时监护。

(2)两人以上在场。在看护学生时,要至少有两人以上同时在场。保证必要时两人交替工作。负责看护人最好是该生熟悉并信任的教师。

(3)临时安全住宿。家长到校之前,该生可住在学校的宾馆里,一定选择一楼或两楼的房间,同时有两人以上的辅导员或学生干部陪伴,以免一旦该生情绪失控,试图跳楼时保证安全降落地面。同时要将有可能被拿来用作自杀工具的危险物品全部拿掉,确保该生生命安全。

(4)尽快送到专业医院。辅导员和学生都没有监护的义务,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能完全有效地阻止危险的发生。所以监护时间越短越好,尽快将该生送往专科医院。

(5)简短培训负责看护的人员。在看护人员执行监护任务之前,要有简短的对监护任务的介绍,心理危机的特点,抑郁症的一般规律,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被监护学生可能的反应,不能两人同时离开当事人等具体工作方法。

(6)为当事人保密,不要扩散当事人的自杀行为,以免给其造成心理上新的伤害。给予更多的关心,让其感受到人际之间的关怀和温暖。

6、转介医院 专业评估

(1)自杀未遂者在综合医院被急救之后,学校通常要提出对该生进行精神诊断的要求。如果精神诊断的结果是精神疾病,需要入住专科治疗,建议完成在综合医院的身体治疗后,直接转院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如果医生要求治疗而自杀未遂的学生或家长不同意,则要求该生休学,家长带学生离校。

(2)到医院进行诊断,一般由家长陪同,(3)因特殊情况家长不能陪同,由学生所在院系辅导员陪同。

(4)无论家长或辅导员陪同,都要拿到精神科医生对学生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的诊断书。

7、确诊为精神病者的应对措施

(1)医生建议住院治疗的学生要住院治疗

学生住院治疗要由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因特殊情况家长不能陪同,学校老师需持有家长或监护人的委托书(内容:委托学校代理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人签字盖章),代替家长办理住院手续。

(2)医生建议或家长提出回家服药休养可回家休养

给医生建议或家长提出回家服药休养的学生办理休、退学手续。

要给家长介绍在休养期间精神病护理的有关常识,以免在休养期间发生再次自杀。(3)保持联系,经常关爱

在学生休养期间辅导员及本班、同宿舍同学要和他保持经常的联系,关心他,鼓励他战胜疾病,使他感受对老师、同学的温暖,尽快恢复健康。

(4)复学

对精神病康复后提出复学的学生,要求其持有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诊断证明(证明其已康复,可以复学),方可办理复学手续。8.对可以在学校坚持学习学生的心理辅导

(1)辅导员心理疏导

辅导员平日和学生关系比较近,辅导员可以与学生谈话,关心他,陪伴他,缓解他的情绪,减少他的孤独感。

(2)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咨询

9、持续关怀

11、总结经验教训

完成事件处理全过程报告,分析学生自杀原因,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二)对有自杀倾向学生的应对措施 自杀倾向主要包含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有自杀倾向,在语言和行为上流露出有自杀的想法。

第二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主要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第三种: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创伤者。应对措施:

发现有自杀倾向学生处院系领导保卫处协助监管心理咨询中心初步评估辅导员了解情况学生家长心理咨询精神专科、综合医院鉴定住院治疗回家休养院系、同学保持联系,经常关爱恢复学习休学/退学

1、及时发现

(1)识别自杀的征兆 言语上的征兆有:

①流露出无助或无望的心情或无价值感

②表达过死的念头,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 ③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易获得的自杀工具等 ④直接说出:“我希望我已死去”、“我再也不想活了”

⑤间接说出: “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人能帮得了我”、“没有我,别人会生活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等

行为上的征兆:

①睡眠、饮食或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过度疲劳,体质或个人卫生状况下降 ②易激惹,过分依赖,持续不断地悲伤或焦虑,常常流泪 ③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经常缺勤 ④孤僻、人际交往明显减少 ⑤无缘无故地生气或与人敌对 ⑥饮酒或吸毒的量增加

⑦突然把个人有价值、有纪念性的物品送人,或与亲朋告别

⑧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曾经情绪一直不好,突然变得很平静甚至比较高兴了

⑨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小贴士:哪些人有自杀倾向?

当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内有以下几种表现时,他(她)自杀的危险性就高: 心情忧郁或抑郁

近期,特别是最近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 长期的生活、工作或心理压力 过去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历史 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在大学生当中,自杀的高危人群常有的困惑有:工作难找、感情困扰(失恋)、学业困难、人际交往困难、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差、突遇重大打击等。

(2)识别精神疾病的症状 抑郁症的可疑症状

如果一个人在两周或更长时间内,同时存在三个下述症状,尤其是第l、第2第13项,即需怀疑罹患抑郁症的可能:

几乎每天心情都非常恶劣

对以前感兴趣的东西或活动失去兴趣 感到麻木、空虚、无聊 躯体疼痛(胃痛、头痛)

睡眠困难(难以入睡、早醒或睡得过多)体重改变或饮食习惯改变 过分的挫败感和过分自责 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困难 和平常比,更易怒、紧张或易激惹以 感到无价值、内疚或满心羞愧 彻底的无助感、无望感 没有精力或动力,内心有压力感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觉得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小贴士 抑郁症与自杀 ①70%抑郁病人有自杀念头 ②大部分人想死你不知道 ③10-15%的人最后会自杀

精神分裂症的可疑症状: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月以内有下列两种以上的症状,需高度怀疑罹患此病: ①幻觉(看到或听到他人对自己思想及行为的批评,或听到两人以上彼此交谈,但实际上这些声音或图像并不存在)。

②妄想(超越现实中个人所能达成或与现实不符的想法,如有的病人会说自己当总统、主宰世界、拯救众生等与现实不符的想法)。

③语无伦次(思维松弛、语言逻辑性差,难以理解)。

④冲动或怪异的行为(有可能伤人或伤己的行为,及不可理解的异常行为)。⑤情感上则陷于停滞,行为退缩(情感不能与内心体验相吻合、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⑥发病后在工作能力、人际关系、自我照料等功能上明显降低(影响到工作生活的各方面)。

双相情感障碍的可疑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心境高涨与心境低落交替发作。心境低落时多为抑郁发作的表现,心境高涨时以情绪高涨、兴趣增加、精力和活动增多为主要表现,且持续时间达一周以上。可疑症状如下:

①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②联想加快,思维奔逸自感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③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随境转移。④自我评价过高,甚至显得荒谬离奇,如一个普通学生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神。⑤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⑥睡眠的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⑦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⑧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具有冒险性、挥霍性; ⑨性欲望及社交欲望明显亢进。

2、及时报告

(1)发现自杀危机倾向的人及时报告给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也可直接报告学生处、研工部、心理咨询中心、保卫处等部门。

(2)院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应当尽快与该学生进行直接面谈,并从相关人员处了解情况。

(3)院系请有自杀倾向学生送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初步评估或直接送专科精神病医院进行诊断。

(4)主管人员对于所有关于自杀的汇报都要认真对待。

3、做好监护

(1)院系负责看护。家长到达学校之前,看护工作一般情况下由学生所在院(系)负责。一般是24小时监护。

(2)两人以上在场。在看护学生时,要至少有两人以上同时在场。保证必要时两人交替工作。负责看护人最好是该生熟悉并信任的教师。

(3)临时安全住宿。家长到校之前,该生可住在学校的宾馆里,一定选择一楼或两楼的房间,同时有两人以上的辅导员或学生干部陪伴,以免一旦该生情绪失控,试图跳楼时保证安全降落地面。同时要将有可能被拿来用作自杀工具的危险物品全部拿掉,确保该生生命安全。

(4)尽快送到专业医院。辅导员和学生都没有监护的义务,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能完全有效地阻止危险的发生。所以监护时间越短越好,尽快将该生送往专科医院。

(5)简短培训负责看护的人员。在看护人员执行监护任务之前,要有简短的对监护任务的介绍,心理危机的特点,抑郁症的一般规律,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被监护学生可能的反应,不能两人同时离开当事人等具体工作方法。

3、初步评估

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进行自杀倾向及自杀的风险程度作出评估。心理咨询人员无权进行精神疾病诊断,但可以进行疑似自杀倾向和疑似精神疾病的初步评估。

因为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及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缺少精神诊断经验,有时难以对复杂的精神疾病做以准确评估。如有必要,学校可以邀请有三位中级职称或以上的精神病医生来校会诊,根据诊断结果指导下一步工作。

当发现学生有自杀倾向时,心理咨询教师要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为第一重要,不要承诺向其家长和老师保密,让学生知道学校将通告其父母及院系的现实,并请该生签字确认。如该生不签字,咨询师要在咨询记录上明确说明。无论该生是否同意,院系都要将这个情况通报家长。

4、通知家长

(1)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及时就医。根据目前的精神卫生管理条例,只有家长或监护人才有权利要求该生住院。如果心理咨询中心评估后认为该生有自杀的风险,或有严重精神疾病,均由学生所在院(系)通知家长,在家长知情并同意及陪伴的情况下,由院(系)负责人及家长送学生到学校指定专科医院就诊。

(2)家长暂时无法到达的处理。若短时间内难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而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严重危及到自身生命安全,学校可直接送学生到医院就诊(非住院);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

(3)要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不要让家长产生学校推脱责任的误解。(4)要理解与接纳家长对孩子担心的情绪,向家长介绍有关自杀及精神疾病的知识,消除家长对精神疾病的恐惧。

(5)说服家长尊重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有的时候,因为家长不了解精神疾病的知识,也因为担心精神疾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与发展,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有病,不愿接受专业的诊断和建议,提出要求在校陪读,让孩子正常上课等要求。工作人员要尽量说服家长尊重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6)让家长承担其作为监护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如果不能说服家长时,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学校仍要坚持尊重专业的诊断和建议,让家长承担其作为监护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5、转介医院

(1)对经初步评估为疑似自杀倾向者和患有严重心理疾病者要及时转介到本省市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确认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2)到医院进行诊断,一般由家长陪同。

(3)因特殊情况家长不能陪同,由学生所在院系辅导员陪同。

(4)无论家长或辅导员陪同,都要拿到精神科医生对学生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的诊断书。

6、必要时将危机学生强制送医院监护

当危机学生的行为已构成对自身及他人的威胁,严重影响学校秩序,家长还没赶到学校时,学校可以联系公安部门,强制送到医院监护,待家长到来后,由家长办理就诊事宜。

7、确诊为精神病者的应对措施

(1)医生建议住院治疗的学生要住院治疗

学生住院治疗要有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因特殊情况家长不能陪同,学校老师需持有家长或监的委托书(内容:委托学校代理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人签字盖章),代替家长办理住院手续。

(2)医生建议或家长提出回家服药休养可回家休养

给医生建议或家长提出回家服药休养的学生办理休、退学手续。

要给家长介绍在休养期间精神病护理的有关常识,以免在休养期间发生再次自杀(3)保持联系,经常关爱

在学生休养期间辅导员及本班、同宿舍同学要和他保持经常的联系,关心他,鼓励他战胜疾病,使他感受对老师、同学的温暖,尽快恢复健康。

(4)复学

对精神病康复后提出复学的学生,要求其持有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诊断证明(证明其已康复,可以复学),方可办理复学手续。

8、对可以在学校坚持学习学生的心理辅导

(1)辅导员心理疏导(2)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

9、持续关怀

10、总结经验教训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一、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概述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合理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并且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有效调节自身,正确认识自己,控制情绪,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使自己保持平衡和协调。健康是相对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没有明确的界限,一直处于适应和调整之中。

2.危机干预的概念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状态异常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当事者症状得到缓解,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提高抗挫能力。危机干预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当事者解决问题、渡过危机,减少和避免自伤、自杀等伤害性后果。然后,帮助当事者认清事件本质,建立合理的认知体系,使其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摆脱困扰。

3.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的现实意义

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人才综合素质的评判基础,它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中,体现在学习、工作、恋爱、交友等诸多方面。大学阶段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会理性分析自己,客观地认识外部环境,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婚恋观等。因此,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能够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敢于迎接挑战,主动克服困难。

二、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1.宏观层面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在开展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品行习惯和人格魅力,适当增加文体活动,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机能的协调发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每位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进修、定期培训等手段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在年级、班级范围内设立学生心理委员,关注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情绪、行为极为反常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和有关领导汇报。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功能,加强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从辅导员角度来说,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

2.具体工作角度

(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入学之初,辅导员就应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展新生心理筛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填写问卷调查、自评量表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辅导员对比筛查结果,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性及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

(2)开展心理咨询,多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是开展心理咨询或辅导。一个完整、有效的心理咨询案例,一般包涵这样一个过程:建立咨访关系→收集资料→澄清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实施行动→检查反馈→结束巩固。它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改变不合理认知,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尽快走出阴影。近些年,还有不少高校探索了心理咨询的多种模式,比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开展在线咨询和博客交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3)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提高心理问题应对能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并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辅导员工作而言,要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指导制度、危机预警制度、贫困生帮扶制度、家校定期交流制度等形式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让学生真正从中获得帮扶与指导。

参考文献:

冯刚. 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5.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4

近年来,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心理危机的极端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 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对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干预, 减少因心理危机导致的对家庭、校园和社会的损害, 已经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1 心理危机的概念

1954年, 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 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况 (Problematic Situation) , 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 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 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 (psychological distress) , 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在运用寻常的应付方式不足以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它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其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其有密切关系的人, 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 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安全度过危机。当外界提供支持、注入新的力量或心理治疗性干预时, 能更好地帮助处于危机状态的当事人度过危机, 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有着十分的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意义

2.1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危机状态大约会持续一周, 一周之后, 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有的学生在危机面前会产生极端行为, 严重的如自杀、杀人;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度过危机, 而且通过经历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 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2 是尊重学生生命, 维护生命权的体现

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没有什么比挽救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更为重要的。

2.3 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的需要

学校一旦出现一例学生自杀恶性事件, 会对学校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经济上的付出, 法律上的纠纷, 媒体上的曝光、时间上的消耗, 特别是对自杀者的家庭、身边老师、同学带来的心理阴影, 是无法估量的。为了维护学校稳定,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 高校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3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

3.1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早预防、早

教育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信赖和亲近辅导员, 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 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等直接接触的方式以及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基层组织中及时反馈信息的间接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潜移默化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宣传心理保健方法, 这些工作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早预防、早教育的重要作用。

3.2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事件中发挥着早发现的作用。

实践表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 在思想、情绪、言行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状态, 与其亲密接触的人较容易发现。在高校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 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 这一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 辅导员能够较快地、直接地或间接的获取信息, 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3.3 辅导员是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辅导

员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 发生危机事件时, 往往是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 第一时间将危机的恶劣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要作为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 为专业人员提供所需信息, 提供后勤保障, 联系当事人家长, 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 做好班级其他学生免受负面事件影响的工作。

3.4 辅导员承担着危机事件后干预的工作。心理危机

的彻底解除需要持续的后期干预措施来强化干预效果, 从而避免当事人及心理危机易感人群重新陷入危机。一方面, 辅导员要配合专业人员做好当事人的追踪和定期回访工作, 在干预后相当长时间内对当事人保持密切的关注, 给予支持和关心, 同时要做好班级、同一宿舍学生的思想工作, 为当事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 辅导员还需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学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危机事件, 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对这些易感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在危机事件后干预时期, 辅导员要与专业人员保持联系, 及时反馈危机后当事人的状况, 巩固干预效果, 预防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4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方法和对策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家庭治疗学认为:危机发生时个人能力降低、与他人联系被隔断, 应当通过建立个人胜任感, 恢复与他人连接感来应对危机。相对于精神医学而言, 这个观点更强调对个人内心潜能和人性关怀的发掘。这说明作为辅导员, 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 给予学生温暖和关怀, 也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体会他们的感受。与此同时, 辅导员要注意发掘学生内心强大的自我疗愈能力, 充分调动他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 如亲人、同伴的力量, 形成相互支持, 营造保护性的疗伤止痛环境, 做学生生命的守护者和陪伴者。

4.2 掌握危机发展规律, 做到预防为先

马喜亭 (2012) 通过对2003-2010年12月期间发生的、经媒体公开报道的200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死亡案例的分析, 总结了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规律“季节性明显, 春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点;白天居多, 意味着当事人是在向周围人释放“求救信号”,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救、抗议, 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表露;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具有随年级升高的趋势;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方式中, 采用跳楼或坠楼、自缢等激烈手段的比例有增多趋势, 尤其是从高层建筑跳楼自杀者增多较快 (超过自杀总数的1/3以上) ;非正常死亡发生的地点较为集中。[4]由以上研究成果可见, 心理危机的应对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危机发生前学生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 一般就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另一方面, 人一旦陷入危机之中就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 所以及时发现处于危机之中的学生就成为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特别关注:大一新生、毕业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精神病史、人际关系差或有严重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困难、经济贫困、身体缺陷等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是为了预防自杀, 而是让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干部、系领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专科医院等学校立体的预防网络, 借助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创建优秀宿舍、班级等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 注重对发挥学生骨干, 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 培养学生之间自助和朋辈互助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畅通的宣泄和沟通的途径, 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 培养学生寻求外界帮助和支持的意识。

4.3 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危机的过程是犹豫、抉择和痛苦过程, 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个过程是否能够终止, 取决于两点:一是个体请求帮助和获得帮助的能力, 二是自杀者周围人的识别能力和重视程度。个体在心理危机发生前, 其言语、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都会有变化, 甚至会向周围人发出求救信号。因此, 准确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信号和严重程度, 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前提。只要辅导员及周围人拥有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和意识, 善于捕捉信息, 反应快速, 就可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觉, 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掌握沟通技巧、力争对危机进行及时识别和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普遍运用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为辅导员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六步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5]:第一步: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 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注意使用开放式倾听, 慎用分享感受。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在整个危机过程中, 应将保证求助者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将危险性降到最低。第三步:给予支持。无条件接纳求助者的经历与感受, 以知心朋友的态度与求助者沟通和交流。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引导求助者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变通方式, 寻找最佳选择。第五步:制定计划。帮助求助者共同制定步骤来矫正其心理失衡状态。第六步:得到承诺。在结束危机干预前, 得到求助者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 确保计划的实施。

4.4 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及时识别、评估与转介

辅导员虽然怀有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感, 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员, 应当注意明确自身工作边界。当辅导者发现自己已尽其全力而学生发展变化仍非常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 应考虑将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转介给更适合的专业人员。就学校而言, 辅导员可以将学生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初步评估, 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时, 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直接转介到校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作进一步的诊断和鉴定。同时, 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沟通并备案, 密切关注处于高度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发展变化情况。[6]作为助人职业的辅导员也是普通人, 也会有喜怒哀乐, 同样会面临各种困扰。在处理危机事件中, 辅导员自身有时会受到影响, 甚至造成一定的创伤。而此时, 辅导员的自我管理和心理调适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辅导员迅速地从困扰中走出,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同学们。

摘要:近年来, 高校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日益增多,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 探讨了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危机,危机预防与干预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 1998, 12:42-45.

[2]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2008.

[3]陈东明, 赖海雄, 高倩.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4:60-63.

[4]马喜亭.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 1.

[5]马喜亭, 李卫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判与干预模型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5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和谐 健康人格

开拓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在心理管理中,引入在其它方面相对有效的管理理念,建立一个激励强,能有效开发辅导员潜能及预防辅导员心理问题的新体系非常有意义。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建设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还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帮助高校消除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科学评估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研究发现,导致一个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与工作有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调查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了解辅导员的压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并聘请心理学专家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妥善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辅导员只有合理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才能实现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一些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这不仅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对家庭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培训、讲座、旅游、休假等各种形式,指导和帮助辅导员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另外一方面,辅导员自身要懂得珍惜那些容易被自己忽视但却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东西,让辅导员获得更多的关爱、快乐、健康和幸福。

三、塑造辅导员的健康人格

前苏联学者彼德安德列认为,人格是一种社会的创造自我,是通过人的心理与社会的合作塑造成的。辅导员只有通过人格构建,才能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健康人格,才能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影响学生。因此,辅导员的人格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和辅导员本人共同努力。

1.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成长与发展起来的。教育是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社会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的活动。因此,辅导员只有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才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成为健康的人格。文化是特定社会中特有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它一般包括技术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高尚、发达、文明的文化环境是健全辅导员人格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反之,辅导员健全的人格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作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所以,辅导员健康人格的构建离不开学校。对于学校而言,关键是要建立健全辅导员人格构建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和奖励约束机制。建立辅导员人格构建的学习培训机制要求把辅导员人格构建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辅导员的人格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考评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人格考评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是提高辅导员人格水平的重要保证,是能够激励督促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构建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可以建立个人自评、辅导员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人格考评机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辅导员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同时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泛宣传,在辅导员队伍中营造争优创优的声势和气氛,促使他们向着积极的方面努力,从而达到提高职业素质,完善其人格的目的。

2.加强辅导员的自我调试

自我调试的过程就是辅导员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过程,是人格构建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正确的自我调试是矫治人格障碍,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效方法。

(1)重视自身的主体性

辅导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自觉塑造健康向上的积极人格,实现自信、自强、自尊、自控、自爱。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实现健康人格的构建;辅导员还要学会自我反省,把学习、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格的内化。

(2)正确评价自我,悦纳自我

有人格障碍的辅导员大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么过高估计自己,过于自信;要么过低评价自己,过于自卑,对自身人格的缺陷不能正视。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策略研究,要提高认识,培养辅导员科学的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对自身的长处、短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有清晰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使“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处于均衡、协调状态。

(3)加强行为训练,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人的行为受到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影响,个人必须具备正确的认知、合理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其行为才能顺利的实施,并且持续的发展。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建立正确的认知,管理自己的情感,强化自己的意志。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训练,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增强社会交往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总之,健康人格的塑造主要采取择优和汰劣的方法,即自觉选择某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自觉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干预

分类号:B849

1前言

大一新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的重大变化,要适应全新的环境,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大一新生中有11.6%的人可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2011)。如何预防和解决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高校新生辅导存在的问题是仅仅关注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辅导方式也多为安排教师或学长讲解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区别,加快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让学生更多了解学校的政策法规和校园文化。但这其实是一个浅层次的辅导,对新环境的适应随着时间会好转,但大学生活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更本质的认知风格和解释方式才是关键,而这是无法通过传统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的。

积极心理学作为“关注人类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近年来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个体和团体咨询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预防抑郁。Seligman 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可以缓解抑郁症病人的抑郁情绪状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Krentzman,2012)。但国外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抑郁症、物质依赖和癌症等身心疾病患者群体,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发展性辅导研究比较少,而相应的团体辅导实践更少。

团体辅导在国内的发展迅速,已有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各个不同方面,主要有缓解抑郁、愤怒、生气情绪,加强适应能力,缓解社交焦虑,减低人际敏感等 (李丽娜, 孙洪霞, 付英雪, 郭永芳,李建明, 2012)。适应不良是大一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团体辅导被证实有利于提升新生人际和谐、自尊水平,降低压力和抑郁 (葛慈,张聪颖,武雪娇,马红霞, 2013)。国内目前针对大一新生的团体辅导主要集中在学业适应和人际关系提升两个方面,这是问题导向的补救性措施,目的是解决现存的问题,而对新生的长处和优势关注甚少。有研究者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团体辅导,结果提升了贫困生和研究生的自尊和幸福感,促进了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幸福感 (何瑾,樊富珉, 2010; 黄文倩, 张蓉, 柳迎新,朱婉儿, 2012; 李丽娜,孙洪霞,付英雪,郭永芳,李建明,2012; 杨云,陶嵘,2012)。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团体辅导,通过对大一新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检验其促进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志愿招募的方式,在北京某高校选取大一本科新生36 名,并平衡性别和专业的比例。通过面谈筛除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不适合参加团体辅导者。将学生平均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 18 人 (男生12人,女生6人,平均年龄19.4岁),对照组 18人 (男生12人,女生6人,平均年龄19.4岁)。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工具

Beck抑郁自评量表 (Beck Depression I,BDI)。该量表是应用最广泛的抑郁评估量表之一,共有 13 个项目,各项症状分别为: 抑郁、悲观、失败感、满意感缺失、自罪感、自我失望感、消极倾向、社交退缩、犹豫不决、自我形象改变、工作困难、疲乏感、食欲丧失。各项都为四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高。

罗森博格自尊量表。该量表共有10 个项目,按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符合和非常符合4 个等级打分。

内控性量表。Levenson 在I-E 量表的基础上于1981 年发展了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 (Internality,Powerful Others,and Chance Scale,IPC 量表)。本研究中只选用其内控性维度,测量个体对生活的控制感。

2.2.2团体干预方案

团体干预前 1 周,组织36名初选被试在统一的时间、地点完成Beck抑郁自评量表、罗森博格自尊量表、内控性量表。干预组进行 6 次团体干预,每周1次,每次 2 小时,活动设置见表1。辅导老师为经验丰富的高校心理咨询师。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后测及6周后追踪测验。在团体辅导结束后和6周后分别进行量表重测。

2.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多变量重复测量设计,追踪了被试的抑郁状态、内控性与自尊在团体干预之前、干预结束当时以及干预结束6周之后的变化情况。对干预组与控制组数据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别两两比较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对组内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异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3结果

3.1积极心理团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即时促进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在6周的积极心理团体干预后,干预组被试的抑郁水平显著降低 ( t=4.08, p<0.001),自尊水平显著提高 ( t=4.38, p<0.001),内控感显著提高 ( t=2.59, p<0.05)。而控制组被试的抑郁水平、自尊和内控性均没有变化 (p>0.05);对比之下可见,积极团体干预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2积极心理团体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持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在积极团体干预结束6周后的追踪测验中,干预组被试的抑郁水平继续降低,追踪测验和后测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 t=1.79, p>0.05),可见干预效果具有稳定性。干预对自尊提高的效果也在团体结束后6周得到了保持,甚至进一步提升 ( t=2.15, p<0.05)。干预提高大学生的内控性的效果在6周后也很稳定 ( t=1.91, p>0.05)。而对照组被试的抑郁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是追踪测验和后测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p>0.05),这说明即使没有干预,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一新生的抑郁水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自愈。对照组被试的自尊在追踪测验和前测上存在显著差异 ( t=2.63, p<0.05),但在追踪测验和后测上没有显著差异 (p>0.05),这也说明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一新生的自尊水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对照组的内控性在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验上都没有显著差异 (p>0.05),说明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内控性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特质。

4讨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一新生的自尊和内控性,降低大一新生的抑郁水平。积极团体心理辅导的本质是放弃追究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己的不成功、不快乐,而聚焦在做哪些事情可以让自己更成功、更快乐。也就是接纳自身和外界环境的限制,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生命,既品味当下的幸福,也为将来持续的幸福努力。这在团体辅导中主要是通过塑造积极认知、体验积极情绪和建立积极的团队支持三方面完成的。积极情绪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积极认知的培养实质上是塑造个体对环境做出一种积极的解释,从而为积极行为的表现奠定基础。这两点都是从个体的层面上做工作,而建立积极的团队则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拓宽到同辈辅导的组织层面上,积极利用学生本身的力量和资源,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和互助合作奠定基础。

团体结束6周后的追踪调查发现,团体辅导的积极效果依然显著,且自尊的得分显著高于后测,这说明积极的心理品质被激发后不但能够保持,而且会进一步发扬,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长期效果,值得在高校中推广。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7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级网络体系

第一层:指挥决策层, 即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相关政策、部署工作、指导协调、重大问题决策等。

第二层:一线工作层, 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其主要职责是分别从专业和行政角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第三层:学生骨干, 即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主要职责是从心理角度关注同学、适度开展营造和谐、关爱氛围的心理活动, 发现同学中的心理问题和危机苗头并及时上报, 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协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综合来看, 学生和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体系中只占一层, 而学工人员占到两层, 虽然第三层并没有学工人员的直接参与, 但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还是学生工作者。学生进行相关危机报告也是直接向学生工作者报告的。由此可见心理危机的干预从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工作者的工作。

每年新生在来校报道时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筛查, 比较常用的是SCL—90、UPI等。该向测试基本上都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部门来主持, 各系予以配合。筛查结果由心理健康主管部门将向各院系反馈。能进入心理咨询中心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 那么在心理咨询室之外, 大量的最基层的工作就都留给了学生工作者。对于筛选出来的危机对象所在院系要重点关注, 对其学习、生活上出现的重大变故要及时掌握并记录在案, 院系要为其营造关心友爱的学习生活氛围。对于经评估列为高危预警对象的学生, 院系要高度关注, 并落实一名或多名学生骨干、明确具体任务, 在辅导员及专职心理老师的指导下给予当事学生必要的帮助或看护。

平时辅导员要主动走近那些被确定为危机对象的学生, 嘘寒问暖, 协助他们解决问题, 让其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爱, 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让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许多学生在心理咨询室里的咨询效果很好, 但是一回到班级和寝室, 又回到缺乏强有力支持系统的环境。同时我们还要和学生家长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因为家长有知情权, 要做好通话记录, 告诉他们针对学生的问题, 学校已经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做什么。

辅导员要从行政角度要求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每周施行零报告制度, 将工作细分到每个人。辅导员也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工部门的相关领导, 以便及时、准确地做出相应决策。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在每年春季和秋冬季换季、新学期开学、法定长假过后,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相对较多, 因此在这些时段应提高警惕。有以下情况的学生应作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学生。

1直接或间接提出要自杀的学生。

2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3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4身体患有严重生理疾病。

5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伤害、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6存在严重睡眠障碍。

7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因考试失败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8因失恋而遭受严重打击的人。

9人际互动比以前明显增加或明显减少的学生。

10家庭贫困、经济负担重、严重自卑的学生。

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 产生恐慌、担心、焦虑的学生。

12经常酗酒或网络成瘾的学生。

13转系、休学、降级或近期遭受处分的学生。

14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有心理疾病休学, 病情好转又复学的学生。

15非常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或毕业生的学生。

16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差, 从而导致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如学习努力但仍然无法通过考试的学生;

17在心理健康普查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18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

由于政工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学培训, 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上报。后续的事情由心理学专业老师来进行处理。对于一些重症类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光靠行政干预和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都无能为力。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转介不是推卸责任, 而是为了学生的利益。但在此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大的阻力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在中国的社会文化氛围普遍歧视精神疾病的情况下, 如何做通家长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是学生家长会怎么想?学校如何才能使我们心里踏实?这些做法真的是为了学生好而不是把学生推出校门?这个时候就是政工人员起作用的时候。首先应该先稳定家长情绪, 消除家长和学生的病耻感。同时必须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 在什么时候哪一个学生出现了问题, 作为基层工作者是如何去处理的, 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是否上报给相关领导、是否联系了心理健康教师、学生的心理档案是否调出等等。

三心理危机行政干预的具体措施

1对于诊断患有抑郁症的学生, 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辅导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坚持遵医嘱治疗等。对于病情严重, 必须摆脱压力环境, 可视情况做休学处理。

2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发作者应及时送高水平精神卫生机构治疗, 短时间内不能治愈者应做休学处理。

3对尚未经心理疾病或精神病诊断, 发生心理行为失常而危及他人安全或严重干预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或学习秩序的学生, 要及时派人看护、送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诊治。

4对确知有实施自杀企图或行为的学生应立即安排不少于3人、24小时监护并通知家长到校。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寝室、事件现场等各种不安全因素;若危机正在发生, 保卫处、校医院应及时赶到现场负责现场秩序和救护工作。

5对列为高危预警对象的学生应以妥善的方式与家长沟通, 以征得家长的配合。获得更多的有利预防危机或治愈疾病的信息;对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其他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必要时建议家长到学校协商配合治疗等相关适宜。

四心理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

从主观上我们不希望学生危机事件甚至是自杀的发生, 但如果此类事件一旦发生, 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1家属接待与疏导

恶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 首先就要通知学生家长来校处理相关事宜, 并派专人安顿学生家长, 与家长协商相关事件的处理。在此刻必须安抚好家长的情绪, 可以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专业性的处理。家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会使原有的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 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家长心理危机的产生。

2指定专人对校内外通报相关情况对相关学生开展心理疏导

我们要关注心理危机现象, 但不应炒作心理危机事件。适度的报道可以引起各界关注, 而对相关专家的访问可提供深入的分析, 找出事件的起因、处理及防范的方法, 避免更多的悲剧。但目前社会媒体大多对此类事件进行缺乏责任心的炒作报道, 由此可能带来“传染式”的反应。自杀高危者受到以上影响会对自己情况相近的自杀者产生身份认同, 并模仿对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报道越多。被模仿的机会也就越大。因此对于自杀学生身边的同学、朋友、尤其是同寝室的学生我们必须要为其安排团体心理辅导, 并且要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联系家长或找专人进行看护以防止危机事件的进一步扩大。还要再次进行危机排查, 对一些危机高危人群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干预, 防止发生模仿自杀的事件发生。

3生命和死亡教育

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比如说在日常思想教育和活动中进行大学生生命观的教育, 所谓生命观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还要从正面进行死亡教育, 了解死亡的终极意义, 建立正确的死亡观, 从价值层面关注死亡。同时可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合理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 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辅导员有责任唤起大学生积极的人生动力并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预防与干预自杀的社会活动中来。

总的来说, 心理危机事件是小概率事件, 不会消失, 不会凭主观工作的努力就能避免。虽然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不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但是尽职尽责确实一定要做到的。因工作制度不落实、接到危机报告没有及时上报或没有布置相关工作而造成学生自杀的, 相关负责人要承担一定责任是一个方面。但一个大学生的大学生的生命陨落对其家庭造成的伤害确实时无法弥补的。因此说大学生的相关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一点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

[1]杨长春.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年第2期.

[2]郭兰, 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

[3]安少华.试论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4年第5期.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8

如果缺乏以上要素而发生安全事件, 会造成安全事件无法得到正向引导, 其次会引发“安全责任”向“安全包袱”的质变趋势。

一、当前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弊端的主要体现

从学生工作开展的角度看, 当前高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日常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不完善。

当前, 多数高校尚未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规范, 没有对辅导员安全工作职责的范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制定相应的规定。安全事故发生后, 辅导员应承担哪些工作责任尚未明确, 辅导员无法提供完整的工作证明材料。

第二, 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缺失。

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与高校各部门发生联系, 心理健康中心与各部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单纯将心理健康工作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是绝对化的, 将学生处作为心理健康职责的唯一负责部门, 忽略了高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普遍联系, 这容易造成高校部分部门安全意识的缺失。比如, 高校招生时, 部分学生因成绩略低而被调剂到冷门的专业, 学生有可能在入校后产生学生学习、就业方面心理压力大的情况, 有可能诱发学生安全事件。

第三,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 但场地、工作人员有限, 不是所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心理咨询, 学院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专业渠道尚未开通;学院辅导员日常事务繁杂, 时间精力相对有限;大学生心理问题有隐藏性、突发性等特点, 往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停留在治疗模式上, 多在补救, 预防较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弊端诱因下的辅导员安全责任风险及其危害

全局安全意识的不到位, 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规范有序地开展。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 安全责任风险也与日俱增。

从法律角度上讲, 学生安全职责由辅导员来承担, 这决定了辅导员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应接受问责。然而日常工作的不规范, 工作记录的缺失, 使得辅导员能够提供的书面材料相当有限, 辅导员长期开展的学生思政工作, 由于文字材料、日常工作记录缺失, 辅导员的实质性工作得不到合理的承认。

从精神压力上讲,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首先辅导员会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各种压力, 其次会影响辅导员的前途, 它甚至掩盖了辅导员以往的辛苦敬业的工作业绩。总之, 安全事件的后果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在从事长期的繁琐的事务性工作, 加之工资待遇地位低等问题, 辅导员会产生职业幸福感的缺失。

三、降低辅导员安全责任风险的途径是建立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第一, 高校应从全局着眼,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 针对辅导员安全职责范围给予明确界定, 并开展科学性、规范化、可操作性的工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正常实施, 指导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制度内容包括高校学生安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各机构开展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记录的纸质材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责方式以及各类常见安全事件的不同等级的紧急处理预案。

第二,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生, 高校应建立危险源识别机制、风险评定系统, 制定常见危险源常态处理预案及应急处理预案, 对安全隐患随时排查、掌握和控制, 在实质工作中体现“及时发现, 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原则。

完善特殊学生档案跟踪管理制度, 坚持建立每位特殊学生“病历”, 学院定期检查会诊, 并完善特殊学生档案管理, 提高对档案的分析能力;坚持舍长联系制度, 畅通信息渠道, 保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成立学院级心理咨询中心, 让学生有途径主动求助。学院要提供专门场地和资金, 开通服务专线、聘请专业教师、心理辅导师, 对学生适时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

成立学生心理协会组织, 学生自我管理及互助。激发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 并积极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形成学生间的自助组织。

在学生公寓设立心理教育工作站, 全方位贴近学生。抓住学生公寓这一工作阵地, 在学生公寓设立宣传栏, 开辟心理专栏, 广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成立公寓心理健康工作站, 推进心理咨询师进公寓日程, 将学生公寓打造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阵地。

第三, 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及集体讨论会, 基层单位和职能部门应定期向学校汇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针对措施和处理意见, 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向上级汇报求得帮助, 积极向学校提出学校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各基层单位好的工作经验可以在该平台推广。学校应各职能部门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部门工作人员应自觉加强全局和安全意识, 保证校园平安、和谐发展。

通过以上途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逐渐形成科学的、制度化的专业工作程序和机构, 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心理健康自我干预意识, 保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实施, 降低辅导员的安全责任风险。高校还应给予辅导员更加人性化的关怀, 为辅导员“解压松绑”, 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保证校园平安稳定。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 然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系统性心理健康理念、人事配置及组织结构尚不健全和缺失等问题。这些弊端的存在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同时也导致了高校辅导员安全责任风险的增长及幸福感的缺失。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制定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突发事件预警系统, 制定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建设校内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从而实现辅导员安全责任风险的适度降低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大学贫困学生12名,男生7名,女生5名。其中通过广告招募,经个人情况调查表和面试筛选者8名。经辅导员推荐,面谈后参加者4人。本研究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定义:无力支付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或上学后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大学生。凡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学生为贫困大学生:①因家庭经济状况差需要贷款或借款筹集学费;②要求助学贷款;③每月生活费低于250元。

1.2 工具

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进行人格测量;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测查被试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2]测查被试者的主观幸福感,国内段建华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只计算该量表前18个项目总分。对干预前后进行测评,所有数据借助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1.3 实施程序

根据自行设计的“自强的部落”个人成长团体训练计划,用10周的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将团体训练分为3 个阶段,第1阶段:相识及形成团体阶段,通过游戏、绘画、小组交流等形式促进成员相识,增加团体信任;第2阶段:主题活动阶段,每次活动确立一个主题,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困扰进行辅导。共有:自信心训练,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有效沟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做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压力、调控情绪;我的支持系统,整理人生经历、学会感恩;第3阶段:结束阶段,讨论活动感受,表达对他人和对未来的美好祝福,鼓励成员继续成长。

2 结果

2.1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16PF结果分析

从表1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后团体成员在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4 个人格因素,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次级人格因素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 提示团体成员向自我开放、情绪稳定、自信、敢为方向有显著性发展。

*P<0.05

2.2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SSRS结果分析

从表2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贫困生在主观支持维度有显著差异。

*P<0.05

2.3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GWB结果分析

从表3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有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人格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体系,贫困生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比一般大学生经历了更多的挫折与磨难,也形成了他们特殊的人格特征。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探究表明:贫困生具有内向性、情绪不稳定性、有恒心、独立性强等个性特征[3]。在团体辅导中给贫困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理解、温暖的环境氛围, 团体成员相互尊重、信任,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参加者降低社会屏障,袒露真实的自我。通过真诚的表露和从他人的积极反应中得到关于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的反馈,真正的认识自己,体会到其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尊重。团体成员的人格向更开朗外向、更乐于与人交往、更开放自己的方面转变。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性团体训练活动,活动中成员共同参与和活动后的分享交流来加强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和对社会的适应,从而减少敏感心理和负面情绪。成员向理智、注重实际方面和更安详、沉着、拥有自信方向发展。研究结果显示16PF问卷中有团体成员在乐群性、 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4个人格因素,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次级人格因素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变。提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有效的。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与满意程度。国内外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4,5]。胡瑜凤等人[5]、程利娜[6]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高校贫困组和非贫困组进行对照研究,发现贫困生组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贫困组。目前对于高校贫困生,社会和学校从经济上以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开放绿色信道、物质捐助等形式向学生提供客观支持。但是贫困生对社会支持来源缺乏准确的认知,人际关系敏感、自尊心过强、自身的放弃而造成可利用的客观支持资源偏少、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率低。在同质性的贫困生群体里大家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团体里建立团体的归属感,组员间相互支持,发展内在能力;通过情绪调控和压力管理训练,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澄清非理性认知,正确面对自己、面对贫困;通过“我的支持系统”的探讨,寻找、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并学会感恩;通过社交技巧训练,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获取情感支持。提升了成员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团体辅导后贫困生在主观支持的维度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感受,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孔德生等人[3]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人格、社会支持、自尊对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7]。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不仅重视态度与行为改变,还重视情感体验与自我成长,通过营造团体气氛以及主题活动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让贫困生宣泄阻碍个人有效完成社会行为的消极情绪,体验对现实的积极情感,构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人格特征中乐群外向、情绪稳定、自信敢为的个性发展,主观社会支持的提高,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活动中积极情感体验的积累和负性情感的降低,提高了贫困生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并把这种经验和感受从团体内扩展到生活中。

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樊富珉等人[8]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促进高校贫困生积极人格素质的发展,提高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团体心理辅导是培养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目的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人格、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学院12名贫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干预前后进行分析。结果①贫困生16PF在乐群性、稳定性、敢为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人格因素上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在忧虑性因素上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②在社会支持量表中主观支持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③在总体幸福感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结论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黄红.团体咨询在大学贫困生心理支持中的应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6,9(135):44-46.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版):83-86.

[3]孔德生,张静.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0):924-926.

[4]Leavy R.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3-21.

[5]胡瑜凤,唐日新.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8):737-738.

[6]程利娜.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894-896.

[7]张玲.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6:72-73.

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篇10

近年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尤其是一些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心理危机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虽然不如适应障碍, 情绪、情感障碍那样普遍, 但其对大学校园的负面影响, 给其他人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用金钱估算的。尤其是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杀人事件, 对于整个社会对大学生个体来说, 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给周围的学生、老师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甚至是心理的创伤, 作为辅导员可能会产生自责、受挫、失败感, 甚至给自己今后长期工作留下阴影, 给学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给社会造成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现状要求辅导员重视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及关注危机干预。这一重视首先应体现在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管理中把人的生命放在所有工作中的第一位。其次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掌握相关理论, 扮演好角色, 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二、发挥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重大的生活变故 (如亲人死亡、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或天灾人祸等) 时个体既不能回避, 又不能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时的心理失衡状态。随着心理学理论的逐步完善, 危机的定义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危机不再只局限于人们常提到的自杀, 而是指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严重应激事件, 面临这种应激事件, 一旦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时, 则会发生严重心理失衡, 这种失衡状态便称为危机。对于当代在校大学生来说, 比较常见的有就业危机、学习危机、情感危机等等。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给予帮助,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的方法。危机干预是心理治疗措施的一种, 是从简短的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 不涉及当事人的人格矫治。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期的帮助过程, 他的目的是随时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 (自杀) 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主要有医学、心理学或社会工作者的模式。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 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的发生, 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要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申报制, 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各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 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我国高校危机干预系统的建立基本上是根据这要求制定危机干预的动作模式, 但对于辅导员究竟在这一体系中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 意见中显然没有明确的规定。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笔者认为辅导员在危机干预的预防、干预过程、预后阶段中应发挥如下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活跃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不可缺乏的中坚力量, 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群体。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 学生在学业上、生活中的问题辅导员了解最多, 因而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对学生的危机干预的过程来看, 辅导员在参与对危机的解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预防阶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作档案。辅导员通过平时工作, 对经济困难的、网络成瘾的、人格有缺陷的、学业不良的、人际关系不良的、身体有疾病的同学等人群建立工作档案, 掌握容量出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很多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成的, 对这些特殊人群, 通过与家长、同学多沟通, 掌握其详细的信息。对出现心理危机者, 更要加大信息深度、广度了解。可以通过其个人博客、QQ网友、Q空间等全面准确把握其身心现状资料;培训辅导学生干部, 如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召开班干会议, 做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危机干预常识的专题等等。各班的班长、团支书、生活委员、宿舍长是辅导员重点培训辅导的主要对象, 学生问题大多发生在宿舍, 学生干部对发生在学生中间的心理危机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上报给辅导员, 使辅导员能够及时对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解决。对于那些平时不愿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学生, 也可以通过学生干部主动关心他们, 开导他们, 相互倾诉倾听, 平等交流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和成长的现实, 辅导员要积极投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 组织、策划一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品牌活动, 释放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能量, 缓解精神压力, 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深化“青年志愿者”、“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 组织大学生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磨练意志, 砥砺品格, 提高综合素质。

干预阶段:首先辅导员应当敏锐的掌握和发现危机事件。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 辅导员掌握了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 又有广大的学生干部作为其工作的支撑, 因而在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然而由于辅导员身份的特殊性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易把学生思想工作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 因此, 辅导员应当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 学会鉴别这些反常行为, 及时采取措施, 防患于未然, 做到心理危机的早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干预。其次辅导员应当积极负责地参与危机干预的处理过程。不少高校目前均已形成的心理危机快速反应机制, 一般主要是从学生、辅导员到院系、部、学校, 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是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全过程参与者。危机干预是一项应急性事件, 对参与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必须镇定果断, 具备责任心、细心和耐心。心理危机往往涉及人身伤害甚至生命, 因此在处理过程中, 辅导员在学生家长没有到来之前, 应派专人陪伴在学生左右, 防范危机事件的恶化。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可使用一些心理支持技术手段, 要细心观察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和感受, 减少引导性的提问, 要少讲多听, 使行为过激的学生得到充分的渲泄, 其实辅导员自己或请受尊敬的老师、同学来耐心陪伴他们, 让他们自主选择宣泄方式, 这就是很大的支持。在危机处理中辅导员做好稳定学生情绪、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能有利于事情朝最好的方面解决。最后要提的是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一般情况下不宜成为专业心理人员。由于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突然性, 包括许多辅导员也有心理学专业的背景, 所以在实践中辅导员亲自上场充当心理人士的情况不少, 然而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在对危机学生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 一是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 情感上对学生容易产生同情心理, 不易把握好心理咨询工作中中立原则的度;二是辅导员如果兼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辅导教师, 容易产生角色冲突, 心理辅导或者危机干预要求遵循价值中立原则, 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二者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三是心理危机干预中面对的问题是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疾病, 即便是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面对此类的问题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受限性, 适时转介给专科医院。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提倡辅导员充当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员。

预后阶段:经过危机处理系统的干预, 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或是积极的结果, 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解决, 当事人消除心理障碍, 回归健康;或是消极的结果, 当事人精神完全崩溃或死亡, 无法挽回。不管出现哪一种结果, 危机处理结束之后, 辅导员应及时总结及跟进事后工作, 对整个危机干预过程进行反思, 评估干预绩效, 探讨危机干预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对本次危机干预进行总体评价, 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对危机干预结束后的学生, 应继续对其提供帮助和督促心理治疗, 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上的关怀, 使学生真正从危机事件中恢复过来, 过正常健康的生活。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恰当处理, 即使当事人把它压制在意识之外, 它也会在当事人以后的生活中反复出现, 对当事人有潜在而巨大的影响。若消极结果发生辅导员要做好相关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及时通知受伤或已死亡学生的家长, 向相关利益方通知事件的经过及进展, 在应对媒体时, 与学校方面统一信息传播的范围与口径, 有需要时还应教导学生面对传媒的采访等。

心理危机的顺利解决需要个人的努力, 也需要他人及社会的支持, 辅导员是危机干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辅导员如何发挥作用对危机的及时、有利解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是心理危机的现状, 提出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对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工作高度重视, 并从辅导员如何在危机干预的预防、干预过程、预后阶段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危机,危机干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5]24号.

[2]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3]陈玉君, 杨四海.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 2007 (, 9) .

[4]贾莹莹.刍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理论观察, 2007 (, 4) .

上一篇:测试频率下一篇: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